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题型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题型

一、是“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步骤请根据此表回答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2)若1和2为一组,则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号试管为实验组.(3)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______(填试管标号)两支试管进行对照试验.

(4)加入碘液后变蓝的是______号试管,淀粉被分解了加碘液不变蓝的是______号试管,原因是______.除口腔外,淀粉的消化还可以在人体的______内进行.

(5)实验结论:馒头变甜与______、______以及______的分泌都有关系.答案与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2)1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则实验的变量是唾液,对照组是1号试管,经过变量处理的是实验组,因此2号是实验组.

故答案为:(1)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2)唾液;2 (3)1、3 (4)2、3;1;淀粉被分解了、小肠(5)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

二、如图A、B、C、D所示为某同学设计的检验唾液淀粉酶作用的系列试验装置.请仔细分析后回答:

(1)图A中1、2号试管内的浆糊是用______加水煮沸后制成的.(2)图B的2号试管内加入2ml唾液的话,1号试管内加入清水的量应该是______,1号试管在实验中起到______作用.

(3)图C是将两只试管同时放入烧杯中水浴保温,为使实验现象明显的话应该让水温保持在______℃,理由是______.

(4)图中D表示向1、2号试管都加入______,如果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完全分解的话,1、2号试管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

(5)根据(3)的结论,如果想要进一步探究胃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把加入A试管内的2mL清水换成2mL胃液,其他条件不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答案(1)淀粉(向1、2号试管内加入的浆糊是用淀粉和水通过搅拌、煮沸制成的)(2)2ml;对照(3)37;唾液淀粉酶在该温度下活性最强(4)碘液;变蓝色;不变蓝色(5)胃液没有消化淀粉的作用

口腔预防医学总结精华

一、名解1.口腔预防医学(preventive dentistry)“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口 腔疾病,维护口腔健康及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2.龋病: 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3.适宜摄氟量:防龋和维护其他正常生理功能的生理需要量(每千克体重每天 0.050.07mg) 4.安全摄氟量:人体最大可能接收的量。 5.氟牙症:又称又称斑釉牙,是牙齿发育时期人体摄入氟量过高所引起的特殊型牙齿 釉质发育不全,是地方性慢性氟中毒最早出现的体征。其表现为:釉质出现白色条纹,条纹可融合形成白垩色斑块,或波及整个牙面;暴露于口腔后可有色素的沉着,部分 条纹或斑块呈黄褐色;严重者出现釉质缺损或牙缺损。 6.窝沟封闭:不去除牙体组织,在 he 面、颊面或舌面的点隙裂沟涂布一层粘结性树脂,保护牙釉质不受细菌及代谢产物侵蚀,达到预防龋病的一种有效防龋方法。 7.预防性树脂充填:仅去除窝沟处的病变釉质或牙本质,根据龋损大小,采用酸蚀技 术和树脂材料充填早期窝沟龋,并在合面上涂一层封闭剂,是一种窝沟封闭与充填相 结合的预防性措施。 8.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为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 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 9.软垢:疏松附着在牙面、修复体表面、牙石和龈缘上的软而带有黏性的沉积物,是 由微生物、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唾液蛋白、脂类及少量食物残渣碎屑混合而成。 10.牙石:是沉积在牙面或修复体表面的以菌斑为基质的已矿化或正在矿化的钙盐晶体。 11 预防性清洁术:口腔专业人员用口腔器械帮助受检者彻底地清除牙菌斑。 12 非创伤性修复治疗:用手持器械清除龋坏组织,然后用有黏结性、耐压和耐磨性能较好的新型玻璃离子材料(释放氟)将龋洞充填。 13 感染源:病原微生物生存、繁殖并可污染环境宿主(人、动物)或场所,包括患者、动物传染源和某些带菌场所。 14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源排除后,经一定方式再侵犯其他易感者的途径。 15 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16 消毒disinfection:清除或杀灭物品上的致病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处理。 17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品上一切致病非致病微生物,包括芽孢,使之达到无菌程度。经过灭菌的物品。成为“无菌物品” 18 医疗废物: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二、填空

