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_(左孝凌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_(左孝凌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_(左孝凌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_(左孝凌版)

习题 1-5

(1)证明:

a)(P∧(P→Q))→Q

(P∧(┐P∨Q))→Q

(P∧┐P)∨(P∧Q)→Q

(P∧Q)→Q

┐(P∧Q)∨Q

┐P∨┐Q∨Q

┐P∨T

T

b)┐P→(P→Q)

P∨(┐P∨Q)

(P∨┐P)∨Q

T∨Q

T

c)((P→Q)∧(Q→R))→(P→R)

因为(P→Q)∧(Q→R)(P→R)

所以(P→Q)∧(Q→R)为重言式。

d)((a∧b)∨(b∧c) ∨(c∧a))(a∨b)∧(b∨c)∧(c∨a)

因为((a∧b)∨(b∧c)∨(c∧a))

((a∨c)∧b)∨(c∧a)

((a∨c)∨(c∧a))∧(b∨(c∧a))

(a∨c)∧(b∨c)∧(b∨a)

所以((a∧b)∨(b∧c) ∨(c∧a))(a∨b)∧(b∨c)∧(c∨a)为重言式。

(2)证明:

a)(P→Q)P→(P∧Q)

解法1:

设P→Q为T

(1)若P为T,则Q为T,所以P∧Q为T,故P→(P∧Q)为T

(2)若P为F,则Q为F,所以P∧Q为F,P→(P∧Q)为T

命题得证

解法2:

设P→(P∧Q)为F ,则P为T,(P∧Q)为F ,故必有P为T,Q为F ,所以P→Q为F。

解法3:

(P→Q) →(P→(P∧Q))

┐(┐P∨Q)∨(┐P∨(P∧Q))

┐(┐P∨Q)∨((┐P∨P)∧(┐P∨Q))

T

所以(P→Q)P→(P∧Q)

b)(P→Q)→Q P∨Q

设P∨Q为F,则P为F,且Q为F,

故P→Q为T,(P→Q)→Q为F,

所以(P→Q)→Q P∨Q。

c)(Q→(P∧┐P))→(R→(R→(P∧┐P)))R→Q

设R→Q为F,则R为T,且Q为F,又P∧┐P为F

所以Q→(P∧┐P)为T,R→(P∧┐P)为F

所以R→(R→(P∧┐P))为F,所以(Q→(P∧┐P))→(R→(R→(P∧┐P)))为F 即(Q→(P∧┐P))→(R→(R→(P∧┐P)))R→Q成立。

(3)解:

a) P→Q表示命题“如果8是偶数,那么糖果是甜的”。

b)a)的逆换式Q→P表示命题“如果糖果是甜的,那么8是偶数”。

c)a)的反换式┐P→┐Q表示命题“如果8不是偶数,那么糖果不是甜的”。

d)a)的逆反式┐Q→┐P表示命题“如果糖果不是甜的,那么8不是偶数”。(4)解:

a)如果天下雨,我不去。

设P:天下雨。Q:我不去。P→Q

逆换式Q→P表示命题:如果我不去,则天下雨。

逆反式┐Q→┐P表示命题:如果我去,则天不下雨

b)仅当你走我将留下。

设S:你走了。R:我将留下。R→S

逆换式S→R表示命题:如果你走了则我将留下。

逆反式┐S→┐R表示命题:如果你不走,则我不留下。

c)如果我不能获得更多帮助,我不能完成个任务。

设E:我不能获得更多帮助。H:我不能完成这个任务。E→H

逆换式H→E表示命题:我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则我不能获得更多帮助。

逆反式┐H→┐E表示命题:我完成这个任务,则我能获得更多帮助(5)试证明P Q,Q逻辑蕴含P。

证明:解法1:

本题要求证明(P Q) ∧Q P,

设(P Q) ∧Q为T,则(P Q)为T,Q为T ,故由的定义,必有P为T。

所以(P Q) ∧Q P

解法2:

由体题可知,即证((P Q)∧Q)→P是永真式。

((P Q)∧Q)→P

(((P∧Q) ∨(┐P∧┐Q)) ∧Q)→P

(┐((P∧Q) ∨(┐P∧┐Q)) ∨┐Q) ∨P

(((┐P∨┐Q) ∧(P∨Q)) ∨┐Q) ∨P

((┐Q∨┐P∨┐Q) ∧(┐Q∨P∨Q)) ∨P

((┐Q∨┐P) ∧T) ∨P

┐Q∨┐P∨P

┐Q∨T

T

(6)解:

P:我学习 Q:我数学不及格 R:我热衷于玩扑克。

如果我学习,那么我数学不会不及格:P→┐Q

如果我不热衷于玩扑克,那么我将学习: ┐R→P

但我数学不及格: Q

因此我热衷于玩扑克。 R

即本题符号化为:(P→┐Q)∧(┐R→P)∧Q R

证:

证法1:((P→┐Q)∧(┐R→P)∧Q)→R

┐((┐P∨┐Q)∧(R∨P)∧Q) ∨R

(P∧Q)∨(┐R∧┐P)∨┐Q∨R

((┐Q∨P)∧(┐Q∨Q))∨((R∨┐R)∧(R∨┐P))

┐Q∨P∨R∨┐P

T

所以,论证有效。

证法2:设(P→┐Q)∧(┐R→P)∧Q为T,

则因Q为T,(P→┐Q)为T,可得P为F,

由(┐R→P)为T,得到R为T。

故本题论证有效。

(7)解:

P:6是偶数 Q:7被2除尽 R:5是素数

如果6是偶数,则7被2除不尽P→┐Q

或5不是素数,或7被2除尽┐R∨Q

5是素数 R 所以6是奇数┐P 即本题符号化为:(P→┐Q)∧(┐R∨Q)∧R ┐P

证:

证法1:((P→┐Q)∧(┐R∨Q)∧R)→┐P

┐((┐P∨┐Q) ∧(┐R∨Q) ∧R) ∨┐P

((P∧Q) ∨(R∧┐Q) ∨┐R) ∨┐P

((┐P∨P) ∧(┐P∨Q)) ∨((┐R∨R) ∧(┐R∨┐Q))

(┐P∨Q) ∨(┐R∨┐Q)

T

所以,论证有效,但实际上他不符合实际意义。

证法2:(P→┐Q)∧(┐R∨Q)∧R为T,

则有R为T,且┐R∨Q为T,故Q为T,

再由P→┐Q为T,得到┐P为T。

(8)证明:

a)P(┐P→Q)

设P为T,则┐P为F,故┐P→Q为T

b)┐A∧B∧C C

假定┐A∧B∧C为T,则C为T。

c)C A∨B∨┐B

因为A∨B∨┐B为永真,所以C A∨B∨┐B成立。

d)┐(A∧B) ┐A∨┐B

设┐(A∧B)为T,则A∧B为F。

若A为T,B为F,则┐A为F,┐B为T,故┐A∨┐B为T。

若A为F,B为T,则┐A为T,┐B为F,故┐A∨┐B为T。

若A为F,B为F,则┐A为T,┐B为T,故┐A∨┐B为T。

命题得证。

e)┐A→(B∨C),D∨E,(D∨E)→┐A B∨C

设┐A→(B∨C),D∨E,(D∨E)→┐A为T,

则D∨E为T,(D∨E)→┐A为T,所以┐A为T

又┐A→(B∨C)为T,所以B∨C为T。命题得证。

f)(A∧B)→C,┐D,┐C∨D┐A∨┐B

设(A∧B)→C,┐D,┐C∨D为T,则┐D为T,┐C∨D为T,所以C为F 又(A∧B)→C为T,所以A∧B为F,所以┐A∨┐B为T。命题得证。(9)解:

a)如果他有勇气,他将得胜。

P:他有勇气Q:他将得胜

原命题:P→Q逆反式:┐Q→┐P 表示:如果他失败了,说明他没勇气。

b)仅当他不累他将得胜。

P:他不累Q:他得胜

原命题:Q→P逆反式:┐P→┐Q 表示:如果他累,他将失败。

习题 1-6

(1)解:

a)(P∧Q)∧┐P(P∧┐P)∧Q┐(T∨Q)

b)(P→(Q∨┐R)) ∧┐P∧Q

(┐P∨(Q∨┐R))∧┐P∧Q

(┐P∧┓P∧Q)∨(Q∧┓P∧Q)∨(┓R∧┓P∧Q)

(┓P∧Q)∨(┓P∧Q)∨(┓P∧┓R∧Q)

┓P∧Q

┐(P∨┐Q)

c)┐P∧┐Q∧(┐R→P)

┐P∧┐Q∧(R∨P)

(┐P∧┐Q∧R)∨(┐P∧┐Q∧P)

(┐P∧┐Q∧R)∨F

┐P∧┐Q∧R

┐(P∨Q∨┐R)

(2) 解:

a)┐P P↓P

b)P∨Q┐(P↓Q) (P↓Q)↓(P↓Q)

c)P∧Q┐P↓┐Q (P↓P)↓(Q↓Q)

(3)解:

P→(┐P→Q)

┐P∨(P∨Q)

T

┐P∨P

(┐P↑┐P)↑(P↑P)

P↑(P↑P)

P→(┐P→Q)

┐P∨(P∨Q)

T

┐P∨P

┐(┐P↓P)

┐((P↓P)↓P)

((P↓P)↓P)↓((P↓P)↓P)

(4)解:

P↑Q

┐(┐P↓┐Q)

┐((P↓P)↓(Q↓Q))

((P↓P)↓(Q↓Q))↓((P↓P)↓(Q↓Q))

(5)证明:

┐(B↑C)

┐(┐B∨┐C)

┐B↓┐C

┐(B↓C)

┐(┐B∧┐C)

┐B↑┐C

(6)解:联结词“↑”和“↓”不满足结合律。举例如下:

a)给出一组指派:P为T,Q为F,R为F,则(P↑Q)↑R为T,P↑(Q↑R)为F

故 (P↑Q)↑R P↑(Q↑R).

b)给出一组指派:P为T,Q为F,R为F,则(P↓Q) ↓R为T,P↓(Q↓R)为F

故(P↓Q)↓R P↓(Q↓R).

(7)证明:

设变元P,Q,用连结词,┐作用于P,Q得到:P,Q,┐P,┐Q,P Q,P P,Q Q,Q P。

∨ 但P Q Q P ,P P Q Q ,故实际有: P ,Q ,┐P ,┐Q ,P Q ,P P (T ) (A ) 用┐作用于(A )类,得到扩大的公式类(包括原公式类): P ,Q ,┐P ,┐Q ,┐(P Q ), T ,F , P Q (B )

用作用于(A )类,得到: P Q ,P ┐P

F ,P ┐Q ┐(P Q ),P (P Q )

Q ,P (P P )P ,

Q

┐P ┐(P Q ),Q ┐Q F ,Q (P Q )

P ,Q

T Q,

┐P ┐Q P Q ,┐P (P Q )

┐Q ,┐P

T ┐P, ┐Q (P Q )

┐P ,┐Q T ┐Q,

(P Q )

(P Q )P Q.

