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居民与聚落单元主题备课

居民与聚落单元主题备课

居民与聚落单元主题备课

居民与聚落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海洋与陆地”、“世界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人口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城乡聚落景观的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既有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后面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本章主要有三节内容组成: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

3、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单元具体教学目标

第一、二节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4、知道汉语、英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5、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二、单元重难点

1、世界上有哪三大人种?它们的区别表面在哪些方面?

答:世界三大人种: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它们的区别表现在肤色、头发颜色、头发卷曲程度、鼻子形状、血液等方面。

2、简述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

答:①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土著居民也是黄色人种。

②白色人种目前分布最广泛,500多年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中亚、南亚、北非。地理大发现后,伴随欧洲殖民扩张,其分布扩展到美洲和大洋洲。

③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历史上黑人曾被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故美洲也有大量黑人分布。

3、影响世界人口的两个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因素(亚洲的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人口稠密,自古就是人口密集地区;在干旱、过度潮湿、严寒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山地、高原,这些地区人口稀疏);二是社会经济因素。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急剧上升。世界人口日是7月11日(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50亿)。一国或地区人口数量增加的快慢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目前世界上人口增长快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慢的国家多为发达国家和少数极端贫穷的国家。世界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另还外表现在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带来一系列问题是:住房紧张、失业率增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以及犯罪率增高等。

5、怎样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答:为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协调好人口与环

新教材不仅有正文,还配合正文设计了很多活动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讨论探究等得出结论,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会学习。为了落实具体目标并且拓展能力目标,根据正文、活动内容和其他课外资源,以及学生的心智和知识储备,针对每个框题目标,综合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因为时间的限制,具体操作可以分为课上完成和课下完成。

(一)课堂活动

第一、二节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复习:

(1)世界人口总数。(2)人口增长率的计算。(3)七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4)世界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速度。(5)人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⑹世界人口的稠密和稀疏区分别在哪里?为什么?⑺世界主要人种有哪些?⑻联合国主要工作语言有哪些?⑼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分别有什么问题?解决措施。⑽世界主要宗教和分布地区。

2、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复习检测

3、小组讨论:

交流自主复习检测答案,标画疑难问题可以小组之间交流。

4、学生自主总结整理知识结构图

5、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达标练习,并小组内矫正。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复习:

聚落的主要形态及聚落形成的因素。

2、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复习检测

3、小组讨论:

交流自主复习检测答案,标画疑难问题可以小组之间交流。

4、学生自主总结整理知识结构图

5、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达标练习,并小组内矫正。

(二)课外活动

1、通过上网查询或小组调查的形式,收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

2、收集三大宗教有代表特征的建筑、服饰、饮食、生活习惯、传统节日等方面的有关资料。

3、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

四、单元资料补充

世界人口问题

甲:人口增长何时休

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据统计,现在全球每分钟增加150人,每天增加22万人,每年增加近9000万人,按此速度,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80亿,到2050年将达100亿,这种人口增长的势头不知何时才能休?

乙:地球到底能养活多少人?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之必须,过去人们习惯用“天大地大”来形容天地之无边无际,但它并非象人们的童年时期想象的那么无边无际。据科学家推算,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占71%,陆地仅占29%,陆地又包括不少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真正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并不宽裕。

人们通常用“三山六水一分田”的分割法来表述地面状况,地表仅有10%的可耕地面积,据联合国一份资料表明,在地球陆地面积中,可耕地面积仅16亿公顷,草原约30亿公顷,还有50亿公顷的陆地面积是沙漠、戈壁、冻土和原始森林。除此之外,我们再没有其它土地资源了,除非我们把森林砍光来开恳农田,着样做的后果我们早已明白,无异于更快地把人类推向灭亡的境地。

水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社会不可一日无水,但是有限的水资源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水逐年的增长量。另一方面,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阻碍了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加上“厄尔尼诺”现象的“配合”地球变得越来越暖,气候有时甚至变化无常。

丙;发怒的地球

人类是地球之子,每天都在享受着地球母亲的无私奉献,但如果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那么总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人类必须保护地球,使环境免于退化和破坏。只有这样,人类自身才能生存下去。发怒的地球已警示人们改进现有的生存发展模式,探求新的发展战略,找到人类新的文明发展之路。

