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概述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概述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概述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概述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富有竞争力的城镇化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亟须进行区域布局优化。河南省作为我国典型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其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现状与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呈现明显的极化特征——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和较低地区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且二者之间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为此,我国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应采取强化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实施和政策引导、实施城市群推动战略和差异化发展战略等措施。 标签: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实证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已进入提质增效的新时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3年的53.7%,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然而,由于政策导向、经济增长、区位差异、要素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化态势,在地理空间上呈现集聚态势。而经济增长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聚集又使得我国城镇化也呈现出空间差异性和空间依赖性的发展格局。 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同区域、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省域内部的城镇化水平均存在明显差距。首先,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来看,2013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2.8%、48.5%、46.0%和60.2%,东部地区城镇化率高出西部地区16.8个百分点。其次,从四大区域内部来看,以东部地区为例,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上海达到89.6%,最低的河北仅为48.1%,两者相差高达41.5个百分点。再次,从同一省份内部来看,以河南省为例,城镇化率最高的郑州达到64.8%,最低的周口仅为35.1%,两者相差高达近3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无论是四大区域之间,还是四大区域内部以及省域内部,城镇化水平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当前,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各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以及省域内部城镇化水平差距过大,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严重失衡,从长远看会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从而影响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协调发展研究”(2014CJJ030);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142400410309);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河南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研究”(2013B010)。

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完整版

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描述专题 一、点状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1.(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 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6分) 2.下图表示2009年我国八大经济区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空间格局。 简述我国各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 3.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4分) 答: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描述

(单条线描述)下图是我国某区域≥10℃积温等值线图(单位:℃) 4.描述4500 ℃等积温线的分布特征。(6分 (多条线描述)5.读“我国某区域年等降水量分布图”,概括图中降水量线分布特点。 (6分) 三、面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6.(2009浙江卷)读下图中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7.据图2分别归纳南疆、北疆绿洲农业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6届高三5月第一次模拟考试)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 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福建省年降水量分布图 (1)描述福建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10分) (1)年降水量线的分布与海岸线大体平行;(2分)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起伏式递增;(2分)山地多于平原。(2分)形成原因:福建降水主要由东南季风带

来湿润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2分)两大山带中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峰,降水量多;(2分)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弱,降水少。 答案 1.【参考答案】 分布不均衡(2分); 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2分); 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2分); 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2分) 2.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2)东部地带地级市的共轭竞争力 较强,中西部地带地级市的工业竞争力较弱;(2)大部分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工业竞争力强。(2分) 3. 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 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4. 4500 ℃等积温线大体沿秦岭-淮河分布;(2分) 东段(110°E以东):大致为东西走向;(2分) 西段(110°E以西):大致为西南-东北走向。(2分) 5. 大体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与海岸平行);

居民点的空间分布GIS研究

居民点的空间分布GIS研究 ----云南省拉祜族为例 摘要空间分析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利用ARCGIS软件提取了研究区DEM的高程、坡度、坡向信息与国家1:25万基础地理地理信息数据提供的居民点、水源信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拉祜族居民点的空间分布与高程、坡度、坡向、水源的定量关系,揭示了自然因素对本区居民的影响程度,为人们更好地了解拉祜族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提供了依据,也为政府做好本区的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据。 1 引言 居民地,又称“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作为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集聚定居的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占有一定的空间,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1]。人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发展与特定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类型。不同的区域类型因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的差异,往往会形成不同形式和特点的居民点。本文选取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拉祜族居民点分布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方法,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各地形因子,进行定量分析,通过量化研究区居民点分布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揭示拉祜族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此来探讨云南省拉祜族自身发展与其所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拉祜族的生活环境,也有利于拉祜族逐步建立一个人地和谐的生态环境。 2 研究区介绍 拉祜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拉祜族人口为41.15万人,其中云南省为40.83万人,80%分布于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余分布在西双版纳、红河、玉溪等地州。1998年全省拉祜族有42.13万人,占云南少数民族的3.18%。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拉祜族有447631万人.云南省澜沧县是全国惟一的拉祜族单一民族自治县,共有拉祜族1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澜沧县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动植物种类繁多。 拉祜族自称拉祜、拉祜纳(汉族称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他称倮黑、锅铁、苦聪、目舍等。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拉祜族源于我国古代氐羌族系[2]。拉祜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传统服饰有着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且因支系、居住地不同而有所差别。拉祜族传统的住房为干栏式木桩斜顶楼房,部分为土掌房和竹木结构草房。拉祜族恋爱社交自由,婚姻一般为族内婚,普遍实行从妻居。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原始宗教、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以原始宗教的信仰最为广泛。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扩塔节)、火把节、尝新节、月亮节、祭祖节、清明节、二月八、圣诞节、洗手节等。拉祜族的民间文学《牡帕密帕》是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于一体的拉祜族文化“百科全书”,是拉祜族民间文学的珍品。拉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乐器有葫芦笙、小三弦、竹弦、口弦等,尤以葫芦笙最为普及。舞蹈种类繁多,其舞蹈形式多为大型集体舞,男女老少齐上场,用舞蹈再现劳动场面、模仿动物的动作,欢庆丰收,共同娱乐[3]。 党和政府在拉祜族主要聚居地区先后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和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研究区位置如图(图1):

