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时政新闻拍摄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时政新闻拍摄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时政新闻拍摄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时政新闻拍摄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O N GN A N C H U A N B O实务探索——新闻采编浅谈时政新闻拍摄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池毓混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一般重要的会议、领导视察、调研类的时政新闻是各级电视台新闻

节目的主要内容。现阶段,这些重要的时政新闻却无法吸引观众眼球,无法满足观

众需求,无法真正做到“三贴近”。那如何拍摄好时政类新闻,笔者在总结多年的拍

摄经验基础上,谈谈对时政新闻拍摄要做到的几个细节。

关t词:时政新闻拍摄细节镜头语言

大众从生活中了解到的时政新闻,主要是反映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方针政策、报道国家或地方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等的新闻。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到全省各地市的地方“新闻联播”,都是时政新闻报道的主阵地。

然而,大多数电视观众对时政新闻画面的评价是“单调、刻板、不鲜活”、新闻“多、长、呆、空”,无趣不好看,没有反映基层实际”,觉得这样的新闻是给政府官员看的而不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久而久之就会无形中拉开电视新闻节目与观众的距离。不仅使收视率下滑,更重要的是在宣传贯彻落实一些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事关民生的具体决策、措施时,无法起到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

时政新闻不同于其他新闻类节目,是一个无法根据你的要求进行摆拍、重现的过程。那么,究竟怎么拍摄,运用怎样的画面语言才能将时政新闻鲜活起来,让广大受众接受呢?

一、对拍摄曹的准鲁工作

(一)检查设备

摄像记者在出发前首先要检查携带的设备是否齐全,设备是否正常,比如磁带有没有带足,摄像机电池有没有充满等。到达现场,提前调试摄像机机位、摄影灯、机头灯等必备工具,做到有备无患。除此之外,摄像记者在出发前注意自己的着装是否符合现场拍摄场景,尽量穿正装,方便工作。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场面,应事先向组委会详细了解情况,询问拍摄人员应注意的事项,为顺利拍摄做好充足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二)对拍摄对象的了解

时政记者与拍摄主体大多是一对一的工作关系,这类拍摄主体一般是长期拍摄对象,所以我们平时要做到对拍摄主体全面细致的观察。要对拍摄主体的言行,站立、行走、坐姿等肢体语言进行细致观察和总结,拍摄出最具有鲜活力的一面。

(三)对拍摄现场的调整

在拍摄前,摄像记者对拍摄内容要充分了解。比如,召开的主题是什么?背景有什么要求?现场发布哪些重要信息?参会人员有哪些?现场会议的流程环节、摄像机机位的如何摆放、参会人物的级别、发言人有谁等,都要预先掌握情况,提前在脑海里设想现场需要拍摄的画面,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现场顺利工作。在会议开始前,最好能尽量提前到达现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试好话筒声音、光线等,达到最佳的声画效果。同时,在拍摄会议新闻时,提前到会场,对会议现场的座椅、话筒、桌签、水杯等物会影响构图拍摄的物品摆放,进行细微的调整,使其在图像的构图里不会喧宾夺主。如果话筒太高,桌面上的水杯、矿泉水瓶、毛巾等,摆得满满当当,当拍摄主体坐下时,这些摆放物体却影响画面的干净简洁,遮挡在对象脸部、颈部、胸部,画面突兀,严重地破坏主体画面表现力。而在拍摄过程中无法避掉,这样拍出的画面就显得太随意、凌乱。因此,在拍摄前,根据实际情况,要对现场环境的布置进行微调。

(四)与文字记者的良好沟通

摄像记者在拍摄前要与文字记者进行沟通,知道应该用

2013年第9期(总第109期)东南传播●

什么样的景别、怎样的方式来拍摄主体,避免犯一些低级的主要镜头漏拍或者镜头大小不一等错误,给后期的制作增添难度。要根据不同内容、程序决定拍摄方法。是会议新闻还是调研活动,是会见新闻还是出访活动,报道的形式是简讯、消息、综述还是花絮,都要和文字记者讨论后确定。只有相互真诚沟通,摄像记者在拍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的放矢地抓住新闻关键点。这是成功拍摄时政新闻最为关键的一点。

二、现场进行时的细节工作

俗话说,摄像记者是现场的记录者。但这并不代表摄像在宣传时仅仅起到一个单纯的录像作用,他需要根据现场情况,根据编辑要求。有思想有选择性地拍摄,这样拍摄的画面才有灵气,才有内涵,才有重点,才有亮点,进而也就能吸引观众。做到这些的关键点就在于细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决定成败。在镜头中,构成画面的所有图像就是画面细节。尽管构成画面的图像细微,但却是不可缺失的部分:尽管这些画面会一闪而过,但却是画龙点晴之笔,精彩的细节能反映典型瞬间。细节能使时政新闻插上鲜活的翅膀:细节也能使时政新闻更有故事性、更具;中击力和感染力。

(一)光源的统一

拍摄时政新闻,特别是室外,光线变化多而杂,摄像记者要时刻注意调整摄像机各种参数,使画面达到技术指标要求:要注意相关领导的表情和动作的拍摄。想使一个时政报道做得鲜活、生动、出彩,一般比较少光源复杂的现象,但由于时政新闻无法重新摆拍,且光线不统一,有的很亮,有的很暗,光线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成像质量造成影响。所以,我们要有效地利用机头灯和摄像机的快门或灰片来调整光线的亮度,使其适合我们的需要。

例如,在一次粮油展销会的巡展活动上,有上百个展位,每个展位为突出自己特色,采用了各种色灯、特效灯光。这些光线、色温非常杂乱,在拍摄时要保证主体面部光源和色温不跑光、不偏色的情况下,要及时判断现场主要色温和光源高低,及时打开机头灯。若色温或者光源低,机头灯就要调到3200的色温值,同时打高亮度,来弥补光源不足。反之,若色温高,机头灯要调升至5600的色温值,使之统一协调。

(二)角度的多样化

由于时政类新闻画面场景重复多,时间拍长了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厌倦感,甚至懒惰的情绪。因此,无论何时,对主要领导的同期声一定要认真听、认真记录,尽量多拍摄各角度各景别的画面。不同角度、不同景别会有不同作用,有时甚至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会场,拍摄与会人员时,首先按拍摄要求先拍摄主体对象。其次拍摄与会人员要一组一组、一排一排,画面构图大小一致、左右对称,推拉摇移幅度一致,把参会人员最好的一面展示给观众。再比如,领导讲话

