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西方哲学的现代幸福观的思考

基于西方哲学的现代幸福观的思考

基于西方哲学的现代“幸福观”的思考

基于西方哲学的现代“幸福观”的思考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也是哲学发展的终极目的。从伦理学角度理解,幸福是一种使人对生活总体上感到满意的价值性质,也即一种善性或好性。“幸福”本身作为哲学问题的一个部分,也是永恒无解的,但从对比不同时空、不同时代背景的“幸福观”有其现实意义。

一、西方哲学中的“幸福观”

(1)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幸福主要来源于人感性的自然欲望得以满足而获得的快乐。苏格拉底主张人生的最高目的应是追求知识、追求善,“知识就是美德”、“知识就是至善”;反之,无知就是无德,就是不完善。柏拉图认为幸福的人是最善者和最正义者,是最能自制的人,而这种人实际上就是理想国中的哲学王。

(2)理性主义幸福观。柏拉图对幸福的界定,可以归结为灵魂的一种和谐状态。他认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是应该生活在理性世界里,通过节制自己的情欲和享受,用智慧去追求最高的善。”在理性指导下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以理性克制感性欲望,就成为理性主义人生观和幸福观的基本格调。

(3)基督教幸福观。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都有原罪,要达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力和肉欲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所获得的真正幸福。基督教幸福观从宗教视角探讨幸福,认为只有虔诚的信服于上帝才能得到心灵的净化,得到幸福。斯宾诺莎认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是幸福,幸福观是斯宾诺莎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二、我国现代社会的“幸福观”

在现代化进程的高速运转中,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现代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是比较高的,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在精神上却是无聊的、空虚的。陈虹岩(2005)认为,按对幸福的内容或要求划分,可分为物质型幸福观、价值型幸福观和心理感

受型幸福观。

(1)物质型幸福观。财富是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一些年轻人把对财富的追求看作是一生的目标,认为拥有了财富就拥有了幸福。西方心理学家则称,人的欲望应得到充分满足,压抑会导致心理病态,能适时地满足自己欲望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金钱与幸福的关系: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重视金钱对幸福的作用,但不唯金钱至上。

(2)价值型幸福观。个人价值即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以及受人尊重的满足程度,社会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多少、奉献大小的状况。而个人需求的满足及是否受社会尊重是由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决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价值型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取决于自己的价取向和精神状态。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只有用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指导和支配物质生活,才能真正感到生活的意义和幸福。

(3)心理感受型幸福观。心理感受型幸福观是指重视心理的感受,获得快乐、身心松弛、无忧无虑并被人羡慕等,幸福感往往与个体快乐、愉悦、舒适以及自尊心满足等良好的心理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良好心理体验的产生也往往是与个体需要的满足、期望的实现为前提条件的。幸福感的发现离不开一颗善于感悟幸福的心灵,其源于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三、积极构建现代社会“新型幸福观”

(1)幸福是靠自己创造。幸福及幸福感是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人类不断追求自由、不断追求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幸福不仅是静态的享受,更是一种动态的创造过程。幸福实在是种个体的感受,每个人的幸福图景各不相同。我们应当追寻一种基于自然物欲又超越自然物欲的持久的心灵快乐和精神幸福。希腊哲学家就特别强调一点就是:人就是要活得简单才是活得自由,幸福要由自己创造。

(2)幸福靠自身体验。幸福是人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所获得的个人体验,现代人在繁忙中失去了很多人生幸福,如内心的宁静,逸思的悠远,恬静的闲适,忘我的审美,境界的超越……事实上,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如对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的体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境界,培养自己心灵对真善美的敏感,也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3)幸福的探索永无止境。人生本无确定的意义,需要我们赋予其意义,人类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幸福来源于自我成长之中,人的一生自出生起就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迎接一个个挑战,战胜一个个困难,要获得幸福就需要不断地努力,因此,只要一个人的生命没有终结,其对生活中的幸福的探索是不会有终点的。

