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exercise2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exercise2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exercise2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exercise2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方法综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目录 摘要

摘要 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其目标是通过确定景观格局来分析生态过程。本文主要对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分别从景观格局分析概述、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结合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阐述,并通过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对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的景观中的运用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GIS;景观格局;特征指数;景观类型 引言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 作用的综合性学科[1]。它以生态系统的空间关系为研究重点关注尺度的重要性 与时空的异质性。随着景观生态学的逐步发展其研究范围和内容都进一步扩大 突破了原先只是从类型或区域角度对自然综合体进行研究将地理过程与生态过 程也列为研究重心并且从单纯的地理过程研究发展到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研 究。在研究理论和方法方面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 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学中也被广泛提出和应用为 其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2 -3]。 1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 景观格局分析概述 景观生态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的关 系这一特点也已成为景观生态学与其他生态学科的主要区别之一。研究景观的 结构(即组成单元的特征及其空间格局)是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空间格 局分析方法是指用来研究景观结构组成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的分析方法既包括 一些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同时也包括一些专门用于解决空间问题的格局分析方 法。笼统地讲这些方法可分为两大类:格局指数方法和空间统计学方法。前者 主要用于空间上非连续的类型变量数据(categorical data)而后者主要用于空间上 连续的数值数据(guantitative data)[4-5]。 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不同类型(即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均匀分布型)了解检验种群空间分布类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1~2种判断种群空间格局类型的方法。 【仪器、设备及材料】 皮尺,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方法与步骤】 (一)野外调查 (1)准备工作:每两个学生为一组,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地位置。出发前先画好野外记录表格(见例子附表一),并带齐调查所需物品。 (2)确定样地面积:应根据最小面积法确定,一般草本植物可用1×1m 样地,灌木可用5×5m 样地,乔木则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加大尺度,如可考虑20×20m 样地。 (3)采用领接格子法在所选样地中划分小样方:一般草本可考虑0.1×0.1m 或0.2×0.2m ,灌木可用1×1m ,乔木可用4×4m 或5×5m 。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样方大小。 (4)计数:将一小样方中待测植物的株数,记录在野外记录表格中。 (二)数据处理 将所得野外数据带回实验室,进行整理和进一步数据处理。常见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1) 扩散系数C 法:x S C /2 = 式中S 2为方差, x 为平均数.若C<1为规则分布,C=1为随机分布,C>1为聚集分布. (2) David and Moore (1954)丛生指标法:1/2 -=x S I 式中:x -均值;S 2-方差。 若 I=0,属于随机分布:I <0,属于均匀分布;I >0,属于集群分布。 (3)格局指数法:Morisita(1959)提出的格局指数(δI )的计算式为: ∑ =--=n i i i N N x x n I 1 ) 1() 1(δ 其中,n 为样方数;N 为总株数;x i 为第i 个样方中的株数。格局指数δI ,不受均值(x )和样方中个体总数( ∑x )的影响,而是决定于取样单位的最多和最少个体数目。若δ I = 1,为泊松分布(随机分布);δI <1,为均匀分布;δI >1,为集群分布。 【思考题】 1、 种群空间格局分布类型的特点及可能形成原因的分析。 2、 各种数据处理和检验方法的优缺点有哪些。

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一、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从最近的相关卫星及夜景图不难看出,徐州作为区域中心主城区不是太大而是太小了 数据来自美国空军美国国防气象卫星。 相关信息:国防气象卫星数据来自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 但从相关卫星夜景图中可以看出,徐州的主城区近十年来扩展太慢,与苏南地市比速度差距大,就是与邻近的临沂比,也让人汗颜。也有些人认为徐州已经很大了,其实个人早就感觉到徐州城区面积扩展偏慢(只是近年高铁区和新城区的发展才稍有起色)。作为区域中心,徐州城市核心规模上偏小致使无法达到较大的辐射力影响力。 近期(5-10年)主城区的规模至少要达到两个高速环线内的面积(接近较大规模的省会或计划单列城市),具体而言西面和南面要到省界、北至微山湖沿岸、东北至贾汪、东至大许一带,这样规模的区域核心才能具备比较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另外,徐州城市群虽然有一定的潜力但培育还有待时日

