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两页说明香港与新加坡邻里中心的特点

两页说明香港与新加坡邻里中心的特点

两页说明香港与新加坡邻里中心的特点

两页说明香港与新加坡邻里中心的特点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提要]战后,東亚经济的腾飞让世界为之侧目,全世界都在探究背后的原因。香港和新加坡作为“東亚奇迹”的主要缔造者,两者的发展道路虽然不尽相同,但却存在一定的共同经验和共同特征,比较研究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香港;新加坡;模式;发展道路 一、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模式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归纳。二战过后,发展中国家在取得了政治独立之后的新目标就是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开始开足马力发展经济,并且进行了各种尝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東南亚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关键在于他们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所谓的東亚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化,各国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的同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即使是東亚模式中的不同分支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此选择香港和新加坡进行讨论。 二、战后香港、新加坡经济发展道路 (一)香港经济发展道路。香港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五十年代早期~1966年),从“转口型”经济转向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加工型”经济。香港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的第一次转型。大陆政局的变动,使得上海和华南地区的大量资本、机器设备、熟练工人流向香港,为香港制造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1952~1960年年均名义经济增长速度为8.9%,1961~1966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0.9%。1961年制造业、批发零售进出口餐饮服务业、交通仓储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商业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为23.6∶21.9∶9.6∶15.3,制造业规模最大,而且相对规模继续增大。该时期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1966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低位收入水平,在亚洲紧随日本之后,位于第二位。该阶段香港制造业发展迅速,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主要角色,香港经济实现了“转口型”经济向“出口加工型”经济的转变。 第二阶段(1967~1975年),香港经济增长较为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从“加工型”为主转向以“制造型”为主。1975年四大行业的增加值比重为:26.9∶20.7∶7.2∶17.0。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增加,其他行业变化不大。前五年和后五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4%和6.4%;1975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和地区收入的中位水平。制造业就业规模增长速度

新加坡自由港竞争之道:开放 高效 低税负

新加坡自由港竞争之道:开放高效低税负 [ “新加坡始终保持竞争力,是因为持续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杜民兴说。一艘3000个标箱的货船,周转时间只有6小时] 为提高新加坡海港的竞争力,新加坡海事和港务局今年将修订港口税结构,预期最多83%的船只停泊有望支付比现行水平更低的港口税。新加坡现行的港口税结构自1990年开始实施。新加坡海事和港务局称,修订港口税结构将能为航运界每年节约大约1100万新元的成本。集装箱船已享有的20%港口税豁免正式永久化之后,每年将能为业者节省1100万新元开支;去年10月开始豁免的海事福利费(Maritime Welfare Fee),每年也能为业者节省700万新元。在全球经济环境和海事行业都面临挑战的状况下,如何保持海港的吸引力,对于以贸易立国的新加坡而言,至关重要。“一个自由港基本上意味着在从事进出口贸易时没有进口关税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但竞争力不仅仅基于此。”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战略与政策系副教授杜民兴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竞争力还来自于其他的配套设施诸如燃料销售、货运代理、仓储、物流、银行、保险、医疗等的通达性。近200年的自由港受外需放缓和劳动力紧缺影响,预计新加坡2013年经济增长介于1%~3%,未来10年新加坡的平均经济增长约在3%~4%之间,这一速度将比过去10年的平均经济增速慢一半。对此,新加坡贸工部长林勋强此前表示,新加坡的主要策略之一是保持开放,把握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同时提高生产力。1819年,英国人莱弗士在新加坡登陆,并因其地理位置优势建立了货物码头,把新加坡开辟成为一个完全自由港,外国商船自由进出海港,进出口货物免征关税,由此形成新加坡的国家经济地理雏形。1959年独立后,新加坡开始实行工业化计划,为保护本国工业,新加坡转为有限自由港,政府在保持转口贸易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国际贸易。此后几十年,即使全球贸易形势变化,新加坡依然保持了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地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应征关税的商品项目被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同时厘定的关税税率也比周围港口更有竞争力,以尽可能保持海港的活力。资料显示,1960年新加坡除了对烟、酒、汽油征税外,只对肥皂和清洁剂征税。1969年是关税保护的高峰期,共有398种进口商品应征关税,但也只占约2000种进口商品项目的19.9%。此后,由于新加坡转向发展出口工业,从1973年起逐步取消了一批商品进口关税。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为配合鼓励工业升级,新加坡又解除了对232种进口消费品的征税。为了更好地保持自由港的“吸引力”,自1983年以来,新加坡采用简化的关税分类方法,将原来的5700种商品分类,简化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比较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比较 林锡星 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以“亚洲小龙”和“亚洲双城”著称。在1970年以后的20年间,香港和新加坡的年均GD P分别增长了813%和7165%。在80年代,新加坡的边际资本产出率是香港的两倍。这意味着新加坡为了增加单位产出所需要付出的额外资本数量之大。不断增加投资无非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回报,但新加坡是世界上资本报酬率最低的国家之一。60年代初,它的资本报酬率是40%,但到了80年代末却下降到11~12%。在1970年以后的20年间,香港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有56%来自总要素生产力的提高。但同期新加坡的总要素生产力却下降6%。简言之,香港的富裕和发展是靠提高使用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效率,而新加坡则主要靠增加资本投入、征税和强制储蓄。 香港的经济发展比新加坡稍胜一筹,主要归因于三个因素:一是香港居民主要是解放前后来自上海的移民,其中有不少名流精英和实业家。他们精明能干,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和具有国际性。直到80年代,香港对新加坡仍占有这方面的优势。二是香港政府执行积极的“不干预政策”,甚至对投资、基础事业都不加干涉。新加坡却与此截然相反,干预甚多。三是新加坡在整个工业发展过程采取了资本密集与劳力密集相结合、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相结合的方式。新加坡制造业的资本密集程度相当高,尤其是电子、石化、机械、造船之类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在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香港制造业则偏重于轻工业,主要行业有纺织、制衣、塑胶及电子业。这些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不高,规模偏小。香港虽然有若干亿万富翁和大财团,但大多集中于房地产、金融、贸易和运输等第三产业,属于制造业的屈指可数。 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香港和新加坡长期以来是对手,亚洲经济危机加剧了这两个亚洲城市历来就存在的竞争。但今非昔比,香港已丧失了对新加坡的绝对优势。两者只能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争取成为21世纪的双赢家。 香港和新加坡都由于当地居民的勤劳和智慧才有了今天的繁荣,而不是依靠富饶的自然资源而致富。两地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华人。但作为前英国殖民地,两地都适于讲英语的人居住,并吸引了不少移居国外的专业技术人员。但从目前情况看,新加坡人讲英语的水平要比香港人稍胜一筹。 两者都在金融市场上占有自己特殊的位置。新加坡在外汇交易方面超过香港,每天的成交额逾1000亿美元。但香港在投 42

