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功能及分类。

1、概念:不仅是指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

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

2、特性:

(1)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前提是土地利用得当);5)土地利用的多宜性和整体性。

(2)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最重要得性质);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要适度经营);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5)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3、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生育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分类:1)老八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

5、6月25日是中国的土地日;土地分类(试行)书Page9。

二、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及研究对象:

(1)产生: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研究领域:1)土地资源利用,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2)土地财产制度,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3)土地资产流转,研究的是仅是土地资产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三、土地的供给:

(1)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1)具有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3)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等资源;4)具有最基本的交通条件。

(2)土地经济供给的制约因素: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3)社会需求;

4)产品价格;5)土地开发利用计划;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3)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调整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保护土地资源。

四、从我国土地自然供给的特点分析入手,说明为什么要长期坚持“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

本国策。

答:(1)土地自然供给是指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

(2)土地自然供给不受任何人为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数量固定不变,因而是无弹性供给。我国土地的自然供给极其有限。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平原少,耕地比重比较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可垦荒地不多。加上中国人口数量多,并且每年以几百万的数量在增加,使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都很低,此外,我国城市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使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为了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好耕地。

五、土地需求的影响因素:

(1)土地需求,即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2)基本因素:1)人地比例或人口密度;2)土地的质量;3)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4)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对土地产品需求量的多少;

六、世界主要人口论的要点:

(1)英国人马尔萨斯,世界人口学家第一人,代表作有《人口原理》,其主要观点是:1)人口趋于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趋于算术级数增长;2)抑制人口增长,认为只有自然原因(事故和衰老),灾难(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道德限制和罪恶(马尔萨斯所指包括杀婴,谋杀,节育和同性恋)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2)威克赛尔首次提出适度人口论,即一个合理的人口规模。

(3)坎南:1)人口是否增加,要看它是否对全部产业的影响;2)提出了一个工农业生产的“最大收益点”,达到这个点的人口就是适度人口,未达到是人口显得不足,超过它就是人口过剩。3)目的:在人口和资源之间确定最恰当的比例,使人口能够保证工农业生产的最大收益和人类的幸福。

(4)萨缪尔森提出了混合论,即人口原理理论适合于发展中国家,适度人口论适合于发达国家。

(5)西方资产阶级的人口理论还有人口推移论、人口爆炸论。

(6)马克思:1)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2)“两种生产”,即社会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3)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4)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7)马寅初:1)否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人口问题的观点,指出我国人口大量并无限制增长的严重性,也指出了我国的主要问题: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发展太快,人口素质低,身体条件差,平均文化水平低,我国经济底子薄,资金积累太慢,影响经济发展;2)我国人多地少,可垦耕地有限,粮食商品率低,农民收入太少;3)人口相对过剩的性质属于人口压迫生产力的类型,人口大量增加还会带来剩余劳动力过多,文化教育和科技落后,生活水平低等问题;4)控制人口的根本途径: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多积累资金,大力发展生产力。

七、二战前后世界人口再生产的特点:

(1)二战前:1)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占主导地位;2)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3)人口密度低;

(2)二战后:1)人口高速增长;2)人口翻番的时间缩短,每年增加的人口数字惊人;3)人口增多的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口分布不平衡;4)从年龄结构来看,发展中国家15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0%以上,而发达国家15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25%左右,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3)中国人口:1)具有周期性的大涨大落;2)人口增长在经过较长的停滞时期后呈台阶式倍增;3)2005年1月6日,中国大陆人口达到13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届时达到15亿左右。

八、名词解释:

(1)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土地位置的不同产生,由同量资本投在等量面积的不同条件土地上所产生的不同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3)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较高的生产率就能产生超额利润,最终被土地所有者占有,转化而成的地租。

(4)垄断地租: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5)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实体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即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6)实物地租:亦称产品地租,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是指封建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无偿占有的农民全家的剩余劳动的产品。在许多情况下,它是与劳役地租相结合的。

九、地租的分类:

(1)奴隶制地租:以劳役地租为基本形式,即直接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

(2)封建制地租:在前期以实物地租为主,即直接剥削农民的剩余产品;后期出现货币地租,即剥削由剩余产品转化的价值。

(3)资本主义地租:以货币地租为主要形式。1)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前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2)分为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两类。契约地租也称商业地租,是指土地所有者将土地租给土地使用者,土地承租人与土地出租人签订租赁契约所确定的租金;经济地租也称理论地租,是指土地总收益扣除总成本的剩余部分,既利用土地所得超过成本的纯收入。

