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伯罗奔尼撒战争简介、时间、背景、经过

伯罗奔尼撒战争简介、时间、背景、经过

伯罗奔尼撒战争简介、时间、背景、经过

[键入文字]

伯罗奔尼撒战争简介、时间、背景、经过

【战争时间】公元前431~前404 年

【战争地点】希腊奴隶制城邦之间

【交战双方】雅典VS 斯巴达

【关键人物】伯利克利

【战争背景】

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矛盾与斗争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6 世纪末,斯巴达就曾经干涉雅典的内政。希波战争前期,尤其是在公元前480 年及公元前479 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就不断发生冲突。后来,以雅典为首建立起了伯利克利提洛同盟,以斯巴达为首的另外一些城邦则建立起了伯罗奔尼撒同盟,于是两个同盟之间开始了对希腊霸权的争夺,冲突日趋激烈。

【战争经过】

公元前431 年5 月,斯巴达对雅典宣战,战争由此爆发。斯巴达的精锐部队迅速入侵阿提卡。此时,雅典的统治者为伯利克利,他是一位很有远见的政治和军事统帅。在战争爆发之前,伯利克利就预料战争即将爆发。为了提早防备斯巴达人的陆上进攻,他提议在雅典城与外港比雷埃夫斯之间修建了一道长垣,这样就加固了陆海两方面的防务。

战争爆发之后,伯利克利非常清楚地了解敌我之间的优势和劣势,所以因势利导,采用了一种比较稳妥的战略:在陆上以防守为主,将村民迁入城市,在必要时放弃农村,加固城壁,坚守城池;同时,他还主张充分发挥海军优势,主动攻打伯罗奔尼撒沿岸各个城市,以便逼迫对方求和。

伯利克利依照伯利克利的策略,战争的第一年基本上都在顺着其预料的情况发展。一边是斯巴达军队连续不断地向阿提卡进军,另一边雅典军队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登

1

评徐松岩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评徐松岩译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 刘玮* 以今天的标准看,商务版/汉译世界名著丛书0中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的两部史学巨制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和5历史6的翻译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了。1因此看到西南师范大学的徐松岩教授时隔四年连续出版了这两部巨著的最新译注本,o笔者着实兴奋了一阵。但是当我翻开徐教授的译文,阅读几页之后,便发现其中值得商榷之处颇多。在这篇小文中,笔者仅就修昔底德的翻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翻译修昔底德的艰辛 随便找一个西方大学古典学系的教授问这样一个问题:在希腊散文(prose)作家中,谁最难读?几乎所有人都会回答)))修昔底德。修昔底德在古典学界确实以语言艰涩著称,丰富的词汇、复杂的语法、多变的句式、雄辩的文风,这些都给理解修昔底德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更不要说把他的文本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了。?沃尔纳(Rex W arner)在他的/译者注0中发出的感慨颇有代表性: 尝试将修昔底德翻译成英文是困难、令人愉快和鲁莽的。不仅要工作很长时间,因为这部作品很长;更重要的是,虽然修昔底德的意思通常足够清楚(不过并 不总是如此),但是表达意思的文体却极难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一开始,译者有时 *1o?我要感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典学系的帕帕扎卡达斯(N i kolaos Papaz arkad as)教授在修昔底德著作的希腊本版本和一些西文译本方面给笔者提供的帮助。 修昔底德: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希罗多德:5历史6,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前者是从英文版转译过来的,而且所依据的英文版本并非最佳(下详),因此参考价值已经非常有限;而后者堪称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著作翻译中的里程碑,但是在今天看来文风略显古旧,而且注释不足。 修昔底德: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徐松岩、黄贤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希罗多德:5历史6,徐松岩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 目前修昔底德著作最权威的希腊文版本是意大利古典学家阿尔伯蒂编辑的:Thucyd i d is,H istoriae,ed.Ioannes Bapti sta A l b ert,i3Vols.,Ro m e:Typ i s pub li cae offici nae pol ygraph i cae,1972-2000。当2000年阿尔伯蒂历经近三十载将最后一 卷出版之后,霍恩布鲁尔毫无保留地称该版本为:/现有最好的修昔底德版本0(参见S i m on H orn b lo w er,/The B estA2 vail ab le Text ofThucyd i des,0i n The C lassic a l Revi e w,V o.l52(2002),pp.238-240)。另外两个常用的希腊文版本是琼斯(H enry S t uart Jon es)编辑,鲍威尔(J ohn Enoch Po w ell)修订的牛津古典文本系列版(Ox f ord C l assical T exts): Thucyd i d i s,H ist ori a e,2V ol s.,Oxon i:i E Typ ographeo C larendon i ano,1942;另一个带有详细注释的经典希腊文版本是德国古典学家Johannes C l assen编辑,Juli us S teu p修订的版本:Thukyd i d es,B erlin:W ei d m ann,1900-1922。此外,下面提到的几个希)法、希)德和希)意对照本中的希腊文本也非常优秀。除此之外,修昔底德著作中单卷的希腊文本编辑和注释因为数量较多,这里不做讨论。当然这些希腊文本都只不过是一个起点,如果做高度学术性的翻译,那么还需要参考古典学家撰写的数量庞大的讨论文本问题的论文。 *

