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

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

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
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

brain 2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on high 2t hr eshold mechanosensi 2tivity in a rat neuropat hic pain model [J ].Neurosci Lett.2000,278

(1-2):85-88.

19 Slack SE ,Thompson S W N.Brain 2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2

duces NMDA receptor 1phosphorylation in rat spinal cord [J ].

Neuroreport.2002,13(15):1967-1970.

20 Seno N ,Dray A.Capsaicin 2induced activation of fine afferent fibres

from rat skin in vitro[J ].Neuroscience.1993,55(2):563-569.21 Kawabata A.Manabe S ,Manabe Y ,et al.Effect of topical admin 2

ist ration of Larginine on fonuation induced nociceptioo in t he manse :A dual rule of peripherally formed NO in t he pain modula 2tion[J ].lir J Yhamiacol ,1994,112(2):547-550.

22 Szolcsanyi .I Sandor Z ,Pet ho G ,et al.Direct evidence for activation

and desensitization of t he capsaic in receptor by N 2oleoyldopamine on TRPV12transfected cell line in gene deleted m ice and in t he rat

[J ].Neurosci Lett 2004,361(1-3):155-158.

23 Inoue T ,Mashimo T ,Shibata M ,et al.Rapid development of nit ric

oxide induced hyperalgesia depends on an alternate to t he c GMP 2mediated pat h way in t he rat neuropat hic pain mode[J ].Brain Res.1998,792(2):263-270.

24 Yamamoto T ,Sakashita Y.Differential effect s of intrat hecally ad 2

ministered N 2and P 2type voltage 2sensitive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upon two models of experimental mononeuropat hy in t he rat [J ].

Brain Res.1998,794(2):329-332.

25 LazarI ,Szabo I ,Marinesak R ,et al.Sensitization of recombinant

vanilloid receptor 21by various neurotrophic factors [J ].Life Sci.2004,75(2):153-163.

26 Vanegas H ,Schaible H.Effect s of antagonist s to high 2t hreshold

calcium channels upon spinal mechanisms of pain hyperalgesia and allodynia[J ].Pain.2000,85(1-2):9-18.

27 Seybold VS ,Jia YP ,Abrahams L G.Cyclo 2oxygenase 22contributes

to cent ral sensitization in rat s wit h peripheral inflammation [J ].

Pain.2003,105(1-2):47-55.

28 Malmberg AB ,Yaksh TL.Antinociceptive actions of spinal nonste 2

roidal anti 2inflammatory agent s on t he formalin test in t he rat [J ].J

Pharmacol Exp Ther.1992,263(1):136-146.

29 Zhao Z ,Chen SR ,Eisenach J C ,et al.Spinal cyclooxynenase 22is in 2

volved in development of allodynia after nerve injury in rat s [J ].Neuroscience.2000,97(4):743-748.

30 Lashbrook J M ,Ossipov M H.Hunter J C ,et al.Synergistic antiallo 2

dynic effect s of spinal morphine wit h ketorolacand selective COXl 2

and COX22inhibitors in nerve 2injured tars[J ].Pain.1999,82(1):65-72.

31 林雪梅,王泉石,朱琳等.福尔马林致痛对大鼠行为学及脊髓NO 、

Fos 的影响[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4(3):523-526.

(收稿日期:2007209215)

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

郑小卫 综述 周黎明 审校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基础与法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成都 610041)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with antitumor drug

Zheng Xiao 2wei ,Zhou Li 2ming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Preclinical and Forensic Medical School ,West China Medical Center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摘 要 目的:肿瘤是人体内正在发育的或成熟的正常细胞,在外来和内在有关因素长期作用下,出现过度增生成异常分化

而形成的新生物。它与正常的组织和细胞相比,有一些特异性,肿瘤的靶向治疗常基于此。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观点和治疗思路不断涌现,本文将概述近年来肿瘤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关键词:肿瘤;进展

作者简介:郑小卫,在读硕士生,从事药理学研究

由于环境食品污染的日益加剧,近日公布的2006年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统计显示,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攻克和治愈癌症成为当今各国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近年来肿瘤研究领域的进展做一综述。

1 P53与肿瘤

111

内源性P53复活导致肿瘤消退

200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报道,M YC 原癌基因的短暂失活将引起肿瘤消退,即使随后再使其复活也不会恢复细胞的恶性表型,反而会引起凋亡[1]。M YC ,ras ,Bcr 2Abl 原癌基因的关闭都将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和肿瘤消退[2]。那么抑癌基因的复活会不会影响肿瘤的生长?p53蛋白是声名显赫的肿瘤抑制蛋白。大约一半以上的人类肿瘤中都发现有突变的p53。研究人员已经找到少量可恢复p53功能的成分,但直到现在,这些活性成分是否能逆转原发性肿瘤生长一直没有实验证据。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对此做了研究。他们利用四环素调节的短发夹结构p53建立条件复活型嵌合体小鼠模型,这种模型的p53处于失活状态,给于多西环素(doxycycline ,四环素类抗生素)后p53复活。研究发现在淋巴瘤,肝癌肿瘤和恶性肉瘤上都发生了p53引起的肿瘤消退,其消退的范围在40%2100%,即使p53短暂复活后随即失活也能引起肿瘤的消退[3]。

麻省理工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组也对此做了研究。他们采用RNA 干涉条件性调节内源性p53在肝癌小鼠中的表达,结果发现即使内源性p53短暂激活都能引起p53缺失肿瘤的完全消退,p53引起的不是凋亡,而是细胞衰老,并且上调炎症因子,引起天然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4]。

肿瘤消退是怎么发生的?其机制是什么?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淋巴瘤是通过细胞凋亡,而恶性肉瘤和肝脏肿瘤则是通过

天然免疫系统被清除的,在后者中,p53只是抑制了肿瘤细胞生长,然后这些细胞向天然免疫系统发出了信号[3]。为什么这两种癌症所受影响不同?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打算观察p53被重新激活后,两种肿瘤中发生变化的其它基因。

但是,像大多数癌症治疗一样,肿瘤能找到防御的方式,比如在Evan实验中,肿瘤能很快是适应p53的恢复,在最初的肿瘤消退之后,所有的小鼠会故态复萌,无论是p53缺失的还是p192Arf缺失的。Evan认为复合性治疗,比如在使得致癌基因失活的同时恢复p53的活性可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5)。

目前利用恢复内源性p53活性的药物也正在考虑发展,其中包括了能帮助突变的p53正常折叠的小分子[6],阻断p53上游抑制因子MDM2的药物[7],以及能激活p192Arf(p53上游的促进因子)的转甲基酶抑制剂[8]。现在正在审批过程中的一种潜在药物nutlins,就是一种可以通过干扰MDM2维持p53低水平表达的酶。

