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岳麓版必修二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语文

2019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岳麓版必修二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语文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45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B.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C.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D.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

【解析】选D。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才开始实行,故A错误;税收制度是调控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但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故B错误;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在争霸战争中的实力,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可以增加诸侯国的收入,故C错误、D正确。

2.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这一现象

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

B.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

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大商人致富后,要“用本守之”,说明商人经商热情并未受影响,故A错误;大商人致富后,要“用本守之”大商人大量购买土地,会加速农民

的破产流亡,故B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仅不能抑制地方的割据势力,反而会加剧地方割据,故C错误;小农大量破产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故D错误。

3.(2019·滨州模拟)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解析】选D。材料中“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反映的是历史叙述,“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是对材料信息的解释,故D正确。【加固训练】

1.(2019·沧州质检)《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举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材料主要反映出( )

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C.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

D.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

【解析】选C。根据材料“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官商结合扰乱正常社会秩序,故C正确。

2.《周礼》规定:“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说明了周朝

A.工商业为官府所垄断

B.有较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

C.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百姓弃农经商现象很普遍

【解析】选B。从材料可知不同时间进行交易的人群不同,并设立专人管理,可知材料反映了周朝市场管理规范,故B正确。

4.(2019·潍坊模拟)据《邦计部·河渠二》记载,唐代宗“大历初,李栖筠为工部侍郎,时关中沃野千里,旧资郑、白二渠,为豪家贵戚雍隔上流,置私碾(磨面)百余所,以收末利,农夫所得十夺六七”。这说明当时( )

A.农田水利工程严重失修

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明显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家庭手工业的规模扩大

【解析】选B。郑国渠和白渠在唐代仍发挥重要作用,故A错误;材料中豪族开碾米房磨面面向市场,故B正确;材料未提及唐朝的土地所有制的演变情况,故C错误;材料未提及个体小农家庭手工业规模状况,故D错误。

5.(2019·长春模拟)《唐律》规定:所有的商品交易都必须在政府划定的“令市”中进行,县城之下不得有“草市”。这一规定表明当时唐朝 ( )

A.没有出现夜市

B.严格控制商业发展

C.市坊界限分明

D.城市经济异常繁荣

【解析】选B。材料未涉及夜市,故A错误;从材料中唐代规定市的位置,设市的标准,可知是唐代坊市制度的表现,体现了唐代严格控制商业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对坊市的严格划分,还有“县城之下不得有‘草市’”的内容,故C错误;材料中对市场的严格划分,反映唐代限制商业发展,不能体现城市经济繁荣,故D错误。

【加固训练】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解析】选A。根据材料“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可知,在封建社会后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出现不断增强的趋势,故A正确。

6.(2019·临沂模拟)

上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城市地位决定其经济发展的程度

B.商业发展状况深受区域条件影响

C.海外贸易的发达促进了经济发展

D.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

【解析】选B。此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仅据此无法说明经济发展的程度,故A错误;根据商税额,可以看出两浙路首府杭州(今浙江杭州)、成都府路首府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商税额较高,说明这两个地区商业发达,故B正确;此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不能体现海外贸易的发达,故C错误;仅凭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无法说明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故D错误。

7.两宋时期,各地先后兴起的市镇超过了3 600处。作为新兴的农村商业中心,市镇并不以政治中心为依托,而是基于商业和市场活动兴起,又以商品经济体的形式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经济中心的特征。这种情况表明,两宋时期

A.乡村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

B.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

C.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D.城乡之间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活动

【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两宋时期的农村商业中心不以政治中心为依托,而是基于商业和市场活动兴起,使乡村市镇更具经济牲,说明乡村经济进行了自我调整和创新,故A正确。

8.(2019·柳州模拟)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应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隆庆开关”的实施 ( )

A.放弃了海禁政策

B.促进了白银内流

C.造成了鸦片泛滥

D.推动了小农破产

【解析】选B。“应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不能表明国家对海禁政策的放弃,内容也仅限于经济,故A错误;1567—1572年间,新航路开辟后,获得财富的殖民者纷纷到东方购买奢侈品,而西方的手工业品在中国市场很小,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B正确;“准贩东西二洋”不能确定是指鸦片,故C错误;明朝贸易仅限于沿海地区进行,没有对传统农业造成根本的影响,故D错误。