孔子背景资料简历简介

孔子简介 (一)基本信息 (二)经 历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30岁时,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 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 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 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 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 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 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鲁、齐夹谷之会, 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 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 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个人概况 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 国籍 中国(春秋时期鲁国) 民族 汉 族 出生地 曲阜尼山(今山东济宁曲阜) 出生 日期 前551年9月28日 (农历八月廿七) 逝世 日期 前479年4月11日 (农历二月十一) 个人背景 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思想家 其他信息 信 仰 儒学 祖 籍 宋国(今河南商丘) 主要著作 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性格特点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安贫乐道;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直道而行; 5.与人为善; 弟 子 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

读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追问 “我,雅典人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人和雅典人之间的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就开始撰写这部战争史了。我相信这将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比此前的任何一场战争更值得叙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开头好是霸气,也确实吸引了我,对于西方历史上发生的这样一场战事,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谜题、疑问,追问,在这里,我只想追问答案。 关于战争,我有一些想法。什么是战争?战争的意义是什么?他的原因和结果又是怎样的?往往人们谈论战争,自以为能够掌控战争,然而当战争爆发之后,似乎一切又变的那样的无法预测,让人难以把握,以致我们似乎无法去把握它。正如一些人所言,战争对于我们这些为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都只不过是一些数字对比的游戏而已,然而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明白战争有多么残酷,“残酷”二字有时说出来真的太过容易了,我认可修昔底德的看法,战争的根源在于人性。正如王和教授所言世界历史的发展说到底不过是人性的发展史,修昔底德坚信人性的欲望的冲突的无限性,所以同样的历史必然会在未来不断的重演,历史也确实如此,尽管原因条件不同,然而战争始终分布迷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彼时开战之前的希腊人与雅典人的那种对热情的热忱难免让人想起《漂》中南方人关于南北战争的高谈阔论,更不禁让人想到了今天的世界之中人们对于战争的各种议论。蓦然脑海里有一副画面出现,一位经历战事的老者摇头喟然今日年轻人的好斗,人们已然忘记了战争的痛苦,然而那些经历者时至今日也不愿提

起那段过往。人们忘记了残酷,这才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在我的信念里,或许战争起初,各方的利益集团会为了自我的利益而去开展斗争,然而战争的结果永远不会有赢家,无论是对于古代而言,还是对于现代而言,战争只会是两败俱伤,不过是哪一方面伤的更严重而已,最终受苦的仍然是那些战争的直接参与者,那些如同我们一样的平民,可以去幻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当我们处在枪口下,处在生命的危机之中,我们又会如何去举措?我无法预言,但对于战争,我永远希望他可以不在我们的世界里发生,尽管这种希望现在看来是多么渺茫。 那么,战争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战争是一种手段,在外交上,它是你谈判桌上的筹码,在经济形态上,它是重新瓜分财富的手段,在政治领域,它是政治崛起的筹码,战争,人们往往为战争赋予更多的战争之外的内涵,他永远都只是通往目标的一种途径,有些时候,甚至是最残暴但也最直接简单的途径,雅典与斯巴达的战争起源于这种利益的冲突,也企盼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来解决。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就是战争的意义么?很多时候,这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疑问,却仍然让我无法解答。或许,我更愿意学习孔子那样的方法,敬战争而远之,除此之外,确实有很多很多值得关注的事情了,然而,却又有太多太多无法脱离战争的讨论的问题了,总之,我只是想说,战争远远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简单,我无法断言战争是什么样的,但我正在试图更深刻的理解他。 然后,想说一说历史的问题,修昔底德记录了这样一场历史,他尝试着用一种客观的、公正的态度来看待这场战事,他秉承着忠于史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孔子的人物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

