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戏剧《赵氏孤儿》与电影《赵氏孤儿》的比较

戏剧《赵氏孤儿》与电影《赵氏孤儿》的比较

戏剧《赵氏孤儿》与电影《赵氏孤儿》的比较
戏剧《赵氏孤儿》与电影《赵氏孤儿》的比较

戏剧《赵氏孤儿》与电影《赵氏孤儿》的比较

09汉语本一班90211041 贺丽梅

摘要:《赵氏孤儿》是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上一部经久不衰的历史剧作品,多次被搬到舞台上演绎。2010年,导演陈凯歌以独特的草根立场将其搬上电影银幕。电影版《赵氏孤儿》消解了原有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而将个体生命在历史事件中的情感体验作为重点表现对象,从而试图展现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性和道德。而《赵氏孤儿》的剧本改编,引起了众多非议。电影版本的改编,究竟是对经典的颠覆还是对经典的开掘?

关键词:《赵氏孤儿》、纪君祥、陈凯歌

“赵氏孤儿”一事最早见于《左传》,至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这一故事的基本形态得以确立,君臣矛盾演变成忠奸矛盾:赵盾卒后,屠岸贾因君命灭赵氏全族,赵朔遗孤由程婴救出得以存活。为保全赵氏孤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取他人婴儿冒充赵氏孤儿藏于公孙处,并由程婴出卖于屠岸贾。公孙与假孤儿殒命,程婴携真孤儿藏匿深山十五年,在韩厥帮助下得报大仇,程婴遂自杀。此事后经元代纪君祥改编成杂剧《赵氏孤儿》。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替孤儿而死的婴儿被演绎成程婴亲子,程婴入屠府作门客,孤儿认贼作父二十年后始知真相,这一变化无疑更具传奇性和戏剧性。另有戏文《赵氏孤儿记》、传奇《八义记》等铺陈其事,虽有增减,皆不偏离纪氏杂剧所述情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窦娥冤》、《长生殿》及《桃花扇》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悲剧。王国维曾评价说“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相对于《史记》中的故事记载,纪氏的《赵氏孤儿》做出了一些文本上的改动,如那个代死的孩子由孤儿变成了程婴的亲子;公孙杵臼由门客变成了与赵盾同朝为过官的“老宰辅”;史称赵朔临终托孤于韩厥:“‘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纪氏中韩厥变成了为保赵氏孤儿顺利脱险而自杀;程婴携赵孤隐居深山变成了做屠岸贾的门客,赵孤也认贼作父了二十年等。

每一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凝结了那个时代的创作心态与大众心理,是时代文化精神与民族心理的共同结晶。作者总是站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焦点上,将两者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创作心态、审美趋向融入其作品。纪氏的赵孤在文本上的这些变动,跟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联系,处在外族统治的朝代,大力宣扬汉族传统文化中的“忠”与“义”变得尤为重要。这些变动无疑极大的增加了此故事的悲剧性,更突显了“复仇”的主题,这从剧本的别名《赵氏孤儿大报仇》也可看出作者写作的主旨意图。剧本通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复仇主题,宣扬了正义必胜的精神信念,赞颂了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作品也以隐喻的手法,反映了作者的民族意识。剧作表现出震人心魄、催人肝胆的悲剧美。伏尔泰认为《赵氏孤儿》乃“具有历史真实性及感染力的好剧”。

2010年,导演陈凯歌将《赵氏孤儿》搬上了电影帷幕。影片就是根据纪君祥的赵孤改编而成。然而,陈凯歌的赵孤几乎完全颠覆了纪氏元杂剧的内涵,仅仅保留了故事的雏形。无论在人物形象、剧本主旨,表现的思想上都有了巨大的不同。自上映以来,引起强烈的反响,褒贬不一。这样的改变究竟是新时代对传统的新阐释还是对经典的一种颠覆?

一,剧情及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改动

剧情方面,元杂剧里晋灵公没被害死,并是屠岸贾灭赵氏满门的推动者,赵朔是用短刀自杀而死,赵盾被灵辄救出不知去向,韩厥将军为救赵氏孤儿自杀而死,公孙杵臼为救赵氏孤儿自己撞死,程婴没有死并在最后受到赏赐(明刊本)。而在电影里改成,晋灵公被屠岸贾与宦官合谋害死,赵朔遭屠岸贾暗算被杀,灵辄没有成功救出赵盾,两人都死了,韩厥没有死但却被屠岸贾毁了容,公孙杵臼被屠岸贾杀害,程婴被屠岸贾杀害。这是电影对元杂剧的主要改动,但没有改变故事的主要内容,与故事的主线———屠岸贾杀害赵盾一家只剩下赵氏孤儿,程婴牺牲自己的儿子救出赵氏孤儿并把他抚养长大,最后赵氏孤儿为赵家报仇雪恨相一致,因此在故事框架上电影版还是遵循原著的,这些改变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电影版则极大的颠覆了元杂剧。

首先,屠岸贾的“反面性”被淡化。纪氏中的屠岸贾是个凶残、不择手段的残暴形象,为了斩草除根,不惜杀掉全城的婴儿。而电影中的屠岸贾的反面性极大的被淡化。从最开始的受到晋灵公的挑拨离间,代替晋灵公认错,遭到赵盾及子赵朔的讽刺、侮辱等,相对来说屠岸贾的隐忍,似乎更容易让人赋予其一丝同情。赵氏满门的惨灭也让人觉得“目中无人,嚣张跋扈”的赵氏是“罪有应得”的,屠岸贾的凶残性便带有了那么一丝报复、报应的意味。这同时也淡化了救赵孤的必要性,这样蛮横无理、甚嚣尘上的赵氏家族,其婴儿为什么一定要牺牲那么多人,牺牲另一个孩子的命去得以保存呢!影片前半部分,屠岸贾杀光赵氏家族的冷酷无情、挥刀劈向韩厥的阴险毒辣及摔死程婴儿子时的凶狠,所有这些到电影的后半部分好像全都没有了,转而来的是一位溺爱、慈祥的父亲形象。甚至在他知道程勃就是赵孤时,在程勃遭人围困时,凭着那句“干爹,救我”,毅然而来的只身冲入敌群中。这样的屠岸贾没有了元杂剧中那样单一的凶残,人物形象更半满,丰富。事实上,对于无子的屠岸贾,对赵孤十五年的养育,其浓浓的父子情远胜于其想杀死赵孤的残酷,影片这一塑造则更符合人性的真实。

