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版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版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版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童话是每个人童年的梦,本单元以“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为主题,由4篇课文组成。2篇精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2篇略读课文《那一定会很好》《一块奶酪》,以及“习作:我来编童话”“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本单元4篇课文都和童话有关系,童话将继续为你打开一扇鸟语花香的大门,它会让你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歌唱。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童话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在这个大花园里,动物、植物也像人一样,有快乐、有烦恼、有情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借助文本去感悟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童话故事蕴含的道理。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卖火柴的

小女孩2

本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

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

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1.会认27个生字,会写26个字。掌握9

个多音字。会写34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能对文中的人物做出简单的评价。

3.能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相应的语

气。

4.能把《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

里旅行》等故事讲给别人听,能体会

故事所传递的真挚情感。

那一定会很好1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

的木地板,以种子的奇特经历诠释了树立

服务意识,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境界。

在牛肚子里旅行2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写青头和红头

捉迷藏时红头被牛吞进肚子里又逃生的故

事,引导学生了解牛有四个胃和牛会反刍

的科学小知识。

一块奶酪 1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蚂蚁队长战胜贪念,将奶酪送给了年龄最小的蚂蚁。

习作 1 我来编童话 1.能借助教材提示的内容,发挥想象,

编写童话故事。

2.能尝试运用改正、增补、删除的修改

符号自主修改习作,初步形成修改习

作的意识。能给习作加题目。

语文园

地·快乐

读书吧

3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

积月累、在那奇妙的王国里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

童话的特点及阅读童话的好处。

2.能运用减一减的方法,认识“申、

介”等7个生字。

3.能了解3组带口字旁的字不同的字义

特点。

4.能了解改正、增补、删除3种修改符

号的用法,并在修改自己习作时尝试

使用。

5.朗读、背诵关于“理”的3条谚语。

6.能产生阅读童话的兴趣,自主阅读3

本童话,了解故事内容。

7.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分享。

8卖火柴的小女孩

1.会认“旧、饿”等9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挣、几、晃、喷”。会写“柴、冷”等13个字。能正确书写“火柴、围裙、可怜”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想象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景象并能理解所表达的愿望。

3.感受小女孩在面临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时,内心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4.了解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写法。

5.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想象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景象并能理解所表达的愿望。

2.感受小女孩在面临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时,内心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难点

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了解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写法。

1.识字写字

识字是小学阶段的重点,特别是在中低年级,所以教师一定要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提高兴趣,学会方法,能自主地识字,爱上汉字。

会认字中“蜡、烛”可以通过图片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识字,“晃、喷、划”可以通过动作和组词去呈现。“燃、焰、烛”可以通过偏旁理解意思。多音字“几”可以借助图片,如出示三张茶几的图片,指出“茶几”的“几”的读音,并明确“几张”中的“几”表示询问数量多少。其次,还可以利用字源识字理解“烛、富”的意思,这种识字方法形式活泼,学生更愿意接受,最重要的是,可以了解汉字的起源,帮助学生了解构字的依据,识记的效果也会更好。此外,识字教学中最常用的还有情景识字法,给会认字组词,放到情景中帮助学生去理解,如“旧衣服、财富、卷尺”等。

会写字教学主要指导学生对汉字笔画的起落避让、间架结构的合理安排,促使学生对汉字的笔画、结构形成正确的视觉印象,变抽象为具体,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在指导之前,先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汉字很重要,看每个字的占格情况,再进行指导。最后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激发他们书写的兴趣。

2.课文朗读

本文朗读的基本语调应低沉、缓慢,在具体朗读时还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适当变换语速和语气。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所处的环境,体会小女孩心情的细微变化,还要考虑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既要读出对小女孩的同情,又要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等方法认识本课多音字“挣、几、晃、喷”的读音。

(2)运用自己熟悉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

(3)搜集作者安徒生的简介,对作者有个简单的了解。

(4)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通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旧、饿”等9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挣、几、晃、喷”。会写“柴、冷”等13个字。能正确书写“火柴、围裙、可怜、哪怕、暖和”等17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找出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

一、观看动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生:喜欢)因为童话故事形式活泼、想象丰富,所以老师也喜欢。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吧。

2.课件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动画片段。(播放课文动画,大概2分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出示课文情景图)

4.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安徒生(1805—1875),出生于丹麦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安徒生从小热爱文学,通过刻苦学习,成了著名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代表作有《坚定的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在文中圈出生字,并注音。

2.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课文比较长,段落比较多,认真读课文,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

4.找出文中的小女孩总共擦燃了几次火柴。

5.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2.检查认字情况。

(1)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2)指名在全班说一说。(方法有:加一加、减一减、归类识字等。如“焰、烛、燃”,偏旁都是“火”,表示都和火有关系。)

3.指名找出课文中带有多音字“挣、几、晃、喷”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

1.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2.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3.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

4.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师:认真读这几句话,读准这几个多音字在本课中的读音。你知道这几个多音字的其他读音吗?

生1:我知道,第3句话中的“晃”读作“huǎnɡ”,它的另一个读音是“huànɡ”,可以组词为晃动。

生2:对,我也知道第2句中“几乎”的“几”读“jī”。

生3:我发现第3句中也有一个“几”,这个字在句中读“jǐ”。哈哈,我很细心吧!