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老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仲尼,听说你要来,我特地在这里迎你,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可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这以后,孔子每天都跟在老师身旁,有不懂的就随时问,而老子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知道的传教给他。 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不久,迎娶了

孔子周游列国简介

孔子周游列国简介 公元前497年,阳春三月,春光明媚。这本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孔子却不得不离开生他养他的父母之邦——鲁国。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也为了寻求新的从政机会,在众弟子的簇拥下,疲马凋车,孔子开始了为期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对鲁国,他一往情深,对它也充满希望,他曾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道”指“天下有道”的西周时代。他认为鲁国比齐国好,只要稍事变革,就可以上拟于太平盛世的西周。在数年为政生涯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忱,希望在鲁国重致太平,复兴周公之业。 即使不能为政,在鲁国隐居也是一件乐事。那沂水的清波,舞零台的清风,还有二三同道,都深深地令他流连忘返。当他离开时,却行道迟迟,一步三回头。在鲁国的边境上还住了三天,以示对父母之邦的眷念。 孔子一行出境的第一站是卫国。卫国是周公弟弟卫康叔的封国,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也具有“一变至道”的优点。历史上卫国曾是拥有“带甲之士八万”的强国,但进入春秋,也是每况愈下。卫灵公在位时,由于用人得当,政局稳定,民物殷阜,倒还有点太平景象。孔子一踏入卫国领土,便被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吸引往了,就此阐发了一番“庶、富、教”的政治理论。来到帝丘,卫灵公给孔子很高的礼遇,让他享受上卿之禄。但是卫灵公并不是大有作为之 1 君,他优待孔子不过出于“爱贤”美名,并不真是对孔子的学说感兴趣。孔子重礼轻刑,他却问战阵之事;孔子轻视女人,他那妖冶淫荡的南后却招见孔子;特别让孔子难受的是灵公与南后和太监坐首车,让孔子乘次车,招摇过市。孔子对他也只有失望,于是再申“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之叹。但相比之下,在孔子访问的大小国君中,卫灵公对孔子最优惠,因此,当孔子在别国不利时,总是回到卫国,卫国算是给孔子温暖最多的国家,他在那里几进几出,呆的时间也最长。

