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经选读题库(含问题详解)

内经选读题库(含问题详解)

内经选读题库(含问题详解)
内经选读题库(含问题详解)

哲学部分

一、名词术语

1、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在动力的场所。

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3、胀:指胸膈胀满。

4、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5、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6、濡泄:又称湿泄。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而致肠鸣腹泻,大便稀溏的病证。

7、端络经脉:推求经脉的分布。端络,理出头绪。

8、气穴:经气所输注的孔穴,也称经穴。

9、谿谷:泛指人身的肌肉间隙。

10、痎疟:疟疾的总称。

11、法阴阳:效法阴阳的法则或规律。法,取法、效法之意。

12、喘麤为之俛仰:呼吸急促而困难,前俯后仰之状。麤,粗的异体字。俛,俯的异体字。

13、烦冤:烦闷不舒。

14、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15、阴萎:即阳事不举,又叫阳痿。痿,与萎同,萎弱不用也。

16、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即春弦(规),夏洪(矩),秋毛(衡),冬石(权)。权为秤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圆之器,矩为作方之器。

17、身常清:身体常有清冷的感觉。

18、按尺寸:切寸口脉之浮沉,按尺肤部皮肤之滑涩。尺,尺肤部。寸,寸口脉。

19、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二、单选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

A、阳生阴长

B、阳杀阴藏

C、阴静阳躁

D、阳化气,阴成形

E、水为阴,火为阳

(C)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气厚者为()

A、阳中之阴B、阳中之阳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E、以上均不是

(B)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味厚者的功能是()

A、通B、泄C、发热D、发泄E、发散

(B)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痛而后肿者”是由于()

A、寒伤形

B、热伤气

C、形伤气

D、气伤形

E、寒伤气

(D)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肿而后痛者”是由于()

A、寒伤形

B、热伤气

C、形伤气

D、气伤形

E、寒伤气

(C)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A、病因

B、病机

C、正气

D、病性

E、阴阳

(E)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机理是()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脾阳衰不能运化水谷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

(B)

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胀”的机理是()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浊阴滞于上而不能降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

(C)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其中“气”是指()

A、水谷之精气

B、天地之精气

C、真元之气

D、药食之气

E、正气

(C)

10、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药物的性能是()

A、固表发汗

B、发散属阳

C、宣通肺气

D、补虚

E、涌泄属阴

(B)

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C)

1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A)

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秋伤于湿”,到冬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D)

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春伤于风”,到夏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B)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出上窍”,“清阳”是指()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营血

(B)

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腠理”,“清阳”是指()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卫气

(E)

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实四肢”,“清阳”是指()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营血

(C)

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出下窍”,“浊阴”是指()

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营血

(A)

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走五脏”,“浊阴”是指()

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精血津液

E、卫气

(D)

2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的征兆”是()

A、上下

B、左右

C、水火

D、血气

E、男女

(C)

2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腹满,死”的机理是()

A、阴阳离决

B、脾气绝

C、邪气壅盛

D、阴阳竭绝

E、正气亡失

(B)

2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谷气通于()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C)

2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经文中“之”是指()

A、阴阳五行

B、脏腑气血

C、养生规律

D、呼吸精气

E、七损八益

(E)

24、《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这句经文说明了()

A、阴阳的统一性

B、阴阳的对立性

C、阴阳的运动性

D、阴阳的可分性

E、阴阳的物质性

(D)

25、《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段经文中“一”是指()

A、一致

B、离合

C、一阴一阳

D、一元

E、气

(C)

2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气”的病因是()

A、寒暑

B、喜怒

C、湿邪

D、燥邪

E、劳作

(B)

2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形”的病因是()

A、寒暑

B、喜怒

C、悲

D、恐

E、劳作

(A)

三、多选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的走向是()

①出上窍②走五脏③发腠理④归六腑⑤出下窍

(②④⑤)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的走向是()

①出上窍②走五脏③发腠理④归六腑⑤实四肢

(①③⑤)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不知七损八益,则年五十出现()

①阴气自半②起居衰③体重④九窍不利⑤耳目不聪明

(③⑤)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阳胜则出现()

①身热②寒厥③齿干④腠理闭⑤喘粗为之俯仰

(①③④⑤)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阳的特性()

①静②躁③化气④成形⑤生清

(②③⑤)

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阴的特性()

①静②躁③化气④成形⑤生浊

(①④⑤)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的畴里包括下例哪些容()

①生杀之本始②天地之道③变化之父母④万物之纲纪⑤神明之府

(①②③④⑤)

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应做到()

①从阴引阳②从阳引阴③以右治左④以左治右⑤以我知彼

(①②③④⑤)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阴胜则出现()

①汗出②数慄而寒③齿干④腠理闭⑤

身常清

(①②⑤)

