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盐酸泄露环境风险评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盐酸泄露环境风险评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盐酸泄露环境风险评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盐酸泄露环境风险评价

1.盐酸泄露的定量分析 1.1泄露流量的计算

要估算盐酸的泄露范围,首先要确定其泄露流量,盐酸可以应用液体经小孔泄露的源模式计算泄露流量,其公式为:

式中:Q —流量,kg/s ;

C 0—孔流系数,取0.6; A —小孔的横截面积,m 2; ρ—流体密度;kg/m 3; P g —液体压力,Pa ; g —重力加速度,9.81m/s 2; A 0—储罐的横截面积,m 2; Z 0—储罐内液面距小孔高度,m ; t —泄露时间,s 1.2泄露参数

本次盐酸罐泄露的相关计算参数见表13-1。

表13-1 盐酸罐泄露计算相关参数一览表

1.3泄露速率

本次工程盐酸储罐的容积为50m 3,尺寸为Ф3.6m,高5m ,单罐最大储量为60t ,评价根据盐酸储罐泄露量的计算参数,确定本次盐酸罐事故泄露的速度为3.25kg/s ,根据盐酸储罐的储存量,则本次盐酸罐全部泄露完需5h 。考虑0.5小时事故泄漏应急时间,则0.5h 内的盐酸的泄漏量为5.85t ,约占总储量总量的9.8%。

22

0o o

gC A Q C A t

A r =

2.盐酸酸雾的产生量

考虑0.5小时事故泄漏应急时间,则0.5h 内的盐酸的泄漏量为5.85t ,盐酸储罐围堰长:3.6m ,宽:9m ,高:2m ,考虑泄漏出口的盐酸闪蒸,则0.5h 盐酸泄漏量在围堤内形成0.15m 深的液池(除去单只盐酸贮罐罐脚所占面积后,液池有效面积22.23m 2)。

由于盐酸的沸点为-114.8℃,沸点远远低于液体贮存的常温,因此盐酸泄漏在围堤形成液池后,将产生闪蒸、热量蒸发和质量蒸发。

由于盐酸的沸点为-33.5℃,沸点远远低于液体贮存的常温,因此盐酸泄漏在围堤形成液池后,将产生闪蒸、热量蒸发和质量蒸发。

评价选择适用于硫酸、硝酸和盐酸等酸液蒸发量的计算公式来分析本次工程盐酸泄露后酸雾的产生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Gz ——酸雾量,kg/h ;

M ——液体分子量;

U ——蒸发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速(m/s),应以实测数据为 准。无条件实测时,可取0.2~0.5m/s 或查表计算;

P ——相应于液体温度下空气中的饱和蒸汽分压力(mmHg ); F ——蒸发面的面积,m 2。

根据《环境统计手册》,本次评价蒸发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速取0.3,相应与液体温度下空气中的饱和蒸汽分压力取10.6。

Gz=36.46×(0.000352+0.000786×0.3) ×10.6×22.23

经过计算可知,本次工程盐酸罐泄露所形成的盐酸酸雾的产生量为5.05 kg/h 。 3.盐酸酸雾的毒性范围计算

国家规定的盐酸的车间最高允许浓度(MAC )为15mg/m 3,盐酸的半致死浓度为4.6mg/m 3,当泄露的风速为3m/s ,在各种大气稳定度条件下,预测排放历时30min ,预测时间10min ,储罐下风向不同距离处的盐酸酸雾的浓度范围,见下表。

表8-13 事故排放下污染源下风向各点的盐酸地面浓度最大值(mg/m 3)

(0.0003520.000786)z

G

M V P F

=+g

对照国家规定的盐酸的车间最高允许浓度(MAC)为15mg/m3,盐酸的半致死浓度为4.6mg/m3,本次盐酸泄露所造成的储罐下风向盐酸酸雾的半致死浓度最远距离在大气稳定度F,风速为3m/s的情况下,最大距离为200m,因此评价建议在储罐周围200m的范围内不能布局村庄和宿舍区等环境敏感点。8环境风险评价

8.1评价目的和评价重点

环境风险是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时可能发生对环境有害后果的描述。评估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建设项目运营期内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其影响程度和范围,以确定开发建设及生产项目什么样的风险是社会可以承受的,从而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项目

具有一定的事故风险性,需要进行必要的环境事故风险分析,提出进一步降低事故风险措施,使得工厂在生产正常运转的基础上,确保生产区内外的环境质量,确保职工及周边影响区内人群生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次评价主要以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引起的大气和水环境污染而对周围居民的危害和环境质量影响程度为重点。

8.2项目物质及风险识别

8.2.1项目原料辅料及产品危险源识别

根据该厂所涉及的原料、辅料及产品,对照《重大危险源识别》(GB18218-2000) 标准规定,该厂主要危险源物质中被列入危险性物质的为:氯化氢(有毒物质),该危险物质在生产区、贮存区的实际量与临界量要求对比见表8.2.1-1。

表8.2.1-1 该厂主要危险源物质生产场所、贮存区临界量和实际量对照表

*按盐酸的浓度核算HCL量

因此,根据生产场所的实际使用量和贮存区的实际贮存量对照规定临界量,按规定,可确定该厂各生产区及贮存区没有物质构成重大危险源。

8.2.2物质风险因素识别

根据《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盐酸属于中度危害,可见,该厂所使用的化学品原料中有部分为危险化学品,存在着中毒、化学灼烫等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危险因素为化学灼烫和中毒事故,主要风险类型为毒物泄漏中毒和化学灼烫,造成的危害主要是HCL通过呼吸道、皮肤对人员造成伤亡。

由此,本评价主要针对该原辅材料(HCL)的危险性及有毒危害性,计算分析事故状态下毒物泄漏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范围,从而提出事故应急措施。

HCL的危险性特征参数如下:

形态特征: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熔点:-114.2℃

沸点:-85.0℃

蒸汽压:4225.6kPa(20℃)(30%盐酸30.66kPa(21℃))

毒理指标:LD50 400mg/kg(兔经口);LC50 4600mg/m3(大鼠吸入)

8.3 评价等级及范围

本项目无重大风险源且处于环境非敏感地区,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的相关规定,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确定为二级,评价范围以源点3km区域。

8.4 环境风险事故源项分析

8.4.1生产车间事故风险源项分析

根据若干家冷轧带钢企业的调查结果,生产车间由于非正常生产工况和事故工况可能存在的情况包括:

(1)突然停电、废气吸收的风机及循环碱液泵电机等损坏而不能工作,以及因酸洗槽外罩大面积破裂等突发性事故。该类事故发生时,酸洗槽中HCL将从进出料口及外罩破裂处无组织挥发溢入空气中。

