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

我发现,杭州中心红花比郊区的开得早。在大概了解了有效积温这个概念后,我明白植物也就是我见到的海棠花3.19日就开得烂漫了,而郊区还没有开的原因是植物生长发育不仅要达到其生物学下限

以上,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得到一定的有效积温之后才会开花。

有效积温

概念每种植物都有其生长的下限温度。当温度高于下限温度时,它才能生长发育。这个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称作有效积温。植物在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每一种植物都需要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够开始发育和生长,这个温度在生态学中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态学零度,但仅仅温度达到所需还不足以完成发育和生长,因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为总积温或者有效积温。这就是有效积温法则,它的表达式为:K = N(T - C)K:植物完成某阶段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用“日度”表示N:发育历期,即完成某阶段发育所需要的天数T: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该植物的发育阈温度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热量)条件。在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均得到满足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气温和发育速度成正相关,并且要积累到一定的温度总和,才能完成其发育期,这个温度的累积数称为积温。积温的种类积温有两种,即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每种作物都有一个生长发育的下限温度(或称生物学起点温度),这个下限温度一般用日平均气温表示。低于下限温度时,作物便停止生长发育,但不一定死亡。高于下限温度时,作物才能生长发育。我们把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值叫做活动温度,而把作物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该作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的活动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做有效温度,也就是说,这个温度对作物的生育才是有效的。作物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就叫做该作物这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的有效积温。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不同点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不同之点,在于活动积温包含了低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那部分无效积温;温度愈低,无效积温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有效积温较为稳定,能更确切地反映作物对热量的要求。所以在制订作物物候期预报时,应用有效积温较好。但应用于某地区热量鉴定,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农业气候区划时,则以用活动积温较为方便。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生态学复习资料总

一、填空(40空,20分) 1.从生态因子作用的角度考虑,坡向会影响森林的生长,这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间接作 用特点。 2.Raunkiaer的生活型主要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_、隐芽植物 和一年生植物,其分类系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按休眠芽在不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 3.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初级生产量。 4.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5.生态学巩固发展时期形成法瑞学派、北欧学派、英美学派 和前苏联学派等四大学派。 6.当以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量表示种群密度时,称为绝对密度。 7.平均而言,陆地上主要的森林类型中,以热带雨林的生产力最高。 8.我国暖温带地区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名称是夏绿阔叶林。 9.生态因子按照性质可以分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和生物因子以及人为因子。 10.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 11.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参数K生物学含义是环境容纳量。 12.能够包括群落中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并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一定面积,称为群落 的_最小面积__。 13.群落物种多样性是丰富度与均匀度的综合指标。 14.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之间的多样性、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遗传多样 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5.生物的三基点温度是指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 16.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7.一种植物分泌代谢物质对另外一种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现象叫他感作 用。 18.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其中能量金字塔总是呈正塔金字塔型,另外两种类型分 别为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19.最早命名并定义生态学的人是Haeckel 。 20.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初级生产量。 21.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22.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上、下限,其间的范围称作该生物的生态幅。 23.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和进化单位是__种群___ _ 。 24.《中国植被》的三级分类单位分别是:植被型、群系和群丛。 25.《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将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定义为群系。 26.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最终以热的形式离开生态系统。因此,能量是单向 流动的。 27.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其中只有能量锥体总是呈正塔金字塔型。生物量金字 塔倒塔形。