四年级科学上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学习上一课《食物在体内旅行》,学生知道了食物在体内旅行的第一站是口腔。本课的教学将学生引入到口腔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口腔是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部的结构又是一个小系统,能够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作为口腔的一部分——牙齿,又可以分为三类,也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教材通过呈现这样一个系统化的人体结构,主要是让学生逐步建立系统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牙齿、舌头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牙齿、舌和唾液在消化食物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三种牙齿及其不同的功能。 【教学难点】 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单、观察牙齿记录单、花生、馒头、饼干、镜子、牙列模型。 教师准备:牙齿的分布图、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谁来说说食物是怎样旅行的? 学生自由回答 师:食物旅行的“第一站”在哪里?(口腔) 师: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研究《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二)观察牙齿 1、师:我们开口微笑,首先看到的口腔里的器官是牙齿。同学们对牙齿了解多少呢? 2、学生交流有关牙齿的知识。 师:同学们对牙齿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要仔细地观察一下牙齿,进一步地了解有关牙齿的知识。 3、课件出示观察牙齿的要求:(1)借助牙列模型观察牙齿有几种形状,数一数每种形状有多少颗牙齿,每种形状的牙齿各画一颗。(2)给每种形状的牙齿起个名字。(3)吃一根果丹皮,看看用了什么牙齿,结合平时吃东西的经验,总结牙齿的作用。 4、出示牙列模型,学生借助牙列模型观察牙齿并填表。 实验报告单 实验项目:观察牙齿 第实验小组组员共人组长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作如下处理: (1)如果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则______号试管作为对照. (2)如果只探究唾液作用,则只要______号试管作为对照就可以了. (3)将三支试管放入37℃温水10分钟全取出,滴加碘液,不会变蓝的是______号试管. (4)实验结果说明:______。 解析:(1)对照实验指的是除了探究的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是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自然状态下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以该条件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即选用表中的1号试管和3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③号为对照组. (2)要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要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因此,在2号试管和1号试管可形成对照实验.②号为对照组. (3)②号试管中,馒头里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 (4)通过1号试管和2号试管的比较可知,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比较1号试管3号试管可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够促进淀粉的消化. 答案:(1)③(2)②(3)②(4)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都有关系。 举例:如图,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1)实验中所用A、B、C三块馒头应该是______.此同学把A块?如图所示,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1)实验中所用A、B、C三块馒头应该是______.此同学把A 如图所示,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 (1)实验中所用A、B、C三块馒头应该是______.此同学把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均,而C块不做任何处理.其中A、B的处理是模拟______的______作用,以及______的______作用,C的作用是______. (2)如果这三支试管都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那么10分钟后,取出并加碘液,摇均,能变蓝的有______. A和B的结果对比说明______;A和C的结果对比说明______. (3)如果这三支试管都放入80℃的热水中加热10分钟,取出加碘、摇均后,能变蓝的有______.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______.

