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发表时间:2012-07-12T09:12:55.943Z 来源:《赤子》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徐慧文

[导读]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徐慧文(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高等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力争建设一支高效稳定和谐的辅导员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为学校健康科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职业培养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角色与一般的大学专业教师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承担着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心理健康监管、生活辅导、社会实践及就业指导与服务等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工作,其质素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因此,高等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力争建设一支高效稳定和谐的辅导员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为学校健康科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内涵及体现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它指的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2]”。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下所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3]。学者马勒诗(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onal line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Dim in 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4]。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就体现在这三方面:一是工作热情逐渐下降,二是工作态度逐渐消极冷漠,三是岗位成就感逐渐下滑。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倦怠产生的消极影响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更是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2.1 社会角色失范导致角色扮演冲突

从社会角色理论来看,高校辅导员是一种专门的职业角色,需要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群体按照这种角色的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去活动[5]。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思想教育的角色是一种基本的角色要求,中央以及各高校对辅导员中作职责也有相关的规定。但是,实际情况下,辅导员工作远远超出了其本身定义的工作范围,忙碌在繁杂的事务工作中,偏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从而导致处于高校最底层的辅导员对于自身角色的扮演存在疑惑,大量的琐碎事务导致角色的混乱和冲突,从而导致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心理倾向。

2.2 社会期望的压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从职业发展的趋势要求来看,还要成为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指引者、学习成才的教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者、教学科研的承担者,另外,还要担当起服务者的角色。社会对辅导员的高要求与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工作强度、经济收入及职业声望等的矛盾,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

2.3 高校辅导员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培训

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主旋律”的大学校园里,辅导员工作总是被视为“副业”。高校对辅导员的“重使用、轻培养”,直接导致辅导员相对缺乏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没有精力“充电”,理论知识、业务技术无法及时更新,不能“与时俱进”,疲于应付工作,工作热情不高、信心与责任感缺失,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3 消除和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3.1 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强大作用。因此,党和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从方针政策到社会舆论等方面大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辅导员、关心辅导员、理解辅导员的大气候。各高校也要重视他们的工作,理解他们的苦衷,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减轻过重的工作和心理负荷,并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使辅导员有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把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职业、专业来做。

3.2 明确岗位职责,合理减轻工作负荷

高校应明确辅导员工作的岗位职责,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这是减轻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措施。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有相关规定,主要是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学生行为规范及学生组织建设的管理、就业指导及帮困助学的服务等。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足配齐专职辅导员,将辅导员所管理学生的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就可使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减轻或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3.3 重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培养

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养,高校应该重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职业资格技能等环节,通过针对性的培训,锻炼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战斗队伍,使辅导员成长为理论讲解员、学习引导员、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高校还应充分重视辅导员队伍的科研学习,鼓励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研究,促进工作技能和业务研究的深化,全力打造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以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