112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

2003年世界首个基因治疗药物在中国获准上市,即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今又生),由正常人肿瘤抑制基因p53和改构的5型腺病毒基因重组而成。其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治疗基因,即肿瘤抑制基因p53;另一部分是假病毒载体,可以有效地将p53基因转入肿增细胞内[9]。从2005年底开始,北京燕化凤凰医院率先把上述研发成果应用到肿瘤治疗上。

2破坏肿瘤血供

血管生长过程又名血管新生(angiogenesis),肌体中普遍存在,对器官的生长和修复非常重要。以癌症为例,血管新生使癌细胞逃逸、迁移到肌体其它部位。因此阻断破坏肿瘤细胞的血供能抑制肿瘤的生长。

211收缩肿瘤干细胞周围的血管

在肿瘤中存在一类特殊的细胞,称为肿瘤干细胞它们与肌体中的其它干细胞一样,有分化为其它细胞和组织的潜能,与普通干细胞不同的是,只要向实验动物注射100枚这样的细胞就有可能引发癌症,因此这种细胞得名癌症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杀灭这些干细胞对肿瘤来说,无啻于釜底抽薪。在检测了70多例人类脑瘤后,研究人员确定肿瘤干细胞经常出没于毛细血管附近。他们向实验组小鼠注射来自人脑瘤的干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混合物,向对照组小鼠只注射干细胞。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形成的肿瘤要大许多。收缩毛细血管的药物能够引起肿瘤干细胞数量明显下降,但几乎不会影响肿瘤之外的细胞的存活率[10]。

212选择性作用于肿瘤血管相关基因

Brad St.Croix博士与其同事选择小鼠肝脏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因为肝脏再生时可被诱导出新的血管。通过对比再生肝脏细胞和肝癌细胞的基因表达图谱,研究人员发现13种基因在疾病相关血管新生过程种过量表达,其中一种名为CD276的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于细胞表面。为了确定这些在小鼠研究中取得的发现在人类癌症中也成立,研究人员检测CD276在癌症患者来源的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结肠癌、肺癌、乳腺癌、食道癌和膀胱癌的肿瘤相关血管细胞中发现CD276过量表达,而且这些蛋白在肿瘤细胞本身也过量表达,说明合适的抑制分子能够实现一箭双雕的效果—攻克肿瘤细胞自身和喂养肿瘤细胞的血管。这些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是选择性切断肿瘤血供而不伤及健康组织血管的潜在药物靶标,克服了靶向血管生长的现代抗癌策略的一个主要问题。鉴于CD275在多种人类肿瘤血管中过量表达,CD276可能是新一代选择性作用于疾病相关血管的药物的靶标[11]。

2.3 V 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ll4(Delta2like ligand4)抑制剂

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脉管系统的新生,限制血管新生能控制肿瘤生长,最有效的途径包括阻断V EGF信号通路,阻断V EGF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已在临床前模型上得到证实[12]。最近,临床实验进一步证实也这一方法的有效性[13]。但是, V EGF阻断剂并非对所有的肿瘤都有效[14215]。

美国Regeneron研究实验室发现,Dll4在肿瘤血管新生中也有重要作用。Dll4与其跨膜受体Notch结合,激活Dll4/ Notch信号途径,抑制V EGF过表达导致的血管新生。Dll4活性升高,血管的密度下降;活性降低,血管密度升高,但是这种密度升高的血管是一种无效产物,不能给肿瘤组织提供血供,而引起肿瘤的缩小。研究人员利用噬菌体抗体,阻断肿瘤中Dll4和其受体Notch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抗Dll4治疗能够有效抵制对V EGF抑制性无反应的肿瘤,并且不影响正常细胞。研究结果与Ridgway小组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两个研究小组的实验都显示Dll4的活性在肿瘤功能性血管发育中发挥关键作用。基于此途径具有组织特异性,副作用很小, Dll4抑制剂为癌症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16]。

3免疫治疗

311 单克隆抗体

1986年,美国FDA批准的了第1个抗体药物,随后抗体药物飞速发展。在抗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治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肿瘤的治疗中不但能够选择性杀伤癌细胞,且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单抗以癌症细胞上的特异蛋白为靶标,使其获得“神奇子弹”(magic bullet)的绰号,只以癌症细胞为靶标,可以减少对健康组织的间接损伤。从获得第一批人工单抗以来的20年中,已经有8种抗体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见表1),其作用靶位和适应症见表2[17]。

表1 单克隆抗体上市概况

药物名称商品名称上市公司上市年代首次上市国家曲妥珠单抗Trastuzmab赫赛汀Herceptin美国Smith kline2Beecham公司美国G enentech公司1996年12月美国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Mabthera瑞士Roche公司美国American Home Product公司1997年11月美国

吉妥珠单抗G emtuzumab Mylotary英国Cellthec Chiro science公司2000年5月美国

阿来珠单抗Alemtuzumab Gampath美国Berlex公司美国Millennium公司2001年7月美国

泊特佐米单抗Bortezomib硼替佐米Velcade美国Millennium公司2003年5月美国

托西莫单抗Tositumomab Bexxar英国Corxia公司英国G laxo2Smith Klin公司2003年7月美国

西妥昔单抗Cetuximab爱必妥Erbitux美国Inclone Systems公司美国Merck(Schweiz)A G公司2003年12月瑞士

贝伐单抗bevacizumab阿瓦斯汀Avastin美国G enentech公司美国Roche公司2004年2月美国

表2 单克隆抗体的作用靶位与适应症

药物名称抗体类型作用靶位主要适应症

曲妥珠单抗人源化Ig G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GFR22)转移性乳腺癌

利妥昔单抗鼠/人嵌合型IgG1B淋巴细胞表面CD20抗原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吉妥珠单抗人源化Ig G4淋巴CD33抗原急性髓样白血病

阿来珠单抗人源化Ig G1淋巴CD52抗原急性细胞淋巴白血病

泊特佐米单抗蛋白酶,B淋巴细胞表面CD20发性骨髓瘤

托西莫单抗鼠嵌合型Ig G2a B淋巴细胞表面CD20抗原阳性滤泡非霍奇金淋巴瘤西妥昔单抗人/鼠嵌合型IgG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晚期转移性结肠癌

贝伐单抗人源化Ig 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GF)直结肠癌或胰腺癌

发展抗实体瘤单抗治疗的最大障碍在于抗体穿透肿瘤的能力。提高疗效必须有足够浓度的抗体到达肿瘤中的所有活细胞,产生最大的效果。这受限于许多因素,比如肿瘤、抗体和靶标的特性。如果抗体与表面抗原结合过于紧密,抗体将致力于肿瘤的外周,对其它部分无效;抗体结合力不够,就不会在肿瘤上停留足够时间发挥作用。滨州Centocor Research&De2 velopment公司临床血液和肿瘤部博士Robert A.Beckman等除了考虑到肿瘤的大小外,研究还包括穿透特异类型实体肿瘤所需的最佳抗体的大小、形状和电荷,以及抗体(包括单抗)在人体中的作用方式,和施加疫苗的途径、时间。为单克隆抗体在实体瘤上的应用提供了详细的信息[18]。

