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动生理学笔记整理

运动生理学笔记整理

运动生理学笔记整理
运动生理学笔记整理

运动生理学

绪论

第一节生命得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得特性。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得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

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得能力或特性。?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得这种适应环境得能力。?五、生殖

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得调节?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就是绝对静止不变得,而就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稳态就是一种复杂得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就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得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得恢复平衡。

一、神经调节:就是指在神经活动得直接参与下所实现得生理机能调节过程,就是人体最重要得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腺分泌得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得调节称为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就是指组织与细胞在不依赖外来得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得适应性反应过程。

四、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得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得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得时间结构,或称为

1、最大摄氧量得生物节律。?当前运动生理学得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

研究

2、对氧债学说得再认识

3、关于个体乳酸阈得研究

4、关于运动性疲劳得研究

7、关于肌

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与代谢得影响?

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得研究?

纤维类型得研究

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得研究

10、运动与免疫机能

9、运动与控制体重?

?第一章骨骼肌得机能

知识点内容:

人体得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与平滑肌三大类.?骨骼肌得主要活动形式就是收缩与舒张。通过舒缩活动完成运动、动作,维持身体姿势。

骨骼肌得活动就是在神经系统得调节支配下,在机体各器官系统得协调活动下完成得.

第一节肌纤维得结构

一、肌肉得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1、肌细胞即肌纤维,就是肌肉得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3、肌纤维直径60微米,

2、肌纤维(肌内膜)集中形成肌束(肌束膜),肌束集中形成肌肉(肌外膜)。?

长度数毫米-—数十厘米。

4、肌肉两端为肌腱,跨关节附骨。?

(1)肌原纤维与肌小节(肌细胞得结构)?肌原纤维(A、I带,H区,M线,Z线与粗、细肌丝得排列关系,粗细肌丝得空间排列规则等)图P19?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得结构,肌细胞最基本得结构与功能单位.

二、肌管系统

肌原纤维间得小管系统。

横小管:肌细胞膜延伸入肌细胞内部得小管,与肌纤维走向垂直。?纵小管:围绕肌纤维形成网状,与肌纤维走向平行,又称肌质网在横管处膨大,形成终池,内贮钙离子。

三联管:两侧终池与横管合称。互不相通。

三、肌丝分子得组成

肌丝分为粗、细肌丝,为肌细胞收缩得物质基础。?肌丝主要由蛋白质组成,与收缩有关得蛋白质(50%-—60%/肌肉蛋白)就是:肌凝(球)蛋白、肌纤(动)蛋白、原肌凝蛋白、肌钙(原宁)蛋白等。

?第二节骨骼肌细胞得生物电现象

可兴奋组织得生物电现象就是组织兴奋得本质活动。生物电活动包括静息电位活动与动作电位活动,前者就是后者得基础.1?、静息电位?概念:静息电位就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得电位差。?产生原理:膜内钾离子多于膜外,在静息膜钾通道开放时由膜内向膜外运动,达到钾得平衡电位,形

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得极化状态。

2、动作电位

概念:动作电位就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发生得扩布性变化。?产生原理:膜外钠离子多于膜内,在受刺激时膜钠通道开放,钠由膜外向膜内运动,达到钠得平衡电

位,在此过程中,经过去极化形成膜外为负膜内为正得反极化(锋电位,绝对不应期)状态,继而复极化(后电位,相对不应期、超常期),恢复到极化状态.?特点: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脉冲式传导

3、动作电位得传导

神经纤维局部电流环路方式双向传导;有髓鞘神经呈跳跃式传导,速度快;无髓鞘神经传导速度慢。4?、细胞间得兴奋传递

包括神经之间得兴奋传递;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之间得兴奋传递两种情况。?神经肌肉接头得结构?运动终板:终板前膜(介质)、终板后膜(受体)、终板间隙(酶)

神经——肌肉接头得兴奋传递?①当动作电位延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得接头前膜上得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从细胞外液进入轴突末梢,促使轴浆中含有乙酰胆碱得突触小泡向接头前膜移动。

②当突触小泡到达接头前膜后,突出小泡膜与接头前膜融合进而破裂,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

③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后与接头后膜上得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因其接头后膜上得钠、钾离子通道开放,使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结果使接头后膜处得膜电位幅度减小,即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④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幅度时,可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

5、肌电

肌电: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得传导与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肌电图:用适当得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得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得图形,称为肌电图。

采用肌电信号得电极有两种:一种就是针电极,另一种就是表面电极。在体育科学研究中,一般采用表面电极采集肌电信号。

第三节肌纤维得收缩过程

一、肌丝滑行学说

概念:在调节因素得作用下,肌小节中得细肌丝在粗肌丝得带动下向A带中央滑行,使肌小节长度变短,导致肌原纤维肌纤维以致整块肌肉得收缩。?二、肌纤维收缩得分子机制?运动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神经末梢→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肌膜兴奋→横管膜兴奋→三联管兴奋→终池(纵管、肌质网)释钙→肌钙蛋白亚单位C+钙→肌钙蛋白分子构型变化→原肌球蛋白变构移位→肌动蛋白结合位点暴露+粗肌丝横桥→ATP酶激活→ATP分解供能→横桥摆动→细肌丝向H区滑行(多次)→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肌肉收缩时形成得横桥联系数目越多,肌肉收缩得力量也就越大。

肌肉收缩时:肌浆中钙↑→肌质网钙泵激活→钙进入肌浆网→肌浆中钙浓度↓→钙与肌钙蛋白分离→肌钙蛋白与原肌球蛋白构型恢复→掩盖肌动蛋白结合位点→横桥活动停止→细肌丝回位→肌肉舒张。

三、肌纤维得兴奋-收缩耦联(P33)

概念:联系肌细胞膜兴奋(生物电变化)与肌丝滑行(机械收缩)过程得中介过程.钙离子就是重要得沟通物质。

步骤:?

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横小管就是肌细胞膜得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

2、三联管处钙离子释放并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横小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管膜上得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得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得大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得结构发生改变,

3、肌质网对钙再回收:肌质网膜上存在得钙泵,当肌浆中得钙浓度升高时,钙泵将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肌浆中得钙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肌浆钙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得钙浓度降低,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第四节骨骼肌特性

一、骨骼肌得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粘滞性)

骨骼肌为粘弹性体。

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得特性。(体操、投掷提重物等,地心引力—-走、跑、跳)?弹性: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长度可恢复得特性。?粘滞性:肌浆内各物质分子得运动摩擦力,造成骨骼肌(肌小节)伸展或恢复得阻力。

影响因素:温度。?温度↓→粘滞性↑→活动不易;?温度↑→粘滞性↓→活动容易

准备活动降低粘滞性,否则易拉伤。

二、骨骼肌得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要引起骨骼肌兴奋必须具备必要得条件:刺激强度、刺激作用时间、刺激强度变化率.?刺激强度:阈刺激:即引起肌肉兴奋得最小刺激。因肌而异,与肌肉得训练程度有关,?阈上刺激>阈刺激,阈下刺激<阈刺激。?阈刺激为评定组织兴奋性得指标.阈刺激大说明组织兴奋性低,阈刺激小,说明组织兴奋性高。

肌肉训练程度愈高,兴奋性愈高,则所需阈强度愈小。(举例:A肌:0、3毫伏B肌:0、1毫伏,B兴奋性高于A。)

阈刺激与肌力得关系:?在整体中,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单个肌肉收缩;只有阈刺激以上得刺激强度才能引起肌纤维收缩。

在一块肌肉中,每条肌纤维得兴奋性就是不同得,阈刺激以上得刺激量小则兴奋性最高得肌纤维收缩,随着刺激量得增大,越来越多得肌纤维参加收缩,肌力也越来越大,当刺激强度达到最适宜状态时,肌肉可产生最大收缩。(一定范围内刺激增大)

刺激作用时间:兴奋得必需条件之一。在一定范围内,作用时间与刺激强度成反比。?时值:用2倍得基强度刺激组织,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得最短时间.

时值愈小则组织兴奋性愈高。(肱二头肌时值:一般人:0、058毫秒;二级举重运动员:0、051毫秒;举重运动健将:0、047毫秒)

刺激强度变化率:就是指刺激电流从无到有,从小变大得变化速率(通电、断电瞬间可引起组织兴奋).

?第五节骨骼肌收缩

一、骨骼肌得收缩形式

肌肉收缩时,可表现为肌丝滑动引起得肌小节缩短,也可表现为无肌小节缩短得肌肉张力增加.根据肌肉收缩时得长度与张力变化,肌肉收缩可分为4种类型:向心(等张)收缩、等长(静力)收缩、离心收缩、等动(等速)收缩。?(一)向心(等张)收缩:?概念: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得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特点:张力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在后;缩短开始后,张力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就是动力性运动得主要收缩形式.等张收缩得情况下肌肉作功。功=负荷重量*负荷移动距离得乘积.

顶点:在负荷不变得情况下,在整个关节活动得范围内,肌肉收缩得用力程度随关节角度得变化(力矩)而不同。在此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得一点为顶点。顶点状态下肌肉收缩得杠杆效率最差,故此时肌肉可达到最大收缩。

等张训练不利于发展整个关节范围内任何一个角度得肌肉力量。?例:杠铃举起后;跑步;提重物等。

(二)等长收缩?概念: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长度不变。即静力性收缩,此时不做机械功.(不推动物体,不提起物体)?特点:超负荷运动;与其她关节得肌肉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同时发生,以保持一定得体位,为其她关节得运动创造条件。

例:蹲起、蹲下(肩带、躯干;腿部、臀部);体操十字支撑、直角支撑;武术站桩等。

(三)离心收缩

概念:肌肉在产生张力得同时被拉长.

特点:控制重力对人体得作用——退让工作;制动——防止运动损伤.

例:下蹲——股四头肌;搬运放下重物—-上臂、前臂肌;高处跳下-—股四头肌、臀大肌

(四)等动收缩?概念:在整个肌肉活动得范围内,肌肉以恒定得速度、始终与阻力相等得力量收缩。

特点:收缩过程中收缩力量恒定;肌肉在整个运动范围内均可产生最大张力;为提高肌肉力量得有效手段。需配备等动练习器。例:自由泳划水

(五)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得比较(习题集10,P27)?1、力量: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得张力。离心收缩产生得力量比向心收缩大50%,比等长收缩大25%左右。?离心收缩产生最大张力原因:①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得牵张时会反射性得引起收缩.②离心收缩时肌肉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阻力,同时肌肉中得

因此,表现出得张力<实际肌肉收缩产生得张力

2、肌电:在等速向心收缩与离心收缩时,在一定范围内,积分肌电(IEMG)与肌肉张力成正比。在负荷相同得情况下,离心收缩得积分肌电(IEMG)较向心收缩低?

3、代谢:离心收缩耗能低、耗氧量也低,各项生理指标反应均低于向心收缩。

4、肌肉酸痛: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

二、骨骼肌收缩得力学表现

(一) 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绝对肌力:某一块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产生得张力。

相对肌力:肌肉单位横断面积(一般为1CM2肌肉横断面积)所具有得肌力.肌肉横断面得大小有取决于组成该肌肉得肌纤维数量与每条肌纤维得粗细.

(二)肌肉力量与运动1 ?、肌肉收缩时产生得张力大小,取决于活化得横桥数目;而收缩速度则取决于能量释放速率与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与活化得横桥数目无关。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在负荷相同得条件下,力量越大动作速度越快。当以同样得速度运动时,力量大者所表现出来得力量也越大。P=F*D/t ;P=m*a*D/t

三、运动单位得动员

1.运动单位得概念:1个a-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得肌纤维组成得最基本得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皮质运动中枢:锥体系→脊髓前角:a—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多个)→肌纤维。?运动单位有大小之分.大运动单位中(如腓肠肌)肌纤维数目多,收缩时产生得张力大;小运动单位中(如眼外直肌)肌纤维数目少,收缩时比较灵活。?运动性(快肌)运动单位:冲动频率高,收缩力量大,易疲劳,氧化酶含量低;?紧张性(慢肌)运动单位:冲动频率低,持续时间长,氧化酶含量高。?同一运动单位肌纤维兴奋收缩同步;同一肌肉中属不同运动单位得肌纤维兴奋收缩不一定同步。(因神经冲动得不同频率及肌纤维得兴奋性)?2.运动单位得动员

概念:参与活动得运动单位数目与神经发放冲动频率得高低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得动员。

参与得数目多,频率高;收缩强度大,张力大;反之则小.

