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摘要】目前在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成为教师常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但是有任务设计的课堂就一定是有效教学吗?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任务设计的不当不仅没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反而适得其反,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的现象普遍存在。事实证明,只有优化的任务设计,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方;任务优化;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隐含着教学内容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被普遍认为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的设计与整节课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起到最关键性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是任务设计,一个好的“任务”设计不仅能非常好的调动和活跃整堂课的气氛,而且能非常自然的将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连接起来。学生有了自己的任务就会主动地去探索,这样就会驱使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探索,从实践中把握真知,在实践中创造成果。

高质量的学习任务是真正实现“任务驱动”,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如何优化任务设计,实现有效教学呢?本人根据教学实践和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一、符合教学目标,能化解重难点

评价教学效果首先看是否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课堂任务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的目标,这个任务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核心知识,是否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探究技能以及综合技能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情感态度的教育,因此,在设计任务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设计任务要涵盖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形成一个整体,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如“Excel公式函数应用”一课中,对成绩表进行统计是个大任务,教师在讲解时进行分解,在讲解公式的格式及应用后,布置任务:

①用公式计算语数外三门总分;②计算全班语文总分;③计算语文百分比。这三个任务都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任务①比较简单,在这个思维下,学生进行任务②时发现公式不方便,引出了函数的使用。完成任务③时,这就是陷阱,用公式计算除第一个正确,后面的全报错,引出了难点单元格的“绝对应用”。这样任务的设计一直带领着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并解决了问题,达到了教学目标,重难点也随之化解,效果很好。

二、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因此,设计任务时,要以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或能够接触到的社会实际情景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向学生提出任务,要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是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完成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有利于激发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增加他们的成就感。不能提出一些枯燥乏味的任务,迫使学生去完成,以免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就是情境的创设,设计符合情境的任务。如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从内容的选择到样式都可以贴近学生生活,如母亲节为母亲写一封感恩的信并进行修饰,送给母亲。学生兴趣浓,感情深,制作的时候自然有激情,知识点接受起来也快,每个人都有自己个性的发挥,效果也好。

三、具有可操作性,难易适度、数量适中

对于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在设计任务时,要求需要具体,描述要准确,不能过于笼统、抽象,否则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并且还要易于操作,数量要适中,难易适度,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能够完成这些任务,既不能因任务不足、太过简单造成学生盲目乐观,丧失兴趣,又不能因任务过多、过难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如对于前面提到的Word综合制作,让学生自定主题,制作一份电子杂志。这样的任务虽然是在学习结束后的综合创作,但也显得过于笼统,不够明确,任务也过大,学生无从下手,也毫无兴趣,自然最后的效果不佳。可以适量的进行细化,如①对主题进行要求,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社会的热点等;②对电子杂志的页面进行要求,要求电子杂志至少5页,包含封面、封底、目录、2页正文页。要求图文并茂,加适当的动画效果等。这样的描述可以给学生一个框架,具有可操作性,又有发挥的余地,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够完成。

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任务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分析、探索、交流和拓展的空间。

“任务”必须涵盖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但完成“任务”的方式和过程可以多种多样,最后的成果也可以是各不相同的。任务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每项任务都要有简单的基本要求,学生完成任务的步骤不受限制,鼓励学生在主动求知过程中即兴创作,突破预定目标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如有些任务设计方案,这种封闭

性任务非常具体,学生完成起来非常容易,看上去学生都学会了文字和段落排版的具体操作,也达到了技能的教学目标,达成率很高,效果很好,但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较差,比较机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后面教学和实际应用中发现,当学生遇到篇幅不同、类型不同、要求不同的文章时,就不知如何进行排版,变得束手无策了。开放型任务非常灵活,学生的自主性较强,有利于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优化后的任务方案,这样的任务就比较开放,不限制具体的字体、字号、颜色,担有基本的效果要求,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完成。学生不仅仅学会了具体工具的具体操作方法,还学会了在什么场合用,为什么这么用。

五、有层次性,照顾到全体学生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特征,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教学内容又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在设计任务时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符合学生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确保绝大多数都能选择到难度适中的任务,做到因材施教。要注意给学生留一定的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建议把一个大的教学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的任务,并且注意小任务之间的层次,使得知识的掌握过程是层层递进的。一般可按三个层次来设计:

