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

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

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
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

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理念的提出依据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我国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则说“生活即教育”。无论是杜威所提的“教育即生长”,还是陶行知先生所提的“生活即教育”,两者是相通的。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中学阶段尤其如此。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才的培养、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思想政治课起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不仅不能取消,还必须要加强。另一方面,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情况用“苍白的说教”来形容一点不过分。还有一方面,教学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知行脱节甚至有部分学生根本不想学的状况。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过程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其实施要求为:(1)课前准备要明确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要达到的目标和重点难点,明确学习的

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2)课堂教学时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3)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实践、提高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下面笔者以《跨越陌生》(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一课中的“走近新同学”教学内容为例。

课前笔者让学生设计好一张签名卡和若干张自己的名片。签名卡的内容可以包括:我进中学认识的第一位同学和第一位老师,我认为特别幽默(文静、仗义、有才华……)的人,我挺佩服却还不是很熟悉的人,等等。名片设计则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未做过多限制。

上课时笔者检查了学生的准备情况,结果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原以为他们只会用作业本的纸来设计签名卡和名片,没想到他们几乎都统一用了精美的彩纸,并且各显神通地或者画上自画像,或者附上自己喜爱的格言,甚至有的还套了一个红红的中国结。笔者问他们为什么如此费心思,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爸爸说,名片就是一个人交往时的脸面,有个性的名片能让人更容易记住你。”笔者感叹,这就是来自生活的声音。接下来就该进入课堂主题了,

笔者让学生带上自己的签名卡和名片,开始在教室举行一场类似聚会形式的交际活动。一开始,学生还有些腼腆,但很快他们就进入了状态,纷纷找各自的交往对象进行交谈、签名和交换名片,俨然一群成功人士在进行一场“鸡尾酒会”。

当笔者宣布时间到了该结束活动时,学生还意犹未尽,一些学生因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知己而谈论不休,一些学生为课前没有准备足够多的名片用来交换而懊恼不已,还有的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交际活动的成果。学生纷纷要求延长活动的时间,这时,笔者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今天课堂上的这个活动只是想给大家互相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之花,还需大家在平日的生活中用爱心和细心共同去浇灌。”就是这样一句看似简单的话,将我们的课堂又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中。的确,“下课并不是句号”,跨越陌生是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渴望,由于缺少一个交流平台而彼此隔了一层障碍。我们作为教师,并不能仅仅在口头上要求他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更应该切实地给他们做好引导工作,既提供一个平台,又不限于这个平台。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效果

实施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模式以来,我们感觉效果是明显的,成果是喜人的。它不仅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更让学生和教师都受益匪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在上面“走近新同学”这一内容的教学中,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活动开展再到课后浇灌友谊之花,自始至终都是学生自己在唱主角。笔者看到,现在的学生充满了智慧,是有着各自特点的生命体,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生的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学也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越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他们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对于教师而言,他要面对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而时代又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如果几十年如一日地简单重复自己的教学,即使自己的技艺再高,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教书匠”而已。从一个“教书匠”转变为一个“教育研究者”,教师需要面临的问题是:要么“穿旧鞋走旧路”,要么“穿新鞋走旧路”,要么“穿新鞋走新路”。实践告诉我们:“穿旧鞋走旧路”早已经行不通;“穿新鞋走旧路”一时间可能还行得通,但终究要被时代所否定;唯一的出路是“穿新鞋走新路”。我们的教师也确实在这场教育革新中,得到了成长,走出了“新路”,从传统“名师”成为新教育形势下的“名师”。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新的思想品德教材给了我们新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盲目奉行“拿来主义”。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2.通识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途径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途径探析 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而导致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疏离感与叛逆厌恶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无益于他们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的提高。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就成为当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标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途径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使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越来越强,思想意识以及价值选择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存在的不足,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出了些许建议。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人才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强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概念,学者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 如有学者胡凯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界定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总的来说,是和脱离生活的尤其是理想化、知识化、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根基这一本体性的规定。”[1] 有的人从教育模式的角度去定义它,如学者尚丽娟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2] 还有学者唐汉卫在阐释“生活德育”的内涵时,认为“‘生活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自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另外一个世界里去培养一个人的道德。”[3]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我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有: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同大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相结合。针对现实生活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的需要出发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而不是由抽象的概念或理性知识来决定。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大学生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4],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充满探究与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应对能力。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主要通过生活和学习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一个单纯状态,生活与教育给他提供怎样的环境和画笔,他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教学中一定要扎实的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和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家乡的名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将全国各地的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在学生们回答“牛肉”“长山药”……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事物,通过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使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使之对知识展开主动理解与表达,同时也可充分体现教学联系生活情境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

