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师,是您引导了我

老师,是您引导了我

老师,是您引导了我

当我第一天跨进校门时,我看见了一位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还一边用可爱、调皮的声音向我们打招呼的老师。当时,我想:如果这位有两个小酒窝的老师来教我该多好啊!

走进明亮而又宽敞的教室,我连忙走到讲台下面,猛地一抬头,呀!是您!从那时起我就坚信您是我船上的指南针,将引领我勇闯书的海洋。

还记得二、三年级的时候,身为一班之长的我要帮您打字。就在我十分认真地一个一个敲着字母时,您被我因过度认真而展现出的可爱引逗了。您说:希希,要是以后再这样打可就不行了哦!于是,放学一回到家,还没放下书包,我就噌的一声跑过去哀求爸爸教我打字,就这样我们家的电脑上出现了一个软件金山打字。有了它,我的打字姿势和打字的速度都得到了提高,也使我成了班上唯一一个真正会打字的。

转眼间,两个星期过去了。在一个单元中提到了查字典的方法。这么着,您就举行了一个查字比赛。比赛那天的早晨,我是充满信心地大踏步走进教室的。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头一天晚上我可一个劲儿地在背怎么查字典呢!可没想到,一动手查起来,我就傻眼了,背的东西全都被扔到九霄云外了。脑袋里只剩下了一句话,一句您经常说的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让我敬佩的是您每次都能在星星小舞台时为大家呈出一份惊喜,使我们班成了集体荣誉感强又富有艺术特色的班级。

幼儿园教师行为引导措施

春蕾教育集团幼儿园教师行为规范引导措施所有体罚的均来自于教师对师幼冲突的错误认知、教师对自身角色的错误认知、教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需求点的错误认知。要从根本上预防与制止教师对幼儿的隐形体罚,必须从教师一日环节细节规范、儿童发展标准量化定义、教师系统行为考核、家长监督等方面着手。可以归结为: 1)以班级管理标准建设为主的实战培训 2)以教研组长和行政为主导的教育监督 3)以家长反映与幼儿调查为参考依据的绩效考核 4)以“关于人的教育”的先进教育经验的定期分享。 这样就真正成为教师发展的4D团队管理方案。再配合以岗位与专业知识的培训补充,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杜绝师幼冲突中 一教师认知修正 1师幼冲突中的隐性伤害 目前教育界把幼儿园的体罚称为师幼冲突过程中产生的师源性伤害,又称之为幼儿隐形伤害。这种师源性伤害的的判定标准就是: 1)托小中——教师没有满足幼儿对安全和包容、被爱的需求; 2)大班——教师没有满足幼儿对自我认知的需求。 具体包括

1)干扰幼儿对客观世界、人、事、物的认知和体验 2)挫伤了幼儿的探索热情 3)导致幼儿的情绪紧张 4)导致幼儿睡眠异常 5)导致幼儿行为异常 6)导致幼儿认知功能水平下降 7)导致幼儿早期社会关系改变。 8)环境创设混乱导致幼儿行为无秩序 2 师源性隐形伤害的教师行为表现 1)语言:讽刺、挖苦、嘲笑、责骂、威胁、恐吓等 2)行为:、催促孩子、忽视幼儿、拒绝幼儿、病态班级规则、居高临下、偏爱某部分孩子、不保护幼儿、孤立、羞辱、剥夺 3)能力:制定不合理的班级规矩、超越幼儿实际水平的要求、情绪失控 3 形成师源性隐形伤害的原因 1)活动过程中量化教育指标,忽略幼儿兴趣点关注; 2)老师说了算,忽视小朋友的需求; 3)活动过程中教师直白传递知识,没有设计多感官的实实在在的体验游戏; 4)活动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班级表面秩序,忽视幼儿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

