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协调发展 中部崛起

区域协调发展 中部崛起

区域协调发展中部崛起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种复杂的、宏观的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带动中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共同发展,达到推动全国经济发展的目的。尤其是近年来,中部崛起成为非常重要的议程,也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

中国的中部大规模发展已成为当前国内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中部地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华东、华南的发达地区,落后和不平等问题突出,加上人口密集、资源短缺等环境因素,使得中部地区的发展前景若隐若现。这种情况严重挑战了“共建共享”原则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中部地区的合作共赢,实现中部崛起,以促进全国发展的平衡和统一。

因此,中部崛起已经成为全国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词。国家重点支持中部地区发展,就是要激发中部地区的活力,结合本地优势,实施政策对策,推动中部发展走向现代化。中部崛起的成功在于发挥本地特色,充分利用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产业优势、教育优势、文化优势、科技水平等优势,创新思路,加大投资力度,开发新的技术和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立新的科技制度,构建新的人文价值体系,加强劳动力和人才培养,促进全球化与本地化融合,推动中部地区优势能力的发挥,最终实现中部崛起。

区域协调发展 中部崛起

区域协调发展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地区。随着国家对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中部地区已经开始崛起,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首先,中部地区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中部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面积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煤矿等资源储量丰富。同时,中部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其次,中部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面临着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而中部地区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灵活的产业集群布局,不仅可以吸纳外迁的产业和企业,还可以自主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和企业,促进中部地区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中部地区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大。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部地区政府积极践行“引进来,走出去” 和 “借力协同” 等政策,吸引大量的人才和资金进入中部地区, 推动中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发展。 总之,中部地区具备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优越以及政策扶持力度增大等优势,为中部地区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充足的动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中部地区需要运用好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强协作和互利

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中部地区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更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体现。因此,中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推动区域内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中部地区需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转型,从而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同时,加强中部地区产业园区建设,提升产业聚集和集群效应,增强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中部地区需要加强对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和扶持,通过引领型和支撑型人才政策,激发社会各界的创新创业热情,形成人才汇聚的“光环效应”。同时,中部地区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互为促进。 最后,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方面,中部地区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战略引导作用,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集约化和智能化,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中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品质。 总之,中部地区的崛起,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实现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 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 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 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 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 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 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 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在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

发展战略的实施。 ???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中部六省调研报告:潜龙在渊? 蓄势待发 ????2005年下半年,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深入中部六省进行调查研究。先后用50多天时间,赴20个城市、15个开发区、40家企业和12个县乡镇调查,召开了28个不同类型座谈会,就中部地区发展的有关问题与各地领导进行了交流。河南、湖北希望藉此“中原隆起”和形成“武汉经济圈”;山西、湖南希望借助中部崛起政策,加快自身发展;安徽、江西既“东张”又“西望”,一方面积极融入东南沿海,一方面渴盼与中部其他省份一道崛起。 ????山西:“建设全国新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 ????河南:“一区一道和三个基地”; ????湖北:“把湖北建设成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 ????湖南:“做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湘中经济走廊,发展湘西经济带”;

