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有些人误以为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楷、行、草为顺序,其实不然。

一、书法艺术的产生

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已体现出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整齐且笔画粗壮,起笔、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曲直变化丰富。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每字的大小匀称,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毛公鼎》、《散氏盘》是其代表作。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艺术绚烂多彩的局面。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毛笔表现力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要素──书者的情性、审美趣味、用笔技巧等。从尚存的这一时期的“石鼓”拓片中看,结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规律性,笔画遒

劲凝重,结构茂密浑厚。“石鼓文”开始向小篆转化。它不仅是以后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刂”,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书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章草”。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宣和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存焉。”即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楷书),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了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是行书。至此,汉字的几种书写形式均已产生,写字也不仅仅在于实用,美感和享受也成为发展的动力,书法艺术进入成熟时期。

三、书法艺术的成熟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发展中,书法艺术形成如下特点:其一,草、楷、行各体已完全成熟,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后世的技法在此基础上虽有所丰富和变化,但不再有本质突破。三国时期汉字书写发展为真书阶段,真书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书体,一般认为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正体,是“楷模”,因此一直流传至今。其字方笔直势渐占主导地位,横笔尽量少作或不作燕尾笔势,撇捺亦不向上挑出并缩短长度。钟繇被尊称为“楷法之祖”。东晋王羲之,正、行、草各

体皆精,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是这一时期的精品。其二,书法走向完全自觉的阶段,书法在社会各阶层普遍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欣赏对象。史载:师宜曾在酒店壁上作书,观者纷至,致使酒店兴隆。其三,文人有意识地追求书法之美,把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并在技法功夫、审美风貌上孜孜以求。书法艺术上出现了贴与碑两种不同的风格,呈现出婉丽风流和雄奇朴拙的书法艺术境界,尤其是楷书和行书,已达到成熟阶段。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大批文人荟萃江东。美丽富饶的江南风光,使书法家们在艺术上更讲求遒润婉媚。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博大气象所形成的唐人激越的胸襟和心态,在书法艺术上体现为洒脱奔逸、恢宏宽博的气势。唐代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楷书,今天仍有“学习楷法从唐入手”的说法。其代表作有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它们或壮美森严,刚正厚重,体现郁郁盛唐气象;或骨力劲健、均匀而瘦硬,体现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有唐一代我国书法艺术进入全盛时期。

四、书法艺术进入个性化时代

宋以后,字体已无大的建树和突破,仅在原有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以发挥个性为主。宋代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统治者重文轻武,书法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随意挥洒的行

书尤为盛行。著名的是宋四家:苏东坡的书法书卷气极浓,给人以超脱世俗之感;黄庭坚的书法体势异常开张,以特别紧密或特别疏松作巧妙对比,在豪宕中不时露出韵致;米芾因其生性倜傥不羁,以顿挫为含蓄,结构矫侧练达,神采淋漓;蔡襄的书法也有新意。元代书家、画家集于一身者居多,书家不事丹青尤可,画家则决不可不习书法。中国画有题跋文款即始于元代,这对后世的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极为深远。明初几位皇帝如朱元璋、朱棣都喜爱书法。国家设有中书科,凡能书者,授官中书舍人,在内阁中办理文书。但是,明人书法基本上为元代书法的延续,没有大的突破。清代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书坛渐成“帖学”和“碑学”二水分流的局面,导致了书法流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分化。清初四大家:汪士宏、何焯、陈亦禧、姜宸英,他们专以帖学取胜,在当时的士大夫文人中影响很大,不少还是宫廷书家。同时由于他们过多的沾染馆阁习气,终不免走下坡路。游弋于碑帖之间的书家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有诗、书、画三绝之美誉,书初学欧,染馆阁习气,后仿黄山谷,又受石涛隶书影响,揉入画兰、竹之笔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现出前碑派破帖的特征。

但是,清代书家们将中国书法艺术两大传统较完整地开发出来,对中国近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传承作用。如: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广义舟双楫》是碑学的重要理论著作,对碑学及碑学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中国绘画的起源上来看,最早的绘画约产生与四到八千年前的仰韶彩陶,这些绘画图案基本上是刻在陶器上的。上面的图案主要有蛇、鱼、鸟、虫、蛙等,这些图案都是一些带有生殖崇拜暗示的意象符号。我们会想,为什么最早的中国绘画图案是这样一些带有生殖崇拜意象的图案呢?在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对于很多自然现象包括人类是怎样来的都是弄不清楚的,慢慢便产生了一种朴素的生殖崇拜的观念,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于是经常举行各种祭祀巫术活动来祈求上苍的保佑,这些刻有鱼、蛙、鸟虫等意象图案的彩陶是祭祀中的重要供品之一,也是远古人类生殖崇拜的潜在反映。

同时,中国绘画的诞生与发展,从功能目的上来讲,也是带有着鲜明的政治目的的,祭祀逐渐发展为统治者宣扬神灵观,实现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这些绘画图案一开始就间接的充当着统治阶级“助人伦,成教化,测幽微”的政治宣传功能。中国绘画通俗的讲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美术”,中国古代的“美”字从外在结构上上来看,其含义是一个穿着羊头的人在跳一种巫术舞蹈,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最早的绘画活动与中国的祭祀和礼教仪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带有着很浓厚的神秘色彩和政治教化的特点。这是从起源功能上来看。