其次,程婴的形象得到重点突出。元杂剧中更侧重于奸臣屠岸贾凶残的步步紧逼与多位义士的前仆后继的牺牲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突出的是群体英雄形象。电影则集中刻画程婴,讲述其救孤和养孤的过程,剖析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使程婴这一人物形象更为饱满,而其更重要的还是对程婴这个人物的英雄气息及忠义精神的瓦解这一全新人物塑造。电影中的程婴只是个草泽医生,只是个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民。他救下赵孤更多是被赵庄姬的死而感动加之其对赵孤的同情,带孩子回家也只是出于人性想让孩子吃饱再送走,之后的失去自己孩子救下赵孤都是因为一系列的巧合冲突把他推到事件的风口浪尖,而他只是无奈的被迫接受一切,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被刻画的很明显。稀里糊涂的被卷入,失去妻儿的程婴最终违背了庄姬的遗言,决定成为屠岸贾的门客,让赵孤认贼作父,他要等程勃长大后带到屠岸贾面前告诉他真相,因为他认为杀一个人杀心比杀身更残忍,他是这样被对待的,他也要用这种方式进行报复,这里的复仇不再是为了正义,不是正邪之争而更多的是个人私怨的报复,程婴赋予赵孤的不是三百多条人命的血海深仇,而是把赵孤当成其为妻儿报仇的工具。至此,元杂剧中那种“因果报应”、“忠义”等精神内涵被消散殆尽,程婴不再是一个传统戏曲中的忠义英雄,没有崇高,没有神圣,只是演绎着一个庸人、俗人、常人的命运。

再者,其他人物的塑造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动。如韩厥不再是一个充满正义的对屠岸贾不满,为了保留赵孤甘愿自刎的英勇将军,而是屠岸贾的一个更近于“贪生怕死”的手下,最后因为震撼于庄姬的死,而在认为自己可以侥幸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放走了程婴及赵孤,被屠岸贾毁容之后,便日夜处心积虑想要报仇,这又

赋予了韩厥一丝狭隘的小市民气息,而其每晚与程婴的会面,围绕程勃的教育等问题的讨论,更是让韩厥与程婴的关系暧昧不清,这一点也是很多观众所不能接受的改动之一。公孙杵臼不再是为了忠义自杀,变成了被屠岸贾杀害,这一改动淡化了公孙的英雄气概,减散了其光芒,但因其身份的变化(只是赵盾的同事)也似乎还算合情合理。

最后,便是此故事的中心人物——赵孤了。在元杂剧中,赵孤隐于山林二十年,只为了功成复仇,是个背负着血海深仇的人物形象,而电影中的赵孤,更多的是展现了他与屠岸贾和程婴之间的父子之情。他在一个严父——程婴,一个慈父——屠岸贾的关怀、教育下,无忧无虑的成长。影片中,他与屠岸贾在草地上的那一幕更是极大的渲染了他和仇人屠岸贾的浓浓的父子情。当屠岸贾受伤时,不惜威胁“亲父”程婴,抢走独门奇药,衣不解带直至伺候义父伤愈。这样浓厚的父子情,使得他根本不相信程婴告知的真相,却在经屠岸贾证实之后,十五年的养育之恩却瞬间崩溃,挥刀劈向昔日情深似海的义父。最后,虽然导演用程婴之死来刺激程勃刺向屠岸贾,使之杀义父之行更在理些,然而本片的主旨在于表达新时代的人性真实,而赵孤杀屠岸贾这一行为无疑是与影片的意图相矛盾。影片浓墨重彩的渲染了屠岸贾与程勃的父子情,表现出了更胜于程勃与程婴的亲子情,却在一瞬间翻脸,即使屠岸贾屡次留情,仍无动于衷,像变了个人似的拼尽生命去复仇。这样的安排着实令人费解。

影片中韩厥曾说程婴的这一复仇行为对程勃不公平,养育了自己十五年的慈父却是杀害自己全家的仇人,还要手刃昔日爱父,这对赵孤的心理冲击力之大可见一斑。影片的改写,让赵孤不至于没日没夜活在仇恨和复仇的痛苦中,而是像个正常的孩子,快乐的成长,这也就是陈凯歌导演想要表现的人性回归。然而影片结尾在屠岸贾三番四次留情劝程婴赵孤走时,程勃只是喊着“我就要你的命,为我爹报仇”就极大的矛盾了影片的主旨。整部影片看下来,矛盾处,纰漏处随处可见。不知编剧在改编剧本,重新塑造人物时是否注意到了如何去修缮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及人物心理的转变。

二,内涵、思想上的不同

纪氏之《赵氏孤儿》以及《史记》中所记载的赵孤故事,都是表现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生死相托”等牺牲精神。其表现出的“忠义”令人震撼。而陈凯歌导演的电影版似乎更侧重于个体草根的“命运悲剧”,虽然保留了故事的雏形,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已经荡然无存。影片的英文翻译是“Sacrifice”,但其陈导演坚持的“人不会主动献死”的思想与片名已是矛盾。公孙的被杀;韩厥与庄姬的争抢,及“还给你,我就是死路一条”的惜命;程婴的被迫无奈、痛苦、私怨等都将传统戏文中要表现的忠义、崇高极大的淡化。只在影片的前半段,赵盾的义仆用身体扛着车轮救主的这一场面表现出来。在“大仁大义”、“拼死尽忠”的现代,这样的场面还是足以震撼人心,让观众不由生起一股崇高感。所以,导演所谓的新时代人们对仁义崇拜的淡化更注重个体本位思想的变更,影片必须切合时代要求改变成为更具人性真实色彩的故事是很有必要之说,显然缺乏其说服力。不可否认,现代人们对传统思想中的“忠义”、“牺牲”精神日趋淡化,自“打到孔家店”以来对儒家思想的瓦解,现代人更多的是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个体意识。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即在于其所传达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在于其展现的人性的光辉,如果仅仅是保留了故事雏形,思想内涵完全改版,那我们对这一经典的继承还有什么?打着与时代接轨的旗号,肆意的改编,甚至颠覆经典,这就是所谓的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如果导演要表现其人本思想,大可另

写剧本,一方面对经典之“舍生取义”的继承,另一方面又表示怀疑而篡改经典,这样不仅让影片自相矛盾,站不住脚,更是对经典的一种颠覆,也对后代对经典的正确理解、继承有着负面影响。

改编历史故事从来都要尊重原作,原汁原味地再现历史环境,即使是增加人物和改变情节,极力吻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的创作,也有旧瓶装新酒的做法。从根本上否定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通过消解和颠覆,向传统文化经典进行抗争和挑战,这种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往往不尊重历史的客观实在性和客观规律性。现今中国影视剧坛本着各种目的对传统经典作品的肆意篡改,恣意编写不但越来越偏离经典精髓,乃至越来越低俗肤浅甚至恶趣味的同时带来了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完全颠覆了元杂剧中关于正义、诚信和复仇的主题,也许正如陈凯歌所说“我想拍一个可信的故事,如果扣一个忠义的帽子给程婴,今天的观众会不会觉得可信,谁会拿自己的孩子的死去换别人孩子的生?……这部电影里没有历史,只有人性,没有被历史推着走。”依照陈导所言,那《赵氏孤儿》传颂千年的、留给我们的还剩什么?在“个体”被无限放大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无法理解两千多年前,那个烽火连年、生命贫贱的年代,在抱团取暖远比尊重个体重要得多的岁月里,他们对生死的看法,对承诺的看法,绝对超越了现代人对人性的看法。尤其是在元杂剧里,程婴除了牺牲自己的孩子,还要假装背叛公孙杵臼,背负世人对他人格的唾弃,只为他心中存有的真、善、美。为什么这个故事被文人们反复讲述,为什么《赵氏孤儿》能成为经典,就是因为这股子让人敬仰的“士”气,这股子愚忠,这股子荡气回肠又虚无无比的“忠义”之气。这岂是今日之我们能够体悟得到的,当“范跑跑”成为网络偶像,当郭美美拿着捐赠金肆意挥霍时,我们已不可能在生活中体验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浩然正气了,所以我们更加寄望艺术作品能还原过去的历史,满足今日的匮乏。即使身心已无法做到,但会仍被其感动,心仍向往之!

