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38]+[36]+[44]劳动生产总值=净利润-投资收益+职工薪酬(含劳务派遣费用)+应交税费总额+计提折旧额。(合理性)统计学计算题例题第四章1.某企业1982年12月工人工资的资料如下:要求:(1)计算平均工资;(79元)(2)用简捷法计算平均工资。2.某企业劳动生产率1995年比1990年增长7%,超额完成计划2%,试确定劳动生产率计划增长数。7%-2%" />
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劳动生产总值计算(国资委快报)

劳动生产总值计算(国资委快报)

劳动生产总值计算(国资委快报)

if bblx<>"1" then [45]>=[19]-[14]+[38]+[36]+[44]

劳动生产总值=净利润-投资收益+职工薪酬(含劳务派遣费用)+应交税费总额+计提折旧额。(合理性)

统计学计算题例题

第四章 1. 某企业1982年12月工人工资的资料如下: 要求:(1)计算平均工资;(79元) (2)用简捷法计算平均工资。 2. 某企业劳动生产率1995年比1990年增长7%,超额完成计划2%,试确定劳动生产率计划增长数。7%-2%=5% 3. 某厂按计划规定,第一季度的单位产品成本比去年同期降低8%。实际 执行结果,单位产品成本较去年同期降低4%。问该厂第一季度产品单位成本计划的完成程度如何?104.35%( (1-4%)/(1-8%)*100%=96%/92%*100%=104.35%结果表明:超额完成4.35%( 104.35%-100%)) 4. 某公社农户年收入额的分组资料如下:

要求:试确定其中位数及众数。中位数为774.3(元)众数为755.9(元) 求中位数: 先求比例:(1500-720)/(1770-720)=0.74286 分割中位数组的组距:(800-700)*0.74286=74.286 加下限700+74.286=774.286 求众数: D1=1050-480=570 D2=1050-600=450 求比例:d1/(d1+d2)=570/(570+450)=0.55882 分割众数组的组距:0.55882*(800-700)=55.882 加下限:700+55.882=755.882 5.1996年某月份某企业按工人劳动生产率高底分组的生产班组数和产量资料如下: 64.43(件/人) (55*300+65*200+75*140+85*60)/(300+200+140+60) 6.某地区家庭按人均月收入水平分组资料如下:

根据表中资料计算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为733.33(元) 众数为711.11(元) 求中位数: 先求比例:(50-20)/(65-20)=0.6667 分割中位数组的组距:(800-600)*0.6667=66.67 加下限:600+66.67=666.67 7.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103%,比去年增长5%。试问计划规定比去年增长 多少?1.94% (上年实际完成1.03/1.05=0.981 本年实际计划比上年增长 (1-0.981)/0.981=0.019/0.981=1.937%) 8.甲、乙两单位工人的生产资料如下: 试分析:(1)哪个单位工人的生产水平高? (2)哪个单位工人的生产水平整齐? % 3.33V %7.44V /8 .1x /5.1x ====乙甲乙甲人)(件人)(件9.在 计算平均数里,从每个标志变量中减去75个单位,然后将每个差数 缩小10倍,利用这个变形后的标志变量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其中各个变量的权数扩大7倍,结果这个平均数等于0.4个单位。试计算这个平均标志变量的实际平均数,并说明理由。79 10.某地区1998~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资料如下表:(单位:亿元)

统计学计算题例题学习资料

统计学计算题例题

第四章 1. 某企业1982年12月工人工资的资料如下: 要求:(1)计算平均工资;(79元) (2)用简捷法计算平均工资。 2. 某企业劳动生产率1995年比1990年增长7%,超额完成计划2%,试确定劳动生产率计划增长数。 7%-2%=5% 3. 某厂按计划规定,第一季度的单位产品成本比去年同期降低8%。实际 执行结果,单位产品成本较去年同期降低4%。问该厂第一季度产品单位成本计划的完成程度如何?104.35%( (1-4%)/(1-8%)*100%=96%/92%*100%=104.35%结果表明:超额完成4.35%(104.35%-100%)) 4. 某公社农户年收入额的分组资料如下:

要求:试确定其中位数及众数。中位数为774.3(元)众数为755.9(元) 求中位数: 先求比例:(1500-720)/(1770-720)=0.74286 分割中位数组的组距:(800-700)*0.74286=74.286 加下限700+74.286=774.286 求众数: D1=1050-480=570 D2=1050-600=450 求比例:d1/(d1+d2)=570/(570+450)=0.55882 分割众数组的组距:0.55882*(800-700)=55.882 加下限:700+55.882=755.882 5.1996年某月份某企业按工人劳动生产率高底分组的生产班组数和产量资料如 下: 率。64.43(件/人)

(55*300+65*200+75*140+85*60)/(300+200+140+60) 6.某地区家庭按人均月收入水平分组资料如下: 根据表中资料计算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为733.33(元) 众数为711.11(元) 求中位数: 先求比例:(50-20)/(65-20)=0.6667 分割中位数组的组距:(800-600)*0.6667=66.67 加下限:600+66.67=666.67 7.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 103%,比去年增长5%。试问计划规定比去年增长 多少?1.94% (上年实际完成1.03/1.05=0.981 本年实际计划比上年增长 (1-0.981)/0.981=0.019/0.981=1.937%) 8.甲、乙两单位工人的生产资料如下:

统计计算练习题

1、某局所属企业某年下半年产值资料如下: 算填写表 中空缺 算 2、现有 某市国内 生产总值 资料如下, 通过计算 填写表中 空缺。 (单位:亿 元)和动态 相对数(%) 算(1)3. 企业职工 的工资资 料如下:

(2)计算标准差 (3)计算方差 (2)比较哪个企业职工平均年龄更具代表性 300件产品的资料如下:

7、甲、乙两企业工人有关资料如下: 比较哪个企业职工 20个 10、甲、乙两钢铁生产企业某月上旬的钢材供货量资料如下: 试比较甲、乙两企业该月上旬钢材供货的均衡性 11、某

校甲、乙两班学生的统计学原理考试成绩分组情况如下: 40个企业 求平均利润率。 13、设甲乙两公司进行招员考试,甲公司用百分制记分,乙公司用五分制记分,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问哪一个公司招员考试的成绩比较整齐(用标准差) 2 3、(1)平均工资=655元(组中值:450 550 650 750 850。450*100+550*250+650*300+750*200+850*150=655000。655000/1000)(2)标准差=元 (3)方差=14475 4、(1)甲、乙两企业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4元、38元,乙企业职工年龄偏高 (2)甲、乙两企业的平均差系数分别为%、%,所以乙企业职工的平均年龄更具代表性 5、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件/人(组中值:55 65 75 85 95。 8250/55+6500/65+5250/75+2550/85+1520/95=366。24070/366) 6、各道工序的平均合格率为496 .0

7、(1)甲、乙两企业的平均工资分别为1875元、2420元,所以乙企业职工工资 偏高 (2)甲、乙两企业的平均差系数分别为%、%,所以乙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更具代表性 8、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 (组中值:105 125。实际: 5*%+30*%+24*%+12*105%+9*125%=) 9、全部债券的年平均利率为% 10、甲、乙两企业的平均差系数分别为5%、7%,所以甲企业供货的均衡性好。 11、(1)甲、乙两班的平均成绩分别为分、分 (2)甲、乙两班的平均差系数分别为%、%,所以甲半的平均成绩的代表性强知识点五:时间数列和动态分析 1、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1、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年)内本国居民在国内或在国外从事物质生产和劳务活动所提供的社会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各经济活动部门增加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总和。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各经济部门增加值的总和。 3、增加值 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总产出扣除原材料、能源、辅助材料及其他物质消耗(包括外购劳务)之后的价值。 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收入法或成本法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4、三次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各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包括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社会福利、公共行政和国防等)。 5、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该指标与人口增长率的区别是未包含人口迁移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

