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我眼中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学生:李东东

所在班级:能源1501

学号:41504617

一、选题背景

大别山是一块被鲜血染红的革命圣地,这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的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是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主阵地。而我本人也来自于位于大别山生深处的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安徽省金寨县,自小就是听着鄂豫皖根据地和刘邓大军长大的。特此搜集更加详尽的有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

二、介绍

解放战争第二年,随着整个形势的变化,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毛泽东主席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及时规定了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为了进攻中原,取得变化全局的作用,首先决定进攻大别山。大别山属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一个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

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其实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当时陕北的困难,当时中原解放区相继遭到国民党重兵围剿,中央甚至主动撤出来延安,可见当时整个中原解放区的压力很大,而刘邓大军如果重兵直指大别山便可以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但是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小时候我听说过刘邓大军其实当时在家乡取得的战果并不好。我的太爷爷曾经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也参加过当地的游击队,随着后来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之后,国明党依靠小保队对当地实施了残酷的报复。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举家逃进了深山,躲避当地的国民党的追查。

其实在1947年6月刘邓大军出征前,总兵力为28万,数全军第一。到解放战争第二年结束时,我军正规部队总数由一年前的103万发展到149万,增长45%以上,中原野战军却降为不足15万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刘邓大军军转战大别山过程中的严重减员是主要原因。刘邓大军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中,人员、装备遭受重大损失,作战能力严重削弱,不过如果说,建立大别山根据地是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需或最佳选择,那么这种牺牲也是必然代价。

刘邓大军为创建大别山根据地付出巨大代价,个人认为有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大别山的地形特点,不适合于我大部队运动作战。大别山地形复杂,从总体上看仅适于游击战争而不适合于大兵团运动作战。大军

进入大别山后,由于山路崎岖,部队上山,大炮、辎重都要人抬着走。但是国民党却利用大别山周围交通便利的优点,调集了重兵围剿。刘邓大军转战大别山半年多,仅有两次成功的歼灭战。1947年12月,刘邓大军决定采取分兵作战,一部分主力撤出大别山,其余一部分则与敌人在大别山周围兜圈子。

第二,大别山地区当时的群众基础实际上并不适合于我在此建立根据地。毛主席之所以把大别山作为刘邓大军进攻的方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别山是老革命根据地,有利于由大别山起家的红四方面军发展而来的刘邓野战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别山地区的确是老革命根据地,刘邓大军的不少高级干部也是是大别山人。但是由于每次共产党在此建立根据地然后又转移,每次撤走后,国民党都卷土重来,对当地进行残酷的报复,实行白色恐怖,尤其是疯狂的屠杀积极分子和革命军人家属,,一般老百姓也被国民党杀怕了。刘邓部队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就跑,并且是整村往山里跑。

第三,大别山的气候和经济条件也不适合刘邓大军在此立足。大别山地区,属南方地区。刘邓大军除以前四方面军高级领导外,其余的都是北方人,对大别山的生活环境却很不适应。山区到处是小路,车炮都扔掉了行军很慢,据说很多战士穿不惯草鞋,脚上常常流脓淌血,。在这种困难条件下,部队减员非常厉害

第四,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初步建立了根据地规模。但到后来国民党调集重兵对我大举“围剿”,由于战场形势严峻,刘邓大军只好实行分兵作战,其中刘伯承率领主力北渡淮河,其余的则由邓小平

率领采取分散活动方式,开展游击战争。但是大别山中心地带全部为敌所占,很多攻占的县城和大的市镇全部丢失。地方政权有都转入地下。到1948初,所有主力部队全部转出大别山时,根据地又变回了之前的样子。

刘邓大军转战大别山,配合中原战场作战,与陈粟、陈谢两军共同完成了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扭转全国战局的战略任务。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刘邓在大别山的艰苦的奋战,为夺取全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的。

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当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一、整体把握,感知“跃进”过程 1.板书课题后,以“跃进”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根据预习讨论:①“跃进”是什么意思?“大别山”在何处?③谁“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相机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知道刘邓大军是奉党中央的命令跃进大别山的。 2.围绕“跃进”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①从文中找出“跃进”的近义词;③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