因此,(A )类使用运算后,仍在(B )类中。 对(B )类使用┐运算得: ┐P ,┐Q ,P ,Q , P Q , F ,T , ┐(P Q ), 仍在(B )类中。 对(B )类使用运算得:

P

Q ,P ┐P F ,P ┐Q ┐(P Q ),P ┐(P Q )┐Q ,P T

P ,P F ┐P ,P (P

Q )

Q , Q

┐P ┐(P

Q ),Q

┐Q

F ,Q

┐(P

Q )

┐P ,Q

T Q, Q

F

┐Q , Q

(P

Q )

P ,

┐P ┐Q P Q ,┐P ┐(P Q )Q ,┐P T ┐P, ┐P

F P,┐P (P Q )┐Q ,

┐Q ┐(P Q )

P ,┐Q T ┐Q, ┐Q

T ┐Q,┐Q (P Q )┐P , ┐(P Q )T ┐(P

Q ),┐(P Q )F P

Q ,┐(P

Q )

(P

Q )

F

T F F ,T (P Q ) P

Q

F

(P

Q )

┐(P Q )

(P Q )(P Q )

P Q.

故由(B )类使用运算后,结果仍在(B )中。

由上证明:用

,┐两个连结词,反复作用在两个变元的公式中,结果只能产生(B )类中的公式,

总共仅八个不同的公式,故{,┐}不是功能完备的,更不能是最小联结词组。

已证{,┐}不是最小联结词组,又因为P Q ┐(P Q ),故任何命题公式中的联结词,

如仅用{ , ┐}表达,则必可用{,┐}表达,其逆亦真。故{ , ┐}也必不是最小联结词组。

(8)证明{∨},{∧}和{→}不是最小联结词组。 证明:若{∨},{∧}和{→}是最小联结词,则 ┐P (P ∨P ∨……) ┐P (P ∧P ∧……) ┐P

P →(P →(P →……)

对所有命题变元指派T ,则等价式左边为F ,右边为T ,与等价表达式矛盾。 所以{∨},{∧}和{→}不是最小联结词。 (9)证明{┐,→}和{┐, }是最小联结词组。

c

证明:因为{┐,∨}为最小联结词组,且P ∨Q ┐P →Q

所以{┐,→}是功能完备的联结词组,又{┐},{→}都不是功能完备的联结词组。 所以{┐,→}是最小联结词组。

又因为P →Q ┐(P Q),所以{┐, }是功能完备的联结词组,又{┐},{ }不是功能完备的联结词组, 所以{┐, }是最小联结词组。

习题 1-7

(1) 解:

P∧(P→Q)

P∧(┐P∨Q)

(P∧┐P)∨(P∧Q)

P∧(P→Q)

(P∨(┐Q∧Q))∧(┐P∨Q)

(P∨┐Q)∧(P∨Q)∧(┐P∨Q)

(2) 解:

a) (┐P∧Q)→R

┐(┐P∧Q)∨R

P∨┐Q∨R

(P∧Q)∨(P∧┐Q) ∨(┐Q∧R)∨(┐Q ∧┐R )∨(R∧P)∨(R∧┐P)

b) P→((Q∧R)→S)

┐P∨(┐(Q∧R)∨S) ┐P∨┐Q∨┐R∨S

(┐P∧Q)∨(┐P∧┐Q) ∨(┐Q∧R)∨(┐Q ∧┐R )∨(┐R ∧S )∨(┐R ∧┐S )∨(S∧P)∨(S∧┐P)

c) ┐(P∨┐Q)∧(S→T)

(┐P∧Q)∧(┐S∨T) (┐P∧Q∧┐S)∨(┐P∧Q∧T)

d) (P→Q)→R

┐(┐P∨Q)∨R

(P∧┐Q)∨R

(P∨R)∧(┐Q∨R)

e) ┐(P∧Q)∧(P∨Q)

(┐P∨┐Q)∧(P∨Q)

(┐P∧P)∨(┐P∧Q)∨(┐Q∧P)∨(┐Q∧Q)

(┐P∧Q)∨(┐Q∧P)

(3) 解:

a) P∨(┐P∧Q∧R)

(P∨┐P)∧(P∨Q)∧(P∨R)

(P∨Q)∧(P∨R)

c

→ c →

c →

c

b)┐(P→Q)∨(P∨Q)

┐(┐P∨Q)∨(P∨Q)

(P∧┐Q)∨(P∨Q)

(P∨P∨Q)∧(┐Q∨P∨Q)

c)┐(P→Q)

┐(┐P∨Q)

P∧┐Q

(P∨Q)∧(P∨┐Q)∧(┐Q∨┐P)

d)(P→Q)→R

┐(┐P∨Q)∨R

(P∧┐Q)∨R

(P∨R)∧(┐Q∨R)

e)(┐P∧Q)∨(P∧┐Q)

(┐P∨P)∧(┐P∨┐Q)∧(Q∨P)∧(Q∨┐Q)

(┐P∨┐Q)∧(Q∨P)

(4) 解:

a)(┐P∨┐Q)→(P┐Q)

┐(┐P∨┐Q) ∨(P┐Q)

(P∧Q) ∨(P∧┐Q)∨(┐P∧Q)

1,2,3

P∨Q =0

b)Q∧(P∨┐Q)

(P∧Q)∨(Q∧┐Q)

P∧Q =3

0,1,2

(P∨Q)∧(P∨┐Q) ∧(┐P∨Q)

c)P∨(┐P→(Q∨(┐Q→R))

P∨(P∨(Q∨(Q∨R))

P∨Q∨R=0

1,2,3,4,5,6,7

=(┐P∧┐Q∧R) ∨(┐P∧Q∧┐R) ∨(┐P∧Q∧R) ∨(P∧┐Q∧┐R) ∨(P∧┐Q∧R) ∨(P∧Q∧┐R)∨(P∧Q∧R)

d)(P→(Q∧R) )∧(┐P→(┐Q∧┐R))

(┐P∨(Q∧R)) ∧(P∨(┐Q∧┐R))

(P∧┐P) ∨(P∧(Q∧R)) ∨ ((┐Q∧┐R) ∧┐P) ∨((┐Q∧┐R) ∧(Q∧R)) (P∧Q∧R) ∨(┐P∧┐Q∧┐R) =0,7

1,2,3,4,5,6

(P∨Q∨┐R) ∧(P∨┐Q∨R) ∧(P∨┐Q∨┐R) ∧(┐P∨Q∨R) ∧(┐P∨Q∨┐R) ∧(┐P∨┐Q∨R)

e)P→(P∧(Q→P)

┐P∨(P∧(┐Q∨P)

(┐P∨P)∧(┐P∨┐Q∨P)

T∨(T∧┐Q) T

0,1,2,3= (┐P∧┐Q) ∨(┐P∧Q) ∨(P∧┐Q) ∨(P∧Q)

f)(Q→P) ∧(┐P∧Q)

(┐Q∨P) ∧┐P∧Q

(┐Q∨P) ∧┐(P∨┐Q) F

0,1,2,3= (P∨Q) ∧(P∨┐Q) ∧(┐P∨Q) ∧(┐P∨┐Q) (5) 证明:

a)

(A→B) ∧(A→C)

(┐A∨B) ∧(┐A∨C)

A→(B∧C)

┐A∨(B∧C)

(┐A∨B) ∧(┐A∨C)

b)

(A→B) →(A∧B)

┐(┐A∨B) ∨(A∧B)

(A∧┐B) ∨(A∧B)

A∧(B∨┐B)

A∧T

A

(┐A→B) ∧(B→A)

(A∨B) ∧(┐B∨A)

A∨(B∧┐B)

A∨F

A

c)

A∧B∧(┐A∨┐B)

((A∧┐A)∨(A∧┐B))∧B

A∧B∧┐B

F

┐A∧┐B∧(A∨B)

((┐A∧A)∨(┐A∧B))∧┐B ┐A∧┐B∧B

F

d)

A∨(A→(A∧B)

A∨┐A∨(A∧B)

T

┐A∨┐B∨(A∧B)

┐(A∧B) ∨(A∧B)

T

(6)解:A R↑(Q∧┐(R↓P)),则A*R↓(Q∨┐(R↑P))

A R↑(Q∧┐(R↓P))

┐(R∧(Q∧(R∨P)))

┐R∨┐Q∨┐(R∨P)

┐(R∧Q) ∨┐(R∨P)

A*R↓(Q∨┐(R↑P))

┐(R∨(Q∨(R∧P))

┐R∧┐Q∧┐(R∧P)

┐(R∨Q) ∧┐(R∧P)

(7) 解:设A:A去出差。B:B去出差。C:C去出差。D:D去出差。若A去则C和D中要去一个。A→(C V D)

B和C不能都去。┐(B∧C)

C去则D要留下。C→┐D

按题意应有:A→(C V D),┐(B∧C),C→┐D必须同时成立。

因为C V D (C∧┐D) ∨(D∧┐C)

故(A→(C V D))∧┐(B∧C) ∧(C→┐D)

(┐A∨(C∧┐D) ∨(D∧┐C)) ∧┐(B∧C) ∧(┐C∨┐D)

(┐A∨(C∧┐D) ∨(D∧┐C)) ∧(┐B∨┐C) ∧(┐C∨┐D)

(┐A∨(C∧┐D) ∨(D∧┐C)) ∧((┐B∧┐C) ∨(┐B∧┐D) ∨(┐C∧┐D) ∨┐C) (┐A∧┐B∧┐C) ∨(┐A∧┐B∧┐D) ∨(┐A∧┐C∧┐D) ∨(┐A∧┐C)

∨(┐B∧┐C∧D) ∨(┐C∧D∧┐B∧┐D)∨(┐C∧D∧┐C∧┐D)

∨(┐C∧D∧┐C) ∨(┐D∧C∧┐B∧┐C) ∨(┐D∧C∧┐B∧┐D)

∨(┐D∧C∧┐C∧┐D) ∨(┐D∧C∧┐C)

在上述的析取范式中,有些(画线的)不符合题意,舍弃,得

(┐A∧┐C) ∨(┐B∧┐C∧D) ∨(┐C∧D)∨(┐D∧C∧┐B)

故分派的方法为:B∧D,或D∧A,或C∧A。

(8)解:设P:A是第一。Q:B是第二。R:C是第二。S:D是第四。E:A是第二。

由题意得 (P V Q) ∧(R V S) ∧(E V S)

((P∧┐Q) ∨(┐P∧Q)) ∧((R∧┐S) ∨(┐R∧S)) ∧((E∧┐S) ∨(┐E∧S)) ((P∧┐Q∧R∧┐S) ∨(P∧┐Q∧┐R∧S) ∨(┐P∧Q∧R∧┐S) ∨(┐P∧Q∧┐R∧S))∧((E∧┐S)∨(┐E∧S))