四、结语

现代社会中,幸福更需要的是教育,首先关注人的幸福和尊重人的幸福。对比西方哲学中的幸福观的三大派别,我们可以发现共同点:一、在对幸福观的探讨上是不断发展变化和逐步丰富和深化的。二、在对幸福探讨的发展方向上是较为一致的,如幸福是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幸福与快乐紧密相关,与德善密不可分等。但由于从古至今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并不一致。无论如何,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的认识过程,也将有利于当世之人对幸福有全面的理解和理性的追求。

-全文完-

哲学史上的幸福观

哲学史上的幸福观 在西方哲学史上,幸福问题是讨论得很多的一个问题,大致分两派。 一派叫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快乐本身就是好的,是人生的目的。这一派的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到了近代,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经验论者,比如休谟、亚当·斯密、约翰·穆勒。谈到什么是快乐,这一派强调的是生命本身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比如伊壁鸠鲁说: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你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这就是快乐,就是幸福。约翰·穆勒更加强调精神的快乐,认为它是比身体的快乐层次更高的快乐。 另一派叫完善主义,认为人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才是幸福,那就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不过,他们一般并不排斥快乐,承认完善亦伴随着精神上的快乐。这一派的创始人是苏格拉底,他的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观点,在他之后还有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近代以来主要是德国理性论者为代表,尤其是康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公式:智慧=美德=幸福。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想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懂得灵魂远比肉体重要,好好照料灵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从中国哲学史来说,幸福这个词是现代汉语词汇,古代汉语里幸和福这两个字是单独使用的,没有幸福这个词,要了解中国哲学家对幸福的看法,主要依据他们谈论人生境界的那些内容。 我觉得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护好生命的本真状态,庄子在这同时还强调精神的自由,崇尚那种与造物者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贫乐道就是幸福。在精神生活上是乐道,在物质生活上就是安贫。 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你看他也很强调简朴状态中生命的快乐。 所以,比较两派的观点,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差异其实并不大,两派的共同点是重生命、轻功利,重精神、轻物质。 完善主义重视精神生活,快乐主义也认为精神的快乐更有品位。快乐主义重视享受生命的本真状态,完善主义也认为简朴生活才能使人真正享受生命。历史上没有一个哲学家主张物质欲望的无穷尽满足就是快乐,不会有的,否则怎么叫哲学家呢。

基于西方哲学的现代幸福观的思考

基于西方哲学的现代“幸福观”的思考 基于西方哲学的现代“幸福观”的思考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也是哲学发展的终极目的。从伦理学角度理解,幸福是一种使人对生活总体上感到满意的价值性质,也即一种善性或好性。“幸福”本身作为哲学问题的一个部分,也是永恒无解的,但从对比不同时空、不同时代背景的“幸福观”有其现实意义。 一、西方哲学中的“幸福观” (1)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幸福主要来源于人感性的自然欲望得以满足而获得的快乐。苏格拉底主张人生的最高目的应是追求知识、追求善,“知识就是美德”、“知识就是至善”;反之,无知就是无德,就是不完善。柏拉图认为幸福的人是最善者和最正义者,是最能自制的人,而这种人实际上就是理想国中的哲学王。 (2)理性主义幸福观。柏拉图对幸福的界定,可以归结为灵魂的一种和谐状态。他认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是应该生活在理性世界里,通过节制自己的情欲和享受,用智慧去追求最高的善。”在理性指导下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以理性克制感性欲望,就成为理性主义人生观和幸福观的基本格调。 (3)基督教幸福观。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都有原罪,要达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力和肉欲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所获得的真正幸福。基督教幸福观从宗教视角探讨幸福,认为只有虔诚的信服于上帝才能得到心灵的净化,得到幸福。斯宾诺莎认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是幸福,幸福观是斯宾诺莎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二、我国现代社会的“幸福观” 在现代化进程的高速运转中,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现代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是比较高的,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在精神上却是无聊的、空虚的。陈虹岩(2005)认为,按对幸福的内容或要求划分,可分为物质型幸福观、价值型幸福观和心理感

