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

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

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
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实录

邵刚中心小学马艳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71-72页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通过把转化策略与以前学过的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以及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转化策略的内在价值,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能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2、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确定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听清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一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把它平均分成四等份并剪开,然后用剪出来的四个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贴在练习纸上。比比看,哪组合作默契,剪拼得又快又美,现在开始剪拼。

学生动手操作拼图,教师行间巡视,挑选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①②③

④⑤⑥

师:这些拼图和转化前的原图比,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

生:这些拼图和转化前的原图比,形状改变了,但是面积没有改变。

师:你很会观察也很善于总结,这些拼图和转化前的原图比,虽然形状改变了,但是它们的面积这个量始终没有变。

师板书:形变量不变

师:经过同学们巧手剪拼,我们把一个简单的、规则的圆转化成了一幅幅复杂的、不规则的图形。这些图形虽然形状改变了,但它们的面积这个量始终没有改变。在美术学中运用转化的策略可以将简单化为复杂,那么,在数学中运用转化的策略能否将复杂化为简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板书课题: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揭示转化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这里有两个复杂的平面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内相互交流。

师:同学们,和你的同桌轻声地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4)集体交流。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认为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把左边图形的半圆向下平移,补到下面的缺口,就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师:能具体说说向下平移了几格?

生1:向下平移5格。

师:右边图形又是怎样转化的?

生1:把右边图形的两半圆旋转补到左上角和右下角,也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和左边长方形的大小完全一样,所以面积相等。

师:你是怎样旋转的,能说得再清楚些吗?

生1:左半圆顺时针旋转180°,右半圆逆时针旋转180°,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你从哪里看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1:这两个长方形的长都是5格,宽都是4格,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你说得很清楚,其他同学能不能有条理地、完整地再来说一说?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成功点滴: 1.直观演示,激发寻求策略的内需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合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五年级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转化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有合理呈现学习素材,才能促使学生对转化策略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便呈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图哪个图形面积大?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平移和旋转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这样以典型而具有直观性的图形转化为切入口,既使学习内容鲜明生动,很快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又能唤醒学生原有认知中的转化体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开始进一步感悟转化策略。 2.回顾整理,在复习旧知中感受转化策略 对转化策略的理解不能仅仅依赖直观的演示与形象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加强了对知识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以逐步建构学生对转化策略的深层理解,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通过唤醒经验回顾整理体会应用,

分类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 3.学以致用,体验运用策略的价值 在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后,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变化的问题是必要的,这对于策略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这些习题的练习,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学以致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会更加透彻,学生对策略的价值所在会感受得更加深刻,而且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4.注重反思,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机 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疏忽,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数学思维过程辩证性的一种体现,即一个思维活动的结束包含着另一个思维活动的开始。因此,在解决问题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策略的运用过程,对具体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加工、整合,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提升,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总结学习的收获,然后出示数学家的名言,让学生从今天学习转化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力图增强数学学习的文化性、历史性,让学生在与数学家的对话中,充分感受转化价值的魅力所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1)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

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优质教案设计.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优质教案设计 2019-06-0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替换”的策略,学会根据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用“替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1.动画引入,学生续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从曹冲是用“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头”换“大象”,引出“替换”的话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替换的例子。通过为小明调换商品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3.揭示课题,引入例1。 二、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替换策略。 出示例题1的情境: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一)分析题意,弄清条件与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

2.引发思考,激起尝试的欲望。启发提示:这里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才是720毫升,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两个问题,能直接求吗?能否将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两个量与总量720毫升的.关系转化成其中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呢? (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先议一议怎样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再尝试列式计算。 (三)汇报尝试情况,归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板演出算式,并讲一讲每步式子的意义。 借助媒体演示总结: 1.大杯换成小杯或小杯换成大杯的依据是什么? 2.把大杯换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也就是说9个小杯容量是720毫升,那就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 3.把小杯换成大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 720毫升果汁可以倒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法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05-106页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中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自己的思维,内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领会转化的过程和特点,体会转化的价值,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寻找合适的转化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需要。 1、创设情境。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课件出示。瞧,小红、小芳制作了2个颇有中国特色的风筝。猜一猜哪个风筝用的纸多一些? 2、启发:要比较哪个风筝用的纸多一些就是比什么? 为了同学们看的更清楚,老师在方格纸上把这2个风筝描画下来了。