生4:第4句中的“喷”读“pèn”,它的另一个读音是“pēn”,我会组词喷水。

生5:第1句中的“挣”读作“zhènɡ”,它的另一个读音是“zhēnɡ”,可以组词为挣扎。

师:你们说得真好,可以看出你们平时都很注意积累知识,加油。

4.小练笔。

课件出示:

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1.家具城里的茶几.()太多了,大概有几.()十个,我都挑花眼了。

2.一阵风吹来,明晃.()晃的烛光轻轻地晃.()动了起来。

3.看见桌上喷.()香的奶酪,小熊的口水都快要喷.()出来了。

5.指导书写会写字。

(1)从结构、笔画方面重点指导:

柴:上下同宽,书写时注意下部“木”的横要长一些,撇、捺要写舒展。

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的点不要漏掉。

焰:左窄右宽,“臼”中间的两横不要连在一起。

(2)从字源、字义方面指导:

柴:篆文=(此,踩在脚下)+(木头),表示踩在脚下的木头。

富:金文=(宀,房屋)+(酉,酒坛),形容家境富裕,有余粮酿酒。

师:用多种方法记忆、理解生字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学生中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书写不正确的地方,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三、再读课文,初识文意。

1.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简要概括文章大意。

第一部分(1~4):大年夜里,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第二部分(5~9):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表达了小女孩的愿望和愿望的破灭。

第三部分(10~11):小女孩冻死在了大年夜。

2.指导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童话故事要用不同的语气、语速、语调去读。在朗读课文对环境的描写时,语调应低沉、缓慢,读出对小女孩的同情。在朗读小女孩的幻想时,要读出小女孩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语调略微上扬,但不要过高。读小女孩的结局时,语速缓慢,语气沉重,充满悲伤。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有很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划分段落,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段意综合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课文,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悲惨命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幻象并能理解所表达的愿望。

2.感受小女孩在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写法。

4.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四张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图片。(一张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街上走着的图片,一张是小女孩擦燃第一根火柴看到的情景图,一张是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奶奶的情景图,一张是小女孩冻死在大街上的图片)

2.师:在这个漂亮的小女孩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先感知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学习第1~4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课件出示:

读一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每年的大年夜,我们都会在家里和家人一起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而文中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大街上干什么?天气是怎样的?从这个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汇报。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这个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生1:从第1自然段的描述中,我知道当时的天气很寒冷,天又快黑了。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会在自己温暖的家中吃饭,但小女孩还光着脚在大街上走着。

生2:读着第1自然段,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小女孩可怜的模样,让人十分心疼。

(3)指名朗读第2~4自然段,在这三个自然段中,有个关键词——可怜,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女孩可怜?

课件出示:

1.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描写

2.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描写

3.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描写

师:这几句话分别从什么方面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仔细阅读,把描写方法写在括号中。

预设:这几句话描写了小女孩的外貌、动作,写出了小女孩饥寒交迫的处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学习第5~9自然段。

(1)第一次擦燃火柴:

课件出示:

①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这样的景象?

②第5自然段一共有几个感叹句?感叹句的运用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生1:擦燃火柴后,小女孩看到了火炉,因为她太冷了,太渴望温暖了。

生2:这段话中有5个感叹句,写出了小女孩对温暖的渴望,表达的感情很强烈。

师:感叹句能够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朗读这一自然段的时候,要读出小女孩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语调略微上扬,但不要过高。

(2)自由朗读第6~9自然段,谁来说一说:小女孩又擦燃了几次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幻象?

课件出示:

生2:第二次,她看到了烧鹅,因为可怜的小女孩太饿了。如果当时我在场该多好啊,我会把自己的好吃的都送给她。

生3:第三次,她看到了圣诞树。大年夜是一个全家团圆的日子,她多么渴望家的温暖啊,所以小女孩看到的幻象是圣诞树。

生4:第四次,小女孩看到了她的奶奶。她的奶奶已经去世了,奶奶是唯一疼爱她的人,所以小女孩看到了奶奶。

生5:第五次,小女孩擦燃了一大把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

(3)奶奶抱起小女孩是什么意思?哪里是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

预设:奶奶抱起小女孩,预示着小女孩已经冻死了。死亡对于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来说就是一种解脱,她再也不会感到寒冷和饥饿。

师:三个“没有”间接地写出了小女孩生活的世界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揭示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在今天的社会中,再也没有这样悲惨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3.学习第10~11自然段。

想一想:小女孩为什么死后带着微笑?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两个“幸福”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回答。

预设:小女孩带着微笑死去了,因为她在死前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幻象。小女孩死前是在美丽的幻境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面的“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之后,就没有了寒冷、饥饿、痛苦,彻底“幸福”了。

4.课文学完了,这个故事很感人,更让人唏嘘伤感,回家后,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吧。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内容读起来让人心情很沉重,通过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美丽的幻象,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象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部分主要写小女孩的五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借助图片和朗读,随着每一次火柴的擦燃,更加深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再用回家讲故事的方法,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内化和转化。