东南传播2013年第9期(总第109期)时会临时戴上眼镜,一般要等他摘下眼镜,抬头讲话时再进行拍摄。还有诸如吸烟,交谈、看手机等,一定要耐心地等待最佳时刻拍摄。

(三)镜头内容的完整性

摄像除了要注意画面细节问题外,在拍摄时还要用心、用耳、用眼,认真听主体对象的讲话,边听边拍,了解活动内容,从而及时地去抓拍相关内容的空镜头。对重要人物的重要发言要记录完整,在后期制作时,编辑可能会发现一些现场没有挖掘到的信息,在编辑时可以及时完善。常常注意到一些摄像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时政新闻拍摄要求来执行,僵硬地数着秒数拍摄现场,5秒、10秒一个场景就结束,三四个场景就拍完一条新闻,播出的画面就显得呆板、单调,有时甚至没注意到所拍摄镜头与主体所讲内容是否匹配,是否完整与连贯。

在一次跟随省领导视察防灾物资储备情况的视察活动中,领导视察完后,笔者正在拍摄空镜头,一边用眼去拍,一边用耳听领导讲话。突然,听到领导说要检查袋子里的物资,笔者赶紧开机把镜头焦点对准他,用一组长镜头完整记录每个细节:翻开麻袋,抽出一件棉衣,打开棉衣,看袖口,闻味道,摸干湿……在这一系列的抓拍过程中,采用推、拉、摇、移等多种表现方式,连贯、完整的叙述了整个情况,以这种多样化的画面形式体现一种“神”,传递给观众画面以外的信息。

三、后期编辑前的棱查工作

在拍完每个场景时,利用空隙时间翻看录制画面,检查内容是否有遗漏,画面是否精美,素材是否充足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补缺。

在拍摄时政新闻时,我们要服从领导关于时政新闻的各种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机械地按照要求年复一年地复制新闻。作为一名时政摄像记者,要明白从新闻画面中传递什么信息给观众?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希望他们从新闻中得到什么帮助?是不是他们关心的新闻?紧紧抓住时政拍摄中的关键环节,通过画面语言给观众提供更为及时、有效、有用的信息,使每一条时政新闻更有张力,更加精彩,更加鲜活。

1.张吉宝.时政新闻的发掘与表现卧青年记者,2011(2).

2,周成刚.时政新闻报道研究p】.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

3.马铁护.要把电襁糖政新闻做出彩卟新闻爱好者,2009 (22).

4瑚立德,王文科,陈嗲波.现代传播广播电视传播:电视新闻摄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5.崔林.电视新闻语言:模式、符号、叙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警薅繁糍麟麟∞实务晦。

时政新闻拍摄的规范要求

时政新闻拍摄的规范要求 领导干部时政活动新闻报道是电视新闻记者的基本功,也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它的精彩之处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电视的特有手段,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突出领导形象,展现政策方针。时政新闻主要表现为会议、会见、考察调研三类,作为摄像记者,熟练掌握三大类题材拍摄和编辑中的若干个规则和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议新闻拍摄要求: 1、拍摄会议时必须要有以下镜头:主席台正面全景;主席台上领导单人特写镜头,特别注意要抓拍领导发言时,表情和手势等营造气氛的镜头;会场正面全景、左右侧全景和中景,听众分切镜头、听众席全景,内容较长的会议,应增加听众画面的拍摄。要特别注意,会议新闻的画面一定要饱满、整洁,尽量避免会场工作人员及服务人员等进入画面,避免领导有小动作的画面,如喝水、吸烟、看手机等。 2、拍摄人物时对景别的要求:领导特写画面中要避开并排坐的其他人,更不能切半个人,画面要饱满,主体要突出,主要领导控制10秒左右,主要领导人要求有正面、左右侧面、讲话和不讲话时的特写。在拍摄主要领导时,应避免在有损领导形象的角度拍摄,不需要单独给镜头的领导,可以两个或多个人分切或横摇,控制10秒左右;听众一般不出单独镜头,有在认真记录的听众可以出特写,特别要注意的是画面中不要出现打哈欠、睡觉、揉眼睛、喝水等杂乱的动作;根据会议的具体情况,要把握好摇镜头和起落幅的节奏,起落幅要左右对称,并且要有足够的长度。 3、其他注意事项:整条新闻片要求清晰明亮、色温要准确;在会场拍摄画面时,应尽量在会议开始时或者级别最高的领导讲话时拍摄,此时参会人员精神状态最佳;捕捉会议的特写镜头。比如,拍摄一个先进事迹报告会,就应该捕捉报告人

探析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的创新策略

探析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的创新策略 来源:《新闻实践》杂志 目前,国内各级电视台都有对应的时政新闻栏目,上有央视《新闻联播》,省一级有各省的“卫视新闻联播”,城市台则有本土的时政新闻栏目。本文以台州广播电视总台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台州新闻》为例,拟对城市台在时政新闻的创新和改进方面的探索作一番梳理。 打破时政和民生的界线 台州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有《台州新闻》和《百姓说话》,节目定位一目了然。在以往的操作中,《台州新闻》以传统意义上的时政题材为主,包括会议、领导活动、部门动态等等。前几年,《台州新闻》的收视率相比其他兄弟栏目,始终未见优势,我们一直在思考,一档栏目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去年,冰雪灾害、地震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时,各级电视媒体打破常规,推出大容量的特别报道,成为收视热点;全国“两会”、应对金融危机等相对较“硬”的题材,央视特别是二套经济频道则同样以普通民众的新闻诉求为报道出发点,满足普通民众的新闻需求,在影响力和收视率方面取得突破性的绩效。这一切,都让我们领悟到,题材不是局限、不是决定一个媒体和栏目成败的关键,唯有回归新闻本源、满足民众的新闻期待才是要害。今天的中国,胡锦涛书记可以和老区人民聊家常,温家宝总理可以在灾区群众家里炒菜,“官”和“民”从未这么接近过,阶层的隔阂从未这么淡化过。大环境如此,我们的电视新闻,为何还要固守“时政”和“民生”的界线呢?只要是观众想了解的,只要是包含了有效传播信息的,都可以作为像《台州新闻》这样的栏目采制和播出的节目源。 在这样的节目理念下,《台州新闻》既保持它原本的使命,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完成主要领导的活动、时政会议、重要部门动态的报道,同时也高度关注了社会民生,诸如应对金融危机、重大案件(震惊一时的“绿意”老总被杀案、“江南船王”枪杀案等)、群体性事件、热议话题(禁塑令的实行、养路费取消、

