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专项资金报账提款申请表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和可持续发展

目录 1、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2、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 3、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生态保护一号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三江源愈益引起是人的关注。本文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三江源的生态地位,认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对青藏高原,而且对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第三部分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三江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 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藏族人口占90%以上,牧业人口2/3以上;人口密度小于4人/㎞2。全区16个县中有14个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0%以上。经济一草地畜牧业为主,2008年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明显低于青海省(2358)和全国(3587)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

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其中,长江源去冰川面积1496.04平方米,澜沧江源区冰川面积124.75平方千米,黄河源曲冰川面积191.95平方千米。这些冰川年均融水量约17.02×108立方米,是三江源地区干支河的重要补给水源。三江源地区岁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个。如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乌兰乌拉湖、可可西里湖、库赛湖、多尔改错湖等实星罗棋布其间,参与形成了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

附件1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暂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依据《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概念定义】本办法所指的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第三条【责任分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责任主体,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划

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政策和标准。 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统一监管,统一开展监测评价、监督执法、督察问责。各级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等相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与管理工作。 第四条【协调机制】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指导各省(区、市)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严守工作。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专家委员会。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建立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协调机制。 第五条【管理原则】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遵循生态优先、严格管控、奖惩并重的原则,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根据主导生态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管理,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第六条【落实优先地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将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所需经费预算报告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总体规划编制预算报告 《大理白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项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民族文化大州向民族文化强州转变”。“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纳入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项目实施迫在眉睫。本预算报告根据财政部财建[2001]第591号《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规定》,参照已开展和完成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的相邻省外州市和省内迪庆州的情况进行预算: 一、科研业务费 (一)考察调研费用40万元:按项目组专家20人计算,调研时间一个月,每人2万元。 (二)测试分析费用20万元:由测试布点和分析两部分构成,其中前者在设计部门的指导下,级文化部门完成。前者15万元,后者5万元。 (三)模型、数据库处理费用10万元:该费用为纯技术处理费,除研究人员工资外无其他成本。 (四)文献资料费用5万元:该项目为我州创建工作的一部

分,而领导小组成员为各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其图文资料只要有的均可无偿提供,不足部门须从其他国内文化部门购买,控制在10万元以内。 (五)交通差旅费45万元:工作时间长、范围广、战线长。 (六)讨论评审会费用75万元: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进行5次讨论会,按市场价测算,每次会议需经费15万元,5次合计为75万元。 以上六项小计为185万元。 二、实验材料费 实验材料费部门已计入测试分析费中,主要由计算机耗材组成,根据设计成果,经测算需10万元。 三、仪器设备费 作为资深设计部门,应该均有为工作服务的仪器设备,不需要重新购置仪器设备,只考虑仪器设备折旧5万元(按20%计算)。 四、项目组织实施费 费用为项单位管理费,考虑到工作的复杂性,按10%计算,为48万元。 五、科研人员工资 由于该类项目无标准可作为依据,第一部门(科研业务费)已部门人工费,项目组成专家20人,另增7.5万元/人标准暂付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结课论文 题目:谈三江源地区生态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院系:管经学院 班级:2016146班 学号:201614617 姓名:杨文珍

三江源论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

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其中,长江源去冰川面积1496.04平方米,澜沧江源区冰川面积124.75平方千米,黄河源曲冰川面积191.95平方千米。这些冰川年均融水量约17.02×108立方米,是三江源地区干支河的重要补给水源。三江源地区岁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个。如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乌兰乌拉湖、可可西里湖、库赛湖、多尔改错湖等实星罗棋布其间,参与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高原湿地。这些湖泊、湿地实三江源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储蓄调节器,正是它们使长江、黄河、澜沧江得以源源不断、经久不息。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全流域最重要的水资源供给者。据测算:黄河总水量的49%、长江总水量的25%/、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源自三江源地区,特别是黄河几乎一半左右的水量是有三江源地区提供。近年,黄河下游持续断流,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其重要原因就是三江源地区冰川退缩、源头水资源减少。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全流域性特大洪水,也与三江源地区植被破坏、地表蓄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因素有关。由此可见,作为“长江之源”、“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它一旦咳嗽——生态环境遭破坏,长江、黄河全流域就有感冒之虞——或洪涝、或断流。三江源地区队全国实现人和水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高寒生物资源宝库

