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知识讲解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知识讲解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知识讲解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知识讲解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

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

a “见+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谓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谓语”。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一般可分为三类。 (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译时可加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象”。如: 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 故凡不学而无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潜水)者也。(2)谓语解释原因。如上述“因果判断句”,不另举例。(3)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能形成同一关系。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如:百乘,显使也(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夫战,勇气也(打仗是凭勇气的事)。 判断句 判断句是用句词或句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句。文言中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古代汉语被动句地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 叫被动句。 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 a“谓语+于+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b“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2)“为”字句。 a“为+施事者+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 子斩之。

b“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 a“见+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见+谓语+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 于卫君。 c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a“为+施事+所+谓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 人所制。 b“为+所+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被+(施事者)+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谓语”。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 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VIP专享]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漢語 文字(上): 5.为什么说结绳、契刻、八卦等不是文字?文字与图画有什么本质区别? 结绳、契刻、八卦等都是帮助和提示人们记忆的工具,而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都不是文字,和文字的产生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图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应该怎么理解取决于具体环境。只有具备下列条件时,才可以成为文字:(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2)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按照语言里的词序。(3)有些抽象的意思,语言里有字眼,不能直接画出来,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示。 6.汉字与汉语是什么关系? 汉字是辅助交际工具,它使汉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7.什么是字体?它与字的结构方式是同一概念吗? 字体是指整个文字系统的书写样式。它与字的结构方式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比较稳固的,但字体却可以变化。 8.汉字字体演变总的趋势如何? 字体要求便于书写和识别,所以汉字字体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复到简洁的。演变是缓慢的、渐进的,新字体出现,旧字体被淘汰,中间有一个交替的过程。 9.举例说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几种主要字体的特点: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一)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目 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会意字为主,也有形声和假借。所代表的词汇较多,词类也较齐全。 2.笔画纤细,曲线较少。 3.许多字还没有统一的形体。 (二)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金文的特点: 1.笔画粗肥圆浑,形体比较匀称。 2.与甲骨文非常相似,有的字笔画上有所改变。 3.内容丰富。 (三)篆文 篆文分为大篆和小篆。西周晚期到秦统一之前通行的文字属大篆。大篆的特点: 1.形体与金文接近,但笔画整齐。 2.列国字型各有特色。 小篆是汉字历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颁行的标准字体;是根据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稍作整改而来。小篆的特点: 1.形体比大篆简单,结构比金文整齐,写法有一定的规矩。 2.是一套完整而稳定的汉字系统。 (四)隶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 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隶书相对于篆书的特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古 代 汉 语 复 习 提 纲二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二 第二单元文选知识要点 冯谖客孟尝君 一、文字(从下列语句中找出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写出与它们相对的今字、本体字、本字,并解释其意义) 1、使人属孟尝君。 2、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 3、以何市而反? 4、券徧合,起。 5、孟尝君不说。 6、无纤介之祸。 二、词语(目前仅限于实词。能解释一些加黑词语的句中义) 1、贫乏不能自存。 2、食以草具。 3、比门下之客。 4、揭其剑,过其友。 5、冯公有亲乎? 6、给其事用。 7、约车治装。 8、以何市而反? 9、趋而之薛。 10、悉来合券。 11、矫命以责赐诸民。 12、孟尝君就国于薛。 13、孟尝君顾谓冯谖 14、千金,重币也。 15、被于宗庙之祟。 16、三窟已就。 三、语法 (一)注意下列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谁也?

