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JWF1012-230型往复抓棉机性能试验分析

JWF1012-230型往复抓棉机性能试验分析

JWF1012-230型往复抓棉机性能试验分析
JWF1012-230型往复抓棉机性能试验分析

抓棉机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尽管我国是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蚕丝、羊绒生产国,也是羊毛、羊绒、亚麻、兔毛等资源的重要生产国,棉纺织、化纤、呢绒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近代纺织业的工业化进程几乎比欧洲晚一个世纪。与纺织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纺织业仍处于中低水平。这主要表现在原材料的开发能力、生产技术设备和后整理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棉纺织品的生产工艺与花色设计也难以赶上世界潮流。 从原料进入车间到纺成纱,以及织成布的各个工序都在提高自动监控水平的基础上加快了纺织速度、缩短了纺织生产周期,先后诞生了许多自动生产线,纺织生产有的实现了无人车间、无人工厂、无人工序,使纺织生产也在自动化进程中加快了步伐。自动化的实现及自动监控水平的实现,不仅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还显著提高了纺织品的质量,是纺织工业走向高科技阶段,估计在经过若干年时间,纺织品行业的自动化进程将会更加完善,走向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甚至会实现无人操作工厂。 2、研究设计目标 抓棉机是位于棉纺生产线的第一道工序,适合于加工棉、棉型化纤和中长化纤。间隙下降的打手随小车运转顺序抓取,被抓取的纤维束块被风机抽吸经梳棉管道送至下一机台。它的好坏最直接决定后面成纱的质量,因此要对它进行设计,使之可以满足多方面的要求。 随着微处理器,计算机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控制已经广泛应用在所有的工业领域,而现在社会则要求制造业对市场的需求可以做出迅速的反应,生产出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低成本和高质量的产品。为了满足这一要求,生产设备和自动生产线的控制系统必须具有极高的可靠性、灵活性和准确性。而可编程控制器正是顺应

基于PLC的往复式抓棉机控制设计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详细资料联系QQ号;1620812008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基于PLC的往复式抓棉机控制设计 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 姓名: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2010年5月2日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第一章抓棉机的工作要求分析 (4) 1.1抓棉机的机构组成 (4) 1.2抓棉机的工作要求..........................................5. 1.3抓棉机控制流程 (6) 1.4抓棉机的控制方案的比较与选择...........................6..第二章基于PLC的程序设计.. (8) 2.1 2.2顺序功能图的绘制 (8) 2.3 使用置位复位指令的顺序控制梯形图编程 (9) 2.4直接利用STEP7软件生成语句表 (11) 第三章 S7-300的模块选用 (13) 3.1硬件的选择 (13) 3.2软件设计 (14) 3.3编写控制程序的必备因素 (14) 3.4 PLC控制系统的优势 (15) 3.5 结论 (16) 3.6输入输出I/O表 (17) 第四章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辞 (20)

摘要 针对多组分不同品种的纱线进行混纺的前纺抓棉设备要求 ,根据往复式抓棉机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和现场工艺要求 ,给出了一种基于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往复式抓棉机自动控制系统 ,编制系统的自动控制过程和程序设计。该系统具备可按照设定工艺对抓棉过程中的小车运行速度、抓棉层高度、打手抓棉速度等参数进行自动协调控制 ,保证了抓棉质量和设备的稳定运行。实践表明 ,该设计达到基本工艺要求 ,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前景。 可编程控制器 ( PLC)已突破了当初逻辑控制的场合 ,深入到过程控制、位置控制、网络通信等工程领域。它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应用便捷等特点 ,成为当今用途最为广泛的工业控制器。将PLC用于控制抓棉机的运行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本设计根据棉纺工艺的需要 ,重点研究 PLC在小车控制系统和软件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抓棉机;PLC ;自动控制;软件设计

往复式内燃机 性能 第4部分:调速(标准状态:被代替)

!"#$%&’$’ ()* !"#$%&’’()* +,-./’%$&01$’’’ 234!#56’0/708*))% !"#$%&’( )0*+8,- 9:;2<=>;?42@A2@4:=@?B;>C D E F42>@:@A2@:F1 G:=H>=C?@;:1G?=408#<::3A>I:=@2@A $’’’7’67*/./$’’’7’)7’*01’(+,-./01./

