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吕氏春秋》开春论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开春论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开春论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开春论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开春论原文及翻译

【开春】

一曰:开春始雷,则蛰虫动矣。时雨降,则草木育矣。饮食居处适,则九窍百节千脉皆通利矣。王者厚其德,积众善,而凤皇圣人

皆来至矣。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以此言物之相应也,故曰行也成也。善说者亦然。言尽理而得失利害定矣,岂为一人言哉!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於牛目。群臣多谏於太子者,曰:“雪甚

如此而行葬,民必甚疾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者,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葬,不义也。子

勿复言。”群臣皆莫敢谏,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末有以言之。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

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於涡山之尾,

{亦水}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

姓也天,故使{亦水}水见之。’於是出而为之张朝,百姓皆见之,

三日而後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难

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无嫌於欲亟葬乎?愿太子易日。先王必欲

少留而抚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雨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

义也。若此而不为,意者羞法文王也?”太子曰:“甚善。敬弛期,

更择葬日。”惠子不徒行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君而因有说文

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韩氏城新城,期十五日

而成。段乔为司空,有一县後二日,段乔执其吏而囚之。囚者之子

走告封人子高曰: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封人子高曰:“诺。”乃见段乔。自扶而上城。封人子高左右望曰:“美哉城乎!

一大功矣,子必有厚赏矣!自古及今,功若此其大也,而能无有罪戮者,未尝有也。”封人子高出,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也而出之。故曰封人子高为之言也,而匿己之为而为也;段乔听而行之也,匿己

之行而行也。说之行若此其精也,封人子高可谓善说矣。叔向之弟

羊舌虎善栾盈。栾盈有罪於晋,晋诛羊舌虎,叔向为之奴而朡。祈

奚曰:“吾闻小人得位,不争不祥;君子在忧,不救不祥。”乃往见

范宣子而说也,曰:“闻善为国者,赏不过而刑不慢。赏过则惧及

淫人,刑慢则惧及君子。与其不幸而过,宁过而赏淫人,毋过而刑

君子。故尧之刑也殛鲧,於虞而用禹;周之刑也戮管蔡,而相周公:

不慢刑也。”宣子乃命吏出叔向。救人之患者,行危苦,不避烦辱,犹不能免;今祈奚论先王之德,而叔向得免焉。学岂可以已哉!类多

若此。

【察贤】

二曰:今有良医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万也。故贤者之致功名也,比乎良医,而君人者不知疾求,岂不过哉!今夫塞者,

勇力时日卜筮祷祠无事焉,善者必胜。立功名亦然,要在得贤。魏

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国治身逸。天下之贤主,岂

必苦形愁虑哉!执其要而已矣。雪霜雨露时,则万物育矣,人民修矣,疾病妖厉去矣。故曰尧之容若委衣裘,以言少事也。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於宓子,宓子曰:“我之谓

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宓子则君子矣。逸

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义矣,任其数而已矣。巫马

期则不然,弊生事精,劳手足,烦教诏,虽治犹未至也。

【期贤】

三曰:今夫龠蝉者,务在乎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何益?明火不独在乎火,在於暗。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

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

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赵简子昼居,喟然太息曰:“异哉!吾

欲伐卫十年矣,而卫不伐。”侍者曰:“以赵之大而伐卫之细,君

若不欲则可也;君若欲之,请令伐之。”简子曰:“不如而言也。卫

有士十人於吾所,吾乃且伐之,十人者其言不义也,而我伐之,是

我为不义也。”故简子之时,卫以十人者按赵之兵,殁简子之身。

卫可谓知用人矣,游十士而国家得安。简子可谓好从谏矣,听十士

而无侵小夺弱之名。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

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

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

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於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君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於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

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

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敢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其功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

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於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不可知也。其离仁

义亦远矣!

【审为】

四曰: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审所以为,而轻重得矣。今有人於此,断首以易冠,杀身以易衣,世必惑之。是何也?冠,所以饰首也,衣,所以饰身也,杀所饰要所以饰,则不知所为矣。

世之走利有似於此。危身伤生,刈颈断头以徇利,则亦不知所为也。太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以皮帛而不受,事以珠玉而不肯,狄

人之所求者,地也。太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

父处而杀其子,吾不忍为也。皆勉处矣!为吾臣与狄人臣,奚以异?