丁;巨大数值的人群决策与环境

处理环境问题意味着要进行决策,这种决策可以在不同层面上的,如:个人的、当地的、国家的、全球的层面。到大商场购物,是开汽车去还是乘公共汽车去,还是走路去,还是骑单车去,这是个人决策的例子,是建一个垃圾掩埋场还是建一个垃圾焚烧站,这是政府的决策……

看似个人的决策,但总是与许多重大的环境问题相关。你选择吃什么,穿什么,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旅行,对环境问题的影响是很小的,但当数百万人口的决策综合在一起时,个人的行为就会导致环境的变化。戊:固体废弃物何其多

城市是工业密集、人口众多的地方,也是垃圾存放的地方。在我们身边,经常可见载满垃圾的运输车疾驰而走,把垃圾运到城外堆放,目前世界上有不少的城市在为垃圾的堆放而犯愁,因为一个又一个的垃圾山把城市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城市已被垃圾所包围,从高空望去,像一个城市的彩色项链。

己:人类健康与现代污染

世界原本是安静的,伴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增,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类早已被作为世界第三大公害的噪声,搅得无法忍受,人们的生活、工作、身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摧残。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就全世界而言,目前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70%的人口;而大陆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就区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国之间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在各国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

但是,人口分布也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来说,开发历史久远、经济发达的地区,一般是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从自然条件方面来说,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相反,气候十分干旱,或过于湿热,或非常寒冷,以及海拔很高的地区,一般是人口比较稀疏的地区。

人口问题

所谓人口问题,是指由于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口数量增长、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人口的城乡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等问题,以及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所产生的影响。

人口增长过快,可造成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过高,这就会使总人口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增长。而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可造成老年人口比重过高,而少年儿童比重过低,这就会使总人口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减少。

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主要有粮食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问题,以及资源、能源短缺或紧张等问题。

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则会产生老龄化问题、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举例

(1)交通压力增大下面是我国1990年与1950年的人口、交通运输有关数据的对比。

1990年与11.74倍,也就是说,交通运输里程的增长大于人口增长;但是,人口流动量(旅客周转量)与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了22.45和56.60倍。由此可知,人口的增长对交通运输会造成压力。

(2)居住条件差下面是我国1990年北京、上海、天津三大城市住房情况的统计数(住房总面积、人均

(3) 就业困难由于劳动人口的增长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就必然造成有部分劳动人口找不到工作,因此,也就造成了就业困难。

(4) 饥饿贫困目前,由于粮食的增长被增长的人口所抵消,人均粮食提高很少,甚至减少(现在世界上共有60多亿人口,人均粮食约360千克,如果人口再增长10亿,而粮食总产量只增长十分之一,那么,那时的人均粮食约为340千克)。因此,有部分人得不到足够的粮食。由于就业困难,部分找不到工作的人生活就必然会发生困难。

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造成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问题,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特别是人均拥有量锐减)等一系列问题。

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不同的国家,因本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而且,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还会随着本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例如,泰国20世纪上半叶时期推行的是提倡与鼓励生育,到60年代中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2%;由于人口剧增,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供应紧张,于7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家庭生育计划”,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70年代初的3%下降到1.5%。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国家为了提高出生率,缓解老龄化程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人们多生育。

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当人口增长超过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过剩人口,出现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一系列问题;当人口增长过于缓慢,或出现负增长,就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类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要从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和能量,还要向自然界排放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因此,人口的增长应考虑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还要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①乡村人口作为一种劳动力,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的劳动力来源。

②乡村人口作为消费者,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商品的购买力。

③乡村人口涌入城市,也会给城市带来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压力。

④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当所提供的劳动力大大超过该城市所能接纳的劳动力,涌入者的就业就相当困难,这就会给城市管理,特别是治安管理带来冲击,产生负面效应。

种族

种族(人种)是人类发展初期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这些具有遗传性的体质特点,包括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头型、鼻型、面型、血型等。早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其身体外表上的重大差别就已形成。这种差别是由于人类各集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相当隔离地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缘故。因此,世界上的居民可分为黄色、白色、黑色三大人种。各人种外部特征有许多差别,但他们共同创造了人类古代文化。文化的发展不决定于种族,而取决于政治经济、生产关系及其社会发展条件,各人种的外部特征的差别从未起过任何作用。而人种在体质形态上的某些遗传特征,属自然范畴,绝无优劣之分,可见,种族