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分析

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分析 引言 江西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江西中部地区 作为江西省的中心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备了实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潜力和条件。本文将对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探讨其背景、意义和实施路径。 1. 背景 江西中部地区位于中国内陆,地理位置独特,以赣江为界,分为赣南和赣北两 部分。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如较为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另外,江西中部地区还具备优越的交通条件,交通枢纽较为集中,交通网络较为发达。这些优势条件为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意义 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江西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江西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实施发展战略可以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 势转化,进一步推动江西省的经济发展。 其次,江西中部地区位于中国内陆,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通过发展交通网络, 可以实现江西中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地区的发展活力。 此外,江西中部地区还具备较为完善的教育、科研、文化和医疗资源,实施发 展战略可以推动这些领域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素质。 3. 实施路径 为了推动江西中部地区的崛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发展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实施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引进高新技 术产业和绿色产业,提升中部地区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2. 建设交通网络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是实施战略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修建 高速公路、改造升级铁路等方式,提升江西中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加强中部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 一、中部崛起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西部和东三省相继领政策之先,经过30年的发展,向国家交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面对这一挑战,中部地区情况如何?“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句调侃的话道出了中部地区面临的尴尬局面,也道出了中部人民的心酸。从纵向比较来看,中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全国总体水平或平均水平,尤其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三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及结构变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开始探讨西部开发问题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就发表文章,提出了要防止“中部塌陷”的预警。近20年之后,学者当年的担忧变成了现实。 (一)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水平不仅大大低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03年的20多年中,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2%增加到了58.86%,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激增了7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呈不断下降趋势。反映在人均GDP(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上,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到了2003年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GDP差额比扩大了6倍。从居民收入看,2002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居民收入中,中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比西部地区低18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中,西部地区有2个,中部地区没有1个。 “三农”问题突出,成为影响中部地区总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中部基本都是农业大省。1990年,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安徽5个产粮大省的城镇居民收入,为乡村居民收入的2.07倍。到2002年则扩大到2.82倍,农民脱贫致富压力大,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的社会矛盾,成为中部崛起的一个沉重负担。 (二)中部地区的发展势头和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部原本落后的投资增长速度又大大落后于西部地区。1998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比中部地区高16.8个百分点。2001年1月~7月,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0.1%,比中部地区高2.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成为全国投资的“锅底”。 (三)中部地区的“三化”进程即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不仅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和反映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指标。全国该项指标为52.2%,中部6省为45%左右,中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缺乏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及城市群,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没有一个进入全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前10位。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较慢。全国的城镇从业人员中,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占73.2%,中部地区仅占52%。 面对“中部塌陷”这个不争事实,国家从2004年起至今一直对中部崛起给予政策支持。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持续较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接南连北。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的28.1%,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三分之一。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2008年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建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请示报告,同意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会议提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中部崛起规划”终结“不东不西”尴尬"弯道超车":中国中部提升内生动力以期跨越式发展 2010年8月2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要求中部地区的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这份文件提出定的各项任务要求,努力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9月6日,《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这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009年10月,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武汉市继国家光电子产业、国家生物产业和国家信息产业三个专业性基地后,获得的又一块含金量更高的国家级基地授牌,也是中国的第七家国家级综合性产业基地。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未来6年将投入1万亿元,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和高技术服务等6大产业,力争建成我国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环境最优、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将按照“强化特色、拓宽领域、高位嫁接、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

中部崛起战略名词解释

中部崛起战略名词解释 中部崛起战略 什么是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是指中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旨在推动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名词解释 •区域协调发展:指各个地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各个地区间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个区域的均衡发 展。 •中部地区:指中国境内的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陕西、山西等省份。 •经济转型升级:指经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的转变和升级,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创新的推动、服务业的发 展等。 •城市群:指由若干个城市组成的相对密集的地区,它们之间有密集的人口流动、资金流动和信息流动,形成紧密的经 济联系和合作关系。

•示范区:指政府在某一特定区域内设立的,以推动某一领域的发展为目标的特殊经济区域,具有一定的政策优势和特殊功能。 •重点项目:指政府投资和支持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项目,通常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 •科技创新:指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相关举例 1.湖北自贸试验区: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示范区,湖北 自贸试验区以自由贸易为核心,吸引外商投资,推动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2.“中部六省一区”合作: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安徽、陕西,以及山西等省份共同合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中部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3.中部地区高铁建设:中部地区通过广铁、武铁、沪昆 高铁等高铁项目的建设,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 4.中部城市群:湖北城市群、湖南城市群、河南城市群 等中部城市群的形成,通过城市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推动中部地区的区域发展。

中考政治专题(十三)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背景资料: 1、xx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2、中部崛起的提出:xx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3、中部范围: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六省。 4、中部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在东部提速、西部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情况下,中部发展问题日益凸现。经济水平在全国处于欠发达的中间水平;产业结构仍然是农业和资源粗加工工业,在两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取得发展,将极有可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出现所谓的“中部塌陷”;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取得大的突破,则很难将全国作为一整盘棋下活,中部地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取得突破性成长的瓶颈。 5、中部地区的优势:首先是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京广、京九线贯穿南北,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作用。其次是资源丰富,资源性产品的地位举足轻重。三是劳动力成本低廉。叫是有老工业基地的支撑作用。 结合点: 是什么的问题: 见背景资料2、3、4、5。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利因素 ⑴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⑵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⑶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⑷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正处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交汇点上。 ⑸“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的实施,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的问题: 1、我国为什么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 (1)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部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条件好。在我国区域发展经济格局中处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没有中部的崛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在加快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部地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没有中部的崛起,中国现代化的整体布局就不可能完整,统筹协调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2)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原则。我们只有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同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 (3)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党提出,当前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现在我国的发展还存在着地区差异,这种不协调制约了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实施中部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 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 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 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 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壹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在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且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壹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我国中部崛起的战略分析