②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③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④千金,重币也。 ⑤百乘,显使也。 ⑥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双宾语句 ①为之驾。 ②给其食用。 3、宾语前置句(应找出前置宾语,并说明为什么前置) ①客何好? ②客何能? ③以何市而反? 4、被动句 文倦于事,愦于忧。 (二)注意句中活用的词语(要说清本来是什么词,怎么活用的) ①冯谖客孟尝君。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③食之,比门下之客。 ④孟尝君客我。 ⑤孟尝君怪之。 ⑥先生不羞。 ⑦孟尝君怪其疾也。 ⑧衣冠而见之。 ⑨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鲁仲连义不帝秦 一、文字(从下列语句中找出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写出与它们相对的今字、本体字、本字,并解释其意义) 1、争之急,辨之疾。 2、诸侯辟舍。 3、纳筦键。 4、假涂于邹。 5、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6、主人必将倍殡柩。 二、词语(目前仅限于实词。能解释一些加黑词语的句中义) 1、间入邯郸。 2、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3、鲁仲连适游赵。 4、会秦围赵。 5、诸侯莫朝。 6、卒为天下笑。 7、鬼侯有子而好。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代天祥自序其诗”。(2)用 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 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 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 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 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 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 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 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 代天祥号代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 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代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代忠公,王安 石为王代公,范仲淹为范代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 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代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 丑则是一种“恶谥”。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doc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 +于+施事者”的形式 a“谓语 +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2)“为”字句。 a“为 + 施事者 +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为 +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 +谓语”的形式或““见 +谓语 +于+施事者” a“见 +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见 + 谓语 +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南北朝后,“见 +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a“为 + 施事 + 所+ 谓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为 +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被 + (施事者) +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 蒙受”,如: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 + 谓语”。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 为所”表 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得类型 在古汉语中,主语就是谓语所表示行为得受动者得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得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 有句法标志得被动句: 1)“于”字句。用介词“于”引进行为得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得形式 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得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乎”(介词)得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得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 a “见+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就是被动句) 4)“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谓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 先秦“被”就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谓语”。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得施事者,与引进得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介词“于”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知识分享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1、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3.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 《诗经》的影响:1.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历代民歌体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2.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的铺排,直叙和白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3.推动了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汲取营养 11、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2、并提: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13、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14、班固的《咏史》诗是中国五言诗的最早作品。 15、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七言诗。

我国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试题解答举例与考核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试题解答举例及考核知识点说明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试题题型包括填空题、简答题、字形分析题等。以下各小题是示例性的,因此小题总分与该大题的分数不合。 一、填空(每空1分,回答不完整的不给分,共10分): 1.汉字学萌芽于()时期,创立于()时期。 2.“小学”本来是对从事初级教育的学校的称呼,因为文字是小学所学的 主要内容,所以汉代用“小学”一词指称()。 ……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 么影响? ……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分析到小类,每字1分,共10分) 朱,伐,睹…… 四、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每字1分,共10分) 阿房宫,天姥山,阳夏 …… 五、按照要求说明句中的异体字、繁简字(30分) (一)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并与规范字一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每小题3分,

共15分) 1.都广之国,番禺之埜。(梁江淹《空青赋》) 2.脣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 (二)写出句中加黑字形所对应的繁体字或简体字,并说明在句中的字义。(每字3分,共15分): 1.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诗·小雅·吉日》) ……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期末考试评分标准 一、每空1分,回答不完整的不给分,共10分。 1.先秦;东汉。 2.文字学。 二、每题10分,共40分。 1、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部首是许慎创造的。《说文解字》按照具有相同偏旁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了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许慎叫它作“部”,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曰部首。许慎用汉字部首系统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解释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

