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保守主义者的政治隐喻观_覃胜勇

美国保守主义者的政治隐喻观_覃胜勇

美国保守主义者的政治隐喻观_覃胜勇
美国保守主义者的政治隐喻观_覃胜勇

美国保守主义者的政治隐喻观

覃胜勇 中山大学

1.什么是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是人类思考时使用的心理结构。语言与概念框架伴随相生,每个词汇是用与之相关的概念框架来定义的。框架语义学为美国保守主义者使用概念框架以传播其政治伦理观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工具。

2.美国保守主义者主导话语权

过去30年来,保守主义的思想库对意识形态及话语研究投入大量的金钱和人力。1985年新保守主义的“教父”欧文·克里斯托尔创办了《国家利益》季刊,该杂志迅速成为新保守主义者的中心论坛之一。1994年新保守派新的领军人物威廉·克里斯托尔创办了《旗帜周刊》,这个期刊很快就成为了新保守主义的重要理论园地。除了上述两个杂志外,新保守主义重要的理论宣讲阵地还有:《评论》、《公共利益》、《新共和》和《世界事务》等。

3.与两种意识形态对应的概念框架

在伦理政治学: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如何思考一书中,莱科夫提出两个不同的政治世界观建立在两个家庭模型基础上,严父家庭(保守主义)世界观和养护父母家庭(自由主义或进步主义)世界观,分别展现不同的隐喻图式概念关系。

3.1严父家庭概念框架

严父世界观认为,社会乌托邦的实现依赖个人实现其潜力,权威部门通过实施及执行严格的准则,敦促个人自律,政府滋养公民,以公民自立为目的。自律有助于促进自我利益,自我潜能的实现有助于大众福利的张扬,自律受内部和外部邪恶的抑制。

3.2养护父母概念框架

养护父母世界观认为,社会乌托邦的实现依赖社会充分实现其潜力,在广义的秩序内参与。根据这种世界观,自我利益的确切表达是帮助他人以及自我实现,培养对其他人的情感,恰当的养护和哺育导致权威上升,促进自由、平等以及他人的成长,最终实现组织的潜力。

4.保守主义者的概念框架对其他议题的驾驭

基于严父家庭及父母养育子女概念框架,美国保守主义知识分子又提出一系列伦理价值体系,进一步将各类政治议题框架化。美国的保守主义者用概念框架来驾驭各项议题。

结语

保守主义者有效利用概念框架来为他们的执政理念服务;而以民主党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政策是一个议题孤立于另一个议题,在伦理价值上没有连贯性、逻辑性、相关性。保守主义者善于整合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并利用政治隐喻来占据舆论制高点是其在美国拥有广大受众和支持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Metaphor in American Conservatives’ Political Reasoning

Tan Shengyong

1.What is Conceptual Frame

Conceptual frame is the underlying psychological schema when we think. Language and conceptual frame is closely correlated and each term is defined in terms of its conceptual frame. Frame semantics provides a convenient tool for American conservatives to publicize its political reasoning.

2.The dominance of political discourse by American conservatives

In the past 30 years, considerable financial resources have been diverted to the study of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ideology. National Interest, The Weekly Standard,Commentary、The Public Interest、The New Republic and World Affairs are the major public opinion frontiers of conservatives.

3.Two world views

The liberal and conservative world view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wo different cognitive mechanisms: Strict Father model and Nurturing Parent model. Strict Father conceptual framework is the major content of American conservative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it remains the primary cognitive tool in agenda-setting.

4.The governing of other political issues by two mechanisms

Based on Strict Father and Nurturing Parents conceptual model, American conservatives have proposed a range of moral and ethical systems and conceptualized various political issues. Conceptual frame and metaphorical reasoning are major cognitive tools for them to formulate issue setting.

Conclusion:

Conservatives have been making an effective use of conceptual frame to serve their governing philosophy, but the intrinsic feature of the liberal policies represented by the Democratic Party is that every issue is in isolation from another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coherence, illogic, and irrelevance in ethical values. Conservatives are good at integrating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o occupy public opinion arena, and tha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to gain a vast audience and suppor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浅议美国政治霸权主义_颜剑英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Journal o fUn i v ersity of I nternati o na lRe lations,2005N o14 浅议美国政治霸权主义 颜剑英1,周志武2 (11中国人民大学国防与国家安全研究所,北京100872;21中国人民大学马列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确保其世界霸主的地位,构建一个以美国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球政治霸权体系,在世界范围里加紧推行政治霸权主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加成了美国政治霸权主义颠覆的主要对象。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全面把握美国政治霸权主义的特征,并采取有效措施同美国政治霸权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 [关键词]美国;政治霸权主义;中国;政治安全 [中图分类号]D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489(2005)04-0010-05 政治霸权主义是指霸权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控制话语权,向其它国家强制推行本国的政治理念与价值观念,迫使他国建立与本国相同或类似的政治制度,从而达到以本国政治制度为中心建立全球单一社会制度目标的行为。而作为政治霸权主义对立面的政治安全是指一国能够按照本国人民自己的意愿在不受任何外部干涉的情况下建立独立的社会制度,发展自身的民主政治,在国际政治舞台拥有平等自由话语权的一种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国际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但国际政治生活中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霸权主义行径依旧屡见不鲜。这无疑将对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一 冷战的结束,虽然并不似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5历史的终结6一书中所断言的一般,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但美国这一/山巅之城0的世界霸主地位已全面确立了。用美国众议院前议长纽特#金格里奇的话来说,美国现在正处于/财富、势力和机会都无与伦比0的时期,可以左右世界的命运,这个机会决不能白白浪费掉。因此,美国在全世界掀起了霸权主义行径的新高潮。在通过经济、军事、文化等手段大肆扩张的同时,美国进一步强化了政治霸权主义在称霸全球过程中的作用,企图建立全球单一社会制度,构建一个以美国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球政治霸权体系。 11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依旧是美国政治霸权主义的首要任务。美国推行政治霸权主义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美国政治理念与政治制度全球化而构筑一个同质的全球政治体制。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这些国家依旧是美国政治霸权主义改造的对象,/9#110事件之后布什政府推行的/大中东计划0就是美国政府企图通过推行政治霸权主义改造穆斯林发展中国 10