参考文献:

[1]元刊杂剧三十种,《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

[2](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

[3]许建中“赵氏孤儿”故事在宋代独特的意义

[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贾磊磊重构中国主流电影的经典模式与价值体系当代电影,2008

赵氏孤儿 赏析

《赵氏孤儿》赏析 纪君祥的作品《赵氏孤儿》是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作为悲剧,《赵氏孤儿》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剧本取材于历史,所以这部悲剧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给人以异常震撼的心灵冲击。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其翻译成《中国孤儿》并说“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然而,《赵氏孤儿》真正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惊心动魄的悲壮的美。悲壮,是《赵氏孤儿》的全部色彩。英雄人物前赴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曲词中倾注的激烈愤懑情绪,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剧中奸臣屠岸贾得到宠信掌握大权,为了个人私怨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不惜下令杀害全国的小儿;而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他们本都可以置身事外,但为了一个诺言、一腔义愤,他们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列中来,一个个舍身取义、慷慨赴死,亦或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忠与奸、正与邪的矛盾对抗中,显示出全剧对忠义精神的颂扬。因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全剧共一折五楔子,楔子中晋国大夫赵盾被奸人屠岸贾陷害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为晋灵公驸马,屠岸贾假传君命逼其自尽。赵朔嘱咐公主,若生下儿子,取名为赵氏孤儿,待其长大后为全家报仇。第一折赵氏孤儿出生,其母托孤于程婴后自缢。程婴冒险带孤儿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孤儿出宫,为保守秘密而自刎。第二、三折屠岸贾打算将晋国婴儿全部杀戮以绝后患,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子冒充孤儿,藏于公孙杆臼家中,并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密,假孤儿被杀,公孙杆臼撞阶身亡,赵氏孤儿得以幸存。第四、五折赵氏孤儿长成以后,程婴告知其身世,报仇雪恨。屠岸贾被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全剧以“存孤救孤”为线索,贯穿始终,情节安排环环相扣,集中展现了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剧本的第三折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节的巧妙安排、矛盾冲突的表现,都在此折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所录《赵氏孤儿》的题目正名为:“韩厥救舍命烈士,程婴说妒贤送子,义逢义公孙杵臼,冤报冤赵氏孤儿。”从剧本的题目正名来看,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是韩厥、程婴和公孙杵臼,作者赋予他们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这些正面人物性格的完成,是在剧情的发展和尖锐的冲突中加以凸现的,因而显得尤为真实感人。例如全剧的核心人物程婴,最初受托救护赵氏孤儿时,仅仅是出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声言要杀尽晋国“半岁之下,一月之上”的小儿以后,他的舍弃己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一个赵氏孤儿,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他的思想境界明显地有了升华。在剧本第三折,狡诈的屠岸贾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以此作为试探。程婴为了保住赵氏孤儿,既要担上卖友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4篇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4 篇)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 1月日在南京紫金大戏院演出的昆剧《赵氏孤儿》是北方昆曲剧院一次既是复古又是创新的试验。言其“复古”是因为这一版《赵氏孤儿》基本上复原了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杂剧。此杂剧分一个楔子和五折,北昆《赵氏孤儿》也是如此,同时还基本保留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特点。言其“创新”是因为在音乐和音 响的设计上可谓中西结合,同时在舞台空间的设计上,也体现出 了中国传统戏曲朴素观念和西方戏剧观念的结合。 北昆《赵氏孤儿》的舞台上基本复原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特点,其中看得出设计者的苦心,但同时也反映了复古从来就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情。此剧每一折的曲牌都只能由一个脚色来唱,在此我 们能看到第一折是由公主主唱,第二折韩厥主唱,第三折公孙杵 臼主唱,第四折仍是公孙杵臼主唱,第五折赵氏孤儿程勃主唱。 但北昆《赵氏孤儿》并非除了主唱外其他脚色一概不唱,实际上其他脚色在适当的情况下也曾唱。从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中我们能看到,不论每一折主唱在剧中是何人,剧本总是标以“正末”主唱,这个一人主唱应该算作是一种脚色主唱,以表示 这个剧本是“末本”,除了正末外,剧中其他演员几乎是没有脚

色规定的,所以原剧作中的程婴也没有分配固定的脚色行当,这 种一人主唱的形式是受限于当时的脚色体制的,已不再适用于今天。创作者在剧中多处打破一人主唱的做法就是最好的明证,而 且舞台上的主唱脚色发生了变化,第一折可算是旦主唱,第二折 武生主唱,第三折和第四折公孙杵臼算作外或老生主唱,第五折 程勃则算作贴旦扮娃娃生或小生主唱。而不再是以前的正末一脚 色主唱到底了,所以北昆《赵氏孤儿》的复古尝试应当说离原著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而且,由于复古的考虑,舞台上的演员也有脱 离脚色制的意味,例如公主扮相相比传统旦扮有很大改造,赵氏 孤儿的扮相也是小生和娃娃生的结合。 由于每一折都有一个脚色主唱的缘故,程婴作为《赵氏孤儿》中最关键的人物在舞台上没有得到更充分的表现。且创作者对纪 君祥的作品做了较大的删修,将原著楔子里公主托付赵氏孤儿给 程婴后自缢而亡的情节扩充为第一折,删去了原著中第四折程婴 通过手卷给赵氏孤儿讲述身世的情节,直接将其融合在了最后一 折刺杀屠岸贾的情节之中。创作者的目的似乎在于着重描绘为保 赵氏孤儿牺牲了许多人,突出赵氏孤儿的存留来之不易,其过程 之艰险,因而更显得最后一折复仇显得尤为痛快。《赵氏孤儿》这个极具悲剧性和争议性的故事其实曾被不断讨论,与之相关的戏 剧作品也有许多,现代人的关注点慢慢从“复仇”转向了赵氏孤 儿的个体意志。古代传统封建社会的忠义观念在现代人看来或许 值得商榷,因而有些话剧导演曾改编此剧,让赵氏孤儿在长大成

影评范文精选

影评范文精选 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影评范文精选(一) ——《赵氏孤儿》影评 这个学期看了下《赵氏孤儿》,我想写一下影评。 电影的前一部分特别引人入胜。影片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当属,屠岸贾,程婴,晋王,庄姬,韩厥。屠岸贾对赵氏家族的怨恨,起初是嫉妒赵家的军功卓越,位高名重,其实,这里,王学圻的演技可以算是精湛的,将他内心活动的变化展露出来。中国奸臣会如此之多,很多时候就是嫉妒心在作祟。看到别人比你好,就使出浑身伎俩来让别人身败名裂,身首异处。假传圣旨,屠杀赵家三百余口的事情。在没有做之前,内心是有挣扎的,可是心里的恶魔还是在别人的挑唆下冒出头,血腥无比。而对年幼的程勃是,孩子的天真触动内心的柔软,露出父亲般的慈爱。屠岸贾虽非善类,但也并非真正十恶不赦的坏蛋,将其推向倒行逆施边缘的还是赵盾父子的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和不可一世,他们的被灭门倒是应了做人不能太嚣张的道理。这样的赵氏为什么不杀?对皇上来说,功高盖主且每天装模作样的告诉他要做一个圣明的主上;对屠岸贾来说,权重且猖狂,赵盾和他同辈,同朝为臣,赵朔可以抢他兵权,难道还可以当面对他嘲讽:“屠大人的儿子如果还活着,应该也要生孩子了吧?”——能说出这话,就已经代表不打算和平相处,既然赵家已当他为敌,那他为什么不能先下手为强?电

