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内容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又要求从通常的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怎样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呢。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济发展方针,是指由政党和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它是经济路线的贯彻落实,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指导策略、指导原则和指导方针.有时战略和方针也可以连在一起使用,称其为战略方针。方针与路线、政策相联结,战略和策略相对应。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方针和战略正确,经济就顺利、健康发展,方针和战略错误,经济发展就遭受损失、停滞或走弯路。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必须符合基本国情,必须顺应民意,必须与时俱进。同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还必须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和简洁性。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历史来说,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所以,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本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念。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这一时期,西方学术界和公众认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奴役。有工业主义精神之父之称的圣西门曾明确指出,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把人力作用于物”。由此,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判断社会的进步主要依据经济指标的量度,它意味着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机器转动次数的多少,烟囱冒烟有多长,产品的利润有多高。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而平民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进步因素,则被当作经济增长的代价而牺牲掉了。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长远看来不利于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检讨和反思。

我国经济发展也如世界工业化国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对经济发展规律从自然遵循到自觉遵循的长期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国策、方针指导下,蕴藏在人民群众和产业结构中的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百废待兴,几乎走上崩溃边缘,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基础上,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必然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必然强调国民生产总值。正是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伴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体现。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问题的另一方面,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数量压力巨大,活动频繁,规模庞大;资源和生存空间相对紧张;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此外,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增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并逐渐向农村蔓延。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企业或单位片面追求GDP数量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总体上看,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加之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都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合理,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对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能再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的世纪经济运行特点的认识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这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现代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强调的是更多的产出,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更多的产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改善等等。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对我国来说,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城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都难以解决;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体现。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增长速度是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长速度,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有过硬的发展后劲的速度。就是说,我们要实现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既有较高发展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精神总体是一致的,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但是,具体来说二者还是有递进性、发展性的区别的。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概念。发展是积极的推动,更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正向作用和影响,而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强调数字的量度,它对社会既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又可以产生负向作用。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较

之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确。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更高、范围更广,更注重经济质量意识,更注重经济发展的安全度与和谐度。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更全面更直接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体现了发展的偶合性、关联性、价值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们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合理适度的人口增长;维护社会秩序,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和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这样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方针性指导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引进来走出去等等,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是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对经济全局而言的,是关乎整体经济发展大局的,对各项具体工作方针起指导作用的总方针,所以是重要方针。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关乎我国经济大局长远和未来走向的,对各项经济方针政策起统领作用的总战略,所以称为重要战略。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又体现在各项具体经济发展任务之中。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从提高居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调整增长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实现增长。而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不仅需要调整要素投入比例,还需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工业内部的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中传统加工业与精细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便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已经超过40%。而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环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节能减排不仅是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的全局。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的理解

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

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

“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措施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为重要。下面是一 些可以采取的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传统的重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需要逐步减少,而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 创新型产业应该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2.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政府可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 发投入,培养和引进更多的创新人才。 3.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加强环 境保护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减少对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4.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技术水平是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关键。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民素质,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 力和创新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 5.深化: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泉。要深化经济体制,放 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企业创新和竞争,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 效率。 6.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推动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强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竞争力。

7.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农村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领域。 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产 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8.深化对外开放:开放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加大对 外开放力度,扩大外商投资,促进国际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快 国际市场拓展,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9.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具有长远眼光和 全局意识的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引导 经济向绿色低碳、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 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求有三个转变:一是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在生产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三是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费,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一)考核主体与考核标准单一 在当前的行政体制下,政府部门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占有者及使用者,其往往存在盲目使用、浪费社会资源,或者提供对一般公众实际意义不大的服务的情况,“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即为特例。当这些所谓的民生工程完成后,再由政府自己有针对的设定标准来评估此种服务的绩效,这样就出现了“自己给自己打分”的现象。该种评价考核方式导致的结果即是对一些真正关系公众实际利益的问题重视不够,而对公众的真正需求,却又忽略或者难以满足的现象发生。此时,就会导致相关的各种社会资源的白白浪费、流失,并最终导致公众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其考核评价结果的公信力自然难以维系。 另外,单纯以地方GDP的增长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是另一个明显的缺陷性特征。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但以此带来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等问题已越来越突出。除此之外,医疗、教育、就业等经济发展伴生问题也频繁出现,而这些都不能不说是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政府政绩考核若仍单纯以GDP的增减作为考核标准,无疑会更进一步增加上述社会问题的发生,也必然导致在此评价模式下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等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而且,单纯的GDP评价标准也已经无法准确衡量整个地区以及区域间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二)考核制度不健全 现行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一般多以政府颁布的文件为基本的考核标准,其内容也主要是围绕地方政府的日常重点工作来确定。这样,即出现针对已经确定化的对象而制定考核标准的现象,造成的结果除考核主体、考核标准单一外,还会造成考核对象的、考核内容的单一,从而使整个考核体系的完整性遭受破坏。另外,现在的政府绩效考核大多集中在目标责任的完成、社会服务承诺的实现、工作效率建设、作风问题等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迎合考核工作,便临时性的改善工作作风,或者采取类似于大检查、专门调查等突击式的形式主义考核方式。这样,由于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及实施指引,目前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基本上还处于被动自发的状态,而且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这种缺少有效制度保证的不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其评估结果必然难以做到公正、客观。 (三)考核流程不完善 现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流程,要么只重形式而轻视结果,要么是只注重结果而忽略形式。这种按照流程走形式,写评估报告的方式造成形式主义盛行;而为了显政绩的一味强调结果的方式又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会可能丧失客观性。另外此种不健全的政绩考核方式还有可能造成地区间政绩攀比的缺陷。

