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人地关系

论人地关系

论人地关系
论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1、地形对人类的影响

地形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即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在世界人口分布中,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广,水源丰富,农业发展快。此外,也有部分人口分布在高原盆地、丘陵等,例如,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我国东南丘陵分布着众多人口。地形对交通、城市建设也产生重大影响,平原地区更有利于交通、城市的发展,山地、丘陵不利于交通城市的建设。

2、气候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

(1)气候与农业生产(光照、热量、温度、降水)

光照条件好,水分条件好,适宜喜光,喜温植物的农作物,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好,适宜发展棉花产业,例如埃及的长绒棉,中国新疆地区成为我国棉花产量最多、质量最好的省区。

(2)气候类型与工业的分布

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不适宜发展高耗水的工业。例如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成为工业发展的最大限制性因素。原料指向型工业,受到农作物的限制。例如制糖工业,甘蔗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温带、寒带等地区就不适宜发展甘蔗制糖工业。

(3)气候与交通

俄罗斯海岸线最长,但是河运并不发达,因为俄罗斯濒临北冰洋,属于寒带气候,常年冰雪覆盖,不适宜航行。比如机场的选址,要在少雾、少暴雨、排水良好的厂址。

(4)气候与建筑

气温、太阳辐射、风、降水等气候要素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人类居住的建筑风格产生重大影响。例如,热带地区修建的竹楼,寒带地区寒冷的极地,雪多,容易压塌房子,建筑风格表现为屋顶较陡,温带大陆性气候,房屋平顶,屋顶不会漏水,也可以晒东西。在气温高的地区,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墙壁较厚。从西欧到东欧房子墙壁厚度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点。

(5)气候与旅游业

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发生的地震,20万人死亡,外国游客死亡的以北欧国家的游客居多,原因是北欧冬季寒冷,气候严寒,北欧游客去热带滨海旅游享受阳光和热量。

3、河流对人类的影响

河流对人口的分布、农业生产等起着重大作用。例如,世界上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世界三大文明起源就是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形成的,两河流域是、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河流对人口的分布,农业的生产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世界海洋主要有四个: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海洋,蓝色的宝库海洋提供淡水资源;提供渔业之力、能源资源;促进世界各种物资的交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它为生命的诞生与繁衍提供了条件,海洋是风雨故乡,它在控制和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是资源的保护,它为人们提供丰富的食物和无穷的资源,海洋是交通的要道,它为人类从事海上交通,提供了经济便捷的运输途径,海洋是现代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基地,它为人们探索自然奥秘,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了空间,所以必须很好保护海洋环境。

5、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类生命财产危害的自然事件。

自然灾害的类型:

气象灾害:旱涝灾害、寒潮、台风、风沙等;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严重的自然灾害往往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例如四川汶川地震,造成十几万人伤亡;

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水灾淹没农田,冲毁房屋,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人类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的负面作用,促使了人类对自然环境新认识的发展,人类的认识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人的认识不断提高,促使人类更好的改造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可以改造地形,促进人地关系和谐发展,地形有平原,山地,丘陵等,人类可以因地制宜,改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丘陵地区,人们可以根据地形高度,对丘陵进行改造,发展梯田,也可以在丘陵地区发展立体农业。人类可以影响气候,为人类所用,人工降雨,改变气候的干湿状况,种植大棚蔬菜,改变地表气温。人类可以改造河流,修建水库,调节河流季节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河流裁弯取直,减少河流洪水灾害。

结论:人类和自然要和谐发展,必须创造一个和谐的人地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文明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革新,这是一项艰巨、持久的挑战工作。在新世纪,我们要把这种理想作为指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类文明发展的信跨越。

现代人地关系研究

一,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1,人地关系的内涵

人地关系是一对既矛盾又和谐的辩证关系。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进而言之,所谓人地关系是指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球表层(包括土壤、大气、生物、水、岩石、矿物的自然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组成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2】人地关系是一个简称,其全称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人地关系这个命题中“,人”是指人类而言,包括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地”是指地理环境,首先界定为由自然地理环境开始,又不受其局限而进入人文地理环境。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观点

人地关系是长期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以往人地关系讨论中,就人一地这对矛盾双方主、次问题的争论进行得异常激烈,在理论上分别出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相关论(或然论、可能论)、适应论、人类生态理论、文化景观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人地协调论等。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

第一,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代表。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忽视或贬低人类社会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理论。

