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面向21世纪的综合课程

面向21世纪的综合课程

面向21世纪的综合课程
面向21世纪的综合课程

面向21世纪的综合课程———谈对科学课程的基本认识

张素娟

(北京教育学院地理系,北京100011)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14卷第3期2000年9月

科学课程,是北京市为了适应21世纪新一代北京人发展的需要,在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方案中设置的综合理科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使科学课程能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培养和造就适应并能推进21世纪北京市社会发展目标的新一代市民,必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及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深入具体地研究。本文仅对科学课程设置的一些基本思想谈一些初步认识。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往往以教育目的的规定来确定。为了使课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又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能够为未来课程改革奠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定应不仅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而应考虑到教育目的的发展。这是使课程具有前瞻性的前提。科学课程作为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必须为北京市成为21世纪全国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服务,同时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特征,使课程发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功能。具体说来就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以培养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教会他们学习为根本目标,同时要体现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具备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新一代北京人的内涵。因此,科学课程的“知识系统”是知识、能力、态度的总和,绝不仅仅限于由事实、概念、法则组成的静态知识系统,也不限于以能力和方法论为特征的动态知识系统,除此以外,还应包括人的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创新意识、人格力量。

那么上述内容是怎样在科学课程的目标中具体体现呢?

按照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我们在设置的科学课程目标“(1)使学生具备21世纪北京市公民需要的先进的、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中,通过“了解和掌握关于自然界存在、运动、变化、演化及物质、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并知道运用这些知识改造自然的基本途径,了解和掌握有关自然科学活动和研究的过程”等具体目标,使科学课程具备“科学知识”的素养。在“(2)使学生掌握基本科学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中,通过“掌握准确地运用科学语言描述与表达、计算、绘制和运用图表、实验、演示、调查等基本技能,初步掌握科学活动的一般程序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原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体目标,使科学课程具备“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的素养。在“(3)使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中,通过“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尊重科学的态度、培养克服困难、不怕艰辛、勇于创新的意志”等具体目标,使科学课程具备“科学品质”和“科学意志识”的素养。而在上述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通过(1)中“了解有关科学与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知识”,(2)中“培养创造性意识和思维能力;科学合作、参与科学决策的能力”,(3)中“形成运用科学技术为社会生产、生产服务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具体目标,使科学课程体现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具备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素质和能力的新人的内涵。

二、科学课程的内容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已引起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已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内容改革上,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体现上述思想的科学课程从内容

上就不再仅仅以传统的知识观来选择知识,而是以适合知识经济、适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现代知识观来选择知识,并服从于课程目标培养科学素质的价值取向。因此,科学课程要建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在内容组成上,主要体现以下原则:

(1)基础性。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每个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其选取的知识内容范围上扩大知识的广度,即让学生广泛认识事实和概念方面的知识(“是什么”),增加有关的资料、信息,尤其现代新科技信息,削减需要记忆的公式、结论和技巧训练的内容,降低传统意义上教学内容的难度。在此基础上,精选自然原理和规律的知识(“为什么”),使学生认识探索问题的思维方式和途径;构建并突出“怎么做”的知识,注重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理解的内容。这样,使科学课程的知识内容体现21世纪知识经济的特性,促进课程从强调知识累积向发现、创造转变。