浅谈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浅谈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摘要修昔底德是古希腊继希罗多德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传世之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场战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结束了古典希腊的“黄金时代”。在其著作中体现的“求真”精神、人本思想以及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对后世影响甚大,颇值得后人去探讨、研究。 关键词:修昔底德“求真”人本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史观 Abstract Thucydides is a famous ancient historian after Herodotus.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is his masterpiece handed on from age to age. The Peloponnesian War brought great destruction and ended the golden age of Greece. The pursuit-of-truth spirit, humanism and simple materialistic concept on history in his work have a great effect on all posterity. And all these are well worth later generations researching. Key words:Thucydides;the pursuit-of-truth spirit; humanism; simple materialistic concept 修昔底德生在富贵人家,长在雅典城,有很多受大师熏陶的机会。“贵族阶级的文化氛围首先是要造就富有修养、言谈举止优雅、在公众场合语惊四座的政治家。修昔底德当然会依循这条传统的人生之路,而客观环境也使作为政治动物的雅典公民不可能脱离沸腾的政治生活。但年轻的修昔底德爱好历史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当雅典和斯巴达争夺希腊霸权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一开始,他便以敏锐的历史触觉着手撰写他。”① 修昔底德写的是他同时代发生的事,是一部当代史著作。他自己说:“这场战争刚刚爆发,我就开始写这部历史著作,相信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比过去发生的任何一次战争都更有记载的价值。”②自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他即关注这场战争,并从各方面搜集史料。后在雅典被指控贻误战机,有通敌之嫌,被判终身放逐。在放逐的20年间,他主要居住在色雷斯,并搜集到不少与战争有关的资料。修昔底德在晚年加紧写作,但只写到公元前411年就意外死亡,没有完成他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对修昔底德个人的命运影响甚大。它不仅招致他的判罪和放逐,而且使他成为一名历史学家。在他的书中,他不是简单地描述战争,而是把自己的所有经验和思考在战争结束阶段形成的观点融入其中。《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共八卷,六十余万字,目前有关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史实,主要是靠了他的记载才流传下来的。“他不仅是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翔实可靠、立论严谨的历史名著,其中所展示的朴素唯物主义史观,更是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③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把这场战争当作一个整体来叙述,各部分紧密相连,全书严格按照编年顺序写。第一卷卷首有一简短“引言”,表述了修昔底德著此书的背景。修昔底德简单追溯了希腊地区各城邦战争爆发前的历史,并说明了此次战争的原因:“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④第二卷叙述的是公元前431年战争开始后前3年的情况。战争交战的一方是雅典人和他们的同盟者,另一方是斯巴达人和他们的伯罗奔尼撒同盟 ①郭小凌:《克里奥的童年——古典西方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②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页。 ③张广智:《超越时空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161页。 ④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9页。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钮先钟[中国] [出自《历史与战略:中西军事史新论》] 1997 引言 历史背景 战争经过 修昔底德与历史 修昔底德的思想 精密分析 历史教训 现实主义 结论 引言 《孙子》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本真正的战略思想著作,其在战略领域中所居地位是任何其他著作所不能及。在西方古代哲人的著作中,虽也可发现有若干战略观念之存在,但都是一鳞半爪,不能算是有系统的思想。最为现代西方人所推重的是修昔底德(Thucydides)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它常被人视为西方的第一本战略著作,严格说来,那也只是一部战争史,尽管其中含有许多极有价值的战略观念,但究竟不是一部以战略思想为主题的理论著作。所以,这本书在战略思想史中的地位还是不能与《孙子》相提并论。 也许最能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进行恰当比较的是春秋时代的《左传》,因为这两部书同为古代的战争史名著。修昔底德的著作到今天仍受西方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所重视,而蒋百里先生则曾指出:“《左传》到现在还是世界上最好的一部模范战争史。”所以,二者的确可以相提并论,不过其间还是有若干差异之存在。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著作者为修昔底德(前460-前406年),其时代和身世大致都可考。《左传》是先有书的存在而由后世替它定名。首先为司马迁,称之为《左氏春秋》,以后班固作《汉书》时,又改称《春秋左氏传》,从此后世遂简称为《左传》。司马迁和班固都确认其作者为盲人左丘明,《论语》中曾提到他,足以证明确有其人,并大致与孔子同时,不过其生卒之年已不可考。概括言之,左丘明似乎比修昔底德大约要早数十年。