且吾闻之,不以所以养害所养。”杖策而去。民相连而从之,遂成

国於岐山之下。太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虽贵富,不以养

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其先人之爵禄,则必重失之。生之

所自来者久矣,而轻失之,岂不惑哉!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

运釐侯,昭釐侯有忧色。子华子曰:“今使天下书铭於君之前,书

之曰:‘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然而攫之必有天下。’君将攫之乎?亡其不与?”昭釐侯曰:“寡人不攫也。”子华

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於天下也。身又重於两臂。韩之

轻於天下远;今之所争者,其轻於韩又远。君固愁身伤生以忧之,戚

不得也。”昭釐侯曰:“善。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也。”

子华子可谓知轻重矣。知轻重,故论不过。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柰何?”詹子曰:“重生。重生

则轻利。”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犹不能自胜也。”詹子曰:

“不能自胜则纵之,神无恶乎!不能自胜而强不纵者,此之谓重伤。

重伤之人无寿类矣。”

【爱类】

五曰:仁於他物,不仁於人。不得为仁。不仁於他物,独仁於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故仁人之於民也,可以便之,

无不行也。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

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

以见致民利也。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乎王公之朝,非以

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王

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非必隳人之城郭杀人之士民也。

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

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

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王曰:“然。”墨子曰:“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义犹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且有不义,则

曷为攻之?”墨子曰:“甚善。臣以宋必不可得。”王曰:“公输般,天下之巧工也。已为攻宋之械矣。”墨子曰:“请令公输般试攻之,臣请试守之。”於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公输般

九攻之,墨子九却之,不能入。故荆辍不攻宋。墨子能以术御荆免

宋之难者,此之谓也。圣王通士,不出於利民者无有。昔上古龙门

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於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勤劳为民,无苦乎禹者矣。匡章谓

惠子曰:“公之学去尊,今又王齐王,何其到也?”惠子曰:“今有

人於此,欲必击其爱子之头,石可以代之--”匡章曰:“公取之代乎?其不与?”“施取代之。子头,所重也;石,所轻也。击其所轻以

免其所重,岂不可哉!”匡章曰:“齐王之所以用兵而不休,攻击人

而不止者,其故何也?”惠子曰:“大者可以王,其次可以霸也。今

可以王齐王而寿黔首之命,免民之死,是以石代爱子头也,何为不为?”民,寒则欲火,暑则欲冰,燥则欲湿,湿则欲燥。寒暑燥湿相反,其於利民一也。利民岂一道哉!当其时而已矣。

【贵卒】

六曰: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为下。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与驽骀同。所为贵镞矢者,

为其应声而至;终日而至,则与无至同。吴起谓荆王曰:“荆所有馀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馀,臣不得而为也。”於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荆王死,贵人皆来。

尸在堂上,贵人相与射吴起。吴起号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

拔矢而走,伏尸插矢而疾言曰:“群臣乱王!”吴起死矣,且荆国之法,丽兵於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吴起之智可谓捷矣。齐襄公

即位,憎公孙无知,收其禄。无知不说,杀襄公。公子纠走鲁,公

子小白奔莒。既而国杀无知,未有君,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皆归,俱至,争先入公家。管仲扞弓射公子小白,中钩。鲍叔御公子小白僵。管子以为小白死,告公子纠曰:“安之,公孙小白已死矣!”鲍叔因

疾驱先入,故公子小白得以为君。鲍叔之智应射而令公子小白僵也,其智若镞矢也。周武君使人刺伶悝於东周。伶悝僵,令其子速哭曰:“以谁刺我父也?”刺者闻,以为死也。周以为不信,因厚罪之。赵

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窎。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

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也。几至将所而後死。

开春

开春刚刚响起雷声,蛰伏的动物就苏醒了。应时之雨降落下来,草木就滋生了。饮食居处适度,身体各种器官和骨节经脉就都通畅了。治理天下的人增加自己的美德,积累各种善行,凤凰和圣人就

都到他身边来了。共伯和修养他的品行,喜好贤士仁人,海内就都

西此来归附了。厉王之乱,王位废缺,天下诸侯就都来朝见共伯和了。这些事情说明事物是互相应和的,所以任何行为都有其相应的

结果。善于说服别人的人也是这样。把道理说透,事情最终的得失

利害就确定了,他们的议论哪里是为了某一个人随意而发呢!

