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绵城市初步设计专篇-20171227(民用建筑)

海绵城市初步设计专篇-20171227(民用建筑)

(初稿)

一、主要设计依据

1、《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

2、《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98号)

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4、《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

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6、《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

7、《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

8、浙江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33/1092-();

9、浙江省《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

10、《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杭政办【2016】1号)

11、《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导则》

12、“关于印发《杭州市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杭建科发【2016】284号)

13、《杭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14、《杭州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

15、《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16、各区(管委会)编制的《海绵城市近期建设区域实施方案》;

17、《浙江省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18、现行国家、行业、地方相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二、适用范围

本设计专篇适用于新建、改建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

目录 目录 (1) 1项目概况 (1) 2设计计算依据 (1) 3设计计算过程 (1) 3.1现状情况 (1) 3.2设计目标 (1) 3.3设计过程 (2) 4 结论 (7)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 1项目概况 2设计计算依据 (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2)《xx市海绵城市规划要点和审查细则》; (3)《xx北站商务中心区核心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 (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4)。 3设计计算过程 3.1现状情况 项目总建筑用地面积39804.03 m2,其中绿化面积为5724.54 m2,道路及广场铺装面积为14807.73m2,屋顶面积为19271.76m2,景观水体面积0m2。 表3-1 下垫面解析一览表 项目现状主要以屋顶和铺装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48.42%和38.32%,项目必须设置合理的海绵措施来降低雨水径流率。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项目周边绿地里设置下沉式绿地,同时考虑采用植草沟,将雨水收集到下沉式绿地中消纳处理。并设置两个大小分别为270m3和310m 3的蓄水池,收集雨水进行回用。 3.2设计目标 根据《xx市海绵城市规划要点和审查细则》和《xx北站商务中心区核心区海绵城市详细

规划》的要求,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1%,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32.12mm 。 3.3设计过程 步骤1:依据现状地形标高进行汇水分区的划分。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以滞留、净化、存 储为主。通过下沉式绿地、植草沟、蓄水池等设施重新构建排水系统,共有2处总排水出口,外接市政管网。其汇水分区和流向具体见图3-3所示。 图3-3汇水分区示意图 步骤2:雨水控制利用工艺流程。海绵城市建设以滞留、净化、存储为主,雨水主要工艺见图3-4所示,工艺流程具体如下: (1)建筑屋顶 屋面散排→建筑边沟→雨水管→植草沟→下沉式绿地。 (2)车道雨水 车道雨水→下沉式绿地→市政雨水管道→雨水蓄水池。 (3)绿地 B

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 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 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 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 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 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 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 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6、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

7、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 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8、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绿地

交通建筑海绵城市专篇设计说明

Xx公交站工程方案设计说明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一)概述 为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减少洪涝灾害,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比喻城市像梅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井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是适应城市快速发展,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是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设计理念 我们在设计中贯彻“海绵城市”的理念和低影响开发的措施,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项目地块内的积存、渗透及净化,促进与水资源的利用和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规划平面及竖向设计,在建筑与道路、绿地和水系等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 合理规划绿地系统,设置下凹式绿地等雨水调蓄设施。项目中使用透水铺装材料。广场、人行走道采用透水砖,透水沥青等材料,雨水可以通过铺装渗透至地下,补充地下水,减小径流系数,削减洪峰流量。 (三)拟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及控制目标 1.结合景观局部设置下凹式绿地,附近广场、道路雨水通过植草沟导入下凹绿地进行处理、下渗,超标准雨水设置溢流口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管道或河流。 2.本工程的人行道、广场庭院采用透水铺装地面。 3.本工程设置屋顶绿化。 4. 场地内路面设置沥青路面。 (四)海绵城市设计计算 根据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要求新开发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小于75%。场地综合径流系数不大于0.6。 径流计算详见下表: 查得杭州地区年降雨径流控制率为75%对应的日设计降雨量为21.3mm。 W=10ψhF