(4)社会主义地租: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十、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的关系

(1)联系:1)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2)在二者的关系上,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农业经营方式是粗放式的,与此相适应的地租形式是级差地租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和工业对农业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农业资本越来越集中,集约化经营方式普遍发展起来,与集约化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地租形式是级差地租Ⅱ。3)从一

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Ⅰ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

(2)区别:1)产生的方式不同,即两者的定义;2)超额利润转换为地租的方式不同;

3)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二者形成所需要最低限度的投资额不同。

十一、级差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来源和条件

1.级差地租是指等级较高的土地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土地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1)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2)原因是由于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3)形成的条件:1)不同地块的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2)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的差别;3)在同一块地上各个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

2.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实体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即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1)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3)来源就是农业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它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或社会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十二、为什么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答:因为(1)当在较好的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生产率降低造成的;(2)由于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有更坏的耕地投入耕作;(3)在最坏耕地上追加投资,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而产生级差地租。十三、现代资本主义农业绝对地租的来源:

(1)产品的垄断价格;(2)农产品的国际贸易;(3)当农业处于危机时期,农业绝对地租可来自农业雇佣工人工资的扣除,农业资本平均利润的扣除,还可能是殖民地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移。

十四、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什么也存在地租?它的存在有什么理论和现实意义?

(1)原因:1)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级差地租的客观物质条件依然存在,有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异以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2)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依然存在着形成级差地租的社会经济关系,有土地的垄断经营、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经济利益。

(2)意义:1)地租范畴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根据;2)地租是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经济杠杆;3)地租是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4)地租为制定土地价格、进行征地补偿等提供了基础;5)地租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

十五、社会主义级差地租如何分配?

(1)在土地集体所有制条件下,级差地租Ⅰ主要归土地所有者——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实行集约经营、追加投资所形成的,主要应由土地经营者所得,在集体土地由承包农户经营的条件下,主要应由承包农户所得。但是不管这样,总得把级差地租Ⅰ和Ⅱ的一部分归于国家。

(2)在土地国有制条件下,国家是土地所有者,级差地租Ⅰ应全部归国家所有。而级差地租Ⅱ,在租期内主要应归土地使用者——企业或个人所有。但在级差地租Ⅱ的形成中,国家一般也进行了投资和建设,因而国家也应得到一部分。

十六、资本主义古典地租理论的代表人物

西方资本主义古典地租理论的经济学家:

?威廉·配第指出由于土壤肥沃程度和耕作技术水平的差异及产地距市场远近的不同,地租、地价因

而不同,为级差地租理论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杜尔阁指出土地所有者之所以能不劳而获地占有“纯产品”(地租)是由于他们拥有法律保护的土

地私有权,初步揭示了地租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

?亚当·斯密已在实际上肯定绝对地租的存在,只是未明确提出绝对地租的概念。

?大卫·李嘉图运用劳动价值论研究地租,对级差地租理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他错误地否定绝对

地租的存在。

?詹姆斯·安德森最早研究了级差地租理论的基本特征,所以,马克思称他为“现代地租理论的真正创

始人” 。尽管安德森对级差地租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但由于阶级局限性,他否认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从而否认存在绝对地租。

杜能是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他对地租理论的贡献是重点说明了土地位置与地租的关系。

十七、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来源和特点:

(一)来源:(1)总体来讲,大都来源于社会总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即由M分解的企业利润和地租(含城市的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服务业用地的地租),只有住宅用地的地租是工资的部分扣除。(2)城市土地不同区位的级差收益。

(二)特点:(1)土地位置对级差地租的有决定性影响,城市区位差异扩大,城市级差地租的差幅进一步扩大;(2)土地所有者对地租量的决定更加处于被动地位;(3)由于多年投资建设的累计,垄断趋势日益增强,垄断地租和地价已类似天文数字。

十八、概念:

(1)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2)土地制度,从概念上可以作出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土地制度泛指与土地所有、土地使用、土地管理及土地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所有、使用与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土地法权制度。

(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它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4)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这种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这些权能在一般情况下是统一的,归属于一个主体,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是分离的,分属于多个主体。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

(5)土地使用权是指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占有、使用并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

十九、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制的关系。

(1)在整个土地财产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

(2)每一种社会形态都存在着与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及其具体形式。

(3)土地使用制不仅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而且也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手段。二十、土地所有制与土地使用制的法律表现形式。

(1)土地所有制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 1)土地所有权证书;2)经过国家的登记认可的地契;