二、动手操作,感受策略。 1仔细观察这2个图形,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你打算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讨论交流: 预设:(1).数方格 (2).转化图形。相机板书揭题。 2、动手操作 (1)提出要求:怎样才能把这2个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呢?请同学们独在练习纸上试着画一画。 (2)学生自主尝试转化。 3、交流:谁带着练习纸,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请学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想法) 4、(课件演示)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他们的做法。 5、提问:现在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了吗? 师:为什么刚才不能,现在能了?(板书:不规则的图形→规则的图形)(4)、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转化后的图形与转化前相比,形状变了,大小不变) 5、小结。 三、联系旧知,丰富认识。 1、教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早就运用了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曾经用转化的策略学习过哪些数学知识?先自己思考,再把你想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一比,那个小组回忆出的最多。 2、小组讨论汇报。 3、通过刚才的学习和回顾,你认为转化有哪些好处?(相机板书) 4、小结。 师:看来转化的的好处可真多啊,那以后同学们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或复杂问题时,会怎么想?(我们要积极使用“转化”的策略来尝试解决问题。) 四、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过渡:转化真是一个法宝,接下来我们就到题目中去体会它的奥妙。

浅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 策略 单位:鳌江镇东岱小学 姓名:刘佐文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摘要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基础,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当然也是教学中的最难点之一。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往往在我们教学时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个难点的策略,而使解决问题的教学陷入困境。这也同时使这个问题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师教学学生

中国的孩子学习勤奋,基本功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成为世界公认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中小学数学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实际情景的问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克服困难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信心等方面显得不尽人意。通过深入课堂听讲、分析学生的作业等研究活动,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进行了梳理和小结,找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优化解题策略的方法。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 我发现很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但是又比生活要抽象得多。在小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跟着教材按部就班,不知道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脱离教材,而是让他们将教材与生活有机地关联起来,利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通过对错题的分析与对学生平时的解题过程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 应用题一般文字较长,涉及生活常识广泛,科技术语多,有些概念和它的背景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生疏的,模糊的,神秘的,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感受实际问题的亲身经历,缺少生活实践,对数学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不深刻,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小学六年级练习题有这样一道应用题:“笑笑家投保了‘家庭财产保险金’,保险金额为120000元,保险期限三年,按年利率O.5%计算,共需缴纳保险费多少元?”几乎难住了所有的学生。 (二)读题不清,特别是图文混合题,不能正确找出条件和问题。 读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很多学生的读题习惯比较差,在寻找条件和问题时缺乏细致的态度,甚至有些学生在读题认字上就存在困难,自然不能正确解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读题的要求,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在读题之后说一说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再用笔分别画一画。在读题时应关注学生读题的完整性,特别是在图文结合题中,一定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图意,力求完整地说出条件和问题。 (三)对条件本身理解不清,缺乏联系性思考。