魏惠王死了,安葬的日期已经临近。正遇上下大雪,深得几乎埋住牛的眼睛。臣子们有很多人劝谏太子,说;“雪下得这样大还要举

行葬礼,百姓们一定感到非常困苦,国家的费用也恐怕不够。请您

把日期推迟,改日安葬。”太子说;“做子女的,如果因为百姓劳苦

和国家费用不足的缘故就不举行先王的葬礼,这是不义的。你们不

要再说了。”臣子们都不敢再劝谏,就把达件事告诉了犀首。犀首

说:“我也没有办法去劝说,能做这件事的恐怕只有惠公吧,请让

我告诉惠公。”惠公听了说:“好吧。”就坐着车来见太子,说:“安葬的日期临近了吗?”太子说:“是的。”惠公说;“从前王季

历葬在涡山脚下,渗漏下来的水流浸坍了他的坟墓,露出了棺木的

前脸。周文王说;‘啊,先王一定是想看一看臣下和百姓吧,所以才

让漏水把棺木露出来。’于是就把棺木挖出,给它设置帷幕,举行

朝会,百姓都来谒见,三天以后才改葬。这是文王的直呀!现在安葬

的日期已经临近,但雪大得几乎埋住牛的眼睛,路难以行走,太子

您为了赶上既定日期的缘故坚持要安葬,恐怕有想快点安葬了事之

嫌吧?希望您改个日子。先王一定是想稍作停留以便安抚国家和百姓,所以才使雪下得这样大。据此推迟葬期另择日子,这样估做正是文

王的义啊!象目前这种情况还不改日安葬,想来是把效法文王当作羞

耻了?”太子说:“您说得太好了,我谨奉命缓期,另选安葬的日子。”惠子不仅使自己的主张得以实行,又使魏太子由不葬先王进

而喜好文王之义。喜好文王之义,并以此显示于天下,哪里是小功

劳呢!

韩国修筑新城的城墙,规定十五天完成。段乔做司空,主管这件事,有一个县拖延了两天,段乔就逮捕了这个县的主管官员,把他

囚禁起来。这个官员的儿子跑来告诉封人子高,说。“只有先生您

才能把我父亲从死罪中拯救出来,我想把这件事托付给先生。”封

人子高说;“好吧。”就去拜见段乔。子高自己攀登上城墙,向左右

张望说:“这城墙修得真漂呀!真算得上一件大功了,您一定能得到

重赏了。从古到今,功劳这样大又能不处罚杀戮一个人,这种人还

没有过。”封人子高离开以后,段乔就派人在夜里解开被囚禁的官

员的绳索,释放了他。所以可以说,封人子高说服别人.说了又不让

人看出是在说服他,段乔听从别人的意见并加以实行,做了又不让

人看出是自己做的。说服别人的做法如此精妙,封人子高可算是善

于说服别人了。

叔向的弟弟羊舌虎与栾盈友善,栾盈在晋国犯了罪,晋国杀了羊舌虎,叔向为此没入官府为奴,戴上了刑具。祈奚说。“我听说当

小人得到官位时,不谏争是不善,当君子处于忧患时,不援救是不善。”于是就去拜见范宣子,劝他说。“我听说善于治国的人,行

赏不过度,施刑不轻忽。行赏过度,恐怕会赏到奸人,施刑轻忽,

恐怕会处罚到君子。如果不得已做得过分了,那么宁可行赏过度赏

赐了奸人,也不要施刑过度处罚了君子。所以尧施刑罚杀死了鲧,

而在舜的时候却仍起用了鲧的儿子禹,周施刑罚诛杀了管叔蔡叔,

而仍任用他们的弟兄周公。这都是施刑不轻忽啊!”于是范宣子命令

官吏把叔向放了出来。解救别人危难的人,冒着危险和困苦,不怕

麻烦和屈辱,有时仍然不能使人免于患难,如今祈奚论说先王的德政,叔向却因而得以免遭危难。由此看来,学习怎么能废止呢!很多

事情都象这种情形一样。

察贤

假如有这样一个良医,给十个人治病治好了九个,找他治病的人必定会成千上万。贤人能为君主求致功名,就好比良医能给人治好

病一样,可是当君主的却不知赶快去寻找,这难道不是错了吗?如今

下棋人,用不着凭借勇力、时机、占卜、祭祷,技巧高的一定获胜。建立功名也是如此,关键在于得到贤人。魏文侯以卜子夏为师,与

田子方交友,对段干木礼敬尊崇,就使得国家太平,自身安逸。天

下贤明的君主哪里必定要劳身费心呢?掌握冶国要领就行了。霜雪雨

露合乎时节,万物就会生长了,人们就会舒适了,疾病和怪异灾祸

就不会发生了。所以人们说到尧的仪表形容,就说他穿着宽大下垂

的衣服,这是说他很少有政务啊!