国家确认并予以保护的土地所有制,都要通过一定的法律文件——土地所有权证书来体现。当土地所有权转移时,出让方和受让方签订的契约——地契,经过国家的登记认可,也可以作为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文件。

(2)土地使用制的法律形式:1)土地承包合同;2)土地使用权证书;

土地使用制与土地所有制一样,也要由国家以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确认和保护才能得以实施。在实行各类土地租赁制的情况下,双方要签订土地租赁契约(佃契、租约、租契、租贴、协议、合同等)。二十一、我国土地所有制与使用制的具体法律表现形式。

(1)我国土地所有制的具体法律表现形式:采取两种形式——国有、集体所有;《土地管理法》对我国土地所有制有明确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建制镇的所有权问题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2)我国土地使用制的具体法律表现形式: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相关的证书发放(承包经营权证和合同)。

二十二、土地产权的权能构成。

二十三、广义土地使用权包括什么?它与土地租赁权有何区别?

(1)广义的土地使用权是指独立于土地所有权权能之外,含有土地占有权、狭义的土地使用权、部分收益权和不完全处分权的集合。

(2)广义的土地使用权与土地租赁权最根本的区别是土地租赁权人(承租人)不拥有对土地的部分处分权,承租人对土地的使用条件是依土地出租人的意志而规定的。在一般情况下,土地租赁权人未经出租人同意不能将自己承租的土地再以任何方式转移出去。

二十四、我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与形式是什么?

(1)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2)土地的全民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土地的劳动群众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形式;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郊的土地或属于国家所有,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建制镇不属于《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所说的城市范畴或农村和城郊的范畴。

二十五、我国现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如何建立发展起来的。

(一)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征收地主、富农的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个人土地所有制;

(二)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对个体农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把农民个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

(三)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把土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变更为人民公社所有制,后又变更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

(四)通过《宪法》和《土地管理法》,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的农民集体所有制。

二十六、我国现行城市土地国有制和农村土地国有制是如何建立发展起来的。

答:1.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建立和发展:

(1)接管和没收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国民党政府及反革命分子等占有的城市土地,无偿地把它们变为国有土地;

(2)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私营房地产公司及房地产业主拥有的城市地产,用赎买的办法把它们转变成国有财产;

(3)以城市建设征收土地的方式,把城乡非国有土地转变为城市国有土地;

(4)通过法律程序,把城市其余尚未国有化的土地变为国家所有;

除以上方式外,中国扩大城市国有土地还有两种方式:一是购买;二是拨用。

2.我国农村土地国有制的建立和发展:

(1)中国农村中的社会主义土地国有制,主要是在解放初期经过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通过立法手段把这些大荒地、大森林、大草原和部分其他土地收归新成立的国家所有,构成了农村国有的土地。

(3)1982年通过的《宪法》和1996年公布的《土地管理法》,对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国有土地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

二十七、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为什么不能搞私有制。

答:1.鼓励农民向土地投资,并非一定要实行土地私有制;

2.在中国实行土地私有制,必然会限制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阻碍提高土地规模效益;

3.在中国实行土地私有制,不利于土地合理利用,不利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二十八、为什么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农村现行土地所有制。

(1)我国基本国情需要坚持和完善农村现行土地所有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坚持与完善农村现行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坚持和完善农村现行土地所有制是解决“三农”的基本保证:1)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和农民的经济、政治权益;2)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的权益;3)可以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十九、现行城乡土地所有制应该从哪些方面完善。

(1)城乡土地权属具体化,即要将现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形式,具体落实到每块土地上;

(2)土地所有权主体或代表明确化;(3)土地所有制关系实在化;

(4)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相对完整化;(5)合理解决新建制市带来的土地所有权转换问题。

三十、概念:

(1)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转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2)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与赠与。

三十一、我国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基本内容如下:

(1)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转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2)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与赠与。

(3)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

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4)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其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的土地使用权拍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5)土地使用权终止:是指土地使用权因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届满、提前收回、不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土地灭失等原因而终止。

三十二、从公平的角度说明协议、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区别。

答:(1)协议出让:缺乏公开性,不利于市场竞争;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不能反映土地使用权的市场价格;土地的商品属性没有完全表现出来;价格过低。

(2)招标出让:部分引进了市场机制,体现了商品交换的原则;并不一定是出价最高者获得土地使用权.

(3)拍卖出让:充分引进了市场机制,排除了任何主观因素,完全由市场因素起作用,是公开的\完全竞争的土地市场.公开的竞争性,价高者得.