[2]Maslach,C M.&Jackson,S.E.MBI: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 Research Edition,1986,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完整版)高校辅导员面试问题汇总(150问全全全)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1、在高校从事行政工作,尽快适应和胜任 2、根据工作情况明确职业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 3、当学校需要我从事其他工作的时候,服从安排 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 1、思想政治的引导 2、综治维稳 3、学风建设 4、实践能力培养 5、就业和创业指导 6、学生会和社团 7、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 8、学生工作无小事 为什么要做辅导员 1、在高校从事行政工作是我的职业目标 2、为了这个目标已经在学生时代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3、经过6年的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和特点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竞争的优势是什么 1、热情和责任感(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生工作的经历证明我热爱学生工作) 2、经验优势(经历过学生工作的各个层次和位置,比较熟悉) 3、性格优势(兼具女生的细致灵活和男生的沉稳魄力) 4、能力优势(执行、组织、协调、控制) 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 2、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辅导员要承担大量细致的日常工作 3、学校和学生的桥梁 4、学生培养的重要力量 如何做好高校党建工作 1、按照程序严格考核和发展党员 2、吸收和发展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 3、通过各种方式(组织生活会、其他活动)加强组织凝聚力 4、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关心群众同学 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1、政治素质:坚定地政治立场 2、业务素质: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和掌握 对大学生行为和心理特点的了解和掌握 对日常工作熟悉和快速处理的工作效率 3、心理素质过硬,能够处理繁琐的事物和突发事件 4、责任心和使命感 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 1、个性鲜明、果敢自信,但过于自我 2、知识面广、事业开放,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3、智商偏高、情感早熟,但依赖性较强 4、好奇心强、勇于挑战,但抗挫折能力较差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摘要:教学质量的高低或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地位的提高,教师倦怠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就高校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的国内外的研究从定义、模式、成因、后果几方面做了综述,旨在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一步进行教师研究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to a great extent,determined by the teachers. teachers’ job burnou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concer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tatus of educa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made on the teachers’ job burnou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definition, mode, causes, and so on, which aim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study.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教学质量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job burnout;quality of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39-02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

大学辅导员工作分析

大学辅导员工作说明书 一.工作描述 (一)工总识别 职位名称:大学辅导员 所属部门: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二)工作概要 大学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最终成才,使其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人,这与辅导员如何对待和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因此,辅导员的位置在大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做好辅导员的工作对学生的成长有至关作用。 (三)工作职责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2.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的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的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3.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 4.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尊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5.落实好国家和学校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组织好大学生勤工助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 6.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地就业观念,为大学生提高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信息。 7.一学生为主体,以班级为基础,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 8.知道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工作关系 1.直接上司:xxxx 2.直接下级:学生 (五)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1.工作设备条件:电脑、传真机、软椅 2.环境状况:舒适、明亮、无职业病危害 二、工作规范 (一)身体条件的要求 1.健康状况:健康、无传染病。 2.体能要求:精力充沛 3.性别:男女不限 (二)知识要求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作者:赵崇莲, 苏铭鑫, ZHAO Chong-lian, SU Ming-xin 作者单位:赵崇莲,ZHAO Chong-lian(广东商学院法学院,广东,广州,510320;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苏铭鑫,SU Ming-xin(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名: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31(4)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16条) 1.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教帅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期刊论文]-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03) 2.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2004(05) 3.李超平;李晓轩;时勘授权的测量及其与员工工作态度的关系[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2006(01) 4.KOMPIER;MICHIEL A J Stress prevention in bus drivers:evaluation of 13 natural experiments 2000(01) 5.KRISTENSEN T S;BORRITZ M;VILLADSEN E The 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a new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burnout[外文期刊] 2005(3) 6.PINES A;ARONSON E Career burnout:causes and cures 1988 7.HARDEN R M Stress,pressure and burnout in teachers:is the swan exhausted7 1999(03) 8.HOBFOIL S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 1989 9.MASLACH C A multidimensional theory of burnout 2001 10.MASLACH C Burnout:the cost of caring 1982 11.FREUDENBERGER H J Staff burn-out[外文期刊] 1974(01) 12.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干研究述砰[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4(04) 13.张琳琳;张静职业倦怠研究本土化[期刊论文]-理论探讨 2007(05) 14.ELLOY D F;TERPENING W;KOHLS J A causal model of burnout among self-managed work teammembers 2001(03) 15.JAWAHAR I M;STONE;THOMAS H Role conflict and burnout:the direct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political skill and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n burnout dimensions 2007(02) 16.AMMONDSON P Job burnout 2000(03) 引证文献(3条) 1.胡唐明.郑建明.秦嘉杭知性的干预德性的柔化——图书馆职业倦怠研究[期刊论文]-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9) 2.冯耕耘.汪胜华.乔雯湖北省三峡地区游船员工职业倦怠调查研究[期刊论文]-旅游研究 2010(1) 3.邓俊熙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干预对策浅谈[期刊论文]-华章 201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9503694.html,/Periodical_nbdxxb-jykx200904014.aspx