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

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 摘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了政治军事史的先河,在西方史学著作上占 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全书记载了古代希腊历史上第二次巨大的战争,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奴隶社会开始由繁荣走向衰弱。 关键词:战争修昔底德政治军事史 在古希腊历史上,发生了两次巨大的战争:第一次是发生在公元前500~公元前449年的希波战争;第二次就是公元前431~公元前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二次战争,是希 腊历史上的转折点,关于这次战争的史迹,有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流传于世。西方的史学名著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可谓多如牛毛,再现了曾经的生活,记述了时代的特征与思想,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众多同类型或是不同类型的史学名著中毫不逊色, 熠熠生辉。 一、关于作者 修昔底德,关于他的生平,我们知道的其实并不多,除了从他本人撰述的著作中寻到只 言片语以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几乎没有人提到他。第一个为他写传记的人已经试公元五世 纪的人了,叫做马赛林纳斯,但他所根据的材料也只是修昔底德本人的著作以及前人对著作 所做的注释,甚至部分结论都是出自猜测,出现自相矛盾。 首先,关于修昔底德的出身年份就有许多争议,但是很据他于公元前424年担任将军职务这一可靠的年份以及他著作终止时的年龄,我认为约公元前460~约公元前395年这一时间断线是合理可信的。在古希腊,要能担任上将军这一职务的除了才能突出以外,年龄也要达到三十岁,若依据公元前460年出身来看,到公元前424年担任将军一职,那就是36岁,而他死时大概也就六十岁左右,所以死亡年份也就在公元前395年左右。 而关于他的童年生活,我们也知之甚少。青少年时代,他应该也与雅典的许多贵族子弟 一样,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据说,他童年时,曾在奥林匹克听过希罗多德朗诵他的历史著作, 并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并不能够确定,很有可能是后人根据他对希罗多 德著作的熟悉深度做出的一种美好幻想,想象两个各具特色的历史学家之间产生的一种美好 的碰撞。而且,如果我们对这两个史家的年龄一个标准的话,当希罗多德到欧林匹克朗诵的 时候,修昔底德已非童年。而修昔底德对希罗多德的著作很熟悉这一事实也不能作为他就一 定曾听过希罗多德演讲的依据,我们能做到对于一个自己欣赏的作者的作品很熟悉这很平常 但并不一定就接触过这个人。 至于他其他的经历,我们知道的也并不十分明确。就比如他曾提到自己有经营一个色雷 斯的金矿“331”。但我们并不明确他这个金矿从何而来,有史家说他家道殷实,世代经营; 但也有史家说是因为他和斯加普特-亥尔的一个女继承人结婚而得到的。还有,从公元前431年战争爆发到公元前424年他出任将军这7年之间他的生活我们一点也不知道,他如何一下子就取得将军这样的高位我们也不清楚。但据他自己说,在这些年代里他一直在从事资 料收集,以便于来撰写这场战争。公元前424年,他当选为雅典的十将军之一。此前,他可 能参加过一些战役,否则不过突然取得这样的高位,但他具体参加过哪些战役,我们又无从确定了。之后,安菲波利斯的失陷,使得有些人有了可趁之机,诬陷修昔底德有通敌卖国之 嫌,他因此被放逐了20年。修昔底德从被放逐到重返雅典的这流亡的20年间的生活,我们也完全不知道。但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期间他一定经常在伯罗奔尼撒各地以及西西里 游历,尤其注意视察那些曾经发生过重大战役的地方。 而关于修昔底德之死也是一个谜,他是怎么死的?什么时候死的?死在什么地方?又葬 在什么地方?又为何没能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写完?普鲁塔克、马赛林纳斯等古代作家都说他是遇刺身亡的,这个判断大概是根据他的著述突然中止而来的吧。但所有古代作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波战争 起因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吞并小亚细亚,该地区的希腊城邦被迫向居鲁士称臣纳贡。公元前500年小亚希腊人发动起义。首义之城米利都向斯巴达和雅典等邦求援,雅典和埃列特里亚同意出兵,斯巴达却拒绝了米利都人的要求。雅典当时并不了解波斯帝国的情况,对西亚形势的变化所知甚少,只因米利都代表在雅典大讲波斯的富裕与波斯人的不堪一击而受到诱惑,再加上雅典人与米利都人有同族人的情感,于是派出20艘三列桨舰前往小亚援助。①埃列特里亚出兵则因为米利都曾军援过它,此次是为了回报,象征性地派出5条战舰。 公元前499年,起义军被波斯军击溃,雅典等援军见势不妙,迅速脱离战场,返回本国,丢下起义者孤军奋战。面对波斯重兵,小亚起义各邦组建起一支353艘三列桨舰的联合舰队,坚持了5年战争,终被波斯军各个击破。公元前494年,大流士一世在小亚彻底恢复统治,小亚希腊人为此蒙受巨大灾难:许多城市和神庙被毁,男子被杀,妇女变为奴隶,儿童受到阉割。残余的居民向地中海西部逃亡,引起一次小规模的移民新浪潮。据说,大流士特别对雅典的介入恨恨不已,发誓要向尚未受到“惩罚”的雅典和埃列特里亚复仇。他的仇恨竟达到如此程度,以致每天用饭时都让仆人提醒他:“主公,不要忘掉雅典人啊!”① 因此,希波战争的直接原因在于波斯对小亚希腊人的压迫以及因此引起的反抗和雅典等邦的干预,较深层的原因在于波斯统治者拓疆辟土的野心。 过程希波战争从公元前492年开始,公元前449年止,大体分作两个阶段:前期(至公元前479年)为波斯的进攻阶段,后期(公元前479年以后)为希腊人的反攻和相持的阶段。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遣大军水陆并进,杀向希腊。中途遭受风暴袭击,陆军在征服马其顿后受色雷斯人打击,损失惨重,因而退兵。公元前490年,波斯军在雅典流亡僭主希庇亚斯引导下,乘舰600艘,取海路二度侵略希腊。先破埃列特里亚,将居民尽数掳往波斯,同年9月在隔海相望的阿提卡东北部马拉松平原登陆。 雅典获悉波斯军登陆后,倾全部重装步兵1万人和少量轻装步兵开往马拉松迎战。同时,派出使者向军事强国斯巴达求援。斯巴达虽应允援助,但因刻板的习惯,必须月圆时方可发兵。雅典只得到邻近小邦普拉提亚1千重装步兵的协助,便首先发起攻击。主帅米尔提泰加厚方阵两翼的厚度,意在重点打击敌方两翼,以局部优势克服人数上的劣势。双方激烈肉搏了很长时间,波军突破对方中央,两翼却被敌击垮。雅典人和普拉提亚人在两翼得手后迅即返身夹击中路敌军,迫敌大败而逃。是役雅典军阵亡192人,波军亡6400人。大流士一世发动的第二次入侵又告失败。雅典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希腊人的斗争,原先已向波斯表示臣服的许多城邦鼓起了抗战的勇气。当公元前480年波斯第三次入侵希腊时,31个不甘屈服的城邦在斯巴达的领导下联合起来,组成10余万将士、400艘战艘的多国部队,严阵以待。

