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送别诗 练习题 答案

送别诗 练习题 答案

送别诗练习答案

1.(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1)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

(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2)《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3.(1)这两句写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

(2)写得好。“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4.(1)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表现出思念友人的情感。

(2)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古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5.(1)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

(2)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

6.(1)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2)同意。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7.(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A与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杜甫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从理论上应是和谐统一的,

故而前两联应与“孤”“忧”相和谐。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对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颔联,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孤老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不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无尽悲怆和悲凉。

8.(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9.(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0.(1)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

反衬: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孤小;

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同病相怜,又流露了对友人的牵挂。

(2)营造了开阔的意境,流露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 案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四年级上册“一切景语皆情语”课例 乐山市新建小学钟和平黄洁 一、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选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这首歌听过吗?对,这是《离别的车站》。现代人送别,直接表达情意,分别时就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可是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一组诗中,去感受诗人的别样情怀。请看大屏幕,齐读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诗题中有“送”、“别”等字,这是一组“送别诗”(板书)。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读诗题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到那一千多年前的黄鹤楼一睹当年诗仙李白与友人的离别场景。再读题目,你还知道什么(指名回答) 谁了解孟浩然(指名说)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师长、好友。他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指名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的,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明诗意 师:现在,我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读懂的内容与同桌交流。请你说,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总结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一、关于送别诗 1.风格和抒情方式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 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 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 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

经典古诗文朗诵送别诗组合兼串词

经典古诗文朗诵送别诗组合兼串词 四(1)班2009、5 甲: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的历史中 古诗文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 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 乙:我们的古诗文,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特别是其中的送别诗文 犹如阵阵春雨 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甲:送别诗像一杯酒、一首歌,又像一道风景,悠悠流长 (以酒话别)集体: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乙:酒逢知己千杯少,只须总有离别时。喝完了酒,老朋友步出酒店一路相送,千叮咛,万嘱咐,还是难以表达心中的留恋。(以话送别) 女生: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男生: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甲:送君千里总须别,但愿小船慢点开。小船啊,请开慢点,再慢点,让我再看一眼我的故人 (以歌相送)(九九艳阳天伴奏) 赠汪伦李白 女生:李白(那个)乘舟将欲行(哟),忽闻岸上踏(呀么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呀),不及汪伦(呀)送我情。 合唱:桃花潭水深千尺(呀),不及汪伦(呀)送我情。 男生:李白(那个)乘舟将欲行(哟),忽闻岸上踏(呀么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呀),不及汪伦(呀)送我情。 合唱:桃花潭水深千尺(呀),不及汪伦(呀)送我情。 乙:船儿越走越远,渐渐消失了,可我还是依依不舍地站在鹤楼上,久久不忍离去。 (以目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教学目标: 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 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 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诗歌。 2. 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 (一)已学的送别诗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 (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 (3)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 2.回顾《赠汪伦》 (1)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 (3)板书:踏歌送别 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 (一)学习《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交流分享 (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 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 (二)学习《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高考真题送别诗

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 1、(07江苏)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5分) 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题型分析】这是道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和评价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 【答题技巧】看关键词句。关键词句能够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为答题提供参考。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意思是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明确了这一点,诗歌的主旨就明确。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分) 答: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诗意】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送别诗复习专题

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送别诗”BCA教学案 主备人:张艳梅 学习目标: 1.背诵《唐诗宋词选读》中的送别诗。 2.复习、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3.运用相关知识鉴赏送别诗。 B案 一、默写 春夜别有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送魏万之京 李颀 送友人 李白 1.花间一壶酒,。据别邀明月,。 2.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 3.永结无情游,。 将进酒(李白)

C案 一、送别诗相关知识回顾(看新授课学案) 1、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 2、送别诗的感情类型大致有:依依不舍之情、表现真挚的友情,对友人的鼓励与安慰,别后的思念之情。 3、送别诗常用意象: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 夕阳,孤舟、孤帆、流水 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 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 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 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 (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 四、拓展鉴赏 1.【长春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2. 阅读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走进送别诗》群文阅读设计

《走进送别诗》群文阅读设计 倭肯中心校赵世娇 议题: 诗人如何表达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选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老师现在特别珍惜和你们共同度过的这节课,珍惜每一分钟每一秒,谁知道为什么?(板书:别)那么同学们珍惜现在的课堂上的每分每秒吗?我们现在都有同样的感觉,那么我们怎么去做呢?那好,我们开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

1.“别”可以组哪些词?(板书“送”)齐读。(亲朋好友走舍不得呀)再齐读。 2.你们家都来过亲朋好友吧?回忆一下都是怎么送别的? 3.听了你们的话,我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我们亲友的,但是我们的古代人是怎么送别呢? 4.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古代诗人的诗文中去,去感受一下他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解诗题 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 生: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你知道了地点。(播放课件)同学们,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生: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孟浩然三个字变红)大家知道孟浩然是

什么人吗? 生:也是大诗人。 师:同学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读古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解诗题”(板书:解诗题) 2.读诗文 (1)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 (3)齐读古诗。 3. 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师:理解诗意,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生自由说 预设: (生: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 生:我常查工具书理解 生:我还会用拆词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

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 送别诗是诗歌题材的一种,也是高考古诗赏析考点之一。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 一、关于送别诗 1.风格和抒情方式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

慨激昂。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

高考语文 送别诗新解及试题训练

送别诗新解及试题训练 学过的送别诗举隅: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柳永《雨霖铃》等 体验高考: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2007年高考湖南卷) 示长安君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2007江苏)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常见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送别诗词专题练习

