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甘肃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产业结构摆脱了改革开放以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全,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并且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使甘肃产业结构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1978~2008年,甘肃经济总量及其各个产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5%,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和13.1%。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20.4∶60.3∶19.3,演变为2008年的16.1∶40.6∶43.3,第三产业上升了19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的产值来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互不相同。由表1可知,第一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八十年代初期保持上升趋势,1995年为19.84%,到1999年上升到20.06%,增幅较小,从2001年以后,基本呈稳步下降趋势,到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为14.55%;第二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2000年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00年比重为40.05%,从2001年由下降转为上升,2008年为46.33%,增幅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2003年基本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相对稳定,接近40%。(表1、图1)

从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来看,在2002年以前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波动较大,呈不稳定状态,2002年以后,呈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14.27%降为2007年的4.88%,降幅为65.87%,而2008年又上升到9.77%;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60.57%,贡献率较大,也符合工业是甘肃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0%。(图2)从三次产业对GDP的拉动力度来看,从1995年以后,主要是第三产业,平均为5.25%,第二产业为4.07%,第一产业仅为0.86%。从发展趋势来看,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将呈上升趋势,并且发展较为稳定,2004~2008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波动性较大,这正好是甘肃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并初步取得一些成果的时期,此时甘肃的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过渡。(图3)

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1978~2005)

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GRP 第一产

业总值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科学

研究

支出总值工业建筑业总值

交通运输及

邮电通讯业

批发零售

贸易

餐饮业

1978 64.73 13.21 39.04 34.66 4.38 12.48 3.23 4.55 #NUM! 1979 67.51 12.89 40.98 36.90 4.08 13.64 3.26 4.83 #NUM! 1980 73.90 16.46 39.85 35.25 4.60 17.59 3.27 6.86 #NUM! 1981 70.89 17.63 35.30 31.33 3.97 17.96 3.50 7.07 #NUM! 1982 76.88 19.68 38.54 33.63 4.91 18.66 3.74 7.18 #NUM! 1983 91.50 27.65 42.92 37.52 5.40 20.93 4.07 8.63 #NUM! 1984 103.17 27.83 49.89 43.65 6.33 25.36 5.14 10.16 #NUM! 1985 123.39 33.08 58.81 50.54 8.27 31.50 7.36 11.40 #NUM! 1986 140.74 38.02 65.27 56.01 9.26 37.45 9.33 12.71 #NUM! 1987 159.52 45.27 68.40 58.26 10.14 45.85 10.67 15.67 #NUM! 1988 191.84 52.77 81.33 67.28 14.05 57.74 10.94 22.55 #NUM! 1989 216.84 59.01 91.79 77.62 14.17 66.04 11.82 29.08 #NUM! 1990 242.80 64.06 98.33 83.93 14.40 80.41 12.01 30.64 0.7556 1991 271.39 66.55 111.91 97.19 14.72 92.93 12.45 31.17 0.7585

