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

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

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
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 13-194-2014

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 12814-2014

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

Standard for Greenwa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Fujian Province

2014-09-01发布2014-10-30 实施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Standard for Greenwa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Fujian Province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 13-194-2014 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 12814-2014

主编单位: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省城市规划学会

批准部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2014年10月30日

关于批准发布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的通知

闽建科[2014]23号

各设区市建设局(建委)、规划局、公用局、园林局,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与建设局、规划局:

由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福建省城市规划学会共同编制的《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经审查,批准为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J/T13-194-2014,自2014年10月30日起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函告省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

该标准由省厅负责管理。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4年9月1日

关于同意福建省《烧结煤矸石多孔砖(砌块)应用技术规程》等三项地方标准备案的函

建标标备[2010]147号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你厅《关于报送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备案的函》(闽建科函[2014]73号、74号、75号)收悉。经研究,同意该三项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备案,其备案号为:《福建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与评价标准》

J12813-2014 《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 J12814-2014 《烧结煤矸石多孔砖(砌块)应用技术规程》 J12815-2014 该三项标准的备案号,将刊登在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和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标准定额司 2014年9月28日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2013年第二批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的通知》(闽建科[2013]23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有10章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规划设计;4.绿道选线;5.慢行系统;6.绿廊系统;7.标识系统;8.服务设施系统;9.交通衔接系统;10.验收和附录等。

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和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福州市营迹路4号,邮编:350003)。

本标准主编单位: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省城市规划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郑斌洪榕高洁黄萌

李川吴力立黄敏敏郑颖

陈玲施昀朱开汉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黄清平兰贵盛陈凡王文奎

林岸刘佳静

目次

1 总则 (1)

2术语 (2)

3规划设计 (4)

3.1 一般规定 (4)

3.2 内容要求 (4)

4 绿道选线 (6)

4.1 一般规定 (6)

4.2 典型地段绿道选线 (6)

5 慢行系统 (8)

5.1 一般规定 (8)

5.2 设置标准 (8)

6 绿廊系统 (10)

6.1 一般规定 (10)

6.2 设置标准 (10)

7 标识系统 (12)

7.1 一般规定 (12)

7.2 设置标准 (12)

8 服务设施系统 (14)

8.1 一般规定 (14)

8.2 设置标准 (14)

9 交通衔接系统 (19)

9.1 一般规定 (19)

9.2 设置标准 (19)

10 验收 (21)

附录A 福建省绿道工程竣工验收表 (23)

本标准用词说明 (24)

附:条文说明 (25)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2)

3 Planning design (4)

3.1 General requirement (4)

3.2 Content requirements (4)

4 Greenway line selection (6)

4.1 General requirement (6)

4.2 Typical selecfion of the greenway line (6)

5 Slow system (8)

5.1 General requirement (8)

5.2 Planning standard (8)

6 Green corridor system (10)

6.1 General requirement (10)

6.2 Planning standard (10)

7 Signboard system (12)

7.1 General requirement (12)

7.2 Planning standard (12)

8 Serving facilitysystem (14)

8.1 General requirement (14)

8.2 Planning standard (14)

9 Traffic connection system (19)

9.1 General requirement (19)

9.2 Planning standard (19)

10 Acceptance (21)

Appendix A (23)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24)

Addition:Explanation of the provisions (25)

1 总则

1.0.1 为规范福建省绿道的规划和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就地保护原则,合理选用规划方案和建设材料,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绿道的规划、设计与建设。

1.0.3 绿道规划建设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态导向,尊重地域山水自然基底,引导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体现地域景观特色与文化传统,满足当地居民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

1.0.4 绿道的规划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绿道 greenway

指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河滨、海岸、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由节点系统、慢行系统、绿廊系统、标识系统、服务设施系统和交通衔接系统组成,为人们提供贴近自然、骑车慢行和休闲健身的场所,分为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三种类型。

2.0.2 生态型绿道 ecotype greenway

主要沿城镇外围的自然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线设立,通过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营建、连接和管理,来维育全省的生态环境和保障生物多样性,方便自然科考和野外徒步旅行。

2.0.3 郊野型绿道 suburbs greenway

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周边的开敞绿地、水体、海岸和田野设立,旨在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方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0.4 都市型绿道 urban greenway

主要集中在城镇建成区,依托文物古迹、公园、广场、城镇道路和带状滨水两侧的绿地设立,为人们休闲健身提供场所。2.0.5 节点系统node system

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绿地和人文景点等重要游憩空间。

2.0.6 慢行系统slow traffic system

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慢行道(即步行道、自行车道的综合体)。

2.0.7绿廊系统 green corridor system

绿廊系统由绿化保护带和绿化隔离带组成,是绿道的绿色基底。

2.0.8 绿化保护带 protection greenbelt

在慢行系统两侧由一定宽度的植物群落、自然水系和田野作物等构成,以生态维育、生产防护、景观美化等为主导功能的绿化带。

2.0.9 绿化隔离带 separation greenbelt

指双向慢行道之间、慢行道与机动车道和慢行道与外围建筑之间发挥安全防护作用的绿化带。

2.0.10 标识系统 signboard system

包括引导标识、解说标识、指示标识、命名标识和警示标识五大类。

2.0.11 服务设施系统service facility system

包括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游憩与健身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及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等。其中,驿站是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主要场所。

2.0.12 交通衔接系统traffic connection system

包括绿道停车设施、绿道与外部交通的接驳设施等。

3 规划设计

3.1 一般规定

3.1.1绿道的规划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利用地形、植被、水系等自然资源及现有的景区道路、村道、田间道路、废弃铁路等路径,结合市域生态廊道、生态斑块绿地、环城绿带和农田林网等,应尽量避免开挖、拆迁、征地,以降低建设成本;

