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题型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题型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题型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题型

一、是“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步骤请根据此表回答问题.

试管编号123

加入的物质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馒头碎屑+2毫升清水馒头+2毫升唾液

搅拌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

保温37摄氏度水浴10min37摄氏度水浴10min37摄氏度水浴10min 加入碘液2滴2滴2滴

(2)若1和2为一组,则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号试管为实验组.(3)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______(填试管标号)两支试管进行对照试验.

(4)加入碘液后变蓝的是______号试管,淀粉被分解了加碘液不变蓝的是______号试管,原因是______.除口腔外,淀粉的消化还可以在人体的______内进行.

(5)实验结论:馒头变甜与______、______以及______的分泌都有关系.答案与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2)1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则实验的变量是唾液,对照组是1号试管,经过变量处理的是实验组,因此2号是实验组.

故答案为:(1)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2)唾液;2 (3)1、3 (4)2、3;1;淀粉被分解了、小肠(5)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

二、如图A、B、C、D所示为某同学设计的检验唾液淀粉酶作用的系列试验装置.请仔细分析后回答:

(1)图A中1、2号试管内的浆糊是用______加水煮沸后制成的.

(2)图B的2号试管内加入2ml唾液的话,1号试管内加入清水的量应该是______,1号试管在实验中起到______作用.

(3)图C是将两只试管同时放入烧杯中水浴保温,为使实验现象明显的话应该让水温保持在______℃,理由是______.

(4)图中D表示向1、2号试管都加入______,如果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

粉完全分解的话,1、2号试管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

(5)根据(3)的结论,如果想要进一步探究胃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把加入A试管内的2mL清水换成2mL胃液,其他条件不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答案(1)淀粉(向1、2号试管内加入的浆糊是用淀粉和水通过搅拌、煮沸制成的)(2)2ml;对照(3)37;唾液淀粉酶在该温度下活性最强(4)碘液;变蓝色;不变蓝色(5)胃液没有消化淀粉的作用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作如下处理: (1)如果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则______号试管作为对照. (2)如果只探究唾液作用,则只要______号试管作为对照就可以了. (3)将三支试管放入37℃温水10分钟全取出,滴加碘液,不会变蓝的是______号试管. (4)实验结果说明:______。 解析:(1)对照实验指的是除了探究的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是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自然状态下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以该条件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即选用表中的1号试管和3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③号为对照组. (2)要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要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因此,在2号试管和1号试管可形成对照实验.②号为对照组. (3)②号试管中,馒头里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 (4)通过1号试管和2号试管的比较可知,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比较1号试管3号试管可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够促进淀粉的消化. 答案:(1)③(2)②(3)②(4)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都有关系。 举例:如图,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1)实验中所用A、B、C三块馒头应该是______.此同学把A块?如图所示,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1)实验中所用A、B、C三块馒头应该是______.此同学把A 如图所示,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 (1)实验中所用A、B、C三块馒头应该是______.此同学把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均,而C块不做任何处理.其中A、B的处理是模拟______的______作用,以及______的______作用,C的作用是______. (2)如果这三支试管都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那么10分钟后,取出并加碘液,摇均,能变蓝的有______. A和B的结果对比说明______;A和C的结果对比说明______. (3)如果这三支试管都放入80℃的热水中加热10分钟,取出加碘、摇均后,能变蓝的有______.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______.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讨论、合作交流、总结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好实验器材,馒头、小刀、大、小烧杯、试管、量筒、