引导青年教师

引导青年教师师师共同提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新的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推行改革的关键。青年教师作为最具有活力的一部分,更应该成为新型教师的主体。 走上工作岗位二十几年的我,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注重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把自己在教学经验、知识结构、技能等方面微薄得经验,与我们的青年教师共同分享。 首先,我经常在教学常规、教学研究、教学思想各方面,全面关心和指导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掌握备课、上课、考试评价等教学常规工作的要领,展开对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分析,指导青年教师选择和确定教研、科研课题,深入领会并具体体现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和先进教育思想。还经常给予青年教师以具体的教学指导,没两周至少听青年教师一节随堂课,并及时给予分析、评述和指导。 其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把握、学生学习年龄特征的研究也十分重要。我经常指导青年教师要抓住继续学习机会,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科的知识结构、认知体系都在不断变化,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以更全面的视角、更新的观点、更丰富的知识来面对学生。 另外,由于青年教师还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我就指导青年教师要经常通过自己的反思,将自己的心得与教学理论结合起来,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和教学行为,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如在以前的学习中,青年教师往往重视对知识的获取,忽视对知识的管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某一节课自己上的很差,差在哪里,这些问题很少去追问。在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以后,我引导青年教师注意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尝试写点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通过这种经常性的反思,把平时那些隐私的知识不断地外显化,然后再用这些显性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还有,我经常指导青年教师要思考如何才能加快自身的成长,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课改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我们的教育要适应当今社会的这种变化,我要求青年教师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在磨练中吸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那么就能加快自身成长,促进专业发展。 师徒结对可以传、帮、带,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角色和坏境要求。经过我的指导,青年教师留加义成长很快。 在指导青年教师的过程中,我自身也得到了不断地进步。以后,我要一如既往地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引导青年教师,师徒共同提升,注重于和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把自己在教学经验、知识结构、技能等方面微薄得经验,与我们的青年教师分享,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

教师引导、过渡语言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导入语 10月21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根据此方案,从2016年起,北京市高考英语科目分值由150分减为100分,中考英语科目分值由120分减少为100分,此前,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也对高考英语考试进行调整,取消了听力考试,放在平时考。 我们看一下网友对英语改革是怎么看待的!播放视频 引出课题: 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英语“去高考化”的改革呢?理由是什么?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第一环节: 支持英语“去高考化”的改革反对英语“去高考化”的改革 要求:选三位同学阐述理由(时间2分钟) 有的反对,有的支持各种原因 过渡:刚才大家有的同学认为英语很重要,所以反对英语高考改革,有的认为英语不是很重要,所以支持改革 支持改革还是反对改革就是价值选择,而英语重要还是不重要就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的含义就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程度做出判断。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 第二环节: 过渡:知道了什么是价值判断、价值选择,那我们不仅要问了,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呢?下面,我们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来共同探讨两个问题:(1)面对同样的话题“英语去高考化的改革”,为什么同学们会有不同的选择呢? (2)为什么不同的时期对英语学习会有不同的要求呢? 要求: (1)首先大家自主学习教科书P99-P101,归纳、概括出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时间2分钟); (2)接着分小组讨论,运用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分析上述现象,并请每组指定代表发言(时间2分钟)。 过渡:刚才我在下面巡视发现大家看书的时候圈圈点点,真是很认真、仔细。那大家原因归纳的是否全面?又能不能用这些原因来分析现实问题呢?下面大家讨论一下。 过渡:老师每次都不忍心打断大家的讨论,不过我们还是的检验一下大家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首先请同学来归纳一下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因素。 先提问原因(问全体同学,大家一块回答、补充)边归纳边放课件。 理论分析:不同的主体社会地位不同、认识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不一样的,而且这些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可见,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过渡:大家归纳了原因,那么如何运用这些原因来分析现实问题呢?请同学把讨论的结果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引导:为什么不同时期对英语学习会有不同的要求?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评价:这位同学能很好地把所学理论和现实问题相结合,这正是高考能力立意的体现。

老师教育之逆向思维引导

不得不承认职业对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养成和方向的确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农家百姓地里种丝瓜的时候,总会在边上插一根根的棍子。而后,丝瓜便像那乖乖听话的孩子一般,直直的借着棍子的温暖身躯,开心地往上生长开来。绽放着他那一抹清新的绿,释放着他那苗条修长的身材。 因为曾经做过教师的缘故,今晚提留着西瓜走在回家路上的一段思考便借着曾经对于孩子的关爱这根看不见的棍子,也慢慢从内心升腾起来,渐渐跑向了天空,向天际飘去。 与此同时,提留着西瓜走了大概1公里,那个被打压的在肚子里变了形的馋鬼终究还是沿着身体战胜了漫长的旅途,爬到了鼻孔边,当闻到了西瓜的脆爽欲滴的那一刻,手便立刻成了馋鬼的奴隶,将西瓜一掰,满地的汁水横流,将一场西瓜盛宴沐浴在了色香味俱全的空间包围之下。 只是,世上的美好总是残缺的。如断臂的维纳斯却永垂不朽,失去了四肢的超级演说家风靡了世界一般。吃着西瓜也带来了美好的残缺。 吃着,吃着,手中积攒的黑色西瓜子已经越来越多,加上汁水的捣乱,整个手掌变得那么的黏糊不堪。西瓜的诱惑也就此打了折扣,只是看着西瓜子是黑色的,终于能品尝着完全自然成熟后的西瓜,内心的失落终究还是保持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准, 为了将西瓜子和手掌的水乳交融变成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如国外家庭将孩子18岁了就放飞一样。四处搜寻着垃圾桶的身影。因为脑海