那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绘画附着的载体日益丰富,不仅仅是在陶器上,龟壳、青铜器、铁器、玉器、帛巾、麻布、木材等等材料上都附着有各种各样的绘画图案,直到汉朝造纸术诞生之后,中国绘画实现了最为丰富有效的发展。特别是宋朝的文人画,一度达到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顶峰的造诣水平。这是从中国绘画的载体上来看。

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又有哪些艺术特点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一般来讲,人物画是最难画的,山水画次之,最简单的是花鸟类。

从构图上来看,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图象中的长宽比例经常是“失调”的,因为中国画历来重视表现图画的意境画者的主观情趣,而对构图的把握往往不够重视。

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西洋画多用焦点透视法,好比照相

一般,固定在一个点上,摄进取景框里的便可以显现出来,没有摄入的也便不可能表现在图画上。

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视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这种透视方法在中国绘画中是经常使用的,它的优点在于能有效的表现画者的心理感觉,缺陷在于构图缺乏精确性,常常导致画中的物象比例失调。

另外,在用笔和用墨方面,中国绘画非常讲究。用笔方面,什么时候该重、轻、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中国绘画都

是很讲究的。要达到用笔的流畅准备以及运用自如,很重要的在于平时的绘画训练和经验积累,非一时能全面掌握。

另外,中国绘画非常注重用墨的浓淡相宜,用墨是表现绘画主旨的灵魂之所在。特别是中国水墨画,浓淡非常讲究,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通常来讲,全浓全淡是没有精神的。绘画中要有效的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同时,浓还有最浓与次浓之分,淡还有稍谈与更淡之分,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墨之法。画者需根据作图的实际需要通过浓淡的有效组合来表达画者的主观情趣和精神风格。用墨到位则作品充满生气,用墨单一则很容易造成全副作品风格意境的丧失,用墨的合宜是中国水墨画的灵魂之所在。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以期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谈的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随着时代的前进,中国绘画的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表现力进一步增强。这里不多讲了。

(二)中国绘画的欣赏

那么,了解了中国绘画的这么多特点,我们又应该怎样来欣赏中国绘画呢。如果了解西方绘画史的画,我们知道西方传统绘画异常重视绘画的技法,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就说过这么一句话,“绘画是一门科学”。

达.芬奇是我特别佩服的一名画家,他的英文名字在香港台湾地区翻译成达.文西,和本人同名,很是荣幸啊。在他的绘画生涯之中,他是秉承着这种“科学”的理念来作画的。达.芬奇十四岁的时候开始画画,一共活了67岁,画了50多年的画,他差不多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来学习透视法,所谓透视法,就是要非常精确的把眼睛看到的事物很准确的在平面上展现出来,注意物体的明暗度、空间关系以及人眼与物体的距离关系、画中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都非常注重。他还花了很长的时间来研究解剖学、几何学等知识来完善他的绘画技艺。总结说来,西方绘画是非常重视客观的真实。

我们在平时看到的许多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就带有这样鲜明的特点,许多画画的与现实异常的接近,非常逼真,与照相机照出来的照片几无区别了。

那么中国绘画是不是这样的呢?中国绘画恰恰相反,它是不大重视客观的真实的,它更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情趣和内在修养。技术之事在短期内可以掌握,而修养之业则决不是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途径而完成的。

前面已经谈过,中国绘画特别重视意境风格,也就是注重画家的主观真实,以画抒发胸臆。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个人认为,中国传统绘画在欣赏价值方面很多时候是远远超过西方绘画的。一副画画的再怎么逼真形似于实物,但是没有精神不能激发读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这副画基本上就是失败的。相反,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画是非常具有欣赏价值的,它有思想有灵魂能够反映出不同作者的不同心声,这是难能可贵的。

欣赏中国绘画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它的时代背景。绘画的文化价值很重要则在于它的时代历史价值上。欣赏绘画作品时,要特别重视它的时代性。其实,不光是中国绘画,欣赏西方的经典绘画作品,无不要联系它当时所处的时代。

达.芬奇《蒙那丽莎》

文艺复兴时期的《蒙那丽莎》是当时的经典之作,我们知道,文艺复兴之前是欧洲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最为黑暗愚昧残暴的时代,神权至高无上,文学、美学、艺术更

不用说绘画,一切都沦为神学的婢女。直至文艺复兴,理性启蒙,人性要大力摆脱神性的束缚,于是在绘画上,一大批主张理性呼唤人性的绘画作品产生了,《蒙那丽莎》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伟大作品。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它的价值之所在。其实,在今天许多的作画者完全可以画出与《蒙那丽莎》一样形似的作品抑或超过于它,但是时代已经不同了,《蒙那丽莎》如果诞生于今天,绝对将是非常平常普通的作品,而放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它则成了当时最伟大的经典画作之一。

我们再来看中国绘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异常兴盛。联系当时的时代特点,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官场腐朽,造成了一大批失意的文人。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失意于政途,入世受阻,退而归隐,出世飘逸,放浪形骸之间,寄情于山水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时候的山水画都带有着鲜明的道家风采,超然物外,空灵无为,这些特点一方面与中国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社会现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到了唐朝,宗教壁画兴盛,这和当时佛教的繁荣是密切相关的。