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初探

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生活化思品课堂教学模式生活情境一、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就要构建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回归生活。 新课程的理念:“回归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发展生活”。新课程的教材编写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将思想政治课堂生活化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体悟生活、提升思维”,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准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准确的人生价值观。生活之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是僵死的条纹和抽象的原则,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趋势。 二、什么才是“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思品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使用政治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政治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政治,体会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

2012年第05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5,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3期) Total No .293 收稿日期:2012—03—08 作者简介:柳明旺(1968—),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 柳明旺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知识技能水平,还要求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暴露出很多弊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但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落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能够帮助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要性;实施策略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5—0042—02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渗透到学生 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去,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1.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对知识的运用,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服务的精神。 2.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扩招使大学生数量猛增,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只要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的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成为社会的重要要求标准之一。大学生面临生活、就业、学习、感情的各方面压力,思想压力大,特别是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很容易出现迷茫的心 理,甚至会导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转变。大 学生虽然具有比较成熟的思想意识, 但是毕竟涉世不深、意志力不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腐蚀, 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能够从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帮助学生推开迷雾,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是落实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必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坚持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实证科学的形成是在人们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体现价值。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不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去,只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也只限于书本的知识,在面对现实生活时仍然不知道怎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失去意义,虽然教育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现实相结合,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4.能够帮助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 24·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摘要: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课堂学习的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55 《弟子规》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且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这里面首先和其次要做的,要学的,都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范畴。如:《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等等,每一课的内容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思想品德课不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地硬塞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听起来毫无兴趣,常常出现上课打瞌睡、

玩手机、写其他作业的情况,不把思想品德课当作一堂真正的课来上,放纵自己。甚至有同学认为学了对自己的成绩和生活没什么意义,学不学也没什么影响,觉得这样一种学科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所以一上课就找其他事做,没有真正投入这节课中间来。 那么,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看法究竟怎么样呢?我们对全校三个年级的400多个学生做了相关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62份)。其中,喜欢思想品德课的有187人,占总数的51.66%,一般的155人,占总数的42.82%,不喜欢思想品德课的8人,仅占总数的2.21%,没感觉的有12人,占比3.31%。而参与调查的学生基本上都认为思品课的大部分内容与生活是有一定联系的。认为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思想品德课相关知识的有132人,占比36.46%,认为生活中有时能用到思品课知识的有226人,占比62.43%,认为很少会用到的只有4人,占比仅1.11%。而学生印象的一课大多填的是《师友结伴同行》《多元文化的地球村》等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章节。最后对于思品课的建议一项,大多学生写了希望思品课能更幽默、轻松,加强师生的互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学生大部分还是喜欢思想品德课的,知道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联系,对生活的重要性。可是为什么很多教师会觉得上课学生不投入,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呢?我们再看一下学生印象深刻的课就知道了,其实学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解读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解读 发表时间:2009-06-16T14:21:27.687Z 来源:《文科爱好者》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缪昌贵(姜堰市第四中学江苏姜堰 225500) [导读]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人是生活中的人,学生品德的发展不是离开生活的,他们理解品德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开始。学生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 ; 回归生活;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 G 6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104-01 新课程要“回归”生活,意味着旧课程“脱离”生活。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下,旧课程建设方面最大的失误就在于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课程过于强调道德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道德知识世界里,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在这种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也往往热衷于对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道德说教,把道德仅仅作为一种知识来灌输,试图依靠强制、灌输的方式把道德规范“嫁接”到学生的身上。这种与学生生活世界相去甚远的课程迫使学生在教学中戴着面具,做着痛苦的表演,致使学生感到无尽的厌倦和压抑,从而制约着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针对旧课程的上述弊端,回归生活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强音。新课程设立了三个基本理念:第一个理念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第二个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第三个理念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三个理念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完整体系,字里行间充分地体现了课程内容力求回归学生生活的价值取向。回归生活,就是要以学生生活事件为叙事题材,紧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线索,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教学的主要依据,必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新教材的建设,正是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将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法律和国情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生活主题模块;教材内容的呈现,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选取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件为主要素材,把道德理论知识的阐述寓于生活实例之中,创设各种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基于情境、案例和问题的探究、体验的学习,激发、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积极进行实践,使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较好地实现了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这种生活化的教材,为教学回归生活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因此,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给教师们的一个启示就是:让学生的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用生活事件来激活道德知识,从而把学生从道德知识的窒息中解放出来,让其重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自主建构思想品德。 长期以来,在科学认识论的支配下,课堂教学是教师为教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知识而学习;教师是道德的说教者、知识的占有者和灌输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知识教学,效果低微。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程鲜明的生活化特征,决定了生活才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以提升生活质量为宗旨的教学,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科学认识论的局限,从学生生活世界的视角重新认识和理解教学活动。教学不应再是以教材为媒介的师传生的特殊认识活动,而是一种学生的特殊的生活过程。教学活动不应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而应成为学生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生活化、个性化的过程。 新课程特强调教师不应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把教材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全部的课程资源;意味着教学内容应依托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这是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和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相比,教材的内容受其时空、地域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内容中引用的案例、材料也难免会显得陈旧、老化。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变通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适时适度地把一些现实生活中更贴近学生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要善于赋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促使学生的生活是健康的、积极的。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有着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起着深刻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肥沃土壤。从学科教学的功能来看,思想品德课较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上的引导,促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发展,过上健康的、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把握其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努力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回模拟化的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辨认、讨论、分析生活现象,让他们在矛盾冲突中进行正确的价值抉择,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我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课程。只有强化生活实践环节,让学生的生活引领教学,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魅力,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