第一层次的任务是最基本的任务(依葫芦画瓢式),要求十分明确,它包含了要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教师有一个具体的样例,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初步掌握了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第二层次的任务是提高性的任务(举一反三式),教师只给出部分具体的要求,而没有具体的样例,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鼓励学生创作出饱含自己的创意的作品。这适合发展较好的学生,他们在完成了基本任务后,可以进行一些自由的活动。第三层次的任务是开放性的任务(提高创新式),教师只给出一些要求,其内容和形式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安排,这比较适合模块的综合性练习。这样的任务分层,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达到基本

任务的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完成提高任务,更好的可以思考开放的任务,在课后可以组织多个同学探究完成,这样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符合自己的任务完成,都能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又能发展好学生的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做到因材施教。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绝不能在没有深刻理解教材的情况下设计出表面性的无效的或是低效的任务来,只有不断探索研究进行任务的优化,注意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重多维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适时、适当的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信息素养,这样的课堂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有效课堂。

浅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浅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摘要: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是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主体的方法。希望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郑东园区作为校外教育基地,相对于学校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园区的体育拓展课程,作为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注重人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更加注重人本身的需要,更加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应是自己的一种权利。学生是其意识活动的主体,也是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主体。主体地位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由于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预防或降低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与其他传授系统科学知识的课程不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尤为重要。因此,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心理需要出发,从解决问题出发,使学生有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充分参与,尽情表达。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和激发,其目的也是为了学

生的主体性能得以更好的发挥。 现今校外教育的许多课程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体现的还远远不够。教师主宰学生活动过程的成分还很重,教师替代学生思考,取代学生说话的成分很大,无视学生兴趣和需要,命令学生去说去做。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要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我认为想要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灵魂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现结合课改实验谈点浅见。 (一) 新理念 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教学就成为了无效的或低效教学。 (二) 重新认识学生 许多成功的教学片段反映出现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较是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了。因此她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上课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的准备状态,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那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来了解。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的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但不清楚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上课一开始接在黑板上写了四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已经知道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 上,让他们用四幅图分别表示出四分之一。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那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四) 要善于取舍教,调整教学顺序。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新课展开、巩固练习、课后延伸、课堂小结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形式,但这些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具备的。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恰当的选取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顺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东乡县教研室徐克平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充当着“四个代表”的角色:该让学生说的,老师代表说了;该让学生读的,老师代表读了;该让学生做的,老师代表做了;该让学生思考的,老师代表思考了。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课标准要求自己,更新教学观念,顺应教改潮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1.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的积极使用者。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回答着,教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地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教师的口头禅:“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讲过多少遍”指的是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过,似乎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你怎么还是不会呢?”这是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典型表现。“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只是做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如此才能使听和做

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语言的使用者。 2.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当一个学生答不出问题或者出了洋相,其他学生是嘲笑一番还是伸出援助之手?对教师的教学是不是采取协作而不是抵触的态度?有没有主动为教师提供自身信息,告诉教师自己的需要、强项和弱点,希望教师组织怎样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如果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往往会产生其不意的教学效果。比如阅读课以前我会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语言点,发现不理解的问题,课堂上进行互相交流。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他学生可以先回答,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给予补充。我发现,学生提到的问题常常恰恰是本课的重难点,有时候学生的回答也会很精彩。他们的发言得到及时肯定,成就感有了,学习的兴趣更大了,也提高了预习的质量。 3.教师要重视培训学生的学习策略。语文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技能过程中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策略。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师要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确定专题培养目标,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学习中的策略问题,在课堂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培训,以点带面,争取全体学生的提高。教师要把策略培训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针对学生出现的策略问题,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有意义交流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完成这些交际活动的同时,既能学会运用语言形式表达语言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令狐采学 东乡县教研室徐克平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充当着“四个代表”的角色:该让学生说的,老师代表说了;该让学生读的,老师代表读了;该让学生做的,老师代表做了;该让学生思考的,老师代表思考了。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课标准要求自己,更新教学观念,顺应教改潮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1.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的积极使用者。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回答着,教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地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教师的口头禅:“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讲过多少遍”指的是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过,似乎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你怎么还是不会呢?”这是把学生当成