美国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

美国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 1960年以来保守主义的社会运动指保守派思想家从象牙塔走入社会,通过指导和建立政治组织和宗教组织、利益集团/政治行动委员会、基金会、思想库等来扩大保守主义思想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影响。这场社会运动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经济/财政保守主义运动、社会/文化的保守主义运动、联邦主义运动、自由意志运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的保守主义运动,主要有"新右派"和"宗教右派"运动。"宗教右派" 虽然与"新右派"关系密切,但由于它的领袖主要是各教派的布道者,既有福音派,又有新教原教旨主义;既包含天主教正统派,又有犹太教正统派,因而它比"新右派"具有更多的神学色彩。此外,"新右派"与"宗教 右派"所处的时代不同,"新右派"主要活跃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宗教右派"则更加活跃于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的当前。 正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右派"是三十年代的"老左派"的对立面一样,七八十年代的"新右派"是六十年代的"新左派"的对立面。"老右派"与"老左派"的对立主要是由于经济问题而产生的;而"新右派"与"新左派"的分歧则是由一系列的社会文化问题而引起的。新右派本来在六十年代就已开始酝酿,但它在七八十年代才崛起,它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比"新左派"滞后。自1962年在校园中成立的"民主社会的生"(Students for Democratic Society,简称SDS)组织开始,"新左派"在六十年代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反文化运动、性解放运动,他们对社会的批评及这些运动的发展,促使民主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改变历史的法律,如民权法案、战争授权法案等;他们支持的总统候选人休伯特*汉弗莱、乔治*麦戈文分别在1968、1972年两次大选中获得民主党的提名,然而,他们的影响在70年代后日渐式微。而在保守主义思想家如小威廉*巴克利指导下、于1960年在校园中成立"为自由的美国青年"(Young Americans for Freedom, 简称YAF)的右派学生组织,直到80年代才解体;这一组织的学生大多出身于是共和党人的家庭,他们对共和党沾上自由主义不以为然,认为共和党内的自由主义没有"保守"古典自由主义所尊奉的自由、传统和秩序;而华盛顿的集权制正是民主党式的自由主义发展过头的结果,政府职能的扩大使其在给予一部分人自由的同时夺走了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如在南方实行新的强制性的种族融合、肯定性行动等。这一组织为七八十年代新右派保守主义运动培养了不少干部,如新右派的核心领袖:曾任YAF首任执行主任的理查德*维格里成为保守主义政治运动的直邮筹款专家、YAF的老战士霍华德*菲利普建立了"保守主义核心会议"组织、保守主义活动家保罗*韦里奇发动了"基督教右翼"的保守主义运动。 一般认为,"新右派"和"宗教右派"主要通过四类组织来进行活动:(一)政治行动委员会。政治行动委员会是指对竞选公职的候选人进行捐款的利益集团的政治组织,它的活动主要是筹款和捐款;目的是帮助帮助保守派人士进入领导阶层,从而使之同情保守派的主张,如1974年,韦里奇领导成立了旨在帮助保守人士当选国会议员的"争取自由国会生存委员会";1975年,菲利普斯领导建立的保守派核心会议主要在基层活动,在全国每个国会议员选区均设分会,约有30万会员;1974年,特里*多兰领导建立的全国保守派政治行动委员会等