孔子行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王某,我来自孔子的家乡山东。很荣幸我能够有机会向大家介绍我自己。 我猜想,和我一样报名参加“孔子行”活动的同学一定很多。与其他竞争者相比,我认为我有三点优势:专业,英语,性格,以下我将从这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1、专业。我是师范类学生,我热爱我的专业,我热爱讲台。在两年的大学生活中,我积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努力充实自己,为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曾三次获得专业一等奖学金,并获得校“优秀学生”的称号。另外,我抓住各种机会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我参加过班级以及理科部举办的讲课比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一直以来,我都在带家教。带家教的经历以及暑假办补习班的经历让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的经验,使我获益良多。总之,相比其他非师范类的学生,我认为在教学方面,我们更专业。 2、英语。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英语学习无疑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热潮。掌握这门语言无疑给我们增加了竞争力。在大学期间,我很注重英语的学习,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四级考试中,我得到了594分,同时,我还把英语作为我的第二专业进行学习。为了提高我的听力和口语水平,我爱上了英文电影,同时我坚持去英语角与各国的学生交谈,并结交了不少外国朋友。我热爱这门语言,我很期望能够把双语教学应用到将来的教学中。 3、性格。我是个活泼的山东大嫚,钟情于说话,交朋友。我爱好演讲,朗诵,主持。热爱众人注视下的那份自信。同时,我做事认真,踏实,具有团队的协作精神。我和队友成功举办了多次班级的活动。学生会的工作,也充分使我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我们齐心协力,共同举办了多次比赛。我们团队还成功申请了勤助科研的项目,获得了在老师实验室搞科研的机会。当然,我也存在不足,比如过于追求完美而显得有些刻板。 以上就是我对我的优势的介绍,下面我想谈一谈我申请这个项目的原因。 1、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我是师范生,我尤其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由于贫困的原因,很多孩子求知的道路被阻断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牵动着我的心。我希望用我的绵薄之力滋润孩子们求知的心田。 2、这次孔子行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这次支教行动,将两岸四地的爱汇聚在一起,将希望挥洒在贫困山区。而且,我愿做两岸的爱心使者,将大陆民众的真诚,关爱和热诚带给台湾人民。 3、其次,.我也想通过这次活动,认识更多有理想,有抱负,有爱心的学子,我相信

孔子的求职“简历”

孔子的求职“简历” 孔子的头衔很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圣人”“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等几项。当我第N遍重读《史记·孔子世家》之际,忽然觉得,孔子还应该得到一个头衔——求职家。 孔子虽然是宋国贵族的后裔,但是3岁时,父亲叔梁纥就死了。他从小过的是贫穷低贱的生活。孔子十几岁时,鲁国掌权大夫季氏大规模宴请国内知名的作家学者,孔子也兴冲冲地赶去参加。由于他还在为母亲披麻戴孝,加上年龄太小,被一个叫阳虎的大官给拦住了。这是孔子最早的一次求职行为,他想通过这样的社交活动谋求晋升之路。 17岁时,孔子在礼仪修养方面已经有些名气。鲁国大夫孟厘子临终遗言,让自己的儿子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礼仪。教这两个贵族子弟礼仪,可能是孔子平生的第一份工作,而这份意外得

