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西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实施技术规程

山西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实施技术规程

附件3:

(试行)

- 19 -

1 术语定义........................................ - 2

2 -1.1 粮食生产功能区..................................................................................... - 22 -1.2 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 - 22 -1.

3 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 - 22 -

1.4 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 - 22 -

2 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划定原则..................... - 22 -2.1 工作目标................................................................................................. - 22 -2.2 划定原则................................................................................................. - 2

3 -2.3 工作内容................................................................................................. - 2

4 -

2.3.1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 - 24 -

2.3.2 粮食生产功能区上图入库........................................................... - 24 -

2.3.3 粮食生产功能区成果建档立册................................................... - 24 -

2.3.4 粮食生产功能区信息精准化管理............................................... - 24 -

2.3.5 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 - 24 -

3 工作步骤与技术要求 .............................. - 25 -3.1 划定工作流程......................................................................................... - 25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5 -3.3 工作准备................................................................................................. - 25 -

3.3.1 组织准备....................................................................................... - 25 -

3.3.2 资料准备....................................................................................... - 26 -

3.3.3 调研会商....................................................................................... - 26 -

3.3.4 工具准备....................................................................................... - 27 -3.4 图件测制................................................................................................. - 27 -

3.4.1 底图制作 ..................................................................................... - 27 -

3.4.2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条件 ......................................................... - 27 -

3.4.3 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和地块范围 ......................................... - 28 -

3.4.4 坐标系统 ..................................................................................... - 29 -

3.4.5 编码规则 ..................................................................................... - 29 -

3.4.6 最小上图图斑标准 ..................................................................... - 31 -

3.4.7 实地勘查 ..................................................................................... - 32 -

3.4.8 面积量算 ..................................................................................... - 32 -

3.4.9 分布图编制 ................................................................................. - 33 -

3.4.10 外业操作规范 ............................................................................. - 34 -3.5 公告公示与管护..................................................................................... - 35 -

- 20 -

3.5.1 材料准备....................................................................................... - 35 -

3.5.2 公告公示....................................................................................... - 35 -

3.5.3 勘误修正....................................................................................... - 35 -

3.5.4 结果确认....................................................................................... - 35 -

3.5.5 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 - 35 -

3.5.6 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志牌设立规范............................................... - 36 -

3.6 数据建库................................................................................................. - 36 -

3.7 检查验收................................................................................................. - 36 -

3.7.1 检验方式....................................................................................... - 36 -

3.7.2 检查内容....................................................................................... - 37 -

3.7.3 检验核查....................................................................................... - 37 -

3.7.4 检查验收要求............................................................................... - 38 -

3.8 成果管理 ................................................................................................ - 38 -

3.8.1 成果归档....................................................................................... - 38 -

3.8.2 成果安全....................................................................................... - 39 -

4 工作总结........................................ - 39 -

附图1:粮食生产功能区示意图

附图2: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示意图

附图3: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示意图

附图4: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流程图

附图5: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技术流程图

附图6:标准分幅粮食生产功能区空间分布图样式

附图7: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空间分布图样式

附图8:粮食生产功能区图件图式图例

附图9: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数据入库流程图

附图10: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志牌制作样式

附图11: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志牌制作样式设计图

附表1: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汇总表

附表2: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责任一览表

- 21 -

1 术语定义

1.1 粮食生产功能区

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划定用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生产区域。在空间上包括区、片块、地块三个层级,单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可包含若干片块,单个片块内可包含若干地块。

1.2 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

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是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划定的相对集中连片耕地,具有明确的经营主体、管护主体或能够进行统一生产管理。单个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可跨越村组区域界线,但原则上不得跨越乡级行政区域界线。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示意图详见附图2。

1.3 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

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是在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范围内,以实际宽度不小于1米的农村道路、沟渠、水系等线状地物或行政区域界线为边界所划定的具体的空间种植单元。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示意图详见附图3。1.4 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

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范围的地块面积之和。

2 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划定原则

2.1 工作目标

根据各市现有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与产业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布局合理、标示清晰、生产稳定、能划尽划”的原则,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选择农田基础设施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田块,在长

- 22 -

治、晋城、晋中、运城、临汾等市划定小麦生产功能区721万亩(含小麦和玉米复种区249万亩),在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晋中、运城、忻州、临汾和吕梁等市划定玉米生产功能区1650万亩。

根据工作安排,2017年开始划定工作,选择永济市、洪洞县、忻府区、寿阳县和屯留县作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试点县进行先行先试,2018年全省全面铺开,2019年结束,用3年时间准确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建立一个覆盖省、市、县三级,功能完善,操作便捷的现代农业空间信息系统,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系统管护队伍,初步形成农业部门应用现代农业空间信息系统开展农业动态监测与管理体系。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为稳定粮食产能、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划定原则