从哲学角度看幸福

从哲学角度看幸福 计算机1004班晏霞 41050358 幸福是玫瑰,它高雅、自信、充满魅力;幸福是奶油巧克力,它醇香、柔滑、不可抗拒。音乐家把他的幸福编织成跳跃的五线谱,画家把他的幸福绘成印象山水,诗人用心灵歌唱幸福……于是,我们有幸,享受美妙的旋律,品味高雅的画卷,吟唱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心灵之诗。有的人自愿痛苦,为让更多的人分享幸福,他们不仅创造了财富,更是创造幸福! ——《幸福如歌》 常听人说:“你多么幸福啊!”其实幸福是什么呢?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幸福是口渴时的一杯清水,幸福是困倦时的一个枕头,幸福是寒冷中的一抹阳光,幸福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幸福是成功者流淌的激动的泪水…… 但是当下的我们对人如何适应和应付生活,如何战胜不幸和获得幸福关注不够。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不少人的心灵或精神状态却没有随之越来越好,反而处在危机之中,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从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命运与前途,这一现状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让人们认识到幸福的真谛,我们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去帮助那些心灵处于危机的人们,使他们摆脱内在和外在的束缚,提高他们对幸福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达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最终获得全面的自由和解放。 幸福观几乎是所有学科都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贴近现实的人生哲学,她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关注人们的苦难,追求的是实现全人类的幸福,科学的指出了人们能够幸福生活的思路和方法,是拯救心灵危机的一块法宝,所以用她作为人生的指导,有助于人们幸福生活的实现. 在哲学视野里,幸福理念和人性理论及人生价值观密不可分。怎样理解人的需求和幸福?答案还根植于怎样看待人的尊严和价值,怎样认识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等等。幸福是什么?无疑这是人类所关心的一切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也即我们应当做什么?为什么做?选择怎样的行为?我们希望得到什么?这一切从根本上都受我们所拥有的幸福观的影响。 1.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人类一种既古老又永远恒新的追寻目标。关于幸福的理解,在人生理论上很复杂也很多元。据载,单是罗马尼禄时代就有200多种关于幸福的互相矛盾的定义。一切时代的思想家们都作过探究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其实人生幸福的探究未必只是思想家们的事,也是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必须明白的问题。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所追求的幸福也各不相同,如,穷人以财富为幸福,病人以健康为幸福,有闲者以快乐为幸福,等等。不论幸福的定义有多少种,但有一点是基本得到人类思想家共识的:幸福是主体对自身以及环境满意的一种

中西方文化对幸福的看法

中西方文化对幸福的看法 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幸福观经历了从快乐到合理、为信仰上帝而禁欲到追求个人欲望满足为原则的演绎过程。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的道义论幸福观。国家的兴亡牵动着整个民族的利益。对个人而言表现为栖牲和付出。中国讲仁义,西方重实利。 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把幸福看作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贵贫贱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看来,幸福与物质的丰裕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取“不义”即不道德的方法获得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是不值得人去追求的。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德福一致,认为道德与幸福内在融于一起。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即便是“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苦行精神也是值得赞颂的。在儒家那里,幸福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一个人有了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仁爱幸福。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 在西方,第一个把快乐和幸福称之为目的的哲学家是德漠克利特。德漠克利特认为,“快乐和不适”构成了应该做和不应该做事情的标准。而这种快乐主要是指精神快乐,灵魂的安宁。显然,德漠克利特是不绝对反对人们对物质的享受的。这是理性主义的幸福观,是他那个时代的中等奴隶主阶级要维护现状的思想的集中体现。后来伊壁鸿鲁,把幸福和快乐联系起来,继承发展了德漠克利特的理性主义幸福观提出“快乐论” 从公元五世纪至十五世纪,历史上称为欧洲的中世纪。在此期间,古希腊哲人们的合理的幸福观被禁欲主义的幸福观所代替。然而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在经历了漫长的沉寂之后,这种反人性的禁欲主义幸福观最终被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先驱们所冲破。他们以自然主义为理论基础,坦诚地认为人的自然欲望就是人的本性,利益的满足和享乐的实现就是幸福。 进人十七世纪,霍布斯用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性,他得出了人的本性是利己的结论,由此而提出了不断进取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幸福观。他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无限追求个人欲望满足的历程。后来,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接踵而至,进一步提出了人人都有享受人间幸福和快乐的权利的观点,一再强调人们的感情的物质需要。 到十九世纪后流行的功利主义,侈谈“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幸福观,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式上所接纳和欢迎的幸福观。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人首