成功之处: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主要抓住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节,想象小女孩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生活进行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再加上当堂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的同时,让这些身处幸福之中的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努力读书。

不足之处:

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不能准确读出文字表达的情感,不能做到有轻有重,没注意到停顿和整篇课文的朗读基调。

教学建议: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强朗读训练,注重语感训练,课余时间让学生多听课文录音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9*那一定会很好

1.会认“缩、努、茎”等8个生字,理解“缩成一团、吱吱嘎嘎、手推车、吱呀”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3.体会作者展开想象编写童话的写法,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重点

1.会认本课“缩、努”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难点

体会作者展开想象编写童话的写法,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1.识字写字

归类识记“推、拆”,这两个都是提手旁的字,都和动作有关系,可以让学生表演动作,也可以用图片帮助识记。也可以比一比识字,如“拆—折”。“缩”也可以用作动作的方法帮助识记。“吱吱嘎嘎”是拟声词,可以联系生活想一想什么东西发出声音是“吱吱嘎嘎”的,也可以上网搜音频让学生直接感受“吱吱嘎嘎”的声音。其他几个字都可以随文识字。

2.默读课文

初步学习默读课文,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可以画出重点词句,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果。能够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画出来。课文中一共有四处相关的句子。“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依托这些句子,体会树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1.预习提纲

(1)借助拼音认识本课会认的字。

(2)对作者流火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3)理解“包裹、手推车、木料”的意思,并搜集这些词语的图片帮助理解。

(4)初读课文,学会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5)默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流利,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解题导入。

1.师:什么叫“会很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生1:如果下次考试,我的英语成绩比上次的64分再提高10分,那一定会很好。

2.课文是怎样描写“那一定会很好”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流火:原名蒋白鸽,曾担任过若干年小学语文教师,现为自由撰稿人。2003年开始在网络上写童话,此后作品陆续发表在纸媒。已出版短篇童话集《木马快递》、童诗集《从前的大人和小孩》等。

5.可以课件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包裹:作为表示动作解释的时候,有包围、包扎、包装的含义。作为表示名称解释的时候,指包扎成件的包儿、由邮局寄送的包件。

手推车:搬运物体的工具。

木料:初步加工的木头。

(出示这三个词语的图片)

6.师:第9课课题序号前面有一个星号,还记得是什么意思吗?(略读课文)对,这个符号表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在第3课的《不懂就要问》的课题序号中也见过,还记得老师说过,这类课文主要靠同学们自己去学懂。

设计意图:

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会很好”引导学生初步解题,获得对题目的准确理解。再次提示学生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缩努茎锯斧推吱拆

(1)借助拼音随文识字,读准每一个生字。

(2)小组合作,集中识记本课生字。组长逐一检查。

(3)集体汇报交流:你们是怎么识记生字的?

生1:表示动作的字我可以演一演,比如“拆”,有一次我把家里的电脑给拆了,被妈妈骂了一顿。也可以和“折”进行对照,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形近字对比。

生2:“吱”是拟声词,老鼠吱吱地叫,特别讨厌。

2.默读课文,要求把每一个生字的读音都读准确,并读准带有生字的词语。

设计意图:

借助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借助句子识词,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生字和词语的熟悉程度。

三、学习课文,品味感悟。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①默读课文,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②小组合作,选择一段进行表演。

2.汇报交流。一粒种子——一棵大树——一辆手推车——一把椅子——木地板。

3.师:说一说,一棵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感受。

生:手推车能跑,椅子悠闲自在,木地板沐浴在阳光下,并且舒服地躺着。(课件出示手推车式、椅子、木地板的图片,采用课本上的卡通形象比较好。)

4.师:在漫长的经历中主人公为什么追求不一样?

小组合作讨论。

生:不同的境遇有不同的追求。

师:不同的时期,我们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像种子一样享受每一个阶段,让我们的每一段经历都变得幸福而美好。

5.自由朗读,想象画面。课件出示两个卡通形象,用对话的形式呈现。

自由朗读,想象树在每一个阶段舒服快乐的心情。

生1:我好像看到了树变成了手推车的时候的样子,它每天在路上跑来跑去,听着耳边呼呼的风声,可真惬意。

生2:是的,我闭上眼睛就能想到那把只要人一坐上去就吱吱作响的椅子,它让我想起姥姥家的那把也是吱吱作响的椅子。

生3:我认为树变成木地板的时候是最舒服的,暖暖的阳光照射到它身上,别提有多舒服了。

设计意图:

通过默读、自由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感知文章的写法。体会略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充分自学,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提取信息,引导学生一层层深入理解“会很好”,激发学生的想象。运用对比的手法帮助学生读懂童话,使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使其受到熏陶。

四、拓展延伸。

找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读一读,看看小溪流都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建议:几个人同读一本书,共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相互交流,帮助理解童话故事的内容。(课件出示《小溪流的歌》中的插图)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这篇童话故事,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外学习交流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议课外阅读的童话《小溪流的歌》选择上和本课内容相关联,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高拓展阅读的有效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成功之处: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课文写了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变化历程,学生读起来生动有趣。这篇童话故事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时我也紧抓这一点,在学生读文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受到启示。如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种子在泥土中的难受及生长时的努力,体会愿望的实现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想象手推车装着东西跑来跑去的样子,体会手推车的快乐,以及椅子看似休息,却还给人们提供方便,感受它们在奉献中获得快乐的心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读童话中受到启示,这也就达到了童话教学的目标。