因为(P∧┐Q∧┐R∧S)与(┐P∧Q∧R∧┐S)不合题意,所以原式可化为((P∧┐Q∧R∧┐S) ∨(┐P∧Q∧┐R∧S))∧((E∧┐S) ∨(┐E∧S)) (P∧┐Q∧R∧┐S∧E∧┐S) ∨(P∧┐Q∧R∧┐S∧┐E∧S)

∨(┐P∧Q∧┐R∧S∧E∧┐S)∨(┐P∧Q∧┐R∧S∧┐E∧S)

(P∧┐Q∧R∧┐S∧E) ∨(┐P∧Q∧┐R∧S∧┐E)

因R与E矛盾,故┐P∧Q∧┐R∧S∧┐E为真,

即A不是第一,B是第二,C不是第二,D为第四,A不是第二。

于是得: A是第三 B是第二 C是第一 D是第四。习题1-8

(1)证明:

a)┐(P∧┐Q),┐Q∨R,┐R┐P

(1) ┐R P

(2) ┐Q∨R P

(3) ┐Q (1)(2)T,I

(4) ┐(P∧┐Q) P

(5) ┐P∨Q (4)T,E

(6) ┐P (3)(5)T,I

b)J→(M∨N),(H∨G)→J,H∨G M∨N

(1) (H∨G) →J P

(2) (H∨G) P

(3) J (1)(2)T,I

(4) J→(M∨N) P

(5) M∨N (3)(4)T,I

c)B∧C,(B C)→(H∨G)G∨H

(1) B∧C P

(2) B (1)T,I

(3) C (1)T,I

(4) B∨┐C (2)T,I

(5) C∨┐B (3)T,I

(6) C→B (4)T,E

(7) B→C (5)T,E

(8) B C (6)(7)T,E

(9) (B C) →(H∨G) P

(10) H∨G (8)(9)T,I

d)P→Q,(┐Q∨R)∧┐R,┐(┐P∧S)┐S

(1) (┐Q∨R) ∧┐R

(2) ┐Q∨R (1)T,I

(3) ┐R (1)T,I

(4) ┐Q (2)(3)T,I

(5) P→Q P

(6) ┐P (4)(5)T,I

(7) ┐(┐P∧┐S) P

(8) P∨┐S (7)T,E

(9) ┐S (6)(8)T,I (2) 证明:

a)┐A∨B,C→┐B A→┐C

(1) ┐(A→┐

C) P

(2) A (1)T,I

(3) C (1)T,I

(4) ┐A∨B P

(5) B (2)(4)T,I

(6) C→┐B P

(7) ┐B (3)(6)T,I

(8) B∧┐B 矛盾。(5),(7)

b)A→(B→C),(C∧D)→E,┐F→(D∧┐E)A→(B→F)

(1) ┐(A→(B→F)) P

(2) A (1)T,I

(3) ┐(B→F) (1)T,I

(4) B (3)T,I

(5) ┐F (3)T,

(6) A→(B→C) P

(7) B→C (2)(6)T,I

(8) C (4)(7)T,I

(9) ┐F→(D∧┐E) P

(10) D∧┐E (5)(9)T,I

(11) D (10)T,I

(12) C∧D (8)(11)T,I

(13) (C∧D) →E P

(14) E (12)(13)T,I

(15) ┐E (10)T,I

(16) E∧┐E 矛盾。(14),(15)

c)A∨B→C∧D,D∨E→F A→F

(1) ┐(A→F) P

(2) A (1)T,I

(3) ┐F (1)T,I

(4) A∨B (2)T,I

(5) (A∨B) →C∧D P

(6) C∧D (4)(5)T,I

(7) C (6)T,I

(8) D (6)T,I

(9) D∨E (8)T,I

(10) D∨E→F P

(11) F (9)(10)T,I

(12) F∧┐F 矛盾。(3),(11)

d)A→(B∧C),┐B∨D,(E→┐F)→┐D,B→(A∧┐E)B→E

(1) ┐(B→E) P

(2) B (1)T,I

(3) ┐E (1)T,I

(4) ┐B∨D P

(5) D (2)(4)T,I

(6) (E→┐F) →┐D P

(7) ┐(E→┐F) (5)(6)T,I

(8) E (7)T,I

(9) E∧┐E 矛盾

e)(A→B)∧(C→D),(B→E)∧(D→F),┐(E∧F),A→C┐A

(1) (A→B) ∧(C→D) P

(2) A→B (1)T,I

(3) (B→E) ∧(D→F) P

(4) B→E (3)T,I

(5) A→E (2)(4)T,I

(6) ┐(E∧F) P

(7) ┐E∨┐F (6)T,E

(8) E→┐F (7)T,E

(9) A→┐F (5)(8)T,I

(10) C→D (1)T,I

(11) D→F (3)T,I

(12) C→F (10)(10)T,I

(13) A→C P

(14) A→F (13)(12)T,I

(15) ┐F→┐A (14)T,E

(16) A→┐A (9)(15)T,I

(17) ┐A∨┐A (16)T,E

(18) ┐A (17) T,E

(3)证明:

a)┐A∨B,C→┐B A→┐C

(1) A P

(2) ┐A∨B P

(3) B (1)(2)T,I

(4) C→┐B P

(5) ┐C (3)(4)T,I

(6) A→┐C CP

b)A→(B→C),(C∧D)→E,┐F→(D∧┐E)A→(B→F)

(1) A P

(2) A→(B→C) P

(3) B→C (1)(2)T,I

(4) B P

(5) C (3)(4)T,I

(6) (C∧D) →E P

(7) C→(D→E) (6)T,E

(8) D→E (5)(7)T,I

(9) ┐D∨E (8)T,E

(10) ┐(D∧┐E) (9)T,E

(11) ┐F→(D∧┐E) P

(12) F (10)(11)T,I

(13) B→F CP

(14) A→(B→F) CP

c)A∨B→C∧D,D∨E→F A→F

(1) A P

(2) A∨B (1)T,I

(3) A∨B→C∨D P

(4) C∧D (2)(3)T,I

(5) D (4)T,I

(6) D∨E (5)T,I

(7) D∨E→F P

(8) F (6)(7)T,I

(9) A→F CP

d)A→(B∧C),┐B∨D,(E→┐F)→┐D,B→(A∧┐E)B→E

(1) B P(附加前提)

(2) ┐B∨D P

(3) D (1)(2)T,I

(4) (E→┐F)→┐D P

(5) ┐(E→┐F) (3)(4)T,I

(6) E (5)T,I

(7) B→E CP

(4)证明:

a)R→┐Q,R∨S,S→┐Q,P→Q┐P

(1) R→┐Q P

(2) R∨S P

(3) S→┐Q P

(4) ┐Q (1)(2)(3)T,I

(5) P→Q P

(6) ┐P (4)(5)T,I

b)S→┐Q,S∨R,┐R,┐P Q P

证法一:

(1) S∨R P

(2) ┐R P

(3) S (1)(2)T,I

(4) S→┐Q P

(5) ┐Q (3)(4)T,I

(6) ┐P Q P

(7)(┐P→Q)∧(Q→┐P) (6)T,E

(8) ┐P→Q (7)T,I

(9) P (5)(8)T,I

证法二:(反证法)

(1) ┐P P(附加前提)

(2) ┐P Q P

(3)(┐P→Q)∧( Q→┐P) (2)T,E

(4) ┐P→Q (3)T,I

(5) Q (1)(4)T,I

(6) S→┐Q P

(7) ┐S (5)(6)T,I

(8) S∨R P

(9) R (7)(8)T,I

(10) ┐R P

(11) ┐R∧R 矛盾(9)(10)T,I

c)┐(P→Q)→┐(R∨S),((Q→P)∨┐R),R P Q

(1) R P

(2) (Q→P) ∨┐R P

(3) Q→P (1)(2)T,I

(4)┐(P→Q) →┐(R∨S) P

(5) (R∨S) →(P→Q) (4)T,E

(6) R∨S (1)T,I

(7) P→Q (5)(6)

(8) (P→Q) ∧(Q→P) (3)(7)T,I

(9) P Q (8)T,E

(5) 解:

a)设P:我跑步。Q:我很疲劳。

前提为:P→Q,┐Q

(1) P→Q P

(2) ┐Q P

(3) ┐P (1)(2)T,I

结论为:┐P,我没有跑步。

b)设S:他犯了错误。 R:他神色慌张。

前提为:S→R,R

因为(S→R)∧R (┐S∨R)∧R R。故本题没有确定的结论。

实际上,若S →R为真,R为真,则S可为真,S也可为假,故无有效结论。

c)设P:我的程序通过。 Q:我很快乐。

R:阳光很好。 S:天很暖和。(把晚上十一点理解为阳光不好)

前提为:P→Q,Q→R,┐R∧S

(1) P→Q P

(2) Q→R P

(3) P→R (1)(2)T,I

(4) ┐R∨S P

(5) ┐R (4)T,I

(6) ┐P (3)(5)T,I

结论为:┐P,我的程序没有通过

习题2-1,2-2

(1)解:

a)设W(x):x是工人。c:小张。

则有?W(c)

b)设S(x):x是田径运动员。B(x):x是球类运动员。h:他

则有 S(h )B(h)

c) 设C(x):x是聪明的。B(x):x是美丽的。l:小莉。

则有 C(l ) B(l)

d)设O(x):x是奇数。

则有 O(m )? O(2m)。

e)设R(x):x是实数。Q(x):x是有理数。

则有(x)(Q(x )R(x))

f) 设R(x):x是实数。Q(x):x是有理数。

则有(x)(R(x )Q(x))

g) 设R(x):x是实数。Q(x):x是有理数。

则有?(x)(R(x )Q(x))

h)设P(x,y):直线x平行于直线y

G(x,y):直线x相交于直线y。

则有 P(A,B )?G(A,B)

(2)解:

a)设J(x):x是教练员。L(x):x是运动员。

则有(x)(J(x )L(x))

b)设S(x):x是大学生。L(x):x是运动员。

则有(x)(L(x )S(x))

c)设J(x):x是教练员。O(x):x是年老的。V(x):x是健壮的。

则有(x)(J(x )O(x )V(x))

d)设O(x):x是年老的。V(x):x是健壮的。j:金教练

则有? O(j )?V(j)

e)设L(x):x是运动员。J(x):x是教练员。

则?(x)(L(x )J(x))