主义者鼓吹的“种族优越论”是反科学的谬论。

白色人种是人口最多的人种,占世界人口的54%左右。黄色人种是第二大人种,占世界人口的37%左右。黑色人种占世界人口的8.5%。其他人种合计占世界人口的0.5%。

语言和文字

语言是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就语言的基本职能来说,语言是全民的交际工具,也是一种思维工具。马克思、恩格斯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所以说,语言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作用。

依照语言谱系分类,运用历史比较法,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和语言间关系的远近,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若干语系,又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把同一语系再分为若干语族,而同一语族还可细分为若干语支。

世界主要语言

汉语除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些华人较多的国家。汉语的标准语,在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13亿。英语英语是当前世界上通行最广的语言之一。目前,世界上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本族语)使用的人口约有3亿,作为第二语言(即不是本族语,但为所在国通用语)使用的人口约有2.5亿,两者合计共有5.5亿;此外,把英语作为外国语使用的人约3亿~5亿。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作为外国语这两种不同的使用方法,说明英语正愈来愈被看成一种国际交往的工具,它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媒介工具。

法语分布地区除法国外,还有比利时南部、加拿大魁北克省、瑞士部分地区、卢森堡,以及塞内加尔、马里、几内亚、刚果、贝宁、布隆迪等非洲的一些国家。它是上述国家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使用人数超过1亿。

俄语俄罗斯的母语。以俄语为母语的人约有1.5亿,以俄语为第二语言的人约有5 000万。

西班牙语西班牙的官方语言,也是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的官方语言。全世界说西班牙语的人约有3亿。阿拉伯语沙特阿拉伯等西亚19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使用人数约近2亿。

宗教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是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因而企求某种超越的力量作为命运的依托和精神归宿。多数宗教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超自然的力量或实体(上帝、天神、鬼灵等)存在,并认为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影响人们的命运,因而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

世界主要宗教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以后迅速传播于地中海周围的西亚、南欧、北非、高卢(相当于今日的法国、比利时,以及荷兰、卢森堡、瑞士和德国的一部分)、不列颠。5~10世纪期间逐渐遍及全欧。11世纪,发生了东西教会大分裂,形成了西方的公教会(天主教)和东方的正教会(东正教)。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又从天主教会内分裂出了新教(中国一般称为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镇压和窒息了进步的科学思想和活动。在资本主义时代,基督教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传播到非洲、美洲和亚洲以至全世界。基督教对欧美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沙特阿拉伯中西部的一个地方,今已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之一)建立了第一个伊斯兰神权国家。以后随着阿拉伯伊斯兰教徒不断对外扩张和经商交往,伊斯兰教遂由地区性宗教发展为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在中世纪由近东传入中亚地区、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中国。伊斯兰教对中东以及以后逐渐传入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印度。公元前3世纪被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奉为国教,并传播到印度邻近地区很多国家。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中出现大乘佛教,7~8世纪大乘佛教的一部分与印度教混合而形成大乘密教。13世纪初,由于外来势力的沉重打击及僧侣内部的腐败等原因,佛教在印度本土消失。19世纪末,稍有复兴,20世纪40年代后,又有新的发展。目前仍广泛流行于中国、日本、东南亚地区。聚落

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原始社会,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都是乡村聚落。进入奴隶社会,开始出现城市型聚落,但是,那时仍以乡村聚落为聚落的主要形式。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聚落通常是固定的居民点,只有极少为游动性的。聚落由各种建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构成。聚落的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也越复杂。

乡村聚落

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在农区或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一般说来,乡村聚落具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的附属设施。小村落一般无服务职能,中心村落则有小商店、小医疗诊所、邮局、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郊区还出现了城市化村这种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般说来,城市聚落具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以及较多的商店、医院、学校、

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聚落与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例如,我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较多的动物可供捕猎(考古发现被捕猎的动物种类就有42种)。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由热带、温带逐渐扩展至寒带,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

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我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我国及世界上的一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比较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不仅比较凉爽,而且也相对比较干爽;我国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一般都建成墙体较厚且有火墙火炕的居室,那里风比较大,所以窗纸都贴在窗外。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如我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世界文化遗产

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上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共分8章33条。这8章为:①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②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③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基金;⑤国际援助的条件和安排;⑥教育计划;⑦报考;⑧最后条款。

其中,公约规定保护的文化遗产包括:凡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观点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价值的古迹遗存等;在建筑式样、协调一致性或与环境风景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分散或相互关联的成组建筑;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及考古地址等。公约还规定,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

