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在成都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葛红林

(2012年2月9日)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我市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部署。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54.6亿元,增长15.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80.7亿元,增长30.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06亿元,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1.3

亿元,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95元,分别增长14.9%、20.6%。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复测省会、副省级城市第二名,荣获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称号,被联合国减灾战略署授予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

一、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工业快速增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85.3亿元,增长22.3%,增幅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完成工业投资1507.5亿元,增长18.4%,新增百亿企业3户、50亿元企业7户。一汽大众三期扩能、沃尔沃成都基地、天威新能源三期等138个项目开工建设,四川石化基地、戴尔、中国工程物理院成都基地等75个项目加快建设,富士康、联想、仁宝等163个项目竣工投产。初步建成世界级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汽车机械、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业和食品、家具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西部第一。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长63.7%,荣获“中国软件名城”称号。持续推进工业集中集约发展,工业集中度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达79.3%,高新区、经开区建成千亿园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2件、中华老字号8个。依法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4户,全面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二是服务业加快提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383.4亿元,增长12.4%。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成都国际商贸城二期等30余个重大服务业项目竣工投产,全国首个移动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电子票据创新中心落户成都,荣获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称号。新开通新蓉深、沪蓉快速集装箱班列和成都至阿拉山口铁路“五定班列”,建成西部铁

路物流中心成都铁路口岸,新增成都至东京、阿布扎比等9条国际直飞客货航线,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近3000万人次,上升为全国空港第四城,荣获物流推动城市发展最快城市称号。全市新增银行机构9家、保险机构11家、上市企业3家,首家地方法人保险公司锦泰财保开业营运,九龙仓国际金融中心加快建设,建行成都基地启动建设,金融总部商务区聚集各类金融机构60余家。接待国内外游客967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05亿元,分别增长41.9%和33.3%,获批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会展业直接收入中西部第一,荣获中国最佳会展城市奖。

三是农业稳步发展。实现农业增加值327.3亿元,增长3.7%。实施重大农业项目618个,完成投资220亿元。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成粮油、蔬菜、茶叶、猕猴桃等农产品标准化基地243个,新建30万吨粮食储备库,新增农民专合组织51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80%。新发展农资配送等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620个,建成146个标准化基层农业服务站,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7个百分点达63%,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全国领先。完成排灌渠道整治1484公里,新增节水灌面19万亩,新解决农村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现林业总产值320亿元。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06亿元。

二、对外开放合作成效显著

一是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实际利用外资80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实际到位65.5亿美元,增长34.9%;实际到位内资2565.2亿元,增长32.8%。新增美国伟创力、法国安盛、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等世界500强企业11家,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增至207家。签约博世汽车底盘控制系统、北欧知识城、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冠捷科技、益海嘉里种植基地等重大产业化项目429个。引进通用电气创新中心、飞利浦中国第二总部、EMC 全球卓越研发中心、中航安盟财险、和谐健康保险等一批总部经济重大项目。推动日本神钢等一批在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成功举办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投资促进活动。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佳新兴商务城市。

二是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实现进出口总额379.1亿美元,增长53.9%,其中出口总额229.6亿美元,增长65.5%,总量继续保持中西部第一。新批对外直接投资项目17个,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8.8亿美元,增长29.3%。成功举办成都国际友城周、东亚论坛、全球防灾减灾市长峰会、中英食品论坛和都江堰国际论坛等国际会议,成功申办世界华商大会,与美国檀香山市等3个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国际友好城市增至16个,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增至32个。泰国国家旅游局设立成都办事处,与全国友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西部内陆开放高地。

三是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深入落实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成简快速路成都段、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成都段建成通车,成绵乐城际铁路等交通共建项目加快建设。成资、成眉、成阿、成雅等共建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1亿元,“两湖一山”等旅游合作项目有序推进,成眉共建现代农业科技园、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农业合

作项目顺利实施。成都经济区劳动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环境保护、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合作全面启动。与德阳、绵阳、乐山、泸州、凉山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和港澳地区合作全面加强。

三、城乡建设管理明显提升

一是天府新区建设正式启动。编制完成天府新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综合交通、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基本完成大源组团、中和组团等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正式启动天府新区建设,新川科技园、公兴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万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兴片区等起步区加快建设,成都高新国际低碳环保产业孵化器、新筑股份轨道交通材料产业园、地铁1号线南延线、2号线东延线等首批8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144亿元。先导性重大产业化项目快速集聚,主干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天府新区建设呈现相继开工的蓬勃态势。