宋元时期文人画开始兴盛、风俗画也开始流行。宋朝党争激烈,政治黑暗,国家积若,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政见分歧严重,两派在北宋政坛上争斗几十年,这期间又产生了一大批失意的文人,许多文人投身到绘画中来。从而导致宋朝文人画的兴盛。文人画与之前的绘画相比,更富有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它把诗歌、文学、绘画、书法、印章四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中国绘画的艺术水平一度达到历史上的颠峰时刻。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一,他不但精通书法、绘画,文章更是千古第一,他主张绘画有两点基本原则:第一,神似重于形似;第二,诗境通于画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作画理念在当时极为流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的绘画心境在技法之上,绘画史上称为“前文人画”时期;第二时期,主要是宋元时期,此时的绘画心境与技法基本融合,也正是真正的文人画时期;第三时期,明清时期,心境落后于技法之下,作品中的超逸风格逐渐滑入世俗之中,画

画的人多半不是为了趣味兴致来作画,而多是为了糊口谋生存,绘画的格调境界大为下降,这一时期也称“后文人画”时期。当然,这是大体上划分,历史上在明清时期还是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文人画家,譬如以唐伯虎为首的“江南四大才子”等等。

宋元时期的风俗画也是颇为盛行的,代表作有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明指的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富有粉饰升平的涵义。风俗画的兴起,与当时经济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风俗画由于构图复杂,人物繁多,景致丰富,操作起来非常难。一般的人很难胜任,创作风俗画的多为宫廷里的画师以及经历过长期绘画训练的技工画者,非一般的文人所能胜任。

这里顺便再谈一谈文人画,中国古代的文人,多希望“学而优则仕”,心力多在读书之中,真正擅长画画的不是很多,他们的绘画技法多是较为幼稚粗糙的,一般只能画些花、鸟、草、石之类的简单事物,以及像“梅、兰、竹、菊”四君子般能有效表达他们的旨趣同时又简单易画的事物。像一般的大型风景画或者复杂的风俗画,文人们多半是胜任不了的。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宋元文人画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更好的区分文人画与风俗画的不同之处以及优势之所在。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读后感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读后感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 终于结束了一段时间来的忙忙碌碌,偶得闲,携一本感兴趣的书,沏一杯清清的茶,独享着宁静,一时间全身心彻底的放松,而思想 可以任凭自由放纵,这种感觉真是美妙,所以忙碌后读些自已感兴 趣的书是极好的一种调节,《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 从幼小开始便对书法有种特殊的爱好,不知怎的,可能是受祖父的 影响,虽然祖父并没手把手教我练字,但自已也不自觉得自我把玩,这也许是dna的作用吧,今天闲逛了下书城看到一本《从书法看中 国文化》的书,突然眼晴一亮,凭着对书法的爱好,对这样的标题 觉得很是新颖,在这之前没看到过单从书法方面聊中国文化的书籍,所以带回家一气拜读完。《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是韩家鳌老 师编写的旨在向青少年及外国朋友透过书法这扇窗了解中国文化的 一本捷径之作,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中国悠久的文 化历史长河中,它独树一帜,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 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书开篇就铲述书法是奇妙的艺术,从书法最 基础的汉字开始进行说明,首先汉字是方块字,虽然人类文明起初 都由象形文字开始记录信息,但后来如古埃及文,巴比伦文都走向 拼音化,只作为纯粹的符号,而汉字固定在了形体上面成为方块字,线条比拼音要丰富得多,而且单一汉字就能表达丰富的意思;其次 汉字用软笔(毛笔)书写,毛笔富有弹性,使得字体线条极富变化;接下来讲了汉字的形体构造,主要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然后讲了汉字的演进,篆、隶、草、楷、行,读 后感《《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14149483.html,)。 讲了构成书法艺术基础的汉字后,开始介绍相应的辅助方面,主要 是文房四宝,接下来讲了如何执笔运笔的方法,讲究笔势,即在运 笔的过程中要把握将速度、力度、圆度完美的结后,之后提到结构 和章法,写字之前要考虑全局“意在笔前,然后作字”,首字要统 领全篇,行气贯通,字距行距协调,突出主笔,不能轻视最后一行 或一字,讲究题款,印章。在对书法艺术了解后,作者开始为大家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发展历程秦代书法: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汉代书法:从公元前二零二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 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宋代书法:从公元960 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 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 米芾《书史》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 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有些人误以为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楷、行、草为顺序,其实不然。 一、书法艺术的产生 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已体现出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整齐且笔画粗壮,起笔、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曲直变化丰富。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每字的大小匀称,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毛公鼎》、《散氏盘》是其代表作。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艺术绚烂多彩的局面。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毛笔表现力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要素──书者的情性、审美趣味、用笔技巧等。从尚存的这一时期的“石鼓”拓片中看,结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规律性,笔画遒