2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以及古迹遗址、历史村落等自然、人文节点为依托,发挥绿道对节点系统的组织串联作用;

3应结合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拓展方向,连通城镇内部的传统街区、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商业街、滨水休闲带等公共空间;重点连接中心商业区、居住社区、公共交通枢纽以及大型文娱体育区等人流密集地区,方便市民出行;

4应易于施工建设,方便维护管理;绿道的建设实施应合理利用具有优良性价比、体现绿色、节能、低碳要求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

3.1.2 绿道的规划设计可分为专项规划和详细设计两个层次。

3.2 内容要求

3.2.1 绿道专项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规划依据、规划期限、规划目标与规划原则;

2对现状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

3 总体布局、结构功能与地域特色;

4控制范围的生态保护措施与建设管制要求;

5 各系统的建设内容与要求;

6 功能开发策略和具体建设指引;

7 建设实施计划和近期投资估算;

8 明确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

3.2.2 绿道详细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选线的具体走向和设计定位;

2对现状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

3 与周边土地利用的协调控制;

4 各系统布置与设计;

5 绿道竖向及断面设计;

6 估算绿道工程量和总造价。

4 绿道选线

4.1 一般规定

4.1.1绿道应联系体现地域特色的自然节点以及历史人文景观、城市公共空间和城乡居民点等人文节点,形成旅游圈。高级别的节点应作为优先串联的对象。

4.1.2应利用公园、广场等开敞空间边缘、滨水沿线、交通线路和已有城市慢行系统作为绿道选线的依托,尽量选取生态条件优越且方便群众使用的地段。

4.2 典型地段绿道选线

4.2.1穿行于生态郊野区域的绿道应依托滨水、山林、田园等自然要素,因形就势,保护原生态的自然风貌,选线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绿道依托江、河、湖、海、滩涂湿地、溪流等水体岸线进行选线时,宜顺应水系走向。当遇地形等因素无法实现贯通时,可考虑局部架设栈道;

2 绿道经过山林地段时,应顺应地形、地貌。宜利用登山径、森林防火道,避开容易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不良地段;可适当改造林间土路,但应避免大填大挖;

3 绿道经过农田、桑基鱼塘等地区时,宜合理利用田间机耕道、塘基路,尽量避免占用农田。

4.2.2 绿道与自然和人文节点可以采用直接连接或辅助道连接等方式进行衔接,选线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绿道经过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时,可利用山林土路、林荫道、度假区游览道等,宜与园区内部景点和服务设施相衔接,避开生态敏感区;

2 绿道进入历史街区或与古迹遗址分布区域时,宜利用已有的步行道。

4.2.3绿道应尽量串联城镇的各功能组团,宜接近人流活动密集的重点地区进行布局,可与市政道路的慢行系统相衔接,选线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绿道进入大型居住社区时,宜从组团间的公共绿地通行,并与居住区的步行系统相结合;

2 绿道进入商业、文娱体育区时,考虑设置接驳点与步行街进行衔接,对于允许自行车进入的区域,宜采取划线、地面铺装变化或设置绿化隔离带等措施;

3 绿道应与公园、广场等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密切联系,宜与其廊道共线或平行选线。

4.2.4 绿道串联主要特色村落时,可直接借用交通量不大的乡道、村道。

4.2.5 绿道应远离国道、省道等快速交通道路,不宜借道公路。但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借道,在借道路段的机动车道应设置减速带、警示等专用标志,同时应设置与机动车道间的安全隔离设施,设置的优先次序为绿化隔离带(宽度参考都市型绿道的绿化隔离带宽度)、隔离墩、护栏、交通标线。

5 慢行系统

5.1 一般规定

5.1.1 慢行系统严禁设置在易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不良地段。可合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条件,不宜占用景观用地。

5.1.2 慢行系统线形应顺应自然,避免大填大挖,不砍树、不移石,不宜损害原有地表植被、地形地貌等自然景观。

5.2 设置标准

5.2.1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建设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慢行道,建设标准宜符合表5.2.1的规定。都市型绿道应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表5.2.1 慢行系统规划建设标准

5.2.2 自行车道的设计速度应根据路段特性,满足安全要求,宜符合表5.2.2的规定。

表5.2.2 自行车道的设计速度

5.2.3 慢行系统的坡度设计应与现有自然条件下的横坡、纵坡相匹配,坡度设计范围宜满足表5.2.3的规定。

表5.2.3慢行系统的坡度设计范围

5.2.4 当自行车道纵坡大于或等于2.5%时,纵坡最大坡长应符合表5.2.4的规定。

表5.2.4 自行车道最大坡长(m)

5.2.5 慢行道路面铺装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应重视原物利用,就地取材,注重节约,宜采用生态环保的当地铺路材料。

6 绿廊系统

6.1 一般规定

6.1.1 绿廊系统内应保护和利用场地内现有的自然和人工植被,维护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植物种植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绿廊内的古树名木、珍稀植物应全部保留并加以保护;

2应突出地域特色,优先选用乡土树种;

3 生态型、郊野型绿道在建设过程中,不宜进行大规模的绿化改造,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植被,在保证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同时,注重突出植物群落的景观价值;都市型绿道的绿化应以提高慢行道和节点系统的遮荫效果为出发点,以乔、灌木为主体,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