里马路边一直24小时滚动直播着全国卫生城市的招牌,对于这个问题也从没把它放于心头。只是,生活却给我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在粘稠不堪中又度过了几百米的旅途,却依然未见垃圾桶的身影。望着还在滚动闪烁的全国卫生城市标语,恨不打一处来。一个不甘心的驱使,一个侥幸的来袭,再加一个馋鬼的陶醉,西瓜子最终还是流落在了街头,跟无数其他的垃圾一起,注定要度过这无数个无家可归的日子了。 当回到了住处,这个场景就像是妈妈对于孩子外出的叮嘱一般,一遍又一遍得播放在我的眼前。加上老师的职业病,心中不由的思考着这般的问题。 因为对于垃圾的重视程度,我才会去注意垃圾桶的多少吗?或者说因为垃圾桶的多少,才会意识到乱扔垃圾的严重性呢?如果我要通过这个事情给我的同学们讲述逆向思维该如何讲解呢?最好的教育就是日常的现象,那我这个现象够不够生活化呢? 自己将讲稿设计成如下形式。 “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关于垃圾桶和垃圾的故事。同学们有没有在生活中经常乱扔垃圾的现象发生呢?” “有。没有。”此起彼伏定是在意料之中,毕竟大多数的老师教授的都是素质不均的孩子。 “好,那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让大家来说说有的理由,没有的原因吧!” “老师,因为垃圾桶太少了。老师因为家里人教的好。”原因简单

教师——“引导者”的作用

教师——“引导者”的作用 睢宁县双沟中学许克江 历史知识不可再现及其枯燥无味的特点,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或者按照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方式,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历史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思路,革新教学模式。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舞台上的真正演员。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事课堂主动学习活动和交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思维、材料解读等能力,最主要的是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这些对学生来说受益终身。 怎样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关键在于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引导者作用。 历史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从教材中的关键词、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图片等辅助材料出发,引导学生看书,从阅读教材中生成目标,获得知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辛苦,收获成功与快乐。 一、教师要对“引导者”有正确的认识。 新课程强调过程,即历史知识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传统的历史课程重教师讲解轻教师引导是不同的。这种历史学习过程,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既然学生是主人,那么这个过程就应当是一个活

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要让历史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历史事件和具体的情景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的或学习过的历史知识相关联,甚至要强调文史、政史学科之间融合,教师的角色因此要作出相应的转换。“引导者”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人格的升华等等。 二、教师要善于有层次性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索自主学习、培养自学方法。 (1)创设情境:教师用一个成语故事、经典睿智的故事——进入情境。 (2)找中心语或者关键词,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权力下放”是关键词,教师可以先找出,让学生围绕这个关键词展开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整合。如经济特区“给予更多自主权”,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样《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课,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本身就是“权力下放”的过程,让市场起到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减少。 (3)进行比较: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是一个“权力下放”的过程,强调国家要逐渐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罗斯福新政则强调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教师指出这一点,或者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此现象背后的原因。

浅谈教师角色之“引导者”

浅谈教师角色之“引导者” 【摘要】要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为此,教注重于引导,致力于指导;导着眼于学,服务于提高,真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把“学会”转化为“会学”。 【关键词】引导者;发现;探索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要阵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要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也就是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里我想针对目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提出一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要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是这一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主导着这一活动的全过程,担负着带领全班学生去达成教学目标的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为此,教注重于引导,致力于指导;导着眼于学,服务于提高,真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把“学会”转化为“会学”,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一、注重引导 引导不仅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简单提问,更重要的是要引而得法。 (一)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更加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上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这一内容时,我用动画片《西游记》来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方向 用动画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非图一时之乐,更主要的是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服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教师在播放动画片前先提出要求:“观察动画片中人物的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有目标的去观察,搜集信息,为解决后面的学习目标奠定基础。 (三)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由于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而学会思考是完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例如:在上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时,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用1、2、3、4、5、6个圆片分别摆出了2、3、4、5、6、7个100以内不同的数,学生已经初步获得这些数的排列规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用圆片摆数的规律:“同学们,用