传统聚落中部分具有历史、艺术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民居(分散的)或民居群(成组建筑),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黟县的西递村和红民村等等,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工艺和人居创造的完美结合。例如:大门开在东南角,是因为北京城东南方向来的是暖湿风;西北方向的墙高,是为了挡住凛冽的西北风。

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可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住房紧张,有的四合院里所有能利用的空间都被搭上了各式各色的小房子、小棚子,干什么的都有,拥挤不堪,使四合院变成了危房。另外,市政设施的落后又给这里的居民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不便,生活质量难以提高。例如,厕所是公共的;自来水只进院子不进屋;电线在房顶上飞;下排水不畅;等等。为此,北京市于1999年公布了首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以保护北京市历史文化的主要精华。

五、单元习题设计

(一)课堂达标练习

基础练习

1、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洲是()

A.欧洲 B.大洋洲 C.亚洲 D.非洲

2、下列地区中,人口较为稠密的是()

A、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

B、巴西亚马孙平原

C、南极大陆

D、撒哈拉大沙漠

3、某地区人口数为280万人,土地面积为560平方千米,则该地区的人口密度为()

A、0.5人/平方米

B、2人/平方米

C、5000人/平方千米

D、0.002人/平方千米

4、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A.汉语 B.德语 C.英语 D.俄语

5、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A、英语B、俄语 C、阿拉伯语D、汉语

6、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是()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D、犹太教

7、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较,其主要差异中错误的是()

A、人口的文化素质

B、人口的生活方式

C、人口的职业构成

D、人口的性别构成

提高练习

1、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的丽江古城分布在我国的哪个省()

A.江苏省

B.四川省

C. 云南省

D.广西壮族自治区

2、西亚的村庄中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是因为当地是()

A.热带雨林地区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热带沙漠地区

D.热带草原地区

3、既是人口密集地区,又是人口增长缓慢地区的是()

A、南亚

B、南美洲

C、西欧

D、非洲

读下列各国轮廓图,回答4—8题:

4、它们的国名依次是()

A、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

B、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加拿大

C、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D、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

5、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

A、②③①④⑤⑥

B、⑤⑥②③①④

C、②③⑤⑥①④

D、⑤⑥①④②③

6、图中国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是()A、②③⑤⑥B、⑤⑥②C、④⑤⑥②D、③④⑥

7、图中国家中属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是()

A、⑤⑥②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

8、以上国家中,人口超过一亿的有()A、①②④⑤B、①④②③C、①④⑤⑥D、①③⑤⑥

六、单元评价建议

1、建立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书面评价包括试卷测试和操行评语。在试卷的设计上,可以将一套地理试卷分为不同层次的两种试卷类型:基础题(A卷)和提高题(B卷)。

口头评价要求教师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口头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口头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用的最多的,如果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地理教师不应该禁锢学生思维,提倡“阳光思维”,尽量寻找其“闪光点”,因此,教师在评价上就应该积极化,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兴趣的最有效的途径。

2、采用观察法,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评价和适当的家长评价)

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地理教学的基本目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日常行为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搜集评价信息,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提供依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书面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书面形式载入学生的学业档案,制定具体的评价方式和操作要领,做到客观、公正、公平,使用的评语也以激励性为主,鼓励学生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居民与聚落单元教学设计

《居民与聚落》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者姓名:吴迪 联系方式: 一、课标要求 1、人口与人种 (1)运用地图与其她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得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得影响。 (3)说出世界三大人种得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得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与宗教 (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得主要分布地区. (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聚落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得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得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得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得关系,初步形成与谐得人地情感价值观,为以后区域中人地关系得探讨奠定基础,其内容共有五个基点:居民数量(人口)、形态(人种)、语言、信仰(宗教)与住所(聚落)。因此本单元得重难点落脚于居民五个方面得分布与环境得关系。 本单元共划分为三节内容:第一节,环境对居民得影响,人口得分布,居民得外表特征,都在显示着环境得特点。第二节,居民对环境得

