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走近傅斯年(论文)

走近傅斯年(论文)

走近傅斯年(论文)
走近傅斯年(论文)

走近傅斯年

【摘要】傅斯年,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传奇人物,或许在众多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大家对傅斯年的印象大抵是出色的国学大师、教育家以及爱国者,但当我们真正了解他以后你将会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傅斯年,而我将会从他的生平、贡献、文化观点以及透过他人对傅斯年的评价让大家真正走进傅斯年的世界。关键词:傅斯年,五四运动领袖,一团矛盾

一、生平经历

傅斯年,字孟真,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祖籍江西永丰,先祖傅以渐生于山东聊城,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傅斯年幼年丧父,由祖父及母亲抚育成人。

1909年傅斯年在其父之学生侯延塽的资助下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而在两年之后就顺从家长与聊城乡绅丁理臣长女丁馥翠结婚;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顺利升入文本科国文系。1918年春夏傅斯年受胡适与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与罗家伦、毛子水等20余人组织新潮社,仿效《新青年》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与北京大学国粹派论战,影响颇广。傅斯年也因此成为著名学生领袖。而就在五四运动的发展时期,傅斯年急流勇退,于1920年考取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生,负笈欧洲,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研究院,研究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学习比较语言学等。1927年春任该校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次年,其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

在担任史语所所长期间,先后兼任北大教授、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及台湾大学校长等职。1948年春,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及立法委员。在他担任主持史语所22年间,所征聘及造就的研究人才,先后在所研究历史、语言、考古、人类诸学之学仁近百。而在傅斯年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期间,曾在会上猛烈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傅大炮”的美誉。

但可惜的是,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在台北病逝,享年仅54岁,从此,学术界与教育界又丧失一位大师。

二、文化观及史观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傅斯年的文化观,其实他的文化观并不是很明确,因此,在已有的研究上甚少有人提及傅斯年的文化观。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言行中窥得一点蛛丝马迹,用王汎森先生的话来讲,傅斯年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就是“一团矛盾”1。至于缘由何在,我们看以下几个时期傅斯年的变化自然不言而喻。

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前,他热爱中国传统学术。傅斯年从小就接受古典教育,进入北大学习后他更选择了文科,还被黄侃和刘师培看作最有前途的学生,将会

1王汎森著,王晓冰译.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5.52

在发扬光大传统学术方面起带头作用。

第二阶段:五四运动期间,傅斯年俨然成了旧文化的激烈批判者。这一时期,傅斯年和罗家伦等人创立了《新潮》杂志,写下了不少提倡白话文的文章,如《文学革新申议》、《文言合一草议》、《白话文与心理改革》、《怎样做白话文》、《戏剧改良各面观》等,对旧文学展开了激烈的批判,积极倡扬新文学。在当时,傅斯年对于思想界也有过阐述,“觉得欧美的东西都是好的,固然是荒谬极了;但是极端的崇外,却未尝不可”,可见其对西方文化相当崇拜。

在五四期间,傅斯年的态度发生了走向极端的转变,实在让人惊讶。然而,现实是:一方面,拥护传统文化的保守派在意识形态上已经成为一个“空壳”:清代考据学的毁灭性力量,尤其是康有为和章炳麟所代表的考据学,已经颠覆了许多传统的观念。在他们二人的影响下,傅斯年对传统观念彻底动摇,因此,五四前夕,傅斯年断言儒学已毫无希望并即将崩溃。另一方面,旧的保守派对如何拯救中国的各类现实问题都没有提供答案,而陈独秀和胡适等人就适时提出以文学革命救国,向西方学习等,这让傅斯年看到了希望。

第三阶段:留学英美期间,他对中国旧文化的批判进行反思。在对西方文化有了系统的、真切的了解之后,他认识到,五四期间那种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极端崇拜西方文化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中西文化各有长短。

第四阶段:回国后,他提出文化不分东西,真理只有一个的学术见解。结合傅斯年回国后的论著,李济的回忆很符合现实。傅斯年经常比较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异同和文化的优劣,他的结论是往往各有短长,他要求中国吸收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中进步的东西,借鉴他们的长处,发展自己。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史学观。傅斯年提出了“史学就是史料学”,更提出在史学研究上应该坚持“动手动脚找东西,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原则,至今仍对治史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他所提出的“史学即史料学”强调的是通过史料“以探史实”,追求真实的历史史实。“这一观点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体现了史学研究本质的回归,即从概念出发回归到从史料出发。这种回归正是史学获得生命力的真正来源。”2他的观点的提出一改过去“以空论为学问”的史学研究局面,使得中国的历史学研究更加走向现代化。

“史学即史料学”这句话之所以至今仍遭到时人的诟病,主要原因在于,它似乎否定了史学家的主观参与。如果孤立地理解这句话,它确实存在着局限性。但是,每一个学习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研究历史要回归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这一观点的实践价值。只要不是过于主观的人,一旦结合20世纪的时代背景以及傅斯年提出这一观点的初衷,那么这一观点的价值自然就是上述所说的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积极的影响。

三、文化贡献

鉴于上述傅斯年所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文化观和史学观念,他在中国的文化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首先,他创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带领着一大批当时最有实力的学者,为近代中国学术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开展了许多新的研究项目,其中许多揭开了中国的新篇章。如,1949年河南殷墟考古发掘取得了可观成就,而这些考古发展在大多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傅斯年具有远见的领导。他所写的《夷

2布占祥,马亮宽.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3.126

夏东西说》、《周东封与殷遗民》等文章,更是前无古人的有创始性、突破性的著作。美籍华人考古学家张光直更称赞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为“最好的”、“最具有创始性、突破性”的文章。这一以史语所为核心的学术群体,在二十年的时间里更促成了如考古学、甲骨文、金文研究和清宫档案的收集与研究等很多领域的进步。