先学后教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先学后教”模式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是在2011年的10月份,那时我校的有一位政治老师讲了题为“国家财政”的一堂公开课,那一堂课,学生参与意识比较强,课堂任务完成的也比较好,我对先学后教这个教学模式有了初步的印象。后来通过理论学习和完成十二五培训作业加深了理解。因为担任高三班主任,没有太多时间去研究和实践,我对先学后教模式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2012年8月,新学期开始后,我开始在课堂尝试先学后教模式,一边上网学习理论,参考好的导学案,一边不断地在课堂上尝试。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学生课堂主动性明显增强,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下面我把先学后教实践中的一些感悟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要想实施好先学后教模式,我觉得课前预习很重要。我们的学生很缺乏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因为自觉性差,没有老师的当面监督,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刚开始因为学生没有好好完成预习任务,所以课堂任务很难完成,先学后教模式的几个环节根本就走不完。我给学生的课前预习任务主要是看教材和查找一些资料,告诉学生历史科预习不用占用太多的时间,只要集中注意力看2到3遍教材,大概了解一下课文内容或查找一些资料就行。查找资料的时候不要浪费时间,教会学生高效率查找资料的方法。 二、预习重要,课外作业也很重要,每一堂课的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作业完成的不好,课堂很不顺利,时间往往也不够。所以布置

了就一定让学生完成,可以用多种方法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三、课堂学生阅读教材的时候,老师留给学生几道思考题,我发现这一步往往做得不好。学生不是光看问题,就是光看教材,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所以等读完教材完成导学案或探究活动的时候,学生的反应有点慢,探究效果也不是很好。一堂45分钟非常珍贵,哪一环节稍微耽搁就完不成当堂任务。教师可以用情境设置或用精彩的语言集中注意力,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印象。 四、我们学校学生的基础差,阅读能力也差,各种学习能力都较差,所以我觉得关键是先要提高阅读教材这一环节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地看教材的标题、框题、结论和思考题,从基础做起,先熟悉我们的教材,我觉得这一点很关键。 五、导学案要活做活用。学生喜欢做导学案,但其效果怎样还要看做的过程。导学案要根据科目和课堂内容的特点来变化形式:可以是提纲式的,也可以是表格式的;可以是材料式的,也可以是故事式的。还有,有时也可以用分小组互相提问的方式。 六、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不要“废话”太多。我在实践“先学后教”的过程中,逐渐感到其实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尽量少讲,多了解情况,不要怕遗漏什么知识点。教师课堂要做的主要是获取下列信息:学生对哪些知识有疑问,对哪个知识点感兴趣,对哪个部分的理解有误区等等。 七、后教环节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要多启发,多鼓励,多表扬,教师的态度要亲切,要微笑,这样可以让学生倍感兴趣,达到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张熊飞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不能脱离教学媒体的、间接的认识过程,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地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首先是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韩愈师说》)。现代亦然。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是与教师的管理能力成正比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了引导,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系统中的作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级的教学身份和更优化的教学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职能,这就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教师的职能 (一)教师的教学功能 在教学系统中,从教学职能观分析,教师是媒体。相对于学生主体的认知过程来说,教师是一种信息源。教师作为信息源,不同于教学系统中的其他信息源。教师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仅和其他信息源一样,可以输出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反馈信息,主动地、及时地、有的放矢地调控自己所输出的信息,使教学系统和谐一致地向着最终目标运行。 在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乃是使学生真正地学,是促进和优化学生的学。就是说,教师不仅仅要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就是要以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信息源、媒介物,更重要的是引路人、催化剂,以便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向着全面发展转化。一句话:教是为了学,这是一切教学策略的第一要务。 (二)教育就是引导 教师是引路人,导师,导演,导游。比如,教师犹如导演虽不能代替演员形神兼备的体现角色,却要千方百计地诱导演员进入角色。然而,教师并非是一般的导演:要做“人师”,不做“经师”;人师教人,经师教书。因此,所谓人师,就是教学生学做人的教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扬雄:《法言学行卷》)要求教师成为人类优秀品质的集大成者。教师要有事业心,那就是为时代培育优秀的人才。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是自己事业的成功。这种事业心是中华民族的良心,是作为教师的本色。在学生实现主体地位的全部过程中,时时刻刻凝聚着教师对知识深层次的挖掘,体现着对教学过程独具匠心的设计,闪烁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智慧的火花。教师恰似引导学生寻幽探胜的向导,时而似在峰回路转的迷途之中,时而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那满含激情、娓娓动听的诱导,使学生消除了攀登时的疲劳;那要言不繁、说理透彻的点拨,使学生排除了路途上的荆棘;那无比热情、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使学生终生获益匪浅。教师要确定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信息量,要选择最能体现客观规律的其他课程资源,要设计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流程,更要和学生一起去开发、创造、实现全部课程,并以启发引导、说服教育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正是人师的神圣职责。 这就充分表明了: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不能靠堵,只能靠疏;不能靠控制,只能靠引导:引导学生能动地、独立地、创造性地为不断获得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教育就是引导。正如孟子所言:”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正如朱熹所论:“指引者,师之功也。”(《朱子语类》卷八)。后汉末年儒家学者徐幹则给予恰当的比喻:“大禹善水,而君子善导;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是以功无废而言无弃也。”(徐幹:《中论·贵言》)这一切,我们则称其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因此,在教学系统中,以自身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主体充分实现主体地位为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在教学系统中,发挥引导作用;这样的承担者,就是教师。一句话: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思考;简而言之,教师为引导。这就是教师的职能;既是教师的权利,更是教师的义务;既是评价引导作用的惟一标准,更是国家和民族赋予教师的神圣任务和职责。 二、教师引导作用的基本特征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也具备四种基本特征: (一)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情感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它是优化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