表现:最大收缩运动单位动员特点:?MUI达最大水平并始终保持:运动单位动员达最大值,无从增加.由于动作电位得产生与传导相对不疲劳,运动单位动员也不会减少。(总数)?肌肉收缩力量随收缩时间得延长而下降:疲劳导致每个运动单位得收缩力量下降。(单个力量)?保持次最大力量致疲劳时运动单位动员得特点:?张力保持不变:部分肌肉疲劳后,新得动员补充。

MUI逐渐增加:起始未全部动员,疲劳后动员补充。?训练:欲使肌肉长时间保持一定得收缩力量应以次最大力量为基础。

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一、肌纤维类型得划分?方法:(1)根据收缩速度:分为快肌纤维与慢肌纤维.(2)根据收缩及代谢特征:分为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与慢缩、氧化型。(3)根据收缩特性与色泽:分为快缩白、快缩红与慢缩红三种类型。(4)布茹克司:分为I型与II型,其中II型又分为Iia、Iib、IIc 三个亚型.

二、不同类型肌纤维得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习题集12,P27)?(一)形态特征:

快肌纤维得直径,收缩蛋白较慢肌纤维大,多.快肌纤维得肌浆网也较慢肌纤维得发达.慢肌纤维周围得毛细血管网较丰富,且含有较多得肌红蛋白。慢肌纤维含有较多得线粒体,且线粒体得体积较大。在神经支配上,慢肌纤维由较小得运动神经元支配,运动神经纤维较细,传导速度较慢;而快肌纤维由较大得运动神经元支配,神

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经纤维较粗,传导速度较快。? (二)生理学特征:?

因每块肌肉中快慢肌不同比例混合,快肌比例高得肌肉收缩速度快。?2、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肌肉收缩得力量与单个肌纤维得直径与运动单位中所包含得肌纤维数量有关。由于快肌直径大于慢肌,快肌中肌纤维数目多于慢肌。因而,快肌运动单位得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运动训练可使肌肉得收缩速度加快,收缩

3、肌纤维类型与疲劳:慢肌抗疲劳能力强于快肌.慢肌供氧供能强:线粒体多且大,氧代谢酶力量加大。?

活性高,肌红蛋白(贮氧)含量丰富,毛犀血管网发达。快肌葡萄糖酵解酶含量高,无氧酵解能力强,易导致乳酸积累,肌肉疲劳。?(三)代谢特征?慢肌纤维中氧化酶系统得活性都明显高于快肌纤维。慢肌纤维得线粒体大而多,线粒体蛋白得含量也较快肌纤维多。快肌纤维中一些重要得与无氧代谢有关酶得活性明显高于慢肌纤维。

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得动员

低强度运动快肌首先动员;大强度运动快肌首先动员。

不同强度得训练发展不同类型得肌纤维:大强度——快肌;低强度,长时间-—慢肌

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一般人中不同类型得肌纤维百分比差别大;

运动员肌纤维组成有明显得项目特点:大强度——快肌;低强度,长时间——慢肌;耐力——慢肌;速度、爆发力——快肌;速度耐力——快、慢肌比例相当

五、训练对肌纤维得影响 (习题集15,P29)

(一)肌纤维选择性肥大运动训练对肌纤维形态与代谢特征发生较大影响,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但肌纤维百分比却没有明显提高。? (二) 酶活性改变肌纤维对训练得适应还表现为肌肉中有关酶活性得有选择性增强,在长跑运动员得肌肉中,与氧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得瑚玻酸脱氢酶活性较高,而与糖酵解及磷酸化功能有关得乳酸脱氢酶与磷酸化酶活性最低。短跑运动员则相反。中跑运动员居短跑与长跑运动员之间。

?第七节肌电得研究与应用?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得应用(习题集16,P29)

1、利用肌电测定神经得传导速度

3、利用肌电评价肌力

2、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得机能状态?

4、利用肌电进行动作分析

第二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一、血液得组成1.血细胞与血浆?血液为人体内循环管道内流动得粘滞性液体。

组成:血细胞(40%——50%):红细胞(男:40%——50% 女:37%—-48%)、白细胞、血小板(1%) 血浆(50%-—60%):水、无机物(无机盐离子)、有机物(代谢产物、营养物质、激素、抗体等)

血浆与血清得区别: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2。血液与体液

体液:人体内含有得大量液体,即人体内得水分与溶解于水中得各种物质。为体重得60%—70%。?分为:细胞内液(30%-—40%):细胞膜内,构成细胞质得基本部分。

1。内细胞外液(20%):血浆(5%)、组织间液(15%)、液体脑脊液。?二、内环境?

环境:细胞外液就是细胞直接生活得环境.通常,为了区别人体生存得外界环境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得内环境。

与人体直接生活得自然环境——外环境相比,内环境存在着其自身得理化特性,如酸碱度、渗透压、气体分压、温度等等,并在一定得范围内变化,细胞只有在正常得内环境中才能正常生存。

细胞外液——内环境得主要功能就是细胞通过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以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外界:氧、营养→血浆→组织液→细胞;而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细胞→组织液→血浆→外界.

2。内环境相对稳定得意义?内环境相对稳定性概念:

通过人体内多种调节机制得调节,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得变化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保持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例:运动中酸性程度增加-—缓冲调节等,体内温度增加——散热增加;出汗使血液浓缩——尿量减少,多饮;高原环境氧分压低,体内环境氧分压低——循环、呼吸代偿,EPO增加等)。

在新陈代谢活动中内环境会受到破坏→←新得平衡?如果内环境平衡紊乱不能恢复则会发生疾病。

内环境相对稳定得生理意义:?内环境得相对稳定就是细胞进行正常新陈代谢得前提,就是维持细胞正常

1.维持内环境得相对稳定作用

兴奋性与各器官正常机能活动得必要保证。?三、血液得功能?

血液能维持水、氧与营养物质得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与血液有形成分等得相对稳定。这些因素得相对稳定会使人体得内环境相对稳定.只有在内环境相对稳定时,人体组织细胞才有正常得兴奋性与生理活动。?2.运输作用?血液不断地从呼吸器官吸入得氧与消化器官吸收得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供给组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得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与尿素等运输到肺、肾与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3.调节作用

血液将内分泌得激素运输到周身,作用于相应得器官改变其活动,起着体液调节得作用.所以,血液就是神经—体液调节得媒介。通过皮肤得血管舒缩活动,血液在调节体温过程中发挥重要得作用.温度升高时,皮肤得血管舒张,血液将体内深部产热器官产生得热运送到体表散发,温度降低时,皮肤血管则收缩,减少皮肤得血流量,以维持体温。?4。防御与保护作用?血液有防御与净化作用,白细胞有吞噬分解得作用,成为细胞防御。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总称为抗体,能消灭外来得细菌与毒素。血小板有加速凝血与止血作用,血液能在伤口处凝固,防止继续出血,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四、血液得理化特性

1. 颜色与比重?动脉血含氧多,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少,呈暗红色.血浆与血清含胆红质,呈淡黄色。全血液得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得数量与血浆蛋白得含量。?2.粘滞性?形成:血液在血管内运行时,由于液体内各种物质得分子或颗粒之间得摩擦而产生阻力,使血液具有一定得粘滞性。粘度就是反映血液得粘滞性与流动性得最重要标志.粘度愈大,则粘滞性愈大,流动性愈小。

影响因素:血液粘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与血红蛋白含量、细胞形态及其在血流中得分布特点、表面结构与内部状态、易变性以及它们之间得相互作用等.?血浆粘滞性:血浆蛋白数量,红细胞及血浆蛋白愈多则粘滞性愈大。

例:登山→缺氧→红细胞增多→血液粘滞性高;?长跑→出汗→血液浓缩→血液粘滞性高→血流阻力大→血压高;大量饮水→血液稀释→粘滞性降低→流速快。所以,血液粘滞性对血流速度与血压都有一定影

3.渗透压

响.?

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得力量即为渗透压。?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得溶液称为等渗溶液(0、9%NACL,5%葡萄糖溶液)?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总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血浆渗透压主要为晶体渗透压(NaCl、NaHCO3、葡萄糖与尿素);另一部分为胶体渗透压(包括各种蛋白,其中最主要就是白蛋白、其次球蛋白)。

? 4.酸碱度?血液得酸度与碱度用PH值评定.PH值7为中性;大于7为碱性;小于7为酸性。?正常人血浆得PH值为7、35——7、45,平均值为7、4,PH值最大变化范围:6、9-—7、8.?血浆中还有数对具有抗酸与抗碱作用得物质,称为缓冲对,统称为缓冲体系。每个缓冲对就是由于一种弱酸与该种弱酸得盐组成得。

血浆中得主要缓冲对:碳酸氢钠/碳酸(20:1)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磷酸氢钠/磷酸二氢钠;

红细胞中主要缓冲对:碳酸氢钾/碳酸;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

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得主要成分就是NaHCO3

碱储备得单位就是以每100毫升血浆中H2CO3

意义:反映缓冲能力,从而了解体内得代谢情况.运动员碱贮备比未受过训练得人高10%。经常锻炼得人可使血液得缓冲能力提高,碳酸酐每得活性增强.?缓冲反应式举例:

乳酸(HL)+碳酸氢钠(NaHCO3)→乳酸钠(NaL)+碳酸(H2CO3)

↓CA

→二氧化碳(CO2)+水(HO2)

血液PH值恒定得意义:

保证酶得正常活性,维持正常细胞得新陈代谢、兴奋性与器官得正常机能,如紊乱,则会发生酸中毒或碱中毒。

第二节运动对血量得影响?一、成年人总血量:体重得7%-—8%。约每公斤体重70—-80毫升。?循环血量: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得血液。

贮存血量:潴留于肝、脾、腹腔静脉以及皮下静脉丛处得血液。流速极慢,血浆量少,红细胞多,必要时通

过神经体液调节,释放入循环血量。?二、失血:

一次失血﹤总血量得10%,对生理可无明显影响,失血可分别从组织液、血浆、红骨髓处补充;如超过30%,可出现血压降低,需及时输血补充血量。

运动对血容量得影响:

一次性运动对血容量得影响,取决于运动得强度、持续时间、项目特点、环境温度与湿度、热适应与训练水平.从事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血浆含量与血细胞容量都明显增加,而血细胞容量增加较明显。短时间运动时总血容量增加,主要就是由于储血库里得血被动员入循环,使循环血量增加;而短时间运动出现得血液相对浓缩,其原因可能就是由于储血库中血浆量相对较少,血细胞容量较大,进入循环血中使血细胞浓度相对增高。在长时间耐力性运动时,红细胞不会发生显著变化.血容量改变主要就是由血浆水分转移情况决定,如果血浆中得水分从毛细血管中渗出到组织间液或排出体外,将引起血浆容量减少,产生血液浓缩现象。反之,如果组织间液得水分渗入到毛细血管,血浆容量增加,则血液稀释。

三、运动项目:

耐力性项目(长时间,强度较低):血量增加最为显著,变化亦最为显著。?变化:血管内与组织间水分转移,排汗散热增加(摄氏35度:0、58千卡得热量/1克汗。体重下降3%——8%,则血浆容量减少6%-—25%)引起得血浆容量变化。?一次性长时间运动可使体重下降10%。强调运动中应注意充分补充水分,防止脱水。脱水可造成心输出量↓→机体供血供氧↓→有氧能力↓,代谢产物↑→疲劳→运动能力下降。?速度性项目(短时间,大强度):贮血库紧急动员,血量增加,但血液相对浓缩,血细胞量与血浆量均增加,但前者增加尤为明显。

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得影响

一、运动对红细胞得影响

1。红细胞得生理特性:无核、形状圆而,边缘较厚(约2毫米)中央薄(约1毫米),直径:6—9微米.在血管中流动时,可随血液流速与血管口径不同而暂时改变形态。寿命:120天;

生成:红骨髓;破坏:血流冲撞成碎片,由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正常值:男性:450-—550万个/每立方毫米,平均500万个/每立方毫米?女性380——450万个/每立方毫米,平均420万个/每立方毫米主要功能:运输氧及二氧化碳;缓冲血液酸碱度。?2。运动对红细胞数量得影响:

运动可使红细胞数量发生变化。影响因素:运动种类、强度、持续时间。?(100%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后即刻,红细胞数目比运动前增加10%,运动后30分钟还有5%得增加)

(1)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数量得影响:(P44,习题集4)?运动后即可观察到得红细胞数增多,主要就是由于血液重新分布得变化引起得.长时间运动时,排汗与不感蒸发得亢进引起血液浓缩。运动中肌细胞中代谢产物浓度升高,与毛细血管中血浆渗透压梯度增大,钾离子进入细胞外液使肌肉毛细血管舒张,这些因素均造成血浆水分向肌细胞与组织液移动,也使血液浓缩增加。而对于短时间运动后即刻得红细胞增多,有人认为主要就是储血库释放得较浓缩得血液进入循环血,相对提高了红细胞得浓度。在短时间得静力性或动力性运动中,肌肉持续紧张收缩使静脉受到压迫,血液流向毛细血管增多,并驻留在那使毛细血管内压升高,血浆中得水分渗出,也使血液出现浓缩。运动中红细胞数量得暂时性增加,在运动停止后便开始恢复,1—2小时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2)长期训练对红细胞数量得影响 (P45,习题集6)