!"#$%&’()*+(&&& !" !"#$%&’,-./01231456678()*+,-./01124349: !"#5,-./012314566767;89<:+;<=>!"#?0=@A’"#B: !"#C>?#@207=8()*+,-./9DE"#?F12:GDE"#HI4 05124"#J#KL A MN A,OPQR-OPQ?"STUVWX B 0/124UVYZ B 0112434B 0C124[\]^B 02124_4‘a B 07124b^-MNcd: !"#?67;Cef?67: !"#ghi-jklmen: !"#goh+,-"#pqrstuvw: !"#xyz{4|}+,-~!"A|}#O-$%&’(): !"#*+xy,4-./A012A345A67W A89:: D

!"#$%&’()*+(&&& ,-.!" !"#$%&’/0123()*!+#$%,-/012./013&.234567849:!"# $2;<=>)012?@A/8BC4DE./01FG=HIJKL5MNOPQRSTUVHI .W2?@A/84XYZ[XY5!"&’5\]^0126_‘aSTbc;<4deNf;#$% ;?=()!"#$%&’}~,?@A/8/012#@78<3!"w#o?@A/ 8/17939$24 %#$&A|d?@}’(<)*+5,-B Q.&C|/012;<=>?=D C E8F34 012;<=>d G/01}~,5z H22#345)45*6o&.I ++&C6o D#$7$89B:;B~<=>?,@=>2#:ABC g D I ++&;6o D BCEF I ++&=6o D GH I ++&96o D IJKL I ++&>6o D MHNO I ++&86o D p L,:;Q P I ++%#$QR J ST S U4 K

1、发动机负荷特性试验

实验一:发动机负荷特性实验 (车2、) 一、实验仪器设备 1.测功机: 长沙湘仪动力测式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电涡流测功机:型号:GW160; 额定吸收功率:160kw;最高转速:1,0000r/mim 启东市联通测功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电涡流测功机:型号: DW400; 额定吸收功率:400kw;最高转速:5000r/mim 2.实验用发动机型号: YC6L-280-30型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206/2200 (kw/rpm);排量:8.4L 3.发动机自动测控系统 4.数字智能油耗仪 二、实验步骤 起动发动机前,先检查发动机的燃油、润滑油、冷却水等是否正常,不正常不允许启动,正常则进行以下步骤: 1.起动发动机进行暖机,在热状态稳定旧准备进行测量。 2.调节测功器和油门,使发动机在预定的转速和测功器读数下运行,待运转稳定后,记录燃油消耗率,测功机读数和排气温度等数据,待测量记录完毕后,再调节测功机和油门大小,增加负荷至第一点预定值,同时保持发动机转速不变,待稳定后再测取第二点数据,依次进行,直至油门到达最大为止,每条曲线的测点在8个以上。试验时负荷可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进行调整。 3.改变发动机转速,重复上述过程,制取另一转速下的负荷特性。具体转速的确定应在最低稳定转速和标定转速之间取8个转速,应包括最大扭矩转速,每一转速下的测点不应少于8点。 在制取各条负荷特性时,必须绘制以输出功率e P为横坐标,比油耗e b为纵坐标的监督曲线。如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个别点偏离曲线很大,应重新补做这点的数据。 4.测量完毕,减去测功器负荷并减小油门,使柴油机在空转数分钟后停机。 关掉所有开关,整理实验场地。

抓棉机、梳棉机挡车工安全操作规程

抓棉机、梳棉机挡车工安全操作规程 1、未经培训合格和未掌握抓棉机、梳棉机机械性能不得操作。 2、工作适应穿好工作服,带好工作帽。不住穿高跟鞋、拖鞋、光赤脚、带有 飘 带的衣服。女工须将头发盘入帽內。 3、工作时应精力集中。不允许戴耳机、玩手机,按照巡回要求进行操作。不 准 在车间内打闹、嘻戏,不准随便脱离工作岗位,以防止机械事故和人身事故的发生。 4、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随时掌握机械性能、运转情况。如发生异响、异味, 安全装置、自动装置异常情况应及时停车,同时通知相关人员维修,不准私自处理设备故障。在确认异常情况安全故障排除后才允许开车。 5、机台地面应保持清洁,不准随意向地面拨水,以免滑倒。 6、在有其他人工作时,严禁擅自开车!开车前应确保机台无人操作、机台无 故障,应确保人身安全。 7、严格按照开车程序及要求进行操作。发生噎车、堵花和其它故障应立即停 机,确保机器停稳后才能进行操作处理。高空作业应确保人员安全。 8、掀起龙头和三罗拉罩盖时,应将支撑物放好,防止罩盖跌落伤人。 9、锡林道夫三角区挂花时,应先将道夫停稳应先将道夫停稳,再关锡林,等 到锡林停稳后再进行处理。 10、金属探测器ICFD过载时,应倒转给棉罗拉,打开棉箱取出原棉,然后关闭 下棉箱,重新生头。