浅谈如何做好时政新闻的报道【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播音与主持艺术 浅谈如何做好时政新闻的报道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该选题的背景从大了说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时政新闻横跨的政治和传媒俩大领域,对于时政新闻领域的研究不仅仅只从政治方面作为切入点,它更是新闻改革的一个关键点。从小了说,对于学习传媒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或者有的根本就不敢去触碰与高平台相关的新闻报道。因此对它的研究与探索一直落后于其他类型的传媒领域。前人对时政新闻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业务层面,而且大多从宏观上去阐述。 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弊病不少,显然有一些不被受众所乐于接受。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如何抓住领导活动、会议新闻以及监督性报道等方面,进行剖析和探讨,并改进时政新闻报道的宣传和传播功能。在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又如何提高政府权威性、服务性。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结合传媒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与创新。准确、鲜明、生动地更好宣传党的主张.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如何很好地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我想通过自身的工作心得试着解决以上问题探索时政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追求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正是本选题的意义所在。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研究目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时政新闻的采集、编写、编辑、播报整个流程的比较。结合我在工作单位的实习心得对时政类新闻的报道流程做一次总结。并根据我国的时政新闻发展方向对时政类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做一些新的探索和研究。以改变其原本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的固化模式。使时政新闻媒体发挥更好的上传下达作用。真正地成为老百姓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 主要内容:首先分析当前国内外时政新闻媒体的共性与我国时政新闻的特性。其次结合工作单位实习情况分类罗列详述当前时政新闻常见的几种报道形式。其中分为政策颁布、时政会议、新闻发布会、领导相关活动。最后总结当前时政类新闻常见的几种报道方式从形式到内容上的优缺,探索修改方向。 论文提纲: 一、时政新闻的概念

时政新闻创新 创新时政新闻的编排

时政新闻创新创新时政新闻的编排 2008年3月29日到4月2日,河南省新闻奖(广播电视)评选活动在郑州嵩阳宾馆举行。其中的新闻编排奖项中,2007年8月2日郑州电视台的《郑州新闻》以绝对优势,从全省各地送评的8期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的殊荣。评委一致认为:本期《郑州新闻》编排条理清晰,有新意,头条编排有胆识。 头条编排有胆识 新闻头条就是新闻的眼睛。当今的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广播,尤其是时政新闻节目,在头条的安排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或者说称得上新闻头条的很少。更多的则是领导人的会议活动,又或者是号称典型的经验报道。我们来看2007年8月2日的《郑州新闻》。按照时政新闻编排的惯例,其中有三条新闻都是可以做头条的。一条是《暴雨突降郑州》;一条是紧跟其后的《郑纺机家属院发生坍塌有关部门紧急组织抢险》;还有一条是迎接十七大胜利召开的《迎接十七大系列报道:郑东新区水域靓城规模显现》。 先说《郑纺机家属院发生坍塌有关部门紧急组织抢险》。首先从本条新闻的内容来说,时效性强,可视性强,观众关注度也较高。其中又是重要领导(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都参加)活动,符合了时政新闻编辑头条长期以来的习惯,而且本条新闻又不同于平时的领导参加会议,或者日常调研工作的新闻,它有核心内容,就是郑纺机家属院发生坍塌了,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具有新闻价值。

再说另外一条新闻:《迎接十七大系列报道:郑东新区水域靓城规模显现》。本条新闻从重要性和可视性,以及政治性上来说,也都具备了做头条的条件。郑东新区是郑州市一个引人关注的正在建设起来的开发区,它的建设成就令人鼓舞。用郑东新区的建设成就迎接十七大的召开也符合新闻报道规律,而且从现在时政新闻的普遍编排规律来看,从中央媒体到各级地方媒体,经常采取这样的经验性、成就类、典型类的新闻做头条编排。 权衡三条新闻,《郑州新闻》的编排人员在遇到重大题材时,作出了大胆的决定:把《暴雨突袭郑州》放在头条。虽然它是一条天气灾难性的新闻,但它具备头条的所有要素:新近发生(今天早上),普遍性(全市),典型性(很少有),电视画面冲击力强(电视视觉需要)。而且,有了这场暴雨头条,让观众首先感受了全市的雨情后,紧跟其后的领导现场组织抢险,也有了新闻基础。 整期节目编排条理清晰,有新意 本期《郑州新闻》采用了串珠式的编排顺序,把好看的新闻按照一定的逻辑性分散开,中间穿插时政简讯、政策咨询。每个小章节又采取了组合式集纳式的编排技巧,使整期新闻节目高潮迭起,看点不断,错落有致,合乎受众的接受心理。 从整体看大致可分为五个段落:暴雨(冲击力强),信息咨询(市民关注),迎接十七大报道(重要),时政简讯(任务性领导活动),出租车恢复营运,记者调查,热线新闻(社会关注度)。第一部分暴雨的报道,既有客观的全面的雨情报道(暴雨突袭郑州),又有重要领导组织抢险救灾,察看灾情的现场,以及政府召开紧急防汛会议等内容。而在4条新闻中,关于大雨和抢险救灾的报道占了6分钟,收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第二部分中,市区内新增用地不许建设商品房、郑州市将建七大主题公园、郑州市将

专题片拍摄手法在时政新闻中的运用

专题片拍摄手法在时政新闻中的运用 电视专题片向来是高品质电视文化的代表,无论是政论片、新闻专题片、文艺专题片还是文献纪录片,往往具有一流的选题、高水准的拍摄剪辑、优美的解说词和配乐等属性。 时政新闻是媒体对时事政治领域题材的新闻报道,以领导人的内外事活动、会议等组成,在当下主流媒体的新闻节目里占有很大的篇幅。时政报道担负着传播党和政府声音的重大使命,是主流媒体重要的特色和核心内容。权威性、政治性、严肃性和敏感性是它的特点。 就是这样两个在电视领域里很少相提并论的节目类别,如今却正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全新的互动和借鉴。 首先开始变化的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栏目,这档代表着全中国时政新闻的标杆节目正吹来阵阵新风。我们在联播的头条看到了《走起!航母style》、在总理访问贫困户的时候看到光屁股小孩、在街头采访里看到了“你幸福吗?”“我姓曾”这样的“神”回答。这些让人惊讶的变化也给央视的收视率带了实实在在的高回报,据统计,新闻频道改版以来,收视率提升达 。 拍摄前做好功课,充分了解拍摄的整个过程,对要拍摄的内容了然于心,甚至可以提前构思一些镜头。2、要打好提前量,尽量不要仓促上阵,“早开机、晚关机”。3、熟练运用镜头语言,对事件的叙述条理清晰,符合逻辑。4、多用真实感最强的“长镜头”。 二、注意抓取细节 如果纪实风格是专题片左膀,那么细节就是专题片的右臂,两者都是专题片的基本因素。而细节在时政报道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所谓细节,就是指片子里那些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要做好鲜活的时政新闻,离不开生动的细节。细节往往是一条片子的动情点和出彩点,让严谨到有些刻板的时政新闻变得深刻和生动起来。这需要现场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捕捉精彩瞬间。还记得在今年年初的浙商大会上,著名浙商马云因为堵车迟到了,在握手的时候,夏宝龙书记和他耳语了几句。拍到这个细节后,我感觉有戏,随时保持开机状态。果然,在随后的讲话中,夏书记提到了这个细节,而我则录到了很精彩的对话场面。记者做出了一条新闻特写,非常生动。 要强化细节是需要一组镜头的。而且每个镜头的编辑都要经得起推敲,尽量贴近主题、突出主题。一个片子里要有几个让人过目不忘的镜头,例如:总理的旧跑鞋、领导看望群众时紧紧握住的双手、群众热切期盼的眼神等,都是非常有表现力的细节。能够起到渲染情绪、震撼心灵的效果。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抓具有典型性和感染力的细节,这样的细节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能够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还有就是要围绕主题选择细节,一个细节能否运用首先要放在主题背景下加以思考。看其是否让观众产生联想,从而能更好的说明主题和深化主题。 三、积极的视觉创新 说到视觉创新,首当其冲的就是构图。构图是视觉创新里面最重要一点,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从无限的空间当中寻找到最具有视觉价值的点,这是一个复杂的选择过程。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到集中,让片子具有形式感和美感,最终形成节奏。这些都可以通过构图来完成。构图的基本要求就是简洁、突出和连贯。这三点无论是对专题片还是时政报道都非常重要。绘画做加法,摄影做减法,看看现在中央领导的报道,陪同的人员越来越少了,背景越来越简洁,和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亲民务实的形象越来越突出。这其中,光线、色彩、运动、角度、景别等摄影要素都可以用来简化背景、突出主体。 画面构图的基本形态可以分为:静态构图、动态构图、综合构图。应该说,静态构图是构成