他的另一个意义深远的贡献,强调中国历史学的专业化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是中国的历史学成为一个学科门类。傅斯年强调严谨的方法论和专业化,有意识地批判传统史学的肤浅涉猎方法。他在留学欧洲期间选择了走向衰落的兰克实证学派,把实证主义运用到中国史学研究当中。

傅斯年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对革命的许多问题(如文学革命的语言形式和新文学的内容等)都提出了有影响力有价值的主张,为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在改造语言文字方面,傅斯年主张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做到语文合一。他说:“我不主张径拼罗马字母作为我们拼音文字的字母,因为罗马字母不够汉语用的。我更不主张仅仅拼音,我主张必须造全不含混的拼音文字。”3可见,傅斯年主张创制的拼音文字,是自己创造的拼音文字。傅斯年提出创制一种拼音文字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国语,并从普及知识方便实用的角度为国人找寻一种便利的交流工具而已。

他主张文学创作直接用西洋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章法、修辞法等都按照西洋文学的习惯,造成一种“欧化的国语”和“欧化的国语文学”。4在他看来,发展白话文所凭借的主要应是日常口语说话以及西方语言中的运词方法。因为,人们能凭借说话练习文章的流利,却不能凭借说话练习文章的组织;人们能凭借说话练习文章的丰满,却不能凭借说话练习文章的剪裁;说话能帮助造句,却不能帮助成章。因此,成就一种欧化国语的文学,势在必行,这是发展新文学——白话文学,使我们的白话成为文学文的必由之路。

同时,他力倡“人的文学”的主张,还认为中国旧戏曲没有价值,应该进行改良。

四、人物评价

傅斯年是胡适的学生,但是在胡适的前面,胡适说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胡适当年刚进北大做教授,就发现有些学生比他的学问好,而他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之所以没有被学生赶下台,就是由傅斯年等人在私底下做了他的“保护人”。这也难怪,胡适和傅斯年最后成了彼此的良师益友。在自己的朋友中除了丁文江以外,傅斯年大概算是胡适最看重的人物了。

而作为傅斯年的同事,蒋梦麟不仅对傅斯年为北大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在他的知识与学术研究方面更认为,“孟真之学,是通学,其才则天才,古今为学,专学易,通学难,所谓通学就是古今所说之通才。……孟真为学办事

3傅斯年.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J〕.新潮,1,(3).

4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J〕.新潮,1,(1).

议论三件事,大之如江河滔滔,小之则不遗涓流,真天下之奇才也。”

在他同学罗家伦眼中,“孟真的号召力和攻击精神,则与伏台尔(Voltare)相似。他们都愿意为自由和开朗而奋斗。对于黑暗和顽固有强大的摧毁力,而且爱打抱不平,也是相似之处。不过伏台尔不免刻薄,而孟真则坦白率真。”

何兹全,作为傅斯年带出来的学生,他对自己的老师有着更高的评价。他认为,傅先生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国学界大师级人物。如果用“最好的”、“最有创始性、突破性”作标准,20世纪前半纪史学、国学方面的学者,称得起大师级的人物的,在我看来也就是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陈寅恪、郭沫若、傅斯年、顾颉刚、陶希圣、钱穆等几个吧。

至于在我的眼中,傅斯年则是一位不带任何头衔的老师,自始至终,我所了解的他都是:一则豪爽直率、正气凛然;二则忧国忧民,胸怀天下;三则知人善任,唯才善用;四则可敬可亲,待人至诚。

何为豪爽直率、正气凛然?傅斯年担任国民参政员,曾两次上书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上层虽不予理睬,但后来还是让他抓住了孔祥熙贪污的劣迹,在国民参政大会上炮轰孔祥熙并最终把孔轰下台。孔的继任者宋子文也难逃此数。一个国民参政员一下子赶走两任行政院长,历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

作为一名学者,傅斯年以书生身份论证,屡屡直言指出蒋介石之错误,更是不负民众所望地轰走了孔、宋这两名敛财者。而九一八事变后,傅斯年于1932年10月出版了《东北史纲》一书,针对日本学者“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反动言论,从历史角度详细地论证了东北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观。《东北史纲》一书为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明确指出东北三省“为中国之一部,此为中国及各国公认之事实”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傅斯年。

同时,傅斯年知人善任,唯才善用。在主持史语所时,傅斯年聘请一大批学术界享有声誉的学者来主持各领域的研究并通过这些学者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他任台大校长时,他又亲自游说各知名学者到台大任教。正是由于他的知人善任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各领域的佼佼者。

傅斯年还是一位可敬可亲,待人至诚的老师。他在担任台大校长期间,非常关心学生,在半夜听闻学生在宿舍自杀更是亲自去宿舍救人。学生的英文不好,他还叫侄子教学生英语。在台大人看来,他可是最可敬可亲的好校长。

总之,傅斯年传奇的一生用他的好友罗家伦的话“纵横天岸马,俊逸人中龙”大概是最好的写照。

参考文献:

[1]王汎森著,王晓冰译.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5

[2]傅斯年.天朝洋奴万邦协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10

[3]郭保林.纵横天岸马:傅斯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设,2013.1

[4]布占祥,马亮宽.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3

论傅斯年

论傅斯年 王戎笙 【专题名称】历史学 【专题号】K1 【复印期号】1995年02期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京)1994年04期第154-161页 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我国史学界兴起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因其主张“考史而不著史”,故有人称之为考据学派;又由于其考据方法不同于乾嘉,有人称之为新考据学派;由于其主张“史学本是史科学”,故有人称之为史料学派;又由于其提倡“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故有人称之为科学派;还因为他们主张历史学就是搜求史事,又有人称之为史事搜求派。这个学派的领袖是傅斯年,学派的中心是傅斯年领导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简便起见,本文称之为史料学派。 一、傅斯年的学生时代 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1896年3月26日(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生。少年时代,在私塾攻读《四书》、《五经》。1905年春,入东昌府立小学堂。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夏毕业,升入中国文学系本科国文门。1918年1月,傅斯年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发表了《文学革新申议》一文,提出了他对文学革命的主张。他说:“中国今日革君主而共和,则昔日文学中与君主政体有关系之点,若颂扬铺陈之类,理宜废除。中国今日除闭关而取开放,欧洲文化输入东土,则欧洲文化中优点为中土所无者,理宜采纳。”1918年秋,约集同学罗家伦等发起成立新潮社。在酝酿过程中,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和图书馆长李大钊等的支持。参加该社的还有杨振声、俞平伯、汪敬熙、冯友兰、段锡朋、孙伏园、何思源、高尚德、张嵩年、顾颉刚、朱自清、周作人等等。他们“抱着一股热情,要为文学革命而奋斗”,为此仿效《新青年》筹备发行一种杂志,蔡元培还从北大每月四万元的经费中拨出两千元支持他们。杂志定名为《新潮》,以The Renaissance(文艺复兴)作为它的英文译名。创刊号于1919年1月1日出版。在《新潮发刊旨趣书》中说:“对于学术负责任,则外物不足萦惑;以学业所得为辛劳疾苦莫大之酬,则一切牺牲尽可得精神上之酬偿。”《新潮》月刊是继《新青年》之后公开主张文学革命的又一刊物,在青年中很有影响,其发行量常在1万份以上,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刊物。《新潮》初创时,李大钊、鲁迅等都在这个刊物上发表过文章。五四运动前,反对纲常名教,提倡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五四运动后,开始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西方文化。1922年3月因经费困难停刊,共出版三卷。《新潮》社还出版过几种丛书,其中有《蔡孑民言行录》、郭沫若的《女神》、鲁迅的《呐喊》、冰心的《春水》、胡适的《尝试集》等等。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期间,傅斯年正在北京大学读书。他是此次运动的北大学生代表之一。五月四日那天,他曾带领一群同学冲进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住宅,在青年学生中很有影响。1919年夏,傅斯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门,同年秋,考取山东省官费留学。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之久的旅欧留学生活。 1920年夏,进入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从史培曼(Spearman)教授研究实验心理学及生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内容摘要]史料是历史科学的生命。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具有生命与活力。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以及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简单的探讨,以期能够为历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史料教学应用注意事项 近些年,全国各省市纷纷把历史纳入中考考试科目,并且逐步使中考历史试卷在命题方式、考查方向等方面与高考接轨,加大史料分析、史料评价的占有量比例,这样史料教学成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简单探讨。 一、史料的释义与分类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传)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文献史料主要表现为史书资料、档案材料、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主要资料来源。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借由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又可分为原始史料和转手史料。所谓原始史料是指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遗迹遗物;所谓转手史料就是就是史学家凭借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始史料,论述他们没有亲见的事件。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史料主要有文字资料、实物图片、人物图片、图表、示意图、战争形势图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不同分类方法对这些史料进行区别分类,掌握简单的史料甑别、辨伪方法以及通过不同史料对比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历史学论文题目历史学专业关键题目大全历史学开题报告参考文献

历史学论文题目历史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历史学开题报告参考 文献 一、选题技巧 论文选题标准众多,但核心的有这么几点:(1)可借鉴性,以便于换汤不换药,博采众长,搞好自己的论文。知网上有现成的论文可借鉴,单数量不可以太多,否则会被怀疑抄袭;也不能太少,不然浪费时间去选题和整理宏观思路还被老师否定,如你的题目太大不易写深入而pass掉。(2)紧跟热词,最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会让论文显得很有新意,但最好也是有依葫芦画瓢的参考对象。(3)贴合案例,理论型文章对数学模型和软件仿真能力要求极高,故必须贴合案例,以便于换汤不换药,快速写好论文。(4)结构完整,选题最好能结合学科理论知识和模型,注重问题导向和数学语言的应用,不然论文口水话连篇;但切记炫技,整高大上的题目,应用复杂的数学模型,不顾是否能收集到个案实证资料和工作量的多寡。(5)字数相仿,不要本科、硕士论文选博士论文做参考,因为博士细节过多论证更充分,没宏观驾驭能力的人控制不好章节字数,会多写一两万字。 二、热词分布 历史学论文的关键词众多,可供检索的有如历史学、史学理论、史学思想、北美洲、美利坚合众国、辽宋金元时代、史学研究、思想体系、社会科学、两宋时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历史唯物主义、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文化机构、历史哲学、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马克思、海登·怀特、高中历史教学、权利主体、历史教学、分科教学、年鉴学派、历史叙事、高中历史等。

二、历史学题目大全 互动式教学在高中历史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史学在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罗宾·乔治·柯林武德考古思想研究 劳伦斯·斯通的英国社会史研究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乡镇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模式应用研究 赫伊津哈史学思想研究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美国历史课程能力目标比较研究民国“历史研究法”研究 中国电视剧的历史学批评 埃里克·方纳史学研究 海因里希·格莱茨史学思想研究 霍华德·津恩的史学思想研究 约恩·吕森历史叙事理论研究 从民族话语建构到阶级话语建构 唐宋动物灵异观念研究 20世纪20年代北大史学社会科学化改革新探 流变的风景:民国福州籍历史学家形象研究 一种探索的历史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史学思想研究 历史学师范生实习备课研究

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

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 蔡元培 傅斯年 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 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但少 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我以受师训备僚属 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 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 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 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 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 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

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 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 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 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 己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 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 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有 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 看蔡先生。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 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 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 保其往也。’意思是,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而来,就应该赞成他的自洁,不要老追究他过去的事,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

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节选)