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研究

第37卷第3期 2008年5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Journal o f Inner M ongo lia N o rmal U niversit y (Natura l Science Editio n)V ol.37N o.3M ay 2008 收稿日期:2007-12-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6781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XRK010)作者简介:王镇中(1982-),男,陕西汉中人,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研究 王镇中,段汉明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710127) 摘 要:从区域视角出发,运用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关中城镇群空间结构的现状及存在 的问题,认为关中城镇群的空间结构与区域资源、环境、经济、政策等存在互动关系,其形成和发展是自然基础、交 通条件、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关中城镇群建设对于关中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 城市化进程、减轻环境压力、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全省区域竞争力具有显著推进作用.借鉴区域空间布局的相关模 式,指出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模式将由线型向组团状发展,应采取一系列优化调控措施,推进组团状城镇群的发 展,最终实现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关中;城镇群;地理要素;互动;组团式城镇群 中图分类号:K 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35(2008)03--0407--05 区域地理要素,是指构成区域地理系统的主要成分或部门,它由社会环境要素和自然环境要素组成,社会环境要素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表和气候等.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水文、人口、文化、交通条件、各经济部门、社会政治等都可以归为区域地理要素. 本文以关中城镇群为研究对象,将关中城镇群与资源、环境、经济作为一个系统,从整体协同的角度,分析了关中城镇群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研究了关中城镇群与区域资源、环境、经济、政策等区域地理要素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模式的发展趋势,以及优化该模式的措施. 1 关中城镇群空间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 关中城镇群现有特大城市1座(西安),大城市2座(宝鸡、咸阳),中等城市2座(铜川、渭南),小城市3座(兴平、华阴、韩城).各类城市数量比例为1B 2B 2B 3,首位度高达5.58,具有显著的单核式结构特征,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单核发展的城镇群.首位城市西安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具潜力的/增长极0,发展优势突出,其他城镇则由于区位及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基础较弱,发展较为缓慢,使得关中城镇群没能建立起多层级的城镇规模体系,呈现出明显的首位型分布特征. 1.2 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小城镇规模偏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用不明显 关中城镇群内的西安、咸阳、宝鸡、渭南、杨凌、兴平和华阴7座城市均位于陇海线上,而在宝鸡北部和咸阳西北部的广大区域却没有一座城市[1].在大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沿线、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城镇分布较为密集,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反之,则城镇分布疏散,城市化水平偏低(图1). 近年来,虽然小城镇数量增加较快,但关中城镇群现有的400余个建制镇中,很多城镇起点较低,尚未摆脱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工业基础薄弱、环境状况与城镇建设标准差距较大等问题,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并不明显,对所在区域和周边地区所发挥的中心作用不强. 1.3 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空间网络不明显 关中城镇群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并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等较为齐备的交通体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 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总分结构描述(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2)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不同类型(即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均匀分布型)了解检验种群空间分布类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1~2种判断种群空间格局类型的方法。 【仪器、设备及材料】 皮尺,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方法与步骤】 (一)野外调查 (1)准备工作:每两个学生为一组,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地位置。出发前先画好野外记录表格(见例子附表一),并带齐调查所需物品。 (2)确定样地面积:应根据最小面积法确定,一般草本植物可用1×1m 样地,灌木可用5×5m 样地,乔木则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加大尺度,如可考虑20×20m 样地。 (3)采用领接格子法在所选样地中划分小样方:一般草本可考虑0.1×0.1m 或0.2×0.2m ,灌木可用1×1m ,乔木可用4×4m 或5×5m 。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样方大小。 (4)计数:将一小样方中待测植物的株数,记录在野外记录表格中。 (二)数据处理 将所得野外数据带回实验室,进行整理和进一步数据处理。常见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1) 扩散系数C 法:x S C /2 = 式中S 2为方差, x 为平均数.若C<1为规则分布,C=1为随机分布,C>1为聚集分布. (2) David and Moore (1954)丛生指标法:1/2 -=x S I 式中:x -均值;S 2-方差。 若 I=0,属于随机分布:I <0,属于均匀分布;I >0,属于集群分布。 (3)格局指数法:Morisita(1959)提出的格局指数(δI )的计算式为: ∑ =--=n i i i N N x x n I 1 ) 1() 1(δ 其中,n 为样方数;N 为总株数;x i 为第i 个样方中的株数。格局指数δI ,不受均值(x )和样方中个体总数( ∑x )的影响,而是决定于取样单位的最多和最少个体数目。若δ I = 1,为泊松分布(随机分布);δI <1,为均匀分布;δI >1,为集群分布。 【思考题】 1、 种群空间格局分布类型的特点及可能形成原因的分析。 2、 各种数据处理和检验方法的优缺点有哪些。