影前半部分中屠岸贾诛杀赵氏亲族的冷血、挥刀劈向韩厥脸部的凶狠以及摔死程婴儿子时的阴毒到电影后半部分完全消失了,在继子面前,他成了一位慈父,一个让人尊敬的长者,一个快乐地享受着天伦时光的老人。 程婴,作为一个普通的医生,本来可以平平安安的过日子,守着老婆孩子,但因为遇到了庄姬,面对庄姬的请求,想过退缩,但是道义占了上风。为了救赵氏孤儿,搭上了老婆和自己孩子的性命。一个已经心死的人,能做和能想的,只有复仇了,他含辛茹苦,十五年,养大赵氏孤儿,就是为了让屠岸贾知道,他是谁,孩子是谁,他要为一家人报仇,为赵家报仇。我觉得后面的情节,不够生动,如果那个孩子成为一代名将,最后带兵杀了仇人,也许会精彩点。但对心里的刻画可能没办法像影片那样细腻了。程婴在临死前,走在路上,看到妻儿来接他,我想他那个时候是幸福的,这也揭露出中国人最终还是以家和家人为重。这也是人内心最深的渴望——家庭的平安,团聚。程婴只是一个小人物,无意卷入争斗,只是阴差阳错被迫成为了“忠义之士”。整部影片可以归纳为“民干了士该干的事”。并且,这个民不是像士一样出于某种信念去主动牺牲,而是当命运把他卷入到这个漩涡中来时,在苏醒的人性面前,几乎被动地完成了他的义举。当庄姬“托孤”之时,程婴并非不怕,是对赵孤的同情使他选择了冒险;当屠岸贾全城“搜孤”时,程婴也像所有的父母一样首先想到的是救自己的孩子,是程妻无意间的举动导致了最后的牺牲;之后在公孙府上,当藏在隔墙中的妻儿被发现时,程婴才真正地面对一种道德决断:

狱中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狱中题壁原文I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景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 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 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 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文学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

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異。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赵氏孤儿观后感5篇

《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一): 电影《赵氏孤儿》的大意是,春秋时代,晋国将军赵朔战功卓著,父亲是相国,妻子是国君的姐姐。赵家的地位和威望显赫,受到奸臣屠岸贾的忌恨。屠岸贾利用晋景公为赵朔庆功之机,设计以弑君之罪,诛杀赵氏家族三百余人。赵朔妻子庄姬此时正巧生下儿子,她自杀前委托为其接生的医生程婴,在奉命前来诛杀庄姬母子的韩厥的帮忙下,将孩子藏于药箱中救走。在全城大搜捕中,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抓走。程婴和妻子在赵家好友大夫公孙杵臼的帮忙下,设计用自我的儿子换回赵氏孤儿,妻子、公孙杵臼被杀。程婴被屠岸贾收为门客,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将赵氏孤儿程勃养大,并让程勃认屠岸贾为干爹习武、读书。十五年后,程勃长大成人,在明白所有真相后,杀死了屠岸贾,为赵家复仇。程婴亦被杀死。 据司马迁《史记赵氏家》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权臣赵朔家族于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遭灭族之祸,遗腹子赵武在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保护下幸免于难,后依靠韩厥等人帮忙复兴赵氏。 在我看来,史记中关于赵氏孤儿一节记述具体,故事性极强,不似史家手笔,更象是一个传奇故事。历史上,由此改编的各类古典戏剧,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曾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改编为话剧《中国孤儿》,流传到西方。此次,由陈凯歌、陈红夫妻将这一中国古代经典故事改编为电影,无疑是一件好事。 当然,《赵氏孤儿》影片亦有不足之处,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改编应如何忠实于原著的问题。《赵氏孤儿》原著中程婴是赵家的门客、家臣。原著主题格调是:忠臣良士除奸惩恶,赵氏孤儿平反昭雪。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而影片中的程婴却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局外人,卷入其中是逼不得已,做出重大牺牲属情非所愿,养育赵氏孤儿十五年的动机,是为了让屠岸贾生不如死。影片将具有明显古典英雄主义色彩的历史典故,改编成为反映乱世环境下,小人物悲情无奈的杯具故事。这是在舍本求末,画蛇添足,极大的削弱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 赵氏孤儿观后感(二): 经历从天上掉到地底下的惨痛失败后,现时的陈凯歌已经聪明了许多,肯低头示好,但是骨子里的高傲贵族气还在。这不,看他挑的,先是一代完人梅兰芳,再是中国古典杯具,相当亲民,又不降格调。比之国师的偷工减料顺手拈来,他还是有认真做事的地方,一丝不苟。只是在《赵氏孤儿》里,当频频出现的女高配乐从背景飘荡而来,好似咏叹、好似悲泣,我就仿佛看到了陈凯歌抚胸长叹他依然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头,沉浸在自我营造的杯具感当中,无法自拔。 纵观这些年的贺岁档片子,《赵氏孤儿》当然不是一部太坏的电影,但也绝对不是一些人吹捧的好电影,没有惊世更没有回归。陈凯歌能拍出动人心魄的大场面,像宫廷上赵氏蒙冤;能点上一两个很妖的配角,像晋王和谋士,而光有这些,他却还是只能拍出三分之一的好电影,就跟《梅兰芳》一样,让你享受一段直奔