实际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就是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为负增长。 6、就业人员 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该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它包括:(1)全部职工;(2)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个体劳动者;(4)乡镇企业从业人员;(5)农村劳动力。 7、失业人员及失业率 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城镇失业率是城镇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加城镇失业人数之比。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城镇可能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的人数比重,也是分析就业水平的主要指标。 8、下岗职工 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单位未安排任何一种劳动岗位,等待重新安排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包括单位“内退”人员、“轮岗及歇岗”期间的人员,由于单位原因“放长假”人员、“待岗”人员和单位停工、停产下岗、企业裁员下岗的人员。不包括下岗后仍在原单位参加转岗培训的人员。 9、下岗职工生活费 指符合“下岗人员”定义的下岗职工在原单位领取的无论以何种渠道和各种名义发放的基本工资、比例工资、生活费、补助费、救济金、困难职工补贴等现金和实物折款额。 10、下岗再就业职工指符合“下岗人员”定义的下岗职工,在城镇劳动力抽样时点前一周内以各种形式为取得收入而劳动1小时以上的人。这里所说的“劳动”是指为获取工资、实物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的国家法律所不禁止的、对社会有益的各种生产、经营和服务性活动。 11、平均工资及工资指数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

西方经济学计算题 (2)

1.某种商品在价格由10元下降为6元时,需求量由20单位增加为40单位。用中点法计算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并说明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P63 答:(1)已知P1=10,P2=6,Q1=20,Q2=40。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 Ed=34.167 .02 /)21/(2/)21/(30 20 == +?+?P P P Q Q Q (2)根据计算结果,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故该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2.某种化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3,如果其价格下降低25%,需求量会增加多少?假设当价格为2元,需求量为2000瓶,降价后需求量应该为多少?总收益有何变化? (1)已知E d =3, 25/=?P P %,根据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 E d =P P Q Q //?? 需求量会增加:%75%25*3/*/==?=?p p E Q Q d . (2)降价后的需求量为:2000+2000*75%=3500(瓶) (3)降价前的总收益TR 1=2*2000=4000元 降价后的总收益TR 1=2(1-25%)*3500=5250元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知,该商品降价后总收益增加了:5250-4000=1250元。 4.某个拥有一个企业,假设该企业每年收益为100万元。有关资料如下:(1)如果不经营这家企业而去找一份工作,他可以得到每年2万元的工资;(2)厂房租金3万元;(3)原材料支出60万元(4)设备折旧3万元;(5)工人工资10万元;(6)电力等3万元;(7)使用一部分自有资金进行生产,该资金若存入银行,预计可得5万元利息。货款利息15万元。该企业的会计成本和会计利润、经济成本和经济利润分别是多少? (1)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称为会计成本。根据题意,该企业的会计成本为:3+60+3+10+3+15=94万元。总收益100万元减去会计成本94万元,会计利润为6万元。 (2)会计成本为94万元,机会成本为7万元(2万元+5万元),经济成本为101万元,总收益减去经济成本101万元,经济利润为负1万元,即亏损1万元。 5.某人购买某种股票共投资280万元,获得15%红利的概率为0.4,获得10%红利的概率为 0.5,无红利的概率为0.1。在这种情况下,购买该种股票的未来预期收益是多少? 答:购买该种股票的未来预期收益为:(280×15%)×0.4+(280×10%)×0.5+(280×0) ×0.1=16.8+14+0=30.8万元 答:GDP 平减指数=(某一年名义GDP/某一年实际GDP )×100 7.设资本量为100,资本增量为20,劳动量为30,资本在劳动中所作的贡献为0.25,技术进步率为0.02,试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计算经济增长率。 答:已知K=100,ΔK=20,L=150,ΔL=30,a=0.25, ΔA/A=0.02,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G=0.25×(20/100)+(1-0.25) ×(30/150)+0.02=22%. 8.当自发总支出增加80亿元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00亿元,计算这时的乘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 答:(1)乘数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自发总支出增加量=200/80=2.5 (2)根据公式a=1/(1-c ),已知a=2.5,因此,边际消费倾向MPC 或c=0.6 (3)因为MPC+MPS=1,所以MPS=0.4 9.社会收入为1500亿元时,储蓄为500亿元;增加为2000亿元时,储蓄为800亿元,根据以上数据计算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和乘数。 答:(1)MPC= 500 1000 12001500 2000) 5001500()8002000(-----==0.4 (2)MPS=== --500 300 1500 2000500 8000.6(或MPS=1-0.4=0.6) (3)根据乘数的计算公式:a== c 1 67.14 .011=- 10.假设某银行吸收存款100万元,按规定要留准备金15万元,请计算: (1)准备率为多少?(2)能创造出多少货币?(3)如果准备增至25万元,能创造出多少货币? 答:(1)准备率=准备金/存款总额×100%=15/100×100%=15% (2)已知R=100,r=15%,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D=R/r=100/15%=66.7万元 (3)如果准备金增至25万元,即r=25%,根据公式:D=R/r=100/25%=400万元 11.中央银行想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1200 万元,如果现金一存款率是0.2,法定准备率是0.1,中央银行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多少政府债券? 答:已知cu=0.2,r=0.1,则 mm=43 .02 .11 == ++r cu cu 已知M=1200,mm=4,根据公式mm=M/H,可知H=300万元,即中央银行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300万元的政府债券。 12.某国总需求增加100亿元,其边际消费倾向为0.6,边际进口倾向为0.2,请计算:(1)该国的对外贸易乘数;(2)总需求增加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多少? (3)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后,进口会增加多少? 答:(1)对外贸易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1/(1-0.6+0.2)=1.67 (2)总需求增加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67×100=167亿元 (3)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后,进口会增加,167×0.2=33.4亿元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答:根据均衡价格决定的公式,即D=S ,则有:40-31P=51 P 由上式可计算出均衡价格P=75。

