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的青少年科普事业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的青少年科普事业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的青少年科普事业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的青少年科普事业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的青少年科普事业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张义芳

近年来,我国从上到下都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敏于思考、富于创造力的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为此我们经常能看到报刊上宣传发达国家教育成功经验的文章。然而,所有这类文章似乎都囿于学校教育的圈子,比如讲到美国的大学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如何优秀,某些国家中小学校教育的种种长处等等,但对构成美国等国家科技教育的另一重要方面——青少年的校外科普教育则很少提到。

实际上,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一直是很多国家科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英、日等国家在抓大中小学正规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对青少年的校外科普教育。在这些国家,众多的科技中心/博物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散布在学校和社区,为青少年提供亲自动手探究科学的场所和机会;电视台在政府等的资助下不断推出趣味横生的科普节目;高品味的科普科幻类书刊琳琅满目,赢得众多青少年读者;科普专业组织、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也经常为青少年安排科普讲座、科技博览会、科技设计发明比赛、见习研究等科技活动。所有这些是学校教育力不能及的,它们丰富了青少年的科技经历,拓宽了青少年的科技视野,对青少年科技兴趣、创造力、想像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美英等国家促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目的是要弥补学校科学教育的不足,甚至希望通过科普活动纠正学校科学教育的某些失败。根据美国科促会的研究论证,教科书(以及依赖教科书教学的教师)“往往妨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科书强调有答案的学习而不是探究科学问题,强调背记(知识)而丢掉了批判性思维。教科书提供的是零碎的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在有来龙去脉的知识体系中去理解。”常识和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学生被要求背记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的、不连贯的事实,学生会很快失去对这一课程的兴趣。而在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让他们参加或接触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大多数青少年会更加愿意学习科学,并会将这种兴趣保持终生。

科普工作搞得好,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常常超出我们的想像。比如在美国,有大大小小300多座动手型科学中心和博物馆,每年多达1.35亿人次的观众来

科学中心和博物馆参观,比去观看各种体育赛事的观众加在一起还要多。这些参观者中,很多是青少年学生或儿童。他们或是结伴而来,或是在父母家人的陪同下来到科技博物馆。在科技博物馆,他们能了解到比书本远为丰富和形象化的科学世界。他们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从科学假设、实验验证、数据收集、逻辑推理、抽取结论、交流结果等全过程或部分过程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启人心智,增人灵性,往往比课堂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学生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科学思维及动手能力,又加强了对学校所学知识的运用与理解,由此形成的素质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将受益匪浅。科普活动的另一个很微妙却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它能吸引原本对科学学习无兴趣、无积极性的青少年学生。很多在学校讨厌上科学课的学生,在到科技博物馆参与动手型科学探究活动之后,改变了对科学的看法。他们认为,科学博物馆的科学是有趣的,充满了发现和乐趣,与学校枯燥乏味的科学课大不一样。对科学认识的转变使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学校愿意学习了。

美英国家青少年科普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趣味性与多样化。科普活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及参与的欲望,多样化则保证了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科学、接触科学、探究科学。我们说美国等国家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善于创造性思维,这里既有学校教育的成就,也有科普工作的很大功劳。因此,我国搞的素质教育应是一种大教育,应包含学校教育及青少年科普教育两个方面。如果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需要改革,我们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上则更薄弱,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更大。素质教育对我国青少年科普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创造了发展的机遇。随着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的展开,学生的课业负担将逐渐减轻,学生及其教师、家长会越来越希望学生多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增长见识、经历和能力。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速发展我国的青少年科普事业势在必行。

一、国外青少年科普工作的形式及典型做法

美国等国家青少年科普工作以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养为目的。它们利用一切可能的科普手段,不断尝试新的科普方式,走出了一条形

式多样、内容丰富、做法独到、效果明显的科普路子。

1.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

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日常科普活动的最重要场所,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美、日、法、德、英等国家不仅经常斥巨资建设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美国每年平均建5座,日本、英国为2-3座),而且在展览方式及内容上不断求新。科学中心和博物馆还积极拓展其它形式的青少年科技活动,积极支持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使科技中心和博物馆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目前,动手型展览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中心和科技博物馆办展的主导方式。

但动手型展览又分两种:有确定答案的(Close-ended)和无确定答案的(open-ended)。无确定答案的动手型展览由于侧重探究科学问题而没有答案,更能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能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资160万美元资助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开办的“研究!请君自己观察”展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该展览包括多种“动手动脑型”活动站,观众扮演科学家的角色,进行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到抽取结论全过程的科学研究活动。他们可以重新设计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过的重物下落实验,使用皮肤传感器测试身体对刺激性物质的反应,研究鱼的形状对游动速度及巡游能力的影响,或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太阳能汽车比例模型并参加比赛。该展览鼓励观众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得出结论,并将结论输入展厅各处的计算机,供其它观众浏览。青少年参与这种形式的展览活动,既领略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又磨炼了研究能力。

美国等一些国家出于追求成本效益的考量,比较注重支持举办巡回展览。我们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近年来资助的博物馆展览项目中,发现很多项目是巡展性的。该基金会资助富兰克林科学博物馆制作的“音乐是怎样产生的”巡回展办得就很成功。该展览旨在展示声音和音乐的物理原理,它设计得就像是一个教育娱乐场,观众可进行一系列无确定答案的声学探究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他们形象地理解声波振幅、相位/频率、反射、干涉等概念。该展览自1998年开展以来,已在美国20多家主要的科学中心进行了巡展,由于与学校课程内容相关,特别受到青少年学生的欢迎。

除举办展览外,很多科学中心和博物馆还积极开展其它多种形式的青少年科技

活动,博物馆宿营(camp-ins)就是一种流行的做法。这种活动一般安排在周末的晚上,让少年儿童在博物馆留宿,参加博物馆特意为他们安排的各种科技活动项目,目的是让孩子们体会科学的乐趣,让他们感到科学博物馆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这种活动最早在美国出现,美国科技中心协会的300多家美国科学中心和博物馆中,现已有3/5的科学中心和博物馆开展馆营活动,仅俄亥俄州科学工业中心1997年就接待了3万多名小学生馆营者。受美国同行的鼓舞,英国的一些科学中心和博物馆近年来也开始举办馆营活动。伦敦科学博物馆从1993年起实施博物馆儿童馆营计划,每年平均举办11场,很多馆营活动是专为女学生安排的。