高校辅导员案例分析题库(附答案)

高校辅导员应聘:案例分析系列 一、案例分析环节的方法及技巧 (一)明确作答步骤 在案例分析环节,作答步骤是基础。明确了作答步骤,案例分析的大框架便搭好了,其他就是在这个框架内充分发挥参赛选手的智慧和个性,把案例解说清楚、分析透彻。《关于举办第三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通知》指出,案例分析环节由“参赛选手现场抽题,分别从案例背景、问题关键点、解决思路、实施办法、经验启示等5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般认为,学生工作案例分析的作答步骤主要如下。 1.简要介绍案例背景 由于评委和观众已经通过主持人介绍等途径获知了案例的内容,因此参赛选手无须再对案例本身进行详尽介绍,只是作为开场白一两句话简单介绍即可。这既避免了重复累赘,更是为选手充分阐释本人对于案例的理解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2.研判问题关键点 关键点既是评委的给分点,又是后面“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的发散点,正确找出工作案例的关键点,是准确把握分析案例的重中之重。 3.提出解决思路 解决思路是参赛选手针对案例关键点所设计的问题解决路径,解决思路既是对“问题关键点”的展开,又是“实施办法”的灵魂。4.阐述实施办法 在解决思路的指引下,充分结合案例实际特点,阐述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解决方法。 5.总结经验启示 一个学生工作案例的完满解决,总会给学生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辅导员应该及时总结这些经验和启示,做到举一反三,有备无患,触类旁通。 (二)掌握作答原则 1.针对性 案例需要定性,即通过对案例内容的分析,明确案例的本质,如该案例是属于寝室人际关系相处问题,还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等。提供的案例既可能是单个问题,也可能是复合问题。只有细心审题,准确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阐述分析,不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系统性 表达要有层次,即通过先后有序、主次分明的讲解,向评委和观众阐释对案例的原因、对策、启示等方面的看法;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考察案例,会让我们的分析更加到位和透彻,避免出现武断的情况。 3.规范性 首先是程序规范。在比赛中,要让评委非常清晰地听到参赛选手的答题,选手最好按照案例背景、问题关键点、解决思路、实施办法、经验启示等5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且要强调这5个方面的标题。其次是语言规范。在答题中,尽量使用规范、科学、学术语言,体现较为全面的知识储备。 4.操作性 要注重实际,即选手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对策,一定要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案例分析不能仅停留在概念剖析,重要的是要“落地”、“接地气”,要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要防止纸上谈兵、夸夸其谈。 5.启示性 经验启示重点考察辅导员的工作视野和分析能力,要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意识。将案例从多角度、多思维来考虑、分析、判断,得出更广泛的经验启示。启示部分要有些学理的思考,从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从个案到共性,以前沿理念、最新研究、学术方法来答题阐述。 (三)厘清备赛思路 备赛思路是指选手在参加案例分析环节比赛时所采取的作答切入点和分析套路。清晰的备赛思路可以帮助选手应对各种类型的竞赛案例。针对案例所采取的实施办法是案例分析环节的重点。一般来说,备赛思路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组织支持系统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归因及对策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归因及对策 本文依据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善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的对策。要构建良好的组织体系;创新工作管理模式;完善职业晋升制度;增加社会认可及重视度;加强辅导员的能力培养。 标签: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对策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备受重视,随着管理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多的学者关注到了职业倦怠这个问题。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高校自扩招之后,学生数量增加,对辅导员的各方面能力也提出更多的要求,良好的职业状态利于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进而提高高校学生输出的质量。因此,本文以海南省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进行职业倦怠归因探索,并提出有意义的对策,希望促进高校教育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归因 1、管理模式的改变 随着时代变迁,教育环境的更新,新媒体的传播,生源的扩招,学生的认知观念已经发生巨大改变,因此,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工作的观念也应随之转变。对比以往“保姆式”的管理工作观念,如今的管理工作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开放式教育。工作观念的转变,需要校级管理部门、教学部门、学生各方之间的调整和配合,管理模式之间的协调,增加辅导员工作压力,易造成职业倦怠。 2、职业目标的诉求 职业晋升在辅导员职业生涯中是重要的部分,对于职称晋升的归属和选择,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中岗位为专业技能岗和管理岗,处于双重身份的辅导员除了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并未在对应身份的职业环境得到良好的条件支持,对于追求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的辅导员而言,在职称晋升的过程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并停滞不前,因此对于职业目标的追求往往困扰着辅导员的日常工作。 3、绩效奖励的差别 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要求按200:1配备辅导员,但这一比例尚未达到。况且,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岗位的要求,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以及学生活动工作的开展,又承担着其他行政任务,学生工作的时间特殊性使得辅导员在一天24小时的时间内待命开展学生工作。这是繁重、细碎、高压力的工作,但在绩效奖励方面,辅导员并未得到对应的绩效奖励,对于年纪较轻且职称较低的辅导员而言,时间和经济的压力会影响职业的积极性。