高考政治知识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高考政治知识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 持续发展 高考文综频道为大家提供高考政治知识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起来温习一下吧!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 网站的更新! 高考政治知识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生活 1.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原因。 ①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的。 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③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⑤有利于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⑥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2.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义新农村。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⑤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⑥调整内外需结构,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倒经济增长新局面。 3.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原因。 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增加居民消费有利于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②是社义生产目的和社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倒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当前我国外需不足,需要扩大内需。 4.经济生活分析如何扩大内需,让人民放心消费?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居民收入。 ③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保障社会公平,完善一个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两个举措(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以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⑤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扩大就业。 ⑦企业要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 ⑧劳动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二、政治生活 1.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人大角度分析应如何履行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随着时代在不断进步,经济发展的方式必须随之转变。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许多严重的挑战,例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技术变革等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方式的转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享繁荣。本文将分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分别是倡导绿色经济、推进数字化经济和促进全球化经济。 一、倡导绿色经济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倡导绿色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绿色经济是指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同时满足人民的需求,提升生活质量。为了实现绿色经济,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通过天然的循环过 程恢复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减少碳排放,降低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 2、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推广节能技术,加快淘汰能源消 耗高、污染大的设备,建立环保、节能、低碳的生产体系。同时,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提高环保标准,使企业向绿色发展。 3、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通过宣传教育和市场导向,引导 人们关注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问题,倡导低碳生活

方式。例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合理饮食等既能提高生活质量,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二、推进数字化经济 数字化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对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作用,以数字化经济为特点的一些发展趋势: 1、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数字经济包括电子商务、互联网 金融、在线游戏、人工智能等领域,这些产业的兴起对于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2、深化数字化服务。推广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技术, 提高产业集群效率,修建高速宽带网络,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求,实现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3、加强产业互联网融合。加强产业互联网融合,鼓励企 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促进全球化经济 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中,应该识别并克服诸如贸易争端、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来实现共享繁荣。在促进全球化经济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及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及途径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 1.什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基础上的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

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这就决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科学发展为出发点。 2.比较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也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及途径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 1.什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基础上的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这就决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科学发展为出发点。 2.比较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也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而提出的。目前,内外需结构不平衡,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2)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获得清洁的水、清闲的空气、绿色的空气、惬意的环境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第一、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一度带来严重冲击。这种冲击表面上是对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对过多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 第二、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仍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粗放式、外延型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进口的依赖程度明显上升。 第三、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的优势、占据有利位置。历史经验证明,大危机往往引发大调整、大变革、大突破。调整、变革和突破,既表现在经济和金融制度上,也表现在科技和产业发展上。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和金融制度正在进行调整,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也在孕育新的重大突破。在这样的关键时期,谁能够抓住历史机遇、顺应时代潮流,谁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反之则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当前,各国都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面对新的国际科技

和产业发展趋势,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创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第4、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空气、享有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总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的特征

最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过去的粗放型向现在的集约型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在经济数据中可见,也在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中体现出来。在本文中,我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征,并就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和原因 1. 经济结构变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经济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再到现在的服务业主导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结构变迁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背景之一。 2. 资源环境压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也是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科技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重要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经济向集约型转变。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征 1. 生产方式升级 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