《指南》引领下角色游戏中教师的引导

《指南》引领下角色游戏中教师的引导 背景: 《指南》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作机会和条件,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幼儿主动探究与学习。角色游戏是幼儿自主表现的游戏,但是幼儿表现能力有限,交往处事经验缺乏。因此,游戏中需要抓住契机,适时介入游戏,用语言来拨一下,推一把,调动他们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没人吃饭 ——引导推进游戏 小吃店刚刚开始,涵涵当小老板,阳阳、鹏鹏当服务员,涵涵不停地煮水饺,阳阳、鹏鹏把盘子里的菜全部拿出来装到了碗里。小客人三三两两地来到小吃店,在小吃店里转悠了两下,又纷纷往外走了。一会儿,只剩下三个人在里面自娱自乐。这时我走过去:“今天小吃店的生意好像不好呀,人也没有。”涵涵:“他们都走了。”我便走了过去:“你们都不给他们介绍有些什么吃的东西,他们肯定去别的地方吃了。”涵涵思考了一下,马上说:“请问你要吃什么?”小客人们马上说:“你这都有什么好吃的啊?”涵涵马上去隔壁小书店拿了一本书当菜谱,指着“菜谱”给小客人们介绍各种好吃的。 分析: 1、孩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涵涵家是开饭店的,她平时耳濡目染,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2、主题刚开始时,孩子的兴趣点在提供的材料和环境上,对于怎么开展游戏,孩子并不放在心上。 3、老师观察到孩子摆弄材料,没有真正进行角色间交往时,及时语言介入引导,启发孩子借用替代,进行语言的交往。老师通过引导,让游戏不再停滞不前,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幼儿主动探究与学习。 收钱还是不收钱? ——引导解决矛盾 理发店的工作人员吵吵嚷嚷的,我便走了过去。李子涵说:“吹风不要钱的,剪发才要钱。”任钰婷和王欣不答应了:“没有,我们妈妈说吹风也要钱的。”冉向阳说:“我们人多,你要听我们的。”由于价目表上没有标明,他们几个相持不下,不知道到底收不收钱。我便介入到游戏中:“我发现你们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到底要不要钱?3个人说要钱,1个人说不要钱。那怎么收钱呢?”孩子们听了,马上说:“少数人服从多数人。”

教师的引导对课堂的作用

教师的引导对课堂的作用 【案例背景】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性,正如《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就无所事事,相反.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那么,语文课堂上高效的发挥教师的“导”。进而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汲取更多的知识,成为提升语文素养的核心备件。有鉴于此,每次听课,我都很关注教师的引导,力图去发现课堂的流程是否明晰,学生的活动是否充分。下面我想以我校陈锐老师一堂语文课《听潮》为例,谈谈自己的浅见。 【案例描述】 引导一:上课铃一响,教师便主动与学生聊天,相互沟通,在双方增进了感情后,教师随即将学生引入现实生活,问道: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听到很多的声音,带着联想,仔细听听,说说你能听到什么?” 问题一抛出,学生们进行了短暂的沉思后,便纷纷举起了手,抢着回答。可以说课堂气氛被调动了起来。 接着教师板书课题《听潮》,将学生自然地引入课文,并范读课文,让学生走进《听潮》的世界,问:“听读完后说说‘我’听到了什么样的海?” 在 5 分钟的朗读后,学生们进行了 3 分钟的全班交流。很明鲜学生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手举过不停。 我想,下面教师可能会带领我们走进听潮的现场,欣赏那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我想学生也会有与我同样的期待。 出乎意料的是,教师在赏图之前,设计了编写提纲的环节,花了16 分钟的时间,去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师生双方在此纠缠过久,课堂气氛迅速降温,从只有两位同学发言的课堂学情便可得知,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案例分析】 从第一次引导来看,可以肯定的是,教师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环节设置也非常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先是趣味引入(由生活引向课文),再是整体感知(划分段落层次),接着分块品析(赏析三幅图画),最后拓展链接(让学生对课文的美说一句评论的话),可谓天衣无缝! 预设得这么到位的一节课,执教者又有这么扎实的基本功,想必这节课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结果却出现了令人觉得尴尬的冷场现象!问题出在哪儿?我认为问题就出在教师在预设时,只做到了“师本”(以师为本),只备了教材,只备了教法,却没有备学生。一句话,没有做到“生本”(以学生为本),没有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需求。 我们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在学生的第二次热情被调动起来后,学生最想做的是什么?是刻板的划分段落层次?还是赏析美丽的海景图?答案不言而喻!而我们的教师却不管这些,依然选择了划分段落层次,依然按着自己的设计,一步步演下去,全然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 本来,由“生活中的声音”,自然谈到“书本中的声音”。再由“朗读书本”,巧妙地过渡到“说出听到的海”,教学流程推进无不朝着健康的轨道运行着,本来接下来应让学生赏析,可是教师硬是不合时宜地加入了一个“编写提纲”的环