浅析斯宾诺莎的幸福观

浅析斯宾诺莎的幸福观 作者:李锦 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9期 摘要:十七世纪犹太裔荷兰籍哲学家斯宾诺莎,他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形成三位一体,本体论是伦理学的根本,认识论是伦理学的过程,幸福观是伦理学的中心与主线。他认为一切人类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幸福,哲学的目的是引导人们追求幸福。斯宾诺莎以追求人类最高幸福为神圣使命,将理性主义纳入他的幸福之中,主张抛弃思想以改变财富、荣誉和和感官快乐,使人类最终达到心灵与自然相融合的理性主义之幸福。 关键词:幸福;理性;自我保存;矛盾 一、斯宾诺莎幸福观的基本内容 笛卡尔、莱布尼茨和斯宾诺莎三人被公认为近代西方哲学的三大理性主义者。斯宾诺莎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宗教学以及政治学等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他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伦理化倾向。在其著述《知性改进论》中,斯宾诺莎公开宣称:“我的目标是把所有的科学都集中在一个目的或一个原因上,也就是说,要达到人生完美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人类的幸福问题是斯宾诺莎哲学的一切。那么,斯宾诺莎所言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要从哪些方面来理解他的幸福观呢?因此,本文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系统阐述斯宾诺莎的幸福观。 (一)幸福的内涵 幸福是人们追寻的永恒话题,每个人都渴望福,向往幸福。当然,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观念却是不同的。幸福是心灵与自然相互融合的一种状态,简言之,斯宾诺莎在他的《伦理学》一书中说:“幸福是一种思想与自然交融在一起的状态,是对上帝理性的爱。” 1.幸福是人心灵与自然融合的一种状态 斯宾诺莎认为,幸福不仅仅是为了享乐(快乐和物质财富往往是短暂的,而不是持久的),而且还应该追求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满足。“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是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最高的幸福,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方面: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虽然斯宾诺莎说过这些话,但他并不是一个苦行僧,他探索的真正的幸福是“一旦发现或获得,你就可以永远享受幸福,”也就是获得心灵与自然融合的知识。 谈到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斯宾诺莎将知识分为三类:一是普通常识所带来的常识或非理性信念,它是知识的最低层次,这种认识往往是错误的,容易误导的,使人陷入自我怀疑的状态;一类是间接演绎来的知识,是靠推敲得来的,如果推论错误,那么这种知识就是错的;一