碘液、滴管、温度计、热水、凉水等。 2、按班级人数分好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要请客了,请同学们吃馒头好吗?(好)。但是老师有一点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在吃的时候,不能狼吞虎咽的吃下去,一定要慢慢的吃,细细的品,看看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开始品尝馒头的味道。吃过后,谈自己吃出什么味?为什么会有甜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开始探究 1、学生按照提前分好的小组,先讨论,提出探究问题。 友情提示: ①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遇到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后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在口腔中进行。 2、制定计划。 明确分工,第一小组,探究唾液的作用;第二小组探究牙齿的作用;第三小组探究舌头的搅拌作用。 制定好计划后在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总结,形成可行方案。 提示: ①选择实验器材,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模拟口腔内 的环境。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时除了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 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二)实验变量的控制 两个对照实验。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之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震荡试管;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注入2ml清水并震荡试管;将C馒头放入(3)号试管,不震荡。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4.5-10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四:实施计划 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可见,(1)号试管中没有变成蓝色;(2)号试管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的馒头块部分变成蓝色。 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1)号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没有变成蓝色,说明试管中已经没有淀粉,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了,麦芽糖没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所以滴入碘液后不变蓝。(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和馒头碎屑,水没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因此,滴入碘液后,馒头碎屑中淀粉遇碘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只有部分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与唾液的接触不充分,只有部分淀粉被分解。由此,得出结论:说明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因为上述活动模拟了消化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1)号试管中的馒头接触到了足量的唾液,并被消化。

初中生物_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讨论、合作交流、总结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好实验器材,馒头、小刀、大、小烧杯、试管、量筒、

碘液、滴管、温度计、热水、凉水等。 2、按班级人数分好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取一小块馒头在口腔中细细咀嚼,您有什么感觉?吃过后,谈自己吃出什么味?为什么会有甜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开始探究 1、学生按照提前分好的小组,先讨论,提出探究问题。 友情提示: ①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遇到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后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在口腔中进行。 2、制定计划。 明确分工,第一小组,探究唾液的作用;第二小组探究牙齿的作用;第三小组探究舌头的搅拌作用。 制定好计划后在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总结,形成可行方案。 提示: ①选择实验器材,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模拟口腔内 的环境。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时除了 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应保持一样。 ②淀粉遇到碘液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变蓝。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教学设计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的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节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认识,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学生善于观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分工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通过七年级上册光合作用的实验,已知了淀粉的检验方法、水浴加热的方法。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但学生程度较低,实验条件较为落后,所以,在本次实验前,完成探究实验中提出问题、制定计划的教学,结余出时间使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课时间实践。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学习设置变量,了解对照实验的一般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情感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实施实验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难点:实验结果的分析 五、教学准备

实验用具:大烧杯,小烧杯,试管,试管架,量筒,碘液,凉水,热水,刀片,温度计,馒头,纸片。 课前准备:收集唾液。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个别同学:回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探究实验中,小组所提 出的问题、制定的计划,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二)切入主题 1、教师指导观察学生自主实验(全班分3大组),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各试管内 的颜色变化。 实验组一: 实验组二: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分析、得出淀粉在口腔中的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有关。 能力目标 尝试设计探究实验,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提高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原因 教学难点 1. 设计多因素组合变量的探究实验 2. 收集足量的纯净唾液 教学过程: 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合作完成一节实验课。俗语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北方人最喜欢吃面食,如各种汤面,捞面,炒面、馒头等,面食中的馒头是我们每天都少不了的主食。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与馒头有关。 大家知道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淀粉)淀粉有什么特性?(遇碘变蓝)对,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下面我们做一个演示实验: 验证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实验1——向培养皿中的淀粉上滴加几滴碘液,验证淀粉特性 实验2——向一大块馒头上滴加碘液, 验证馒头的主要成分 观察发现两组实验现象都是遇碘液变成蓝黑色。 得出结论: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今天老师来也没有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就让大家免费品尝我带来的馒头,但是要带着问题来品尝。仔细咀嚼体会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粘、变软、变碎、变甜), 变碎是因为牙齿的咀嚼,变软变粘是因为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而有了一丝甜味是为什么呢?淀粉本身没有甜味,现在有了一丝的甜味,说明淀粉发生了变化,变成什么了呢,是一种有甜味的叫麦芽糖的一种物质。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这种变化与口腔中的结构有关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内容。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这些变化是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对,是牙齿的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的搅拌使馒头变软,唾液使馒头变粘,而变甜是怎么回事呢?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由于我们条件所限,学生做的实验相对很少,在实验操作和实验计划的制定相对欠缺,只是初步掌握了探究活动的些相关理论知识,实践较少。所以本课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四)教学难点: 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 探究实验学生很感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所以本节课主要用实验探究法、引导讨论法、归纳总结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兴趣中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1)让学生细细咀嚼老师课前准备好的馒头块,说出感