(完整版)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十六海绵城市设计篇 16.1、项目概况 本工程建设用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XXXXX,北临XX大道,西侧、南侧、东侧现状均为田地和水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城目规划用地呈矩形,南北宽112.81米,东西长194.65米,场地内地势较为平坦,场地内标高高于XX大道。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9086.66㎡,场地内高差整体呈南高北低。 场地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沿道路两侧雨水井收集,由暗管排入北面黄桥大道市政管网。 16.2、设计原则 (1)、安全第一,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2)、因地制宜,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 (3)、雨污分流,实现雨水资源化,改善水环境与生态环境; (4)、在经过审批的管线综合规划基础上合理布局 LID 设施,避免冲突; (5)、协同排水、道路、景观、建筑、施工等专业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落实到位; (6)、综合考虑适用与技术先进,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节省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 16.3、设计依据 《长沙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技术导则》(试行)DBCJ004-2016 《长沙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DBCJ004-2017)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 年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2016 年版)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DGJ32/J113-2011 经过审批的项目管线综合规划 甲方提供的项目总平面图和其他相关资料设计范围 16.4、设计标准 16.4.1、雨水管网设计标准 16.4.1.1、雨水流量公式 • =ψ q Q• F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编制及审查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编制及审查技术要点 (试行)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号)等文件要求,为提高无锡市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加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制定本文件,作为建设项目图审依据。 一、适用范围:本规定及审查要点适用于无锡市海绵城市市区内建筑与小区、市政道路、公园与绿地三类项目的海绵城市专项设计审查,河道水系整治专项设计审查可参照执行。 二、主要依据:本规定及审查要点的编制是依据《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导则》、《无锡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无锡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引(试行)》、《无锡市海绵型道路建设导则(试行)》、《市建设局、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关于加强新建建设工程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锡建总[]号)、《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等规定、规范。 三、工作要求: (一)管理部门要按照省住建厅推进海绵建设项目“嵌入式”管理的要求,将海绵建设要求嵌入项目审批流程,在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维各个环节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在项目 1 / 17

前期对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和设施选择进行方案审查,形成审查意见作为后续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依据。海绵专篇的技术审查工作可与绿色建筑设计审查合并或同步进行。具体管理职责和流程按照锡建总[]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二)各咨询设计单位必须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有关规定、规范的要求,在工程咨询设计的各个阶段,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做好各阶段的海绵专篇编制,海绵城市设计专篇除应符合审查要点(详见附件)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江苏省、无锡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各设计单位应配合建设单位,按要求编制海绵专篇的方案、施工图设计成果,并按规定程序提交审查。 (三)设计单位未按本通知要求进行海绵设施专篇设计的,由建设主管部门按照相应规定纳入企业信用考核记录。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不按照设计落实海绵建设内容的,由相应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处理。 附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专篇内容要求 附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专篇审查要点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

XXX项目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概况 XXX项目位于成都市锦江区XX路以北, XX路以西, XX以南,XX路以东,总用地面积 50000 平米。包括办公楼、行政综合楼、食堂、门卫、风雨跑道等,均为多层建筑,地下一层车库及设备房。 1.1 地质条件 根据成都市规划设计院提供的《成都市锦江区XXX项目项目详细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内埋藏地层的野外特征,按从上至下顺序描述如下:1)杂填土( Q4ml)①:杂色,松散,土质不均,由黏性土夹生活垃圾 等组成,局部含有根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揭遇 层厚 0.4~1.8m。 2)粉质黏土( Qal+pl )②- 1:褐黄、褐灰色,稍湿,可塑状态,捻面 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层仅在靠近池塘处有揭遇, 层厚 0.9~3.7m。 3)粉质黏土( Qal+pl )②- 2:褐红色,硬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 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该层大部分场地有分布,层厚 2.6~8.8m。4)细砂( Qal+pl)③:灰黄~褐黄色,湿~饱和,松散~稍密,主要成 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颗粒较均匀,级配差,颗粒形状不规则,该 层土粒径大于 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85%,以细砂为主。 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揭遇层厚0.9~2.2m。