口腔预防医学复习资料

一、名解 1.口腔预防医学(preventive dentistry)“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口腔疾病,维护口腔健康及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2.龋病: 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3.适宜摄氟量:防龋和维护其他正常生理功能的生理需要量(每千克体重每天~)。 4.安全摄氟量:人体最大可能接收的量。 5.氟牙症:又称又称斑釉牙,是牙齿发育时期人体摄入氟量过高所引起的特殊型牙齿釉质发育不全,是地方性慢性氟中毒最早出现的体征。其表现为:釉质出现白色条纹,条纹可融合形成白垩色斑块,或波及整个牙面;暴露于口腔后可有色素的沉着,部分条纹或斑块呈黄褐色;严重者出现釉质缺损或牙缺损。 6.窝沟封闭:不去除牙体组织,在he面、颊面或舌面的点隙裂沟涂布一层粘结性树脂,保护牙釉质不受细菌及代谢产物侵蚀,达到预防龋病的一种有效防龋方法。 7.预防性树脂充填:仅去除窝沟处的病变釉质或牙本质,根据龋损大小,采用酸蚀技术和树脂材料充填早期窝沟龋,并在合面上涂一层封闭剂,是一种窝沟封闭与充填相结合的预防性措施。 8.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为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 9.软垢:疏松附着在牙面、修复体表面、牙石和龈缘上的软而带有黏性的沉积物,是由微生物、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唾液蛋白、脂类及少量食物残渣碎屑混合而成。 10.牙石:是沉积在牙面或修复体表面的以菌斑为基质的已矿化或正在矿化的钙盐晶体。 11预防性清洁术:口腔专业人员用口腔器械帮助受检者彻底地清除牙菌斑。 12非创伤性修复治疗:用手持器械清除龋坏组织,然后用有黏结性、耐压和耐磨性能较好的新型玻璃离子材料(释放氟)将龋洞充填。 13感染源:病原微生物生存、繁殖并可污染环境宿主(人、动物)或场所,包括患者、动物传染源和某些带菌场所。 14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源排除后,经一定方式再侵犯其他易感者的途径。 15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16消毒(disinfection):清除或杀灭物品上的致病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处理。 17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品上一切致病非致病微生物,包括芽孢,使之达到无菌程度。经过灭菌的物品成为“无菌物品”。 18医疗废物: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二、填空 1口腔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常规资料分析)②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群组研究)③实验性研究(临床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类实验”)。 2龋病的流行特征有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 3影响龋病的流行的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氟摄入量、饮食习惯、家族影响。 4水氟浓度~L时,龋均及患龋率最低。 5牙周病流行特征①地区分布②时间分布③年龄分布: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④性别分布⑤民族分布。 6影响牙周疾病流行的因素①口腔卫生②吸烟③营养④系统性疾病。 7人体氟来源有①饮水、②食物、③空气、④其他。 8氟化物防龋的全身应用有饮水氟化、牛奶氟化、食盐氟化、氟片氟滴剂。 9氟化物防龋的局部应用有含氟牙膏、氟水漱口、含氟凝胶、含氟涂料、含氟泡沫。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学习上一课《食物在体内旅行》,学生知道了食物在体内旅行的第一站是口腔。本课的教学将学生引入到口腔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口腔是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部的结构又是一个小系统,能够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作为口腔的一部分——牙齿,又可以分为三类,也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教材通过呈现这样一个系统化的人体结构,主要是让学生逐步建立系统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牙齿、舌头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三、教学重点: 牙齿、舌和唾液在消化食物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三种牙齿及其不同的功能。 四、教学难点: 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五、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单、观察牙齿记录单、花生、馒头、饼干、镜子、牙列模型。 教师准备:牙齿的分布图、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东西,吃东西要用到什么?(牙齿)牙齿长在哪?(口腔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观察牙齿 1.师:我们开口微笑,首先看到的口腔里的器官是牙齿。同学们笑一笑,把牙齿露出来,嗯,很漂亮的牙齿!同学们对牙齿了解多少呢? 2.学生交流有关牙齿的知识。 师:你们知道他说的这些牙齿(门齿、犬齿、臼齿)吗?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面镜子,请你们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牙齿,找一找这三种牙齿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位置。找到了的同学请你把镜子交给组长,并以最正确的坐姿的告诉老师你已经找到了,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活动。 3.学生观察自己的牙齿。 4.学生描述门齿、犬齿、臼齿的形状及位置。 师:我看同学们都已经找到了这三种牙齿,谁来描述一下门齿?(学生描述门齿)门齿宽宽的、薄薄的,像刀一样,门齿有什么作用?(切断)谁找到了犬齿?(学生描述犬齿)人得犬齿已经退化,不是那么尖,有许多动物的犬齿非常发达,老师带你们去看一种。(播放狮子捕食的视频)狮子是吃什么的?狮子的犬齿像它的爪子一样非常锋利,谁知道的犬齿的作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讨论、合作交流、总结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好实验器材,馒头、小刀、大、小烧杯、试管、量筒、

碘液、滴管、温度计、热水、凉水等。 2、按班级人数分好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要请客了,请同学们吃馒头好吗?(好)。但是老师有一点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在吃的时候,不能狼吞虎咽的吃下去,一定要慢慢的吃,细细的品,看看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开始品尝馒头的味道。吃过后,谈自己吃出什么味?为什么会有甜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开始探究 1、学生按照提前分好的小组,先讨论,提出探究问题。 友情提示: ①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遇到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后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在口腔中进行。 2、制定计划。 明确分工,第一小组,探究唾液的作用;第二小组探究牙齿的作用;第三小组探究舌头的搅拌作用。 制定好计划后在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总结,形成可行方案。 提示: ①选择实验器材,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模拟口腔内 的环境。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时除了