在利用博物馆丰富青少年的科学经历方面,美国还采取了一种别出心裁的做法,就是让青少年作为博物馆工作的参与者,比如让他们设计制作展览、担任博物馆的自愿辅助人员甚至有薪的兼职工作人员,以此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传播能力。美国德威特·华莱士读者文摘基金资助美国科技中心协会实施的YouthALIVE 计划就集中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YouthALIVE英文全称的意思是“青少年通过(在博物馆)学习、参与、当自愿者和做工作人员取得进步”(Youth Achievement through Learning, Involvement,Volunteering and Employment)。美国科技中心协会通过该计划向它的科学中心和博物馆成员提供技术援助和支持,帮助科学中心和博物馆为10-17岁的青少年,特别是少数民族和低收入社区的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其它工作条件,使这些青少年能作为辅助人员,参与博物馆的科普工作。参加YouthALIVE计划的科学中心和博物馆普遍招聘青少年作为展览阐释者,即科普辅导员。有的科学中心甚至把青少年阐释者作为场内仅有的工作人员。例如,YouthALIVE 计划支持明尼苏达科学博物馆创办的青少年科学中心为青少年安排了高低不同的工作,如让初中生担任中心的“实验室助手”(Lab Partners),让高中生担任夏令营之类的“野外科普活动助手”(Field Partners),大学生则可获得有薪的科学中心实验室助教职位。当然,还有其它创造性的做法。比如美国科技中心在YouthALIVE 计划支持下创建的女孩俱乐部为9-16岁的女学生提供在中心制作科学展品并在中心展出的机会。科技中心专门聘请女性科学家、工程师指导女学生,为她们讲解展览背后的科学原理,还请女木匠、女电工和女电焊工帮助女孩制作展品。这类项目一般需用女学生6~8个工作日,每日工作两个小时。总的说来,YouthALIVE计划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教中学”或“干中学”的独特科学经历。青少年作为博物馆

阐释者或活动辅导员,不仅有助于提高这些青少年自身的科学素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其他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起到了表率作用,使博物馆对青少年更具亲和力。YouthALIVE计划自1991年实施到现在,已累计有7000多名青少年参加。一些人由此喜欢上了科学教育这一行,有的已成为科学中心和博物馆的正式工作人员或社区教育工作者。

除围绕博物馆进行科普工作外,一些著名的科学中心和博物馆为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已将工作范围扩大到博物馆之外的活动区域。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每年例行的壳牌科技马戏团到学校、社区的巡展演示活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为青少年开展的野外“寻找化石”活动,美国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开展十余年的“科学信使”科学家笔友指导中学生进行动手型科学实验活动等等,都开展得很成功,充分发挥了科技中心和博物馆在青少年非正规科学教育上的独特专长和优势。

科学中心和博物馆还有一项日益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支持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美国科技中心协会成员中,已有9/10的科学中心和博物馆设立了服务中小学校的计划,普遍的做法是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举办教师研讨培训班,帮助教师掌握基于探究的科学教学技能。美国每年平均有15万名小学教师(占小学全体教师的10%)参加科学中心和博物馆为他们组织的研讨培训班及其它相关活动。在服务学校科学教学方面,旧金山探索馆有一项大举措,即通过其面向全国的“探索馆探究学会”推行小学科学教育系统改革项目,以使各小学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探究性强的科学课程。此外,一些科学中心和博物馆还积极开展与当地学校的合作。例如,富兰克林学会科学博物馆聘请了50名小学教师,按照《国家科学素养标准》重新设计该博物馆的科学实验工具箱,提供给宾夕法尼亚3700名小学教师用于课堂教学。“发现之地”(Discovery Place)科学中心每年安排梅克伦堡学区的5名教师到中心全时工作,协调该中心的学校计划。费恩班克科学中心已作为当地学校系统的一部分,为中学生安排学习科目。按照规定,9、10年级的学生在一学期内需要在该中心修12门科目。

2.大众传媒

我们生活在媒体时代,青少年更是被形形色色的报刊、书籍、影视广播节目所包围。传媒,尤其是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在美国,由于父母上班,

大多数的中小学生放学后都会看电视。美国卡内基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儿童到18岁时累计用于看电视的时间是1.5万个小时,比上学的时间还要多。有些电视节目是教育性的,但更多的节目却是垃圾。据统计,美国儿童电视节目中,每小时平均有20~25个暴力镜头。因此,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关心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政府及民间组织都非常注重支持制作娱乐性的电视科普节目,以期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吸引到科技上来,这对青少年个人以及国家都有好处。

科普节目要想吸引青少年,就必须在保证科学内容的前提下追求趣味效果。趣味来自于好的故事情节。大多数青少年选择看节目时,并不清楚它是否是科学片。他们喜欢看,主要是因为其中的故事情节吸引人。科普节目是在和五花八门的商业性娱乐节目争夺青少年观众。因此,科普节目必须借鉴娱乐片的一切有益的手法,做到让青少年喜欢看。只有青少年愿意看,才能发挥节目的科学教育作用。否则,科普节目的内容再有价值也无济于事。

某些发达国家的国家或公共电视台很注意制作、播放优秀科普节目。像英国BBC的“明日世界”和“地平线”(Horizon)科普专栏节目办得就很好。有些国家甚至开辟电视科技频道,专门播放科技节目。但总的来说,在电视科普方面做得最有成效的还得数美国。

美国科普电视片摄取的题裁非常广泛,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探索自然奥秘的《宇宙》、展现人类科学发展历程及人物的《科学奥德赛》、以主持人见长的《比尔·奈——科学人》、电视杂志节目《3-2-1接触》,数学题裁的滑稽系列剧《Square one TV》以及动画片《神奇的学校汽车》和《克罗历险记》等等,都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一些科普片由于深受欢迎而多次续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波士顿WGBH电视台制作的《新星》科普片到1999年已连续播放了26年,播出了已近500集,现仍在拍新集。