2020年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文档

2020年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文档 A survey report on Job Burnout of Chinese employees in 2020 编订:JinTai College

2020年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你是不是对工作总提不起兴趣?对于目前的职业状态,你是不是充满了厌倦情绪?曾经效率极高的你,现在是不是工作绩效明显降低,而且身体疲惫?如果你有上述“症状”,说明你已面临工作倦怠的危机。 工作倦怠(job burnout)的研究始自于freudenberger (1974)和maslach(1976)等人,当时主要基于那些在服务业及医疗领域人们的经历,因为这些职业属于情绪性工作(emotional work),具有较多的人际压力源存在,长年精力耗损,工作热诚容易逐渐消退,进而产生对人漠不关心以及对工作抱持负面态度的症候。随着职场上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不惊发现,诸多职场人士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刻意与和工作

相关的人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是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并且不再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贡献;怀疑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并没有什么贡献。为此,于20xx年3月进行“2009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 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总体为中国的所有 企业,以网上100万会员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网络邮件、电话邀请等方式邀请调查对象参加调查。 1、进一步了解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基本状况,为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2、通过对内在规律的深入挖掘,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 理提供支持和方向引导。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设计从“情感衰竭 状态”、“玩世不恭状态”、“个人成就感状态”三个维度展开,以便全面客观的统计分析现今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状况,共16道题目。 截止20xx年4月2日,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132份, 其中有效问卷1697份。调查对象覆盖全国主要行业和区域,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2、“教师职业倦怠” 2.1“教师职业倦怠”内涵 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也有说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2.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职业倦怠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在厘清其研究脉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职业倦怠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即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分,职业倦怠成因和后果的本土化分析,量表的本土化修改、开发和应用,以及干预对策的系统化研究。 关键词:职业倦怠情绪枯竭干预性研究 “倦怠”(burnout)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greene1961年出版的小说《一个枯竭的例子》中,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建筑师因为不堪忍受精神痛苦和幻想破灭而躲进非洲丛林离群索居的故事。该书的出版引起了人们对职业倦怠这一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此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职业健康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角度对职业倦怠展开研究。 一、国外学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 对职业倦怠真正的深入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40余年间,国外学术界已经建立起关于职业倦怠的完善研究体系。综观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概念描述、实证分析和拓展研究三个阶段。 1.职业倦怠的概念描述阶段 描述阶段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研究者们主要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通过记录和观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职业倦怠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并努力探究其成因。所运用的方法也主要以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为主。 frendenberger是最早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通过对向滥用药物的青年提供帮助的志愿者进行观察,freudenberger(1974)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职业倦怠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作的人员,因对工作的投入超过了自身的极限,从而无法满足服务对象不断提出的要求,最终导致的一种病状。maslach 和jacson(1981)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将职业倦怠描述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领域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等综合症状。pine(1988)以maslach的“情绪衰竭”维度为核心,扩展了职业倦怠产生的领域,认为职业倦怠可能发生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婚姻、学习、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可能产生倦怠。因此,他将倦怠定义为:由于个体长期处于资源过度需求的情境中,致使资源慢慢枯竭,从而产生一种疲惫或者衰竭的状态,具体包括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和精神衰竭三个方面。个体生存于组织和社会之中,因此无法脱离社会背景和情景的影响。,cherniss(1980)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组织学视角提出,倦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工作应激所引起的,当应激状态一直持续,即个体陷入应激状态无法脱身又缺乏有力的支持系统时,就会表现出倦怠的症状。 2.职业倦怠的实证分析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对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界定和描述的完善,学者们开始基于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期基础对职业倦怠展开实证研究。在此阶段,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逐渐形成,倦怠的概念得到丰富,开发了大量对倦怠进行测度的工具。在研究方法上,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个案研究和描述性研究,而是运用定量方法,通过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 (1)职业倦怠量表 职业倦怠的研究最初就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因此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开发出不同的测量工具。maslach和jackson(1982)在大量临床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马氏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mbi)以及马氏量表-服务行业版(mbi-human services survey,mbi-hss)、马氏量表-教育行业版(mbi-educators survey,mbi-es)、马氏量表-通用版(mbi-general survey,mbi-gs)三个子量表。同样基于临床个案,pines和aronson (1981)开发了倦怠量表(burnout measure,bm)。随着职业倦怠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成熟,