统计学计算题(54学时)

统计学习题集 第三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 五、计算题 1. 某企业两个车间的工人生产定额完成情况如下表: 技术水平A车间B车间 工人数完成定额工时人均完成工时工人数完成工时定额人均完成工时 高50 14000 280 20 6000 300 中30 7500 250 40 10400 260 低20 4000 200 40 8200 205 合计100 25500 255 100 24600 246 从表中看,各个技术级别的工人劳动生产率(人均完成工时定额)都是A车间低于B车间,试问:为什么A车间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又会高于B车间呢 3. 根据某城市500户居民家计调查结果,将居民户按其食品开支占全部消费开支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分组后,得到如下的频数分布资料: 恩格尔系数(%) 居民户数 20以下6 20~30 38 30~40 107 40~50 137 50~60 114 60~70 74 70以上24 合计500 要求:(1)据资料估计该城市恩格尔系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说明这两个平均数的具体分析意义。(2)利用上表资料,按居民户数加权计算该城市恩格尔系数的算术平均数。(3)试考虑,上面计算的算术平均数能否说明该城市恩格尔系数的一般水平?为什么?

答:(1)Me=47.226%,指处于中间位置的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水平;Mo=45.661%,指居民家庭中出现最多的恩格尔系数水平;(2)均值=47.660%; 4. 某学院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英语统考成绩如下表。要求:(1)分别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成绩;(2)试比较说明,哪个班的平均成绩更有代表性?哪个班的学生英语水平差距更大?你是用什么指标来说明这些问题的;为什么 英语统考成绩学生人数 A班B班 60以下4 6 60~70 12 13 70~80 24 28 80~90 6 8 90以上4 5 合计50 60 5. 利用上题资料,试计算A班成绩分布的极差与平均差,并与标准差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看看三者之间是何种数量关系。 7. 给出两个企业的员工工资资料如下表: A企业B企业 月工资(元) 员工数(人) 月工资(元) 员工数(人) 500以下15 800以下16 500~700 30 800~1000 33 700~900 65 1000~1200 64 900~1100 96 1200~1400 98 1100~1300 44 1400~1600 43 1300~1500 33 1600~1800 34 1500以上17 1800以上18 合计300 合计306 要求: (1)分别计算两个企业的平均工资和工资标准差。 (2)试比较说明,哪个企业的员工工资水平差距更大?为什么 10. 甲、乙两个企业生产三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资料如下: 产品名称单位成本(元) 总成本(元) 甲企业乙企业 A 15 2100 3255 B 20 3000 1500 C 30 1500 1500 试比较哪个企业的总平均成本高并分析其原因。 11. 一项关于大学生体重状况的研究发现,男生的平均体重为60kg,标准差为5kg;女生的平均体重为50kg,标准差为5kg,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的体重差异大还是女生的体重差异大?为什么 (2)以磅为单位(1磅=2. 2kg)求体重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2015中级经济基础-计算公式汇总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一、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 【例1·单选题】(2009年)某月内,甲商品的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同时上升,引起的甲商品的需求变动量分别为 50单位和80单位,则在这类商品价格变动的共同作用下,该月甲商品的需求量变动情况是()。 A.增加30单位 B.减少30单位 C.增加130单位 D.减少130单位