第二,强调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或贬低地理环境的作用,如唯意志论等。唯意志论主要表现为唯神论、人定胜天论、文化决定论和生产关系决定论等。

第三,强调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人地关系适应与协调,如协调论等。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既不突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作用的重要性,也不夸大人在人地相互作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强调人与地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其作用的对等性。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统一,强调人是一中个积极的因素,同时又看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认为人地关系应该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协调发展的。【3】

二,现代人地关系

1,现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状态

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规模、范围、深度和速度日益发展,加速改变了各地区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愈益强烈,导致全球性的人口、环境、生态、国土及经济社会关系的严重失调。

1.1人地关系处于激烈对抗状态人类是地球生物圈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与自然环境本来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但人类社会的发展无可比拟地要比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快得多为了满足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及追求更高生活标准的欲望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生产和生活资源随着人口的激增,人类对环境的压力急剧增大,环境提供人类有效资源和消化人类废物的能力越来越低这种差距达到一定量时,就会改变自然环境正常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秩序,导致环境正常生产与调节机能的失衡,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界对人类的一系列负效应,使原本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人地关系走向对立。

1.2人地关系向人为化渐强的趋势发展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地理环境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的出现则使地理环境的发展进人了人地关系辩证发展的新阶段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只是以自己的存在来影响环境,以自己的身体来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人为的改造作用愈加显著,自然环境中人类活动的烙印也愈加深刻,在地球的某些区域人为影响已成为左右地理环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3人类有意识地寻求协调人地关系的有效途径地理环境的退化和恶化,已经危及到当代人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一系列困扰,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寻求保护自然环境创造良好生存条件的有效途径。

2,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1可持续发展是人地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和表现。

人类要想进一步地发展,除了加强对自然的调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人类自身的调控,达到人与地之间的协调,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诚如有人已经指出的那样,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人地关系”这个旧主题的新研究。人类通过前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高发展阶段而进入持续发展阶段,就是要建立起在合理的管理与干预下的经济发展与人口、

资源、环境等的高度综合统一,是人地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和表现。

2.2人地系统的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到诸如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技术科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就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来看,既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更应包括一个能兼顾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的总体的可持续发展。以系统思想为指导的联结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于一体的人地系统的理论,无论在深度上与广度上都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存在着与生俱来的一致性。因此,人地系统的理论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2.3加强人地系统的研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建设从区域着手的人地地域系统的研究,既是地理学的优势所在,也是需要继续加强的研究方面。要从方法和手段上寻找新的突破点,以更好地发挥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建设上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地系统中具有地域特点的人文要素的研究,这是我国现代地理学先天不足需今天来补的。把人文要素的研究深入到政策和管理的层面上,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是地理学急待解决的课题。

因此,研究人地关系,协调好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当前迫切的全球性问题,人地关系为许多学科及全球众多学者所关注并研究是势所必然的。人地关系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它包括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地位,因此,相关研究也不断发展变化。

3,现代的人地关系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现代的人地关系问题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为人地关系注入了新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本身的诸多间题。从地理学角度看,人口、资源、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形式构体,发展与人的主动作用是作用于“地”的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形式。又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看,现代人地关系的中心是人口(PuuPaltino)、资源(ersoruec)、环境(environnernt)和发展(developnernt)问题,即PRED问题。协调人地关系,本质上就是协调P R E D关系。【4】

三,构建和谐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为前提。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倡导人地关系的和谐共处,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5】

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人、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坚决禁止过度性放牧、掠夺性采矿、毁灭性砍伐等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我们必须学

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实也就是薄重和善待我们人类自己。【6】

2,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社会各子系琉平衡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等不同层面的关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协调的复合生态系统,并进一步促进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只有注重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家质,转变人口观念,增加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才能够改变传统的对资源耗竭式的占有和使用方式,做到即促进当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又不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而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全人类环境意识自然地理环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公民都是人地关系的一个组成成份自然环境是开放系统,人类作用的许多后果不可能只局限于某个特定范围内,它们可以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有机体迁移等方式获得更广泛的活动半径,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地球表面。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是持久的、广泛的,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如人类大规模地砍伐热带雨林,不仅使许多物种灭绝,而且引起周围地区水热平衡失调,从而又造成全球性大气环流异常,并直接导致了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目前,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等已成为危及全球环境的重大问题。因此,应积极加强各国各地区间的联系,促进和推动国际社会在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上的合作寻求协调人地关系的有效途径,创造美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7】4,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和谐发展。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坚决改变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5,实现不同区城间的和谐发展。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中,必须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要协调好区域发展的平衡度,实现东、中、西部和谐发展,城市和农村和谐发展,资源丰富和资源欠缺地区和谐发展,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要继续完善和推进横向经济联合,优势互补,利益兼顾,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加速区域经济合理分工,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我国人地关系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我国人地关系研究