(完整版)高校辅导员的要求与责任有哪些

精心整理 一、高校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有哪些?(五要求、八职责) ● 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是: (一)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 (二)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三)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 (四)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 (五)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二) (三)(四)(五) (七) 生、指导学4、二、学生工作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怎么解决? 我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就业问题,这不仅是学校关注的问题。家长关注的问题,更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1.社会重视,政府支持,学校力行。 2.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增加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学校把学生的就业问题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多增添各式各样的就业培训,实践等机会。 3.学生辅导员在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思想的指导,在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等。 4.学生要认清自身的长短处,对自己有科学合理的审视观,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卑微低下。积极规划自己的学业计划,专业学习之余,多参与社会实践,增长知识,等等。

三、辅导员工作最艰难的部分是如何把握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1.新生入学教育包括:校史、专业、校园环境的熟悉等 2.请毕业或在校的优秀学生与新生进行交流,传授经验与指导如何规划大学学习。 3.参与校园、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是什么,对发展有什么打算?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就是在学校系统里从事行政工作,同时不断的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更好的为学院和学校的发展,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未来发展的打算,短期内就是做好一名辅导员,当学院觉得我能在其他岗位上做出更多贡献的时候,我也服从调动和安排,然后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 五.辅导员工作的意义(为什么重视辅导员工作) 1 2、学校的改革、 3 才能有 1 微观:13、安排 情观2 定的责任,需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辅助教育与学生沟通启发。 九、学生沉迷网络怎么办? 微观:1、先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学习状况等各方面。2、以朋友的身份找学生谈心交流,启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3、引导其参与其他的社会活动或学生活动,转移注意力。4、安排学生干部、党员留意关心宏观:1、从学校来看,在校园内要营造正确使用网络的氛围。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对学生进行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和健康的网络大赛。2、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3、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及相应的长效机制,以寝室为单位。以党员为突破口。4、家庭教育智商与情商教育 十、学生宿舍失火怎么办? 1确保学生的安全,