劲凝重,结构茂密浑厚。“石鼓文”开始向小篆转化。它不仅是以后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刂”,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书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1,中国画的分类: 技法不同:工笔画,写意画 题材不同: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2,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点: 人物画:传神写照 山水画: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知识补充]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鉴赏(一) 在人类早期活动中,文字还远未形成以前,就已有了绘画的萌芽。大约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彩色陶器上画上各种图案花纹,或一些动物的形象。把过去的历史记载和近年来考古发掘中出上的文物对照来看,我国的绘画艺术在战国时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最突出的例子便是1949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中 出土的一帼晚周帛画。画着一个侧身而立的细腰长裳的女子,合掌敬礼,左上方为乘龙跨凤升天之像。画家运用细劲有力的线条,生动地描绘了仪态端庄的女子,矫健腾飞的龙凤,表现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能。但汉以前的绘画,笔墨简略,构图还未臻复杂。

秦汉时代,对画工和画家作了不少记述。汉元帝时的 御用画工毛延寿,就是一个很好的肖像画家,把人物的像貌和年龄特质都能画得很逼真。同时汉代石刻如画像石、画像砖等,存世很多,所以汉代又可以石刻艺术为其特征。另外在辽宁的辽阳、营城子,河北望都等地发现许多汉墓壁画,说明汉朝的壁画也开始盛行。从汉墓壁画的表现手法和特点来看,大都以朴实的墨线,勾出形象的轮廓,然后用朱、青、黄等明快的原色加以点染,具有技法古拙而风格鲜明的特点。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文史箴图》,是为西晋诗人张华《女史箴》一文作的几段插图,在我国是最早的卷轴绘画,在中国和世界画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魏晋南北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勃兴期。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西等大画家,蔚然并起,他们继承秦汉艺术的传统,并大大发扬创造,后人对他们的评语是:“张得其肉,陆得 其骨,顾得其神。”说明三人各有其独特的绘画风格。顾画中的线条,具有连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特点。历代画家称顾的用笔“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或是“青云浮空,流水行地”。陆是顾的学生,画中的线条有连绵不断之状,而被人称为 “一笔画”。从文献记载获知张僧繇作画时,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有点像后来的速写法,后来人将此种画法与顾、陆连绵不绝的一笔画加以比较,则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 终于结束了一段时刻来的忙忙碌碌,偶得闲,携一本感兴趣的书,沏一杯清清的茶,独享着宁静,一时刻全身心完全的放松,而思想能够任凭自由放纵,这种感受真是美妙,因此忙碌后读些自已感兴趣的书是极好的一种调节。从幼小开始便对书法有种特殊的爱好,别知怎的,可能是受祖父的妨碍,尽管祖父并没手把手教我练字,但自已也别自觉得自我把玩,这也许是dna的作用吧,今天漫步了下书城看到一本《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的书,忽然眼晴一亮,靠着对书法的爱好,对如此的标题觉得很是新颖,在这之前没看到过单从书法方面聊中国文化的书籍,因此带回家一气拜读完。《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是韩家鳌老师编写的旨在向青青年及外国朋友透过书法这扇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本捷径之作,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珍宝,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它独树一帜,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别可缺少的部分。书开篇就铲述书法是奇异的艺术,从书法最基础的汉字开始进行说明,首先汉字是方块字,尽管人类文明起初都由象形文字开始记录信息,但后来如古埃及文,巴比伦文都走向拼音化,只作为纯粹的符号,而汉字固定在了形体上面成为方块字,线条比拼音要丰富得多,而且单一汉字就能表达丰富的意思;其次汉字用软笔(毛笔)书写,毛笔富有弹性,使得字体线条极富变化;接下来说了汉字的形体构造,要紧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然后说了汉字的演进,篆、隶、草、楷、行。说了构成书法艺术基础的汉字后,开始介绍相应的辅助方面,要紧是文房四宝,接下来说了怎么执笔运笔的办法,说究笔势,即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把握将速度、力度、圆度完美的结后,之后提到结构和章法,写字之前要思考全局“意在笔前,然后作字”,首字要统领全篇,行气贯穿,字距行距协调,突出主笔,别能藐视最后一行或一字,说究题款,印章。在对书法艺术了解后,作者开始为大伙儿打开这扇窗,开始向大伙儿铲述书法是怎么与中国文化相倚相进,要紧经过书法与中国园林(举了苏州园林,绍兴兰亭、沈园),书法与古建文化(浙江乌镇、名人雅十给店面题匾),书法瑟佛教文化(魏晋南北朝佛教大盛,手抄经书需求极旺,促成佛教的快速传播,刻经于石,以防经文被毁,如泰山的水峪金刚经),书法与儒道精神(“中立而别倚”的中庸思想滋养每一具书家,中国的美学思想总是把运气放在第一位,这个地方的运气也算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道家说究“清净无为,独善其身”,算是遵循万物自身的规律而治之,无为是为了有为,如此也为那些归隐者和别得志者有了恬淡,豁达的精神归宿),书法与民俗文化(涉及内容,春节春联,福禄寿字,对联,挽联、挽词,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书法与帝王文化(古代众多帝王本身也是酷爱书法艺术,有不少是有名的书家,所在书法首先就被帝王极力推崇,作者辨证的的说明了帝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妨碍),书法与古代教育(涉及到科学,学院、国家、私学等内容,古代书法成为应试的基础,在不少朝代里,甚至浮现写好书便成为仕的现象),书法与诗词文赋(对诗,词,曲,赋,文进行了介绍,历代书家都与词词文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李白其书法造谐就极高),书法与绘画篆刻(中国画的笔法都取于书法笔画,因此有习画先习书的说法,),书法与装裱鉴藏(简单介绍装裱知识,装裱使得精妙的书法更好得以展现)。读彻底书,让人在书法方面的知识面大大拓展,尽管全书关于某些方面并无具体深入的说解,但其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源,为初学者领会书法艺术提供了捷径。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金开诚 中国书法艺术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难解难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与影响,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它至今仍是从头至尾、从里到外,始终保存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必须要有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也要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理解、把握、再现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今天我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回报了什么。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它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为了说明这个重要性,首先必须明白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最好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在1972年给北大中文系的学员讲书法艺术时提出了一个定义。即“中国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又作了一点具体解释,即“中国书法艺术是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美学形象的艺术”。在这个定义中,“素材”这两个字还要作一点解释,它包含材料与题材两重含义,还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例如人像石雕艺术,是用石头来雕塑人像的艺术,那么,它用的材料就是石头,而用的题材则是人物。书法艺术与此不同,它的材料用的是汉字,它的题材仍然是汉字。对汉字加工创造而成的艺术形象,仍然是汉字的形象,而不是别的形象。当然这艺术形象中可能包含丰富的意味,但它们仍然是人物或山水的形象。 汉字既是材料,又是题材,可见它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关系是何等密切。既然如此,学习书法首先应该对汉字有些研究,至少要能准确地识字,不能写错别字,更不能是文盲:文盲完全可能成为别的艺术家,却绝对成不了书法艺术家。有人认为书法只是线条的艺术,错别字也有线条,所以写错了也没关系。这种想法不对。书法即使仅仅是线条艺术,那至少也是汉字的线条艺术,不能把汉字写错,犹如画人物画个美人,你不能把她画成瞎了眼睛掉了牙,因为美人总是“明眸皓齿”,古今中外的美人,没听说那个是瞎了眼睛掉了牙的。 汉字在其长期流传中,与史事、人文乃至自然风物等等发生了复杂而丰富的联系;于是在人们心目中,便觉得似乎有某种意味凝结在文字符号上面。其实这是人的心理对文字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有了惯性的反映(心理学上称为“暂时神经联系”)。简单地说,就是你看到某个字和词,会产生某些联想或想象,甚至有某种情思的轻微波动。在语言学上,这就是“语感”的一种表现,“语感”包括