美国、香港、新加坡上市指南

美国、香港、新加坡上市指南 一.海外上市的概述 二.(一)美国市场概况 (二)上市标准 (三).上市流程 (四)美国上市的优势 (五)美国上市的劣势 (六)适合在美国上市的企业 三.(一)香港市场概况 (二)上市标准 (三)上市流程 1.香港主板上市流程 2.香港创业板上市流程 (四)香港上市的优势 (五)香港上市的局限 (六)适合在香港上市的企业 四. (一)新加坡市场概况 (二)上市标准 1.新加坡主板上市标准 2.新加坡创业板上市标准 (三)上市流程 1.新加坡主板上市流程 2.新加坡创业板上市流程 (四)新加坡的优势 (五)新加坡的劣势 (六)适合在新加坡上市的企业 五.结语 一.海外上市的概述 海外上市是每个国家企业寻求融资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中国的企业也是不例外的。2004年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数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国内融资渠道的进一步减少。自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来,很多过热行业得到了抑制,作为国内主要融资方式的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大幅缩减。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渴求度进一步上升。由于国内上市的审批与时间上的难度并没有丝毫的降低,加上国内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很多企业由此走上海外上市之路。 而且海外上市还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好处:(1)公司股票有一个流通的市场,股东可以收回创业投资,风险资本有一个退出渠道。(2)公司的价值可通过市场确定,增加公司市值和财富。私人公司一般是由税务部门或贷款商来估值,通常是利得(Earnings) 的1-2倍。上市后,投资大众对公司的估值通常在利得的5-30倍。(3)吸引和激励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员工,主要是通过股票选择权计划(Stock Options Plan) 来进行,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对其职员更有吸引力。(4)一般来讲, 上市公司的信用比较好, 比较容易在市场上获取信贷。(5)中国企业通过收购空壳公司以及反向合并可变成一个外国公司。(6)上市公司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第二次,第三次上市融资,因为,如果你的股票有一个现 成的市场并且在积极的交易, 投资者就对你的股票比较有信心。(7)收购空壳公司而获得的股票, 其中的15%到26%可以自由交易, 这部分股票必须由非附属公司持有,并且可以同股