宓子贱治理单父,每天在堂上静坐弹琴,单父就治理得很好。巫马期披星戴月,早朝晚退,昼夜不闲,亲自处理各种政务,肆父也

治理得很好。巫马期向宓子询问其中的缘故。宓子说:“我的做法

叫做使用人才,你的做法叫傲使用力气。使用力气的人当然劳苦,

使用人才的人当然安逸。”宓子算得上君子了。使四肢安逸,耳目

保全,心气平和,而官府的各种事务处理得很好,这是应该的了,

他只不过使用正确的方法罢了。巫马期却不是这样。他损伤生命,

耗费精气,手足疲劳,教令烦琐,尽管也治理得不错,但还未达到

最高境界。

期贤

如今以火照蝉的人,要做的事只在于弄亮火光、摇动树木罢了。火光不明,即使摇动那些树木,又有什么用处?弄亮火光,不仅在于

火光本身,还在于黑暗的映衬。现在这个时候,社会黑暗到极点了,国君中如有能昭明自己德行的,天下的士人归附他,就象蝉奔向明

亮的火光那样。凡国家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安定,国君的名声都不会

无缘无故地显赫,一定要得到贤士才行。

赵简子白日闲坐,慨然长叹,说:“真是不寻常啊,我想伐卫已经有十年丁,可是卫国总是伐不成。”侍从的人说,“凭赵国这样

的大国来伐卫国那样的小国,您要是不想伐它也就罢丁,您要是想

这样做,只管立即动手就是丁。”赵简子说;“事情不象你说的那样啊,卫国有十位士人在我这里。我确实想伐卫,可是这十个人都说

伐卫不义,如果我还硬去伐它,那我就是做不义的事了。”所以说,赵简子的时候,卫国用十个人就遏止了赵国的军队,直到简子去世。卫国可以算是懂得使用人才了。让十位士人出游赵国,国家就获得

了安全。简子可以算是喜欢听从劝谏了,接受十位士人的意见,从

而避免了侵夺弱小的坏名声。

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前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要挟轼致敬?”魏文侯;“这不是段千木住的里巷吗?段干木是个贤者呀,我怎么敢不致敬?而且我听说,段干木把操

守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拿我的君位同他的操守相交换,他也绝

不会同意,我怎么敢对他骄慢无礼呢?段干木是在德行上显耀,而我

只是在地位上显耀,段干木是在道义上富有,而我只是在财物上富有。”他的车夫说。“既然如此,那么您为什么不让他敞国相呢?”

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段干木不肯接受这个职位。文侯就

给了他丰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到家里去探望他。于是国人都很高兴,共同吟咏道;“我们国君喜欢廉正,把段干木来敬重,我们国君喜欢

忠诚,把段干木来推崇。”过了没多久,秦国出兵,想去攻魏,司

马唐劝谏秦君说:“段干木是个贤者,魏国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

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动兵吧?”秦君认为司马唐说得很对,于是止

住军队,不再攻魏。魏文侯可以说是善于用兵了。曾听说君子用兵,没有人看见军队的举动,大功却已告成,恐怕说的就是魏文侯这种

情况。鄙陋无知的人用兵,则是鼓声如雷,喊声动地,烟尘满天,

飞箭如雨,扶救伤兵,抬运死尸,踩着尸体,踏着血泊,使无辜百

姓尸横遍野。尽管这样,国家的存亡、君主的生死仍然不可料定。

这种做法离仁义实在是太远了。

审为

自身的生命是目的,天下是用亲保养生命的凭借。弄清哪个是目的,哪个是凭借,二者的轻重位置就能摆恰当了。假如有这样一个人,为了换帽子而砍掉头颅,为了换衣服而残杀身躯,世上的人一

定认为他胡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帽子是用来打扮头部的,衣服是

用来打扮身体的,残杀要打扮的头颅身躯以求得作打扮用的衣帽的

完好,这就是不懂得自己的行动该以什么为目的了。世上的人趋向

财利跟这种情形相似。他们危害身体,损伤生命,甚至不惜割断脖子、砍掉头颅来追求财利,这也是不懂得该以什么为目的。

太王亶父居于邠地,北方狄人攻打他。太王亶父用皮毛丝帛侍奉他们,狄人不接受,用珍珠美玉侍奉他们,狄人不应允。狄人所要

的是土地。而如果为此同狄人争战,一定含使很多年轻人战死。太

王亶父说:“跟人家的哥哥在一起,却使他的弟弟被杀,跟人家的

父亲在一起,却使他的儿子被杀,我不忍心这样做。你们都好好在

这里住下去吧,给我做臣民和给狄人做臣民有什么不同呢?而且我听说,不为用以养育民众的土地危害所养育的民众。”于是拄着手杖

离开了邠。百姓们成群结队地跟着他,终于在岐山下又建起了国家。太王亶父可算是能够看重生命了。能够看重生命,即使富贵,也不

因为供养丰足损害生命,即使贫贱,也不为了财利而拖累身体,假

如人们继承了先人的官爵俸禄,一定舍不得失去。而生命的由来长

久多了,人们却不把失去生命放在心上,达难道不是胡涂吗?