从西方哲学智慧学到的人生智慧

从西方哲学智慧学到的人生智慧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哲学一直是人们探索人生意义和智慧的重要途径之一。西 方哲学以其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启示。以下是我从西方哲学智慧中学到的几点人生智慧。 第一,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而感知世界 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这一观点告诉我们,真实的价值和意义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而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世界。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内心世界,追寻真理和智慧,而不是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 第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最终的目标和最高 的善。他指出,幸福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快乐,而是一种全面的满足和充实。为了实现真正的幸福,我们需要追求德行和美德,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质。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成长和提升。 第三,笛卡尔的怀疑论。笛卡尔主张怀疑一切,只相信自己的思考存在。这一 观点告诉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不盲从于外界的观点和权威。我们应该学会质疑和思考,寻找真理和智慧。同时,也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批评,不固执己见。 第四,尼采的超人理念。尼采认为,人类应该超越自己,成为超人。超人是一 种超越常规和平庸的人,具有强大的意志和创造力。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要追求卓越和成就,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不畏困难和挑战。同时,也要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充满激情和活力。 第五,康德的道德观。康德认为,道德是基于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他提出了“人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行动原则,使之成为普遍的法则”的普遍性原则。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要注重道德和伦理的规范,遵循良好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追求公正和善良,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贡献。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这本书是西方哲学大师罗素所写的一本小册子,它在表达对于幸福这一主题的思考。读完这本小册子之后,我深 有感触,对于人生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也有了新的理解。 罗素的幸福观念源于他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刻关注。他认为,幸 福是指一种内心的满足和平和状态,是人们不断追求的一个目标。但是很多人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解幸福,往往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导致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他在书中提出三个误区: 第一,幸福与外在物质财富的累积有关。 很多人认为只有赚得越多,拥有更多的财富,才能获得幸福, 但在罗素看来,这是一个误区。他认为,金钱和物质财富并不能 使人们真正的快乐,反而容易导致对物质的贪婪和对其他人的忽略。这样的生活没有真正的内在思考,只是靠外界的刺激来支撑。 第二,幸福与享乐的追求有关。

纯粹追求享乐也会让人们迷失自我,毫无意义。享受短暂的快乐而不对生活和人生的真正意义进行探索,这样的生活是浅薄和无意义的。 第三,幸福与过于沉迷自我的表现有关。 一味追求自我开心而不考虑他人感受的行为,同样会让人陷入不幸的境地,因为你所追求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 罗素提出了三个方向,使我们真正的走向幸福。 第一,追求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一种完全关注对方的情感,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这种爱的存在,这种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第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罗素认为,过于注重物质并不意味着生活就有意义。只有当我 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并为此付出努力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 的美好。我们需要思考这个问题:“我的生命意义是什么?” 第三,适度地重视他人的眼光。 人们发现自己活在众人的眼中,试图去符合众人对自己的期望。我们不应该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需要适 应这个社会并为他人做出贡献。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是一个好 的人。 总之,幸福不是单纯的一个能使人满足的目标,而是一种由许 多方面构成的状态和观念。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 幸福的本质,并为之努力。全书本意在于陈述了幸福的本质和实现,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进行深刻的思考。我感到,读 完这本小册子后,对于幸福的认识已经发生变化,我会在以后的 人生中,一步步地走向真正的幸福。

西方的幸福观

西方的幸福观 近年来,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似乎越来越多样,而西方的幸福观则占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西方的幸福观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追求自由,以自由为目标的幸福。西方的幸福观还认为,幸福感源自个人对自己的满足,这种满足需要实现当下的需求,有时甚至需要超越常规。 首先,西方的幸福观强调个人自由。美国宪法上的“幸福”是指个人的自由,而不是某种生活水平,即使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幸福,它也是以自由或改善自由而定义的。这一观点得到西方人民认可,他们认为自由是一种存在,它可以使个人得到自我实现,从而实现幸福的追求。 其次,西方的幸福观强调当下的满足,不强调将来的目标。幸福可以从超越常规的行为中获得,而不仅仅是通过实现某种生活水平来实现。西方人认为,只有当个人在当下获得满足感时,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 此外,西方的幸福观还强调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的幸福观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基础上:幸福伴随着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可以带来幸福感。因此,西方的幸福观认为,只有追求自我发展,才能实现幸福的追求。 最后,西方的幸福观注重个人的行为自由和价值自由,它强调个人行为不受任何外部限制,个人可以自主地制定自己的价值观,而不必受到外部的干预。西方的幸福有自己的一套内在价值观,当个人按