(2)综合性和开放性。科学课程倾向于整体认识世界、综合地看待生活的知识本质的思想。因此,它的综合性表现不只是理、化、生、地等几门学科的知识,而是从一个比较全面综合的视角更真实地反映自然,整体地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知识体系。从认识上看,科学课程要使学生能够整体地看世界,认识各种现象和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全面、正确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从教学上看,避免分科课程因要求体系的完整和逻辑严密,使各科知识内容的重复和割裂而导致的学生负担过重的弊病。从效能上看,体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全面的科学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选取的科学基础知识内容具有这样的功能呢?我们的考虑是: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核心,整合和简化基础知识。什么是科学主题?科学主题是一些哲学意义上的思想,它们是大自然运作的基本法则,比如“物质的运动”、“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能量”等。它们体现了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物体与现象间最普遍的联系和规律,源于自然界的统一性和科学内容内在的整体性。可以用某些科学主题来整合科学事实和材料,揭示自然科学知识的本质与联系,把科学活动中的分立的信息片段融入广阔的、有逻辑内聚力的结构中,体现自然科学内在的整体性。我们提炼的这些主题是:“能量”、“演化”、“变化的形式”、“尺度与结构”、“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围绕这些科学主题,选择最具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删除与理解科学主题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这样,选择出来的知识形成简化的、对未来学习具有支持意义的、内在逻辑性较强的科学基础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比分科理科课程中庞杂的知识具有更强的教育功能。突出表现在:使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观念和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在遇到没有包括在本课程之内的其他知识时,可以通过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经过自学获得,并很容易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学生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如科学主题“能量”揭示的是自然界各种物体运动与变化的普遍内因及运动变化的过程和运动变化后产生的结果,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有具体形式和数量的能量。由此建立的一系列诸如“能量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任何形式的运动都需要能量”的科学观念。由此建立的知识结构可以随时理解和同化与“能量”有关的科学知识。把这些科学观念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从小呈现给学生并随不同学段上升,学生就会自觉地用这些观念理解和认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3)实践性。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角度来讲,我们要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从静态性、确定性知识转移到动态性、过程性知识,教学的难度从注重记忆结论转移到注重认识科学过程上。因此科学课程把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动手操作、查阅资料分析信息、实验、小制作、课外活动等)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认识过程和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注重让学生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法解决社会生活实际中的综合性问题。

三、科学课程内容的组织

传统的分科课程倾向于以知识为中心来组织课程,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体系性,以知识的传递为目的来编制教材。而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科学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

展为目的,服从于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重视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活动、生活经验。科学课程以科学主题的发展为课程的内在逻辑。科学主题在自然科学中表现的方式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观到内部,科学课程也是以此线索来组织其内容的。除此,科学课程内容组织上还有三条明显的线索:(1)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螺旋式循环上升。如以“物质世界存在的形态”———“物质的运动与变化”———“能量”为主线,知识载体是“地球”、“生命世界”等自然统一体。(2)融入科学思维过程的培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进程,将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发现的主要思维过程,即观察、描述、比较、排序、归类、相关、推断、应用贯穿于课程之中。(3)循序渐进的实践与实验活动能力的培养。

四科学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评价是研究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价值的过程。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课程,应该把实施的权利一部分给予学校,而不是完全由政府统一监督实施。课程的实施将是课程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样,课程评价的功能也要为进一步完善课程服务。评价时避免评价目标的过分量化,降低标准化考试、量化评价,用多种评价手段而避免考试或测验手段的单一化。评价主体也应是以教师为主,以及行政人员、教育专家、科研人员、学生和家长等多元主体的开放式评价系统。

21世纪大学英语应用型综合教程修订版4课本练习答案

Unit 1 A.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given below. Change the form where necessary. internal ditch fabulous renovate plaster amateur blunder instinct 1. The police _blundered___ badly by arresting the wrong man. 2. The house was severely destroyed, so the couple spent thousands of dollars _renovating__it. 3. The pilot was forced to _ditch___ the jet plane in the Gulf because of the hijacking. 4. Unlike the Satellite, it has no __internal__ battery, though it will accept external batteriesmade for the iPad. 5. The basis for traing relies on the dog ' s natural __instinct__ to hunt. 6. The __plaster___ was beginning to fall from the walls. 7. During each war the monopoly capitalists amassed ___fabulous__ wealth. 8. At college he studied English and did _amateur___ boxing B.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expressions given below. Change the form where necessary.down to call in beat up wind up trial and error at all costs Don' t _beat___ yousrelf up__ over something that you have no control over. They decided to _call in__ a doctor because the child was not any better. Ultimately, he said, the issue came ___down to __a disput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I always said he would _ wind up __ in jail. Growth is a process of __ trial and error ___ . You can learn as much from failure as youcan from success. Maybe more. The bridge must be repaired within three days __ at all costs __. 这座房子在地震中损毁