韩魏两国互相争夺侵占来的土地。子华子拜见韩昭釐侯,昭釐侯面有忧色。子华子悦:“假使现在天下人在您面前写下铭文,这样

写道:‘左手抓取这篇铭文就砍击右手,右手抓取这篇铭文就砍去

左手,但是抓取了就一定占有天下。’您是抓取呢,还是不抓取呢?”昭釐侯说:“我是不抓取的。”子华子说;“您说得很好。由此看来,两臂比天下重要。而身体又比两臂重要。韩国比天下次要得多,现

在您争夺的土地又比韩国次要得多。您丢掉两臂占有天下尚且不愿

去做,反倒要劳神伤生为得不到这些土地而忧虑,这恐怕是不得当的。”昭釐侯说;“好,教诲我的人已有很多了,但我从未听刘过这

样的话。”子华子可说是知道轻重了。知道轻重,所以议论不犯错误。

中公子牟对詹子说:“我身居江海之上,可是心却在朝廷之中,该怎么办?”詹于说;“看重生命。看重生命就会轻视名利了。中山

公子牟说:“虽然知道这个道理,还是不能克制自己。”詹子

说;“不能克制自己就放纵它,这样,精神就没什么伤害了吧,不能

克制自己又硬不放纵,这叫做双重损伤,双重损伤的人没有长寿的。”

爱类

对其他物类仁爱,对人却不仁爱,不能算是仁,对其他物类不仁爱,只是对人仁爱,仍然算是仁。所谓仁,就是对自己的同类仁爱。所以仁德的人对于百姓,只要可以使他们得利,就没有什么事情是

不去做的。

神农的教令说:“男子如果有人正当成年却不种田,那么天下就会有人因此而挨饿,女子如果有人正当成年却不缉麻,那么天下就

会有人因此而受冻。”所以神农自己亲自种田,妻子亲自缉麻,以

此表示要为百姓谋利。贤人不嫌海内路途遥远,时来时往于君主的

朝廷,并不是以此谋求私利,而是要努力为百姓谋利的缘故。国君

如有能努力为百姓谋利益,那么天下就会归附他了。统一天下,并

不一定要靠坚利的武器铠甲和经过挑选的精兵猛士,不一定非要毁

坏人家的城郭杀戮人家的臣民。上古统一天下的人很多,他们的情

形都不相同,但他们承担社会的急难,关心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

的祸害,这是相同的。

公输般制作高大的云梯,想用来进攻宋国。墨子听说这件事,从鲁国出发步行到楚国去。他撕了衣裳裹脚,日夜不停地走,一直走

了十天十夜才到达郢都。墨子拜见楚王,说:“我是北方的鄙野之人,听说大王想进攻宋国,确实有这回事吗?”楚王说;“有,”墨

子说:“您是认为一定能得到宋国才进攻它呢,还是即使得不到宋

国并且要落下不义的名声仍要进攻它呢?”楚王说:“如果一定不能

得到宋国而且有不义的名声,那么为什么还进攻它?”墨子说:“您

说得很好。我认为您一定不能得到宋国。”楚王说,“公输般是天

下最有名的巧匠,已经制作出进攻宋国的器械了。”墨子说:“请

您让公输般试着攻一攻,我来试着守一守。”于是公输般设置攻宋

的器械,墨子设置守宋的设备。公输般多次进

攻,墨于多次把他打遇,公输般不能攻人城中,所以楚国不再进攻宋国。所谓墨子能够设法抵御楚国而解救宋国的危难,说的就是

这件事。

圣明的君主和通达的士人,言行不出自为民谋利的人是没有的。上古时代,龙门山尚未开凿,吕粱山尚来打通,黄河从孟门山漫过,大水泛滥横流,不管丘陵、沃野、平原、高山,全都淹没,人们把

它叫做“鸿水”。于是禹疏通黄河,导引长江,筑起彭蠡泽的堤防,使东方洪水消退,拯救的国家有一千八百多个。这是禹的功绩啊!为

百姓辛苦操劳,没有比得上禹的了。

匡章对意子说;“您的学说主张废弃尊位,现在却尊齐王为王,

为什么言行如此矛盾昵?”惠子说:“假如有这样一个人,迫不得已,一定得击打自己的爱子之头,而爱子之头又可以用石头代替——”