有效积温法则

有效积温法则:每种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昆虫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因此可用公式N·T=K表示,其中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K是总积温(常数)。 有效积温的应用:(1)推测一种昆虫的地理分布界线和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的世代 数。确定一种昆虫完成一个时代的有效积温(K),根据气象资料,计算出某地对这种昆虫全年有效积温的总和(K1),两者相比,便可以推测该地区1年内可能发生的世代数(N)。(2)预测和控制昆虫的发育期如已知一种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则可在预测气温(T)的基础上预测下一发育期的出现。同样,可以调控昆虫的饲养温度,以便适时获得需要的虫期。 有效积温在应用上的局限性:(1)有效积温的推算,目前还是假定昆虫在适温区内温度与发育速率成正比关系的前提下按照有效积温的基本公式进行推导的。从关系式 T=C+KV看,这是典型的直线方程式。但在大多数昆虫中,偏低或偏高的温度范围常常不是随着温度的提高而成正比地加快,只有在最适温度范围内这两者的关系才接近于直线。因此,为了计算积温而选择的温度处理应在最适温或接近于最适温区范围之内。同样,通过计算推导出来的发育起点温度,对于计算有效积温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与实际的发育起点常会偏高或偏低。这是值得注意的。 (2)一些昆虫在温度与发育速度的关系曲线上(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有出现发育恒定温区的可能性。这也是带来偏差的一个因素。 (3)一些有效积温的材料是在室内恒温饲养条件下取得的,但昆虫在自然界的发育处于变温之中,在一定的变温下昆虫的发育往往比相应的恒温快。此外,气象上的日平均气温也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温差情况,且与昆虫实际生活的小气候环境不完全相同。 (4)生理上有滞育或高温下有夏蛰的昆虫,在滞育或夏蛰期间有效积温是不适用的。一二年生花卉的花期调控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 通过光照处理调节花期;(2) 通过温度处理调节花期;(3)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花期;(4) 通过改变栽培措施调节花期 (2) 控温控花法、控光控花法、颠倒昼夜处理法、遮光延长开花时间处理法、播种期调节控花法、控水控肥控花法、调节气体控花法、修剪控花法。

生态学期末复习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7)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 协同进化 2. 内禀增长率 3. 生态工程 4. 净初级生产力 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 谢尔福德氏耐性定律 7. 边缘效应(作用) 8. 生态演替 二、简述题(任选三题;每题14分) 1. 简述种群增长基本类型,并说明环境容量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2. 简述生态学发展的理论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3. 简述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4. 简述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功能 三、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17分) 1. 试论述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论述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3. 论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丧失的原因及保护的对策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8)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 生态平衡 2. 温室效应 3. 生境 4. 生态学 5. 生物小循环 6. 生态工程 二、简述题(每题10分) 1. 生态演替的主要类型及其内容 2. 举例解释边缘效应 3. 分析单种群增长的两种模型 4.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三、论述题(每题15分) 1. 试论述种间关系及其内容 2. 试用系统科学或控制论的观点举例分析一个生态学问题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9) 一、概念解释(每题2分) 1、生态因子 2、生态型 3、R-对策 4、K-对策 5、食物链 6、食物网 7、种群 8、群落 9、竞争 10、协同进化 11、耐性限度 12、生态幅度 13、原生演替 14、次生演替 15、初级生产 16、次级生产 17、可再生资源 18、不可再生资源 19、温周期现象 20、光周期现象 二、简答题(每题5分) 1、种群空间格局的类型及其特征 2、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 3、生活型与成层现象 4、列举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分类 2、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分支,并谈谈你对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理解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0)