该类事故的发生机率不大,但其泄露时间较难控制,其无组织排放量核定为0.38kg/h。

建议企业加强管理,增加槽液收集沟槽回收系统,一旦酸洗槽液等因机械故障或职工操作不当造成泄漏,泄漏液首先进入槽液收集沟槽回收系统,避免出现物料外溢而直接进入废水处理系统而造成直排事故现象。

(2)因外协、管理等原因,部分酸洗废槽液以及废水处理污泥未能得到妥善外销处理利用而直接排入或经简单中和处理后直接排放。该类事故情况在乡镇企业中尚占有一定比例。

8.4.2物料贮存区事故风险源项分析

根据前述分析,该厂化学原料贮存区贮存盐酸过程中具有一定事故隐患。具体包括:(1)运输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火灾等意外情况,导致盐酸泄漏。

(2)装卸过程中管道损坏、破裂以及运输过程中运输车辆储槽损坏、破裂均会导致盐酸泄露。

当发生该类事故时,可经由围堰及收集沟将泄漏物料控制在围堰内并将其大部分重新收集至贮槽(桶)内。通常回收完泄露的物料后,用水对地面进行冲洗,其冲洗废水将收集并送至厂内废水处理站集中处理,不允许出现随意外排现象。发生该类事故,只要措施控制得当,不会造成泄漏物进入附近水体而造成明显的水环境污染事故,因此,该类事故主要为泄漏物料挥发而造成的废气污染事故。该厂主要事故挥发性物料废气污染物为HCL。

假设物料仓储区因各种原因造成储桶(槽)破裂、倾翻(倒)等物料泄漏溢出,一次性泄漏盐酸250kg,泄漏及事故排放历时不超过10分钟。发生该假设事故情况下,盐酸在常温下为液体,发生事故后,并不是立即变成气体扩散到空气中,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可以收集部分泄漏物由管道泄漏至围堰并控制在10m2内。因此,假设事故液体泄漏物扩散到大气中的数量可根据其常温下的饱和蒸汽压和Kundsen公式计算:

Q=αβP0(Mi/2πRT)0.5

式中: P0—饱和蒸汽压(20℃,kPa);

Mi—分子量;R为气体常数,8.314J/mol·K;

T—绝对温度(以**市年平均温度287.9K计);

α、β—系数,纯物质蒸发,其值均为1.0;

Q—蒸发通量(g/m2·s)。

具体源强计算结果列于表8.4.2-1。

表8.4.2-1 仓储区泄漏最大可信事故污染物源强及工作场所职业卫生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8.4.3生产废水管网收集系统及废水处理站事故风险源项分析

一般情况下,生产和污水管网不会发生堵塞、破裂等导致废水直接进入水体。发生该类事故的可能原因主要有管网设计不合理、操作不当、人为往下水道倾倒大量废液、废水处理站机械故障及贮池破损等。另外,在发生地震时,可能造成污水收集系统及废水处理站毁坏或其它事故。

当发生该类事故时,生产废水外溢直接流入附近水体,将对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该厂废水收集及处理系统的最大可信事故为因以上各种原因造成全厂废水不经处理或仅经简单中和后直接排入附近水体,其污染物排放源项主要考虑铁和pH值,与太平河混合后,混合断面中铁含量达1.036mg/L,pH仅5.46。故在事故排放时,对太平河水质影响较大,恢复时间较长。详见第七章水环境影响预测。

8.4.4槽边废气处理系统事故风险源项分析

槽边废气处理系统发生故障的最大可能事故为不经处理直接排空。一旦发生故障,企业可在1小时得以修复正常。

其排放源强见表8.4.4-1。

表8.4.4-1 项目槽边废气事故污染源排放参数

H=15m

=0.30m

8.5事故危害性及影响预测

8.5.1事故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一)环境空气影响

假设仓储区酸类物质物料泄漏事故将造成大气环境污染,使用大气扩散模型计算这种假设事故排放造成下风向污染物浓度分布和超标距离。评价标准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002中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执行(见表8.4.2-1)。使用非正常排放模式。计算所需的气象条件考虑最不利条件(静小风条件,u≤0.5m /s))。

非正常排放模式:

]2exp[]2exp[2

22

2z

e

y

z

y H y u Q

C σσσσπ-

-

=

G 1

??

???=≤-+-----T

t X

X Ut T

t X

UT Ut X Ut z

z z z G 1)()()()(1σφσφσφσφ<

式中: t 为扩散时间;T 为非正常排放时间。 (二)水环境影响

风险事故水环境影响预测方式参见第七章水环境影响预测。

8.5.2预测计算结果

(一)仓储区物料泄漏假设事故对空气环境影响预测

仓储区物料泄漏对空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结果见表8.5.2-1。

表8.5.2-1仓储区物料泄漏事故排放时大气污染物最大浓度及超标距离(静小风)

预测结果表明,在假设事故(物料仓储区因各种原因造成储桶(槽)破裂、倾翻(倒)等物料泄漏溢出)发生的短时间内,在静小风不利条件下,区域环境空气中HCl 污染物指标在事故源点附近210m 范围内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

值》GBZ-2002中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要求,即在该范围内将对人群有一定短时伤害影响。但该类事故对厂界外相应聚居村落等人居场所不会产生明显的伤害影响。若事故得到及时控制,则可在事故结束后的数分钟内恢复正常。该类事故均不会造成厂区及附近区域的人员死亡。

(二)酸洗槽边废气处理系统事故污染物排放对环境影响预测

当发生酸洗槽边废气处理设施故障而直接排放时,其在短时事故排放状况下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预测情况见表8.5.2-2。

表8.5.2-2 槽边废气事故排放对环境空气影响贡献值预测结果(静小风)

预测结果表明,本项目槽边废气事故性直接排放,其对环境空气中贡献最大落地点浓度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的相应评价标准之要求(氯化氢仅在B、C大气稳定度下略有超标,且超标距离不超下源点130m范围内),且远远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002中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要求。因此,本项目槽边废气事故排放不会对附近人居健康产生明显伤害影响,而且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也较小。

(三)废水收集及处理系统事故下水环境污染影响预测

影响预测计算结果详见第七章表7.2.4-1。

预测结果表明,项目废水在出现不经处理而直接排放的事故时, 总铁、pH浓度明显增高,将对太平河造成明显不利影响,项目建设单位仍应加强废水处理和利用,设立应急事故废水收集处理池,杜绝废水事故排放的发生。

8.6事故风险计算和评价

(一)风险值

风险值是风险评价表征量,包括事故的发生概率和事故的危害程度。定义为:

?