本题亦可理解为:某些运动员不是教练。

故(x)(L(x )?J(x))

f)设S(x):x是大学生。L(x):x是运动员。C(x):x是国家选手。则有(x)(S(x )L(x )C(x))

g)设C(x):x是国家选手。V(x):x是健壮的。

则有(x)(C(x )V(x))或?(x)(C(x )?V(x))

h)设C(x):x是国家选手。O(x):x是老的。L(x):x 是运动员。则有(x)(O(x )C(x )L(x))

i) 设W(x):x是女同志。H(x):x是家庭妇女。C(x):x是国家选手。则有?(x)(W(x )C(x )H(x))

j)W(x):x是女同志。J(x):x是教练。C(x):x是国家选手。

则有(x)(W(x )J(x )C(x))

k)L(x):x 是运动员。J(y):y是教练。A(x,y):x钦佩y。

则有(x)(L(x )(y)(J(y )A(x,y)))

l)设S(x):x是大学生。L(x):x 是运动员。A(x,y):x钦佩y。

则(x)(S(x )(y)(L(y )? A(x,y)))习题2-3

(1)解:

a)5是质数。

b)2是偶数且2是质数。

c)对所有的x,若x能被2除尽,则x是偶数。

d)存在x,x是偶数,且x能除尽6。(即某些偶数能除尽6)

e)对所有的x,若x不是偶数,则x不能被2除尽。

f)对所有的x,若x是偶数,则对所有的y,若x能除尽y,则y也是偶数。

g)对所有的x,若x是质数,则存在y,y是偶数且x能除尽y(即所有质数能除尽某些偶数)。

h)对所有的x,若x是奇数,则对所有y,y是质数,则x不能除尽y(即任何奇数不能除尽任何质数)。

(2)解:(x)(y)((P(x)∧P(y)∧┐E(x,y)→(!z)(L(z)∧R(x,y,z)))或(x)(y)((P(x)∧P(y)∧┐E(x,y)→(z)(L(z)∧R(x,y,z) ∧┐(u)(┐E(z,u) ∧L(u)∧R(x,y,u))))

(3)解:

a) 设N(x):x是有限个数的乘积。 z(y):y为0。

P(x):x的乘积为零。 F(y):y是乘积中的一个因子。

则有 (x)((N(x)∧P(x)→(y)(F(y)∧z(y)))

b) 设R(x):x是实数。Q(x,y):y大于x。故 (x)(R(x)→(y)(Q(x,y)∧

R(y)))

c) R(x):x是实数。G(x,y):x大于y。则

(x)(y)(z)(R(x)∧R(y)∧R(z)∧G(x+y,x·z)

(4)解:设G(x,y):x大于y。则有 (x)(y)(z)(G(y,x) ∧G(0,z)→G(x·z,y·z))(5)解:设N(x):x是一个数。 S(x,y):y是x的后继数。E(x,y):x=y.则

a)(x)(N(x)→(!y)(N(y)∧S(x,y)))

或(x)(N(x)→(y)(N(y)∧S(x,y) ∧┐(z)(┐E(y,z) ∧N(z)∧S(x,z))))

b) ┐(x)(N(x)∧S(x,1))

c) (x)(N(x)∧┐S(x,2)→(!y)(N(y) ∧S(y,x)))

或(x)(N(x)∧┐S(x,2)→(y)(N(y) ∧S(y,x) ∧┐(z)(┐E(y,z) ∧N(z)∧S(z,x))))

(6)解:设S(x):x是大学生。 E(x):x是戴眼睛的。

F(x):x是用功的。 R(x,y):x在看y。

G(y):y是大的。 K(y):y是厚的。 J(y):y是巨著。 a:这本。 b:那位。

则有 E(b)∧F(b)∧S(b)∧R(b,a)∧G(a)∧K(a)∧J(a)

(7)解:设P(x,y):x在y连续。 Q(x,y):x>y。则

P(f,a)((ε)(δ)(x)(Q(ε,0)→(Q(δ,0)∧Q(δ,|x-a|)→Q(ε,|f(x)-f(a)|))))习题2-4

(1) 解:a) x是约束变元,y是自由变元。

b) x是约束变元,P(x)∧Q(x)中的x 受全称量词的约束,S(x)中的x受存在量词的约束。

c) x,y都是约束变元,P(x)中的x 受的约束,R(x)中的x 受的约束。

d) x,y是约束变元,z是自由变元。

(2)解:a) P(a)∧P(b)∧P(c)

b) R(a)∧R(b)∧R(c)∧S(a)∧S(b)∧S(c)

c) (P(a)→Q(a))∧(P(b)→Q(b))∧(P(c)→Q(c)

d) (┐P(a)∧┐P(b)∧┐P(c))∨(P(z)∧P(b)∧P(c))

e) (R(a)∧R(b)∧R(c))∧(S(a)∨S(b)∨S(c))

(3)解:

a) (x)(P(x)∨Q(x))(P(1)∨Q(1))∧(P(2)∨Q(2)),

但P(1)为T,Q(1)为F,P(2)为F,Q(2)为T,所以

(x)(P(x)∨Q(x))(T∨F)∧(F∨T)T。

b) (x)(P→Q(x))∨R(a)((P→Q(2))∧(P→Q(3))∧(P→Q(6)))∨R(a)

因为P 为T,Q(2)为T,Q(3)为T,Q(6)为F,R(5)为F,所以

(x)(P→Q(x))∨R(a) ((T→T)∧(T→T)∧(T→F ))∨F F

(4) 解:a) (u)(v)(P(u ,z)→Q(v))S(x,y)

b) (u)(P(u)→ (R(u)∨Q(u))∧(v)R(v ))→(z)S(x,z)

(5) 解:a) ((y)A(u ,y)→(x)B(x ,v))∧(x)(z)C(x,t,z)

b) ((y)P(u ,y)∧(z)Q(u ,z))∨(x)R(x,t)

习题2-5

(1)解:

a) P(a,f(a))∧P(b,f(b))P(1,f(1))∧P(2,f(2))P(1,2)∧P(2,1)T∧F F

b) (x)(y)P(y,x)(x) (P(1,x)∨P(2,x))(P(1,1)∨

P(2,1))∧(P(1,2)∨P(2,2))

(T∨F)∧(T∨F) T

c) (x)( y)(P(x,y)→P(f(x),f(y)))

(x) ((P(x,1)→P(f(x),f(1)))∧(P(x,2) →P(f(x)f(2))))

(P(1,1)→P(f(1),f(1)))∧(P(1,2)→P(f(1),f(2)))

∧(P(2,1)→P(f(2),f(1)))∧(P(2,2) →P(f(2),f(2)))

(P(1,1)→P(2,2))∧(P(1,2)→P(2,1))∧(P(2,1)→P(1,2))∧(P(2,2)→P(1,1))

(T→F∧(T→F)∧(F→T)∧(F→T)F∧F∧T∧T F

(2)解:a) (x)(P(x)→Q(f(x),a))

(P(1)→Q(f(1),1))∧(P(2)→Q(f(2),1))

(F→Q(2,1))∧(T→Q(1,1))

(F→F)∧(T→T)T

b) (x)(P(f(x))∧Q(x,f(a))

(P(f(1))∧Q(1,f(1)))∨(P(f(2))∧Q(2,f(1))(T∧T)∨(F∧F )T

c) (x)(P(x)∧Q(x,a))

(P(1)∧Q(1,a))∨(P(2)∧Q(2,a))

(P(1)∧Q(1,1))∨(P(2)∧Q(2,1))

(F∧T)∨(T∧F)F

d) (x)( y)(P(x)∧Q(x,y))

(x) (P(x)∧(y)Q(x,y))

(x) (P(x)∧(Q(x,1)∨Q(x,2)))

(P(1)∧(Q(1,1)∨Q(1,2)))∧(P(2)∧(Q(2,1)∨Q(2,2)))

(F∧(T∨T))∧(T∧(F∨F))F

(3) 举例说明下列各蕴含式。

a)((x)(P(x)∧Q(a)) (x)P(x)Q(a)

b)(x) ( P(x) Q(x)), (x) Q(x)P(a)

c)(x) (P(x) Q(x)), (x) (Q(x) R(x)) (x) (P(x) R(x))

d)(x) (P(x) Q(x)), (x) P(x) (x)Q (x)

e)(x) (P(x) Q(x)), (x) P(x) (x)Q (x)

解:a )因为((x)(P(x)∧Q(a)) (x)P(x)∨Q(a)

故原式为(x)P(x)∨Q(a) (x)P(x)Q(a)

设P(x):x是大学生。Q(x):x是运动员

前提或者不存在x,x是大学生,或者a是运动员

结论如果存在x是大学生,则必有a是运动员。

b)设P(x):x是研究生。Q(x):x是大学生。a:论域中的某人。

前提:对论域中所有x,如果x不是研究生则x是大学生。

对论域中所有x, x不是大学生。

结论:对论域中所有x都是研究生。

故,对论域中某个a,必有结论a是研究生,即P(a)成立。

c)设P(x):x是研究生。Q(x):x曾读过大学。R(x):x曾读过中学。前提对所有x,如果x是研究生,则x曾读过大学。

对所有x,如果x曾读过大学,则x曾读过中学。

结论:对所有x,如果x是研究生,则x曾读过中学。

d)设P(x):x是研究生。Q(x):x是运动员。

前提对所有x,或者x是研究生,或者x是运动员。

对所有x,x不是研究生

结论必存在x,x是运动员。

e)设P(x):x是研究生。Q(x):x是运动员。

前提对所有x,或者x是研究生,或者x是运动员。

对所有x,x不是研究生结论对所有x,x是运动员。

(4)证明:(x)(A(x)→B(x))(x) (┐A(x)∨B(x)) (x)┐A(x)∨ (x) B(x)┐(x)A(x)∨(x) B(x) (x)A(x)→(x) B(x)

(5)设论域D={a,b,c},求证(x)A(x)∨(x)B(x)( x)(A(x)∨B(x))

证明:因为论域D={a,b,c},所以

(x)A(x)∨(x)B(x) (A(a) ∧A(b) ∧A(c)) ∨(B(a) ∧B(b) ∧B(c)) (A(a) ∨B(a)) ∧(A(a) ∨B(b)) ∧(A(a) ∨B(c)) ∧(A(b) ∨B(a)) ∧(A(b) ∨B(b)) ∧(A(b)∨B(c)) ∧(A(c) ∨B(a)) ∧(A(c) ∨B(b)) ∧(A(c) ∨B(c)) (A(a) ∨B(a)) ∧(A(b) ∨B(b))∧(A(c) ∨B(c))

( x)(A(x)∨B(x))

所以(x)A(x)∨(x)B(x)( x)(A(x)∨B(x))

(6)解:推证不正确,因为

┐(x)(A(x)∧┐B(x))┐((x)A(x)∧(x)┐B(x))

(7)求证(x)( y)(P(x)→Q(y)) ( x)P(x)→(y)Q(y)

证明:(x)( y)(P(x)→Q(y))

(x)( y)( ┐P(x) ∨Q(y))

(x) ┐P(x) ∨( y)Q(y)

┐(x)P(x) ∨( y)Q(y)

( x)P(x)→(y)Q(y)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参考解答 习题 1、(3)P:银行利率降低 Q:股价没有上升 P∧Q (5)P:他今天乘火车去了北京 Q:他随旅行团去了九寨沟 Q P? (7)P:不识庐山真面目 Q:身在此山中 Q→P,或~P→~Q (9)P:一个整数能被6整除 Q:一个整数能被3整除 R:一个整数能被2整除 T:一个整数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P→Q∧R ,Q→T 2、(1)T (2)F (3)F (4)T (5)F (6)T (7)F (8)悖论 习题 1(3) ) ( ) ( ) ( ) ( ) ( ) ( R P Q P R P Q P R Q P R Q P → ∨ → ? ∨ ? ∨ ∨ ? ? ∨ ∨ ? ? ∨ →