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现状及中国的对策

专稿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内自由贸易协定和跨区域贸易协定蓬勃发展,东亚地区贸易政策走向多元化。本文首先分析了东亚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成员自由贸易协定的战略,接着总结了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蓬勃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并提出了中国应对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东亚;自由贸易协定;中国 Abstract:Since1990s,intraregional and interregio nal trade agreements involving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 been on the increase.Trade policy for governments in the region has become diversified.The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FTA situation in East Asia and FTA strategies for leading countries or groups.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salient features and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growth.Finally,the paper proposes things China may do to win over the situation. Keywords:East Asian;FTA;china 一、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内自由贸易协定和跨区域贸易协定蓬勃发展,东亚地区贸易政策走向多元化:基于WTO框架的多边贸易策略,基于亚太经合组织的跨区域合作,区域合作(10+3、10+6)以及双边自由化。 2000年之前,东亚地区仅仅签订了3个自由贸易协定:曼谷协定(现更名为亚太贸易协定,1976),老挝-泰国优惠贸易协定(1991)和东盟(1992);谈判中的自由贸易协定有一个;在考虑阶段的自由贸易协定为3个。到2007年6月底,已经签订或实施了36个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谈判中的有41个,正在考虑中的自由贸易协定有25个。东亚处于亚洲自由协定实践的前沿,各个阶段的自由贸易协定总数为102个,相当于亚洲自由贸易协定总和的一半。① 1.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总体状况 ①区域内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已经实施和签订的贸易协定主要有:老挝-泰国优惠贸易协定(1991),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2004),日本-马来西亚(2006),新加坡-日本(2004),新加坡-印度(2005),新加坡-韩国(2006),中国大陆-巴基斯坦(2006),日本-菲律宾(2006),日本-文莱(2007),日本-泰国(2007),泰国-印度(2004),日本-印尼(2007),马来西亚-巴基斯坦(2007)。 正在谈判中的自由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中国大陆-新加坡,日本-韩国,日本-印度,日本-越南,韩国-印度,新加坡-科威特,新加坡-巴基斯坦,新加坡-卡塔尔,泰国-印度。 正在考虑中的自由贸易协定有:中国大陆-印度,中国大陆-韩国,中国大陆-泰国,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巴林,新加坡-斯里兰卡,新加坡-阿联酋,泰国-巴基斯坦,韩国-马来西亚,韩国-泰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印尼-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泰国-巴基斯坦。 ②双边跨区域贸易协定。已经实施和签订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中国大陆-智利(2006),日本-墨西哥(2005),韩国-智利(2002),新加坡-澳大利亚(2003),新加坡-约旦(2005),新加坡-新西兰(2001),新加坡-美国(2004),新加坡-巴拿马(2006),泰国-澳大利亚(2006),泰国-新西兰(2005),中国台北-巴拿马自由贸易协定(2004),日本-智利(2007),韩国-美国(2007),泰国-秘鲁(2005),中国大陆-新西兰(2008)。 正在谈判中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中国大陆-澳大利亚,日本-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日本-瑞士,韩国-加拿大,韩国-墨西哥,新加坡-加拿大,新加坡-墨西哥,新加坡-秘鲁,新加坡-乌克兰,泰国-美国,泰国-巴林,中国台北-巴拉圭,中国台北-多米尼加,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美国,马来西亚-智利。 正在考虑中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中国大陆-冰岛、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摩洛哥,新加坡-埃及,泰国-智利,中国大陆-秘鲁,韩国-新西兰,韩国-南非,中国台湾-美国,文莱-美国,印尼-美国,菲律宾-美国。 ③区域内多边贸易协定。已经实施和签订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东盟自由贸易区(1992),东盟-中国大陆(2005),东盟-韩国(2007)。 正在谈判中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东盟-印度,东盟-日本。 正在考虑中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东盟-中日韩,东盟-中国台湾,中日韩。 ④多边和跨区域贸易协定。已经实施的贸易协定主要有:亚太贸易协定(1976),韩国-欧洲自由贸易联盟(2006),新加坡-欧洲自由贸易联盟(2003)。 正在谈判中的贸易协定主要有:东盟-澳新紧密伙伴关系,韩国-欧盟,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大陆-海湾合作理事会,日本-海湾合作理事会,中国-南非关税同盟,新加坡-海湾合作理事会。 正在考虑中的贸易协定:东盟——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东盟-美国,东盟-欧盟,韩国-南美共同市场,新加坡-欧盟,泰国-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印尼-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新加坡-南非关税同盟,泰国-南美共同市场。 2.东亚地区主要成员的自由贸易协定战略 ①东盟。在积极推进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同时,东盟对外一直倡导各国多边卷入,实现大国均衡的战略。冷战结束后, 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现状及中国的对策 □孙芳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28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08年12月