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节选) 作者:傅斯年 编者按: 傅斯年曾将蔡元培比作孔子,自比子路,可见其师生情谊之深厚。这里他深情缅怀了蔡师之高风亮节,列举了十几点。我们节选一部分,可以作为蔡元培先生的小传来读。 一仁厚积德的家庭 蔡先生字鹤卿,别号孑民,浙江省绍兴县人。出生在前清同治六年(公元一八六七年)十二月十七日,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一九四○年)三月五日逝世,死时七十四岁。 他的先祖以种植山林出售薪木为业,到蔡先生高祖以下,始改为经商。祖父名嘉谟,字佳木,做过当铺经理,以公正著名。父亲名光普,字耀山,做过钱庄经理,对待朋友极为宽厚,不仅有贷必应,而且不忍心向人索债,因此死后几无积蓄。 蔡先生十一岁丧父,兄弟三人全靠母亲周氏抚养。母亲非常贤能,当蔡先生父亲去世的时候,世交朋友以蔡先生兄弟孤苦无依,拟替他们募捐以瞻养他们,并供蔡先生读书,但被周氏婉拒。她时常典押衣饰,克勤克俭,抚养诸儿成立,每以「自立」「不倚赖」勉励他们,常对他们说:「每有事与人谈话,先预想彼将作何语,我宜以何语应之,既毕,又进省彼作何语,我曾作何语,有误否?以是鲜愤事。」蔡先生日后能够宽宏大量,不苟取,不妄言,都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二贯通中西的学问 蔡先生在童年跟他的叔父铭恩读书。铭恩是清末廪生;工制艺;并治诗及古文辞,藏书不少;所以蔡先生从小就翻阅史记、汉书、困学纪闻、文史通义、说文通训定声各书。十三岁时拜经学名宿王子庄为师,学八股文及宋儒之学。王师尤服膺明儒刘宗周,故蔡先生对于宋明理学的造诣甚深,对小学、经学、骈体文都有研究。二十岁又跟绍兴徐树兰学习,并兼校对刻书的工作;徐师藏书极多,因此蔡先生能遍观他所藏的书,学问大有进步。 蔡先生对于中国旧学曾下过苦功,所以他能连试皆捷,十七岁中秀才,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进士,二十六岁补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八岁补翰林院编修。他在少年时期,已名动公卿,曾被常熟宰相翁同龢誉为:「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由此可见蔡先生旧学根基是如何的深厚。 蔡先生不仅对中国旧学有相当的基楚,而对西方的学术也很有研究。他在四十岁未出国以前,曾阅读西书的翻译本;又阅读日文书;四十岁以后曾赴德、法等国留学,他对西方学术的兴趣甚为广泛,学问相当广博,举凡哲学、文学、人类学、文化史、心理学、美学、民族学等都喜欢研究;尤其对于实验心理学、比较文明史、美学等颇具心得,而在美学方面的造诣尤深。他曾发表有关美育方面的文章多篇,如「美育代宗教说」、「美育实施的方法」、「我的欧战观」、「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与时代画报记者谈话」等;他更将美感教育列入教育宗旨。此外,他对于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方法也有深切的认识。不过

智慧树知到《走近核科学技术》2019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走近核科学技术》2019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下列哪种元素不是以国家命名的()。 答案:Pb 2、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在哪一年?() 答案:1986 3、核电占本国能源结构比例最大的国家是___。 答案:法国 4、2012年2月19日最新命名的新元素符号是() 答案:Cn 5、下列国家中,核电占本国能源结构比例最大的国家是() 答案:法国 6、1945 年,美国给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 答案:对 7、1. 联合国把()年定为国际化学年是为了纪念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 周年 答案:2011 8、从伦琴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至今,()的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奖与从事放射性,辐射(粒子)有关。 答案:1/3 9、元素周期表中U以后的元素被称作超铀元素,超铀元素都是人造元素 答案:对 10、铀是自然界存在的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 答案:对

第2章单元测试 1、亚洲人第一次对新元素的发现做出贡献的是第几号元素?() 答案:113 2、下列哪种元素不是以国家命名的()。 答案:Pb 3、2012年2月19日最新命名的新元素符号是() 答案:Cn 4、我国高放废物地址处置地下实验室的重点预选区——北山位于()答案:甘肃 5、除中国外,国际认可的有核武器的国家有() 答案: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6、中国于()年试爆第一颗核弹 答案:1964 7、周恩来总理说过,我们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答案:对 8、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和鉴别了23种新核素 答案:对 9、核能是唯一能取代化石原料的的()、()、()的能源 答案:高效、清洁、经济 10、重水堆的燃料元件不需要用到六氟化铀 答案:对 第3章单元测试

论史料教学的价值

《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9期 论史料教学的价值 ──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 李稚勇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摘要: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学校的历史教育遭遇“危机”,为此进行了改革,其表现之一是十分重视史料教学,即把史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及探究历史的证据,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此项改革坚持数十年,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欢迎与社会的赞同,而且使英国的历史科教育彻底摆脱了危机。跨世纪之际,中、美、英三国相继出台了各自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它们都十分重视史料的运用。史料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有助于历史方法的习得、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3.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可以说,史料教学已成为21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史料教学;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历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作者简介:李稚勇(1950—),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长期从事历史教育和社会科教育研究。 一、从英国历史教育改革考察史料教学的价值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学校的历史科教育出现了危机。面对困境,英国的历史教育界人士积极改革,举措之一是注重发挥史料教学的价值。他们认为,史料教学关涉历史教育之本质问题。如今这场改革已坚持数十年,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赞同,而且,英国的历史科教育也彻底摆脱了危机,历史课成为英国的国家课程,并制定了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 (一)历史科教育的危机 20世纪50、60年代,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激增的局面以及美、苏争霸的态势,美国学校进行了教育改革。在这一背景下,英国学校教育也被期待着在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方面,发挥更大的效能。而在一片改革的呼声中,历史科作为英国的一门独立科目的地位正在发生动摇,据一项教育调查显示,英国历史科教育表现堪忧。被调查的近万名学生多半感到历史科没有什么重要性,而且是非常无趣的一科。在他们认为“有用而有趣”的科目排行榜中“历史”敬陪末座,而在“无用且无聊”的科目排行榜中“历史”则高居榜首。学生普遍认为历史科十分无聊,而且对他们的生活和日后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助益,因此修读历史课的兴趣日益低落,这就造成了历史科的教育危机。 (二)英国历史教育改革的简况说明