6.1.2 绿廊系统内的水体资源应注意合理开发和利用,不宜采用裁弯取直、渠化、固化等方式破坏河流的生态环境。

6.1.3慢行系统建设可能带来的对绿廊环境的破坏,应在场地内慢行系统周边采取必要的边坡防护措施、截排水系统措施,同时结合适当的植被恢复措施以保护绿廊的自然地貌。

6.1.4绿廊系统内不得进行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活动,应科学配置植物,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特色。

6.2 设置标准

6.2.1 生态型、郊野型绿道应设置绿化保护带,生态型绿道每一侧的绿化保护带宽度不宜小于15m,郊野型不宜小于10m;都市型

绿道应设置绿化隔离带,新城地区绿化隔离带的宽度不宜小于3m,旧城不宜小于1.5m,旧城中心或改造难度较大的地区不宜小于1m。

6.2.2 绿化隔离带的树木枝下高度应符合以下规定:

1步行道两侧不小于2.2m;

2自行车道两侧不小于2.5m。

7 标识系统

7.1 一般规定

7.1.1绿道标识系统包括:引导标识、解说标识、指示标识、命名标识和警示标识五大类。

7.1.2绿道标识要在统一规格的基础上,结合本地自然、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本土特色,清晰、简洁地进行设置,应能明显区别于道路交通及其它标识。

7.1.3 制作标识牌所采用材料讲究生态性、可持续性、低造价和易维护,应体现环保和节约的精神。

7.1.4 福建省绿道标志应设置在绿道主要节点及沿线的标识设施上。各地级市(县)可设计体现地方特色的标志,与福建省绿道标志结合使用。

7.2 设置标准

7.2.1在绿道出入口或附近、绿道驿站、绿道交叉路口应设置引导标识;绿道沿线路段上宜每隔3km~5km设置引导标识,也可视实际需要而定。

7.2.2解说标识在绿道沿线视实际需要设置。

7.2.3 指示标识设置在靠近绿道出入口1km范围内,以500m为间距提前设置;绿道交叉路口应设置两个绿道指示标识,分别指示两条绿道;在靠近绿道驿站1km范围内的绿道沿线,以500m为距离提前设置;在需要重点指示的目的地1km里范围内,以200m~500m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前言 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执行广东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战略任务,是建设东莞市低碳、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求的实际举措。 东莞市区域绿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初步搭建了绿道网整体的骨架。但区域绿道尚未串联市域内众多优质的资源要素,从规模和密度上还不能满足市民便利使用的要求。因此,在区域绿道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充实,建设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便民利民的绿道网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开展《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编制工作,正是为绿道网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背景 1. 响应省市号召,深化绿道网体系 省委、省政府部署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东莞市积极响应,成立了市绿道建设领导小组,基本完成区域绿道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果,获得上级和市民普遍认同。为继续深化充实、加长加密绿道网,进一步向市民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延伸,加大覆盖面与提高服务水平,省建设厅正在出台相关文件,部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展城市绿道网建设工作,要求各市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绿道网规划。东莞市积极主动,加紧编制绿道网总体规划,落实城市绿道的规划布局,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东莞市绿道网体系,走在全省前列。 2. 步入休闲时代,推动绿道网建设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生态资源越来越成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到大自然去,休闲游憩成为人们工作之余追求的生活方式。绿道作为重要的户外休闲游憩场所,正受到高度重视。 近年来,东莞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居民对健康和运动更加关注,日常和周末、节假日游憩需求大大增加。东莞已经进入休闲时代,并已具备进一步构建休闲社会的基础条件。 因此,从东莞市经济实力以及市民的休闲需求来看,绿道网的建设是东莞自身提升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休闲社会的重要途径。

交通绿道驿站配置要求

市级交通绿道服务驿站配置指南为贯彻落实市委、市府关于绿道网建设的战略部署,高起点、高标准推动我县绿道网建设,现根据XX市交通运输局委托编制的《XX市市域绿道网专项规划》文本相关章节内容,结合我县实际,梳理服务驿站建设配置要求,以指导我县交通绿道服务驿站建设工作。 交通绿道主要面向采用机动车旅游出行的人群,利用公路沿线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串联主要旅游景点,形成集旅游观光、生态保护为一体的风景廊道。同时,通过绿道建设提升公路整体生态环境,为城乡居民和过往游客提供休闲观光、康体娱乐等活动的路径和场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健康生活需求,促进我县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服务驿站的规划建设原则: 充分利用现状相对成熟的乡镇、景区旅游服务中心、农家乐等服务设施,原则上不鼓励新建,宜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完善。新增设施应充分利用具有优良性价比的、反映健康绿色生活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二、服务驿站的概念、功能及分类: 服务驿站是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补给、换乘的场所,为绿道配套设施的集中设置区,是绿道休闲的重要节点。

服务驿站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一级服务驿站是综合配置服务驿站,二级服务驿站是一般配置服务驿站,三级服务驿站是简单配置服务驿站,包括观景平台、休息点及露营点。 三、服务驿站规划原则: (1)空间布局原则 按照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确定服务驿站系统的布局,确保方便游客的使用,同时便于经营管理与减少干扰,充分发挥设施效益。 (2)选址原则 各项服务系统设施应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区,应尽量结合现状已有的服务设施进行建设,例如尽量靠近景区或景点服务区、农家乐、乡镇等。但应避免在有碍景观和影响环境质量的地段设置。 (3)建设原则 建设服务系统应有利于保护景观,方便旅游观光,为游客提供畅通、便捷、安全、舒适、经济的服务条件。 建设服务系统应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职业类型、年龄结构和消费层次游人的需要,使游客各得其所。 服务设施的建筑层数一般以不超过林木高度为宜;兼顾观览和点景作用的建筑物高度和层数应服从景观需要。 四、各级服务驿站空间布局和服务设施的建设要求:

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

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2-12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 参考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2) 4.1 确定任务 (2) 4.2 调查、收集资料 (3) 4.3 编制规划 (3) 4.4 成果 (3) 5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4) 5.1现状概况与分析 (4) 5.2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4) 5.3绿道网络构建 (5) 5.4绿道建设实施途径 (6) 5.5工程造价估算及效益评估 (6) 5.6实施保障、绿道管理与运营策略 (6) 6 指南实施 (6)

1适用范围 本指南所指的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绿色开放空间、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两部分组成。 本指南适用于安徽省内的各市、县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 2 参考文件 《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城市绿道 城市绿道具有以下两层内涵: 一是连接居住区与办公用地,为居民提供日常自行车与步行通勤的城市慢行系统; 二是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串接主要的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休闲游憩节点,形成的供行人和非机动交通工具进入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 3.2绿廊系统 绿廊系统是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 3.3节点系统 节点系统是绿道中游客逗留和休憩的重要节点,包括各类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共空间、社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人文景点等重要游憩空间。 3.4慢行道系统

慢性与绿道系统规划

2012年5月,福建省出台《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试行)》,为福建省各市编制绿道规划提供了规划依据与指导;同期,我局委托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近期建设重点结合新城、小城镇建设及溪流整治重点展开,以慢行系统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依托厦门岛山体、环岛、湾区等资源,尽快形成高品质、完善的绿道与慢行系统。 2012年底,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公布。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是厦门市域范围1699平方公里,包括厦门本岛、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和翔安区。 规划期限:2012年-2020年 规划内容 (1)绿道系统规划:根据《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试行)》要求,对厦门市城市绿道进行选线,将其按照都市型、郊野型和生态型进行分类,配套服务设施,并提出近期建设内容; (2)慢行系统规划:按照“慢行系统+慢行社区”的空间组织模式,通过建设步行和自行车道、步行(自行车)+公交、旅游观光、休闲健身慢行系统等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交通出行。 工作重点及规划特色 (1)工作重点:按省绿道规划导则编制。对原有休闲绿道总体规划进行调整;突出厦门绿道规划的特色;提出省级绿道建设线路。 (2)规划特色:对绿道规划延伸的慢行系统深入研究,提出自行车系统总体规划。整合岛内慢行系统规划;整合溪流整治景观规划;深化新城慢行系统规划。 (一)绿道系统 1.规划结构:根据厦门城市规划区自然本底特点、城镇发展结构特征和未来发展态势、景观资源的分布情况,以绿道线性联系为基础,服务尽量多的人口。规划结构为“一环、两带、四放射”。 一环:为厦门市本岛环岛路滨海绿道; 两带:沿厦门湾的滨海绿道和沿城市外围的山体绿道; 四放射:主要是利用岛外各区溪流过芸溪、后溪、东西溪和东坑湾-九溪作为城市放射绿道。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项目组前言 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执行广东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战略任务,是建设东莞市低碳、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求的实际举措。 东莞市区域绿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初步搭建了绿道网整体的骨架。但区域绿道尚未串联市域内众多优质的资源要素,从规模和密度上还不能满足市民便利使用的要求。因此,在区域绿道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充实,建设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便民利民的绿道网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开展《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编制工作,正是为绿道网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背景 1.响应省市号召,深化绿道网体系 省委、省政府部署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东莞市积极响应,成立了市绿道建设领导小组,基本完成区域绿道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果,获得上级和市民普遍认同。为继续深化充实、加长加密绿道网,进一步向市民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延伸,加大覆盖面与提高服务水平,省建设厅正在出台相关文件,部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展城市绿道网建设工作,要求各市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绿道网规划。东莞市积极主动,加紧编制绿道网总体规划,落实城市绿道的规划布局,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东莞市绿道网体系,走在全省前列。 2.步入休闲时代,推动绿道网建设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生态资源越来越成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到大自然去,休闲游憩成为人们工作之余追求的生活方式。绿道作为重要的户外

城市内部绿道选线规划的实践-反思和拓展

城市内部绿道选线规划的实践\反思和拓展【摘要】通过对珠三角多个城市绿道的调研研究,发现其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中国城市和欧美城市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拓展迅速,我们除了可以为即已存在的城区进行类似欧美城市“更新式的”绿道选线外,有更多机会可以在新区规划中预先建立更加完善的绿道网络。文章进而结合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实践和其它规划项目阐述新区规划中城市内 部绿道选线规划的要点。 【关键词】城市内部绿道选线新区规划考虑因素难点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greenways planning,i find that the existence of many problems are worth our reflection.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cities and european or american cities is that there are more opportunities in the new districts planning in adv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re perfect greenways network in china,in addition to do the renewal greenway planning in existing cities like european and american way. because china is in the process of city urbanization,and the cities expand rapiddly.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greenways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other planning projects,in order to tell us the kernel of the urban greenway route planning in the new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2012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试行)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gional Greenways in Pearl River Delta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前言 为深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要求,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面开展宜居城乡建设的基础上,先行加快推进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建设,从而为区域绿地划定及管理工作积累经验。为保障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编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相关标准、指引和规范以及实际案例,并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目录 1 总则 (1) 2 区域绿道(省立)的定义和功能 (2) 3 区域绿道(省立)的分类和组成 (4) 4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6) 5 绿廊系统规划设计 (8) 6 慢行道规划设计 (10) 7 节点系统规划设计 (12) 8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14) 9 服务系统规划设计 (15) 10 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17) 附图 (19) 附表 (22)