古代汉语——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被动句都是动词谓语句.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地施受关系地不同来加以区分地: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地施事者,该句子就是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地受事者,该句子就是被动句. 被动句以其被动地表示法地不同,可分为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后者也叫被动句式.下面具体介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 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看起来和主动句很类似,只能从语义上来辨别其被动地用法.因此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也叫作语义上地被动句.例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 二、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式 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式指地是在句中有某些介词或助动词可以作为表示被动地标记.古代汉语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用介词“于(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式. 其格式是:谓语动词+“于(于)”+行为主动者. 例如: ①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②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上》)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 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⑤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陈胜项籍传》) 由于介词“于(于)”地用法较多(参见第十三课“介词”),因此在被动句里位于介词“于(于)”后面地名词性成份有时只是介绍行为地处所,而不是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例如: ⑥傅说举于版筑之中.(《孟子?告子下》) ⑦西伯,伯也,拘于羑里.(司马迁《报任安书》) 以上句中,动词皆为被动用法,但是后面地介词“于”引进地都是处所.因此以上句子都属于语义上地被动句.对于这些易于混淆地句子,在学习时要注意辨别.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于”古代和“乎”读音接近,因此该介词也写作“乎”.用“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式如: ⑨万当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⑩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书》) 以上两句“乎”都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获乎庄公”即被庄公擒获,“遗乎今”即被今人遗弃. .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地被动句式,“为……所……”式. 其格式是:“为”+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 例如: ①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上古之世》) 有时在上文已经交代清楚地情况下,“为”后面地行为主动者可以不出现,这样“为”就直接位于动词前,成为表示被动地标志.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④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成公二年》) 在动词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又在动词前加上“所”,构成“为……所……”句式.例如: ⑧方术不用,为人所疑.(《荀子?尧问》)

古代汉语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 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 最早见于《玉篇。五音声论》。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 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 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 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 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 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 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做流水对。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11、扇面对:(隔句对) 即第一句与第三句对偶,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偶。这种对偶格式在骈文体中很常见,受骈文体这种格式的影响,近体诗中有时也可见到。 12、对偶: 就是两个平行的句子,它们的句法结构是相同的,两句中相应的位置上的词的性质也是相同或相近的。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六书造字法 六书造字法: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汉字的四大造字法 简介:古代中国人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六书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还有不够完善周密的地方。但它仍然不失为了解汉字的最好的纲要。可以说?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最初产生的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是构字方式的一种文字。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龜?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魚?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門?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会意字

概述会意字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 也。?类指事类,谊同义,同挥,指犹言导向。他这八字的界 说比较含混,大致是说,比拼代表某些事物的文,并合其义而 成新义,而对这个新义的理解需要依 假借字 简介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 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 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 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作??,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方的意思。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 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见”字句。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3) 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 a “见+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谓语+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 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 a “为+施事+所+谓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所+谓语”,女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谓语”女口:臣被尚书召问。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女口: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谓语”。女口: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

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 【摘要】:被动句是古代汉语语法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依据有无形式标记,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可分为形式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两大类,而形式被动句又分为若干小类。文章通过对古代汉语被动句概念的界定,类型的探析,可以深化我们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我们识别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能力。 【关键词】:被动句;概念;形式被动句;意念被动句 我这个题目为”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但由于自身学习能力有限,再加之查找的资料不充分,所以在这个题目下我只从两大方面谈谈自己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 一、被动句概念的界定 被动句是一种表述主语遭受情况的句子,句中主语全为动作的承受者而非动作的施动者。既表遭受,当然就不是自己乐意接受的,因此这种句子一般只表示受损失或者不希望出现的情况。 被动句出现较晚,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曾谓:”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直到甲骨文金文里也还是这种情况。真正的被动式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①然而唐钰明等作过统计,汉语被动句金文中13见,《左传》19见,《墨子》23见,《荀子》36见,《战国策》48见。可见,王力先生讲的金文里没有被动和主动区别的见解,是不够精确的。大量文献语言材料的考察和研究表明:被动句肇始于金文,继之不断发展,形式渐趋多样。 被动句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被动句就是被动句式, 即由被动式充当全句(或分句) 谓语的句子。它指既包含一个表被动意义的动词又具有形式标志(如”于、为、为~所、见、被”等) 的类似于词组或短语性质的结构形式, 如”制于人、为天下笑、见欺于王、被尚书召问”等等。广义的被动句还包括意念被动句, 即只表达被动意义而无形式标志的句子。 被动式就是被动结构; 先有被动式, 后有被动句, 二者不是等同的, 属于不同的层次和平面。二者在表达”与主动相对的被动”这个意义上没有区别, 但只有被动式(被动结构) 作全句(或分句) 的谓语的句子才是被动句。有的句子虽然包含作定语的被动式和作宾语的被动式, 但不能算被动句, 如”然见将军之仇报, 而燕见陵之愧除矣。” (《史记·刺客列传》) 和”吾闻先即制人, 后即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 二例句, 就不能算是被动句。被动式可以是句, 但不一定是句。 接下来,文章将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做进一步探析。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良心出品必属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 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 1 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 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四、汉字的发展(形体演变):分古文字、今文字两个阶段。 1 秦以前的古文字: ①甲骨文: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文字,主用于占卜。又叫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 ②金文:周代铸在青铜器上的古文字,多为铭记之辞。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 ③战国古文字:分秦大篆和六国古文字。秦大篆:战国时秦国古文字,保存于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里面。六国古文字:指与秦大篆同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古文字。 ④小篆:又叫秦篆,省改大篆而形成的秦代通行的标准文字。《说文?叙》:“皆取《史籀》大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 秦以后的今文字: ①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秦隶:又叫古隶,相传为秦时徒隶创制,是对小篆的一种简化写法。秦隶承上启下,处于由小篆到汉隶的过渡阶段。汉隶:又叫今隶,汉代通行的标准文字。汉隶承秦隶而来,如果说秦隶是古文字的结尾,那么汉隶就是今文字的开端。 ②楷书:又叫真书或正书,是魏晋以来的通行的汉字字体。“楷” 有“楷模”、“法式”之义。楷书直接从“八分”汉隶演变来,是综隶、草之长而产生的新字体。 ③草书:是某种正规书体的草率写法。又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又叫隶草,东汉章帝时命名;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去掉隶草的波折挑法而趋楷化;狂草由今草演变而来,书写快速诡奇,笔画顺势勾连,泼洒随意恣肆。 ④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晋代。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行书书法代表人物。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之