叶澜与新基础教育实验改革

叶澜与新基础教育实验 改革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叶澜与“新基础教育”实验改革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教育学 年级:2011级 叶澜与“新基础教育”实验改革 “新基础教育”实验改革研究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首任所长叶澜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并主持的一项中国本土化、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整体综合式的大型课题。其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的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l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一、叶澜教授简介 叶澜教授,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等。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义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等职。已出版的专着有《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等;撰写并主编的丛书与研究报告有“教育学科元研究”丛书、“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系列丛书、《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年度报告》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承担多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是“新基础教育”的先行者。 二、“新基础教育”提出背景 20 世纪80年代末,叶澜在上海进行深入的调查,发现教育实践中存在无视人的现象,不少教师的心目中依然有书无人、有知识无人、有群体无人。1994年,叶澜再一次深入实际,开始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新基础教育”研究通过对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进行研究,在对时代精神深入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育理想。“新基础教育”研究正是要为中国创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型基础教育而研究,在该课题研究中始终贯穿着对中国社

21世纪大学英语应用型综合教程一-1-5章课后题答案

21世纪大学英语应用型综合教程一-1-5章课后题答案

英语课后题复习资料 Unit 1. 一. flexibility duration option definitely actually ignore convince survive 1.Economic crises destroy the capitalist system,and they grow in size and duration. 2.Stability also depends upon the flexibility of the local economy. 3.He was sentenced to do hard labor without the option of a fine. 4.She states her views very definitely. 5.Did he actually say in so many words that there was no hope of a cure? 6.The baby felt ignored by her parents. 7.You need to convince the employers that you can do the job.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96182418.html,panies will have to do more than this if they are to survive the earthquake.

二. 1.I only cautht a glimpse of him sitting in the car (瞥见他坐在车里),so I can’t tell exactly what he looked like. 2.They are seeking/searching for(寻求新的机会) to reach their final goals. 3.It happened without my being aware of it(在我不知不觉中). 4.We are/get involved in different activities(投入到各项课外活动中) on campus. 5.Some guys always do everything as they like,that ignore the feelings of others(却忽视了别人的感受) . 三. 1.你的老师在评卷的时候会把你生病的情况考虑在内。 Your teacher will take your illness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marking your exams. 2.因为他总是轻信别人,所以很容易受伤。 He is likely to be hurt because he always believes/trusts others easily. 3.他的肤色跟他是不是好律师无关。

面向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

1998年第5期 No.5,1998  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 IA YIN G UN IV ERSIT Y(SOCIAL SCIENCE) 面向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 ○段 杰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在新形势下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契机,并针对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等几个基本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同时指出人文地理学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迎来新世纪的科学曙光。 【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 发展 基本问题Ξ 一、新形势下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契机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均已达到惊人的地步,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各类学科内涵不断更新,边缘交叉学科不断涌出,各学科的发展都必须日新月异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长期以来,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当今大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桥梁、交汇的作用。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分支,具有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传统学科中独具一格。而人文地理则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着重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探讨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状况。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作为人类家园的地球表层存在着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探究其间的因果关系,提示其空间分布,以及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等,正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人文地理学理应成为研究当今世界热点问题的重要学科之一。 研究一门学科的发展是否顺应时代,即要看其基础的进展和研究手段的提高,也要看它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理论体系完善,研究方法先进的学科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而且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科自身的发展。当今世界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社会发展要求人文地理学能为缓解这一矛盾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目前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复杂多样,促使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分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也要求人文地理要适应信息社会的综合化要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人文地理学也正在适应时代的要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出现了几个新的特征: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重视感应与行为的作用,日趋社会化和技术化,定性描述和定理分析相结合等。在此前提下,人文地理学要与自然、经济、社会等学科密切合作,着重研究区域环境保护、人口的合理发展,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国土开发与整治,乡村发展与城镇化,区域经济分析与决策研究等问题,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推动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革新。尤其是在协调人地关 Ξ本文于1998年5月4日收到。

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 “新基础教育”宗旨: 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 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七条: 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 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 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新基础教育”的“三让”: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简介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的“新”既表现为理论创新,又体现在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新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基础教育重新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把基础教育看作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体系。 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新基础教育从活动的观点出发,强调通过革新学生浸润其中的以课堂教学与班级生活为基本内容的日常实践,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发展基础。 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使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由消极被动的适应