数学老师自主学习引导策略

注; 2012年3在惠城教育发表,城区二等奖, 自主学习中数学教师的指导策略 河南岸中学张友连 什么是教学? 郭思乐教授这样回答:“3×5=15,这不是教学。3×5=?有一点是教学,但是如果你有胆量对学生说:3×5=14,那就更是教学了。的确,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接下来是什么样的场景,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答案了。孩子们用各种方法,来论证3×5=15而不是14”。老师只是很有艺术地抛出一句话,却引导孩子们(甚至于不喜欢学习的孩子)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好奇、好胜的心态下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去实践,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生如此,初中生亦然。认知冲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欲望。但初中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往往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和个体差异不同等问题。因此,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适时介入”和“科学引导”。那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不为而为”,教师“不教而教”呢?以下是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积累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此与大家探讨。 一、教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 《学记》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意思是说高明教师的教学,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善于引导: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决不把最终的结果告知给学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应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弗达。 初中数学严谨、抽象,同时数学语言具有符号化、逻辑化等特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须感知教材中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理解每个数学术语。更需要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内部言语的转化,最终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由于初中生受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的限制,他们在自主学习

如何发挥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

研修感悟 今天,我进行了专题四的学习,通过学习,收获颇多。在教学过程中,能否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发挥如何,决定着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程度,也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益。整堂课教师都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适当的点拨不仅没有取代学生自主学习,反而体现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理念。是研修如清凉的风伴我左右,帮我们成长。 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 二、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 三、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体现在应时刻为学生情景创设上。 四、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体现在建立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上。 在研修中成长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否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的发挥。 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 二、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 三、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体现在应时刻为学生情景创设上。

四、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体现在建立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上。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发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道德的体现者,所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肥沃土壤。 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发挥如何,决定着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程度,也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益。整堂课教师都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适当的点拨不仅没有取代学生自主学习,反而体现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理念。在课堂中,老师如何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激发孩子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使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率很高,使我深受启发,也帮我解决了许多疑惑,是研修如清凉的风伴我左右,帮我们成长。

教师如何控制和引导课堂教学

教师如何控制和引导课堂教学 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七中学于孝东 新课程要求课堂产生给力的动态教育资源,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控制与引导,使课堂教学中产生张弛有度的教学氛围,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预期的学习态势,这就要求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堂调控、引导能力。一般在课堂教学中,我常用一下几种方式进行调控和引导: 一、教法追求新颖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能否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处于青少年时代的学生大多追求新颖、刺激,对于死气沉沉、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往往体现出乏味、抵制等情绪,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教法上做出改变与突破,采取新异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去。 教师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教学方法模式化,一定要追求教法的新颖,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要舍弃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确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重在引导和指导,调控学生情绪,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引导,学生跟进,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讨论、实践等多种学习活动,独立地完成课堂任务,使学生自学、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其次是教师要舍弃单一的教学方法,要注重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让风趣、幽默的语言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形成持久的注意力。