敬重与选择,宗教其实就就是居民对自然得本能敬畏,语言得地域性则就是居民对环境得选择.第三节,居民对环境得利用,聚落作为人们得生活地,既能体现出环境得作用,也能显示出人们对其得利用.因此本章主要围绕着人与自然得关系,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达到会阅读各种图表,以及从图表、媒体中获取信息得能力,理解人口分布得影响因素及作用,人口问题对环境得影响,能够据图说出人口、语言、宗教得分布,能够据图归纳聚落得分布规律,简述与环境得关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运用图文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及增长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得影响. 3、据图说出人种得外部特征,了解外部特征对环境得适应。 4、据图指出语言、宗教得分布地区。 5、能够举例说明宗教文化差异。 6、据图说明聚落与环境得相互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文资料归纳人口分布规律与增长特点。 2、通过资料与生活实例指出人口问题及对应政策。 3、运用图片说出人种外部特征,并运用多媒体了解不同人种分布区得气候特点. 4、运用图文资料指出语言、宗教分布区. 5、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宗教文化差异. 6、据图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得相互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得人口观。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5篇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5篇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_章,__节:第_章《地球和地图》,第_章《陆地和海洋》,第_章《天气与气候》,第_章《居民与聚落》,第_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 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 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 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 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 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 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_个教学班,每班__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

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教学进度安排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2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使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变为“学会地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半年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三章,第一章《认识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第二章《了解地区》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第三章《走近国家》具体说明了几个国家各自特点。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居民与聚落单元主题备课

居民与聚落单元主题备课 居民与聚落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海洋与陆地”、“世界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人口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城乡聚落景观的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既有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后面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本章主要有三节内容组成: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 3、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单元具体教学目标 第一、二节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4、知道汉语、英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5、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二、单元重难点 1、世界上有哪三大人种?它们的区别表面在哪些方面? 答:世界三大人种: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它们的区别表现在肤色、头发颜色、头发卷曲程度、鼻子形状、血液等方面。 2、简述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 答:①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土著居民也是黄色人种。 ②白色人种目前分布最广泛,500多年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中亚、南亚、北非。地理大发现后,伴随欧洲殖民扩张,其分布扩展到美洲和大洋洲。 ③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历史上黑人曾被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故美洲也有大量黑人分布。 3、影响世界人口的两个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因素(亚洲的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人口稠密,自古就是人口密集地区;在干旱、过度潮湿、严寒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山地、高原,这些地区人口稀疏);二是社会经济因素。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急剧上升。世界人口日是7月11日(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50亿)。一国或地区人口数量增加的快慢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目前世界上人口增长快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慢的国家多为发达国家和少数极端贫穷的国家。世界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另还外表现在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带来一系列问题是:住房紧张、失业率增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以及犯罪率增高等。 5、怎样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答:为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协调好人口与环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单元总结 一、世界人口 1.人口增长率: 到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陆地面积数(人/千米²) 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高寒的高山高原区。南极洲是无人定居区。 3.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以及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②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力不足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人种 1.三大人种: 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三大人种分布: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阿拉伯人印度人属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另外在美洲地区也有部分黑色人种分布。 三、世界语言 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主要语言的分布: 语种分布地区 英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母语)/印度、菲律宾和南非(官方语言)

人教版地理七上《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们把地球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则称为“地球村的居民”。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可见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所以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我们每位中学生都必需了解的地里知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1] 让学生结合课本65页活动1,并根据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并出示幻灯片(资料:地球上第50亿位和第60亿位居民) 一、世界人口增长 [活动2] 读图分析问题。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计划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计划5篇 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地理学科有较强的好奇心,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我们要针对这点好好制定地理教学计划。接下来是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计划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计划1 一、学生双基、能力、学习方法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2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计划二个课时。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少数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十分的浓厚,认为比枯燥;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地理科比较难,难以理解;有些学生认为读图比较难;有些学生认为地理科学习的作用不大。但是,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兴趣比较浓厚,也热爱地理这个学科,且基础还行。 二、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补充、增删、改进意见 教材设计较合理,尤其是图比较多,能直观形象的表达出来。 我个人认为,文字描述太少,有些知识过于粗浅,不能为优生开拓视野。在第一章活动中,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中,对于太阳光对地面的直射介绍太少,要教师去做大量的补充,若不是老教师或是非常专业的教师,都是很难教好的。在大洲和大洋中,对于各大洲大洋的分布,除了图之外,没有一点文字介绍。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学。 2、教学资源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资料、地理方面图书,使之为教学服务。 指导学生究研我县、我乡地理,使之学以致用。 3、教学任务或目标