珠三角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研究

珠三角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研究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添加日期:10年04月12日 在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归祖国并将这两大城市融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背景下,从整个珠江三角洲层面上构想出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的功能分工并从城市体系空间布局模式(包括内外圈层发展模式、三大都市圈发展模式和点轴式发展模式)来综合考虑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空间布局。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背景 珠三角的范围。1994年广东省政府界定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和惠州市的惠城、惠阳、惠东、博罗、肇庆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四会,面积为41596平方公里,1998年的常住人口为2,238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0多人。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不少的学者都逐步认为,作为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和澳门,从地理位置来看,应该是珠江三角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能把香港和澳门排除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之外,而应该把香港和澳门融入珠江三角洲,来研究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重新规划和城市功能的再分工。2001年底,香港土地面积为1076平方公里,人口约672.5 万人,澳门面积有23.6平方公里,人口约44万,这样包含了香港和澳门的珠江三角洲的土地面积为42695平方公里,人口为2954.5万人。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整个珠江三角洲已经形成了高起点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高标准和大规模发展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业群,在交通、通讯、金融、信息、科技、旅游、文化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形成了集体优势和综合优势。从速度上来看,珠江三角洲20年的发展,赶上或超过了韩国近40年的发展速度,接近日本近20年的发展速度。 城市等级体系。依据下面九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货运量(亿吨)、邮电业务总量(亿元)、外贸出口总值(亿美元)、医院年病床数(张)、卫生技术人员(万人)、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人),对珠江三角洲原十二个主要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可以将它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广州和深圳、第二层佛山、第三层珠海、惠州、肇庆、江门、东莞、中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城市。如果把香港和澳门考虑进去,可以将整个珠江三角洲重新划分为三个层次,即香港和澳门为第一层次、广州和深圳为第二层次、其它城市为第三层次。 二、主要城市功能分工 香港。香港在珠江三角洲所承担的功能主要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国际性航运和水运枢纽和珠江三角洲出口转运中转基地。根据传统基金会公布的

2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2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 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 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 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 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 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 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 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 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 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 点。(6分) 【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 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