南京中医药大学成教2008夜本内经试卷

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选读》课程试卷 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得分 一.选择题 A型题(每一道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写在该题右侧之括号内。共30分,每题1分) 1.《类经》的作者是: ( ) A.杨上善 B.王冰 C.张志聪D.张介宾 E.张琦 2.《素问·咳论》认为咳的病因首推: ( ) A.湿邪 B.风邪 C.寒邪 D.燥邪 E.火邪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壮火”指: ( ) A.药食气味温和者B.药食气味纯阳者 C.生理之火 D.病理之火 E.以上都不是 4.《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体若燔炭”的病因是 ( ) A.风B.暑C.寒D.湿 E.热 5.《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气上是指: ( ) A.阳气亢盛 B.肝气上逆 C.血液郁积头部 D.阴寒之气积于胸中 E.营卫之气,逆而上行 6.《灵枢·百病始生》云:“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指: ( ) A.营、卫之气虚弱B.气、血虚弱 C.阴阳皆虚 D.外界虚邪之风与人体正气虚弱 E.以上都不是 7.《素问·平人气象论》称:“溺黄赤安卧者”为: ( ) A.胃疽 B.谷疽 C.黄疸D.黑疸 E.以上都不是 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寒甚则” ( ) A.肿 B.痛 C.浮 D.泻 E.热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浊阴”指: ( ) A.糟粕B.刚悍之气 C.精血津液D.痰饮与瘀血 E.以上都不是 10.《素问·咳论》:“使人多涕唾”,句中“涕唾”是指: ( ) A.鼻涕 B.涎液 C.痰 D.唾液 E.津液 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清气在下,则生” ( ) A.飧泄B.洞泄 C.溏出糜 D.濡泄 E.后泄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称“神明之府”指: ( ) A.心B.脑 C.膻中 D.精力旺盛 E.以上皆非 13.《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腰转摇不能”是由于: ( ) A.髓海不足,神气衰微 B.心肺失强败坏 C.肾脏失强 D.肝脏失强 E.脾脏失强 14.《灵枢·大惑论》认为目系上属于: ( ) A.肝 B.心 C.脑 D.脾 E.肺 15.《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属于脾的病机是: ( ) A.诸风掉眩 B.诸湿肿满 C.诸厥固泄 D.诸寒收引 E.以上都不是 16.《灵枢·水胀》认为:身肿、腹大、皮色青黄、腹上络脉突起为: ( ) A.肤胀 B.臌胀 C.肠覃 D.石瘕 E.石水

中医药大学2018年专升本下学期期末内经选读 - 复习题及答案-名校版

广州中医药大学成教点 《内经选读》试卷 姓名:学号:年级:专业层次: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是( D )。 A.阴阳学说 B.养生学说 C.病因学说 D.藏象学说 2.《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生气通天”应解释为(A)。 A.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互相通应 B.人体阳气与自然界相互通应 C.人体卫气与自然界相互通应 D.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变化关系密切 3.《素问?六节藏象论》“仓廪之本”指的是(B)。 A.胃 B.脾 C.口 D.魄 4.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季节的关系是(C)。 A.脾主长夏 B.脾主四时 C.各十八日寄治 D.脾主夏 5.《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用补益药治疗正虚而所致痞塞不通之证的治法属(D). A.热因热用 B.求其属 C.正治法 D.塞因塞用 6.《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 B ) A、《白氏内经》 B、《汉书·艺文志》 C、《史记》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是由于(D) A 、肾不化气B、肝失疏泄 C.肺失宣降 D.膀胱不藏 E.气化失常 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精不足者”的治则是(E) A、滋养胃阴 B、滋养肝肾 C、补之以阴 D、温之以气 E、补之以味 9.最早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是(A) A 、《黄帝内经太素》B、《素问吴注》C、《黄帝素问直解》D、《黄帝内经素问》E、《读素问钞》 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胀”的机理是(C)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浊阴滞于上而不能降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 11.《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肾为(B) A、阴精之本 B、封藏之本 C、阳气之本 D、先天之本 E、罢极之本

内经选读试题-2

内经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02979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首次整理增删编次《内经》篇目与内容并对其进行全面注释的医家是( )。A.全元起 B.杨上善 C.吴昆 D.王冰 2.《灵枢》之名最早被称为( )。 A.《针经》 B.《九卷》 C.《玉枢》 D.《神枢》 3.《黄帝内经》引用的医学文献大约有( )。 A.十余种 B.二十余种 C.三十余种 D.四十余种 4.男子“天癸”产生的年岁在( )。 A.八岁 B.二八 C.三八 D.四八 5.《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 )。 A.天运不光明 B.折寿而不彰 C.内闭于九窍 D.外壅于肌肉 6.《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病机是( )。 A.阴阳反作 B.阴阳离决 C.气血失和 D.脏腑失常 7.《灵兰秘典论》称肺是( )。 A.君主之官 B.相傅之官 C.中正之官 D.仓禀之官 8.《六节藏象论》认为心的华彩反映在( )。 A.面 B.唇四白 C.发 D.毛 9.《五脏别论》认为五脏的功能特点是( )。 A.藏而不写 B.实而不满 C.写而不藏 D.输写浊气

