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雾凇》课文内容

《雾凇》课文内容

《雾凇》课文内容

《雾凇》课文内容

我的家乡吉林,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每当到了冬季,我的家乡就变成了童话般的冰雪世界。

一个冬天的早晨,我漫步在松花江畔,只见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冰条儿,犹如一朵朵白菊傲雪怒放;挺拔的松树上结满了树挂,洁白晶莹,就像披上了华丽的银装。

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在树挂上,反射出夺目的光芒。我踏着积雪向前走去,一片片树挂不时落在我的头上、身上,凉嗖嗖的,开心极了。

小朋友,你知道这雾凇——树上的冰花是怎样形成的吗?它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呢。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吉林的冬天,由于从丰满发电站流过来的水温度较高,这样的江水流到市区,蒸发的水汽“飞”到冰冷的树枝上,结成了冰霜。冰霜越聚越多,就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雾凇。

病人、慈母情深课文

9 “病人”① 一天饭后,我去邻居家借书。她家正在炒洋葱。一股辛辣味直蹿(cuān)出来。我逃出门,可鼻孔还是痒痒的,忍不住连连打起喷嚏来。 妈妈问我是不是感冒了,她那关切的眼神真让我感动。我很贪心,巴不得她多爱我一会儿,所以就没有摇头否认。妈妈赶紧过来扶我,好像我虚弱得快要倒下似的。 我被安排在被窝里躺下。很快,各种美味的食物送到我的床边。妈妈过一阵就来摸摸我的额头,她那焦急的神情使我生出许多温暖的感觉。于是我就决定把病装下去,也好继续享受病人的特殊待遇。从小我就很少生病,却总是羡慕人家小朋友生病,别人忙忙碌碌地上学去,她却留在家里抱着玩具看小人书。今天正好有这个机会,岂不是天助我也! 可是不久,我就发现当病人其实是件苦差事。晚上,妈妈把电视关了,并坚决宣称,感冒头痛者看电视有害无益。我只好乖乖地早早睡觉。第二天竟是星期六,我居然已经忘掉了!堂弟表妹来了,见我躺在床上,便一本正经地安慰了几句,就自顾自地玩起来。眼看两个弟弟妹妹在屋外活蹦乱跳,我却不能参与,真是让人愁死!而且,看着他们吵闹疯玩,我甚至不能大笑,因为病痛缠身的人应该像个倒霉蛋,最好紧锁双眉。妈妈端来冒着热气的白开水给我喝,我朝弟弟妹妹喝的冷饮、汽水张望,可妈妈却斩钉截铁地说,感冒喝白开水最好。更糟的是,爸爸兴冲冲地回来了,他买了最新电影的票子,要带弟弟妹妹们去看,看完以后还要到公园游乐场去玩。 我掀开被子想跳起来,却被妈妈固执地按在床上。末了,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弟弟妹妹欢天喜地地出门去。这下,我真的哭丧着脸,浑身难受,我想肯定是要气出病来了。妈妈在家陪我,见我脸色难看,便拿出一大堆红的、绿的、黄的、白的药片、药水,我看了差点儿晕过去!我不等妈妈向我教导“良药苦口”之类的话,便老老实实地坦白了装病的原因。妈妈似信非信的,直到我赌咒发誓地反复声明“我真的没病”,才勉强【qiǎnɡ】允许我下床活动活动。 唉,原以为生病能自由、快活,想不到却是自讨苦吃! 【注释】①作者秦文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男生贾里新传》《女生贾梅新传》等。本文选入时有删改。

《雾凇》完美教案及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带着欣赏赞美的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及描述雾凇奇景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奇观、缀满、洁白晶莹”等词语,学习按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作者到吉林欣赏美丽的雾凇。读好课题(生读:雾凇)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见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雾凇)它被人们称为(板书:奇观) ▲理解“奇观”:“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 出示: ①看,查看,观看 ②看到的景象或样子 ③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什么样的景象才能称作奇观?(特别美丽的、奇特的、罕见的)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把称雾凇为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吧。 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带着欣赏赞美的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及描述雾凇奇景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奇观、缀满、洁白晶莹”等词语,学习按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你看到了怎样的雾凇?找到重点词语圈圈画画。 3.讨论交流: 你书中的雾凇怎样?(板书:美)从哪些词中体会出来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读词,说说你的体会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真美,怎么读?还有谁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你来读(指名读)那霜花晶莹剔透,你再读。 洁白晶莹的霜花本身已经够美了,在阳光照耀下,这洁白晶莹的霜花变得银光闪烁,更美,读!