1992 317.79 74.20 128.66 110.21 18.45 114.93 14.18 39.15 0.9524 1993 372.24 87.43 159.96 136.74 23.22 124.85 15.03 43.11 0.9481 1994 451.66 103.81 199.32 174.62 24.70 148.53 20.22 50.26 1.1166 1995 553.35 110.53 258.51 226.45 32.06 184.31 25.64 67.23 1.1953 1996 714.18 187.81 314.96 276.66 38.30 211.41 28.39 79.29 1.552 1997 781.34 189.79 343.40 287.10 56.30 248.15 34.87 90.19 1.7663 1998 869.75 202.21 382.00 311.80 70.20 285.54 39.32 99.23 2.049 1999 931.98 191.21 423.79 327.68 96.11 316.98 42.89 108.32 2.3854 2000 983.36 193.36 439.88 328.41 111.47 350.12 50.07 114.24 2.6486 2001 1072.51 207.05 481.07 356.51 124.56 384.39 56.55 123.04 2.6535 2002 1161.43 214.45 530.36 390.61 139.75 416.62 64.25 132.03 3.1105 2003 1304.60 236.61 607.62 449.81 157.81 460.37 70.91 142.73 2.9531 2004 1558.93 281.40 758.18 576.22 181.96 519.35 84.32 158.92 3.8201 2005 1933.98 303.93 838.56 685.80 152.76 791.49 190.86 173.45 4.4132 注:1978~2003年的数据来自《甘肃统计年鉴2000、2001、2002、2003、2004》,2004~2005数据主要来自甘肃经济信息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16277929.html,/ziliao/shuju)。科研支出中,1978-1989年数据缺失。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在对齐齐哈尔市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所处的工业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两个方面对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现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标签:产业结构;产业升级;高度化 “十二五”时期,是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五年,与此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齐齐哈尔市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研究齐齐哈尔市产业升级对策,有利于加快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产业和产品层次,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3齐齐哈尔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8.5%。第一产业增加值280.3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451.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498.8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为22.8:36.7:40.5。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4.4%、44.5%和4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96元,增长9.5%。 二、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所处的工业阶段分析 工业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重要阶段,工业化程度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程度〔1〕〔2〕。为了分析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的现状,根据我市人均GDP相关数据,运用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三阶段模型〔3〕,判断当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所处的阶段。 根据《1996-2012齐齐哈尔市经济统计年鉴》人均GDP数据和《2013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汇率均价,把2000-2012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折算为美元,并把折算后的人均GDP与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模型进行对比,以1996年为标准进行判断,2011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为3081.53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1年以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不但落后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落后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距实现成熟的工业经济阶段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高度化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动态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结构所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要加大金融业改革力度,把金融资源重点投资投入到烟草业、旅游业、白酒制造业、中医药苗药制造业、能源电力业和特色旅游食品产业的开发上。一、贵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动趋势经过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调整,贵州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再向“二、三、一”型的转变,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的方向转化。第一产业。牧业发展较快,林业、渔业均有小幅上升,初步扭转了过分偏重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单一传统生产格局,初步实现了农业经济多种经营、综合协调发展,但一产内部结构调整变化不大,种植业比重仍然较大。第二产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轻工业比重不断上升,重工业有所下降,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快,非国有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幅提高,贵州省加快了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在加强建设能源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了以卷烟和饮料酒为主的轻工业的发展。在巩固“两烟一酒”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电力、铝和铝加工、冶金、汽车零部件工业等新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贵州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仍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近年来,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尤其是房地产业稳步增长,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上升势头强劲,同时,商业、饮食业快速增长,持续保持了第三产业中主导部门的地位,运输、邮电行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近几年,我省旅游业、房地产业迅速倔起,高科技信息产业发展很快,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贵州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最大、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时期,表现在:一

是农业基础进一步牢固,粮食生产实现了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畜牧养殖业比重有所提高,非农产业发展加快;二是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三次产业中最高,是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两烟一酒”、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旅游业、生物药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和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但工业产品中的主流产品仍集中在初级产品加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等基础工业,而机械、电子类产品所占比重还很小,产品结构层次仍然很低;三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高,有加速增长之势,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迅速倔起,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证券、技术、信息产业等已具一定规模,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房地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扩大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四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和制造业比重仍然较大,服务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五是资源有效配置呈合理化趋势,生产资源逐渐向优势企业汇集,产业发展已进入以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六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瓶颈”对优势产业的制约得到缓解;七是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功能进一步发挥,以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双百镇”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取得成效,城镇化水平达到23%左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产业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二、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特征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认为,不论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题目: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姓名: 学号: 专业: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6年12月20日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通过对数据观察,根据搜集的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

Y t=α+β1X1+β2X2+β3X3+μi (i=1,2,3) 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率,α表示在不变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可近似认为,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加权和,而βi分别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权数;βi X i则表示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μi表示随机误差项。 通过上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会如何变化。从而进行经济预测,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与参考。 2、数据说明 以下数据来自财新网,见表1 表1单位:%