来的工作,奠定了孔子延续一生的职业——教学。 这份教学工作只是短期的辅导。自此,孔子就办起了私塾。不过,只是业余兼职性质的,等到年龄稍长,孔子就找了份正式一些的工作,做鲁国贵族季氏家的小管家,管理仓库货物。别看这份工作不起眼,它却是孔子日后人生起飞的一个基础。 在南宫敬叔的要求下,鲁国国君给了他们师徒一辆车、两匹马、一个仆人,让他们出国留学,去东周首都进修礼仪,实际上就是拜见老子。这一次出国进修,对孔子日后的招生工作大有好处。回到鲁国之后,拜孔子为师的人多了起来。 孔子30岁时,齐国国君齐景公和宰相晏婴访问鲁国,询问秦国是如何强大起来的,孔子的回答让齐景公颇为赏识。孔子35岁的时候,鲁国发生动乱,于是避难到齐国,做了齐国大夫高昭子的管家。 找这份工作,孔子是有野心的,他想通过高昭子攀上曾经赏识过自己的齐景公,进朝廷做官。齐景公果然接见了孔子,向他请教了如何

孔子电影简介

孔子电影简介 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孔子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孔子电影基本信息《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传记历史片,由胡玫执导,周润发、陈建斌、周迅、陆毅、姚橹、任泉等主演,于2010年1月22日全国上映。 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 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孔子电影电影剧情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 中国史称为"春秋"时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 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 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

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 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 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在中国乃至世界具备如此深远影响力的人物,却在影视作品中鲜有出现,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塑造这样一位千古伟人乃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关于颜回之死拍摄“颜回之死的场面是在秋季,地址选在国家游泳队的集训中心,为了体现冰层的真实性,剧组专门定制了几十吨重的真冰,如果放在水里,水下温度依然会降至零下,八个镜头拍摄了一个星期。 这场重场戏是任泉进组拍摄的第一场戏。 任泉尽管会游泳,但要潜到水下5米深处连续还是有一些顾虑,而且身上穿的厚棉衣入水后足足变成三吨重,虽然解决了不用借助任何外力就能潜到水下拍摄的问题,但是借助外力游上去变的不容易,

孔子简介大全汇总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中文名称: 孔子 又名: 孔丘字仲尼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卒年: 前551~前479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