匡章接过来说:“您是拿石头代替呢,还是不这样做呢?”惠子说:“我是要拿石头来代替爱子之头的。爱子之头是重要的,石头是轻

贱的,击打轻贱之物使重要之物避免受害,为什么不可以呢?”匡章

又问:“齐王用兵不休,攻战不止,是什么缘故呢?”惠子说:“因

为这样做功效大的话可以称王天下,次一等也可以称霸诸侯。现在

可以用尊齐王为王的方法使齐王罢兵,使百姓得以寿终,免于死亡,这正是用石头代替受子之头啊!为什么不去做呢?”百姓寒冷了就希

望得到火,炎热了就希望得到冰,干燥了就希望潮湿些,潮湿了就

希望干燥些。寒冷与炎热、干燥与潮湿互相对立,但它们在利于百

姓方面是一样的。为民谋利岂止一种办法呢?只不过要适合时宜罢了。

贵卒

用力贵在突发,用智贵在敏捷。同样获得一物,速度快的为优,同样哉畦对手,拖延久的为劣。人们看重骐骥,是因为它能日行千里,如果走上十天才能到达,就与劣马相同了。人们看重利箭,是

因为它能应声而至;如果整整一天才能到达,就跟没有达到目标结果

相同了。

吴起对楚王说:“楚国有余的是土地,不足的是百姓。现在您想用本就不足的百姓作战来增加本就有余的土地,我是无法办到的。”于是下令显贵们迁居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去。显贵们都深以为苦。楚

王死了,显贵们都回到京城。楚王尸体停在堂上,显贵们共同射吴起。吴起高喊着说。“我让你们看看我怎样用兵!”拔下箭跑到堂上,趴在楚王尸体上,一面把箭插于王尸,一面大声说道:“臣子们作

乱射王尸!”吴起虽说死了,而楚国的法律,武器碰到君王身体的都

要处以重罪,连及三族。吴起用智可算是敏捷。

齐襄公即位,厌恶公孙无知,收回了他的禄位。无知很不高兴,杀死了襄公。公子纠投奔到鲁国,公子小白出逃到莒国。不久国内

杀死了无知,齐国没有君主。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都动身回国,二人

同时到达国内,争先入主朝廷。管仲开弓射公子小白,射中了衣带钩。鲍叔牙让公子小白仰面倒下去。管仲以为小白死了,告诉公子

纠说;“从从容容地走吧,公子小白已经死了。”鲍叔牙乘机赶车快跑,首先进入朝廷,所以公子小白得以做国君。鲍叔牙机智地对付

管仲射来的箭让公子小白仰面倒下,他用起智来象箭一样快啊!

周武君派人刹东周刺杀伶悝。伶悝仰面倒下,让他的儿子赶快装哭,边哭边说;“这是谁刺杀了我的父亲啊?”行刺的人听到哭声,

以为伶悝已经死了。周武君认为刺客的话不诚实,于是重重地治了

他的罪。

赵国进攻中山。中山国有个力士叫吾丘鸩,穿着铁甲,拿着铁杖作战。打到什么,什么就被打碎,冲向哪里,哪里就被冲垮。举起

车来投击敌方的战车,举起人来投击敌方的将士。尽管几乎打到赵

军主帅所在之处,也还是被杀死了。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四十八岁的杜甫,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

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吕氏春秋翻译练习及参考答案

吕氏春秋翻译练习及参考答案 1.庄子行于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鴈飨之。竖子请曰:“其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杀其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吕氏春秋·必己》) 【译文】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取它。庄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2.荆平王有臣曰费无忌,害太子建,欲去之。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无忌劝王夺。王已夺之,而疏太子。无忌说王曰:『晋之霸也,近于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使太子居于城父。居一年,乃恶之曰:『建与连尹将以方城外反。』王曰:『已为我子矣,又尚奚求?』对曰:『以妻事怨。且自以为犹宋也,齐、晋又辅之,将以害荆,其事已宛,国人说之。无忌又欲杀之,谓令尹]集矣。』王信之,使执连尹。太子建出。左尹宛曰:『我贱人]宛曰:『令尹欲饮酒于子之家。』]宛欲饮令尹酒。』又谓]子常曰:『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给待之?』无忌曰:『令尹好甲兵,子出而寘之门,令尹至,必观之,已,因以为酬。』及飨日,惟门左右而寘甲兵焉。无忌因谓令尹曰:宛,杀之。国人大]宛将杀令尹,甲在门矣。』令尹使人视之,信,遂攻]『吾几祸令尹。怨,动作者莫不非令尹。沈尹戍谓令尹曰:『夫无忌,荆之谗人也,亡夫太子建,杀连尹奢,屏王之耳目,今令尹又用之,杀众不辜,以兴大谤,患几及令尹。』令尹子常曰:『是吾罪也,敢不良图。』乃杀费无忌,尽灭其族,以说其国。动而不论其义,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以灭其族,费无忌之谓乎!(《吕氏春秋·慎行》) 【译文】