高中历史 2.2《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 人民版必修3

中国的古代艺术 课标要求 1.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目标分解 1. 掌握汉字书法、绘画的起源、发展以及特征 2. 了解掌握中国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各自特点 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历代书画家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其中不少既是精湛的艺术品,又是珍贵的文物。其中《清明上河图》(局部)(上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自然、人文景观的秀丽景色,是世界文化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古代书法绘画艺术发展成就如何?有何特点?除此之外,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戏曲等方面有何成就? 本课建议教师帮助学生理清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问题的基本线索。关于绘画,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具体的绘画分析理解绘画几大类别特点。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料说明历史现象。本课有传说资料、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应充分有效利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特点。 二、注意处理好脉络清晰与血肉丰满的关系。本课理清了作为文化现象的汉字与书法的自身发展脉络,又提示了一定的文化现象与特定时代政治经济的关系。因此,必须把汉字与书法这种文化现象放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去认识,这样才是讲艺术等历史课程的特点。但要注意本课的重点是文化,而不是政治经济。 三、侧重从历史的角度赏析。对书法和绘画艺术作品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赏析,并能从中获取历史信息而不是单纯地记忆或单纯地从艺术的角度赏析。 四、帮助学生增强欣赏、发现与鉴赏美的能力,丰富其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让学生通过欣赏艺术精品,潜移默化,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1.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有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的说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