1.1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于:

从理论层次上讲,缺少与哲学等其他学科的有效沟通和合作,这是与国外的最大区别。中国近五百年来落后于西方,地理学理论上的落后是一个原因;另外,对区域不同时段内不

同自然地貌、不同行政层次(如省市级、县区级)的人地关系对比研究较少;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科研队伍缺乏长期的稳定性,主要的科学家或科研骨干力量仍然局限于一小部分人。

1.2研究趋势:

1.2.1,人地系统理论的提升。在多层面上构建人地关系,理论,包括人地关系的哲学思考;现代哲学思潮和流派指导下的人地关系理论;现代发展模式下的人地作用机制和区域响应;典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与演变;人地系统中各要素的作用关系及其空间模式;从国外理论的借鉴和应用到理论的创新和国内学派的发展;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并抢占制高点。

1.2.2,研究领域的应用性加强,研究的学科综合性日益显著。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二元分割现象将逐渐消失,计量模型、“3S”等与实际工作联系的更加紧密,资源共享性差,应用性加强。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关键在于“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促使人地关系走向面向实际问题的“应用”道路。比如,土地利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资源问题、粮食安全和人口问题、贫困化问题等。这些问题是人地关系矛盾与冲突的表现,而这些问题又必须依赖于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及综合发展来解决。【8】

2,发展趋势

在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高度发达的未来,人地关系应该是以人类的科学主观能动为最大特征的、以知识经济为前提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人地共生”。

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对全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了新的警觉和思考之后做出的全新选择,是从资源、环境、经济与人口的角度探讨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途径,其本质与关键就是协调、优化人—地关系和人—人关系。而人地共生,天地人共同发展不仅是持续发展思想的延续,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结果与归宿。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关系概述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人类与自然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又影响改变着自然,而自然反过来又通过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耗竭等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制约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从原始的和谐状态,到农业社会的、局部的、阶段性的不和谐,再到工业社会的严重失衡。今天,人类社会表面上的繁荣进步背后,人与自然的矛盾正在日益积累: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消费迅猛增长,而自然资源正在迅速减少以致枯竭,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污染物质已经大大地超过了环境容量,有限的生物圈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已经不堪重负。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大面积的酸雨沉降,一些地区洪水肆虐,另一些地区干旱成灾,华夏席卷沙尘暴……这一切都昭示着以往作为被征服对象的大自然开始向人类宣战,开始显示其被动地制约人类发展的一面。而今,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走上新的和谐状态;继续对自然肆无忌惮地改造和征服,使之服务于人们眼前的利益,人与自然的矛盾将迅速激化,进而大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i社会的发展在把人们拉得越来越近的同时,社会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随之不断增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正因为这一关系在不断变化,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张力是不可能消除的。 关键词:个人;社会;个人与社会关系 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渊源 在西方,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繁荣于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创了个人本位的思想先河。他认为,人通过认识自己可以寻求真理,真理就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个人意识开始觉醒,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统治对人性的压抑,渴求获得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等领域的独立、自由、平等,并与封建宗教统治展开了斗争。但是,由于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还很弱小,最终斗争均以妥协方式而告终。经过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于十七至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发起了“启蒙运动”,旨在祛除人类对世界与自身的无知状态,用科学武装人类的头脑,涵盖了包含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等领域。这场运动使资产阶级彻底清除了“上帝”或封建权威对人类生活秩序的支配,使真正独立于上帝或封建等级秩序之外的“个人”最终得以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随之也渐渐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 二、个人与社会关系产生矛盾的原因 卢梭指出私有制的形成是造成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ii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私有的不断深化,产生了所有权。人类原始自然的不平等转换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即财富、地位、权势、个人功绩方面的不平等,于是社会中产生了穷人和富人的利益冲突。人类最初的平等被打破了,一个人只有损害他人的利益才能扩大自己的财产,因此人们为了争夺自身的利益而使社会陷入了战争。 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以少数奴役大多数的穷人,富人和强者就制订不公正的社会契约,这就是社会和法律的起源。最终建立了由富人剥削穷人的国家和政府,同时政府的腐化导致