5)圆砾( Qal+pl)④:褐黄色,饱和,稍密 ~中密状态,主要成分为石英质、砂岩质圆砾,粒径为 2~20mm,呈圆 ~亚圆形。含约 10%~20%的圆砾,局部含量达 40%,粒径多为 3~5cm。黏性土含量约 20%,夹少量中粗砂。 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未钻穿次层,揭遇层厚 4.7~17.4m。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和潜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杂填土①中,水量较小。潜水主要赋存于粉质黏土②、细砂③及圆砾④中,由大气降水补 给,向上蒸发或朝地势低洼处排泄,水量相对较大。本次勘察测得潜水 稳定水位埋深介于 2.7~3.1m ,相当于标高 35.45~36.15m,地下水随季 节变化,丰水季节水位较高,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变化幅度约 2.0m。1.2下垫面分析 表 1下垫面组成及径流系数一览表 序汇水面种类雨量径流量径面积 号流系数流系数(m2) φψ 1绿化屋面 ( 绿色屋顶 , 基质层厚0.350.40500度≥ 300mm) 2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0.850.900青屋面 3铺石子的平屋面0.650.800 4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及广场0.850.900

建筑方案海绵城市设计

建筑方案海绵城市设计 海绵城市是一种以任务改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问题,通过一系列设计和规划来减少城市洪水和水污染的新型城市模式。海绵城市的发展思路是以水为核心,通过建筑、道路和公共空间等各种基础设施的改造并且达到最佳的透水、透气和蓄水效果,实现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等问题的综合治理。 在设计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建筑方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建筑方案应考虑到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包括地势、降雨情况和地下水状况等,以便更好地规划和布局建筑物。其次,建筑方案应注重提高建筑物的透水性,通过使用透水材料、设计绿色屋顶和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等方式,将大部分降雨水分直接渗透到地下水或用于植被的灌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城市的内涝问题,还可以提高地下水的储存量,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另外,建筑方案还应着力改善城市的水质情况。通过在建筑物和道路中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并达到排放标准,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同时,建筑方案还应包括设置湿地公园、净水池等水体处理设施,通过自然过滤和生物吸收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水体的质量,使城市的水环境得到改善。 在海绵城市的建筑规划中,还应考虑到能源的利用和节约。对于建筑物来说,应选择节能材料和设备,采用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地形布局,使建筑物能够尽量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建筑物也应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冲厕、洗衣等非直饮用水的用途,实现资源的循环

利用。 此外,建筑方案还应注重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公共绿地面积。通过合理的绿化布局,增加植被的种植密度和种类多样性,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还可以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减少洪水的发生。此外,绿化还可以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综上所述,建筑方案在海绵城市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可以减少城市的洪水和水污染问题,改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质量。建筑方案还应注重能源的利用和节约,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公共绿地面积,以实现海绵城市的综合治理目标。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 一、设计概况 (一)项目概况: 1、工程名称: 2、工程类型:新建 3、建设地点: 4、项目用地技术指标表: 序号项目单位数值备注 1 总用地面积㎡46040.8 2 可用地面积㎡39521.1 3 总建筑面积㎡36634.76 4 地上建筑面积㎡35404.35 5 地下建筑面积㎡1659.39 6 建筑密度% 37.26 7 绿地率% 15.00 8 建筑用地㎡14725.50 9 道路、广场用地㎡18865.60 10 公共绿地㎡5930.00 (二)雨水设计概况: 1、多年平均降雨量:574.9mm(参照《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导则》附录B)。 2、排水体制:雨、污水分流。 3、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天津 地区第III区设计暴雨强度公式) 4、雨水重现期设计标准:2年。 (三)海绵城市设计目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 2、设计降雨量(mm):25.0mm。 3、年径流污染控制率:≥40%。 4、年雨水利用量(t/a):不利用 (四)其他情况: 1、地块西侧现状路西侧有一条雨水管道,∅1000(800)的混凝 土管道,埋深 3.14-2.68米。地块内无现状排水设施,场地平整。