9.据《马首农言》记载,明代山西寿阳“邑之棉花自(河北)栾城,统计一邑每年不过用数千驼。今岁虽云薄收,而旧日之积蓄尚有数千驼,亦足资一年之用”。这说明当时 ( )

A.区域经济存在互补

B.政府大力推广植棉

C.河北成为产棉中心

D.北方棉纺织业发达

【解析】选A。从材料可知山西寿阳的棉花来自河北栾城,反映的是明代区域长途贩运发展,可以实现区域经济互补,故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栾城虽然棉花减产,但也可供寿阳使用,没有体现政府大力推广植棉,故B错误;河北成为产棉中心,与材料中寿阳使用栾城棉花无关,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棉花异地销售,没有体现北方棉纺织业发达,故D错误。

10.

上表为两位当代学者对于清代中前期全国中长途商品粮运量(单位:万石)的研究分析。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A.两学者的研究数据准确无误

B.运河沿岸是粮食的主要产区

C.内陆水运是运输的主要途径

D.粮食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解析】选C。两位当代学者对于清代中前期全国中长途商品粮运量的研究数据上是有差距的,两学者的研究数据准确无误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从表中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运河水量的数据存在差异,且运河运粮多少也不能说明运河沿岸粮食产量的高低,故B错误;从两位当代学者对于清代中前期全国中长途商品粮运量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长江水系运量、运河水系运量要高于海上和其他运量,故C正确;材料说的是粮食在国内的运量,故D错误。

11.(2019·西安模拟)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

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 ( )

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解析】选B。“闭关锁国”是限制对外贸易,不是禁止,故材料减少运载杂货船只的商税不能反映“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故A错误;材料中对运载杂货和粮食的商船减免税,运送珍奇的船只不在此列,可知清代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故B正确;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由官府控制,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于运送人民需要的商品的船只减税,不能反映出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故D错误。

12.会馆自永乐年间出现于京师之后,逐渐衍生出包括官绅试子会馆、工商性会馆以及移民会馆在内的多种形式,在整合流动性人口方面发挥了官府一直想有所为而无能为之的功能。明清时期的会馆

A.适应了明清时期土地租佃式经营盛行的需要

B.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取代私营手工业主导地位

C.是政府利用公权力禁止民间自我管理的体现

D.体现官本位思想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解析】选D。会馆的出现是商业发展的结果,而“官绅试子会馆、工商性会馆以及移民会馆”的出现,体现了会馆“在整合流动性人口方面”发挥了“官府一直想有

所为而无能为之的功能”,说明官本位思想对社会“整合”的影响,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模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例如,万历元年置青浦县,以唐行镇为县治,乾隆二十五年,移金山县治于朱泾镇。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材料二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吴兴县南浔镇“镇上一切商情联络,皆取之于上海、南京、杭州各大都市”。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主义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厂,这些市镇无论是在工业、商业、镇区建设,还是文化、人口等方面,都比原先同

类型的市镇集聚更多的现代要素。但总体而言,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摘编自包伟民《江南市镇

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的特征,并说明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市镇的变化并加以评析。(13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商品市场网络”“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回答;第二问根据材料“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镇上一切商情联络,皆取之于上海、南京、杭州各大都市”“这些市镇无论是在工业、商业、镇区建设,还是文化、人口等方面,都比原先同类型的市镇集聚更多的现代要素”回答。第二问根据材料“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厂”“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回答。

答案:(1)特征:数量多,网络化分布;分布疏密适当;是周边村落的商业联系的纽带;经济功能的增强提升其政治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6分,每点2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的城

镇化进程;推动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变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与工业城市联系紧密;市镇工业化进程加快、市镇出现分化。(6分,每点2分)

评析:江南市镇经济是农村生产专业化的代表;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江南市镇很难实现向近代化的转型;市镇经济只是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而存在;市镇经济未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7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