11、操作电脑显示屏时应轻触轻按,带电脑有反应时再操作第二个程序,再次 操作应间隔5秒,严禁操作权限以外的操作程序。电脑出现故障应通知有关人员维修。 12、出现火警应立即停车,关掉滤尘设备及清花送棉设备以控制火源扩展,并 迅速切断电源,发出信号进行扑救,用滑石粉或二氧化碳(CO2)灭火器扑灭火焰。 .

抓棉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

抓棉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 (一)FA006往复式自动抓棉机故障诊断与维修 FA006除肋条轧坏及刀片折断、打手轴头绕花、打手振动等故障与FA002相同外,尚有下列常见故障。 1、立柱箱顶盖破裂 原因诊断: (1)上下限位开关失灵或安装位置不当,上限位开关失灵或安装过高时,将顶盖顶破,下限位开关失灵或安装过低时,下降至极限位置而不能继续下降,将使螺杆上抬而顶破顶盖。 (2)棉台下有大块杂物,在棉台下降时将棉台搁起而限位开关撞头不能撞及开关触头,限位开关不起作用,螺杆被顶起而顶破顶盖。 维修方法: (1)认真检查校正限位开关安装位置及是否灵敏可靠。 (2)定期清扫棉台下的积花和杂物。 2、棉台倾斜 原因诊断: 横轴或一根侧轴的联轴套松动脱出,致使棉台升降时,一侧丝杆不能转动,一侧丝杆转动,造成棉台倾斜。 维修方法: 所棉台传动横轴和侧轴联轴套加装保险螺栓如图1-23所示。防止联轴套向左端移动。 图1-23 联轴套保险装置 3、打手传动齿轮损坏 原因诊断:打手负荷过重、齿轮速度过高。 维修方法:将原带动两只打手的3KW电机改为两只单独传动的1.5KW电机。

(二)FA002圆盘式自动抓棉机故障诊断与维修 1、肋条轧坏及刀片折断、变形 原因诊断: (1)打手每次下降距离过大,刀片抓棉太多,将肋条挤弯;或是棉包中夹有大块杂物(包布、绳索、木块、砖石及金属杂物等),被打手刀片抓起而将肋条轧坏,肋条弯曲变形后造成刀片与肋条相碰,更易引起刀片打断和变形。 (2)刀片固定螺钉松动或其中一根断掉,造成刀片安装位置变动而碰肋条,打断刀片。 维修方法: (1)调整斜板的位置,减少打手每次下降距离。 (2)值车工加强巡回,及时发现并清除棉包中的杂物。 (3)定期检查刀片固定螺钉,固定螺钉应加装弹簧垫圈、防止松动。 当发现打手刀片与肋条有碰擦声时,必须及时停车检修,如肋条有少量变形,可用图1-24所示工具对肋条进行校正。若变形量较大,必须将肋条拆下进行校正,否则会造成刀片及肋条的更大损坏。 图1-24 肋条校正工具 2、打手轴头绕花 原因诊断:回花中回条未撕断,绕到轴头上,打手内侧轴头尤其易绕花。 维修方法: (1)回条应撕断后使用。 (2)排棉包时回用棉应排在中间,尽量不使打手两侧刀片抓取回条。 3、打手振动 原因诊断: (1)打手平衡校正不良或使用中有刀片脱落而引起打手不平衡。 (2)打手圆弧盖板安装不密封,尘杂进入打手辊筒内腔造成打手不平衡。

临床试验数据分析要点

临床试验数据分析要点 1分析对象的数据集 1.1 全样本分析(Full analysis set) 1.2 遵循研究设计对象(Per Protocol Set) 1.3不同的分析(受试者)组的作用 2 缺失值和线外值(包括异常值) 3 数据的类型、显著性检验和可信限 3.1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3.2显著性检验 3.3可信限的估算 3.4对象的基线水平的组间比较 3.5调节显著性和可信限水平 3.6亚组、相互作用和协变量 3.7评价安全性和耐受性 3.7.1评价范围 3.7.2变量选择和数据收集 3.7.3评价的受试者和数据报告 3.7.4安全性的统计评价 1分析对象的数据集 1.1 全样本分析(Full analysis set) 计划治疗原则(intention-to-treat)是指主要分析应当包括所有进入随机化的遵循这一原则需要对所有随机受试者完成随访得到试验结果。由于各种理由,这在实际上是难以达到的,因此,全样本分析是尽可能接近于包括所有随机受试者,在分析中保留最初的随机化对于防止偏差和提供安全的统计检验基础很重要。在许多场合,它提供的对治疗效果的估算很可能反映了以后的实际观察结果。从分析中剔除已随机受试者的情况不多:包括不符合重要入选标准,一次也没有用药,随机化后没有任何数据。从分析中剔除不符合入选条件受试者必须不致