3.2基因工程改造T细胞

一组研究人员用基因工程将正常免疫细胞改造成专门攻击肿瘤的杀手,首次演示了这些基因工程改造过的细胞能在人体中存留并能使大的肿瘤变小。Steven Rosenberg和同事在17位患有晚期黑色素瘤的患者身上取出正常的T细胞,将它们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改造为携带识别黑色素的细胞蛋白受体,然后把这些“重新武装起来的”细胞放回到患者身上来重建其免疫系统。这些改造过的T细胞在15位患者身上存留下来,在治疗的两个月后,患者T细胞的10%是这种改造过的细胞。其中两位患者的肿瘤缩小,并在这个治疗试验开始的一年半之后被宣布为没有临床症状[19]。这种过继性T细胞疗法在增强抗肿瘤免疫,增大疫苗效能和限制移植物抗宿主病中都有很大的潜能,目前都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20]。

4诱导转移相关基因沉默

癌症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癌肿每天可向血管释放成百上千个癌细胞,但只有极小的一部分能够成功地在另一个地方“安家落户”,发展成为新的继发性癌肿。

2005年,纽约斯隆癌症纪念研究中心(The Memorial Sloan2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Joan Massague小组确定出了一系列导致乳腺癌癌细胞转移至肺部的基因,其中的4个基因分别是生长因子基因EREG,基质重塑蛋白酶基因MMP1、MMP2和一种炎症蛋白基因COX2[21]。过表达时,它们协助原发性肿瘤细胞逃逸、沿蜿蜒的血管扩散到循环系统中。一旦细胞到达肺,这些基因的蛋白产物会协助细胞渗入肺实质。

为了弄清这些基因协助肿瘤转移的确切机制,研究人员利用shRNA(short hairpin RNA)沉默小鼠中单个或全部四种基因,观察它们对小鼠乳腺癌的作用。结果显示,四种基因单独沉默并不能抗转移,联合或全部沉默才能抗转移。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免疫调节药)、GM6001(外源性MMP抑制剂)和塞来考昔

5fox0s(The forkhead box O family)

fox0s家族(The forkhead box O family)是一类转录因子,参与调节细胞代谢,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其活性可以通过翻译后修饰进行调节。其中FoxO1、FoxO3和FoxO4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 KT的作用底物,FoxO1、FoxO3和FoxO4转录因子调节PI3K2A KT(PI3K)细胞信号网络中的基因。已有研究证实PI3K信号途径与基本的细胞生理过程,如新陈代谢、衰老和抗癌等过程有紧密联系,多种肿瘤中都发现被破坏的PI3K 途径。

Brigham and Women医院研究人员发现,FoxO1、FoxO3和FoxO4基因缺失的工程小鼠,血管严重畸形。另一篇文章中, Dana2Farber研究所Ji2Hye Paik博士和来自DePinho实验室的同事报道说,三个FoxO分子,正常情况下抑制肿瘤发生,预防有癌变倾向的细胞快速生长和癌变,敲除FoxO后,肿瘤得以发展。小鼠缺乏FoxO蛋白,会发展出两种癌症—淋巴癌和血管瘤(hemangiomas),这两种癌症都是由于内皮细胞的生长无法控制,形成血管引起的。DePinho小组鉴别出两个受到FoxO 调节的基因,有望成为抗癌药物研究的新靶标[23224]。

6调节血压的酶能阻止肿瘤生长

一组科学家最近发现,当在免疫细胞中得到表达时,一种负责调控血压的酶能防止肿瘤生长。为了证明ACE在癌症的免疫调制方面的作用,Emory大学的Kenneth Bernstein小组研究了只在巨噬细胞中表达ACE的老鼠(ACE10/10)[25]。

通过注射黑色素瘤细胞,正常老鼠发育出了大型的黑色素肿瘤,而ACE10/10老鼠只发育出了很小的肿瘤。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黑色素瘤细胞和不同的表达高ACE水平的老鼠,科学家证明了ACE10/10在对抗肿瘤中的作用。有趣的是,在ACE10/10老鼠中白细胞水平很高,这表明存在大规模的抗癌免疫反应。为了证明是否存在ACE引发的抗癌免疫反应,科学家取出了正常老鼠的骨髓,再注入ACE10/10骨髓。当它们被注入黑色素瘤细胞后,表现出了控制肿瘤生长的能力。免疫反应还增加了T细胞数量,以及免疫活性化学物质的水平,并且降低了抑制免疫的物质。

这些研究表明,在巨噬细胞中高水平的ACE表达产生了强大的抗癌反应。除此之外,对于淋巴瘤细胞的类似研究也取得了同样效果,表明巨噬细胞ACE表达对于多种癌症都有重要意义。

7 结语

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是多因素作用导致的结果,其中任一环节都有可能成为抑制肿瘤的靶标。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如何消灭肿瘤细胞上,近期,在华盛顿举行的2007美国实验生物学解剖学家协会大会报告和座谈会上,Hendrix博士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将癌症细胞转为正常细胞。Hendrix博士已成功的将人类转移性黑素瘤细胞转为良性的表皮细胞。但对其他肿瘤细胞是否可行?良性的表皮细胞是否会再突变为其他肿瘤细胞?未来还充满了不确定,有待学者们做出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J ain M,Arvanitis C,Chu K,et al.Sustained loss of a neoplastic phe2 notype by brief inactivation of M YC[J].Science,2002,297(5578): 102-104.

2 Weinstein IB,Cancer enhanced:addiction to oncogenes2t he achilles Heal of Cancer[J].Science,2002,297(5578):63-64.

3 Xue W,Zender L,Miet hing C,et al.Senescence and tumour clear2 ance is triggered by p53restoration in murine liver carcinomas[J].

Nature,2007,445(7128):656-660.

4 Ventura A,K irsch D G,Mclaughlin ME,et al.Restoration of p53 function leads to tumour regression in vivo[J].Nature,2007,445 (7128):661-665.

5 Martins CP,Brown2Swigart L,Evan GI.Modeling t he t herapeutic efficacy of p53restoration in tumors[J].Cell,2006,127(7):1323-1334.

6 Sherr CJ.Principles of tumor suppression[J].Cell,2004,116(2):235 -246.

7 Vassilev L T,Vu B T,Graves B,et al.In vivo activation of t he p53 pat hway by small2molecule antagonist s of MDM2[J].Science,2004, 303(5659):844-888.

8 Haupt S,Haupt Y.manipulation of t he tumor supressor p53for po2 tentiating cancer t herapy.Cancer Boil[J],2004,14(4):244-252.

9 傅向军.重组人P53腺病毒在头颈癌综合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护杂志,2006,3(1):85-86.