14.(2019·鲁皖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朱迎平《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

构成和特点》上表为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简表。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可知不同类型的文献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不同方面,通过这些文献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围绕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特点及其反映的古代中国经济状况拟定论题。其次进行阐述,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古代中国经济文献的特点及其意义。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经济文献涵盖广、分布广、体式多、不间断,它们详尽记录了古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在世界范国内首屈一指,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3分) 阐述:中国古代经济文献虽然在古典文献体系中未成专科,但其内容极其丰富,其特色有下述四点:一是涵盖广:土地、赋税、贸易、货币、财政等各类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运输等各类产业,衣、食、住、行等各类活动,无不留下详略不等的记载;二是分布广:数量巨大的经济文献,分布在古典文献的各个部类;三是体式多:中国古代经济文献既有正史也有奏议、专著、统计资料等灵活多变的体裁;四是不间断:中国古代经济文献自有文字记载以来2700多年而从未间断,期间的经济消长都得到了连续的记载,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基本经济活动,都呈现于

这绵绵不断的经济文献长河之中。同时,它也无疑是整个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必将给世界各国乃至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9分)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6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复习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6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复习练案岳麓版必 修2 一、选择题 1.(2016·沈阳)战国时期,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市聚,谓之“军市”,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这反映了( A ) A.军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商人具有充分自由和最大利益 C.军市解决了军队的经济问题 D.各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反映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私商产生并成为商人的主体。根据题干“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可知军市是市场需求的产物。“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可排除选项B,选项C、选项D在题干中未体现。 2.(2016·湖北八校联考)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此材料主要说明( B ) A.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 B.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 C.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 D.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 [解析] 本题以中国“一带一路”的时代主题为切入点考查商业的发展。此题可

用排除法。该材料虽涉及中国丝绸运销到罗马,但凭此得不出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的结论,A项排除;材料的中国不一定仅仅是两汉时期,也没有涉及发达不发达,C项排除;D项表述正确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综合分析材料信息可知B 项正确。 3.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D )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解析]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士大夫从商受到斥责,直接反映出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与题意“从侧面反映”不符合,故B项错误;鲁国大夫从商受到斥责,与儒家反对商业活动无关,故C项错误;尽管商业环境不佳,但仍然吸引士大夫从商,新兴商人日益活跃,故D项正确。 4.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这反映出唐朝( A ) 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 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市在古代是商业区,坊是住宅区。由“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等信息可知,唐代在商业区内出现了住宅区,反映了“市的商住复合功能。”故A项正确。B、C、D三项所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5.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屠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D ) 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 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

2021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史)一轮复习精练高效作业:第20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商朝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买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业,并允许多贾参与祭祀祖先的仪式;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A.重视对商业的管理B.工商皆本思想发展 C.商人地位不断提高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商朝王室设置机构管理王室商业,唐宋时期,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均体现了中国古代政府对商业管理的重视,故选A项。 2.(2020·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 A.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 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 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 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说明历代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铸铁器、煮盐”的手工业者,没有涉及富商大贾与小农,故C项错误。 3.(2020·亳州期末)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经济结构发生转型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选A。明清江浙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发展和经济作物区域化生产说明经济结构发生转型,故A项正确。 4.(2020·邯郸摸底考试)下面是公元997~1072年北宋两税(针对农民征收的税收,分夏秋两季征收)与政府的财政收入统计图(单位:万贯)。对图中数据变化解析符合史实的是()

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一、选择题 1.(2018河南中原名校第二次质量考评)下面是绘制于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壁画《雨中耕作图》。该图主要的史学价值在于( ) A.个体农业的形成 B.耕作技术的进步 C.农民生活的艰难 D.庄园经济的发展 2.(2018河南八市第二次测评)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 ) 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 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C.官吏的腐败贪污 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 3.(2018江苏无锡期中)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权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 ) 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 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 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D.不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4.(2018江苏盐城期中)班固《汉书》载:“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材料反映了当时( ) A.贵族官僚开始经营工商业 B.已经出现雇佣关系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D.私营作坊颇具规模