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③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刘邓首长是怎么做的?战士们是怎么“跃进”的?④“跃进”的结果怎样?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将与问题相对应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有关生字新词。 3.扣住“跃进”,出示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分段:第一段(1节)党中央命令“跃进”;第二段(2-3节)“跃进”途中遇阻;第三段(4-6节)首长指示“跃进”方法;第四段(7-8节)战士奋勇“跃进”;第五段(9节)“跃进”取得胜利。 二、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 1.先让学生默读第2、3节课文,思考: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说是“紧急情况”?再组织讨论,重点理解第3节,弄清这一节的四句话:第一句讲敌人在后面追,在前面堵;第二句讲敌人把渡河的船破坏了;第三句讲河水很深;第四句总的概括情况十分紧急。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先分述再总括。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之二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之二 导读:教学要求: 1、了解刘伯承、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的,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 2、继续学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会用“遵照”“分析”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 学习归纳段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哪里?“跃进”是指极快地前进。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句,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三、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根据事情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段。 四、学习一、二段。 1、指名读。 2、“挺进”是什么意思?换用“行军”行不行,为什么? 3、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后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你是通过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4、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紧急情况。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思考:在这紧急时候,谁来了,做出来什么指示?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情况确实很严重”是怎样得出来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望着首长? 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刘邓首长做出了什么指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什么意思? 5、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用合并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 六、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讨论: (1)第七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二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后一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我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渡河的,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 “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这是刘伯承元帅写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一首著名诗篇。元帅在诗中提到的“羊山”,指的是著名的羊山战役。此役是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场恶战,虽然此战“是我们打得最苦的一仗!阵亡的战士最多!”(刘邓大军二纵司令员陈再道语)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完胜,全歼国民党军整编六十六师2.3万人,俘虏了该师中将师长宋瑞珂。此战结束后,刘邓大军挥戈南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正式开始。 刘邓大军围羊山 1947年6 月30日晚,在黄河北岸,随着一声号令,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和部署,出敌不意,势如破竹,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自以为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进入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蒋介石大呼“不好”,觉察出解放军有藉由鲁西南“南犯”、在他的统治核心地区“钉钉子”的战略意图,急忙调王敬久率第二兵团的整编三十二师、整编六十六师、整编七十师(均为军的编制)等重兵云集鲁

西南,欲消灭刘邓大军或迫使他们退回黄河以北。 刘伯承和邓小平心中明白,如果不在此地将这些围堵之敌消灭,挺进大别山将成为一句空话,于是发起鲁西南战役。自7月2日起,刘邓大军先后进行了郓城之战、菏泽之战、定陶之战、巨野独山集、六营集之战等战斗,并取得节节胜利。至7 月中旬,王敬久的整编三十二师和整编七十师已被全歼,唯有最精锐的整编六十六师还未“伤筋动骨”。 整编六十六师师长宋瑞珂,是地道的山东青岛市人。少时因家境困难,没读几年书就缀学进工厂当了名学徒工,后经人举荐考入黄埔军校3期,毕业后留校任内务长官。北伐开始后,他几次打报告请求参加北伐军,学校不允。他说动了校医,开了张“患肺病”的证明递了上去。学校教育长也知道这是一纸假证明,但终被他感动,批准了他的请求。 当时,陈诚是北伐军筹备处主任,他很赏识宋瑞珂的精明和热忱,说:“把他留在我这里。”从此,宋瑞珂便一直追随陈诚,成了“土木系”的中坚骨干,极受恩宠。1944年8月,年仅36岁的宋瑞珂就因抗战有功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中将军长,属国民革命军少壮派里的佼佼者,前程无量。抗战胜利后,第六十六军改编为整编六十六师,宋瑞珂继续任整编六十六师师长。该师系蒋校长的黄埔嫡系精锐,配置一流的武器装备,和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比起来,除编制配额略少外,装备和战斗力一点也不逊色。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8千里跃进大别山_人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8千里跃进大别山人 教版(2019) 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师:照片上的人是谁? 生:邓小平刘伯承 师:他们率领的军队被称为? 生:刘邓大军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可是一支勇猛善战、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同学们,想领略刘邓大军的风采吗? 生:想 师:来学习新课《千里跃进大别山》。(板书课题) 师: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提问题) 生:“大别山”在哪?“跃进”是什么意思?谁“千里跃进大别山”?……师:谁千里跃进大别山,同学们知道吗? 生:刘邓大军 师:大别山在哪,这个问题提得好。 课件演示:大别山地形图