不足之处:

我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教学建议:

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成为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改变精读教学环环紧扣的线性推进,采用大刀阔斧的板块式推进,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粗略地、非精细地读,但在粗略的同时也要有所侧重,有所发展。

10在牛肚子里旅行

1.认识“咱、偷、齿、嚼”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答、应、骨”,会写“旅、咱、救、命”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体会红头和青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从文中找出三处依据。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重点

1.认识“咱、偷、齿、嚼”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答、应、骨”,会写“旅、咱、救、命”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

难点

1.体会红头和青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从文中找出三处依据。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2.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1.识字写字

会认字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解决读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重点认读有疑难的生字,如“嚼、吞、咽、眯”可以让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法识记;“悲”可以放到语境中让学生感受这个字的意思。对于多音字,可以将不同的读音放到不同的语境中识记。如“应”可以组词“答应(yìnɡ)”“应(yīnɡ)该”,让学生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帮助理解。

会写字的教学,重点选取“旅、流、算”进行指导。如“旅”的偏旁“方”在书写时学生最容易笔画顺序出错,教师应重点指导。“算”是上下结构,中间部分是“目”不要写成“日”,教学中可以扶放结合,让学生自主观察结构,再把自己的观察说一说,最后写一写。

2.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抓住青头和红头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角色心情的变化。分角色朗读课文,一定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根据角色不同读出不同的语气,并带上表情和动作,从而更好地读好对话。

3.拓展运用

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根据课文的描述绘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来理清故事脉络,再根据路线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资料、借助拼音等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搜集蟋蟀、牛的胃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这些事物。

(3)对作者张之路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4)默读课文,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通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咱、偷、齿、嚼”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答、应、骨”,会写“旅、咱、救、命”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7个词语。

2.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悲哀、细嚼慢咽、蹭来蹭去”等词语的意思。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猜谜语。

课件出示:

家住暗角落,身穿酱色袍,头戴黑铁帽,打仗逞英豪。(谜底:蟋蟀。)(配蟋蟀打斗的图片)

2.你对蟋蟀有多少了解呢?

生1:我课前预习的时候了解到了一些,蟋蟀是昆虫,也叫促织,还叫蛐蛐、将军虫,习性好斗。

生2:我预习的时候还知道了蟋蟀穴居,它们常栖息于砖石下、草丛间,夜出活动,吃各种农作物。

3.今天,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两只蟋蟀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张之路,著名作家、剧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获得者(2006年),中国安徒生奖获得者(2005年)。

5.课件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牛的胃:牛肚即牛胃。牛为反刍动物,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为食道变异,最后一个才是真胃。(出示牛的胃图片)

6.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问题:

预设:到底是谁在牛肚子里旅行?它是怎样旅行的?它都去了哪里?

设计意图:

通过谜语、看图导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故事的主人公蟋蟀。通过检查预习的成效,再次让学生对一些自己不常见的事物,如蟋蟀、牛的胃做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质疑,提出“谁在牛肚子里旅行呢”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其有目标地去学习,初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同桌合作,汇报交流。

2.分类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的会写字。

旅、咱、救、命、拼、扫、胃、管、等、刚、流、泪、算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的结构,说一说你们小组合作后共同发现了什么?

(3)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咱、拼、扫、流、泪

左宽右窄:刚

左右同宽:旅、救

(4)课件出示:命、胃、管、算、等。(可以从字义上加一张学生算题的图帮助学生理解其义)学生自己总结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指导。

(5)学生练写,同桌评议,再次练写。

(6)借助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细嚼慢咽”除了联系上下文,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吃饭习惯去理解。“蹭来蹭去”可以用动作演一演。(出示和这两个词语相关的情景图片)

3.多音字认读。

课件出示:

1.它心想:我要是一答应

..,就会被青头发现。

2.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

..爬起来大声喊。

(1)指名读上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读音,相机指导。

(2)师:同学们注意到上面句子中的加点字了吗?它们都是多音字,不止一个读音哦。大家还知道它们的其他读音吗?谁来说一说?

①“答(dā)”还有一个读音“dá”,我正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就读二声“dá”。

②“应(yìnɡ)”第二个读音是“yīnɡ”,我们上课“应该”积极发言,这时候就读一声“yīn ɡ”。

③“骨(ɡū)”只有在组词“骨碌”“花骨朵儿”时才读一声“ɡū”,在其余情况下都读三声“ɡǔ”,读三声时一般和骨头有关。

(3)师:同学们真棒,掌握得很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多音字小练习吧。

课件出示:

1.他答.()应一会儿告诉我这道题的答.()案。

2.在情况发生变化时,我们应.()该及时作出应.()对。

3.他一骨.()碌爬起来,才发现胳膊已经骨.()折了。

指明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掌握多音字在不同情境下的读音。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自主认读、独立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组成及书写的注意事项,特别是左右结构的字和上下结构的字“算”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写字的能力,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写字水平的提升。注意对学生的多音字辨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理解多音字不同读音下的不同含义。

三、再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青头”和“红头”的什么故事?