浅谈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认识

浅谈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认识 摘要: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辅导员工作,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学校的稳定发展离不开辅导员开展大量细致入微的日常工作。新时代面临新挑战,辅导员需要不断努力提升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认识 一、认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工作的主要骨干力量,是离大学生最近的人,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是为社会、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集中阵地,而高校辅导员工作则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地思想观念、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培养合格人才等方面的重大使命。 二、明确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经济、文化的日新月异,高校辅导员从事的工作是细小琐碎日常事物,并非易事,要努力引导学生在动态平衡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辅导员的职责包含了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首先,德育为先。辅导员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2]。因此,为了能更好地做好辅导员工作,首先应该将学生的德育工作与培养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其次,管理科学。辅导员要认真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好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组织、协调思想政治教师和团学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团学骨干的培养工作,鼓励学生去锻炼,激发学生的参与性[2]。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家庭背景、心理健康等方面,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对症下药,解决学生问题;应该不断的汲取和总结经验教训,完善与创新学生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最后,服务之心。及时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杜绝眼高手低的就业观。三、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高校辅导员招聘考试内容

1952年,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195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向当时的教育部提出试点请求(尤其是清华蒋南翔校长);此后,不少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制度,主要做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 1.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宏观角色定位: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围观角色定位: 凝练辅导员核心业务,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辅导员在辅导方面的专业技能,将辅导员业务定位为三大块(思政教育、班级管理和咨询服务)。 (1)思政教育: 马列毛邓三重要思想的教育; 公民素质教育(民主法制、人文素养); 学校规范教育(校规校纪); 道德教育(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班级和园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引导; 时事政治教育:学生时事政策报告会,形式与政策课 理想信念教育: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相结合 (2)班级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外需要辅导员把握的事物 队伍管理(党、团、班):采取民主化管理,做好授权工作,将工作重点放在培训和激励上; 信息管理:学生个人信息汇总,为学生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库,包括学籍信息、成绩信息、道德信息、生理、心理、诚信、生涯规划; 日常规范管理:靠寝室规范和班级规章来协调 事物管理:签字管理,学生权益保护,意外事故处理,贫困生,奖学金管理 (3)辅导咨询-与导师、校医院、心理、职业指导中心合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缺乏统一标准体系情况下,主动沟通,从一年级就建立一定职责体系,必要时交给他们处理。 学习辅导:理解能力,成功学,时间管理辅导 生活辅导:保健,贫困生生活,心理,班级社团指导 生涯辅导:个人生涯规划设计,就业指导 2.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石器高校辅导员是集教育、管理、服务和科研为一体的教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做到讲政治、懂教育、能敬业、有素质、会实践。素质: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力:沟通协调,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总结创新能力,还必须具备较强把握全局和整体规划能力。 高校辅导员岗位认知与工作职责 文章来自--辅导员骨干培训班讲稿 一、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及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的地位和定位。 1.高校辅导员产生的背景。 我国辅导员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以1953年清华大学提出设立政治 辅导员为标志,高校辅导员制度已经具有50多年的历史。辅导员伴随着我 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而逐步发展的过程,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发 展展望。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2009年12月第28卷第12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 on Dec .2009Vol .28No .12 收稿日期:2009-09-20 作者简介:王天阳(1974-),女,河南南阳人,2007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王天阳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 要:目的:调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404名高校教师用MB I 进行测试。结果:高校教师在情感衰竭维度上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在成就感维度上女教师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学历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影响显著,教龄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结果: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MB I 量表;调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12-0083-02 职业倦怠(burnout )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Freudenberger 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 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去个性 化(或称玩世不恭)[1]。