二是交通通信枢纽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主枢纽骨干体系基本构建,建成投运西部最大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成都东客站,加快推进成渝客专、成灌快铁彭州支线等铁路重大项目,双流机场实现常态化双跑道运行,新航站楼中央大厅主体工程顺利完工,成德绵、成安渝、成德南等高速公路进展顺利。大力实施中心城区缓堵保畅工程,建成公安交管指挥中心、进出城通道交通诱导屏系统等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地铁1号线安全运行,地铁2号线一期实现全线“轨通”,地铁4号线开工建设,中心城区2.5环基本打通,一环路西门车站、羊西线和高升桥上跨立交建成通车,新增人行天桥21座、“电子眼”450套、公交车1500台、出租车1759辆,新开及优化公交线路89条。建成投运万国数据成都数据中心一期工程等重大通信项目,国际直达数据通道和互联网同城直联中心、云计算中心扩容升级加快建设,获批国家首批海峡两岸无线城市合作试点城市。

三是城市更新改造扎实推进。积极推进四大新城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南部新城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石室天府中学等配套设施建成投用,西部国际医学城、北部国际商贸城和东部文化创意城建设进展顺利。大力推进火车北站扩建改造工程,完成滨江路、蜀都大道和人民北(中)路等重要路段立面整治,完成三环路、羊西线和顺城大街等主要干道路面综合整治,历时三年总投资100亿元的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改造惠民工程基本完成,惠及群众7万余人。重点镇建设和一般场镇改造完成投资130亿元,安仁、街子、西来等古镇建设显现新貌。城乡新型社区竣工344.6万平方米。完成林盘整治项目50个。

四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深入推进“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和“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积极开展中心城区楼顶脏乱差治理,全面加强老旧院落和集贸市场整治,推广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和无害化处置,运用物联网技术全面提高城市道路桥梁照明设施管护水平,建成全国一流的全域成都数字化城管系统,中心城区及郊区(市)县主要干道、重要街区和场镇整体环境风貌明显改善。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完成中心城区16条重点治理河道综合整治,治理下河排污口472个,完成58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主要河道水质持续改善。深入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饮食

服务业油烟污染、建筑工地扬尘和秸秆禁烧专项整治,淘汰高污染机动车14.8万辆,关闭并拆除嘉陵电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2天,创十年新高。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城区“三绿”工程、公园景观改造等生态绿化建设,龙泉山脉除金堂境内3万亩外全部实现荒山植绿,完成1079公里健康绿道建设,新增森林面积3640公顷。双流县、温江区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生态县(区)。

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进展

一是农村“四大基础工程”深入推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产权确权和股份量化工作,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组建全国首个农村产权仲裁院,郫县、金堂县启动用地制度改革试点,全市实发耕保基金20.6亿元。深入开展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村级专项资金标准由每村每年20万元提高到不低于25万元。稳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启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60个,交易建设用地指标64宗、涉及金额13.3亿元,郫县、新津等4个整县和24个整镇推进示范线建设初见成效。加快完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村民议事会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构建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荣获“2011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

二是投融资改革稳步推进。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和债务管理,完善市属金融等国资监管体制。继续坚持政府投资项目投建管“三分离”,严格执行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评审联席会议制度和投资项目招投标办法,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投融资481亿元。完善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全“三农”投资服务体系,推进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网点和服务,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16.3亿元,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三是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推进。深入推进全域成都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居住证一元化管理制度,促进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扎实推进街道体制和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积极开展富士康等重大产业项目社区事务自治试点,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物业管理服务体系,城市生活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切实加强。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完善社会组织分类发展和管理办法,成立全国首个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社区志愿者服务蓬勃开展。积极开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执行情况督查。

五、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就业社保稳步提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扎实开展特别培训就业行动计划和五大创业工程,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失业调控机制和统一失业保险待遇标准,城镇新增就业1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7%。全面加强城乡社会保险,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民工综合社保并轨接续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推进医保药品定价谈判和付费方式改革,上调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养老金和城乡低保、“三无”、“五保”人员供养标准,建成益民菜市场19个,实施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全年发