其实主城区大不大真的不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要孕育徐州地区的中小城市! 远景来看,简单的设想是,发展至稳态水平的中国经济,农村必然是大农业,以徐州的面积,农村撑破天需要壹佰万人口(劳动力要小于人口,农村劳动力需求估计不足五十万),那么其余的七百万人怎么办?这就有选择了,是全部住进主城区?还是完善各县城等中小城 市?抑或是重点发展各镇的城区? 七百万人口的主城区,的确不适合居住;而散居在各镇区则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因此,需要重点发展各县城以及一些拥有较大建成区的镇

二、土地利用特点 1、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建设用地总量扩张迅速。2005年全市二三产业比重为86.0%,城市化水平为44.1%,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1996-2005年城镇工矿用地净增13811.0公顷,增幅为44.6%,土地利用表现为建设用地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并行,总量增长占主导,成长型土地利用特征明显。 2、土地垦殖率高,耕地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徐州市平原广袤,丘陵、岗地、高滩呈点状、带状分布,地处暖温带南缘,雨热同步,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和规模经营。2005年全市土地垦殖率53.7%,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中低产田的比重占68%,耕地质量建设任务重。随着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增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难度与成本上升,耕地补充与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 3、工矿用地比重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低。徐州是重要的工业、能源基地,重工业化程度高,轻重工业产值比为32:68,独立工矿用地总量大,煤炭、能源、通用设备等占地面积大的产业比重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提高较为困难。 4、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多、布局散,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潜力较大。全市2274个行政村,9881个自然村,农村居民点用地120745.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7.7%,人均占地198平方米,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较大。 5、资源开发型土地利用特征明显,局部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煤炭、化工等资源型产业用地总量大,水资源相对不足,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 存在的问题:1规划实施中出现以下问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实际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实现难度加大;土地利用布局方案缺乏必要的弹性,难以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变化;局部地区土地破坏与环境污染较严重;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屡禁不止,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提高,社会监督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规划调整与修改程序有待进一步严格和规范,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需加强。 2 a、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72美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为86.0%,正处于工业化前中期、城市扩张期。规划期内徐州市力争成为苏北和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区,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3亿元,年均增长13.5%;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亿元。B、城市化加速发展。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商贸物流旅游中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加大,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集聚,城市化将成为推动徐州市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预计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955万人,城市化水平

种群格局分析分析

种群格局分析分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西北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的主要木本 植物的空间格局和关联 摘要:物种的空间格局和关联在揭示物种间相互影响以及环境的相互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它对理解物种相互影响和基本生态过程与温带荒漠植被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函数g(r)用于描述中国西北准噶尔盆地的荒漠绿洲过渡带的三个1公顷的荒漠植物地块中四种主要木本种间的空间格局和关联特征。完整的空间随机零模型(CSR)显示四个物种在小范围(<20m)内呈现出显着聚集。无叶假木贼和白刺,梭梭和红砂在与独立零模型小尺度空间上呈现正相关,而无叶假木贼和梭梭,无叶假木贼和红砂,红砂和白刺在小范围或者中等范围(20-60m)内呈现负相关。随机标签零模型表明无叶假木贼的枯立木主要是由种内和种间竞争的综合作用决定。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生境异质性和沙漠化这两个主要因素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木质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和关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规划造林和开发保护策略时,物种特征在空间格局和关联性上的差异性应该予以重视。 关键词:空间格局,空间关联,生境异质性,荒漠绿洲过渡带,准噶尔盆地Spatial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 of dominant woody species in desert-oasis ecotone of South Junggar Basin, NW China Abstract: Spatial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 of plant species are important for revealing how speci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hence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species interaction and underlying ecological processes with apparent patterns in temperate desert vege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unction g(r)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 of four dominant woody species in three 1-ha desert plant plots in the desert-oasis ecotone of South Junggar Basin, NW China. The complete spatial randomness null model (CSR) showed four species exhibited significant aggregations at small scales (< 20 m). A. aphylla and N. roborowskii, H. ammodendron and R. songarica were spatially positive associations at small scales with the independent null model, while A. aphylla and H. ammodendron, A. aphylla and R. songarica, R. songarica and N. roborowskii species pairs exhibited negative associations at small or moderate scales (20–60 m) in our study. The random labeling null model showed that dead standing plants of A. aphylla were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intra-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two main factors of habitat heterogeneity and sandy desertification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determin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 of woody species in the desert-oasis ecotone of South Junggar Basin. Thus, the differences of species features in spatial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when planning afforestation and developing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spatial pattern; spatial association; habitat heterogeneity; desert-oasis ecotone; Junggar Basin 植物的空间格局是植被的重要特征。它在生态过程,包括竞争性共存和死亡的传播起到了显着作用,并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Alekseev & Zherebtsov 1995; Arévalo