《天净沙秋思》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天净沙.秋思》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作者】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主题思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图,真切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低落,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悲苦愁楚之情。 【赏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

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赏析选择题: 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分析: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因此文中出现了大量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语,如“齐庄公”、“相国”、“太史”等。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辅助课文教学的作用。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的伟大。因此,通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秉笔直书”的伟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

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的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引导点拨 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的词 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 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

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学提纲一: (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掌握词语:企图、权势、职位、屈服、蛮横、隐瞒、记录、忠 实、颠倒是非、面不改色、贪生怕死(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企图、蛮横、隐瞒、、颠倒是非、面不改色、贪生怕死” 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自学检测: 我会拼,我会写。 qǐtúquán shìdiān dǎo ()()() qūfúpíng jièzhíwè

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课文内容

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课文内容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 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呆呆地将那些母亲扫视一遍,却没有发现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你找谁?”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 一个老头儿朝最里边的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伍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小学四年级语文《秉笔直书》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秉笔直书》教案 本课教材分析: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因此文中出现了大量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语,如“齐庄公”、“相国”、“太史”等。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 辅助课文教学的作用。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 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 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 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的伟大。因此,通过对于人物语言 以及神态描写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秉笔直书”的伟大 的人格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 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 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 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 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 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 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 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 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正式)中考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含答案)

一、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 答案:依次:枯藤老树西风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的心情。 答案: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2分) 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8课《慈母情深》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赣州市南康区第五小学林毫香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学段要求,本单元以“情”立意,以“感受亲情”为人文主题,以“有感情的朗读和琢磨课文语言文字,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亲情”为语言训练目标。 其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三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情感。 本科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三、学情简介 “品味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是我班学生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部分学生还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圈圈划划,评评注注,表达个人感受。然而,本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

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体会人间真情的温暖。但对大多数独身子女而言,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因此,学习过程中,体会慈母情深的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情感丰富,每句语言都蕴含情意,但因为是略读课文,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取其精华中的精华,在教学时,我紧扣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设计。 一.体会诗情,切入正题 1.课件出示,师配乐朗诵:(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她的温暖,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陷何境,都能感受她的心跳,你快乐,她幸福。你悲哀,她哭泣。只有她永远不需要珍藏却永远不会忘记。)2.谈话导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爱吗?对,这就是母爱。母亲,她就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沉沉似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3、板书课件,齐读课题。生说对课题的理解,质疑课题:看到课题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说慈母情深?情到底有多深?通过什么事说慈母情深?) 4、去掉“深”字,读。加上“深”字,再读。谈体会? 在学生体会中引出问题:作者梁晓声是从哪件事中读懂母亲,读懂母亲的深情的? 二.初读课文,粗略感知

梁晓声《慈母情深》原文阅读

梁晓声《慈母情深》原文阅读 慈母情深-梁晓声我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青年近卫军》。一元多钱。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还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我的同代人们,当你们也像我一样,还是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时候,如果你们也像我一样,生活在一个穷困的普通劳动者家庭的话,你们为我作证,有谁曾在决定开口向母亲要一元多钱的时候,内心里不缺少勇气?当年的我们,视父母一天的工资是多么非同小可呵!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到过几次《青年近卫军》长篇小说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直接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当然不能取代“精神食粮”。我那时还不知道什么叫“维他命”。更没从谁口中听说过“卡路里”,但头脑却喜欢吞“革命英雄主义”。一如今天的女孩子们喜欢嚼泡泡糖。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那些女人们热得只穿背心。有的背心肥大,有的背心瘦小,有的穿的还是男人的背心,暴露出相当一部分丰厚或者于瘪的胸脯。千奇百怪。毡絮如同褐色的重雾,如同漫漫的雪花,在女人们在母亲们之间纷纷扬扬地飘荡。而她们不得不一个个戴着口罩。女人们母亲们的口罩上,都有三个实心的褐色的圆。那是因为她们的鼻孔和嘴的呼吸将口罩懦湿了,毡絮附着在上面。女人们母亲们的头发、臂膀和背心也差不多都变成了褐色的。毛茸茸的褐色。我觉得自己恍如置身在山顶洞人时期的女人们母亲们之间。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们母亲们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你找谁?” 一个用竹蔑子拍打毡絮的老头对我大声嚷,却没停止拍打。毛茸茸的褐色的那老头像一只老雄猿。“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那儿!” 老头朝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指。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的热量烤着我的脸。“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说出来了!“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就行……”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人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竟快是一个老女人了!那时刻我努力要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的形象,竞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并因自己15岁了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得给你钱的吗?”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了我,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从此,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雾凇的形成