我国中部崛起的战略分析 本文从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出发,立足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经济发展的现状,对中部崛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路。 标签: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经纬跨度位于北纬25~40,东经108~119之间,地处祖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23.0%的GDP,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发展起点和环境、条件不同,一方面东部地区借助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先行一步,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六省;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依靠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厚积勃发,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将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而东北老工业基地也会抓住“振兴东北”战略的难得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的突破性进展。面对新形势,如何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加速在全国区域经济板块中崛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中部崛起提出的战略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赶超战略,该战略的指导思想是节衣缩食,以农补工,促进农村资源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农民和农业剩余向国家集中,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工商资本的原始积累,快速实现富国强民的战略目标。在该战略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实施过西线开发战略,20世纪70年代末期集中全国的资源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20世纪80年代末期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20世纪90年代末期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的规划。多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成绩斐然,构筑了中国五大增长极,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西南成渝协作区和东北三省。 现在,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一方面西部大开发将初显成效,尤其是陕西、甘肃、新疆等地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将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特别是三大城市经济圈面临新一轮的经济腾飞。各个经济圈内部业已产生启动新一轮大发展的能量巨大的引擎。长三角经济圈“引擎”主要来自上海举办世博会及国际性大都市建设,珠三角经济圈“引擎”主要来自香港与内地CEPA协定,环渤海经济圈“引擎”主要来自北京举办奥运会及国家扶持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对于中部六省而言,只有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经济等综合优势,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CEPA、北京奥运会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主动承担东西经济合作的桥梁、南北产业转移的纽带,加快发展,才不会在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落伍,才有可能在百舸争流中加速崛起。

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四大区域板块稳步协调发展

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四大区域板块稳步协 调发展 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四大区域板块稳步协调发展 新“突破口”引领东部率先发展 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的开放,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改革发展。珠三角、长三角迅速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而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将有效拉动环渤海区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进而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进程,使我国东部地区更有能力支持推动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促进、形成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良好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若干意见》指明中部崛起发展方向 2006年,在东部继续“领跑”的同时,中部6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4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为中部崛起指明了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中央各部委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商务部推出“万商西进工程”,从2006年起用3年时间,推动万家境外和东部沿海企业到中部地区开展投资、采购和经营协作。交通部联合中部6省交通主管部门编制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到“十一五”末,中部各省与相邻东部地区间将至少建成两条以上的高速公路通道,与相邻西部地区间至少建成一条高速公路通道。铁道部也明确,到2020年,中部地区铁路建设总规模将达4500亿元左右,新建铁路6500公里。

中部崛起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中部崛起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提要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一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持。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中部地区的崛起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行、2020年远景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圆满完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中部崛起;区域协调;对策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个省份,在中国的经济区位中,地处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联络南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重要战略性作用。中部六省地理位置相邻,气候条件相似,经济基础相当,具有整体发展的巨大潜力。我国政府十分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用科学发展观筹谋中国经济发展蓝图,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中部崛起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 中部崛起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科学发展观所确立的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决策,它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作为国家战略的中部崛起,其内涵不再是过去以省、市的地方性崛起为目标,而是内涵和目标更加丰富——中部六省和谐社会的如期实现和逐步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第四增长极。中部崛起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全国的平均发展速度;二是中部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三是缩小中部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四是中部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程度要高于全国的平均程度;五是中部六省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与程度要高于其他三个区域的平均速度与程度。 经济学中的区域是指一个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特殊地区,其由于自然特点、历史沉淀、文化积累、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部分职能,是一个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区域协调发展就是指地区间形成的分工,相互竞争合作,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地区差距,达到国家总体目标的实现和共同富裕。区域协调包括四个机制: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区域经济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较快发展的前提。作为自然条件复杂的多民族大国,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故此,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五个统筹”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 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话部大 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 部地区率先发展”。十六大”以来西部大开发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缩小了同东部地区增长速度的差距;东北振兴使很多企业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许多城市焕发了活力;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初步形 成了东中西协调互动的格局。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保护生 态环境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课题。地区间经济与人口分布失衡,经济社会发展 差距仍在扩大。后发地区发展热情持续高涨,区域竞争激烈,宏观调控面临新 的挑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对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政策,区域协调发展,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产业转移,宏 观调控,劳动力流动 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西 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话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 地区率先发展”。认真总结近几年来我国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对落实“十七大”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要 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六大”以来区域政策的成效 “十六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在土地总量控制,节能降 耗的政策背景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了突破性进展,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持续增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特色经济发 展成效显著,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也大为增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顺 利启动,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中 央又做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制定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思路和 具体措施。这些都是贯彻中央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建立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一)西部大开发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缩小了同东部地区 增长速度的差距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成就,除在 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有了大的进展之外,还重点加强了基础 设施建设和生态工程建设。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支线机场、干线 公路相继开工建设,这些工程项目的建成,对西部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是一个有 力地促进。5年累计,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开工建设6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8500亿元,其中国债投资2700多亿元。交通干线建设方面,5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9.1万公里,青藏铁路累计铺轨777公里;建成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23个,

