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是一项国家级发展战略,自2004年首次提出,于2009

年规划正式出台,到2012年又召开联席会议进行具体部署,“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已进行得热火朝天、成效卓著。

中部六省除孤悬北方的山西受“碳达峰”等能源管控影响而落后一点,其它五省犹如坐了火箭般的连年加速蹿升,出现武汉、郑州、长沙、合肥

和南昌等五大发力点。而且这五大发力点的特色还各不相同:

发力最凶猛的武汉,重点组建“1+8武汉城市圈”(即武汉+其周边

的鄂州、黄石、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和更大范围的

“一主两副”(即武汉+襄阳和宜昌)之双翼起飞格局,并拉长沙和南昌

共建大区域协作的“中三角”(又称“长江流域中部城市群”)。具体发

力方面是强化武汉的中部交通枢纽地位+人才聚集的科教中心地位+智能制

造的发达工业基地地位,得以迅速从全国第15名飙升到第8名。

发力极为凶猛的郑州,同样以组建“中原城市群”(核心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鹤壁、商丘、周口、济源及邻

省的晋城、亳州)为基础,主要是集全省之力强化郑州,建成中北部交通

枢纽+制造业基地+商贸集散地+人才集聚中心,特别是抓住了人口扩展这

一关键着力杠杆(从六普的860万猛增到七普的1260万已超越武汉)而GDP总量出现了井喷式猛增。

另一正奋力崛起的中部老三长沙,正以郑州为对标目标在拼力争夺老

二(双方的实际差距不大)。长沙以组建“长株潭一体化城市群”(长沙

+株洲和湘潭)为核心,扩展到“湘江/洞庭湖流域3+5城市群”(除长株

潭外再加:岳阳、益阳、常德、衡阳、娄底)进行大范围协作共进,实际

也是集全省之力优先发展领头羊长沙,并跟南邻珠三角加强照应和对接,

成效亦很显著。特别之处是注重民生,长沙的房价跟人均GDP之比是中部

地区最低的,老百姓安居乐业方面为人称道。

而“中三角”之一角的南昌,因地域稍偏而区位优势自然不免稍逊,

但也不甘落后,亦以组建“昌九经济带”(又称“昌九工业走廊”,即南

昌+九江的核心发展区)为基础,扩展为“环鄱阳湖城市群”来辐射牵带

景德镇、鹰潭、抚州、上饶等邻近城市一同发展。但收效仍然逊于邻省的

长沙和合肥,在中部六省中应排倒数第二,当然比山西那个明显弱小的

“太原城市群”(已陷入类似东北的“铁锈区”)又强过不少,在全国是

处于典型中游地位。

最后谈谈近年黑马之一合肥,虽然因地缘因素融不进“中三角”,却

能很好地融进紧邻着的“长三角”!已被接纳为“长三角”的正式成员。

借此发力,以组建自己的“合肥都市圈”(注意:将“城”字改为了“都”字可见其雄心之大),后又扩展出“皖江城市带”,召罗了芜湖、马鞍山、淮南、滁州、蚌埠、六安、安庆等一起发力,实际上仍然是集全省之力先

行猛烈发展大合肥,将很能贡献产值的新能源汽车、家电和建材作为经济

支柱,使得合肥的增速排位一升再升而令人侧目。

总而结之,中部六省以一骑绝尘的湖北武汉为总领头羊,拖带已并驾

齐驱的郑州、长沙和合肥这三个跟班,外加还在紧跟防止掉队的南昌,再

加暂时扶不起来的太原,形成总体上能称成功的“中部崛起”团队。

不光省会,还要提及中部非省会的老大洛阳、老二襄阳和老三宜昌

(三者差距不大,以襄阳增速最快),形成了跟后面已拉开距离的非省会

第一梯队。尤其襄阳更被世人看好(其人均GDP已超越洛阳,总量超越也

近在即将),成为紧跟在武汉后面的一骑绝尘之中部黑马!