美国电视科普节目能叫得响,一方面得益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政府及民间组织的大力资助,另一方面也与制作单位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密不可分。曾制作了《芝麻街》等多部优秀科普节目的儿童电视创作中心(CTW)的运作很能说明这一问题。该中心聘请各类专家作顾问,包括儿童教育专家、儿童发育专家、相关科技学科的专家以及作家等。聘请儿童专家,是因为他们能预测儿童的需要及反应;聘请科技专家,是因为他们了解节目中的科技内容;聘请作家,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展

开故事情节才能吸引少年儿童。这些人员在有经验的、能协调各方意见的节目制作人的指导下协同工作,群策群力,确保节目获得成功。此外,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以及节目正式播出之前,CTW还不断对节目进行过程性评估研究。他们请一些青少年观看并发表看法。如果青少年观众不能理解甚至错误地理解了节目的内容,CTW的制作班子就会将原节目推倒重来。美国科普电影及广播节目的制作也大抵如此。

除电视外,优秀科普图书、读物及期刊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很大。与电视科普节目不同的是,美欧日的科普图书、期刊出版没有政府的扶持,完全依赖市场的运作。在美、英等国家,科普图书有良好的市场,畅销书中很多是科普性的。大凡销路好的科普图书多是由著名科学家撰写的,如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的《宇宙》、物理学家斯蒂芬·温柏格的《最初三分钟》以及英国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等等。这些科学家不仅是本专业的行家里手,而且学识丰富又颇具文采,科普作品写得深入浅出,大大拉近了普通读者与尖端科技的距离。很多人一生创作了多部科普作品,成为享誉世界的科普大师。

另外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美欧日本的科幻影视图书创作非常走俏,拥有大量的青少年科幻迷。科幻不是科普,但好的科幻影视书籍确能丰富青少年的想像力及思维空间,引发青少年对科学的欣赏及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

3.青少年科技俱乐部

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是青少年进行日常科技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它与科技中

心和博物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有组织的科技活动,且活动更有计划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作为发展青少年科学爱好者的有效途径,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已在很多国家获得了发展。

从国外的情况看,青少年科学俱乐部可以由不同类型的机构作为发起者,但以科技团体作为发起者居多,如英国科促会的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日本发明协会的少年发明俱乐部、美国科学服务社的“美国科学俱乐部”,等等。以研究机构作为发起者的包括澳大利亚的“双螺旋科学俱乐部”。也有的科学俱乐部是在政府有关机构的支持下建立的,如印度的“少年科学院”网络。虽然发起者不同,但科技俱乐部的组织及活动形式大致相同,一般都由学校教师或科技人员担任科技辅导员,组织青

少年成员参加科学实验、科学竞赛、科技问题辩论、野外考察、夏令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美国科学服务社自1941年起就开始发展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科学俱乐部已由最初的80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2.5万家,参加俱乐部的青少年已达60万之众。英国科促会则是在1968年设立青少年部(BAYS)之后,由BAYS在英国各地的学校、博物馆、大学、青少年组织中建立青少年俱乐部,目前已有1350家俱乐部。BAYS向这些俱乐部提供活动材料、咨询等帮助,并鼓励各俱乐部参加BAYS组织的“少年探索者”、“工程、科学、技术创新奖”(CREST)以及“BAYS科学节”等青少年科技活动。澳大利亚的双螺旋科学俱乐部(以DNA的双螺旋结构命名)是由澳大利亚科工组织(CSIRO)倡导发起的。CSIRO除了在它的9大科学教育中心设立双螺旋科学俱乐部外,还在澳大利亚非中心城市建立了68个双螺旋俱乐部地方分部,并拥有380个学校团体成员。俱乐部每年都配合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组织全国性科学调查活动,为研究人员收集数据。比如金龟子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澳乡村地区的学生收集所在地的金龟子标本,研究人员据此绘制出澳州大陆的金龟子分布图。俱乐部每年还为成员提供参加CSIRO科学教育中心实验活动的机会,为成员举办报告会和参观活动。俱乐部出版双月刊《螺旋》杂志,介绍科学竞赛和科学实验活动,并刊登由成员撰写的科学文章,发行量达到2万份。

以上列举的只是一些国家的主要的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网络。当然,在这些国家,还存在其它组织建立的科技俱乐部(网络),有的办得也很成功。例如,英国学校技术常务会议建立的青少年工程师俱乐部已吸引了5000名学生成员参加。该俱乐部每周活动一次,组织学生与工程师一道开展技术活动。对成果突出的学生,该机构还为其颁发青少年工程师奖。

4.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活动

美英等国家除了利用科学中心、博物馆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外,还通过科普组织、科技团体、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等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丰富多彩的科学学习环境。

科普讲座在现行的各种科普方式中,科普讲座应该说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做法,为国外科技团体、研究机构、大学等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时广泛采用。办好

科普讲座,讲演者的素质是关键。它要求讲演者既要有丰厚的科学知识,又要有高超的讲演艺术,能将复杂玄妙的科学知识及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善于营造生动活泼的讲演气氛。在美国和英国,善于做科普讲座的科学家很多。英国罗宾汉大学的百岁老人西尔教授一生共举行了1600场科普讲座,他的讲演极富魅力,赢得无数听众。根据西尔教授的经验,科普讲座中应演示一些经典的科学实验来吸引听众,在演示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听众动脑筋想问题,并让听众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只有这样,听众才能对实验、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科技团体、研究机构、大学等都或支持或举办面向青少年学生的科普讲座。但办得时间最长、最具影响的要数英国皇家科学研究所(RI)的圣诞科学讲座。该讲座由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法拉第在1826年发起,每年圣诞期间安排一名著名科学家到RI讲演厅,围绕某一学科领域为少年儿童进行连续5天(原为6天)的系列讲座。该讲座从1826年起坚持至今,仅在二战期间中断了3天,到1998年已举办169届。法拉第本人曾19次登上RI讲演厅的讲台,他的非常著名的系列讲座“蜡烛的化学史”在今天仍为人津津乐道。在法拉第之后,英国的许多著名科学家(包括皇家学会会员)都不惜花费宝贵的时间,光临RI讲演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及大量的图解、实证和实验演示,向少年儿童讲述科学知识。由于讲座办得好,英国广播公司从1966年起开始电视转播。日本等国也开始在本国播出该讲座的电视录像片。圣诞讲座的主讲人还应邀到美国和欧洲的其它国家举办讲座。