放价格补贴1.1亿元。完善公共住房保障体系,健全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和分配管理办法,完成棚户区改造8550户,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累计5.6万套,开工率100%,全市现行标准下的7192户农村低保户全部告别土坯房搬入新居。全面完成各区(市)县综合福利中心新建改建,成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老龄、地方志、哲学社会科学等工作切实加强。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特别荣誉大奖称号。

二是教育卫生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全域成都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编制完成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启动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推进城乡互动联盟、常青树计划等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加快发展,建成公益性幼儿园397所,实现每个街道(乡镇)至少一所公益性幼儿园。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市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城乡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完善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启动“健康成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康体检,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综合补偿机制。统一城乡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标准,兑现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2.3亿元,全面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荣获中国民生成就典范城市最高荣誉奖,获得全国社区中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三是科技文化不断进步。积极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功申报250多项国家科技项目,新组建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创新联盟和太阳能光伏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新增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创新型企业147家,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获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获批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及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成都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积极推进县级多功能剧场、乡镇综合影剧院、农村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电影“人人看”、农村书屋等惠民工程,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国际“非遗”博览园、东区音乐公园建成开放,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成功创建全国首个版权示范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广泛开展“运动成都”全民健身运动,成功举办现代五项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

四是平安成都建设切实加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行“网格化”布警,强化社会防范管控,深化城乡结合部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综合整治,严厉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成市第二应急联动指挥中心,流动人口和虚拟社会服务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三超一疲劳”和校车专项整治,强化危化品等重点行业整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1.4%,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趋好。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完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全面实行火锅企业废弃油脂定点回收,家具、鞋类等四个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投用,获批国家肉类蔬菜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完善群众和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和大调解工作体系,全面推行重大决策、重大项目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和群众信访事项网上公开受理回复,获得全国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深入开展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防震减灾、统计、审计、移民、保密、侨台、民宗、参事、档案、气象、兵役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六、灾后重建取得全面胜利

一是灾后重建目标胜利完成。深入实施灾后重建规划,扎实推进“六大重建工程”,全面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大提高、经济大发展、生态大改善的重建目标。全市3148个重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92.9亿元,占估算总投资100.6%。城乡住房重建分别完成4.3万套和13.7万套,入住率接近100%。280公里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1833公里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重建全面完成。

二是灾区经济全面振兴发展。灾区产业提升发展,397个工业重建项目、14个旅游重建项目和79个农业重建项目全面完工,分别完成投资 110亿元、25.7亿元和34亿元,灾区旅游休闲、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380个对口援建项目运转顺畅,与上海、重庆、福建、内蒙古等对口援建省市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4个重灾市县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7、184.9、140.7和113.9亿元,分别是2008年的2.3、1.8、1.6和1.5倍。

三是灾区公共服务全面提升。灾区生产生活设施全面改善,完成169所中小学校、239个卫生项目和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重建任务,标准化学校、公立医院、敬老院、污水处理厂、文化站等公共设施覆盖灾区所有乡镇,就业社保、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远超震前水平。“三新”文明活动深入开展,累计开展心理抚慰27.2万人次,灾区城乡环境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方式发生历史性变迁,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七、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加强

一是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共办结建议、提案1479件,办复率100%,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99.6%。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抓好重大决策的法律审查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积极创建全国法治城市,启动开展“六五普法”,连续5次获得全国普法先进城市称号。

二是政务服务不断优化。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切实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进一步规范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一窗式”服务,推进规范服务进社区、进乡村。加大行政决策公开力度,完善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落实政务公开社会评议制度,聘请政务公开社会监督员。拓宽畅通民意收集和反馈渠道,开通文明热线96110,积极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参与政务公开监督评议的渠道有效拓宽。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成都发布”被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政府机构微博。

三是廉政建设切实加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集中开展整治教育医疗乱收费、扩内需促增长、加快灾后重建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商业贿赂和小金库等专项治理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严格机关公务车辆购置,严格因公出国(境)审批,严格规范公务接待,继续压缩日常公用经费支出10%。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帮村、干部包户、结对帮扶等活动,帮助解决基层和困难群众的具体困难。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支持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我们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和省驻蓉单位、解放军和武警驻蓉部队,向关心支持成都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统筹城乡发展还需进一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需要加强;三次产业发展还需进一步提速,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城市国际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需要拓展;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还需进一步提升,缓堵保畅工作需要加快推进,中心城区老旧院落需要加快改造。对此,我们将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按照市委部署,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按照省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的要求,把握“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认真落实“五大兴市战略”,着力抓好双需驱动、两型增长、实体支撑、全域统筹,着力做大经济总量、优化发展质量、提高民生水平,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创造良好开局。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1.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减少。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奋力推进经济稳中快进