九年级地理集体备课教案7篇

九年级地理集体备课教案7篇 九年级地理集体备课教案篇1 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现。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学生,甚至连许多教师都明显感到不适应,课堂教学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学生、服务学习的思想,对组织学生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能灵活变动;不能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学生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时间安排偏少;对合作学习的本质——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缺乏深刻的认识,只简单停留在课堂分组讨论上;教师收集、制作资源能力低下,导致地理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对地理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

初中地理七年级《居民与聚落》单元分析

《居民与聚落》单元分析 本章对应的课标要求: 1.人口与人种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3.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重难点内容介绍: 1.人口与人种 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7~9年级地理学习所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之一。人类活动包括社会再生产和人口自然再生产两方面。人口自然再生产如果不能与社会再生产以及资源、环境相协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而适度的人口自然再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一般来说,把与社会再生产和资源、环境不协调的人口自然再

生产的现象,叫做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及其影响是形成正确人口观的重要的知识基础。 人口问题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人口的数量问题、素质问题、结构问题、迁移问题等。从7~9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课程标准将重点放在人口的数量问题上,尤其侧重于人口数量过多和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影响,这也是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首要的人口问题。而了解人口数量问题也涉及人口的分布,并且人口分布也是从地理角度学习人口的重要知识之一。另外,从我国人口问题的实际出发,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城市化问题也成为人口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三大人种指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三大人种的特点指身体特点,可结合各人种的形象,从肤色、头发形状和颜色、面部特征、体毛等方面比较。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应通过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获得。对于黑种人在非洲之外的分布,可结合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的罪恶行径。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这一节包括语言和宗教两个问题,关于语言部分主要讲述了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两个问题,重点是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语言的地域分布状况。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是课标的突出要求,因此世界主要语言分布的问题要围绕教材中的《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来设计教学活动。 宗教部分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宗教的分布和语言的分布不同之处是宗教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地域界限,所以宗教的分布问题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来进行教学活动。 课标对活动的建议是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的图片资料,配合地图进行展示。除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特色宗教建筑图片资料外,还可以结合本地区的旅游资源使学生了解宗

初一地理上册集体备课记录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 教师:时间:集体备课 内容简析本章教材是学生学习地理的起始点。学习地球的相关内容(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中的经 线、纬线、经纬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转一周所用的时间、旋转中心、地理意义),使学生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地球的大体状况。作为初中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地球的宏观介绍。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为后面的学习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盖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经线和纬线”,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经纬网。 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球的运动和常见的地图的使用。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 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 2、理解经纬度的概念;掌握经、纬线0°线的确定;掌握经、纬线度数的变化规律、度数范围;掌握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与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3.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5、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掌握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会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掌握地图上的三种定向方法。 6、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7、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8、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地图。 重点、难点1、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与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 2、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3、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会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掌握地图上的三种定向方法。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时安排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约3课时复习课约1课时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约2课时 第三节地图约3课时 改进建议

怀宁县五中秋季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4.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复习提纲素材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联合国的工作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主要分布: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亚: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亚洲南部;俄语在俄罗斯;法语在法国;西班牙语在西班牙、拉丁美洲;阿拉伯语在西亚和北非.印度、菲律宾等国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巴西使用的是葡萄牙语. 3。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分布在阿拉伯地区(即西亚和北非〕,如沙特阿拉伯这些国家,宗教活动场所是清真寺;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洲、大洋洲,如英国和美国等,宗教活动场所是教堂;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如泰国),佛教多佛寺。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2

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运用图文材料分析黄土成因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整治理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2.运用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成因、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 3.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如何拯救黄土高坡的生态环境。 教学过程 图片展示 讲解: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感性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貌和文化景观 一、文明的摇篮 读图6.25,在图中找出: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小结: 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讲解: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提问: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小结: 2、悠久的历史文化 3、众多的名胜古迹 师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究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看图片6.26 6.27体会地理环境对民风民俗的影响。 二、风吹出来的高原

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备课

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备课 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备课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备课 (一)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是整个初中教材最基础的章节,对以后的地理学系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它的重中之重,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没有真正的学习地图,地理空间学习能力较差,而我校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等原因,在地图等方面了解的,这更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本章既是理解的难点,也是记忆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分析。(三)教学目标: 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并且能用相关数据描述其大小;学会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观察并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且能够用景卫网确定地球上任一地点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教学策略: 突出重点,学习过程练习化。重点练习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通过指地图、指空白图、填图、绘图、联系等相关步骤对经线和纬线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地认识,观察并运用地球仪。 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地把有关图片和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达到培养他们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课时安排: 共九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4课时; 《地球的运动》2课时; 《地图》3课时 第二章《陆地与海洋》单元备课