内地、香港、美国与新加坡主板或创业板上市条件比较

项目香港主板香港创业板实收资本无具体要求无具体要求 营运记录须具备三年业务记录,发行人最近三年主要业务和 管理层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 更。 必须显示公司有两年 的“活跃业务记录”。 盈利要求盈利测试:过去三年纯利总额达5,000万港元,其中 最近年度须超过2,000万港元,另外前两年的纯利合 计须达3,000万港元; 市值/收益/现金流量测试:上市时市值至少为20亿 港元;经审计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至少为5 亿港元;新申请人前3个会计年度年现金流入合计 至少1亿港元; 市值/收益测试:上市时市值至少为40亿港元;经审 计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至少为5亿港元。 不设置盈利要求 最低公众持股量一般占公司已发行股本至少25%。 股票于上市时至少必 须达到3000万港元且 须占已发行股本的 20%-25%。 最低市值预期公开发行部分的市值不低于5000万港元。无具体规定,但实际上在上市时不得少于4600万港元。 证券市场监管其机制相对成熟,监管制度和监管力度较强,政府 的监管手段结合市场的力量对上市公司构成极大的 约束,监管层和公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不规范问 题则反应比较突出。 全面信息披露,买卖风 险自担。

项目新加坡主板新加坡创业板实收资本无具体要求无具体要求 营运记录须具备三年业务记录,发行人最近三 年主要业务和管理层没有发生重大 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采 用美国会计准则或新加坡准则。 有三年或以上连续、活跃的经营纪 录,所持业务在新加坡的公司,须有 两名独立董事;业务不在新加坡的 控股公司,有两名常住新加坡的独 立董事,一位全职在新加坡的执行 董事,并且每季开一次会议。 盈利要求过去三年税前利润达750万新元,每 年至少100万新元,或最近两年累计 税前盈利1000万元新元(1新元约等 于5元人民币)。 并不要求一定有盈利,但会计师报 告不能有重大保留意见,有效期为6 个月。 最低公众持股量25%的股票至少有一千名股东持有, 大于3亿新币则比例减至10% 公众持股至少为50万股或发行缴足 股本的15%(以高者为准),至少 500个公众股东。 最低市值8000万新币无具体要求 证券市场监管监管很严格全面信息披露,买卖风险自担

08年调研报告 深圳与香港、新加坡环境卫生管理主要差距对比分析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向国际一流环卫管理水平看齐 ——深圳与香港、新加坡环境卫生管理主要差距对比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深圳历届党政班子的带领下,深圳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敢为天下先”、“杀出一条血 路”的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一个边陲小镇建设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称号,在城市环卫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如今深圳正处于以新的起点、更高的视角,掀起新一轮大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对深圳发展前途寄予厚望,指出“要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深圳要敢于叫板国际一流城市”。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为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大胆的探索。具体于我市环卫管理工作之中,就是要克服狭隘视野,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一、建立健全环卫机构,加大环卫投入,满足现代都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实际需要 (一)香港、新加坡、深圳环境卫生投入现状 1、香港主管环境卫生工作的食物环境卫生署(以下简称食环署)公务员加各类雇员约有1.2万人,其中负责环境卫生清洁工作的约有8000人,食环署每年各项开支合计达40多亿港币,其中环境卫生方面的投入约占50%,达到近20亿港币。香港在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及硬件设施投入力度也很大,在全港设置了20000多个废屑箱、1000多个狗粪收集箱和777个一套3个的分类废物回收箱;香港共设置了160个永久离街垃圾收集站、746个乡村式垃圾站、2000多个垃圾桶置放处及8个大型垃圾转运站用于转运垃圾;全港共有256辆现代化垃圾车用于收集垃圾,其他特种车辆包括机械化扫街车7辆、洗街车92辆、吸渠车7辆以及清粪车、自动卸斗货车、抓斗货车等;垃圾处理方面,有3座大型垃圾填埋场及2座特殊垃圾处理设施;全港共有429间公厕。 2、新加坡主管环境卫生工作的具体部门是国家环境局下属的环境公共卫生署,该署下设小贩处、环境卫生处、环境卫生研究所,现有