认真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切实抓好社会投资、消费需求和全域开放,努力实现“稳中快进、领先发展”。

一是着力扩大社会投资。积极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完善支持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发挥城市规划和政府投资的导向功能,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实体经济、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投

入,鼓励企业通过技改、并购和开发新项目增加投资。强化重大项目金融支持,支持金融机构更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健全多元化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积极争取地方债发行试点,支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和政府投融资平台企业债券,全力保障在建和续建重大工程资金需求。加强政府投资引导,加大财政资金对“三农”、民生工程、社会事业等领域投入,加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改等领域财政支持,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全年实施重点项目650个,计划投资1800亿元。

二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拓宽社会消费领域,全面落实鼓励城乡居民消费各项政策,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创新电子商务、信贷消费、租赁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居民扩大文化、体育、旅游、养老、保健、家政等服务消费。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认真落实国家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结构性减税有关政策,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严格执行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和用好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机制,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进一步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健全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消费维权,严厉打击商业欺诈、无证经营、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遏制主要副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三是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按照建设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要求,优化提升对外开放环境,加快建设充分开放的国际化城市。强化重大项目引进,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相结合,瞄准国内外顶尖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招商,全力引进更多投资强度高、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更加注重重大项目统筹协调。优化开放合作环境,打造国内一流政务服务环境,大力推进生产生活环境便利化,新增更多国际直飞航线和货运航班,上半年开通成都经阿拉山口至欧洲货运班列。拓宽开放合作领域,巩固扩大传统出口市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开拓拉美、中东、南亚和非洲等新兴市场,深化对外经贸、教育、科技、文化等交流合作,举办更多国际性会展、会议和活动。全面加强成都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合作,深入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经济合作。全市进出口总额力争突破500亿美元。

二、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快三次产业倍增发展,筑牢实体经济支撑,夯实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产业基础。

一是推动工业快速发展。着力抓好先进制造业发展,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等支柱产业,优化提升家具、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四川石化基地、一汽大众三期扩能、戴尔、纬创等项目尽快投产,推动沃尔沃成都基地、天威新能源三期及电信、移动和联通IDC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着力抓好扶优扶强,积极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新增3户以上百亿企业和一批五十亿企业。着力抓好载体建设,加强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园区专业服务平台和

融资服务机制,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出。着力抓好要素保障,多渠道缓解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深入实施电网“腾飞工程”,积极做好煤电油气等要素保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

二是推动服务业提速升级。积极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深入实施中心城区“中调”工程,加快调迁和提升中心城区商品市场,着力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会展之都和西部现代金融中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金融总部商务区和聚集区建设,完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紧密相连的金融、物流、软件及服务外包、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市场化配套服务更加完善。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发展,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态,加快国际商贸城和移动电子商务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数字新媒体、健康产业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居住区综合服务体等新型业态,优化城区菜市场和超市布局,促进市民生活服务更加便捷。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5%。

三是推动农业加快发展。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4万亩,建设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基地100万亩,加快蔬菜和生猪家禽现代种养殖基地建设,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抓好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强苗木、水果、茶叶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高端种业和有机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好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产品商贸物流体系,加强专超对接和农餐对接。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全域灌溉水利设施配套提升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干支渠改造,推进东风水库等中小型水库改扩建,建成一批龙泉山“百湖”工程项目,做好文井江水库、李家岩水库建设前期工作。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切实增强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能力。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发展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150个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3%。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更加注重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着力“两化”互动发展。做好“两化”互动规划,加强城镇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更加注重产城一体协调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规划,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人口集聚功能。加快“两化”互动建设,大力推进战略功能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重点镇建设和一般场镇改造,统筹推进新居工程和城乡新型社区建设,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和就业吸纳能力。完善“两化”互动工作机制,健全与“两化”互动相匹配的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推进机制,加快建立“两化”互动政策支持体系和评价督查体系。

二是着力“两型”社会建设。从严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单位GDP 能耗平衡补偿管理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重点行业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改造,加强畜禽养

殖污染治理,启动排污权交易试点,加快淘汰“黄标车”,积极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强化资源集约节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障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用地,强化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应用,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申报建设,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推广,扩大餐厨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利用试点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成投运成都汽车循环经济项目。