地块内雨水可排至该雨水管道。 2、场地高程设计: (1)场地硬化地面整体平均高程高于周边道路中心线2000mm。 (2)铺装与道路、绿地衔接均采用平缘石收边,场地内部排水坡度均反向建(构)筑物(尤其入口处),横坡坡度为1.0%~1.5%。 (3)绿地内竖向采用中心下凹形式:由建筑或铺装边缘向绿地中心做450mm宽绿化坡,高程由低于相邻铺装完成面50mm过渡至下凹100~200mm的下凹绿地,防止雨水排向建筑和道路、铺装等,同时满足海绵城市设计所需的下凹绿地占地比例及蓄水容积要求。 二、设计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文); 2、《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16】30号); 3、《市建委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管控工作的通知》(津建规【2017】308号); 4、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市建委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和审查要点编制工作的通知》(津建设函[2017]94号文); 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6年版); 6、《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 7、《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 50596-2000; 8、《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2012; 9、《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2012; 10、《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2012; 1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12、《天津市雨水径流量计算标准》DB/T 29-236-2016; 13、《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14、本工程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阶段); 15、规划、建设等主管部门核发的地形图、设计条件通知书,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等; 16、其他与本工程设计相关的现行国家、行业及天津市的规范、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第一章海绵城市设计专篇一、设计总则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 吸水、蓄水,防止内涝,而天好及干旱的时候,又能把吸的水“吐”出来综合利用, 节约水资源; 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规划先行,生 态优先,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建设方针; 工程设计应因地制宜,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以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雨水控制目标;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满足规划要求,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与小区:新建不低于 80%,改建不低于 70%; 道路用地:新建不低于 75%,改建不低于 60%; 绿地及广场用地:新建不低于 90%,改建不低于 85%; 鼓励采用透水铺装、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工程措施; 透水铺装设计及施工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对有条件的工程项目,宜考虑雨水资源化利用;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设置溢流排放系统,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碱、耐水湿、耐污染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 二、建筑与场地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局部采用小型的、分散的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雨水调蓄功能的绿地或水体,减少外排雨水量;通过这些绿色生态措施收集、滞留、净化、渗透、原位利用小区内屋面、道路、停车场的雨水径流,削减了进入市政管道和水体的雨水量及污染物,节省了雨水管道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提供了健康、生态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建筑与小区内的景观水体和绿地设计有雨水储存和调节功能,景观水体可建成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物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水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土壤/气候分析以选择适合的植物设计景观绿化,采用地方化或适合植物,减少浇灌要求;当进行浇灌时,采用高效设备,并且根据气候进行控制;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一、设计依据 1、国家或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可参考下表) 主要规范名录表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16(2016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年版) 《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16) 吉林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 DB22/T168-2017 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2/JT137-2015 注:上表仅为主要标准规范,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如有上述未列规范,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补充。 2、长春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及规划设计条件图(《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3、国家或地方相关文件要求。 二、需上报的资料及要求: 1、海绵城市专项说明书

说明书内容:说明书中应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应包括海绵城市总体说明、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及特点、雨水控制与利用相关计算书、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材料、设施的指标参数应明确。 深度要求: 1)应在总设计说明中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并与相关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并且提供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关计算书。 2)专项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括海绵城市、设计依据及特点、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材料设施的指标。 3)专项说明书中应明确项目雨水控制目标: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占比,是否有雨水回用设施。 2、海绵城市平面设施布置图及相关图纸 深度要求:海绵城市设施布置平面图应明确标明透水铺装及雨水净化、调蓄、利用等相关设施位置和数量。海绵城市设施大样图、透水铺装结构图、下沉式绿地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花园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调蓄、净化回用等海绵城市相关措施的做法详图。 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按照规划给出指标,如缺少相关规划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要求吉林省各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以上。 三、海绵城市设施设计目标 本项目海绵城市设计目标制定参考《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DB22/T168-2017标准,填写相关下表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指标参数表 序号项目指标参数单位