(4) ()()()(())()(()())(())()()()()P Q Q R R P P R Q R P P R R P Q R P P R P R Q R Q P ∧∨∧∨∧=∨∧∨∧=∨∨∧∧∨∧=∨∧∨∧∨∧∨=右 2、不, 不, 能 习题 1(3) (())~((~)) (~)()~(~(~))(~~)(~) P R Q P P R Q P P R T P R P R Q Q P R Q P R Q →∧→=∨∧∨=∨∧=∨=∨∨∧=∨∨∧∨∨、 主合取范式 ) ()()()()()()()()()()()()()())(())(()()(()) ()())(()((Q P R P Q R P Q R R Q P R Q P R Q P Q P R Q P R P Q R P Q R R Q P R Q P R Q P R Q P Q Q P R P P Q R R R Q Q P P R Q R P P Q R P P Q R P ∧∧∨∧?∧∨?∧?∧∨∧?∧?∨?∧∧?∨?∧?∧?=∧∧∨?∧∧∨∧?∧∨?∧?∧∨∧?∧?∨∧?∧?∨?∧∧?∨?∧?∧?=∨?∧∧∨∨?∧?∧∨∨?∧∨?∧?=∧∨?∧∨?=∨?∧∨?=→∧→ ————主析取范式 (2) ()()(~)(~) (~(~))(~(~))(~~)(~)(~~) P Q P R P Q P R P Q R R P R Q Q P Q R P Q R P R Q →∧→=∨∧∨=∨∨∧∧∨∨∧=∨∨∧∨∨∧∨∨Q 2、 ()~() (~)(~) (~~)(~)(~~)P Q R P Q R P Q P R P Q R P Q R P R Q →∧=∨∧=∨∧∧=∨∨∧∨∨∧∨∨∴等价 3、解:根据给定的条件有下述命题公式: (A →(CD ))∧~(B ∧C )∧~(C ∧D ) (~A ∨(C ∧~D )∨(~C ∧D ))∧(~B ∨~C )∧(~C ∨~D ) ((~A ∧~B )∨(C ∧~D ∧~B )∨(~C ∧D ∧~B )∨ (~A ∧~C )∨(C ∧~D ∧~C )∨(~C ∧D ∧~C ))∧(~C ∨~D )

屈婉玲版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1】

第一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6 设p、q的真值为0;r、s的真值为1,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 (1)p∨(q∧r)?0∨(0∧1) ?0 (2)(p?r)∧(﹁q∨s) ?(0?1)∧(1∨1) ?0∧1?0. (3)(?p∧?q∧r)?(p∧q∧﹁r) ?(1∧1∧1)? (0∧0∧0)?0 (4)(?r∧s)→(p∧?q) ?(0∧1)→(1∧0) ?0→0?1 17.判断下面一段论述是否为真:“π是无理数。并且,如果3是无理数,则2也是无理数。另外6能被2整除,6才能被4整除。” 答:p: π是无理数 1 q: 3是无理数0 r: 2是无理数 1 s:6能被2整除 1 t: 6能被4整除0 命题符号化为:p∧(q→r)∧(t→s)的真值为1,所以这一段的论述为真。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4)(p→q) →(?q→?p) (5)(p∧r) ?(?p∧?q) (6)((p→q) ∧(q→r)) →(p→r) 答:(4) p q p→q ?q ?p ?q→?p (p→q)→(?q→?p) 0 0 1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1 1 1 0 0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最后一列全为1 (5)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方法如上例)//最后一列至少有一个1 (6)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方法如上例)// 第二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3.用等值演算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对不是重言式的可满足式,再用真值表法求出成真赋值.

(1) ?(p∧q→q) (2)(p→(p∨q))∨(p→r) (3)(p∨q)→(p∧r) 答:(2)(p→(p∨q))∨(p→r)?(?p∨(p∨q))∨(?p∨r)??p∨p∨q∨r?1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 (3)P q r p∨q p∧r (p∨q)→(p∧r) 0 0 0 0 0 1 0 0 1 0 0 1 0 1 0 1 0 0 0 1 1 1 0 0 1 0 0 1 0 0 1 0 1 1 1 1 1 1 0 1 0 0 1 1 1 1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 4.用等值演算法证明下面等值式: (2)(p→q)∧(p→r)?(p→(q∧r)) (4)(p∧?q)∨(?p∧q)?(p∨q) ∧?(p∧q) 证明(2)(p→q)∧(p→r) ? (?p∨q)∧(?p∨r) ??p∨(q∧r)) ?p→(q∧r) (4)(p∧?q)∨(?p∧q)?(p∨(?p∧q)) ∧(?q∨(?p∧q) ?(p∨?p)∧(p∨q)∧(?q∨?p) ∧(?q∨q) ?1∧(p∨q)∧?(p∧q)∧1 ?(p∨q)∧?(p∧q) 5.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并求成真赋值 (1)(?p→q)→(?q∨p) (2)?(p→q)∧q∧r (3)(p∨(q∧r))→(p∨q∨r) 解: (1)主析取范式 (?p→q)→(?q∨p)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左孝凌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左孝凌版) 1-1,1-2解: a)是命题,真值为T。 b)不是命题。 c)是命题,真值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d)不是命题。 e)是命题,真值为T。 f)是命题,真值为T。 g)是命题,真值为F。 h)不是命题。 i)不是命题。 (2)解: 原子命题:我爱北京天安门。 复合命题:如果不是练健美操,我就出外旅游拉。 (3)解: a)(┓P ∧R)→Q b)Q→R c)┓P d)P→┓Q (4)解: a)设Q:我将去参加舞会。R:我有时间。P:天下雨。 Q (R∧┓P):我将去参加舞会当且仅当我有时间和天不下雨。 b)设R:我在看电视。Q:我在吃苹果。

R∧Q:我在看电视边吃苹果。 c) 设Q:一个数是奇数。R:一个数不能被2除。 (Q→R)∧(R→Q):一个数是奇数,则它不能被2整除并且一个数不能被2整除,则它是奇数。 (5) 解: a)设P:王强身体很好。Q:王强成绩很好。P∧Q b)设P:小李看书。Q:小李听音乐。P∧Q c)设P:气候很好。Q:气候很热。P∨Q d)设P: a和b是偶数。Q:a+b是偶数。P→Q e)设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Q :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P Q f)设P:语法错误。Q:程序错误。R:停机。(P∨ Q)→ R (6) 解: a)P:天气炎热。Q:正在下雨。 P∧Q b)P:天气炎热。R:湿度较低。 P∧R c)R:天正在下雨。S:湿度很高。 R∨S d)A:刘英上山。B:李进上山。 A∧B e)M:老王是革新者。N:小李是革新者。 M∨N f)L:你看电影。M:我看电影。┓L→┓M g)P:我不看电视。Q:我不外出。 R:我在睡觉。 P∧Q∧R h)P: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入设备。Q: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出设备。P∧Q 1-3 (1)解: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左孝凌版

a)是命题,真值为T。 b)不是命题。 c)是命题,真值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d)不是命题。 e)是命题,真值为T。 f)是命题,真值为T。 g)是命题,真值为F。 h)不是命题。 i)不是命题。 (2)解: 原子命题:我爱北京天安门。 复合命题:如果不是练健美操,我就出外旅游拉。 (3)解:、- a)(┓P ∧R)→Q b)Q→R c)┓P d)P→┓Q (4)解: a)设Q:我将去参加舞会。R:我有时间。P:天下雨。 Q (R∧┓P):我将去参加舞会当且仅当我有时间和天不下雨。 b)设R:我在看电视。Q:我在吃苹果。 R∧Q:我在看电视边吃苹果。 c) 设Q:一个数是奇数。R:一个数不能被2除。 (Q→R)∧(R→Q):一个数是奇数,则它不能被2整除并且一个数不能被2整除,则它是奇数。 (5) 解: a)设P:王强身体很好。Q:王强成绩很好。P∧Q b)设P:小李看书。Q:小李听音乐。P∧Q c)设P:气候很好。Q:气候很热。P∨Q d)设P: a和b是偶数。Q:a+b是偶数。P→Q e)设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Q :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 P Q f)设P:语法错误。Q:程序错误。R:停机。(P∨ Q)→ R (6) 解: a)P:天气炎热。Q:正在下雨。 P∧Q b)P:天气炎热。R:湿度较低。 P∧R c)R:天正在下雨。S:湿度很高。 R∨S d)A:刘英上山。B:李进上山。 A∧B e)M:老王是革新者。N:小李是革新者。 M∨N f)L:你看电影。M:我看电影。┓L→┓M g)P:我不看电视。Q:我不外出。 R:我在睡觉。 P∧Q∧R h)P: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入设备。Q: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出设备。P∧Q 1-3 (1)解: a)不是合式公式,没有规定运算符次序(若规定运算符次序后亦可 作为合式公式) b)是合式公式 c)不是合式公式( d)) e)不是合式公式(R和S之间缺少联结词) f)是合式公式。 (2)解: a)A是合式公式,(A∨B)是合式公式,(A→(A∨B))是合式公式。 这个过程可以简记为: A;(A∨B);(A→(A∨B)) 同理可记 b)A;┓A ;(┓A∧B) ;((┓A∧B)∧A) c)A;┓A ;B;(┓A→B) ;(B→A) ;((┓A→B)→(B→A)) d)A;B;(A→B) ;(B→A) ;((A→B)∨(B→A)) (3)解: a)((((A→C)→((B∧C)→A))→((B∧C)→A))→(A→C)) b)((B→A)∨(A→B))。 (4)解: a) 是由c) 式进行代换得到,在c) 中用Q代换P, (P→P)代换Q. d) 是由a) 式进行代换得到,在a) 中用P→(Q→P)代换Q.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标准答案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答案 第1章习题解答 1.1 除(3),(4),(5),(11)外全是命题,其中,(1),(2),(8),(9), (10),(14),(15)是简单命题,(6),(7),(12),(13)是复合命题。 分析首先应注意到,命题是陈述句,因而不是陈述句的句子都不是命题。 本题中,(3)为疑问句,(5)为感叹句,(11)为祈使句,它们都不是陈述句,所以它们都不是命题。 其次,4)这个句子是陈述句,但它表示的判断结果是不确定。又因为(1),(2),(8),(9),(10),(14),(15)都是简单的陈述句,因而作为命题,它们都是简单命题。(6)和(7)各为由联结词“当且仅当”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12)是由联结词“或”联结的复合命题,而(13)是由联结词“且”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这里的“且”为“合取”联结词。在日常生活中,合取联结词有许多表述法,例如,“虽然……,但是……”、“不仅……,而且……”、“一面……,一面……”、“……和……”、“……与……”等。但要注意,有时“和”或“与” 联结的是主语,构成简单命题。例如,(14)、(15)中的“与”与“和”是联结的主语,这两个命题均为简单命题,而不是复合命题,希望读者在遇到“和”或“与”出现的命题时,要根据命题所陈述的含义加以区分。 1.2 (1)p: 2是无理数,p为真命题。 (2)p:5能被2整除,p为假命题。 (6)p→q。其中,p:2是素数,q:三角形有三条边。由于p与q都是真 命题,因而p→q为假命题。 (7)p→q,其中,p:雪是黑色的,q:太阳从东方升起。由于p为假命