1 总则 1.0.1本指引为适应和满足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的需求编制而成,旨在确保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管理单位在开展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建设时,准确理解规划理念、原则和方法,把握好设计要点、成本控制、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等有关环节的关键问题。 1.0.2本指引所指的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1.0.3本指引主要针对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工作,适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各城市。 1.0.4区域绿道(省立)是区域绿地的组成部分,应纳入区域绿地统一规划布局。 1.0.5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的实施,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农业、林业、渔业、水利、旅游、文物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进行。各部门应按照规划要求和职能分工,依法履行职责。 1.0.6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应同时符合国家、广东省以及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 1.0.7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规划设计可参照本指引。 1.0.8本指引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区域绿道(省立)的义务;有权监督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检举违反区域绿道(省立)规划的行为。

绿道规划设计编制指引

东莞市社区绿道规划编制指引 社区绿道是绿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道网的微循环系统,为居民日常出行通勤提供便捷的慢行系统、完善的配套设施、优美的绿化环境,与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紧密接驳。为了明确社区绿道规划编制内容、规范规划编制成果,统一规划技术标准,确保社区绿道的顺利实施,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制定本指引。 一、总则 1.01本指引所指的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 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按等级和规模分,社区绿道属于绿道网第三级。 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构成。 1.02本指引适用于东莞市内各镇街的社区绿道规划,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编制 范围为镇域行政区范围。 1.03社区绿道规划年限为2011-2015年。 1.04社区绿道规划应符合《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 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相关要求,同时应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规定。 二、规划内容 2.01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应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 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提出的社区绿道建设目标,确定辖区内社区绿道的建设规模、线网布局、服务设施布点,基础设施配置等内容,并提出分期建设计划等实施建议。 2.02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主要内容: (1)规划目标与定位。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相关要求,结合镇街实际, 确定城镇绿道网建设目标、建设规模和发展定位。 (2)社区绿道线网布局。参考本指引附件2社区绿道选线原则及附件3社区绿道建设技术要求,结合镇街实际,确定社区绿道的线网布局,并

城市规划-绿道系统规划

第一章 第一条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两城同创”工作,积极落实《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的实施,确保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特编制《安庆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参考城市总体规划分层次研究的方法,具体如下: 1、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为安庆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三区八县,总面积15398平方公里。 2、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包括安庆市区(辖大观、迎江、宜秀三个行政区)和皖河农场,总面积901平方公里。其中安庆市区821平方公里,皖河农场80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安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180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1、近期2014~2020年; 2、远期2021~2030年。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依据,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大生态战略,坚持城乡绿化的有机融合,在全市域范围内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框架。 2、结合安庆市的自然山水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突出安庆市园林绿化的滨江滨湖特色和文化内涵,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色生态环境。 3、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和绿树成林、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适于市民居住的绿色人居环境。 4、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基础,明确划定各类绿地的控制范围线(即绿线),制定绿线控制法定图则,逐步实现城市绿地的“绿线管制”制度。 第五条规划原则 1、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城乡统筹的原则。 3、综合效益的原则。 4、以人为本,均匀合理的原则。 5、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的原则。 6、可操作性的原则。 7、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 第六条规划依据 1、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颁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6年颁布,1998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颁布,1998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颁布)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颁布) (6)《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6月,2011年修订) (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8)《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 (9)《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0]192号) (10)《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年112号) (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12)《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城[2004]98号) (13)《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城[2002]249号) (14)《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意见的通知》(皖政办[1996]69号) (14)《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 (15)《中国21世纪议程》

北京健康绿道设计规范

北京市健康绿道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健康绿道建设工程,根据国内外绿道建设经验及相关技术规程,结合我市情况,特提出健康绿道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一、建设范围 百万亩森林建设范围内适宜建设绿道的区域。 二、建设原则 保护原有植被,尽量减少对现有植物和景观资源的破坏;注重绿道的便捷性、舒适性,充分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打造形式多样、特色多样的绿道;倡导并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打造精品;坚持绿道建设与沿线整体发展相结合,通过绿道建设惠及民生;整体规划、分区实施,鼓励市区两级共同承担绿道的建设和维护任务。 三、建设模式 在绿道选线范围内铺设慢行道路系统,配备照明、通讯、座椅、厕所等基础设施,设立停车场、交通接驳站点和具备综合功能的游客服务中心,并布设统一的标示系统。 四、主要技术要求 (一)道路系统建设要求 1.宽度标准 根据绿道的不同使用功能和所在地区,规定步行道宽度为1.5-2m,自行车道宽度为1.5-3m,综合型绿道宽度为3-5m。 2.路面材料选择 在满足使用功能和强度的基础上,鼓励使用环保活性材料,尽量多采用软性铺装材料,同时考虑与环境的一致性。步行道一般用透水砖、混凝土、砾石、石块等材料;自行车道可采用沥青、透水地坪、混凝土等材料;综合型绿道可采用沥青、透水地坪、混凝土、透水砖等材料。 3.路面颜色选择 步行道颜色可因地制宜,容易辨认;自行车道统一用白线标识,路面颜色选用暗红色、黑色等深色调;都市综合绿道颜色应与周围环境统一,美观大方即可;郊野型绿道可视其所用材料而定。 4.坡度设计