甘肃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甘肃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提要本文以灰色关联度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并运用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拉力度等指标,对甘肃省1978~2008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其次为第二产业,影响最小的是第一产业。本文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产业结构;灰色关联;经济增长 引言 产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成长归根到底是由产业成长和产业间循环推动的,因此,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成长和产业间关系协调,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 在西方的经济理论中,对产业结构最早论述的是威廉•配第。他在《政治算术》中提出:“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了产业部门、产业发展及资本投入应遵循农工批零商业的顺序。此后,克拉克受配第等有关思想的启发,在《经济发展条件》(1940)一书中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指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为主向第二次产业转移,随后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移。由于受到克拉克观点的影响,库茨涅兹(1949)在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为此,库茨涅兹(1957)用50多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和长期历史数据做了统计分析,认为:(1)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在整个国民收入中随着经济发展处于不断下降之中;(2)工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来看呈稳定上升趋势;(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都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近年来,产业结构因素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引起广泛重视,并形成了大量研究文献。国内学者几乎一致认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助于经济增长,而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也会带来产业结构相应的变动。 一、甘肃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产业结构摆脱了改革开放以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全,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并且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使甘肃产业结构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1978~2008年,甘肃经济总量及其各个产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5%,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和13.1%。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20.4∶60.3∶19.3,演变为2008年的16.1∶40.6∶43.3,第三产业上升了19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的产值来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互不相同。由表1可知,第一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八十年代初期保持上升趋势,1995年为19.84%,到1999年上升到20.06%,增幅较小,从2001年以后,基本呈稳步下降趋势,到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为14.55%;第二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2000年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00年比重为40.05%,从2001年由下降转为上升,2008年为46.33%,增幅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2003年基本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相对稳定,接近40%。(表1、图1) 从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来看,在2002年以前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波动较大,呈不稳定状态,2002年以后,呈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14.27%降为2007年的4.88%,降幅为65.87%,而2008年又上升到9.77%;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60.57%,贡献率较大,也符合工业是甘肃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0%。(图2) 从三次产业对GDP的拉动力度来看,从1995年以后,主要是第三产业,平均为5.25%,第二产业为4.07%,第一产业仅为0.86%。从发展趋势来看,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将呈上升趋势,并且发展较为稳定,2004~2008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波动性较大,这正好是甘肃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并初步取得一些成果的时期,此时甘肃的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过渡。(图3)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1900 (计划范本系列)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详细版 When The Goal Is Established,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Goals To Be Achieved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Them.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详细版 提示语:本计划文件适合使用于目标确立时,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市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一、产业结构现状 ****市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和高载能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其产业构成表现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出口依赖型特征。近年来,全市按照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XX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第二产业40亿元,第三产业23亿元。人均gdp达到9836元,人均财政收入6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6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2元。“xx”期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6.3:56.8:26.9调整为13:59:28,到XX年调整为10:57:33。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得益于黄河灌区的有利条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XX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 63.4:2.6:31.1:2.9,特别是畜牧业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比XX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6.5万亩,其中:脱水菜种植面积6.4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2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XX年的73.0:24.5:2.5调整为 67.2:24.7:8.1。 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市

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人口青海人口总量少,是全国人口密度极低的省份之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青海省每平方公里仅为7.9人,人口密度仅相当于全国人口平均密度的5.7%,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高于西藏,位列第30位。但省内地区间人口分布差异很大,呈明显的东稠西疏的特点。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土地面积仅占青海省面积的2.89%,却集中了青海省64.1%的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174.75人,比全国人口平均密度高34.75人;6个民族自治州土地面积占青海省面积的97.11%,而人口只占青海省总人口的35.9%,平均每平方公里仅2.91人。 2011年末,青海省常住人口568.17万人。其中:城镇262.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6.2%,乡村305.55万人,占53.8%; 民族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青海省有6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实行民族自治的地区占青海省总面积98%。居住有汉、藏、回、蒙古、土、撒拉族等全国所有56个民族中的54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青海省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6.98%,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低于西藏和新疆,位列第3位,高于广西、宁夏、内蒙古等自治区。2011年末,少数民族人口266.9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7.0%。 文化程度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青海省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3年,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

的6.15年增加了1.48年。接受小学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66.3%上升到2010年的79.7%,提高了13.4个百分点。 综合经济 2011年,青海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4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939.10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540.18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0.0︰55.1︰34.9调整为2011年的9.5︰57.5︰33.0。 全年青海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0.40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1.79亿元,增长37.7%;中央一般预算收入118.60亿元,增长25.2%。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67.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教育支出102.89亿元,增长24.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00亿元,增长30.3%;医疗卫生支出50.47亿元,增长29.9%;节能保护支出41.84亿元,增长14.8%;农林水事务支出104.91亿元,增长50.8%;交通运输支出148.62亿元,增长2.2倍;住房保障支出112.92亿元,增长84.8%。 农牧业 2011年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0.05万亩,比上年增长2.0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9.12万亩,增长1.7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76.32万亩,增长5.23%;蔬菜播种面积63.06万亩,增长4.89%。全年粮食产量103.36万吨,比上年增长1.3%;油料产量36.07万吨,下降2.3%;蔬菜产量143.6万吨,增长6.8%;豆类产量7.27万吨;药材产量2.13万吨;核桃产量43.61万吨。粮