加大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 2.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在能源资源利用方面更加高效,减少了资源的浪 费和环境污染。 3. 技术创新驱动 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4.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增长点。 5. 绿色可持续发展 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更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环 境保护。 三、结语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是一种历史必然,也是未来经济发 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转变不仅在我国,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 支持。在这一转变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绿色发 展理念,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相信在后续的发展中,我国经 济将更加高效、更加环保、更加可持续地稳步发展。

谈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谈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谈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党的十七大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 五年来,我国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诸多问题。 究其根源,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理论尚未廓清,对诸如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哪个方向转变以及怎么转变等问题,尚待探究。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对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我们往往只从经济学的一般认识入手,只从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入手,片面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即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但是,离开对经济时代变化大趋势的根本认识,就会本末倒置,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难免事倍功半。

经济发展方式,或称财富增长方式,是由所处经济时代的特点决定的。 一个时代有与其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驱动力是土地和体力劳动者,谁拥有的土地越多,谁拥有的劳动力越多,谁就越有财富。 土地是第一资源,劳动力是第一资本,简单的体力劳动是第一劳动。 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驱动力是资本和机器。 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劳动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形式。 工厂越大机器越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高,创造的财富就越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 工业经济时代,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是第一资源,机器设备和货币资本等传统资本是第一资本,复杂体力劳动是第一劳动。 世界正在由工业经济时代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 时代变了,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做相应的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知识资本成为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知识成为第一资源,知识资本成为第一资本,创新劳动成为第一劳动。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诸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时代进化,即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化到知识经济时代引发的问题。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如果仍沿用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会逐步降低,经济发展的质量就会逐步变坏,经济发展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意义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意义 1.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资源的大规模开 采和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给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减少对资源的依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 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提升国际竞争力: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面临着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 以及低附加值等问题,难以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相匹配。转型升级可以引导 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增强国内企业 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制造 业规模为核心,导致了投资过度和过度依赖出口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由 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实现就业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加大对 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就业稳定。同时,改 善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可以增加劳动力收入,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 5.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型升级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革命。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提高农民收入,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6.加强创新能力和自主可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 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

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进步,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 总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实 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就业稳定和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和自主 可控能力。这些意义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而且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增进人民福祉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前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前提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系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有与之相应的转变,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战略、转变衡量标准与考核标准、转变科研创新体制、转变资源配置方式和政府职能等,若无这些相应的转变,就很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及时走出传统比较优势的思维局限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都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劳动力的传统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中的一切成就和问题都与此有关。然而现在看来,经济发展中的创新能力不足、缺少核心技术、资源环境代价太高、GDP大而不强、内需严重不足、一些关键性产业如大飞机制造缺少竞争力或竞争力下滑等问题,也缘于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及时走出传统的比较优势的思维局限,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其一,传统比较优势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已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不同时期发挥关键作用的生产要素是不一样的。亚当·斯密在1776年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中提出比较优势原理,那时的产业层次比较低、产业比较粗糙、科学技术不发达,还不是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起重要作用的是分工以及决定分工的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相当发达,并且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于是我们看到,那些缺少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调动了人民群众的激情和创造力,使人力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发达,创造了新材料、新能源,经济反倒比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得好。我们还看到,有更多的贸易发生在自然条件相当或要素禀赋没有多大差异的发达国家之间。迈克尔·波特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里,在进行了多国、多地区的比较后,以大量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一般型的、初级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通常会被创新流程所取代。生产自动化将使人工无用武之地,而新材料更将取代传统资源的优势。此外,创新通常也有降低成本的效果,它所形成的高级生产要素对提升产品质量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如果对这种变化缺少清醒认识,继续陶醉于传统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就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固化于这种思维定势和发展模式,会阻碍我们的技术进步,使我们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其二,传统比较优势的另一表现是劳动力便宜,其竞争优势也仅在于便宜。与便宜相联系的缺点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劳动力素质的限制,通常难以创新,缺少核心技术,因而处于产业链的底端,利润率低,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大;劳动者工资低,消费能力有限,直接影响启动内需;一旦劳动力便宜的优势不在,或者有更便宜的地区出现,先前的投资者就会撤走。 其三,传统比较优势原理更适合应用于一国范围内,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是有条件的。比较优势原理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提出的,有意无意代表了发达国家心态,反映了发达国家利益。德国当年经济相对落后,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就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如果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进行没有保护的自由贸易,当时的发达国家英国就会成为发达的工业帝国,这对相对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