有效积温法则

(2)有效积温法则及应用温度对昆虫的发育速度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在有效温度范围内,发育速度与温度成正比关系,即温度愈高发育速度愈快,发育所需的天数就愈少.实验测得的结果表明,昆虫的发育期与同期的有效温度的变化具有规律性,即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虫态或世代)所需天数与同期内的有效温度(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的乘积是一常数.在昆虫研究中,这一常数称为有效积温,其单位常以日度表示,而这一规律则称为有效积温法则,用公式表示为: K=N(T-C) 或N=K/(T-C) 式中:K 为积温常数;N 为发育日数;T 为实际温度;C 为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法则在昆虫的研究和害虫的防治中经常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估测某昆虫在某一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通过实验可以测得一种昆虫完成1个世代的有效积温K,以及发育起点温度C,某一地区的实际温度T(日平均温度或候平均温度或旬平均温度)可以从该地区历年的气象资料中查出.因此,某种害虫在该地区一年发生的世代数常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推算出来: 世代数=某地一年的有效积温(日度)/该地区该虫完成1代所需的有效积温(日度) 例如:实验测得槐尺蠖完成1个世代的有效积温为458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9.5℃(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的平均值),某年在北京4~8月(槐尺蠖活动期)的有效积温为1873日度,即可推算出该虫在北京每年能发生的世代数: 发生世代数=1873/458=4(代) 即槐尺蠖一般在北京每年可发生4代. ②推算昆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数值发育起点C可以由实验求得:将一种昆虫或某一虫期置于两种不同温度条件下饲养,观察其发育所需时间,设2个温度分别为T1和T2,完成发育所需时间为N1和N2,根据K=N(T-C),产生联立式: 第1种温度条件下: K=N1(T1-C) (1) 第2种温度条件下: K=N 2(T2-C) (2) 因为(1)=(2)=K 得N 1(T1-C)=N2(T2-C) C=(N2 T2-N 1 T1)/(N 2-N 1) 将计算所得C值公式即可求得K. 例如:槐尺蠖的卵在27.2℃条件下,经4.5天,19℃条件下,经8天.代入上面的积温公式中,则得槐尺蠖卵期有效积温: C=(8×19-4.5×27.2)/(8-4.5)=29.6/3.5=8.5℃ 将计算出的发育起点温度代入19℃条件下积温公式中,则得槐尺蠖卵期有效积温: K=8×(19-8.5)=84(日度) ③预测害虫发生期知道了1种害虫或1个虫期的有效积温与发育起点温度后,便可根据公式进行发生期预测. 例如:已知槐尺蠖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5℃,卵期有效积温为84日度,卵产下当时的日平均温度为20℃,若天气情况无异常变化,预测7天后槐尺蠖的卵就会孵出幼虫. N=84/(20-8.5)=7.3(天) ④控制昆虫发育进度人工繁殖利用寄生蜂防治害虫,按释放日期的需要,可根据公式计算出室内饲养寄生蜂所需要的温度.通过调节温度来控制寄生蜂的发育速度,在合适的日期释放出去. 例如: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落叶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34℃,有效积温为161.36日度,根据放蜂时间,要求12天内释放,应在何种温度才能按时出蜂.代入公式,即: T=161.36/12+10.34=23.8℃ 即在23.8℃的温度条件下经过12天即可出蜂释放. ⑤预测害虫在地理上的分布如果当地全年有效总积温不能满足某种昆虫完成1个世代所需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 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 光强是光合作用能量的来源,适宜的光照能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发育。光强和体色也有一定的关系。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光补偿点: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海洋植物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阳地(阳生或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隐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阴地(阴生或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潮湿、背阴的地方或林下。 耐阴性植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阴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荫。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哺乳动物的繁殖和换毛 长日照动物: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如雪貂、野兔。 短日照动物: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如绵羊、山羊和鹿。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有何意义? 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水分对生物有何影响?生物如何适应? 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很好的溶剂;水是生物代谢过程的重要原料;缓和调节体温;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活。 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就植物而言,水分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个最高,最适,最低的三基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 3、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降水在地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主要因地理纬度,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的不同所致。(1)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适应方式

生态学简答题及综合题

1、简述环境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2、试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1)整体观和综合观.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组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地发挥作用.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观点,他要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来对待,注意其整体的生态特征.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生存危机,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人类仍然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2)层次结构理论.层次结构理论是整体观和综合观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是无限的.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3)新生特性原则.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特性产生. 3、试述r-选择、k-选择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

生态学总复习1

生态学总复习题 一、术语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就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 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主导因子作用:在各种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因子也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 生明显变化。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多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幅:生物生活在自然界中,由于长期选择的结果,每个物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对各生态因子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每一个物种对生态因子忍受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 范围即生态幅。 生态内稳定: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盐碱土植物:有些植物能在含盐量高的盐碱土中生长,具有一系列适应盐碱土的形态和生理特性,这类植物统称为盐碱土植物。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其适宜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危害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 境,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将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生态位: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最后产量恒定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恒定在同一水平上。 二、简述题 ⒈现代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现代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相比,在研究层次、研究手段和研究范围上都有发展: (1)在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传统生态学以动植物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现代生态学在宏观上扩展到对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生物圈的研究。在微观方向上,出现了分子生态学等新的分支学科。 (2)研究手段有很大更新 传统生态学研究中,着重于对象的描述,研究方法及所用仪器都很简单,现代生态学