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

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

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 1.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河南的地理位置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甲骨文、金文是我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 篆书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分大篆和由大篆简省形成的小篆。大篆流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小篆流行于秦;隶书由小篆简化而来,形成秦,成熟于汉,故有“秦篆汉隶”之称。汉隶笔画出现波尾,字形比较扁平;章草是隶书的草写,流行于东汉;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成,东晋臻于成熟;行书是楷书快速书写形成的略为放纵的字体,因它保留有楷书或倾向草书的笔意,故又有行楷和行草之分;草书是由行书简化笔画并连写而成,有的用笔奔放,体势连绵,称为大草或狂草。以上各种字体的书法,包括碑刻、拓本、手写卷轴等,构成了我国的书法艺术。 据文献记载,现今河南境内大部分地区,不仅是我国原始社会阶段夏族和商族先公的重要活动地区,而且是我国最早的两个奴隶王朝—夏王朝和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之一。所谓“禹居阳城”在现今登封县境内,“太康居斟鄩”在现今巩县境内,“禹都阳翟”在今禹县境内,“帝杼居原”在今济源境内,等等。近年在登封县告城镇北侧,找到了春秋、战国至汉唐连续使用的古阳城城垣遗址,出土了可靠的文字根据,中国这个称号与中州有密切联系。相传禹死后,其子夏启在钧台召集了四方酋长,宣告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启把统治的版图划为九州,因为豫州处于九州之中央,所以古人把豫州叫做中州或中国。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中原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而政治经济的繁荣,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河南既是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文化 艺术的中心。 2.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化本身,有着广泛而宽阔的领域。八千多年来,华夏民族所创造传承的中国文化,包括学术、思想、制度、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科技和宗教等博大精深的内涵。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哲学的辩证统一,建筑的沉稳端庄,诗歌的一片天籁,绘画的气韵生动,武术的刚柔相济,禅家的洗心人静,中医的阴阳五行,书法都能兼收井容,丰富自身,成为中国文化领域中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由此不难看出,中国文化是书法艺术生长的基础,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二者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吐纳其华,莫非情性。”文艺的每一个种类,都有其根源的意向,并在这根源上寻求某一形式表达对此根源的感情与领悟。书法艺术虽然是抽象线条与节奏的组合,但它那优美多姿的造型,“力士伸拳,金刚怒目”,“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联想,比文字叙述更能提供直接的体验。它也是了解和诠释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材料。只有把中国书法艺术放在中国文化的层次中进行考察,才能真正了解它丰富的内涵。但中国文化年深月久,浩如烟海,全面涉猎谈何容易。这里试用定点横断的方法,列举数例,说明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气度恢宏的汉赋与左右拓展的隶书 赋的形成曾受到骚的感召,骚对赋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理想性的抒发与政治性托寓的表现技巧是《离骚》的典型特征。《九章怀沙》写道;“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国书法以汉字作为表达工具,有着几千年的光辉历史,是精华的积累。它发端于商朝的甲骨文以及后来的钟鼎文,都记录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思想,而且经过几千年漫长岁月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书法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功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生活提供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文化人方能致远。中国书法是借助于汉字的书写,通过高度概括的抽象的点画线条,表现事物和生命的姿态、内在品质以及书家对生活的情感体验的一种心灵化的精神艺术,是书家个性化审美思维方式的轨迹。换而言之,书法是书家把自己的生命情感寓于毫端也即“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书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的形态。从中国书法可以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承的一贯性,以及中国人一贯秉持的泛艺术化、泛诗意化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传统。同时,中国文字还可以书法艺术形式向世界传播。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国书法。文化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后而留下的人化的印记。它包括三个层面: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书法是在观念文化产生后作为思想文化表达和交流的工具而出现的。开始是作为表达交流的符号,但随着积累、创造和发展,某些民族的书法逐渐演变成一门富有美感的艺术。其最典型的就是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特的书法,它是节奏化了的自然,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国书法开始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后来虽然逐步抽象化,但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抽象到什么样的高度,在中国书法的骨架精髓里仍然保留着象形文化的神韵。中国历代的书法家经过钻研提升,从“泥土气”走向“书卷气”,品位越来越高,终于使书法成为世界上独特的一门文化艺术。2010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所有中华儿女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件盛事。它表明:中国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第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书写对象,汉字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经几千年仍然熠熠生辉。虽然它有着多次演变,但是仍承载着我们厚重的文化,记录着我们这个国家的兴盛衰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抛弃了中国书法,就等于抛弃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而抛弃历史,抛弃过去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更是强调:讲中国文化史,不能忘记了中国的茶;学中国文化,就离不开中国书法。汉字是书面传递信息的媒体,蕴含着审美价值,传承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它与汉语同为中华民族的根。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可以收到育德、固知、启智、养心、修性、健体、审美等功效,这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 ——谈谈“字如其人” 儿时开始便对书法有种特殊的感情,暑假偶得清闲,逛了下书城看到一本《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的书,突然眼前一亮,凭着对书法的爱好,对这样的标题觉得很是新颖,在这之前没看到过单从书法方面谈中国文化的书籍,所以带回家一气拜读完。《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是韩家鳌老师编写的旨在向青少年及外国朋友透过书法这扇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本捷径之作。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它独树一帜,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在我就书中的一个部分书法与人文的“字如其人”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请教于各位。 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便对我的书写要求很高。他常激励我:“字如其人乃古训,胸怀正气之人写字自然端正,胸怀大志之人写字自然大气,奸恶佞邪之人写字自然如鬼画符。”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儿时的我孜孜不倦描红、临摹的动力。多年后,每每提笔练字时,当时的情景便浮现在眼前,难道从一个人的字迹真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操守吗?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感性的民族,写字本是一种传达信息、交流情感的手段,中国人却把它发展成书法,上升到艺术的层面,并赋以美好的理想,把一个人的字迹直接与该人的人品联系起来,即通常所说的“字如其人”。在古代就早已有字如其人、识人不如相字之说。西汉文学家杨雄就曾说:“书,心者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可见通过字迹来分析人品的好坏古已有之。 最完美的诠释“字如其人”的说法就不得不提两个人。一个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历史上著名的忠臣,他官至尚书,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把伟大的人格融入雄迈遒劲的书法之中。其所创“颜体”端庄雄伟、遒劲有力,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宛如其人一样刚正不阿、铁骨铮铮。他的代表作之一《颜勤礼碑》,之所以成为后人临习、效仿的范本,我想不仅是学习他的字,更是通过他的字来学习他那种高风亮节的品质吧;另外一个是北宋末年的皇帝宋徽宗赵佶,此君政治昏庸,惑于道术,却是艺事超群,书画兼精。在书法上,自创“瘦金书”,笔致清朗,点画瘦劲俊美,飘飘乎宛若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这和他追求道教,一心成仙,有着极大的关系。以上两人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和所写的字很好的结合起