海绵城市的设计方案

XX中学食堂拆除重建项目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建设单位: XXX公司 设计单位: XXX公司 二○二二年七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3) 二、设计原则 (3) 三、设计依据 (3) 四、设计条件 (4) 五、设计标准 (5) 1、雨水管网设计标准 (5) 2、内涝防治标准 (6) 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面源污染负荷削减目标 (7) 六、场地竖向 (7) 七、设计方案 (7) 1 、LID 设施的布置 (7) 2 、雨水管网方案 (8) 3、LID 设施方案 (9) 4 、景观搭配及建议 (11) 5 、内涝防治系统 (12) 八、海绵城市计算 (13) 1 、计算原则 (13) 2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计算 (13) 3 、降雨控制量计算 (14) 4 、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以悬浮物 (SS) 的控制率 (15) 九、基本要求 (19) 十、LID 设施的维护 (20)

一、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XX中学食堂拆除重建项目 建设单位:XXX公司 建设内容:师生食堂及室外附属配套等工程 建设规模:校区总用地面积81301.91 (约合122 亩) ,校区总建筑面积53016.02m2 ,校区建筑基底面积 13623.91m2 。其中计容建筑面积 52525. 14m2 ,不计容建筑面积490.88m2 (仅食堂及明德楼、润德楼屋顶楼梯间机房) ,绿化面积 27952.23 m2 ,建筑密度 16.76% ,容积率 0.65 ,绿化率 34.38% ,设置停车位 172 个。建设项目位于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境内,东邻京广铁路,西靠长湘公路。校区规划总用地面积 81301.91 平米,总体地势东北向高西南向低。 本次新建项目为师生食堂项目,位于校区内西北角。师生食堂总建筑面积为 2985.40m2 ,计容面积为 2890.95m2 ,建筑基底面积为 1008.99m2 ,不计容建筑面积为 94.45m2 ,设置停车位 20 个。 二、设计原则 1 、安全第一,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2 、因地制宜,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 3 、雨污分流,实现雨水资源化,改善水环境与生态环境; 4 、在经过审批的管线综合规划基础上合理布局 LID 设施,避免冲突; 5 、协同排水、道路、景观、建筑、施工等专业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落实到位; 6 、综合考虑经济适用与技术先进,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节省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 三、设计依据 1 、《长沙市望城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 、《长沙市望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1 建筑与小区内海绵性工程措施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功能性、景观性、 安全性,应采取保障公共安全的保护措施。 2 新建建筑与小区中高度在30m 以下、坡度小于10°的屋顶宜采用屋顶绿 化,且屋顶绿化面积宜占该类建筑屋顶面积的30%-85%。改造建筑与小区可根 据建筑条件考虑采用屋顶绿化。 ——根据气候特点、屋面形式、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植物种类。不宜选择根 系穿刺性强的植物种类,不宜选择速生乔木和灌木植物。屋顶绿化内的乔木应根 据建筑荷载,适当选用,应栽植于建筑柱体处,土壤深度不够可选用箱栽乔木。——种植屋面宜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水管、电缆线等设施应铺设于防水层上, 屋面周边应有安全防护设施,灌溉宜采用滴灌、喷灌和渗灌设施。 3 屋面雨水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 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 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 4 屋面及硬化地面雨水回用系统均应设置弃流设施。初期径流弃流量应按 照下垫面实测收集雨水的SS、COD 等污染物浓度确定,当无资料时,屋面弃流 可采用5~7mm 径流厚度,地面弃流可采用5~10mm 径流厚度。雨水可回用于建 筑与小区生活杂用水、绿地浇洒、道路冲洗和景观水体补给等。 5 建筑与小区内无大容量汽车通过的路面、停车场、步行及自行车道、休 闲广场、室外庭院应采用渗透铺装,新建区透水铺装率不小于50%,改建区透水 铺装率不宜小于40%。 6 建筑与小区道路最大道路纵坡为8%,最小道路纵坡为0.3%。对于下沉 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小于50mm。 7 建筑与小区道路两侧及广场宜采用植被浅沟、渗透沟槽等地表排水形式 输送、消纳、滞留雨水径流,减少小区内雨水管道的使用。若必须设置雨水管道,设施规模原则上应该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06,2014 年版) 中相应标准进行设计。 8 建筑与小区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最低处,顶面标高宜低于排水面 10mm~20mm,并应高于周边绿地种植面40~50mm;雨水口应截污挂篮、环保雨 水口等措施。 9 建筑与小区内绿地宜采用可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下沉深度宜为100mm~200mm,且不大于200mm; ——周边雨水宜分散进入下沉式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设置缓冲; ——当采用绿地入渗时可设置入渗池、入渗井等入渗设施增加入渗能力; ——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 排放,溢流口顶部与绿地的高差不宜超过50mm。 