(推荐)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题型

一、是“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步骤请根据此表回答问题. 试管编号123 加入的物质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馒头碎屑+2毫升清水馒头+2毫升唾液 搅拌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 保温37摄氏度水浴10min37摄氏度水浴10min37摄氏度水浴10min 加入碘液2滴2滴2滴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2)若1和2为一组,则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号试管为实验组.(3)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______(填试管 标号)两支试管进行对照试验. (4)加入碘液后变蓝的是______号试管,淀粉被分解了加碘液不变蓝的是 ______号试管,原因是______.除口腔外,淀粉的消化还可以在人体的 ______内进行. (5)实验结论:馒头变甜与______、______以及______的分泌都有关系.答案与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2)1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则实验的变量 是唾液,对照组是1号试管,经过变量处理的是实验组,因此2号是实验组. 故答案为:(1)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2)唾液;2 (3)1、3 (4)2、3;1;淀粉被分解了、小肠(5)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 二、如图A、B、C、D所示为某同学设计的检验唾液淀粉酶作用的系列试验 装置.请仔细分析后回答: (1)图A中1、2号试管内的浆糊是用______加水煮沸后制成的. (2)图B的2号试管内加入2ml唾液的话,1号试管内加入清水的量应该 是______,1号试管在实验中起到______作用.

(3)图C是将两只试管同时放入烧杯中水浴保温,为使实验现象明显的话应该让水温保持在______℃,理由是______. (4)图中D表示向1、2号试管都加入______,如果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完全分解的话,1、2号试管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 (5)根据(3)的结论,如果想要进一步探究胃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把加入A试管内的2mL清水换成2mL胃液,其他条件不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答案(1)淀粉(向1、2号试管内加入的浆糊是用淀粉和水通过搅拌、煮沸制成的)(2)2ml;对照(3)37;唾液淀粉酶在该温度下活性最强(4)碘液;变蓝色;不变蓝色(5)胃液没有消化淀粉的作用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 例 教材分析: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的第二届《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呈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情入手,不仅要让学生提出有新意的问题,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且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还要让学生在该活动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即总结失误改正错误,总结自己的成功体验。使他们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 教学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本次探究活动,力争让课堂走进生活,教学活动要根据中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而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教育教学理念。 学生分析: 有部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的有关于淀粉的变化的知识,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初一学生好动,好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创新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得出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再此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通过学生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计划、分析探究结果和纠正错误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创新和分工合作意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生得出食物在口腔中有一定变化的结论。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探究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对不同问题制定不同的实验方案。唾液的收集。 课前准备: 将教室内的桌椅按探究小组的形式安排好,学生围桌做好,课前取完唾液。 教学器材: 学生实验桌:试管架、生物解剖器、装有唾液的小烧杯、玻璃棒、试管、口曲纸、大烧杯(热水、凉水)、温度计、碘 液、托盘。 教师试验台:盐水、醋、辣椒水、点穴板、糖尿试纸、滴定管、 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留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回家吃饭的时候,注意品尝馒头的味道,那么,这节课我们来提问,谁能说出馒头是什么味道?”生:“有点甜”“刚开始吃时不甜,后来越来越甜”“有时候甜味挺明显,但有时候尝不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体验得非常仔细,发现了不少问题,说明你们是认真的。那么你们认为馒头什么时候甜,什么时候不甜?”生:“光吃馒头时较甜,要是吃一些菜或者是喝饮料,馒头的甜味就差了。 师:“他说得对么?我们知道,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尝一尝。请同学们看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新鲜的馒头,现在就请同学们掰一小块放到嘴里再仔细品尝,体验刚才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同时注意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一会儿,我们要进入知识抢答竞赛阶段。” 学生将一小块儿馒头放入口中,细嚼并仔细品味。学生此时此刻的亲身感受,使他们非常主动从心里愿意投入到这个探究活动中。 二、知识竞赛 ①“谁能说出馒头从吃到口中到咽下去之前,馒头都发生了那些变化? “干变湿,大变小,形成食团,硬变软,不甜变甜”