10 Yang Z J,Wechsler2Reya RJ,Hit EM.Where t hey live:Targetin t he cancer stem cell niche[J].Cancer Cell,2007,11(1):3-5.

11 Seaman S,Stevens J,Yang M Y,et al.Gene t hat distinguish physio2 logical and pat hological angiogenesis[J].Cancer Cell,2007,11(6): 539-554.12 Dorrell MI,Aquilar E,Scheppke L,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68927528.html,bination angiostatic t herapy completely inhibit s ocular and tumor angiogenesis[J].Proc Natl Acad sci,2007,104(3):967-72.

13 Hurwitz H,Fehrenbacher L,Novot nv W,et al.Bevacizumab plus irinotecan,fluorouracil,and leucovorin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N.Engl.J.Med.,2004,350(23):2335-2342.

14 Casanovas O,Hicklin DJ,Bergers G,et al.Drug resistance by eva2 sion of antiangiogenic targeting of V EGF signaling in late-stage pancreatic islet tumors[J].Cancer Cell,2005,8(4):299-309.

15 J ain R K,Duda D G,Clark J W,et al.Lessons from phase III clini2 cal trials on anti-V EGF t herapy for cancer[J].Nat Clin Pract On2 col,2006,3(1):24-40.

16 Ridgway J,Zhang G,Wu Y,et al.Inhibition of Dll4signalling in2 hibit s tumour growt h by deregulating angiogenesis[J].Nature, 2006,444(7122):21-28.

17 张石革.单克隆课题抗肿瘤药的进展与临床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7,7(1):27-30

18 Beckman RA,Weiner L M,Davis HM.Antibody construct s in cancer t herapy:Protein engineering st rategies to improve exposure in solid tumors[J].Cancer,2007,109(2):170-179.

19 Morgan RA,Dudley ME,Wunderlich J R,et al.Cancer regression in patient s after transfer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lymphocytes[J].

Science,2006,314(5796):126-129.

20Carl H.J une.Adoptive T cell t herapy for cancer in t he clinic[J].Clin Invest.2007,117(12):1466-1476.

21 Minn AJ,Gupta GP,Siegel PM,et al.Genes t hat mediate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to lung[J].Nature,2005,436(7050):518-524.

22 Gupta GP,Nguyen DX,Chiang AC,et al.Mediators of vascular remodeling co2opted for sequential steps in lung metastasis[J].Na2 ture,2007,446(7137):765-770.

23 Paik J K,K ollopara R.FoxOs are lineage2restricted redundant tumor suppressors and regulate endot helial cell homeostasis[J].Cell, 2007,128(2):309-323.

24 Tot hova Z,K ollipara R,Huntlv BJ,et al.FoxOs are critical media2 tors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resistance to physiologic oxidative stress[J].Cell,2007,128(2):325-339

25 Shen XZ,Li P,Weiss D,et al.Mice wit h enhanced macrophage an2 giotensin2converting enzyme are resistant to melanoma[J].Am.J.

Pat hol,2007,170(6):2122-2134.

(收稿日期:2007208210)

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吴敏综述陈美娟审校

(泸州医学院药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

Progres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migraine

Wu Ming,Chen Mei2juan

(L u zhou medical school,L u zhou,Sichuan,646000)

摘 要 目的: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为主要症状。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在以往的血管源学说、神经学说基础上,近年来的研究倾向于三叉神经血管学说、遗传学说等。

关键词:偏头痛;发病机制;血管学说;神经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遗传学说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

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 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 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 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 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 1 EGFR-TK 抑制剂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 EGFR-TK 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EGFR家族成员包括 EGFR、 ErbB2、 ErbB3、 ErbB4 等,其家 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 胞内区 3 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 2 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 有典型的 ATP 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 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有多个 EGFR-TK 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 期。 1. 1. 1 代表品种 1. 1. 1. 1 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 EGFR-TK 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

常用化疗药分类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C)和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CCSC )的区别 CCSC是周期特异性药物,特异性地杀伤处于特定时相的肿瘤细胞,需等肿瘤细胞处于对应时相才有效,故应慢滴。 2.化疗药物给药剂量按体表面积计算(文生氏公式)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128×体重(kg)-0.1529 工作中计算体表面积:以身高1.6m,体重60公斤,体表面积为1.6m2,做调整 3.肿瘤病人治疗后,无复发,生存率≥5年,算治愈 4.联合化疗方案药物成原则 a.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组成 b.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不同时相的周期特异性药物配合 c.各药的毒性不相重复 d.一般3~4个药物最好,临床上一般2-3个药合用,4个药合用一般用于复发的肿瘤患者或者难治性的血液病患者, 5.化疗药物的器官毒性 ADR(多柔比星,阿霉素):心脏毒性 BLM(博来霉素):肺纤维化 DDP(顺铂):肾毒性 L-OHP(奥沙利铂)、VCR(长春新碱)、PTX(紫杉醇):神经毒性 BCNU(卡莫司汀):肝毒性 6.化疗分为 a.诱导化疗:又称新辅助化疗,实施局部治疗方法(如手术或放疗)前所做的全身化疗,目的是使肿块缩小、及早杀灭看不见的转移细胞,以利于后续的手术、放疗等治疗。对于早期和晚期肿瘤患者不采用新辅助化疗的方法。 b.辅助化疗:手术治疗和放疗的后,杀灭手术无法清除的微小病灶,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