实验一: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实验一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植物和固着型动物,底栖动物等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进行估测。在进行种群分析时,仅给出种群密度指标往往不够,还要给出种群的空间分布状况(dispersion or population distribution)。如在用样方法取样时,可应用Poission数学模型,以样本方差与平均值的比值判断种群的分布型,比值为1时为随机分布,比值显著大于1时为集群分布,比值显著小于1时为均匀分布。一实验原理 在测定大面积范围内的植物种群数量时,由于难以对所有生物个体一一计数,必须进行抽样估测的办法。最简单且常用的方法是用一定面积的方框在研究样地范围内随机采样,采样的范围要尽量覆盖整个样地,然后对每个方框(样方)内出现的个体进行计数,再应用统计学方法求样本平均值,即可估测整个样地的平均种群密度。这样的方法即取样法。对于一些密集丛生的植物(如杂草),计数困难,也可以用该植物样方内所覆盖面积的比例来表示种群密度。如上所述,样方取样数据要符合Poission分布,用该方法还可以判断植物的空间分布型。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种群野外调查和采样的基本方法;学会利用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和估测种群的分布型。 三实验材料 皮尺、记录表格,长绳、卷尺等。 四方法与步骤 1 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 (1)选择某一优势种为主的森林群落作为样地,以乔木为目标,确定其范围;(2)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一大组负责一条边,各个组分工合作,完成整块样地的观测; (3)采用五点法,找出5个点,划出小样方(5m×5m),记录小样方内该优势

种的存在与否和株数,各小组完成一个条带,各大组完成森林群落样地的观测。(4)重新再找2块分布类型类似的区域作为观测样地做重复试验,求平均值。(本实验由于长绳不够,没有充足的时间,只做了一次,没有重复试验,因此试验讨论时应该对数据做一定的解释。) 2 样方法判断种群个体的分布型 (1)选择一片灌木林,确定所观测林地的范围(4m×4m)。 (2)把样地划分为16个小格子,分别数出每一个格子内该种植物的棵数。(3)重复以上操作至少3次,求平均值。 五结果与分析 1 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五个点的平均密度/5 2 样方法估测种群个体分布格局 判断种群分布格局的原理是:假设有n个样方,x i 为第i个样方的种群个体数(i=1,2,3,……n),m为n个样方的种群个体平均数,则种群的分散度S2可以表达为: 1-n m) - (x S i 2 2∑ = 当S2/m显著小于1时,则种群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如果S2/m=1则为随机分布;如果S2/m显著大小1,则为集群分布。 六思考题 1样方大小会影响实验结果吗?怎样影响? 2本实验的两种密度和分布型的哪种方法适用于哪种生物?在什么环境下适用? 3 没有重复试验对真实数据有什么影响?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文本目录 一、总 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总体战略 . (2) 三、空间布局 (3) 四、生态人文资源保护 (6) 五、综合交通规划 (10) 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1) 七、防灾规划 (15) 宁波市规划 局 二O 一六年六月

一、总则 第一条编制背景与目的 宁波三门湾区域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该区域列为全省十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之一。2013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实施《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2014年浙江省发改委编制完成了《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作为上位规划的深化,市规划局编制了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无论是从生态文明战略的落实,还是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推进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以《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主要落实发展目标、总体规模、产业引导,深化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空间布局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同步编制的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协调,成果内容一致。 第二条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宁波市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规划(2012-2040)》、《宁波三门湾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宁海三门湾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及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保护与利用宁波三门湾的港口资源、滩涂资源、岸线资源、海岛资源,保证该地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明确宁波三门湾区域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2、构筑宁波三门湾区域的空间布局框架,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满足不同主体的发展需求。 3、提出重点区域的开发与保护战略。 4、构筑合理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5、确立科学、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环三门湾区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落实规划保障措施,提出跨行政区协调规划的实施机制。 第四条规划范围