生物:《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生物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生物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1)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放和收新教材中探究活动较多,旨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取知识。探究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后得出结论;有的则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本节课《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就是属于后者。短短一堂45分钟的课,要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有一定的难度;45分钟,也不可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此时教师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放和收的关系,教学设计上应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要明确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哪几方面的能力、教学时间安排上侧重于哪些部分。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年幼,很难要求他们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凭空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探究实验方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组织学生针对书本上的实验设计进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设计自己有创意的探究实验。教师将重点放在实践体验过程和交流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使知识得到内化, 第2页共6页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 一、问题的提出:??? 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 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二)实验变量的控制 两个对照实验。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古浪县中小学实验教学优质课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古浪县大靖初级中学 赵冬林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古浪县大靖初级中学赵冬林 教材地位及作用: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探究活动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课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实验原型:

不足之处:第三组实验若搅拌,将会把馒头小块弄碎,与对照实验相混淆,不能说明牙的咀嚼在消化中的作用,且实验组较多,增加了实验的难度。同时,馒头松软,不易切成小块。实验创新: 改进之处: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将牙齿的咀嚼与舌的搅拌看作一个变量,简化了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更加直观。另外,馒头应选取速冻馒头,这样容易切成小块。 实验器材: 新鲜馒头、凉开水、37℃温水、碘液、试管、试管架、大烧杯、小烧杯、镊子、刀片、量筒 实验原理: 碘遇淀粉变蓝色。 装置说明:

馒头小块馒头碎屑牙的咀嚼馒头碎屑 2ml唾液唾液2ml 2ml清水唾液作用 不搅拌充分搅拌舌的搅拌充分搅拌37℃水浴37 ℃水浴℃水浴条件 37 说明:如果淀粉被消化了,加入碘液后不会变蓝;如果出现蓝色,证明淀粉未被消化。: 实验过程一、设置情境复习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引出消化和吸收。师: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作用有关的结构?生:牙齿、舌、唾液。师:它们分别起了什么作用?生:牙齿咀嚼、舌搅拌、唾液消化食物。师:口腔中主要对哪种营养物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马号中学杨昌杰 教材地位及作用: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探究活动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课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实验原型: 不足之处: 第三组实验若搅拌,将会把馒头小块弄碎,与对照实验相混淆,不能说明牙的咀嚼在消化中的作用,且实验组较多,增加了实验的难度。同时,馒头松软,不易切成小块。 实验创新:

改进之处: 将牙齿的咀嚼与舌的搅拌看作一个变量,简化了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更加直观。另外,馒头应选取速冻馒头,这样容易切成小块。 实验器材: 新鲜馒头、凉开水、37℃温水、碘液、试管、试管架、大烧杯、小烧杯、镊子、刀片、量筒 实验原理: 碘遇淀粉变蓝色。 装置说明: 牙的咀嚼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小块 唾液作用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舌的搅拌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 条件 37℃水浴 37℃水浴 37℃水浴说明:如果淀粉被消化了,加入碘液后不会变蓝;如果出现蓝色,证明淀粉未被消化。 实验过程: 一、设置情境 复习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引出消化和吸收。 师: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作用有关的结构? 生:牙齿、舌、唾液。 师:它们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生:牙齿咀嚼、舌搅拌、唾液消化食物。 师:口腔中主要对哪种营养物质进行了消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南阳市二十二中白霞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引起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和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并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唾液的分泌、温度、咀嚼的时间等都有关的生物学基本知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已知淀粉的检验方法、水浴加热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唾液的分泌、温度、咀嚼的时间都有关。 技能目标: 1、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 2、体验合作的快乐,形成团队精神。 3、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的设计 教学难点:实验结果的分析 五、课前准备 实验用具:大烧杯,小烧杯,试管,试管架,量筒,碘液,凉水,热水,研钵,小纸槽,温度计,标签纸,刀片,馒头,凉水,热水 六、课时分配 1 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做出假设(5分钟)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在此要通过实验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馒头是我们北方人的主食,在口腔中遇到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后、唾液的混合后会越变越…… 生:甜。