婚姻与联盟_威弗莱_的政治隐喻

婚姻与联盟:《威弗莱》的政治隐喻 石梅芳 内容摘要:《威弗莱》作为英国作家司各特的第一部小说,以婚姻隐喻政治联盟。作者一方面支持联合王国,另一方面又希望维护苏格兰民族在联盟中的平等地位。但他的努力在精心设计的婚姻中遭遇了自身立场的解构。合适的婚姻与独立的文化身份,始终处于悖谬之中。 关键词:《威弗莱》婚姻政治隐喻 作者简介:石梅芳,文学博士,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小说。 Title:Marriage and the Union:The Political Allegory in Waverley Abstract:As the first novel of Sir Walter Scott,Waverley is a story of political allegory.In the marriage of the English hero Waverley and a Scottish girl Rose Bradwardine,Scott’s intention to make a proper marriage so as to keep Scottish identity in the Union is justified to be a paradox.Key words:Waverley marriage political allegory Author:Shi Meifang is lecturer at the English Department,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300401,China).Her research interest is British Literature,with an emphasis on the novels of the Romantic period.Email:mfshi@mail.nankai.edu.cn 当代读者在阅读瓦尔特·司各特的小说时,常被跌宕起伏的爱情罗曼史所吸引,而忽略其隐含的重要意义。以《威弗莱》为例,主人公威弗莱与三个年轻女性的恋爱、婚姻的确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一条重要线索。然而婚姻问题并非作者的根本意图所在,“裙箍、美人痣、鬈发和一件真正的法国新绸外衣”(司各特34)①包裹下的世俗婚姻已然无法容纳小说的主题。威弗莱的故事与重大的历史事件交叉重叠,“呈现出爱情罗曼史、政治和历史的多面性和复杂性”(Duncan9),集中表现了司各特对苏格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深刻思考。可以说,婚姻的另一面是政治。司各特以婚姻隐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关系,通过威弗莱选择婚姻对象的过程,在历史的场景中还原和阐释了家族联姻背后的政治意义。他一方面通过威弗莱与露丝的婚姻表明了自己支持联合的立场,另一方面则试图创造和维护苏格兰独特的文化身份。 一 18世纪末、19世纪初,危机四伏的世界局势与英国社会息息相关。美国独立革命(1774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 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 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 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 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 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 ⊙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 ⊙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析 ——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

美国霸权评析

分析评价美国霸权主义行径,美国霸权主义是利还是弊?利有哪些?弊有哪些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其强势地位在世界上“颐指气使”,动辄干涉别国内政,造成国际关系的持续紧张,危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冷战后,美国成为当前世界唯一集“经济霸权”、“制度霸权”、“科技霸权”于一身的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超级帝国,帝国本性决定了它的根本利益在于对外扩张,推行霸权主义。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阻碍他国的发展。 他的利在于推广霸权带来自己的各个方面层面的收益,但是在目前的时代中推用霸权主义只能说明美国的心虚,因为目前除非是一些弱小的没有地位的国家受到伤害外,他不敢明目张胆的对中国、俄罗斯推行霸权主义,因为随着中俄的崛起,美国越霸权则反映出他的无能。分析评价美国霸权主义行径 霸权必须做到只有盟友,没有朋友。该翻脸时就翻脸,该不要脸时必须不要脸。 就美国来说,霸权主义已不长久,因为中俄的崛起,金砖国家的崛起,以及某些发达国家对美国的仇恨已经不是写在脸上,已经表现在某些行动中。反美不在是孤家寡人,只要有一个恰当的时机和事件全世界的反霸权行为会得到一个扩张。 霸权就是牺牲别人的利益,不择手段的行为去伤害他国。 评析美国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后来吉尔平、基欧汉、莫德尔斯基等学者又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扩展。在这些人当中,吉尔平可算作霸权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几部著作从经济、政治、历史都不同角度阐释了这一理论。 霸权稳定论属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支。然而,它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和中心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现实主义关注的是均势问题,而新现实主义关注的是国家的安全以及国际体系的结构问题。而霸权稳定论,顾名思义,主要研究的是霸权的兴衰以及霸权的统治问题。这一借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概念,又吸收了新现实主义的结构主义特色,还对制度主义关系的国际机制以及国际合作问题有所涉及,称得上是一定程度上的综合理论。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头号强国,而霸权稳定论的主要提出这也都来自美国,所以,这一理论又有着鲜明的美国色彩。认真研读霸权稳定论的代表著作,人们就不难发现,不管它的鼓吹者者是否承认,事实上它的种种理论观点不是在为美国所采取的霸权政策辩护和赞美,就是为维护美国的霸权在出谋划策。从这个意义上说,霸权稳定论其实并不是一种纯正的国际关系理论,它更像是为了维护霸权统治而提出的一种政策建议或政策指导。 然而,无论如何,美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是客观存在的。要想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了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与美国霸权之间的联系,霸权稳定论这道大门是非得进去不可的。 一、霸权稳定论的经济阐释 霸权稳定论提出,开放并且稳定的国际经济的政治条件至少有三个。首先,一个或几个国家必须进行经济和政治领导;领袖国的任务是提供稳定的国际货币,促进自由贸易,确立管理国际商务的公平规则。其次,稳定的国际经济必须建立在主要经济大国的合作基础上。第三,世界各国人民必须相信自由贸易和其他形式的国际商务对他们有利。而这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条。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占主宰地位的自由强国,国际经济合作极难实现或维持。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经常会有一些强大的诱因,驱使一个行为体进行欺诈和损害其他行为体,因此,很需要一个政治领导来发挥管理和执行政策的作用。 根据霸权稳定论,开放性的市场经济创造出一种集体商品(或称公共商品)。在国际关系领域,也存在着这种集体商品,比如最惠国原则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制度--对一个国家减免关税的待遇必须扩大适用于所有国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稳定的国际货币也是一种集体