三是着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高校院所技术支撑作用,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设计等产业研究院,组建更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构建现代服务业、新能源等公共技术平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争取150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比例,组织实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八大科技产业化工程,构建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网络平台。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坚持创新驱动促进转型发展,大力推进质量兴市,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计划,深化国家科技金融试点,营造有利于城市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办好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

四、加快建设天府新区

按照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的要求,全面启动天府新区建设,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化项目,推动新区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完善天府新区规划。按照天府新区总体规划确立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发展目标,完善成都区域分区规划,调整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新区控制性详规满覆盖,提升“一带两翼、一城六区”空间结构规划水平。优化完善相关区县总体规划,尽快将天府新区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落实到相关区县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完善专项规划, 编制完成产业发展、人口、交通、能源、给排水、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做好重要地段节点城市设计和区域生态绿化设计,整体提升新区风貌。

二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新区路网结构,创新开发建设模式,抓好“三纵一横两轨”等交通干线工程,大力推进地铁1号线南延线、地铁2号线东延线、红星路南延线、天府大道南延线、成仁快速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着力强化新区功能配套,优先推进起步区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学校、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推动100万吨/日污水处理厂等重大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现代综合服务功能。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实施河湖、公园、交通干线绿化带等重点生态项目,推进“两湖一山”生态植被建设,保护和提升新区自然生态环境。

三是加快再造“产业成都”。强化起步区产业支撑,高起点布局产业体系,依托高新技术、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金融总部等战略功能区,大力发展创新性、先导性和带动作用强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快博世汽车底盘控制系统、大唐稀土锂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尽快把起步区建成示范区。强化重大项目引进,大力宣传

推介天府新区,全面提升新区知名度和美誉度,吸纳更多跨国公司、优势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促进电子信息、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产业发展保障,完善新区发展推进机制和支持政策,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新区设立研发机构,加快电力、能源等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积极构建先进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的现代产业格局。

五、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

按照全面现代化和充分国际化的要求,大力推进以交通先行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一是强化交通通信枢纽建设。加强西部综合交通主枢纽建设,加快成渝客专、成绵乐城际铁路、第二绕城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好第二机场、成蒲铁路、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成安渝、成德南高速公路年底完工,成灌快铁彭州支线、成德绵、成自泸高速公路和成新蒲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全面完成双流国际机场二期改造并投入运行。深入实施中心城区缓堵保畅工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建成营运地铁2号线,加快建设地铁4号线,开工建设地铁3号和7号线,新增公交车2000台,新开支线公交50条以上,启动“两快两射一环”等20个缓堵保畅重大项目,实施成温邛、红星路等放射性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城区快速路网、重要节点和停车场建设,完成三环十陵立交等互通式立交改造,努力让市民出行更便捷。全面加强通信枢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同城直联中心、西部云计算中心等重大项目,积极开展海峡两岸产业合作无线城市合作试点,不断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二是加快以“北改”为重点的中心城区改造建设。“北改”工程是我市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要优化完善城北片区规划,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优化,集成支持政策,积极推进城北片区传统商圈和涉铁区域改造,加快城北市场和货运场站调迁,推动川陕路、解放北路、熊猫大道、北2.5环、蜀龙路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居民危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努力改善群众居住和生活条件。加快城东片区提升,深入开展东区音乐公园建设和东郊企业生活区改造,加快龙潭总部经济城和新客站城际商旅城建设,完成蜀都大道等重要道路综合整治。加快城西片区发展,大力推进茶店子、中铁二局等重点区域改造,积极推动老成灌路、羊西线等骨干道路综合整治,增强城西片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南片区建设,提升玉林、棕北等小区品质,推进簇桥、金花、机投等“城中村”改造,完善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三是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市容环境整治,深化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旧场镇和集贸市场等重点区域治理,强化出摊占道、乱贴乱画、楼顶屋面脏乱差等突出问题整治,中心城区、县城和场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河湖生态治理,加强中心城区河道水体治理,完成中心城区府南河剩下的75个下河排污口整治,建成磨儿潭应急水源工程。进一步加强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加大扬尘、燃煤、机动车尾气、秸秆焚烧污

染治理力度,全面推行建筑垃圾运营公司化管理,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力争超过320天。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深入实施“三绿”工程、“198”区域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二期等工程,上半年全面完成龙泉山脉生态植绿工程,扎实做好林盘保护,加强健康绿道体系建设,新增健康绿道400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6%。