2.交流明确:两只小蟋蟀在捉迷藏中,红头不幸被牛误吃到肚子里,在牛的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行的故事。

设计意图:

学习课文,首先要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在默读课文中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有目的地去默读,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

2.体会红头和青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从文中找出三处依据。让学生体会到它们的真挚友情。

3.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过渡:上一节课我们大概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课文讲的是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故事,这既是一次奇妙的旅行,也是一次惊险的历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重新回顾课文大概内容,为本节课的讲故事做好铺垫,用“这既是一次奇妙的旅行,也是一次惊险的历程”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学习第1~7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1~7自然段。

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

①画出你不太理解的词语。

②思考:第1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卷到嘴里”你能用动作演一下吗?哪种动物的舌头也能把食物卷到嘴里?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生1:第1自然段写了故事的起因,因为青头和红头玩捉迷藏从而有了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经历。

生2:我会表演“卷到嘴里”的动作,我知道青蛙捉害虫的时候就是用舌头把害虫卷到嘴里的。

(2)哪一句话是写红头的心理活动?哪个词语写事发突然?

指名回答。(“它心想:我要是一答应,就会被青头发现。”这句话是写红头的心理活动。“做梦都没想到”说明事情发生突然。)

2.学习8~21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红头和青头的情绪变化。

②用横线画出描写红头遇到危险时说的话,青头帮助、鼓励红头的句子,再次大声读一读。

③汇报交流。

同桌合作共同画一画,说一说。

(2)红头遇到危险的句子。

课件出示: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红头遇到危险时的害怕?

生1:从“拼命地叫起来”我能看出红头的害怕和着急。都“拼命”了,一定是最危险的。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范文整理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难忘的一课》4 课型 略读课文参入集体备 课人员 代尊玲朱晓洁 教材简析 《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的师生共同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浓 厚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 2、把相关的语句制作成。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 一 预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7 认识时间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1时=60分,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难点是会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外学生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本单元新知识中认识的“分”,涉及数格子,对于“大格、小格”,学生都未接触过,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体验时间的长短,使抽象的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在教学中注意将时间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注意利用钟表模型等学具、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等,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2.在认、读时间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以及动手操作等方式,在交流中学习,掌握知识,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3.组织一些操作性强的数学活动,如采用对话、合作、游戏的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如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中第4~6题的素材,要求学生对不同事件进行时间判断,利用已有的经验基础,展开分析,推理结论,形成解决问题中一般方法的思考过程。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更具体、直观,促进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采取有效的设计突破教学难点。如教科书P91例2中4:45是“几时差几分”的认识,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操作发现这时时针非常接近5时,但没到5时,是4时45分,关键是要通过直观拨动表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运动方向,明确时针在转动时是先经过几,再到几,确定是“几时多”,再“5分5分”地数出分针所指的是多少分。也可以借助“几时半”为分界线,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针在钟面左右两个半侧时时针位置的不同,对教科书P91“做一做”中7:40、10:45尤其是9:55的认识要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集体备课教案精选

集体备课教案 时间月日执教人左美萍补充建议 主备人左美萍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武俊霞:感情朗读,感受精心保护地球是每个地球人责任。说明文一般不如记叙文生动,所以往往过分注重课文的分析。本篇课文例举了三项保护地球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的活动范围很小,地球被破坏没有其它星球可去”。因此,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文章。李东平:那么怎样让学生感悟地球急需人类保护呢?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激发学生对爱护地球之情。从而懂得: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张丽霞:合作学习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 辅备人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教学内容13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把握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的情感。 教学过程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 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 法移居)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 8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子,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引导──在茫茫 的宇宙中,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沙衣”的晶莹透亮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 么美丽,那么亲切,让学生把地球的美读出来。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 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文 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 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 这样,学生再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 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就能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 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地球的样子) (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教师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 情况,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 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学习以及表现自我的机会。就我们班级现状:有五十多人,在开展学习过程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举手者中只要有一人发表高见,其他人则无露脸的机会。开展合作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数学广角》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数 学广角》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数学广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二、单元教学内容 和前几册教材的思路相同,第六册册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还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第九单元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例1)和等量代换(例2)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1.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本单元的例1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2.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例2就是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三、具体编排 1.例1。 本例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通过统计表可以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但实际上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却不是17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图上可以很清楚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教材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图形与儿何”关于角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角是平面上简单的图形之一,是图形与儿何的重要基础内容。角与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不一样。前面所学的图形都是封闭的,图形的大小是直观的。而角不是封闭图形,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认识对学生来讲,相对困难一些。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本单元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校园教学楼健身活动场地的情境图。然后,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分别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最后,设计用三角板拼钝角的活动。 4 【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圉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设计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角和直角,再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具体物品中抽象角的过程,感受角在生活中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生活中情境,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角和直角。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圉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本单元教材在强调从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还特别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如,第39页初步认识角以后,学生通过做活动的角和用纸折角,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和角的大小;第42页,认识了锐角、钝角以后,设计用三角尺拼钝角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钝角,并体会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 【单元目标】 1.结合主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4.让学生知道周圉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图形之后安排的。由于角这个平面图形的特殊性:不封闭,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所以,前面的简单图形知识并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基础,在某些方面,还会有一些负迁移。如,在三角尺上找角,学生往往难于区别三角形的角和边与一个角的顶点和边的区别。所以,学生学习的难点不是图形的认识,而是从物品中找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或直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 2.掌握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的方法和直角的画法。 难点:通过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全过程。 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和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经历从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过程如下: 生活情境实物图儿何图形(模型)回归生活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知图形的本质特征。 “感知”是根据相应的学习材料,通过手、口、脑的并用,初步地感受和认识。学生空间观