当代中美关系

当代中美关系题目 1.世界传统大国关系是怎样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怎样的?能不能建立起来? (1)世界传统大国关系是怎样的? 传统大国关系: 新兴大国挑战传统大国,传统大国打压新兴大国,相互激烈的对抗、竞争,互相打压,发生冲突,造成地区乃至全世界动荡。比如八十年代时美国将日本导入泡沫经济,使日本至今未能完全脱离阴影。又如当年冷战期间美苏主要在军事和意识形态领域竞争,两大阵营之间经济上基本没有来往,非常敌对。(e.g. 英国,德国,美国,苏联,日本) (2)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怎样的?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使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各国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的程度前所未有,同时也面临层出不穷的各种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够独自应对,需要携手。基于此,中国提出在大国之间应该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当前也正在和一些国家积极构建这种关系,其中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也是最具活力的大国关系。中美新型战略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互信、包容互建、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中美要走一条和传统大国冲突对抗的老路子不一样的新路子,要开放一条大国之间能够长期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路子。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在哪里 首先,这种新型大国关系与40年前、20年前,甚至10年有很大不同。过去中美关系是“超—强关系”,即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与“多强”之一的中国的关系。而今天中美关系则更像“老大—老二的关系”,开始被真正赋予国际关系史上“权力转移”的特殊意义。 其次,今天,两国相处的战略基础较之过去已大不相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具有共同对付苏联的战略基础,冷战结束后依靠全球化时代经济相互依存,“9·11”事件后两国则拥有反恐合作与经贸合作“双引擎”。而如今,反恐合作已难以支撑中美关系。更重要的是,美国大张旗鼓推动亚太“战略再平衡”,给中国周边安全与睦邻外交带来新挑战。 再次,这种新型大国关系有别于历史上的各种大国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政要和战略界人士已经认识到,中国不是前苏联,不寻求意识形态扩张和颠覆现有国际体系,因此中美不会重蹈美苏关系的覆辙。二战后美国同欧、日关系也保持了长时期的和平,但这种和平建立在美国对欧日的控制、彼此相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军事同盟基础上,而中国不可能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太可能同美国结成战略同盟,因此也难以想象中美关系会像美欧、美日关系那样。可以说,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条全新的道路,只能靠两国人民自己摸索、创造条件。 第四,今天,两国各方面联系之紧密远远超过以往各种大国关系。中美建交30年来,随着中国近年来自身实力增强,双方各方面联系日益紧密,利益汇合点不断增多,谁也离不开谁。中美两国国家在很多的事务上都有着共同的利益,两个国家当然有各自的核心利益,这些共同的利益也就把两个国家紧紧的绑在了一起。 第五,今天,人类已进入高度信息化和核时代,大国之间相互激烈对抗,甚至爆发冲突或者战争,很有可能毁灭地球,毁灭全人类。这种情况在常规武器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3)能不能建立起来? 中国新领导人习近平年初访美时提出:要把中美关系塑造成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这是中国领导人站在历史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的外交大战略,也是中国向美国释放的善意和期盼。几十年来,中美两国从交手对抗,到握手,到一定程度的携手合作,来之不易。如果美国领导人有足够的智慧顺应时代潮流,两国目前“不舒服的相互依存关系”,就可能逐步“舒服

《阿甘正传》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分析

《阿甘正传》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分析 《阿甘正传》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之所以经典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部娱乐性很强的励志片,更是因为影片中所蕴含的家庭价值观念、种族性别问题及传统价值观念与美国保守主义主张相契合,《阿甘正传》由此成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保守派进行政治斗争的战略性工具。通过对影片中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分析,指出保守主义的发展一直影响着美国电影的发展,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电影对美国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达发挥着巨大功能。 标签:《阿甘正传》;保守主义;关系 《阿甘正传》的经典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娱乐性很强的励志片,更是因为在其娱乐化效果的掩盖下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内涵。当时的美国保守主义利用该影片中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表达他们对于美国近代史传统的解释,并确定他们在1994年国会大选中的政治基础。尽管该片拍摄的最初目的并不是为美国保守派发声,但美国保守主义者却巧妙利用《阿甘正传》的表述线索编织了一个“保守主义神话”和一种表达普遍美国价值观的语言。纵观对《阿甘正传》的解读,影评居多,却很少有人从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角度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角度分析该影片,指出《阿甘正传》中所蕴含的美国保守主义观点,同时分析美国保守主义是如何巧妙利用这部电影向民众传达其意识形态,由此引出美国电影与保守主義的关系。 一、《阿甘正传》与美国保守主义的契合点 在1992年美国总统竞选运动中,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布什和丹·奎尔把美国道德标准和家庭观念的滑坡作为一项重要的竞选议题。美国20世纪90年代保守派关于家庭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念和种族性别的主张在《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中似乎有所体现,下面将从家庭价值观念、种族性别问题和传统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分析《阿甘正传》与当时美国保守派主张的契合点。 家庭价值观念。《阿甘正传》提倡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阿甘和珍妮都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生活也十分艰辛,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传统家庭破裂的突出问题,以及传统家庭的破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此我们不难看出,该部电影表现了对美国单亲家庭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对传统家庭价值观进行了引申与呼唤。在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布什和丹·奎尔将美国道德标准和家庭观念的滑坡作为一项重要的竞选议题。1992年5月17日,乔治·布什在圣母大学就双亲家庭的破碎发表演说;两天后,丹·奎尔在加州共同体俱乐部就同一主题再次发表讲话。奎尔的讲话“恢复基本价值观念:巩固家庭”强调了1992年洛杉矶中南部的暴乱,以及暴乱与美国家庭破碎之间的联系。他指出“(洛杉矶暴乱体现出来的)难以驾驭的社会混乱局面……与家庭结构的瓦解、个人责任感及诸多社会领域秩序的缺乏有着直接的关系”[1]。他断言,“家庭失败时,社会也就失败了”。丹·奎尔指出,只有当我们重拾“家庭、努力工作、诚实和个人责任感”等价值观念时,我们的文化才能丰富起来,社会