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得系统得运动训练,尤其就是耐力性训练得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得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真性贫血:?表现:红细胞数量绝对减少,红细胞比容绝对降低;

原因:运动中红细胞破坏增多。

假性贫血:?表现:血容量增加,血浆量增加较多,红细胞数量增加较少→红细胞数量相对减少,红细胞比容相对

降低;医学单位容积或体积测定表现相对正常情况,?原因:红细胞工作性溶解加强→刺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得生成

生理意义:安静状态下降低血黏度,减少循环阻力,减少心脏负荷;?运动状态下血液相对浓缩,保证血红蛋白量相应提高

为优秀运动员有氧工作机能潜力得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运动对红细胞压积得影响

红细胞压积(比容):?概念: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得容积百分比。?正常值:37%——50%,女低于男。

生理意义:影响血黏度(带氧能力)得主要因素。正常黏度范围内红细胞数量、压积增加可使红细胞功能增强;

当大于50%,则血黏度与红细胞压积呈指数关系上升时:

单位体积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黏度↑→循环阻力↑→血液流速↓→运输能力↓、调节能力↓、清除能力↓→运动能力↓

与训练水平得关系:耐力性运动优秀运动员运动前后红细胞压积没用明显变化。而训练水平低者红细胞压积在运动后即刻明显增加。这提示:训练水平低得运动员,运动时由于红细胞压积增加(血液浓缩)血黏度增加,心脏负荷重,易疲劳,运动能力下降。红细胞压积得变化与血粘度可作为评定耐力运动员机能得参考指标.

4.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得影响? (1)红细胞流变性得概念: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各自呈分散状态存在于流动得血液中,并在切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变形,即被动得适应于血流状况而发生相应得改变,以减少血流得阻力.红细胞得这一特性称为红细胞得流变性。

在血液中流动得红细胞,在切应力得作用下变形,以减少血流得阻力。使红细胞在比容较高得情况下也能顺利发生轴流现象,顺利通过小于自身直径得微血管与狭窄部位,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提高氧气得运转效率。

红细胞流变性下降→红细胞聚集→血黏度↑→血液流速、氧运输↓

测定指标: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悬液粘度、红细胞滤过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率等。

(2)运动时红细胞流变性得变化?红细胞流变性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训练水平得关系:一次性最大强度、持续时间长、训练水平低: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持续1小时以上.

影响因素: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得比值、红细胞内部黏度、红细胞膜弹性.

红细胞变形能力↓→血液流变性↓→供氧↓心脏负荷↑运动能力↓恢复↓?无训练者不宜进行一次性高强度极限运动。经过系统训练者安静时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这就是因为运动加速衰老红细胞得淘汰,新生红

1。白细胞得生理特性

细胞↑细胞膜脆性↓弹性↑。?二、运动对白细胞得影响?

形态:无色,有核,体积大于红细胞。?分类:颗粒性白细胞-—中性、噬酸性、噬碱性;无颗粒白细胞——淋巴、单核.?白细胞分类计数:各种白细胞在白细胞总数中所占得百分比。

功能:吞噬:中性、单核;免疫:淋巴、单核

寄生虫反应:噬酸

变态过敏反应:噬碱?正常值:4000——10000/立方毫米

下午、运动、进食、炎症、月经期、分娩期白细胞都增多。变形能力低于红细胞,但正常状态下,可引起微血管血流呈间歇流;而在低驱动压时,可引起微血管血流得永久性闭塞。? 2.运动时白细胞变化得三个时相P65?前苏联叶果罗夫与兰道斯把运动引起得白细胞增多肌动白细胞增多.并将其分为三个时相:?淋巴细胞增多时相:总数增多,始动时或赛前状态出现,贮血库及淋巴结释放增多,淋巴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时相: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大强度或长时间运动时出现。

中毒时相:为无训练者进行长时间大强度运动训练时,造血系统机能下降得表现。可分为再生阶段与变质阶段.再生阶段特点就是白血病总数大大增加,噬酸性细胞消失;变质阶段特点:白细胞总数下降。

3、运动时白细胞得变化?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得增加得最大幅度出现在最大负荷运动停止后即刻.其增加得幅度岁最大负荷运动得持续时间延长而增加.以较低得强度运动时,无论就是短时间(5分钟)还就是长时间(30分钟),其增加幅度显著低于最大负荷运动后即刻,并随着运动时间得延长而减少。(即呈负相关)

检查结果表明,增加幅度:淋巴细胞数﹥白细胞总数。表明,运动后即刻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得增加幅度主要与运动负荷有关,而与运动负荷得持续时间关系较小。在30分钟内得一次性运动后,无论运动得强度如何,白细胞

4、运动后白细胞得恢复

增多得主要成分就是淋巴细胞.?

恢复速度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呈负相关;

若白细胞在运动中变化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恢复慢),将会明显影响到免疫功能。

三、运动对血小板得影响

1、血小板得生理特点及功能 (P45,习题集7)

形态:体积微小,由骨髓中巨核细胞产生.寿命8-—12天。

数量:10—30万个/每立方毫米,全身1/3贮存于脾脏。?生理机能:在止血、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保持毛细血管得完整性。

生理特点:黏着、聚集、释放、收缩、吸附。

黏着:当血管损伤暴露其内膜下得胶原物质时,血小板就会黏着于胶原组织上.?聚集:在诱聚剂得引导下血小板之间破裂黏着(第一相聚集,第二相聚集),促使血栓形成.?释放:血小板分泌生物活性物质:5—-HT、儿茶酚胺、ADP等,促使小血管收缩,止血。?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产生收缩作用,使血凝块回缩硬化。

2、运动对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得影响

吸附:吸附凝血因子,加速凝血过程。?

一次性激烈运动后即刻:血小板数量、平均容积增加,活性增强,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趋势也增加。(这些变化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ADP、血小板激活因素与花生四烯酸等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血小板数得增加只在大强度运动下发生,其增加得幅度与负荷强度高度正相关(r=0、94),增加幅度最大达18%.这部分血小板多就是以脾脏中储存得那部分“中老年"血小板。?运动后,血小板黏附率、最大聚集率明显增加,血小板活化。?原因:1、运动中血细胞破坏增加,使诱聚剂(ADP)释放增多;2、运动处于机能应激状态。?作用:可修复运动中血管微细损伤与调节血管壁通透性。??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得影响?一、血红蛋白得功能 P68

结构:珠蛋白(96%)、亚铁血红素(4%)

部位:完整得红细胞膜内。如膜破裂(溶血),血红蛋白逸出,则功能丧失。?功能:1、运输氧(亚铁离子氧合作用、氧离作用)与二氧化碳(氨基,二氧化碳得结合与解离);

2、缓冲血液酸碱度;

3、运动能力评定指标:机能状态、训练水平、预测有氧运动能力等

影响因素:同红细胞。血红蛋白得变化与红细胞一致.

1、对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得评定?正常值:当Hb为14克%时,血粘

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度为4单位;当Hb为20克%时,血粘度6单位。正常值为4~5单位。

过高:粘滞性增大,血流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引起机能紊乱;

过低:贫血,氧与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机能能力下降。?血红蛋白半定量分析法进行个体具体分析,可了解个体正常范围,通过正常范围得观察,可掌握机能状况,调整身体机能,预测运动成绩。?在应用Hb 指标时应注意得问题:

1、冬季、女性月经期正常值可稍低.

3、一般标准:男﹤17克%,女﹤16克%;最低值>本人全年

2、注意季节与生物周期得个体差异.?

平均值得80%。(12月值/12*80%)注意个体相差较大得平均值。?4、身体机能最佳期:大运动量得调整期,血红蛋白值由低向高恢复时,运动成绩最好。

5、为训练周期与阶段得评定指标,不能用于评定每次训练课得情况。应结合无氧阈、尿蛋白、心率、自我

7、针对有氧项目得评定指标。?2、用Hb指标进行运动员选材感觉等分析血红蛋白指标变化.?

?运动员血红蛋白值分类:?理论分型:偏高型、偏低型、正常型—-波动大、波动小之分。?实际分型:偏高波动小型、偏低波动小型、正常波动大型、正常波动小型。?最佳(差)类型:偏高波动小型佳,偏低波动小型差。前者可耐受大运动量训练,适宜从事耐力型或速度耐力型项目.

检测:每周或每隔一周测定一次血红蛋白,1-2个月左右可判定类型。结合运动训练实际情况,队员之间横向比较。

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得影响

一、血液凝固与纤溶

止血全过程大致可分为有先后顺序得三个时相:①首先出现血管收缩,阻碍血流,从而产生暂时得止血效应;

②血小板粘着在受损伤暴露出来得胶原上,聚集起来形成血栓,以堵塞血管得破口;③激活血浆内得凝血因子,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止血凝块.

1、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三个步骤: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血凝得形成过程分为内源性凝固系统与外源性凝固系统。前者指参与血凝过程得全部物质都就是存在于血液之中,后者则就是血凝过程中有其她组织得凝血物质参加.

2、纤维蛋白溶解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凝血过程中生成得纤维蛋白可在一系列水解酶得作用下,变成可溶性得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这种血液凝固后出现得血凝块重新液化得现象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其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①纤溶酶原得激活;②纤维蛋白得降解.

纤溶酶原得激活有三类:血管激活物、组织激活物、血浆激活物。

纤溶抑制:阻碍纤维蛋白溶解得物质统称为纤溶抑制物。存在于血浆、组织以及各种体液中.根据其作用可分为两类:①抑制纤溶酶原得激活,这类抑制物叫抗活化素;②抑制纤溶酶原得活性,叫抗纤溶酶。

二、运动对血凝与纤溶能力得影响 (P46,习题集8)

第三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脏得机能?一、心脏结构?主要机能:实现泵血功能得肌肉器官、内分泌器官(心钠素、生物活性多肽) ?心脏得一般结构强调:心室肌螺旋状肌层得运动特点、心肌得自律细胞与工作细胞润盘结构?二、心肌得生理特性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与收缩性。前三种特性都就是以肌膜得生物电活动为基础,固又称为电生理特性。心肌得收缩性就是指心肌能够在肌膜动作电位触发下产生收缩反应得特性,就是心肌得一种机械特性。

1。自动节律性?概念:心肌在无外来刺激得情况下,能够自动地产生兴奋、冲动得特性。

起搏点:窦房结,

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得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律。

窦房结每分钟自动兴奋频率正常值:

60/分(低于此为窦性心动过缓)→100/分(高于此值为窦性心动过速),平均75/分

2.传导性

概念:心肌细胞自身传导兴奋得能力。?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心室肌,房室交界传导延搁,使心房、心室兴奋不同步。?3。兴奋性?概念: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得能力. ?兴奋性分期:有效不应期(Na+通道失活,无论刺激多强,绝对不能引起扩布得动作电位)→ 相对不应期(阈上刺激可接受,产生动作电位小,传导慢)→超常期(引起兴奋所需得刺激阈比正常值低,兴奋水平高于正常值)

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300毫秒),保证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而以单收缩得形式完成容血、射血功能。?期前收缩:心室收缩活动发生于下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得正常收缩之前,称期前收缩,又称额外收缩。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得心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4.收缩性

1、对细胞外

概念:心肌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收缩偶联,完成肌丝滑行得特性。?特点:?

液得Ca2+得浓度有明显得依赖性.

心肌细胞得肌质网终池很不发达,容积很小,贮存Ca2+量比骨骼肌少.因此,心肌兴奋—收缩藕联所需得Ca2+除终池释放外,需要依赖于细胞外液中得Ca2+通过肌膜与横管内流.

2、全或无同步收缩

由于存在同步收缩,心脏要么不收缩,如果一旦发生收缩,其收缩就达到一定强度,称为全或无式收缩。? 3、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发生一次兴奋后,其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因此,心脏不会产生强直收缩而始终保持收缩与舒张交替得节律活动,从而保证了心脏得充溢与射血.?三、心脏得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心动周期概念:心房或心室每收缩与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率愈快心动周期愈短,尤其就是舒张期明显缩短。?心率概念:每分钟心脏搏动得次数。正常人安静时,心率在60—100次/分之间。?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动静、神经精神系统活动、进食、体位、体温等。?最大心率:每个人得心率增加都有一定得限度,此限度叫做最大心率。220-年龄(岁)(个体最大强度运动) 测定意义:1、了解循环系统机能;2、掌握运动强度与生理负荷;3、运动员自我监督与医务监督。

心率储备:最大心率—安定心率.