引起偏差:入选标准的测定是在随机化之后;违反合格标准的检测是完全客观的;所有受试者都受到同样的合格性调查;各组实行同样的入选标准,凡违反者均被排除。 1.2 遵循研究设计对象(Per Protocol Set) "Per Protocol"对象组,有时称之为"有效病例"、"有效样本"或"可评价受试者样本;定义为全部分析样本中较好遵循设计书的一个受试者亚组:·完成预先说明的确定治疗方案暴露。·得到主要变量的测定数据。·没有违反包括入选标准在内的重要试验设计。从"有效受试者"组中剔除受试者的精确理由应当在揭盲前就充分限定并有文件记载。为得到"有效受试者"而排除对象的原因和其他一些违反研究设计的问题,包括对象分配错误、试验中使用了试验方案规定不能用的药物、依从性差、出组和数据缺失等,应当在不同治疗组之间对其类型、发生频率和发生时间进行评价。 1.3不同的分析(受试者)组的作用 在验证性试验中,通常进行全样本和"有效受试者"两种分析。这样可以对两者之间的任何差别进行明白的讨论和解释。有时候可能需要计划进一步探究结论对于选择分析受试者组的敏感程度。两种分析得到基本一致的结论时,治疗结果的可信度增加。但是要记住,需要有效受试者"中排除相当数量受试者会对试验的总有效性留下疑点。在优越性(Superiority trial,证明新药比标准对照药物优越)试验、等效性试验或不差于(non-inferiority trial,确证新产品与对照药物相当)试验中,这两种分析有不同的作用。在优越性试验中,全样本分析用于