师:“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之地,在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它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千里跃进直逼敌人心脏,会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所以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意义重大。1947年8月23日晚,刘邓大军强渡汝河,在炮火轰鸣中激烈的汝河之战开始了。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附温馨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狭路相逢”?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勇者胜”? 师:打开书,先看懂温馨提示,然后读文。(生读课文) 师: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 生:三次 师:第一次出现在第几段? 生:第六段 师:同学们读一读第6段,边读边想:谁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要说这话?(生读) 生:刘司令说的 课件出示:(刘司令的三句话)

师:我们分组读这三句话(3小组每组读一句) 师:自己再读一读,说一说你从这三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刘司令英明果断;充满信心:鼓舞战士:激励士气…… 师:把你们体会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齐读这三句话(生齐读) 师:刘伯承司令员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生: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说的 师:浏览课文,看文中哪一段具体的讲了情况的紧急? 生:第3段 师:默读第三自然段,读懂每句话。(生读)当时情况怎样? 生:紧急;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师:哪些句子表明了情况的紧急,请你读给同学们听。(找四名同学每人读一句)谁能说一说“狭路相逢”是什么意思? 生:路窄,与敌人遇上,无路可让… 师:此时是什么情况?生:狭路相逢 师:能读出形势的险恶吗?(一生读)正是在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险恶形势下,刘邓首长英明果断地提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这充分体现了将帅之勇,那战士们的勇又表现在哪里呢?(让一生读第7段)。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学反思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学反思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学反思模板 1996年4月25日,开封师专大礼堂,我参加河南省首届优质课大赛,执教《千里跃进大别山》。 此时的我,比起两年前,经历了几次打磨,成熟了许多。我在教学上朝着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向努力。 课堂开始仍然很顺畅,我抓住“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条主线,帮助学生理清层次,并且学习了“狭路相逢”一部分。课文营造的“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水深无船”的紧张形势,学生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课堂似乎真的进入了课文描写的紧张氛围,大家的心绷紧了。 我不禁暗自得意:自己真是一个创设情境的高手。没想到,意外很快出现了。 课文内容为: 肖旅长和李政委正在河边商量对策,一位参谋跑来报告:“刘司令和邓政委来了!” 我的意思是,面对紧张的形势,我军正束手无策,此时,刘邓首长的到来无疑是给全军带来希望,带来必胜的信念,这是来了主心骨,也是来了定海神针,所以参谋必定是兴奋的,激动地喊。然而学生说则说了,懂也懂了,但读——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开始像念字,一字一顿的,我教他们像“说话”的语气,进而像“喊话”,然而要“喊”出紧张又兴奋的语气就不容易了。