新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3 篇课文,题材丰富,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远足郊游,有成长点滴,有海边玩耍,不仅展现了多彩的儿童生活场景,也展现了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情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展示了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入手,调动他们的情感,结合生活实例,加深体验和感受。 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的”字词语的合理搭配。在第四单元初次学习“的”字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词语的搭配,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合理的搭配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教学内容解读及教学建议 9 明天要远足 【教材解析】 《明天要远足》的作者方素珍,是台湾著名儿童文学家、两岸阅读推广人、一个用精美绘本为少儿开启心灵之窗的“花婆婆” 。这首诗饱含童真,凝练、传神,短短3 节诗,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生动地传达出来,情趣盎然。3 节诗中都有了感叹词“唉”,3 次重复,一次次加重了情感的力度,所有的兴奋、激动、期待、盼望,, 尽在“唉”声中。作品没有正面写远足,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一个孩子对远足的向往和期盼。 本课主人公“明天”要去秋游而掩饰不住的激动无比、无限期待的心情。教学设计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人手,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导入,激发学生们的无限想象,重视他们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感受生活,走进课文与课文对话,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睡、那”等11个生字和目字旁1个偏旁;会写“才、明”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语气的变化。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感受即将远足的快乐、期盼之情。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主备人:## 二、内容: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三、单元教材简析: 和前几册教材的思路相同,本册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还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本单元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六、课时安排:数学广角2课时 七、教学建议: 1、有层次推进,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1的教学时,可以先引入没有重叠的数学问题,求一共有几人?顺着学生的思路,求一共有几人就是把两个小组的人数合起来,引出直观图。再引入有重叠的数学问题,求一共有几人?引发认知冲突后,再让学生利用直观图解决问题,并解释直观图。例2也可采用逐步深入的方法展开教学。这样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逐步推进。 2、提供丰富的生活中数学素材,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在本单元中,通过提供丰富的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使学生在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体会这两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时的抽象、概要可以打下必要的基础。这里的丰富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提供更多的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因为教材上例题和练习只有7题。我们还可以补充更多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素材让学生去体验,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如:一只小狗的重量等于2只小猫的重量,4只小猫的重量又等于2只小兔的重量,1只小狗的重量等于几只小兔的重量?又如:王老师出了两道题,在第一小组的12人中,做对第一题的有8人,做对第二题的有10人,每人至少做对一题,两题都做对的有几人?等等。第二是根据学生情况提供多种形式的数学素材。有情境图的,有图片的,有文字描述的,有图片加文字描述的等。在这些具体的、丰富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情景变化了,但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没有变。 3、运用直观方式,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集合和等量代换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让学生抽象地想像、理解数学思想是有困难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软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用圆片代表西瓜,用小方块代表砝码,用三角形片代表苹果,通过摆学具,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而且直观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可以减少记忆量,使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晰,有序。

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库尔勒市第五中学集体备课(初备)教案 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初备时 间 2016年6月1日 单元第七单元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 习课主备人曾玉琳 备课意图(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设计备课的主要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在本单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将抽象的小数有一定的熟悉了解之后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升入的学习和计算。 教学目标(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 教学难点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初备教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 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础 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直接说得数 23+77= += += += 42+24= 12×4= 2000+400= 11×50= 15×2= 78-69=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建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本自己梳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在小组内 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汇报整理成果,教师随机引导,板书: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 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大小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 NaCl溶液、CnS0 4溶液、CuC1 2 溶液、KMnO 4 溶液、FeCl 3 溶液、NaCl固体、糖、 CuS0 4 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 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 4、CnCl 2 、KMn0 4 、FeCl 3 。让学生观察,并 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析小结】 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活动与探究1】 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 药品:NaCl、糖、CuS0 4 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交流现象】 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得出结论】 三种物质都溶于水,得到混合物颜色有差异。 【提出问题】 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 【分析小结】 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引导观察】 溶液的颜色是否均一?溶液中是否有固体析出?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3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笔记 本单元教学平面图形“角”的知识,包括: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 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角,会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同时,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 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也离不开角。因此,可 以说,学习角的初步知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 由于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教科书在编排时充 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并从其中的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 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激发起 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会用三角尺判断各类角;难点是探究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也认识了平面图形, 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此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 形概念。虽然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二年级的学生感性 经验还很缺乏,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 验,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1.注意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角的知识是抽象的,但将角的 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变得直观活泼。要利用教科书上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图,引领学生 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提升他们对角的认识。 2.注意对操作活动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画角、折角、做活动角、比角等操作活动虽然比较简单, 但教师仍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规范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并紧扣角的构成——一个顶点、两条边来 进行。不论活动简单或复杂,教师都要指导学生有序、规范地进行。这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良 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等大有裨益。 3.注意在交流和讨论中使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本单元设计了多种操作活动,有些活动内涵丰 富。教学时,教师不能将活动的目标仅仅定位于操作本身,还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通过 交流、研讨,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