044-中国和新加坡境外工业园区比较及启示

中国和新加坡境外工业园区比较及启示 中国与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相比,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基础条件较为薄弱,缺乏对外投资的总体战略布局,政府在园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相对被动,对外投资产业竞争优势不足,园区区位选择不平衡性凸显。因此,中国可以借鉴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强园区的产业配套服务,找准对外投资的优势产业定位,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手段为企业“走出去”铺平道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产业转移与升级,从而在新时期更好地建设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 关键词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对外投资 中国和新加坡是亚洲的两个重要经济体,它们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外向型经济均在两国占有重要地位,国家战略均在两国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对外投资领域,两国也都采取了建立境外园区的方式带动国内企业“走出去”。然而,由于在国家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中新两国境外园区的建设也呈现出不同特点。通过比较研究两国境外园区在建设动机、开发模式、产业定位、区位选择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探寻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要素,为中国新时期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中新两国境外园区概述 (一)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指在国家统筹指导下,国内企业在境外建设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辐射和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加工区、科技产业园等各类经济贸易合作区。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区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商业运作为基础,以促进互利共赢为目的,主要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东道国投资环境和引资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决策。通过建设经贸合作区,吸引更多的企业到东道国投资建厂,增加东道国就业和税收,扩大出口创汇,提升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2006年6月和2007年7月,商务部分两批公开招标境外经贸合作区,在15个国家确定了19个境外经贸合作区项目。目前已有部分投人运营。截至2010年9月底,19个合作区实施企业基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6.7亿美元,人区企业投资约28.3亿美元;实际平整土地面积1745万平方米;12个合作区有企业入驻,人区企业数量达193家。中国政府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共赢合作,并从发展资金、授信、税收、审批、通关、安全、保险、培训等方面对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给予政策支持。 (二)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 为了充分利用活跃的亚太经济和周边国家潜力巨大的资源和市场,新加坡按照国家战略经济计划,凭借本国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由政府主导在关系友好的东道国选址建设海外工业园区。为了吸引新加坡企业及跨国公司入驻,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入驻园区的企业可享受相应优惠政策。 新加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印度等国家建立海外工业园区,目前已建有十余个。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的建设始终秉承相同的设计理念和组织方式,并积极引人新加坡优质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理念,从而在东道国园区内营造出类似新加坡的适宜外商投资的商业环境,增强东道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因此颇受东道国欢迎。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源自政府出台的“区域化2000”计划(Regional2000 Progranune),以期为新加坡的持续发展拓展外部空间。新加坡政府机构和政联公司(Govem -ment-Linked companies)积极参与到海外工业园区的开发和招商引资工作中,如经济发展局(EDB)、新加坡技术工业公司(即现在的胜科工业集团,SembCorpIndustries)和廊裕镇公司(JurongTown corporatinn)的分支机构(即现在的JTC Corporation)等。 二、中新两国境外园区差异分析 (一)母国经济地理条件不同 新加坡独特的地理条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外向型经济特点为建立海外工业园区奠定了基础。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资源相对匾乏,土地面积仅710平方公里,但其扼守马

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亚农任厮一,?比较研究? 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王倩薛波★ I内窖摘要】本文以金融中m的功能定叉为基准,Ⅸ金融发展理论为基础。d金融系统功能分析为思路,对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功能进行比较分析,探寻上海的比较优势和劣 势。得出结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香港和新加坡在金融系统功能的诸多方面都超越上 海,上海只是在商品期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上海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它和伦敦、纽约、东 京一样有着强太的国家经济体作为后盾,近几年发展态势赴好,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能 力;开放型、多功能是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o的趋势和方向。 K关键词J国际全融中m金融发展金融系统功能国际银行服务 E中图分类号jF831《文献标识码月A《文章编号】1000—6052(2007)06--0102-04 许多学者对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和网络布局进行r卓有成效的研究。太多数研究认为,东京属于“Big--3”的层级,香港与新加坡在20世纪中后期先后发展成为颇具影响的亚太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台北、上海、马尼拉、曼谷、汉城等属于第三层次(胡坚,1997)。poon(2003)指出,国际金融体系从空间角度看是由众多层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组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80年到1998年间,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迅速崛起。这一点也是与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投资领域开放程度最高的事实相符台的。他运用股票市场的1998年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处于第一层级的是纽约、伦敦,其次是法兰克福、东京,香港、新加坡与汉城位于第四层级。 本文将基于一个基本假设: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分层为:东京第一层次;香港、新加坡第二层次;上海第三层次,并在构建一个创新分析框架基础上.对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功能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一、基本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 (一)金融中口的功能定艾 根据Kinderbcrg(1974)关于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义,众多学者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般来说,国际金融中心在国际方面具有以下六大功能(曾康霖,2003): 第一,融资功能,主要表现为有能力参与国际性的同业拆借和外汇买卖。第二,筹资功能,主要表现 ’王倩:上海财经太学金融学院博士研览生 ‘薛波: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博士 ?墟?AlIA-iDAcnlic|COMOMIC|RYlRW为有条件发行债券和股票。第三,投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该地区金融机构融人与融出资金进行投资。第四,交易功能,主要表现为金融产品的交易活跃。第五。创新功能,主要表现为能够不时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第六,综合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基础漫施完善和服务质量上乘。这六大功能最终表现为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金融发展理论 1969年,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出版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一书。他认为,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所谓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涉及到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金融结构优化主要是指金融工具的数量、种类、先进程度以及金融机构的数量、种类、效率的综合井形成不同程度的金融发展。合理的金融结构对于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金融结构优化改善了经济的运行,为资本的快建有效转移提供了便利,提高了资本的利用效率。在此之后.金融发展理论又不断发展深化,主要代表是Mckinnon(1973)和Shaw(1973)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理论、Hellman等(1996)提出的金融约束论等。20世纪80年代。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拓展了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角度。经济金融学家开始把内生经济增长和内生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纳人金融发展模型中,解释金融中介体和市场是如何内生形成以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谈儒勇,2000,P.40)。 但金融发展理论并未对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引起足够重视i只有Shaw(1973)提到了一些金融业空间分