题,q为真命题,因而p→q为假命题。 (8)p:2000年10月1日天气晴好,今日(1999年2月13日)我们还不 知道p的真假,但p的真值是确定的(客观存在的),只是现在不知道而已。(9)p:太阳系外的星球上的生物。它的真值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1 (10)p:小李在宿舍里. p的真值则具体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12)p∨q,其中,p:4是偶数,q:4是奇数。由于q是假命题,所以,q 为假命题,p∨q为真命题。 (13)p∨q,其中,p:4是偶数,q:4是奇数,由于q是假命题,所以,p∨q 为假命题。 (14)p:李明与王华是同学,真值由具体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15)p:蓝色和黄色可以调配成绿色。这是真命题。 分析命题的真值是唯一确定的,有些命题的真值我们立即可知,有些则不能马上知道,但它们的真值不会变化,是客观存在的。 1.3 令p:2+2=4,q:3+3=6,则以下命题分别符号化为 (1)p→q (2)p→?q (3)?p→q (4)?p→?q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_(左孝凌版)

1-1,1-2 (1)解: a)是命题,真值为T。 b)不是命题。 c)是命题,真值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d)不是命题。 e)是命题,真值为T。 f)是命题,真值为T。 g)是命题,真值为F。 h)不是命题。 i)不是命题。 (2)解: 原子命题:我爱北京天安门。 复合命题:如果不是练健美操,我就出外旅游拉。 (3)解: a)(┓P ∧R)→Q b)Q→R c)┓P d)P→┓Q (4)解: a)设Q:我将去参加舞会。R:我有时间。P:天下雨。 Q (R∧┓P):我将去参加舞会当且仅当我有时间和天不下雨。 b)设R:我在看电视。Q:我在吃苹果。 R∧Q:我在看电视边吃苹果。 c) 设Q:一个数是奇数。R:一个数不能被2除。 (Q→R)∧(R→Q):一个数是奇数,则它不能被2整除并且一个数不能被2整除,则它是奇数。 (5) 解: a)设P:王强身体很好。Q:王强成绩很好。P∧Q b)设P:小李看书。Q:小李听音乐。P∧Q c)设P:气候很好。Q:气候很热。P∨Q d)设P:a和b是偶数。Q:a+b是偶数。P→Q

e)设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Q :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P Q f)设P:语法错误。Q:程序错误。R:停机。(P∨Q)→R (6) 解: a)P:天气炎热。Q:正在下雨。P∧Q b)P:天气炎热。R:湿度较低。P∧R c)R:天正在下雨。S:湿度很高。R∨S d)A:刘英上山。B:李进上山。A∧B e)M:老王是革新者。N:小李是革新者。M∨N f)L:你看电影。M:我看电影。┓L→┓M g)P:我不看电视。Q:我不外出。R:我在睡觉。P∧Q∧R h)P: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入设备。Q: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出设备。P∧Q 1-3 (1)解: a)不是合式公式,没有规定运算符次序(若规定运算符次序后亦可作为合式公式) b)是合式公式 c)不是合式公式(括弧不配对) d)不是合式公式(R和S之间缺少联结词) e)是合式公式。 (2)解: a)A是合式公式,(A∨B)是合式公式,(A→(A∨B))是合式公式。这个过程可以简记为:A;(A∨B);(A→(A∨B)) 同理可记 b)A;┓A ;(┓A∧B) ;((┓A∧B)∧A) c)A;┓A ;B;(┓A→B) ;(B→A) ;((┓A→B)→(B→A)) d)A;B;(A→B) ;(B→A) ;((A→B)∨(B→A)) (3)解: a)((((A→C)→((B∧C)→A))→((B∧C)→A))→(A→C)) b)((B→A)∨(A→B))。 (4)解: a) 是由c) 式进行代换得到,在c) 中用Q代换P, (P→P)代换Q.

离散数学答案 屈婉玲版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

离散数学答案屈婉玲版 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 第一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6 设p、q的真值为0;r、s的真值为1,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 (1)p∨(q∧r)?0∨(0∧1) ?0 (2)(p?r)∧(﹁q∨s) ?(0?1)∧(1∨1) ?0∧1?0. (3)(?p∧?q∧r)?(p∧q∧﹁r) ?(1∧1∧1)? (0∧0∧0)?0 (4)(?r∧s)→(p∧?q) ?(0∧1)→(1∧0) ?0→0?1 17.判断下面一段论述是否为真:“π是无理数。并且,如果3是无理数,则2也是无理数。另外6能被2整除,6才能被4整除。” 答:p: π是无理数 1 q: 3是无理数0 r: 2是无理数 1 s:6能被2整除 1 t: 6能被4整除0 命题符号化为:p∧(q→r)∧(t→s)的真值为1,所以这一段的论述为真。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4)(p→q) →(?q→?p) (5)(p∧r) ?(?p∧?q) (6)((p→q) ∧(q→r)) →(p→r) 答:(4) p q p→q ?q ?p ?q→?p (p→q)→(?q→?p) 0 0 1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1 1 1 0 0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 (5)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方法如上例) (6)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方法如上例) 第二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3.用等值演算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对不是重言式的可满足式,再用真值表法求出成真赋值. (1) ?(p∧q→q) (2)(p→(p∨q))∨(p→r) (3)(p∨q)→(p∧r) 答:(2)(p→(p∨q))∨(p→r)?(?p∨(p∨q))∨(?p∨r)??p∨p∨q∨r?1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 (3)P q r p∨q p∧r (p∨q)→(p∧r) 0 0 0 0 0 1 0 0 1 0 0 1 0 1 0 1 0 0 0 1 1 1 0 0 1 0 0 1 0 0 1 0 1 1 1 1 1 1 0 1 0 0 1 1 1 1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 4.用等值演算法证明下面等值式: (2)(p→q)∧(p→r)?(p→(q∧r)) (4)(p∧?q)∨(?p∧q)?(p∨q) ∧?(p∧q) 证明(2)(p→q)∧(p→r) ? (?p∨q)∧(?p∨r) ??p∨(q∧r)) ?p→(q∧r) (4)(p∧?q)∨(?p∧q)?(p∨(?p∧q)) ∧(?q∨(?p∧q) ?(p∨?p)∧(p∨q)∧(?q∨?p) ∧(?q∨q) ?1∧(p∨q)∧?(p∧q)∧1 ?(p∨q)∧?(p∧q) 5.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并求成真赋值 (1)(?p→q)→(?q∨p) (2)?(p→q)∧q∧r (3)(p∨(q∧r))→(p∨q∨r)

离散数学最全课后答案(屈婉玲版)

1.1.略 1.2.略 1.3.略 1.4.略 1.5.略 1.6.略 1.7.略 1.8.略 1.9.略 1.10.略 1.11.略 1.12.将下列, 并给出各命题的: (1)2+2=4 当且仅 当3+3=6. (2)2+2=4 的充要 条件是3+3 6. (3)2+2 4 与3+3 =6 互为充要条件. (4)若2+24, 则 3+36, 反之亦然. (1)p q, 其中, p: 2+2=4, q: 3+3=6, 真值为1. (2)p q,

其中, p: 2+2=4, q: 3+3=6, 真值为0. (3) p q, 其中, p: 2+2=4, q: 3+3=6, 真值为0. (4) p q, 其中, p: 2+2=4, q: 3+3=6, 真值为1. 1.13.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并给出各命题的真值:(1)若今天是星期一, 则明天是星期二. (2)只有今天是星期一, 明天才是星期二. (3)今天是星期一当且仅当明天是星期二. (4)若今天是星期一, 则明天是星期三. 令p: 今天是星期一; q: 明天是星期二; r: 明天是星期三. (1) p q 1. (2) q p 1. (3) p q 1.

(4) p r 当p 0 时为真; p 1 时为假. 1.14.将下 列 . (1) 刘 晓月跑得快, 跳得高. (2) 老王是山东 人或河北人. (3)因为天气冷, 所以我穿了羽 绒服. (4)王欢与李乐组成一个 小组. (5)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6)王强与刘威都学 过法语. (7)他一面 吃饭, 一面听音乐. (8)如果天下大雨, 他就乘班车上班. (9)只有天下大雨, 他才乘班车上班. (10)除非天下大雨, 他才乘班车上班. (11)下雪路滑, 他 迟到了. (12)2 与4 都是素数, 这是不对的. (13)“2或4 是素数, 这是不对的”是不对的.

离散数学习题详细答案

离散数学习题详细答案

————————————————————————————————作者:————————————————————————————————日期:

离散数学习题答案 习题一及答案:(P14-15) 1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5)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解:设p :李辛与李末是兄弟,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p (6)王强与刘威都学过法语 解:设p :王强学过法语;q :刘威学过法语;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 p q ∧ (9)只有天下大雨,他才乘班车上班 解:设p :天下大雨;q :他乘班车上班;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q p → (11)下雪路滑,他迟到了 解:设p :下雪;q :路滑;r :他迟到了;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p q r ∧→ 15、设p :2+3=5. q :大熊猫产在中国. r :太阳从西方升起. 求下列复合命题的真值: (4)()(())p q r p q r ∧∧???∨?→ 解:p=1,q=1,r=0, ()(110)1p q r ∧∧??∧∧??, (())((11)0)(00)1p q r ?∨?→??∨?→?→? ()(())111p q r p q r ∴∧∧???∨?→??? 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2)()p p q →?→? 解:列出公式的真值表,如下所示: p q p ? q ? ()p p →? ()p p q →?→? 0 0 1 1 1 1 0 1 1 0 1 0 1 0 0 1 0 1 1 1 0 0 0 1 由真值表可以看出公式有3个成真赋值,故公式是非重言式的可满足式。 20、求下列公式的成真赋值: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左孝凌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左孝凌版) 1-1,1-2解: a)是命题,真值为T。 b)不是命题。 c)是命题,真值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d)不是命题。 e)是命题,真值为T。 f)是命题,真值为T。 g)是命题,真值为F。 h)不是命题。 i)不是命题。 (2)解: 原子命题:我爱北京天安门。 复合命题:如果不是练健美操,我就出外旅游拉。 (3)解: a)(┓P ∧R)→Q b)Q→R c)┓P d)P→┓Q (4)解: a)设Q:我将去参加舞会。R:我有时间。P:天下雨。 Q (R∧┓P):我将去参加舞会当且仅当我有时间和天不下雨。 b)设R:我在看电视。Q:我在吃苹果。