部编版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3篇课文,题材丰富,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远足郊游,有成长点滴,有海边玩耍。通过巧妙构思,把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好画面加以诗意的表现,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展示了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入手,调动他们的情感,结合生活实例,加深体验和感受。 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的”字词语的合理搭配。在第四单元初次学习“的”字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词语的搭配,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合理的搭配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内容课 时 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明天要远足 2 本文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表达了小孩 子远足前的期盼心情,绵远悠长。短短 3节诗,把儿童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 生动地传达出来,情趣盎然。 1.认识33个生字和5个偏旁;会写 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尝 试找出课文中一些明显的信息。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4.学习“的”字词语的合理搭配。 大还是小 2 本文讲述了一个孩子对自己是“大”还是“小”的认识,表达了孩子希望自己快快长大的愿望。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大”和“小”的行为都在图上,可以借助课文插图来展开教学。 项链 2 本篇课文犹如一部优美的风光片:大海蔚蓝,宽阔无边;沙滩金黄,绵软细长;浪花雪白,哗哗而来。几个小娃娃

赤着脚,拾海螺,捡贝壳。他们脸上写 满快活,嬉笑着,奔跑着,享受着美好 的生活。 语文园地七 3 识字加油站、我的发现、字词句运用、 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1.认识5个生字,学习表示亲属称 谓的词语。 2.明白日字旁和女字旁所代表的意 思,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 律。 3.能区分形状相近的笔画,并正确 书写。 4.看图写词语,能根据图意说一两 句话。 5.朗读、背诵成语,了解成语蕴含 的道理。 6.和大人一起分角色读读《猴子捞 月亮》,感受故事的趣味。 9 明天要远足 1.正确识记本课11个生字,学写“才、明、同、学”4个生字,认识“目”字旁和京字头“亠”。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语气的变化。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感受作者即将远足的快乐、期盼之情。 4.通过仿说练习,积累运用所学句式。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图文阅读,体会儿童远足前夜的心情。 难点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笔记 3 小数除法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 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 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 尾法”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能应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中重点是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是如何正确灵活地计算小数除法。 教科书结合具体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 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也十分关注算法探究经验的积累,让学生逐步体会“将没有学 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思想,重视计算方法的概括,给出计算法则的结语, 并且呈现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循“认知序”定“教学序”,展现教学的基本脉络与思 路,实现认知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商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 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奠定了知识基础。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 让学生弄清算理以便切实掌握。在教学中应注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发 现,理解算理,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用小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时,如果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有困难,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鼓励学生多向思 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1.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本单元内容与旧知 识联系十分紧密,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 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 础。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小数除法的重 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数的 含义。如:22.4÷4=5.6,用4除22,商5以后余数是2,化为20个十分之一,与十分 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分之一,4除24个十分之一,商是6个十分之一,所以商“6” 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因此,在说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要联系数的含义,帮助学 生理解算理。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认识整时 总第46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一个录音机,教师准备实物表、学具钟表,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具钟表。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并会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录音机放闹钟的声音。 2.教师:这是什么声音? 3.出示教科书第84页上的学生起床图,提问:这位同学在做什么呢?(在起床)你们早晨都在什么时间起床?(同学们会说出不同的时间)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听到闹钟响了就要马上起床,不要睡懒觉。那么你们自己会看钟表吗? 二、教学新课 1.初步认识钟面。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表,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教师: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个钟面。 教师拿着实物钟表,边演示边说: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 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 2.认识整时。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第91页最上面的钟表,所指示的时刻是多少?请大家每4人一组讨论,你是怎样认识整时的,7时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让大家说一说怎样认识整时,整时的时候钟面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 教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钟表模型,拨出7时。让大家每4人一组相互检查一下拨的对不对。让拨得不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拨出8时,然后和教科书第91页下面的钟表图对照一下,看拨得对不对。 订正后让大家看显示8时的数字表示法,讨论:这是什么?这钟表示法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完后教师略做小结:用数字表示整时,冒号右边是2个“0”,冒号左边是几就是几时。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练习拨3时和6时,并认读下面数字表示的整时。最后订正,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正确认识整时。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独立做第85页的练习题。 2.做练习十九的第1~3题。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笔记 9总复习 总复习内容主要涉及本册教科书中四个主要内容,分别是大数的认识、乘法和除法的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数学广角。通过总复习,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的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正因为总复习的目的就是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所以教学中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二是沟通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科书四大版块的内容学生基本已经掌握,欠缺的是厘清知识脉络、查漏补缺的能力以及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所以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形成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观念,提高运算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掌握复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抓住重难点知识,查漏补缺是复习课的一项主要内容,辨析含糊不清的认知,巩固强化薄弱环节则是复习课的重要任务。例如,复习“大数的认识”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大数的读写法,一方面抓住其重点内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进行复习,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易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而产生思维障碍点。 2.复习课要加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建构知识网络。例如,复习“图形与几何”时,结合本册教科书知识较为零散、概念多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系统整理,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图形间的联系和区别,明确概念,内化理解。 3.复习时,既要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更要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例如,复习“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时,可以把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与乘、除法口算结合起来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算算理,并能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口算,使口算更准确、迅速。如学生前面学习60÷20时,对于为什么可以利用6÷2进行口算的原理不是很清楚,学习商不变性质之后,就可以说清其中的道理了。复习笔算乘、除法时还可进一步阐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知道何时用乘法,何时用除法等。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数学二年级上第九单元集备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从整体上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感知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全面实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本单元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总共分为五部分: 1、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2、表内乘法 3、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 4、观察物体 5、统计 内容安排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 学情分析: 本单元从内容看基本上含盖了二年级上册全部内容,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差异必然存在,尤其是对知识的系统把握和应用上会存在“学困生”。 像7—9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大这样的内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米和厘米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有的学生难以把握;统计图中一格表示两个物体,这种数学中的“对应关系”也是学生比较难接受的;还有看图想象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等等,在复习中都是需要给予足够重视的。 教学策略: 1、复习前,结合平时学生学习的情况认真分析缺差,拟订适合本班学情的复习计划,以便做到复习更有针对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问题、看图想象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等,都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3、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身体的某部分或生活中的具体实物来比划;找角和直角与观察周围的实物联系起来;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等。 4、复习过程中做到既全面,又突出重点。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减法是本学期学习的重点;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好。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和统计等也非常重要,复习过程中不可轻视。 5、引导学生对具体实物的观察(课前准备的三棱柱积木),运用量一量、画一画等具体操作,帮助学生直观体验和感知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 复习过程中的练习和效果考察,主要是选用练习二十四中的练习和根据复习需要适当编写练习,或从《基础训练》册上选用,以补充练习,达到最佳复习效果。