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下面带“”考的概率不高) 1、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2、滞育:生物体为了抵御长期的不利环境条件而进行的一种遗传性状的改变。 3、休眠:休眠是生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4、自然驯化:生物体为了调整对某个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而进行一种过程。 5、人工驯化: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这种生理适应短时间即可完成。 6、生态幅:物种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大小,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7、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8、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生态因子。 9、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 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10、生态因子:组成环境的因素,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又称环境因子。 11、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 发展的各种因素。 1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3、生态金字塔: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的一种表示方法。 14、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5、食物链的类型: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寄生食物链。 16、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 象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17、食物链: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 18、分解者:把动植物死亡后的残体分解为比较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最简单的无机物并把它们释放 到环境中去,供生产者重新吸收和利用的一类生物。 19、消费者:是指依靠活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它们归根结底都是依靠植物为食。 20、生产者:包括所有绿色植物、蓝绿藻和少数化能合成细菌等自养生物。 2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 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2、生物群落演替: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群落: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 24、生态位:物种在其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 25、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 一地区长期共存。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 26、利他行为:一个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27、隔离现象:在种群内部个体间、配偶间或某种方式结合的小群间常保留有一定的空间距离。 28、稳定选择: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数量特征分布中间的个体有利,“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 29、定向选择:当选择对一侧的“极端”个体有利时,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 30、分裂选择:当选择对两侧的“极端”个体有利时,“中间”个体被淘汰,使种群分成两部分。 31、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出现随机增减的现象。 32、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随机交配、对基因平衡没有干扰因素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 不变。 33、生命表: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34、迁入和迁出:指种群间生物个体的相互运动,是基因交流的生态过程。 35、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种群进行年龄结构的调查所编制的生命表。

有效积温

我发现,杭州中心红花比郊区的开得早。在大概了解了有效积温这个概念后,我明白植物也就是我见到的海棠花3.19日就开得烂漫了,而郊区还没有开的原因是植物生长发育不仅要达到其生物学下限 以上,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得到一定的有效积温之后才会开花。 有效积温 概念每种植物都有其生长的下限温度。当温度高于下限温度时,它才能生长发育。这个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称作有效积温。植物在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每一种植物都需要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够开始发育和生长,这个温度在生态学中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态学零度,但仅仅温度达到所需还不足以完成发育和生长,因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为总积温或者有效积温。这就是有效积温法则,它的表达式为:K = N(T - C)K:植物完成某阶段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用“日度”表示N:发育历期,即完成某阶段发育所需要的天数T: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该植物的发育阈温度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热量)条件。在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均得到满足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气温和发育速度成正相关,并且要积累到一定的温度总和,才能完成其发育期,这个温度的累积数称为积温。积温的种类积温有两种,即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每种作物都有一个生长发育的下限温度(或称生物学起点温度),这个下限温度一般用日平均气温表示。低于下限温度时,作物便停止生长发育,但不一定死亡。高于下限温度时,作物才能生长发育。我们把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值叫做活动温度,而把作物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该作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的活动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做有效温度,也就是说,这个温度对作物的生育才是有效的。作物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就叫做该作物这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的有效积温。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不同点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不同之点,在于活动积温包含了低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那部分无效积温;温度愈低,无效积温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有效积温较为稳定,能更确切地反映作物对热量的要求。所以在制订作物物候期预报时,应用有效积温较好。但应用于某地区热量鉴定,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农业气候区划时,则以用活动积温较为方便。

生态学相关知识点

生命的起源: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高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特点:原始界膜和原始的物质交换)、原始生命(特点:原始新陈代谢和繁殖) 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作生物圈,由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组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几大著名生态学派: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 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 环境科学: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和。 生态学中的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一,综合作用,各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综合作用于生物。例如:水体温度与溶解氧的关系水温上升,水中的溶氧量随之下降。二,主导因子作用,主导因子:在诸多的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有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如光合作用时,光强是主导因子,温度和CO2为次要因子。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有的因子直接影响生物,有的通过其他因子间接作用。四,阶段性作用,因子在生物的不同发育时期的作用及效果不同,五,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补偿作用: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例如光照不足所引起的光合作用的下降可由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 作用规律:上面的五点和第六点: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①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②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且阻止其生长、繁殖或扩散甚至生存的因素。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特点: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一,生物的耐性限度会因发育时期、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当一个种生长旺盛时,会提高对一些因子的耐性限度;相反,当遇到不利因子影响它的生长发育时,也会降低对其他因子的耐性限度。二,在自然界生物的耐性限度的实际范围几乎都比潜在范围狭窄。可能是由于两个原因:①在不利因素影响下,提高了对基础代谢率的生理调节所付出的代价;②生态环境中的辅助因子降低了代谢强度的上限或下限水平。三,生物的耐性限度是可以改变的,因为生物对环境的缓慢变化有一定的调整适应能力,甚至能逐渐适应于极端环境。 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1)生态幅即对某一生态因子,又指环境条件的综合2)生态幅一般从生态适应的角度来讨论。 有时一生物种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对另一因子的适应范围很窄,在这种情况下,生态幅常常为后一生态因子所限制。 在自然界生物种往往并不处于最适生境下,因为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常常妨碍他们去利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因此生理最适点与生态最试点常常是不一致的。