c.姑息化疗:对于手术后复发、转移或就诊时不能切除的肿瘤病人,目的并不是彻底地消灭肿瘤,而在于能够平稳地控制肿瘤的进展,缓解患者的痛苦,延长其生命。这时的化疗称作“姑息化疗”。 7.常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S 期特异性药物: 抗叶酸类:甲氨蝶呤(MTX ,胸腺嘧啶、嘌呤)、培美曲塞(PEM ,胸腺 嘧啶、嘌呤,)、雷替曲塞(胸腺嘧啶)、六甲蜜胺(嘧啶) 抗嘧啶类:氟尿嘧啶(5-FU )、卡培他滨(CAPE ,希罗达,5-FU 前体药)、 替加氟(FT207,5-FU 衍生物)、替吉奥(替加氟+吉美嘧啶 +奥替拉西钾)、优福定(替加氟+尿嘧啶)、卡莫氟(HCFU , 5-FU 衍生物)、 阿糖胞苷(Ara-c )、吉西他滨(GEM ,作用机制同Ara-c)、 安西他滨(Ara-c 衍生物) 抗嘌呤类:6-巯嘌呤(6-MP )、硫唑嘌呤(体内转化6-巯嘌呤起作用)、 氟达拉滨(Ara-A ,阿糖腺苷类似物,抗病毒类)、硫鸟嘌呤 (6-TG )、喷他司丁(DCF ,新的抗代谢药,本品是从链霉素 菌中分离得的抗生素) 干扰嘌呤和嘧啶合成 :羟基脲(HU) 拓扑异构酶I :喜树碱类,羟喜树碱(HCPT ),伊立替康(CPT-11)、 拓扑替康 拓扑异构酶II :依托泊苷(VP-16)、替尼泊苷(VM-26) M 期特异性药物:长春碱类:长春碱(VLB )、长春新碱(VCR )、长春瑞滨(NVB )、 长春地辛(VDS ) 紫杉类:紫杉醇(PTX )、多西他赛(DOC ) G 1期特异性药物:L-ASP (L-门冬酰胺酶),肾上腺皮质类固醇 G 2期特异性药物:博来霉素(BLM ,国外)、平阳霉素 (PYM ,国内,与BLM 成 分相近) 影响蛋白质功能与合成的药 门冬酰胺酶、培门冬酶、高三尖杉酯碱 抗代谢类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不仅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而多肽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分子量小、来源广泛,具有低毒性、易于穿透肿瘤细胞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抗肿瘤活性肽可特异性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组织,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将从抗肿瘤多肽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关键词】多肽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且中国占相当庞大的病例数。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对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多肽类药物不仅毒性低、活性高、易于吸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强抗肿瘤作用,而且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抗肿瘤多肽的来源 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 天然活性多肽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可经过特殊提取分离工艺直接得到。近年来,对某些多肽经修饰加工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们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1.1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 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多肤,它们是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如多黏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gramicidin)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细菌中已发现杆菌肽、短杆菌肽S、多黏菌素E和乳链菌肽(Nisin) 4种类型抗菌肽,能特异性杀死竞争菌,而对宿主自身无害。例如[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如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该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支原体、抗真菌活性和一定程度的抗细菌活性。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1.2动物源抗肿瘤多肽 动物源多肽主要是指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昆虫中分离提取出来的抗肿瘤多肽。如,有些哺乳动物来源的抗肿瘤多肽对淋巴瘤细胞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免疫原性低;此外,还有Berge [2]等通过体内实验验证来源于牛科动物乳铁蛋白Lfcin B的9肽LTX-302 ( WKKWDipKKWK )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其对淋巴瘤细胞A20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为16 μmol·L ̄1 。 多数研究表明,从天蚕中分离出的天蚕素Cecropins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Cecropin A和Cecropin B对膀胱癌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系的IC50为73.29~220.05 μmol·L ̄1,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破坏靶细胞膜导致不可逆的细胞溶解和细胞破坏[3]。 1.3植物源抗肿瘤多肽

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1.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来源分: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植物药、激素和杂类。 2.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分: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芗、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和其他。 3.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分: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危险的疾病之一,肿瘤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的原则,化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作用于肿瘤发生和转移的不同环节和新靶点。按照抗肿瘤药物的传统分类和研究进展,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细胞毒药物;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其他抗肿瘤药物,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和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等;抗肿瘤辅助用药。 一、细胞毒药物 1.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氮芥烷化剂类的代表药物,高度活泼,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结合,作用强但缺乏选择性。进入血中后水解或与细胞的某些成分结合,在血中停留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作用短暂而迅速。G1期及M期细胞对氮芥的作用最敏感,大剂量时对各周期的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注射于血管外可引起溃疡。 环磷酰胺周期非特异性药,作用机制与氮芥相同。在体外无活性,主要通过肝p450酶水解成醛磷酰胺再形成磷酰胺氮芥发挥作用。抗瘤谱广,对白血病和实体瘤都有效。环磷酰胺口服后易被吸收,约1小时后血浆浓度达最高峰,在体内t1/2 4—6小时,约50%由肾脏排出,对泌尿道有毒性。大部分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环磷酰胺临床广泛应用,对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均有效,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复习进程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 专科生毕业论文(设 计) 中文题目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何建梅专业药学 层次年级 1003高起专学号 201105982102 指导教师宋冬梅职称医师 学习中心山西公路系统奥鹏学习中心成绩 2013 年 3 月 9 日

摘要: 本文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新进展。包括新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络铂类化合物、激素类药以及针对关键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 ,如肿瘤新生血管 (TA) 抑制剂、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以及最具研究热点的基因疗法,大量的临床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这一系列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成功,为人类最终战胜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标志着人类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 肿瘤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

目录: 一细胞毒性药物 (3) 1 . 1 烷化剂 (3) 1 . 2 抗代谢药 (3) 1 . 3 有丝分裂抑制剂 (3) 1 . 4 抗肿瘤抗生素 (4) 二络铂类化合 物 (4) 三激素 类 (4) 四拓扑异构酶I 抑制剂 (5) 五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 (5) 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TA) 抑制剂 (5) 七抗癌中草药 (6) 八基因疗法 (6) 九小结 (7) 八参考文献 (8) 九致谢 (9)

引言:肿瘤仍是当今世界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现有肿瘤患者约7600 万,每年新增700 万,因癌症死亡的达600 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 % ; 在我国,肿瘤在前十名主要疾病排名中列第二位,死亡率为8 . 58/ 10 万,占死亡总人数的21 . 58 % 。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尤其是在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方面。但仍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尤其是在致命性最强的实体瘤方面。20 世纪初以来,随着人们利用动物模型实验开展对包括生物化学、免疫学、治疗学等领域在内的学科研究,以及对肿瘤基因水平的认识和在生物学领域与技术方面的新进展,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 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入手,才能提高疗效,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将抗肿瘤药物目前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一细胞毒性药物 1 . 1 烷化剂 这类药有一个或多个活跃的烷化基,能与机体细胞的核酸结合而使癌细胞受到抑制破坏。临床目前常用的仍以传统的烷化剂为主, 如盐酸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噻替哌等。我国自行研制的烷化剂有N -甲酰溶肉瘤素、甲氧芬芥、抗瘤新芥等。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分别对睾丸精原细胞癌、卵巢无性细胞瘤、多发性骨瘤、乳腺癌、肺癌、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肝细胞癌、鼻咽癌等有较好的疗效,有效率分别达到41 %、52 %、48 %等。但这些传统烷化剂的缺点是:对实体瘤的疗效差,不良反应严重且易产生耐药性。因此目前正在开发更好的同系物,如开发直接用于缺氧细胞的选择性细胞杀伤剂、可生物降解的亚硝脲氮芥聚合物制剂。用于脑癌手术后在肿瘤附近滞留并持续发挥疗效的药物, 如: adozelesin和carze2lesin等。