(4)挂牌出让:具有拍卖出让的优点,还体现了利用网络出让土地,超越了时空限制,同时要求有有型土地市场.

三十三、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应该如何完善?

答:要想完善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重点问题:

(1)在新的城市土地使用制,行政划拨方式是否还需要保留。根据国内外的经验,由于土地使用性质的不同,行政划拨方式还应当保留,并应将这种方式经过适当改进后纳入新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中。

当然应对其适用的对象作出明确的规定。

(2)对土地使用权各种出让方式的适度范围应作出明确的限定。2002年5月9日国土资源部颁布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规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业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出让。

(3)土地租赁市场如何进一步发育。1999年国土资源部颁发了222号文《规范国有土地租赁若干意见》,

允许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直接租赁,并将这一市场与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市场并为一级市场。这不仅使国有土地租赁市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发育,使长期存在的城市土地隐形市场公开化与合法化。(4)原划拨用地如何逐步纳入到新的土地使用制中来。1)现为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用地等地可以继续采用行政划拨方式,但对其职能的范围应作出明确的规定,2)非国有企业用地,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3)国有企业用地,可在国企改革中通过对土地资产的处置加以解决。

三十四、《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施行日期、承包期限,从哪些方面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1)施行日期为2003年3月1日;

(2)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

(3)第一,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主要是通过明确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性及有关具体内容来保护;第二,维护了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该法规定了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不得调整承包地以及变更土地承包关系必须具备的条件和程序;

第三,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十五、概念:

(1)地价是指一宗或多宗地产在一定权力状态下某一时段的价格,它是土地权力和土地收益的购买价格;(2)基准地价是指不同级别的商业、工业、住宅用地类型土地使用权的单位面积的平均价格;

(3)宗地地价是指具体宗地在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4)土地所有权价格是无限期的地租收入资本化;

(5)土地使用权价格是一定年限的地租收入资本化;

(6)土地抵押权价格是土地作为信用担保而确定的价格;

(7)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实质是权力。

三十六、现行西方经济学的土地价格理论和马克思地价理论的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地价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租和地价理论,认为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1)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2)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3)土地租金是出租土地的资本化收入。

(二)西方现代地价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核心是持有土地可能得到的利益,不仅只有土地的利用收益,而且还应把卖掉土地产生的利益考虑进去,因此,不只是土地收益决定地价,而且资产市场也参与了土地价格的决定。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现代地价理论的创始人。他在边际效用价格理论基础上,应用古典学派的供应—成本模型分析地租地价,认为供给与需求同时对价格发生作用,完善的市场机制使价值、价格与成本达到均衡,构建了市场均衡价格理论。

(2)保罗?萨缪尔森认为,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无弹性的,而土地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土地的价格由土地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决定。由于土地供给无弹性,因此,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

(3)弗·冯·维塞尔认为人们用资本的价值来表示土地的价值。土地和资本只有采取资本的利率来估价土地的时候,才能够正确地加以比较。

(4)土地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伊利认为,土地所能带来的收益是确定其价值的基础。

(5)土地供求理论的核心是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土地价格。

三十七、地价的特点及主要形式。

(1)特点:地价是土地的权益价格;地价不是土地成本的货币表现,不依生产成本定价;地价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决定,而土地需求影响更大;地价呈总体上升趋势;地价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2)主要形式: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交易地价及其他价格形式。

三十八、地价最基本的估价方法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1)市场比较法,主要适用于地产市场发达、有充足的具有替代性的土地交易案例的地区。

(2)收益还原法适用于有收益或潜在收益的土地和建筑物,或是房地产的估价。

(3)成本逼近法:1)新开发土地,不适用建成区域已开发土地估价;2)土地市场欠发育,交易实例少的地区,无法用市场比较法估价时采用;3)工业用地估价,但城区或市区工业用地除外;4)既无

收益又无交易情况的学校、公园及公共建筑、公益设施、园地等特殊性土地的估价。

(4)剩余法适用范围:1)开发房地产或待拆迁改造后再开发房地产的土地估价或测算项目预期利润、项目最高控制成本费用;2)将土地开发整理成可供直接利用的土地估价;3)现有房地产中地价的单独评估。

(5)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适用范围:1)具备基准地价和相应修正体系成果的城镇中的土地估价。

(6)路线价法适用于市街地,主要用于商业繁华区域土地价格的评估,对道路系统完整、道路两旁的宗地排列整齐的区域和城市,效果更佳。

三十九、土地市场的特点、功能及运行条件。

(1)特点:地域性、竞争不充分性、供给滞后性、供给弹性较小、低效率性、政府管制较严;