海清 个人简介

本名黄怡的海清是南京著名的甘家大院后人,7岁时便出演电视剧。12岁在江苏省戏剧学校学习舞蹈,17岁从江苏省戏剧学校毕业后走进了省歌舞剧院。由于各方面表现比较突出,很快成了剧院的台柱子。说到当年在街头被发掘进戏剧学校的情景,海清说至今都印在脑海中:“我当时走在马路上,突然被两个人摁住。其中一个瘦高个的男人一下把我那天穿的小吊带‘啪’给拉一下。我很惊恐,还说‘你干嘛啊’。”后来才知道那两个人是戏剧学校的老师,拉她衣服是想看看海清的肩膀漂不漂亮(当然答案是肯定的,否则她也不会练了那么多年的舞蹈)。此后的海清参加过著名的舞蹈新人大赛桃李杯并获奖,然而她却因脊椎受伤不得不离开舞台转为一名编导,即便如此,她的心中依然有着对表演的热爱。她想去接受挑战——上大学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开明的父母并未干涉女儿的决定,省歌舞剧院领导也非常支持。1996年9月,她走进了高考补习班,过起了边工作边学习的苦日子。 1997年,海清踏上了艺考之路,以绝对的高分同时被中戏和北电录取。在上海考表演课时,北电的表演系主任齐士龙对她赞不绝口,向上级申请特招。海清的文化考试非常优秀,是当年中戏和北电的第一名。经过仔细考虑,海清还是选择进了北电,那里有赏识她的导师…… 而班主任就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大明星黄磊!在北影的学习生涯,海清在校四年却鲜少外出拍戏,这对有同样背景的人来说是很罕见。问她为什么不在求学期间演戏赚钱?海清的回答很实在:“是我运气不好吧,加上大学的时候,长得不是特别优秀,然后也胖,还傻不拉叽的。”于是乎当同学忙着外出拍戏,海清埋头苦读,跟着老师黄磊演了不少话剧,《雷雨》中的“繁漪”、《骆驼祥子》中的虎妞都由她诠释,两个重要角色的成功演绎也帮海清与丁黑结下了合作之缘,“那天排练《雷雨》时,丁黑正好来物色演员,看了我的表演后,丁黑当即邀请我去拍他的戏,但话剧紧张的排练让我们错失了第一次合作的机会,《玉观音》选演员时我毫不犹豫接下了女二号的角色。虽然当时心里也没什么把握,但丁黑却鼓励我,‘放心的去演吧’。”海清说,丁黑是一位很好的伯乐,《玉观音》让她的星途渐渐放亮 此后几年海清主演多部电视剧,《不能失去你》、《双面胶》、《王贵与安娜》、《蜗居》、《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影响力和收视率都超高。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成为电视剧女王。但她依旧保持着一份淡定和从容,她还是会把以前写的四大本学习笔记翻出来看,更把当年的感性话语读给记者听。她说:“我前两天翻笔记出来看,觉得上面有一段话写得真好:我说我真的特别感激我的老师,我在上学的时候是挺懒的。但我的老师就总撑着我,到快毕业的时候,我说一定要甩开老师的手,然后自己走下去。”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影评范文

短暂的十分钟,凝重的历史感——评《百花深处》主题如果你相信有时候瞬间即是永恒,那么你也一定会相信十分钟的时间足以令我们年华老去。十分钟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历史;十分钟固然易逝,却能够承载任何一种意识。 作为制作方唯一邀请的一个中国导演,陈凯歌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表现无疑是让我们欣喜的。《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位老北京“冯”(疯)先生“疯而不疯”的悲剧故事。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虚拟搬家这一荒诞滑稽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简单的故事,流露出陈凯歌对老北京过去生活的无限追思,更能体现主题。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地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影片一开始,在阵阵鞭炮声中,仰拍的新高楼大厦充斥着整个画面,压抑和强势感随之而来,冯先生跟着搬家公司的车行驰在北京四通八达马路上,四周现代化的建筑让冯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是哪啊?”“现在只有老北京在北京才迷路呢!”不经意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深深地感伤。当车子行驶到拆迁后的残垣废墟上,冯先生表现出异常的兴奋: “到这我就认识了”,端坐整理衣帽的动作,显得那么的正式,像是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仪式前的准备。除了冯先生的语言动作,影片的场景构图也在向我们暗示着主题,不论是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疾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冯先生站在废墟中作为背景实体渐行渐远,一废墟为前景的背景中隐约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生活在冯先生周围的人都逐渐融入新文化的潮流,而

赵氏孤儿(带答案)

《赵氏孤儿》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故事背景,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 2、过程和方法: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人物形象中体现的忍辱负重、舍身就义的大义精神。 重点难点 1. 难翻译的句子 2. 刻画人物的手法 3. 对“义”的认识 文本解读 一. 关于《赵世家》 《赵世家》以赵氏的兴起,展示了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专政和三家分晋的史实及战国时赵氏由盛而衰、最终被秦国灭亡的历史变化。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世家》记述了赵氏家族在与晋国公卿的权利角逐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特别突出赵盾、赵武、赵简子、赵襄子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强调权谋与势力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崇尚贤人政治,提倡举贤任能,抒发一种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无限兴亡之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赞扬赵武灵王的大胆改革,其二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 二. 《赵氏孤儿》故事梗概 战国时期晋国权臣屠岸贾与赵盾不和,屠岸贾遂设奸计杀死赵盾全家三百余口。赵盾之子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商议:一个杀身成仁,一个抚养赵朔的遗腹子,他们设法得到别人家的一个婴儿,骗过了搜寻孤儿的屠岸贾的军队,公孙杵臼被杀死,程婴和赵氏孤儿隐藏在深山。十五年后晋景公才因病立赵氏孤儿,诛灭了屠岸贾的家族,到赵氏孤儿赵武成年后,程婴完成任务,自杀身亡。 三、自读探究 1. 筛选整合信息,给每一段文字拟写小标题。 叔带托梦,昭示厄运屠岸作难,灭赵九族公孙献身,程婴救孤 景公占卜,谋立赵孤赵孤成人,程婴成仁 2. 公孙、程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并举出文中细节加以说明。 提示:忍辱负重,舍身报恩勇敢无畏,义字当先 3. 本单元的话题是“义薄云天”,读了《赵氏孤儿》的故事,谈谈你对“义”字的理解。 提示: 作者通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歌颂了正义,鞭挞了邪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集中体现了对士林阶层中能在生死关头有所选择的英雄的敬重。 4. 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是《史记》惯用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的几处冲突。 提示:①与屠岸贾正义和邪恶的冲突 ②公孙成仁和程婴立孤的冲突 ③程婴成仁的内心冲突 四. 文言知识积累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赵氏孤儿

阅读欣赏课教案 《赵氏孤儿》赏析 【作品分析】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运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2、能够认识各种人物性格特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学会从多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用适当的形式进行表达。 2.教学难点:学会从多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渊源 《赵氏孤儿》的本事见《史记》中《赵世家》、《韩世家》、《晋世家》,在汉代刘向《新序节·士篇》、《说苑·复思》中有详载,在《左传》、《国语》中也有零星片断。 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6种,现仅存《赵氏孤儿》一种,明朱权评其剧作的风格为“雪里梅花”(《太和正音谱》)。《赵》剧早在1735年就被译成法文,法国伏尔泰由之取材写了一部《中国孤儿》,公演之后,轰动了整个巴黎德国诗人歌德也曾将它改 编为《埃尔佩诺》,而意大利作家P·梅塔斯塔齐奥将之改编为《中 国英雄》。 2003年岁末,人民艺术剧院与国家话剧院同时将“赵氏孤儿”这一 故事搬上了话剧舞台,两位导演对于这一故事作出了各自的当代阐释,在观众中引起相当反响,各种意见与争论随之而起。这一部名闻内外,影响甚至盖过《红楼梦》的戏剧究竟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听戏剧故事,了解改编后的故事情节 《赵氏孤儿》的剧情是忠良赵盾满门被权奸屠岸贾抄斩,赵盾之子赵朔为驸马,被逼自杀,公主亦被囚禁并在此时生下赵氏孤儿,然后围绕孤儿命运展开一系列的斗争为报平日的知遇之恩,门客程婴将孤儿偷带出宫,却被奉屠岸贾之命把守宫门的韩厥发现,但韩厥不愿献孤儿以图荣进,遂放走程婴,自刎而死以取信于屠岸贾继而屠岸贾下令杀死全国出生1个月至半岁的婴儿,程婴与赵盾友人公孙杵臼商量,