生态学名词解释

1、反馈:指系统中某一成分变化引起其他成分发生一些列变化,而后者的变化最终又回过来影响着首先变化的成分。 2、有效积温法则: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生长发育,且此热量为一常数。 3、短日照植物:日照短于临界光期才能开花的植物。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 4、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5、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基础生态位:物种理论上占据的生态位空间。 6、环境容纳量:指种群所在的环境条件允许某一物种的种群增长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值。 7、最小种群原则:对于一些集群生活的动物种类,如果数量太少,低于集群的临界下限,则该动物种群就不能正常生活,甚至不能生存。 8、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性,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 9、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一个最低点(耐受下限)和一个最高点(耐受上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耐受范围称生态幅。 10、化感作用:某些植物能够分泌一些有害物质,阻止其他植物在其周围生长,或防御动物进一步啃食,此现象称为化感作用。 11、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12、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平衡之处的光强度。 13、种群:指特定时间内,分步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4、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 15、艾伦法则: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内温动物外露部分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 16、种间竞争:是指几种生物利用同一种有限资源所产生的相互抑制作用称种间竞争。 17、土壤质地:土壤中大小不等的矿物质颗粒的组成百分比。 18、冻害: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 19、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20、环境:指所在栖息地中对该个体发生影响的全部无机因素和有机因素的总和。 21、光周期现象:昼夜交替中日照长短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2、生态入侵:由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发展。 23、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都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24、食物网:多个食物链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而成的网。 25、拥挤效应:随着群体当中个体数的增加,密度过高时,由于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缺乏排泄物的毒害以及心理和生理反应,则会对群体带来不利影响,导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的增长率,产生所谓的拥挤效应。 26、食物链: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在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的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27、协同进化:许多物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表现在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此方式的进化称为协同进化。 28、内禀增长率(内在增长率,瞬时增长率):在无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最大增值率。

简答

1.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传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以上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现代生态学主要以生态系统为研究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及其不同的层次;环境指生物生活其中的环境系统,包括无机、有机和社会环境(或因素)。 2.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a)萌芽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 生态学建立前期 b 成长期(16世纪~20世纪40年代) Réaumur, 1735, 6卷昆虫学著作 Malthus, 1798, 人口增长 Liebig, 1840, 植物最低因子定律 Lotka, 1925, 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Elton, 1927, 《动物生态学》 Verhust, 1938, Logistic 方程 c成熟期(20世纪50年代~今) 人才如云 3.列举3-4个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及其代表著作(1部) 马世骏(主编). 现代生态学透析

丁岩钦. 昆虫数学生态学 林昌善. 粘虫生理生态学 庞雄飞,尤民生. 昆虫群落生态学 4.列举国内外生态学有关的期刊 《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会 《生态杂志》---中国生态学会, 《AMBIO--人类环境杂志》----瑞典皇家科学院 《Ecology》----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5.学习生态学的意义 生态学是害虫测报和防治的理论依据 ?昆虫生态学,为环境保护和害虫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在害虫发生前,预先估测其未来的轻重以及分布扩散范围等,并在掌握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害虫数量变动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便于群众掌握的测报指标和方法,而要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工作。 ?害虫的生态防治:依据整体观点和经济生态学原则,选择任何种类的单一或组合措施,不断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安全、健康、高效、稳定、持续,同时将害虫维持在经济阈值水平之下。 二、简答题