语言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典型表现。“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只是做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如此才能使听和做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语言的使用者。 2.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当一个学生答不出问题或者出了洋相,其他学生是嘲笑一番还是伸出援助之手?对教师的教学是不是采取协作而不是抵触的态度?有没有主动为教师提供自身信息,告诉教师自己的需要、强项和弱点,希望教师组织怎样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如果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往往会产生其不意的教学效果。比如阅读课以前我会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语言点,发现不理解的问题,课堂上进行互相交流。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他学生可以先回答,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给予补充。我发现,学生提到的问题常常恰恰是本课的重难点,有时候学生的回答也会很精彩。他们的发言得到及时肯定,成就感有了,学习的兴趣更大了,也提高了预习的质量。 3.教师要重视培训学生的学习策略。语文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技能过程中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策略。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师要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确定

2021年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欧阳光明(2021.03.07) 东乡县教研室徐克平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充当着“四个代表”的角色:该让学生说的,老师代表说了;该让学生读的,老师代表读了;该让学生做的,老师代表做了;该让学生思考的,老师代表思考了。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课标准要求自己,更新教学观念,顺应教改潮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1.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的积极使用者。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回答着,教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地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教师的口头禅:“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讲过多少遍”指的是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过,似乎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你怎么还是不会呢?”这是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典型表现。“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只是做了第

一步。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如此才能使听和做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语言的使用者。 2.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当一个学生答不出问题或者出了洋相,其他学生是嘲笑一番还是伸出援助之手?对教师的教学是不是采取协作而不是抵触的态度?有没有主动为教师提供自身信息,告诉教师自己的需要、强项和弱点,希望教师组织怎样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如果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往往会产生其不意的教学效果。比如阅读课以前我会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语言点,发现不理解的问题,课堂上进行互相交流。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他学生可以先回答,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给予补充。我发现,学生提到的问题常常恰恰是本课的重难点,有时候学生的回答也会很精彩。他们的发言得到及时肯定,成就感有了,学习的兴趣更大了,也提高了预习的质量。 3.教师要重视培训学生的学习策略。语文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技能过程中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策略。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师要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确定专题培养目标,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学习中的策略问题,在课堂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培训,以点带面,争取全体学生的提高。教师要把策略培训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针对学生出现的策略问题,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有意义交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

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本课是新目标英语九年级册上第6单元的SectionA 1a-2c。 二、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新课程理念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最终实现学用结合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在于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重整,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基础;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合作,在做中学,在做中练,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语言。 2.教材分析:此套教材集合了美式英语的特点也融入了中国的教学理念,着重于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等部分,增加了任务型学习成份和语篇输入。本单元的话题为谈论自己喜爱的音乐。围绕“谈论自己喜爱的音乐及原因”使学生学会基本的定语从句句型。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本节课的Section A1a-2c主要是听读说和基础语言运用,为目标句型提供分步示例和指导性练习. 3.设计理念:本节课结合教材的实际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了调整、替换、删掉和补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量用英语进行教学,为学生创造外语氛围。利用课件,增加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重难点且提高课堂密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进行讨论与运用,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升华。 4.学情分析: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这里的学生天性纯朴,大部分小学都没有学过英语,对英语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但由于山村闭塞,知识面非常狭窄,缺少与外界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特别是用英语表达对他们来说确实有困难。但经过两年的英语学习,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英语自学能力,教师可利用这部分学生当“火车头”,在新课传授时起到“示范”及“引领”作用。当然,个别学生可能反应不积极,这有待于老师的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全体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基本了解that 和who引导的定语从句的区别; (2)使80%的学生能用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简单的对话; (3)使60%的学生能充分运用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灵活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等活动。 2.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象、声音、文字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 (2)交际法:英语要作为交际工具来教,也要作为交际工具来学,做到学用统一。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会创造交际活动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交流中获得信息,习得英语。 (3)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individual work和pair work相结合的活动方式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实践及展示自我,发展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运用技能。 (4)充分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指导本节课,以任务环贯穿教学主线,培养学生学会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灵魂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现结合课改实验谈点浅见。 (一)新理念 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教学就成为了无效的或低效教学。 (二)重新认识学生 许多成功的教学片段反映出现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较是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了。因此她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上课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的准备状态,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那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来了解。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的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但不清楚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上课一开始接在黑板上写了四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已经知道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 上,让他们用四幅图分别表示出四分之一。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那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四)要善于取舍教,调整教学顺序。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新课展开、巩固练习、课后延伸、课堂小结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形式,但这些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具备的。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恰当的选取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顺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主体__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充当着“四个代表”的角色:该让学生说的,老师代表说了;该让学生读的,老师代表读了;该让学生做的,老师代表做了;该让学生思考的,老师代表思考了。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课标准要求自己,更新教学观念,顺应教改潮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1.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的积极使用者。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回答着,教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地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教师的口头禅:“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讲过多少遍”指的是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过,似乎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你怎么还是不会呢?”这是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典型表现。“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只是做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如此才能使听和做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学会做一个