1)坚持底线思维、科学划定。按照稳定粮食产能要求,综合考虑生产现状、种植习惯、水土资源条件等因素,科学合理划定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摸清底数,应划尽划,划优划足,精准落地。

2)坚持政策引导、农民参与。完善支持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充分尊重农民自主经营的意愿和保护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建设和管护,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

3)坚持完善机制、建管并重。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管护工作,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种植收益在合理水平,确保划得准、建得好、管得住,能够长久发挥作用。

4)坚持上下衔接、层层落实。划定任务自下而上摸底,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落实,将国家划定我省任务逐级细化分解到市、县(市、区)、乡(镇)、村。以市组织,以县落实。调整划定任务,原则上由村、乡(镇)、

- 23 -

县(市、区)自下而上逐级解决。

2.3 工作内容

2.3.1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

按照本规程规定程序,以地块为基本空间单元,确定粮食生产功能区空间位置、面积,并结合实际记录耕地质量等级(等别)、作物类型、权属和路桥涵渠等农田基础设施等基本信息。

2.3.2 粮食生产功能区上图入库

将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具体地块制成电子地图,整理汇总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各类成果的电子数据和文档,建立、更新粮食生产功能区数据库,并与基本农田数据库对接。

2.3.3 粮食生产功能区成果建档立册

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表册、县级和乡(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分布图件、文本和数据等成果的档案和管理制度,明确成果资料的归档、管理和使用。

2.3.4 粮食生产功能区信息精准化管理

记录并监测粮食生产功能区范围内农作物品种、种植面积等种植情况变化信息,相应补助补贴政策投入等基本情况;记录并监测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主体、标识标志等基本情况;定期对粮食生产功能区信息进行更新、统计与汇总。

2.3.5 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

将划定后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管护责任落实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新型经营主体、国有农场等,签订或更新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责任书,填写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责任一览表,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机制。

- 24 -

3 工作步骤与技术要求

3.1 划定工作流程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涉及工作准备、图件测制、公告公示、数据建库、检查验收、成果管理等环节。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流程详见附图4。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GB/T 10114 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B/T 19231-2003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30600-2014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GB/T33130-2016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

GB/T33469-2016耕地质量等级

GB/T 28407-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32-2011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TD/T 1019-2009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NY/T 2538-201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素编码规则

NY/T 2539-201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规范

3.3 工作准备

3.3.1 组织准备

山西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以市组织、以县落实。县级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统计、粮食、档案等部门组成。各级领导小组负责各级粮食功能区划定工作的组织、协调、方案制定、宣传、培训、质量管控、成果

- 25 -

检查验收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同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

3.3.2 资料准备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应采用最新的基础资料,收集以下文件、图件、数据等资料: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资料。(农业和国土部门)

2)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资料。(国土部门)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国有农场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成果资料、正射航空摄影资料。(农业部门)

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资料,包括各渠道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配套服务设施等相关建设项目的图件资料及文本说明。(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国土部门、水利等部门)

5)高分二号卫星数据资料(山西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6)其他资料,包括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农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规划等规划的图件、数据库、文本及说明,遥感正射图像资料,测土配方施肥等耕地质量资料,生态退耕及灾毁资料等。(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国土部门、林业、水利、发改、城建等部门)

3.3.3 调研会商

按照省农业厅下达的各市、县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控制指标,各县组织县、乡、村有关人员在综合分析各种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调研与会商,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控制指标范围内确定各乡(镇)、村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控制面积,按照划定原则和划定条件,共同统筹确定本地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具体划定区域和划定片块,确保粮食功能区划定工作的科学、合理、有效和相对稳定性。(说明:省下达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控制指标- 26 -

为计划控制指标,由于在实际划定工作中存在划不够或不够划的情况,因此,在各市、县基本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后,省级领导组将会同市、县领导组对各市、县实际划定面积进行总体平衡协调,最终确定全省和各市、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实际划定面积)

3.3.4 工具准备

1)硬件设施,包括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接收机等测绘仪器、钢尺、纸、笔、相机等量算和记录工具及电脑、移动硬盘等计算和存储设备。

2)软件设施,包括GIS处理软件(ArcGIS10.0以上版本)、数据分析软件、数据库软件、质量检查软件等。

3.4 图件测制

3.4.1 底图制作

山西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采用1:2000比例尺开展图件测制工作。以山西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作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控制范围,以山西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地块图为底图,叠加相关规划成果,通过人工判读和综合分析,初步确定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和地块边界,并对片块和地块赋予预编码,制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底图。(对于没有土地确权相关数据的个别区域可采用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开展划定工作)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技术流程详见附图5。