(2)功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3)运行条件: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完善的土地法律法规;明晰的土地产权;发达的土地金融;

优质的市场中介服务。

四十、我国如何对土地市场进行管理。

(一)遵循原则:1.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原则;2.在与其他市场的关系上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3.在土地市场管理手段上坚持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原则

(二)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管理基本上是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三种手段:

1.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

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2.经济手段:税收措施、金融措施;

3.行政手段:(1)制定全国土地利用计划;(2).规定限制供地和禁止供地的范围;(3)建立土地有

形市场;(4)建立交易许可制度和交易预报制度;(5)建立土地储备制度;6)建立地价等市场信息公开查询制度。

四十一、我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

(1)中国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2)目前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在土地市场体系占据主导地位;

(3)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4)在企业改制中实行土地政策性入市。

四十二、协议、招标、挂牌、拍卖出让土地在程序上有什么不同?

(以下是四种土地转让方式的程序,请大家自己总结它们的不同之处)

(1)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的程序是:1)用地者向政府申请取得出让土地使用权;2)用地申请经政府同意后,用地者与政府协商出让土地的用地面积、使用年限、出让地价等用地条件,双方就有关内容达成一致后,草签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3)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草签完毕后,持有关材料,按审批管理的规定报有批准权限的政府批准出让土地使用权;4)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按合同约定支付出让金价款,政府按合同约定提供土地使用权;5)办理土地登记的有关手续。

(2)招标出让土地使用权的程序是:1)准备招标文件,如招标书、投标书、土地使用和规划条件等;

2)发布招标公告;3)有意受让人办理竞标手续;4)确定中标人并签订出让合同;5)中标人按合同约定支付出让金并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3)拍卖出让土地使用权的程序是:1)发布挂牌公告;2)进入公告期,并受理意向性报名;3)审查竞买人的竞买资格;4)对挂牌地块的地价进行地价评估;5)研究确定挂牌底价;6)起草、签发和印发挂牌交易文件;7)进入挂牌期,进行挂牌交易;8)在挂牌期限截止时仍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竞买人要求报价的,出让人对挂牌宗地进行现场或择日竞价,出价最高者为竞得人;9)签订成交确认书和挂牌结果通知书;10)按成交确认书和通知书约定的时间,交纳地价款和相关税费;11)签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12)政府下达土地转让批文;13)办理《土地使用权证》。

(4)拍卖土地使用权的程序是:1)准备拍卖前期;2)发布拍卖公告;3)有意向者领取有关文件,办理竞投手续;4)在约定的时间、地点按以下程序进行拍卖:一是主持人简介拍卖地块的位置、面积、用途、规划要求及其他有关事项;二是公布拍卖起叫价;三是竞买人按规定方式竞相应价或加价,最后出价最高者即为竞得人;四是竞得人在拍卖成交后,即时与拍卖人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5)竞得人按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四十三、土地市场的模式及各自的异同点。

答:1.土地市场模式: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市场模式和以土地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模式。

完全市场模式以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为代表;市场竞争模式则以英国和英联邦国家或地区为代表。

2.两种模式的共同特点:

(1)土地市场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2)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3)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土地价格;(4)土地市场的进出是自由的;(5)政府都对土地市场进行干预。

3.两种模式的不同之处:

(1)土地所有制不同;(2)市场客体不同:在完全市场模式下,土地市场的客体是土地所有权及其派生的各种权力;在市场竞争模式下,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不进入市场交换,在市场上交换的是除土地所有权以外的一切其他权力。(3)市场竞争程度不同:较与以土地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模式相比,完全市场模式更具市场的完整性和市场竞争性。

4.从现实运行效率来看,这两种市场模式都是同等有效的。

四十四、土地金融的概念。

答:土地金融就是以土地为媒介而进行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活动。它是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方法及工具,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活动。

四十五、土地金融主要特点与开展条件。

(1)特点:是有担保的金融;以抵押权为基础;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一般要实现债券化;业务成本高,但收益好;

(2)开展条件:政局稳定:土地权属关系明确且具有法律保障;经济正常发展,币值稳定。

四十六、发达国家的土地金融有何特点。

(1)房地产金融参与主体多元化;(2)房地产资金来源渠道丰富;