上海市中心城商业活力空间分布研究

收稿日期:2017-04-19。 项目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项目(2015K 012-1203-G ) 。 上海市中心城商业活力空间分布研究 黄浦江1,杜凤姣1 (1.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 200040) 摘?要:采用大众点评数据作为城市商业活力的衡量指标,对上海市中心城商业活力空间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先选用空间热点分析方法对住宿与餐饮业、批发与零售业、其他商业服务业三类商业网点空间集聚特征进行综合测度。其次,选择居住区位、就业岗位区位、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用地多样性指数和房价等5个指标,分析城市商业活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上海市中心城商业网点的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显著,呈现冷点区域分割包围热点区域的特征。城市商业活力大小与公共服务设施区位、多样性指数和房价呈现显著正相关。关键词:大数据;商业活力;空间集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P 20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623(2018)08-0008-04 1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空间研究迎来了 重大变革。大数据提供了一种有效探索群体空间行为模式规律的可能性,在城市环境中的社会经济特征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何有效定量分析这种空间行为模式成为新难题。当前,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地理学界已有相关研究 [1-6] 。本文基于大众点评网的网络开放数据, 运用空间热点分析方法,分别对上海市中心城不同类型商业网点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综合测度,同时对城市商业活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分析,以期为城市公共中心识别、商业网点规划与商圈评价等规划设计项目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空间集聚特征规律识别与评价建议。 2数据来源 上海市中心城商业网点坐标及其属性信息主要通 过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从大众点评(上海站)获取,以2015年为例,共计约8.5万个商业点位数据。点评数量作为最能够体现商业网点空间活力的属性指标,被用于本文的各种空间分析中。根据大众点评商业网点数据的分类特征,借鉴上海市基本商务区规划、第三次经济普查行业分类标准以及其他相关商业网点研究对商业类型的分类[6-8] ,选取批发和零售业、住宿 和餐饮业、其他商业服务业作为商业的基本类别并对 数据进行重分类。 3城市商业活力的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3.1 研究方法 空间热点分析可以识别3种商业类型中具有统计显著性的高值(热点)和低值(冷点)的空间聚类区域。本研究采用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 )中的Getis-Ord Gi*指数来检验基于点评数量加权后的局部地区是否存在统计显著的高值和低值,得到高值或低值要素在空间发生聚类的位置。其公式如下: G d i *()= ∑(1)n ∑ j i j j =(1) n ωj j =()x d x (1) 对G d i * ()进行标准化处理: Z G ()i *= **(2) 式中,E (G *i )和var (G *i )分别为G * i 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W i j 是空间权重。如果Z (G *i )为正且显著,表明位置i 周边的值相对较高(高于均值),数据高值集聚(热点区);反之,如果Z (G *i )为负值且显著,则表明位置i 周围的值相对较低(低于均值),数据低值空间集聚(冷点区)。3.2 研究结论 根据点评数据加权处理后的热点分析Z 值结果如图1所示,上海市中心城三种类型的商业类别冷热点分布呈现冷点区域分割包围热点区域的空间集聚特征。 热点区域均分布在内环内浦西以人民广场、打浦桥、徐家汇、中山公园、静安寺为核心的面状连片区域,浦东地区以陆家嘴为核心的中部与西南部区 doi:10.3969/j.issn.1672-4623.2018.08.002

实验一: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实验一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植物和固着型动物,底栖动物等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进行估测。在进行种群分析时,仅给出种群密度指标往往不够,还要给出种群的空间分布状况(dispersion or population distribution)。如在用样方法取样时,可应用Poission数学模型,以样本方差与平均值的比值判断种群的分布型,比值为1时为随机分布,比值显著大于1时为集群分布,比值显著小于1时为均匀分布。一实验原理 在测定大面积范围内的植物种群数量时,由于难以对所有生物个体一一计数,必须进行抽样估测的办法。最简单且常用的方法是用一定面积的方框在研究样地范围内随机采样,采样的范围要尽量覆盖整个样地,然后对每个方框(样方)内出现的个体进行计数,再应用统计学方法求样本平均值,即可估测整个样地的平均种群密度。这样的方法即取样法。对于一些密集丛生的植物(如杂草),计数困难,也可以用该植物样方内所覆盖面积的比例来表示种群密度。如上所述,样方取样数据要符合Poission分布,用该方法还可以判断植物的空间分布型。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种群野外调查和采样的基本方法;学会利用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和估测种群的分布型。 三实验材料 皮尺、记录表格,长绳、卷尺等。 四方法与步骤 1 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 (1)选择某一优势种为主的森林群落作为样地,以乔木为目标,确定其范围;(2)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一大组负责一条边,各个组分工合作,完成整块样地的观测; (3)采用五点法,找出5个点,划出小样方(5m×5m),记录小样方内该优势