5.(2019山东青岛调研)《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C.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6.(2018河南洛阳第一次统考)商人作为宋代社会兴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 C.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人才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 7.(2018河北沧州质监)《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 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8.(2019山东德州期中)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平籴法”,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这一措施( ) 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导致了商品经济的停滞 D.抑制了生产热情的提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 麓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区域经济 二、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重难点讲解: 知识点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为了能够更加稳定地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之一。 南方以水稻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 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

相提并论的“六畜”。 “五谷”“六畜” 历史上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大豆)。现在,“五谷”一般是作为粮食的总称。 “六畜”通常是指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现在,也常常作为家畜的泛称。 ★问题探究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何关系? 探究提示:中国自夏、商、周三代就实行干支纪年法(将天干与地支相结合,用于纪年)。古人将十二地支与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相搭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十二生肖中的牛、马、羊、鸡、狗、猪等动物正是中国农民最常饲养的“六畜”。可见,十二生肖与中国的农业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一>耕作工具 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耜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许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汉字,如“耕”、“耙”等都以“耒”作为偏旁,可以看出历史上“耒”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概念解析:刀耕火种:指原始的耕种方法。先砍伐树木,焚烧树桩与荒草用作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植农作物。这是利用积聚在森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的方法。在古代地广人稀、森林连片的生态环境下,“刀耕火种”不过是在浩瀚的林海中开了一个小小的林窗,种两三年谷物之后又弃置,森林很快就又得以恢复,对各种生物的生存影响不大,是一种“森林与农田”轮作的好方法。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特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习题:第1单元 课时分层作业5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Word版含答案)

课时分层作业(五)农耕时代的商 业与城市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练] 1.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与这种繁荣景象相关因素是() 【导学号:05812038】A.产生职业商人B.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C.集镇夜市兴旺D.形成大的商帮 A[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与题干这种繁荣景象相关因素是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工商业由官府垄断,故B项错误;夜市兴旺开始于唐宋时期,故C项错误。形成大的商帮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2.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导学号:05812039】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的政策 A[从城市布局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的功能发生了改变,其经济功能日益增强,这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3.明隆庆年间,有一徽州商人黄汴曾记其所见的苏州市场:“苏州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地域性商帮的开始出现 B.都市商业十分繁荣 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出现 D.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B[根据题干中“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可知当时苏州市场商品丰富多样,体现出了其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 4.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交子的出现B.坊市界限的突破 C.商帮的形成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C[交子的出现和坊市界限的打破都是宋代经济的重要标志,故A、B两项正确;商帮在明清出现,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在明清前都处于发达的状态,能够印证宋代的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 5.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 【导学号:05812040】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C[秦汉时期坊市有严格规定;隋唐时期坊市分开;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已经形成规模。] 6.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各项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A.“末富居多,本富居少” B.“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1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一、选择题 1.于昌明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为他的儿子准备上学的学费,他最有可能准备的货币是() A.银两B.金币 C.纸钞D.布帛 【答案】 A 【解析】明代时的主要货币是白银。 2.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含④选项即可。 3.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诗中所述的从商原因主要有() ①商业利润丰厚②商人好逸恶劳 ③农民赋税沉重④政府取消了商业限制 A.②③④B.②④ C.①②③D.①③ 【答案】 D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逐利”“税多”可判断出D项符合题意。 4.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说:“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一切中外公私咸取给焉”。这一现象出现于() A.汉代B.唐代 C.元朝D.明朝 【答案】 D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皆用白银”,这开始于明朝。 5.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实际上它反映了()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的重视 C.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D.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 A 【解析】图片体现了对商业的限制逐渐放宽,这体现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6.历史学家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能够了解到商代社会的一些情况;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也能够了解到北宋年间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其主要依据是() A.历史学家的分析和思考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