1009型抓棉机电气 1

jw f1009型抓棉机电气操作说明书 1、控制操作说明 jwf1009自动往复抓棉机是在开清棉工序中的第一道工序、用于抓取原棉和76毫米以下的纤维、被抓取的小棉束经输棉管道送到下-步开清设备作进一步处里。采用profibus网络进行远程控制,人机界面为mp277一8彩色显示触摸屏完成人机对话。Cpu315一2dp及部分I/O点位于塔身内,通过Profi bus 网络连接远程I/o及功能模块 其本机有五个驱动电机,分别完成行走,旋转,升降,抓取和卷绕,其中行走,旋转和升降是减速电机。行走和旋转采用一台变频器控制,抓取电机単独控制,行走速度和抓取速度都可以根据工艺要求进行调整。开停车等操作甴按钮完成,通过人机界面输入和校正各个工艺参数,机器的运行状态也可以通过人机界面显示。另外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故障通过人机界面也可以显示出来,通过帮助信息能查询到如何处理故障并重新开车。本机的安全防护措施和运行监控有多处。抓包机工作过程中有倾斜控制,过载控制,高包停车,金属探测,抓棉过多报警,卷帘监视以及导轨始末端保护。其中四个行程开关为抓臂升降的起,停和快慢转换定位。三个行程开关为A,B侧及旋转中快慢转换定位。抓包行程的起始位置和终端位置分别有行程开关限位U型槽覆盖带的卷绕有一只接近开关实时监控,防止损坏覆盖带。塔身底座前后左右部分分别有罒个行程开关用于检测在小车轨道上是否有障碍物。A,B两侧各有两个工作区可以纺两种不同的原料。棉包区的划分在各棉包参数设定画面内设定起始位置,A,B两侧的两个接近开关用于纠正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2.电气元件的安装及调整 2.1行程开关 2.1.1起始位置开关sA2。开关安装于抓包机底座背面靠近操作台一侧,其挡板位于输棉的不锈钢U形槽上,移动挡板的位置就可以确定抓包机行走的起始位置。 2.1.2终端位置限位开关SA3。终端位置开关与起始位罝开关相邻安装,其撞杆朝向导轨终端方向,其挡板位于U形槽的另-端,用以确定抓包机行走的终端位置。说明:开车前必须首先调整sA2和SA3两个开关和它们的撞杆,确保抓包机的起始位置和终端位罝能有效限位,以防发生事故。 2.1.3旋转行珵开关sA8,SA9,sA10。SA8是抓臂旋转到A侧的限位,SA9是旋转到B侧的限位,sA10是旋转时快慢转换开关。这三个开关位于抓包机底座正面水平分布。说明:开车前先在手动开车方式左右旋转,调整三个开关的位置和撞杆,保证开车时限位有效。 2.1.4抓臂升降位置开关sA4,SA5,SA11,SA12。这罒个开关安装在塔身一角的立柱上,SA4和SA5分另别为抓臂升降的顶端和底端限位,SA10和sA11分别是顶部和底部的快慢转换开关。根据棉包的最大高度,安装前确定顶部的开关位置。根据现场的地面状況调整底部限位,使抓臂在不会碰到地面的前提下,尽可能抓光。说明:开车前必须检查这四个开关的安装,并检查开关的撞杆,保证在开车时有效限位。因此,两个检测件中,其中一个必须安装于一,四棉包区域内,另一个必须安装于二,五棉包区内。这样抓包机在抓取一,罒棉包区的棉花时,每个来回必须甴S7接近开关探测到一个检测件。同样,抓包机在抓取二,五棉包区的棉包时|每个来回必须由S8接近开关探测到另一个检测件!从而避免了由于长时间的工作而造成的积累误差。 2.3网络线的连接 2. 3.1网络线必须正确连接,否则抓包机不能正常开车。连接如下:通讯线的红绿线分别接塔身CPU的网络插头B1,A1,网络插头的拨码开关在ON位置,通讯线的另一端接控制台ET2oo网络插头的B1,A1,再一根通讯线从控制台ET2oo网络插头的B2,A2引出,分别接显示屏网络插头的B1,A1。控制台ET200网络插头的拨码开关在OFF位置,显示屏网络插头的拨码开关在oN位置, 3操作说明 3.1上电,显示开机画面,如图一,任触摸画面一点进入主画面,如图二, 3.1.1按:参数:按钮,进入参数设定子菜单,该菜单共有两屏,如下图三和图囚右上角有一按钮用来选择参数一或参数二(注:修改参数时,密码锁必须在开的位置)参数菜单中各参数必须在开车前准确设定,正常开车时不能{参数)菜单的设定必须由工艺管理人员设定。 3.1.1.1操作方式:字符条位置有一隐含按钮,按动此键,共有以下三种选择:A边正常抓包,抓包机只能在A边工作。B

往复式内燃机 安全 第2部分:点燃式发动机》(报批稿)编

《往复式内燃机安全第2部分:点燃式发动机》(报批稿)编制说明 一、标准立项背景 点燃式发动机是工业、农业、林业、消防、军事设施等的主要动力源,近年来我国点燃式发动机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根据2012年内燃机工业年鉴统计,2011年我国多缸汽油机产销量分别为1312万台和1321万台,实现出口417万台;通用小型汽油机实现产销量2300万台,其中近80%出口。另外2010年底我国天然气(CNG/LNG)发动机保有量达到45万台,近十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4%。预计,到2015年,单一天然气发动机保有量将达到150万台,2020年将达到300万台,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也将高达27%。 点燃式发动机由许多零部件组成,而对最终设备和机器而言又是一个大型部件,点燃式发动机的产品安全既包括整机及其零部件本身的生产、使用安全,又包括其作为最终设备一部分的生产和使用安全。 其安全问题十分复杂,概括来说:由于点燃式发动机产品的主轴、风扇、离合器、皮带轮、涡轮增压器叶片都是高速运动件,点燃式发动机产品使用时的机械危险包括挤压危险、剪断危险、切割和切断、缠绕、吸入或卷入危险、零件抛射危险及高压液体喷射危险等;点燃式发动机产品及其起动电机和其它控制系统由于短路等会引起电气危险;由燃油、燃气、机油、排气等高温热源及热源火焰爆炸造成烧伤引起热危险;由发动机排放的工作噪声或异常强噪声使听力损害或使生理失调的噪声危险;接触或吸入内燃机使用或排放的有害液体、气体、烟雾、废气危险;由于能量供应发生故障、机械零件损坏或功能失调、控制系统故障或失效引起的危险;各种安全措施或装置失效所产生的危险以及燃料燃烧及爆炸引起的危险等等。而点燃式发动机作为动力源,它的安全失效又会严重影响其配套机械,从而使其配套机械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出现连环功能失效危险。 点燃式发动机的生产使用安全性直接关系生命与财产安全。目前国内现行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0651.1-2006《往复式内燃机安全第1部分:压燃式发动机》只适用于压燃式发动机,GB/T 1147.1-2007《中小功率内燃机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中规定其安全要求应符合GB 20651.1-2006的