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

诚挚贡献一点论文与大家共勉呵呵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哲学学科。它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因而具有文理交叉或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性。因此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看待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客观与必要的。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有: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和科学分类问题、数学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人类科学思想的历史演变问题、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及发展问题等等。 在自然辩证法中,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自然,在广义上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在狭义上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在,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感应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感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就自然整体而言,天、地、物、人,都遵循着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节律而在变化着,对这个整体统一的节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总体上呈现为差异一体的状态。这就是说,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是统一体内的差异关系,不是主奴关系,不是对立的两极存在,人不是主宰自然的主体,也并不具有征服与支配自然的权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的世界”是“人在物质环境中的存在”的概念,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而不是脱离人的、被人作为观察对象的概念。那种被人作为观察对象所涉及的东西,不仅是物理学中的“宇宙”,而且是哲学中的“人也在其中的自然世界”。 第二,自然世界必须人化,具有人的属性。因为,哲学是人对自然世界的探求,,人只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论文摘要: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个人作为客体对自己的需要的满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不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而是个人作为价值主体对社会价值的占有和享用。每个人都应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自我价值的高度统一,并且努力使个人的社会价值大于个人的自我价值。 个人价值问题是决定青少年个人追求导向的重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人们通用的价值观点(以下简称“通用观点”)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种“通用观点”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着误导。 一、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确定的 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雷锋的社会价值,这里的“雷锋”是价值的客体,“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就应当是社会的价值。这里的社会是价值的客体,个人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应当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这里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客体,“雷锋”是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是价值。 在一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通用观点”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

人的社会价值,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同时又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也是价值的客体。“通用观点”把“贡献”与“索取”两个相反的价值关系的客体都说成了个人,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中本来是主体的个人当作了客体,丢掉了作为客体的社会,显然是错误的。 二、价值的确定和归属 价值的确定者是主体人。客体不是价值的需求者,并且作为客体的物也没有判断的能力。所以,价值不是由客体来确定的。主体人是价值的评价者、确定者。可见,“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是有道理的。正是由于作为主体的人们的需要各不相同,评价价值的标准各不相同,对价值的追求各不相同,所以,也就形成了人们的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属于客体。价值作为积极作用是由客体发出的,是作用于主体的。但是,价值的归属不是一个所有权的问题。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价值的客体是个人,价值的主体是社会。责任和贡献是由个人履行和做出的,是作用于社会并由社会享用的。所以,这个价值属于客体的个人,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当是社会对个人的价值。这里的价值的客体是社会,价值的主体是个人。尊重和满足是由社会作出的,是作用于个人并由个人享用的。所以,这个价值属于客体的社会,尊重和满足是社会对个人的价值。在一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通用观点”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责任和贡献属于客体的个人,是正确的。但是,同样在这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却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这就把本来属于客体的社会的价值,归属于作为价值主体的个人,显然是错误的。

高一地理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课时练习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典型例题] 1、下列属于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的是 A、控制人口规模 B、控制城市规模 C、控制经济规模 D、控制资源开采规模 解析: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有: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等几个方面。 答案:A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当前,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哪项措施着手 A、控制城市规模 B、控制人口规模 C、控制经济规模 D、控制污染排放量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重大环境问题,1991年,154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回答2~3题。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是在 A、中国北京 B、美国纽约 C、英国伦敦 D、巴西里约热内卢 3、该公约制定了控制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具体措施包括 A、人口措施、能源措施、生态措施 B、生态措施、粮食措施、淡水措施 C、能源措施、资源措施、人口措施 D、资源措施、绿化措施、经济措施 4、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到 A、70亿 B、78亿 C、82亿 D、88亿 5、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A、资源利用较少 B、水源利用较少 C、注重产品质量和对环境的保护 D、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 6、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必须经历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 B、对可持续发展,政府是否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 C、改变消费方式,积极发展私人小汽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D、提倡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 A、严禁近海捕捞 B、进行人工养殖和繁殖 C、进一步提高捕捞技术 D、加强远洋捕捞 二、综合题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 专业 姓名 学号