10.《脉要精微论》认为诊脉的最佳时间是( )。 A.平旦 B.鸡鸣 C.黄昏 D.日中 11.《太阴阳明论》“脾不主时”的涵义是( )。 A.独主长夏 B.独主春季 C.独主秋季 D.分主四季之末 12.《热论》“热遗”产生的原因是( )。 A.热甚而强食 B.单感寒邪 C.两感于寒 D.劳倦过度 13.《举痛论》指出过度的悲忧将导致( )。 A.气乱 B.气缓 C.气耗 D.气消 14.《痹论》认为春天感邪所产生的痹证是( )。 A.骨痹 B.筋痹 C.脉痹 D.肌痹 15.《调经论》认为“气有余则”( )。 A.笑不休 B.喘咳上气 C.怒 D.悲 16.《至真要大论》指出“澄澈清冷,皆属于( )”。 A.风 B.寒 C.暑 D.湿 17.《本神》说“意有所存谓之”( )。 A.智 B.虑 C.思 D.志 18.《营卫生会》认为营卫之气一昼夜间在人体的循行周数为( )。 A.三十 B.四十 C.五十 D.六十 19.《水胀》认为出现腹大身尽肿、皮厚、按之凹陷不起、腹色不变者,其病证当属( )。 A.肤胀 B.鼓胀 C.水胀 D.肠覃 20.《百病始生》认为清湿之邪容易侵犯的人体部位是( )。 A.上 B.下 C.左 D.右

内经选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内经选读复习题 一、多项选择题 1.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内容,下列属邪气内伏延期而发的病变是( )。 A.飧泄 B.洞泄 C.温病 D.痎疟 E.肠氵辟 2.《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述“百病之始生”的原因是( )。 A.风雨寒暑 B.居处 C.饮食 D.燥湿 E.阴阳喜怒 3.《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的“以此参伍”,其内容主要包括( )。 A.视精明,察五色 B.按尺肤,知滑涩 C.切脉动静 D.审问病情 E.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 4.《素问·热论》全篇原文所涉及的外感病有( )。 A.广义伤寒 B.狭义伤寒 C.温病 D.寒湿病 E.暑病 5.据《素问·痹论》的内容,“行痹”的辨证依据是( )。 A.肢节酸痛 B.肢节剧痛 C.肢节重痛 D.疼痛游走无定外 E.重痛不移 6.《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其“逆从”是指( )。 A.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 B.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 C.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 D.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 E.不求标本求其中气 7.据《灵枢·天年》所述,下列属长寿的生理表现的是( )。 A.呼吸微徐 B.气以度行 C.肌肉解利 D.五脏坚固 E.血脉和调 二、填空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夏伤于暑,;秋伤于湿,。” 2.《素问·太阴阳明论》:“故伤于风者,受之,伤于湿者,受之。” 3.《灵枢·营卫生会》:“其者为营,者为卫。” 4.《素问·玉机真藏论》:“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不泽,毛折乃死。” 5.《素问·脉要精微论》:“春应中,夏应中矩,秋应中,冬应中权。” 6.《素问·咳论》认为,肺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二是,二者是引发肺咳的主要机理。 7.《素问·咳论》论及咳病刺治的取穴原则时说:“治者治其俞,治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8.《素问·痹论》在论述痹论发生与季节的关系时说:“以冬遇此者为痹;以春遇此者为_________痹。”

20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内经选读200530期末考试复习题

山东中医药大学内经选读期末考试复习题 1.(1分)据《灵枢·水胀》所论,“色苍黄,腹筋起”的症状属()。 A. 水胀 B. 肤胀 C. 鼓胀 D. 肠覃 参考答案: C 2.(1分)《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说明了阴阳的() A. 对立制约 B. 相互转化 C. 无限可分 D. 互根互用 参考答案: C 3.(1分)《素问·六节藏象论》称“罢极之本”的脏是()。 A. 肾 B. 肝 C. 肺 D. 胆 参考答案: B 4.(1分)《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被称作是“魂之居”的是() A. 心 B. 肝 C. 肺 D. 肾 参考答案: B 5.(1分)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述,“精明之府”是指()。 A. 头 B. 脑 C. 心 D. 胸 参考答案: A 6.(1分)《灵枢·百病始生》“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之“两虚”是指() A. 虚邪与正虚 B. 气虚与血虚