美英国家为促进科普讲座而采取的一个有效举措是收集善于做科普讲座的科学家的信息并将之建成数据库,供需用者查询。英国科促会的“讲科学”数据库就已收集了2000多名有经验的科学演讲者的背景材料。美国NASA也在开发本部门的科学讲演者数据库。

研究人员到学校安排研究人员到中小学校开展活动已成为许多国家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首选方式。美欧国家的著名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经常被邀请到中小学校与学生见面,与学生一起畅谈科学问题。一般性的科技人员,特别是研究生则通常被有组织地安排到中小学校,指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活动。

由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工程与物质科学研究委员会各自牵头实施的研究人员驻校计划就取得了较大的规模和效果。这类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每年派大批博士研究生到当地的各所中学驻校若干天,与中学生一起研究解决他们在学

校科学课程学习以及在科学俱乐部、科学集市、科学研讨会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博士生们也向中学生介绍他们的研究工作,很多时候还会带领学生参观他们的大学实验室,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1999年也实施了一项类似计划:派有才能的研究生到中小学校担任科技教师。该计划一经推出,就受到广泛关注。科尔韦尔主任已提议将该计划列入2000年预算。

科学营地科学营地一般安排在暑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夏令营。在暑期,青少年多愿意参加有组织的、集体性的、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活动。科学营地因能为青少年提供集多种科技活动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内容,受到青少年及家长的欢迎。在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除了青少年组织和科普机构为青少年举办科学夏令营外,一些大学及研究机构也开展这种活动。有条件的主办者会在山野郊外专门建立青少年科学营地,而博物馆、大学和研究机构则通常会把营地设在本机构内,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场地及研究与教育资源。营员活动方式又分三种:宿营型(晚上住在营地)、日营型(每天活动结束后即回家)以及混合型(上述两种型式兼而有之)。有些科学营地要向营员收取一定费用,有些营地因得到政府或民间企业等的资助而不向营员收费。

由政府出头搞科学营地,日本即有一例。日本科技厅每年支持研究机构在暑期开展青少年科学营地,参加科学营地的机构包括科技厅、环境厅、农林水产省、通产省、运输省及邮政省的20家研究所及5家半官方机构。大学开展青少年科学夏令营是为了帮助促进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孔科尔迪亚大学合作开展的REACH科学营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开展的女中学生海洋科学夏令营都很成功。科技博物馆办科学营地较为普遍,为的是丰富科技博物馆的活动内容,扩大博物馆的影响。仅美国新墨西哥州自然历史和科学博物馆就举办了多种青少年科学营地活动。该馆在1999年推出的由家长带领孩子参加的家庭科学营地项目据说很受欢迎。

最有名的科学营地要数美国国家青少年科学基金会举办的国家青少年科学营地(NYSC),迄今已有36年的历史。NYSC的宗旨之一是培养富于思想的未来科学界领导人员。因此,它的参加者都是经各州州长指定的专门委员会挑选的(每州只限2个名额)。参加者不仅要学习好,对科技兴趣浓厚,而且要担任过学校或社区组织的领导职务。为期四周的营地活动包括由著名科学家做的科普讲座,在营地各实验

室的动手型研究活动以及富于挑战的户外活动。参加NYSC的学生还能到首都华盛顿,参加为他们举办的参议院午餐会,会上将安排大公司总裁、政府高级官员及科技团体的负责人发表演讲。学生还有机会参加史密森博物研究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航空航天局等著名科技机构。NYSC的另一大特点是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NYSC不仅举办科学讲座,而且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解伦理、风险评估、司法制度等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以培养未来优秀科学家及科学界领导者的多方面的素质。近年对1800名NYSC的参加者的调查表明,87%的调查者认为NYSC是他们高中期间参加过的最好的科学活动,95%的调查者认为NYSC对其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技竞赛及博览会科技竞赛及博览会是激发青少年科技兴趣、支持和鼓励青少年科技创新及创造力的绝好形式。国外的青少年科技竞赛除了传统的科技知识问答赛之外,越来越多地采取了让学生竞争完成科技项目的比赛形式。科技博览会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其研究成果的机会。目前,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科技竞赛及博览会包括:美国的科学人才选拔赛和国际中学生科学工程博览会,欧盟青少年科学家竞赛,全日本儿童学生发明创造展览会,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和俄罗斯的全俄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等。其中以美国的两项赛事影响最大。

美国科学人才选拔赛(STS)和国际中学生科学工程博览会(ISEF)均由美国科学服务社一手发起并管理,得到西屋电器公司等的大力资助。近年来,国际著名计算机芯片商英特尔公司(Intel)取代了西屋公司,成为这两项大赛的领衔赞助商。

STS开始于1942年,是美国历史最长,颇具威望的青少年科技人才选拔和奖学金赛事。每年,科学服务社都要在全美范围内通过研究项目竞赛和学业成绩考察方式选拔40名在科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为他们提供奖学金,送他们上优秀的大学,激励他们从事科技职业。STS获奖者中,已有5人后来获得诺贝尔奖,3人获得数学菲尔兹奖,9人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奖,30多人当选国家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ISEF比 STS开展得略晚几年,它是由科学服务社于1950年创设的美国全国中学生科学博览会发展而来的,重在鼓励学生通过研究取得科学成果和发明。由于是博览会性质,每位参赛学生可有一个小展台,用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内容除了文字说明外,还配有实验模型和样品的展示等。1999年,由40多个国家选拔出的近1200名9-12年级中学生参加了ISEF下设的14个学科类别和一个团体类

别的决赛,竞争由Intel公司提供的200万美元的大学奖学金、暑期见习研究及科学考察名额。由于参赛国多,学科全,因此ISEF被视为全世界高中生的科学“奥林匹克”和“世界杯”。

美国科学服务社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能长期成功运作两项高水平的国内、国际中学生科技大奖赛,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严肃认真的组织管理。无论是STS还是ISEF,都是一项相当繁琐的巨大

工程。拿ISEF来说,每年就有世界各国的300~500万名高中生提交参赛研究项目。为办好ISEF,科学服务社对散布在世界各地的ISEF分会的预赛工作、对主办城市的组织工作都作出明细的要求。例如,科学服务社规定主办城市招募的千余名决赛评委必须拥有博士或同等学位以及8年的相关工作经验,而且必须经竞赛总部的审批和注册,每个参加决赛的项目须经3次以上的评审,等等,都是保证博览会质量的硬性措施。