2020智慧树,知到《走近核科学技术》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走近核科学技术》章 节测试题【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走近核科学技术》章节测试答案第1章单元测试 1、下列哪种元素不是以国家命名的( )。 答案:Pb 2、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在哪一年?() 答案:1986 3、核电占本国能源结构比例最大的国家是___。 答案:法国 4、2012年2月19日最新命名的新元素符号是() 答案:Cn 5、下列国家中,核电占本国能源结构比例最大的国家是() 答案:法国 6、1945 年,美国给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 答案:对 7、1. 联合国把( )年定为国际化学年是为了纪念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00 周年 答案:2011 8、从伦琴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至今,( )的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奖与从事放射性,辐射(粒子)有关。 答案:1/3

9、元素周期表中U以后的元素被称作超铀元素,超铀元素都是人造元素 答案:对 10、铀是自然界存在的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 答案:对 第2章单元测试 1、亚洲人第一次对新元素的发现做出贡献的是第几号元素?() 答案:113 2、下列哪种元素不是以国家命名的( )。 答案:Pb 3、2012年2月19日最新命名的新元素符号是() 答案:Cn 4、我国高放废物地址处置地下实验室的重点预选区--北山位于() 答案:甘肃 5、除中国外,国际认可的有核武器的国家有() 答案: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6、中国于()年试爆第一颗核弹 答案:1964 7、周恩来总理说过,我们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答案:对 8、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和鉴别了23种新核素

答案:对 9、核能是唯一能取代化石原料的的()、()、()的能源 答案:高效、清洁、经济 10、重水堆的燃料元件不需要用到六氟化铀 答案:对 第3章单元测试 1、下列属于电离辐射源的有() 答案:α粒子、β粒子、中子、X射线 2、电离辐射的天然来源不包括____。 答案:人工机器源 3、电离辐射的天然来源不包括( )。 答案:人工机器源 4、我国的“两弹一星”成就发生在上世纪哪个年代?() 答案:60年代至70年代 5、下列国家中未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是() 答案:朝鲜 6、辐射的表现形式的电磁波或高能粒子 答案:对 7、微波、可见光都属于电离辐射 答案:错 8、电离辐射的来源包括()来源和()来源 答案:天然、人工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罗家伦 傅斯年

“五四”运动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热情的投身到争取国家主权、抵御外族入侵的斗争当中去,为爱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开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这其中不仅有胡适、蔡元培、鲁迅等这些大人物,还有罗家伦、傅斯年、许德绗、段锡朋等一大批学生代表。 一人物介绍 罗家伦(1897—1969年),他是五四领袖之一,不仅首创“五四运动”一词,而且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更是一位学贯中西与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并不能盲从西洋,我们也不能迷信中国。” 1917年,20岁的罗家伦考取北京大学,成为北大外文系的一名学生。很巧,胡适也于此时进入北大担任教授,而陈独秀则是文科学长,罗家伦成为胡适与陈独秀的学生。 罗家伦入学以后,惊喜地发现教授中有“拖辫子的辜鸿铭,筹安六君子的刘师培,以至于主张激进的陈独秀”,百家争鸣,却平安相处。而新派的胡适更受年轻学子们的追捧。入学的最初一个阶段,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成为了学子们辩论的热门话题。在这些新思想的影响下,罗家伦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评论《青年学生》。到了第二年的11月份,罗家伦与傅斯年等20多名年轻人组织了一个“新潮社”,大家决心集资办一份刊物。罗家伦提议取名《新潮》,傅斯年担任总编辑,罗家伦担任编辑。蔡元培与教务长蒋梦麟批给他们3000元作印刷经费。1919年元旦那天,《新潮》杂志第一期出版了。罗家伦在《新潮》的1—5期,共发表了13篇文章,其中3篇是评论,针对当时小说界、新闻界和杂志的各种现象,作出了尖锐批评,提出自己的中肯建议。远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主持人张元济看到这些评论后,很受启发,对商务印书馆所办的几份杂志,如《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学生杂志》进行了革新,使杂志销量大增。在当年,《新潮》在青年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新青年》。因为它更激进,更有诱惑力,特别符合青年学生躁动的情绪和在那转型期间并不成熟、定型的世界观。