JB 8890—1999 往复式内燃机 安全要求

往复式内燃机安全要求 JB 8890—1999 国家机械工业局1999—09—17批准2000—01—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由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瞿俊鸣、姚康茂、魏善镇、李明。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用往复式内燃机的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缸径小于250mm的中小功率压燃式发动机。对火花点燃式发动机和双燃料发动机可提出特殊要求。 本标准不包括往复式内燃机可能产生的所有危险。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105.2—1987 内燃机台架性能试验方法试验方法 GB/T 1859一1989 内燃机噪声声功率级的测定准工程法 GB/T 3476—1983 船用柴油机调速系统试验方法 GB 3836.1—1983 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通用要求 GB/T 4556—1984 往复式内燃机防火 GB/T 7184一1987 中小功率柴油机振动测量方法 GB/T 8189—1987 柴油机排放试验方法第2部分:地下矿、机车、船舶及其他工农业机械用 GB/T 8190.1一1999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1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 GB/T 8190.2—1999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2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现场测量 GB/T 8190.4—1999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4部分:不同用途发动机的试验循环 GB 9486一1988 柴油机稳态排气烟度及测定方法 GB/T 9911—1988 船用柴油机辐射的空气噪声测量方法 GB/T 10397—1989 中小功率柴油机振动评级 GB 11871—1989 船用柴油机辐射的空气噪声限值 GB 13365一1992 机动车排气火花熄灭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14097一1993 中小功率柴油机噪声限值 GB/T 15371—1994 曲轴轴系扭转振动的测量与评定方法 GB/T 15706.2—1995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 JB 8891—1999 中小功率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JB/T 8895—1999 中小功率柴油机通用技术条件 JB/T 9773.2—1999 柴油机起动性能试验方法 JB/T 51127—1994 中小功率柴油机产品可靠性考核 CB* 3154—1983 船用柴油机振动测量方法 CB/T 3253—1994 船用柴油机技术条件

内燃机特性

第十二章 内燃机特性 内燃机的各种性能指标(Ne 、g e 、Me 、G )随工况(n 、负荷)不同而变化的关系,称为内燃机的特性。 目的:根据其特性合理调整,配套,使用内燃机;客观、准确地评价内燃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了解特性曲线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寻求改善发动机性能的途径。 特性:负荷特性、速度特性、调速特性、万有特性,燃料调节特性、供油点火提前角调整特性等。 曲线:将各种指标,随工况变化的关系,用曲线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叫内燃机的特性曲线。 第一节 速度特性 当油门固定不变时,内燃机各性能指标,随n 变化而变化的关系,称为速度特性。 目的:研究n 与各指标的变化规律;找出Nemax 、Memax 、g emax 所对应的转速,确定常用转度范围;为调整调速器提供依据。 将油门固定在标定功率位置时,测得的特性,称为外特性或全负荷特性。 外特性确定内燃机的最大功率。 将油门在标定功率以内的任何位置所测得的特性称为部分特性。 部分特性确定车用发动机的经济转速范围。P 192图12-3 n min :怠速下的最低稳定转速,称为最低空转转速。 n min :满负荷下的最低稳定转速。 n Me :最大扭矩转速。 n ge :最低燃油消耗转速。 n en :标定转速。 n r :调速器起作用转速。 n rmax :最高空转速。 车用机的稳定范围是:n Me---- n en 中速g e 最低,低速和高速g e 高。 一 汽油机速度特性 1 汽油机的外特性 制作:将油门置于最大位置。不断增大负荷至满负荷。测取8-10个点,同时记录,g e 、n 、 Ne 。 Me 曲线:∵e h kp Pe iV Me =?=τ3.318,m i CH c Pe ηα ηη= 式中:C-常数,充气系数-CH η,指示热效率-i η, 空气过量系数-α,机械效率-m η 最初随着↓↑↑m n ηη,,CH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的撰写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的撰写 定义:是反映药物临床研究设计、实施过程,并对试验结果 作出分析、评价的总结性文件,是正确评价药物是否 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 是药品注册所需的重要技术资料。 基本准则:真实、完整地描述事实 科学、准确地分析数据 客观、全面地评价结局 结构与内容:药品名称:资料项目编号:33-Ⅱ ****II期临床试验研究报——以***为对照药评价***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分层区组 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研究机构名称:***(负责单位)(盖章) ***(参加单位)(盖章)研究机构地址及电话: **省**市**** **** 主要研究者: *** 主任医师(签名): 试验起止日期:****年**月-****年**月 原始资料保存地点:***医院 联系人姓名:*** 联系人电话:**** 申报单位:***(盖章) 报告签名 报告题目: 主要研究者声明及签名 我已详细阅读了该报告,该报告客观、准确描述了 试验过程和结果。 ***医院 ***医师(签名):年月日 研究负责人签名 ***医院 ***医师(签名):年月日