区域协调发展 中部崛起

区域协调发展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地区。随着国家对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中部地区已经开始崛起,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首先,中部地区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中部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面积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煤矿等资源储量丰富。同时,中部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其次,中部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面临着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而中部地区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灵活的产业集群布局,不仅可以吸纳外迁的产业和企业,还可以自主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和企业,促进中部地区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中部地区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大。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部地区政府积极践行“引进来,走出去” 和 “借力协同” 等政策,吸引大量的人才和资金进入中部地区, 推动中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发展。 总之,中部地区具备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优越以及政策扶持力度增大等优势,为中部地区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充足的动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中部地区需要运用好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强协作和互利

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中部地区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更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体现。因此,中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推动区域内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中部地区需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转型,从而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同时,加强中部地区产业园区建设,提升产业聚集和集群效应,增强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中部地区需要加强对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和扶持,通过引领型和支撑型人才政策,激发社会各界的创新创业热情,形成人才汇聚的“光环效应”。同时,中部地区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互为促进。 最后,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方面,中部地区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战略引导作用,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集约化和智能化,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中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品质。 总之,中部地区的崛起,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实现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重点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 ——“塌陷”之争、“龙头”之争、“东张西望”之争、优势及发展新思维 (提纲) 第一个问题:关于“中部塌陷”之争 一、关于“中部塌陷”观点的背景 中国经济的三个梯度经济带当中,东部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中部和西部,中部整体来讲位居第二,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已明显加快。出现了中部塌陷观点。 二、“中部塌陷”是否存在? 1、有观点认为,的确存在“中部塌陷”。 第一,中部经济总量和人均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中部地区的“三化”进程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有观点认为,不存在“中部塌陷”。认为“中部塌陷”的说法虽然源自近年经济指标中中部增长较慢的现实,但和西部相比,总体实力上还是中部更强一些。而且,目前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在加速,与东部地区的增速差距也在缩小。如果仅从“塌陷”的角度来看中部发展,来论证中部需要崛起,未免太过消极。 三、中部为何塌陷 1.外因:非均衡发展战略下的不利地位 (1)政策缺失。 (2)市场挤压。 2.内因:产业、体制和思维的惯性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第二个问题:中部崛起的龙头之争 2005年,是争论最多的一年。主要是武汉和郑州的龙头之争 ●争论背后隐藏的是经济利益,希望获得更多优惠政策 ●两座城市远未达到区域经济“发动机”的地步

几点看法: 1、龙头不是争来的,是自发形成的。江苏和浙江的经济是很发展的,但从来不与上海争龙头。上海――长三角的龙头。 2、中部地区的格局。 3、龙头是靠实力的。 4、河南与湖北争龙头,这本身就说明湖北和武汉地位的尴尬。 5、很多人认为中部没有哪个省、哪个市现在能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 第三个问题:如何看待中部地区各省的“东张西望” 一种观点:中部地区长期缺乏政策扶持与制度引导,各省间由于产业同构性及行政壁垒的存在而缺乏沟通合作。在当前国内经济区域一体化驱使下,中部六省发展却存在离心倾向,部分省份既“东张”又“西望”,一方面积极融入东南沿海,一方面渴盼与中部其他省份一起崛起。 评价: 1、中部地区的格局。 2、中部各省都在谋划部署加快自身发展的战略思路和重点。 3、区域经济是开放的经济. 4、鼓励“东张西望”,反对封闭,反对自成体系。 第四个问题:中部地区优势 一、区位优势 二、产业优势 1、农业比较优势。 2、传统制造业优势。 3、工业基础优势 三、资源优势 (1)生产资料 (2)人力资源 四、政策优势 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专题