绿道的坡度应与自然条件下的横坡、纵坡坡度相一致。 各类绿道坡度参考标准 5.入口设计 路道入口应有醒目的标识牌和无障碍通道。 6.盲道与无障碍设施 参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等相关规范要求,合理设置。(二)绿化景观控制原则 在最大限度保护、合理利用现有植被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完善,注重整体效果,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多选用乡土树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体现绿道的线性特征,使植物景观具有较好的延续性;充分考虑步行者、骑行者的遮荫需求及视觉效果;营造丰富的群落景观,把握绿道的整体节奏和季相变化,体现植物多样性,提升绿道的游赏乐趣。 (三)配套设施 1.基础设施 1)市政设施 (1)照明设施 城市绿道中可结合城市路灯系统,照明范围和强度不应干扰周边居民生活。城市外围绿道仅在游径和重要节点使用固定照明设施。 (2)给排水设施 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消防用水的供给应分布在重要的节点系统和绿道附近。道路的排水设施如暗沟和路面排水等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3)防火设施 以预防为主,建立预测预报、巡逻检查、通信、防火站等安全防火设施,根据地区的不同特点和保护性质,设置相应的安全防火设施。 (4)通讯设施 应配备完善的通讯系统(公用电话)、应急呼叫系统以及道路报警系统;完善道路通讯网络,

绿道绿廊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的编制背景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临城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构建全县生态安全新格局,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平台,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与规模 本次规划编制范围:以临城县行政范围为界限,总面积797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依据与年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绿化条例》(1992 年)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 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临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临城县城绿地系统规划(2009-2020年)》 规划年限:根据国家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结合临城实际,确定规划年限。 近期:2013~2015年; 远期:2015~2020年。 第四条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通达便捷原则 3、生态先行原则 4、彰显特色原则 5、以人为本原则 第五条规划目标

从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区的目标出发,突出绿道绿廊网的生态和旅游休闲功能,达到绿量和布局的优化。规划将临城县内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通过绿带连接起来,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整体空间形态。充分发挥临城县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使绿道成网、景观相连、景随步移、人景交融,打造生态、休闲、宜游、宜行的绿色廊道,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 近期目标:完成首期规划绿道线以及示范段的建设,构建绿道的主体框架,使人们认识绿道、了解绿道、使用绿道。为居民提供休闲锻炼、绿色出行旅游的场所。 中期目标:完成次要绿道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使绿道形成初步网状,更加便捷通达。加强宣传力度,使绿道观念深入人心;绿道沿线的商贸服务业更加成熟,对乡村经济起到带动促进作用;创建属于临城独特的旅游品牌,将临城打造成为邢台市旅游的新亮点。 远期目标:完成绿道连接线和部分偏远绿道建设工作,使绿道网更加完善合理。最终建设集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绿道,创造安居、康居、乐居的人居环境,提升临城在邢台市的竞争力,成为邢台市旅游的中心点。 第二章绿道绿廊总体规划 第6条绿道绿廊规划原则 (1)必须与周边城市绿道绿廊空间对接。 (2)必须与河流水系整治相结合:绿道与水系相结合是临城地域特色的体现,绿道建设可以利用和依托河流水系进行,同时绿道绿廊也就具备极为明显的水质改善功能。 (3)必须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绿道绿廊通过串联各种旅游资源点,增加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可观赏性和趣味性。 (4)必须体现生态化和本土化:绿道绿廊本身就是生态学中的生态廊道,是将区域生态斑块串连成“网”进而成“面”的重要手段。建设中尽可能以本土植物为主,保障本地生态安全。 第7条规划布局理念 临城绿道绿廊规划布局,区域角度重点考虑融入石家庄市、邢台市发展和

嘉善绿道网总体规划公示文

嘉善县绿道网总体规划 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0.1条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嘉善县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嘉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构建全县生态安全新格局,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平台,特编制嘉善县生态绿道网总体规划。 第1.0.2条本规划适用于嘉善县域506平方公里,辖6个镇3个街道,在县域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与本规划相衔接。 第1.0.3条规划深度与规划层次 《嘉善县绿道网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嘉善县的行政区范围,包括六个建制镇和三个街道,总面积为506平方公里。 本规划以绿道线网规划为主,确定嘉善县绿道网的规划原则、总体布局、建设指引和专项配套规划等内容。 本规划分为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各乡镇应以本规划为指导编制相应的镇域绿道详细规划。 第1.0.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10—2020年。 近期为2010-2013年;远期为2014-2020年。 第1.0.5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 3、《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10月1日) 4、《嘉兴市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5、《嘉嘉善县域总体规划》、水系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旅游规划以及各镇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 6、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和其他规定 7、国内外关于绿道规划建设的相关文献。