第十一章 空间格局分析

第十一章空间格局分析 第一节概述 一、基本概念 植物种、植物群落和植被景观在空间的分布都有自己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就是广义分布格局(extensive pattern)。广义分布格局范围很广,小到一个低等植物(菌、地衣等)在一块岩石或一个树干上的分布,大到整个世界植被的分布规律。大格局属于地理学范畴,中度格局可以用排序和分类的方法研究。本章主要指小范围的格局,即狭义格局(intensive pattern)。一个植物种在一个群落中的分布有随机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和非随机分布(non-random distribution)。非随机分布叫做种群的分布格局(pattern), 即狭义格局。非随机分布包括集群分布(contagious distribution)和均匀分布(regular distribution)。但在自然群落中,后者很少见,所以这里说的种群格局主要指集群分布。种群集群分布是植物群落斑块和植被景观斑块的基础,因此,种群分布格局与群落格局和景观格局是密切相关的。 一个植物种的分布可以用三种特征加以描述,即格局规模(scale)、格局强度(intensity)和格局纹理(grain)。格局规模是指种的一个斑块(patch)和一个斑块间隙(gap)之和的平均长度,它等于一个斑块的中心到另一个相邻斑块中心的距离,或者一个斑块间隙的中心到另一个斑块间隙中心的距离。对一个种群来讲,它可以有不同大小的斑块,因而就有不同大小的规模。格局强度指某一规模下,斑块与斑块间隙的密度差异程度。在一个群落中,一个种的斑块是它的个体集中分布之地,而它的斑块间隙,多数情况下仍含有该种少数个体。如果一个种的斑块间隙完全不含该种个体,这种格局就叫做完全格局(perfect pattern)。在自然群落中,完全格局较少见。格局纹理是指斑块和间隙的大小,一般以同一规模下的平均直径表示。纹理不同于规模,因为规模包括一个斑块和它的间隙,而纹理则分别包括斑块大小和斑块间隙的大小。斑块较大格局叫粗纹理(crude grain),斑块较小的格局叫细纹理(fine grain)。研究格局规模、强度和纹理的科学叫做格局分析(pattern analysis)。格局分析过程就是用数学方法确定格局规模、强度和纹理,它的分析结果一般用格局分析图表示。该图的横坐标一般为区组大小,纵坐标可以是均方或方差,用以确定格局规模;也可以是其它指标来确定格局强度或纹理(见后述)。图上峰值所对应的区组代表着格局规模(或强度或纹理)的大小。 二、格局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对群落中各个种的格局分析是研究群落内部镶嵌结构的重要方法。因为一个种斑块的形成、变化都影响着整个群落结构的变化。对优势种来说更是如此。在格局分析研究的早期,一般均以群落优势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随着植被科学的发展,研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目录 摘要 ................................................................................................................................ I 引言 . (1) 1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 (1) 1.1景观格局分析概述 (1) 1.2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1) 1.2.1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1) 1.2.2景观异质性指数 (2) 1.2.3景观指数的实例应用 (3) 1.3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4) 2不同类型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及案例 (4) 2.1基于GIS 的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 (4) 2.1.1研究区域概况 (4) 2.1.2研究数据与处理 (5) 2.1.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5) 2.1.4研究方法——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法 (5) 2.1.5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变化结果分析 (6) 2.2基于GIS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 (7) 2.2.1研究区域概况 (7) 2.2.2研究数据与处理 (7) 2.2.3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8) 2.2.4城市景观格局总体变化特征结果分析 (9) 2.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 (10) 2.3.1研究区域概况 (11) 2.3.2研究数据与处理 (11) 2.3.3景观空间格局特征指数分析研究方法 (11) 2.3.4结果与分析 (12) 3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实验一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不同类型(即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均匀分布型),学会用 2检验法判断种群空间格局类型的方法。 二、仪器、设备及材料 皮卷尺、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三、野外调查步骤 (1)准备工作 每5-6名学生为一组,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地位置。出发前先画好野外记录表格(见附表1),并带齐调查所需物品。 (2)确定样地面积 应根据最小面积法确定,一般草本植物可用1m×1m的样地,灌木可用5m×5m样地,乔木则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大尺寸,如可用20m×20m的样地。 (3)采用邻接格子法在所选样地中划分小样方 一般草本可考虑0.1m×0.1m或0.2m×0.2m,灌木可用1m×1m,乔木可用4m×4m或5m×5m。 (4)计数 将每一小样方中待测植物的株数,记录在野外记录表格中。