C. 虚邪与虚风 D. 阴虚与阳虚 参考答案: A 7.(1分)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 A. 《黄帝内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神农本草经》 参考答案: A 8.(1分)《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 A. 阴阳 B. 寒热 C. 虚实 D. 气血 参考答案: C 9.(1分)《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A. 阴气 B. 阳气 C. 阴阳之气 D. 卫气 参考答案: B 10.(1分)《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恬惔虚无”的含义是指() A. 思想安闲,心无杂念 B. 精神充沛 C. 面部安详 D. 身体放松 参考答案: B 11.(1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A. 病因 B. 病机 C. 正气 D. 阴阳 参考答案: D 12.(1分)《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审察(),无失气宜” A. 病因 B. 病机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一、名词术语 1.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 2.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 3、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4. 任物: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 5.上下不并:指阴阳之气发生壅塞阻隔而不能相互交通。 1.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遵循。 2.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3.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 4.任物: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 5.开鬼门,洁净府: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 一、单选题 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 A、《史记·扁鹊传》 B、《七略》 C、王叔和《脉经》 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B) 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温病条辨》 (A) 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 A、黄帝B、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 (B) 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 A、战国 B、东汉 C、西汉D、战国至秦汉E、秦汉之际 (D) 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 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B、刘歆的《七略》 C、司马迁的《史记》 D、《后汉书》 E、《吕氏春秋》 (A) 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 A、《黄帝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 E、《脉经》 (D) 7、《灵枢》之名始自() A、唐朝王冰 B、东汉张仲景 C、晋代皇甫谧 D、西汉刘向 E、西汉刘歆 (A) 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B) 9、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素问直解》 D、《太素》 E、《素问吴注》 (A)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导读:《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B经太素》,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温病条辨》,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D),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始见于(E)A、《黄帝内经》,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B)A、《黄帝内经》,B、《黄帝内经素问》C、《素问直解》, 绪论一、单选题 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B 经太素》 (B) ) A、《史记·扁鹊传》 B、《七略》 C、王叔和《脉经》 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E、杨上善《黄帝内 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A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温病条辨》 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 B) A、黄帝B、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 D、刘向 E、王冰 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D ) A、战国 B、东汉 C、西汉 D、战国至秦汉 E、秦汉之际 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 ) 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B、刘歆的《七略》 C、司马迁的《史记》 D、《后汉书》 E、《吕氏春秋》 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E)A、《黄帝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 E、《脉经》 7、《灵枢》之名始自(A)

A、唐朝王冰 B、东汉张仲景 C、晋代皇甫谧 D、西汉刘向 E、西汉刘歆 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B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9、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A )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素问直解》 D、《太素》 E、《素问吴注》 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D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类经》 D、《黄帝内经太素》 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B )A、杨上善 B、王冰 C、张介宾 D、马莳 E、林亿 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C )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D、《黄帝内经太素》 E、《类经》 (A) (B) (A) (D)

2018年自学考试《内经选读》试题及答案(A卷)

2018年自学考试《内经选读》试题及答案(A卷) 一、名词术语 1、陵居:依丘陵而居住。 2、褐荐:穿粗布衣,铺草席。褐,粗布衣。荐,草席。 3、华食:鲜美酥酪骨肉之类的食品。 4、毒药:泛指治病的药物。张介宾注:“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 5、灸焫:用艾火烧灼,或火针、火罐治病的方法。 6、食胕:以经过发酵制成的鱼肉、豉酱之类物品为主食。胕,同腐。 7、挛痹:筋脉拘挛,骨节麻痹疼痛类疾病。 8、九针:古代用以治病的针具。即《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载之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9、导引按蹻:古人用运动肢体、调节呼吸以及按摩等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方法。 10、杂合以治:根据五方病人及其所患疾病不同,综合五方各种治疗手段或方法予以治疗。 11、引:即指补气升提之法。 12、鑱石:古代石制针具。 13、神不使:神机衰败,针灸、药物已不能发挥治疗作用。 14、五谷: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15、五果:王冰注:“谓桃、李、杏、栗、枣也。” 16、五畜:王冰注:“谓牛、羊、豕、犬、鸡也。” 17、五菜:王冰注:“谓葵、藿、薤、葱、韭也。” 18、病有标本:指疾病的发生有先后、缓急、主次之分。 19、刺有逆从:针刺治病有逆治、从治之别。逆治:病在本而治标,病在标而治本。从治:病在本而治本,病在标而治标。 20、前后相应:治病时注意对先发生的病证和后发生的病证相互照应。 21、标本相移:治病时对本病和标病治疗的先后或逆从,要根据病情决定。标本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转移的。 22、正行无问:正确的治疗行为,没有疑问。 23、小大不利:大小便不通利。 24、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病证轻浅者,标本兼治。病证急重者,标本单独施治,或治本,或治标,以求治之精专,增强疗效。间,病轻。 25、能毒:耐受气猛味厚作用峻猛的药物。 26、行复如法:对邪气不除,病不愈者,可用上述方法继续用药。 27、重身:妇女怀孕者,以其身中有身,故曰“重身”。 28、微者逆之:病势轻浅,病情单纯,疾病表象与病机一致,逆其病象而治。 29、甚者从之:病势急,病情深重、复杂,疾病表象与病机不完全一致,用药当顺从与病机不一致的表象而治。 30、劳者温之:虚劳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疗。 31、损者温之:虚损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疗。 32、逸者行之:由过度安逸导致气血壅滞,运行迟缓一类病证,治宜行气活血法。 33、惊者平之:惊悸不安、精神亢奋一类病证,以镇静安神法平抑之。 34、摩之浴之:按摩、汤液浸渍洗浴治病的方法。