在新加坡、香港设立公司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

在新加坡、香港设立公司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 亚太地区各大企业设立平台的布局、规模、功能设置皆是基于企业战略的需求。总体来说,中国企业多以香港、新加坡作为“走出去”的起始点。香港、新加坡都是国际商务中心、金融中心、海运中心,各大国际性企业纷纷在当地设立总部、分公司、子公司、办公室,联络方便,融资便利;而且,两地法制健全,对于商务活动都持鼓励态度,在税收等政策上提供很大优惠。尤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开展国际商务过程中的许多重点难点问题,如语言障碍、空间距离远、时间差异大、法律制度不熟悉、融资困难、汇兑限制多等,在这两地都能得到很大的缓解。在设立公司时所需考虑的各个方面上,新加坡与香港存在一定的共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另外,对境外平台定位不同,则相应注册资本、运转方式不同,也影响到注册地的选择。 从招股、融资的角度看,香港的金融实力略微领先于新加坡。2013年,香港首次超越东京,成为全球综合竞争力前3位的国际金融中心。2013年9月发布的“2013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显示了上述信息。该指数还显示,综合竞争力排在前10位的国际金融中心分别是:纽约、伦敦、香港、东京、新加坡、上海、巴黎、法兰克福、芝加哥和悉尼。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是对全世界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现状、趋势及发展能力的全面测度和客观评价,既关注现状,更关注成长的潜力、发展的趋势、未来的方向。2013年的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从金融市场建设、成长发展能力、产业支撑力度、城市服务水平以及国家环境等五个方面对金融中心城市进行全面考察,通过客观测度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球45个主要城市进行了排名。该指数推出4年来,已日益被全球政界、商界、学界所认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另外,香港公司允许无业务的空壳公司存在,对不在本地发生的业务不征税。有很多在香港设立的公司,合同签订地、业务发生地全不在香港,因此可以进行零报税。 而对于做实物贸易的、计划在当地开展实际运营的公司来说,新加坡的政策也许更胜一筹。新加坡政府为了将国际贸易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于2001年6月退出了全球贸易商计划(Global Trader Programme,简称GTP),利用优惠税率吸引和鼓励国际贸易商前来设立全球或区域营运中心。优惠税率理论上可以低至5%。开展实质性交易活动、从事矿业相关贸易的公司属于该计划的对象范畴。 GTP计划准许符合条件的公司在五年的奖励期中可以享受10%的所得税税率,奖励期过后可以再次申请。而且,2003年新加坡政府进一步宣布,准备将新加坡作为区域基地的增长迅速的中型国际贸易公司可以在设立最初的三年享受优惠税率。在此期间新公司可以建立和发展他们的区域和国际贸易网络,从而在初始优惠期满后可以申请五年奖励期的贸易商资格。可以获得税务优惠的收入包括:通过实货贸易所取得的利润;从事实际商品经济活动所取得的佣金;从事期货贸易取得的利润。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新加坡利用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但随着剩余劳动力不断减少,工资增长率不断上升,新加坡经济再次进行调整,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了经济的”华丽转身”。本文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新加坡的工业化道路,对于目前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同时新加坡的自然资源比较匮乏,但是其地处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带,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交通要道和东西国际航线的枢纽。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在李光耀总理强有力的统治下,克服国土小、人口少、资源缺乏、国内市场有限的不利条件,开始推行一系列针对本国现状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历史就是一部由殖民地经济向新兴工业化转变的历史,新加坡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从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到石油危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经济结构,形成了特色的新加坡经济增长奇迹。 一、新加坡工业化进程 (一)经济发展初期进口替代的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中的进口替代政策是指一个国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限制从国外进口工业品,同时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利用在国内生产的工业品逐渐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又称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 殖民统治下的新加坡经济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主要是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进行转口贸易,1960年的新加坡经济中,以转口贸易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为78%,同时也出口锡、橡胶、石油等初级产品。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加坡人口快速增长,政府意识到传统的农业和转口贸易越来越难于无法维持充分就业,解决失业的办法在于制造业的扩张,为此当局针对劳动力过剩、技术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进口替代战略。但是,面临的实际困难在于新加坡国内市场容量比较小,于是与马来西亚组成了共同市场,同时成立经济发展局,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不足的问题,同时经济发展局也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工业发展规划。 (二)经济腾飞出口导向发展战略 面对国内市场狭小和大量失业的存在,1965年新加坡政府转向“出口导向政策”,出口导向战略是指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以非传统的出口产品来代替传统初级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推动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新加坡政府重点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并大力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带