三江源

三江源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6县1乡总面积的97%。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目录 1地理位置 2特点 3地质特征

4湿地水文 1. 4.1 河流 2. 4.2 湖泊 3. 4.3 沼泽 4. 4.4 雪山冰川 5. 4.5 地下水 5自然作用 6自然景观 7自然资源 1地理位置

2009年经我国三江源[1]科考队考证,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卡日曲为黄河的源头;当曲为长江的源头;扎曲为澜沧江的源头。 2特点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四个显著特点:1.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3.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4.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3地质特征

三江源 三江源区境内昆仑山脉的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阿尼玛卿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这些山普遍在海拔5000-6000米左右,高大山脉的雪线以上分布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雪山冰川广布,是中国冰川集中分布地之一,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面积按流域分为:黄河源区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6%;长江源区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占44%;澜沧江源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占10%。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流出国后叫湄公河)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使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2018)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2018)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已经2018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9年3月1日起施行。 部长雒树刚 2018年12月10日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 第三条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四条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第二章申报与设立 第五条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依托相关行政区域设立,区域范围为县、地市或若干县域。 第六条申报和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应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履行申报、审核、论证、批准等程序。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一)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具有鲜明地域或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持良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传承实践富有活力、氛围浓厚,当地民众广泛参与,认同感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广告语、宣传语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广告语、宣传语 广告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广告语、宣传语 三江源保护区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好分布在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广告语、宣传语: 1、保护三江之源,同享碧水蓝天。 2、保护中华水塔,造福炎黄子孙。 3、我与环境友好,我与自然共生。 4、保护三江之源,共建绿色家园。 5、青海三江源,美丽大自然。 6、三江源,我们永远的不解之缘。 7、三江源:生命之源,绿色之源,幸福之源。 8、让天更蓝,让山更绿,让水更清,让三江源更美。 9、手拉手保护生态环境,心连心关爱三江源头。 10、保护三江源,有你更精彩。 11、兄弟姐妹共携手,保护建设三江源。 12、改善生态环境,源于一点一滴;保护三江源区,始于一言一行。 13、保护三江原人人有责,建设三江源个个争先。 14、三江源源远流长,青海情情牵四海。 15、绿色江源,自然和谐。 16、保护中华三江之源,同享华夏幸福甘泉。 17、同心保护生态三江源,携手共建和谐新牧区。 18、保护中华水塔,润泽华夏大地。 19、碧水、蓝天,三江源我们共同的家园。 20、三江源——中华水塔,民族命脉。 TIPS: “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对我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中担负着重要。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青藏高原群山起伏,河流众多,有着独特的高原特色,是重要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源,号称“中华水塔”。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察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察 一、自然保护区的含义 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项提案,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问题。同年10月林业部草拟了《天然森林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在广东肇庆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在国际上一般把1872年经美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一般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部分。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因科学研究确需进入的,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核心区内原有居民应当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计划地迁出,并予以妥善安置。缓冲区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可以进入缓冲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实验区内,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可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标本采集、考察等活动;经省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开展驯化、繁殖珍稀、

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原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划定一定面积的外围保护地带。按照设立级别可划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地方级中包含(省级、市(州)级、县(区)级) 二、申请设立程序 (一)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市、州人民政府或者省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报建议,报省人民政府,由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报。 (二)建立省级,州、市(地区)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署)或者省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并提出审批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 (三)建立县、市(区)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署)审核同意后,依照省级,州、市(地区)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程序办理。 三、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 甘肃省自然保护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部门;林业、农业、

关于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几点思考

关于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是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之一。从2004年生态移民工程开始,至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研究。本文根据移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措施,指导今后的移民工程建设,使移民真正搬得出、稳得住、拔穷根、早致富,实现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移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为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党中央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对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化、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移民,这是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由于三江源地区海拔较高,很多地区是“生命禁区”,不适于人类居住,人类活动也造成生态恶化加剧。因此,国家应加大生态移民力度,既可保护生态环境,也能改善当地群众生存环境。但是在实施三江源生态移民的过程中,发展起点太低,影响了移民的效果。要使移民真正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就必须结合青海实际情况,总结、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解决问题办法,使生态移民工程在生态环境和移民致富两方面均达到双赢的目的。 2 三江源生态环境状况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称“三江源”。青海三江源地区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一半,而年输出总水量630多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华水塔”。它包括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和黄南、海南两个藏族自治州各两个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代管的唐古拉乡,共计16个县、127个乡镇。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它是欧亚大陆上发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地域,孕育了我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和流经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国内外著名河流。这些大江大河是中国和