论我们的胜利 “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的话深刻而耐人寻味。其中提起“胜利”一词,我不禁遥想到古今中外的历史。那些曾经让人热血沸腾的金戈铁马和疆场搏杀,而在征服与被征服之间,多少家国兴与亡,血与火中杀出了人类的历史。从这个角度去反思恩格斯所说的“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时,我便想到这“胜利”的惨烈,更让我诧异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如何走到如今这水火不容般的地步,以至于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而自然又针对我们的每次胜利都给以报复。 回溯我们的进步历程,会发现在那些所谓“胜利”的背后,潜藏着自然报复带给我们的种种灾厄,它们或急或徐的酝酿着,成了人类一个个胜利背后不断蔓延的阴影,最终甚至盖过胜利本身的积极意义,让原本辉煌的胜利成为笑柄。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最早进入城市化的国家,经济与工业快速发展。1900年,英国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75%,实现了高度城市化,经济中心实力凸显。然而,在创造辉煌工业文明的同时,潘多拉的魔盒也悄然开启。自十九世

纪开始,英国伦敦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被烟雾笼罩,“雾都”之名由此而来。然而直到1952年12月以前,伦敦市民们还并未认识到这种反常现象的危害。一家位于伦敦的成衣品牌甚至以“伦敦雾”来命名,以此标榜彰显其品质,于是伴随着“胜利”衍生却超出人类掌控的灾厄就这样静静的酝酿。在1952年12月3日,微风习习,阳光普照英伦三岛,人们恨不得在这样可爱的天气里带着苏格兰格的小毯子和斗牛狗去乡间野外喝下午茶。12月4日,一股巨大的高压气旋中心自伦敦西北向东南移动,凉风渐止,乌云盖日,相对湿度为82%。12月5日,雾锁伦敦,悄无声息的杀戮由此拉开序幕。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不久伦敦市民便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最早发起工业革命的英国,也是最先获得对自然界胜利的国家,也最先承受了自然界的怒火,然而人类并未因此勒住疾驰的步伐,同样的自然界也在暗中筹划它的报复。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讲解学习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活动的基本关系,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和制约。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生存,个人与社会不可脱离,并通过社会交往而使生命延续,孤立的个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脱离个人的社会也是不可能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总起来说,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个人也就没有社会;个人是社会的个人,个人是社会关系中的存在,没有社会也同样没有个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活动的基本关系,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和制约。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生存,个人与社会不可脱离,并通过社会交往而使生命延续,孤立的个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脱离个人的社会也是不可能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个人和社会概念的相互规定性,反映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现实的相互依赖性。其中,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7页)马克思这一包含着丰富思想的论断中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脱离了社会,任何个人都不能生存和发展。换句话说,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对社会的内在的需要。 个体对社会的依赖性,首先是指人作为一种最社会化的动物,其个体在需要的层面上有着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性。个体需要生活于某种人群共同体中,与人共处和交往,受人尊敬、被人信任,等等。 但是,我们不能将个人对社会的这种需要理解为人的纯粹本能性的东西,因为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特别是高级动物也有合群的需要,甚至能够组成有着某种内部分工的“社会”。我们讲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主要是指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一定的社会条件的依赖性或需要。这种社会条件,归根到底是作为生产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手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要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从事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而劳动又必须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把个人与他人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了交往和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们的交往和关系要求通过一定的语言符号来实现和表达,这又促使人类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总之,人只有在一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中,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工具和思想文化工具才能生存和发展。因而,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说到底,是个人对一定的物质工具和文化工具的依赖性。在这里,

人与自然关系论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论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它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但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通过剖析异化劳动形成的原因和结果,开启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存在的,人类社会不能离开自然界,两者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通过三个方面论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离不开自然界具有受动性;人改造自然具有能动性;人与自然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手稿》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人自身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人;自然;受动性;能动性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要依赖自然,从自然界获得自身生存所需要的资料。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存在,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遵守自然界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又受制于自然界。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像动物那样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积极地适应自然。 人依赖自然具有受动性 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是从自然界获取的。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资料。”人本身也是属于自然的。“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中。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要不断的交换能量,人本身也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也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人依赖自然而生存,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界人类就不能获取生活必须的资料,这种关系是不会改变的。 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所以人类要尊重自然界现存的规律,不能任意地破坏自然界的规律。人类能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料是有限的,自然界具有自偿性,人类不能任意地无限制地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受制于自然界。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依赖自然生存,受制于自然,“人作为对象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的、感性的、肉体的、对象的存在物同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受限制的存在物。”人必须以自然作为自己的对象,没有对象的活动是难以想象的,也不可能存在,人只能通过对象活动来表现自身。人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就必须使自身适应自然界,就必须以自然界作为自己活动的对象,且受制于自然界。因此,人具有受动性。 受动性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时,人具有的一种表现。受动性主要表现为,在人与自然界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过程中,人不是为所欲为的。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要受到各种各样自然条件的制约,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是:人是要依赖自然而生存的,一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就限定了人类生产的种类和活动的范围,人要更好地生存只有适应其所处的自然条件。人的受动性就是指条件性和自然对其的限制。人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象,必然要受到自然的限制,因此人具有受动性。 人改造自然具有能动性 人除了依赖自然的受动性外,还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人在与自然界发生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时,加入了自己“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在依赖自然的同时,建立了与自然的联系,建立了属人自然,即人类社会,使自然获得了属人的价值,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