口腔预防医学重点个人总结考试必备打印版

1、社区牙周指数 CPI: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牙周病流行病学调查指数。它不仅反映牙周组织的健康情况,也反映牙周的治疗需要情况。2.龋病: 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3.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为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 4.软垢:疏松附着在牙面、修复体表面、牙石和龈缘上的软而带有黏性的沉积物,是由微生物、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唾液蛋白、脂类及少量食物残渣碎屑混合而成。 5.牙石:是沉积在牙面或修复体表面的以菌斑为基质的已矿化或正在矿化的钙盐晶体。 6.氟牙症:又称又称斑釉牙,是牙齿发育时期人体摄入氟量过高所引起的特殊型牙齿釉质发育不全,是地方性慢性氟中毒最早出现的体征。其表现为:釉质出现白色条纹,条纹可融合形成白垩色斑块,或波及整个牙面;暴露于口腔后可有色素的沉着, 部分条纹或斑块呈黄褐色; 严重者出现釉质缺损或牙缺损。7.窝沟封闭:不去除牙体组织,在 he 面、颊面或舌面的点隙裂沟涂布一层粘结性树脂,保护牙釉质不受细菌及代谢产物侵蚀,达到预防龋病的一种有效防龋方法。8.预防性树脂充填:仅去除窝沟处的病变釉质或牙本质,根据龋损大小,采用酸蚀技术和树脂材料充填早期窝沟龋,并在合面上涂一层封闭剂,是一种窝沟封闭与充填相结合的预防性措施。9.非创伤性修复治疗(ART)指使用手用器械清除龋坏组织,然后用有粘结性、耐压和耐磨性能较好的新型玻璃离子材料将龋洞充填。10 预防性清洁术:口腔专业人员用口腔器械帮助受检者彻底地清除牙菌斑。11 牙本质敏感:暴露的牙本质对外界刺激产生短而尖锐的疼痛,并且不能归因于其他特定原因引起的牙体缺损或病变,典型的刺激包括温度刺激、吹起刺激、机械性刺激或化学刺激。12 牙酸蚀症:在无细菌参与的情况下,接触牙面的酸或其螯合物的化学侵蚀作用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的、病理性的牙体硬组织丧失。13Dean 指数:WHO 推荐的氟牙症指数。根据牙釉质颜色、光泽和缺损的面积来确定损害的程度,计数从 0 到 4.14 消毒disinfection:清除或杀灭物品上的致病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处理。15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品上一切致病非致病微生物,包括芽孢,使之达到无菌程度。经过灭菌的物品成为“无菌物品” 。16 医疗废物: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 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 毒性、其他危害性的废物。17 感染源:病原微生物生存、繁殖并可污染环境宿主(人、动物)或场所,包括患者、动物传染源和某些带菌场所。18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源排除后,经一定方式再侵犯其他易感者的途径。19 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20 适宜摄氟量:防龋和维护其他正常生理功能的生理需要量(每千克体重每天 0.050.07mg)。21 安全摄氟量:人体最大可能接收的量。1 口腔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 纵向研究、常规资料分析)②分析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群组研究)③实验性研究(临床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 “类实验”)2 龋病流行特征: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 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氟摄入量、饮食习惯、家族影响。3 牙周病流行特征①地区分布②时间分布③年龄分布: 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④性别分布⑤民族分布。影响因素:①口腔卫生②吸烟

口腔预防重点总结教学文案

口腔预防重点总结

口腔预防医学 08口腔 jojo 第一章 预防口腔医学绪论 口腔预防医学(preventive dentistry )的概念可整合为“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口腔疾病,维护口腔健康及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1、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及社会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 2、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发生的前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3、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预防,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尽量恢复或保留口腔功能。 第二章 口腔流行病学 ①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常规资料分析) ②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群组研究) ③实验性研究(临床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类实验”) ①恒牙龋失补指数(DMF 、DMFT 、DMFS ) “龋”即已龋坏尚未填充的牙;“失”指因 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做填充的牙。 ②乳牙龋失补指数(dmf 、dmft 、dmfs ) WHO 的标准 - 9岁以下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 乳牙,即为龋失牙。 ③龋均和龋面均 : 反映了受检人群龋病的严重程度 a.龋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受检人数 龋、失、补牙之和 b.龋面均=受检人数 龋、失、补牙面之和 ④患龋率:在调查期间某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常以百分数表示。 =受检人数患龋病人数×100% ⑤龋齿发病率:至少在一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与患龋率不同的是仅 指在这个特定时期内新龋发生的频率。=受检人数 发生新龋的人数×100% ⑥龋面充填构成比:一组人群中的龋、失、补牙面之和中已充填的龋面(继发龋面不 算)所占的比重,常以百分数表示。 ⑦无龋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人数的百分率。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 李寨中心小学李喜文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二)过程与方法: 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三、教学重点: 认识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牙齿的观察,认识不同牙齿的特点和功能。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作业本、画牙齿的记录纸1张、饼干、镜子。 教师准备:牙齿的分布模型图、牙刷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今天早上吃饭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吃了哪些食物? 2、有的同学吃得简单,有的吃得比较丰富,这些食物进入我们人体的第一站是哪里? 3、口腔是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站,是消化开始的地方。食物在口腔里会发生变化吗?你们平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这个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6课,(揭示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二)观察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 1、怎样才能观察到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 学生讨论观察方法。(照镜子或同学间互相观察)