3.4.2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条件

1)单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原则上以乡镇(街道)为基本任务单元。

2)立地条件较好:耕地相对集中连片,平原连片500亩以上,丘陵区相对集中连片面积原则上不低于50亩。地块四至清楚,相对平整,土壤酸碱度适宜,无重金属、化学物质等污染;

3)耕地坡度在15度以下,优先选择具有粮食种植传统、近3年内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生态环境良好的集中连片耕地。

- 27 -

4)生产基础条件好:具备基本水源灌溉条件,已建成高标准农田,或纳入有关建设规划、通过建设可以达到高标准农田;

5)周边环境条件较好:功能区周边涉及农业生产的河流、道路条件较好,河道水系畅通、定期疏浚清淤,交通相对便利,农用输电线路、变压器等设备能够满足农业安全生产用电需求;

6)功能区作用长期有保障:结合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与新一轮土地利用、基本农田保护、城乡建设、交通水利建设等规划相衔接,确保划入功能区的田块在较长时期内不被重大建设征占用。

7)下列情况不得划入:

(1)已经列入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耕地休耕试点的耕地;

(2)已种植果园、苗圃、经济林和建造温室大棚的农地;

(3)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严重损毁且不能恢复耕种的耕地;

(4)受重金属污染物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较严重且未列入治理规划的耕地。

3.4.3 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和地块范围

1)粮食生产功能区:为满足农业生产管理需要,以永久基本农田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为基础,结合实地情况,参照有明显标示作用的线状地物、自然地貌、人工地物界线、种植类型、种植方式、行政区域界线以及权属界线等,确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单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原则上以乡镇(街道)为基本任务单元。

2)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划定主要是相对集中的连片耕地,以宽度15米左右(参考指标)的线状地物界线(渠、路、水系等)并具有明确的经营和管护主体来确定边界范围。

3)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划定以实际宽度不小于1米的农村道路、沟渠、水系等线状地物或行政区域界线为边界所划定

- 28 -

的具体的空间种植单元。采用山西省农村土地确权耕地地块图斑资料(需对农户耕地地块进行合并),确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的空间分布与数量。对于符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条件但没有确权的耕地地块要进行补划。3.4.4 坐标系统

1)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如采用其他国家坐标系统或地方坐标系统,应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联测并建立转换关系。

2)投影方式:标准分幅图件和数据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度分带。

3)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4.5 编码规则

粮食生产功能区编码分三个层次:

粮食生产功能区编码:9位乡级行政区代码+3位顺序码

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编码:12位粮食生产功能区代码+3位顺序码

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编码:12位村级行政区代码+4位顺序码

(1)粮食生产功能区编码

a) 代码结构:粮食生产功能区代码由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顺序码共12位阿拉伯数字构成,其代码结构如图1所示。在粮食生产功能区代码结构中,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位数9位,表示县级以下行政区划,即6位县级行政区代码+3位乡级行政区代码;顺序码位数3位,表示县级以下行政区划内粮食生产功能区数量。

图1 粮食生产功能区代码结构

b) 编码方法:在“粮食生产功能区代码结构中,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应按照GB/T 2260、GB/T 10114规定执行;顺序码在县级以下行政区

- 29 -

划下顺序编码。

c) 赋码规则:在粮食生产功能区代码结构中,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赋码规则应按照GB/T 2260、 GB/T 10114规定执行;顺序码在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下按升序进行编码。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后,粮食生产功能区编码应保持稳定,不随粮食生产功能区外在属性(例如:名称、负责人等)变化、行政区划调整、村组调整而变化。

(2)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编码规则

a) 代码结构:粮食功能区片块代码由粮食功能区代码和顺序码共15位阿拉伯数字构成,如图2所示。粮食功能区代码位数12,表示粮食生产功能区;顺序码位数3位,表示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数量。

b) 编码方法:在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代码结构中,粮食生产功能区代码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编码方法执行;顺序码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顺序编码。

c) 赋码规则:在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代码结构中,粮食生产功能区代码赋码规则应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赋码规则执行;顺序码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按升序进行编码。