建设经济强省实现中原崛起 一、我省存在哪些发展优势? 1、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子佳人 2、自然资源丰富 3、第一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4、农业发展迅速,粮食产量连续十年全国第一 5、近年来河南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工业大省、文化大省的转变 6、近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主为经济指标居中部地区及至全国前列。 7、我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8、中原大地,人才辈出 9、具有很多中华老字号和自主创新品牌等。 二、人向经济强省跨越的过程中,河南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 1、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省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仍然粗放,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突出 3、与东部和南部的发达地区相比,我省还面临着需要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较大压力。 4、不少企业缺少自主创新,产品竞争力还需提高。 三、河南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主要原因: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河南。 5、坚持科教兴豫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原崛起战略。 6、全省人民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结果。 7、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为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把河南建设成为经济强省有何意义? 1、有利于促进河南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原崛起。 2、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3、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五、实现经济强省,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哪里? 1、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 2、河南人民具备勤劳善良、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 3、河南省政府的正确决策 4、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 六、如何建设经济强省,实现中原崛起? 1、国家必须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招商引资 3、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 4、积极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持 5、积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育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 6、全省人民应增强责任意识,主动为建设中原经济区而不懈努力 7、坚持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七、我们中学生能为中原崛起,实现经济强省做些什么? 1、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建设河南 2、树立崇高理想,肩负历史使命,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分析

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分析 引言 江西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江西中部地区 作为江西省的中心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备了实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潜力和条件。本文将对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探讨其背景、意义和实施路径。 1. 背景 江西中部地区位于中国内陆,地理位置独特,以赣江为界,分为赣南和赣北两 部分。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如较为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另外,江西中部地区还具备优越的交通条件,交通枢纽较为集中,交通网络较为发达。这些优势条件为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意义 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江西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江西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实施发展战略可以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 势转化,进一步推动江西省的经济发展。 其次,江西中部地区位于中国内陆,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通过发展交通网络, 可以实现江西中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地区的发展活力。 此外,江西中部地区还具备较为完善的教育、科研、文化和医疗资源,实施发 展战略可以推动这些领域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素质。 3. 实施路径 为了推动江西中部地区的崛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发展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实施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引进高新技 术产业和绿色产业,提升中部地区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2. 建设交通网络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是实施战略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修建 高速公路、改造升级铁路等方式,提升江西中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加强中部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 一、中部崛起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西部和东三省相继领政策之先,经过30年的发展,向国家交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面对这一挑战,中部地区情况如何?“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句调侃的话道出了中部地区面临的尴尬局面,也道出了中部人民的心酸。从纵向比较来看,中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全国总体水平或平均水平,尤其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三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及结构变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开始探讨西部开发问题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就发表文章,提出了要防止“中部塌陷”的预警。近20年之后,学者当年的担忧变成了现实。 (一)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水平不仅大大低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03年的20多年中,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2%增加到了58.86%,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激增了7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呈不断下降趋势。反映在人均GDP(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上,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到了2003年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GDP差额比扩大了6倍。从居民收入看,2002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居民收入中,中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比西部地区低18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中,西部地区有2个,中部地区没有1个。 “三农”问题突出,成为影响中部地区总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中部基本都是农业大省。1990年,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安徽5个产粮大省的城镇居民收入,为乡村居民收入的2.07倍。到2002年则扩大到2.82倍,农民脱贫致富压力大,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的社会矛盾,成为中部崛起的一个沉重负担。 (二)中部地区的发展势头和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部原本落后的投资增长速度又大大落后于西部地区。1998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比中部地区高16.8个百分点。2001年1月~7月,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0.1%,比中部地区高2.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成为全国投资的“锅底”。 (三)中部地区的“三化”进程即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不仅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和反映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指标。全国该项指标为52.2%,中部6省为45%左右,中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缺乏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及城市群,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没有一个进入全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前10位。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较慢。全国的城镇从业人员中,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占73.2%,中部地区仅占52%。 面对“中部塌陷”这个不争事实,国家从2004年起至今一直对中部崛起给予政策支持。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持续较