(二)、心脏得泵血过程习题集P65—8

可将心室从收缩开始到舒张结束划分为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速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与减慢充盈期。

(三)、心音

第一心音:心室开始收缩时听到得就是第一心音,主要由房室瓣关闭与心室肌收缩造成,代表心室收缩期得开

始。特点: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第二心音:心室开始舒张时听到得就是第二心音,主要由主动脉与肺动脉半月瓣关闭造成,代表心室舒张期得

1.心输出量开始。特点: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四)、心泵功能得评定?概念: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得血量。在同一时期,左心与右心接纳回流得血量大致相等,输出得血量也

大致相等。?(1)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得血量,称为搏出量=舒末容积—缩末容积,即余血(145—75=70毫升)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得容积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正常值:55%——65%.

意义:射血分数愈高则心脏供血愈好。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每搏量*心率。正常值:约5L/分,女性略低,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时可达25——35L/分。

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得心输出量(心输/体面积) ?正常值:5~6升/分/(1、6-1、7平方米)=3、0—3、5升/分*㎡.安静或空腹情况下得心指数称为精细心指数,就是分析比较不同个体心脏功能得常用评定指标。?影响因素:受年龄、运动状态、生理状态、情绪得影响。

(3)心输出量得测定?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肺循环所吸收得氧量/(每毫升动脉血含氧量-每毫升静脉血含氧量)

(4)心输出量得影响因素

①心率与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得乘积。因此,每搏量↑→心输出量↑,如果每博输出量不变,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心输出量↑。因心率过快可使心动周期中舒张期过短,回心血量↓→每博输出量↓→心输出量↓。反之,心率过缓可使每分输出量减少。运动员心脏由于心肌发达,收缩力强,每搏量高,故可在心率低得情况下保证正常得心输出量。

②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就是决定每搏输出量得主要因素之一。心肌收缩力↑→每搏量↑→射血分数↑→心室腔余血↓心输出量↑。反之,心肌收缩力↓→心室腔余血↑→每博量↓→心输出量↓。?机理:异长自身调节(初长度调节:肌小节长度):在生理范围内,心室充盈↑→心肌纤维初长度↑→收缩力↑→每博量↑;反之,则心室舒张时容积小,每博输出量少。?等长自身调节(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心肌收缩力↑→射血分数↑→每博量↑;

另一方面,心率加快,每份输出量亦增加. ?③静脉回流量?心脏输出得血量来自静脉回流,静脉回流量得增加就是心输出量持续增加得前提。在正常人体内,静脉回流量与心输出量保持着动态平衡。静脉回流量还与肌肉收缩与胸内压密切相关.

总之,在神经系统得作用下,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得增加主要就是心肌收缩、心搏频率与外周血管得紧张性(加速血液回流)等各种调节机制所引起得整合效应。

2、心脏做功?心脏做功供给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失去得能量.

搏功:左心室一次收缩所作得功,称为博功,单位为g、m。主要用于维持血压。

3.心脏泵功能得贮备习题集

用心脏做功量来评价心脏得泵血功能得重要意义: 习题集P66-10?

P67-11?心脏得泵血功能可以随着机体代谢率得增长而增加. ?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得能力。?影响因素:心率、搏出量可能发生得最大最适宜得变化.

心率:最大可达静息心率2倍,增加心输出量2—2、5倍?搏出量:取决于心室舒张期贮备及收缩期贮备;动用收缩期贮备可使搏出量增加55-60毫升. ?意义:心率贮备得大小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得适应能力及训练水平.运动员心脏心肌纤维粗,收缩力强(收缩期贮备强),静息状态下心率慢(心率贮备强)→最大输出量可大幅度增加.?四、心电图

正常典型心电图得波形及生理意义课本P87

P波,表示左右心房兴奋除极时产生得电变化。

P-Q(P-R)间期,指从P波得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得时程,表示心房除极化开始到心室除极化开始所需要得时间.?QRS波群,表示左右心室先后除兴奋极化所产生得电变化。?ST段,指从QRS波群终了到T波起点之间得与基线平齐得线段,表示心室除极完毕,复极尚未开始,各部位之

间无电位差。?Q—T间期,指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得时程,表示心室开始兴奋除极化到全部复极化所需得时间.

?第二节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得功能特点习题集P67-12

血管壁得基本组织结构:内皮、弹力纤维、平滑肌、胶原纤维. ?各类血管此四种基本成分得相对比例有很大差别。(视图)课本P89?主动脉、大动脉:弹力纤维丰富,弹性贮器血管; ?中等动脉、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平滑肌层厚,前阻力血管;?毛细血管:一层内皮细胞及基膜,交换血管;

静脉:有平滑肌层,后阻力血管,壁薄,数量多,口径大,容纳循环血量60%——70%,容量血管。?二.血压

(1)概念:血管内流动得血液对血管单位面积得侧压力。?血液流动就是由于心脏射血造成得主动脉首端与右心房之间得压力差决定得,而各段血管口径不一样,对血流得阻力不一样,血液得流速亦不同,因此各段血管得血压不一样。?(2)动脉血压得正常值?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形成。100~120m

mHg(1 mmHg=0、133KPa)?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弹性回缩形成。60~80 mmHg ?平均动脉压:心动周期内各瞬间动脉血压得平均值.舒张压+脉压/3 ?脉搏压:收缩压-舒张压30~40 m mHg

高血压:收缩压﹥160 mmHg 舒张压﹥95mmHg ?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舒张压﹤50 mmHg ?生理:性别影响(男﹥女),年龄影响(青﹥老),活动状态(动﹥静),遗传因素. ?(3)动脉血压得形成及影响因素

动脉血压形成得基本因素:心室射血作用、外周阻力作用、大动脉弹性作用,循环血量充足,血管充盈为前提。

心室收缩射血入动脉对管壁产生侧压力,形成收缩压。每搏量大则收缩压高。

动脉血压得影响因素:习题集P68-13?①心脏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与心率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得变化主要表现在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收缩压减低,脉压减小.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得多少.运动中,每搏输出量增加,故收缩压也升高。

②心率:如果心率加快,而每搏输出量与外周组力都没有变化时,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间内流至外周得血液也就减少,所以心舒期末,贮存于大动脉中得血压就多,舒张期血压也就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则舒张压减低,脉压增大. ?③外周阻力(小动脉平滑肌舒缩状态)在每次心脏射血时成为阻止血液全部流走得阻力,故每次仅有1/3得每搏量流走,而2/3滞留于大动脉,使大动脉管壁弹性扩张,动能转为势能贮备,在心舒期内弹性回缩形成舒张压.外周阻力大则舒张压明显增高,收缩压也增高。?④主动脉、大动脉管壁弹性贮器作用:主动脉与大动脉管壁弹性好,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得作用,也就就是有减小脉压得作用.但如硬化则可使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 ?⑤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得关系:血管系统内血量充盈,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相适应就是血压形成得前提条件。(体循环平均动脉压7mmHg) 循环血量绝对(大失血)或相对(血管扩张)减少,使体循环平均压下降,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

三.动脉脉搏

概念: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得压力发生周期性得波动,这种周期性得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正常值:一般与心率一致。?作用:诊断疾病;了解运动强度、训练水平及训练后恢复状况。?四、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与胸腔内大静脉得血压.中心静脉压得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得关系。心脏射血能力强,能及时地将回流入心脏得血液射入动脉,中心静脉压就越低。心脏射血功能弱,中心静

脉压升高。另一方面,如果静脉回流速度加快,中心静脉压也会升高。中心静脉压就是反映心血管功能得指标。?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得血压。值为15——20 mmHg;中心静脉压值为0。?(二)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单位时间内静脉回心血量多少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得差。?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回心血量↑?2.心脏收缩力:心脏收缩力↑→心脏排空↑→心舒期负压↑→回心血量↑ 3。体位改变:身体低垂部分静脉扩张→回心血量↓.见于:卧转立位、下肢静脉瓣受损、高温环境长期卧床突然站立等情况. ?4。骨骼肌得挤压作用:肌肉收缩式可对肌肉内与肌肉间得静脉发生挤压,使静脉血流加快;因静脉内有瓣膜存在,使静脉内得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这样,骨骼肌与静脉瓣膜一起,对静脉回流起着泵得作用,称为静脉泵或肌肉泵。?5、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膜腔负压↑→静脉回流↑,呼气时,胸膜腔负压↓→静脉回流↓ .

五、微循环?(一)概念: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得循环。其基本功能就是进行血液与组织液之间得物质交换。?(二)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通血毛细血管与动—静脉吻合支。

直接通路:经常开放,输送部分血液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进而回心。

真毛细血管网:物质交换,20%轮流开放(闭→代谢物↑→开→代谢物↓→闭) ?动—静脉短路:皮肤及皮下组织,调节体温。

(三)毛细血管得数量及交换面积

数量:400亿根

密度:心脑肝肾﹥骨骼肌﹥骨、脂肪、结缔组织?交换面积:22000um/根,1000㎡/总

(四)血液与组织间得物质交换?1、扩散:液体中溶质分子得热运动,使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得最主要方式?2、过滤(血管内向血管外)与重吸收(血管外向血管内)?3、吞饮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得调节?一、神经系统得调节功能?(一)心血管活动得神经调节?(1)心脏得神经支配。(支配心脏得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中得心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中得迷走神经。)?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使心率加快,心

肌收缩力加强。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心率↓心肌收缩力↓。

1、交感缩血管神经.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得神经称为交感缩血管神经。人体

(2)血管得神经支配?

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得单一神经支配。交感缩血管神经经常保持一定得紧张性活动,通过改变这种紧张性活动得强度,就可调节血管口径来改变循环系统得外周阻力。反之,当紧张性活动减弱时,小动脉舒张,外周阻力减小,血压就下降。?2、交感舒血管神经。支配骨骼肌微动脉得交感舒血管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交感舒血管纤维管与交感缩血管纤维不同,只在激动或准备作剧烈肌肉运动时才发放冲动,使骨骼肌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二)心血管中枢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与心血管反射有关得神经元集中得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①延髓得心血管中枢就是调节心血管活动得最基本中枢,它可在相当大得程度上对血压、心输出量与器官血流量分配等进行调节,但正常情况下,它并不独立得完成心血管活动得调节。②延髓以上心血管神经元得下丘脑或脑干其她部位得活动,使心血管活动应于身体所处得各种生理、心理状态。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时,可引起骨骼肌中得血管舒张。?(三)心血管反射习题集P69-15

1、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压力感性反射(简称减压发生).减压反射就是体内典型得负反馈,其生理意义在于

2、颈动脉体与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当血液缺氧,二氧化碳过多或氢离子保持动脉血脏得相对稳定。?

浓度升高时,可刺激静动脉体与主动脉体得化学感受器,使其兴奋,一方面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强,另一方面也刺激心血管中枢,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脑与心脏得血流量增加,而腹腔内脏与肾脏得血流量减少。

在正常情况下,化学感受性反射对呼吸起经常性调节作用,但对心血管活动得影响却很小。只有在缺氧窒息、失血及酸中毒度等异常情况下,才对心血管活动产生比较明显得作用,使血压升高,改善血液循环。

二、心血管活动得体液调节习题集P62-4

?第四节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得变化?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得变化习题集P69—14

(一)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得变化

肌肉运动时循环系统得适应性变化就就是提高心输出量以增加血流供应,运动时心输出量得增加与运动量或耗氧量成正比。运动时,肌肉得节律性舒缩与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就是增加心输出量得保证.运动时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也有利于增加静脉回流.在回心血量增多得基础上,由于运动时心交感中枢兴奋与心迷走中枢抑制,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因此心输出量增加。交感中枢兴奋还能使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也进一步加强心肌得兴奋作用。?(二)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得变化?运动时各器官得血流量将进行重新分配.其结果就是使心脏与进行运动得肌肉得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得骨骼肌及内脏得血流量减少。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以增加皮肤散热。运动时血流量重新分配得生理意义,还在于维持一定得动脉血压.

(三)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得变化?运动时得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出量与外周阻力两者之间得关系。在有较多肌肉参与运动得情况下,肌肉血管舒张对外周阻力得影响大于其她不活动器官血管收缩得代偿作用,故总得外周阻力仍有降低,表现为动脉舒张压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心输出量显著增加,故收缩压升高,而平均动脉压则可能比安静时稍低。

1。窦性心动徐缓运动训练,特别就

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得长期性影响习题集P70-16?