再好的教学方法用多了也就变得陈旧,学生也会感到平淡无奇,学习感到”没意思”。反之,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以寓言、故事等形式引入教学重点,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热情兴而不衰。总之,课堂教学一定要避免单一的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才能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二、过程快慢适宜 在把握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要掌握教学速度,快慢相宜的教学速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可以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振奋。如果始终追求快节奏、高速度,会使学生情绪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会使学生精神在短期内疲惫不堪,最终使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而慢节奏、低速度又会使学生的情绪过于松弛,同样也会使学生出现“溜号”现象。要使课堂教学的速度快慢适宜,要求教师一定要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设置好相应教学内容的时间段,重点、难点的地方要放慢速度,给学生充分的理解、思考问题时间,让学生自觉的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而总结规律。 三、教学兴趣激发 兴趣是指是推动学生学习只是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时,总是能主动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兴趣就成为能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好奇是人的一大天性,对新奇的事物人们总是提高关注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认为“这是一个新事物”,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进而探索其所以然,既可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又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得以充分的交流,使课堂气氛处在教师预定的轨迹中向前迈进。

案例:教师有效引导

教师有效引导,提高默读效果 (兰州市城关区雁宁路小学王会荣语文)目前,很多老师仍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年段的默读要求不够明确,在他们看来,默读训练可有可无,默读训练过于“土气”、“沉闷”,而宁愿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营造动态化课堂,让课堂更有声有色,而忽视了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 其实课堂默读和朗读一样,也是小学阶段最经常的最重要的训练,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自学能力,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阅读方式,是学好语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 某日,笔者向一位中年级的学生了解默读的情况,该学生说:“老师,当我做阅读记录卡时,我默读课文一遍还是不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事情,我在家里要大声地把课文朗读一次才知道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当进一步向她了解是怎样进行默读时,该孩子说:“我是挑重点句来默读……”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孩子默读课文时,并没有给予方法指导,导致部分孩子把默读课文看成是跳读。 在阅读教学中,给予适当的时间,有效引导让学生学会静思默读,潜心思考,课堂将会生发生不一样的精彩。 例如:我执教人教版第五册《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默读的。 一、激趣引入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李四光的资料、故事等。

2、读读、说说手册中李四光的资料。 二、围绕课题,启发疑问 1、预习时,当你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感受? 生1:石头嘛,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有什么奇怪的? 生2:石头怎么会奇怪呢? 师:你们平时看到的石头是怎么样的? 生1:有些是椭圆的,有些是奇形怪状。 生2:有的很光滑,有的很粗糙,还有的很锋利。 生3:我经常在半山公园里看到一些说都说不出样子的石子,但我也不会觉得很奇怪。 师问:所以,你看了这个课题之后,怎么样? 生接:就很想知道这块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 生4:看了课题,我会想这块大石头为什么很奇怪? 2、看来,这个课题中,哪两个词很受关注? 生:奇怪。师划下这个词,问:那我们可要去找找这块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打开书本,默读课文1~8小节,找一找,这块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 (评:老师给学生的整个默读时间为3分钟。默读氛围较好,只有魏东阳和罗鹏在老师宣布开始后没有很快进入默读状态。3分钟后,有8人举手,举手的面不够广,也许与3分钟时间有关,默读时间给的不够充分。也要考虑到部分预习不充分的孩子没有通读课文就开始默读课文,因此对默读还是有难度的。)