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课程论文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概论 学生姓名母佳哲 学号2010125026 所在系人文社会科学系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 班级2010级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二○一一年十二月

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学生:母佳哲 内容摘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决定了社会的起源和社会的性质,而且社会也应该为社会成员谋取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的工具,理想的社会应能提供给人们最大限度的自由以及满足人们发展的客观条件从而保证最大数量的幸福,人的内在需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因,人与社会是矛盾共同体,相互依存,互生互动,唯有和谐共生才是发展之道。 关键词:社会个人生产力人性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①众所周知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这里是说人类是从属于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人类天然的形成了一个组织,且不依据他们的主观意识而客观产生的一个统一性与对立性相交织的有机整体。“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古籍中。《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就有记载:“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此处“社会”一词是目前见到的社、会两字的最早连用,意指村民集会。“社”原址祭神的地方,“会”为聚集之意。今天我们理解的社会的概念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组织机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变化发展的生活方式以及各种形式上的变化交替已经使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其整体内部的分布上出现了种种裂痕,但社会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并不是与传统彻底决裂,开始一个全新的阶段②。任何时期的发展都是由那个时期某种特定的形式占据优势从而在整体中引导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诸如生产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以及文化等。就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层网来说,从原始社会起历经的几个社会,已经从单纯的合作关系逐步转变为复杂的带有个人因素的合作关系,起初这个社会是一种暂时的和不稳固的结合,接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及私有制概念的产生,人的私欲进一步膨胀,已无法维持旧的生产关系,随即那种原始的单纯的生产关系开始土崩瓦解,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变迁,来自外界环境的压迫,人的思想也逐渐转向从最初的生存需求转而寻求一种崭新的方式来维持个人发展,这就相当于斯宾塞认为的人类社会逐步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进化,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到确定状态的发展,这些不同的需求成为了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②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学理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31

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主编人:廉霞丽审核人:王素珍班姓名11 月日 一. 知识梳理 1、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是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是、、、 。 3、传统的发展模式往往是以为目的,以 为特征。 4、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措施有:、 、。 5、会引发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做法有:、、、 。 6、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措施有:、、。 7、协调人地关系,就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协调、 、、、。 二、知识落实 1.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 ①华北地区多为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集中在7~8月,而冬春季持续干旱,降水年际变化也较大。 ②人口众多且增长较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③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污染和浪费严重。 ④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目前缓解华北地区春旱用水紧张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措施是()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3.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会造成( ) A.水源污染 B.地面下沉 C.降水减少 D.荒漠化 4.盲目的围海造田,可能会导致( ) A.海啸发生 B.海洋生态破坏 C.海平面下降 D.海平面上升 5.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就其根源而言是( ) A.粮食问题 B.资源问题 C.环境问题 D.人口问题 6.下列说法,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 ) 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②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④围湖造田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⑥适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②③⑥ 7.目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问题是( ) A.气候变暖问题 B.资源和环境问题 C.太阳风暴问题 D.教育问题 8.将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用线连接起来。 氟利昂等排放物酸雨 砍伐森林土壤和水污染 核污染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 燃煤等排放SO2等臭氧层破坏 大量使用农药土地沙漠化 三. 能力提升 1、读下图,分析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①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 (2)②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③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治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4~P105,自主探究,思考: 1).土地资源对人类的意义有哪些?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2).森林资源的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 3、阅读教材P107“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讨论回答: 我们每个人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哲学学科。它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因而具有文理交叉或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性。因此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看待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客观与必要的。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有: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和科学分类问题、数学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人类科学思想的历史演变问题、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及发展问题等等。 在自然辩证法中,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自然,在广义上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在狭义上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在,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感应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感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就自然整体而言,天、地、物、人,都遵循着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节律而在变化着,对这个整体统一的节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总体上呈现为差异一体的状态。这就是说,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是统一体内的差异关系,不是主奴关系,不是对立的两极存在,人不是主宰自然的主体,也并不具有征服与支配自然的权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的世界”是“人在物质环境中的存在”的概念,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而不是脱离人的、被人作为观察对象的概念。那种被人作为观察对象所涉及的东西,不仅是物理学中的“宇宙”,而且是哲学中的“人也在其中的自然世界”。 第二,自然世界必须人化,具有人的属性。因为,哲学是人对自然世界的探求,,人只对其生活的自然世界有发言权。所以,真实的自然世界是人的世界,真实的自然世界是与人