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是一项国家级发展战略,自2004年首次提出,于2009 年规划正式出台,到2012年又召开联席会议进行具体部署,“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已进行得热火朝天、成效卓著。 中部六省除孤悬北方的山西受“碳达峰”等能源管控影响而落后一点,其它五省犹如坐了火箭般的连年加速蹿升,出现武汉、郑州、长沙、合肥 和南昌等五大发力点。而且这五大发力点的特色还各不相同: 发力最凶猛的武汉,重点组建“1+8武汉城市圈”(即武汉+其周边 的鄂州、黄石、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和更大范围的 “一主两副”(即武汉+襄阳和宜昌)之双翼起飞格局,并拉长沙和南昌 共建大区域协作的“中三角”(又称“长江流域中部城市群”)。具体发 力方面是强化武汉的中部交通枢纽地位+人才聚集的科教中心地位+智能制 造的发达工业基地地位,得以迅速从全国第15名飙升到第8名。 发力极为凶猛的郑州,同样以组建“中原城市群”(核心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鹤壁、商丘、周口、济源及邻 省的晋城、亳州)为基础,主要是集全省之力强化郑州,建成中北部交通 枢纽+制造业基地+商贸集散地+人才集聚中心,特别是抓住了人口扩展这 一关键着力杠杆(从六普的860万猛增到七普的1260万已超越武汉)而GDP总量出现了井喷式猛增。 另一正奋力崛起的中部老三长沙,正以郑州为对标目标在拼力争夺老 二(双方的实际差距不大)。长沙以组建“长株潭一体化城市群”(长沙 +株洲和湘潭)为核心,扩展到“湘江/洞庭湖流域3+5城市群”(除长株 潭外再加:岳阳、益阳、常德、衡阳、娄底)进行大范围协作共进,实际

也是集全省之力优先发展领头羊长沙,并跟南邻珠三角加强照应和对接, 成效亦很显著。特别之处是注重民生,长沙的房价跟人均GDP之比是中部 地区最低的,老百姓安居乐业方面为人称道。 而“中三角”之一角的南昌,因地域稍偏而区位优势自然不免稍逊, 但也不甘落后,亦以组建“昌九经济带”(又称“昌九工业走廊”,即南 昌+九江的核心发展区)为基础,扩展为“环鄱阳湖城市群”来辐射牵带 景德镇、鹰潭、抚州、上饶等邻近城市一同发展。但收效仍然逊于邻省的 长沙和合肥,在中部六省中应排倒数第二,当然比山西那个明显弱小的 “太原城市群”(已陷入类似东北的“铁锈区”)又强过不少,在全国是 处于典型中游地位。 最后谈谈近年黑马之一合肥,虽然因地缘因素融不进“中三角”,却 能很好地融进紧邻着的“长三角”!已被接纳为“长三角”的正式成员。 借此发力,以组建自己的“合肥都市圈”(注意:将“城”字改为了“都”字可见其雄心之大),后又扩展出“皖江城市带”,召罗了芜湖、马鞍山、淮南、滁州、蚌埠、六安、安庆等一起发力,实际上仍然是集全省之力先 行猛烈发展大合肥,将很能贡献产值的新能源汽车、家电和建材作为经济 支柱,使得合肥的增速排位一升再升而令人侧目。 总而结之,中部六省以一骑绝尘的湖北武汉为总领头羊,拖带已并驾 齐驱的郑州、长沙和合肥这三个跟班,外加还在紧跟防止掉队的南昌,再 加暂时扶不起来的太原,形成总体上能称成功的“中部崛起”团队。 不光省会,还要提及中部非省会的老大洛阳、老二襄阳和老三宜昌 (三者差距不大,以襄阳增速最快),形成了跟后面已拉开距离的非省会 第一梯队。尤其襄阳更被世人看好(其人均GDP已超越洛阳,总量超越也 近在即将),成为紧跟在武汉后面的一骑绝尘之中部黑马!