第15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 考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 知识点一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知识拓展】 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点二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易错提醒】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①传统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发展成为商业中心。②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催生一批新兴城市等。 (2)表现?????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知识点三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1)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3)两宋? ????①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②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萎缩。 2.特点 (1)以朝贡贸易为主。 (2)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图示记忆】 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考法1 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 史料二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三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1.史料一说明唐代政府重视对商业的管理。 2.史料二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商品交易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2-1-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必修2 第1单元第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选择题 1.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古代商帮的出现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故④不符合题意。 2.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一时,主人公乔致庸弃文从商,汇通天下,扶危济困,最后成就一代晋商。结合所学,判断乔致庸所生活的时代应是() A.汉代B.唐代 C.宋代D.清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商品经济发展中商帮的形成这一经济现象。 3.(2010·天津模拟)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统治者长期推行抑商政策 C.古代中国对外不开放 D.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艰难的原因。和同期的古代世界相比,中国交通比较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较为先进,曾长期推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排除A、C、D三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导致了古代商业发展艰难。 4.(2010·泰安)明中后期,有些商人家财万贯,起初达官显贵之人很鄙视他们,如今则非常乐意与之为友。史书记载,达官显贵之人子女婚嫁时,只考虑对方财富,不过问对方的社会地位。这表明() ①商业繁荣②商品经济冲击了等级观念 ③阶级矛盾缓和④上层社会拜金主义盛行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材料中找不到能体现阶级矛盾缓和的信息,排除含③选项即可。 5.(2010·聊城)陕西民谣:“我有一只小毛驴,……我骑着去赶集……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这里的“集”在宋代应属于() A.城市B.都市 C.草市D.夜市 【答案】C

2019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强化练习:岳麓版必修二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语文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45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B.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C.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D.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 【解析】选D。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才开始实行,故A错误;税收制度是调控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但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故B错误;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在争霸战争中的实力,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可以增加诸侯国的收入,故C错误、D正确。 2.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这一现象 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 B.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 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大商人致富后,要“用本守之”,说明商人经商热情并未受影响,故A错误;大商人致富后,要“用本守之”大商人大量购买土地,会加速农民

的破产流亡,故B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仅不能抑制地方的割据势力,反而会加剧地方割据,故C错误;小农大量破产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故D错误。 3.(2019·滨州模拟)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解析】选D。材料中“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反映的是历史叙述,“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是对材料信息的解释,故D正确。【加固训练】 1.(2019·沧州质检)《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举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材料主要反映出( ) 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C.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 D.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 【解析】选C。根据材料“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官商结合扰乱正常社会秩序,故C正确。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总结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产生:由原始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转化发展而来。 (2)特征:①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形成地域差别。②形成南稻北粟的作物结构。③出现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特点,出现“五谷”,“六畜”。 注:宋代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 (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 (2)春秋战国: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两汉: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王景治河;地方特色坎儿井。 都江堰后世作用: ①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②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 ③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 ④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 1.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在明代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一目占九卷,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论及水利施工技术。 四、小农经济 1.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种植业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产生原因: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1)小农经济表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高中历史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教案2 岳麓版必修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看一下图片,这是哪里?这是渤海七路,是滨州市最繁华的商业街。近年来,由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城市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与城市是互相促进的关系。那么,,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是如何发展的吗?统治者对商业又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讲授新课 一、商业概况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一目,完成学案中“商业概况”的内容。 学习指导:一、要注意简明扼要要有概括性;二、要抓住特色。 学生填完表格后由教师引导展开学习。 知识卡片 二、商业场所 名词解释 城市的由来: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创设情景 学生阅读第二目内容,总结出唐宋城市各有何特点。 问题探究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市镇: 三、商业精神 展示乔家大院图片 问题探究 四、商业政策 情景再现 合作探究 分组合作,探讨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从产生时间、发展趋势、水平、所处地位及政策影响等角度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参考: 1)起步较早,发展水平高 2)有丰富的商业文化 3)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4)一直从属于自然经济等等 …… 结束语 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

先地位。为什么几千年的辉煌会在明清时期淡去?为什么中国没有象西方那样顺利的迈向近代工业文明?是谁造成的这种反差?是谁扼杀了商业的强大活力?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结束本课,走向下一节课,去寻找答案吧。 创新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2)