近十年抗肿瘤药物进展研究

近十年抗肿瘤药物进展研究 摘要:癌症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为了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希望能早日掌握这种疾病,并找到治愈的方法,为癌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本文主要介绍了肿瘤的简介及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旧药改良、药物联用技术、治疗手段技术三个方面阐述了近十年来抗肿瘤药物的发展。 关键词:抗肿瘤进展改良新药合成靶向治疗 一、肿瘤及抗肿瘤药物的概念 [1]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抗肿瘤药物是指抗恶性肿瘤的药物。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发病前期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发现。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发展到晚期的肿瘤比较难控制其生长,还会有癌细胞转移的致命危险。要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找出能治愈肿瘤的方法,为世界的人民带来福音。 进十年来抗肿瘤药物有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抗肿瘤药物改良以及靶向治疗方面取得比较大的进展。 二、肿瘤的治疗方法 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三种治疗手段各有各的特点,互相补充。化学药物治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分化的一种治疗手段。抗肿瘤药的两大障碍选择性不强,毒性大和耐药性,因此用化疗的方法无法根治。靶向药物治疗的方法可以直接对病灶进行用药,有目标的进行用药治疗,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效率。降低要药物对其他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三、进展 近十年来在我国的抗癌药物研究领域没有特别有效的特效药,主要原因在于新药研究的成本加大和研究年限的增长。研究方向基本上对准对已有的药物进行改良、以及治疗手段的改进。在对药品改良方面,我国研究成果比较显著。[2]-[7]如改良多烯紫杉醇、物卡莫氟、盐酸吉西他滨、泰克地那林、达卡巴嗪、丙卡巴肼等的合成。在用药联合技术上也有进步,如进一步明确抑瘤宁体外抗肿瘤作用。还有治疗手段的改进以及新发现,如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小分子靶向药物等。 紫杉醇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唯一具有将细胞停止在G2晚期和M期,阻止癌细胞增殖的抗癌药物。它是从红豆杉提取分离而得,因其资源少,分离难度大,所以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开发一条合成路线少,操作简单的方法,有广阔的发展空间。[8]南鹏娟、姜茹等人通过不对称氨羟化反应一步合成紫杉醇C13侧链,对侧链的羟基和氨基进行保护后生成(4S,5R)-N-苯甲酰基-2-(4′-甲氧基)苯基-4-苯基-1,3-氧氮杂戊环-5-甲酸,进而和7-三乙基硅烷巴卡亭-Ⅲ缩合、去保护得到紫杉醇。结果获得了高光学纯度的紫杉醇C13侧链。这个方法简单,易操作,能满足市场开发要求。有望将紫杉醇推向工业化方向发展,给癌症病人带来福音。 随着科研人员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逐渐放宽视线。有抗癌药物单用到联合使用,最大限度的挖掘了药物的治疗价值。某些药物在两种或多种药物联用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综述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概况 作者:韩学亮201100260102 摘要 奈达铂、奥沙利铂等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具有抗癌谱广、活性强、不良反应低、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此外,尚处于临床研究中的亲脂性铂配合物、多核铂配合物等新型铂类化合物,也显示出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优势。该文对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和一些具体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 铂类抗肿瘤药物、卡铂、顺铂、奥沙利铂、作用机制 引言 铂族金属包括铂、铑、铱、锇、钌6个元素,它们具有许多独特和卓越的理化性质,一直在高新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铂配合物,在肿瘤的治疗方面以其显著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许多肿瘤联合用药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铂类药物的研究最早兴起于40年前,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rlberg和Camp首次发现顺铂具有抗癌症活性。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肿瘤界的广泛兴趣,之后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成为热点,随着一个个有历史意义的试验结果的公布,肿瘤化疗疗效有了大幅的飞跃。1995年WHO对上百种抗肿瘤药物进行排名,顺铂在疗效及市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位于第二位。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所有的化疗方案中的有70%~80%以铂为主或有铂类药物参加配伍。同时,铂类金属药物也是当前抗肿瘤药物最为活跃的研究开发领域之一,新的铂

类抗肿瘤药奥沙利铂、乐铂等已相继推出。铂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也有了进一步了解。目前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沙铂和4-NDDP等已进入临床试验[1]。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顺铂具有抗肿瘤活性以来,铂类金属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迄今为止,人们大约已合成了数千种铂类化合物,但作为抗肿瘤药物投入临床的仅30种左右,其中20 多种因抗肿瘤活性弱或毒性过强而被淘汰[2]。 1 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30余年里,人们对几千个新的铂类化合物进行了筛选,其中有几十个化合物进入了临床研究,目前已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物有4个品种,其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1 第1代铂类抗肿瘤药物 顺铂是顺二氯二氨合铂(Ⅱ)的简称,缩写为DDP或CDDP(Ⅱ)。1979年首次在美国上市,是第一个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物,目前已被收录入中、美、英等国的药典。顺铂对睾丸癌和卵巢癌的疗效明显,也可以用来治疗膀胱、颈部、头部、食管的肿瘤以及小细胞肺癌,还可与博来霉素、阿霉素及5-氟尿嘧啶配伍进行联合用药。顺铂抗癌谱广、作用强、活性高,易与其他抗肿瘤药配伍,因其交叉耐药性少而有利于联合用药,但其严重的毒副反应(包括肾毒性、胃肠道毒性、耳毒性及神经毒性)及低溶解性、耐药性限制了临床的大剂量和长期使用。 1995年WHO对上百种治癌药物进行排名,顺铂的综合评价(疗效、市场等)名列前茅,列第2位。另据统计,在我国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与配伍的化疗方案占所有化疗方案的70%~80%。顺铂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含铂类化疗方案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方案,亦是小细胞肺癌的主要组方之一。顺铂是头颈癌单药有效率最高的药物之一;顺铂加五氟尿嘧啶(5-FU)是头颈癌化疗的标准方案之一,联合紫杉醇、吉西他滨亦是非常有前景的头颈癌化疗方案。顺铂及卡铂一直是治疗睾丸癌(尤其是非精原细胞性)、卵巢癌的主要治疗药物。顺铂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是侵袭性膀胱癌、骨肉瘤、食管癌、胃癌等的标准化疗方案。 早期的顺铂合成是以K2PtCl4为原料与氨水反应得到,但因重现性差且含有大量的杂质被放弃。目前顺铂合成(收率为80%)以K2PtCl4为起始原料,通过下面三个步骤来实现: (1)加入KI ,转化成K2 PtI4,与氨水反应,制备出相应cis-[Pt(II)I2(NH3)2]中间体。(2)中间体与AgNO3 (或Ag2SO4/Ag2O)反应,过滤分离AgI得到cis-[Pt(NH3)2(H2O)2 ]2 +母液。(3)母液与KCl反应,制得顺铂[3]。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276000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通讯作者:尹华伟 标签:抗肿瘤药物;综述 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医学的进步,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般性传染病逐渐被控制,而恶性肿瘤则成为日益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癌症已成了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特别是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有了明显的突破,但对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的治疗未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要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入手,这样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对肿瘤特性和本质的研究,抗肿瘤药物正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展。目前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天然植物药物的开发(如紫杉醇),已发展到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新的靶点药物,如以肿瘤细胞膜为靶点和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的多项研究[1]。因此,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各种药物的治疗手段已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分子肿瘤学和分子药理学的发展不断地阐明肿瘤的本质,而且大规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更是加速了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进程。目前国内外关注的抗肿瘤作用的新靶点和相应的新型抗肿瘤剂型或手段有多种,本文仅就其中部分热点简述如下。 1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是当今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1971年,Folkman最早提出肿瘤生长是血管依赖性的,并指出控制肿瘤生长的新途径-抗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已有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均依赖于肿瘤的血管生成。原发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以新生血管的不断生成为前提的,肿瘤不但通过血管从宿主获取营养和氧气,而且通过肿瘤血管不断地向新的组织和器官输送癌细胞。实体瘤的生长通常分为无血管期和血管期,肿瘤直径达到1~2 mm时,肿瘤分泌若干因子刺激血管形成,获得血供的肿瘤继续增大乃至转移[2]。 体内肿瘤血管的生长是涉及多种激素和酶的多步骤过程,可分为“血管前期”和“血管期”两个阶段,两阶段的转化称为血管生成开关(angiogenicswitch)[3]。血管前期是指在肿瘤发生早期,局部几乎无新生血管的阶段,此时肿瘤半径<2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概述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概述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单抗类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为当机 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 淋巴细胞。 被激活的B 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效应B 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 细胞,大量的浆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体液中。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 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以其高特异性、有效性和低毒性,可以准确地攻击靶分子, 且毒副作用较低,已成为一类重要的抗肿 瘤药物。单克隆抗体抗肿瘤机制包括:免疫介导的效应功能,包括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ADCC)和补体依 赖性细胞毒性反应(CDC)。单抗与肿瘤细胞靶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以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 效应免疫细胞表面的Fc受体(FcR)结合,激活细胞内信号,发挥效应功能。NK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性颗粒(穿孔素和颗粒酶)导致靶细胞的凋亡;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抑制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 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肿瘤细胞,有释放蛋白酶、活性氧和细胞