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职业倦怠的一个重点,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以中小学教师为主,高校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其原因并寻求减轻和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河南省某高校随机抽取 25个院系,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404份,回收率 为96.1%。其中男性182名,女性222名,教师平均年龄为 38岁。 1.2 工具 本研究采用玛勒诗编著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 I ),台湾学者依据中国的语言习惯作了修订[2],已有研究表明, MB I 的信度与效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问卷共22个题 目,分为3个维度:情感衰竭9个项目、成就感8个项目,和去个性化5个项目。问卷为4级计分,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分数越高,低成就感分数越低,表示职业倦怠感越严重。 1.3 数据整理和分析 采用s p ss16.0作为数据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工具。 2 结果 2.1 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总体状况 在本次调查中,高校教师在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是2.00±0.49、1.78±0.54和2.98±0.53,高校教师在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而在成就感维度上的得分较高,高校教师总体上职业倦怠情况并不严重。 2.2 不同性别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比较  表1 不同性别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比较( x ±s )性别情感衰竭t 去个性化 t 成就感t 男 2.06±0.50 2.043 1.84±0.51 1.94 2.91±0.55 2.233女 1.96±0.48 2.033 1.73±0.56 1.96 3.03±0.52 2.223 注:3P <0.05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比较:男教师在情感衰竭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在成就感维度上女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但在去个性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别。 2.3 不同文化程度  表2 不同文化程度上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比较( x )±s 本科以下 本科 硕士 博士 F 情绪衰竭2.20±0.35 1.98±0.49 2.01±0.48 1.84±0.572.783去个性化1.94±0.65 1.71±0.50 1.84±0.55 1.75±0.503.743成就感 2.91±0.50 3.05±0.57 2.97±0.45 2.90±0.56 2.13 注:3P <0.05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程度的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纬度上存在差异,其中本科以下学历的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维度上的得分比其他学历的教师得分高,而在成就感上得分没有其他学历教师得分高,说明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本科以下学历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最高。博士学历的 — 38—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法(一)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法(一) 【摘要】根据教育部第24号令明确规定,辅导员必须加强学生班级管理和建设。本文试图从更新思想观念,日常细节教育,培养得力助手和亲身践行制度等方面,对辅导员在班级管理的工作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工作方法 辅导员是学生班级和校方之间联系的桥梁,同时也是整个班级管理的教育者和指导者,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做好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必须抓好班级管理工作。下面是围绕班级管理的具体工作方法: 一、真心接纳,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 辅导员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去尽快的了解班级里面的每一个成员,去慢慢读懂他们。我们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像生活中每个人脾气不同一样,辅导员刚接手到的班级都会或多或少的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可如果总是想这些不足之处,那么你每想一次,就好像给自己泄了一次气,平添烦恼;而如果不论接了什么样的班级,就对自己说这就是我要带的班级,这几个表现后进的学生就是我的学生,要不停地暗示自己,在心理提示自己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研究对象,去战胜、说服他们,那样我们就一定能够心平气和的接纳,而当我们从心里真心接纳这个班以后,就可以真正开始融入到这个集体当中,就一定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制订最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中去,这样一来,辅导员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而且我们也许会为了这个班级管理工作而乐此不疲。 二、细微着手,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辅导员在抓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若能对某些细节问题的效应适时、适度的给予关注和妥善的利用,对班级管理工作将起到很大的辅助、促进作用。 1.摆正辅导员的自身形象 辅导员工作是以辅导员整个人格形象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的,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是无字之书,也是无言之教。其中包含辅导员整个人格形象的因素很多,而仪表、语言形象和生活作风与习惯是不能忽视的两个方面。仪表:辅导员的穿着打扮,是其内在美的外在表现,无声地向学生暗示着对其人生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认识,对生活的热爱;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辅导员的语言应该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境界,特别是文明礼貌用语。少用批评用语、甚至是恶语中伤学生;生活作风、习惯:辅导员作为班级的特殊一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加压,树立师表形象,相信一个有良好生活作风和习惯的辅导员是一个工作非常严谨的人,也会在班级当中树立良好的威信,从而增强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2.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把握好处罚的尺度,做到刚柔并济 处罚是辅导员在班级管理教育学生时常使用的一种手段,现在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行为养成整体不高(时间观念差、缺课、自控力弱等),特别是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许多的辅导员已经对其缺少说服教育的信心,其家长也是束手无策,辅导员们在多数时候只好采用的“校规、班规”等“刚性”的政策来约束学生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如:扣操行分、批评教育、纪律处分、甚至开除学籍等)。其实,处罚只是教育的一种强制手段而已,不是学校教育者的最终目地。若我们的辅导员一味只是“按规定”来执行,太多的使用和泛用,其结果只会让学生形成“见多不怪”的感觉。学生可能表面上是接受了,但心里不一定会接受,更有甚者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此时,辅导员若能冷静下来,换位思考,鼓励学生战胜自我,同时对待这类学生能适度地采用“柔性”的方式来说服教育他们,如:使之在认识其不足的基础放其一码,适当使用“视而不见”,不当众处罚、批评等手段,学生可能就会在辅导员对他的信任和暗示的眼光里感悟老师的用心,找回希望,找回自尊,努力去克服和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教育效果可能比“处罚”要好得多。 