??

?????

? ??=??? ??每次事故后果危害程度单位时间事故数概率时间后果风险值 (二)风险评价原则

(1)在后果计算中针对本项目所可能产生的最大可信事故,进行了事故泄漏及火灾情况下的污染物浓度分布计算,然后按GBZ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规定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值,给出该浓度分布范围及在该范围内的人口分布。

(2)本项目区域内无需特别保护的水生生态环境。在发生泄漏及火灾事故时,泄漏物料及消防冲洗废液(废水)将进入管网。

(3)通过分析,本项目不存在显著的以生态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事故风险评价。同时鉴于目前毒理学研究资料的局限性,本次风险值计算不考虑对急性死亡、非急性死亡的致伤、致残、致畸、致癌等慢性损害后果。

(三) 风险计算

本项目风险评价对危害值的计算采用简化分析法,以各种危害的死亡人数代表危害值,对泄漏扩散的危害值,以LC 50来求毒性影响。若事故发生后下风向某处,污染物浓度的最大值大于或等于该污染物的半致死浓度LC 50,则事故导致评价区内因发生污染物致死确定性效应而致死的人数C 由下式给出:

∑=ln

ln ln )

,(5.0j i Y X N C

根据前述预测计算分析,具体风险危害计算结果如表8.6-1所示。

表8.6-1 事故后果危害值估算

最大可信事故所有有毒有害物泄漏所致环境危害C ,为各种危害Ci 综合:

∑==n

i i

C C 1

最大可信事故对环境所造成的风险R 按下式计算:

C P R ?=

式中: R ——风险值;

P ——最大可信事故概率(事件数/单位时间); C ——最大可信事故造成的危害(损害/事件)。

参考我国相关行业的事故概率统计资料,该厂一般泄漏最大可信事故概率为

2.39×10-4,危害为0人/次,其风险值为0。 因此,确定该厂最大可信事故风险为R max =0。

(四) 风险评价

风险可接受分析将采用最大可信灾害事故风险值R max 与同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R L

比较。参考化工行业的可接受风险水平R L 为5.7×10-5,而该项目的风险值为0,因此确定,本项目的建设营运,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

8.7安全对策及应急措施

我国在安全生产上一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工作重点应放在预防上。在事故救援上实行“企业自救为主、社会救援为辅”的原则。事故的应急计划是根据工程风险源风险分析,制定的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发生的损失的计划。因此制定本项目的事故应急计划是十分必要的。

8.8建设单位拟制定的安全防护及应急措施

1)总平面布置根据功能分区布置,各功能区之间设有环形通道,有利于安全疏散和消防。各建构筑物均按火灾危险等级要求进行设计,生产车间及原料贮场等地面应根据需要做防腐处理。对储存、输送可燃物料的设备、管道均采取可靠的防静电接地措施。

2)接触有毒有害物料工作岗位配有专用的个人防护设施,如空气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安全眼镜、防护手套等。

3)生产现场设置各种安全标志。按照规范对凡需要迅速发现并引起注意以防发生事故的场所、部位均按要求涂安全色。

4)工艺输送泵均采用密封防泄露驱动泵以避免物料泄漏。特别是废水、废气处理装置的提升、引风、加药等动力设施应配置必要的应急备用系统,以便事故应急之需。

5) 各类酸贮桶(槽)及其它液体原料贮存区必须设立必要的围揠及收集沟,同时厂内应贮足必要的石灰、片碱等碱性药剂,以防酸性物质泄漏时的应急处理之需。

6) 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网络。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有事故预防中应通力合作,每个生产岗位配备必要的安全管理和责任人员。

7) 采用国家推荐的相应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和方法,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各类三废处理设备均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所有管道系统均必需按有关标准进行良好设计、制作及安装,必需由当地有关质检监部门进行验收并通过后方能投入使用。8.9安全卫生管理措施

1)由于本项目涉及有毒有害物质,项目建成后应按照规定定期对作业现场有毒物质的浓度进行检测,重视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定期组织职工进行体检。

2)建设单位应重视对重要岗位、要害部位职工的选拔、考核,且不得使用职业禁区忌症的人员上岗。

3)项目“三废”排放工作应引起建设方的高度重视,确保不污染环境。

4)项目建设单位应认真落实“三同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重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制定完善的工艺操作规程、安全技术规程、设备维修技术规程和岗位操作法,并严格执行,杜绝违章作业和误操作。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8.10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8.10.1盐酸泄漏的应急处理措施

盐酸(HCl)具有一定的酸性腐蚀性,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引起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刺激皮肤发生皮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变。误服盐酸中毒,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胃穿孔、腹膜炎等。

盐酸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

体。与碱发生中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强腐蚀性。分装和搬运作业时要注意个人防护,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的损坏。运输按规定的路线行使,雨天不宜运输。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实现密封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若生产过程中皮肤接触,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若有灼伤,就医治疗;若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若不慎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医;误服者用水漱口,误服者立即漱口,给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立即就医。

若在生产过程中盐酸发生泄漏,应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就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面罩,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禁止向泄漏物直接喷水。更不要让水进入包装容器内。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盐酸接触防护措施:(1)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或烟雾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2)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3)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4)手防护:戴橡皮手套。(5)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盐酸灭火方法:雾状水、砂土。

8.10.2液氨泄漏的应急处理措施

液氨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X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X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谵妄、昏迷、休克等。可发生喉头水

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若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泄漏,应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150米,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高浓度泄漏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储罐区最好设稀酸喷洒设施。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接触防护措施:(1)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2)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3)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4)手防护:戴橡胶手套。(5)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急救措施:(1)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2)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8.10.3各类事故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

1)因各种原因发生泄露事故后,高污染影响地区人员应迅速撤离至安全区,进行紧急疏散、救护。

根据该厂实际情况,盐酸(HCL)一般性小量泄露时,建议设立100m的安全隔离区,严格限制出入。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戴厂商特别推荐的化学防护服装,从上风向进入现场,现场应合理通风。应设置事故池和完善的事故收集系统,保证各单元泄漏物能迅速、安全地集中到事故池,进行集中处理。

一旦废水、废气等污染处理设施发生故障,相应生产车间必须立即停止生产,且将废水暂时贮存于事故应急水池中,待故障排除、治理设施修复且可以正常运转后方可投入生产,且将原废水重新回到废水处理站处理,严禁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水体环境中。

2)一旦发生泄漏,应立采取紧急堵漏措施,紧急切断进、出料阀门,降温、泄压,防止有毒有害物质继续外泄,启动紧急防火措施。物料泄露时应将泄露物质收集至事故池(可用水冲洗),并泵入废水罐,送废物处置场所处置,不得排入雨水和污水收集管网。