R∧Q:我在看电视边吃苹果。 c) 设Q:一个数是奇数。R:一个数不能被2除。 (Q→R)∧(R→Q):一个数是奇数,则它不能被2整除并且一个数不能被2整除,则它是奇数。 (5) 解: a)设P:王强身体很好。Q:王强成绩很好。P∧Q b)设P:小李看书。Q:小李听音乐。P∧Q c)设P:气候很好。Q:气候很热。P∨Q d)设P:a和b是偶数。Q:a+b是偶数。P→Q e)设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Q :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P Q f)设P:语法错误。Q:程序错误。R:停机。(P∨ Q)→ R (6) 解: a)P:天气炎热。Q:正在下雨。 P∧Q b)P:天气炎热。R:湿度较低。P∧R c)R:天正在下雨。S:湿度很高。 R∨S d)A:刘英上山。B:李进上山。 A∧B e)M:老王是革新者。N:小李是革新者。 M∨N f)L:你看电影。M:我看电影。┓L→┓M g)P:我不看电视。Q:我不外出。R:我在睡觉。P∧Q∧R h)P: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入设备。Q: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出设备。P∧Q 1-3 (1)解:

《2013离散数学课程 》模拟题答案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考点及模拟题答案 一、考试题型及分值 各种题型所占的比例: 填空题10%,判断题10%,选择题20%,其它题型60% 新出试卷按照如下各种题型所占的比例: 填空题20%,判断题15%,选择题30%,其它题型35% 二、考点 1.命题逻辑 熟练掌握命题及其表示; 掌握常用联结词(?、∧、∨、→、 )的使用; 熟练掌握命题公式的符号化; 熟练掌握使用真值表判别命题等价的方法; 掌握使用等价公式判别命题等价的方法; 掌握重言式与蕴含式的概念及其判别方法;了解其他联结词的使用;了解对偶的概念; 掌握求命题范式的方法; 熟练掌握命题演算推理的基本理论。 2.谓词逻辑 熟练掌握谓词的概念及其表示; 熟练掌握量词的使用; 掌握使用谓词公式翻译命题的方法; 掌握变元的约束; 掌握谓词演算中等价式与蕴含式的判别;了解前束范式的求法; 熟练掌握谓词演算推理的基本理论。 3.集合与关系 熟练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掌握序偶与笛卡尔积的概念; 熟练掌握关系及其表示; 掌握关系的基本性质;了解复合关系和逆关系的概念; 掌握关系的闭包运算; 了解集合的划分和覆盖; 掌握等价关系与等价类的概念; 了解相容关系的概念; 掌握各种序关系的概念。 4.函数 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 掌握逆函数和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基数的概念; 了解可数集与不可数集; 了解基数的比较。 5.代数结构 掌握代数系统的概念; 掌握n元运算及其性质; 掌握半群、群与子群的概念; 了解阿贝尔群和循环群的概念; 了解陪集与拉格朗日定理; 了解同构与同态的概念; 了解环与域的概念。 6.图论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二

习题3.7 1. 列出关系}6|{=???∈><+ d c b a d c b a d c b a 且,,,,,,Z 中所有有序4元组。 解 }6|{=???∈><+ d c b a d c b a d c b a 且,,,,,,Z ,2,1,3,1,3,1,2,1,2,3,1,1,3,2,1,1,1,1,1,6,1,1,6,1,1,6,1,1,6,1,1,1{><><><><><><><><= ><><><><><><><><2,1,1,3,3,1,1,2,1,2,1,3,1,3,1,2,1,1,2,3,1,1,3,2,1,2,3,1,1,3,2,1 2. 列出二维表 3.18所表示的多元关系中所有5元组。假设不增加新的5元组,找出二维表3.18所有的主键码。 表3.18 航班信息 航空公司 航班 登机口 目的地 起飞时间 Nadir 112 34 底特律 08:10 Acme 221 22 丹佛 08:17 Acme 122 33 安克雷奇 08:22 Acme 323 34 檀香山 08:30 Nadir 199 13 底特律 08:47 Acme 222 22 丹佛 09:10 Nadir 322 34 底特律 09:44 解 略 3. 当施用投影运算5,3,2π到有序5元组>

离散数学(左孝凌)课后习题解答(详细)

离散数学~ 习题1.1 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它的真值。 ⑴中国有四大发明。 ⑵计算机有空吗? ⑶不存在最大素数。 ⑷21+3<5。 ⑸老王是山东人或河北人。 ⑹2与3都是偶数。 ⑺小李在宿舍里。 ⑻这朵玫瑰花多美丽呀! ⑼请勿随地吐痰! ⑽圆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乘以 。 ⑾只有6是偶数,3才能是2的倍数。 ⑿雪是黑色的当且仅当太阳从东方升起。 ⒀如果天下大雨,他就乘班车上班。 解:⑴⑶⑷⑸⑹⑺⑽⑾⑿⒀是命题,其中⑴⑶⑽⑾是真命题,⑷⑹⑿是假命题,⑸⑺⒀的真值目前无法确定;⑵⑻⑼不是命题。 2. 将下列复合命题分成若干原子命题。 ⑴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⑵因为天气冷,所以我穿了羽绒服。 ⑶天正在下雨或湿度很高。 ⑷刘英与李进上山。 ⑸王强与刘威都学过法语。 ⑹如果你不看电影,那么我也不看电影。 ⑺我既不看电视也不外出,我在睡觉。 ⑻除非天下大雨,否则他不乘班车上班。 解:⑴本命题为原子命题; ⑵p:天气冷;q:我穿羽绒服; ⑶p:天在下雨;q:湿度很高; ⑷p:刘英上山;q:李进上山; ⑸p:王强学过法语;q:刘威学过法语; ⑹p:你看电影;q:我看电影; ⑺p:我看电视;q:我外出;r:我睡觉; ⑻p:天下大雨;q:他乘班车上班。

3.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⑴他一面吃饭,一面听音乐。 ⑵3是素数或2是素数。 ⑶若地球上没有树木,则人类不能生存。 ⑷8是偶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8能被3整除。 ⑸停机的原因在于语法错误或程序错误。 ⑹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当且仅当它的对边平行。 ⑺如果a和b是偶数,则a+b是偶数。 解:⑴p:他吃饭;q:他听音乐;原命题符号化为:p∧q ⑵p:3是素数;q:2是素数;原命题符号化为:p∨q ⑶p:地球上有树木;q:人类能生存;原命题符号化为:?p→?q ⑷p:8是偶数;q:8能被3整除;原命题符号化为:p?q ⑸p:停机;q:语法错误;r:程序错误;原命题符号化为:q∨r→p ⑹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q: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原命题符号化为:p?q。 ⑺p:a是偶数;q:b是偶数;r:a+b是偶数;原命题符号化为:p∧q→r 4.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指出各复合命题的真值。 ⑴如果3+3=6,则雪是白的。 ⑵如果3+3≠6,则雪是白的。 ⑶如果3+3=6,则雪不是白的。 ⑷如果3+3≠6,则雪不是白的。 ⑸3是无理数当且仅当加拿大位于亚洲。 ⑹2+3=5的充要条件是3是无理数。(假定是10进制) ⑺若两圆O1,O2的面积相等,则它们的半径相等,反之亦然。 ⑻当王小红心情愉快时,她就唱歌,反之,当她唱歌时,一定心情愉快。 解:设p:3+3=6。q:雪是白的。 ⑴原命题符号化为:p→q;该命题是真命题。 ⑵原命题符号化为:?p→q;该命题是真命题。 ⑶原命题符号化为:p→?q;该命题是假命题。 ⑷原命题符号化为:?p→?q;该命题是真命题。 ⑸p:3是无理数;q:加拿大位于亚洲;原命题符号化为:p?q;该命题是假命题。 ⑹p:2+3=5;q:3是无理数;原命题符号化为:p?q;该命题是真命题。 ⑺p:两圆O1,O2的面积相等;q:两圆O1,O2的半径相等;原命题符号化为:p?q;该命题是真命题。 ⑻p:王小红心情愉快;q:王小红唱歌;原命题符号化为:p?q;该命题是真命题。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_(左孝凌版)

习题 1-5 (1)证明: a)(P∧(P→Q))→Q (P∧(┐P∨Q))→Q (P∧┐P)∨(P∧Q)→Q (P∧Q)→Q ┐(P∧Q)∨Q ┐P∨┐Q∨Q ┐P∨T T b)┐P→(P→Q) P∨(┐P∨Q) (P∨┐P)∨Q T∨Q T c)((P→Q)∧(Q→R))→(P→R) 因为(P→Q)∧(Q→R)(P→R) 所以(P→Q)∧(Q→R)为重言式。 d)((a∧b)∨(b∧c) ∨(c∧a))(a∨b)∧(b∨c)∧(c∨a) 因为((a∧b)∨(b∧c)∨(c∧a)) ((a∨c)∧b)∨(c∧a) ((a∨c)∨(c∧a))∧(b∨(c∧a)) (a∨c)∧(b∨c)∧(b∨a) 所以((a∧b)∨(b∧c) ∨(c∧a))(a∨b)∧(b∨c)∧(c∨a)为重言式。 (2)证明: a)(P→Q)P→(P∧Q) 解法1: 设P→Q为T (1)若P为T,则Q为T,所以P∧Q为T,故P→(P∧Q)为T (2)若P为F,则Q为F,所以P∧Q为F,P→(P∧Q)为T 命题得证 解法2: 设P→(P∧Q)为F ,则P为T,(P∧Q)为F ,故必有P为T,Q为F ,所以P→Q为F。 解法3: (P→Q) →(P→(P∧Q)) ┐(┐P∨Q)∨(┐P∨(P∧Q)) ┐(┐P∨Q)∨((┐P∨P)∧(┐P∨Q)) T 所以(P→Q)P→(P∧Q) b)(P→Q)→Q P∨Q

设P∨Q为F,则P为F,且Q为F, 故P→Q为T,(P→Q)→Q为F, 所以(P→Q)→Q P∨Q。 c)(Q→(P∧┐P))→(R→(R→(P∧┐P)))R→Q 设R→Q为F,则R为T,且Q为F,又P∧┐P为F 所以Q→(P∧┐P)为T,R→(P∧┐P)为F 所以R→(R→(P∧┐P))为F,所以(Q→(P∧┐P))→(R→(R→(P∧┐P)))为F 即(Q→(P∧┐P))→(R→(R→(P∧┐P)))R→Q成立。 (3)解: a) P→Q表示命题“如果8是偶数,那么糖果是甜的”。 b)a)的逆换式Q→P表示命题“如果糖果是甜的,那么8是偶数”。 c)a)的反换式┐P→┐Q表示命题“如果8不是偶数,那么糖果不是甜的”。 d)a)的逆反式┐Q→┐P表示命题“如果糖果不是甜的,那么8不是偶数”。(4)解: a)如果天下雨,我不去。 设P:天下雨。Q:我不去。P→Q 逆换式Q→P表示命题:如果我不去,则天下雨。 逆反式┐Q→┐P表示命题:如果我去,则天不下雨 b)仅当你走我将留下。 设S:你走了。R:我将留下。R→S 逆换式S→R表示命题:如果你走了则我将留下。 逆反式┐S→┐R表示命题:如果你不走,则我不留下。 c)如果我不能获得更多帮助,我不能完成个任务。 设E:我不能获得更多帮助。H:我不能完成这个任务。E→H 逆换式H→E表示命题:我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则我不能获得更多帮助。 逆反式┐H→┐E表示命题:我完成这个任务,则我能获得更多帮助(5)试证明P Q,Q逻辑蕴含P。 证明:解法1: 本题要求证明(P Q) ∧Q P, 设(P Q) ∧Q为T,则(P Q)为T,Q为T ,故由的定义,必有P为T。 所以(P Q) ∧Q P 解法2: 由体题可知,即证((P Q)∧Q)→P是永真式。 ((P Q)∧Q)→P (((P∧Q) ∨(┐P∧┐Q)) ∧Q)→P (┐((P∧Q) ∨(┐P∧┐Q)) ∨┐Q) ∨P (((┐P∨┐Q) ∧(P∨Q)) ∨┐Q) ∨P ((┐Q∨┐P∨┐Q) ∧(┐Q∨P∨Q)) ∨P ((┐Q∨┐P) ∧T) ∨P ┐Q∨┐P∨P