一下子,似乎陷入了窘境。 怎么办?我的额头又渗出了汗,因为有些胖,前些年上课,我总是爱出汗,尤其是遇到不顺的情况。这不,又来了。 “老师,我来!”一只举起的小手引起了我的注意。对呀,何不“物归原主”,把球踢给学生,让他们想想办法? “你来!”我信心十足地叫起了他。 这个同学的想法未能获得成功。但——我已经决定放手让他们想辙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嘛!况且我实在已经“黔驴技穷”了。 “我来做导演!”一位大眼睛的男同学终于想出了“鲜招”。 他拉着一位同学(即参谋的扮演者)面向台下,开始引导:“你看到了吗?那里就是汝河,肖旅长和李政委正在河边站着呢!(台下影院入口还真有几位站着听课的'老师的身影)你快喊,喊呀!” “肖旅长、李政委——刘司令员和邓政委来了!”“参谋”望着台下远处,急切而兴奋地喊起来! 台下又是掌声,我也兴奋得手都拍红了。这个聪明的导演,精妙的引导! 令人惊叹!我不禁当着全体教师同学的面,向这个同学深鞠一躬,向他致谢! 教师一定比学生强吗?不一定。有时候,真正地放手让学生去想办法,会有意料不到的结果。从这节课后,我在课堂上经常放手让学生去“做事”。当然,多是有意为之,鲜有“无奈之举”。 反思: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我眼中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学生:李东东 所在班级:能源1501 学号:41504617 一、选题背景 大别山是一块被鲜血染红的革命圣地,这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的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是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主阵地。而我本人也来自于位于大别山生深处的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安徽省金寨县,自小就是听着鄂豫皖根据地和刘邓大军长大的。特此搜集更加详尽的有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 二、介绍 解放战争第二年,随着整个形势的变化,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毛泽东主席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及时规定了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为了进攻中原,取得变化全局的作用,首先决定进攻大别山。大别山属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一个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

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其实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当时陕北的困难,当时中原解放区相继遭到国民党重兵围剿,中央甚至主动撤出来延安,可见当时整个中原解放区的压力很大,而刘邓大军如果重兵直指大别山便可以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但是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小时候我听说过刘邓大军其实当时在家乡取得的战果并不好。我的太爷爷曾经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也参加过当地的游击队,随着后来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之后,国明党依靠小保队对当地实施了残酷的报复。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举家逃进了深山,躲避当地的国民党的追查。 其实在1947年6月刘邓大军出征前,总兵力为28万,数全军第一。到解放战争第二年结束时,我军正规部队总数由一年前的103万发展到149万,增长45%以上,中原野战军却降为不足15万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刘邓大军军转战大别山过程中的严重减员是主要原因。刘邓大军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中,人员、装备遭受重大损失,作战能力严重削弱,不过如果说,建立大别山根据地是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需或最佳选择,那么这种牺牲也是必然代价。 刘邓大军为创建大别山根据地付出巨大代价,个人认为有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大别山的地形特点,不适合于我大部队运动作战。大别山地形复杂,从总体上看仅适于游击战争而不适合于大兵团运动作战。大军

读《挺进大别山》有感

读《挺进大别山》有感 近日,我读了故事《挺进大别山》,感触颇深。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而蒋介石为代表的反革命集团却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有严明的纪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部队宣布了三条纪律,一是抢夺老百姓财物的枪毙;二是强奸妇女的枪毙;三是贪污公款、公物的枪毙。为什么要宣布这三条纪律呢?因为当时挺进大别山是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是保存部队实力、实现有后方保障作战,避开国民党几百万军队围追堵截的有效措施。但当时的大别山环境十分恶劣,国民党对那里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进行了四次血腥的、毁灭性的镇压,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员要换种。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艰苦,他们想亲近我们的部队,又担心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部队挺进大别山面临着能否站得住脚、立得住的根本性问题。但是我们的党是一个不怕困难的党,我们的军队是一支能打胜仗、硬仗、恶仗的部队,必须在大别山站住脚,开辟新革命根据地,为全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保障。在政治环境、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的前提下,要想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群众纪律和部队作风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可面对三令五申的群众纪律,我们的战士仍有违规违纪的情况。一个战功赫赫的连长,未经老百姓的同意,从老百姓的家里拿走了一袋红薯和一捆粉条,没有给钱。军政治部经过核实给他定性为抢夺群众财务,按纪律应枪毙。在准备执行纪律的时候,很多老百姓前来求情,很多战