新加坡与香港的廉政比较——论文

《比较政治制度》作业(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新加坡与香港的“廉政”制度比较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年级:09(级) 姓名:刘盼 学号: 00930016 任课教师:李慧勇 作业成绩:

新加坡与香港的“廉政”制度比较 摘要:新加坡政府的政治廉洁度已成为亚洲国家的范例,其政府围绕廉政和反腐而进行的一整套完善合理的制度建设为其廉政建设的成功提供了保证。近年来,我国香港地区反腐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2003年,透明国际公布全球政府清廉指数排行榜,中国香港位列14,居亚洲第二,新加坡则居第一。作为亚洲乃至世界“廉政”典范,香港与新加坡在执政上对我国内陆地区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新加坡香港“廉政”建设借鉴 一、新加坡与香港“廉政”建设的相同点 作为世界“廉政”的楷模,新加坡政府的政治廉洁度已成为亚洲国家的范例,其政府围绕廉政和反腐而进行的一整套完善合理的制度建设为其廉政建设的成功提供了保证。而作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香港,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不承多让。二者在这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建立了独立的廉政机构,并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公务员制度新加坡和香港的廉政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反腐机制。这一机制既包括严格的公务员选拔、录用及晋升机制又包括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这些机制在廉政建设中各自起到了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首先,在公务员选拔上,以薪养廉——使人不必贪,给予公职人员适当足够的工薪报酬,使之依靠正常收入而不必通过贪污腐败便能维持自己及家人基本或体面的生活,从而达到使人不必贪的目的,从源头上确保了录用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和廉洁度。其次,针对政府官员、国家公务员及国家各机构可能的腐败行为,建立了内外结合、上下协调的权力相互监督与制约机制。新加坡和香港先后成立了反贪调查局和廉政公署,从而使得各个部分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同时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牵制,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严密的监督网。 (二)发达的经济为各自的“廉政”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透明国际历年清廉指数排行榜上可以看出,公务员表现比较清廉的国家,全是经济发达地区。这个事实证明,反腐败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社会工程,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建立起相应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建设较高素质的执法队

新加坡对外贸易政策

新加坡对外贸易政策措施评析 引言 新加坡作为一个著名的自由港,是当今世界上贸易开放度最高的国家,其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其本国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严重匮乏,因此新加坡的外贸依存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外贸易就是新加坡的生命线。可以说,新加坡因为对外贸易而繁荣,对外贸易是新加坡整个国民经济的灵魂。因此下文将通过对新加坡外贸政策的研究,来揭示新加坡的强国之路,并讨论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他国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的新加坡曾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而长期存在。1819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新加坡之后,就利用其在东南亚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天然拥有的深水港,将其开辟成为一个自由港作为掠夺东南亚资源和倾销英国工业品的转口贸易商埠。因此,长期的转口贸易经济的发展决定了自由贸易政策将成为新加坡的基本经济政策。在英帝国统治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转口贸易成为了新加坡经济的中心和赖以为生的经济基础,这为之后新加坡高度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5年新加坡独立,依旧推行贸易立国的策略,即利用其原有的东南亚商贸集散中心的地位,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虽然在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的起初一段时间内,由于原材料市场供应的脱离和缺乏销售市场使得新加坡的转口贸易一度受到打击;但是新加坡政府迅速转变策略在吸收外资投资的同时积极鼓励制成品的出口,在度过危机的同时也成功的将转口贸易转型为工业制成品出口。从此,新加坡的对外贸易开始有了稳步的发展。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直到今天,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工业,以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由于及时而准确的进行了工业升级,虽然同时期世界范围其他国家的外贸出口严重衰退,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911”以及全球经济不景气等事件影响,新加坡的对外贸易依然保持着强势的发展劲头。分析历年数据可以知道,新加坡的平均每年的外贸总额都是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多;2009年,新加坡的外贸总额接近本国GDP的近4倍。 二、新加坡对外贸易的主要政策措施介绍 新加坡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一方面受其历史因素影响,它本身自建埠以来一直就作为一个自由港进行经贸活动;另一方面由其基本国情决定的。由于新加坡国土面积仅有682平方公里,且四面环海、地处两大洋的交通要塞、自然资源贫乏,作为一个人口稠密的岛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是新加坡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选择。。 (一)基本的外贸政策 关税。新加坡是自由港,因此大多数商品在进出口时关税为零;只有从社会、健康、环境的目的出发对极少数产品征收进口税,这只占全部商品细目的8%,例如烟草、酒类、石油和汽车家电等,以及那些并不迫切需要的食品,而其他的产品在进口的时候均免税进口;同时,新加坡允许那些没有商业价值即便不在新加坡销售或者出租的贸易样品免税进入。新加坡出口商品一律免税;而出口商所获收益不论其产品是全部出口或者部分出口,均可获得固定基数90%的豁免待遇;对于出口额达到一定限额的公司或者组织,均可申请减免出口收益税金。 进口政策。新加坡早在1984年就成为了WTO前身关贸总协定《进口许可程序协议》的缔约国,它承诺将进口许可证数目保持在最低限度,并且不把数量限制作为进口许可证的一部分,因此对大多数进口商品没