3)建立处理紧急事故的组织机构,规范事故处理人员的责职、任务,组织抢险队伍,保障运输、物质、通讯、宣传等使应急措施顺利实施。建立公司、车间、班组三级通讯联络网,保证信息畅通无阻。按照紧急事故汇报程序报告有关主管部门,向消防系统报警。

4)成立应急救援小组,明确负责人及联系电话。加强平时培训,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快速作出反应。

5)事故发生时,应迅速将危险区的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对中毒患者进行必要的处理和抢救,并迅速送往最近的医院救治。生产员工须了解各类化学物质的危险性、健康毒害性及所采取的安全和健康防范措施,生产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有关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医务室要建立初期急救措施,以对中毒人员能迅速进行初期处理后送医院治疗。

8.11应急环境监测

应急救援的环境监测包括对大气、土壤、水等样品采集和被污染状况测定以及对风险的全面评估,监测和分析事故造成的危害性质及程度,以便升高或降低应急警报级别及采取相应对策评估。

表8.11-1 应急监测计划

8.12应急预案

根据本环境风险分析的结果,对于本项目可能造成环境风险的突发性事故,项目建设单位及相关安监部门应制定应急预案纲要,其内容见表8.12-1。

表8.12-1 环境风险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内容

环境风险评价发展及问题探讨

环境风险评价发展及问题探讨论文导读:对具有安全危险和潜在重大环境危害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发展历程、现状,环境风险评价发展及问题探讨。关键词:风险评价,发展历程、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要求,对具有安全危险和潜在重大环境危害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风险评价,以其实现从源头防范环境风险,防止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损失。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环境风险评价发展过程及进展,对我国目前环境风险评价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1、相关概念 1.1风险 通用的风险定义:风险是指特定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可能危害后果的乘积[4-9],即: 式中:R为风险水平(值);P为事件发生概率(或机率);D为事件发生后可能危害后果。 1.2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ERA,EnvironmentRisk Assessment)是利用现有获得的知识和资料,依赖有关基础学科(如生态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生态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借助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来认识和鉴别环境风险的危险类别、出现条件、危害后果及程度,并计

算危害出现的概率的过程[1]。本文所指的环境风险评价专指事故环境风险评价,对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化学品的生产与存储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其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并提出减小环境风险概率的方案和降低风险危害的对策(应急预案)。 2国内外发展过程及现状 2.1 国外发展过程及现状 国外事故风险评价主要按三条路线进行:概率风险评价(PRA,Probability Risk Assesement)、实时(Real-time)后果评价和事故后(Over-post或Past Accident)后果评价[2](见下表1)。论文检测,发展历程、现状。概率风险评价是在事故发生前、预测某设施(或项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及其可能造成的环境(或健康)风险,目前国内环境影响评价风险评价以此类为主;实时后果评价主要研究内容是事故发生期间有毒物质的实时迁移轨迹及浓度分布,以便作出正确的防护措施决策,减少事故损失,其代表为核电站实时剂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事故后后果评价主要研究事故停止后对环境的长期影响,其代表为研究者对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停止后对中、西欧的影响后果评价。 表1 事故风险评价路线一览表 路线阶段内容范例概率风险评价

盐酸环境风险评价)

盐酸环境风险分析 采用消毒剂为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消毒杀菌能力强,但是不能贮存,需要现用现制。主要采用二氧化氯发生器进行制备,制备药剂使用氯酸钠和盐酸。其中氯酸钠年使用量约为1.8t;盐酸浓度为30%,盐酸年使用量约为3.65t。本项目使用的盐酸和氯酸钠不在项目内大量存贮,用完后主要采用分段临时购买。二氧化氯通过发生器制备后直接通向清水池进行消毒,二氧化氯不会大量储存,其制备二氧化氯的工作原理如下: 化学方程式: 2NaClO3+4HC1=2NaC1+2C1O2+C12+2H2O 5NaC1O2+4HC1=4C1O2+5NaC1+2H2O 原料供应系统内的氯酸钠水溶液和盐酸(浓度30-31%)在计量调节系统、电控系统的作用下被定量输送到反应罐内,在一定温度下经过负压曝气发应反应生成二氧化氯和氯气的气液混合物,经吸收系统吸收制成一定浓度的二氧化氯混合消毒液,投加到待处理的水中或需要消毒的物体,完成二氧化氯和氯气的协同消毒、氧化等作用。 使用盐酸过程中,以及制备二氧化氯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1、环境评价的目的和重点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的重点是预测和防护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 根据上述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确定本次环境风险识别的重点是:本项目运输、使用或贮运过程中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风险识别

[工程类试卷]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 0 某工业园区拟建生产能力3.0×107m/a的纺织印染项目。生产过程包括织造、染色、印花、后续工序,其中染色工序含碱减量处理单元,年生产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按工程方案,项目新鲜水用量1600t/d,染色工序重复用水量l65t/d,冷却水重复用水量240t/d,此外,生产工艺废水处理后部分回用生产工序。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特点见表1。现拟订两个废水处理、回用方案。方案1拟将各工序废水混合处理,其中部分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恰好满足项目用水需求),其余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流程见下图。方案2拟对废水特性进行分质处理,部分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难以回用的废水处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纺织品定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车间屋顶上6个呈矩形分布排气口排放,距地面8m,项目所在地声环境属于3类功能区,南侧厂界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昼间60.0dB(A),夜间56.0dB(A),经预测,项目对工厂南侧厂界噪声贡献值为54.1dB(A)。 (注:《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3类区标准为:昼间65dB(A),夜间55dB(A)。) 表l 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及特点 【问题】 1 如果该项目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COD cr限值为500mg/L,方案1的COD cr 去除率至少应达到多少? 2 按方案1确定的废水回用量,计算该项目水重复利用率。