部编版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艺术之旅”为主题,包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与艺术有关,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了解京剧的特色,学习表达的条理性,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口语交际要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了解,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交流。本单元的习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提纲,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紧扣单元目标: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将句子写通顺,把重点部分写清楚。“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学会修改“说明书”;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和不同类型的成语。

21 文言文二则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字词教学 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 学进行正音。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 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

俗化。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习《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抓住描写人物的细节,了解人物形象,从而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3.表达运用 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伯牙鼓琴》一课突出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和伯牙痛失知音的痛苦;《书戴嵩画牛》一课则要求学生变换角色,讲出故事的趣味性。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集体备课教案完整版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集体备课教 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一年级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6、静夜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3、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I、引言;小朋友,你们在一年级时学过古诗,在电视里、在课外阅读中也曾欣赏过古诗,谁能将你学过的古诗吟诵给大家听呢看来,大家对学古诗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老师带大家再学一首。 2.出示插图,播放音乐,说说图意。 3.板书课题,学习“静、夜”这两个生字。理解“思”。(板书:思念)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李白。 2、自由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认记生字。 4、齐读课文。 (三)抓住词语,理解诗意 学习第一、二行诗。 (1)指名读。 (2)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井栏前洒满了银白色的月光。) (3)边读边想象我们在中秋节的夜晚观察到的景色,说说明亮的月光在地上是什么样的。(明亮的月光照在地上很亮。)(4)过度:诗人看到月光照在井栏前那么亮,以为是什么 (5)理解“疑”。(以为)你见过“霜”吗回忆初冬时看到的霜是什么样的。(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 (6)指名讲述前两行诗意。 (7)小结:诗人把照在井栏前的月光当成了冬天的霜,可见月光是多么明亮、洁白。看到这些,诗人想到了什么 学习第三、四行诗。 1.指名读后两行诗。 2.说说“举头”的意思,看图理解“举”(板书:举;抬),说说“望”的近义词,能把“望明月”改成“看明月”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八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 教案

8的乘法口诀 -----练习十八(第81页—83页)内容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因此,教学时要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兴趣特征,设计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以“庆元旦文艺汇演”活动和“超市大比拼”为两条主线,进行情景教学。还制作了形式各样的教学具刺激学生感观,奖励小花、进行游戏活动、用激励性语言评价等。提供足够的活动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领会数学思想。同时以培养学生数感为主,在反复感悟本教学内容中各数与算式、口诀之间;算式与口诀之间的联系,深挖教学内涵,升华教学主题。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表内乘法(二)中的《练习十八》。 2.知识基础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初步理解乘法意义和2-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巩固前面所学的口诀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发展创造空间。 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已具有用加法算式来总结乘法口诀的经验。使学生熟记“8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乘法计算,并熟练地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使学生熟记“8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乘法计算。 2、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熟记“8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乘法计算。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比较困难,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体现数学无处不在。通过为学生创设游戏的场景,把学生带入现实生活中去学习数学。 2.经历过程,全员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经历练习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两个关系的处理上。 3.精心组织,渗透方法,体现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始终在主动地进行观察、推理、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渗透了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 1、课件(教材习题图)、口算卡片、信封卡片、小红花(奖励用) 2、课件(超市图)、转盘、铅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