(发展战略)安徽东向发展战略

安徽东向发展战略 作者:程必定(安徽省社科联出处:中国大学生在线中部崛起网(编辑:唐苏峰)日期:2005-05-18 01:41:51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区域战略体系,充分体现了区域协调的科学发展观。中部的崛起,意味着中国龙的“脊梁”的挺起,不仅仅是对中部,更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安徽作为中部省份,是中国龙的“脊梁”的前沿,中部崛起会给我省带来诸多新的机遇。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已积蓄了相当的崛起能量,当前已处于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不仅越来越强劲,而且大面积地向县域深进;农业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增强,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都有显著改善,正在实施的“861”行动计划已初见成效,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会给安徽经济发展最有力的推动;另一方面,基于中部地区在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等方面的特殊地位,以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将会不断加大,从政策层面到市场层面,安徽奋力崛起的因素将会增多、增大,奋力崛起的条件也越来越充分,从而会给全省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新机遇。我省应抢抓这些机遇,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在中部崛起中乘势而上,加快全省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中部崛起战略是中部地区各省加快发展的战略,安徽东向发展战略是融入“长三角”的战略。由于安徽的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文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在开放的区域发展格局下,安徽只有东向融入“长三角”,才可能更有效地实现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战略意图。中部崛起战略在安徽的空间实现,应该是加速融入“长三角”的东向发展战略。 首先,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宏观格局看,安徽经济发展的空间走向应该是东向,在中部崛起中应东向融入“长三角”。改革开放初期实现的东部大开放战略,一个重要的战略意图是让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再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个战略意图已经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已形成了沿海带动型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与安徽紧邻的“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GDP,是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开放度最高、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成为拉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安徽经济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安徽推行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新变化的规律,在中部崛起中发挥区位优势的必然选择。 其次,从区域类型的经济发展关系看,安徽必须东向发展,在中部崛起中加速融入“长三角”。区域有三种类型,即行政区、经济区、规划区,其中,规划区介之于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是政府为了实现某种战略意图而划定的一种区域类型,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规划区的最终走向是经济区。中部地区是规范区,不是经济区,中部六省作为行政区也分别属于不同的经济区。从规划区意义上讲,安徽属于中部地区,但从经济区意义上讲,安徽又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范围。经济发展的这种区域指出是历史形成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安徽省际之间的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70%以上是指向“长三角”及江浙地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的调节作用更为增强,安徽与“长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系已更为密切。因此,安徽推行东向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按经济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在中部崛起中选准自己空间定位的科学决策。 第三,从区域分工体系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看,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可以更好地发挥两地的不同优势,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充分体现安徽的区域功能。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下,我国产业结构将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产业发展的区域分工体系将会发生新

中部崛起战略名词解释

中部崛起战略名词解释 中部崛起战略 什么是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是指中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旨在推动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名词解释 •区域协调发展:指各个地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各个地区间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个区域的均衡发 展。 •中部地区:指中国境内的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陕西、山西等省份。 •经济转型升级:指经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的转变和升级,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创新的推动、服务业的发 展等。 •城市群:指由若干个城市组成的相对密集的地区,它们之间有密集的人口流动、资金流动和信息流动,形成紧密的经 济联系和合作关系。

•示范区:指政府在某一特定区域内设立的,以推动某一领域的发展为目标的特殊经济区域,具有一定的政策优势和特殊功能。 •重点项目:指政府投资和支持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项目,通常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 •科技创新:指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相关举例 1.湖北自贸试验区: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示范区,湖北 自贸试验区以自由贸易为核心,吸引外商投资,推动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2.“中部六省一区”合作: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安徽、陕西,以及山西等省份共同合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中部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3.中部地区高铁建设:中部地区通过广铁、武铁、沪昆 高铁等高铁项目的建设,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 4.中部城市群:湖北城市群、湖南城市群、河南城市群 等中部城市群的形成,通过城市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推动中部地区的区域发展。