27 10 小区道路两侧、广场以及停车场周边的绿地宜设置植草沟,植草沟与其 他措施联合运行,可在完成输送功能的同时满足雨水收集及净化处理要求。 ——植草沟断面形式宜采用抛物线型、三角形或梯形; ——植草沟顶宽不宜大于1500mm,深度宜为50mm~250mm,最大边坡宜 为3:1,纵向坡度不应大于4%,沟长不宜小于30m。 11 在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宜设置生物滞留设施,对于径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 摘要:海绵城市理念以低影响、可持续的雨洪管理为核心,以海绵城市理念 的建筑给排水设计具备蓄水、渗水、净水、利用水等功能,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减轻城市市政雨水系统的压力。因此,为使城市公共建筑更好适应环境变化,具有良好弹性应对自然灾害,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开展公共建筑给排水设计是必要的。本文首先对海绵城市做了概述,然后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 中的应用价值,最后详细阐述了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要点。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筑;给排水;屋面 一、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旨在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城市理念,促进城镇化建设与 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为了进一步保护好城市水生态系统,减少雨水灾害,不断提升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可行方法之一。海绵城市建设也被叫做低影 响开发,即LID。海绵城市的城市似乎像一块海绵,自身不仅能收纳、存储雨水,还能实现对这种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将早期大量雨水径流造成的污染程度降到 最低,进而更加灵活、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与环境改变。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着 力把传统的“快速排放”模式转变成“渗、滞、蓄、净、用、排”新模式,力争 将城市化开发建设行为给既有自然水文特征及水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促进雨水资源的自然净化、积存及渗透过程。 二、海绵城市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随着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淡水资源受到了一定影响,同时水资源属于不可 再生资源,导致水资源的供应越发紧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提高对水资源的 实际利用效率,将海绵城市理念与给排水设计相互结合,可以在充分利用水资源 的同时,提高城市建筑建设水平。尤其针对较为干旱的地区,日常水资源供应紧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探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探究 摘要: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给排水设计思路融入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发展的 理念,该理念有效地将城市发展与生态发展融合为一体,为城市规划着提供了更 加科学的发展思路。研究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法应进一步将城市发展核心要点 和生态理念重点思想紧密结合,打造融于自然的城市水系统。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筑;给排水设计 引言 海绵城市理念是基于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而来的,其核心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手段实现城市防洪防涝及雨水综合利用。因此,在城市给排水 建设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内涝及旱情,实现对水的优 化管理及灵活利用,形成一套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而且也符合现代城市的发 展要求,可以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及利用,进而加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加强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及研究对推动城市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1海绵城市理念的定义与功能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它是一种以城市水资源管理的策略 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城市建设理论。与传统雨洪防治措施中单一的“疏、堵、排” 方法不同,海绵城市意在通过改善城市渗水蓄水能力,使城市能够成为像“海绵”那样实现水资源的弹性调度。当城市面临大水量降雨时,由低影响的雨洪开发系 统来将这些雨水净化处理并集中积蓄起来。等到城市旱季需水时,再将雨水收集 装置中的水进行充分释放利用,例如,用于城市街道清扫、工业生产、城市绿地 灌溉以及其他用途等。这种城市水资源管理策略本质上就是对城市水资源进行 “移峰填谷”,一方面它可以减轻城市地下给排水管网与周边江河水体的流量压力,减少城市内洪内涝受灾程度;另一方面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部分水资 源匮乏城市的生活需水问题。然而这种水资源管理策略并不是单纯地依靠地下管 线沟渠这一种给排水设施来实现的,它需要建筑给排水系统建设真正从城市生态