(3)政府大力支持房地产金融的发展;(4)房地产金融的发展不断创新。

四十七、发展中国家房地产金融的对策建议。

答:(1)建立多层次的房地产金融体系;(2)拓宽投融资渠道;(3)建立多种形式的房地产金融机构;(4)创新房地产金融业务产品和服务;(5)规范政府行为,创造公平、有序、透明的房地产市场环境;(6)健全房地产金融环境,确保持续健康发展。

四十八、土地税收的概念、功能和特点。

(1)概念:指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地、强制、固定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2)功能:1)防止地价上涨过快,抑制土地投机;2)引导土地利用方向,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3)调节土地收益分配,促进

企业间公平竞争;4)保障财政收入,筹集公共设施建设资金。

(3)特点:1)是国家税收中最悠久的税种;2)以土地制度为基础;3)税源稳定;4)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转嫁。

四十九、农业税是以(国务院列入征税范围的农业收入)为课税对象,从(2004)年我国逐步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部取消。湖南省2005年全部取消农业税。

五十、土地增值税的起源。我国土地增值税征收的起始时间及计税方法。

(1)土地增值税起源于二战后的德国;

(2)我国土地增值税征收的起始时间为1994年,计税主要是采用简便易行的扣除法或余额法,即增值额为转让房地产收入减去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所支付的金额、土地开发成本、地上建筑物成本及有关费用、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以及财政部规定的其他扣除项目后的余额。

五十一、土地税收与地租有何区别。

答:土地税收与地租有着本质的区别:

(1)两者产生的前提不同。土地税收以国家存在为前提,随着国家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消亡而消亡。

地租是以土地所有制为前提,任何一个社会,只要存在土地所有权并产生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就存在地租。

(2)两者存在的基础不同。土地税收存在的基础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国家凭借政治的力量,依照法律强制地、无偿地征税,取得收入;而地租存在的基础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是土地所有者依据经济原则向土地使用者索取的一种收入,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

(3)两者的分配层次不同。土地税收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地租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五十二、我国现行的土地税收有哪几种?

答:我国现行土地税种有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等14种。五十三、我国土地税收征收的税率有哪些?

答:税率是指应征税额占征税对象的比例。

(1)比例税率:企业所得税(33%)中的土地税、个人所得税(20%)中的土地税、实行幅度比例税率的契税、房产税、印花税;

(2)累进税率:土地增值税的税率实行四级超额累进税率;

(3)定额税率: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五十四、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有哪几种方式?年限如何确定?

答: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协议、招标、拍卖三种方式。1990年5月19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二条按土地用途的不同,规定了各类土地出让的最高年限:(1)居住用地70年;(2)工业用地50年;(3)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4)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 (5)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土地经济学试卷(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土地经济:是指土地制度、土地利用、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经济关系及经济理论问题。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估价: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根据土地的权利状况和经济、自然属性,按土地在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收益能力,综合评定出在某一时点某宗土地或某一等级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的价格。 4、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土地市场:是指从事土地这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l、水田、望天田都是用于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望天田没有。(对) 2、土地供给决定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需求关系。(错) 3、土地供给量增大,土地价格必定下降。(错) 4、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的。(错)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面积保持不变时,资本或劳动每一投 入单位的边际产品通常随着该种投入数量的增加而下降。(错)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规定,参加拍卖活动的竟买人一经应 价,不得撤回,当其它应价人有更高应价时,其应价即丧失约束力。(对)

7、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县级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对) 8、当某类用地的地价上升或下降时,会引起该类用地经济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对) 9、由于在物理形态上房屋不能离开土地而存在,因此房屋产权和土地产权是不可分的。(错) 10、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错)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 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4.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D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B )。 A、土地的经济供给 B、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经济学 重点简答题

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建设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随之发生。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转移;有利于农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有利于农业的科技化投入,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生态化农业发展,实现土地和其他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循环农业:有利于农业市场化的形成;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扮演好自己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从而确保农民收入增加、财政增收、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及其含义 方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出租是指承包方作为出租方,将自己承包期内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 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1)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文字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 土地开发 2.土地抵押权 3.行政划拨 4.垄断地租 5.土地纯收益 8. 土地所有制 9.土地产权 10. 市场比较法 11. 区位地租 12. 土地计划利用 13. 土地利用规划 1 4.土地制度 16. 土地租赁权 19.地役权 20. 土地使用权出让 22. 地租 23. 经济地租 24.城市土地分等定级 25. 土地使用权出租 27. 土地 29.土地利用结构 31.土地权属管理 32. 土地市场 34. 收益还原法 35. 土地利用管理 36.土地市场的微观管理 37. 土地使用权终止 33. 土地分区 39. 土地流转 40. 土地人口承载力 41. 土地制度 42.土地利用集约度 43. 区位因素 44.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45.土地计划利用