论电视时政新闻的作用

论电视时政新闻的作用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卫视的新闻节目中,时政新闻仍是主要被报道的内容。时政新闻地位如此突出的原因与我国的实际政治经济情况密切相关。我国的新闻媒体仍隶属于国家管理的范围内,各级电视台报道的新闻内容,特别是政治要闻都要经过政府的宣传部门监管,由此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国家的党政工作紧密相连。 一、时政新闻的界定 时政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新近发生的有关时事、政治的新闻,旨在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计民生。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新闻联播》是报道时政新闻的一个典型范例,1982年9月1日起,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由此开始奠定节目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在《新闻联播》中,时政新闻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会见、外交、会议、领导活动、宣传重点、公告等6 类。会见新闻,指领导人会见、接见国内知识分子、农民、工人等;外交新闻指,领导人出访、接见外宾,国外来访领导人等;会议则是围绕党政的各大重要会议,如政协会议、人民代表大会等;领导活动就是指领导人的考察、视察等活动;宣传重点则指国家政策在某一时间内的主要话题,如宣传“三个代表”思想时,对一些突出人物、现今事迹进行重点宣传。时政新闻在《新闻联播》中的占有重要的报道比例,以1999年和2000年11月的《新闻联播》为样本中可见,“时政新闻共有129 条, 占新闻总数的41.6 %;总时长210 分38 秒(12638 秒),占新闻总长度的52.3 %,即每天平均播出15 分02. 7 秒(902. 7 秒),超过节目一半的时间(1725. 3 秒);平均时长为1 分38 秒。时政新闻无论是播出条数还是播出时间, 都超过新闻联播三分之一的比例。”①由此可见,时政新闻一直都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而其报道内容也有自己的特点和方式。 二、时政新闻的特点 由时政新闻的定义可以看出,时政新闻可以理解为时事政治类新闻的报道,这首先就要求新闻要具有时事的特性。时效性一直是新闻价值的重要要素之一,而时事与时效性有所区别,尽管也要求在报道时间上与事实发生的时间趋近,但适宜性和时机性都是 ①新闻联播样本分析及研究

浅谈时政新闻创新(同名26265)

浅谈时政新闻创新(同名26265)

浅谈时政新闻创新 作者:王龙玉方青云发布时间:2009/06/19 来源:金华报业什么是时政新闻,有研究者指出:“时政新闻,就是时事新闻和政治新闻的简称。”在学术界,时政新闻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新闻学大辞典》中只有对政治报道的解释,即:政治报道是指对国家、政党和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会议、政治事件、政治外交及日常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报道,政治报道曾被称为“报纸的心脏和灵魂”,政治报道的范围很宽,外事、群众团体和宗教都可以包括进来。 对于时政新闻的界定,笔者大致赞同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丁柏铨教授的观点:时政新闻是从内容方面对一类新闻所做的界定,这类新闻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实做出报道。时政新闻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都是时政新闻,狭义上说的时政新闻主要指与大量的会议和各级领 导活动有关的新闻报道。[1] 一、时政新闻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时政新闻是媒体重要的新闻资源,特别对党报来说,时政新闻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产品。时政新闻的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报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就是权威性。然而,多年来党报形成的一些固定模式,严重影响了时政新闻的可读性,

更多的时政新闻在读者看来成了“流水账”、“记事簿”和“讲话稿”,读起来索然无味,以至于让读者敬而远之。 难道读者对时政新闻真的没有需求吗?调查 显示并非如此。2007年,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和新华社营销总平台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两会报道群众需求问 卷调查。调查中,多数群众“关注”或者“很关注”两会,共有37.7%的受访者选择“比较关注”,其次是“很关注”,占24.5%,两项合计占62.2%。而选择对两会“不关注”和“不太关注”的仅占13.2%。[2]这充分显示,群众对政治新闻拥有强烈的阅读需求。 这一结论从本报每周的上网新闻点击量排行 榜中也可以看出,从一年多的新闻点击量排行榜的参数看,关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时政新闻(比如两会报道、新政策的出台,领导的重要活动等)一经发表,都会位居排行榜的前列。可见,我们的读者和网友并不是不愿意阅读时政新闻,只是不愿意阅读与己无关、毫无新闻性可言的时政新闻。 事实上,时政新闻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党和政府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关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但是由于这类新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要求很高,报道受到诸

时政新闻编辑创新

时政新闻编辑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网络媒体的风起云涌,新闻事业在不断的深化改革,新闻编辑与传播的流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时政新闻在新闻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传递党的指导思想及国家政策有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更是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重要保障。在新媒体日益壮大的背景下,电视时政新闻要想发挥出真正的地位与作用,就必须加强编辑改革创新工作,在明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的基础上与时代同步,创新编辑工作,扩大时政新闻的影响力,以此提升时政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一、时政新闻的理论概述 时政新闻指对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既包含党和政府宏观政策方针及政治活动的政治新闻,也包含关乎民生、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时事新闻。因此,时政新闻不仅要做好党和政府决策、思想、方针及政策活动的有效宣传,还要将与民情民生密切联系的新闻信息传达给民众,并有效反馈至政府决策部门。时政新闻与其他新闻类型一样,都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时效性,并且因其新闻内容、性质的政治关系,时政新闻还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与客观公正性。 二、当前时政新闻在内容及报道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对时政新闻的理论概述中了解到,时政新闻是报道党和政府重大决策及活动的新闻,因其与社会民众生活的紧密相关性而具有较高的关注度。然而,当前时政新闻却在内容及报道方式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时政新闻编辑工作的顺利开展。 1.新闻内容较为单一。 从我国长久以来的时政新闻采编和报道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较多电视新闻记者都将时政新闻内容局限于国家会议新闻和国家各级领导所出席的活动的报道。从时政新闻报道的目标来看,其走向是正确的,但对时政新闻的深度价值表现不够,表现在时政新闻中会议领导讲话或访问活动与民众的联系、生活需求等没有表现出来,使得时政新闻的内容单化,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 2.新闻主题较为肤浅。 时政新闻主题较为肤浅与其内容单一有紧密的联系,因为时政新闻的内容主要是对国家会议及领导出席活动的报道,因而导致时政新闻缺乏有实质性的内容,新闻主题与价值不能深刻的表现出来。具体来看,我国时政新闻记者在采写时政新闻的过程中,重在对文件的罗列与领导讲话内容的呈现,忽略了对新闻内容主题的提炼,致使时政新闻主题最终肤浅的问题。 3.新闻报道方式较为落后。