《内经选读》论述题

【论述题】 1试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是肺病的主要见症。“肺之令人咳”把咳与肺联系在一起。内外合邪,伤肺成咳。就肺而言,是“内外合邪,因而客之”的结果,肺为娇嫩清肃洁净之脏,若风寒外袭,加之内有寒饮食入胃,其寒气上犯于肺,外内之邪相合,致使肺气失于宣降而产生咳。咳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肺为脏之长,为心之盖,受百脉之朝会,故其它脏腑发生病变,均会波及于肺,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如临证可见肝火上犯肺之咳,心肺气虚之咳,肺肾阴虚之咳,肺脾气虚之咳,水寒射肺之咳等,故张志聪注云:“肺主气而位居尊高,受百脉之朝会,是咳虽肺证,而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因此临证除用宣肺、益肺、降肺、润肺、清肺治咳之法外,还有如培土生金、佐金平木、金水相生诸法,其理皆在于此。 2试述痹证的病因、病机、分证和治疗? (1)痹证的病因:风寒湿气夹杂侵袭人体,壅闭经络,闭阻气血而成为痹证。风性善行数变,故风气偏盛者,痹痛行无定处,称为行痹;寒性凝滞收引,寒气盛者其痛剧烈,称为痛痹;浊气重浊粘滞,湿邪偏盛,症见肢体沉重,酸痛不移,称为着痹。(2)痹证的病机:营卫之气,皆水谷所化。营气精专柔顺,能入脉中,循脉上下而灌注五脏六腑,濡养全身。卫气熛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中,行于皮肤分肉间,布散于胸腹。故营卫气虚或失调,都能制使奏理皮肤疏松,精脉涩滞,筋骨肌肉五脏六腑失于濡养温驯,此时易受风寒湿邪侵袭而发为痹,故曰“逆其气则病”“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3)痹证的分证:五脏痹,由体痹发展而成,五脏精气损伤,加之复感风寒湿气,则体痹内传相应之脏而成五脏痹。六腑痹,因饮食不洁,肠胃先伤,痹邪内传于腑而成。五体痹(4)痹证的治疗:脏痹以“输穴”为主刺治,腑痹以“合穴”为主刺治,“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分之”,如用右归饮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骨痹,用四物汤合桂枝汤加减治疗筋痹,用黄耆建中汤合羌活盛湿汤治疗皮痹。 3为什么“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乃人身气血津液化生之源泉;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阴经阳经总会于宗筋,合于阳明。会于前阴者虽有九脉,但冲脉、阳明脉占重要地位,而冲脉通过气街与阳明相会,以接受阳明的气血,故冲脉之气血本之于阳明。所以高世拭说”阳明者,胃也,受盛水谷,故为五脏六腑之海,皮、肉、筋、脉、骨皆资于水谷之精,故阳明主润宗筋…….痿则机关不利,筋骨不和,皆由阳明不能濡润,所以治痿独取阳明也“。“治痿独取阳明”源于《灵枢.根结》“痿疾者取之阳明”的针刺治疗原则,不能当成治痿之独法。如“各补其荣而通其俞”,并不拘限于阳明胃经。表明治疗痿证既要重视阳明后天之本,又要重视辩证论治,可见独取阳明只是突出阳明胃对于治痿的重要作用而已。4“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病变机理是什么?它们与现在所说的“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盛则热,阳盛则寒”有何不同? “阳虚则外寒“是指外感表证中恶寒症状产生的机理。”阳虚“指肌表卫阳为寒邪喝阻不能宣达,肌表失于温驯所致,治宜辛温发散,透解表邪。而”阳虚则寒“是指全身性的或者某一内脏之阳虚损,机体失温而致,治疗宜温补阳气。“阴虚则内热“指脾气虚发热,”阴虚则热“指肺胃或肝肾之阴不足,虚火内生发热。”阳盛则外热“指外感寒邪所致的表证发热,”阳盛则热“指邪气入侵,阳气亢盛所致的发热,包括内热和表热证。”阴盛则内寒“指阴寒上逆,积于胸中,损伤胸阳的内寒证,‘阴盛则寒”现在泛指一切脏腑机能衰退或代谢潴留的内寒证。 5“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与“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的意思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同。“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对虚寒虚热病证治本法则的论述。阴虚阳热,病本于阴虚,其“热”乃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偏亢而出现的虚热,故用苦寒药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作者:————————————————————————————————日期:

一、名词术语 1.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 2.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 3、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4. 任物: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 5.上下不并:指阴阳之气发生壅塞阻隔而不能相互交通。 1.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遵循。 2.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3.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 4.任物: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 5.开鬼门,洁净府: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 一、单选题 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 A、《史记·扁鹊传》 B、《七略》 C、王叔和《脉经》 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B) 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温病条辨》 (A) 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 A、黄帝B、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 (B) 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 A、战国 B、东汉 C、西汉D、战国至秦汉E、秦汉之际 (D) 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 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B、刘歆的《七略》 C、司马迁的《史记》 D、《后汉书》 E、《吕氏春秋》 (A) 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 A、《黄帝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 E、《脉经》 (D) 7、《灵枢》之名始自() A、唐朝王冰 B、东汉张仲景 C、晋代皇甫谧 D、西汉刘向 E、西汉刘歆 (A) 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B) 9、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素问直解》 D、《太素》 E、《素问吴注》 (A)