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2册答案

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课后答案 第一单元 Text Comprehension II. 1.It was a military campaign in which many soldiers died.The effects on Churchill were()he lost his political position and he was overwhelmed with grief. 2.He felt so inspired to paint that he was distracted from his personal problems. 3.His sister-in-law’s painting inspired him to try his hand at it;his wife rushed out to buy all the materials he would need;and the wife of Sir John Lavery helped him overcome his fear of the blank canvas. 4.The blank whiteness of the canvas made him feel he didn’t know where to begin.This nervousness was not typical of Churchill,who was known publicly as a brave and strong-willed person. 5.Churchill was comparing the canvas to an opponent in a fight,and he could now see that he need not fear his“adversary”. 6.He meant that Churchill would have been a great painter,just as he was a great politician. 7.It was his great comfort when the death of his mother was followed quickly by the death of his daughter. 8.Because the judges suspected that it was not painted by an amateur;they were later surprised and delighted because Churchill was not just a famous political figure but also a talented untrained artist.

面向21世纪的生物学哲学(一)

面向21世纪的生物学哲学(一) 【正文】 1生物学哲学的再定位 费尔巴哈在谈到哲学的改造时说过:“哲学必须重新与自然科学结合,自然科学必须重新与哲学结合”。这是一种“建立在相互需要和内在必然性上面的结合”。〔1〕自然科学构成了哲学的基础,生物科学是这个基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同所有其他科学一样,生物科学也深深受到哲学的理论思维和方法的影响。生物学哲学作为连结哲学与生物学的桥梁和中介,对二者的重新结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这门学科的存在和发展,既须以实证科学知识特别是生物科学的知识材料为基础,跟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又要汲取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适应当代哲学变革的需要。 就学科性质而言,一般认为生物学哲学属于科学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大英百科全书》第15版所列《自然哲学》条目将关于自然的实际特征问题作为实在来进行考察,并分为物理学哲学和生物学哲学两个部门。不过这里对“自然哲学”一词的使用,有别于以往的传统自然哲学,而是“作为对科学哲学的补充”。如所周知,西方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主要论述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维也纳学派的创立者M.石里克的自然哲学也是作为一种科学哲学,一种探讨哲理的科学方法。他申明自然哲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自然科学命题的意义,自然哲学是一种旨在考察自然定律的意义的活动。在其自然哲学讲稿中关于生物哲学的分析,便是从有机自然现象也一定要由定律来描述这一点出发,来讨论生物学中的机械论与活力论问题。 在科学哲学的发展进程中,除了一般科学哲学,还兴起了特定学科的科学哲学,自本世纪初以来主要是物理科学哲学。传统的科学哲学带有片面的物理主义倾向,认为运用物理方法能够对这个世界作出绝对完全的描述,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事件均可用物理语言来描述。物理主义最热烈的倡导者、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R.卡尔纳普声言:“如果根据物理语言的普遍性,把物理语言用作科学的系统语言,那么,所有的科学都会成为物理学。……实际上只有一种客体,那就是物理事件。在这物理事件范围内,规律是无所不包的”。〔2〕石里克也同意物理主义的观点,他仅仅基于量的方面的考虑而得出结论:“对于自然哲学而言,有机体不过就是一些特殊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它们被包含在物理世界图像的完美和谐的秩序之中”。〔3〕 传统的科学哲学把研究重点放在物理学的定律和理论上,把它们看作科学的结构和逻辑的范例。之所以这样是有其深远的科学背景的。自牛顿实现了力学中第一次伟大综合,此后,经典物理学的各个分支日趋完善,牛顿的机械纲领左右了近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本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是物理学发展中的重大突破,也是对科学哲学的有力推动。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H.莱辛巴赫所著《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一书,就是通过对量子力学的科学成果的分析,阐释了他关于知识的性质、客观实在以及因果性等问题的见解。多年来,科学哲学的研究植根于逻辑学、数学及物理学定律,重视对物理理论的分析而忽略了生物学。正如在科学哲学家的视野内,有机生命及其进化只不过是世界科学图景中的一个次要因素;在科学哲学的殿堂中,生物学哲学也是处于比较次要的从属的地位。这种状况只是到本世纪中叶以后才开始改观。随着分子生物学所取得一系列新进展,导致了生物学的革命,生命科学作为最激动人心的科学领域跃居到自然科学的前沿,对现代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影响也日益显著。由于引入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新的技术手段,现代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得以向微观和宏观层次不断延伸扩大,并愈来愈趋向系统的复杂性,向揭开物质世界最复杂最高级的系统——大脑的奥秘进军。生物学研究的课题愈来愈带有根本性,当今自然科学的研究重点正在转向研究生命本身。对生命现象的深入探索,增强了人们对生物学的哲学兴趣,并促使科学哲学向新的研究方向转变。在这方面,现代综