让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

让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 让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 长坡中学董春和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以科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爱在屋檐下》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我的中国心》,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亲子之情,爱国之情,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自己与他人、社会等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并画出自己的“亲情数”。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

浅谈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

浅谈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 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它所呈现出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品德与社会课必须创设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实施活动化教学,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进行有效指导,活动设计体现层次性,活动内容体现生活性,活动形式体现多样性,活动评价体现激励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空间,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活动化品德与社会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它所呈现出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在教学中,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中的思想和观点,而是通过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积累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发展,进行自我教育的。因此品德与

社会课必须创设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 实施活动化教学,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进行有效指导,将学生的学习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才能让课“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品德与社会教学。 一、活动设计体现层次性 活动的开展并不是简单的为活动而活动,而应在活动中明理,在活动中导行,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产生深刻的心灵体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活动的设计要能触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领悟活动蕴含的道理,掌握活动渗透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合作条件,学会合作的方法。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活动。第一次活动学生分四组进行二人三足游戏比赛,初次比赛很多小组没有完成比赛,学生情绪有些低落。赛后我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商讨解决的办法。在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到合作的重要以及合作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第二次活动先让学生根据第一次活动总结的经验做好充分准备,再次进行比赛。绝大多数小组都能顺利到达终点,合作比较成功。接下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总结合作的方法,学生们在活动中有了深刻的体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合作的方法总结得也很