46.土地财产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2.简述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 3.简述要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的条件下实现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应采取什么措施? 4.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 5.简述土地合理配置的原则。 6.简述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 7.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与特点? 8.简述影响土地价格的政策因素? 9.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10.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经济原则。 11.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2.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 13.简述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 14.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5.简述土地利用的必然性。 16.如何改革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 17.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18.简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19.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20.影响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的因素 21.简述人类利用土地的四个阶段。 22.简述土地管理的基本目的。 23.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4.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25.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26.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7.最坏耕地产生级差地租的几种情况? 28.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 29.简述建立土地管理制度的客观必要性。 30.简述实现土地管理目的与任务的主要手段。 31.简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来源。 3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33.如何理解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34.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一般步骤 35.画出土地报酬变化三阶段曲线图,并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最适宜投入点 36.我国适度土地经营规模的内涵 37.中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的主要特点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102条)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1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21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2(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叫做( C )。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5.土地的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8.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1.土地利用规划:对过去土地利用经验的系统总结,并用于指导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既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设想,也包括对已利用土地的合理调整及挖掘土地潜力的措施。 18.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 24.土地权属管理:是国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及调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一种管理,其中包括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 25.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采用行政的、经济的和规划计划等手段,确定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一种管理。28.土地抵押权:指土地受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移转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拍卖价款作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 30.无偿无限期使用:是指国家机关、学校等从国家得到土地时不支付地价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交纳地租,或者土地使用费,也没有定具体明确的土地使用期限。 34.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36.收益还原法:是将土地的纯收益按一定的还原利率资本化,在一定的贴现利率下,土地未来纯收益的贴现值总和。 42.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作为征税对象,凭借政治权力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的、强制的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1)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3)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5)一定的交通条件。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6.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6)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7)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7.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1)国家应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2)制定土地利用规划。(3)改革土地使用制度。(4)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5)税收对于实现土地利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1.土地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问题。 2.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 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供给:一定时间内,厂商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 能够提供的数量。 4.需求: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 能够购买的数量。 5.土地的自然供给: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 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后备土地资源)。 6.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 因用途利益和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7.土地报酬变化的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是随着单 位土地面积上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先是递增,但当投入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如果出现科学技术或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使土地利用在生产资源组合上进一步趋于合理,则又会转向递增;而一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稳定下来,将会再度趋于递减。 8.生产函数原理:生产要素的数量和组合与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依存关系,这种关系用生产函数来反映。 9.土地利用(经营)集约度:每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 数量多少。 10.土地整理: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 11.土地利用经营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2.期间配置: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配置,以保证人类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13.区间配置:资源的的空间分布,选择最佳的区位提高资源开发利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土地的概念 地水面。 2.土地的特性 (一)自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 (2)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 (3)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 (4)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 (二)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E SP=0 经济供给——0

最新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参考

题型 一、名词解释(5个,共10分) 二、单选题(20个,共20分) 三、多选题(5个,共10分) 四、简答题(5个,共30分) 五、论述题(3个,共30分)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2、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数量和未来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生产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分两和需求,即农用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5、级差地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无论租种好地还是坏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种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7、地租: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8、地价:是出让或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价格,是国家一次性出让若干年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或者土地使用权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其本质是一次性收取的若干年的地租。 9、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10、土地集约利用:所谓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土地的概念 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土地的功能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土地利用的概念 试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的概念 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的目标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贴现系数、复利系数的概念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概念 论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并结合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图分析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怎样确定合理的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 第四章土地分区利用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是谁? 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简述韦伯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 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中,城市各业用地的区位特点是什么? 简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和意义是什么?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规模报酬