最新整理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

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口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 4.狼文言文原文翻译 5.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word文档资料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 (翻译) 苏洵《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知分》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 原文: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注:【1】践绳之节:正直之士的节操。 译文: 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延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而他却不肯当。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也并不显得忧愁。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义理)啊。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楚国有一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那得到了一把宝剑。他回来的时候坐船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龙从两边缠绕住他乘坐的船。次非对船工说:“你是否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船工说:“没有见过。”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我至多不过成为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于是跳到江里去刺杀蛟龙,杀死蛟龙后又上了船,船里的人全都得以活命。孔子听到这事以后说:“好啊!不因为将成为腐肉朽骨而丢掉宝剑的,大概说的

文言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 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礼记》一则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即使有精美可口的鱼、肉,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好到极点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妙处。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有迷惑不解之处。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会从自身找原因;知道有困惑,然后自己才会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尚书·兑命篇》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这种情况的吧? 赵普 《宋史》 原文: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 吕氏春秋卷四孟夏纪劝学 【原文】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②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③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④。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注释】 ①劝学:勉励人们勤学。劝,勉励。本篇阐述的是儒家学说。②人亲:指父母。③师:指老师。④疾学:努力学习。疾: 力。 【译文】 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品德行为受到表彰。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我还没听说过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这种事。 【原文】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①者,兑②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③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⑤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

石壕吏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杜甫的《石壕吏》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诗,在课堂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两个原则,一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二是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意,体会情感。 2、品析重点诗句,感悟人物个性。 三、教学重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 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安史之乱) 对,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而就是这一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用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那段充满战火和硝烟,浸满眼泪和辛酸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 (二)初读感知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咱们叫一个同学起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其他同学做一下评价。 一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根据刚才同学们所做的评价,咱们觉得朗读古诗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明确:读准读音、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 2、下面咱们听一下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在听的时候,把握刚才咱们所说的几点。(听完后,学生谈感受) 3、下面你就根据刚才的范读录音,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男女生对读,也可以小组合读,可以读全部课文,也可以选择一部分读。 4、生展示。 (三)、品读探究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节选)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季氏将伐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秋水 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第二册 谏太宗十思疏 腾王阁序 师说 阿房宫赋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项脊轩志 五人墓碑记 登泰山记 病梅馆记 第三册 卫风·氓 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离骚(节选) 孔雀东南飞(并序) 迢迢牵牛星 归园田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并序) 山居秋暝 登高 蜀相 书愤 虞美人 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扬州慢 声声慢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赤壁赋 第四册 逍遥游(节选) 促织 柳毅传(节选) 第五册 蜀道难 将进酒 兵车行 客至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其三) 阁夜 登岳阳楼 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齐人有一妻一妾 奕秋 第六册 报任安书(节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屈原列传(节选)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含文学常识

六国论 文学常识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

《吕氏春秋》仲夏纪原文及翻译.pdf

《吕氏春秋》仲夏纪原文及翻译 【仲夏】 一曰: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 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蕤宾,其数七,其味苦, 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小暑至,螳螂生,鸡始鸣,反舌无声。 天子居明堂太庙,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 菽与鸡,其器高以觕,养壮狡。是月也,命乐师修鞀鞞鼓,均琴瑟 管箫,执干戚戈羽,调竽笙埙篪,饬锺磬柷敔。命有司为民祈祀山 川百原,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祭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 以祈谷实。农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 庙。令民无刈蓝以染,无烧炭,无暴布,门闾无闭,关市无索;挺重囚,益其食,游牝别其群,则絷腾驹,班马正。是月也,日长至, 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揜,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 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无刑,以定晏 阴之所成。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是月也,无用火南 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登山陵,可以处台榭。仲夏行 冬令,则雹霰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行春令,则五谷晚熟,百螣时起,其国乃饥;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於疫。 【大乐】 二曰: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 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 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 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阴阳。 萌芽始震,凝氵寒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於和,和出於 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 乐乃可成。成乐有具,必节嗜欲。嗜欲不辟,乐乃可务。务乐有术, 必由平出。平出於公,公出於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39、绝:断绝;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闻:听。 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导读:《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 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一样对待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尚且都不能够等同,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1.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2.《马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马说》原文及翻译 4.马说原文翻译 5.马说原文及翻译 6.马说翻译及原文 7.《马说》原文翻译 8.马说原文及翻译 上文是关于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吕氏春秋·察传》译文