地 嘉 人 善 The Master Plan for Greenway Network of 第1.0.6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嘉善科学发展示范点和主动融入上海前沿阵地的建设要求,以支持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避免大规模、高强度开发,保持和修复绿道及周边地区的原生生态功能,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制定整体规划,明确建设标准,分期推进建设,体现绿道的多样化、本土化和生态化,进一步优化区域生态格局和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开敞空间,推动城市生态保护、生活休闲一体化,凸显嘉善的水乡特色和科学发展性。 第1.0.7条规划建设原则 1、衔接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亲水性原则 4、生态性原则 5、安全性原则 6、便捷性原则 7、低成本性原则 第1.0.8条规划理念 1、“顺藤摸瓜”的线网规划 以水和绿做为绿道网的“藤”,以公园、农庄、城镇和文化景点等做为绿道上的“瓜”,体现“以水为脉,以绿为魂,以城镇为体,以文化为核”的规划理念。 2、低影响开发建设(LID)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充分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保证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绿道建设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绿色空间形象和城市生活品质为目的,因此更需要以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去规划和建设,避免大拆大建和对原有的绿化、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绿道道路建设尽量采用透气、透水性材料;沿河两岸以自然驳岸为主;驿站、自行车租售点可以结合工业厂房、农村居民点等进行建设。 第1.0.9条规划目标 在融入上海、发展旅游和优化结构、体现民享的总体要求指导下确定近远期规划目标 1、近期目标: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确定“一年成线、两年成网、三年成景”的总体目标与任务 (1)2010—2011年:示范成线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健身步道 一、概念 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二、分类 (一)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 线状步道(相互不重合)、环形步道(闭合的环形)、网状步道。 注意: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 (二)依据步道功能分类 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步道。 山野步道,融山地、丛林等为一体。探险步道有不同探险主题,如:原始森林探险步道、喀斯特探险步道等。亲子步道,步道难度级别低,富有趣味性。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可结合动植物环境设计不同的区域,如:科普游览区和科普试验区等,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旅游休闲、丰富知识、增长技能的教育基地。 三、步道及设备要求 (一)步道设计要求 1、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无断路,无死路。 2、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

(二)步道建设要求 1、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辅助类道路。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 修建,用于山中湿地部分。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 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路心部分主要 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 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 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 设。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 在树根裸露处。 ●桥梁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6年9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绿道功能与组成 (3) 3.1 绿道功能 (3) 3.2 绿道组成 (3) 4 绿道分级与分类 (5) 4.1 绿道分级 (5) 4.2 绿道分类 (5) 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6) 5.1 规划设计原则 (6) 5.2 规划设计成果 (6) 6绿道选线 (9) 6.1 基本要求 (9) 6.2 分类选线 (10) 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11) 7.1 绿道游径系统 (11) 7.2 绿道绿化 (14) 7.3 绿道设施 (15) 附录1:引用标准及说明 (20) 附录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2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关于城市绿道规划建设的思考

关于城市绿道规划建设的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形势也日渐严峻,使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受到影响。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绿道是重要的内容,有助于可持续化生态环境的构建,并为人们的娱乐、休闲、健身等提供好的场所环境。本文就城市绿道规划建设进行思考分析。 关键词城市;绿道;规划建设 城市绿道是城市内部或邻近城市的一种线性开敞的空间,能够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要,并实现社会的交流进步以及经济发展。为此需要科学的对城市绿道进行设计,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并实现城市的生态环境平衡。 1 城市绿道的功能分析 城市绿道具有生态、社会、经济等功能,下面就简单地进行分析。 首先,生态功能。这是对绿道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使其廊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功能。主要有栖所功能,也是就提供给动植物以及人类居住的栖息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滨水廊道,能够将水生、滨生以及陆生等物种涵盖在较小的区域内。阻隔功能,如果绿道的生态环境等不适合某一物种,就会对物种进行阻隔,会受到绿道边缘地区的影响,比如道路、河流等[1]。过滤功能,是在河流生态环境中,绿道吸收和过滤河流中沉淀的物质以及过剩的营养,并且特定的绿道也能够过滤人以及野生动物。通道功能,就是为人类、动植物以及供水等提供的通道,绿道是景观中的重要内容,也对有机物、无机物以及能量等的流动产生影响。资源功能,绿道能够为周边地区的提供水源以及物种来源,将重要的资源提供给原生物种栖息地,使其顺利重建。 从生态功能上分析,绿道能够使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并保证自然生态间的平衡,顺利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实现持续化的水文过程,储存养分并调节气候,保证生态系以及社群的出现。 其次,社会文化功能。绿道具有很强的线性以及连接性,能够为步行、骑车等活动提供良好的载体。绿道的兴起与游憩活动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绿道一般是沿着河流等建立的,能够使河道景观更美,更具吸引力,从而使游憩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场地。绿道还能够连接名胜、公园等,避免其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在绿道与遗产保护区的结合下出现了遗产廊道[2],能够有效保护自然以及文化遗产。此外,绿道也能够给人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不论是游憩活动,还是自然欣赏或观察,都有助于人们强化尊重自然地意识,可以获得书本上得不到的有价值的知识,并使人们对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很好地理解。 最后,经济产业功能。结合欧美国家的绿道建设情况可以发现,绿道建设不

绿道规划设计

目次 1 总则 (2) 2 绿道定义 (5) 2.1 绿道的定义 (5) 2.2 绿道的构成 (5) 3 绿道的分级与分类 (6) 3.1 绿道分级 (6) 3.2 绿道分类 (7) 4绿道规划总体要求 (7) 4.1绿道规划类型 (7) 4.2省级绿道网规划要求 (8) 4.3 设区市绿道网规划要求 (8) 4.4 县(市、区)绿道网规划要求 (9) 5绿道规划设计要求 (13) 5.1 绿道选线原则 (13) 5.2 绿廊 (14) 5.3 慢行道 (16) 5.4 驿站 (19) 5.5 标识 (23) 1

5.6 节点 (24) 1 总则 1.0.1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绿道的规划设计工作。 1.0.2 本导则为我省绿道规划设计提供基本技术指导,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予以深化。 1.0.3 本导则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2