【VIP专享】“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挂牌后的调查报告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挂牌后的 工作进展实地调查报告 为求比较深入地了解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近况,特别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挂牌后的工作进展,我们于7月14——18日、8月12——15日,参加了省文史馆组织的 实地调查,分别对黄山市的黟歙二县、宣州市的绩溪县及江西省的婺源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召开了五次座谈会;江西省文史馆、上饶市政府和文化局派员参加了在婺源的调研和座谈。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提出在全国设立十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徽州是继闽南成 立的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1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分别给原徽州府所 属的黄山市及宣州市的绩溪县、江西省的婺源县颁发了实验区牌子,安徽省省长王三运、 省政协主席杨多良、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等参加了这一仪式。可以说,徽州文化生态 的全面保护已被提上了上至国家下至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月8日 根据所到之处的所见所闻,深感挂牌以后的8个多月来,以上三地虽然都做了许多工作,但因目前的行政区划和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不相适应,两省三市缺乏统一领导与协调机构,加之缺乏专项经费与相关人才,又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因而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各地大都处于观望状态,等待上级部门的进一步指示。 我们认为,为要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做好,上级部门似应创新思路,敢于 破题,迅速成立统一领导与协调的机构,做出统一规划并切实推进。 困难与问题 一、徽州老房子在急剧减少 徽州老房子在徽州文化生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以其鲜明的地方风格为世 人所惊叹,而且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徽州文化“物遗”和“非物遗”的优秀结晶。然而它们却一直处于合法、非法和自然的三大破坏之中。 所谓合法破坏,即是具有不可抗拒性的属于政府行为的强力破坏。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以歙县政府名义将有着千百年历史、最具徽州文化特征的标志性建筑——徽州府衙拆改成 了县政府;徽州区潜口的金紫祠更只是因为乡干部想用白果树板打家具,竟将这幢早在建 国后经刘敦桢考察并被写上《徽州明代建筑》、全是白果树用料的举国罕见的宏伟建筑拆毁,致使该村寓京学者汪世清先生闻之痛不欲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说这些愚蠢的政 府行为发生在二十年前尚可原谅,那么发生于今春在黄山市政府的所在地强行推平屯溪柏 树老街和黎阳老街,拆毁了大量老房子,公然无视“文物保护法”和“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及专家学者的据理力争、群众的强烈反对,就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了。 所谓非法破坏,是指那些没有经过政府批准的违法行为。如原歙县建委主任、县政协 副主席、因贪污等罪正在服刑的徐普来所拆建之“徽商大宅院”,即是在歙县一带拆了十多幢老房子及牌坊、古桥胡乱“复原”的,从没有征得文物部门的同意。再如上海郊区新建 的一座休闲公园,也从徽州拆走了几十幢老房子及牌楼等古建筑。据该老板说,象他这样 拆运徽州老房子的就有十多家,其中北京一家比他拆走更多。可以说,收购徽州老房子已 成了一些人新一轮的财富投资乃至洗钱方式,大肆收购徽派古民居已成当下风气。然而这 样的大肆拆迁搬运,政府的主管部门竟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自然破坏,是指因为无人居住、无人管理、无钱修复等原因而致使一些老房子逐渐毁

(完整版)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习题(含答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26.0分) 1.被誉为“中华水塔”的地区是 A.长江三角洲 B.东北三省 C.黄土高原 D.三江源地区 2.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冰川逐年萎缩,这反映了 A.地壳活动强烈 B.海陆变迁剧烈 C.开采活动频繁 D.全球气候变暖 3.三江源地区中的“三江”不包括下列河流中的哪一条() A.怒江 B.长江 C.黄河 D.澜沧江 4.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是() A.滥采砂金 B.全面禁猎 C.乱砍滥伐 D.过度放牧 5.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冰川逐年萎缩,这反映了 A.地壳活动强烈 B.海陆变迁剧烈 C.开采活动频繁 D.全球气候变暖 6.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 B.位于青海省北部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 C.生态环境恶化,草地沙化严重,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D.湖泊、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7.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B.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C.该区位于青海省 D.由于不合理的砍伐、放牧、耕作,该地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8.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最主要目的是 A.防止水源污染 B.维护生态平衡 C.增加木材蓄积量 D.禁止滥捕