中国书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 中国书法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是因为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于书法中的“和谐”美学相一致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 即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 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二)中国书法中“儒释道”精神的阐释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 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中国书法可以抒发心性,陶冶情操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书法与中国文化》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书法与中国文化》说明文阅读练习及 答案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

兼而备之,有所侧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

中国传统文化(文艺类)

文艺类 1.我国古代名曲《十面埋伏》描写的是楚汉之战。 2.《霓裳羽衣舞》是我国唐代著名舞蹈作品。 3.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是以五段连续的画面来构成一副长卷,主人公在不同的画面中多次出现,形成一副运动的图景。 4.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针对王维的作品而言。 5.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是以散点透视法把汴河两岸数十里的繁荣景象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展现北宋首都汴京的热闹景象。 6.我国古代绘画中盛传“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主要是指吴道子、曹仲达绘画中所表现的线条美。 7.清代号称“诗书画三绝”的著名艺术家是郑板桥。 8.《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宋朝的绘画作品。 9.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草圣”的书法家是张旭。 10.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制品,采用蓝色的原料,用紫铜打成胎型,填上釉料,入炉反复烧结再磨光而成。这指的是景泰蓝 11.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小篆。 1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普遍采用红色。 13.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顾绣。 14.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燕乐。 15.现存最早的宋词歌谱是《白石道人歌曲》。 16.宣纸、湖笔、徽墨属于文房四宝。 17.徽剧是传统戏剧京剧的前身。 18.古代音律分为分为五音,其前后顺序是宫、商、角、徵、羽。 19.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虚实相济典型表现。 20.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线的作用。 21.京韵大鼓属于弹词类说唱音乐。 22.我国戏曲音乐唱腔中的梆子腔产生于我国河南省。 23.《雨打芭蕉》是一首广东音乐代表曲目。 24.中国古代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梨园子弟"的称号出自唐代。 25.《三岔口》最能表现中国戏曲的是虚拟性。 26.在京剧乐队中,起指挥作用的是鼓板。成语“余音绕梁”最初是指歌声的余音绕梁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自序 书法本是传统文化,两者之关系为整体与部分之关系,两者并列成一文题似乎欠通。然我之本意是思考中暂将书法从传统文化中抽出,论其对其他传统文化之依赖,与其他传统文化对它的制约与助益,类似体育运动中之“综合训练与举重”这样的提法。 我在《书法研究1986年第2期所发《模糊·虚无·无限》—文中曾云:“书法家为什么特别需要学问与修养?这是多年来—直在议论的问题。”“盖书法为虚无之象,虚无境界由无限充实升华而成,而所谓修养,正谓不断地充实自己,必至一定火候,方能发展成为虚无,加以长期技法锻炼,人心营构之象于是而生。它不似文学有社会生活凭借,不似绘画有实物借鉴,它是控制一体化,完全由自己于过程中‘临阵决机,将书审势’,特别依赖于施控者自身的主观条件。书法作品没有遮盖,不得躲避,是全裸的艺术,好比一个人裸体,连身上几个小痣也看得清清楚楚。同样的东西放在屋子里显得多,放在露天更显得少,书法又好比在露天的陈列品,要特别多的‘有’。我想,这些正是特别需要学问修养的‘特别’二字的着落。”时间过去了七八年,我想把话说得更具体与深入。 在此,我先要感谢恩师陆维钊先生。是他带有指令性地教我把主要精力与时间学传统文化,后再去搞书法。此一苦心与厚望我于60岁后才深刻地体会到。 首先是作为一名书家的知识结构。主张如何,必先问自己如何,最好能亮出自己已经如何,《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为我知识结构之亮相,自是当然。但此结构是自然形成,并非为造就书家特意设计。故我之结构如此,未必别人应该如此,更未必结构愈高大,书艺水平愈高。在这里,笔者很难给出一个底线,只能以鄙人之知识结构提供一个参考而已。因为书法作为一种手工操作尚有其自身的规律,又有其特殊的天赋与功力之要求。然欲达传统技艺之最高境界,则少了传统文化之修养,必不可能。抑又有进者,夫艺术欲达最高之境,必又与全人格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聪明秀出之辈,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以自养,实乃天性使然;而此种养分又促使其人格发展之健全,至最后,文化、技艺、人格混然为一,从而成就其“全人格”。 我言“全人格”,是“人格”一词之广义。一般言“人格”,多指人之品德或德性、德行。舍己救人为高尚品德,但扑入井中救人,品德高矣,于全人格则未能称完善。又如一植物学家于悬崖采集稀有之标本,竟忘自身之安危,因未预设安全措施而丧身,其狭义之人格高尚(现称“敬业”),而全人格之未能称完善与之同理。又学者、专家之全人格中尚有学术品格,亦与称一般人之品格有异,即必具备学术之前提,没有学术,其品格再高尚,也不能以学术品格称之。今举“医德”为例言之:必先精通医术,方有医德或无医德可言。外科大夫,手术高超,然术后收受红包,则医德大亏。诊断准确,但一无遮栏与病人直言:“你是癌症晚期,最多能活三个月。”亦于医德有亏。医生捐款扶持贫困学生三名,不称医德。医生对某女子进行性骚扰,亦无关医德;但若骚扰对象为女病人,则不仅医德大亏,且将负法律之责任。我赘言如此,足有见于目前书坛对人品与书品及学问与书艺之关系纠缠不清。 书法是一“慢熟”的艺术,却碰上了一个“快吃”的时代。书法,无论如何的“热”它,还是慢熟。“热”,只是形象地显现了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快吃”的心理。经济驱动的力量大得不可阻挡。青年朋友们碰到具体问题也实在太多。行色匆匆,正在急速地丧失细细品味的时间、耐心与能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确太厚重,它既是财富,也是一种巨大的负荷。我一方面对青年朋友期望颇殷,另—方面又不忍劝导过甚。关于“书内功”与“书外工”的关系,在我的著述中自可读到。我不希望看到的是,由于听了我的话,一位青年朋友,十年寒窗,清贫故我;而与他同辈的年轻人却凭各种识时务的活动,都成了款爷。我看到一些读书种子、业务尖子,由于缺少另一种能力,而被目为失败者。所以,近些年来,我已不再劝青年朋友要“耐得清贫”这样的话。但另一方面,我又相信那么多青年人,总有人为了这门传统的书法艺术而耐得清贫的。