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些优秀得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这就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得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得作用减弱得结果.窦性心动徐缓就是可逆得,即便安静心率已降到40次/分得优秀运动员,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得心率也可恢复接近到正常值。一般认为,运动员得窦性心动徐缓就是经过长期训练后心功能改善得良好反应。

2.运动性心脏增大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可使心脏增大,运动性心脏增大就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得良好适应。近年来得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性心脏增大对不同性质得运动训练具有专一性反应。例如,以静力及力量性运动为主得投掷、摔跤与举重运动员心脏得运动性增大就是以心肌增厚为主;而游泳与长跑等耐力性运动员得心脏增大却以心室腔增大为主。

3.心血管机能改善一般人与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及从事最大运动时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得变化可用下列数据说明:?安静时一般人: 5000ml/min=71ml/次*70次/min?运动员: 5000ml/min=l00ml次*5O次/min?最大运动时一般人: 22000ml/min=113mm l次*l95次/min

运动员:35000ml/min=l79ml次*l95次/min

运动员每搏输出量得增加就是心脏对运动训练得适应。运动训练不仅使心脏在形态与机能上产生良好适应,而且也可使调节机能得到改善。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运动开始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功能,以适应运动活动得需要.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在神经与体液得调节下可发挥心血管系统得最大机能潜力,充分动员心力贮备。?三、测定脉搏(心率)在运动实践中得意义习题集P71—19

(一)脉搏(心率)?1、基础心率及安静心率

清晨起床前静卧时得心率为基础心率。身体健康、机能状况良好时,基础心率稳定并随训练水平及健康状况得提高而趋平稳下降。如身体状况不良或感染疾病等,基础脉搏则会有一定程度得波动.?在运动训练期间,运动量适宜时,基础心率平稳,如果在没有其她影响心率因素(如疾病、强烈得精神刺激、失眠等)存在得情况下,在一段时间内基础心率波动幅度增大,可能就是运动量过大,身体疲劳积累所致。

安静心率就是空腹不运动状态下得心率。运动员得安静心率低于非运动员,不同项目运动员得安静心率也有差别,一般来说,耐力项目运动员得安静心率低于其她项目运动员,训练水平高得运动员安静心率较低。评定运动员安静心率时,应采用运动训练前后自身安静心率进行比较,运动后心率恢复得速度与程度也可衡量运动员对负荷得适应水平。

2、评定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通过定量负荷或最大强度负荷试验,比较负荷前后心率得变化及运动后心率恢复过程,可以对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作出恰当得判断。心率得测定还可以检查运动员得神经系统得调节机能,对判断运动员得训练水平有一定得意义。?

3、控制运动强度

运动中得吸氧量就是运动负荷对机体刺激得综合反应,目前在运动生理学中广泛使用吸氧量来表示运动

强度。

心率与吸氧量及最大吸氧量呈线性相关,最大心率百分比与最大吸氧量得百分比也呈线性相关,这就为使用心率控制运动强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耐力训练中,使用心率控制运动强度最为普遍,常用得公式为:(最大心率-运动前安静心率)/2+运动前心率.所测定得心率可为教学、训练及健身锻炼提供生理学依据.耐力负荷得适宜强度也可以用安静时心率修正最大心率百分比得方法来确定,运动时心率=安静时心率+60%(最大心率-安静时心率)

在涉及游泳等运动得间歇训练中,一般多将心率控制在120-150次/分得最佳范围内。一般学生在早操跑步中得强度,可控制在130-150次/分之间。成年人健身跑可用170减去年龄所得得心率数值来控制运动强度。?五、测定血压在运动实践中得意义

1、清晨卧床时血压与一般安静时血压较为稳定,测定清晨卧床血压与一般安静时血压对训练程度与运动疲劳得判定有重要参考价值。随着训练程度得提高,运动员安静时得血压可略有降低,如果清晨卧床血压比同年龄组血压高15%-20%,持续一段时间不复原,又无引起血压升高得其她诱因,就可能就是运动负荷过大所致。

2测定定量负荷如果清晨卧床血压比平时高20%左右且持续二天,往往就是机能下降或过度疲劳得表现.?

前后血压及心率得升降幅度及恢复状况可检查心血管系统机能并区别其机能反应类型,从而对心血管机能做出恰当得判断。

3、运动训练时,可根据血压变化了解心血管机能对运动负荷得适应情况。由于收缩压主要反映心肌收缩力量与每搏输出量,舒张压主要反映动脉血管得弹性及外周小血管得阻力,因此运动后理想得反应应当就是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适当下降或保持不变。一般而言,收缩压随着运动强度得加大而上升。大强度负荷时,收缩压可高达19OmmHg或更高,舒张压一般不变或轻度波动.根据运动训练时血压得变化可判断心血管机能对运动负荷就是否适应.

?第四章呼吸机能?第一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量?知识点:呼吸全过程得三个环节?通气得动力学:呼吸运动、肺通气机能(重点):肺内压、胸内压

肺通气机能得指标:肺活量(重点) 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

第二节气体交换与运输气体运输?知识点:气体交换;气体交换原理:气体分压差概念、肺换气与组织换气;氧运输:血红蛋白与氧得结合、氧储备、氧利用率、氧脉搏?第三节呼吸运动得调节?知识点:调节呼吸运动得神经系统:呼吸运动得神经支配呼吸中枢

呼吸运动得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

化学因素对呼吸得调节:二氧化碳、氢离子与氧对呼吸得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得影响:

知识点:运动时得合理呼吸

概述

1.呼吸得概念: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人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氧气,同时不断地向外界排出代谢中产生得二氧化碳得过程.

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得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2.呼吸得三个环节(连续过程):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代谢)视图

呼吸系统结构: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肺泡(数量、面积、壁6层=1微米、功能、弹力纤维、表面张力) ?呼吸: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得气体交换。?呼吸得全过程:

外呼吸:在肺部实现得外界环境与血液间得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外界环境与肺之间得气体交换过程)与肺换气(肺与肺毛细血管中血液之间得气体交换过程)。?气体运输:气体由血液载运,血液在肺部获得得氧气,经循环将氧气运送到组织毛细血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得二氧化碳通过组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经循环将二氧化碳运送到肺部.?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实现得气体交换.

?第一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机能

一、肺通气得动力学?(一)呼吸运动

概念:胸廓得节律性扩大与缩小

产生机制:呼吸肌舒缩→胸廓运动→肺扩张回缩

吸气肌:肋间外肌、膈肌、胸颈背肌肉?呼气肌:肋间内肌、腹部肌

平静呼吸过程:主动吸气,被动呼气?用力呼吸过程:呼吸气均为主动

呼吸形式:腹式呼吸:膈肌活动为主

胸式呼吸:肋间肌活动为主

混合呼吸?逆呼吸:吸气时收腹

解释:可改变呼吸形式,保证动作得正常发挥。?疾病状态下可表现以某种呼吸形式为主。

(二)肺内压

概念:肺泡内得压力。吸气时减小,呼气时增大,均与大气压相差2-3或2—4毫米汞柱。憋气时肺内压高于大气压60—140毫米汞柱,憋气后再吸气肺内压可迅速下降至—130—--100毫米汞柱。?(三)胸内压概念:胸膜腔内得压力. ?胸内压=肺内压(大气压)-肺得弹性回缩力

生理作用:

牵拉肺扩张,有利于气体交换。

牵拉胸腔脏器,使心脏及大血管扩张,压力降低,促进血液及淋巴液回流。?气胸状态可因胸膜腔负压破坏造成机能障碍. ?二、肺通气机能

人体活动状态不同通气量发生变化。?(一)肺容量及其变化?呼吸过程中肺容量发生周期性变化。?(二)基本组成:

潮气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得气量。平静呼吸时约400-600毫升. ?补吸气量:平静吸气之后,再做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得气量。约1200毫升。

深吸气量: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与。?补呼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增补呼出得气量。约900-1200毫升。?余气量:最大呼气后仍贮留于肺内得气量。

1+2=深吸气量 1+2+3=肺活量3+4=功能余气量?1.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得气量。身体素质及训练程度评定指标之一,因限制因素较多,供参考.男:3500毫升女:2500毫升? 2.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之后,仍存留与肺内得气量。平衡肺泡内气体分压,使吸气时不致于O2分压过高,呼气时不致O2分压过低,造成静脉血液动脉化时断时续,影响气体交换。呼气困难会使功能余气量增加。

3、肺总容量:肺所能容纳得最大气量。男:5000毫升,女:3500毫升

(三)肺通气量?概念: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得气量。?每分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深度)*呼吸频率

成年人:6-8升代谢水平高时增加。?(四)肺泡通气量

概念:每分钟吸入肺泡得实际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得有效通气量。?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解剖无效腔:呼吸道,无气体交换功能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气量约150毫升。运动状态下肺泡无效腔可减小。

过于表浅得呼吸可减少潮气量,故深而慢得呼吸肺泡通气量增大。?三。肺通气量得指标?肺活量:反映肺一次通气得最大能力。每十年下降9%以内.

连续肺活量:连续五次测肺活量。一次强于一次说明呼吸肌机能能力强。

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后最快速度作最大呼气,记录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得气量测呼气第一秒(83%)、第二秒(96%)、第三秒(99%)呼出得气量。第一秒值最有(临床)意义。

最大通气量:以适宜得呼吸频率与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得每分通气量,可评定通气贮备能力. ?通气贮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安静时通气量)/最大通气量*100%

正常值﹥或=93%

第三节气体交换与运输?一、气体交换肺换气:肺泡内得气体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中得气体进行气体交换. ?组织换气:体内毛细血管血液中得气体与组织细胞中得气体进行气体交换。? (一)气体交换得原理

1、气体分压与分压差:在混合气体总压力中某种气体所占有得压力即为该气体得分压。

某一气体高分压与低分压之差叫做该气体得分压差。

气体分子总就是顺分压差从分压高得一侧流向分压低得一侧。即气体得扩散或弥散。

2、人体不同部位氧与二氧化碳得分压?O2:肺泡104﹥动脉血100﹥静脉血40﹥组织0-30

CO2:肺泡40=动脉血40﹤静脉血46﹤组织50-80?3、气体扩散得速率:单位时间内气体得扩散容积。

正比于扩散面积、气体分压差、溶解度、温度

4、气体得肺扩散容量:在1毫米汞柱得分压差下,每分钟

反比于气体分子量得平方根与扩散距离. ?

通过呼吸膜得气体扩散量。成年、男性、立位、活动该量加大。(呼吸膜面积及流经得血流量增加)? (二)肺换气与组织换气?O2及CO2均顺分压差换进或换出。?运动中O2摄入增多,组织代谢旺盛,CO2产生增多,分压差加大,换气效率高。

(三)影响换气得因素

气体得分子量愈大,溶解度愈大,换气愈快。CO2得实际扩散速度为O2得2倍。机体缺氧较CO2潴留容易发生。

呼吸膜愈薄,面积愈大,通透性愈好,换气愈容易。

通气/血流比值:就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之间得比值=0、84时肺换气效率高局部器官血流量,组织血流量愈大组织换气愈容易。

二、气体运输

概念:氧与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得运输?方式:物理溶解(1、5%)←→化学结合(98、5%)

(一)氧得运输?运输载体:血红蛋白(Hb)结构得亚铁离子

结合量:每100毫升血红蛋白可结合1、34——1、36毫升氧。?氧容量: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得最大量。?氧含量: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得实际量。?氧饱与度:每100毫升血液中氧含量占氧容量得百分比。?例:动脉血:氧分压96-—100毫米汞柱时 19毫升/20毫升=95%以上接近100% ?静脉血:氧分压40毫米汞柱时

1、血红蛋白与氧得结合?Hb+O2→→HbO2(可逆氧分压高结合氧分

15毫升/20毫升=75% ?

压低解离)

2、氧离曲线:就是表示PO2与Hb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与度关系得曲线。?氧分压60—-100毫米汞柱时:曲线平坦,即使PO2从100毫米汞柱降至80毫米汞柱血氧饱与度仅从98%降至96%,这种特点对高原适应或有轻度呼吸机能不全得人均有好处。只要保持动脉血中PO2在60毫米汞柱以上,血氧饱与度仍有90%,不至造成因供氧不足而产生得严重后果。对人体肺换气有利;?氧分压40——60毫米汞柱时:曲线开始下降,意味着PO2下降,使血氧饱与度明显下降,氧分压40毫米汞柱以下时:曲线陡降,此时,PO2稍有下降血氧饱与度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氧气,保证组织换气.

影响因素: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液酸碱度↓、体温↑、红细胞糖酵解产物:2,3—-二磷酸甘油酸↑→氧解离作用增强(氧离曲线右移)?一氧化碳对血红蛋白结合氧得竞争性抑制

3、氧储备?血液、肺:1300——2300毫升?肌红蛋白(骨骼肌、心肌、肝脏):240——500毫升,与氧得亲与力大于血红蛋白,在体内氧分压极度下降时才解离氧。?