2、教师小结并指导观察和记录方法,明确观察任务。 出示观察方法: 先咬一口馒头,对着镜子把馒头原来的状态记录好在作业本上(主要记录它的样子和干湿度等)可以用画图的方法,也可以文字或图文结合;然后咀嚼5次,观察馒头的变化并及时记录好;接着咀嚼20次后用镜子观察馒头的变化并记录;都记录好后吞下馒头。记录时可用图画法、文字法或图文结合。 观察任务: ①观察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观察是口腔里的什么使馒头发生了变化? 3.学生观察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请同学们拿出馒头进行体验,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作业本上。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单 4、汇报交流:咀嚼5次、20次时食物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食物有什么变化?——大变小,硬变软,干变湿。) 5、学生修改记录内容。 6、分析: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谁参与了这一过程呢? 板书:牙齿,舌头,唾液。 (加入活动:咬下食物,舌头不动,会有什么变化?生谈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牙齿——咀嚼 舌头——搅拌 唾液——湿润 师: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师: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牙齿,舌头和唾液是单独起到作用的吗? 师:那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容易下咽,减轻胃的负担。) (三)观察牙齿:

口腔颌面外科学重点整理

口腔颌面外科学重点 1.请简述牙拔除术的适应证?(1)牙体病。由龋病造成的牙体广泛缺损、残根、残冠,不能再经牙髓治疗修复牙冠缺损者,是牙拔除的主要原因。如牙周病及根周情况良好可考虑保留牙根,作根管治疗。(2)根尖病。包括不能用根管治疗、根尖切除或牙再植术等保留的根尖病。(3)晚期牙周病。(4)外伤。外伤导致根折或冠根斜折而不能用桩冠修复者,应予拔除;前牙外伤而牙根折断部位在牙颈部以下过多或冠根斜折及骨折线上无法保留的牙。(5)错位牙和移位牙。影响功能或引起创伤及疾病的移位错位牙。(6)阻生牙。反复引起冠周炎或引起邻牙龋坏的阻生牙。 (7)多生牙。影响美观,位臵不正或引起创伤及疾病的多生牙。(8)治疗需要。因正畸需要或义齿修复需要拔除的牙;位于肿瘤放射区为预防发生并发症而需要拔除的牙。(9)乳牙。影响恒牙正常替换的滞留乳牙。(10)病灶牙。 2.哪些心脏病患者应视为拔牙的禁忌证或暂缓拔牙?(1)急性心肌梗死或近3~6个月前发生心肌梗死。(2)近期频繁发生心绞痛。(3)心功Ⅲ~Ⅳ级或临床表现有端坐呼吸、紫绀、颈静脉怒张、下肢浮肿时。(4)双束支、三束支阻滞、有Ⅲ度或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有突然神志丧失合幷心传导阻滞)史者。(5)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应经治疗降压后再拔牙。 3.简述干槽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1)干槽症为拔牙常见并发症,其实质为牙槽窝的局部骨创感染。关于病因仍有争论,多认为创伤及感染是主要原因,此外与拔牙窝大,血供不良,抵抗力下降有关。(2)主要症状为疼痛,多发生于术后3~4天,疼痛为持续性,可向耳颞部放射。治疗效果不佳者,疼痛可持续1~2周。检查时,腐败型者可见牙槽窝内无血凝块,牙槽骨壁表面有灰白色假膜覆盖,牙槽窝内有腐败坏死组织,有明显臭味,骨壁有明显触痛,牙龈可见红肿,局部淋巴结可有肿大、疼痛,偶有发生张口受限、低热、疲乏等全身表现。(3)治疗干槽症主要原则为清创、隔离外界刺激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4.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是什么?1)口腔颌面部特殊的解剖结构与环境有利于细菌的滋生繁殖,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于发生感染。2)由于牙的存在并以发生牙体及牙周围支持组织的炎症,易形成特有的牙源性感染。3)口腔颌面部潜在的筋膜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感染可循此途径扩散和蔓延。4)颌面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颌面部静脉瓣膜少或缺如,当静脉受压时容易导致血液逆流,而导致严重并发症;顺相应淋巴引流途径扩散而发生区域性淋巴结炎。反之,血循与淋巴循环丰富有利于炎症的局限和消退。5)口腔颌面部为暴露部位,易受损伤而继发感染。 5. 简述脓肿切开引流术的指征。①牙源性感染发病后3~4天,腺源性感染发病后5~7天; ②疼痛加剧,并呈搏动性跳痛;③有明显压痛点、波动感和凹陷性水肿;④穿刺及脓或脓肿已穿破但引流不畅;⑤全身治疗无效,出现明显中毒症状者;⑥颌周蜂窝织炎累及多个间隙,出现呼吸和吞咽困难者;⑦淋巴结结核经抗痨治疗无效,寒性脓肿已近自溃时。 6. 如何预防放射性颌骨骨髓炎?以预防为主,放疗前彻底治疗口内病灶牙,去除金属充填物,消除感染源;放射时注意掌握适应证、剂量和防护;放疗后3~5年内避免拔牙和其他损伤。 7.中央性颌骨骨髓炎易发生在下颌骨原因:由于上颌骨骨质疏松,骨板薄,脓液容易穿破骨壁向口腔引流,因而炎症逐渐消退,不易在上颌骨内弥散扩散。下颌骨的牙槽脓肿,由于骨质致密,骨板厚,脓液不易穿破得到引流,因此炎症易在骨松质和骨髓腔内蔓延,常通过下牙槽神经管波及整个下颌体,发展成急性弥散型骨髓炎。 8.慢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1)口腔内及颌面部皮肤形成多处瘘孔2)瘘孔长期排脓,有时瘘孔排除死骨片3)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出现咬合错乱和面部畸形4)治疗不当,久治不愈,易造成人体慢性消耗与中毒、消瘦、贫血。5)脓液进入消化道有时引起明显的胃肠道症状。 8. 请述咬肌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案。感染来源:牙源性感染(下颌第三磨牙冠周