品读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的个人心得体会

品读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的个人心得体会 终于结束了一段时间来的忙忙碌碌,偶得闲,携一本感兴趣的书,沏一杯清清的茶, 独享着宁静,一时间全身心彻底的放松,而思想可以任凭自由放纵,这种感觉真是美妙, 所以忙碌后读些自已感兴趣的书是极好的一种调节。 从幼小开始便对书法有种特殊的爱好,不知怎的,可能是受祖父的影响,虽然祖父并 没手把手教我练字,但自已也不自觉得自我把玩,这也许是dna的作用吧,今天闲逛了下 书城看到一本《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的书,突然眼晴一亮,凭着对书法的爱好,对这样的 标题觉得很是新颖,在这之前没看到过单从书法方面聊中国文化的书籍,所以带回家一气 拜读完。《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是韩家鳌老师编写的旨在向青少年及外国朋友透过 书法这扇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本捷径之作,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中国悠久 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它独树一帜,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书开篇就铲述书法是奇妙的艺术,从书法最基础的汉字开始进行说明,首先汉字是方 块字,虽然人类文明起初都由象形文字开始记录信息,但后来如古埃及文,巴比伦文都走 向拼音化,只作为纯粹的符号,而汉字固定在了形体上面成为方块字,线条比拼音要丰富 得多,而且单一汉字就能表达丰富的意思;其次汉字用软笔(毛笔)书写,毛笔富有弹性,使得字体线条极富变化;接下来讲了汉字的形体构造,主要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然后讲了汉字的演进,篆、隶、草、楷、行。讲了构成书法艺术基础 的汉字后,开始介绍相应的辅助方面,主要是文房四宝,接下来讲了如何执笔运笔的方法,讲究笔势,即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把握将速度、力度、圆度完美的结后,之后提到结构和章法,写字之前要考虑全局“意在笔前,然后作字”,首字要统领全篇,行气贯通,字距行 距协调,突出主笔,不能轻视最后一行或一字,讲究题款,印章。 在对书法艺术了解后,作者开始为大家打开这扇窗,开始向大家铲述书法是如何与中 国文化相倚相进,主要通过书法与中国园林(举了苏州园林,绍兴兰亭、沈园),书法与 古建文化(浙江乌镇、名人雅十给店面题匾),书法瑟佛教文化(魏晋南北朝佛教大盛, 手抄经书需求极旺,促成佛教的快速传播,刻经于石,以防经文被毁,如泰山的水峪金刚经),书法与儒道精神(“中立而不倚”的中庸思想滋养每一个书家,中国的美学思想总 是把人品放在第一位,这里的人品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道家讲究 “清净无为,独善其身”,就是遵循万物自身的规律而治之,无为是为了有为,这样也为 那些归隐者和不得志者有了恬淡,豁达的精神归宿),书法与民俗文化(涉及内容,春节 春联,福禄寿字,对联,挽联、挽词,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书法与帝王文 化(古代众多帝王本身也是酷爱书法艺术,有很多是有名的书家,所在书法首先就被帝王 极力推崇,作者辨证的的说明了帝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书法与古代教育(涉及到 科学,学院、国家、私学等内容,古代书法成为应试的基础,在很多朝代里,甚至出现写 好书便成为仕的现象),书法与诗词文赋(对诗,词,曲,赋,文进行了介绍,历代书家 都与词词文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李白其书法造谐就极高),书法与绘画篆刻(中国画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及艺术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及艺术。中国汉字书写艺术,又称“书法”。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由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从狭义讲,书法一般多指后世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质地比较坚硬的,能用来书写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

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即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 另外,有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以及源于中华汉字书法派生的日本书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