苏教版国标本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南京市南化第三小学仇学春 教学内容:五上第63~64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 1、课前游戏:飞镖激趣 请几个精神饱满的同学上来玩飞镖游戏。投中内圈10环,中圈8环,外圈6环。比一比谁最厉害? 师:如果全班每人投一次,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你能一一列举出来吗? 板书:一一列举Array 2、门票引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珍珠泉公园。去欣赏一下秋天的美景。 珍珠泉公园儿童门票每张10元,小红口袋里有两张5元,五张2元,两张1元的纸币。小红怎样付10元门票钱? 师:图上有那些数学信息?你能列举出几种付钱方法? 生:2张5元,5张2元,一张5元两张2元1张1元,4张2元两张1元。 3、揭示课题: 师:一一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学习这种策略解决新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运用列举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引发列举需要。 下面一起走进公园: 公园里工人师傅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的景点。供游客们休闲和拍照。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创设情景: 师: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 生: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周长就是18米。 (2)动手操作: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摆一摆,说出你摆的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90页的例1、以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学中“替换”的理念。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去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特定问题的价值,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策略解决不同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通过感知使学生能更好的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白运用“替换法”解决问题时最关键是:紧抓关键句,得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替换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相关经验。 1、口算练习 出示:=? 师:同学们,刚学完分数除法,你知道这一题怎样计算吗?(指名回答)生:把除法转化成乘法。 师:恩,也就是说用到了一个转化的策略。同学们,你还学过哪些用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呢? 生1:倒推。 生2:画图和列表。 师:对,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一课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2、师: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们先来看这个天平,这是一个保持平衡的天平,你能用数学的语言说一说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重量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生1:一个苹果的重量和两个梨相等。 生2:一个苹果的重量是一个梨的2倍。 生3:一个梨的重量是一个苹果的。 (出示第二幅天平图) 师:这个天平也是保持平衡的,你能计算出梨和苹果分别有多重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做法,400÷2、400÷4) 课件动态显示把一个苹果换作两个梨,或两个梨换作一个苹果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大家用到了“换”的方法,其实早在1700多年前,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小朋友,他就用这个方法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是曹冲,这个故事是(曹冲称象) 师:大象太重了,无法直接称出它的重量,曹冲是怎么办的? 生:用石头重量代替了大象的重量,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得到了大象的重量。 师:对啊,曹冲用到了数学上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替换。(板书) 师:今天,你能向曹冲学习,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吗?我们就先来做两个小题目热一热身。 3、口答准备题 (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总结方法:这两题我们都是用“果汁总量÷杯子数量=辈子容量”(板书)这个数量关系式,就能得到所要求的问题。那下面一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二、自主探索实践,研究替换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中信息。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科书P71页例1、P72页试一试、练一练和74页第1、2、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 一、激趣引入,打破认知平衡 导入(出示:800+200=?)? 出示:800+200=1 师:这可能吗?怎样转化一下,能把这道不可能的算式变得可能? 出示:800( )+200( )=1( )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通过转化把这道看似不可能的算式变成了一道可能的算式。 二、创设情境,引发转化 出示例1图片,让学生比一比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师:我们一起来看两幅图。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这两个图形呢?你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你准备怎么比较?可以把格子补画完整,小组交流一下。集体交流。 (1)数方格的方法,(不满1格按半格算) 问:有人在皱眉,说说为什么?(这种方法麻烦、不准确) (2)变成长方形进行比较。 怎样把它们变成长方形的? 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问:现在可以准确判断面积大小吗?(计算比较)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 生:通过平移、旋转都把它们变成长方形,再进行比较的。师:像这样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叫它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刚才我们运用的策略把不规则的图形变成规则图形来比较大小。在有关平面图形的计算中经常会用到转化的策略。请试着来解决第74页第2题的1和2 第72页的练一练和74页的第3题的第1题。 小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怎样的策略?(转化)我们要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又用到了哪些知识呢?(平移和旋转) 三、沟通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师: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多次运用到转化的策略,回想一下,我们曾经运用过转化的策略解决过那些问题? 师:(提示)我们刚刚学过的圆柱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生1:我们是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来推的? 师:还有吗? 生2: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等底等高的长方形来推导的。 生3:还有,梯形的面积也是通过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的! 师:(这是形的转化)不仅是在图形王国,在数与计算方面及数和图形结合方面都有很多问题需要运用转化策略,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回顾和整理。 我们曾经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进行计算的。比如5 ÷ 3/4=5 × 4/3 生2: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需要转换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 师:如果计算94.2 ÷ 0.6,应该怎样转化? 生3:我们在五年级学习小数除法时,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来计算的。 师:那计算小数乘法呢?生: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比如在计算1.3×2.4时是怎样想的? 再比如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简便计算,实际上多是对一些算式进行转化如:16-2.54-7.46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公开课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图形的转换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六部分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着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图形问题,灵活确定解决图形问题的思路,根据问题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法在解决问题时的价值。 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思想价值,能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能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图形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2、出示,这两幅图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第二块图形和第一块图形比较,少一部分 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比较的? 生:将两个图形重叠比较 3、出示例1 师:下面我们再看这两幅图 学生说,师电脑演示。 二、教学新课 1 (1)用多媒体呈现上面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片刻,说说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同桌交流: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图中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2)班级交流,体会“转化”策略。 教师提问: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通过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后,绝大多数的学生会认识到:图中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教师:谁来介绍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的理由。 (3)学生会用分割、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将上面的两个图形转化成完全一样的长方形。他们可能会这样描述:左边的图形,可以将上面的半圆分割下来,移到它的下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右边的图形,可以将左下角的半圆旋转到左上角,将右下角的半圆旋转到右上角,也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比较这两个长方形,它们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图中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4)多媒体演示将图中的两个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的过程,让全体学生再次经历“转化”的过程。 左图的转化过程:右图的转化过程: 呈现的过程中,再次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注意语言的严谨。比如,“将左图上面的半圆分割下来,移到它的下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说成“把上面的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再如,“右图左下角的半圆旋转到左上角,右下角的半圆旋转到右上角,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说成“把两个半圆分别旋转180°,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又如,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都是5厘米、4厘米,所以这两个图形的大小是一样的;等等。 (5)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像上面把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其实是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你们知道这个策略叫什么?(转化) 教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鹤鸣山小学:佘莎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把认数和计算中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数量关系运用于实际。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力不够,问题解决就成为低年级数学学习的难点。要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策略: 一、理解题意是前提,如何培养孩子的审题能力。 低年级审题能力从“看图说话”开始培养。即从图中找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 在加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看到主题图大部分孩子会说出3+1=4这个加法算式,但却不会完整的表述数学信息,并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看到的数学信息,小丑的左手有1个气球,右手有3个气球,一共有几个气球?这样反复的说,反复的训练只到大部分孩子看到图的第一反映不是列出算式,而是找出相关数学信息用语言表达出来,并提出问题,这就是数学中的看图说话,也是看图编题,为以后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图示解题法在低年级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在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差,掌握的知识大部分是具体的,需要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才能对所学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不可能所有的题目都用直观教具一一演示,而应该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 在一年级上册看图解决问题即大括号和问号的认识这一节课中,同样先让孩子们说信息提问题,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再把看到的信息和问题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即把看图理解图意,说出图题意,再把图意用简单的图形符号表示出来,在画图中建立数学模型,开始渗透图示解题法。 具体形象思维是低年级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加强直观教学,用具体化、形象化的内容,借助学生熟悉的实物——直观教来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启发诱导学生抛开具体实物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一年级下册第12面。思考题我们一共有10个男生,老师让我们每2个男生之间站一个女生,一共要站进多少个女生?可以先把题目改成我们一共有5个男生,老师让我们每2个男生之间站一个女生,一共要站进多少个女生?先让几个学生上讲台站一站,再让孩子们画图理解,然后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道题目。 三、数量关系是基础,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训练。 小学低年级问题解决所涉及到的数量关系都是基本的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法 (2)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列举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列举策略,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课前游戏:抽扑克牌。 (1)提出:有三张扑克牌,分别是红桃2、3、4,抽一次,一次抽一张,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你能一一列举出来吗?(红桃2、红桃3、红桃4) 2、揭示课题。 小结:同学们,将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列举了出来(板书:一一列举) 其实,一一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就运用这种新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教师导学。 (一)、理解题意,构思解法 1、谈话引入情境。 (出示草原牛羊成群图)提出:孩子们,你们喜欢草原吗?那里的风景优美,牛羊又肥又壮,还有很多的羊圈,可是牧民王叔叔在用栅栏围一块长方形的羊圈时,遇到了难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下,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理解题意。 (1)多媒体出示:王叔叔用22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围法?