郭锡良古代汉语重点大纲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大纲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docx

古代被句的型在古中,主是所表示行的受者的句式叫被句。 A上表被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离。”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有句法志的被句: 1)“于”字句。用介“于”引行的施者,表示被,即“ +于+施事者”的形式 a“ + 于+ 施事者”如:楚王内惑于袖,外欺于。 b“于”字句常用于主与被比的复句里。如: 心者治人,力者治于人。 c“乎” (介)的法功能与介“于”同。 2)“ ”字句。 a “ + 施事者 + 及物”,如:(吾子)今赤帝子之。 b“ + 及物”,如:父母宗族,皆戮没。 3)“ ”字句。前用“ ”表示被,构成 “ +”的形式或““ ++于+施事者” a “ + ”如:人皆以侮辱。 b“ + +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于君。

c 南北朝后,“ + (主句)”表示“ 我怎”,如“慈父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 句) 4)“ ??所??”句。 a“ + 施事 + 所+ ”。如:先即制人,后人所制。 b“ + 所+ ”,如:不者,若属皆且所。身客死于秦, 天下笑 5)“被”字句。 a “被 + (施事者) + ”如:臣被尚召。 信而疑,忠而被流被雨打吹去 b先秦“被”是及物,意“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代后,至今,“被 + ”。如:杯子被打 破了。 1、用“ ”、“ ??所??”或“?? 所??”表被。介“ ”引行作的施事者,与引 的名或名性构成介构在句中作状。例如: ⑴身死人手,天下笑者。(《屈原列》)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天下笑。(《伶官序》)

⑶有如此之而秦人威之所劫。(《六国》) ⑷不者,若属皆且所。(《宴》) 2、用“于”或“受??于??”表被。介“于”引出作的主者,与引的名或名性构成 介构,在句中作。例如: ⑸夫而燕弱,而君幸于王。 ⑹六皆通之,不拘于,学于余。(《 》) ⑺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近。(溥《五人墓碑》 ⑻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 3、用“ ”或“ ??于??”(“ ”引出作的主者)表被。 例如: ⑼信而疑,忠而被。 ⑽秦城恐不可得,徒欺。(《廉相如列》) ⑾臣恐欺于王而?? (《廉相如列》) ⑿吾常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被”表被。“被”引出作的主者,种形式和 代的被句似。例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