滥猎 9.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三江源地区曾是河湖密布、水草丰美的高原草甸区。目前,三江源地区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为改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修建水库 B.修水平梯田 C.跨流域调水 D.种草植树 10.“三江源”中的三江不包括 A.长江 B.黄河 C.雅鲁藏布江 D.澜沧江 “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最敏感的地区。”读图,回答4~6题 。 11.青藏地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A.暖湿 B.高寒 C.干旱 D.炎热 12.游客乘火车沿青藏铁路经过三江源地区时,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A.大地碧绿翠无瑕,草原宽阔有人家 B.羚羊飞奔在天边,牦牛信步在山间 C.千里冰封河成桥,万里雪飘梅傲立 D.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 13.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冰川逐年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 B.滥伐森林 C.全球气候变暖 D.湿地面积缩小 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读东北三省和青藏地区图,完成10~11题。 14.关于两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按照《X市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方案》要求,为了彻底解决我县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汲取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教训,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着力解决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环境突出问题,促进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 二、工作要求 依据环保部下发的遥感监测疑似问题、媒体披露、投诉举报及中省市环保督查、检查中发现的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信息,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工作。县林业局负责对我县自然保护区的拉网式自查和排查,建立生态环境问题清单。 三、整改目标 X年12月10日以前,查清所有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根据问题清单逐一落实整改工作,彻底关停、取缔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违法活动和建设项目。X年12月底前,停止在自然保护区内的项目建设,开展生态恢复和治理。X年前,全部关闭、拆除自然保护区内各种与自然保护无关的设施,有序开展自然保护区内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