《赵氏孤儿》影评

电影大师分析 论文 学院: 姓名: 学号: 1 论文题目:观《赵氏孤儿》有感 任课教师: 成绩: 时间:2013年11月4日

摘要 前几日看了下《赵氏孤儿》,我想写一下影评。 本电影围绕着赵氏孤儿程勃展开了一场仇杀和复仇的杀戮。在阴谋于仇恨中又不断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影片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当属, 屠岸贾,程婴,庄姬,韩厥。屠岸贾虽非善类,但也并非真正十恶不赦的坏蛋,虽然前期他杀人无数,但当他见到程勃时就完全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慈祥;程婴,民干了士该干的事,阴差阳错被迫成为了“忠义之士”,露出中国人最终还是以家和家人为重的传统理念。庄姬,一个高贵,脱俗,可以说看惯风浪的女人,她是高贵的公主,有一个英步神勇的丈夫,临死前嘱咐让孩子做个平凡人,普通人,不要告诉他身上的家仇。整个故事里只 有庄姬一个人活明白了,她临危沉着冷静,深深的震撼了我。韩厥,一个将军,就像凯歌导演说的那样,他们都是小人物,韩厥也一定是由一个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个将军的,他一定有赫赫的战功,卓越的才华,他有情有义,恩怨分明,这个人物我喜欢 屠岸贾对赵氏家族的怨恨,起初是嫉妒赵家的军功卓越,位高名重,其实,这里,王学圻的演技可以算是精湛的,将他内心活动的变化展露出来。中国奸臣会如此之多,很多时候就是嫉妒心在作祟。看到别人比你好,就使出浑身伎俩来让别人身败名裂,身首异处。假传圣旨,屠杀赵家三百余口的事情。在没有做之前,内心是有挣扎的,可是心里的恶魔还是在别人的挑唆下冒出 头,血腥无比。而对年幼的程勃是,孩子的天真触动内心的柔软,露出父亲般的 慈爱. 屠岸贾虽非善类,但也并非真正十恶不赦的坏蛋,将其推向倒行逆施边缘的还是赵盾父子的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和不可一世,他们的灭门倒是应了做人不能太嚣张的道理。这样的赵氏为什么不杀?对皇上来说,功高盖主且每天装模作样的告诉他要做一个圣明的主上;对屠岸贾来说,权重且猖狂,赵盾和他同辈,同朝为臣,赵朔可以抢他兵权,难道还可以当面对他嘲讽:“屠大人的儿子如果还活着,应该也要生孩子了吧?”能说出这话,就已经代表不打算和平相处,既然赵家已当他为敌,那他为什么不能先下手为强?电影前半部分中

历史趣闻解读真实的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解读真实的赵氏孤儿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简介 导语:赵氏孤儿解读: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正是洋溢 赵氏孤儿解读: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 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观众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心灵得到了一遍又一遍的抚慰。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和接受的过程中,历史的本来面貌渐渐被大家遗忘了、忽略了,故事重复千变就成了历史,然后就变成了信史。然而,历史真的会有如此多情,如此煽情,如此矫情吗?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成为孤儿的?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关乎正义和忠诚吗? 既然是说“赵氏孤儿”的故事,我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赵氏”指的是谁?这一切要从晋文公开始。晋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时期晋国献公的儿子。重耳大名鼎鼎,经历坎坷而传奇。他的坎坷遭遇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骊姬。 在一次战争中,作为胜利者,晋献公得到了两个女孩——骊氏姐妹。晋献公将她们纳入后宫,宠爱无比。等到骊姬生下一个男孩之后,晋献公为了表达自己对于骊姬的喜爱,就决定废掉原来的太子,改立骊姬的孩子。 另立太子当然是件大事,晋献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为了清除障碍,他决计就将包括原来的太子和重耳在内的诸王子打发到外地去。即使这样,骊姬依然不放过他们,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太子和重耳他们只好流亡别国。这是一次漫长的流亡。等重耳再次踏上晋国的土地之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名剧鉴赏答案

古代名剧鉴赏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 分) 1元代的社会阶层共有是十个,其中排名第五的是()。(1.0分)1.0 分 A、僧 B、道 C、猎 D、医 我的答案:D 2据《史记》、《左传》记载,谁作为整个历史的见证人,最后帮助了赵家平反?()(1.0分)1.0 分 A、庄姬 B、公孙杵臼 C、赵朔 D、韩厥 我的答案:D 3《中国孤儿》写的是哪个时期的故事?()(1.0分)1.0 分 A、春秋时期 B、魏晋时期 C、宋朝末年 D、盛唐时期 我的答案:C 4算命先生建议娄阿鼠走的是()。(1.0分)1.0 分 A、水路 B、旱路 C、马车 D、推力车 我的答案:A 5“闹简”是由谁提出的?()(1.0分)1.0 分 A、李渔 B、尤侗 C、金圣叹 D、马致远 我的答案:C 6下列选项中,谁在1754年将《赵氏孤儿》改编为歌剧《中国孤儿》?()(1.0分)1.0 分 A、伏尔泰 B、崔护 C、田沁鑫 D、林兆华 我的答案:A 7谁编写了《世说新语》?()(1.0分)1.0 分 A、刘义庆 B、王国维 C、郑振铎

D、关汉卿 我的答案:A 8古代读书人,通过了乡试就成为了()。(1.0分)1.0 分 A、举人 B、殿士 C、进士 D、秀才 我的答案:A 9下列选项中,写作了《西京赋》的是()。(1.0分)1.0 分 A、王实甫 B、关汉卿 C、崔令钦 D、张衡 我的答案:D 10杨贵妃和唐明皇“密誓”是在那哪一天?()(1.0分)1.0 分 A、端午 B、元旦 C、七夕 D、中秋 我的答案:C 11在《琵琶记》创作目的里,作者非常强调的是()。(1.0分)1.0 分 A、表彰一种道德境界 B、弘扬皇帝圣明 C、抨击社会现实 D、批判不孝行为 我的答案:A 12著有《莺莺传》的是()。(1.0分)1.0 分 A、元稹 B、王实甫 C、关汉卿 D、白居易 我的答案:A 13陈晓旭在旧版《红楼梦》中扮演的是()。(1.0分)1.0 分 A、薛宝钗 B、林黛玉 C、晴雯 D、史湘云 我的答案:B 14下列哪个境界是《诗经》里面的最高境界?()(1.0分)1.0 分 A、雅 B、风 C、清 D、颂 我的答案:A