探析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的创新策略

探析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 栏目的创新策略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探析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的创新策略 来源:《新闻实践》杂志 目前,国内各级电视台都有对应的时政新闻栏目,上有央视《新闻联播》,省一级有各省的“卫视新闻联播”,城市台则有本土的时政新闻栏目。本文以台州广播电视总台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台州新闻》为例,拟对城市台在时政新闻的创新和改进方面的探索作一番梳理。 打破时政和民生的界线 台州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有《台州新闻》和《百姓说话》,节目定位一目了然。在以往的操作中,《台州新闻》以传统意义上的时政题材为主,包括会议、领导活动、部门动态等等。前几年,《台州新闻》的收视率相比其他兄弟栏目,始终未见优势,我们一直在思考,一档栏目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去年,冰雪灾害、地震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时,各级电视媒体打破常规,推出大容量的特别报道,成为收视热点;全国“两会”、应对金融危机等相对较“硬”的题材,央视特别是二套经济频道则同样以普通民众的新闻诉求为报道出发点,满足普通民众的新闻需求,在影响力和收视率方面取得突破性的绩效。这一切,都让我们领悟到,题材不是局限、不是决定一个媒体和栏目成败的关键,唯有回归新闻本源、满足民众的新闻期待才是要害。今天的中国,胡锦涛书记可以和老区人民聊家常,温家宝总理可以在灾区群众家里炒菜,“官”和“民”从未这么接近过,阶层的隔阂从未这么淡化过。大环境如此,我们的电视新闻,为何还要固守“时政”和“民生”的界线呢只要是观众想了解的,只要是包含了有效传播信息的,都可以作为像《台州新闻》这样的栏目采制和播出的节目源。在这样的节目理念下,《台州新闻》既保持它原本的使命,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完成主要领导的活动、时政会议、重要部门动态的报道,同时也高度关注了社会民生,诸如应对金融危机、重大案件(震惊一时的“绿意”老总被杀案、“江南船王”枪杀案等)、群体性事件、热议话题(禁塑令的实行、养路费取消、燃油税提上议程)、甚至社会丑恶现象(大溪红灯区事件)等等。因此,栏目收视率维持在以上,稳居省内同类节目前列。 “规定动作”出新 作为地方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台州新闻》有很多硬性的报道任务。如何在“规定动作”范围内,体现出它独特的声音和存在价值并为观众所接受呢 主题报道动态化 主题报道,往往以重大社会事件和现象为背景和对象,担负着宣传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解读政策法规等重任,是每个主流媒体不可回避的题材和任务。《台州新闻》一年到头主题报道不断,我们的经验是,重大主题报道行动化、日常主题报道动态化。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台州新闻》以大型新闻行动的形式开展主题宣传。经过

浅谈时政新闻创新

浅谈时政新闻创新 作者:王龙玉方青云发布时间:2009/06/19 来源:金华报业什么是时政新闻,有研究者指出:“时政新闻,就是时事新闻和政治新闻的简称。”在学术界,时政新闻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新闻学大辞典》中只有对政治报道的解释,即:政治报道是指对国家、政党和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会议、政治事件、政治外交及日常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报道,政治报道曾被称为“报纸的心脏和灵魂”,政治报道的范围很宽,外事、群众团体和宗教都可以包括进来。 对于时政新闻的界定,笔者大致赞同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丁柏铨教授的观点:时政新闻是从内容方面对一类新闻所做的界定,这类新闻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实做出报道。时政新闻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都是时政新闻,狭义上说的时政新闻主要指与大量的会议和各级领导活动有关的新闻报道。[1] 一、时政新闻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时政新闻是媒体重要的新闻资源,特别对党报来说,时政新闻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产品。时政新闻的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报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就是权威性。然而,多年来党报形成的一些固定模式,严重影响了时政新闻的可读性,更多的时政新闻在读者看来成了“流水账”、“记事簿”和“讲话稿”,读起来索然无味,以至于让读者敬而远之。 难道读者对时政新闻真的没有需求吗?调查显示并非如此。2007年,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和新华社营销总平台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两会报道群众需求问卷调查。调查中,多数群众“关注”或者“很关注”两会,共有37.7%的受访者选择“比较关注”,其次是“很关注”,占24.5%,两项合计占62.2%。而选择对两会“不关注”和“不太关注”的仅占13.2%。[2]这充分显示,群众对政治新闻拥有强烈的阅读需求。 这一结论从本报每周的上网新闻点击量排行榜中也可以看出,从一年多的新闻点击量排行榜的参数看,关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时政新闻(比如两会报道、新政策的出台,领导的重要活动等)一经发表,都会位居排行榜的前列。可见,我们的读者和网友并不是不愿意阅读时政新闻,只是不愿意阅读与己无关、毫无新闻性可言的时政新闻。 事实上,时政新闻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党和政府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关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但是由于

时政新闻拍摄剪辑规范

浅谈时政新闻拍摄剪辑规范 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今天来到这里,台下有不少前辈、高人,实在是不敢谈什么“辅导”。各位领导同行邀请了我,我就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谈一谈自己9年来做时政报道的一点体会。今天我准备了不少的片子,结合实际来分析时政新闻拍摄、剪辑的一些要点。 时政新闻的常见类型,无非是会议、调研两大类。会议是静态的,一个会场,大家都坐姿端正,按照议程一项项进行。相对的,调研就是动态的,一般都要换几个场景,交流比较多。 首先讲一下会议类。会议类的片子,大家都能拍,机器架好,挨个人头扫过去就可以收工。但要拍的好,还有几点细节需要注意一下。 第一,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拍“全”,尤其是主要领导,镜头不要漏。这些都是最近我们的新闻联播里播出的片子,我拿来分析一下。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一条统战部的片子,问题在于,主席台就两个人,省委常委曾志权,还有省委统战部的常务副部长郭汉毅,这两位就是这条片里的NO.1和NO.2,但是,从播出的片子里,几乎看不到二号的身影,只有这样一个全景里有。可以看出来,参会的其他人至少都有一个中景的镜头扫过。唯独这场活动里的NO.2看不到。我还专门去查了这条片的原始素材,看到了其实有一号二号在一起的一个双镜。不过这个双镜是两人都在听的状态,不适合在这里用。所以,如果从比较讲究的角度来看,这条片就属于“拍的不全”。应该补一个领导在讲话的时候,两人的双镜,这样就会显得比较完整。第二个例子是汕尾台提供的这条片子,从播出片子里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