口腔预防重点总结

口腔预防医学 08口腔 jojo 第一章 预防口腔医学绪论 口腔预防医学(preventive dentistry )的概念可整合为“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口 腔疾病,维护口腔健康及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 心理及社会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级预防 的主要任务,也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 2、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发生的前期做到早期 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3、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预防,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 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尽量恢复或保留口腔功能。 第二章 口腔流行病学 ☆口腔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①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常规资料分析) ②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群组研究) ③实验性研究(临床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类实验”) ★龋病常用的指数 ①恒牙龋失补指数(DMF 、DMFT 、DMFS ) “龋”即已龋坏尚未填充的牙;“失”指因 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做填充的牙。 ②乳牙龋失补指数(dmf 、dmft 、dmfs ) WHO 的标准 - 9岁以下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 乳牙,即为龋失牙。 ③龋均和龋面均 : 反映了受检人群龋病的严重程度 a.龋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受检人数龋、失、补牙之和 b.龋面均=受检人数龋、失、补牙面之和 ④患龋率:在调查期间某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常以百分数表示。 =受检人数 患龋病人数×100% ⑤龋齿发病率:至少在一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与患龋率不同的是仅 指在这个特定时期内新龋发生的频率。=受检人数 发生新龋的人数×100% ⑥龋面充填构成比:一组人群中的龋、失、补牙面之和中已充填的龋面(继发龋面不算) 所占的比重,常以百分数表示。 ⑦无龋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人数的百分率。 水氟浓度0.6~0.8mg/L 时,龋均及患龋率最低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 李寨中心小学李喜文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二)过程与方法: 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三、教学重点: 认识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牙齿的观察,认识不同牙齿的特点和功能。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作业本、画牙齿的记录纸1张、饼干、镜子。 教师准备:牙齿的分布模型图、牙刷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今天早上吃饭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吃了哪些食物? 2、有的同学吃得简单,有的吃得比较丰富,这些食物进入我们人体的第一站是哪里? 3、口腔是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站,是消化开始的地方。食物在口腔里会发生变化吗?你们 平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这个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6课,(揭示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 化) (二)观察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 1、怎样才能观察到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 学生讨论观察方法。(照镜子或同学间互相观察) 2、教师小结并指导观察和记录方法,明确观察任务。