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类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之中。那么,到底“什么叫做人”?“社会又是什么”?“人与社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们思考、研究的对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如孟子、荀子在回答“到底什么是人”的问题上,不乏种种真知灼见。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外国的历代学者也同样有所建树。他们不仅揭示了人的本质,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合理论据。只不过其中大多数人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到了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运用它来观察人、分析人、认识人,因而才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科学论断。 每个人都生活于一定形态的社会当中,每天都在接触它,并且是其中的一员。然而,社会究竟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马克思在《致吉瓦·安年柯夫》的一封信中写过:“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归根结底,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人类要生存就得进行各种物质生产活动,并且还需接受教育,以丰富自己的精神和情操。这样就必然会与他人交往,建立起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家庭关系等。这样看来,社会就是人们的一种相互关系的总体,而这种关系又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由此看来,单纯的个人与社会无疑是空洞的,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把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认识世界。而马克思则向我们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充分科学道理。 首先,人离不开社会。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活动体。人的本质乃是由各种社会关系决定。每个人从出生时呱呱坠地那一天起,就进入到社会。最初,他处于一定的家庭关系中,随之他渐渐长大。他所接触的社会面也越来越广。慢慢地,他会置身于较多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脱离了社会,即使他有着再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也决不会具备人的本质,他和普通的野兽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新闻报道中所说的狼孩,虽然他们在物质结构和功能上与人差不多,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们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嚎叫,四肢着地,性情也与狼相似。当然,人的确具有“兽性”的一面,这不可避免。恩格斯曾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会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与人性在程度上的差异。”兽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只有社会属性,而没有自然属性的人是不存在的。而只有自然属性没有社会属性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有些人自以为人的力量是无限的,甚至可以脱离社会,殊不知他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由社会来提供。他们即使不与朋友、亲人交往,也不能与社会脱离关系。试想,将一个人放在孤岛上,让其单个地在那里,也许他会自食其力地生存下去,但那些生存经验也是他从社会中学到的。再说,日久天长,他怎能不感到孤独?至于传奇中所说的奇特人物鲁宾逊,最终不也回到人群中来了吗?况且,他还有一个黑人朋友在长期作伴呢。 再说,社会也要依赖人才能运作。社会是随着人的产生与人同时出现。人是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条件,社会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形式。社会的活力必须依赖于人的活动。社会的产生、构成、发展等全部内容的连贯性,无疑要依赖人的生存机能的扩张。试想,一个没有人的社会,这将是多么荒唐可笑的事!没有人根本不会有社会。就好比一台电脑,它是由许多部件组成,离开这些部件,根本就没有电脑这个客观存在。这些部件相互作用,才构成电脑的实际内容,这样,电脑才不致是一台裸机。从古至今,社会日益发展,人类从刀耕火种进化到今天的大机器生产。有人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如果社会上的人都是静止的,并且安于现状,社会又怎能发展?因此,社会的发展也同样要依赖于人。社会是以人的存在为主体而形成,人类生存的基础又是社会的存在。单个的人在现实中肯定寸步难行,脱离群体