第五讲 统筹区域发展

第五讲统筹区域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马凯主编:《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二、我国区域发展的历史演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在我国经济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区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前的均衡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六五”(1981-1985)和“七五”时期(1986年-1990年)的非均衡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八五”时期以来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一)1949-1978年: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阶段 1、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1)我国长期处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早已存在,直至新中国成立时,这种状况依然存在。1949年,全国工业70%以上集中在占国土面积不足12%的东部沿海地区。面积占国土45%的西北和内蒙古,工业产值仅占3%;面积占国土23%的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工业产值仅占6%。 2、我国一些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内陆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借鉴苏联经验,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而我国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矿产资源大多数都集中在内陆地区,从合理配置生产力的角度看,客观上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在内地布局工业项目,使工业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区。 3、国际形势迫使我国生产力重点布局在内陆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周边战事和争端不断,这种背景下选择内陆地区为发展重点。 2、区域均衡发展评价 从历史角度看,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客观上对内地经济发展带来了经济效应:1)为广大内地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缩小了与沿海在工业发展上的差距。1978年,内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由1952年的30%提高到39%。 2)区域经济布局框架初步形成。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经济布局过分集中于沿海的情况相比有了很大改观,内地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逐步得到开放利用,形成了一批新的初具规模的工业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 3)我国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并在促使内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较大成效。 不足:没有充分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应有的作用;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均较低下;东西部的人均国民收入差距总体上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 (二)1981年-1990年: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指国家从效率出发将发展重点放在条件较好的区域,通过该区域的加快发展带动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1、均衡发展向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转变 20世纪70年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中日建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表明国际关系已趋于缓和。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过去30年经济建设进行了总结和反思。1978年秋,国务院召开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全国计划会议。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提出了关于经济工作的三个方针转换:将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从不讲经济效果和效率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方法转向尊重经济规律、重视经济效率的轨道上;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向积极引进技术和资金、加入国际市场的方向转换。我国经济发展大政方针的转变要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东部沿海地区较好的经济基础,便利的对外开放条件,使其取代内地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我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就被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所取代。这种转变在“六五”和“七五”计划中均有明显的体现。“六五”计划指出:沿海地区的多数省市经济比较发达,技术水平比较高,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地。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要积极利用

区域协调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 【背景简介】 1、均衡发展阶段: 时间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特点:“平均主义”同步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平均主义”,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均主义抹杀劳动报酬上的任何差别,否认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把社会化大生产倒退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 2、非均衡发展战略及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成就。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方针开始大转移,在区域经济政策上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舍弃了牺牲效率的“平均主义”同步发展战略,采取了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种非均衡的区域经济战略开始从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多个方面考虑,改变过去认为强力布局工业产业的做法,首先在东部地区进行改革开放,意图通过东部经济的发展,带动与辐射全国其他地区。 非均衡的区域经济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为推进改革开放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东部地区的发展,提高了资金的运用效益,吸纳了大批在西部农村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东部地区的发展尤其是特区,开放城市与开发区的发展,通过示范效应,扩散效应与技术经济合作等多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繁荣;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市场体系的建立,使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活跃的态势与不同的特色。 3、协调发展 相关政策: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与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事实证明,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积累能力,比分散投入,平衡增长要大得多,从而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在短短的20年里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然而这种区域发展战略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弊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

中部崛起的模式

中部崛起的模式

中部崛起的模式 摘要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在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部地区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喜人局面。据统计,2007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14.07%,比200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地区GDP占全国比重达19%,扭转了自2004年起持续的态势,工业生产连创佳绩,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增幅达23.7%,在四大地区中增长最快。从总体上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已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中部地区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任务艰巨而时间紧迫。把握机遇,乘势而上,需要进一步廓清思路,抓住重点。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和中部地区的实际出发,要切实把握好如下几个关键方面。

与人力资源开发等栏目、第三部分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大事记等。 正文 中国中部包括山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和安徽六省。这六个省份地处中国中部,是中国发展最晚,也是现代中国最落后的地区。振兴中国,中部的发展是必要的。而今东部经济已有长足发展,经济实力雄厚,东北老工业区有一定的重工业基础,经济不差。西部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逐渐富裕。最后,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中部的政策。 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中部六省对中部崛起战略非常拥护,并报有很高期望。中部六省希望中央加大对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中部建设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支持中部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中部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中部解决交通设施的薄弱环节,支持中部治理生态和环境,支持中部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支持中部减轻财政负担。 但是,中部没有沿海以及西部的某些地区的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