【例题2·单选题】(2011年)某商品的价格为2元/件时,销售量为300件;当价格提高到4元/件时,销售量为100件。按照弧弹性公式计算,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 )。 A.0.40 B.0.67 C.1.50 D.2.00 【例题3·单选题】(2012年)某市决定从2011年8月1日起,把辖区内一著名风景区门票价格从32元提高至40元,已知该风景区2011年8月的游客为88000人次,与2010年8月相比减少了12%,则以弧弹性公式计算的该风景区旅游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是() A.0.57 B.0.48 C.1.1 D.2.08 【例题4·单选题】已知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是0.5,当价格为每台32元时,其销售量为1000台,如果这种商品价格下降10%,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其销售量是( )台。 A.950 B.1050 C.1000 D.1100 三、商品边际替代率(重点) 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1 212dX dX X X MRS -=??- = 【例5·单选题】(2010年)如果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斜率 dx dy =-2 1 ,则意味着当消费者拥有更多的商品x 时,愿意放弃( )单位商品x 而获得1单位的商品 y 。 A.2 1 B.1 C.1 2 1 D.2 四、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1人,其总产量为2200个,则工人人数为11人时,该企业的边际产量是( )个,平均产

财务各类计算公式

经济指标 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不包括所得税) 营业盈余=营业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补贴收入-转作奖金的利润工业总产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 工业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不含税) 工业中间投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财务费用 工业中间投入=工业总产值(现行价)-工业增加值(收入法) 工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应付职工薪酬贷方总额 利税总额=产品销售税金及其他税金+利润总额 生产产值=生产数量×不含税销售单价 销售成本=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折扣-销售成本)/(销售收入-销售折扣) 财务指标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流动资产年初数+流动资产年末数)÷2 平均资产总额=(资产总计年初数+资产总计年末数)÷2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净资产比率=股东权益总额/总资产 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 资产平均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 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流量净额/股东权益总额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总额×100% 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流量/ 每股现金股利=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现金股利 现金营运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毛流量= (经营所得现金一经营性营运资产净增加)÷经营所得现金 经营现金净流量=净收益+非经营活动税后净损失(减净收益)+ 折旧、摊销+营运资本净减少(减净增加) 式中:经营所得现金是经营净收益与非付现费用之和 固定资产净值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 资本化比率=长期负债/(长期负债+股东股益) 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总额/(股本总额×股票面额) 产权比率= 负债总额/股东权益×100% 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100%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或:已获利息倍数=(净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

统计学计算题练习

第四章统计资料整理 一、单选题 1.某连续变量组距数列,其末组为500以上,又知其邻组组中值为480,则其末组组中值为()。 A.510 B.520 C.500 D.490 3.对某一总体同时选择三个标志进行复合分组,各个标志所分组数分别分2、4、3,则最后所得组数为()。 A.3 B.9 C.24 D.27 二、操作题 某班50名学生的统计学考试成绩如下: 50 70 71 72 73 73 72 71 60 68 69 70 70 81 82 75 76 78 78 81 81 83 84 86 91 92 96 86 88 84 89 90 92 93 95 78 79 80 76 74 56 72 69 70 80 81 84 48 53 68 要求:1、按考试成绩分组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并计算出各组频率和组中值。 2、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和径叶图。 第五章统计比较分析法 一、单选题 1.某厂劳动生产率计划比上年提高8%,实际仅提高4%,则其计划完成百分数为()。 A.4% B.50% C.96.30% D.103.85% 2.某企业某型号电视机,上年实际成本每台6000元,本年计划降低4%,实际降低了5%,则该产品成本计划的完成程度为()。 A.1% B.104.0% C.98.96% D.95% 二、计算或分析题 1.某企业2010年某产品单位成本为4200元,计划规定2010年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6%,试确定2011年该产品单位成本的计划数与实际数,并计算该产品单位成本的计划完成程度指标。 2.(1)某企业2011年产品销售计划为上年的110%,实际为上年的114%,试计算该企业2011年度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百分数。 (2)某企业2011年劳动生产率增长计划完成102%,这一年劳动生产率为2010年的107%,试计算该企业2011年劳动生产率计划比2010年增长百分数。 3.某省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资料如下表:

关于GDP季度核算的说明(全文)

关于GDP季度核算的说明(全文) 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3季度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情况,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2015年3季度我国GDP初步核算主要结果如下: 1.季度 GDP核算概述 1.1基本概念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中,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行业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生产活动成果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 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1.2核算范围 1.2.1 生产范围 GDP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拥有者为自己最终消费提供的自有住房服务,以及付酬的自给性家庭服务生产。生产范

统计学计算习题

统计学计算习题

第四章 六、计算题 月工资(元) 甲单位人数(人) 乙单位人数比重(%) 400以下 400~600 600~800 800~1000 1000以上 4 25 84 126 28 2 8 30 42 18 合 计 267 100 位工资更具有代表性。 1、(1) 430025500267 x f x f ?+?+== = ∑∑L 甲工资总额 总人数 3002%5008%7003%f x x f =? =?+?+?+∑∑L 乙 (2) 计算变异系数比较 ()2 x x f f σ-=∑∑甲甲 甲甲 () 2 x x f f σ-∑∑乙乙 乙乙 V x σσ= 甲 甲 甲 V x σσ= 乙乙乙 根据V σ甲 、V σ乙 大小判断,数值越大,代表性越小。 甲品种 乙品种 田块面积(亩) 产量(公斤) 田块面积(亩) 产量(公斤) 1.2 0.8 1.5 1.3 600 405 725 700 1.0 1.3 0.7 1.5 500 675 375 700 4.8 2430 4.5 2250 假定生产条件相同,试研究这两个品种的收获率,确定那一个品种具有稳定性和推广价值。 2、(1) 收获率(平均亩产) 2430 528.254.8 x = ==甲总产量总面积 2250 5004.5 x = =乙 (2) 稳定性推广价值(求变异指标)

2222 600405725700506 1.25060.8506 1.5506 1.31.20.8 1.5 1.34.8 σ???????? -?+-?+-?+-? ? ? ? ?? ???????=甲 2 2 2 2 500675375700500 1.0500 1.35000.7500 1.51.0 1.30.7 1.54.5 σ???????? -?+-?+-?+-? ? ? ? ?? ???????=乙 求V σ甲 、V σ乙 ,据此判断。 8.某地20个商店,1994年第四季度的统计资料如下表4-6。 按商品销售计划完成情 况分组(%) 商店 数目 实际商品销售额 (万元) 流通费用率 (%) 80-90 90-100 100-110 110-120 3 4 8 5 45.9 68.4 34.4 94.3 14.8 13.2 12.0 11.0 试计算 (1)该地20个商店平均完成销售计划指标 (2)该地20个商店总的流通费用率 (提示:流通费用率=流通费用/实际销售额) 8、(1) () 101%1 % f f x = = =?∑∑ 20实际销售额计划销售额 实际销售额 计划完成 (2) 据提示计算:2012.7%x = 品 种 价格 (元/公斤) 销售额(万元) 甲市场 乙市场 甲 乙 丙 0.30 0.32 0.36 75.0 40.0 45.0 37.5 80.0 45.0 13、提示:= 销售额 平均价格销售量 企业序号 计划产量(件) 计划完成程度(%) 实际一级品率 (%) 1 350 10 2 98

统计学练习题

1、某企业2007年的劳动生产率计划规定比上年提高8%,实际执行的结果比上年提高10%。问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程度是多少? 2、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103%,比上年增长5%。试问计 划规定比去年增长多少? 3、某工厂第二季度生产情况资料如下: 要求:根据上表资料,计算各空栏指标。 4、现有A和B两国钢产量和人口资料如下: 试通过计算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来简单分析两国钢产量的发展情况。 5、某市某“五年计划”规定,计划期最末一年A产品应达到70万吨,实际生产情况如下表: 试计算该市A产品产量五年计划完成程度和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6、某地区2006—2007国内生产总值资料如下表: 单位:亿元 (1)计算2006年和2007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 (2)计算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动态相对指标,增长百分数。