3 对适宜回用的生产废水,提出废水分质处理、回用方案(框架),并使项目能满足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35%以上的要求。 4 给出定型车间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所需要的源参数。 5 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评价南侧厂界噪声达标情况,说明理由。 5 某矿区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盟,矿区煤炭资源分布面积广,煤层赋存稳定,资源十分丰富,是适宜露天和井工开采的特大型煤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矿区东西长40km,南北宽35km,规划面积960km2,均衡生产服务年限为100年。境界内地质储量19669Mt,主采煤层平均厚度10.65m,其中露天开采储量14160Mt,井工开采储量5509Mt,另外还有后备区1070Mt,暂未利用储量1703Mt。为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当地拟定该矿区开发的规划,包括井田划分方案,煤炭洗选及加工转化规划,矿区地面设施规划(矿井及选煤厂、附属企业、铁路专用线、瓦斯电厂、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等),矿区给、排水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该矿区内目前已有一座露天矿在生产。区内只有一条河流流过,矿区地处中纬度的西风带,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草原面积占97.3%,森林覆盖率1.23%。多年来,由于干旱、大风、过牧等因素的影响,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沙化、退化草场所占比例扩展到64%。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连续遭受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有的地方连续两年寸草不生。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问题】 6 列出该规划环评的主要保护目标。 7 列出该规划环评的主要评价内容。 8 列出该评价的重点。 9 应从哪几方面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的合理性论证? 10 矿区内河流己无环境容量,应如何利用污废水? 10 某大城市拟建一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填埋量为300万t,填埋厚度为25m,主要设施有:防渗衬层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雨污分流系统,地下水监测设施、填埋气导排系统以及覆盖和封场系统。按工程计划,该填埋场2011年1月投入使用。该填埋场渗滤液产生量预计为120t/d。拟将渗滤液送至该城市二级污水处理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修订稿从P38-40: 6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征求意见稿)》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使用、存储的化学品与事故环境风险物质临界量的比值(Q),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环境保护目标)敏感性(E),按照分级矩阵法将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重大、较大和一般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分级程序见图6-1。 图6-1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流程示意图 6.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评估 对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发【2014】34),项目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主要有:氧化镉,硫酸镉,盐酸。根据企业化学品

种类与数量(折纯),与临界量分别进行比对,计算比值(Q ): (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化学物质时,该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的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即为Q 。 (2) 当企业存在多种事故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事故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 1 (22) 11≥+++= n n Q q Q q Q q Q (1) 式中:q 1, q 2, ..., q n ——每种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储存量或使用量,且数量超过对应临界量的5%,t ; Q 1, Q 2, ..., Q n ——各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相对应的临界量,t 。 计算得到事故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后,将Q 值划分为3个级别,分别为:(1) 1≤ Q <10;(2) 10≤ Q <100;(3) Q≥100。 本项目Q 值见表6-2 表6-2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值比值 因此,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值比值(Q )为18。 6.2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M )评估 6.2.1评估指标及赋值 评估指标及赋值见表6-3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试卷34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试卷34 (总分78,考试时间90分钟) 1. 某工业园区拟建生产能力3.0×107m/a的纺织印染项目。生产过程包括织造、染色、印花、后续工序,其中染色工序含碱减量处理单元,年生产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按工程方案,项目新鲜水用量1600t/d,染色工序重复用水量l65t/d,冷却水重复用水量240t /d,此外,生产工艺废水处理后部分回用生产工序。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特点见表1。现拟订两个废水处理、回用方案。方案1拟将各工序废水混合处理,其中部分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恰好满足项目用水需求),其余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流程见下图。方案2拟对废水特性进行分质处理,部分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难以回用的废水处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纺织品定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车间屋顶上6个呈矩形分布排气口排放,距地面8m,项目所在地声环境属于3类功能区,南侧厂界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昼间60.0dB(A),夜间56.0dB(A),经预测,项目对工厂南侧厂界噪声贡献值为54.1dB(A)。(注:《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3类区标准为:昼间65dB(A),夜间55dB(A)。) 表l 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及特点【问题】 1. 如果该项目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CODcr限值为500mg/L,方案1的CODcr去除率至少应达到多少? 2. 按方案1确定的废水回用量,计算该项目水重复利用率。

3. 对适宜回用的生产废水,提出废水分质处理、回用方案(框架),并使项目能满足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35%以上的要求。 4. 给出定型车间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所需要的源参数。 5. 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评价南侧厂界噪声达标情况,说明理由。 某矿区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盟,矿区煤炭资源分布面积广,煤层赋存稳定,资源十分丰富,是适宜露天和井工开采的特大型煤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矿区东西长40km,南北宽35km,规划面积960km2,均衡生产服务年限为100年。境界内地质储量19669Mt,主采煤层平均厚度10.65m,其中露天开采储量14160Mt,井工开采储量5509Mt,另外还有后备区1070Mt,暂未利用储量1703Mt。为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当地拟定该矿区开发的规划,包括井田划分方案,煤炭洗选及加工转化规划,矿区地面设施规划(矿井及选煤厂、附属企业、铁路专用线、瓦斯电厂、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等),矿区给、排水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该矿区内目前已有一座露天矿在生产。区内只有一条河流流过,矿区地处中纬度的西风带,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草原面积占97.3%,森林覆盖率1.23%。多年来,由于干旱、大风、过牧等因素的影响,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沙化、退化草场所占比例扩展到64%。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连续遭受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有的地方连续两年寸草不生。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问题】 6. 列出该规划环评的主要保护目标。 7. 列出该规划环评的主要评价内容。 8. 列出该评价的重点。 9. 应从哪几方面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的合理性论证? 10. 矿区内河流己无环境容量,应如何利用污废水? 某大城市拟建一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填埋量为300万t,填埋厚度为25m,主要设施有:防渗衬层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雨污分流系统,地下水监测设施、填埋气导排系统以及覆盖和封场系统。按工程计划,该填埋场2011年1月投入使用。该填埋场渗滤液产生量预计为120t/d。拟将渗滤液送至该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为30000t/d,目前日处理量为23000t/d。拟选厂址特点见表1。表l拟选厂址特点【问题】 11. 该填埋场选址和所建设施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12. 该填埋场可选用何种防渗衬层? 13. 可以进入该垃圾填埋场的垃圾为哪种垃圾? 14. 该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方式是否可行?如果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15. 垃圾填埋场的主要环境影响有哪些? A市拟新建一座规模为处理能力10万t/d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该项目建成后将收集该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其中工业废水占40%。拟建工程分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程)和污水处理厂相配套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截流干管、中途提升泵站等设施,该污水处理厂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厂厂址目前为旱地,不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污泥经压缩、脱水、干化处理后送该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受纳水体为B

事故风险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9 事故风险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 9.1风险识别 9.1.1物质危险性分析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和《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以下简称“方法”)规定,风险评价首先要评价有害物质,确定项目中哪些物质属应该进行危险性评价的以及毒物危害程度的分级。根据导则和“方法”规定,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如表9.1-1所示,按导则进行危险性判别的标准见表9.1-2。本项目所涉及的主要物质性质见表9.1-3。 表9.1-1 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参见“方法”) 表9.1-2 物质危险性标准(参见“导则”)