照这些价值观行事时,西方文化才能真正被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西方的幸福观侧重个人自由及对当下的满足,强调个人发展及行为价值自由,以自由为目的的幸福。在当今世界,西方的幸福观正在成为一种主流文化,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想象,但并不是万能的解决方案。未来的一段时光,西方的幸福观将会维持它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使世界更加美好。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幸福的理解和对教育的见解对当代大学生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是基于他的伦理学理论的,他认为幸福是人类最终的目标和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仅仅是享乐和快乐,而是一种终身追求的目标,它是一种完整而富足的生活。他认为,幸福是人类理智和道德品质的完美发展所带来的,这需要人们通过追求美德和实现优秀的品质来实现。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提醒着大学生要关注自己的发展和成长,而不仅仅是通过追求物质利益来实现幸福。大学生在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也应该关注自己的道德和品德的培养,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观和责任感的人。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教育大学生应当追求终身学习的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人们才能实现幸福。当代大学生应该看到大学学习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或者找到工作,而是为了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深入学习和探索,为自己的终身成长奠定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也提醒大学生要关注他人的福祉。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与他人的利益和共同体的繁荣密切相关的。大学生应该培养关爱他人和回馈社会的意识,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和公益活动来为他人带来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也提醒大学生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他认为,真正的幸福不仅仅是外部的成功和成就,也包括内心的满足和慰籍。大学生在忙碌的学业和生活之余,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内心的平静。

[柏拉图,幸福观]浅析柏拉图的幸福观

浅析柏拉图的幸福观 柏拉图(约前427年一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析学家,也是西方析学史上最伟大的析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二十岁时就跟随苏格拉底学习,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对统治者失去信心。于四十岁时建立了自己的学院,并成为了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一生热爱祖国,热爱析学,将毕生的心血用来研究析学并将其融入政治,达到了析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析学上而目_在文学上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幸福的内涵 柏拉图认为幸福是可以赋予人的终极完美。阿尔法拉比在《获得幸福》中把人类事情分为四种:理论的美德、审慎的美德、德性和实践的技艺。柏拉图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四种能够让人羡慕的事情,结果表明:这些事情之所以让人羡慕就在于它们构成了人的完美性。接着他又研究了人的完美是否仅仅在于有显赫的祖先和血统;或者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以及许多朋友;或者是他富有四海,受到颂扬和赞美;抑或是在于他统治着一群人,他的命令在这群人中通行无阻。为了谋取幸福,人是否具有以上的一些或者全部就够了呢?为此,他又经过深入研究后指出,那些事情本身不是幸福的,当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感到幸福就认为这些事情等同于幸福,这其实是假象。人们要想得到幸福,这些事情只是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其他的一些东西来填充。 二、幸福的获得 柏拉图在认真研究了幸福的内涵后,指出幸福是与德性的内涵相一致的,它们都赋予人的完美性。这种德性是一种知识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某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柏拉图在经过深入探究之后,为我们指明了获得幸福的途径。 (一)幸福的人是有德性的人 苏格拉底提出德性论,柏拉图继承了并指出德性就是幸福。他强调人要过理性的生活,只有知识和智慧才能使人幸福,所以人们要用理智战胜情欲的控制。因为人的感官快乐是暂时的,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日的就是从情欲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只有最高的理念即善才是永恒的。他的德性论使得他鄙视感官快乐,因此在德性和幸福的关系上,他具有禁欲主义倾向。 (二)幸福的人是至善的追求者 柏拉图的理念论影响着他的幸福观,他认为对至善的不断追求能够提升理性,使灵魂达到和谐。理念是超越于我们感觉到的、不断变化的现象世界的永恒存在,是事物的共相,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追求的日的。因此,幸福的人是至善的追求者,而这个至善其实只是一个善的理念,并不是现实中的具体的事物。 (二)幸福的人是正义的人 正义是柏拉图所主张的各种德性的统摄,是达到社会发展和谐和稳定的基本原则。从他