(一)内容分析: 本章中世界海陆分布图大势是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基础,与经纬网一起构成地理学系的最基础的章节,对以后的地理学系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重点及难点)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教学方法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三)教学措施: 1、突出重点,学习过程练习化。重点练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通过指地图、指空白图、填图、绘图、联系等相关步骤对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大洲大洋相对于经纬线的位置、相对于半球的位置进行充分联系。 2、海陆变迁侧重于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运动学说的掌握并运用解释地理现象。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 (一)内容分析: 本章的教学内容包括世界人口和人口问题、世界语言和宗教,观念教学是这一章教学的重点,通过本章教学旨在帮学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懂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4、说出世界主要语言、宗教的分布地区。举例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 5、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举例说明聚落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第四章居民和聚落单元备课

世界地理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 花园学校吕淑美 本章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人文地理的开端,主要包括世界的人口问题和人口分布,以及人种、语言、宗教,人类生存的居住地——聚落,这些最基本的人文内容。诣在让学生了解世界人文的基本概况,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解读 (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 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 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 3. 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单元课时具体教学目标。(按层次可以分为了解、识记、理解、初步学会、学会五个层次。)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1. 运用资料说出人口增长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人口分布的特点。(了解和学会) 2.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理解应用) 3.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和学会)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和学会) 2.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了解和学会) 3. 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了解)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 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了解和学会)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应用)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了解) 二活动设计建议 新教材不仅有正文,还配合正文设计了很多活动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讨论探究等得出结论,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会学习。为了落实具体目标并切拓展能力目标,根据正文、活动内容和其他课外资源,以及学生的心智和知识储备,针对每个框题目标,综合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因为时间的限制,具体操作可以分为课上完成和课下完成。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计划3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计划3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

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初中地理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3篇)

初中地理备课组教课工作方案(优选 3 篇) 初中地理备课组教课工作方案(优选 3 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教课工作又将续写新的篇章,此刻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教课方案怎么写才能确实地帮助到自己未来的工作呢?下边是的初中地理备课组教课(优选 3 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育处工作方案为指导,高效地完本钱学科教课目的。踊跃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课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升。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后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本学期的教课内容,合计五章, 14 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大海》,第八章《天气与天气》,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展开与合作》。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认识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鉴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立地点。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点。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切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地点,认识海陆变迁,认识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天气的差别,认识影响气平和降水的要素,认识全世界主要天气及其散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散布,认识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区分,认识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

七年级合计六个教课班,每班40 余人。任六个教课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才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琐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 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因为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着重培育 兴趣,打一个优异初步。 1、一定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课。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要点,打破难点,清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别。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课,做好转变后进生工作。 3、充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思想能力。 4、做到地理教课切近学生、切近生活、切近实质,引用最新资料,亲密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展开地理活动,培育学生着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课之中。 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照,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全面落实学校教课工作方案,扎实有效的增强“三部六环节”讲堂 教课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进一步提升讲堂教课质量。 1、仔细备好每一节课,努力上每一节课。 2、踊跃参加教科研活动,提升教课水平。 3、仔细研读初中地理—《有效教课,和睦讲堂》一书 4、达成作业要求,并有效的达成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5、准时按质按量的达成教课任务

初中地理_《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与人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课标分析 本节是学生初次接触人文地理,应以所学知识为铺垫展开教学,重点学会阅读地图、分析人口分布规律;利用气候和地形知识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围绕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课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基本是:一运用资料(数据)说出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二是;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这部分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储备了一定的关于人口的知识,世界人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既简单又多少有些抽象。本节内容重在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识图表能力。课本文字性东西对于学生难度不大,但是在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的,需要加强锻炼,希望通过本节较为简单的识图表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通过对比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并能运用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2.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能简单分析其成因。 3.用实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统计数据、人口增长曲线等资料、图表,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特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通过实例和生活体验,说明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正确认识人口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形成辩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运用《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指图《世界人口分布》分析区域人口稠密、稀疏的自然原因 五、教法、学法 图文结合法,启发式教学引导,小组合作学习。

七年级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七年级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七年级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七年级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2023年关于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3篇

2023年关于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3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篇1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六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依据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最新一年版)》,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走向。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标准(最新一年版)》的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科组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单元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11、合理使用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课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篇2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六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