表9.1-3 物质危险特性一览表

由表9.1-3可见,裕峰公司的原辅材料中二甲胺、DMF、丁酮为Ⅲ级中度危害物质,甲苯为Ⅳ级轻度危害物质;另根据导则(见表9.1-2),上述物质均未被列入有毒物质范围,因此总体上物料的毒性不大。 根据导则(见表9.1-2),上述物质中甲苯和丁酮为易燃易爆物质,其他物质燃烧爆炸性不强,总体上拟建项目存在火灾和爆炸风险。 9.1.2过程环境风险及重大危险源辨识 9.1.2.1过程环境风险辨识 本项目生产中使用的有机溶剂种类多,且易燃易爆。故本项目建成运行后存在潜在事故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过程环境风险辨识 (1)大气污染事故风险 溶剂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因设备泄漏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容易造成泄漏,另外溶剂回收过程因冷凝设备故障(如停电事故、洗涤塔效率下降)也会造成大量非正常排放,汽化了的溶剂大量散发将造成环境空气污染。 本工程使用的原辅材料中都是有毒的,其中甲苯和丁酮沸点较低,一旦泄漏非常容易大量挥发造成大气污染。丁酮、甲苯等都是易挥发且易燃易爆的,一旦车间内浓度达到燃烧和爆炸极限,遇火星即造成燃烧甚至爆炸事故,从而可能对周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性影响,并造成二次污染事件。 2、储运过程环境风险辨识 (1)大气污染事故风险 大气污染事故主要是溶剂和DMF、甲苯、丁酮在储运过程的泄漏。据调查,该公司有100m3甲苯储罐3个、DMF储罐3个、废水(含DMF20%)储罐3个,其他物料采用桶装方式运输。运输方式中DMF、甲苯采用槽车运输,其他采用普通卡车运输(桶装物料)。 汽车运输过程有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如撞车、侧翻等,一旦发生此类事故,有可能槽车破损或包装桶盖子被撞开或桶被撞破,则有可能导致物料泄漏。厂内储存过程中,由于设备开裂、阀门故障、管道破损、操作不当等原因,有可能导致物料泄漏。包装桶在存放过程有可能因意外而侧翻或破损,或温差过大造成盖

风险 盐酸泄露

8环境风险评价 8.1评价目的和评价重点 环境风险是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时可能发生对环境有害后果的描述。评估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建设项目运营期内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其影响程度和范围,以确定开发建设及生产项目什么样的风险是社会可以承受的,从而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项目具有一定的事故风险性,需要进行必要的环境事故风险分析,提出进一步降低事故风险措施,使得工厂在生产正常运转的基础上,确保生产区内外的环境质量,确保职工及周边影响区内人群生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次评价主要以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引起的大气和水环境污染而对周围居民的危害和环境质量影响程度为重点。 8.2项目物质及风险识别 8.2.1项目原料辅料及产品危险源识别 根据该厂所涉及的原料、辅料及产品,对照《重大危险源识别》(GB18218-2000) 标准规定,该厂主要危险源物质中被列入危险性物质的为:氯化氢(有毒物质),该危险物质在生产区、贮存区的实际量与临界量要求对比见表8.2.1-1。 表8.2.1-1 该厂主要危险源物质生产场所、贮存区临界量和实际量对照表 按盐酸的浓度核算HCL量 因此,根据生产场所的实际使用量和贮存区的实际贮存量对照规定临界量,按规定,可确定该厂各生产区及贮存区没有物质构成重大危险源。 8.2.2物质风险因素识别 根据《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盐酸属于中度危害,可见,该厂所使用的化学品原料中有部分为危险化学品,存在着中毒、化学灼烫等危险有害因

素。主要危险因素为化学灼烫和中毒事故,主要风险类型为毒物泄漏中毒和化学灼烫,造成的危害主要是HCL通过呼吸道、皮肤对人员造成伤亡。 由此,本评价主要针对该原辅材料(HCL)的危险性及有毒危害性,计算分析事故状态下毒物泄漏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范围,从而提出事故应急措施。 HCL的危险性特征参数如下: 形态特征: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熔点:-114.2℃ 沸点:-85.0℃ 蒸汽压:4225.6kPa(20℃)(30%盐酸30.66kPa(21℃)) 毒理指标:LD50 400mg/kg(兔经口);LC50 4600mg/m3(大鼠吸入) 8.3 评价等级及范围 本项目无重大风险源且处于环境非敏感地区,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的相关规定,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确定为二级,评价范围以源点3km区域。 8.4 环境风险事故源项分析 8.4.1生产车间事故风险源项分析 根据若干家冷轧带钢企业的调查结果,生产车间由于非正常生产工况和事故工况可能存在的情况包括: (1)突然停电、废气吸收的风机及循环碱液泵电机等损坏而不能工作,以及因酸洗槽外罩大面积破裂等突发性事故。该类事故发生时,酸洗槽中HCL将从进出料口及外罩破裂处无组织挥发溢入空气中。 该类事故的发生机率不大,但其泄露时间较难控制,其无组织排放量核定为0.38kg/h。 建议企业加强管理,增加槽液收集沟槽回收系统,一旦酸洗槽液等因机械故障或职工操作不当造成泄漏,泄漏液首先进入槽液收集沟槽回收系统,避免出现

环境风险评估

1 总论 1.1概述 1.2 评价目的和工作重点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1.3 编制依据 1.3.1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⑹《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1.1; 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 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2004.8.28; ⑼《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 ⑽国务院国发(2000)38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11; ⑾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 ⑿《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2009.3.26; 1.3.2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1.3.27;