1、市场上卖某种蔬菜,早市每元买2千克,午市每元买2.5千克,晚市每元买5千克。 若早、中、晚的购买量相同,平均每元买了多少千克蔬菜? 若早、中、晚的购买额相同,平均每元买了多少千克蔬菜? 2、某工厂生产某种零件,要经过三道工序,各道工序的合格率分别为95.47%、92.22%、96.3%。 试求该零件的平均合格率。 3、某乡A、B两个村的粮食生产情况如下: 试分别计算A、B两个村的平均亩产。 4、兹有某地区水稻收获量分组资料如下: 要求:计算众数、中位数。 5、A、B两单位工人的生产资料如下: 试分析:(1)哪个单位工人的生产水平高? (2)哪个单位工人的生产水平整齐? 6.某地区有一半家庭的月人均收入低于600元,一半高于600元,众数为700元,试估计算术平均数的近似值并说明分布态势。 7、某笔投资的年利率资料如下: 要求:(1)若年利率按复利计算,则该笔投资的平均年利率为多少? (2)若年利率按单利计算,则该笔投资的平均年利率为多少?

国民生产总值与收入报告

目录 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国民收入情况 (1) 二、指标数据与模型 (2) 衡量国民收入的指标选择及相关数据 (2) 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选择及相关数据 (3) 三、实证分析 (4) 国民可支配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关系探究 (4) 国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关系探究 (6) 四、结果解释与结论 (8) 参考文献 (8)

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国民收入情况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8%以上的年均增长率,近两年的增长速度更是在9%以上[1]。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预测,中国经济发展仍然会以每年超过6%的增长率增长。在相对比较高的GDP增长率的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这都将导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持续。 从产业结构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国民经济贡献率总共为56.2%,第三产业国民经济贡献率为43.2%,可见我国的经济贡献率中,第一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证明我国国民经济贡献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和资本。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的效率较低,属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2]。资源利用率较低造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以高成本高代价的方式换取经济的发展。从统计数据可见,我国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落后,处于转型的过程中,之前的经济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投资,较高的投资率会促进经济体资金流动速度加快,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第三产业的增长率近十年均超过9%,在产业转型上还是比较具有希望的。 经济发展虽然快,但是这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由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城镇登记失业率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有所下降,我国对就业的拉动关系,也就是就业弹性,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仅为0.1,即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约为0.02个百分点。通常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就业弹性在0.3到0.4之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明显过低,反映出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成熟,并且职位市场需求接近饱和,供大于求。同时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和教育的改革,人才有局部集中性,这也是就业弹性比较地的一个可能原因。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国民收入的角度上看,从国际统计局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可得,2011年可支配收入总额285772.58亿元,占当年GDP的61%,2010年可支配收入总额为243121.74亿元,占当年GDP的60%,2009年可支配收入总额为207302.37亿元,占当年GDP的61%,比2002年的65%均有下降。可见我国经济增长,但是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所占的份额并没有相应增加。因此国民收入分配公平性被

统计学复习题2

统计学习题 (2)分别计算甲、乙单位工人工资的中位数、众数; (3)分别计算甲、乙单位工人平均工资的标准差; (4)比较哪一个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更具有代表性? 2、工厂生产一种新型台灯5000只,随机抽取100只作耐用时间试验。测试结果为:平均寿命为4500小时,标准差为300小时, 试求:(1)按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分别计算平均寿命的抽样平均误差; (2)在95%的概率保证程度下,估计该新式台灯平均寿命的区间。 (4441.2,4558.8)或 (4441.79,4558.21) 3、在一批产品中进行质量抽查,共抽取200件产品,其中196件合格,试求:(1)计算合格率的抽样平均误差;0.99% (2)以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估计全部产品的合格率的范围。(96.02%,99.98%)(3)如果极限误差为1.94%,则概率保证程度为多少?95% 4、某市在职工家庭生活状况调查中,已知职工家庭每人平均生活费支出的标准差为400元,在概率保证程度为95%的条件下,要求抽样极限误差不超过50元,现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抽取多少户家庭为宜?246 吨,各季收购量应安排多少?;