(2)提出: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请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A:周长是22米 B:可以围成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 C:长与宽的和是:11米,追问:怎么得来的?(师随生回答板书:22÷2=11(米) D: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整米数。 3、填表列举,找到答案。 (1)当学生回答出以上四个答案后,若无其它回答,追问:看到“有多少种围法”,你还想到了什么?(用画图或列表整理可以知道有几种围法) (2)追问无结果时,提出: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用小棒摆、画图、列表整理) 提出:孩子们有这么多的好方法,下面请大家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一共有多少种围法,并完成下表: 4、反馈填表情况。 多媒体展示两份题单:有序排列的和无序排列的。 提问:请大家帮他们检查一下,他们找完了吗?(找完了) 5、比较分析。 (1)比较。 提出: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第一种)为什么呢?(不会遗漏、不会重复)怎样列举才不会不会遗漏、不会重复?(按一定顺序) 小结:对,在一一列举时,按一定的顺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2)分析 A:分析围法,引出面积。 提出: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还发现了什么?(一共有5种围法) 追问:虽然有这么多种围法,但不管哪一种围法,最后都与这个长方形的什么有关呢?(面积)如果你是王叔叔,你会选择哪种围法呢?(长是5,宽是

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是经过思维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具有较 强的价值性。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撑,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理解和掌握,对他们的后续发展是举足轻重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指导的一些尝试探索。 一、 工具法 工具法就是狠抓学生对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性质、定律、公 式、数量关系、计算法则等的理解和掌握,这些工具性的知识要让学生理解吃透。比如: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解答。学生真正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后,应用这类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学校举行跳绳比赛,李红每分跳168下,陈亮跳的是李红的87,王伟跳的是陈亮的76。王伟每分钟跳多少下? 学生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后,很快就知道了要求王伟每分钟 跳的,先要求出陈亮跳的。求陈亮跳的,就是求168下的87,