湖北中部崛起

湖北中部崛起 湖北中部崛起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素有“江南门户”之称。其中,湖北中部地区作为湖北省的中心地带,是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湖北中部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呈现出崭新的崛起之势。 一、政策推动,改革创新 湖北中部地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政府加大改善营商环境的力度,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流入该地区。 二、交通便利,资源优越 湖北中部地区地处江汉平原,拥有丰富的农村资源和煤炭资源,同时还拥有中国最大的内河港口——宜昌港,以及与长江联通的铁路、铁路、航空交通网络,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三、产业布局,多元发展 湖北中部地区产业布局多元化,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增长。 四、科教兴市,创新引领 湖北中部地区高度重视科教兴市的战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政府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团队,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五、文化繁荣,生活宜居 湖北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如三峡大坝、神农架等。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同时,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大力投入,使得湖北中部地区的文化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 湖北中部地区的崛起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更重要的是人民的辛勤付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该地区还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打造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希望湖北中部地区的崛起能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湖北中部地区在政策推动、交通便利、产业布局、科教兴市和文化繁荣等方面具备了发展的优势,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为湖北省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湖北中部地区未来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 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 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 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 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壹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在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且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壹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在中部崛起’20XX年安庆(武汉)合作恳谈会上的推介讲话武汉城建投4436亿来源

在中部崛起’20XX年安庆(武汉)合作恳谈会上的推 介讲话武汉城建投4436亿来源 文章标题:在中部崛起’20XX年安庆(武汉)合作恳谈会上的推介讲话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找文章到先生网更多原创-() 今天我们来到“江城”武汉与大家欢聚一堂,畅叙友谊、共谋发展,感到十分荣幸。同时也感谢武汉市政府为我们提供这一良好的平台,为我们寻求发展、争取发展创造的大好机会。刚才,朱读稳市长在致辞中已就安庆市的基本市情和近几年来经济发展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下面,我着重就我市的招商引资项目做一推介。希望通过今天的合作恳谈会和项目推介,能够增进两地政府和企业的相互了解,能够促进双方的深入合作,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安庆、垂青安庆、投资安庆。 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被经济学家誉为“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区位条件独特,科教商贸优势突出,工业基础雄厚。其钢铁制造业、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成为集约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流通业也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这些方面,对于坚持以工业立市、商贸强市为发展思路的安庆市来说,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也有加强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的空间和平台。这次,我们到武汉带来了100多个对外合作项目,有关项目资料将送给各位。这些项目都是我市“十一五”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行业中的重点项目。借此机会,我就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等行业,选择部分重点项目向各位嘉宾作一介绍: 一、石油化工行业。石油化工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中石化安庆分公司位于我市城区,是集炼油、化肥、化纤于一体的特大型

我国中部崛起的战略分析

我国中部崛起的战略分析 本文从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出发,立足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经济发展的现状,对中部崛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路。 标签: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经纬跨度位于北纬25~40,东经108~119之间,地处祖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23.0%的GDP,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发展起点和环境、条件不同,一方面东部地区借助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先行一步,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六省;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依靠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厚积勃发,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将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而东北老工业基地也会抓住“振兴东北”战略的难得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的突破性进展。面对新形势,如何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加速在全国区域经济板块中崛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中部崛起提出的战略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赶超战略,该战略的指导思想是节衣缩食,以农补工,促进农村资源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农民和农业剩余向国家集中,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工商资本的原始积累,快速实现富国强民的战略目标。在该战略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实施过西线开发战略,20世纪70年代末期集中全国的资源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20世纪80年代末期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20世纪90年代末期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的规划。多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成绩斐然,构筑了中国五大增长极,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西南成渝协作区和东北三省。 现在,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一方面西部大开发将初显成效,尤其是陕西、甘肃、新疆等地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将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特别是三大城市经济圈面临新一轮的经济腾飞。各个经济圈内部业已产生启动新一轮大发展的能量巨大的引擎。长三角经济圈“引擎”主要来自上海举办世博会及国际性大都市建设,珠三角经济圈“引擎”主要来自香港与内地CEPA协定,环渤海经济圈“引擎”主要来自北京举办奥运会及国家扶持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对于中部六省而言,只有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经济等综合优势,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CEPA、北京奥运会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主动承担东西经济合作的桥梁、南北产业转移的纽带,加快发展,才不会在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落伍,才有可能在百舸争流中加速崛起。