政治演讲概念隐喻

An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Pointing out the significant role Conceptual Metaphors played in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The aims of this paper are 1)to introdu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Political Speeches; 2) elaborate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on the basis of Lakoff and Johnson’s great work Metaphors We Live By;3)Take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a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alyze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used and relevant functions in his Political Speeches.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metaphors in political speeches systematically and reveal how metaphors work in the political world.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etaphors, this research can help people know the American politics and understand its culture. Key words: Political Speeches; Conceptual Metaphors; Application 奥巴马政治演讲的概念隐喻分析 摘要:本文着重研究了概念隐喻在奥巴马政治演讲中的使用,指出概念隐喻在奥巴马的政治演讲中发挥的重要角色,本文旨在:1)简要介绍概念隐喻与政治演讲之间的关系;2)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来阐述概念隐喻的定义、分类;3)以奥巴马的政治演讲作为背景材料,分析其中所使用的概念隐喻,以及这些隐喻对其演讲的辅助作用.本文试图对所选语料中的隐喻进行系统研究,揭示隐喻在政治演讲语篇中的特殊作用,并且通过分析隐喻,帮助人们了解美国的政治和文化. 关键词:政治演讲;概念隐喻;应用

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

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 摘要:文化扩张不同与军事上的侵略和冲突,它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不具备高度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很难察觉到霸权国家实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的意图。有时候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谈到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时感到不可思议,认为问题没有这么严重,是一些学者太小题大做、杞人忧天了。本文主要综述了美国实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种种表现,并简单分析了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警惕意识,弘扬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美国文化霸权概念表现影响 一、文化霸权主义的概念 文化霸权是指霸权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强势地位,向世界上其它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展,迫使别国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达到制约、影响世界事务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过程为目的的一种国际霸权行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力量、媒体优势、文化工具、意识形态向第三世界国家大量灌输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摧毁或消蚀第三世界的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并把它们逐渐纳入到“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一体化框架中。 二、美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 由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又是无形的,隐蔽的,因此,文化的渗透几乎包含在文化交流的各个角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讲,如外交活动,商业活动,电影娱乐,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广告宣传、语言渗透等等。 1、美国文化在中国扩张的成效。先不说全球,大家看看今天的中国就已到处 都是美国的文化,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无一不是美国文化渗透的结果。更有甚者,中国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到美国留学,得到绿卡在那里生活成了一种梦想和努力实现的愿望。今天的中国,凡是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到过美国的人,你可以问一问他美国和中国到底哪个好,十个有九个半都会说美国好!这就是美国文化在中国扩张的显著成效。

“特朗普现象”与美国的保守主义政治

“特朗普现象”与美国的保守主义政治 作者:程东金 美国的政治周期又进入了大选年,此次大选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在这个堪称最成熟的民主国家中,类似特朗普那样通常是不健康民主特产的反常政治家一路前进。对观察政治的人士来说,“特朗普现象”可以说是多年来美国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矛盾集中爆发的表征。作为局外人的特朗普是以共和党人提名人的身份参选的;控制着当前共和党大权的,则是一群保守主义者。沿着战后保守主义的发展这一线索,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当前美国政治的若干特征。 二战以后,美国的保守主义始终是美国政治中强有力的存在。多年来,右翼共和党人几次遭遇选举惨败,却又出人意料地强势反弹、重振士气。在反对国家“新政”的斗争中,右翼保守主义者必须先战胜党内的温和派对手,赢得共和党的控制权,再与自由派民主党争夺政府的控制权。保守主义在第一轮战斗中,逐渐取得优势,控制了共和党;在第二场战斗中,却是胜败参半。 在《开罗全球事务评论》(The Cairo Review of Global Affairs)2016年冬季卷中,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唐纳德·克里奇劳(Donald T. Critchlow)教授发表《理解保守主义》(Understanding Conservatives)一文,讲述了一个现代人所熟知的故事:现代美国保守主义运动的起源和发展。1930年代,它诞生于一批知识分子和政论作家的圈子中,在1950年代演变为一场共和党内的政治运动,在1964年总统竞选中展露头角并逐渐重塑了共和党,直至1980年代之后,成为美国政治传统的主流之一,甚至一度成为主导性力量。 一波波进步主义改革的浪潮和罗斯福新政,逆转了美国传统的有限政府哲学。现代保守主义的诞生正是源自右翼对于新政的回应。最初,保守主义者的回应不成体系,缺乏有效的组织。政治和商业界的保守主义者甚至一度偏执地反对创建任何可持续的政治平台。这样,有分量的抵抗最早来自知识界。一批绝望的右翼知识分子和政治作家起而攻击新政的集体主义倾向,其人数虽少,但却系统批评了福利国家的政策,哈耶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美国历史学习-1920年代的美国,保守主义日益增长