内经选读大题

1.如何理解“阳盛则阴病”?举例说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此处阴胜是指服用酸苦涌泄之品太过而言,阴盛则伤阳,故导致阳病;阳胜是指服用辛甘发散之品太过而言,阳盛则耗阴,故导致阴病。指出药食气味阴阳太过,可以引起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后世医家对此句有所发挥,认为阴气偏胜,则见阳气亏虚之证;反之,阳气偏胜,则见阴精耗伤之证,并以此作为分析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原则。举例:阳盛则热: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阳气偏亢,脏腑经络机能亢进,邪热过盛的病理变化。阳盛则热是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邪而从阳化热,或七情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郁而化热化火所致。阳盛则热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阳以热、动、燥为其特点,故阳气偏盛产生热性病变,以及燥、动之象,出现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故曰:“阳盛则热”;由于阳的一方偏盛会导致阴的一方相对偏衰,所以除上述临床表现外,同时还会出现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阳盛伤阴,阴液不足的症状,故称“阳盛则阴病”,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阳盛。 2.试述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心藏神,主人体精神思维活动而协调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为“君主之官”。肺主气,助心调畅全身气血和气机升降,为“相傅之官”。肝犹如将军,智勇兼备,主深谋远虑,为“将军之官”。胆主决定判断,肝胆相使,才能正确处理事物,为“中正之官”。膻中为心包络,犹如内臣,代君行令,主情志喜乐,为“臣使之官”。脾胃能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为“仓廪之官”。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功能,为“传导之官”。小肠具有将胃传化的水谷分清别浊的功能,为“受盛之官”。肾藏精充脑养骨,使人运动强劲.动作精巧,神强聪慧,为“作强之官”。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为“决渎之官”。膀胱能贮藏全身升清降浊后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为“州都之官”。 以上十二功能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故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说明十二脏腑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体现了藏象学说的整体观。 3.脏腑分为哪几类?它们的功能特点各是什么?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意义? 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五脏主贮藏精气,藏而不泻。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也是“藏而不泻”与五脏类似。 了解五脏与六腑的区别,奇恒之腑与五脏六腑的区别,掌握脏与腑的区别对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等有一定意义。 4.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关系如何?有何临床意义?有待补充 5.试叙“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 “阳道实,阴道虚”,是阴阳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凡事物之属于阳者,必须有充实、满盛、向外的特点;凡事物之属于阴者,必须具有柔弱、不足、向内的性质。据此观点来认识中医学中的问题,如以人身之阴阳之气而言,则《素问?生气通天》云:“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以男女而言,则男子为阳,十六岁而精气溢满,保持长盛而不衰;女子为阴,十四岁月事以时下,而不得不通。以脾胃病言之,则脾为阴脏,其病多虚;胃为阳腑,其病多实,因此,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论。虽然胃病亦有虚寒证,但治疗时常从补脾入手;脾脏亦偶有实热之证,治疗往往从泻胃入手。后世据此把中焦病的治疗特点概括为:“实证责之于胃,虚证责之于脾”,可见“阳道实,阴道虚”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6.营卫二气的循行合会规律是怎样的?有何意义?

浙江7月自考内经选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内经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02979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首次整理增删编次《内经》篇目与内容并对其进行全面注释的医家是( )。 A.全元起 B.杨上善 C.吴昆 D.王冰 2.《灵枢》之名最早被称为( )。 A.《针经》 B.《九卷》 C.《玉枢》 D.《神枢》 3.《黄帝内经》引用的医学文献大约有( )。 A.十余种 B.二十余种 C.三十余种 D.四十余种 4.男子“天癸”产生的年岁在( )。 A.八岁 B.二八 C.三八 D.四八 5.《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 )。 A.天运不光明 B.折寿而不彰 C.内闭于九窍 D.外壅于肌肉 6.《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病机是( )。 A.阴阳反作 B.阴阳离决 C.气血失和 D.脏腑失常 7.《灵兰秘典论》称肺是( )。 A.君主之官 B.相傅之官 C.中正之官 D.仓禀之官 8.《六节藏象论》认为心的华彩反映在( )。 A.面 B.唇四白 C.发 D.毛 9.《五脏别论》认为五脏的功能特点是( )。 A.藏而不写 B.实而不满 C.写而不藏 D.输写浊气 10.《脉要精微论》认为诊脉的最佳时间是( )。 A.平旦 B.鸡鸣 C.黄昏 D.日中 11.《太阴阳明论》“脾不主时”的涵义是( )。 A.独主长夏 B.独主春季 C.独主秋季 D.分主四季之末 12.《热论》“热遗”产生的原因是( )。 A.热甚而强食 B.单感寒邪 1