21世纪大学英语课后习题答案

1.Do you think that making music and art 【compulsory】subjects in schools would reduce some children’s enjoyment of them? 2.Bob’s one of those people who 【relish】 risk and danger he’d be bored in a safe, steady job. 3.Elizabeth is certainly talented enough to succeed in her career; she just doesn’t have enough 【confidence】 in her own abilities. 4.I’m sorry you’re in trouble, but as you made your decision on your own you’ll just have to face the 【consequences】 5.Many educators would be delighted to abolish exams, but they also worry that without them there would be too little 【 incentive】for students to work hard. 6.The teacher accidentally hit the boy’s hand with an eraser and was 【henceforth】known as “Dead-Eye Bean”. 7.If I had money, I’d 【invest】 it all in Internet companies. 8.Psychologists say that our behavior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too subtle for us to consciously 【perceive】. 9.He’s always had a 【passion】for books. If he could work in a library, it would be a dream come true. 10.Look at those three whispering in the corner again they’re 【scheming】 something, I just don’t know what! 1、汤姆去年转来我校。他全神贯注地听杨小姐上课并很快成了她最喜欢的学生。 Tom ( was ) transferred to our school last year. He hung on Miss Young’s every word in class and soon became the apple of her eye. 2. 看到女儿高中毕业,他感到一阵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爱和骄傲。

新基础教育的理念

“新基础教育”宗旨: 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 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七条:

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 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 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新基础教育”的“三让”: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简介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的“新”既表现为理论创新,又体现在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如 下三个方面: 新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基础教育重新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把基础教

21世纪大学英语教程第一册01 - 网络英语教材

Unit 1 Text A Listening First Listening Before listening to the tape, have a quick look at the following words. grade 分数 concentrate 全神贯注 schedule 时间表 pressure 压力 selectively 有选择地 relevant 有关的 skip over 跳过;略过 approach 方法 Second Listening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Then, choose the best answer to each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The purpose of this listening passage is ____. A) to describe college life B) to give advice for college success C) to warn against being lazy at college D) to increase college enrollment(入学人数) 2. According to the listening passage, the most important key to getting good grades at college is _____. A) asking questions in class B) doing assignments ahead of time C) working as hard as you can

21世纪课程发展新方向

21世纪课程发展新方向 培养学生能力是21 世纪课程改革的重大主题。所谓能力(ability),实际上与国际教育中所谈的技能(skill)、素质(quality)和素养(literacy)大致是相通的,它涵盖了诸如价值观、沟通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创造力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绝大多数国家都看到了,拥有上述综合性能力的学生才可能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才可能拥有幸福生活,因而将培养综合性能力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方案中,成为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正如美国“21 世纪学习框架”①和新加坡“21 世纪技能框架”②所提出的学习和技能目标,均关注了综合性、全方位技能的培养。而与此同时,许多国家也在逐渐将国家价值观纳入其教育内容及目标。2015 年1 月27 日,英国教育大臣妮基·摩根强调,推动“英国核心价值”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所有学校都应该像提升学术标准一样,加强英国基本价值观培养,让每个孩子懂得英国价值观与学习数学、英语一样重要”。同样,法国、韩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不同方法将本国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卢旺达教育部长帕帕斯·穆萨福瑞·玛丽木巴表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关键,不含国家价值观的教育没有任何价值。” 2.寻找教与学的契合点 笔者在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座谈时,曾谈及“教学改革最大的难点是什么?”难点就“在于以教学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契合点非常难找”,而这却是课程改革走向成功所必须攻克的壁垒。国际教育局报告中则强调教和学应该齐头并进,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所谓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没有教,而是学习与教学要把学习者当作中心,但以往的教学活动比较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多地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明显缺乏对知识以外其他维度学习的重视。事实上,除了基本知识、技能和认知技能的获得外,还应当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人权的理解和尊重、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以及学会终身学习与合作等能力的获得。因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使教与学齐头并进、互为补充,是21 世纪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3.构建综合整体的课程框架 整体和综合是课程框架构建的新趋势。所谓整体是要打破原有的分学段设计,将各学段打通进行整体设计,以加强学段间的紧密联系;而综合则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往的课程框架多为分科教学,而现实中用单一的任何一个学科来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用单一的任何一个学科来进行创新也是不可能的,因而构建综合课程框架,进行跨学科课程与教学是