香港科技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硕士双学位项目详解

香港科技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硕士双学位项目详解 CEMS(The Global Alliance in Management Education)即全球管理教育联盟,由欧洲管理学院和国际企业联盟演化而来,是一个由全球32所知名商学院和近70家国际企业、7个非营利组织组成的管理教育联盟,它的原则是在每个国家或地区只选择一所顶尖管理学院成为会员学院,其中包括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巴黎高商(HEC Paris)、等。其项目全称为Master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MIM),即管理学硕士,旨在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决策能力的管理人才,同时也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具备社会责任感。这个项目最大的亮点在于“多个国家/地区学习,获得两个硕士学位”。 1、就业情况 根据2017年的毕业生情况,总体来说,96%的学生已经就业或者选择继续深造,36%的学生于国外工作,75%的学生任职于跨国企业。从就业领域来看,28%的学生从事咨询行业,18%的学生从事技术行业,13%的学生投身快消品行业,11%的学生从事金融服务业,4%的学生做的跟医疗健康相关。 2、项目概况 MIM项目有三个学期,其中包括两个学期和一个实习期。有的学校只需要到其中一个成员学校交换,例如香港科技大学和悉尼大学,有的学校提供两个成员学校交换的机会,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咱们以亚洲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两所学校,香港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介绍Master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项目的亮点。 一、香港科技大学 1、项目亮点 项目时长1年,开学时间是秋季。 2、两种学习模式: 第一种:第一学期在科大,第二个学习在CEMS成员学校,第二年暑假实习; 第二种:第一学期在CEMS成员学校,第二学期在科大,第二年暑假实习。 3、所获的的学位: (1)科大所授予的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CEMS所授予的学位:CEMS Master’s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4、申请要求 (1)商科或相关专业背景; (2)需要提供总分6.5、小分不低于6.0的雅思成绩;

新加坡是仅次于香港的贸易自由港

新加坡是仅次于香港的贸易自由港 新加坡于1969年通过自由贸易区法案,作为实施自由贸易区的法源。目前新加坡有8个自由贸易区。新加坡是仅次于香港的自由港,也是世界金融及贸易中心。 不仅仅在亚洲,即使放在全球背景下,新加坡的商业竞争力也名列前茅。新加坡是全球最易开展业务的地方。 作为一个基本没有关税的国家,新加坡自由贸易的程度在全球排名前列。这个位于东南亚中心的岛国如今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通道。1969年,新加坡在裕廊工业区的裕廊码头内划设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如今新加坡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贸易自由港。 免税区和税收优惠 除了酒类、烟类、石油产品和机动车辆这四类产品,新加坡并不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这其中有出于现实的考虑。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表示,在独立之后,新加坡决定进行工业化,但他们同时意识到征收关税并不能保护新加坡国内的企业。“我们的国内市场太小,关税发挥作用的一个条件是国内有足够大的市场,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的人口只有两百多万,即使征收关税也没有办法保护国内的企业能够有效地成长起来。” 因此,新加坡在发展工业化时便决定主要发展那些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能够实现出口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新加坡也加快了发展对外贸易的步伐。陆续设立了8个自由贸易区。 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区并非依靠税务优惠来吸引外资进行加工制造的生产基地,而主要是提供一个免税区。根据新加坡的资料,新加坡自贸区政策规定,当货物首次进口到新加坡自贸区内时可以暂时免缴消费税(GST)。只有在产品进入海关区域,在新加坡国内市场销售时才会被征收消费税。这一缓缴规定对进口商尤其有利,因为所有进口到新加坡的货物原本都需缴纳消费税。 鉴于新加坡国内需求并不多,超过80%进口到新加坡的货物最终都要出口到世界其他地方。作为转口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