关于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800字八年级作文5篇

关于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800字八 年级作文5篇 关于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800字八年级作文精选5篇(一)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很著名,解放后却被刻意冷落了,它当中宣扬的忠、义、信,如敝履般扔到一旁。得知有人要巨额投资拍成电影,我便期盼这电影早日上映。周日值班忙了二十多个小时,昨天下午回来后像烂泥般躺了四多个小时,体力、精神便恢复过来了。晚上,忽然想起可以独自去电影,在医院QQ群里打听了时间,晚上九点五十分还有一场。九点钟连忙赶往市桥。买票时,旁边站着另一个男人等着买票,我掏出一百块钱(每张五十元),说:“我要一张票。”可能我说话声音小了些,那女售票员抬头着着我,问:“要两张吗?”“就一张。”我竖起右食指,稍大声说。男青年不能独自看电影的吗? 言归正传。《赵氏孤儿》作为贺年片,各媒体广泛宣传,老少配“王学圻--范冰冰”的绯闻也造了出来,也够狠的。网上都说是看了前半部好片。我认为那有失偏颇了。前半部分讲述赵家被害,托孤,换孤,情节惊心紧凑,场面有气势,后半部则较温情,讲述程婴抚养赵孤。最后才再来个马战和不甚激烈的决战。导演想在影片后半部展现温情和人性,从网上所谓的影视评论家眼里后半部分是失败,可见导演又超越了人们的接受能力。 程婴带着赵孤投奔屠岸贾(杀赵家仇人)当门客,并让赵孤认贼作

父,认屠岸贾为干爹,暴戾、奸险、恶毒的屠岸贾信以为他真是程婴的儿子,教他习武,还教他做人的道理,十足一慈父。屠岸贾发现眼前的义子程勃(剧中赵孤的名字)竟是赵家留下的唯一血脉,当年斩草除根行动并未成功。马战时想借刀杀人,生死攸关时刻却于心不忍。最后赵武(赵孤在历史上的真实名字)带着程婴上门决斗时,屠岸贾对付一个十五岁少年和一老弱的郎中,完全可以几招内置他们于死地,也多次不忍心。最后屠岸贾刺程婴时,分神,才被赵武一剑刺死。--这便是陈凯歌导演竭力要渲染的人性。精彩、刺激,有半部电影就够了,在复仇片里讲人性,我认为是文明、进步之举。虎毒不吃儿,奸恶之人也有父子深情。渲染血腥和暴力的被批判,宣扬人性的又嫌不够刺激,观众的胃口太难侍候。陈凯歌导演敢在一商业大片里不顺从大众,而是站在高位引领大众,也是有胆识之举。 对应着历史讲情节吧。春秋时代晋国重耳公子流亡十九年,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成为晋国国君。即历史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多年跟随他的人当中,除了被烧死在绵山的介子推,都封了官,赵衰是其中一员。由赵衰起赵家在晋国政治界位高权重,这是个起点,随着历史的发展,赵氏的后人最终参与了“三家分晋”,建立了战国七雄中的赵国。“赵氏孤儿”故事虽然于《史记》有记载,但不可全信,《史记》之前的史书很多没有记载,有记载者也多有出入。“赵氏孤儿”故事有多个版本,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中,程婴让赵武认屠岸贾作义父,可见陈导演的版本与纪君祥版较相似。纪君祥版太著名了,现在很多人说陈导演版有“大改编”,则有点牵强了。”

中国戏曲鉴赏

从起初对中国戏曲文化的陌生,到现在对中国戏曲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个过程与选修中国戏曲鉴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老师对中国戏曲的绘声绘色的讲解是转变我对戏曲态度的最根本的原因,每次上课老师总会带给我们丰富新颖的内容,从昆曲中描写南宁太守之女杜丽娘与贫寒书生柳梦梅之间爱情故事的《牡丹亭》到代表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的《西厢记》;从京剧中一代大师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到超脱时空形态的《杨门女将》再到传唱至今,经久不衰的《赵氏孤儿》。每一次的戏剧欣赏都是一次神奇的旅程,带我们领略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戏剧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它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情。百年沧桑在上面形成了烙印,百年变幻使它更添一色。人们在其中找到明亮的镜子,在其中找到古社会的制度,享受文化和智慧的熏陶,沉浸在另一个世界。我国传统戏剧反映了中国众多英才猛将,巾帼英雄,它们凝聚了我国人民多少辛勤的汗水,它们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戏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向世界传播中国戏曲文化。我们应向全世界人民证明:中国是一个文明之国,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向世界证明:中国文化不容忽视,让全世界知道世界上有个国家叫中国,那儿曾有许许多多勤劳的中国人,他们用他们最真挚的心和英雄们伟大或凄凉的故事凝成了伟大美妙的中国传统戏剧。 除了老师绘声绘色的介绍戏曲名段之外,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朱镕基老先生退休后与京剧艺术相关的生活照片,照片中的朱镕基面相温和慈祥,过去的严厉与严肃淡去了不少,当了七年副总理和五年总理的朱镕基,退休后,一下子从公众视野中销声匿迹。人们无数次设想这位昔日威风八面的铁腕人物,离开轰轰烈烈的政治舞台后,其退休生活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从照片里能很容易的看出他对京剧的热爱,他拉着胡琴唱着京戏,过着一个退休老人该有的惬意幸福的生活。 还有一段不可不提的就是老师对样板戏的介绍,所谓样板戏,指一批创作于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主要反映传统政治立场的作品,其政治意义远超过文化价值。样板戏的影响力在文革达到顶峰,不仅是国家当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其具有相当的争议性,同时由于其时代的象征,在老一辈人中仍具有生命力。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还记得在《红灯记》和《沙家浜》的片段欣赏中演员们标准扎实的唱功和精准到位的表演功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样板戏被称为“红色经典”,样板戏开了一个戏曲表现程式改革的先河。对传统程式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对现代人物利用程式进行的艺术创造,以及对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改革,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改革、戏曲现代化的最高成就。 这一学期的中国戏曲鉴赏之旅就此即将告一段落,但我相信,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却仅仅开始,在未来还有更多宝贵丰富的戏曲文化等待我去了解去探索,古老的中国历史如此悠久,先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文明,古迹,风俗,民情,如今,外国来宾来到我们这个大中国,首先要欣赏的就是令人啧啧称赞的京剧,他们游览了一部分的“大中国”,总要了解各式各样的民间戏剧,因为京剧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上留下蛛丝马迹,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中国风情,中国文化,不仅仅是我,我们还要呼吁更多的人留住我们的国粹,最后感谢老师在课上为我们做出的中国戏曲文化的精彩介绍。