关于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关于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0-01-06T14:27:47.577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11期下供稿作者:刘国学[导读] 本质就是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属性。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本体刘国学 (武冈市皮肤病防治站,湖南武冈 422400) 摘要:如何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要求和变化,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多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认为抛弃空洞的理论说教,寓教育于 生活,在生活中实现教育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生活化中图分类号:F272.9;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 一、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依托基层现实生活,从职工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形式,教会广大职工如何认清自身价值,以主体的角色主动积极地参与、适应和创造生活,强化责任意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本质就是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属性。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本体。古往今来,多少教育家、思想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立足于人类的生活需求与素质发展。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的区别。因而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人本论”,这也要求教育必须尊重人的本质,以实践的生活为教育的本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向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回归。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在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因而就不能离开教育对象所处的实际社会生活。从本质上说,生活乃是教育的根基,一切教育只有在生活中并通过生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关注职工的“客观”存在,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以职工所处的全部生活为教育平台,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以及最终的目的和归宿。 二、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价值分析 价值是客体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价值实现则是这种属性作用于主体的过程及其结果。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检验才能体现其价值。 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付出,它要求个体要把社会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时时处处以奉献为主。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确立职工的自我社会价值认同。如我站在现阶段还存在很多困难,还需要建立新的发展平台。这就要求全体职工以全站的利益考虑,而不是强调个人得失。在强调社会价值的同时我们必须尊重职工的个人需要,实现职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职工的现实生活需要,切实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职工切身利益,千方百计为职工排忧解难,要依靠有限的财力、物力去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创造适宜于职工成长进步的良好环境。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充分尊重职工的个人价值,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目的是使他们更好地为集体的利益而奋斗。职工的个人利益存在于集体利益之中,要教育职工始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坚持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统一,自觉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弘扬牺牲奉献精神,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反对个人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的错误思想,真正实现职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三、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1.实施“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相信职工的自我教育能力,在理解人、尊重人上做文章。在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时,除了继续坚持灌输的原则,坚持不懈地进行主题思想教育外,还充分挖掘和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日常管理中,使职工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体验生活。 在面对职工的困难时,由纯慰问性的精神鼓励向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排忧解难方向转变。如对困难职工,帮助职工克服困难,解除职工后顾之忧,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最实在、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应将“温暖工程”送到那些最需要的困难家庭,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2.构建“学习型基层组织”。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创建学习型基层组织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转变的有效途径。我们应把营造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组织或社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的有效方式,将传统的职工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职工主动学习提高,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形式的创新。我站就将建设站文化和构建学习型组织有机融合,把日常学习用学分制的形式统计出来,作为考核员工和干部的重要指标;以弘扬服务精神为主线,以“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特别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比较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明显。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我们往往会迷惘,“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状况。为此,构建一个学习网络非常重要,这样可以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地依靠说教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各种现代学习途径,特别注重运用计算机这个“有形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交流学习。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可通过行业网站加强对职工的引导和教育,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尝试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尝试 发表时间:2012-07-31T09:08:53.757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2年7月供稿作者:杨政[导读]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 四川省渠县三汇初级中学杨政【中图分类号】G62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133-01 教学生活化,是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现行思想品德课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呢?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新课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孝亲父母”的教学内容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陈红演唱的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我这样一动员,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就是在教学中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体会和经验中提升。 比如,在“与挫折同行”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如在学习“谁言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去孝敬父母”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从中体会孝敬父母的真实感受。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我还组织几名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亲身体会此中的感受,使他们更深地认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体会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教育子女的艰辛。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实现教学活动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是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延伸和拓展,让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布置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学“保护环境”时,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社区的环境状况,找到存在问题及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何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让学生把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运用到课堂上来。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才能走出单纯的知识灌输,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的怪圈;只有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认识,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学会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有责任的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案例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追寻高雅生活》教学案例 进修学院江宏 案例背景: 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内容,教师事先考虑到课题可能与学生的理解有点距离,上课时有意改了课题为《追寻健康的生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从课题上看,本课的设计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让学生辨别“健康”与“不健康”的生活,然后引导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的生活。教师的巧妙设计突破的我们预先是设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描述: 以歌曲导入,播放,熟悉的画面,轻快优美的旋律很快就把学生课间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学生们也轻声地跟着哼了起来。 师:刚才我们所看的校园MTV是我们学校的缩影,从中你们看到了我们的校园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生1:我看到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生2:我看到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的场面。 生3:我还看到我们在学校中获得了荣誉。 生4:我看到画面中老师和我们同学的关系得融洽-------。 学生尽可能的把他们在MTV中所看到的一切表述出来,他们热情高涨,似乎意犹未尽。教师看出了同学们的心思,让学生继续这个话题。 师:在学校里,你们还喜欢并参加的活动有哪些? 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平时所喜欢的各种活动,教师接着提问:这些活动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呢? 生:强身健体、增强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 师:这些都是健康生活。 为了加深学生对健康生活的理解,教师举了一个在学生中经常会碰上的一个事例,出示屏幕: 小辉是个初一学生,有一天,数学老师给大家看了两幅图片,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下课后,小辉会怎样做呢? 同学们的兴致很快就调动起来,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并没有急于给出了学生的答案,留给了学生遐想的空间。 教师让学生说出小辉各种可能的做法后,然后展示屏幕,小辉当时的真实做法: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小辉继续思考,但始终想不明白。两个三角形底、高都是一样的啊,这样说来面积都是一样的,如果缺了一块,难道是三角形面积定理有错?他用了6种方法都没找出结果,他的同桌嘲笑他:“算了吧,你已经失败6次了!” 师:面对挫折,小辉会怎么说? 教师继续利用学生自身感受和体验,来猜想小辉会说些什么,继而推测他会采取的行动,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之后展示结果: 小辉回驳道“我的成果就是知道这六种方法都行不通!哈哈,我一定能找到区别!”终于,他发现了“谜底”,原来是我们的视觉出现了偏差……小辉也从此对数学