浅谈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状况

浅谈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状况 金融学院 09投资 王璐 902026105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引入了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其生产物取自于自然力,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地产,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等。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联系,而且各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综合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也存在着数量比例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用产值结构衡量,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15%左右,达到了完成工业化的标准。但是,第一产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还在50%以上,远未达到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的就业结构要求。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我国工业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工业产值虽然持续增长,但就业却在绝对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每一轮高速增长时期,都依靠结构调整升级产生一批高增长性支柱行业,带动整个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的IT 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面对当前不容乐观的产业格局,我国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适应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 1.农业基础地位不变,把优化第一产业优化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任务。农业在国民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会改变。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耕作方式和农产品品种的竞争能力差,因此,学习西方大国的农业机械化,向集约式农业发展,改变以往的浪费、低效不合理模式。另外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最新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探析

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探析

[摘要]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要内容。当今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已是国家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唯一出路。本文借助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通过实例分析,探寻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战略 城市经济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变革中求发展。在这个背景下将《孙子兵法》与正处于产业转型与变革时期的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探寻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即“读古人的书,做当今的事”是十分必要的。 一、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就是说: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使命和远景的确定,目标体系的建立,战略方案的制订会为城市的产业转型与资源的重新配置规划明确的方向。因此为城市的产业转型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发展战略的基础:“修道保法” “修道保法”,是指要明确使命与目标,并建立一套确保使命与目标实现的机制。 在产业结构转型上以韩国经济的发展为例,其中经转型后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韩国为规划和发展文化产业,于2001年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该院每年可得到政府 5000万美元的资助。在法制建设方面韩国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法》、《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等项法规。近些年又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着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法律法规保障。 可见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其根本就是要促进技术与知识的发展与创新。因此引导产业结构转型也该有相应的政策、法律、措施来保障。 三、发展战略的核心:“知己”

新常态下甘肃省支柱产业调查与分析

新常态下甘肃省支柱产业的调查与分析“十二五”以来,在国际竞争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已迎来新常态。甘肃省的工业经济发展也呈现出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化的趋势,传统产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开始逐渐摆脱过重依赖资源禀赋的发展传统;而战略型新兴产业开始不断挖掘技术优势、能源优势等。面对新形势,综合考虑甘肃省的发展现状,有必要对支柱产业进行战略性调整。 一、甘肃省支柱产业的形成 (一)甘肃省传统支柱产业的最初形成 在我国“一五时期”至“三五时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导向促成了甘肃省传统支柱产业的形成。例如,在“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甘肃省投建了七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在这一基础上,甘肃省后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重化工业。随着“三五”时期大环境的变化,我国将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这就使得甘肃省支柱产业再次实现重化集聚。总体来看,甘肃省的支柱产业形成基本是以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家备战策略的需要,在发展路径上采取了嵌入式的方式展开。这种方式过渡到市场经济环境中,必然会受到商品供需规律的影响。 (二)甘肃省支柱产业的调整和提升 在改革开放初期,甘肃省对企事业单位进行新建、迁建和重点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甘肃省对支柱产业进行了调整,涉及有色冶金、石油化工、能源等支柱产业的企业完成了改制和提升,大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实现了扭亏为盈。总体而言,在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激活了甘肃省的经济活力,但大企业过大,直到现在,该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有色冶金等重化工业是其支柱产业。 (三)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 甘肃省在对传统的支柱产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和优化时,也开始了对新兴产业的重视,主要集中在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等领域。为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措施对其予以扶持,如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相关的科技普及和技术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 析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 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 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 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青海省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青海省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1I_ 区域经=;} 青海省中藏药产业 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本文从发展中藏药产业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动植物资源 优势入手,审视青海发展中藏药产业的现状,分析青海发展中藏药产 业的制约瓶颈,构建进一步发展青海中藏药产业的思路. 关键词:特色经济中藏药产业研究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 条件,形成了藏医药的主发源地,造就 了其动植物资源优于其它地区而具有 活性强,药用成分含量高的特点.青海 省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动植物资源 优势,把中藏药产业的发展和藏药资源 的开发利用作为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 增长点,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对全 省优势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 ,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的现实审 视 (一)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为发展 中藏药产业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青 海药用动植物资源种类十分丰富且分 布广泛,储量大.在藏药经典《晶珠本 草》记载的2294种中藏药资源中,青海

的中藏药材有1294种,占比达56.5%, 其中植物药1087种,动物药150种,矿物药57种,有198个品种是国家和青海确定的重点品种.特别是一些特产药材,地产药材如大黄,麝香,冬虫夏草, 麻黄,贝母,鹿茸,藏茵陈,锁阳,塞龙 骨,红景天,雪莲等,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另外青海的高海拔,强紫外线及氧气稀薄等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药用动植物天生具备抗高寒,抗缺氧,抗疲劳,药用成分含量高的生物特性. (二)方兴未艾的中藏药工业,为青 海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十五"期间,青海省把中藏药产业作为青海省四大优势产业之一,在政策,资金,人才, 对外宣传等方面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 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海生物产业园区为发展平台,培育了一批地方中藏药生产企业,中藏药生产企业从最初的7家,发展到如今的50余家.2002 年.企业开始实施GMP改造,截至目前,全省29家药品生产企业已通过GMP认证,这些企业大多装备和技术比较先进,已形成年加工生产中藏成药5000余吨的能力,部分企业的发展势头良好.GMP改造后,青海制药行业生产能力已达到100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中藏药产品已从手工作坊炮制发展到工业化生产,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说明山东