四、数据处理 将所得野外数据进行整理,并用χ2 检验法进一步数据处理(见附表2)。 如果一个种群的个体分布是随机的,那么各样方包含0, 1, 2, 3,…,n 个个体的概率分布都应符合泊松级数。级数可为下列形式: e m e m me e m -n m -2m -m -n 2!!,。。。,,, 其中m 为样方中的平均个体数,即均值x 。 检验是用χ2值来检验实测值(即含0,1,2,3,…,n 个个体样方的分布频次)与理论期望值(即泊松理论的期望频次)是否吻合,有无显著差异。其统计量为: ∑理论期望值)(实验值-理论期望值=22χ 查χ2分布百分表,比较χ2 的计算值与查表值,通常可作出以下判断: 若χ2χ 20.01(f)≥,属于非随机分布; 若χ2< χ20.05(f),即是随机分布; 若χχχ2 0.05(f)220.01(f)≥ ,认为可能不适合泊松分布。 检验时每一级的理论值必须大于5,若小于5,可将相邻区间合并直至满足要求。 数据处理表(见附表2)计算得χ2值,查表得 χ20.01(f)和χ20.05(f), 再与χ2比较,确定所研究是否为随机分布。 >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市规划局 二O一六年六月

文本目录 一、总则 (1) 二、总体战略 (3) 三、空间布局 (4) 四、生态人文资源保护 (6) 五、综合交通规划 (9) 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0) 七、防灾规划 (13)

一、总则 第一条编制背景与目的 宁波三门湾区域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该区域列为全省十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之一。2013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实施《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2014年浙江省发改委编制完成了《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作为上位规划的深化,市规划局编制了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无论是从生态文明战略的落实,还是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推进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以《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主要落实发展目标、总体规模、产业引导,深化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空间布局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同步编制的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协调,成果内容一致。 第二条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宁波市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规划(2012-2040)》、《宁波三门湾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宁海三门湾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及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保护与利用宁波三门湾的港口资源、滩涂资源、岸线资源、海岛资源,保证该地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明确宁波三门湾区域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2、构筑宁波三门湾区域的空间布局框架,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满足不同主体的发展需求。 3、提出重点区域的开发与保护战略。 4、构筑合理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5、确立科学、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环三门湾区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落实规划保障措施,提出跨行政区协调规划的实施机制。 第四条规划范围 依据《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规划范围按照汇水区域依山脊线及行政界线划定,涉及宁海、象山两县14个乡镇,陆域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

国内外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进展

国内外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进展 摘要:自上世纪80 代景观生态学被引入中国以来,针对景观格局的研究发展迅猛,尤其是进入21 世纪后,相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献数量直线上升,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景观格局的含义内涵入手,对近20年来国内外对于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析和景观格局动态演变上的研究做了较为简要的综述,并对景观格局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了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应用于实际的研究提供参考。关键字: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景观指数动态

Domestic and foreign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and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research progress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and landscape ecology since being introduced to China, aiming 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 research, especially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document number upwards, gained considerable research achievements.This article from the landscape pattern, the meaning of connotation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20 years for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spatial analysis and landscape pattern on the dynamic evolution research done in a more briefly summarized, and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patterns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in different fields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puts forward research hot spot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future application in practical research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landscape index, dynamic

种群格局分析分析

+中国西北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的主要木本 植物的空间格局和关联 摘要:物种的空间格局和关联在揭示物种间相互影响以及环境的相互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它对理解物种相互影响和基本生态过程与温带荒漠植被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函数g (r)用于描述中国西北准噶尔盆地的荒漠绿洲过渡带的三个1公顷的荒漠植物地块中四种主要木本种间的空间格局和关联特征。完整的空间随机零模型(CSR)显示四个物种在小范围(<20m)内呈现出显著聚集。无叶假木贼和白刺,梭梭和红砂在与独立零模型小尺度空间上呈现正相关,而无叶假木贼和梭梭,无叶假木贼和红砂,红砂和白刺在小范围或者中等范围(20-60m)内呈现负相关。随机标签零模型表明无叶假木贼的枯立木主要是由种内和种间竞争的综合作用决定。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生境异质性和沙漠化这两个主要因素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木质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和关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规划造林和开发保护策略时,物种特征在空间格局和关联性上的差异性应该予以重视。 关键词:空间格局,空间关联,生境异质性,荒漠绿洲过渡带,准噶尔盆地 Spatial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 of dominant woody species in desert-oasis ecotone of South Junggar Basin, NW China Abstract: Spatial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 of plant species are important for revealing how speci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hence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species interaction and underlying ecological processes with apparent patterns in temperate desert vege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unction g(r)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 of four dominant woody species in three 1-ha desert plant plots in the desert-oasis ecotone of South Junggar Basin, NW China. The complete spatial randomness null model (CSR) showed four species exhibited significant aggregations at small scales (< 20 m). A. aphylla and N. roborowskii, H. ammodendron and R. songarica were spatially positive associations at small scales with the independent null model, while A. aphylla and H. ammodendron, A. aphylla and R. songarica, R. songarica and N. roborowskii species pairs exhibited negative associations at small or moderate scales (20–60 m) in our study. The random labeling null model showed that dead standing plants of A. aphylla were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intra-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two main factors of habitat heterogeneity and sandy desertification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determin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 of woody species in the desert-oasis ecotone of South Junggar Basin. Thus, the differences of species features in spatial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when planning afforestation and developing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spatial pattern; spatial association; habitat heterogeneity; desert-oasis ecotone; Junggar Basin 植物的空间格局是植被的重要特征。它在生态过程,包括竞争性共存和死亡的传播起到了显著作用,并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Alekseev & Zherebtsov 1995; Arévalo & Fernández-Palacio 2003). 。然而,许多因素在植物群落树种分布的空间格局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可能影响物种的分布,并潜在地控制它们的丰度和共存(Zhang et al. 2010; Schleicher et al. 2011)。此外,尽管物种的丰富度和关联的研究地之间不同,但许多物种也表现出生态栖息地的偏好(Bazzaz