1947年:傅斯年和中国言论界

1947年:傅斯年和中国言论界 作者:傅国涌 来源:新世纪网 来源日期:2004-11-10 本站发布时间:2004-11-14 阅读量:126次 “欧美报纸,常常一篇社评可以影响一个内阁或一个部长的去留,中国的言论界则很少有这种力量。这当然非谓言论界本身的不努力,实际上这是中国的社会情形与欧美各国不同的结果。然而我们总希望中国的言论界,能够一天一天发挥更大的威力。我认为言论自由是要言论界自己去争的,决不能期望政府来给言论界以‘言论自由’。言论界争取‘言论自由’,自然要联合起来争,全体起来争,但是在这争取‘言论自由’的过程中,也得要有几个硬骨头的人物来领导一下。但是这种领导言论的责任,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负得起来的,还要看这个人的学问识见及声望地位如何。譬如抨击宋孔的文章,假如那三篇文字是像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写的,恐怕未必能引起这样大的注意,甚至大公报或贵刊都不登,亦未可知。此外,要是一个普通的新闻记者写了像傅先生那样激烈露骨的文章,恐怕他就要遭到许多困难了。我认为傅先生发表了这样几篇的文章,言论界的风气,很可为之一变。假如中国能够有十个‘傅孟真’,挺着胸脯说硬话,则中国的言论界也不致于像过去那样的萎靡不振,政治上的风气也不致于像过去那样太不像样。我们实在希望中国言论界能多几个‘傅孟真’,能这样,风气自然可以慢慢的改变过来。”[1] 这是1947年3月1日一位署名“许金铿”的上海读者写给《观察》周刊编者的信,以《傅孟真的文章》为题发表在3月8日的《观察》第二卷第二期“读者投书”栏。五十五年后我读了还是感慨不已。 1947年2月15日的南京,依然是春寒料峭,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傅斯年(字孟真)在《世纪评论》周刊第七期发表《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炮轰行政院长宋子文,开篇即指出“古今中外有一个公例,凡是一个朝代,一个政权,要垮台,并不由于革命的势力,而由于他自己的崩溃!”[2]直言国民党政治上的失败。宋子文初上台时,他曾寄予希望,还在《大公报》发表评论说过宋的好话,以为他和孔祥熙不一样。事隔不久,宋的真面目就露出来了,傅斯年无法容忍孔宋这些“侵蚀国家的势力”,他不愿看到政府的垮台,以免玉石俱焚,所以必须说出真话。他从宋子文的黄金政策、工业政策、对外信用、办事作风、中国文化修养和态度等五个方面,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我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祥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跨了。”[3] 一个学者如此直截了当地抨击政府首脑在中国是罕见的,一文既出,“各地报章纷纷转载,举国注目。”据那天的胡适日记,成舍我主办的《世界日报》当日甚至用了“傅斯年要革命”这样耸动视听的标题。 《世纪评论》是担任过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的经济学家何廉1947年1月筹款创办的,由留美政治学博士张纯明主编,撰稿人包括萧公权、吴景超、潘光旦、蒋廷黻、翁文灏等,他们批评时政,倡导民主,言论大胆,很快得到社会公认。何廉回忆:“1947年春季的一天,我收到傅斯年赞扬《世纪评论》的一封信,……我回信约他给《世纪评论》写稿子。不久,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康平教师进修学校:初中历史教研员:宋学杰 在新课程中,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习、感悟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史料,使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图片、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掌握,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一史料的主要类型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其一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之二分法(以下简称二分法),其二为实物、文献、口传之三分法。教学中的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图画型史料、数据型史料三大类。 二.史料运用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史料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能力 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显然,运用史料是使学生学习去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直接去运用各种一手和二手的史料。当然,这并不涉及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的层次,只是使学生借着某些运用史料的特定练习,学到历史学家的一些态度和方法。 从历史研究的程序来说,史料在史学中的地位体现为先有史料而后有论点。史家每叙一事,每提出一个论点,都必须于史有据,信而有证。《课标》的“课程目标”“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和“内容与要求”提出的培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学科能力要求皆指向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与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史料的基础上对

傅斯年史语所旨趣

史语所旨趣 历史学和语言学在欧洲都是很近才发达的。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欧洲近代的语言学,在梵文的发见影晌了两种古典语学以后才降生,正当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经几个大家的手,印度日耳曼系的语言学已经成了近代学问最光荣的成就之一个,别个如赛米的系,芬匈系,也都有相当的成就,即在印度支那语系也有有意味的揣测。19世纪下半的人们又注意到些个和欧洲语言全不相同的语言,如黑人的话等等,“审音之功”更大进步,成就了甚细密的实验语音学。而一语里面方言研究之发造,更使学者知道语言流变的因缘,所以以前比较言语学尚不过是和动物植物分类学或比较解剖学在一列的,最近一世语言学所达到的地步,已经是生物发生学、坏境学、生理学了。无论综比的系族语学,如印度日耳曼族语学等等,或各种的专语学,如日耳曼语学、芬兰语学、伊斯兰语学等等,在现在都成大国。本来语言即是思想,一个民族的语言即是这一个民族精神上的富有,所以语言学是一个大题目,而直到现在的语言学的成就也很能副这一个大题目。在历史学和语言学发达甚后的欧洲是如此,难道在这些学问发达甚早的中国,必须看着它荒废,我们不能制造别人的原料,便是自己的原料也让别人制造吗? 论到语言学和历史学在中国的发达是很引人寻思的。西历纪元前两世纪的司马迁,能那样子传信存疑以别史料,能作八书,能排比列国的纪年,能有若干观念比1 9世纪的大名家还近代些。北宋的欧阳修一面修《五代史》,纯粹不是客况的史学,一面却作《集古录》,下手研究直接材料,是近代史学的真功夫。北南宋的人虽然有欧阳修的《五代史》,朱熹的《纲目》,是代表中世古世的思想的,但如司马光作《通整》(遍阅旧史,旁采小说),他和刘攽、刘恕、范祖禹诸人能利用无限的史料,考定旧记,凡《通鉴》和所谓正史不同的地方,每多是详细考定的结果。可惜长篇不存在,我们不得详细看他们的方法,然尚有《通鉴考异》说明史料的异同。宋朝晚年一切史料的利用,及考定辨疑的精神,有些很使人更惊异的。照这样进化到明朝,应可以有当代欧洲的局面了,不幸蒙元之乱,明朝人之浮夸,不特不进步,或者退步了。明清之交,浙东的史学派又发了一个好端涯,但康熙以后渐渐地熄灭,无论官书和私