因子等加强ADCC作用。此外,一些偶联抗体通过连接细胞毒化合物或放射性物质来杀伤肿瘤细胞,如TDM1(trastuzumab emtansine)、Zevalin等。1997-2013年FDA 和CFDA批准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列表如图15。图15:1997-2013年FDA和CFDA批准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点开大图观看更清晰?)截至目前,全球上市的单克隆抗体共51个,其中鼠源单克隆4个、嵌合抗体7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23个、全人单克隆抗体17个。单抗药物中,抗肿瘤药物占了一半左右。截至目前,中国上市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共有7个,其中进口4个,国产3个,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单克隆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为百泰药业治疗鼻咽癌的药物尼妥珠单抗(泰欣生)2008年4月被正式批准联合放疗治疗EGFR表达阳性的Ⅲ/Ⅳ期鼻咽癌(比埃克替尼早了3年),这是全球第一个以EGFR为靶点的人源化单抗药物。2015年,中国国内单抗药物销售额约为72亿元人民币,其中肿瘤药占了80%,约为57亿元,同比约占全球抗药市场的1.13%。对比小分子靶向药物,2014年国内22重点城市样本医院靶向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市场为13.21亿元,根据2015年样本医院全年靶向小分子药物购入金额为14.92亿元,占全球市场的1.34%。 从全球市场上看,2015年靶向抗肿瘤药物TOP10中有6个是单抗,前3名全是单抗,且销售额差距明显,前3名2015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华西药学杂志 W C J P S  2008,23(3):364~366 蒙、抗原疫苗等[8] 。中国在从事口服胰岛素方面的研究己有些成果。全球己核准临床使用的近一万多种药物中,生物大分子药物不到 120种。作者实验室提出的“ATTE MPTS ”生物大分子药物 传送系统己证实可以将溶血栓的t -P A 酶类药物的功能限制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但不产生因药物而引起内出血的不良反应[9,10]。 212 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需克服的困难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使用及高效化面临着数项困难。对作用物的靶向选择性低,导致严重的附带性不良反应;多种生物大分子药物(特别是蛋白质存在强免疫原性)可引发宿主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大多数蛋白质或基因药物易被体内酶类所降解,需要频繁给药;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形态学复杂,具有多晶型、多构象和多尺度,且不同尺度的晶体准晶的不同型态结构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传送系统的实施有着极重要的影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多依靠次级键维系,稳定性低,且易形成超分子组装的聚合体,可增加净化、分离与复制的困难。因此,从事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研究,除了致力于传送系统的设计与建立外,还需考虑其在传送系统制备过程中维持药物最佳结晶形态、最高结构稳定性和活性,以及在组织和器官上的分配特性。 3 展望 中国在蛋白质药物、纳米载体药物传送系统、创新口服剂型及透皮释药、抗体研究、药物结晶学和形态学以及给药系统的药代和药动研究的技术平台等方面均具有深厚的基础。基于此,期盼国家能将发展前沿性、创新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尖端技术及传送系统的基础研究列入国家在药物方面的重点研究与突破的领域之一,使国内外专家对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研究方向达成 共识,成功地组织一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梯队,促进中国药剂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药物市场的竞争力。参考文献: [1] 李婧.浅谈研究开发医药制剂的重要性[J ].中国药事, 2000,14(5):302-303. [2] 徐铮奎.畅销世界的十大医药制剂及今后几年新药开发动向 [J ].中国制药信息,2003,19(12):33-34. [3] L anger R ,Lund D ,Leong K,et a l .Controlled release ofm acromol 2 ecules :B i o l ogi cal studies[J ].J Cont r ol R eleas,1985,2:331-341. [4] 杜光,刘东.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的研究概况[J ].中国药 师,2007,10(6):547-649. [5] YR Duan ,WS Liu,ZR Zhang,et a l .A st udy on PELGE nanop arti 2 cl es as con tr o lleddrug deli very s yste m s for intravenous [J ].Key EngM at er,2005,288,163-166. [6] Xun Sun,You -Rong Duan,Zhi -R ong Zhang,et a l .PE L GE nanoparticles as ne w Carriers for the delivery of plas mid DNA [J ].Che m Phar m B ull,2005,53(6):599-603. [7] Hai -Tao SH I ,Tao GONG,Zhi -Rong Zhang,et al .A ds orp ti on and des orp ti on of insulin on Po r ous Hydroxya p atite M i cros p heres [J ].J Cera m ic Soci J apan,2005,1321(9):579-583. [8] Yang VC ,Park YJ ,S ong H ,et al .App licati on of t he ATTEMPTS for del i very of macr omolecular drugs [J ].J Con tr o ll R el eas e, 2004,101:35-45. [9] Yang VC,Park YJ,Nai k S,et a l .ATTEMPTS :A hepari n /p r o t a 2 m ine -bas ed triggered release syste m for the delivery of enzyme drugs without ass ociat ed side effects [J ].Adv Drug Delivery Rev,2003,55:251-265. [10] Yang VC ,Park YJ .B i oconjugates f o r effective d rug target i ng[J ]. Adv D rug Delivery Revi ews,2003,55:169-170. 收稿日期:2007-10 作者简介刘娱,女,从事医院临床工作。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刘 娱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西昌615000) 提要:综述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关键词:肿瘤;药物;应用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103(2008)03-0364-03 60年来,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且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价格适中。文献[1] 统计了国内五省市肿瘤专科医院的 抗肿瘤药物中,植物类药、免疫调节剂、抗代谢类药分别居第 一、二、三位。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全球有组织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始于世纪5年代中 期。1955年,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NCL )成立了全国肿瘤化疗服务中心,负责协调全国抗肿瘤药的研究工作;随后欧共体联合组成了欧洲肿瘤治疗协作组织(E OR T C );日本的抗肿瘤药研发始于1973年;而中国抗肿瘤药的研究于1958年就已启动。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的研制是世纪5~6年代抗肿瘤药研制的第一个里程碑(表)。细胞毒性类、激素类 :120020001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有3/5的人死于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 性呼吸系统疾病这4大类疾病,而癌症则是最主要的死因之一。2021年全球死于癌症的患者达760万人,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其中超过70%的癌症死亡案例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预测至2030年,全球将有超过110万人死于癌症。 而我国卫生部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癌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第二 大死亡原因,占死亡总数的22.32%,并成为我国城市的首位死因,占我国城市死亡人数的1/4。我国的癌症死亡率与美国、英国、法国接近,但高于亚洲国家如:日本、印度和泰 国等。从不同肿瘤死因来看,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死亡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农村较高。 目前,药物治疗已成为当今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受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居 高不下的影响,抗肿瘤药物的销售额也逐年上升。 近50年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工作使肿瘤化疗取得相当的进步,特别是使血液系统 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但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 瘤的治疗尚未达到满意的疗效,仍有半数癌症患者对治疗无反应或耐药而最终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发现并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仍然是药学家所必须面对的十分艰巨而长期的使命 与挑战。随着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的飞速发展使肿瘤本质得以逐步阐明和揭示;大规 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药物开发的进程;抗肿 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当今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战略有以下特点: 以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为主攻对象; 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 针对肿瘤 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分子作用靶点酶、受体、基因; 大规模快速筛选; 新技术的导入 和应用:组合化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基因工程、DNA芯片、药物基因组学等。抗肿瘤药物正从传统的非选择性单一的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 型抗肿瘤药物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然而,面对威胁人类生命 健康最严重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至今仍然缺乏高效、特异性强的药物,这一 方面反映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艰难,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还需要新理念、 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 抗肿瘤药物的进展,迎合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要求,为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昭示 着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新时代:分子靶向药物提高了部分化疗耐药肿瘤的疗效,在耐受性方 面亦有一定优势,与化疗、放疗的联合,以及靶向药物之间的联合,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这一研究理念已经渗入到全球的抗肿瘤药物开发的各个领域,为提供高选择性、高效、低 毒药物奠定了基础。同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既有助于抗肿瘤药物的治疗