1920年代的美国,保守主义日益增长 照片名称:Calvin Coolidge 卡尔文.柯立芝总统 1920年代的美国,保守主义日益增长 1920年代期间,美国人民在许多新的习惯和社会传统方面进行实践。美国涌现了许多新的舞蹈、新的服装,一些最富有想像力的艺术和著作也被创造出来。 但是在绝大多数领域,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1920年代仍是保守的时代。选民选出了三位保守的共和党总统:沃伦.哈丁、卡尔文.柯立芝和赫伯特.胡佛。并且美国人民支持许多保守的社会和政治政策。 其中一个政策就是移民政策。1920年代的大多数美国人都通过血缘和婚姻、或多或少地与来自英国的第一批美国人有关系。因为这些方面的历史关系,许多美国人自认为他们自己是真的美国人、纯种的美国人。 传统上来说,美国人一直对来自那些西欧的国家,比如英国、法国或德国的新美国人都很欢迎。但是1920年代绝大多数到达纽约和其他港口城市的人却是来自于欧洲的中、东和南部地区的国家。 一些美国人开始对到达海岸城市的成千上万的新人感到担忧。他们担心这些新移民可能慢慢地会偷走他们的工作机会。或者,他们也担忧这些新移民的政治信仰。 战后对移民的控制的压力在增长。国会通过了一个限制移民的法案,即对来自于不同的外国的移民允许多少人数进入美国予以限定。并且国会和卡尔文.柯立芝总统于1924年都同意建立了一个更加严格的移民法律。

这个新法律规定,来自每一外国的移民人数的限额要根据那些有在这个外国的家庭亲戚关系的美国人的人数确定。例如,该法律允许更多来自英国和法国的移民进入美国,因为有更多的美国公民在这两个国家有家庭和亲戚。但很少人来自意大利和俄罗斯,因为很少美国人在这两个国家有家庭和亲戚。 实施这些法律法规十分困难。但它们确实成功地限制了某些国家移民的进入的数量。 1920年代保守思想的第二个标志就是全国性的禁止销售酒精饮料或烈性酒的努力。这就是有名的禁酒令,因为该法令禁止或禁用酒精饮料。 照片名称:A chemist with the Internal Revenue Board inspects bottles used to illegally sell alcohol 一名内政税收委员会的化学家在检查曾经被非法用于销售酒类的酒瓶。 该法令的许多强烈支持者就是那些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保守的美国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认为烈性酒是邪恶的,是魔鬼产品。 在20世纪起初的几年里,一些城市和州通过了禁止酒类销售的法律。而且在1919年,国家通过了第18项联邦宪法修正案。该法案和沃尔斯特法案(即禁酒法案),规定制造、销售和运输酒类为非法。 禁酒法案从一开始就彻底失败。仅仅很少的警力来贯彻执行这些新法律。并且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仍然要喝烈性酒。对警察部门来讲,他们根本就没有可能去逐一监视那些秘密买酒喝或在自己家里造酒。 并不奇怪的是,数千美国人不久就看到了借新法律的实施而获利的机会。他们开始非法进口酒类以高价销售而获暴利。

浅谈美国霸权主义

浅谈美国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是指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争夺世界霸主是帝国主义国家开展 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增强, 走上了世界权力的顶峰,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成为超级大国,充当资本主义 世界的霸主。但是随着其他实力国家的逐渐强大,美国感到了危机,例如二战 后苏联的崛起就被美国视作是自己将来的威胁,此后便利用各种霸权主义阻止 其他国家的发展。 对美国霸权主义印象最深刻的是911事件后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2001年9月11日当天的恐怖袭击对美国及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次事件是 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珍珠港事件后,历史上第二次对美国造成重大伤亡的袭击。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总统布什宣布向恐怖主义作战,并将伊拉 克等多个国家列入“邪恶轴心国”。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是认为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当局政府践踏人权,以美国方面的说法来说,对伊拉克的战争目的主要是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权,剿灭 恐怖分子,保护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资源等。但是包括部分美国人士在内 的很多舆论认为原因并不单纯。美国打着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借口,在联合国没有授权的情况下,悍然攻打了一个主权国家,树立了美国喜欢使用 武力的形象。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是美国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是美国为了控制整个中东而发动的第一场战争,美国自独立 后至伊拉克战争,共发动过70多次对外战争和侵略,共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武装冲突近200次。除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外,美国基本上都是胜利者, 而每次胜利都给他们带来了大小不同的回报,由此而形成了美国人的一种战争 经济观:战争是国家最好的一种战略性投资。这些俨然是霸权主义者的裸露表现。 相较于这些武力霸权行为,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许多 国家。前美国商务部高级官员大卫·罗斯科普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的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正在出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 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他们应该是符合美国 人意愿的价值观。”利用战争武力的方式宣扬自己的文化固然是最快最有效的 途径,但在当今社会已不能够让美国为所欲,随心所欲。现如今更多地是用渗 透的方式,美国文化霸权地位的确立始于电影,二战前后,美国电影就占据了 世界电影大半江山,好莱坞电影入侵世界其他各国的情形,是美国文化霸权的