算式为:168×8 7 =147(下),求王伟跳的就是求147下的7 6, 算式为:147×76=126(下) 又例如:水果店运来苹果20筐,运来梨的筐数是苹果的41,又是桔子筐数的95.运来桔子多少筐? 学生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苹果筐数的41=桔子筐数的9 5 ,根据分数 乘法的意义,把等量关系变为:苹果筐数×41=桔子筐数×9 5,根据题里告诉的苹果20筐,等量关系变为:20×41=桔子筐数×9 5,要求桔子的筐数,就设桔子筐数为X,这样就列出方程: 95X=20×41,求出方程的解,问题就解决了。 又如:速度×时间=路程 单价×数量=总价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C 长=(a+b )×2、C 正=4a 、 C 圆=2×3.14×r 或C 圆=3.14×d 、S 长=ab 、S 正=a 2、S 平=ah 、 S 三= ah ÷2、S 梯=(a+b )h ÷2、S 圆=3.14R 2、 S 环=S 外圆-S 内圆=3.14(R 2-r 2)等。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公式,能大大得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是70厘米。小强骑这辆自行车通过一座1000米长的大桥,如果车轮平均每分钟转100周,大约几分钟能通过? 引导学生分析:要求时间,就要知道路程与速度。路程题里直接 告诉的,是1000米。速度题里没有直接告诉,就要先求速度,根据题里的信息,这辆自行车的车轮平均每分钟转100周,那么就要先求车轮1周转的米数,也就是求车轮这个圆的周长:3.14×

苏教版五上数学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五上数学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列举策略(1) 第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做到不重不漏,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答案。 2.通过列举法解决问题的学习、交流、反思,体会有序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 教学难点:能运用列举得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分钟) 学生自主认定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 2.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你能列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找出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吗 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多种方法,准备实物投影。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导学要点: 从宽是1米开始考虑,按这样的顺序既不会多也不会漏。

(有序思考,不遗漏、不重复) 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宽差距越大,面积越小;长、宽差距越小面积越大!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预设: (1)写数的分成 (2)有序写出用3个数字组成的所有三位数。 (3)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 让学生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结果,思考:同样都给出了四种围法,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列举。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1.第95页练一练 (1)还有哪些时刻会发出铃声? (2)除了用列举的方法还可以怎么解答? 2.练习十七第1题 【综合练习】 练习十七第2、3两题。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状元大课堂》对应练习。 【提高题:】现有1克、3克、5克的砝码各一个(砝码放右盘),在天平上最多能称出多少种不同的重量? 五、家作。 1.《状元作业本》第页第题。 2.选做:《状元作业本》第页。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本课设计的是五年级下册P105~106页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的是转化策略。转化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新颖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已经解决的问题。与前几册教材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相比,转化策略的应用更为广泛。教学不以解决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理念】: 转化法是数学解决问题时的一个重要技巧,它能分散难点,化繁为简,有迎刃而解的妙处。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转化策略的实际价值。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形式体会策略的实际价值。 (2)合理突破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转化,既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又便于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转化的策略。 (3)形成积极的策略体验。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策略”一词的理解,不能把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目标,而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有趣的故事《拼地图》引入教学,使学生感受策略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初步体会“转化”的策略。 其次,通过唤醒学生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已有经验,引入“转化”策略的学习,做好教学的衔接与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异质小组内彼此互助,共同完成“转化”策略的探究,师生进行小组评价。及时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体会“转化”策略 的广泛应用,形成积极应用策略的情感,后引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通过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转化”策略的理解,对“转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三次听朱刚老师的课了,依旧有新的收获: 亮点 1、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朱老师设计的这堂课,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体现了浓厚的数学味。从一开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园的图片”到“体育老师画圆“再”观察钟面上秒针转动锁形成的圆“充分运用了身边的资源,并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逐步认知圆。 2、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朱老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各项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探索圆的多种画法,从而引出圆的相关知识。再让学生动手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圆的认识。 3、突破传统教学:在画圆 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道数学题,不仅能更牢固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而且,通过一题多解,分析比较,寻找解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多做一些一题多解的练习题,对巩固知识,增强解题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大有益处。 “一题多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对一道题学生可能提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解法,课堂成为同学们合作、争辩、探究、交流的场所,它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题多解”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跃思路,让学生能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并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地选择解题切入点.“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不满足仅仅得出一道习题的答案,而去追求更独特、更快捷的解题方法。 “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积累解题经验,丰富解题方法,学会如何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对一道题学生可能提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解法,课堂成为同学们合作、争辩、探究、交流的场所,它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题多解”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跃思路,让学生能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并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地选择解题切入点.“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不满足仅仅得出一道习题的答案,而去追求更独特、更快捷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积累解题经验,丰富解题方法,学会如何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不断提高解题能力。总之,“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是问题解决的钥匙,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法宝。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做支撑。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多样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本人教学的一些心得,谈谈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几点看法。 解决问题就是寻找解题思路,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根据问题的性质,进行分类,小结,归纳,采用相应策略进行有的放矢地解决。并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策略和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作为指导思想,为顺利解决问题作铺垫。 小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出现以下情形:有时,面对陌生数学问题,无从下手;有时,明明思路很清楚,就是解不出来;有时,解题到一部分,思路受到堵塞;有时,审题不够细心,解题不够全面等等。导致这些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学生没有掌握好解决问题的策略。 那么,针对上面这些现象,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给学生渗透一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重视学生的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建模意识。 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该把一般的思维升华到计策谋略的境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结合平时的教学心得和教学反思,尝试以下一些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有益探索。 一、枚举策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2、让学生知道怎样转化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一张例1的格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悟转化策略作用:化复杂为简单