察传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之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参考译文】传闻不可以不考察,由于多次流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大了。这是愚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了如果能仔细考察,就有好处;听到了如果不仔细考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了解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了解了孙叔敖,并仔细考察了他们,因此国家在诸侯中称霸。吴王从太宰嚭那里了解越王勾践,智伯从张武那里了解赵襄子,没有考察(就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必须仔细选择,对于人都必须按照情理来检验。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把音乐传授给天下老百姓并教化他们,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任用了他,舜把他任命为乐正。夔于是确定了六律,使五声谐和,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让音律调和,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因而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这件事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人谈论这件事,以至传播这件事到了宋君那里。宋君派人向姓丁的询问这件事,姓丁的答道,“(额外)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从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获取见闻,不如没有见闻。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形相似。”到了晋国探问这件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乎错误却是正确的,有很多似乎正确却是错误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既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做到慎重呢?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考察听到的传闻,就可以了解真实的情况了。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是学生们重点学习的内容。下面是分享的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

道理了。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孙权劝学 司马光撰〔宋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苏轼 六国论 原文与译文

苏轼六国论原文与译文 六国论 苏轼(宋)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g过赵从车千乘,萧、

《吕氏春秋》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注 1.庄子行于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鴈飨之。竖子请曰:“其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桑 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吕氏春秋·必己》) 【译文】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取它。庄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2.荆平王有臣曰费无忌,害太子建,欲去之。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无忌劝王夺。王已夺之,而疏太子。无忌说王曰:『晋之霸也,近于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使太子居于城父。居一年,乃恶之曰:『建与连尹将以方城外反。』王曰:『已为我子矣,又尚奚求?』对曰:『以妻事怨。且自以为犹宋也,齐、晋又辅之,将以害荆,其事已宛,国人说之。无忌又欲杀之,谓令尹]集矣。』王信之,使执连尹。太子建出 。左尹宛曰:『我贱人]宛曰:『令尹欲饮酒于子之家。』]宛欲饮令尹酒。』又谓]子常曰:『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给待之?』无忌曰:『令尹好甲兵,子出而寘之门,令尹至,必观之,已,因以为酬。』及飨日,惟门左右而寘甲兵焉。无忌因谓令尹曰:宛,杀之。国人大]宛将杀令尹,甲在门矣。』令尹使人视之,信,遂攻]『吾几祸令尹。怨,动作者莫不非令尹。沈尹戍谓令尹曰:『夫无忌,荆之谗人也,亡夫太子建,杀连尹奢,屏王之耳目,今令尹又用之,杀众不辜,以兴大谤,患几及令尹。』令尹子常曰:『是吾罪也,敢不良图。』乃杀费无忌,尽灭其族,以说其国。动而不论其义,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以灭其族,费无忌之谓乎!(《吕氏春秋·慎行》) 【译文】 楚平王有个大臣叫费无忌,嫉恨太子建,还想除掉太子。平王从秦国给太子建娶了个妻子,长得很美,费无忌劝平王把她夺过来,平王就照他说的做了,从而疏远了太子。费无忌劝平王说:“晋王之所以称霸,是因为距各诸侯国近,而我们楚国太偏僻,不能够与晋国争霸。不如扩大城父城,将太子安置在那里,以谋取北方的宋、郑、鲁、卫,大王您收取南方的吴越,这样就可以得天下了。。 王很高兴地同意了,让太子住在城父城里。太子在那里才一年,费无忌就诬陷他说:“太子建与连尹①将要在方城②外发动叛乱。”楚平王说:“他已经是我的太子了,还想要怎样?”费无忌应对说:“因为他妻子的事结了怨,而且他自以为如同宋国一样,有齐国、晋国的帮助就可以加害于我国了,他们已经谋划好了。。 王相信了他,派人逮捕了连尹,太子建跑掉了。左尹③郄宛,楚国人都很爱戴他,费无忌又想杀他,就对令尹④子常说:“郄宛想请令尹您喝酒。”又去对郄宛说:“令尹想来你家喝酒。”郄宛说:“我地位低贱,不足让令尹有辱身份到我这里喝酒,如果他一定要来,我该如何招待他呢?”费无忌说:“令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