21世纪大学英语应用型综合教程修订版4课本练习答案

1. The police _blundered___ badly by arresting the wrong man. 2. The house was severely destroyed, so the couple spent thousands of dollars _renovating____ it. 3. The pilot was forced to _ditch___ the jet plane in the Gulf because of the hijacking. 4. Unlike the Satellite, it has no __internal____ battery, though it will accept external batteries made for the iPad. 5. The basis for training relies on the dog’s natural __instinct____ to hunt. 6. The __plaster___ was beginning to fall from the walls. 7. During each war the monopoly capitalists amassed ___fabulous____ wealth. 8. At college he studied English and did _amateur______ boxing Don’t _beat___ yourself up__ over something that you have no control over. They decided to _call in____ a doctor because the child was not any better. Ultimately, he said, the issue came ___down to __a disput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 always said he would _ wind up ____ in jail. Growth is a process of __ trial and error _________. You can learn as much from failure as you can from success. Maybe more. The bridge must be repaired within three days __ at all costs ____. 这座房子在地震中损毁严重,汤姆花了不少钱来修它。 The house was badly damaged in the earthquake, and Tom spent a lot of money renovating it. 正如史蒂夫·乔布斯所指出的,不断摸索一直都是苹果模式的一部分。 As Steve Jobs noted, trial and error has always been part of the Apple

21世纪大学英语教程(第四册)Unit1课文原文

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Unit1课文原文 《Who Is Great?》 Michal Ryan As a young boy, Albert Einstein did so poorly in school that teachers thought he was slow. The young Napoleon Bonaparte was just one of hundreds of artillery lieutenants in the French Army. And the teenage George Washington, with little formal education, was being trained not as a soldier but as a land surveyor. Despite their unspectacular beginnings, each would go on to carve a place for himself in history. What was it that enabled them to become great? Were they born with something special? Or did their greatness have more to do with timing, devotion and, perhaps, an uncompromising personality? For decades, scientists have been asking such questions. And,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y have found evidence to help explain why some people rise above, while others—similarly talented, perhaps—are left behind. Their findings could have implications for us all. Who is great? Defining who is great depends on how one measures success. But there are some criteria. "Someone who has made a lasting contribution to human civilization is great," said Dean Keith Simonton,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and author of the 1994 book Greatness: Who Makes History and Why. But he added a word of caution: "Sometimes great people don't make it into the history books. A lot of women achieved great things or were influential but went unrecognized." In writing his book, Simonton combined historical knowledge about great figures with recent findings in genetics, psychiatr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great figures he focused on include men and women who have won Nobel Prizes, led great nations or won wars, composed symphonies that have endured for centuries, or revolutionized science, philosophy, politics or the arts. Though he doesn't have a formula to define how or why certain people rise above (too many factors are involved), he has come up with a few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 "never surrender" attitude. If great achievers share anything, said Simonton, it is an unrelenting drive to succeed. "There's a tendency to think that they are endowed with something super-normal," he explained. "But what comes out of the research is that there are great people who have no amazing intellectual processes. It's a difference in degree. Greatness is built upon tremendous amounts of study, practice and devotion." He cited Winston Churchill, Britain's prime minister during World War II, as an example of a risk-taker who would never give up. Thrust into office when his country's morale was at its lowest, Churchill rose brilliantly to lead the British people. In a speech following the Allied evacuation at Dunkirk in 1940, he inspired the nation when he said, "We shall not flag or fail.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跨世纪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又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提高;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所有这些为21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观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顺应时代要求,振兴我国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教育推向21世纪。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教育与培训;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并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做贡献;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一、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 1.2000年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基”已进入攻坚阶段,要确保全国目标的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中西部地区,在“十五”计划期间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重点放在山区、牧区和边境地区。 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健全督导机构,完善督导制度,保证“两基”的质量和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