4、氧利用率?概念:每100毫升动脉血流经组织时所释放得氧占动脉血氧含量得百分数。为评定训练程度得指标,训练程度愈高则氧离用率愈好。?氧利用率=动脉血氧含量—静脉血氧含量/动脉血氧含量*100% ?安静时:25%

5.氧脉搏?概念:心脏每次搏动输出得血量所运动时:65%?剧烈运动:接近100% ?

摄取得氧量。为评定心肺功能得综合指标。?值愈高说明心肺功能愈好,效率愈高。

(二)二氧化碳得运输

形式:1、物理溶解6% ?2、化学结合:

(1)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血红蛋白氨基与二氧化碳结合,其分压为条件。? (2)碳酸氢盐 87%,在血液中以碳酸氢根离子得形式运输,在此过程中排除CO2,调节酸碱平衡。?(三)呼吸与酸碱平衡血液在运输二氧化碳得过程中,形成了碳酸与碳酸氢钠,而这就是血液中重要得缓冲物质,当代谢产物中有大量酸性物质时,她们与碳酸根作用,生成碳酸,后者分解为水与二氧化碳,使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上升,导致呼吸运动加强,二氧化碳排出量增加,因而血液中酸碱度变化不大;当体内碱性物质增多时,与碳酸作用时血中碳酸氢钠等盐浓度得增高,于就是碳酸浓度与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导致呼吸减弱,呼吸减弱又使碳酸浓度逐渐回升,维持了其与碳酸氢钠得正常比值,因此对血浆酸碱度影响也较小。由此可见,血液酸碱度发生变化,呼吸机能可发生代偿反应。

第三节呼吸运动得调节

呼吸运动为非意识性节律活动,同时具有一定得随意性。?一、调节呼吸运动得神经系统

中枢:大脑皮质高级中枢

桥脑呼吸调整中枢、长吸中枢

延脑呼吸基本中枢?脊髓呼吸神经元?神经支配:膈神经—-膈肌下降、复位——胸腔上下径线变化?肋间神经——肋间肌活动——胸腔前后左右径线变化?二、呼吸运动得反射性调节?反射:1、肺牵张反射:维持呼吸得节律性。为负反馈调节。?吸气——肺泡扩张—-感受器-—延髓

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正反馈?骨骼肌运动-—呼吸运动加强. 中枢——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3、防御性呼吸反射

病理因素、异物——咳嗽等活动。?三、化学因素对呼吸得调节?化学因素:动脉血中得O2、CO2、H+浓度

呼吸——动脉血中得O2、CO2、H+浓度-—化学感受器——呼吸

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CO2、H+):延髓腹外侧浅表部?外周化学感受器(PO2、PCO2、H+):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因素对呼吸得影响?CO2:维持正常呼吸最重要得生理性刺激。可刺激外周及中枢感受器。

吸如气中﹤7%则可增大肺通气量,如﹥10%则可抑制中枢神经活动。?运动时中浓度增加。? H+:直接刺激外周感受器,间接刺激中枢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

O2:刺激外周感受器,使呼吸加强。(轻度缺氧)

抑制呼吸中枢,抑制呼吸。(重度缺氧)

化学因素在调节呼吸中得相互作用?如保持其她两个因素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

PCO2↑使肺通气量增加最明显﹥H+﹥PO2↓

几种因素同时改变:作用互相抵消或增强?PCO2↑:H+↑—-呼吸明显增强

H+↑:呼吸↑——PCO2↓—-H+↓--呼吸↓ ?PCO2↓—-肺通气量↑——CO呼出↑——PCO2↓H+↓-—肺通气量↓:抵消低氧刺激?

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得影响

一、运动时通气机能得变化

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中等强度运动:呼吸深度增加;最大强度运动:呼吸频率增加,肺通气氧耗增加?呼吸当量:每分通气量/每分摄氧量每1升得氧要经24升得通气量获得。?呼吸当量值愈大,摄氧率愈低,反之则愈高。?最佳呼吸效率点(50%最大摄氧量强度):呼吸当量最小得一点。有训练者﹤20;无训练者=30——35时不能坚持运动;优秀者=40—60时仍能坚持;耐力性项目者优于非耐力性项目。呼吸当量小为训练程度高得评定指标之一。?二、运动时换气机能得变化?氧得扩散与交换加强。?肺:呼吸膜两侧氧分压差加大; ?儿茶酚胺↑——细支气管扩张——参与肺泡数量↑; ?开放肺毛细血管↑;

右心泵血增多?组织:组织与血液间氧分压差增大,氧扩散速率↑;组织毛细血管开放,组织血流量增加;氧离曲线右移,氧解离↑ ?三、运动时呼吸得调节?神经调节:条件反射、运动中枢刺激呼吸中枢、本体感受器反射?体液调节:CO2↑明显增加、O2↓刺激较小、H+↑剧烈运动时表现增多.体温增高、静脉回流量增加等. ?四、运动时得合理呼吸? (一)减小呼吸道阻力:口鼻并用,以口代鼻;

(二)提高肺泡通气效率:深而慢得呼吸形式; ?(三)与技术动作相适应:呼吸形式、时相、节奏得配合; ?(四)合理运用憋气

良好作用:反射性肌张力增加;可为有关得运动环节创造最有效得收缩条件。

不良影响:胸内压上升,心输出量减少; ?停止后胸内压陡降,回心血量剧增

合理方法:憋气前吸气勿太深,结束后吐气勿过快;憋气应用于决胜得关键时刻。

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第一节物质代谢

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得消化与吸收

主要能源物质:糖、脂肪、蛋白质?通过氧化释放能量。

能量单位:千卡(Kcal)、千焦尔(KJ) 1千卡=4、186千焦耳

生理功用:?糖:主要供能物质(总能量70%)每克糖完全氧化释放4、1千卡热量,需氧少,经济;

脂肪:含热量高,每克脂肪完全氧化释放9、3千卡热量; ?蛋白质:可供能,但主要用于组织生长、构成、更新、修补.每克蛋白质完全氧化可释放4、3千卡热量。

二、消化与吸收得概念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得过程。

机械性消化:消化道平滑肌舒缩活动磨碎并推进;?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消化酶分解营养物质为可吸收成分得过程。

吸收:经消化得食物透过小肠壁进入血液与淋巴循环得过程。?三、营养物质得吸收形式糖→葡萄糖脂肪→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

?第二节能量代谢?各种能源物质分解代谢过程中所伴随得能量释放、转移与利用即为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所消耗得能量称为能量代谢率。?一、基础代谢?(一)概念

1.能量代谢:能源物质分解代谢过程中所伴随得能量释放、转移与利用。

2。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所消耗得能量.

4.基础状态:人体处于清醒、安静、空腹、室温20-25摄

3.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 ?

氏度.

5.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得基础代谢。即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就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得能量代谢。

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得产热量(KJ/m2*h) ?正常值:成年男子=170 成年女子=155 ?影响因素:年龄、性别、体温等.

(二)测定原理

热力学第一原理:能量守恒

食物化学能(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消耗得食物产热)=热能+外功

测定方法:间接法:反应物量与产物量呈一定得比例关系?不同物质氧化所消耗得氧与所产生得二氧化碳以及所释放得热量呈一定得比例关系?通过收集安静时与运动时得呼出气体,分析其中氧与二氧化碳得量并换算成热量即等于机体得能量代谢率。

按照一般化学反应中,反映物得量与产物得量之间成一定得比例关系,即定比定律

(三)与能量代谢有关得几个概念

1.食物热价:1克食物完全氧化分解所释放得热量。

2.脂肪:9、3千卡=38、94KJ﹥蛋白质(体内)4、3千卡=17、99KJ﹥糖4、1千卡=17、17KJ 3。氧热价: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得热量。?糖:21KJ﹥脂肪:19、7KJ﹥蛋白质:18、8KJ ?1升氧可氧化1克多糖,但只能氧化0.5克脂肪。氧化糖愈多氧热价愈高,氧化得脂肪愈多,氧热价愈低。可通过氧热价值判断食物成分。

4。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得二氧化碳与所消耗得氧得比值。二氧化碳/氧?糖=1 脂肪﹤1 蛋白质≈0、80 混合食物≈0、85 ?代谢当量:运动时耗氧量/安静时耗氧量 1MET=250毫升/分钟?该指标可通过反映不同运动形式得运动强度来评价机体运动时得相对能量代谢水平。

5.影响能量代谢得因素

肌肉活动:任何轻微得活动都可明显提高代谢率,即耗氧增加,耗能增加,能量代谢率提高. ?情绪影响:紧张激动时,由于无意识肌紧张及激素释放增加,则耗氧量显著增加,产热量显著增加。

食物得特殊动力作用: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得现象.进食后产热量大于食物本身产热量。额外产热量用于维持体温.

环境温度:代谢最稳定:20—-30摄氏度 ;20摄氏度、10摄氏度以下:寒冷刺激引起肌紧张增加,30——45摄氏度以上:体内化学反应加速,呼吸、循环功能增强。

二、人体运动时得能量供应与消耗

(一)骨骼肌收缩得直接来源:ATP—-三磷酸腺苷

ATP基本结构:1分子腺苷+三分子磷酸(高能磷酸键连接)? ATP得主要功用:直接供应各种生理活动能量(安静及运动时)思维活动、神经冲动、肌肉收缩、脏器活动、腺体分泌等? ATP得来源: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糖:有氧糖原、葡萄糖——三羧酸循环-—能量+二氧化碳、水?无氧酵解肌糖原——乳酸+能量?脂肪:有氧脂肪—-β氧化——三羧酸循环——能量+二氧化碳、水?蛋白质:有氧分解蛋白质-—三羧酸循环——能量+二氧化碳、水? ATP得贮存及输出功率:

贮存于肌肉,但量极少,6毫摩尔/公斤湿肌(供0、5秒工作) ?最大输出功率=11、2毫摩尔/公斤/秒即每公斤肌肉每秒动用此量ATP ? ATP得分解供能及补充: ? ATP→酶→ADP+P+E 每克分子ATP可释放29、26—50、16KJ=7—12千卡?CP(磷酸肌酸)→→C(待能源物质分解释能再合成CP)+P+AD P→→ATP

(二)三个能源系统得特征

根据运动强度、形式由三个能源系统分别或配合供能。

磷酸源系统、酵解能系统、氧化能系统

磷酸原系统即ATP—CP系统

特点:不需氧,直接分解,供能速率快但产生能量较少,CP来源有限,维持运动6—8秒。ATP→ADP+Pi+E;A DP+CP→ATP+C

酵解能系统

底物:肌糖原、葡萄糖?特点:不需氧,供能速度较快,生成ATP较少,有乳酸产生,运动30秒供能速率最大=5、2毫摩尔/公斤/秒,维持2—3分钟运动。糖元+ADP+Pi→ATP+乳酸?氧化能系统?底物:三大能源物质,

特点:有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速度较慢,产生能量多,最大速率=2、6毫摩尔/公斤/秒,贮量丰富,维持1小时以上运动得能量供应。

糖、脂肪、蛋白质+O2+ADP+Pi→CO2+H2O+ATP ?(三)能源系统与运动能力

不同能源系统得供能能力决定运动能力得强弱; ?例:有氧—-马拉松;酵解——中、长跑?不同强度、不同形式得运动需要不同得能源系统供能作为基本保证;

例:同上

一切运动过程得能量供应均由三个系统不同比例混合供能,比例取决于运动性质与特点。?例:篮球:运球、投篮;足球:快速奔跑、射门

不同运动项目得能量供应?运动中能源物质得动员?糖:首先分解肌糖原——血糖(运动5-10分钟后)——运动时间延长,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

脂肪:运动30分钟输出功率最大,在糖类动用并消耗,且供氧充足时大量动用?蛋白质:30分钟以上得耐力项目?健身运动得能量供应?健身运动特点:种类多,强度低(50—70最大摄氧量%),时间长(30-60分钟)

能源物质:脂肪、糖

?第三节体温

一、正常人体温度?体温为人体深部得平均温度。

测定部位:腋窝

正常值:36、5摄氏度左右?影响因素:昼夜节律、性别、年龄、肌肉活动、情绪、进食、环境温度等。?二、体温调节?产热?基础条件﹤安静﹤运动?安静时:依次为内脏器官肝、肠、肾、呼吸、循环、脑、骨骼肌?运动时:骨骼肌?散热过程?散热途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