⑵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2008.10.1; ⑶国务院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12.3; ⑷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5)152号《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2005.12; ⑸国家环保总局,环控[1997] 0232号《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1997.4.14; ⑹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 1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1.2.21; 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1]4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2001.1.8; 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环发[2001]199号关于发布《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⑼《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2.3.15; 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环办[2006]4号《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 ⑾《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保部令第1号),国家环保部、发改委,2008.6.6; ⑿《关于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通知》安监管管二字[2003]45号. 1.3.3地方性文件 ⑴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发[1994]2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的通知>,1994.4.18; ⑵贵州省环境保护局《贵州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区划报告》,2001.12; 1.3.4技术导则与规范 ⑴HJ/T 2.1-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1993.9.18; ⑵HJ 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2009.4.1; ⑶HJ/T 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1993.9.18;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一、适用对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必修课。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通过本科目学习,使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学生掌握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导则与标准、技术方法正确解决环境影响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参考总学时 96学时,不含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四、参考学分 6分,不含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五、课程目标 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备受瞩目,随着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力度的加大,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彰显。本课程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设计从工程分析到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的八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出若干工作任务,使学生具备从事环境影响评价职业岗位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高超技能的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知识、环境现状调查、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基本能力、污染防治基本知识及环评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与创新意识。 能力目标: 1. 能较熟练、独立进行工程分析; 2.能熟练、独立进行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3. 能熟练、独立进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 能较熟练、独立进行大气、水、声等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 掌握大气、水、声等环境保护措施方法; 5. 掌握有关总量控制方法; 6. 熟悉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技术方法等; 7. 熟悉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等。 六、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为载体,以环境影响评价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任务引领课程和案例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过程中职业行为和工作步骤模块为中心来设计本课程教学项目和工程任务。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课程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职业岗位工作领域、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涉及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方法,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具体案例,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具体的课程项目。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岗位所特有的工作任务关系相关性,而不是知识关系。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依据各课程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项目的课时数。能力目标用语主要使用“能”或“会利用(根据)…来…”等用语来表述。“会利用(根据)…”用于表述背景知识目标,“来…”用于表述职业能力目标。 2.课程具体设计 本项目课程教学与实训相配合,采用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引领”分四个阶段教学,分别在多媒体教室和实训现场教学,做到“教、学、做”为一体。具体思路是:第一阶段设计单要素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方法(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等)项目,在多媒体教室实施教学;第二个阶段设计单要素仿真案例(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等案例)项目,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教学,以完成项目完整加工过程和最终产品为考核内容;第三个阶段引入环评真实案例,设计教学项目,在校内实训基地或者企业实施教学(即生产性实训),以企业对产品加工质量的控制过程和加工结果要求作为考核标准,过程与终结考核相结合。

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JHA﹚: 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凤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识别各种步骤潜在危害时,可以按下述问题提示清单提问。 身体某一部位是否可能卡在物体之间? 工具、机器是否存在危害因素? 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接触有害物质? 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滑倒、绊倒或坠落? 从业人员是否可能因推、举、拉用力过度而扭伤? 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暴露亍极热或极冷的环境中? 是否存在过度的噪音或震动? 是否存在物体坠落的危害因素? 空气中是否存在粉尘、烟、雾、蒸汽? 2、 LSR评价法:﹙风险等级评价﹚ LSR评价法:风险是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及后果的结合。 L——可能性; S——后果严重性; R——风险度。 风险值R=可能性L ×后果严重性S

不可承受风险的确定 “不可承受的风险”的确定要依据定义,即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其指定的安全方针,确定不可承受的风险就是从评价结果中找出这样一些风险;这些风险的受控将保证组织不违反使用的安全法律的要求和其他安全的要求,并保证组织自己制定的安全方针得到实现。 其确定的方法可采用“三方把关”法。 评价结果把关。风险级别达到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均为不可承受风险。 事故把关。以前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或轻伤、一般财产损失3次及以上的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无论风险级别为几级,一律为不可承受风险。如果曾经发生过某种事故,但条件已发生变化,不会再有此种事故发生,这种情况不必考虑。 法规把关。对于违反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中强制性规定的,列为不可承受的风险。如果不是强制性规定,则根据可能的事故的后果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列为不可承受风险。 4.注意 在完成危害辨识的基础上开展风险评价工作,在风险评价期间,还应将危害辨识中漏掉的危害补充完整。

盐酸风险评价

20万吨/年胎圈钢丝盐酸库环境风险评价胎圈钢丝项目使用的盐酸属于危险化学品,储存过程中存在环境风险。 1、盐酸的性质简介 氯化氢的水溶液即盐酸,纯盐酸无色,工业品因含有铁、氯等杂质,略带微黄色。,有强烈的腐蚀性,能腐蚀金属,对动植物纤维和人体肌肤均有腐蚀作用。浓盐酸在空气中发烟,触及氨蒸气会生成白色云雾。氯化氢气体对动植物有害。盐酸是极强的无机酸,与金属作用能生成金属氯化物并放出氯;与金属氧化物作用生成盐和水;与碱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盐类能起复分解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 酸。 表1 盐酸特性一览表 国标编号81013 CAS号7647-01-0 中文名称盐酸 英文名称Hydrochloric 别名氢氯酸 分子式HCl 外观与形状无色有刺激性和臭味的气味 分子量 36.46 蒸汽压 熔点-114.8℃溶解性易溶于水 密度稳定性 危险标记主要用途 2、风险识别 本项目所用酸不属于剧毒物质和一般毒物(属低毒类);酸属腐蚀,爆炸危险物质;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重规定,项目酸库储存酸的数量约70吨,超过临界量,构成重大危险源。酸的使用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对照《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规范标准,酸装置在正常运行时不会释放易燃物质;即使释放也是在酸泵的轴封处和阀门、法兰、管件接头等密封处偶尔的、短时的发生。第二级释放源存在的区域,可划为2区。2区的概念是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正常运行是指正常的开车、运转、停车,易燃物质产品的装卸,密闭容器的开闭,安全阀、排放阀、以及所有设备都在其设计参数范围内工作的状态。“当通风良好时,易燃物质可能出现的最高浓度不超过爆炸下限的10%”,可划为非爆炸危险区。从上述分析中得知,出现最高浓度能超过爆炸下限10%的概率近似为零。同时酸的比重很轻,因此,它难以聚集到爆炸极限的浓度。因此,可以将酸系统作为非爆炸危险区看待。同时,酸在正常工况下的自然损耗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发生酸泄漏的常见原因是由于管理不善,工人违章操作以及设备、容器陈旧,

xx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编制公司:**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二〇一五年五月

目录 1公司基本信息 (1) 2现有应急资源情况 (2) 3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情景分析 (3) 3.1国内外同类公司突发环境事件资料 (3) 3.2所有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情景 (4) 3.3每种情景源强分析 (8) 3.4每种情景环境风险物质释放途径、涉及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应急资源情况分析 (13) 3.4.1火灾、爆炸、泄漏等生产安全事故 (13) 3.4.2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失灵或非正常操作事故 (14) 3.4.3非正常工况事故 (14) 3.4.4污染治理设施非正常运行事故 (15) 3.4.5违法排污事故 (15) 3.4.6停电、断水、停气事故 (15)

3.4.7通讯或运输系统故障事故 (16) 3.4.8各种自然灾害、极端天气或不利气象条件事故 (16) 3.4.9其他可能的事故 (17) 3.5每种情景可能产生的直接、次生和衍生后果分析 (17) 4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18) 4.1环境风险管理制度 (18) 4.1.1 专项检查 (18) 4.1.2 日常防范 (19) 4.2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 (19) 4.2.1 报警系统 (19) 4.2.2 有效通讯 (20) 4.2.3 日常巡视 (20) 4.3环境应急资源 (20) 4.4历史经验教训总结 (20) 4.5需要整改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内容 (20)