美国族群问题及其破解对策

美国族群问题及其破解对策 摘要:美国是一个多族群的国家,族群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充斥着整个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二战”之后,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由于白人至上主义和极右思潮的抬头,美国族群关系更趋于紧张。然而,在前苏联、南斯拉夫这些多族群国家解体的后冷战时代,美国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族群关系。这主要得益于其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多元与一体的相对平衡,以及不断改进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由于美国族群政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而对美国的族群政策应重于研究、分析,慎于借鉴。 关键词:美国族群问题; 族群政策; 种族歧视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也是一个多族群国家。美国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移民潮,每一次移民潮对其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移民造就了美国,正是移民发展和改变了美国。移民的广泛性和差异性造成了美国族群构成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因而美国的族群矛盾一直比较突出。然而,在苏东剧变、南斯拉夫解体的后冷战时代,美国这个多族群国家,并没有出现大的族群冲突或者谋求独立的事件,也没有一个族群从美国的版图上分离出去。深入研究其可取之处及不足,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族群问题的概况 要了解美国族群问题的概况,首先必须对族群的基本概念作一个界定。只有厘清族群的概念,才能正确认识族群与种族、部族和民族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客观、全面地认识美国的族群问题。 1. 1 族群的界定 族群( ethnic group) 概念是西方人类学研究社会实体的一种范畴分类法。“族群”一词最早是20 世纪30 年代开始使用,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①“二战”后,族群一词被用来代替“部族”( tribe) 和“种族”( race) ,运用也更加广泛。有关族群( ethnic group) 的概念并不统一,较有代表性的是科威特人类学家穆罕默德·哈达德( Moham-ed Haddad) 的界定。他说,族群是指在社会上具有独特的因素,因文化和血统而形成不同意识的群体。可以说,它是因体质或文化上的特点而与社会上其他群体区别开来的人们共同体。他认为,可识别性( identifiability) 、权力差别( differential power) 及群体意识( group aware-ness) 是族群的三个基本特点。 ②这是从广义上给族群下的定义。在当前学术界比较常用的是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的定义: “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面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这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③根据韦伯关于族群的定义,美国的族群分为欧裔( 白人) 族群、非裔( 黑人) 族群、西裔( 拉美人) 族群和亚裔族群。四大族群在体貌、文化、语言、经济水平等方面皆有比较大的差异。美国的主流社会是以白人为主导的。目前,白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在60% 左右,其他均为少数族裔。美国族群问题主要是欧裔族群与少数族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当然也包含少数族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1. 2 美国族群问题的基本概况 一部美国史既是一部移民史,也是一部族群之间的斗争史。从美国建国开始至今,核心族群与少数族群、少数族群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就一直充斥着整个美国社会。尽管历届美国政府都为之做出巨大努力,但族群矛盾根深蒂固,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里根政府推行保守主义政策,使得少数族群所取得的权利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冷战结束后,“白人至上主义”和极右思潮的抬头,使美国的族群关系趋向紧张和复杂。概括起来,当前美国族群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与“一体”的冲突( 欧裔族群与少数族群的矛盾)如何对待族群差异,族群差异与国家认同关系如何,这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

浅谈西方新保守主义

浅谈新保守主义 摘要:作为当今美国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潮,崛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保守主义是保守主义中的一支新军,它是美国传统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相融合的衍生物。新保守主义自产生后对美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产生了持续不断的影响。小布什总统上台后新保守主义得到了再次重整旗鼓的机会,并最终成为了白宫的官方政治哲学。单边主义、先发制人战略、伊拉克战争等一系列政策主张的制定与实施都与新保守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新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全球战略 崛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保守主义是保守主义中的一支新军,它是美国传统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相融合的衍生物。新保守主义自产生后对美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产生了持续不断的影响。在外交领域,它不仅有自己的基本主张,而且提出了美国外交战略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突出意识形态的在外交政策中的主导作用和强调国家实力为对外交往的后盾,是新保守主义外交思想和政策主张的本质特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保守主义取代了自由主义成为了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小布什总统上台后新保守主义得到了再次重整旗鼓的机会,并最终成为了白宫的官方政治哲学。单边主义、先发制人战略、伊拉克战争等一系列政策主张的制定与实施都与新保守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新保守主义的产生及定义 所谓新保守主义,就是“一种特别的鹰派”,主张“把(美国的)力量与其文明使命联系起来”——比尔·克里斯托。新保守主义就是要追求自然的正当,可以不顾或蔑视所有现存的道德和法律。自然权利一旦进入信仰领域,最大的功能就是它可以超越法律,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 这一政治哲学流派之所以被称为“新保守主义”,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反对自19世纪以来的相对主义与历史主义思潮,坚持形而上学的“价值普遍主义”立场,坚持古典的“德行”概念。其理论活动以解读柏拉图著作文本为核心,言必称希腊、柏拉图。他们自称反对以启蒙为核心的现代政治传统,反对后现代主义。施特劳斯对古希腊经典作一种抽象主义的阐释,推崇古典思想对普遍性所持的非