查查原始素材,就发现了问题。他们只给自己的杨市长拍了单镜,按照规矩,厅级干部是不可以在联播里出现单镜,所以后期编辑的时候这个镜头只能删掉,这样就出现了市里其他领导有镜头,而主要领导反而没出现的局面。对于市台来说,这应该就属于严重失误。我觉得在拍摄的时候,要“宁滥勿缺”,多几个镜头,多几个角度,素材多,“全”的要求也就更容易达到。统战部的这个例子,漏掉的的是一个厅级干部,一般对方也不会提出什么意见,但是从操作的规范来说,这条片子是有遗憾的。而且,如果真的出现漏出主要领导,可能就会出问题。这里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应该是15年的全国政协开幕,我们是拿央视的直播镜头来编,政协开幕时间比较短,央视在直播的时候,主席台在政治局委员这一排,只拍了一遍。当时省委书记是胡春华,他的旁边是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当时胡的状态没问题,低着头看报告,但是孟当时就在不停地拿手揉鼻子。我编的时候就觉得这个镜头不妥,领导形象不佳,于是也跟领导汇报,领导最后决定这一组镜头不要用了,出完七常委之后,镜头就过渡到台下,最后联播也是这么出的。结果刚播出完,不到7点省委的电话来了,问为什么书记的镜头没出?说今天是全国两会开幕,你们不体现一下书记是什么意思?那我们赶紧解释实际情况是怎样,镜头不好看之类,并且将原素材拍了视频发给对方。最后对方也表示了理解,不过还是要求赶紧改带子,重播的时候这个镜头一定要用上,体现书记出席。这个例子说明了在实际操作中,要先保证“有”,再去追求“好”。会议的新闻拍摄,主要领导一定要出齐,如果会议的时间比较短,镜头有瑕疵也

浅析时事新闻节目的创新

浅析时事新闻节目的创新 [摘要]时事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很重要的节目类型,是广播电视台对外宣传的重要门户和手段,因而不断提高时事新闻节目的质量,能有效提高广播电视台核心竞争力。本文就如何实现时事新闻节目的创新,做出具体阐述。 [关键词]时事新闻节目;创新;举措

序言 在科技化、电子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时事新闻节目,既要与传统媒体和兄弟台之间竞争,又要应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面对央视、卫视的绝对优势平台,地市级电视媒体,想继续保持自身优势,提高收视率,抢占市场,必须要有新的策略、新的手段。那么创新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时事新闻节目今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尽管目前国内很多卫视的品牌栏目,还在走模仿国外娱乐类节目的道路,并可以屡屡获得成功,但归根到底,哪个媒体创新得好,哪个媒体就能赢得观众。电视新闻媒体不同于其他新兴媒体,不但要抢市场赢先机,还要承担主流媒体宣传的责任,但以往旧的时事新闻节目形式和说教方式已经令观众乏味甚至抗拒。题材的转变和挖掘,形式的变革和创新,迫在眉睫了。 经过多年的发展,时事新闻节目不断改进图像、声音的传播技术,从专业方面丰富了时事新闻节目的内容和结构,将现场直播、专家评论、新闻策划等新闻报道方式有机地融合进节目当中,既让观众感受到与现场同步的新闻真实性,又通过各种专家评论、事件回顾等方式深度剖析解读。但是新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比如对新兴题材的把握,对常规报道的创新,都是很棘手地摆在每个电视人面前。 访谈节目是有情感有倾向的,通过真正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再有深度有经验的记者,在面对新闻事实和现场时都很难将自己完全的“置身事外”。那么一旦深入进去后,记者的情感和思维就会融入时事新闻节目当中,有的甚至会随着采访人物或者实践的情感或者立场去考虑问题,这样就很难客观反映新闻事实。那么就需要更有深度的专家来对新闻本质来进行解读和剖析。 由于受到新兴媒体的影响和网络社交工具的冲击,电视节目也往往做成了快餐式的新闻节目,不懂得利用自身特点发布权威深度的信息,一味的去和其他媒体拼快而不是拼好,节目质量和画面质量的标准也降到了“有就行”的标准,殊不知,这是以自身劣势和别人的优势去竞争,既练坏了团队,也降低了自身的竞争力。 创新是时事新闻节目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观众对时事新闻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追求数量的增加,而且追求更高的新闻价值。时事新闻节目只有创新,才能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要求。

论地方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

论地方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 新闻编辑工作是整个新闻工作的关键,也是新闻报道创新的灵魂,尤其对于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要想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提高新闻编辑的能力和素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从目前地方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的现状谈起,分析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的改革措施。 标签:新闻编辑;地方电视台;工作创新;改革措施 如今,广播电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观众对电视节目尤其是时政新闻报道的质量要求愈来愈高,这就对广播电视行业的新闻编辑提出了高难度的挑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地方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闻节目,新闻节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方电视台的发展问题,所以地方电视台需要不断创新其新闻编辑工作,从而更大地提升节目的竞争力。 一、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简介 新闻编辑是以电视新闻素材与新闻稿件为基础,通过策划、组稿、优选、组合等一系列脑力劳动获取一个新闻集成,并利用电视媒介传播给广大群众。简单来讲,这完全是一个创作过程,融合了电视新闻编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 二、目前电视新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节目时效性差,观看价值低 地方电视台由于新闻采稿手段和机器设备方面的现实,新闻的时效性往往很难保证,观众大多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手机、手机报、纸质报刊等媒介对新闻事件早已知晓,长此以往,观众就会对电视新闻节目失去兴趣。 (二)新闻编辑方式陈旧、单一,观赏性差 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栏目经过多年发展,普遍还是千篇一律的传统模式,无论是报道方式还是编排效果,毫无创新元素纳入,内容方面没有新鲜感,忽视了新闻维度的多元化,新闻的选择和传播报道局限在本地,缺乏社会多角度的报道,不能和观众日益增加的观赏要求保持步调一致,观众对节目失去兴趣,出现审美疲劳,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也就无法保证。 (三)新闻编排混乱,内容空洞 如今,很多电视新闻编排较为混乱,新闻安排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不能准确体现新闻编排者的主体意图,不利于观众理解的深化。电视新闻是进行信息传递的有效载体,能够将人们所不知道的重大信息告诉给电视观众,但是,当前的一些电视新闻,内容过于空洞,并且没有什么实际的新闻价值,枯燥乏味,让电