士也来求情,希望首长能枉开一面,让他将功补过、戴罪立功。可刘、邓两位首长审时度势,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忍痛割爱地对这位连长执行了纪律。从而教育了广大指战员,在纪律和规距面前,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使部队在恶劣环境中得以保存下来,也进而让老百姓从我们部队、战士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再次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取得了挺进大别山的胜利。目前,我们党正在搞从严治党、反腐败政策性持高压态势,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把纪律和规距挺在前面,忠诚、干净、担当,当好人民的公仆,全党努力打赢反腐败斗争这块战役。毛主席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在过去,我们靠铁的纪律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今天,我们仍然要靠铁的纪律和规距,取得新时代从严治党工作的全面胜利。 二、官兵一致。尤其是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面对艰难险阻、流血牺牲,我们的干部、党员能和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患难。很多的时候,我们党员干部冲在危险的前面,站在纪律的前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做出榜样。战争年代我们党提出的官兵一致、官兵平等、不搞特殊化的政策十分的英明,而且经实践考验是十分正确有用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挺进大别山的途中,遇到了一条冰河,部队战士都在淌水过河。刘、邓首长来到河边,二话没说,捲起裤腿准备过河。此时,警卫员牵过马说:请二位首长上马,水太凉了。刘伯承说:战士们都能淌水过河,我为什么不能?警卫员说:首长,你年龄大怕受不住这冰冷刺骨的河水。刘伯承说:在部队比我年龄大的人很多,都有马骑吗?警卫员还想说什么,刘伯承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 千里挺进大别山 2017年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70周年。1947年6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吸引和调动国民党南线全部兵力于周围,建立了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从根本上撼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实现了党中央经略中原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大别山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都先后在此建立 过根据地,由于我党在此建立根据地后接着又进行转移,所以每次撤走后国民党都会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实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实行骇人听闻的白色恐怖,农村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老百姓都被国民党杀怕了。刘邓部队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就跑,而且是整村整村往山里跑。部队行军打仗,别说老百姓支前抬担架,就连找个向导都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为了防止革命势力再起,国民党在此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基础,实行保甲联防“五家连坐”,并建有危害极大

的各级民团组织,统治基础十分深厚。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发动群众工作极难进行。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部队供给困难,减员?乐兀?装备奇缺,邓小平根据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提出了两条打算:一是多打胜仗,“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10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得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这一条通过10万将士的浴血奋战很快做到了;二是严守群众纪律,“这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我军)的先决条件。”“一切为了在大别山站住脚!”为了落实这一条,刘邓首长亲自给跃进大别山的部队“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邓小平还亲自部署成立执法小组,严厉惩处违反纪律者。以下就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四则严肃军纪的真实故事,对今天的人民公仆如何做到刚正廉洁,始终敬畏百姓,夯实执政党的根基依然有很强的示范借鉴功效。 含泪枪毙赵连长 1947年10月13日,刘邓大军司令部到达黄冈总路咀镇,只见镇上的老乡早已跑光了,空荡荡的镇子里店铺关门,街上没有一个行人,一片冷清肃杀。此刻,刘邓首长忽然看到一个解放军战士用步枪挑着一匹花布和一捆粉条,腋下还夹着几张纸,大摇大摆地从一家店铺走出来。邓小平见状脸色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恶紧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 (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

2. 简介历史背景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大军”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就描述了其中一次重要的战斗—千里跃进大别山。(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地形图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1946后,当另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3. 释题 师:结合刚才老师的介绍,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千里”“跃进”是什么意思? (指导:“千里”是指刘邓大军的行军路线。“跃进”是指一种长

(三年级语文教案)28《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一

28《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一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恶紧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 (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 2.简介历史背景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大军”是「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就描述了其中一次重要的战斗一千里跃进大别山。 (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地形图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1946后,当另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 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市、区、县)。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 ___ (省、市、区、县)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 _______ ,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

五年上册《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教者:长青中心小学汪秀艳 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材分析: 《千里跃进大别山》围绕“解放战争”这一单元主题,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以“狭路相逢勇者胜”为核心,讲述了刘邓大军在1947年向大别山挺进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强度汝河。文章用中心句“狭路相逢勇者胜”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才能和我军将士不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并受到革命豪情的熏陶和感染。 3、在阅读中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每次出现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感受革命豪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刘邓首长的照片引入新课。 2、简介历史背景。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军队被称作刘邓大军。这是一支英勇奋战的军队,是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军

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7课就描述了其中的一次重要的战斗。(板书课题:千里跃进大别山) 3、简介大别山的地理位置。 师:大别山位于河南、湖北和安徽三省的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附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结合地图介绍) 师:那“跃进”是什么意思?“千里”又是什么意思呢?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 [课初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对刘邓大军有个初步的印象。再利用地图知道大别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为下面的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跃进过程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精读课文,理解“跃进”的内涵。 (一)学习1-3自然段,理解“狭路相逢”。 1、轻声读1、2自然段,想想这2个自然段交待了什么? 2、找中心句。 师:这一伏我军胜利了吗?你从哪知道的?