离散数学 左孝凌 李为鉴 刘永才编著课后习题答案

(1)解: a)是命题,真值为T。 b)不是命题。 c)是命题,真值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d)不是命题。 e)是命题,真值为T。 f)是命题,真值为T。 g)是命题,真值为F。 h)不是命题。 i)不是命题。 (2)解: 原子命题:我爱北京天安门。 复合命题:如果不是练健美操,我就出外旅游拉。 (3)解: a)(┓P ∧R)→Q b)Q→R c)┓P d)P→┓Q (4)解: a)设Q:我将去参加舞会。R:我有时间。P:天下雨。 Q (R∧┓P):我将去参加舞会当且仅当我有时间和天不下雨。 b)设R:我在看电视。Q:我在吃苹果。 R∧Q:我在看电视边吃苹果。 c) 设Q:一个数是奇数。R:一个数不能被2除。 (Q→R)∧(R→Q):一个数是奇数,则它不能被2整除并且一个数不能被2整除,则它是奇数。 (5) 解: a)设P:王强身体很好。Q:王强成绩很好。P∧Q b)设P:小李看书。Q:小李听音乐。P∧Q c)设P:气候很好。Q:气候很热。P∨Q d)设P: a和b是偶数。Q:a+b是偶数。P→Q e)设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Q :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P Q

a)P:天气炎热。Q:正在下雨。 P∧Q b)P:天气炎热。R:湿度较低。 P∧R c)R:天正在下雨。S:湿度很高。 R∨S d)A:刘英上山。B:李进上山。 A∧B e)M:老王是革新者。N:小李是革新者。 M∨N f)L:你看电影。M:我看电影。┓L→┓M g)P:我不看电视。Q:我不外出。 R:我在睡觉。 P∧Q∧R h)P: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入设备。Q: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出设备。P∧Q 1-3 (1)解: a)不是合式公式,没有规定运算符次序(若规定运算符次序后亦可作为合式公式) b)是合式公式 c)不是合式公式(括弧不配对) d)不是合式公式(R和S之间缺少联结词) e)是合式公式。 (2)解: a)A是合式公式,(A∨B)是合式公式,(A→(A∨B))是合式公式。这个过程可以简记为:A;(A∨B);(A→(A∨B)) 同理可记 b)A;┓A ;(┓A∧B) ;((┓A∧B)∧A) c)A;┓A ;B;(┓A→B) ;(B→A) ;((┓A→B)→(B→A)) d)A;B;(A→B) ;(B→A) ;((A→B)∨(B→A)) (3)解: a)((((A→C)→((B∧C)→A))→((B∧C)→A))→(A→C)) b)((B→A)∨(A→B))。 (4)解: a) 是由c) 式进行代换得到,在c) 中用Q代换P, (P→P)代换Q. d) 是由a) 式进行代换得到,在a) 中用P→(Q→P)代换Q. e) 是由b) 式进行代换得到,用R代换P, S代换Q, Q代换R, P代换S. (5)解:

离散数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完整版)

习题一 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在是命题的句子中,哪些是简单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命题的真值现在还不知道? (1)中国有四大发明. 答:此命题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 1. (2)5 是无理数. 答:此命题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 1. (3)3 是素数或 4 是素数. 答:是命题,但不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1. (4)2x+ <3 5 答:不是命题. (5)你去图书馆吗?答:不是命题. (6)2 与3 是偶数. 答:是命题,但不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0. (7)刘红与魏新是同学. 答:此命题是简单命题,其真值还不知道. (8)这朵玫瑰花多美丽呀!答:不是命题. (9)吸烟请到吸烟室去!答:不是命题. (10)圆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乘以π. 答:此命题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 1. (11)只有6 是偶数,3 才能是2 的倍数. 答:是命题,但不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0. (12)8 是偶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8 能被3 整除. 答:是命题,但不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0. (13)2008 年元旦下大雪. 答:此命题是简单命题,其真值还不知道. 2.将上题中是简单命题的命题符号化. 解:(1)p:中国有四大发明. (2)p: 是无理数. (7)p:刘红与魏新是同学. (10)p:圆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乘以π. (13)p:2008 年元旦下大雪. 3.写出下列各命题的否定式,并将原命题及其否定式都符号化,最后指出各否定式的真值. (1)5 是有理数. 答:否定式:5 是无理数. p:5 是有理数.q:5 是无理数.其否定式q 的真值 为1.

(2)25 不是无理数. 答:否定式:25 是有理数. p:25 不是无理数. q:25 是有理数. 其否定式q 的 真值为1. (3)2.5 是自然数. 答:否定式:2.5 不是自然数. p:2.5 是自然数. q:2.5 不是自然数. 其否定式q 的真值为1. (4)ln1 是整数. 答:否定式:ln1 不是整数. p:ln1 是整数. q:ln1 不是整数. 其否定式q 的真值为1. 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指出真值. (1)2 与5 都是素数 答:p:2 是素数,q:5 是素数,符号化为p q∧ ,其真值为 1. (2)不但π是无理数,而且自然对数的底e 也是无理数. 答:p:π 是无理数,q:自然对数的底e 是无理数,符号化为p q∧ ,其真值为1. (3)虽然2 是最小的素数,但2 不是最小的自然数. 答:p:2 是最小的素数,q:2 是最小的自然数,符号化为p q∧? ,其真值为1. (4)3 是偶素数. 答:p:3 是素数,q:3 是偶数,符号化为p q∧ ,其真值为0. (5)4 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偶数. 答:p:4 是素数,q:4 是偶数,符号化为? ∧?p q,其真值为0. 5.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指出真值. (1)2 或3 是偶数. (2)2 或4 是偶数. (3)3 或5 是偶数. (4)3 不是偶数或4 不是偶数. (5)3 不是素数或4 不是偶数. 答: p:2 是偶数,q:3 是偶数,r:3 是素数,s:4 是偶数, t:5 是偶数 (1)符号化: p q∨ ,其真值为1. (2)符号化:p r∨ ,其真值为1. (3)符号化:r t∨ ,其真值为0. (4)符号化:? ∨?q s,其真值为1. (5)符号化:? ∨?r s,其真值为0. 6.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小丽只能从筐里拿一个苹果或一个梨. 答:p:小丽从筐里拿一个苹果,q:小丽从筐里拿一个梨,符号化为: p q∨ . (2)这学期,刘晓月只能选学英语或日语中的一门外语课.

离散数学最全最新答案 屈婉玲

第一章 命题逻辑基本概念 课后练习题答案 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指出真值: (1)p∧q,其中,p:2是素数,q:5是素数,真值为1; (2)p∧q,其中,p:是无理数,q:自然对数的底e 是无理数,真值为1; (3)p∧┐q,其中,p:2是最小的素数,q:2是最小的自然数,真值为1; (4)p∧q,其中,p:3是素数,q:3是偶数,真值为0; (5)┐p∧┐q,其中,p:4是素数,q:4是偶数,真值为0. 5.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指出真值: (1)p∨q,其中,p:2是偶数,q:3是偶数,真值为1; (2)p∨q,其中,p:2是偶数,q:4是偶数,真值为1; (3)p∨┐q,其中,p:3是偶数,q:4是偶数,真值为0; (4)p∨q,其中,p:3是偶数,q:4是偶数,真值为1; (5)┐p∨┐q,其中,p:3是偶数,q:4是偶数,真值为0; 6.(1)(┐p∧q)∨(p∧┐q),其中,小丽从筐里拿一个苹果,q :小丽从筐里拿一个梨; (2)(p∧┐q)∨(┐p∧q),其中,p :刘晓月选学英语,q :刘晓月选学日语;. 7.因为p 与q 不能同时为真. 13.设p:今天是星期一,q:明天是星期二,r:明天是星期三: (1)p→q,真值为1(不会出现前件为真,后件为假的情况); (2)q→p,真值为1(也不会出现前件为真,后件为假的情况); (3)p q ,真值为1; (4)p→r,若p 为真,则p→r 真值为0,否则,p→r 真值为1. 16 设p 、q 的真值为0;r 、s 的真值为1,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 (1)p ∨(q ∧r)? 0∨(0∧1) ? (2)(p ?r )∧(﹁q ∨s) ?(0?1)∧(1∨1) ?0∧1?0. (3)(?p ∧?q ∧r )?(p ∧q ∧﹁r) ?(1∧1∧1) ? (0∧0∧0)?0 (4)(?r ∧s )→(p ∧?q) ?(0∧1)→(1∧0) ?0→0? 1 17.判断下面一段论述是否为真:“π是无理数。并且,如果3是无理数,则2也是无理数。另外6能被2整除,6才能被4整除。” 答:p: π是无理数 1 q: 3是无理数 r: 2是无理数 1 s: 6能被2整除 1 t: 6能被4整除 0 命题符号化为: p ∧(q →r)∧(t →s)的真值为1,所以这一段的论述为真。 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4)(p →q) →(?q →?p) (5)(p ∧r) ?(?p ∧?q) (6)((p →q) ∧(q →r)) →(p →r) 答: (4) p q p →q ?q ?p ?q →?p (p →q)→(?q →?p) 0 0 1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1 1 1 0 0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 //最后一列全为1 (5)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方法如上例)//最后一列至少有一个1 (6)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方法如上例)// 返回 第二章 命题逻辑等值演算 本章自测答案 3.用等值演算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对不是重言式的可满足式,再用真值表法求出成真赋值. (1) ?(p ∧q →q) (2)(p →(p ∨q))∨(p →r) (3)(p ∨q)→(p ∧r) 答:(2)(p →(p ∨q))∨(p →r)?(?p ∨(p ∨q))∨(?p ∨r)??p ∨p ∨q ∨r ?1 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 (3) P q r p ∨q p ∧r (p ∨q )→(p ∧r) 0 0 0 0 0 1 0 0 1 0 0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