雾凇的形成 在自然界里,地面物体上形成的冰晶和水滴并不都是霜和露。有一些貌似霜、露的现象,却是由其他气象条件造成的。 例如,某地区原来温度较低,各种地面物体的温度也就较低。遇到天气急遽变暖(例如温度急升10°C),有些大而重的物体却不能一下子变得和周围的空气一样暖,这样,在空气和这些物体之间便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温差。如果这时温度在0°C以下,便会在物体上形成冰晶,它叫做"硬凇"。如果温度在0°C以上,便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水滴,叫做"水凇"。冬天玻璃窗上的"窗霜"和"呵水"的形成就与此相似。 硬凇和水凇与霜、露都是由于空气和地面物体之间存在着温度差而形成的。但是,形成硬凇和水凇的温度差是由天气变暖而引起的,形成霜、露的温度差却是由于地面物体辐射冷却所引起的。所以,它们所反映的天气条件不同,附着的物体也不尽一样,它们是不同的天气现象。 初冬或冬末,有时会出现一种奇怪现象:从空中掉下来的液态雨滴落在树枝、电线或其它物体上时,会突然冻成一层外表光滑晶莹剔透的冰层,这就是"雨淞"。这种滴雨成冰的现象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这里的雨滴不是一般的雨滴,而是过冷雨滴。这种情形并不常见,多在冷暖空气交锋,而且暖空气势力较强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这是靠近地面一层的空气

温度较低(稍低于摄氏零度),而其上又有温度高于摄氏零度的空气层或云层,再往上则是温度低于摄氏零度的云层,从这里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时融化成雨滴,接着当它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滴便迅速冷却,由于这些雨滴的直径很小,温度虽然降到摄氏冷度以下,但还来不及冻结便掉了下来,当其接触到地面冷的物体时,就立即冻结,变成了我们所说的"雨淞"。 另外,在有过冷却雾的时候,特别有利于冰晶在地面物体上增长。这时在电线上、树枝上形成了白色的冰花,叫做"雾凇"。在有雾而温度又高于0°C的时候,雾滴沾附、汇聚在树叶或其他物体上,叫做"雾凝",这在森林中最常见。 它们也都不是霜和露,因为形成的原因不同。相关信息:奇特的二月 天气预报的由来 高空的气温为什么低? 打雷时,能看电视吗? 云、霜、雾等形成的物态变化 与人体冷热感觉有关的天气因素 打造终极绿色城市凑一起就是“乌托邦”

《天净沙秋思》赏析及阅读答案

《天净沙秋思》赏析及阅读答案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鉴赏】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三、作者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 ●全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凄清衰颓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悲戚的情绪。凄 ▲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答:悲凉的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 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

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

雾凇

23雾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雾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这些词语会读吗? A.出示词语 饱和的水汽蒸腾的雾气晶莹的霜花遇冷凝结 B.理解词语,并说一说他们之间的联系,顺势引出雾凇。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过渡:其实,这就是雾凇形成的科学原理。这些都藏在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当中。这篇课文把雾凇的形成过程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优美。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雾凇的形成的经过。 自学提示: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作者是怎样把雾凇形成的过程写清楚的呢?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写读书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 三、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引导学生领悟:这是中心句,关系是总分,是概括写,其他是具体写。 中心句是很重要的句子,重要的句子就是要熟读成诵。 接下来的7个句子就是将雾凇的形成过程具体写出来了。再指七名同学读,看看你读的这一句是写水汽?雾气?还是霜花?雾凇?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有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一句写的是水汽。 2.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A你们读的句子都是写的雾气,有什么不同吗?雾气越来越浓 B 请你们每个人从各自读的句子中找出一个表示雾气变化的动词来? 弥漫、笼罩、淹没、模糊 你看,这些词语就准确地描写出了雾气的变化程度。说明性的文章用词要准确!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3.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A雾凇在哪里?那些“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都是霜花凝结在树上的样子,都是雾凇。 B 这些词语还写出了雾凇的变化!那么,为什么要比作“白银、银线、银条、银松”呢?、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朴》比较阅读答案讲课稿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朴》比较阅读答案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朴)》比较阅读答案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朴)》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3)题(10分)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清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8.(1)白朴这首小令的众多意象中:“一点飞鸿影下”显得比较独特,请分析这一句在曲子的画面营造与组合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 (2)《天净沙·秋》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 么手法?请结合作品内容作简要赏析。(5分) 答: (3)两首同调同题的小令在观景视点,表现手法 及语言特色方面均有相似处,但在意境方面却不同,请辨析其不同。(3分) 答:

参考答案: 8.(1)(2分)小令中的众多意象均为静态,而"飞鸿影下"为动态,"静"中穿插"动",使得画面更加活跃生动。 (2)主要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1分)以秋天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的萧瑟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明丽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愉悦;哀景与乐景的对比,刻画出作者情感由低沉到愉悦的过程。(4分)如答成"对比映衬"或"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3)(3分)白曲中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等意象,使曲中画面透出些许朦胧感和暖意.末两句五种景物五种色彩,渲染了秋日大自然的绚丽;马曲中色彩较少,且不明亮,故显得清冷,压抑,悲凉。 6.两首元曲表现了不同的心境,《天净沙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净沙秋思》则是________________。(2分) 7.对两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A.两首元曲都着力描绘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B.开头两句撷取了六个名词来表现秋意。 C.“飞鸿”与“西风”都增添了明丽与动感。 D.都不着一个“秋”字,却都写尽了秋意。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18课《慈母情深》

18、《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 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抓住描写母亲外表、动作、语言的句段,体会母亲的深情。 (2)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领悟情感 1、同学们,老师已经把今天要上的课文的课题写在黑板上了。这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我们一起来深情地读课题——慈母情深。(生读课题)

2、看到慈母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慈母情深到底有多深呢?深在哪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在空白处写上批注,体会课文是怎样表 现母亲的深情的。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三、直入重点,深悟母爱 板块一:课文中哪些词句能表现“慈母情深”?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理解“我”家境的贫苦。 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又凑足了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2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艰苦。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3、体会母亲挣钱的辛苦。

苏教版小学语文《雾凇》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0年1月9日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 (出示多媒体)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我们一起来把江爷爷的诗读一下好吗? 2、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 3、读了江爷爷的诗,大家现在最想看什么? 二、精读感悟: (一)、景观: ①精读第一自然段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课件出示)讲解:

看,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挂满枝头,景观壮丽迷人; 它像银条,把柳枝装点得婀娜多姿;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韵味浓郁,把神州点缀得繁花似锦;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菊,美丽皎洁,晶莹闪烁; 它像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精美艺术品,寓意深远; 它像排排雪浪,与蓝天白云相接,让人分不清天地的界限。 2、多美的雾凇啊!大家想不想再看一遍(想) 这次看,老师可要有任务了,大家边看边想,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雾凇?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雾淞?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粉状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 3、大家说得真好,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122页,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4、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5、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秉笔直书案例分析

《秉笔直书》案例分析 本课是小学语文北师大板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话语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节选自《不怕死的太史》。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本文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抓住人物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设身处地体会太史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不贪图小利,廉洁正直,不畏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如实记载历史的品格。 学生情况: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质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具备了较强的能力,绝大多数同学能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词语学习方面,学生们能够较好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但由于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抽象的人物精神、品质对学生来说仍然存在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到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性格。在情感方面,学生对正直、廉洁的认识还比较懵懂,因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做人要实事求是,刚正不阿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不贪图小利,廉洁正直,不畏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如实记载历史的品格。 2、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熏陶感染、感知评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词语,导入新课 师: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充实我们的头脑。同学们喜欢听历史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由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发生在齐国的小故事《秉笔直书》。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1、谁秉笔直书; 2、为什么要秉笔直书; 3、这样做的结果如何…… 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大声朗读课文。 生:我来回答“谁秉笔直书,为什么要秉笔直书。”这个故事写了齐国相国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后来南史氏看了季的竹简,知道季是按照事实记录历史的才放心地离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