生态学简答题汇总

1.简述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对策? 2.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3简述陆生动物的水平衡? 4.水生动物如何适应高盐度和低盐度环境? 5.休眠及其生物学意义。 6.模逻辑斯谛增长的模型的假设 7.指出并分析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修正项(1-N/K)的生物学意义并分析? 8.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 9.种群衰落及其原因 10. r对策者概念、生理生态特征、举例。 11.K对策者概念、生理生态特征、举例。 12.动物集群生活方式的生态学意义: 13.动物分散利用领域生活方式的生态学意义? 14.通讯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15.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6.层片具有以下特征 17.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18.生态锥体的特点 19.生态过渡带及主要特征 20..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 2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的共同特征 22.简述生产者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3.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过程 24.影响分解过程的因素 25.简述土壤动物在有机物质分解过程中的作用 26.我国生态农业典型模式 27. 生态城规划的五项原则 28.生态城的衡量标准 29.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30.关于热岛效应 1.简述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对策? ①形态适应: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短变小的趋势(艾伦法则)。生活在寒冷气候地区的同类恒温动物, 其身体往往趋向于大,而在温暖气候地区生活者体形则趋向于小(伯格曼定律)。恒温动物的另一类形态适应,是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或羽)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厚皮下脂肪,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逆流热交换。②生理适应:局部异温性,即动物的四肢、尾、吻、外耳等部位温度降低, 低于体躯中央的温度,并且身体中央温暖的血液很少流到这些部位,从而使这些隔热不良的部位不至于大量散失体热。另有些动物可通过耐受冻结或处于超冷状态而避免冷伤害。③行为适应:主要表现为休眠和迁移。 2.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⑴有效积温:是指生物为了完成某一发育期所需要的一定的总热量,也称热常数或总积温。用公式表述为:K = N ( T-C )K为热常数,单位用“日度”表示;N为发育历期, 即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的天数;T为发育期的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 ⑵应用①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 K / K1 ,有效积温法则不适于用来计算有休眠或滞育期生物的世代数。)②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一种生物分布区的全年有效总积温必须满足该生物完成一个世代所需要的K值③预报农时。④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⑤益虫的保护和利用以及预测害虫发生程度等。 3简述陆生动物的水平衡? ①陆生动物失水的主要途径是排尿、排粪、皮肤和呼吸道表面的蒸发等;得水可能通过饮水、食物、体表吸水及代谢水等途径。②通过饮水和进食含水的食物而从外界获得水分,生活在荒漠和其他缺水生境的动物,常利用代谢水弥补体内水分的不足。③减少失水的适应形势

生态学思考题答案

第二章思考题 1、什么是环境?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环境:指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1、生物的能量环境 太阳辐射有两种功能:热能和光能。 热能:给地球送来了温暖,使地球表面土壤、水体变热,引起空气和水的流动; 光能:在光合作用中被绿色植物吸收,转化为化学能形成有机物,沿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停地流动。 2、生物的物质环境 生物的物质环境生物圈:1)、岩石圈和土壤圈(岩石—母质—土壤)2)、水圈(海洋、内陆水、地下水。水体中溶解有各种无机和有机营养物质,它们为植物生长和水生生物的分布提供了物质基础。)3)、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电离层) 2、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其分类。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分类: 1、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水、空气、雷电等); 2、土壤因子(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肥力、土壤结构和土壤生物等因子); 3、生物因子(指与对象生物发生相互关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因子,形成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关系); 4、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阴坡和阳坡)、地面起伏等,通过影响气候和土壤, 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5、人为因子(指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 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综和性(因子间相互制约)。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它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2)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有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明显的变化。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 (4)限定性(时段性)。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和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 4、简述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特耐受定律。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况的营养元素的量”。 谢尔福特耐受定律: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该定律认为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生态幅当中包含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生态学思考题答案

第二章思考题 1、什么就是环境?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环境:指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综合。 1、生物的能量环境 太阳辐射有两种功能:热能与光能。 热能:给地球送来了温暖,使地球表面土壤、水体变热,引起空气与水的流动; 光能:在光合作用中被绿色植物吸收,转化为化学能形成有机物,沿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停地流动。 2、生物的物质环境 生物的物质环境生物圈:1)、岩石圈与土壤圈(岩石—母质—土壤)2)、水圈(海洋、内陆水、地下水。水体中溶解有各种无机与有机营养物质,它们为植物生长与水生生物的分布提供了物质基础。)3)、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与电离层) 2、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其分类。 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分类: 1、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水、空气、雷电等); 2、土壤因子(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肥力、土壤结构与土壤生物等因子); 3、生物因子(指与对象生物发生相互关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因子,形成捕食、寄生、竞争与互惠共生等关系); 4、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阴坡与阳坡)、地面起伏等,通过影响气候与土壤,间接 地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分布); 5、人为因子(指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 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综与性(因子间相互制约)。每一个生态因子都就是在与其它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就是单一的,而就是综合的。 (2)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就是非等价的,其中有1-2个就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明显的变化。 (3)不可替代性与互补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她因子来补偿。 (4)限定性(时段性)。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这种阶段性就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与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就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 4、简述最小因子定律与谢尔福特耐受定律。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况的营养元素的量”。 谢尔福特耐受定律: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与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该定律认为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上限的因子都就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生态幅当中包含最适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