统计分析负责人签名 ***医院 ***医师(签名):年月日 申办者声明及签名 我们对该临床试验的全过程进行了监查,试验按临床试方案进行,我们已详细阅读了该报告,该报告客观、准确描述了试验过程和结果。 ***公司 负责人:***(签名):年月日 监查员:***(签名):年月日 执笔者签名 ***医院 ***医师(签名):年月日 报告目录 缩略语 论理学声明 报告摘要 试验目的 试验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件 附件 缩略语 缩写中文全称英文全称 ALT 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annine transaminase RBC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WBC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N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L 淋巴细胞lymphocyte PLT 血小板blood platelet

往复式内燃机和燃料的前景

Topic Insights Prospects of Reciprocating Engines and Fuels Michael J.Brear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Parkville3010,Australia Reciprocating engines and their fuels are largely associated with road transport.This isn’t surprising.About70%of transport-sect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oday are from road vehicles[1],and these vehicles are overwhelmingly propelled by reciprocating engines.However,reciprocating engines are also widely used in other sectors,particularly off-road land transport,sea transport, and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Various forms of gasoline and diesel are the dominant transport fuels for several reasons.These include the scale of their primary resource,their affordability,and their high volumetric and gravi-metric energy densities.However,natural gas,lique?ed petroleum gas,methanol,ethanol,and electricity also play a part in transport. Natural gas and diesel also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reciprocating engine-driven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he global scale of reciprocating engine use can be grasped to some extent by considering road transport alone.Road travel has roughly doubled in the last40years in terms of both the total dis-tance traveled per annum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vehicles[2], with roughly one billion vehicles on the world’s roads today.Road travel is thought likely to roughly double again by2050,with most of this growth occurring in low-to middle-income countries via greater use of light-duty passenger vehicles[2].Given the enor-mous volume of road transport occurring today,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reciprocating engines already contribute signi?cantly to global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and other pollutants,and their adverse impact on urban air quality and mortality is featured regularly in the press. In most system-level studies[2],the use of more fuel-ef?cient vehicles and alternative fuels are the primary projected means to achieve road transport sector abatement.Modal shift and more productive vehicles are also important.Although full vehicle electri?cation and fuel cell vehicles are ef?cient vehicle options, Kalghatgi rightly points out in this volume that these technologies only constitute a very small fraction of the current global?eet,and that both face signi?cant challenges to their rapid adoption. Therefore,more effective use of increasingly ef?cient and clea-ner reciprocating engine-driven vehicles is the dominant means by which we will reduce vehicle emissions over the next one or two decades,at least.Similar arguments hold for other transport sec-tors in which reciprocating engines are used.As this volume attests,many opportunities remain to improve engine and fuel performance.These include new engine concepts and the use of more advanced engine subsystems,with fuel injection and after-treatment as two active areas of current research. Modal shift and more productive vehicle use should also be transformative.Our working,learning,and socializing are increa-singly taking place online,and innovation in mass transit continue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12669364.html,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e also already disrupted the transport sector,directly not only via Uber and similar,but through less obvious,yet major,innovations such as freight path optimization,real-time vehicle and network moni-toring,and improved data-driven planning,to name a few. The uptake of greater vehicle autonomy is a logical part of this transition.In order to offset the higher upfront costs of the tech-nologies required to achieve substantial autonomy,it is expected that these vehicles will?rst appear in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in which reduced need for or complete removal of a paid driver is the major economic bene?t for the business and its customers. Such examples include the displacement of conventional taxis and public transport with ride-sharing autonomous vehicles,and the displacement of freight vehicles with their autonomous equivalents. Like any capital-intensive asset,further economic bene?ts are then likely to be achieved by maximizing vehicle use,as is the case with conventional taxis,public transport,and freight today.Thus, heavy autonomous vehicle use over relatively long distances is likely to prove economically bene?cial.In such cases,it is not obvi-ous that full vehicle electri?cation will follow,given range and recharging/refuelling time requirements.Rather,greater vehicle hybridization may result,with advanced reciprocating engines and cleaner fuels then continuing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t the same time,we should not be too focused on using tech-nology alone to achieve our goals.For example,several studies have found substantially greater public health bene?ts from active travel(e.g.,walking,running,and cycling)displacing vehicle use,in comparison with the health bene?ts that arise from the increased use of lower emission vehicles for the same travel task[1].Such ?ndings will hopefully lead to signi?cant abatement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 as a co-bene?t of improved public health—particularly when governments consider the reduced public health costs from active travel relative to investment in pub-lic transport,and dedicate routes for walking,running,and cycling. A broad perspective of the plethora of different options available makes it clear that we need to take a more system-level