从西方哲学智慧学到的人生智慧

从西方哲学智慧学到的人生智慧 人生智慧是指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和挑战时,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 经验,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从而获得幸福和成功。西方哲学智慧是指西方哲学家们在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中所得出的智慧。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西方哲学流派中,选取一些智慧观点,探讨它们对人生的启示和指导。 第一,柏拉图的理念观。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的存在,而感觉世界只是理 念的影子。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追求真理和智慧,超越感觉世界的束缚,寻找真正的幸福和意义。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欢乐,更在于追求真理和智慧,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第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 它包括理智的思考、道德的行为和良好的社交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我完善和道德美德,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实现自己的幸福和充实。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人生的幸福和成功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成就和物质的积累,更在于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和共同进步。 第三,笛卡尔的怀疑论。笛卡尔认为,人们应该对一切事物持怀疑的态度,以 求得真理和智慧。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认为思考是人类存在的证明,只有通过思考和怀疑,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人们应该对一切事物持有批判和怀疑的态度,不盲从于传统和权威,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寻找真理和智慧。 第四,尼采的超人观。尼采认为,人类应该超越自己的平庸和俗常,追求个人 的伟大和超越。他认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来自于个体的自我超越和创造力的发挥。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人们应该超越自己的舒适区,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实现个人的伟大和成就。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他对幸福的理解与探讨更是引人关注。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一种全面而持久的满足感。他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与当代社会的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将幸福等同于物质财富的积累。然而,亚里士多德却告诫我们,物质财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他认为,幸福的本质在于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层面的满足。只有通过追求道德美、智慧和美德等精神境界,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这种观点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成功的同时,不要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也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提出了重要的启示。他认为,幸福不是一种短暂的快乐,而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满足感。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自律和自控的能力,不被短暂的欢愉所迷惑。我们应该追求那些真正能够带来长久满足感的事物,比如追求知识、培养兴趣爱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些都是真正能够让我们达到幸福的途径。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也对于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他认为,

一个幸福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公正、和谐、有序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同时,他也提出了公民教育的概念,认为幸福的社会需要培养有道德修养和良好品质的公民。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努力构建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还对个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他强调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他认为,只有在追求道德美和思想智慧的过程中,个体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幸福。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个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注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和能力。通过追求知识和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它提醒我们在当代社会要正确理解和追求幸福,不要将其简单地等同于物质财富的积累。同时,它也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建设和个人成长提出了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通过追求道德美和智慧,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精神境界,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从而达到真正的幸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过上有意义、充实而幸福的生活。

关于幸福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幸福问题的哲学思考 缪姝 【摘要】The question of happiness is an old but updating topic about which different people hold differ- ent views, and sometimes even contradictory. However, only "the question of happiness" and Marx's "the question of human nature" are combined, the topic can be explicitly understood. Human beings reflect human nature by labor. What's more, on the aspect of Marx, human nature and labor are the same. True happiness lies on voluntary labor, and labor has universal significance. Only by this way, should all be- ings experience actual happiness and pleasure of creation. Only in this way can all beings really experi- ence the richness, depth, sufficiency and persistence of happiness. Yet Marxism holds that labor is alien- ated, so to reach the goal, wiping out the alienated labor is essential. Socialist society prepares itself for happiness of human beings, and communism is the ideal kingdom of true happiness%幸福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对它的理解也是莫衷一是。作者认为,只有把" 幸福问题"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结合起来才能给予幸福正确的解释。而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真正体现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的劳动在马克思那里是同 一的。人真正的幸福在于人能够自觉自愿的劳动,唯有劳动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才能 把幸福的感受和幸福的创造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人感到幸福的丰富性、深刻性、 充分性和持久性。但是马克思认为劳动被异化了,因此只有消灭异化的劳动,人才能 真正得到幸福。社会主义社会为人的幸福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共产主义社会 则是人的幸福的真正实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