积极的语言的使用者。 2.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当一个学生答不出问题或者出了洋相,其他学生是嘲笑一番还是伸出援助之手?对教师的教学是不是采取协作而不是抵触的态度?有没有主动为教师提供自身信息,告诉教师自己的需要、强项和弱点,希望教师组织怎样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如果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往往会产生其不意的教学效果。比如阅读课以前我会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语言点,发现不理解的问题,课堂上进行互相交流。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他学生可以先回答,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给予补充。我发现,学生提到的问题常常恰恰是本课的重难点,有时候学生的回答也会很精彩。他们的发言得到及时肯定,成就感有了,学习的兴趣更大了,也提高了预习的质量。 3.教师要重视培训学生的学习策略。语文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技能过程中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策略。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师要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确定专题培养目标,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学习中的策略问题,在课堂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培训,以点带面,争取全体学生的提高。教师要把策略培训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针对学生出现的策略问题,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有意义交流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完成这些交际活动的同时,既能学会运用语言形式表达语言意义,又能使自己的策略能力得到提高。例如,教师通过长期观察发

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摘要】目前在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成为教师常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但是有任务设计的课堂就一定是有效教学吗?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任务设计的不当不仅没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反而适得其反,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的现象普遍存在。事实证明,只有优化的任务设计,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方;任务优化;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隐含着教学内容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被普遍认为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的设计与整节课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起到最关键性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是任务设计,一个好的“任务”设计不仅能非常好的调动和活跃整堂课的气氛,而且能非常自然的将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连接起来。学生有了自己的任务就会主动地去探索,这样就会驱使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探索,从实践中把握真知,在实践中创造成果。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之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3563027.html,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之谈 作者:姜金梅 来源:《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年第02期 摘要: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传授新知再也不能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那样从头到尾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要特别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随学生而动,学生随教师而思,以达到师生互动,合作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合作共赢 李岚清同志指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更新,就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要求广大教师把握新理念进行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里,在实践中领会和运用得如何呢?有待探讨。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传授新知再也不能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那样从头到尾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要特别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随学生而动,学生随教师而思,以达到师生互动、合作共赢的目的。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师主要起引导、启发作用。师生之间要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从而促进教学相长。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键要在“导”字上下功夫,设计问题一定要有层次,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思考,不断解答,不断质疑问难,不断获得结论,学生经历完整的思考过程,才可以增强问题意识。有经验的教师,引课时,设法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让学生带着悬念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讨与研究中。如五年级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时,教师的题目没有出示主题,而是出示了“天平游戏”让学生猜一猜天平游戏中会有什么奥秘。顿时学生倍感兴趣,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淡定地思考起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是教学中最想要的。还有的教师出示题目后,总要让学生想一想,看到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是这样回答的,“看到这个题目我想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么求的?”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研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设问一定要有艺术性,一定要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急于和学生要答案。比如二年级学习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时,当学生完成3×4+3、15+5×6、7×4-18、20-3×6时,有的教师提出,以上题先算什么,再算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word版本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 为主导”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灵魂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现结合课改实验谈点浅见。 (一) 新理念 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教学就成为了无效的或低效教学。 (二) 重新认识学生 许多成功的教学片段反映出现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较是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了。因此她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上课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的准备状态,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那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来了解。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的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但不清楚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上课一开始接在黑板上写了四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已经知道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四幅图分别表示出四分之一。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那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四) 要善于取舍教,调整教学顺序。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新课展开、巩固练习、课后延伸、课堂小结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形式,但这些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具备的。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恰当的选取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顺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渐渐被接受。大多数小学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在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中,凝聚着深刻的理性。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分析讲解课文,能够调动学生的感情,使之与教材、教师之间达到感情一致,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出来。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效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的汲取知识的。”这就告诉每一位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想法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创设一个优化的课堂氛围。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消除他们心理上的疲劳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程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关键,如果老师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先声夺人,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导入、引趣、激情、指向 例如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前,可以这样导入:“岁月