新增片块,其编码在相应的片块最大顺序码后续编;片块的名称以及- 30 -

地上作物类型等发生变化的,片块代码保持不变;片块界址发生变化,片块代码在相应的最大片块顺序码后续编,该片块代码作废,作废代码不应再赋予其他片块。

(3)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编码规则

a) 代码结构: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代码由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村级段代码和顺序码共16位阿拉伯数字构成,其代码结构如图3所示。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代码结构中,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位数9位,表示县级以下行政区划;村级段代码位数3位,行政村;顺序码位数4位,表示行政村下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数量。

b) 编码方法: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代码结构中,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应按照GB/T 2260 、GB/T 10114规定执行;村级段代码3位,在县级以下行政区划后编码;顺序码在行政村下按升序进行编码。

c) 赋码规则:新增地块,其编码在相应的地块最大顺序码后续编;地块的名称以及地上作物类型等发生变化的,地块编码保持不变;地块界址发生变化,地块代码在相应的最大地块顺序码后续编,该地块代码作废,作废代码不应再赋予其他地块。

3.4.6 最小上图图斑标准

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过程中,最小上图图斑如下表所示。

- 31 -

地物最小上图标准

3.4.7 实地勘查

根据综合分析情况,确定重点核查区域并开展实地勘查,查清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和地块空间位置、数量、边界,以及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工作底图标注信息与实际存在偏差的,核实无误后予以修改,确保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图、数、实地一致。

3.4.8 面积量算

面积为水平投影面积。具体量算方法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等执行。

在粮食生产功能区任务范围内,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的上图图斑进行地块面积量算,并汇总生成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面积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

- 32 -

在计量时,长度单位采用米(m),面积单位采用平方米(m2)和亩(1平方米=0.0015亩),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字,按四舍五入处理;在统计汇总时,面积单位采用公顷(ha,1公顷=15亩),小数点后保留四位数字,按四舍五入处理。

3.4.9 分布图编制

粮食生产功能区图件应在永久基本农田成果图或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图基础上,辅以实地勘查、专题要素,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的边界,查清沟渠、道路等灌排工程条件以及作物类型,加注编号,经图面整饰,编绘成图。具体要求如下:1)行政区划要素主要指行政区界线和行政区名称。不同等级的行政区界线相重合时应遵循高级覆盖低级的原则,只表示高级行政区界线,行政区界线在拐角处不得间断,应在转角处绘出点或线。行政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省级界线、市级界线、县级界线、乡级界线。当按照标准分幅编制图件时,在乡(镇、街道办事处)的驻地注记名称外,还应在内外图廓线之间、行政区界线与内图廓线的交汇处的两边注记乡镇(街道)的名称。

2)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专题要素包括: 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界线、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代码、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界线、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代码,土地所有权权属类型、土地承包经营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类型;田间道路、沟渠等线状地物,机井、气象站点等点状地物。

3)地形要素主要包括建筑物构筑物等城乡建设用地、道路、水系、地理名称等。注记表示方法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4)数学要素包括内外图廓线、内图廓点坐标、坐标格网线、控制点、比例尺、坐标系统等。

5)图廓要素包括:分幅索引、密级、图名、图号、图例、制作单位、测图时间、测图方法、图式版本、测量员、制图员、检查员等。

- 33 -

标准分幅样图如附图6所示。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空间分布图附图

7所示。粮食生产功能区图件图式图例如附图8所示。

3.4.10 外业操作规范

应以乡镇(街道、场)为基本工作单元,确定实地勘查路线,逐村开展外业核查,制作粮食生产功能区外业手册:

1)记录核实后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和地块要素属性信息,包括行政区、代码、权属、面积、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农田基础设施等;

2)对比地物最小上图标准,记录核实后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基础设施状况信息,包括粮食生产功能区范围内已建成的田间道路、沟渠、机井、气象站点等。

3)实地勘查对象应包括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和地块的空间位置、数量、边界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重点是地类发生变化的永久基本农田、未承包到户的农村集体土地以及初步划定时未纳入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边界的集中连片耕地。

4)对于已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应查清或记录田间道路、沟渠等长宽、数量、属性,以及机井、气象站点等数量数据。

点状/线状地物测量记录表

备注:

1)依据表1中的地物最小上图标准对线状地物予以调绘并实地丈量宽度,精确至0.1 m;

2)线状地物宽度大于等于图上5 mm时,依比例尺转绘,宽度从影像上直接量算,并实地核实;3)宽度大于等于图上2 mm小于5 mm,双线表示,注明宽度;

4)宽度小于图上2 mm的以线状地物中线转绘,单线表示,并注明宽度;

5)宽度变化较大的线状地物,应分段丈量。

- 34 -

3.5 公告公示与管护

3.5.1 材料准备

在图件测制的基础上,将编制好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空间分布图以乡镇(街道、场)或标准图幅为单位输出为纸质图件,作为公告公示的主要材料。

3.5.2 公告公示

将公告公示材料交由乡镇(街道、场)、村(组)审核,审核通过后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涉及的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国有农场内进行张榜公告公示。