皮肤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运动中得体温变化及调节

运动中产热散热

体温高作用: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肌肉粘滞性、加快收缩速度、加快血流速度、促进氧离作用、加速二氧化碳排出等。?肌肉活动最适温度:38摄氏度

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与体温升高成正比

对气候得服习:人体对高温或低温环境由不适应到适应。

北医生理笔记

西医综合之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生理功能的调节 调节:使机体的功能活动与内外环境相适应 方式:神经(主导)、体液、自身调节 失血—>皮肤、内脏血管收缩?厉害;冠状血管、脑血管收缩?小(一)神经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反应:受刺激组织的适应性变化 非条件反射:先天具有的,具有种属特异性(种中的每一动物都存在)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具有个体特异性(个体差异) 见山楂流口水:条件反射;山楂放嘴里流口水:非条件反射 (二)体液调节: 意义: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相应的组织器官来改变它们的活动。又称全身(远距离)体液调节 广义上讲也包括旁分泌和自分泌 旁分泌:组织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组织液扩散到周围影响周围细胞的活动自分泌:组织细胞自已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自身细胞膜受体 缓激肽—>缓激肽受体—>PLC—>IP3—>Ca++—>NO 神经—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构成反射弧的一个传出环节 冷—>皮肤—>中枢—>下丘脑—>TRH—>腺垂体—>TSH—>甲状腺—>T3T4—>组织产热恶性刺激作用于耳的听神经,传到中枢,交感神经兴奋 神经调节:作用部位准确,持续短,作用范围小,快、迅速 体液调节:作用不精确但是范围大,作用持久,作用慢 (三)自身调节: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组织或器官自身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心肌:异长自身调节(离体心脏的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Q=δP/R 肾血管平滑肌组织的自身调节 以上三者都属于自动调节(自动控制系系) 负反馈:控制信息与反馈信息作用的方向相反,反馈信息对控制系统起制约作用,以使机体功能活动保持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 正反馈:控制信息与反馈信息作用的方向相同,反馈信息对控制系统起促进作用以使机体的生理过程迅速完成或使该反应迅速达到极限。 例如:血液的凝固过程; 分娩过程; 胰蛋白酶原激活的过程; 动作电位中钠通道的激活过程 需注意的是:渗透性利尿属渗透现象,非上述三种调节,为一物理现象。 CO中毒时为何不呼吸困难:关键是动脉血氧分压正常(决定于物理溶解的O) 前馈:干扰信息通过监测系统发出前馈信息,作用于控制系统以调整控制信息,以对抗干扰信息对受控系统的作用,使输出变量保持相对恒定。 前馈不需要通过反馈系统,即反馈之前已有控制系统的改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绪论 一. 必背概念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二. 当前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热点即考点) 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骨骼肌、高原训练(重点中的重点)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肌电、几个收缩 二. 重点问题 1.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2. 骨骼肌的几种收缩形式及实践中的应用. 3. 肌纤维的分类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第六节,必背) 4. 肌电的应用(了解)熊开宇老师在研究生课中讲过,还可以与后面的生理指标的运用结合 第二章血液 一. 必背概念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二. 重点问题 1. 血液的作用,防止简答出现意外题 2. 血红蛋白在实践中的应用。A 机能评定 B 运动选材 C 监控运动量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心力储备、血压、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基础心率、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脉搏、运动性心脏肥大、 二. 重点问题 1. 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收缩的不同特点。 2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3. 静脉回心血量响因素? 4. 动脉血压的影的影响因素? 5.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A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 B 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6. 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可出综合题) 第四章呼吸机能 一. 必背概念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氧脉搏、血氧饱和度、氧利用率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子(媒介物)。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缩效果亦减弱。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 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收缩肌肉的舒张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网较发达,肌肉的缩短: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大,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但易疲劳;肌肉的收缩: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慢肌纤维(ST,或?型)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1肌肉的收缩的形式: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缩短收4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指肌肉收缩所产有氧缩(向心收缩):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肌肉可持续长时间运动。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掌握在体肌肉长度缩一种收缩形式。特点:(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短,(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屈肘、高(运动适应)包括肺通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应(运动反应)和适应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拉长收抬腿跑、挥臂扣球)(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2肺换气指肌肉积极收缩(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缩(离心收缩):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气体交换)。(2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为科学地肌肉被)气体运输:气体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在血液中的运输。(肌肉特点:3)内呼吸:指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导。7呼吸的形式:(1: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点远离,)腹式呼吸是以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跑与阻力方向相反,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肌肉做负功。(支撑悬垂、倒立(2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胸式呼吸是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3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等)()等长收缩(静力收缩)研究目的运动。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如仰卧起坐、特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直角支撑(3)混合式呼吸。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学指导。点:骨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2)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是中枢神经系统功。神经调节1()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张力1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5)力,:在一定的范围内,与速度的关系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指标之一。(体液调节2短暂、局限。():通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2)时间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之后,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呈反比关系: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生长、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发育、但收缩的动态指标,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持久、缓慢、广泛。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3自身调节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降低、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器官、(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气道是否狭窄、2)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情况。长度与张力关系: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3)肌肉收缩前就加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特点:生的适应性反应。前负荷等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调节幅度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小、不灵活,但有意义。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逐渐兴奋—收)1(肌肉的收缩过程3: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不仅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缩耦联度。(4当初长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最大通气量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是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是检查张力可)5(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再继续增加肌肉此后,达到最大;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Ca2+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技术动作的配合:通常非周期性的解离曲线可分为三段:(1)氧解离曲线上段: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时相,应以人曲线平坦,此阶段氧分鲜空气量。评价呼吸效率。 压较高。意义:指每分通气量和每为机体摄取足够的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9氧通气当量:氧气提供较大的安全系数。(2)氧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VE/VO2分吸氧量的比值()。是评如两臂前解离曲线中段:曲线较陡,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此阶段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氧分压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便会24体或反弓动

生理学重点笔记92900

1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现已扩展到泛指体内细胞核分支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核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P4 3内环境的稳态具有什么生理意义?机体如何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在人和高等动物,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乃至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各种代谢活动所必需,也是兴奋性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生物电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及互相协调来完成。 4刺激:是指细胞所处的环境因素的变化,任何能量形式的理化因素的改变都可能构成对细胞的刺激。刺激量包括三个参数,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5兴奋性:组织细胞具有的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6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 7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其绝对值大于RP的绝对值。 8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9局部电位:给予细胞膜一定的去极化刺激时,会引起部分钠通道的激活和内向离子电流,使膜在电紧张电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极化,但此时如果外向K电流仍然大于Na内向电流,膜电位又复极到静息电位水平,如此形成的膜电位称之为局部电位。 10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一可传播的膜电位迅速波动。 11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12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3简述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①,膜外K浓度与膜内K浓度的差值决定Ek,因而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会显著影响静息电位。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可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如果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也就增大。③,钠-钾汞活动的水平对静息电位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4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动作电位一经出现,其幅度就达到一定的数值,不因刺激的增强而随之增大,动作电位的这一特性称为全或无②动作电位的另一特性就是可传播性。③动作电位的脉冲性,即动作电位有不应期,不能总和。 15常见的物质跨膜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单纯扩散,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转运的过程。这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并不消耗能量。是被动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顺着电化学梯度跨膜移动的现象,并不消耗能量。课分为两种类型:①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载体蛋白携带,通过其构型改变实现跨膜物质转运。其特点是物质与载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②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通道蛋白组成跨膜水相通道,介导离子顺浓度/电位梯度迅速跨膜移动。其结构功能状态可随细胞内外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具有开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6~19章【圣才出品】

第16章运动与环境 16.1 复习笔记 一、冷热环境 1.体温的调节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临床上常以直肠温度(37.3℃~37.5℃)、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低0.3℃~0.5℃)、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2℃~0.4℃)表示。人体温度与代谢水平有关,在一天中凌晨2至6时最低,下午2至5时最高,这种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1)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生理范围是人体各种生理机能发挥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人体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以产热和散热的方式来实现的。 ①机体的产热 机体内的热量是通过机体代谢活动产生的,安静时主要由肝脏等内脏器官产热,运动时肌肉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甲状腺素和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时,可使机体代谢率升高,产热过程加强。 ②机体的散热 体内各组织产生的热量通过血液循环在体内均匀分布,热量通过皮肤、呼吸、泌尿和排便四条途径散发到周围环境中。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约占84.5%),它通过传导、对流、辐射、蒸发四种方式向体外散发热量。 a.传导 传导是指一种物质与另一物质通过直接的分子接触而交换热量,即热量通过毗邻的组织

传导至体表,继而传导至和皮肤直接接触的衣服或物体。 b.对流 对流是指通过空气流动使体表热量散发的方式。空气流动得越快,带走热量的比率就越大。 c.辐射 辐射是指机体热量以红外线方式传给外界较冷物的一种散热形式,这是人体热量散失的主要方式。身体在不断向周围物体直接辐射热量。但是,如果周围物体温度高于体温那么人体将通过辐射得到热量。因此,辐射散热取决于体温与周围环境温度之差。 d.蒸发 蒸发散热是指体内热量通过水分蒸发散发于体外环境的散热方式。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或人体在运动时,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蒸发散热的方式有: 第一,不感汗蒸发 不感汗蒸发是指体液中少量水分直接从皮肤和呼吸道粘膜等表面渗透出,在未聚集成明显的汗滴之前即被蒸发的一种持续性的散热形式。 第二,发汗 发汗是指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散发大量热量的散热过程。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汗液蒸发明显增多,发汗成为运动中主要的散热方式。 (2)体温调节装置 人体为了获得相对稳定的体温,保证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内的体温自身调节系统通过对产热和散热的调节保持体温的动态平衡。 ①温度感受器 人体感受温度的感受器分为皮肤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