电影《赵氏孤儿》人物造型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8765663.html, 电影《赵氏孤儿》人物造型设计 作者:李芳 来源:《艺术大观》2019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以电影《赵氏孤儿》为例进行分析。该电影的服装造型是由陈同勋设计指导,人物服装精致大气,材质肌理感强,颇具浮雕质感,耐人寻味,本文将进行阐述。 关键词:电影;肌理;褶皱 前言 《赵氏孤儿》是一部由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导演的古装题材电影,故事内容虽然老生常谈,但在陈凯歌导演手中,他运用自己最为擅长的古典美学题材刻画出赵氏孤儿与程婴颠沛流离的命运,并与屠岸贾三人纠葛复杂的伦理关系,给予了赵氏孤儿一些新的诠释,特别是影片的服化道设计秉承了陈凯歌导演与设计师陈同勋一贯高品质、高规格的设计与制作水准,且颇具新意,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 一、人物造型的服装肌理与色彩 该片的服装造型设计简约大气,着重在服装肌理与色彩上进行刻画,纵观全剧,服装似乎离不开一种似乎于水波纹褶皱纸肌理的布料,十分有层次感,不仅给观众以丰盈的视觉感,更是值得观众细细品味,反复推敲其中的深意与内涵。而在服饰色彩上的设计,也不仅体现出这段沧桑历史的厚重感,更是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且对于剧情氛围的渲染与情节发展的暗示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二、电影剧情和人物造型设计 片中程婴在痛失爱妻和儿子,回到物是人非的家中之后的服装,是在平时经常穿的衣服外面加了一件通身拖沓冗长、造型不规则的黑色罩衫,并且该罩衫肌理十分的粗糙不规则,有一种膨胀的泡泡感,在黑色的基础上更是增加了量的厚重感,体现出程婴心中的苦涩与沉重,细节之处这件罩衫虽然宽大不修身,但在袖口的地方却进行了绑口的设计,将内里的宽大袖口折叠捆绑了起来,并露出了一大段的内里袖口,这样的设计,看似不得体、不讲究的着装方式却正好体现出程婴失去妻儿,一个大男人帶着襁褓中的婴儿,他根本无暇顾忌自己的形象,反映出其度日的艰辛与不易。并且在这里的妆容上,程婴头上散落的一缕缕发丝与他憔悴的妆容,深重的黑眼圈也进行了造型上的呼应,程婴此时凄惨的形象跃然于画面中。且这样的窄袖设计,不同于宽袍大袖,在功能性上也更方便进行劳作,体现出程婴以孩子为重,对于父亲角色全力以赴的快速投入,对赵氏孤儿的用心抚养。 三、人物心理和服装造型设计

元杂剧四大悲剧 剧情 介绍

元杂剧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 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剧情 一、《窦娥冤》的 主要人物是楚州地方一个贫苦女子窦娥。窦娥从 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章还不起债,又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费,把她卖 给孤苦的蔡婆婆家做童养媳。到蔡家没两年,丈夫就害病死了,只剩了窦娥 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地过日子。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 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张驴儿 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张驴儿怀恨在心。过几天,蔡婆婆害病,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张驴儿 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窦娥把羊肚汤端 给蔡婆婆喝。蔡婆婆接过碗,忽然要呕吐,不想喝,让给张老儿喝了。张老 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了几下,就咽了气。 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父亲,把杀人的罪名,栽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楚州知府桃杌(音wù)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

了,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是她下的毒。窦娥受尽了百般拷打,痛 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桃杌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窦娥想到 婆婆年纪老,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 贪官桃杌把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窦娥眼看没 有申冤的地方,她满腔悲愤地咒骂天地: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1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在临刑的时候,她又向天发出三桩誓愿: 一要刀过头 落,一腔热血全溅在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她的尸体;三要让楚州大 旱三年。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那时候,正是六月大伏天气,窦娥被 杀之后,一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后来,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窦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 被处死刑,贪官桃杌也得到应有的惩罚。 这个戏剧所写的未必是真人真事,六月飞雪,更是一种神话式的想象。但 是它反映了在封建统治下,无数含冤受苦的百姓申冤报仇的强烈愿望。所以,

赵氏孤儿影评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集中了“忠义”与“复仇”两大文学主题,前者非常的中国化,是中国传统“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精神的形象阐释;也有许许多多的文学表现这个主题,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三兄弟,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忠义,当然还有《水浒》主要是凸显义字,故事的复仇则是非常的国际化,在四大文明阶段,从古希腊神话开始,复仇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母题。 陈凯歌导演选择了改编赵氏孤儿,对“历史”进行了较为大胆的“人性化”改写,探寻“忠义”与“复仇”背后的人性深渊。总体的意向是偏内涵,让人一看看不出来,但是,其价值观上依旧存在犹疑,混淆不清,故事的内在逻辑也存在一定的断裂。可能是商业电影的原因,故事的厚度不够。 与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不同的是,原著是主要表现程婴和公孙杵臼是救孤的两个重要人物。用了大幅的篇章来表现两人的忠义,然而,在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的忠义表现的清洁十分简单,就是一笔带过,公孙杵臼献出自己的生命去,掩护墙内的孩子。这样的改变还算在情理之中,然而程婴的变化就让人深思了,程婴是作为一个被动的,去忠义,程婴的忠义完全是建立在赵姬的死和公孙杵臼的死上,才迫不得已,去保护孩子,去完成忠义的使命。 在原著汇中,公孙杵臼和程婴二人的救孤行为完全是一种主动的承担、主动的选择,其行为动机在于,向自己所服务的主公表达忠诚与仁义。为了这种忠诚与仁义,为了救出赵家的孤儿,可以舍命亦可以舍子——公孙杵臼毫不犹豫地舍了命,程婴则毫不犹豫地舍了子。 然而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免让人费解,如果说,公孙杵臼舍命为主,体现出来的忠义,还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接受的话(因为公孙有权力处置自己的生命),程婴的舍子,则可能会让今天的大多数人感觉不适——用自己孩子的命换得主公孩子的命,这样看似崇高的忠义,细端详是否太过酷烈?其背后隐藏的人性深渊是否太过黑暗?这样的忠义,难道不是与正常人性相抵触的么?赵家的孩子是孩子,程婴的孩子也是孩子,不管这两个孩子的身份、尊卑有多么大的差异,对于他们自己、对于他们各自的父母来说,不都具有同等的生命价值么?为什么牺牲自己孩子的生命会变成一件崇高的事情?这对自己孩子的生命价值不是一种蔑视么?难道父母有权力这样舍弃自己孩子的生命么?这对孩子来说,是否正是一个天大的不忠、不义呢? 陈凯歌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以现代的生命价值观来衡量,这种“忠义”行为背后暗藏着这样的冷酷与惨烈,我们只是站在一种圣坛上的道德话语。还是这种忠义已经消失与现在社会。 也许正是基于对“忠义”这一道德化的价值观的怀疑或否定,陈凯歌对“救孤”这一部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历史”改写,将道德话语扭转为人性话语,这个方向是对头的。 具体说来,在陈凯歌的电影中,首先,程婴和公孙杵臼的身份都发生了改变,程婴由门客变为给庄姬(赵朔之妻,赵氏孤儿之母)看病并与赵家有一点交情的草泽医生,公孙杵臼由门客变为赵家的朋友。这样,二人与赵家的关系就不再是家臣与主公的关系,那么救孤的动机就与“忠”脱离了干系。其次,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程婴牺牲自己的孩子而救赵氏孤儿,并非一种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被动的承担,是以善良为出发点,而一步步走向绝路,不得不忍痛为之。这样,牺牲自己的孩子而救赵氏孤儿,就从道德话语转向了人性话语。这种改写,应该更为符合现代的生命价值观。 不过,这部分的改写,对后面的复仇部分的道德合理性形成了一定的损害——庄姬托孤之时,叮嘱程婴,不要告诉孩子他的父母是谁,也不要告诉杀害她父母的仇人是谁,让他过一个普通百姓的人生。这就意味着,程婴苦心抚养孤儿以待其长大之后杀死屠岸贾复仇,就变成了程婴的私心,即为其替孤儿死去的孩子和妻子复仇。这也就意味着,程婴将赵氏孤儿当作了为自己复仇的工具,这种复仇计划的道德合理性于是大打折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