②企业等的大力支持。像STS和ISEF这样的全国乃至全世界性的大奖赛没

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是办不成的。由于深知这一点,科学服务社从一开始就明智地吸引大企业作为共同发起者。作为对企业巨额赞助的回报,科学服务社把两项赛事的冠名权给了领衔赞助企业。近年的STS和ISEF分别打出了Intel STS和Intel ISEF 的旗帜。除Intel公司外,其它主要赞助商还包括AARP安德鲁基金会、默克研究实验室、松下电器公司和《宇航新闻》杂志。此外,由于意识到一年一度的STS和ISEF 是全美乃至世界优秀高中生的集中亮相,美国很多高校和科学团体也以高额奖学金、暑期见习研究、野外科学考察等吸引获奖者。这些都显著地扩大了赛事的影响和知名度。

③参赛作品水平高。大奖赛只有办出规模,办出水平,才能吸引大企业等的持续支持,而大奖赛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赛学生的作品的完成质量及深度。参加STS和ISEF决赛的学生是从美国及世界其它国家经层层选拔而产生的,其中绝大多数是美国学生。从两项赛事上看,美国高中学生确实表现出很强的科技研究及创新能力。他们自己选择的研究项目大都是当今世界科技的热门研究方向,如实时三维图像的制取、用化学方法控制金属腐蚀、电极用于冰层的探测等。多数项目是学生在大学或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在老师或研究人员的指导下,经过严格意义上的研究过程完成的,并显示出难能可贵的创新性。几乎每届ISEF大奖赛的参赛项目中,

都有约15%被接受申请美国发明专利。

另外,STS和ISEF获奖学生除得到一定的奖学金外,还能享受很多的殊荣,比如能见到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许多著名科学家。ISEF获奖学生中的两人可以赴斯德哥尔摩参加当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STS获奖学生可以在声名显赫的国家科学院展示他们的获奖作品,还能受到总统、副总统及政府科学顾问的接见等等。这些对激励高中学生参赛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科学研究活动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让他们直接参与或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美国从70年代起一直实施“学生-科学家合作伙伴关系”(SSP)计划,其中比较成功的有如森林观察计划,有益环境的全球学习观测计划(GlOBE)和太平洋地区降雨气候实验计划(SPaRCE)等等。澳大利亚科工组织双螺旋科学俱乐部每年也配合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组织全国性的青少年科学调查活动,为研究人员收集数据。这种学生-科学家合作伙伴关系对科学家和学生都有好处。对科学家而言,让散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生收集有关地理环境和物种变迁的数据再合适不过了。学生们也因为能参加真正的研究项目,能与科学家接触和交流而感到新鲜有趣。

较之配合科学家的科学调查更进一步的青少年科学研究活动是组织高中生到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见习研究,这在西方一些国家已成为一项制度化的做法。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中心、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大学建立的科技中心以及能源部的实验室、澳大利亚科工组织等都在开展类似的中学生见习研究计划。这种活动为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提供了在真实的研究场所进行动手研究并实地了解科学研究职业的机会。

除了有组织的高中生见习研究之外,美国的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通常还接纳高中生个人申请者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他们那里进行实验研究。参加美国科学人才选拔赛和国际科学工程博览会的众多高中学生中,很多人就是借助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实验室完成其参赛研究课题的。有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不仅为高中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有的还派研究生等研究人员专门指导他们的实验。虽然多数大学和研究机构会向来做研究实验的高中生收取一定的费用,但对有科学研究想法和兴趣的高中生来说,社会毕竟为他们打开了早日实现其研究抱负的大门。这些高中生因此有机会与科学家交流,有机会利用先进的研究设备做实验,做研究论文,这是高中

阶段的学校学习所不能提供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美国的科学人才培养并非始自大学和研究生,而是在中学时期就开始了。

二、国外青少年科普工作的特点及趋势

世界范围的青少年科普事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青少年科普工作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向。就目前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科普工作日益追求趣味性和多样性

青少年科普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青少年科普工作必须将趣味性作为第一要义。与学校的科学课程学习不同,科普是自愿、自主性学习,因此只有有趣,才能吸引广大的青少年参与进来。另外,国外的青少年科普工作大都以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为目的,这也决定了它们的科普工作必须注重趣味性。

除趣味性之外,美英等国家还非常注重青少年科普工作在形式、做法及内容上的多样性。因为在他们看来,不同的青少年会偏爱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些人喜欢听,有些人喜欢看,有些人喜欢读,有些人喜欢动手做。另外,多样性能保证青少年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和方面了解科学、接触科学、探究科学,有助于增强科普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新鲜感。

西方国家青少年科普工作开展得好,正是得益于他们在追求趣味性和多样性上的不懈努力。这种努力的成功又有赖于三方面的条件。一是政府的提倡和支持,比如美国等国家的政府在资助科普项目时,要求项目机构必须在科普形式、做法上有创新,必须敢于实验,敢于尝试新的手段,如此才能获得政府的资助。二是科普项目机构本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比较强,善于开发新奇的形式和做法。三是参与科普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多种多样,具有科普多样性的社会组织基础。

实践证明,在各种科普方式中,动手型科普展览和娱乐性电视科普节目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兴趣,但这两种方式,特别是电视节目需要的资金投入也最大。此外,科普如能结合重大科技事件,能利用名人效应,能贴近生活、寓教于乐、富于挑战性,对青少年提高科技兴趣也是非常有效的。

2.重视家长、保姆、教师对青少年儿童的科学引导作用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之初都像一个科学家,每个儿童都具有科学家(对世界及事物)的惊奇感和敬畏之情。”保持儿童的这种惊奇感是教师、家长及其它与儿童关系密切的人的重要责任。很多科学家都声称,他们最初对科学萌发兴趣,他们的父母和教师起到了很大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作用。