3.理性利用性别差异,调动学生积极性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发表时间:2012-07-12T09:12:55.943Z 来源:《赤子》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徐慧文 [导读]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徐慧文(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高等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力争建设一支高效稳定和谐的辅导员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为学校健康科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职业培养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角色与一般的大学专业教师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承担着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心理健康监管、生活辅导、社会实践及就业指导与服务等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工作,其质素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因此,高等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力争建设一支高效稳定和谐的辅导员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为学校健康科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内涵及体现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它指的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2]”。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下所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3]。学者马勒诗(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onal line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Dim in 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4]。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就体现在这三方面:一是工作热情逐渐下降,二是工作态度逐渐消极冷漠,三是岗位成就感逐渐下滑。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倦怠产生的消极影响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更是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2.1 社会角色失范导致角色扮演冲突 从社会角色理论来看,高校辅导员是一种专门的职业角色,需要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群体按照这种角色的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去活动[5]。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思想教育的角色是一种基本的角色要求,中央以及各高校对辅导员中作职责也有相关的规定。但是,实际情况下,辅导员工作远远超出了其本身定义的工作范围,忙碌在繁杂的事务工作中,偏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从而导致处于高校最底层的辅导员对于自身角色的扮演存在疑惑,大量的琐碎事务导致角色的混乱和冲突,从而导致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心理倾向。 2.2 社会期望的压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从职业发展的趋势要求来看,还要成为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指引者、学习成才的教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者、教学科研的承担者,另外,还要担当起服务者的角色。社会对辅导员的高要求与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工作强度、经济收入及职业声望等的矛盾,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 2.3 高校辅导员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培训 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主旋律”的大学校园里,辅导员工作总是被视为“副业”。高校对辅导员的“重使用、轻培养”,直接导致辅导员相对缺乏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没有精力“充电”,理论知识、业务技术无法及时更新,不能“与时俱进”,疲于应付工作,工作热情不高、信心与责任感缺失,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3 消除和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3.1 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强大作用。因此,党和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从方针政策到社会舆论等方面大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辅导员、关心辅导员、理解辅导员的大气候。各高校也要重视他们的工作,理解他们的苦衷,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减轻过重的工作和心理负荷,并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使辅导员有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把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职业、专业来做。 3.2 明确岗位职责,合理减轻工作负荷 高校应明确辅导员工作的岗位职责,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这是减轻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措施。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有相关规定,主要是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学生行为规范及学生组织建设的管理、就业指导及帮困助学的服务等。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足配齐专职辅导员,将辅导员所管理学生的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就可使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减轻或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3.3 重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培养 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养,高校应该重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职业资格技能等环节,通过针对性的培训,锻炼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战斗队伍,使辅导员成长为理论讲解员、学习引导员、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高校还应充分重视辅导员队伍的科研学习,鼓励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研究,促进工作技能和业务研究的深化,全力打造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以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 [2]Maslach,C M.&Jackson,S.E.MBI: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 Research Edition,1986,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