第5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备考指要】 1.关于城镇化进程问题,注意联系近代中国城市的兴起,并联系我国的沿海开放城市等内容。 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在历史上长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历史发展,其消极作用日渐突出。要准确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并联系现实:农、工商等部门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体现和标志,科学发展就是全面协调发展,体现人文关怀。 【自主学习】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 ①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②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 ①原因: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________政策,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②表现:商业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一定发展。 (3)隋唐时期 ①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业流通。 ②表现: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________问世。 (4)宋元时期 ①原因: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元朝交通发达,国家空前统一。 ②表现: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 ①原因: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②表现: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以________为代表的“商帮”。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①宋朝以前: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________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②宋朝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乡村的“________”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________、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 ①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________,催生一批城市的兴起繁荣。

2015年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高一历史学案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岳麓版必修二)

【温故知新】 考点一、中国古代冶金业(青铜、铁器、燃料)的成就 考点二、中国古代纺织业(丝织业与棉织业)的成就 考点三、中国古代陶瓷业(瓷器)的成就 考点四、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的概况、特点、评价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课标解读】商业发展的表现;市的演变;古代商业的发展特点;全面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学习重点】认识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地位 【学习难点】理解“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商业的发展 1.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在氏族部落之间和氏族内部偶尔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这就是原始商业的产生。 2.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_______ 3.周朝:实行“”政策 4.春秋战国:成为商人的主体 5.隋唐:出现等大都市,陆上、海上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 6.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集镇、兴盛。 7.元:广泛流通(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8.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新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②占据主要地位;③农产品商品化;④广泛使用; ⑤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二、城市的繁荣 1、城市的发展历程(考点:认识周秦至唐代的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 ①周秦至唐的城市(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时间:有时间控制管理:受官府严格控制 布局:坊市分开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②宋代城市(坊市制被打破)

时间: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晓市等)管理: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控 布局:城市职能:功能大大增强 【知识拓展】 草市,指中国宋朝开始在各城市城墙范围之外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大都位于水路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因为市场房舍用草盖成或初系是买卖草料的市集,所以命名草市。 草市的前身是唐朝坊市制度下乡村的定期集市。到宋朝,部分集市逐渐发展成为居民点,甚至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与城墙以内的原有市区并无区别乃至超过。至今,一些城市如成都等还有“草市”地名。 2、城市发展 ①唐宋时期:的兴盛,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②明清时期:兴起大批,尤以地区为盛。 三、“重农抑商”政策(古代中国两大经济政策这一) 1、原因:农本思想,商业的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影响中央集权 2、表现:①贬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经营范围;③重税;④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3、发展历程:时期兴起;西汉,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打击;以来,商人地位提高;明清,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重农抑商政策体现出两头严厉如战国秦汉与明清、中间松弛如唐宋元的特点) 4、影响: 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全,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到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知识拓展】 1、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中国封建社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2)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可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4)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加强。 (5)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6)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基础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关系对应正确的是①商业产生——商朝②工商食官——周朝③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春秋战国时期④货币经注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 A.②③④B.②③C.②④D.①②③ 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正确的是①形成于战国时期②长期保护了社会的稳定③是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政策④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3.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不包括 A.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B.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 C.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D.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时强化练岳麓版 (限时:40分钟) A组跨越本科线 1.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所入厚利已构成寺院的主要财源。这表明当时( ) A.寺院经济普遍发达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社会主流思潮剧变D.商业活动异常活跃 【解析】寺院经济是以寺庙、僧侣、某某为核心的经济体制,与“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内容,故B项错误;唐代主流思想仍是儒学,没有发生剧变,故C项错误;根据“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可知,材料体现出当时商业活动众多,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6·某某质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一缗等于一千文钱)……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故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材料反映了宋代( ) A.实现货币统一B.已经发行纸币 C.出现货币买卖D.商品经济发达 【解析】材料中黄宗羲总结了宋代纸币的管理经验,即钱钞可以互换,均具有流通价值,故B项正确。 【答案】 B 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 )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解析】秦汉时期的坊市有严格的规定,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的坊市分开,不符合材料中“街市制取代坊市制”的信息,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形成规模,不符合材料中“开始出现”的信息,故D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Word版含解析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 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简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指出明清 时期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特点。 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变化及在不同时 期城市职能的变化。 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商业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商周时期: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2.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3.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4.宋元时期: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5.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 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 雄厚。 城市的繁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自周秦迄唐代 (1)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商业发展: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与民居隔开。 (3)城市布局:唐都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2.宋代