种的存在与否和株数,各小组完成一个条带,各大组完成森林群落样地的观测。(4)重新再找2块分布类型类似的区域作为观测样地做重复试验,求平均值。(本实验由于长绳不够,没有充足的时间,只做了一次,没有重复试验,因此试验讨论时应该对数据做一定的解释。) 2 样方法判断种群个体的分布型 (1)选择一片灌木林,确定所观测林地的范围(4m×4m)。 (2)把样地划分为16个小格子,分别数出每一个格子内该种植物的棵数。(3)重复以上操作至少3次,求平均值。 五结果与分析 1 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五个点的平均密度/5 2 样方法估测种群个体分布格局 判断种群分布格局的原理是:假设有n个样方,x i 为第i个样方的种群个体数(i=1,2,3,……n),m为n个样方的种群个体平均数,则种群的分散度S2可以表达为: 1-n m) - (x S i 2 2∑ = 当S2/m显著小于1时,则种群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如果S2/m=1则为随机分布;如果S2/m显著大小1,则为集群分布。 六思考题 1样方大小会影响实验结果吗?怎样影响? 2本实验的两种密度和分布型的哪种方法适用于哪种生物?在什么环境下适用? 3 没有重复试验对真实数据有什么影响?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

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

人口空间分布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人口空间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二,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也会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状况,并影响其动态分布特征。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同特征也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均衡合理对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其动态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政策,最终促进区域人口合理均衡布局,促进人口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人口空间分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因此,研究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成为当前人口问题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我国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胡主席在报告中又提出新的人口发展战略要求,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跟之前研究相比较,有关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学术研究并不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用经济承载力指标考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探讨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己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2014年总人口己达1732.76万人。重庆市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重庆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从人口容量和自然、经济承载力方面研究重庆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人口分布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的人口研究还不是独立的研究课题,它只是在研究空间问题时被涉及的某一个相关方面。主要代表学者有伯吉斯、霍伊特、罗西等人类生态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1951年Clark以20多个城市的人口数据为依据,研究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呈指数式衰减趋势,也就是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呈现负指数的关系; Sherratt和Tanner随后研究得出新的人口密度理论模型一正态密度模型,Smeed提出了负 幂指数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受地理学发展思潮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有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有人口分布的数量模式,人们的迁居行为和因人口集聚形成的住房链问题。主要代表学者有克拉克、西蒙斯、劳瑞、摩尔、贝尔、布朗等。1969年,Newling 等深化了Clark理论模型,用二次曲线替代了一次变量,提出了二次指数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主要以阶级关系、政治因素等社会结构深层原因为切入点来研究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代表学者有哈维、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派。90年代,美国人口分布研究主要以国内国际人口迁移和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为主,此外还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引言 2018年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52.29%,新增城市人口144.9万人,仅成都市市政基础设施2,169亿元,建成区面积837.27平方公里,在全国城市城区面积排名第8位等都显示着四川省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阶段。然而拥挤的交通、环境的污染、人口的膨胀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从国际经验和成都现实来看,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的成都正步入“城市病”的暴发期。学术界把由于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以及大城市的某些区位,所引发的对城市经济、环境、公共秩序及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称为“大城市病”。现有研究中对于“城市病”的原因多基于体制、公共产品供给、城市发展空间等视角,如刘成玉(2012)强调公共产品向大城市聚集的这种格局是形成和加剧我国“大城市病”问题的根源之一,并在此视角下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朱铁臻提出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应该是生态经济城市,董国良创造的“节地畅通”城市也是解决“城市病”的方案。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城市综合体来缓解“城市病”。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梳理发现,学界已经关注到了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病”的影响,但关注的还不够,大多数只是笼统的提出城市综合体发展模式范式等等。基于此,以一个特定地区为案例来研究“城市病”就很有必要。成都作为一个典型的“单中心同心圆”扩展模式的城市,去研究如何通过空间的合理布局来缓解“城市病”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成都市空间布局演化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成都市城区布局从直径4km左右到400km的同心圆扩展形态。纵观成都市空间开发历程,成都市空间扩张的形态是由孤立的单中心沿“环形十放射”状的交通轴线呈圈层状蔓延再向多中心组团式结构演变,空间机制是由孤立的点极化向点轴化发展,并初步呈现出了点、线、面相互联系的三层网络结构。由于成都市的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和机制的变化对其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模式逐步由均质模式向以市中心等经济高度集聚地区为“极点”的增长 极模式转变。同时,随着城郊交通联系的不断加强和城市副中心及郊区组团的发展在空间上进一步形成了点轴布局模式和网络布局模式。显然,从成都现在的发展来看,这种空间布局是合理的。然而,这种整体上呈现的“单中心圈层式”的空间扩展形态使之出现了居住区、商业区、文教区等清一色的分区规划。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城市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成都市的产业和居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鸿沟,处在外城层和辅城层的高新区和高新西区作为产业集聚地,则产业发达,居住和娱乐氛围欠缺,由此也出现很多人住在城中,工作在近郊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一直以来的上班时间交通拥堵严重的状况,无独有偶,光华大道区域的城市发展,呈现出来的都是“住宅”集中化,目前暂缺少娱乐和产业的规划,这也会成为未来区域城市发展的掣肘。与此同时,以天府广场、盐市口为中心,半径1km范围的内核区人口活动高度密集、零售商业、商务楼宇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集中,让中心城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一些矛盾的凸显, “城市病”成为成都市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 二、成都市空间布局演化导致和加剧“城市病” (一)“同心圆摊大饼”的空间扩张引导人口集中于主城区。“单中心”发展模式,使得商业、办公等城市就业过于密集在旧城区,从而导致的人口过度集中。截至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为1,604.5万人,成都市主城区人口达1,020万人,比2000年增加672.9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63.59个百分点,远郊的第三生活圈(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常住人口为445.59万人,比2000年的447.62万人减少了2.03万人;成都市人口的居住已向中心城区聚集。全市人口密度为1,109人/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口密度在各圈层中最大,为11,388人/平方公里。其中,武侯区人口密度居全市之首,为14,451人/平方公里,大邑县人口密度最低为391人/平方公里。 (二)人口集中导致“城市病”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文/李虹 (三亚学院海南·三亚) [提要]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城市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心蔓延的“外溢”模式曾是城市空间模式的主流;但随着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其弊病也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后备不足等“城市病”都是这种空间扩展模式的直接产物。为此,本文从空间布局规划制定、构建城市综合体、土地集约化发展等方面对成都市空间布局进行建议,提出缓解城市病的治理方案,以实现成都市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病”;城市空间布局;成都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4日 经济/产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6s2019 40--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同名8466)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同名8466)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空间分布模式与空间相关分析