5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 (21) 6划定公司环境风险等级 (21) 6.1 环境事件风险源评估 (21) 6.1.1危险化学品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21) 6.1.2危险废物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21) 6.1.3废气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22) 6.1.4废水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22) 6.2 环境事件风险级别确定 (23) 7附件 (25) 7.1公司地理位置图 (25) 7.2厂区平面布置图 (25) 7.3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分布图 (25) 7.4公司雨水、清净下水、污水收集和排放图 (25) 7.5所有排水最终去向图 (25)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加工、使用、存储的所有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划分。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评估程序见图1。

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针对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等,列表说明下列内容: 物质名称,化学文摘号(CAS号),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在正常使用和事故状态下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特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急性和慢性危害、伴生/次生物质,以及基本应急处置方法等,对照附录B标明是否为环境风险物质。 计算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如存在总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公历年度内某一天最大存在总量计算;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计算)与其在附录B中对应的临界量的比值Q:(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 (2)当企业存在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1) 式中: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别以Q1、Q2和Q3表示。 2 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安全生产控制、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评及批复落实情况、废水排放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及分值分别见表1与表2。

环境风险评估

1 总论 概述 评价目的和工作重点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编制依据 1.3.1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⑹《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 ⑼《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⑽国务院国发(2000)38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⑾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⑿《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 1.3.2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⑵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⑶国务院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⑷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5)152号《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⑸国家环保总局,环控[1997] 0232号《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 ⑹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 1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1]4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环发[2001]199号关于发布《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⑼《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环办[2006]4号《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 ⑾《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保部令第1号),国家环保部、发改委,; ⑿《关于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通知》安监管管二字[2003]45号. 1.3.3地方性文件 ⑴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发[1994]2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的通知>,; ⑵贵州省环境保护局《贵州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区划报告》,; 1.3.4技术导则与规范 ⑴HJ/T -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⑵HJ -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⑶HJ/T -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⑷HJ -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⑸HJ 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⑹HJ/T 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⑺HJ/T 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⑻《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351-2005); ⑼《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1. 表1-1 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评价标准 1.5.1环境质量标准 ⑴《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⑵《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18

[模拟]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18 案例选择题各备选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 一、某核电站建设项目,占地面积300hm2,发电可以供给周边两省居民生活和生产用电。项目前期调研工作确定厂址备选3处,均地处稍微偏远地区,当地人口稀少,植被覆盖率较高,同时核电资源相对较丰富。 核电站工程初期有部分居民需要搬迁,工程负责单位积极给予搬迁协助和移民安置补偿。由于工程选址的特殊地理条件和位置,可能会出现如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同时周边生态环境原本较好,核电站建成可能对当地野生动植物有一定的影响。 [问题] 第1题: 下列属于选址原则的是( )。 A.充分考虑与厂址有关的现象和特征 B.分析厂址区域的人口特征和在核设施整个预计寿命期内执行应急计划的能力 C.确定与厂址有关的危害 D.提高工程安全系数有利于降低选址成本 参考答案:ABC 第2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范围不包括与核设施运行状态和事故工况有关的厂址与核设施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 B.核设施选址过程通常从大区域调查开始,选择出几个候选厂址,然后鉴别出优先候选厂址作为推荐厂址 C.厂址评价详细程度将随核设施类型而变化 D.核设施厂址调查覆盖厂址评价的全过程,包括厂址查勘(厂址选择)、厂址评定、设施运行前和运行阶段 参考答案:ABCD 第3题: 选址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 )。 A.在特定厂址所在区域内所发生外部事件(包括外部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的影响 B.与实施应急措施的可能性及个人和群体风险评价必要性有关的外围地带

的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及其他特征 C.可能影响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向人体和环境转移的厂址特征及其环境特征 D.附近居民的生活用电、生产用电状况 参考答案:BC 第4题: 考虑核设施对区域潜在影响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对现有的放射性物质释放做出适当的评估 B.关注生物圈在放射性核素累积和传播中的作用 C.确保放射性释放对公众和环境的放射性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D.核设施的设计必须能够补偿核设施对区域所造成的任何不可接受的影响参考答案:BCD 第5题: 在外部事件评价时关于地震叙述正确的是( )。 A.必须评价厂址所在区域内的地震和地质奈件 B.必须收集厂址所在区域内史前、历史和仪器记录的地震资料,并形成文件 C.必须使用尽最大可能收集的资料进行区域地震构造评价 D.必须考虑厂址所在区域地震构造特征和特定的厂址条件 参考答案:ABCD 第6题: 对于气象事件评价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 A.气象现象的极值 B.闪电、龙卷风等稀有气象现象 C.热带气旋 D.洪水、泥石流等自然恶劣条件 参考答案:ABC 第7题: 对于抵抗洪水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萘系高效减水剂生产线17风险专题环评报告

第十七章环境风险影响评价 17.1概述 本项目生产中部分物料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以及一定的毒性,整个生产过程中存在事故隐患,生产过程存在着发生有毒有害物料泄漏等突发性风险事故的可能性,以及易燃易爆的可能性。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10-2004)规定:涉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化学品的生产建设项目,应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5]152号文《关于加强环境风险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的规定和要求,本次环境风险评价采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对环境后果计算等方法对项目进行评估,全面分析本项目产品、中间产品和原辅材料的规模及物理化学性质、毒理指标和危险性等;针对项目运行期间发生事故可能引起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从水、气、环境安全防护等方面考虑并预测环境风险事故影响范围,评估事故对人身安全及环境的影响和损害;同时,提出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和事故防范、减缓措施,特别要针对特征污染物提出有效的防止二次污染的应急措施,为本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资料和依据,以期达到降低危险、减少公害的目的。 17.2 评价等级及范围 17.2.1工作等级划分原则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10-2004)》中规定的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等级划分原则见表17-1所示。 17.2.2物质危险性判定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10-2004附录A1中物质危险性判定标准,对本工程主要物质的危险性进行判定,判定结果见表17-2。

表17-2本工程主要物质危险性判定 17.2.3重大危险源判断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10-2004附录A1中易燃物质临界量的规定,本工程无重大危险源。 17.2.4环境敏感性判断 本工程所在区域不属于《建设项目管理名录》中规定的需特殊保护地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及社会关注区,生产厂区周围主要敏感目标情况见表17-3。 表17-3厂区周围近距离主要敏感目标情况一览表 17.2.5评价等级及范围的确定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10-2004,依据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性和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以及环境敏感程度等因素。将本项目环境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