出示观察方法: 先咬一口馒头,对着镜子把馒头原来的状态记录好在作业本上(主要记录它的样子和干湿度等)可以用画图的方法,也可以文字或图文结合;然后咀嚼5次,观察馒头的变化并及时记 录好;接着咀嚼20次后用镜子观察馒头的变化并记录;都记录好后吞下馒头。记录时可用图画法、文字法或图文结合。 观察任务: ①观察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观察是口腔里的什么使馒头发生了变化? 3.学生观察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请同学们拿出馒头进行体验,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作业本上。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单 变小,硬变软,干变湿。) 5、学生修改记录内容。 6、分析: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谁参与了这一过程呢? 板书:牙齿,舌头,唾液。 (加入活动:咬下食物,舌头不动,会有什么变化?生谈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牙齿一一咀嚼 舌头一一搅拌 唾液--- 湿润 师: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师: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牙齿,舌头和唾液是单独起到作用的吗? 师:那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容易下咽,减轻胃的负担。) (三)观察牙齿: 1、过渡:食物在口腔里发生的变化是舌头、牙齿和唾液共同作用的结果,那牙齿的作用是不是一样

口腔预防医学个人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口腔预防医学 :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口腔疾病,维护口腔健康及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及社会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 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发生的前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尽量恢复或保留口腔功能。 第二章口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理论研究) 口腔流行病学: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研究口腔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口腔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制定口腔保健计划、选择防治策略和评价服务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1)描述性流行病学 横断面研究:又称现况调查,调查目标人群中某种疾病或现象在某一特定时点的情况。它的作用在于了解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分布特点,以便制定预防措施和为研究病因提供线索。纵向研究:又称疾病监测,即研究疾病或某种情况在一个人群中随时间推移的自然动态变化。它的作用在于动态观察疾病或某种现象的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常规资料分析:又称历史资料分析,即对已有资料或者疾病监测记录做分析或总结。 (2)分析性流行病学 病例-对照研究:主要用于探讨病因或相关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特点是观察时间短、需要研究的对象少,适合研究一些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和罕见病。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 群组研究:又称队列研究,将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的发病率,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病因的假设。特点是观察时间长,可以获得不同暴露强度与疾病的关系,可以观察一种暴露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3)实验流行病学:是指在研究者的控制下对人群采取某些干预措施或施加某些因素或消除某些因素以观察其对疾病发生或健康状态的影响。分为临床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 ★龋病常用的指数

口腔预防医学重要考点模板

口腔预防医学 第一、二章绪论与口腔流行病学 1、由于牙牙合面存在点隙裂沟,窝沟龋患率较高,以1995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为例,12岁年龄组窝沟龋占龋患的90.35%。 2、标准一致性检验是在正式调查前,为避免检查者偏性而设置的,用Kappa值来计算。Kappa值的大小与可靠度的关系为: 0.4以下可靠度不合格 0.41~0.60可靠度中等 0.61~0.80可靠度优 0.81~1.0完全可靠 3、CPI是社区牙周指数,检查内容为牙龈出血、牙石和牙周袋深度;用于描述牙周状况。DMFT是恒牙龋失补指数,DMFS为恒牙龋失补牙面数,dmfs为乳牙龋失补牙面数,它们是龋病常用指数;Dean指数为氟牙症诊断标准。 4、2010年全球口腔健康目标: 5~6岁:龋均90%无龋 12岁:龋均(DMFT)不超过1 15岁:至少有5个牙周健康区段,其余CPI记分为1或2 18岁:无因龋病或牙周病而缺失的牙 35~45岁:无牙颌不超过2%;90%至少保持20颗功能牙,CPI记分为4不超过0.1个区段 65~74岁:无牙颌不超过5%;75%至少保持20颗功能牙,CPI记分为4不超过0.5个区段 5、龋均(DMFT)等级 0.0~1.1 很低 1.2~ 2.6 低 2.7~4.4 中 4.5~6.5 高 6.6以上很高 6、随机对照临床试验(ART)原则为:随机、对照、盲法。受试者的依从性也很重要。 7、根据实验目的决定实验观察期限,至少2年,一般为2~3年。 8、1986年我国对120多万围产儿的调查,男婴唇腭裂发生率为0.2%,女婴发生率为0.16%。 9、横断面研究调查目标人群中某种疾病或现象在某一特定点上(较短时间内)的情况;历史常规资料分析即对已有的资料或者疾病监测记录作分析或总结;病例对照研究是了解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过去的暴露情况,从病例开始以追溯办法寻找疾病的原因,在时间上是先由“果”,后及“因”的回顾性研究;群组研究是在疾病出现以前分组,追踪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疾病,在时间上是先有“因”,后有“果”,属前瞻性研究。 10、信息偏倚有三个方面:(1)因检查器械等造成的测量偏倚;(2)因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3)因检查者引起的偏倚。 11、患龋率=(患龋人数/受检人数)×100%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设计)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了食物、食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吃进去的食物在人体内还会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化成养料和能量供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消化,承担消化工作的器官叫消化器官。本节课要研究食物在消化第一站——口腔中的变化。 聚焦板块通过回忆一天的食物,并思考“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出学生对消化器官的探究。 探索板块分两大活动,活动一主要通过观察食物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的变化,了解口腔的初步消化功能,并体验牙齿、唾液的作用。活动二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了解口腔内牙齿、舌头和唾液的协调作用。 通过探索活动后的研讨,学生可以认识到食物在口腔的初步消化,以及口腔各器官的功能,并进一步理解口腔的消化对整个消化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食物在口腔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食物被咬碎、嚼烂等,也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口腔里牙齿的类型和作用,但是对食物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真正细致的观察很少,对食物中看不见的变化更是了解不多,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也容易被忽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的特点、分布,能对食物在 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