《内经选读》简答题

【简答题】 1《黄帝内经》是怎样的一本书?<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有162篇论文.书名冠以"皇帝",仅是崇古假扥,非一时一人之作,汇总成编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有哪些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有:(1)阳化气阴成形等说明生理作用(2)阴阳反作、阴阳偏胜说明病理变化 (3)从阴引阳、从阳引阳阳病至阴阴病至阳等说明治病必求于本的法则(4)善诊者,按色察脉,先别阴阳,以说明诊断(5)掌握七损八益,以调阴阳(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等说明药食气味的属性与功用。 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方法有哪些?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养生方法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坐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精神内守等。 7一般将《内经》理论体系分为哪几大类?分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养生以及运气等大类。 16试述“阴阳交”的病证及预后?阴阳交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汗出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发热,是由阴精不足,邪热亢盛所引起的﹔不能食,说明生精支源匮乏﹔狂言,尤肾精枯竭,热忧心神引起﹔脉躁急,是阴精不足,阳热邪气充斥脉道的表现。所以病情严重,预后凶险。 10分析“神不使”的涵义,有何意义?神,人体脏腑气血的功用﹔使,运用、役使。神不使,即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作用不能对各种治疗作出反应。神不使则病不可愈,强调神气的存亡得失是疾病愈后的好坏,对情志导致的疾病,必须解除精神负担,徒用针药无济于事,反应中医治疗对“神气”的重视。 11为什么“诊法常以平旦”?平旦,即清晨,太阳刚出地平线之际,此时人体的内外环境相对稳定,故诊脉比较确切。其意义(1)诊脉时应注意周围环境的安静,尽量减少干扰因素,如过劳、七情刺激、饮酒等(2)诊脉时医生和病人都要保持安静,心平气和,才可诊出病脉。8怎样理解“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灵枢?本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心主身之血脉,藏神,是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人体生命、精神活动的根本。 13如何理解“阳道实,阴道虚”? 阳,指足阳明胃经﹔阴,指足太阴脾经﹔道,即规律﹔虚实指病性而言。阳道实是指外邪伤人,首先侵犯阳经,多出现邪气有余的实证,如身热、喘呼﹔阴道虚是指内伤治病易伤及五脏,多出现正气不足的虚证,如瞋满、闭塞等。“阳道实,阴道虚”是对脾胃病变的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 14如何理解“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当人体感受了寒邪,出现发热。热甚是寒邪袭表,汗孔闭塞,或邪入里化热,邪气盛,正气未伤,正邪交争的表现。只要正确使用汗法、泻法使邪有出路,便会汗出身凉,诸症消失,所以热虽甚不死。 15如何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泛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胃广义之伤寒﹔而狭义之伤寒,指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亦即张仲景《伤寒论》的麻黄汤、桂枝汤证。 17如何理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了正气再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邪气是发病的条件,具有损伤正气的作用。正气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具有抗邪的作用。所以邪气侵入人体,会引起正气的相对不足,正气相对不足,也易受到邪气侵入。 18如何理解“聚于胃,关于肺”?强调咳嗽的病机变化虽然复染,然总不离肺胃的病机变

2020年自考《内经选读》习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自考《内经选读》习题及答案(卷二) 一、名词术语 1、淫泆离藏:淫泆,指七情过度,任情放恣。离藏,指五脏精气散失不藏。 2、两精相搏: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相结合。 3、僻邪:即致病的邪气。 4、长生久视:即长生不老,健康长寿之意。 5、怵惕:惊恐不安。 6、动中:动摇内脏使其不宁。 7、破脱肉:形容肌肉极度消瘦。,隆起的大肌肉块。 8、毛悴色夭:毛发枯槁,面色晦暗无泽。 9、悗乱:心胸郁闷烦乱之意。悗,同闷。 10、意不存人:精神失常,旁若无人状。 11、经溲不利:指二便不利。 12、胸盈仰息:胸部满胀,仰面呼吸。 13、太阴主内:太阴,指手太阴肺经。内,指营气。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而复合于手太阴,故曰:太阴主内。 14、太阳主外: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外,指卫气。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而复合于足太阳,故曰:太阳主外。 15、阴阳相贯:营气循行主要沿十二经脉之序,阴阳表里迭行相贯。 16、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17、昼精:白天精力充沛,精神饱满。精,精明。

18、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卫气内扰,克伐营气)。 19、毛蒸理泄:皮毛被风热之邪所蒸而腠理开泄汗出。 20、其气未定:饮食进入胃中,尚未化生精微之气。 21、漏泄: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如漏的病证。 22、迴肠:小肠后段,上接空肠,下连大肠。 23、有两死:两,指夺血、夺汗。有两死,指既夺血,又夺汗,预后不良,故是死证。 24、无两生:谓夺血而不夺汗,或夺汗而不夺血,夺血、夺汗只见其一,尚有回生之机。 25、济泌别汁:指小肠分清泌浊的功能,清者渗于前(膀胱),浊者注于后(大肠)。济泌,过滤的意思。别汁,分别清浊。 26、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27、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28、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 29、两神相搏:即男女媾合。搏,交、合的意思。 30、宣五谷味:宣发布散水谷之精微。 31、熏肤:温煦肌肤。熏,同薰。 32、汗出溱溱:形容汗出很多。溱溱,众盛貌。 33、淖泽:指水谷精微中质稠浊如膏泽的部分。淖,泥沼。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绪论 一、单选题 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 A、《史记·扁鹊传》 B、《七略》 C、王叔和《脉经》 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B) 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温病条辨》 (A) 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 A、黄帝B、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 (B) 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 A、战国 B、东汉 C、西汉D、战国至秦汉E、秦汉之际 (D) 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 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B、刘歆的《七略》 C、司马迁的《史记》 D、《后汉书》 E、《吕氏春秋》 (A) 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 A、《黄帝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 E、《脉经》