实验二 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实验二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植物种群的密度与频度的计算方法 2.了解种群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 二、实验原理 种群特征指标很多,如植物的密度、频度、空间分布格局等。 1.密度是指单位面积的生物个体数 D= x(样地内某物种个体数)/ s(样地面积) 2.频度是指某物种在样本总体中的出现率 F= n(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 N(样方总数)×100% 3.样方法估测种群个体分布格局 判断种群分布格局的原理是:假设有n个样方,x i为第i个样方的种群个体数(i=1,2,3,……n),m为n个样方的种群个体平均数,则种群的分散度S2可以表达为: 当S2/m显著小于1时,则种群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如果S2/m=1则为随机分布;如果S2/m显著大小1,则为集群分布。 在理论上,物种的密度和频度反映的是该物种在一定环境内空间分布特征,是种群生物学特征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或选择的结果。其数值的大小影响种间或种内关系,进而影响种群生存竞争。 三、仪器设备 1.实验器材:样方测绳(100M)、皮尺(50M)等 2.调查统计表 四、实验步骤 1.样地的选择 (1)确定样地:样地是指能够反映植物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地段。根据具体情况在室外就近选择乔木、灌木或草地样地。 (2)确定样方大小:乔木样方面积为20×20 m2;灌木面积为5×5 m2;草本面积为1×1 m2。 (3)取样方法:随机设置样方10~30个(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确定研究物种 对在样地内选择2~10种植物、识别物种名称并编号(如果不认识植物,用物种1、2、3….等来代替)。 3.数据的调查 (1)在一个样方内调查选定物种的数量,并做记录。 (2)在随机设置的n个样方内调查选定物种出现情况,并做记录。 4.数据计算 密度、频度及种群个体分布格局的计算见实验原理部分。 五、实验要求 (1)样地选择典型、精确样方面积; (2)植物个体数量准确,一般样方数量不少于10个; (3)将数据认真填入表格。 六、实验结果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13848654.html,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作者:张玉周 来源:《中州学刊》2015年第03期 摘要: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富有竞争力的城镇化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亟须进行区域布局优化。河南省作为我国典型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其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现状与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呈现明显的极化特征——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和较低地区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且二者之间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为此,我国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应采取强化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实施和政策引导、实施城市群推动战略和差异化发展战略等措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3-0032-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已进入提质增效的新时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3年的53.7%,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然而,由于政策导向、经济增长、区位差异、要素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化态势,在地理空间上呈现集聚态势。而经济增长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聚集又使得我国城镇化也呈现出空间差异性和空间依赖性的发展格局。 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同区域、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省域内部的城镇化水平均存在明显差距。首先,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来看,2013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2.8%、48.5%、46.0%和60.2%,东部地区城镇化率高出西部地区16.8个百分点。其次,从四大区域内部来看,以东部地区为例,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上海达到89.6%,最低的河北仅为48.1%,两者相差高达41.5个百分点。再次,从同一省份内部来看,以河南省为例,城镇化率最高的郑州达到64.8%,最低的周口仅为35.1%,两者相差高达近3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无论是四大区域之间,还是四大区域内部以及省域内部,城镇化水平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当前,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各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以及省域内部城镇化水平差距过大,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严重失衡,从长远看会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从而影响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