人与自然关系小论文

谁是谁的主人―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童文杰 090605 [摘要]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总是处在很绝对的对立之中。或者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人,自然的存在就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应该绝对地主宰和奴役自然;或者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属于自然,是自然的奴隶。 [关键词]主人辩证统一和谐 一:人是大自然的主人 有人认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由人类占主导地位的,人是世界的主宰,人是万物存在的价值尺度,自然存在是人类的奴隶和工具。培根提出 ,“世界的创造是为了人 ,而不是人为了这个世界”,科学努力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恢复亚当和夏娃曾在伊甸园失去的支配自然存在物的权力。达尔文虽然以大量令人信服的事实证明 ,人起源于类人猿 ,但他仍然意味深长地论述了人类的优越性。“在他现在所生存的最粗犷的环境中,人是地球上所曾出现过的最具优势的动物。他的分布范围比任何一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生命形式都要宽广得多 ,而其他生命形式在他面前都俯首称臣。”康德更是认为,人类拥有自我观念 ,这一事实本身就使他无限地超出生活于地球上的所有其他存在物之上;人凭借先验理性完全能够为自然立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们依靠自己的科技不停地改造自然,不停地从自然中夺取自己想要的资源,在自然中留下人类的印记,证明自然是属于人类的。 二: 大自然是人的主人 古希腊人认为自然世界是一个活的自我运动的有机体 ,它不仅充满灵魂 ,而且还拥有理性。它在为自身立法的同时也为人间事务立法。居住在自然世界中的所有被造物 ,其灵魂和理智是这个充满活力有机体的特定部分。一种植物或动物如同它们在物质上分有自然世界躯体的物理机能那样 ,在心理上也依它们自身的等级也分有自然世界的灵魂 ,以及在理智上分有自然世界的心灵。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三: 人类与自然界辩证的统一体 人类是依赖于自然界存在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便不能生存,然而如果没有了人类,虽然自然界依旧存在可是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由此得出: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

浅析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浅析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亓伟敬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110819 摘要本文认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既有协调一致的一面性,又有矛盾的一面性。协调一致的方面是主要的,矛盾的方面是次要的、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日益优越的社会历史条件。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关系 个人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本质问题。正确认识和理解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于探索人生道路和树立正确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个人发展 首先介绍什么是个人发展,我们认为其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劳动能力的发展,二是个人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三是个体素质个性的自由发展。 1。个人发展是劳动能力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指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动的人体中存在的,每个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 2。个人发展是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人的关系来看,首先,表现为个人与其他人建立了普遍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物质交换关系。一切生产部门的共同基础是普遍交换本身,是世界市场,因而也是普遍交换所包含的全部活动、交易、需要等等,而普遍的需求和供给互相产生的压力,促使毫不相干的人发生联系。因此,这种普遍的物质交换关系的建立和扩展,使个人活动的空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把个人真正融入到了类之中,在个人和类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普遍的相互依赖关系。 3。个人发展是个体素质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个性指人类个体的独特性。马克思讲个人发展,其实质是指个个人发展。这里个个人发展,不是某一个个人发展,而是社会每一个个人发展;不是少数个人发展,而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发展。 二、什么是社会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基础,把社会进步看做是一系列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更替的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合理前进运动,提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把生产力作为判断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才能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实质。马克思本人正是力图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他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马克思在关于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及其实现过程的论述中,就把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旧式分工,实现“自由个性”的价值理想,同大力发展和解放社会生产力结合为一个统一的社会发展过程。马克思把社会发展观莫定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的科学基础之上,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达到客观真理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清单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

[易误辨析] 1.原始文明时期,人们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生物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地矛盾突出。 提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原始文明时期,人口数量少,人们的生产活动规模较小,影响强度不大,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 2.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的进步。 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的。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知识清单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转变观念 (1)需要转变的观念 消费观、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 (2)意义 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深刻的,会带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变。 2.调整行为 (1)政府行为:是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 (2)市场行为: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应调整传统的商品模式,尽可能地满足绿色发展需要。 (3)公众行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居家休闲和旅游等方面的行为,应注重绿色消费、保护环境。 3.发展绿色科技: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4.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

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的历程。拓展释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以往各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史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时代自然受到漠视和遭到破坏及由此所造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 观存在物,是人类的母体,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作为整个自 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 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 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 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也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 展起来的。”“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那是就自然本身不是人类躯体而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意味着自然是他的躯体,如果他要活着,他就必须保持与它不断交流;人类的物质和 精神生活和自然相联系,仅意味着自然和它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进一步指出,人类对自然界来说并不是天然的征服者,相反,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是紧密联系,不可 分割的。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提供资料,“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 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就要 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仍然离不开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就在于:人具有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社会实践性。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 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势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 标。”“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 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 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 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这说明动物只繁衍其自身的物种,只生产它和幼仔肉体所直接需要的东西,而人的生产不仅表现为自身的繁衍,还表现为自由自觉地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人的实践活动使人从自然 界中分化出来,人的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不但能够积极地适应自然,还能通过认识和改变自然而支配自然,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然而,无论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多大,人的实践活动始终离不开自然界。因为实践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为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可能。实践也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三、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是一种以实践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对象性关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