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祖国大地。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街道的两旁,在泪雨和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的灵车沉痛地告别。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一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尽管我们没有亲眼见到那动人的感人情景,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却可以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教师怀着满腔激情,以低沉的语调,稍微慢一点的节奏朗诵着。学生凝视双眸听着,想着……运用激情的语言导入,就能使学生在整节课中精力旺盛,比起照本宣科的讲解,无论如何,其收效都是明显的。 2、针对个体学生,激励性评价 在学生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它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很在意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老师鼓励性的语言会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如果老师面向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使用以鼓励为主的评价语言,就会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也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也就要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要时时鼓励,对差的学生要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及时的表扬。在指出学生的不足时,语气要委婉,不能伤及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语言“说得非常好,见解很独特,说明你善于

如何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学”在活动中起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在活动中主导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行被动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真正的起到主体的作用,教与学严重脱节。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只满足于死记硬背知识,使学生不能对知识灵活的运用。 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差,于是造成了重传授而轻方法、重分数而轻能力、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学习误区。学生的素质教育受到了忽视,教学质量也就受到了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 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 1.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2.让学生自主评价。小学生有了一定认知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 3.让学生自主体验。 4.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5.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是学生最熟悉的榜样,是全体学生观察分析良好行为的活榜样。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 我校确立了“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中心定位,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 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形成平等、民主的教风。再次,要善于引导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最后,要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独立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本质、规律和方法,不但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 根本目的。 2 将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浅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浅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一、着眼四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钻研教材,把握特点。 思想品德新教材突出时代特点,把“五爱”教育作为教学基本内容。课文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特点,选择教法,有效地“导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提高认知,发展思维。 教师“闻道在先”。教师主导的首要问题在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判别是非、善恶、美丑,促进学生道德思维发展。以事明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开启学生求知明理的动机,引导学生探究图文中蕴含的道理,鼓励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感受道德思维发展的乐趣。 3.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激发培养情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一要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以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他人的情和爱,移情于教,作用于学生;二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兴趣情感,以情载理,以情育人。 4.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思想品德课要着眼落实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应贯彻知行统一原则,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具体表现,在行为习惯培养上,

给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对照道德规范,既知道“为什么”,又知道“怎么做”。教师还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在道德行为上为学生作出示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榜样主导作用。 二、遵循五个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使品德心理内化成为可能。2.让学生自主评价。 小学生有了一定认知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 3.让学生自主体验。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获得体会,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 4.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思想品德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多关心后进生,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善于发现他们优点。如让他们多一点发言机

谈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一)

谈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一) 高中新课程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的一种学习方式。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转换“教”与“学”的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的做法是: 首先,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寻根究底,深入思考,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提高能力。我在讲授每课新内容时,很注意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和三维目标、重难点方面等科学的设疑。鼓励学生提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师生互动深入地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浮躁和浮光掠影。在设疑的过程中,我还注意,所提的问题要有梯度,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我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提的问题是:“我国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有哪些?有哪些失败之处?”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问题,又一个学生提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我马上鼓励:“这个问题提的好,比刚才的问题又深入了一步。”接着让学生再提问题,又一个学生提出:“给中国经济分别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规律性的认识?”到此,我则进一步向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学习这些历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现实意义?”我让学生提问题时,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热烈,整个课堂显得既热烈,又和谐。 其次,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从教学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然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孜孜不倦的、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我在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充分参与,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合作学习具体做法有两点:一是辩论式,让学生在辩论中提高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及大脑反应能力。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里,在讲到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节内容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关于战争经过的视频短片和关于战争结果的表格、数据等资料。在解释了什么叫战略、战术后,我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学思之窗”的问题进行思考:“有人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你是否赞同?”学生有赞同的,有不赞同的。我把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正方反方,让他们辩论,用史实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学生思路逐渐清晰,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最后由我对正反方的辩论进行评价和总结。二是表演式;如在学习二战中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入侵苏联,从而导致苏德战争爆发时,我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斯大林和希特勒。两位同学通过语言、表情以及恰到好处的手势比较准确地刻画了希特勒的狂妄自大、野心勃勃和斯大林的震惊愤怒、凛然不惧的形象。他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通过这种方式让其他学生了解了德国入侵苏联的原因、目的、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困境等。在学习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分别扮演农奴、军官、资本家、沙皇,要求他们能描述或表演出自己在农奴制改革前的生活状况。通过他们的表演,大家意识到:俄国已经危机重重,社会矛盾已经全面激化了,各阶级阶层都强烈希望改革,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第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白月桥在《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一书中指出:“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有形式思维和辨证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以时间和地点为主线的通过史料中介逐步认识客观发展规律,不断揭示历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