(2)用趋势剔除法法对数列计算季节比率;预计2006年该产品的收购量为100万吨,各季收购量应安排多少?; (3)分析上述两种方法不同的原因。 (2)拟合直线回归方程并指出方程中各参数的经济意义; (3)计算估计标准误; (5)以95%的概率保证程度估计当国内生产总值为90亿元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范围。 (2)编制价格总指数,计算由于价格变动而增减的销售额;101.49%,+10 (3)编制销售额总指数,计算销售额变动的绝对数。113.33%,+80 (2)编制销售量总指数,计算由于销售量变动而增减的销售额。122.45%,287.37 (3)编制销售额总指数,计算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119.53%,250

人力资源统计学计算题资料

人力资源统计学计算题 质量:表示平均程度的量,是相对量,一般有劳动生产率(Q )、平均工资(X )、平均人工成本(L )。 质量变,数量固定在报告期。 数量:表示数目多少的量,是绝对量,一般有平均人数(T )、比重(F )。 数量变,质量固定在基期。 第三章 例:某制造企业年5月份(31天)有制度公休日11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800人,其它情况如下: 全日缺勤500工日,非全日缺勤800工时;全日停工100工日,其中被利用100工日,非全日停工400工时;全日非生产300工日,非全日非生产200工时;公休日加班100工日,加点150小时。 求:(一)该企业的(1)日历工日数、(2)公假工日数、(3)制度工日数、(4)出勤工日数、(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6)全部实际工日数; (二)分析计算该企业的工作时间利用情况。 解: ? (1)日历工日数=800×31=24800日 ? (2)公假工日数=11×800=8800日 ? (3)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假工日数=800×20=16000日 ? (4)出勤工日数=制度工日-缺勤工日=16000-500=15500日 ? (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 ? =15500 - 300-400+100=14900日 ? (6)全部实际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日+加班工日=14900+100=15000日 15500 100%100%96.88% 16000=?=?=出勤工日出勤率制度工日14900 100%100%96.13% 15500=?=?=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工日14900 100%100%93.13% 16000=?=?=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制度工作日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1 .什么是GDP如何全面看待GDP GDF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省及省以下称地区生产总值或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总规模,在诸多经济指标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最重要的指标,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情况的晴雨表。 GDP核算的对象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即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经济单位。如美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开办的工厂所创造的增加值要计入中国的GDP而中国公司在美国投资开办的工厂所创造的增加值, 要计入美国的GDP GDP核算的范围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GDF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三部分:第一, 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如机械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娱乐服务企业提供的娱乐服务;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如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 GDF是世界组织和各国官方普遍认可、广泛采用的重要经济指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感叹GDF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之所以如此,当然是因为GDF自身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所决定的:GDP g盖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行各业,计算简便,可操作性较强。它采用“增加值”的概念,剔除了传统总量指标一一社会总产值的重复计算,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分别统计的新增投入及附加价值,理论上说不重复、不遗漏,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总量,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各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经济实力比较的重要指标。 当然,GDP的缺点也十分突出。 第一,GDF忽视了社会生产所消耗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成本,相反,GDF计算中还记入不少与福利无关 的费用(如环境污染恶化导致的居民“抵御性支岀”)。 第二,GDP不能度量经济福利和公平,GDF的增加与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第三,GDF忽视了经济增长的内因和效率。仅从GDP总量指标,我们无从判断经济增长到底是财政投 资输入型的还是社会投资内生型的,是粗放型的还是集约型的,是资本密集型的还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等等。 GDF的缺点与优点一样突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不应以GDF论英谁,但这并不等于它不重要,目 前还没有什么其他指标可以取代它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弥补在经济增长评价上的缺陷,政府和学术界也正在探索研究,并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希望能通过对GDP本身的改进和其他经济指标的采用,更好地反映经济增长的实质。没有任何一个指标是完美无缺的,GDF不能做到,其他指标同样也不能做到。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评价,一般需要用多个指标综合分析。 统计频率:季度及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范文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1)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不同行业的总产出计算方法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按产品法计算,表现形式为产值。如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其中由于按工厂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含增值税,而增加值包括增值税,所以计算工业总产出还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即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销项税;第二类按提供的服务计算,表现形式为毛利(即商业进销差价),如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商业附加费;第三类以营业收入来计算,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中的营利性企业;第四类以虚拟服务收入+实际服务费收入来计算,如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第五类以经常性业务支出+虚拟折旧来计算,如非营利的行政事业单位。 (2)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计入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范围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