四是深化平安成都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完善治安防控网格化体系,严厉打击暴力恐怖、“两抢两盗”等刑事犯罪,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健全重点人群信用记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全国安全社区试点工作,积极开展道路交通、消防、危化品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格食品产地检测和市场准入制度,深入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药品认证和分类管理。强化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应急联动指挥体系,健全群众和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完善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深入实施为民办实事惠民工程,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更好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是切实加强就业社保。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展充分就业行动计划等就业促进工程,完善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体系,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大劳动保障维权力度,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以上,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全面实现城乡充分就业。完善城乡社保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养老、医疗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提高城乡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完善“全民医保”和基本医保“可选择”门诊统筹制度,深化医保药品定价谈判和付费方式改革,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0%和98%。加强流浪未成年人等特殊人群救助保护,实现有意愿入住县级综合社会福利中心的服务对象全部入住。创建全国残疾人服务体系标准化试点城市。

二是扎实抓好住房保障。加快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坚持按需建设、保障供给、应保尽保原则,积极推进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创新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度,扩大郊区(市)县住房保障政策覆盖面,积极解决中等收入以下无房家庭、单身无房职工、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毕业生等阶段性困难群体住房问题,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4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6000户。认真落实国家调控政策,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深入实施农村安居提升工程,完成农村D级危房改造3346户。

三是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推进全域成都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实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和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工程,加强中小学校车运营监管,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

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办法,加大公益性幼儿园建设力度,进一步缓解“择校热”和“入园贵、入园难”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健康成都”建设,积极实施全民健康体检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和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推动股份制办院和医院间股份制合作,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启动实施市三医院和市七医院扩建改造。深入实施优生促进工程,提高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大力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工作。广泛开展“运动成都”全民健身运动,办好现代五项世界杯总决赛等重大赛事。

七、着力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继续坚持先行先试,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完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现行征地制度改革新途径,推进土地征用征收按照产权权属进行补偿,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同责。积极推进农村产权“长久不变”,充分发挥农村产权仲裁院等机构作用,严格保护农村产权。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积极总结推广试点成功经验,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服务体系,强化要素流动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完善指标交易制度,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深化政府投融资管理改革。完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加快建立市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筹调配使用融资资源。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机制,坚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评审联席会议制度,创新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办法,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认真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制度,完善政府统一采购办法,全面清理行政单位银行账户,建立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满覆盖、科学化的管理体制。

三是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稳步推进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改革,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权利。加快转变乡镇(街道)职能,整合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平台,推动乡镇(街道)工作重心转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机制,扩大社区居民自治范围,全面推广社区网格化管理,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和社区院落物业管理,加快建设以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社会组织诚信自律建设,拓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范围,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八、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产业跨越工程,加快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

一是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加快市属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加强出版发行、演艺、电影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大

力发展图书、报刊、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完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规范发展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成都版权交易中心。创新文化对外传播机制,广泛拓展对外宣传平台,精心组织国际文化交流和城市营销活动,加大成都文化品牌推广力度,不断提升成都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成都博物馆、成都档案馆新馆等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启动成都美术馆和巴金故居博物馆建设的前期工作,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加强金沙文化、三国文化、川菜文化、大熊猫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研究传承,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全民阅读”、“艺术进家庭”等文化惠民活动,扩大公共文化活动覆盖面。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中区、现代文化产业园区和国家版权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构建“一极七区多园”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扎实抓好锦里拓展区、东区音乐公园、“非遗”博览园二期、动漫游戏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等七大重点行业,培育创作一批优秀文艺、电视剧目和文学作品。强化文化产业科技支撑,加强文化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蜀绣、蜀锦等传统文化资源科技化改造和产业化开发。

九、着力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加快建设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一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市人大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意见,高度重视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深化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全面实施“六五普法”,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体系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二是着力提升行政效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项目动态清理机制,进一步减少投资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加快建设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全市政府信息公开标准化查询点覆盖率达85%以上。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加大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力度,加快网上政务大厅和市民服务中心建设,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加快构建“15分钟政务服务圈”。