中考政治专题(十三)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中考政治专题(十三)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背景资料: 1._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______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 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 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2.中部崛起的提出:_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3.中部范围: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六省. 4.中部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在东部提速.西部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情况下,中部发展问题日益凸现.经济水平在全国处于欠发达的中间水平;产业结构仍然是农业和资源粗加工工业,在两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取得发展,将极有可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出现所谓的〝中部塌陷〞;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取得大的突破,则很难将全国作为一整盘棋下活,中部地 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取得突破性成长的瓶颈. 5.中部地区的优势:首先是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京广.京九线贯穿南北,在全 国经济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作用.其次是资源丰富,资源性产品的地 位举足轻重.三是劳动力成本低廉.叫是有老工业基地的支撑作用. 结合点:

是什么的问题: 见背景资料2.3.4.5.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利因素 ⑴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⑵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⑶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⑷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正处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交汇点上. ⑸〝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的实施,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的问题: 1.我国为什么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 (1)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部地区人口众多.资源

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发展战略的比较与思考

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发展战略的比较与思考 摘要:与“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战略不同,“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没有将未来两地区在全国的地位进行明确,也没有阐释出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因此,有必要剖析中部与西部地区在全国未来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揭示出其由于基础条件的差异引起的不同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地区发展战略,并通过比较两大战略引出全国地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中部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地区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大战略,不仅是为了振兴西部,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使东、中、西三大区域连成一体,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中部地区是我国的腹心地带和国脉所系。就生产力与资源分布而论,中部地区兼有东西部之长,而且环境、资源、市场、区位和经济技术基础等各方面的条件配合较好。相对西部来说,中部更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础和条件。东部的人流、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向西推进的过程中,会有相当部分要流经中部,甚至在西进的过程中扎根于中部。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客观上也需要在我国东、西部之间有一个过渡带和传接带,这就使中部处于“承东启西”、“一肩挑两头”的战略位置。 一、中西部发展战略重点的比较 (一)中部崛起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中部六省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8.9%,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依托中部的两湖平原(湖北的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黄淮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气象灾害能力差,中部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已成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薄弱区域。气象灾害严重威胁中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构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并将其纳入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加大农村地区气象灾害监测能力的投入,加快重点农业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乡村自动气象(雨量)站以及土壤墒情监测站的建设;加强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结合,对原有农业气象观测站任务进行适度调整,适当增加特色农业作物的观测。加强农村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建设,不断创新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开展农村精细化、专业化气象预报和服务,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气候论证和区域特色农业精细区划,为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提供针对性和系列化的全

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安徽经济发展

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安徽经济发展 中部崛起战略是指以安徽省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向全国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安徽 省作为中国著名的“四大桥梁之一”,处于长江经济带、沪宁杭经济带、 京沪高铁经济带的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长期以来,安徽省 坚持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不断深化, 完善政策,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全力推动中部崛起,取得了显 著的成效。 一、创新驱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安徽省将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加 大支持力度,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通过创新驱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 技人才,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二、开放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安徽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推进开放合作,深度融入 “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多层次开放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吸引国内外 企业来安徽投资兴业,携手共建开放型经济。同时,大力推动“引进来” 和“走出去”,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大对外贸易力度,不断提升安徽省 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之地 安徽省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重要位置,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 发展。通过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力度,建设绿色产业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

用,打造生态宜居之地。同时,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 民群众提供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安徽省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打破城乡发展壁垒。 通过加强城市群规划建设,推动农村振兴,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 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为 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共享发展,促进民生改善 安徽省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优化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促进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均衡发展。同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六、持续推进,为发展提供动力 安徽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不断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通过加快步伐,优化营商环境,减少政府干预,推动市场化、法治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加大力度,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管 控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综上所述,安徽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下,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等核心理念,持续深化,加快推动高质量 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未来,安徽省将继续坚持创新发展道路,加大 力度,抢抓机遇,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为中部地区崛起做出更大贡献。