表2-1 绿道组成要素表 3

4

2 绿道定义 2.1 绿道的定义 2.1.1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基础,以自然人文景观和休闲设施为串联节点,由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等组成的绿色开敞空间廊道系统。 2.1.2绿道主要功能是我省生态空间的保护系统、历史文化的展示系统、健康生活的活动系统、旅游网络的支撑系统和城乡统筹的连接系统。 2.2 绿道的构成 2.2.1绿道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两大系统构成,主要包括绿廊、慢行道、驿站、标识和节点五个部分。 2.2.2绿廊系统是慢行道两侧由植物群落、水体等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景观生态廊道。 2.2.3 人工系统由慢行道、驿站、标识和节点等四个部分构成。 2.2.4绿道组成的具体要素见表2-1。 5

惠州市绿道网规划图

html

9.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3880482.html,/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hjsj/ldwgh/201003/3766 4.html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改革开放引发了我国的社会经济领域的巨大变革,直接导致了城市空间的巨大变化。作为最先实施改革开放的珠三角地区在经济快速粗放增长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城市建成区被钢筋混凝土的楼宇森林和汽车所充斥;户外活动空间匮乏;城市热岛效应加重;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剧增。以传统增长方式为特征的快速城市化发展对人居环境的破坏,已经影响了珠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是否能够像欧美城市那样,在享受城市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呼吸新鲜的空气,在河流中畅游,在田野、山林中漫步呢?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先驱霍华德早在1940年代就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花园城市”。根据他的理念,1940年代的大伦敦规划建设了环城绿带及与之相联系的绿色通道,之后这一理念逐渐被欧美各国发展为“绿道”。鉴于国外绿道建设的有益启示,广东省委、省政府审时

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宜居城乡的重大战略部署--珠江三角洲绿道网规划,同时要求绿道建设要“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省政府期望通过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的总体规划和建设,可以在保护珠三角区域的自然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及抑制城市无序蔓延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绿道”就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可供人和汽车者进入到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按照等级和规模划分,绿道可分为区域绿道(省立)、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其建设一般遵循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便利化及可行性的原则。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绿道要数美国的东海岸,其全长4500公里,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该绿道途经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连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为沿途各州带来了大量的旅游收入,为超过3800万居民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在德国,鲁尔工业区绿道已成为推动旧城更新、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手段。新加坡也通过绿道规划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在花园中”的充满情趣、激动人心的城市。日本虽然人多地少,但它也通过绿道网的建设来保存珍贵、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 绿道不仅为植物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了空间,还串联起沿线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机会和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绿道建设,对于城市的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改进和促进作用。结合惠州的城市建设形势分析,绿道网在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旅游休闲体系、进一步开发城市文化遗产及提升生态环境等方面对惠州的城乡规划建设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完善城乡空间布局,促进空间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现有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实践大都专注于绿化隔离带和单个公园的建设,人工绿化隔离带很难在限制城市蔓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中,规划有3条绿道经过惠州。这3条绿道将惠州单个公园的建设依托一些线性要素(如城市河流、文化线路、道路系统等)纳入到绿道系统当中。随着下一步市区绿道网规划的实施,绿道网呈环状、条状建设,对于抑制城市无序蔓延,引导城市组团式开发,促进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2、完善城乡旅游休闲体系,提升旅游的休闲功能 可借鉴绿道思想,依托一些线性廊道将主要的景区、景点形成一条让游客身

【城管办法】绿道管理办法(00001)

【城管办法】北京市绿道管理办法北京市绿道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绿道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本市绿道资源,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市政府审议通过的《北京市级绿道建设总体方案(xxxx-xxxx年)》,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绿道慢行道路、绿地景观、服务设施和标识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本市绿道分为市级、区级和社区绿道三个层级。 第四条市园林绿化局为绿道管理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绿道的统筹管理和监督,拟定技术规程规范及管护办法。 区县园林绿化局为区县绿道管理行业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县绿道管理实施办法,并负责做好绿道管护工作的检查、验收和考核。 区县园林绿化局或者区县政府确定的其他绿道管理部门,应依法选择具有相应资格的园林绿化企事业单位作为绿道管理单位(以下简称管理单位),负责绿道的日常运营维护和保护管理。 第五条绿道慢行道路是在绿道用地范围内,满足市民休闲需求而建设的自行车骑行、步行及骑步行兼有的慢行道路;绿道连接线是为保证绿道连续而局部利用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的路段。 第六条绿道管护参照公共绿地管理方式和标准规范,实行属地管理,免费向公众开放。 绿道自行车租赁、驿站和游客服务中心内餐饮、商品销售等

商业活动可实行市场化经营,鼓励引入社会经营。 绿道连接线、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以及其他自然和文化景观资源等管理方式不变,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和规范执行。 第七条发改、规划、国土、交通、市政、公安、财政、水务、体育、旅游、药监等主管部门应当按市政府审定通过的《北京市级绿道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职责,做好绿道相关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绿道管护 第八条管理单位应建立绿道管理维护、安全巡查和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做到制度完善、管理规范。 第九条慢行道路管护应做到道路路面平整,安全设施和道路标志、标线完整,维修及时。 第十条本市绿道内只允许人行和自行车通行。有条件区域应安装硬质隔离措施,同时要设置机动车、电动车、人力三轮车等禁行警示标志牌及边界警示线。步行绿道还应设立禁止自行车通行的警示标识和标志。 市民在骑行绿道内应遵守指示标识,按照指示方向以规定速度骑行自行车。禁止在绿道内竞骑追逐,不得危及其他游客安全。 第十一条绿道连接线设置应当加强安全引导,做好现状市政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现状衔接,并在绿道与绿道连接线衔接处设置标识牌,保持交通信息的连续性。 第十二条绿道的绿地分为城市范围内和城市范围外绿地。分别指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用于绿化的土地。两类绿地管护按照如下标准执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