5千里跃进大别山

5.千里跃进大别山 主备人:审核人: 教材解析:1946年当全国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进攻解放区。1947年党中央决定由刘伯承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展露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区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敢顽强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资料,刘、邓首长的资料。学生准备:搜集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2. 简介历史背景课件演示:地形图 3. 释题

师:结合刚才老师的介绍,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千里”“跃进”是什么意思? 4. 示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1)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哪一次战斗?(3)说一说:用简短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检查自读情况 三、自主学习,深入理解 1. 轻声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了解了哪些汝河战斗的情况? 2. 齐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和课题中“跃进”的意思一样?“千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章中心句。指名朗读第9自然段 师:在整个战斗中,对我军能突破汝河防线,胜利挺进大别山有一句话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把它勾画出来。(生:狭路相逢勇者胜)3. 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并质疑问难 提问:①刘邓首长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②在文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 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并进行小结: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跟在后面紧紧追赶,这在汝河南岸布置了一条几十里长的防线。

看《挺进大别山》有感

《挺进大别山》观后感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军队占领中共中央政府所在地延安,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空前规模的重点进攻,扭转战局,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在鲁西南与敌人鏖战,先后取得郓城、定陶、六营集战役的胜利。接着,又攻克敌重兵把守的羊山集。此时,颇感不妙的国民党当局紧急调集35万大军日夜兼程扑向羊山集,并企图利用当地连降暴雨洪水猛涨之机,袭击我军。面对严重的敌情、水情和党中央发来的“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电报,刘邓彻夜未眠,毅然决定立即南下。部队在连续作战、疲惫不堪未及休整的情况下,冒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过黄泛区,渡沙河、汝河、淮河,向大别山英勇挺进,并胜利到达目的地。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坚持战斗,经历了极其艰苦和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最后以伤亡近半的代价,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使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人民解放军提前进入了战略进攻。 这部影片给了我很深的震撼,其中有几个情节令我记忆尤其深刻。 情节一:战士们在寒冷的冬天,赤着双脚踏着结冰的河面过河。很难想象,在那么冷的冬天,他们就那样赤着双脚踩着结有冰块的河面行走,双脚都冻紫了。换做是我们,在

那么冷的冬天穿上厚厚的袜子鞋子都觉得冷,跟别说赤脚踩冰块了。可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吭声,而是那样坦然地在结有冰块的水中趟过。 情节二:战士们边打仗边洗澡。影片中战士们因为水土不服身上长满了疥疮,在泡澡治疥疮的时候他们还要防止敌人的进攻。洗澡的时候一队人洗,另一对的人就拿枪在旁边打敌人,然后换班。当看到战士们在水中嬉戏,玩闹,脸上露出的那种开心的笑容的时候,我为之动容了。那需要多么乐观的心态啊,才能在那样的环境中懂得享受那片刻的快乐。 情节三:刘伯承和邓小平互相争着南下,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希望让给对方。在那种战争形势下,要南下就必须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就意味着一路上会接连不断的遇到危险。明知是危险的,但刘伯承和邓小平互相争着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着真诚而深厚的战友情谊,更是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无私而伟大的心。 我被他们这种不畏险阻、不怕吃苦、无私精神以及乐观开朗的态度深深打动了。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反映战争的影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教育影片。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 导读:教法一 品析“狭路相逢勇者胜” “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课文的核心。如同一首歌的主旋律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一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既表明了当时形势的险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才能,更突出了我军将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因此,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设计教法、学法。 一、简介背景,切入核心 (一)老师画出当时的行军路线图,结合图介绍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和党中央决定进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并且体会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后,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的气势。 (二)让学生从行军路线图上直观地感知“狭路相逢”,并且通过渲染形势的严峻,把学生带入紧张的战前氛围中,深刻地体会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勇,才能胜,切入“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核心。 (三)让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狭路相逢”?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勇者胜”? 二、紧扣核心,辐射全篇 (一)品读“狭路相逢勇者胜”——学习第六自然段。 导入新课之后,采取变序法教学。“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谁说的?