2.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3.能够在角色扮演中不断完善对牙齿结构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原有观念进行补充或修正。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牙齿的结构和运动特点。 2.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过程的研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食物在口腔的变化,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难点:了解唾液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角色扮演用的门齿、犬齿、臼齿及舌头、食物的模型,口腔模型,教学课件等。 小组:饼干、镜子、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动态出示食物图片,提问:今天你吃了什么? 学生回答吃的各种食物 2.提问: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变成了营养、变成黏糊糊的等 3.食物变成我们身体需要的养料和能量需要经过消化器官的消化,在消化过 程中它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先来了解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口腔 4.揭示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 二、探索: 活动一:饼干在口腔里的变化(预设20分钟)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 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二)实验变量的控制 两个对照实验。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之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震荡试管;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注入2ml清水并震荡试管;将C馒头放入(3)号试管,不震荡。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4.5-10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四:实施计划 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可见,(1)号试管中没有变成蓝色;(2)号试管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的馒头块部分变成蓝色。 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1)号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没有变成蓝色,说明试管中已经没有淀粉,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了,麦芽糖没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所以滴入碘液后不变蓝。(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和馒头碎屑,水没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因此,滴入碘液后,馒头碎屑中淀粉遇碘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只有部分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与唾液的接触不充分,只有部分淀粉被分解。由此,得出结论:说明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因为上述活动模拟了消化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1)号试管中的馒头接触到了足量的唾液,并被消化。

口腔预防重点总结

第一章预防口腔医学绪论 口腔预防医学(PreVentive dentistry )的概念可整合为"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口 腔疾病,维护口腔健康及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 1、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 心理及社会因素 采取预防措施, 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级预防 的主要任务,也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 2、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发 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3、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预防,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 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尽量恢复或保留口腔功能。 第二章 口腔流行病学 ① 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常规资料分析) ② 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群组研究) ③ 实验性研究(临床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 “类实验”) ① 恒牙龋失补指数 (DMF DMFT DMFS “龋”即已龋坏尚未填充的牙; “失”指因 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做填充的牙。 ② 乳牙龋失补指数 (dmf 、dmft 、dmfs ) WHo 的标准-9岁以下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 乳牙,即为龋失牙。 ③ 龋均和龋面均:反映了受检人群龋病的严重程度 a.龋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 =龋、失、补牙之和 受检人数 b.龋面均=龋、失 补牙面之和 受检人数 ④ 患龋率:在调查期间某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常以百分数表示。 = × 100% 受检人数 ⑤ 龋齿发病率: 至少在一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与患龋率不同的是仅 指在这个特定时期内新龋发生的频率。 =发生新龋的人数 × 100% 受检人数 ⑥ 龋面充填构成比: 一组人群中的龋、失、补牙面之和中已充填的龋面(继发龋面不算) 所占的比重,常以百分数表示。 ⑦ 无龋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人数的百分率。 水氟浓度0?6~0?8mg∕L 时,龋均及患龋率最低 口腔预防医学 08 口腔 jojo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发生的前期做到早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