(完整版)关于电视新闻摄像的几个要点

关于电视新闻摄像的几个要点 电视新闻拍摄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第一个技术步骤。由于技术运用和表达要求的差异,电视摄像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纪实性)摄像和虚构(创 造性)摄像两大类。 新闻摄像侧重于新闻性,不在影像美学方面有苛刻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突发事件现场,有时甚至连画面稳定、亮度等基本技术要求都可以忽略,最为遗憾也是最为可贵的是,新闻摄像不能重新而来,除非是不影响新闻性的组织拍摄。 在拍摄前,一定要提前对所拍新闻的报道主题、报道角度以及相关切入点的情况了然于胸,才能理清思路;其次,在拍摄时,一定要以后期编辑的思想来构思相关的镜头。!!! 具体就当前我国的新闻类型来说,主要分为三类:时政新闻、主题报 道、事件新闻。 一、时政新闻拍摄要求 (一)会议新闻 1.拍摄会议时必须要有以下镜头: A.主席台:正面全景 B.领导人:副省级以上领导单人近景(讲话和听会的镜头都要有),特别注意要抓拍领导人发言时,表情和手势等营造气氛的镜头(正、

侧面多角度)。小全画面的拍摄,要分主要领导讲话和不讲话时拍两组。 C.主席台其他人员(包括各州市主要领导):两人以上卡或者摇镜头。 D.会场:(带会议横幅的)正面全景、左右侧全景和中景。听众分切镜头、由主席台摇到听众席的镜头、听众席的全景(站在主席台上或适当的位置拍摄固定、摇的镜头)。若会议内容较长,应增加听众画面的拍摄。 注意:会议新闻的画面一定要饱满、整洁,尽量避免会场工作人员及服务人员等进入画面。 2. 拍摄人物时对景别的要求: A.领导人近景画面中要避开并排坐的其他人,更不能切半个人,画面要饱满,主体突出;主要领导人要求有正面、左右侧面、讲话和不讲话时的近景。在拍摄主要领导人时,应避免在有损领导人形象的角度拍摄(背景上的树枝、窗格,前景桌面上的话筒、花束、茶杯,领导人面部缺憾、领导人或其后排人物的小动作等)。不需要单独给镜头的领导,可以两个或多个人分切或横摇。(若领导职务有较大差别的,可从职务高的单人近景拉到两人或双人近景拉到三人中景落幅)。 B.听众一般不出单独镜头,有在认真记录的听众,可以出特写(从笔记本拉出的),特别要注意的是画面中不要出现打哈欠、睡觉、揉眼睛、喝水等杂乱的动作。 C.根据会议的具体情况,要把握好摇镜头和起落幅的节奏,起落幅要左右对称,并且要有足够的长度。

时政会议类新闻拍摄的几点体会

长期以来,时政会议新闻都是地方电视台、特别是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重头戏”。随着电视媒体改进文风的力度不断加大,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时政会议新闻的数量、时长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缩减,而质量却有了显著提升,会议新闻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了多种创新。对电视摄像记者而言,拍好每一条会议新闻,这既是一门必修课,也是摄像基本功的重要体现,作为一名年轻的电视新闻工作者,笔者有如下几点浅薄的体会。 1 做好前期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时政会议类新闻具有不可重复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倡导精简会议,改进会风,让地方时政会议数量减少、时长缩短,这增加了采访报道的难度。县、区级电视台采访记者,一般都是单独行动,集文字与摄像于一身,做好采访前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防止“新闻事故”的发生,当班新闻主任必须提前半天将会议采访任务落实,在会前一小时再次提醒记者,以防止记者遗忘或迟到。在出发前,记者必需再次检查摄像机、存储卡、录音笔等设备有无故障。为保证电视画面的稳定性和图像质量,在有条件的会议现场,应尽量携带摄像三脚架,如会议现场灯光昏暗,则须携带采访灯。如有可能,对一些主要领导的会议,可事先向“两办”询问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现场情况,并提前到会场规划好拍摄角度,调整好摄像机的滤色镜、黑白平衡和光圈。 2 把握拍摄时机,抢抓优质画面 时政会议画面拍摄的时机把握和选 择非常重要。首先,出席会议的每一位 领导,画面必须拍摄到位;其次,出现 在电视画面的所有人员,精神状态必须 饱满。在面对几十人,甚至几百上千人 的情况下,如何抢抓“优质画面”是个 技术活。一是在会议开始前五分钟,记 者必须完成所有准备工作,进入工作状 态,会议一开始,要抓紧拍摄会场全景 和领导镜头。因为此时,是参会人员精 神最为饱满的时段,所以这时机抢抓的 全景是最为优质的画面。二是完成全景 拍摄后,要立刻将镜头对准参会领导, 以防领导中途临时有事离场,造成画面 缺失。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曾经在一次 全区重量级会议中,遇到领导中途临时 离会的情况,后虽通过后期处理将小全 景镜头放大突出了这位领导,但画面质 量很不尽如人意。同时,要注意从不同 角度在领导听、写时各拍摄一组镜头。 三是记者在拍摄的画面中,尽可能将会 场工作人员服务时的场景避开,保持会 议画面的严肃性。会场中如有个别参会 人员接听电话、相互聊天、抽烟等情况, 要注意变换拍摄角度,防止此类画面在 新闻里出现。拍摄领导讲话时,要等待 领导脱稿讲话抬头时再进行拍摄,确保 所有镜头抓取到最佳一面。 3 画面力求规范,展现完美形象 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电视新闻 画面语言的运用,让观众的感受更加直观。 在拍摄会议画面时,要力求做到景别的丰 富和到位,有序搭配,为后期剪辑提供充 足的画面素材。一是突出主题。会标的内 容就是会议主题。拍摄会场全景时首先要 突出会标,并注意会标的位置,避免会标 不居中或出现歪斜、不完整等情况;二是 突出领导。领导是会议的主要角色,拍摄 领导特写画面一定要饱满,要从讲话和不 讲话两种状态下拍摄,要在领导面部表情 状态自然时进行拍摄。杜绝领导不雅动作 出现在画面上的情况发生。一般情况下, 避免俯拍和仰拍,确保在正面和左右侧面 进行拍摄。如话筒位置较高,在领导讲话 时有遮挡面部情况,则最好从两侧进行拍 摄。三是突出效果。在召开重大会议时, 主席台上会有多排座位。此时,拍摄前排 领导必须观察后排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免 某个举动影响整个画面效果。四是注意主 次。在出席领导较多时,除完成主要领导 特定镜头拍摄外,其余领导用两人以上一 组的画面进行固定拍摄或摇动镜头拍摄, 起幅落幅要左右对称、速度一致,相同级 别领导要景别一致,镜头运动要从领导排 名顺序从前往后的方向拍摄。五是上下兼 顾。会议报道除领导镜头外,也需要拍摄 大量参会人员画面。在领导画面拍足后, 台下的参会人员则以一排或多排的形式出 现,并注意画面时长,以防后期剪辑时出 现画面不足的情况。 4 捕捉精彩细节,提升传播效果 会场记者既是工作人员,也是参会 者,更代表着电视观众。在会议拍摄过 程中,记者要善于抓住会场内的细微细 时政会议类新闻拍摄的几点体会 戴启健 (作者单位:盐都区广播电视台) 摘 要:时政类新闻报道传递党的声音,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宣传形式。“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让电视新闻媒体对时政类新闻报道有了更深的认识。严谨的工作态度,优质的画面保障,独有的电视语言,大大增强了时政新闻的可看性,使老百姓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国家大事。 关键词:时政新闻;创新形式;宣传效果;新闻拍摄 (下转第82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6817239.html,时事政治时事新闻