史料教学应充分关注证据价值及论证逻辑_於以传

史料教学应充分关注证据价值及论证逻辑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於以传 近十余年来,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历史证据意识的不断倡导,史料教学已逐渐成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常态。无疑,基于史学思想方法的基本观点,即“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教学中引入史料以展现历史结论的获得过程,强化“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历史思维习惯,对打破视教科书为“圣经”、以“背多分”为主要特征、片面强调记忆功能的历史教学陋习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史料教学在实际运用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归纳起来,大概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泛化”。不是基于教学立意与目标,不考虑教学的效率与效益,“抓到篮里都是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呈现各类史料讲解细枝末节的历史知识,一堂课用了十七八种(条)史料尚嫌不够,以为史料越多教学就越有效,而根本不顾及各类史料证据价值的不同,这种做法实则是将史料教学的功能教条化,自然是不可取的。 二、“伪化”。将教科书就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叙述视作终极结论,极有针对性地寻找对应的史料,教学时出示这些史料要求学生提取信息或分析归纳,而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被训练若干次后,终于“大彻大悟”:只要背出教科书内容,管他什么史料与问题,套上背出的话语就行。这种做法相当糟糕,既助长了“背多分”的恶习,也完全曲解了史料教学的本质,所谓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归纳、比较、综合能力等均被伪化,堪称恶劣。 三、“简化”。这里的简化是简单化之意,即所谓史料与其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简单化,它常常造成对历史的误读或误释。这种现象绝非鲜见,教师常常是拿一个或一类的史料过度推论以获得某项结论,这种结论常因不合逻辑而经不起推敲。比如教学“宋代的商业繁荣与都市生活”,仅是依托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而不用关于宋朝的任何文献史料,就试图推导出“开封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城镇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带来繁荣、多彩的城市生活”等结论,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再如教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仅是凭借蒋介石的日记,而不用业已解密的国共双方、共产国际及日方的相关档案,不用重要当事人的回忆记述等其他史料,就奢谈以心态史视角诠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未免过于荒谬。至于拿《契丹还猎图》说事,说“契丹人骑着马,证明其是游牧民族;契丹 人随身携弓,证明他们善于骑射”;由此得出“契丹人是善于征战的马背 民族”的结论,其推演逻辑荒唐透顶,不值一哂。 史料教学的“泛化”“伪化”与“简化”,究其本质是对史料证据价值 及论证逻辑的认识模糊不清,而这种“模糊不清”实际已背离了历史证 据意识培养的本意。本文拟就这个话题,结合两个教学实例谈一些粗 浅的认识。 对史料证据价值及论证逻辑的关注,直接表现于在证史过程中,是 否已充分考虑到史料作为论据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是否遵守了“孤证不 立”的史学思想方法;是否规避了“过度推论”的误区;是否就史料的多样性和论证的多视角展开充分思考。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教学实例。教师在教授近代中国遭遇“瓜分狂潮”时率先出示了谢瓒泰创作于1898年 契丹还猎图●教学天地 127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 摘要:?历史学即史料学?是傅斯年的主要学术主张,最初见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文中详细表述了史语所研究工作的标准和宗旨,包括扩充研究材料与工具、反对国故、反对疏通等学术思想。而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傅斯年的领导下,不仅在档案整理和考古发掘上取得重大成果,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际知名学者。虽然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尚有缺陷,学术界对其赞赏和批评皆多纷论,但其对于现代史学的贡献和影响无疑是重大且深远的。 关键词:傅斯年史料学学术思想历史语言研究所 1928年10月,傅斯年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基础上,筹备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为史语所所长,并发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作为就职宣言,也是其治所大纲,在此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主张。史语所是纯粹的学术机关,在?整理国故?运动后成为史学界主流,在傅斯年的领导下成就辉煌,受到国际公认,开创了?集团研究?之先河,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在史语所研究成就获得一定国际地位的同时,对于傅斯年?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史料派观点,各方学者众说纷纭,赞成与反对者都大有人在。总而言之,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及研究成就对现代史学影响重大且持续至今,而对时下学术风气也不乏借鉴意义。 一、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1928年10月傅斯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一文中提出?历史学即史料学?的观点,其原文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①值得注意的是原文所提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因此不可仅从?历史学即史料学?这一句话来断章取义的理解,而因全面把握傅斯年的整个史学思想体系。?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完整阐述主要是《史学方法导论》一书。?该书不仅是傅斯年系统阐述其史学观念的主要体现,也是其一生教学讲授的基本教材。据傅斯年所拟目录,这份讲义共分七讲,依次为:第一讲,论史学非求结论之学问;论史学在‘叙述科学’中之位臵;论历史的知识与艺术的手段。第二讲,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第三讲,统计方法与史学。第四讲,史料略 ①傅斯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

史料的分类(价值)

史料的分类(价值) 那个时代比较接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都属于比较直接的证据,我们称它为第一手资料; 2、第二手史料:而后人的有关说法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 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不同史料的信度比较 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史料在一种意义上大致可以分做两类:一、直接的史料; 二、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的史料。直接的材料是比较可信的,间接材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但有时某一种直接的材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间接的材料反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材料而得的:这个都不能一概而论,要随时随地的分别看看 实物/口述 实物本身是最好的历史证据,足以弥补文献的空白 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未必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 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是凝固的过去,而不是活着的过去——只有物,没有人;作为实物史料的遗址遗物,遗址是固定的,但遗物是可以移动的;口

述史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 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个人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 一、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客观性、真实存在过的)。 二、历史学:指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解释(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 三、历史学的基本要素 1.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 (1)按内容分类 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 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 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史事) 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2 )按学术价值分类 ①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 含义: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 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最可靠、可信度最高的) ②第二手史料

中国狗和中国人 ,傅斯年

中国狗和中国人 作者 /傅斯年来源 /《新青年》第六卷 “中国'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在于,他们几十年前的写作就像是为今天而写。傅斯年的话很难听,很有可能引起你反感。请系好安全带。” 有一天,我见着一位北京警犬学校的人,问他道,"你们训练的狗,单是外国种呢;或是也有中国狗?"他答道,"单是外国种的狗。中国狗也很聪明;他的嗅觉有时竟比外国狗还要灵敏,不过太不专心了。教他去探一件事,他每每在半路上,碰着母狗,或者一群狗打架,或者争食物的时候,把他的使命丢开了。所以教不成材。" 我听了这一番话,很有点感触,何以中国狗这样的像中国人呢?不是不聪明,只是缺乏责任心——他俩一样。中国人"小时了了"的很多,大了,几乎人人要沉沦。留学在国外的成绩颇不恶——胡适之先生说,只有犹太人在美国大学的成绩最好,其次便是中国学生,至于真美国人,远不如这两种民族——然而一经回国,所学的都向爪哇国去了:大约也是遇着了母狗,或者加入一群狗打架,或者争食物,所以就把已经觉悟的使命丢掉了。 中国狗和中国人同生在一个地带,一个社会以内,因为受一样环境的支配,和西洋的狗和人比起来,自必有人狗一致的中国派的趋向。和狗有同样的趋向,并不是可羞的事;所不得了者,这趋向偏偏是无责任心。 我以为中国人的无责任心,真要算达于极点了。单独的行动,百人中