家长和保姆是儿童的第一教师。在国外,对儿童及早开始科学启蒙教育正成为一种时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发挥家长、保姆等与儿童接触紧密的成年人的作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就资助了不少这样的项目,如“母鹅问为什么”、“科学保姆”和“玩一把科学”等。另外,国外科技博物馆针对周末家长陪孩子到博物馆参观多的特点,很注重举办一些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的动手型展览活动。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通常是老师。发达国家的政府近年来非常重视科技博物馆、研究机构和大学在培训中小学教师方面的作用。因为在他们看来,科学家要搞研究,能直接接触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毕竟同老师的接触最多,受其影响最大。同时,科学博物馆、研究机构等通过培训一名善于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老师所能达到的潜在青少年学生数量会可观得多。通常情况下,科技博物馆为教师举办研讨培训班,帮助他们掌握基于探究的科学教学技能。研究机构和大学实验室为教师提供研究实验培训,甚至让教师参加一些见习研究。通过这种培训及活动,教师们会把学到的科学探究活动带到课堂,会了解教材中的基础科学概念与实际研究间的联系,并把对这种联系的认识传递给学生。这些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是非常有意义的。

3.强调科普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

发达国家近年来在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同时,特别倡导科普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他们认为,科普与学校教育是互为加强的关系。科普与学校教育融合,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低,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以及教科书存在的局限性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实施的非非规科学教育计划就非常强调科普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联系。该计划对科普项目机构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要使科普项目的有关设计方案和材料能被中小学教师所利用。为

此,它鼓励科普项目机构聘请中小学教师参与项目工作,如担任项目顾问小组的成员、参加项目开发与评估小组、编写科普项目的学校外伸材料等。由于NSF的支持和推动,很多科普项目都开发了面向中小学校的外伸科普材料和活动,大大丰富了学校的科学教育。例如,“神奇的学校汽车”和“阅读彩虹”电视系列片的录像带和配带教材已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英国研究委员会近年来通过鼓励科学家、研究人员到中小学校开展活动,来支持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它们开展的研究人员驻校计划,每年派大批的博士研究生到中小学校与学生和教师一起开展科技活动。法国高教研究部每年也拿出大笔资金支持中小学校的教师为学生开展科普教育。澳大利亚科学院则通过为中小学校编写科学教材的方式促进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该科学院从1995年起实施的面向小学的“初级探索”科学计划向各小学提供了7种教学用书,5种学生用书,并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教师用书包括轻松学习的课程大纲、课堂讨论题、课程评注、背景科学知识等内容。学生用书则为学生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及有关的技术读物。科学探究活动都是动手型的,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大多数的活动只需要简单的工具,如鸡蛋包装盒、麦秆、弹子、气球等。该计划的特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共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联系起来,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习效果会有不同凡响的作用。比如,天文课老师让学生背记太阳系9大行星的排序及相互间的距离,相信大多数的学生是背不好的,即使费力背下来,过不了多久肯定也会忘掉,学生也会感到这种学习没有意思。美国天文学会开展的天文学普及(ASTRO)项目中,一位研究人员到当地一所小学,帮助该校的5年级教师解决了这一教学问题。这位研究人员协助教师为学生开展了一次生动形象的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活动。他们让学生在学校操场的一根柱子上绑上一只篮球,表示太阳。然后,让学生们依照已换算好的模型比例尺寸依次确定各行星的位置。比如,在确定了火星的位置并悬挂一个标志物之后,老师问学生下一步到哪里。学生们回答说,“是木星”。老师又问:“到木星有多远?”,学生们回答说,88米(实际距离是34200英里)。然后,学生们从火星的位置出发,沿人行道数着步子走下来,确立木星的位置。如此做完最后一颗行星。这样,一个近似完美的太阳系模型就做出来了。经过这样的活动,这些学生对茫茫外空的巨大空间有了形象的了解,由此学到的知识也容易

记住,甚至终生不忘。

4.青少年科普呈现细分和多元化

对国外青少年科普工作的研究发现,他们的青少年科普并非完全是整体划一的,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科普活动都是面向全体青少年的。事实上,在青少年这一大目标群体中,不同性别、年龄、背景的青少年在科技兴趣和能力上会表现出不同的次群体特征。比如,与男孩相比,女孩普遍对科技缺乏兴趣。因此,要使整个国家的青少年科普工作获得最优表现,就必须在开展面向广大青少年的科普的同时,根据不同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和需要,开展一些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科普活动,做到一般与具体的有机结合。

发达国家面向女性青少年的科普活动是很多的,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女性从事科技职业,扭转科技人员比重过小的局面。英国政府科技办公室专门设立了“向妇女宣传科学、工程与技术”科普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也把支持面向女性、突出女性的科普项目作为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些国家的科技博物馆举办的周末馆营活动也多半是为女孩安排的。又如,荷兰为解决女性在技术行业就业少的问题,在80年代成立了一些面向女性青少年的俱乐部,俱乐部的督导员全是妇女。10年来,这种技术俱乐部迅速发展壮大,分布于全国200个城镇,现有6000名成员,1000名督导员。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以洛杉矶为例,估计到2040年,洛杉矶市民中,69%将是拉美裔人口,加州也将成为拉美裔人口占大多数的州。倘若少数民族青少年得不到充分的科学教育,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将受到损害。由于深知这一点,美国政府在开展青少年科普工作时,也特别把少数民族青少年作为一个重要的科普对象。

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及在科技活动方面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的。专家认为,3-8岁是儿童认知及推理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最容易对科技萌发兴趣,因此,青少年科普应从娃娃抓起。与此同时,国外近年来特别注重对小学三年级至初中年级学生(9-14岁)的科普教育。因为根据研究,很多学生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对科学失去兴趣的,而在初中,学生是否选修科学课程,基本上决定了其今后的职业取向以及成年后对科技的态度。另外,国外科普工作者还有一种认识,

就是让青少年对已失去兴趣的事物重新发生兴趣,比想方设法保持其兴趣不衰减要困难得多。因此,美国等国家对面向小学三年级至初中段学生的科普抓得是相当紧的。及至高中,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已基本成形,一些有科技才能和抱负的学生已显示出从事科技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各国一般会专门为高中生安排见习研究、科技研究项目竞赛之类的活动,借此发现和培养未来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