近十抗肿瘤药物进展研究

近十抗肿瘤药物进展研究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近十年抗肿瘤药物进展研究 摘要:癌症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为了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希望能早日掌握这种疾病,并找到治愈的方法,为癌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本文主要介绍了肿瘤的简介及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旧药改良、药物联用技术、治疗手段技术三个方面阐述了近十年来抗肿瘤药物的发展。 关键词:抗肿瘤进展改良新药合成靶向治疗 一、肿瘤及抗肿瘤药物的概念 [1]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抗肿瘤药物是指抗恶性肿瘤的药物。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发病前期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发现。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发展到晚期的肿瘤比较难控制其生长,还会有癌细胞转移的致命危险。要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找出能治愈肿瘤的方法,为世界的人民带来福音。 进十年来抗肿瘤药物有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抗肿瘤药物改良以及靶向治疗方面取得比较大的进展。 二、肿瘤的治疗方法 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三种治疗手段各有各的特点,互相补充。化学药物治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分化的一种治疗手段。抗肿瘤药的两大障碍选择性不强,毒性大和耐药性,因此用化疗的方法无法根治。靶向药物治疗的方法可以直接对病灶进行用药,有目标的进行用药治疗,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效率。降低要药物对其他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三、进展

喜树碱类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成绩单 (试卷封面)

任课教师签名: 批改日期: 注: 1、以撰写论文为考核形式的,填写此表,综合考试可不填; 2、本成绩单由任课教师填写,填好后与作业(试卷)一并送院(系)研究生秘书处; 3、学位课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记分。 喜树碱类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王坤 (111102026 分析化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摘要:喜树碱类药物是用于临床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是继紫杉醇后又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抗癌药,已成为目前抗癌药物中研究的热点。20-(S)-喜树碱(CPT) 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癌活性的生物碱,其抗癌活性主要体现在CPT的内酯环能够与DNA拓扑异构酶?结合并异化DNA拓扑结构,进而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然而,喜树碱内酯环在生理环境下极易水解开环形成羧酸盐,导致药物失活;同时喜树碱本身所存在的水溶性差、对正常机体组织毒副作用大等缺点也极大限制了

CPT的临床应用。因此,针对提高CPT稳定性、水溶性及靶向性的改性研究对推广CPT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最近几年关于喜树碱改性方面的一些工作,包括针对CPT的A、B和内酯E环上活泼氢改性得到的小分子衍生物及前体药物,以及利用共价或非共价键合作用设计合成的聚合物或天然大分子以及胶束等可担载喜树碱的给药系统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喜树碱;作用机理;改性 喜树为山茱萸目珙桐科乔木植物,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高大落叶乔木,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区。1966年美国的Monroe E. Wall首次从喜树茎的提取物中分离出喜树碱(camptothecin,CPT),随后人们研究发现喜树碱对胃肠道肿瘤、膀胱癌、肝癌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9]均有一定疗效。但它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呕吐、腹泻和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等,在随后的十多年间相关研究大大减少,临床应用几乎陷入停顿。直到1985年发现喜树碱能阻断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的合成,TopoⅠ是一种与细胞分裂密切相关的一种酶,阻断这种酶的产生即可阻止癌细胞的生长,说明喜树碱的作用靶标是TopoⅠ而不是拓扑异构酶Ⅱ( TopoⅡ),这正是喜树碱独特的抗癌机制,从而使喜树碱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喜树碱衍生物类化合物已成为继紫杉醇[16]之后另一种天然植物来源的最重要的抗癌药,目前美国、日本、法国、德国、韩国和意大利的喜树碱及其衍生物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本文主要从喜树碱小分子改性衍生物以及大分子共价或非共价键修饰的载药体系两个方面出发,综述了喜树碱功能化改性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望。 1 喜树碱的理化性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