复,探索建立自然保护区长效监管机制。 四、主要措施 (一)认真落实责任。认真排查,全面查清卫星监控出的各类人为活动问题,由林业局、洽管委和所在镇政府,按照自然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中省市环保督察要求和“谁审批谁取缔、谁建设谁退出、谁违法追责谁”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摸清底子,找准症结,建立问题清单。 环保局统一督促协调,林业局、水务局、国土局等分别制订并实施自然保护区内涉及本部门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明确职责分工、整改标准、整改时限等工作要求。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督促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对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责任单位进行严肃追责、公开曝光。环保、林业、水务、国土等部门要加强分工协作、齐抓共管,促进自然保护区持续健康发展。(环保局、林业局、水务局、国土局、洽管委、相关镇政府分工负责。) (二)切实履行管理职责。林业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日常巡护监测,开展经常性执法和宣传教育,严格审批事项申报许可,认真落实管理职责。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管理,制定自然保护区标准化建设规划和巡护监测标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对违法违规活动自查自纠、对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依法监督的工作机制。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08-12-17T11:14:40.93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孙如君[导读]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 1、气候变暖,温度普遍升高。源区所在省份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等科研机构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近43年来,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存在气候变暖的趋势,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其中尤以黄河源区气温升幅最大。 研究显示,三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年际间波动,但总体上呈显著的上升趋势,43年来累计上升了1.2摄氏度,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年平均气温的升幅,自南向北、由西向东、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大。三江源地区的各组成单元—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气温上升的速率分别为每10年0.32摄氏度度、0.24摄氏度和0.28摄氏度。其中,黄河源区是整个三江源地区气温升幅最大的区域,其中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增幅最大,其温度上升的速率达到每10年0.42摄氏度。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是由全球气候暖干化的自然因素为主、人类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为辅造成的。 2、冰川退缩、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冰川水是三江源地区的主要补给水源,但冰川在急剧退化,仅1993-1995年两年因表面减薄和末端退缩,就导致冰川下流水量减少7亿立方以上,其后情况还在发展。冻土也在继续退化,现在比九十年代减少了1成约16万平方公里。长江源格拉丹东的岗加曲巴冰川的冰舌部从1970年以来,年均后退25米。黄河源头也一样,冰川萎缩,雨雪补给年渐减少,以至黄河源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位下降了2米以上。全国湖泊最多的“千湖之县”玛多县境内原有4000多个大小湖泊,现在只剩下2000个。 三江源地区地处“高亚洲”地区核心青藏高原的腹地,是世界上河流、湖泊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号称“亚洲水塔”,有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有较大河流180多条,大小湖泊16500多个。但是这里的湿地生态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上世纪90年代开始,黄河在这一地区频繁断流,过去,这里的玛多县境内,有湖泊4077个,被誉为“千湖之县”,现在有水的湖泊只剩下261个。湿地是当地生态系统的绿色屏障,一旦失去这个屏障,整个生态系统就向无序发展,甚至导致系统崩溃。牧场超载压力大和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源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3、水土流失严重;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首先表现是源区近年来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流失速度加快。由于水源减少,湿地萎缩,生态迅速恶化,加上过牧、垦殖和采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据青海省水利局和林业局的调查统计,三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44多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一是破坏土地资源,二是破坏土地生产能力。 其次表现是源区生态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据青海林勘院1994年的普查结果,全省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1064.8万公顷,较1977年增加了107.2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 2.14%。1994年与1959年相比,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467.8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1.72%。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青海省的沙漠化面积还会增加,而且还要严重。第三表现是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上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别减少了27%、24%和13%。黄河上游连续七年出现枯水期,1997年源头首次出现断流。荒漠化严重导致草场质量下降,产草量急剧减少,直接影响和制约源区省份畜牧业的发展。因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源头地区平均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高达1.04亿吨,致使源头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黄河入水量逐年减少。这种减少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 4、生物多样性严急剧萎缩,种质资源库面临枯竭的危险。三江源湿地生态的整体萎缩和退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安全和发展,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称约有近15-20%的动物物种已受到严重的生态威胁,这个比例明显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各类植物物种也在逆向演变。主要表现在物种生存条件恶化,生物保护受到威胁。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体现出明显的青藏高原自然地区和生态特征。目前,全省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类数的15—20%。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退化、冰川退缩、水源干涸等等,是造成生态失衡,物种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三江源地区曾经水草丰美,是狐狸、狼、黄羊等野生动物以及众多鸟类的乐园,时至今日,它们数量锐减,很多甚至已经绝迹。源区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珍贵的高原种质资源库面临枯竭的威胁。 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素分析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天然草地植被退化原因可归结为全球气候变化,高原生态暖干化趋势发展加剧的大背景控制下,人为不合理开发资源,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加剧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发展的共同影响所致。 1、人类活动加速和促进对生态环境退化的影响。在早期的畜牧业生产和发展中受到盲目追求牲畜存栏数错误思想的影响,天然草地的超载放牧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70—80年代之间的大面积和大范围的天然草地过度利用,使草地牧草生机大大减弱,植被覆盖度降低,杂毒草孳生,地表侵蚀和鼠害大面积发生,都直接影响天然草地退化,引发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人为生产生活活动直接对植被和草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区域生态环境退化和问题不断产生。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对资源的需求日趋增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尤其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活动,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3、一些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4、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方案的技术尚不成熟,并且对保护对策方案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本来生态保护较好的区域遭到破坏,而且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5、自然灾害如:雪灾、山体滑坡、洪水袭击、干旱、地震等的频繁出现和发生,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6、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大河的源头和“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塔”,其地理位置和生态功能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三大江河整个流域的气候与环境及其社会发展。例如,仅黄河流域面积占到了源头省份青海省境内流域面积的18.7%,出省净流量占总净流量的25%。使得青海省成为我国黄河流域9省区唯一一个产流多于用水的省区,成为我国的主要水源地,源区地的涵养水源功能显著,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保护和建设好源区的生态环境,实现源区的生态经济发展,不仅对源区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三大江河流域、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黑河流域乃至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实现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华水塔”乃至“亚州水塔”。这里作为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对世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有效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之后,国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促进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作为一名长期在藏区工作和生活的少数民族干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一直牵动着我的心,为了解规划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展情况,今年6月初,我到三江源保护核心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作了一次调研。 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的成效 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是三江源保护的核心区,面积26.7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7.2%,辖玉树、囊谦、称多、杂多、治多和曲麻莱6个县48个乡镇,人口达33.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为31.99万人。2008年全地区生产总值24.52亿元,财政收入5467万元,城镇居民收入1201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76.9元。年未牲畜存栏数259.62万头匹。自2005年国家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和建设工程启动以来,玉树州认真实施以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为主要内容的禁牧搬迁工程,以治理黑土滩、灭鼠为内容的生态建设、小城镇建设和能源建设等工程,以太阳灶、光伏电源、太阳取暖等内容的能源建设,以水、电、路、通迅、广播、电视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全州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二十多个,完成退牧还草3424.94万亩、治理黑土滩4万亩、安置生态移民3825户、完成草原禁牧减畜166.259万羊单位。建成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湖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4个州级自然保护区。有通天河沿岸、东仲、约古宗列、果宗木查、格拉丹东、当曲、昂赛、白扎、江西、索加—曲麻河等10 个以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为主要任务的核心区。形成了以三江源生态和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限制性开发和禁止性开发区域。全州有35个乡镇,10.43平方公里为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占全州总面积的39%,占可利用土地的64%;占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生态功能区的56%。 玛多县位于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人口1.1万,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辖2镇2乡。几年来,实施三江源项目17个,总投资6820.25万元,完成生态移民585户2282人,建成移民村4个。禁牧草场476.25万户,减畜50092头只匹。封沙育草21900亩,人工补播1900亩。防治鼠害2260.89万亩。沙漠化土地防治4.28万亩。同时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能源建设、技术培训等建设项目。通过生态移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牧民由传统走向现代文明。 从调研情况看,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草地退化趋势减缓,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职责。组织领导是保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的关键。各地区建立了州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推动项目实施规范化。制度建设是保证项目建设的重要手段。各州县在贯彻执行《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暂行办法》、《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监督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办法》、《工程验收管理办法》、《项目公示细则》和《安全生产细则》的同时,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关制度。如玛多县制定了《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工作职责》、《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工作人员廉政守