解读《雪国列车》之政治隐喻

解读《雪国列车》之政治隐喻 夏歌 雪国列车这部电影,本人给它打十分。倒不是因为本人认同该作的全部价值观,而在于它极为艺术化、戏剧化,充满浓烈情感的表达手法。 这些话不多说了。接下来解读一下这部电影的各种政治隐喻。 一、列车 毫无疑问,列车隐喻着人类历史上的一切阶级社会。电影剧情对这个隐喻已经展示地比较直接了,从车尾到车头: *尾部车厢,象征着阶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最为凄惨,也最具革命性; *蛋白质块生产车厢,象征着给底层社会提供生活最底保障品的最下服务阶层; *维护列车秩序的军队,象征着国家的暴力机器,他们在最底层的边缘; *植物区、水族馆等,象征着技术劳动者的中间阶层,相对于底层而言待遇稍好,但对社会变革无所适从,他们既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权威,又对底层劳动者怀有同情与恐惧; *高级乘客车厢:象征着腐朽的统治阶级,越往车头走,堕落地越彻底 *引擎车厢:象征着阶级社会最高统治者,一直控制人类社会方向的最少数 这些隐喻展示地已经很直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高潮部分的一段台词反而过于直白:“这列车就是世界,我们就是全人类”。如果讲究留白的美感,不用这么直白。关于列车的第二个隐喻,“方舟”哲学,这个后面再讲 二、列车的暴力机关 在电影中出现的列车统治机关,象征了阶级社会中几种代表性的专制暴力。 例如最开头出现的士兵,完全按照美国大兵的形象打扮。其实很多装备细节都是多余的,如此形似的形象,就是映射现代资本主义“民主社会”里的暴力机关。 注意一个细节,那些大兵在执行秩序时,对妇女会说“mam”,女士,用词还显彬彬有礼。和接下来的暴力相比,之前的伪善昭然若揭。这就是暗示现代民主社会里名义保护人民,其实是捍卫阶级社会秩序的国家机器。 水源车厢前的蒙面军队,则一看就让人想到当代的极右纳粹民族主义者,军国主义(注意蒙面人还用日语喊了万岁),以及各色法西斯。用的武器也充满了血腥和残忍的意味。他们当然象征着历史上极右的极权暴力统治机关。 从美国大兵,到极权官僚,到法西斯屠夫,这个排比顺序,揭露了作者对阶级社会伪善的认识。阶级社会的秩序是第一位的,底层的劳动者反抗越激烈,统治阶级的伪善面具就私下越多,他们的本质是极右法西斯式的。 三、人名 我个人确信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有符合西方历史文化的隐喻。但个人知识太差,说不出内在的联系来。这里就跳过 四、老人导师吉列姆 老人吉列姆的形象,与托洛茨基非常相似。在电影中隐喻的是革命先知。 围绕吉列姆有两个关键故事,一个是割肉饲人,一个是他和列车发明者wilford是好朋友。都需要详细解读。 五、导师吉列姆和列车长是老朋友 先说老朋友的问题。社会革命的先知,马恩,自己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甚至本身就是统治阶级一员。最早研习的绝大部分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用于维护统治的工具。他们本该是统治阶

新城市主义1

新城市主义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舒适,便捷成了更多人们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建筑师,规划师及各行各业热心人士的努力尝试,一种全新的,以营造一个绿色,便捷,舒适的城市为目的的城市理念孕育而生,那就是新城市主义。 1.定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kas。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2.历史缘由 2.1问题的出现 二战以后,欧洲各国因为战争的创伤,加上工业革命以后的锐气也逐渐下滑,城市发展基本停顿在战前,城市形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美国在战争中获得了暴利,在这种暴利的支持下在西方独树一帜,经济发展也非常快,政府倡导并提出一家一房一车的所谓美国梦,对美国的郊区化城市形态变化发生根本的改变,小汽车在家庭中普及了,让美国人原本就厌恶城市环境向往乡村生活方式,注重个人私密空间理想模式创造必要条件,表明美国人觉得乡村生活才是人类生活的理想模式。1949年,出现了第一个城市郊区化的例子,郊区独门独户的住宅,提供中青年的新生活,成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理念。城市郊区化,在历史上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聚集为主的理想生活模式提出了挑战,城市现代化从这以后发生根本的变化。随后出现所谓的整体的郊区化现象,人们除了工作以外,宁肯放弃城市的一些其他游乐条件和机会,也要搬到郊区去住,通过高速公路每天通行于家庭与城市之间。到20世纪60年代,城市就出现了城市居民、工作单位外移,出现边界城市,就是这些工作单位和居民移到郊区以后,郊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功能。这种从外城变成一个带有一定城市综合功能的地区就叫做边界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目前,大量出现了远郊,出现了跳跃式的城市远郊,就是从城市外围出现了很多小城市,这些城市都是自发出现的,不是有人专门去规划的,就是有规划的话,也是一个开发商做一小片然后逐渐吸引很多人过来,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的现象,郊区化没有得到控制。 2.2问题的解决 为了解决当时郊区化泛滥的情况,新城市主义开始出现。新城市主义的作法是大片的城市郊外自然森林,把人的居住和自然地带结合在一起。郊区化虽然满足人们接近自然和乡村以及改善私密性,但实际上出现了很多新的矛盾,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大,很少接触,对于邻里相互交往关照的社区联系降低到最低程度,体现社区文化特征的历史建筑被私人住宅代替了,在郊区都是一样的小房子,没有太大差别。所以,人们在社区很难找到归宿感,或者自己个性的东西。大面积的开发造成大量的森林砍伐,土地滥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人们每天在路上来回要花三四个小时上下班,回来以后吃饭,跟孩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