(1)商业的发展: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还出现了夜市、晓市和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 (2)城市职能: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新型城市的崛起 (1)沿海港口城市: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2)工商业中心: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重农抑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发展历程 (1)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农本商末”。 (2)汉代,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4)明清时期,统治者对商业的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经常对商人进行盘剥。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概念阐释】“工商食官” “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指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予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 【轻巧识记】“三先”“三后”巧记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4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含解析岳麓版

课时规范练14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选择题 1.(2021·河南洛阳5月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大梁(魏)、临淄(齐)、邯郸(赵)等城市兴起;北方良马、东方鱼盐、西方皮革等均出现在中原市场上;范蠡、吕不韦等“累资巨万”的大商人成为诸侯座上宾。这表明( ) A.重农抑商思想逐渐受到冲击 B.商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地位 C.社会大变革推动了商业发展 D.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2.(2021·江苏徐州二模)唐武德四年,李渊改革币制,废除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如图)。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开元通宝”的出现( ) A.标志币制趋向成熟 B.实现书法功能转变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促进国家走向统一 3.(2021·湖北武汉5月模拟)明代,富商大贾经常通过牙行在产地收购棉布,“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京洛标客,往来不绝”。这些商人往往成为产、销中介。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民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B.南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小农经济的分散和脆弱 D.地区性的商业资本活跃

4.(2021·广西5月联考)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汉代的城市经济也获得发展。当时的长安,设“市长一人,秩四百石。丞一人,二百石”。这说明汉代( ) A.城市商品经济已高度发达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 C.逐渐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经济发展促进了政策调整 5.(2021·山西阳泉三模)有学者研究指出,唐朝城市中所制定的市场管理制度已较为完备,内容涵盖规范经营、整饬治安、征敛赋税,以及坊市分离、市场官立、交易监管等,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城市( ) A.推动各阶层自由流动 B.商业服务的设施齐全 C.抑制私人的经商行为 D.兼具政治与经济职能 6.(2021·山西太原三模)明朝时,我国的生丝、丝绸、陶瓷等商品远销欧洲、美洲,特别是墨西哥的唐人街、拉丁美洲集市都有明朝商人的身影。同时,为了发展与明朝的贸易,许多国家不得不用大量的白银和银元与明朝交易。这反映了当时( ) 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B.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C.明朝的消费水平呈增长的态势 D.政府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新市场 7.(2021·山东日照四模)以下为汉武帝时期富国名臣桑弘羊的部分经济思想。 据此可知,桑弘羊经济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为(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习题含解析岳麓版必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 A.重农抑商的现象 B.纺织刺绣的兴盛 C.追商逐利的风气 D.农民生活的艰辛 解析:该民谣认为“农、工不如商”“财多而光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不符合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映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盛,故B项错误;该民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反映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风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故D项错误。 答案:C 2.唐玄宗时,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兼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其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 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C.唐朝的手工业很发达 D.唐朝对外实行朝贡贸易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涉及的是海外贸易,与手工业发展无关,故排除C项;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B项。 答案:B 3.《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 )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地方自治的市镇 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D.沿街开铺的街市 解析: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地方自治说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唐代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D项错误。答案:C 4.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 ) A.城市类型繁多 B.农村商业发展 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D.市场管理有待规范 解析:材料并没有反映城市的发展,故A项错误;出现众多乡村集市说明农村中商业发展,故B 项正确;在宋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地位没有下降,故C项错误;乡村集市要受到政府的管理,故D项错误。 答案:B 5.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交子”广泛使用 B.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 D.商帮活动频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