三是切实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大力倡导用心想事、用心干事、用心谋事工作作风,形成勤政务实、争先创优、开拓创新良好风气。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土地出让、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审计监督,深入开展建设领域专项治理,认真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建立出资人履职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防范机制。坚持厉行节约,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建设节约型政府。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新的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全力推进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1、电子票据创新中心:是指由中国银联发起的专门从事电子票据服务创新的研究机构,旨在通过研究电子票据创新业务,逐步解决电子商务中的票据配送问题,最终实现票据无纸化。成都是电子票据业务试点地区。

2、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项以财政投入为主、农民自筹为辅,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惠农政策,具体指政府对列入财政保费补贴目录的农业保险品种实行保费补贴,政府和投保人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各按一定比例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并在保险合同中约定的保险事故所造成的保险标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行为。

3、股份量化:是指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中未到户的土地使用权、集体房屋等设施的使用权和集体经营权资产,全部股份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颁发相应的股权证书,彻底明晰农村产权权属的行为。

4、城乡一体的就业失业调控机制:是指将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将解决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与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相结合、将市场调节就业与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打破城乡就业分割格局,推动就业政策覆盖城乡所有劳动人口,促进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机会,将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

5、“五大兴市战略”:是指交通先行战略、产业倍增战略、立城优城战略、三圈一体战略和全域开放战略。

6、双需驱动:是指把提振内需作为支撑成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把扩大外需作为促进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兴动能。

7、两型增长:是指把内生型增长作为成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总的方向,把

外生型增长作为迅速做大成都经济规模的现实路径和重要机遇。

8、中小企业集合债:是指两个以上具有法人资格且成立三年以上、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共同作为发债主体,采取“统一组织、统一冠名、统一担保、集合发行、分别负债”的形式,向机构投资人发行募集资金并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

9、电网“腾飞工程”:是指成都电网在“虹桥工程”建设基础上的电网建设“提升工程”,总投资超过250亿元。2013年工程完成后,成都电网变电总容量和电网承载能力将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

10、国际多式联运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是指构成发展物流多式联运要素、满足国际物流运作和货物管理的场所或网络组织统称。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基础设施,以及物流园区(中心)、航空货运站、铁路货站(集装箱中心站)和货物进出口岸等物流载体设施。

11、龙泉山“百湖”工程:是指为有效解决龙泉山区域性缺水问题,满足区域生产、生活和生态水源需求的水利工程。到2020年将在龙泉山建成105座水面面积30亩以上、蓄水量5万立方米以上的生态湖,形成“百湖”景观。

12、合同能源管理:是指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运行模式。具体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所获节能收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

13、排污权交易:是指排污单位为落实总量控制目标,降低减排成本或获取减排效益所进行的排放指标交易行为,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污指标再分配市场。

14、“黄标车”:是指未达到国Ⅰ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和未达到国Ⅲ排放标准的柴油车。

15、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指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载体。主要功能是以科技型创业企业为服务对象,通过开展创业培训辅导,提供研发试制场地和共享设施,加强政策法律、投融资、企业管理和市场推广等方面服务,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成活率和成长性,加速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

16、“一带两翼、一城六区”:是天府新区空间结构的概括描述。“一带”是指依托天府大道向南拓展并向东延伸至龙泉山的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带。“两翼”是东西两翼产业功能带,分别是东翼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带和西翼成眉高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带。“一城”指天府新城。“六区”指六个产业综合功能区,分别是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龙泉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南部现代农业科技功能区和“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

17、“三纵一横两轨”:是指天府新区先期启动的重大交通项目。“三纵”指天府大道南延线、红星路南延线、元华路南延线,“一横”指正(兴)公(兴)路东西延线,“两轨”指地铁1号线南延线、2号线东延线。

18、“两快两射一环”:是指快速二环路、二环路快速公交,红星路和成温路两条放射性快速通道,中心城区2.5环。

19、基本医保“可选择”门诊统筹制度: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门诊就医时,能够自主选择在任何一家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并实现门诊医疗费用即时报销,改变过去参保人员只能在事先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才能报销门诊医疗费用的情况。

20、农村D级危房:是指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鉴定需新建或重建的危房。

21、农村产权“长久不变”:是指在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后的农村产权,鼓励支持农民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自主、自愿、规范签订“长久不变”决议,实现农村产权“长久不变”。

22、“一极七区多园”:是指成都以资源整合、突出特色、聚集发展为导向,构筑的文化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一极”是指以东村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七区”是指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成华区、双流县、大邑县、都江堰市等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区,“多园”是指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天府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