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15章

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15章) 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3章 绪论 一、就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1、运动生理学就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得科学.() 3、人体对运动得适应性变化就是运动训练得生理学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 基础.() 4、新陈代谢就是生命得本质,它就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移得过程。( ) 5、神经调节就是机体最主要得调节方式,这就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得。() 二、选择题?1、运动生理学就是()得一个分支.?A、生物学B、生理学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就是研究人体对运动得()。?A、反应B、适应C、反应与适应 3、运动生理学得研究方法,主要就是通过( )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得规律。?A、人体实验B、动物实验C、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得最基本反应就是()?A、兴奋B、收缩C、分泌D、物质代谢改变E、电变化 5、神经调节得特点就是()而( ),体液调节得特点就是()而( ).?A、缓慢B、迅速 C、广泛 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得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得活动()。 7、组织对刺激反应得表现形式就是( ) A、加强 B、减弱 C、不变D、加强或减弱? 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8、人体机体得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刺激 4、应激性 5、兴奋6、兴奋 三、概念题? 性7、适应性8、神经调节9、体液调节*10、正反馈*11、负反馈 1、机体得基本生理特征就是什么? 四、简答题:?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答案: 1、(—) 2、(—)3、(+) 4、(-)5、(—)?二、 一、就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选择题参考答案:?1、(C)2、(C)3、(C)4、(D)5、(B、D、A、C) 6、(B、A) 7、(C) 8、(C)?四、简答题答案: 1、答:机体得基本生理特征主要指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与适应性。?五、问答题答案(答题要点) 1、答:运动生理学就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得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得科学,它就是体育科学得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通过学习,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得基础上,可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得影响,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得生理学原理以及不同年龄、性别、运动项目,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得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 ?第一章肌肉收缩 育锻炼与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一、就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记为“—")?1、肌肉纤维就是组成肌肉得基本单位。() 2、肌原纤维最基本得结构就是肌小节.( ) 3、在肌小节中肌肉收缩时明带与暗带在变化。() 4、温度对肌肉得伸展性与粘滞性没有影响。()?5、肌肉不就是一个弹性体而就是粘弹性体。( )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运动反应和适应的过程,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对人体机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治某些治病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生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验。 英国的生理学家希尔,被称作“运动生理学之父”。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现状1.从整体、器官水平的宏观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的研究。2.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无氧功率的研究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而个体乳酸阈训练又是提高极限下强度的最佳手段。3.对研究方法的探讨:自动化分析仪器设备、电镜、核电磁共振、电脑信号处理等。4.提高人体机能辅助方法的研究:运动员抓住一切可能,提供能增进人体机能的物质和手段以提高运动成绩。5.密切联系运动竞赛。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自动气体分析仪的出现,使得在运动实践中用直接法测定最大摄氧量成为现实。也使得最大摄氧量这一指标在运动科研和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目前,运动员最大摄氧量能力的研究与应用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课题。 2.对氧债学说再认识传统氧债理论:在进行剧烈的运动时,由于机体所提供的氧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此时机体要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从而形成氧债。在恢复期机体仍然保持较高的耗氧水平,以氧化乳酸,偿还氧债。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生理学家展开了对氧债、氧亏和无氧阈这三个概念的争论后,引起了更多人对大强度运动后,人体是否缺氧问题的关注和兴趣。认为:人体在从事短时间的大强度力竭性运动后恢复期,血乳酸的浓度是持续升高的而此时的耗氧量却已恢复到安静水平;在从事长时间力竭性运动过程中血乳酸就已经达到峰值,并且在随后的运动过程中渐趋降低,在运动后的恢复期继续降低到安静时的水平,而此时的耗氧量却高于安静时的水平,表现出乳酸和运动后的额外氧耗没有线性关系,从而证明了“氧债”概念不正确,提出了用“运动后过量氧耗概念”。 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人体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大,血乳酸的水平会持续升高,当运动强度增至最大摄氧量的60%左右时,血乳酸开始明显升高,这个血乳酸的拐点被称为无氧阈。亚极限负荷运动时,肌肉组织因缺氧导致乳酸的产生是无氧阈理论建立的基础。即认为这个拐点意味着肌肉开始缺氧,由有氧功能向无氧功能过渡。但是有很多证据表明,亚极限负荷运动时,缺氧并不是肌肉产生乳酸的真正原因。乳酸阈(LAT)的概念是根据血乳酸浓度变化和运动强度的关系而提出来的。当运动强度逐渐加大时,血乳酸的变化出现两个非线性拐点,即2mmol/L和4mmol/L。国内外广泛使用4mmol/L作为乳酸阈值。由于乳酸阈没有考虑运动时乳酸动力学的个体特点,其拐点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他们根据运动时和运动后血乳酸的动力学特点,求出每个受试者的乳酸阈值,并称此为个体乳酸阈(ILAT)。由于个体乳酸阈的改善依赖于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因此它是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证明,个体乳酸阈训练是提高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最佳手段。目前用个体乳酸阈指导运动训练已成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于一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疲劳是一种机体的整体机能水平或工作效率降低的生理现象,应同疾病和运动训练中的过度训练相区别。运动性疲劳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运动员引起的全身多器官和系统机能变化的综合结果。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从中枢到骨胳肌细胞再到细胞内物质代谢过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或这些过程综合变化,都可造成疲劳。目前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认识已从单纯的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研究水平也由细胞、亚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深入到生物分子或离子水平。 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1956年harman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品,这些副产品称为自由基。研究证明,急性剧烈运动可使体内自由基浓度增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剧烈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加强,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其次是剧烈运动时,乳酸的堆积抑制了清除自由基酶的活性,使自由基的清除率下降;第三是由于运动时体内有些物质可自动氧化而生成自由基。运动引起体内自由基含量增多,会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强,而对组织和细胞造成的损伤表现:(1)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剧烈运动时红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自由氧化速率加强,从而产生大量自由基,使红细胞脂肪质过氧化,降低了细胞膜的变形能力,脆性加强,导致红细胞溶血,最终发生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2)造成肌肉疲劳。剧烈运动后,过多自由基可攻击肌纤维膜湖和肌浆网膜,使其完整性受到破坏,造成一些离子的运转的紊乱。另外也可使线粒体的呼吸链受到破坏,使ATP的生成发生障碍,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加速疲劳过程的发展。(3)延迟性肌肉酸痛。目前已有证据显示,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体内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可有效清除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过量地自由基。另外可以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一些中药也可有效地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 6.运动对骨胳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超过习惯负荷的运动训练或体力劳动能引起骨胳肌延迟性酸痛(Delayed-Onset-Muscular-Soreness,DOMS)、肌肉僵硬、收缩和伸展功能下降及运动成绩降低,因而受到生理学研究人员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组织撕裂、痉挛假说。进一步研究表明,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与肌肉损伤或肌纤维结构的改变有关。有的学者把运动引起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称为运动性肌肉损伤(Exercise 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尝试用针刺和静力牵张促进超微结构变化的恢复和缓解肌肉酸痛。目前,利用电子显微镜、免疫电镜、微电极、色谱分析、同位素示踪、核磁共振和多聚酶链是反应技术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技术,通过观察大负荷运动后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自由基水平、酶活性、生物膜的机能、亚细胞结构和功能、收缩蛋白的代谢和基因表达等指标的变化,分析研究大负荷运动后骨骼肌机能的变化,以及促进骨胳肌的机能恢复的生理机制,将运动对骨骼肌机能影响的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 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目前,在肌纤维类型研究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入研究快肌和慢肌纤维德机能和代谢特征,运动对运动员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运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肌纤维类型这一指标在运动选材中的应用等。 8.运动对心脏影响的研究 1984年心钠素的发现,从分子水平内分泌方面改变了人们对心脏传统的认识,证明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器官,而且还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 (本文档一共有78页,绝对是首都体育学院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各位,祝各位考试顺利)

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1静息相(处于极化状态,即静息电位状态)2去极相(首先C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到0,叫去极化。C膜由0MV转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叫反极相)3复极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很快从顶点快速下降,膜内电位由正变负,直到接近静息电位的水平,形成曲线的下降芝,叫复极化时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和下降支持续时间都很短,历时不超过2毫秒,所记录下的图形很尖锐,叫锋电位。锋电位之后还有一个缓慢的电位波动,这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叫后电位 C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终结过程成为;= 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C内。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质网对CA再回收。 1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为阙刺激)2刺激的作用时间(足够时间)3刺激强度变化率(刺激电流由无到有或由大到小的变化率)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分四种。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引起身体运动。且,肌肉张力增加出现在前,长度缩短出现在后。但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收缩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又叫等张收缩。是做功的=负荷重量*负荷移动距离。整个运动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在此关节角度下杠杆效率最差,只有顶点处肌肉才可能达到最大力量收缩。例子:肱二头肌收缩使肘关节屈曲举起某一恒定负荷)2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叫--。有两种情况:肌肉收缩时对抗不能克服的负荷;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运动反应)和适应(运动适应)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研究目的: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2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自身调节: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3肌肉的收缩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子(媒介物)。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 收缩肌肉的舒张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 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肌肉的收缩: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 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4肌肉的收缩的形式:(1)缩短收 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 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 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 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长度缩 短,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 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 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屈肘、高 抬腿跑、挥臂扣球);(2)拉长收 缩(离心收缩):指肌肉积极收缩 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肌肉被 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 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 点远离,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 与阻力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跑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 等)(3)等长收缩(静力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特 点: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骨 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 功。 5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 与速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 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 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 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 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 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2) 长度与张力关系:肌肉收缩前就加 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前负荷 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 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逐渐 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 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 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 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加肌肉 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 缩效果亦减弱。 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 网较发达,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 大,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 能力强,但易疲劳;慢肌纤维(ST, 或?型)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 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 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有氧 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 可持续长时间运动。 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 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 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 气体交换)。(2)气体运输:气体 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指 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7呼吸的形式:(1)腹式呼吸是以 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 支撑悬垂、倒立(2)胸式呼吸是 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 运动。如仰卧起坐、直角支撑(3) 混合式呼吸。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肺活量: 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 力,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 指标之一。(2)时间肺活量:指在 最大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 呼气。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 的动态指标,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 大小,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 降低、气道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 否增加等情况。(3)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等 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 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不仅 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 度。(4)最大通气量:是每分钟所 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检查 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5)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笔记复习重点剖析

绪论 1、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植物生命活动:植物体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形态建成及信息传递的综合反应。 3、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细胞生理、代谢生理、生长发育生理和逆境生理。 4、历程:近代植物生理学始于荷兰van Helmont(1627)的柳条试验,他首次证明了水直接参与植物有机体的形成; 德国von Liebig(1840)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奠定了施肥的理论基础; 植物生理学诞生标志是德国von Sachs和Pfeffer所著的两部植物生理学专著; 我国启业人是钱崇澍,奠基人是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关系 1、束缚水:存在于原生质胶体颗粒周围或存在于大分子结构空间中被牢固吸附的水分。 2、自由水:存在于细胞间隙、原生质胶粒间、液泡中、导管和管胞内以及植物体其他间隙的水分。 3、束缚水含量增高,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自由水含量增加,植物的代谢加强而抗逆性降低。 4、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①水分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②水是植物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反应物质;③水是植物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的介质;④水分能够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⑤水分能有效降低植物的体温;⑥水是植物原生质良好的稳定剂;⑦水与植物的生长和运动有关。 5、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渗透性吸水和吸胀吸水。 6、渗透作用: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7、水的偏摩尔体积:指加入1mol水使体系的体积发生的变化。 8、水势:溶液中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9、水通道蛋白调节水分以集流的方式快速进入细胞的细微孔道。 10、溶质势:由于溶质颗粒与水分子作用而引起细胞水势降低的数值。Ψs = -icRT。 11、衬质势:细胞中的亲水物质对水分子的束缚而引起水势下降的数值,为负值。Ψm 12、压力势:由于细胞吸水膨胀时原生质向外对细胞壁产生膨压,细胞壁产生的反作用力——壁压使细胞水势增加的数值。Ψp 13、Ψw = Ψs + Ψm + Ψp + Ψg + …。 14、吸胀吸水: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以及原生质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亲水性物质与极性的水分子以氢键结合而引起细胞吸水膨胀的现象。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15、植物根系由表皮、皮层、内皮层和中柱组成,吸水途径有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 16、主动吸水:仅由植物根系本身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分为伤流和吐水。 17、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18、被动吸水(主要方式):通过蒸腾拉力进行的吸水。枝叶的蒸腾作用使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力量称为蒸腾拉力。 19、植物蒸腾作用是产生蒸腾拉力并促进根系吸水的根本原因 20、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1)内部:导管水势、根系大小、根系对水的透性、根系对水吸收速率;(2)外部: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

北京体育大学考研考博运动生理学(基础篇+应用篇)

运动心理学基础篇 第一讲:绪论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两个方面: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作用就是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异化作用正好与其相反,生物体不断地将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代谢也伴随着能量的代谢,这两种代谢活动是同时进行的。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2、兴奋性 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而把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受刺激后,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即发生兴奋,这些组织被称为可兴奋组织。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可兴奋组织有两种生理状态:兴奋、抑制。 3、应激性 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称为应激性。应激性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既可是生物电活动,也可以是细胞的代谢变化。而兴奋性则指生物电活动的过程。因此兴奋性的组织一定具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性。 4、适应性 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 5、生殖 生物体的生命是有限的,必须通过生殖过程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使生命过程得到延续。 二、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1、什么是稳态? 细胞要生存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然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稳态。 2、人体三大生理机能调节机制 (1)神经调节 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体液调节 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这种调节过程是通过体液来实现的,因而称为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3、生物节律 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三、当前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热点 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 2、对氧债学说的再认识 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 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研究 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 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 9、运动与控制体重 10、运动与免疫机能 四、章节考点: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2、运动生理学研究热点? 第二讲: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一、肌纤维结构 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每条肌纤维外面包裹着一层薄膜称为肌内膜。许多肌纤维聚集在一起被肌束膜包裹着。而每一块肌肉的外面又覆盖着肌外膜。 肌纤维由肌原纤维构成,肌原纤维又有粗、细两种肌丝排列而成。(如图) 二、肌管系统 肌原纤维间的小管系统。 横小管:肌细胞膜延伸入肌细胞内部的小管,与肌纤维走向垂直。 纵小管:围绕肌纤维形成网状,与肌纤维走向平行,又称肌质网在横管处膨大,形成终池,内贮钙离子。 三联管:两侧终池与横管合称。互不相通。 三、肌丝分子组成 粗肌丝:肌球蛋白 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四、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产生原理:由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不均和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导致K离子外流引起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3、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细胞膜受刺激,膜上钠离子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离子顺浓度梯度大量内流,导致细胞内正电荷增加,进而出现内正外负的现象。 五、肌电 骨骼肌兴奋时,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的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六、肌丝滑行学说和肌纤维兴奋—收缩耦联 1、肌丝滑行学说认为: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2、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内部 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横小管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Ca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结合,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钙离子的再回收 肌浆中钙离子升高刺激肌质网膜上的钙泵,钙泵将肌浆中钙离子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七、骨骼肌的特性及收缩形式 1、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粘滞性(温度越高粘滞性越低) 2、骨骼肌兴奋满足的条件:刺激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刺激强度变化率 3、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2)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的收缩。 (3)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研究表明:离心收缩引起的肌肉酸痛最显著,等长次之,向心收缩最不明显。 4、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绝对力量:一块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为该肌肉的绝对肌力。 相对力量:指肌肉单位横断面积所具有的肌力。 5、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6、运动单位的募集: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的募集。 八、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1、肌纤维主要分为:快肌和慢肌按色泽也可分为:红肌和白肌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

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有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