有九十九个是卑鄙的。为什么呢?卑鄙可以满足他自身肉体的快乐——他只对这个负责任——至于卑鄙而发生的许多恶影响,反正他以为在别人身上,他是对于自己以外的不负责任的,所以不顾了。团体的行动,百人中有九十九是过度的。斗狠起来过度;求的目的便在度之外,手段更是过度的。这可就中国历年的政争证明。为什么要这样呢?他以为虽过度了,于他自己无害;成功了他可抢得很多的一份,失败了人人分一份,他所分的一份也不比别人多,所以不择手段。一人得,或一团体得,而国家失的事,屡屡的见。现在"鱼行"当道固不必说了,就是前几年也有若干溢出轨道的事:若国会的解散,六年临时参议院的召集,等等,都是以一团体的利害做前提,而把国家的根本组织打散。我很觉得中国人没有民族的责任心——这就是不怕亡国灭种。我又觉得中国人没有事业的责任心——所以成就的事业极少;没有私立的学校,公立的学校也多半是等于官署;没有有力的工厂;没有不磨的言论机关。一时要做事业,不过预备他"交游攘臂的媒介物:一旦求得善价,还是沽出去罢!" 中国人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不能不说是受历史的支配。专制之下,自然无责任可负;久而久之,自然成遗传性,中国狗所以如此,也是遗传性。中国狗满街走是没有"生活"的。西洋狗是猎物种,当年的日耳曼人就极爱狗,常教狗做事,不专教他跑街,所以责任心不曾忘了。中国人在专制之下,所以才是散沙。西洋人在当年的贵族时代,中流阶级也还有组织,有组织便有生活,有生活便有责任心。中国人没有责任心,也便没有生活; 不负责任的活着,自然没有活着的生趣。

走近傅斯年(论文)

走近傅斯年 【摘要】傅斯年,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传奇人物,或许在众多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大家对傅斯年的印象大抵是出色的国学大师、教育家以及爱国者,但当我们真正了解他以后你将会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傅斯年,而我将会从他的生平、贡献、文化观点以及透过他人对傅斯年的评价让大家真正走进傅斯年的世界。关键词:傅斯年,五四运动领袖,一团矛盾 一、生平经历 傅斯年,字孟真,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祖籍江西永丰,先祖傅以渐生于山东聊城,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傅斯年幼年丧父,由祖父及母亲抚育成人。 1909年傅斯年在其父之学生侯延塽的资助下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而在两年之后就顺从家长与聊城乡绅丁理臣长女丁馥翠结婚;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顺利升入文本科国文系。1918年春夏傅斯年受胡适与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与罗家伦、毛子水等20余人组织新潮社,仿效《新青年》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与北京大学国粹派论战,影响颇广。傅斯年也因此成为著名学生领袖。而就在五四运动的发展时期,傅斯年急流勇退,于1920年考取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生,负笈欧洲,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研究院,研究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学习比较语言学等。1927年春任该校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次年,其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 在担任史语所所长期间,先后兼任北大教授、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及台湾大学校长等职。1948年春,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及立法委员。在他担任主持史语所22年间,所征聘及造就的研究人才,先后在所研究历史、语言、考古、人类诸学之学仁近百。而在傅斯年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期间,曾在会上猛烈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傅大炮”的美誉。 但可惜的是,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在台北病逝,享年仅54岁,从此,学术界与教育界又丧失一位大师。 二、文化观及史观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傅斯年的文化观,其实他的文化观并不是很明确,因此,在已有的研究上甚少有人提及傅斯年的文化观。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言行中窥得一点蛛丝马迹,用王汎森先生的话来讲,傅斯年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就是“一团矛盾”1。至于缘由何在,我们看以下几个时期傅斯年的变化自然不言而喻。 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前,他热爱中国传统学术。傅斯年从小就接受古典教育,进入北大学习后他更选择了文科,还被黄侃和刘师培看作最有前途的学生,将会 1王汎森著,王晓冰译.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5.52

《走近核科学技术》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走近核科学技术》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下列哪种元素不是以国家命名的()。 答案:Pb 2、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在哪一年?() 答案:1986 3、核电占本国能源结构比例最大的国家是___。 答案:法国 4、2012年2月19日最新命名的新元素符号是() 答案:Cn 5、下列国家中,核电占本国能源结构比例最大的国家是()答案:法国 6、1945 年,美国给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 答案:对

7、1. 联合国把()年定为国际化学年是为了纪念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00 周年 答案:2011 8、从伦琴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至今,()的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奖与从事放射性,辐射(粒子)有关。 答案:1/3 9、元素周期表中U以后的元素被称作超铀元素,超铀元素都是人造元素 答案:对 10、铀是自然界存在的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 答案:对 第2章单元测试 1、亚洲人第一次对新元素的发现做出贡献的是第几号元素?() 答案:113 2、下列哪种元素不是以国家命名的()。 答案:Pb

3、2012年2月19日最新命名的新元素符号是() 答案:Cn 4、我国高放废物地址处置地下实验室的重点预选区——北山位于() 答案:甘肃 5、除中国外,国际认可的有核武器的国家有() 答案: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6、中国于()年试爆第一颗核弹 答案:1964 7、周恩来总理说过,我们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答案:对 8、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和鉴别了23种新核素 答案:对 9、核能是唯一能取代化石原料的的()、()、()的能源 答案:高效、清洁、经济 10、重水堆的燃料元件不需要用到六氟化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