意在干什么?直奔第六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读懂刘司令员的三句话,第一句是确定进攻路线,第二句是强调必须完成任务,第三句指出“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文中第一次出现这句话,要重点品读,明白刘司令员用这句话来激励将士、鼓舞斗志。之后,指导学生朗读这三句话,朗读时要突出“不管……一定……一定……”和“要勇”、“要猛”。 (二)将“狭路相逢”具体化——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刘司令员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默读自学第三自然段,读懂每句话。 2.结合背景,感悟“狭路相逢”。敌人前堵后追,没有船只,水深难趟。过了汝河,就能向大别山继续跃进;过不了汝河,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此两军对峙,难以相容,没有退路,你死我活,就是“狭路相逢”。 3.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前三句是分说情况紧急,第四句是总的概括。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出形势的险恶。 (三)将“勇者胜”具体化——学习第七、第八自然段。 1.学习第七自然段。 (1)导读第七自然段时,首先让学生思考:从战前准备中能不能看出将士之“勇”?找到句子后,再找词:从哪些词语能看出将士之“勇”?从而深入理解这个自然段第三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每条……都……每颗……都……遇见……就……绝

7.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2)

7.《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教学准备 预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7课《千里跃进大别山》。(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7年,党中央决定,

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并在学习中继续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①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一边读一边用在文中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哪一次战斗?(生读文) 2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②边听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哪一次战斗? 三、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一)第1—2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思考:你了解了哪些战斗的有关情况? 想一想: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和课题中“跃进”的意思一样?“千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千里跃进大别山_1

千里跃进大别山 导读: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昴扬斗志。 2.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别山”: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比喻极快地前进。 2.简介背景: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出示简图介绍) 从1947年8月7日开始,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部队前有敌军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必须很快地渡过汝河。于是,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本文讲十八旅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强渡汝河向南挺进的事。 2.提出问题。师生梳理问题,解决部分常识性问题。 3.指读全文。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刘邓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狭窄路上两军相遇勇者取得胜利。) 2.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军将土的“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他们的英明果断上,重点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上。怎么读才能读出他们的“勇”?(朗读练习) ②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他们激战时的行动上。“如猛虎下山”“攻占……又扑向”“拿下……又进攻”等词句。怎么读才能读出战士们的勇?(可放录像片,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再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本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学生答) 5.战斗结果怎样?读第9自然段。 “像一把钢刀”比喻什么?(勇猛的刘邓大军)“敌人的心脏”比喻什么?(置敌死地的要害之处)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认识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学习革命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跃进”、“陪同”、“不约而同”、“叮嘱”、“漆黑”等词语。 3、出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4、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三段。 5、教学时间:2课时 6、教具准备:多媒体。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a)齐读课题分别解释“跃进”、“大别山”。 b)看了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是谁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为什么要千里跃进大别山?怎样跃进的?) c)简介背景。 1947年解放战争开始第二年,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大军度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这一行动,揭开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

攻的序幕。 通案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自学生字词。 1.读准生字的读音。 2.从课文中找出由生字组成的词及其它不懂的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3.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注意读音:跃析血揭 注意字型:遵置嘱揭 解释词语:遵照纵队陪同不约而同叮嘱 四、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五、联系给课文分段。 六、作业:1、写会本课生字。 2、读书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词。(出示片1) 跃进遵照集中布置渡口拖走政委 陪同分析采取叮嘱杀出揭开据点 二、范读课文。(出示影片)

思考:1、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刘邓首长来到先头部队做了什么指示? 2、刘邓大军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 三、分析课文。 学习第一段 通案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2、从哪些话可以看出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3、齐读。 学习第二段 1、默读。 2、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先头部队处境的艰险? 3、齐读。要求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 学习第三段 1.按“刘邓首长商量进军办法”、“战士门英勇杀敌”、“我军取得胜利”将第三段分为三层。 2.学习第一层 (1)指名读 (2)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18旅的指战员中间?他么是怎么做、 怎么说的?