发动机特性曲线

161 161 第11章 发动机特性 11.1基本概念 全面了解发动机在所有工况下的性能指标的变化,对合理使用、检查与维修发动机,都有很强的适用价值。 11.1.1 发动机特性与特性曲线 1.发动机特性 发动机性能指标随调整情况及运转情况而变化的关系称为发动机特性。发动机性能指标主要有功率、转 矩、燃料消耗率、排气温度、排气烟度等; 调整情况主要指柴油机的供油提前角、汽油 机的点火提前角、发动机燃料等可调因素对 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运转情况一般指发动机 转速和负荷等。 2.特性曲线 为了直观显示发动机的特 性,常以曲线形式表示,称为发动机特性曲 线。图11-1为Audi (奥迪) 2.4L 四缸5 气门汽油机的外特性曲线。 3.发动机特性分类 发动机特性分调节特性和性能特性两大 类。 (1)调节特性 指发动机的性能指标随 调节情况而变化的关系。如柴油机的供油提 前角调节特性、汽油机的点火提前角调节特 性、汽油机的燃料调节特性等。 (2)性能特性 指内燃机的性能指标随 运行工况而变化的关系。如负荷特性、速度特性、调速特性、万有特性、螺旋桨特性等。 图11-1 发动机特性曲线 (Audi 2.4L5气门V6汽油机外特性)

162 162 11.1.2 发动机特性的制取 发动机特性需在专门的试 验台(俗称发动机台架)上进 行,图11-2显示了带水力测功 器的试验台的基本组成。它可 以模拟发动机的实际工况,使 其在要求的转速和负荷下工 作,并可以同步测量发动机在 各种工况下的功率、燃料消耗、 废气排放、气缸压力等性能参 数。 发动机特性试验,国家已 有标准,需按有关标准,在规 定的条件下进行。 11.2 发动机调节特性 发动机调节特性对发动机的正确调整、使用与维修关系 密切,值得重视。 11.2.1 柴油机供油提前角 调节特性 它是指在发动机转速一定和油量控制机构(如喷油泵的供油拉杆)位置一定条件下,其功率、燃料消耗率等性能指标随供 油提前角变化而变化的关系。 图11-3为柴油机供油提前角调节特性曲 线。由曲线可见,随着供油提前角θ的改变, 发动机的功率与燃料消耗率也随着变化。对应 于最大功率和最小燃料消耗率的供油提前角即 为最佳供油提前角。发动机使用维修时,应注 意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检查调整发动机静态 最佳供油提前角。 最佳供油提前角是随着发动机的转速变化 而变化的,它一般由供油提前角自动调节装置 来控制。对于电控柴油机,则由ECU 根据发动 机工况精确控制。 11.2.2 汽油机点火提前角调节特性 它是指在发动机转速和节气门开度一定条件下,其功率、燃料消耗率等性能指标随点火提前角变化而变化的关系。 图11-2 发动机试验台 1-发动机 2-数显水温表 3-数显油压表 4-数显排温表 5-油门执行器 6-转速表 7- 负荷表 8-水门执行器 9-水温传感器 10-油压传感器 11-排温传感器 12-气 缸压力传感器 13-油压传感器 14-针阀升程仪 15-电 荷放大器 16-电荷放大器 17-霍尔针阀传感器 18-示波器 19-水力测功器 20-转角信号发生器 21-电荷放大器 22-A/D转换板 23-微机 24-打印机 25-显示器 图11-3 柴油机供油提前角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