国内外时事新闻

一、国内热点新闻: 针对新研发的H7N9禽流感基因疫苗,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教授徐建青昨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临床评价分为三期,至少需要六年,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风险。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附设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7日发布消息称,H7N9禽流感基因疫苗已在上海初步完成研发,目前进入临床实验申报阶段。徐建青告诉本报,该团队研发的疫苗采用基因技术。具体方法是,尝试把H7N9的主要免疫原基因H7植入到成熟的疫苗载体上,相当于存进保险柜里再放到人体细胞中,由于病毒的膜蛋白结构不会被破坏,可以有效激发人体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30只实验小鼠在接种疫苗后再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30天内无一致病。 目前,我国博物馆馆藏文物腐蚀率超50%,然而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仅占博物馆业务经费的5%左右。昨天,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为了缓解文物腐蚀的严峻现状,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基地将落户故宫。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开展了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专项调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进行此类科学技术基础专项调查。 财政部等部委近日发出通知,从2018年1月1日起,对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纯电动专用车、燃料电池汽车车型的补贴标准调整为:2018年在2018年标准基础上下降5%,2018年在2018年标准基础上下降10%。通知指出,现行补贴推广政策已明确执行到2018年12月31日。同时,为加快新能源汽车

产业发展,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大气污染治理,经专家审核,沈阳、长春、哈尔滨等12个城市或区域被列入第二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地区名单。2018年北京市首期小客车摇号申请中有1701人申请新能源车配置指标,超过指标配额。 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于6日完成补给和接新队员上船的任务,离开阿根廷的乌斯怀亚重返南极,8日凌晨左右抵达南极半岛海域的作业站位,连夜展开了多种海洋科学考察作业。根据计划,本航次中国科考队将在南极半岛海域进行4个断面、33个站位的综合科学考察,目前已完成一个断面的综合考察。 二、国外热点新闻: 数字存储设备越来越普及,由此带来的泄密忧虑也越来越多。据新加坡《联合早报》9日报道,美国军方将斥巨资研发能让电子设备在丢失或特定条件下自毁的技术,就如好莱坞大片《碟中谍》那样,录音设备在传达任务详情后会自动销毁。报道称,五角大楼科研机构已同承包商签订超过1700万美元的合约,研发新技术以防止微电子传感器和其他设备落入敌人手中。在《碟中谍》系列电影中,主角总是通过录音设备听取机密指示,接着这种设备会“在五秒钟内冒烟并自动损毁”。 经验分享:虽然自己在这帖子里给大家发了很多感慨,但我更想跟大家说的是自己在整个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的经验的以及自己能够成功的考上的捷径。首先就是自己的阅读速度比别人的快考试过程中的优势自然不必说,平时的学习效率才是关键,其实很多人不是

浅谈时政新闻拍摄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O N GN A N C H U A N B O实务探索——新闻采编浅谈时政新闻拍摄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池毓混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一般重要的会议、领导视察、调研类的时政新闻是各级电视台新闻 节目的主要内容。现阶段,这些重要的时政新闻却无法吸引观众眼球,无法满足观 众需求,无法真正做到“三贴近”。那如何拍摄好时政类新闻,笔者在总结多年的拍 摄经验基础上,谈谈对时政新闻拍摄要做到的几个细节。 关t词:时政新闻拍摄细节镜头语言 大众从生活中了解到的时政新闻,主要是反映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方针政策、报道国家或地方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等的新闻。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到全省各地市的地方“新闻联播”,都是时政新闻报道的主阵地。 然而,大多数电视观众对时政新闻画面的评价是“单调、刻板、不鲜活”、新闻“多、长、呆、空”,无趣不好看,没有反映基层实际”,觉得这样的新闻是给政府官员看的而不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久而久之就会无形中拉开电视新闻节目与观众的距离。不仅使收视率下滑,更重要的是在宣传贯彻落实一些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事关民生的具体决策、措施时,无法起到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 时政新闻不同于其他新闻类节目,是一个无法根据你的要求进行摆拍、重现的过程。那么,究竟怎么拍摄,运用怎样的画面语言才能将时政新闻鲜活起来,让广大受众接受呢? 一、对拍摄曹的准鲁工作 (一)检查设备 摄像记者在出发前首先要检查携带的设备是否齐全,设备是否正常,比如磁带有没有带足,摄像机电池有没有充满等。到达现场,提前调试摄像机机位、摄影灯、机头灯等必备工具,做到有备无患。除此之外,摄像记者在出发前注意自己的着装是否符合现场拍摄场景,尽量穿正装,方便工作。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场面,应事先向组委会详细了解情况,询问拍摄人员应注意的事项,为顺利拍摄做好充足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二)对拍摄对象的了解 时政记者与拍摄主体大多是一对一的工作关系,这类拍摄主体一般是长期拍摄对象,所以我们平时要做到对拍摄主体全面细致的观察。要对拍摄主体的言行,站立、行走、坐姿等肢体语言进行细致观察和总结,拍摄出最具有鲜活力的一面。 (三)对拍摄现场的调整 在拍摄前,摄像记者对拍摄内容要充分了解。比如,召开的主题是什么?背景有什么要求?现场发布哪些重要信息?参会人员有哪些?现场会议的流程环节、摄像机机位的如何摆放、参会人物的级别、发言人有谁等,都要预先掌握情况,提前在脑海里设想现场需要拍摄的画面,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现场顺利工作。在会议开始前,最好能尽量提前到达现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试好话筒声音、光线等,达到最佳的声画效果。同时,在拍摄会议新闻时,提前到会场,对会议现场的座椅、话筒、桌签、水杯等物会影响构图拍摄的物品摆放,进行细微的调整,使其在图像的构图里不会喧宾夺主。如果话筒太高,桌面上的水杯、矿泉水瓶、毛巾等,摆得满满当当,当拍摄主体坐下时,这些摆放物体却影响画面的干净简洁,遮挡在对象脸部、颈部、胸部,画面突兀,严重地破坏主体画面表现力。而在拍摄过程中无法避掉,这样拍出的画面就显得太随意、凌乱。因此,在拍摄前,根据实际情况,要对现场环境的布置进行微调。 (四)与文字记者的良好沟通 摄像记者在拍摄前要与文字记者进行沟通,知道应该用 2013年第9期(总第109期)东南传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