(D) 7、《灵枢》之名始自() A、唐朝王冰 B、东汉张仲景 C、晋代皇甫谧 D、西汉刘向 E、西汉刘歆 (A) 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B) 9、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素问直解》 D、《太素》 E、《素问吴注》 (A) 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类经》 D、《黄帝内经太素》 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D) 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 A、杨上善 B、王冰 C、张介宾 D、马莳 E、林亿 (B) 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D、《黄帝内经太素》 E、《类经》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C) 13、《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

《内经选读》期末论述题

《内经选读》期末论述题 1.如何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由于阴虚而阳亢者,应滋阴以配阳;由于阳虚而阴盛者,应壮阳以消阴。由于人体阴阳在生理上互根互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阳病必及于阴,阴病必及于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则针对阴虚阳亢、阳虚阴亢从阴阳制约角度提出,突出了治病求本、调节阴阳的思想,在临床上可以灵活地运用,如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气虚补血、血瘀行气;育阴潜阳,滋阴降火,引火归源,温阳散寒;脏病治腑,腑病治脏等。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治则 1)阳病治阴:阴虚不能制阳而出现阴虚阳亢(盛、旺)的虚热证 ↓ 滋阴以制阳-“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寒药治热证,热势不减,为阴虚发热,当用补阴法)“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阴虚引起热象(浮火、阳亢)-纯用苦寒泻火-引起化燥伤阴-阴愈虚则阳火愈亢-故当滋阴为主,佐以降火潜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2)阴病治阳-病机:阳虚不能制阴出现阴寒偏盛的虚寒证 ↓ 补阳以制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热药治寒证,寒象不消者,为阳虚生寒,当用补阳法)“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 阳虚引起寒象-纯用辛热之品-耗散阳气,阳愈虚则阴寒愈盛-当用补阳为主,佐以祛寒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结合《素问·五藏别论》原文,试论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素问·五藏别论》曰:“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此段原文说明了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1)从寸口与胃气的密切关系来看,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之化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依靠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来供养的,胃气的强弱对脏腑精气的盛衰有直接的影响,胃气在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肺脉起于中焦,并环循于胃口,故寸口与胃气关系密切,胃气盛衰的变化可直接反映到寸口脉上来,故原文说“变见于寸口”。气口,即寸口。 (2)从寸口与肺脉的关系来看,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流注之始,且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手太阴肺脉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全身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寸口部位又是手太阴经的经穴“经渠”和输穴“太渊”所在,是气血流注最为显现的浅表部位。因此,全身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都可反映到寸口上来。 综上所述,寸口脉与肺、胃有直接关系,且通过肺胃又与五脏六腑、经脉气血乃至周身上下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切寸口脉可以测知人体脏腑组织的活动状况和病理变化,判断其病变情况,预测其预后转归,成为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首先,气口为手太阴肺经动脉之一,肺主气,朝百脉,气帅血而行,全身脏腑之脉气均可于气口之出诊查。其次,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饮食水谷,胃所化生之精微需足太阴脾运输于全身,脾之转输,亦需手太阴肺之宣发,故于手太阴所过之处可很好诊察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内经选读试题

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 10分,每空1分) 1、阴在内,();阳在外,()。 2、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太冲脉盛,(),故有子。 3、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实则()。 4、怒则气逆,甚则()及飧泄,故()。 5、肝者,(),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20分,每题1分) 1、《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 A、《白氏内经》 B、《汉书·艺文志》 C、《史记》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2、《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 3、《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 A 、基 B、本 C、楯 D、根 E、标 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 A、阳气致密于外 B、阴精充足 C、精神清净 D、阴气固守于内 E、传精神、服天气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6、据《素问·五脏别论》,为“五脏使”的是()

A 脉 B 脑 C 魄门 D 髓 E 女子胞 7、《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 A、主传导糟粕 B、分清泌浊 C、化生水谷精气 D、化生营气 E、以上均不是 8、《灵枢·本神》篇描述了五脏虚或实的症状,其中肾气虚的症状是() A、耳鸣 B、形寒 C、手足厥冷 D、面白 E、腰膝痠软 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是由于() A 、肾不化气 B、肝失疏泄 C、肺失宣降 D、膀胱不藏 E、气化失常 10、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 A 风池 B 风府 C 百会 D 大椎 E 阳维脉 11、《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 A、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B、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C、烦满喘而呕 D、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E、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12、《素问直解》的作者是() A、张志聪 B、王冰 C、高世栻 D、全元起 E、滑寿 13、《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之“两虚”是() A 、自然界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 B 、虚邪贼风和人体正气虚 C 、异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 D 、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虚 E 、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 14、“枢折挈”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A、筋痿 B 、骨痿 C 、脉痿 D、肉痿 E 、痿躄 15、《灵枢·水胀》认为“月事不以时下”的疾病是() A、肠蕈 B、石瘕 C、石水 D 、鼓胀 E、皮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