师:实验是对自然现象的模拟,那么在口腔中,有可能使馒头变甜的因素有哪些呢?请你说出一种因素并说明理由。 生1:因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后就有甜味。所以,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生2:我认为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也有关系。因为饿极时的狼吞虎咽就感觉不到甜味。 生3:我认为与时间、温度也有关系。口腔温度为37度。 师:同学们推测出了四个变量(板书:唾液、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时间、温度)有可能与馒头变甜有关系,但是你的推测再合理,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它是否成立,必须经过验证。如果对每一个变量只做一次实验,结果可靠吗? 生:不可靠。 师:那怎么办? 生: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设置重复组。 师:为了使我们的实验更加真实,并且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我们每四个小组 作为一组,探究一个变量。下面分组:第1--4组:变量唾液,第5--8组:变量牙 齿的咀嚼舌的搅拌;第9--12组:变量温度;第13--16组:变量时间,分组初步 制定计划。时间5分钟,5分钟后由本组组长向大家介绍本组的实验设计。交流的 内容包括:1.本小组验证的问题是什么? 2.实验设计的原理是什么?3.如何控制 变量?4.采用怎样的模拟方法? 5.在实验过程中如何保持水温不变?6.预测的实 验现象是什么? 二、小组讨论,制定计划(10分钟) 每小组分别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展示时要求学生在讲解的同时将实验方案以图解的形式画在黑板上,将条件处理相同之处用“√”标记,将不同之处用“X”标记,便于其他学生在观察时清晰直观、一目了然。先由本组同学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完善,再由其他小组同学质疑、纠正,教师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 生1、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没有关系。”变量是:唾液。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看有无唾液的实验现象如何。对照组和实验组除了一个有唾液,一个有清水外,其余条件都相同。对照组编号1,实验组编号2,。预测的实验现象是: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同时投影本组实验方案)。37度水温的控制方法:用向凉水添加少许热水的方法量控制37度水温。 生2、我们知道人是恒温动物,我们组考虑用手温代替水温,比较环保。 生3、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没有关系。”变量是: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没有关系。实验原理和他们一样,我们实验组编号3,实验组3与对照组1不同的地方是不加馒头碎屑,加馒头块。预测实验结果,3号试管馒头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一.设计思路: 该实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一个探究性实验。该实验的最大特点是将过去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将实验所需的背景资料在教材中以醒目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如量筒、温度计等实验器具的正确使用和数值读取,同时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工合作、对照比较、集体讨论、表达交流等活动,促进了思维品质的训练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让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二.实验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的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情入手,不仅要让学生提出有新意的问题,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且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还要让学生在该活动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即总结失误改正错误,总结自己的成功体验。使他们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学情分析 有部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的有关于淀粉的变化的知识,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条件分析 由于我们是农村中学,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仪器不全,又没有实验员,再加上每位老师都要带七到八个班的课,任务较重,所以实验在组织上有较大的困难,另外班内学生较多,所以本课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实验组,分别探究两个问题,这主要是受到了实验条件的限制。其实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很多,学生提出的实验计划有的是很有创新的,如果能组织多组实验同时开展,效果可能会更好,更能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