青海省主导产业选择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16277929.html, 青海省主导产业选择探析 作者:张渭平张宏岩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2期 摘要: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本文依据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建立了评价主导产业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出了青海省的主导产业,并提出推动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 一、青海省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的必要性 (一)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长期以来,青海省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量的特征比较明显。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并且加以扶植,是实现产业结构转换,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①因为这样,可以把有限的资源和技术集中到主导产业上,充分发挥其关联效应,并以此为核心,协调各产业在数量和比例上的关系,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性,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主导产业选择得当,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关键在于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②。 (二)是青海省实现经济赶超战略的重要途径 近30年来,青海省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出现了较大的经济差距,而且差距仍有扩大趋势,这就要求青海省打破常规实现跨跃式发展。青海省关键性生产要素匮乏,短期内不可能使各个产业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会产生扩散作用,其优势辐射到产业链上相关的产业中,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科学地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是青海省实现经济赶超战略的重要途径。 (三)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青海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落后的经济现状,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在面对严重危机时,由于没有别的产业可以分担损失,会出现严重亏损。主导产业是欠发达地区增强竞争力的关键③。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可以形成明确的产业分工,改善目前存在的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并通过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加以扶持,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其带动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集群,方便各个产业的交流与合作,降低生产成本,齐心协力开拓市场,从而形成具备产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青海省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讨论产业结构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讨论产业结构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用什么标准或指标来衡量城市的发展水平呢?人们通常按人口数量、用地规模和经济总量,即GDP 来评价。其实,衡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重要或最核心的指标是城市产业结构。所谓城市产业结构是指,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整体表现。由于可以从不同程度对城市产业进行分类,城市产业结构也就具有多重内涵和呈现复杂的关系。 城市发展过程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 1.产业结构反映城市发展阶段 区别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基础最主要的是产业构成或产业结构。农村以第一产业,即农业为主,而城市则以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为主。综观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城市产生的初期或前期,第一产业不断减少,第二产业急剧增加,并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接着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代替第二产业,并成为城市主导产业。国际国内的经验告诉我们,当第三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城市总体发展进

入一个新的时期。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加速了这一过程。 2.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和前景 三次产业比重的不同和结构的差异,往往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和发展前景。许多资源型城市或工业基地城市,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甚至占绝对优势,经常被确定为工业城市或工矿城市;而第三产业,如旅游业、会展业、文化产业、流通产业、金融业发达的城市,却被确定为旅游城市、文化中心城市、商贸中心城市、金融中心城市等。在工业化比较成熟或后工业化社会,后者往往具有更多的发展优势,充满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3.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城市功能和作用 三次产业比重的不同,对周边城市区域及对全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说,第三产业的辐射力更为深远和影响力更大。如,旅游城市能吸引国内外大量人口来城市旅游、开会、经商以及其他经济文化活动。 4.产业结构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市总体布局、整体建设,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景观设计,市政设施安排,都要适应产业结构的需要。

浅析青海省产业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青海省产业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海省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如何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完成产业经济的升级,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旨在对青海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青海产业优化升级提供绵薄之力。 【Abstract】The found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is weak,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is insufficient. How to complet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is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we are facing now.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Qinghai province,an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and propose to provide modest help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Qinghai industry. 【關键词】青海;产业优化升级;主导产业;关联度 1 引言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交通运输不便,气候条件恶劣,少数民族聚居,宗教信仰丰富等因素为青海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全省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全省各族人民迫切希望青海经济快速发展。 2 青海省产业发展现状 从近十年来青海省三次产业结构基本情况来看,青海省的产业结构一直呈现“二、三、一”的工业化结构特征,即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位居第三位。从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看,青海省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7年10.5%下降到2016年的8.6%[1]。第二产业在2007—2011年中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但是在20l2—2016年中则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在2007—2012年中,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但是在2013年至2016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 以2016年为例,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稳中有进。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572.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21.19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249.98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1101.32亿元,增长8.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531元,比上年增长7.1%。从宏观来看青海省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