3.5.3 勘误修正

针对公告公示过程中村民委员会(或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农场所提出的异议,作业队伍应及时进行踏勘、测量、核实、修正,并再次进行公告公示。

3.5.4 结果确认

公告公示后,由村乡镇组织、相关村民委员会(或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农场等在公告公示图件上进行签章确认。

3.5.5 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

1)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将划定后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管护责任落实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新型经营主体、国有农场等,签订或更新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责任书,填写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责任一览表(附表1),设立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志牌。

2)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管护责任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空间位置和范围示意图、面积、农田灌排工程、田间道路、作物类型、耕地、质量等级(等别)等。

3)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责任一览表以乡镇或国有农场为单位,包括下列内容: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或国有农场分场、粮食生产功能区

- 35 -

片块代码、片块责任面积、农田灌排工程、作物类型、经营主体、质量等级、责任起始时间等,并加盖公章,管护责任面积汇总数应等于该乡镇或国有农场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面积汇总数。

3.5.6 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志牌设立规范

1)粮食生产功能区要设立标志牌,标志牌应设在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和城镇、村庄周边的显著位置。

2)标志牌内容包括粮食生产功能区所在位置、片块数量、地块数量、面积、灌排工程条件、种植结构、责任单位、相关政策规定、空间位置示意图和监督举报电话等。标志牌应标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监制”字样。标志牌样式见附图10

3)标志牌由县级农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标志牌的组织制作和监督,标志牌应结实耐用、外观简朴、造价节约。乡(镇)要建立管护责任制度,明确日常管护责任人和责任,保证标志牌不破坏、不污损。3.6 数据建库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的基础资料、图件、表册和文本成果,经质量检查合格后整合入库,与农村土地确权数据库关联,依托山西省农村土地确权数据库平台建立省、市、县粮食生产功能区数据库与管理系统。粮食生产功能区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土地信息要素与粮食生产功能区要素。(说明:省农业厅将根据农业部数据库规范制定情况适时转发)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数据入库流程详见附图9。

3.7 检查验收

3.7.1 检验方式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成果检查验收采取内业审核、内业检测和实地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作业队伍首先对划定成果进行自检自验,市级领导组牵头组织本市区域各县成果检查验收,省级领导组牵头组织全省划定成果的- 36 -

抽查核实。检查验收按照每个县(市、区)不低于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总面积50%的比例进行;抽查核实按照本行政区不低于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总面积5%的比例进行。

3.7.2 检查内容

检查验收的内容包括划定流程是否规范到位、数据库是否符合粮食生产功能区数据库标准规范、划定面积是否符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指标等。成果检查验收内容如下:

1)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过程合理合规,相关文件齐全;

2)采用的资料真实、合法、实时;

3)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数据库、县、乡(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分布图、表、册等数据成果齐全,并与实地一致;

4)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数据库内容完整,各类要素齐全,属性结构正确,拓扑关系正确;

5)粮食生产功能区图件的比例尺选取符合要求;图内外要素齐全,图面清晰可读;图外整饰完整、规范;

6)各类表格齐全,编制符合规范;

7)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责任书及时签订或更新,责任内容完整明确,责任一览表齐全;

8)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志设立规范;

9)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的数量、质量、作物类型等符合本规程要求;

10)检查部门可根据需要增加检查内容。

3.7.3 检验核查

依据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结果、农村土

- 37 -

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对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和地块进行对比分析并实地核实。

3.7.4 检查验收要求

成果检查验收过程和结果应有专门记录,按照检查内容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验收完成后应编写检查验收报告,记录、报告应由具体的负责人签章或单位签章信息(市级领导组负责人签字加盖市级领导组公章或市农委负责人签字加盖市农委公章)。

3.8 成果管理

市、县两级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全部上图入库、建档立册,实现信息化、精准化管理的任务目标,通过成果检验、质量管控环节后,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成果进行统一归档管理。

3.8.1 成果归档

县级农业管理部门应会同同级档案管理部门,按相关要求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档案的整理、归档、管理和使用。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成果检验过后,应及时组织进行成果归档工作。

1)成果分类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成果包括图件、数据、表册和文本报告等。

(1)图件成果:包括工作底图、粮食生产功能区空间分布图、数字正射影像图等图件。

(2)数据成果: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数据库。

(3)表册成果:包括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汇总表、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责任一览表等表册。见附表1和附表2

(4)文本报告:包括相关文件、划定方案、管护责任书、检查记录、技术报告、工作报告等材料。

上述成果包括电子成果和纸质成果两种形式。

- 38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