1.零假设(null hypothesis):指进行统计检验时预先建立的假设。在空间统计中,零假设指的就是空间位置在一定区域里面呈现完全随机(均匀)分布。在检验结果之前,先对这些结果假设一个数值区间,这个区间一般是符合某种概率分布的情况,如果真实结果偏离了设定的区间,就表示发生了小概率事件。这样原来的假设就不成立了。 如果计算结果落在-2到2之间,就表示假设是可以接受,但是不在这个范围内,就说明发生小概率事件了。有两种可能:1,假设有错误;2,出现了异常值。 2.z得分(Z scores)表示标准差的倍数 标准差:总体各单位标准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也就是“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比如z得分是+2.5,得到的结果是标准差的正2.5倍,表示数据已经高度聚集。反之,如果是-2.5,那么就表示标准差的负2.5倍,就是高度离散的数据。 置信度:数据落在期望区间的可能性 在统计学中,一个概率样本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是对这个样本的

6.Moran’s I 法 高的自相关性代表了空间现象聚集性的存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主要功能在于同时可以处理数据的区位和属性。全域型Moran’s I 计算方式是基于统计学相关系数的协方差关系推算出来的。I 值一定介于-1 到1 之间,大于0 为正相关,且值越大表示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越大,即空间上聚集分布的现象越明显,反之,值越小代表空间分布相关性小,而当值趋于0 时,代表此时空间分布呈现随机分布的情形。若I 值大于0,说明相邻地区拥有相似的数据属性,属性值高或低的地区都有聚集现象;若I 小于0,说明相邻地区属性差异大,数据空间分布呈现高地间隔分布的状态;若I 趋近于0,则相邻空间单元间相关低,某空间现象的高值或低值呈无规律的随机分布状态。若I 值显著大于I 的期望值(I 值为正值且显著),说明两点存在相似关系,若I 值显著小于I 的期望值(I 值为负值且显著),说明两点存在不相似关系。区域空间自相关值累加之和即全域空间自相关Moran’s I 值。 其对应的公式为: 7. 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Ripley's K 函数) Ripley's K方法是一种点数据模式的分析方法,利用Ripley's K函数对点数据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