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

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13-07-03T16:34:10.18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2期供稿作者: □ 牟久喜 [导读] 教学方式生活化 牟久喜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其基本理念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建构基础。陶行知先生也讲:“生活即教育。”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向上地生活。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方式学生发展 思想品德教学要生活化,首当其冲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教学内容必须是那些与学生生命经历密切相关,以学生的生命需要为依据,能够引导学生生命体验的生活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无论从教材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还是教学方式的创设和构建,以及社会信息的筛选等方面搭建教学平台,让思想品德教学走进生活,融入生活。 1 教材走进现实生活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之一。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蓝本、范例。教材的基本理念是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及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和他人、我和社会、国家的关系为主线,指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其最终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也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学生自身发展拓宽道路,提供帮助。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五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中,我首先列举了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事例,然后在电子屏板上选放了2011 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耳闻目睹当代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怀和风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列举现实生活中所观察了解到的人和事中那些体现了中华儿女民族精神。有些学生列举尊老爱幼的事;有些列举了家庭的勤俭节约;有些联系身边人物列举拾金不昧的感人事迹。最后我组织了“感动班级人物”的活动,让学生推荐“感动班级人物”,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这样,使学生认识到不光是只有英雄才是民族的脊梁,平凡的中华儿女同样可以成为民族的脊梁,民族精神的弘扬并不是高不可攀。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践行高尚的道德精神原则。 2 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而课堂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已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土壤。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态度、行为方式,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以此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备课时,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对相关章节的知识点,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这样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就会感觉到所面对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规的,且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一旦有了完整答案,就会感觉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强不息》第一课时《直面挫折》教学,我详细分析了教材,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撰写《我经历的挫折》小故事,要求每位学生记录自己遇到的挫折以及当时的应对措施。从学生的小故事中发现学生眼中的挫折大多与学习有关。其中有位学生这样描述他的挫折:“我最大的挫折是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不及格,从此,我也不喜欢数学课,甚至上数学课感到头疼,渐渐的我连数学老师也不喜欢,总觉得老师看不起我。”因此,我在课堂上列举这位同学的故事,作为导入新课的素材,然后提问:“同学们是否也遇到此类情况?”由于故事源自学生生活实际,因而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普遍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因为思想品德课能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困惑,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社会信息充实教学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的生活无不打上社会的烙印。初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他们对未来社会充满了憧憬,而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教师应从教育内容着手,努力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师要善于筛选生活,捕捉生活素材,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课堂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生活、创新生活,进而“享用”生活,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提供广阔的平台。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思想品德的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堵“围墙”隔不断课堂和社会的联系。现阶段学生往往通过媒体、网络等大量吸收信息,他们的眼界是开阔的。在教学设计时,除了从报刊、电视、广播、网络上找供讨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身边的事,注重学生身边的“热点”,使学生讨论的问题源于他们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 例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六课第一课时《网络的人际交往》,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即网络的利与弊。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上网观看我国 “神九”及“嫦娥绕月卫星”发射圆满成功的场景。这样学生对上网了解国家大事,获取信息有明确的认识,对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课堂上让学生畅谈观看我国“神九”及“嫦娥绕月卫星”发射圆满成功的感受。此时大部分学生七嘴八舌,畅所欲言,只有较少部分学生装腔作势,迫于应付,沉默寡言,表现不积极。面对此情形,我及时引导学生:网络拓宽了我们了解国家大事,获取信息的渠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扩大了人们思想文化的交流,给我们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其次,笔者也列举了许多青少年因网络文化垃圾的熏染,沉迷于网络游戏,被网络游戏套住,难以自拔。轻者耽误学习,更有甚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贻误终生。 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理智面对网络,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网络,学会自我保护,正确运用网络。 4 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生活化”是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操作形式,让学生在这种形式中轻松愉快,主动的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