教师要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教师要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不断展开,语文教学已步入误区,那就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淡化或漠视教师的引导作用。由于教师的正确引导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这种教学势必会使课堂失去前进的方向,所以要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正确引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尊重作品的第一要义;辩证统一地解读文本。 一 尊重作品的第一要义。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而盲目地追求新奇,不去引导学生理智地与文本交流,而去追求所谓的个性阅读、独特体验,任学生对文本进行无边际的任意扩张和恣情发挥,总是以所谓“见仁见智”来加以肯定,那就会误解作者的真正意图。如有一道题名叫《自护其短》的习题,问它的寓意是什么,其文如下: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学生们有很多种理解:现代社会,要善于伪装自己,伪装自己就是保护自己;在实际的社交中,要学会随机应变;要多方面体验生活,要开拓自己的见识,扩大视野;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一样,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做事要有创造性,不能拘泥于一端。 这则短文的寓意是很明显的,就是告诫人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坦诚相见,否则只会更被人取笑和看不起。如果以为无论任何观点,只要与文本有点粘连,也不管有多大的出入,都是符合文本的原意,那文本解读难免流于肤浅,很难深入,语文教学也只会成为徒有虚名的思想跑马场。苏联结构主义文论家和批评家巴赫金曾指出,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而永恒,不是靠他的接受者,而是他的作品中过去和现在实际存在的东西。这就是说,解读文本时如果一味片面强调读者的主观解读,这是不科学的,尊重原作中的最基本的东西乃是第一要义。 二 辩证统一地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既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新的意义,又是不断地逼近和再现作品原本的意义,它是一个有多种因素介入的活动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单一性和定时性,决定了阅读过程中“一元解读”的必然性;而读者的多元性和历史性,决定了阅读过程中“多元解读”的可能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理性地组织课堂论,让学生明白,解读首先是对文本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有幸参加了《浙派名师暨全国初中科学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展示》活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欣赏了8位名师上课的风采和4位评委的精彩点评,我发现自身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对课堂教学的艺术也获得了一些感悟。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课堂上教师成熟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本次活动中,各位老师采用的都是小组合作教学,他们在上课之前根据上课班级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导学案,帮助学生在上之前做好预习的工作。通过学生的导学案,发现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是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听课,而且上课过程中有事可做,很有“主见”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中,小组的各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在回答问题的都是明确的“我代表某某小组回答”,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同时各位老师也抓住了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性格特征,设计新颖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一个轻松而不放松的教学氛围中获得新知识,使我非常感动。 卢珺珺老师的《常见动物》一课中,她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把课堂设计成小组竞赛的方式,一开始全体小组参加活动进行热身,消除学生上课的紧张,然后通过“猜一猜”中,根据每小组同学回答问题的速度和提出问题是否有效,全体同学推举出他们认为最有实力闯关的一组,在推举闯关小组的时候有个学生说我认为如果这个小组闯关,提出的问题最有效,闯关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在这个过程体现了整个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在闯关组回答问题之后其他学生对他们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巩固刚刚学到的新知识。而且卢珺珺老师在设计题目的时候,结合现在比较热门一些游戏,使学生可以较快进入游戏状态,进入自己的角色,使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分组竞赛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夏旸老师的《将杠杆发挥到极限》一课中,也是通过个人竞赛和小组竞赛的方式,他先给每个学生一张扑克牌,让学生把扑克牌探究扑克牌最多可以伸出桌面多长,学生随意的摆放扑克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其中有几位同学将扑克牌斜放,伸出的长度为对角线的一半,得到了奖励,这个游戏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散思维,而且符合初中生的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通过这个游戏,屏幕中出现一个典型例题,然后分析扑克牌的受力情况和杠杆的平衡条件,由学生分析将扑克牌往外伸掉下和往内伸不掉下的原因,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结果,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杠杆平衡的条件。最后他通过一组漫画,吊车的悲剧,让学生在漫画中,寻找为什么一辆辆的吊车不能把小汽车吊上来,反而自己被拉下去了,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吊车的受力情况以及支点的变化,学生通过改变吊车的质量,吊车的支点和吊杆的角度来帮助吊车逃脱被拉下水的厄运,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带着问题进行的,不会枯燥乏味,并且有使命感,仿佛他就在进行一次救援活动,将现实生活和科学知识相联系,学生有了学习科学知识的紧迫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设计适合学生而且目的明确的导学案,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引导教师树立六种意识

引导教师树立六种意识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想改变,先靠“意愿”,然后才是行动与方法。学校要引导教师走专业化成长道路,就应该树立以下五种意识: 一、我想发展,有成长意识 特级教师张思明说:“一个教师的成长,内动力很重要,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影响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不是环境和他人的作用,而是自己的惰性,自我满足、自我原谅、自我开脱以及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想做的轻浮。人生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会都是‘艳阳天’,总会遇到一些沟沟坎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耕耘怎么会有收获”。从张老师的体会中我们知道,教师专业化成长关键在内动力,即“我想发展,有成长意识”。有些教师专业水平成长不快,不是条件不好,也不是自己不具备发展的潜质,而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 如现在教师群体存在某些消极思维方式:第一类,麻木抵触型。这类教师大多数年龄较大,一般觉得改革和自己关系不大,所以当学校有什么创新思路的时候便本能地抵触或无动于衷;第二类,稳如泰山型。这类教师对外界文化漠不关心,认为自己的职业稳如泰山,偏爱顺从领导而弱化了冒险精神;第三类,同行嫉妒型。自己不学习上进,还嫉妒别人成功;第四类,倚老卖老型。这类教师年轻时曾经奋斗过,曾经得过一些荣誉,但是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足够一辈子吃了”,所以无需再学习进步。 那么我们找到一些教师的“病根”,就应该对症下药。只要能激发教师成长内动力,使他们有成长意识就是一剂“良药”。 二、我能成长,有潜能意识 在谈到专业化成长,特别是在谈到追求优秀的时候,许多教师产生这样的顾虑:“我不是那块料”“我能行吗”......殊不知恰是这种妄自菲薄的观念禁锢了自己,是教师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开发自己。 世界上有许多发现,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发现外部世界;一种是发现自己。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始终没能利用自身潜能和特长去创造本应出现的奇迹。教师要想发展自己,就应该从心理学、人才学、创造学等角度科学地认识自己,从而去发现和开发自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