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

雅典与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军事谋略比较

雅典与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军事 谋略比较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姓名:杨红蕾 学号:201012328 班级:历史102班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 年)是希腊城邦由极盛走向全面危机的转折点,“是希腊人的历史中最大的一次骚动”,给希腊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痛苦:“过去从来没有这么多的城市被攻陷,被破坏……从来没有这么多的流亡者;从来没有这么多生命的丧失……”战争同时也“影响到大部分非希腊人的世界,可以说,影响到几乎整个人类”,战争对雅典和斯巴达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从头到尾都是一场争夺霸权的战争。战争最后以斯巴达的胜利,雅典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本文拟比较雅典与斯巴达在战争中的军事谋略。 一 <一>雅典强制盟邦稳固后方 战争前夕,雅典加强了对盟邦的一贯政策,即政治控制、经济勒索、军事移民,从而稳固后方,为与斯巴达争夺希腊霸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雅典对同盟国进行政治控制,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利用武力推行民主,建立盟邦亲雅典政府;对叛乱盟邦实行坚决镇压;将雅典法庭变为帝国法庭,剥夺盟邦内外主权。公元前440年,雅典以武力帮助萨摩斯建立民主制。对叛乱盟邦,采取赤裸裸的军事镇压,以达到政治控制的目的。公元前447年,彼奥提亚诸邦叛乱,雅典攻陷喀罗尼亚,把所有的居民变为奴隶。公元前5世纪后期,雅典陪审法庭实际已成为帝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按雅典法律规定,凡是涉及各属国之间以及属国与雅典之间关系的诉讼案,一律交由雅典陪审法庭审理,这意味着各属国的对外主权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剥夺。同时,雅典人把各属国所有重大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审理权都集中到自己的手中,这表明属国的对内主权原则上也被剥夺殆尽。 雅典认识到经济资源对战争的重要性,要求加紧勒索盟邦,“对于同盟者要紧紧地抓住,因为同盟者所缴纳的金钱就是雅典的力量,战争的胜利全靠聪明的裁断和经济的资源”。在一般情况下,一年贡金总额为460塔兰特,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将盟邦年贡金提高到600 塔兰特。雅典利用勒索来的金钱,一是用来建造强大的海军,二是用于雅典市政建设,三是用作各级公职人员的薪金和普通公民的“观戏津贴”。雅典人在具有重大战略价值或经济价值的地方,进行军事移民,向安德罗斯岛、那克索斯岛、优卑亚的赫勒替亚、色雷斯等地安置大批军事移民。公元前431年,其人数约为8000—9000。这一项措施,既可缓解雅典的土地问题,又是对当地人民的一种武力威慑,使他们听命于雅典。 雅典通过实施上述政策和措施,达到了他的富国强兵、强迫盟邦俯首听命的战略目的,正如伪色诺芬所指出的:“在希腊人及异族当中,只有雅典人才是富有的。一个富有造船用的木材的城市,除了得到那位海上统治者的同意外,能到哪里推销它的货物呢?如果一个城市富有铁、铜或亚麻,除了得到那位统治者许可之外,它能到哪里推销它的货物呢?这正是我需要的——从一个城市得到木材,从另一个城市得到铁,从其它城市得到铜、亚麻和蜂蜡。”这样,就为雅典日后与斯巴达争夺希腊霸权创造了条件。 〈二〉斯巴达让对方先挑战赢得大家同情 在雅典势力不断扩张,开始侵略斯巴达的同盟国科林斯的严峻形势下,斯巴达人感觉到一场大规模战争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斯巴达和雅典都希望对方先挑起战争,以免承担战争的责任。斯巴达国王阿基达马斯认为,雅典人离斯巴达很远,有最广泛的海上经验;在所有其他一切方面都有很好的装备;个人或国家都很富裕;有船舰、骑兵和重装步兵;人口比希腊任何其他地方为多;还有许多纳贡的同盟国。与雅典相比,斯巴达在海军和财富方面处于绝对劣势,阿基达玛斯认为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 摘要:修昔底德是古希腊继希罗多德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传世之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也改变了希腊的国家,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希腊奴隶社会从此开始由繁荣走向衰落。 关键词: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雅典帝国陆上称雄斯巴达海上称霸内部矛盾民主政体西西里远征两次瘟疫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把长达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一个整体来叙述。他不仅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战争的进程,而且以理性主义的精神对待历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04年,这次战争,无论对雅典或斯巴达任何一方说来,都是非正义的战争。而且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都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其中双方几度停战,但最后斯巴达获胜。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也改变了希腊的国家,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希腊奴隶社会从此开始由繁荣走向衰落。在这次战争中,希腊奴隶社会所固有的一切矛盾——奴隶与奴隶主之间,自由民主各阶层(民主党与贵族党)间,两个同盟集团间,盟主国与同盟国间的一切矛盾都暴露出来了。而本书的作者修昔底德,不光著作了本书,而且还亲自参加了这次战争。 看完这本书,不经让人产生疑问。在这次战争中,一个在海上称霸,实力雄厚、准备充分,拥有足以进行长期战争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雅典帝国却意外的被陆上称雄的斯巴达打败了。这是为什么呢? 纵观整场战役,导致雅典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内部的矛盾使雅典同盟四分五裂,切断了雅典的经济命脉;民主政体的弊端,为斯巴达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西西里远征的失败,使雅典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海上优势;两次瘟疫的发生,又是导致雅典失败的一重要因素。 公元前431-前404年,数百个城邦卷入了规模空前的“希腊世界大战”,战火几乎波及当时整个地中海文明世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雅典帝国这两大城邦集团,一个在陆上称雄,一个在海上称霸,双方巧施权谋,展开长期的拉锯战。正当双方两败俱伤、财尽兵竭之时,虎视眈眈的波斯人借机干涉,最终协助斯巴达人击败雅典,摧毁了盛极一时的雅典海上帝国。这场战争对希腊城邦政治造成巨大的冲击和震荡,对于社会经济和民生无异于一场浩劫,对于其后希腊人的思想文化、对于地中海世界的国际局势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亲历这场大战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以其客观冷静的态度,生动豪放的史笔,简洁流畅的文字,不仅全面地记载了战争的主要史实(迄至公元前411年),展示了陆战海战的恢宏场面、党派斗争的严酷惨烈,还恰如其分的描述了其间人们心理心态的微妙变化。此著是希腊古典文明极盛时期的文化精品。 修昔底德所著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则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缜密的史学方法,记载翔实,可称为信史。修昔底德把当时希腊哲学家们那种追求真理的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