河南三大国家战略解读

河南三大国家战略解读 近年来,河南省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作为我国中部 的腹心地带,不仅是“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还是我国历史上的 重要文化中心。为了进一步推动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国家不断地出台各种关于河南省国家战略的政策和计划。本文将详细解读河南省三大国家战略-“沿江地区转型发 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开放崛起新高地战略”。 一、沿江地区转型发展战略 沿江地区转型发展战略是为了提升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而制定的。这一战 略的主要特点是把以往的产业结构向环保型、智能型、绿色型转化。通过“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来推进沿江地区的产业升级转型,实现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 服务化的迈进。同时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将加强优化,其交通设施将与水运、公路、铁路全面互联互通。此外,该地区还将在环保治理、科技创新、政策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强调整和促进,为沿江地区的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二、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旨在进一步发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加大投资力度,拓展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空间,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具有优质的资源环境、较低的成本优势以及较强的人力和技术优势。其中,河南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它是连接东、北、南、西部地区的“咽喉要塞”,也是连接 中东欧、中亚、西亚、东南亚等亚欧大陆桥的龙头。河南作为一个资源丰富、市场巨大、工业发达、城市现代化的省份,将会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新经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综合交通发展。这些举措将为中部地区的崛起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三、开放崛起新高地战略 开放崛起新高地战略是为了推进全面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而制定的。该战略的核 心是深入落实“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建设河南省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 将率先探索新的外贸、外资、外汇、人员等政策体系和管理模式,努力在投资、贸易、金融、人力资源等领域打造一个对外开放、制度优化、高端协同、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新高地。同样地,河南在“开放崛起新高地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河南将扮演着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地位,这将为河南 省的外部贸易、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提供巨大的机遇。 ,三大国家战略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契机。沿江地区转型发 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开放崛起新高地战略为河南省走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支持。在实现这些战略的过程中,河南省将会提升技术含量和品牌

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

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 一、我国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发展战略: 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结合邓小平1985年以来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发展战略结论,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 具体为: 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 (2)科教兴国战略: 1、实施原因:①国际竞争激烈,竞争的实质就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②现在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起决定作用,科技落后就要挨打; ③我国的科技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2、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意义: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 职能的表现。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关于产业梯度转移对中部崛起战略的若干影响再分析

关于产业梯度转移对中部崛起战略的若干影响再分析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产业梯度转移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我国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战略中,产业梯度转移更是被寄以厚望。本文在对有关产业梯度转移的几种主流理论作简要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利用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中部地区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提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应与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实施反梯度推进发展战略,才能真正有益于中部地区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中部崛起产业梯度转移反梯度推进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问题突出,加快发展中部经济,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是中央和地方及其社会各界共同的目标。2006年4月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给中部地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中部地区科学高效地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是提高中部经济水平,加快中部崛起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在对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促发展大举赞成之手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全面审视产业梯度转移对整个中部地区长远发展的深远影响,才能更好地为促进中部地区把脉处方。 一、产业梯度转移的基本内涵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由于生产要素禀赋、经济基础和发展战略的不同,各国或各地区间在产业结构方面往往具有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具体表现就是根据各国(地区)技术水平的高低而形成了不同的产业梯度,即各国(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存在明显的阶梯状差异。由于这种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各国(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在各国或地区间呈现出从高向低转移的梯度转移规律,一国(地区)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与该国(地区)存在产业梯度转移可能性的国家(地区),成为其他国家(地区)相对先进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提高吸收方的产业结构层次与水平,这就是产业结构在国家或地区间的梯度转移规律。 “产业梯度转移”即产业区域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梯度转移,可分为国家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内的产业梯度转移,对某地区而言,包括外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和本地产业梯度转移到其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