1、出示例1两个图形: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呢?你是怎样想的?说给同桌听。 学生交流,课件结合演示。 2、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变成长方形?(原来图形复杂、不规则,难以比较,变成长方形后便于比较。)(板书:不规则规则) 3、揭示:像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转化。(在原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下板书转化) 4、刚才这两个图形分别是怎样转化的?在这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小结:我们采用平移、旋转的方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在转化的过程中要确保前后数量相等不变。(板书:相等) 二、回顾整理(一),进一步感悟转化策略作用:化陌生为熟悉 1、其实,转化策略并不是今天才学,我们以前学习面积或者体积等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就运用了转化策略。请大家好好回忆,我们在哪些图形的学习中运用了转化策略?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汇报时学生充分列举,教师课件演示。

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是经过思维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具有较强的价值性。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撑,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理解和掌握,对他们的后续发展是举足轻重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指导的一些尝试探索。 一、 工具法 工具法就是狠抓学生对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性质、定律、公式、数量关系、计算法则等的理解和掌握,这些工具性的知识要让学生理解吃透。比如: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解答。学生真正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后,应用这类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学校举行跳绳比赛,李红每分跳168下,陈亮跳的是李红的87,王伟跳的是陈亮的76。王伟每分钟跳多少下? 学生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后,很快就知道了要求王伟每分钟跳的,先要求出陈亮跳的。求陈亮跳的,就是求168下的87, 算式为:168×87=147(下),求王伟跳的就是求147下的7 6,

算式为:147×76=126(下) 又例如:水果店运来苹果20筐,运来梨的筐数是苹果的41,又是桔子筐数的95.运来桔子多少筐? 学生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苹果筐数的41=桔子筐数的9 5 ,根据分数 乘法的意义,把等量关系变为:苹果筐数×41=桔子筐数×9 5,根据题里告诉的苹果20筐,等量关系变为:20×41=桔子筐数×9 5,要求桔子的筐数,就设桔子筐数为X,这样就列出方程: 95X=20×41,求出方程的解,问题就解决了。 又如:速度×时间=路程 单价×数量=总价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C 长=(a+b )×2、C 正=4a 、 C 圆=2×3.14×r 或C 圆=3.14×d 、S 长=ab 、S 正=a 2 、S 平=ah 、 S 三= ah ÷2、S 梯=(a+b )h ÷2、S 圆=3.14R 2、 S 环=S 外圆-S 内圆=3.14(R 2-r 2)等。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公式,能大大得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是70厘米。小强骑这辆自行车通过一座1000米长的大桥,如果车轮平均每分钟转100周,大约几分钟能通过? 引导学生分析:要求时间,就要知道路程与速度。路程题里直接告诉的,是1000米。速度题里没有直接告诉,就要先求速度,根据题里的信息,这辆自行车的车轮平均每分钟转100周,那么就要先求车轮1周转的米数,也就是求车轮这个圆的周长:3.14×70=219.8(厘米),这样就能求车轮的速度:219.8×100=21980(厘米)=219.8(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