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报酬之间的三种变化关系 什么是土地规模经济?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是什么?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 我国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哪些? 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 城市土地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大吗?如何看待。 第六章土地计划利用 土地计划利用 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基本体系及特点 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程序 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强化与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第七章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政策目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所包括的内容有哪些结合我国人口现状,论述我国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的必要性? 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完整的土地财产制度包括那三部分? 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租赁权的概念及其基本权能 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土地国家管理的基本内容、任务和手段 什么是土地产权? 土地发展权的概念 土地抵押权的性质是什么? 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地价:指土地所有者向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7)建筑地段地租: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使用土地,获得建筑场所而缴纳的地租。 (8)城镇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内,在设定的土地开发程度、容积率等条件下,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按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时点法定最高出让年期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土地面积的区域平均价格。 (9)农地基准地价:在划分土地均质地域的基础上,以农用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对一定均质地域取样本地价数据加权平均作为农用地的基准地价。 10)标定地价:根据政府管理需要,评估的某一宗地在正常土地市场条件下,于某一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它是该类土地在该区域的标准指导价格。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流转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是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 一、名词解释: 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 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经济学。 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自然特性为基础的,主要有①供给的稀缺性。它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经营权垄断的基本前提。由于土地供给稀缺,就可能出现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等现象;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因为土地利用要根据某种用途的需要,进行专项土地开发,投入很多的资金和劳动,当土地用途改变不仅会使其投资失去价值,还得为此而付出“代价”;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因子,互相联结在一起,所以每一区域土地的利用都会影响临近区域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经济效益。 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4)生态功能(5)资产和财产功能 土地若处于交通方便地方,便利于工业生产中的如电子、机械制造等部门;对于远离人口集中区的土地便适宜集聚有毒、有害、有污染的行业;对于靠近人口集中区的土地则适宜发展食品加工业。 土地质量好的土地则应当首先考虑进行农业利用,农业生产中土地数量应该足够多。 第二章地租地价理论 1.概念解释: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城镇基准地价、农地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交易地价。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

土地经济学练习题(名词、简答、论述)

《土地经济学》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应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4.农业经营规模:泛指农业经营单位的规模量(包括规模总量及单一生产要素的规模量),是一切农业经营部门,一切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一切农业经营单位经营活动的数量反应,是普遍的数量反应。 5.土地规模经济:土地规模经济的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表现为伴随着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不断降低。 6.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即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需要。 7.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8.土地规划利用: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加以利用。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10.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土地所有制下拥有土地的形式,条件和程度的规定。它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市土地经济关系的基础。 11.土地产权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土地产权体系构成及其实施方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财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3.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14.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15.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随之抵押。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抵押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抵押。这是由房地不分原则决定的。 16.土地使用权终止:土地使用权可因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届满,提前收回,不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土地灭失等原因而终止。 17.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交易的场所或接触点,是土地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8.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即后备土地资源。 19.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20.绝对地租:指因土地所有权作用所形成的地租,凡租用土地不论好坏都应缴纳地租,它具有广泛存在性。 21.级差地租:指优、中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土地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一般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22.垄断地租:指因某些少数名优产品的特优土地,由于其产品具有垄断价格而产生垄断利润,从而形成的地租。

土地经济学重点

土地经济学 土地是有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现实的土地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的功能 (一)承载功能 土地由于其物理特性,具有承载万物的功能,因而成为人类进行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成为人类进行房屋道路等建设的地基。 (二)生育功能 在土地的一定深度和高度范围内,含有许多滋生万物的生育能力,如土壤中含有许多营养物质以及水分,空气,还可以接受太阳光、热等,这些事地球上一切生物生长,繁育的基本环境和条件。 (三)资源功能 (四)生态功能:土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本系统 (五)财产和资产功能 土地的分类:按照地貌特征分: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按照土壤质地分:黏土、壤土、沙土 按照土地生产能力分: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分:集体所有、私有等 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同时又是经济问题 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面积/用地总面积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用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系数=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 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土地利用的原则:(1)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 (2)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5)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农业区位论——杜能《孤立国》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农

土地经济学考点总结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 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自然特性:位置的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名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 度,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资产流转(土 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研究的是土 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研究方法:抽象思维、系统分析、微观与宏观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 ★土地利用: 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内容:⑴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⑶编制土地利用规划;⑷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⑸土地保护 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影响因素:(土地能否被利用及利用效率高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各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表现出的作用不同生产力水平较低 时,自然因素是第一因素,提高后,人类具备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较高 能力,就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方式 ★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 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原 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小于1,设在产品中心消费 区;大于1,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等于1,之间的任何一点劳动系数=劳 动成本/地域重量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问题与对策: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A城市规模大,人流物流剧增,公共设施不堪重负、工业布局、土地区位利用不合理、交通堵塞B从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调整开始, 借鉴城市布局原理,优化城市空间各项用地,特别是各功能区的组合关系。 遵循土地分区原理调整城市不同类型土地利用 中小城市:1.以土地利用的区位原理为基础,在分析土地利用区位效益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安排好各业用地;在分析研究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 宏观角度规划好功能区的空间组合。2.充分研究各个中心城市的形成过程特 点与城市定位,并据此确定预期相适应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3. 注重市场机子的调节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