送别诗(词)专题练习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一、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二、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寒雨连江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送别诗意象

别离诗鉴赏之意象 思远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近年来的考察也越来越灵活,同学们在做这类题时也会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我们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去鉴赏古代的诗仙文豪给我们留下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别离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别离亲人、恋人、友人。而这时,别离无论作为人生遭际还是作为创作题材,都会显得更为重要,更为深刻,更为壮烈,更为精彩。古时没有火车飞机,没有隧道轻轨,没有手机电脑,在交通通讯落后、路途艰险的情况下,只能“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就反映的别离形式来看,有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诸多种类。而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则更多,可以数出来的有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等。我们用近代艺术大师也就是后来出家当了和尚,法号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著名的《送别》开篇,来讲解别离诗的意象问题。“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诗总结了古代经典离别诗所用的种种意象,“柳”、“长亭”、“芳草”、“夕阳”、“浊酒”等等意象概括了离别诗的“离愁别绪”。 一、折柳赠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柳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 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1、“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2、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绵绵的情意,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案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教学目标: 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 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过的而送别诗歌。 2. 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 (一)已学的送别诗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 (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 (3)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 2.回顾《赠汪伦》 (1)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 (3)板书:踏歌送别 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 (一)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春夜洛城闻笛》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交流分享 (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 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 (二)学习《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互通有无

群文阅读 送别诗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学设计 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小学陈洪平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并试着运用学习诗歌的方法,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并学习运用通过景色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教学难点 在和其他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和诗风,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五、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导入 同学们,家里有在外边工作的父母吗?举手我看看。谁来和我说说你去送别父母的情形?(两个学生说)要分开了,的确舍不得 是的。古人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亲友送别时的离愁别绪,特别能激发起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同感。尤其在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开就可能终生不能相见了,他们又是怎样送别的呢?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习几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去感受下古人的那份送别情怀!读题目! (二)读题、解题 请生个人读题目 (解析“使、之”的意思,并指导读顺题目。 很好!读题目就要读出节奏,读懂意思,这是上好课的开始。一起再读题目!

(三)诵读诗文,知诗意。 1、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越级挑战。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生自由读) 请生读,请学生评价) 好,刚才几个同学都读得很不错,尤其是这首诗中的几个多音字,要读对可不容易。【多音字出示】 (师辨析“朝”和“舍”、“更尽”的读音和意思的关系:你为什么要这么读?)师总结;你的语文功底不错,懂得了要根据意思的不同去辨别多音字的读法,很好!全班一起读! 2、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古诗,这是我们学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板书:知诗意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小组间互相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学生读,并思考)谁先来说?(都不会的话,先试着说一说一句诗。) 谢谢你,很好!知道了诗意,再来读这首诗,就印象更深了,读! (学生读) (四)读诗,赏诗景。 1、同学们,王维是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也不例外,看!(出示图片和诗句) 这样的景色美吗?(生:美)谁愿意美美的来读一读?(请两个学生读) 然而在这样的一个柳色青翠、细雨湿润微尘的早上,诗人要在渭城送别元二远去安西了!好朋友这一分离,再相见已不知是何年了,我们可以理解,此时此刻的王维心中一定是——(学生接:难过、不舍的) 可是,我们再看看诗中的景色,读!(学生读前两句) 2、如此的美丽而纯净,这不恰好和当时人物的心情相反吗?是不是矛盾了?如果我们把前两句诗换成这两句,大家连起来读一读,会不会更好?(出示《别董大》前两句连成一首新诗) (学生说:不行,但是……)在这样大雪纷飞、寒冷孤寂的环境里分别,恰

最新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教案

诗词鉴赏之送别诗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大量阅读送别诗的前提下总结归纳这一类型诗歌的特征,包括常见意象、意境特点,把握送别诗的主要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课前记诵,拓展诗歌阅读面,增加古诗词的积累,培养古诗阅读语感; 讨论归纳,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命题,提高学生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典诗歌尤其是送别诗的幽深之美,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聚时光。 教学重点、难点: 送别诗特征归纳,思想情感的理解; 常见命题形式与答题形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课前诵读内容 (一)送别诗集锦 1、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2、淇上送赵仙舟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3、临江仙送王缄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2)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3)。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4、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5、送人归京师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6、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精品文档 7、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二)送别诗名句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话《别董大》)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8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 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9、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10、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董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二、课堂讨论归纳送别诗知识点 1、常见意象 ⑴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津渡、歧路、古道、阳关等⑵时间意象:春、秋、冬、 黄昏、月夜、清晨等;

送别诗练习的赏析

送别诗练习的赏析 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看来,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么?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钩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送人东游[温庭筠] [注释] (1)东游:题一作“东归”。(2)荒戍:荒废的营垒。(3)浩然:意志坚决的意思。《孟子·公孙丑下》:“予然后浩然有归志。”故关:旧时的关塞。(4)高风:秋风。张协《七命》:“高风送秋。”汉阳渡:在今湖北省武汉市。(5)初日:初升的太阳。郢门山:即荆门山,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经典送别诗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经典送别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適《别董大二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最新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版

诗歌主题情感之——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 一、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心情): 寂寥孤单;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 (一)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 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峡口①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和_________。“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_________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2.(3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 (四)移家①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移家:搬家。浑:简直,几乎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3分) 【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每个1分)。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2分) (四)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 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之情。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汇编(含答案)知识讲解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一)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2分)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二)峡口①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和。“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_ _ 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2.(3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 (三)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3分) 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每个1分)。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2分) (四)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五)送人之松江 宋·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2分) 2.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