绩溪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工作汇报-绩溪文化馆

保护徽州文化,促进非遗传承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绩溪县文化馆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我县徽州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深入有关乡镇、村走访调研,问情况,找问题,求对策,旨在为进一步促进非遗传承提供决策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一是建立名录保护非遗。全县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省级名录(含扩展名录)17项,市级名录43项,县级名录108项。内容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剧、舞蹈、民俗、游艺与传统体育竞技以及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方面,项目总数、级别均列全省第一方阵,全市首位。二是创新机制夯实非遗。扎实开展田野调查,共征集非遗线索上千条,登记273项,并率先汇编成册,普查经验在全省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启动实施传承人工程,有1位徽墨技师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位民间艺人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居全省前列,另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人,县级61人。切实加强传习所和民间保护组织建设。先后建立徽墨、徽戏、民歌、抬五帝、三雕等近20家研习社、传习所及徽墨协会、三雕协会、徽菜协会等民间保护组织,其中胡开文墨厂评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徽厨技师学院等3家单位评为省首批传习基地,徽剧童子班等4家评为文保区示范基地。通过组织兴趣班、专家授课、编写特色教材、实地体验等各种形式,将非遗内

容有效引入中小学课堂,普及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徽戏童子班的教学,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一道独特文化景观。三是开展活动激活非遗。先后组织了“赛琼碗”徽菜民俗表演、“绩溪风味小吃比拼”,“千盏彩灯闹元宵”“徽山绩水迎盛世”“徽韵流芳”等大型民俗展演,成功举办了五届徽菜美食文化节”、六届“安苗节”、“油菜花节”等各类徽文化节庆活动。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春节等节日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保护空间。四是打造精品展示非遗。塑造文艺精品,提升艺术影响力,从而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以《月亮起山一盏灯》《十绣鞋》《四季歌》为代表的绩溪民歌先后登上全国农民歌会和央视,并荣获江淮群星奖,手龙舞荣获全省民间舞蹈大赛二等奖,先后出版《中国徽派三雕》、《徽州民谣》、《名人故里绩溪》丛书等徽学专著。五是发展产业做强非遗。鼓励支持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徽墨、徽州三雕等非遗产业初具规模,尤其是徽墨产业势头强劲,形成了华阳、上庄为中心,胡开文墨厂和良才墨业为龙头的产业群,“苍珮室”“艺粟斋”等品牌畅销海内外,年产值超千万元。石雕、木雕等工艺品市场趋热,民歌民俗逐渐走俏,以非遗为支撑的文化旅游已成为一大亮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新的课题,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经费短缺。非遗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传习基地建设、传承人培养、精品创作传播、展演活动组织等所需经费较大,且需要长期持续投入,资金缺口大。二是人才匮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