(三年级语文教案)28《千里跃进大别山》

28《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刘伯承、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的,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 2、继续学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会用遵照”分析”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 学习归纳段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哪里?跃进”是指极快地前进。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句,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三、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根据事情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段。 四、学习一、二段。 1、指名读。 2、挺进”是什么意思?换用行军”行不行,为什么? 3、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后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你是通过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4、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紧急情况。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思考:在这紧急时候,谁来了,做出来什么指示?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情况确实很严重”是怎样得出来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望着首长? 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刘邓首长做出了什么指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什么意思? 5、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用合并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 六、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讨论: (1)第七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二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后一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我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渡河的,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3)战士们是怎样杀敌的,哪些词句体现出来。 (4)我军取得了哪些战果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读后感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读后感 读后感一 今天,老师留了一篇读后感。回到家里我想了一想写那一篇好呢?最后我决定写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1947 年刘邓大军要挺进大别山的故事。尤其文章中,先头部队已到达汝河北岸。可敌人已把船拖走,刘伯承司令说:“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有多麽厉害,我们一定要迅速前进,来赢得胜利。”开始作战了,我军冒着敌人冲天的炮火在汝河上搭起一座浮桥,先头部队杀向敌人。最后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我军胜利了。 像这样的故事看过许多许多。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就是那些勇敢的战士牺牲而换来的,我们现在的目的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更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要从小立下志向,报答祖国,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在生活和我们求学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遇见各种各样困难,但是再想一想那些不怕牺牲的战士们。这些小事还算什么呢? 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不忘过去的那些先烈们。长大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读后感二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打开我的《红军勇士》,仔细的阅读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作文,我很佩服红军战士门的英勇精神。 ‘峡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说得很好,为什么日本不会胜利,因为他们不勇不猛。虚假的胜利是羞的,但是,真正的胜利是靠英勇奋

战夺得的。血流下来了,汗流很多了,但是红军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屈服的!不管敌人有多么的厉害我们仍然是最强大的,不管敌人怎么去逼也逼不出他们爱国的心。 后来,红军先头部队在汝河上打了一座浮桥,对,这是胜利的桥。先头部队像猛虎出山一般,一夜之间就攻下了十几个村庄,打开了一条六七宽的通路。红军从通路冲了过去,他们就是像是决堤的洪水,像西南方向勇猛的奔流。 我军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耶! 对,中国是不可战胜的!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刘伯承、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的,学习刘 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 2、继续学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 15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会用遵照分析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 学习归纳段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哪里?跃进是指极快地前进。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句,想想课文 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三、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根 据事情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段。 四、学习一、二段。 1、指名读。 2、挺进是什么意思?换用行军行不行,为什么? 3、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后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你是通过哪些 词句看出来的。 4、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紧急情况。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思考在这紧急时候,谁来了,做出来什么指示?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情况确实很严重是怎样得出来的?不约而同 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望着首长? 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刘邓首长做出了什么指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什么意思? 5、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用合并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归纳段落大 意。 六、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讨论 1 第七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二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后一句的主要意 思是什么? 2 我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渡河的,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3 战士们是怎样杀敌的,哪些词句体现出来。 4 我军取得了哪些战果。 2、思考第四段所讲的内容,练习归纳段意。 3、反复朗读第四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五段。 1、齐读,思考回答。 1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 2 钢刀指什么?敌人的心脏比作哪里?全句是什么意思? 3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结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牵制了大量敌军,是战略反攻。 二、复习本课生字词。 1、识记生字的字形。 2、指名读课后词语并抄写两遍。 3、用遵照分析造句。 三、复习本课的比喻句。 1、按课文内容填空,学生写在书上。 2、默读句子,想想所填词语的好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