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城乡规划法》、《建筑法》、《水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工程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XX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排水设施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为本、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统筹推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XX市中心城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及管理活动,包括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土地供应、方案设计及审查、项目立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设计招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工程设计及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活动。 第五条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应当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绩效考核内容,建立海绵

城市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市发改委、财政、自然资源、水务、园林、市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其他海绵城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XX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及各自职责,负责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七条XX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八条市自然资源应在城乡规划体系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空间管控内容,在编制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分解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技术指标,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控制率、水资源利用率等列为约束性指标;确定各地块内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调蓄容积等指标。 第九条市自然资源在确定国有土地出让或者划拨的用地规划指标时,应将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技术指标纳入《规划条件通知书》并在实施土地出让或者划拨时,将其纳入用地条件。 第十条统筹考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内设施与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关系,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规划条件及相关技术标准,配套建设海绵设施。海绵设施应当与主体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附件1: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 DBJT29-207-2017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施工图设计专篇 (津17WJ-2-1 ) 2017年6月

编制说明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 作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16〕30号)等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规范我市海绵城市设计工作,保障设计深度和质量,结合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根据《市建委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和审查要点编制工作的通知》(津建设函[2017]94号文)要求,编写《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以下简称设计专篇”。\依据《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4.1.4条的要求,凡本市辖区范围内规划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设置设计专篇;用地面积小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可不设置设计专篇,但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应参照设计专篇进行编制,提供给施工图审查单位的设计说明、图纸、计算书应完整。 本设计专篇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与小区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两部分,设计专篇应设于施工图设计说明中,独立成章。 本设计专篇中楷体字部分为方便设计人使用所做的说明,不是《专篇》必须 的内容,在具体使用时,请设计人灵活使用。 本设计专篇提供的样式仅供设计人员参考,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可根据项目特点对设计专篇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设计专篇使用过程中,其所依据的规范、标准若更新时,设计人应按新的有效版本对设计专篇中有关设计依据等内容进行核查与调整,并按现行有效版本执行。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 Guidelines of design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in civil building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6年5月1日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 Guidelines of design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in civil building 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气候中心 批准部门: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前言 依据国务院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关于确定《民用建筑电动车充电设施配置与设计规范》等2项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计划的通知”(建设发[2016]79号)的要求,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本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编制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参考了正在修编的国标《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以及北京市、南宁市等地方标准,结合浙江省气候条件,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完善,制定了本设计导则。 本导则共分为9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符号,设计参数,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雨水收集与排除,雨水入渗,雨水储存与回用,水质处理,调蓄排放等。 本导则由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至: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邮政编码:310028)。 本导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浙江省气候中心 浙江大学 主要起草人:王靖华赵萍刘峥嵘杨军周永潮汪波王健张楠王永王小红高蔚乌姬娜周华易家松 邵煜然雍小龙桑松表黄正杰虞介泽方火明邓倩 潘孝辉鲍国栋 主要审查人:景政治黄宇年徐承华钱樟有何江张汛翰包志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