再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国外青少年科普工作在坚持培养未来科学家、工程师的使命的同时,越来越强调要提高全体青少年的科技素养。因为在他们看来,将来能真正从事科技职业的人毕竟占少数,绝大多数的人是要从事其它类型的工作。随着科技对人类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日益渗透,政府决策者、企业家及广大劳动者越来越需要具备科技素养。另外,对所有的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提高他们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即使他们将来不从事科技工作,也会对科技持积极的态度,对科学事业怀有敬慕之心,这一点对科技事业本身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5.信息技术在科普中的运用

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及学习方式。世界主要国家无不紧跟这场信息技术革命的步伐,他们不仅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开始把信息技术引入中小学校和博物馆等教育设施,促进教育领域的信息化。

目前,国外的很多科技博物馆及其它兼事科普活动的机构都在网上建立了内容丰富的科普站点,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学生都可以通过因特网来参与和了解它们的科教活动和内容。例如,美国科促会配合《动态城超级乘务员》广播科普节目,在其网站上建立了“动态城”网址,每月推出一个科学疑案故事,让孩子们破案。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结合其航空航天任务,更是开展了许多在线交互性科普项目,如正在进行中的“空间科学家在线”、“航天小组在线”、“航空设计小组在线”、“NASA的女性科学家”等等。这类项目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学生们可通过因特网上的聊天和视听节目,与NASA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在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探讨问题,了解NASA的工作,还可通过电子函件向NASA 专家请教,在专为他们开辟的观点发表区阐述自己的看法。此外,NASA还开办了

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2110635.html,网址,通过让青少年们自己设计飞行器并在虚拟风洞测试飞行器,帮助他们掌握航空工程及相关的数学知识。

信息技术引入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科普教育也会产生间接的积极作用。这是因为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会逐步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将日益淡化,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也将更多地自主学习。在此情形下,政府研究机构、科技团体、大学等开发的各种科普教育资源会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方便地进入学校,为学生所学习和利用。同时,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也会更加科普化。科普与学校科学教育将更加融合。

这里我们举几个例子。美国能源部为把计算科学纳入中学科学教育,实施了一项称为“超级计算探索”的计划。该计划支持开发了许多计算科学学习资源。例如它支持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数学家设计制作的一本在线数学书,为中学生提供一系列小组数学学习项目,比如让若干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登录因特网,利用计算机分析不同式样的高尔夫球棒、风速等对高尔夫球飞行效果的影响。该虚拟教科书被新墨西哥州的28所中学采用。虽然这种学习发生在学校,但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却是科普性的。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实施的信息技术系统计划也资助了很多旨在帮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研究的项目。电脑游戏、校际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科学类软件、交互性科学网址和机器人学均在该计划资助范围之列。美国的很多著名大学参加了该计划,并已取得了众多成果。

例如,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Kafai教授负责的电脑游戏设计项目教小学4年级学生学习如何实现游戏的交互性,如何处理游戏中的对错答案以及编程等技能,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构想和开发一个电脑游戏。

华盛顿大学为帮助中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专门开发了一系列虚拟现实演示项目,用于课堂教学。它还帮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虚拟生态环境等虚拟现实作品。虚拟现实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比如,在虚拟现实中学习化学,分子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符号数字,而是一幅展现原子核、质子、电子相互作用的栩栩如生的图像。而由学生自己设计虚拟现实作品,会拓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过程,变学生的纯线性思维为多维立体思维。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为中小学生开发了“计算构造工具包”,学生们利用

其中的工具制作和设计自己的机器人“人物”。学生们在进行这一活动时,学会了属于高级工程技术的反馈和控制的概念。该实验室还开发了一种“可编程的程序块”(含计算机芯片的LEGO程序块),以帮助孩子们制作科学研究仪器。有两位分别为10岁和11岁和女学生,为研究鸟的进食习惯而制作的一台鸟喂食器就利用了上述可编程的程序块以及传感器和摄像机装置。当鸟落在喂食器上时,传感器就会把信号传给程序块,再由程序块压下摄像机的快门,摄取鸟的进食图像。这两位女孩下一步还想研究是否不同的种子会吸引不同鸟的问题。

利用校际计算机网络也会为学生创造别开生面的科学学习机会。马里兰6所中学的高中生利用校际计算机网络开展了一个地震合作研究项目,每所学校充当一个独立的地震站,学生们通过研究找出远方地震震中的位置。这种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工作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书本学习做不到的。

三、国外青少年科普工作对我们的启示

科普教育作为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在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拓

展青少年科学视野,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独特且巨大的,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然而在我国,青少年科普却一直面临发展难的困境,主要障碍有三点:

障碍一,我国应试教育对科普形成的抵触和排斥。科普在西方国家受到青少年的欢迎,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科普与学校教育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并行不悖的。这些国家的中小学生在校课程少,课业轻,考试压力小,有时间有精力去参加科普等社会活动。家长和老师出于丰富学生科技经历及视野的需要,大都会积极鼓励甚至陪同学生一起参加这样的活动。丰富学校科学教学的科普资源和活动也容易引入学校。而在我国,学校长期实行的是应试教育体制,中小学生背负着比国外学生远远沉重得多的课业学习及考试压力,不可能经常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绝大多数的学校教师和家长更是视科普为“异类”,对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淡而处之,甚至持反对态度。没有广大青少年的积极参与,我国青少年科普工作自然是搞不起来的。改变这一大状况,只有加快推行素质教育。而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体制转变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及可借鉴经验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西欧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环保产业发展也居世界前列。中国作为一个承载着环保重任的发展中大国很需要学习借鉴发展环保方面的经验。下面以英国、德国和瑞典为例谈谈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德国 德国是世界环境保护搞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德国是世界上对环境污染治理最早且成绩显著的国家,今天的德国,是世界上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空气清新,河水清澈,森林茂盛,草地青青,到处生机勃勃。在环保技术领域也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这充分体现在水与空气污染的控制,例如在1990至1994年之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5%,这在欧洲是最佳成效,其减少原因部分是在工业生产中消除燃烧褐煤,更重要的是将燃煤电站改为燃烧天然气,这使日常生活与商业活动中的排放 量大为减少的同时二氧化硫的污染水平亦同步下降。水污染的控制也取得重大进展,例如在易北河中汞污染量减少了80%。德国也是世界上固体废弃物焚烧技术的领先者,2000年这方面市场约有70亿马克,专家们指出直接焚烧技术,与生产过程诸如流化床,和高温分解(废物干馏)成为更有利于环保的技术,其市场前景 被专家看好。 德国环保成功经验: (1)用法律确定环保的目标和标准 德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着手进行环境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一整套环境保护系统,把环境保护法规进一步扩大到经济和生活各领域。 20世纪70年代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1994年把环保责任写入基本大法。目前德国大约有8000部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欧盟还有400个法规,政府部门约有50万人在管理环保法律法规,德国是一个法治国家,环保法律很完善,对环保的投入也很大,经过长期努力德国环保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德国无铅汽油使用率几乎达100%,而且欧盟范围内汽车都要安装一个三通调节催化器,使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对空气污染日益减少,氮氧化物降低50%,虽然汽车从1970年的1500万辆增长到1995年的4000万辆,但污染水平并未提高。 (2)国家利用各种方式宣传环保,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德国有一个由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学校组成的庞大环保教育网络,它们向民众做环保知识介绍,向企业推广环保技术,向社会宣传新的环保立法,联邦环境部对全国环保意识建设进行总协调,德国正在实行“国家环保行动计划”,目的使全 国与环保意识建设相关的机构形成更紧密网络以在全社会更好地推广可持续发 展意识的教育。德国民间环保组织在建设环保意识方面十分活跃,德国有“联邦自然保护协会”、“青年环保联合会”等800多个全国和地方性的环保组织或环保信息中心,它们向民众免费提供讲座和环保知识小手册,并深入民众中宣传环保,在节假日的街头常能看到不同环保组织的志愿人员搭起的临时宣传摊,向行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借鉴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借鉴 世界上一些占领导地位的城市包括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悉尼等都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下面将这些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对如何适应人口的变化、加速经济增长、促进环境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做出归纳总结。它们规划过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有很多是值得我国大城市规划学习的,因此,在文章的最后论述了这些方法和经验对我国大城市的规划建设的借鉴意义。 伦敦人口现在是740多万,预计在2016年达到810万,国际移民不仅使得伦敦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而且也使得人口的年龄结构、种族结构、家庭结构等变化也非常大。纽约的人口在2000年3月大约是它历史上的最高记录800万,比1990年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增长了9.4%。纽约的人种结构差异和种族差异对比整个美国的平均水平还大些,如人种结构混血人占27%、黑种人占25%,非混血的白种人仅占35%,这个指标低于整个美国平均水平69%,虽然亚洲人和其它非混血人现在所占的比例小但因为移民原因而增长很快。东京的人口预计在2010年(大约1226万)和2015年(大约1220万)达到顶峰之后会逐步下降,然而预计在2010年以后家庭数因为家庭变小而将会持平;到2015年65岁或以上的老年人口将陡增到283万,这个数目将是1995年的2倍,达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新加坡自从独立来人口增加了一半,2000年人口总数达到400万,然而非正式定居的居民人数增长最快,从1990年的31.1万人增长到2000年的75.4万人。悉尼的人口总数预计在2011年至2016年某个时间会增长到450万,比1998年增长12.5%,同时平均每户大小也从1971年的3.1人降至1996年的2.7人,另外城市的中心城区的衰退仍然是悉尼的一个主要问题,中心城区人口的减少,而郊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增长,在1996年占到45%。 伦敦经济增长较快,该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金融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为主,商业和金融服务部门和其它一些如高科技支撑的产业创造的就业占到全市三分之一,并且生产出40%的伦敦财富,这种高速增长趋势既使得伦敦中心区的办公闲置率几乎减半,同样也因为房租价格的上升导致商业成本的上升;零售业是伦敦的第二大部门,然而在80年代和90年代,地区商业中心、超市和零售仓库的发展是大量依靠城市的大规模交通发展起来的,导致了城市污染达到不可接受的地步,而且一些伦敦普通被市民排除在这些部门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和设施便利之外;旅游业也是伦敦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部门,英国最高级别的艺术品和文化产品的出口市场和许多商店和饭店都集中在此,伦敦有英国最集中的旅馆,但70%的旅馆床位都集中在伦敦的三个中心区,使中心区超负荷发展。纽约继续发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讲课教案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李建波 №.1: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发展的内因(根本原因);事物发展的外因(重要条件) ※人的发展亦是如此,我们应明确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 ※关于学前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 狭义: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第3页注:学前教育对象的年龄界定 1. 古代至19C初:母育教育(母亲就是教师) 2. 19C初至20C50年代:学前公共教育(3岁—入学前) 3. 20世纪50年代至今:(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反映。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发展幼儿教育。许多国家都把对幼儿教育的投资看作是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投资,并根据这种观点来制定社会和教育政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保护儿童权利的运动,已经不只是保护儿童本身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保护国家和民族。《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文件也对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加以清晰的说明并提出保护的要求。其中对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游戏的权利、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权利等的强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的确认。 正是在这些新的共识与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改革力度,使学前教育取得了长促进步。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学前教育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幼儿园,而且需要国家政府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以及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不仅是观念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尽管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为别的,为了儿童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积极进行改革。№.2:当前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 推进建筑安全管理创新

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推进建筑安全管理创新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是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在国内外已成为衡量建筑行业乃至 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对建筑安全管理进行深入研究,从法制、经济、文化、组织、技术等方面寻求降低事故发生、减少事故损失的途径,使建筑安全管理至今仍呈现较高 水平。具体有五大共性特点: 其一,法律法规监管严。以美英为例,两国都没有独立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政府均以法制作为主要的监管 手段,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建筑市场。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的体系,是国家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一部分,政 府把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作为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以职业安全健康标准为基础与核心,发挥法律的主 体作用和标准、条例的法规作用,为建筑业提供良好的安全管理法律环境。 其二,行业自律水平高。德国建筑业有8个非盈利性行业协会,职责是拟定行业发展规划、制定行业标准、 开展工伤保险和科研教育、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对安全专业人员资格认可、进行事故处理等。该国《劳动保护法》第7条规定:“企业必须加入所从事业务的行业协会,并缴纳工伤保险金。”由此可见,承包商的市场准入是通过行业协会认可,行业协会通过对安全事故频繁的企业提高工伤保险金或进行高额罚款的自律行为,使 这些企业无力继续经营,破产后自动被市场淘汰。 其三,各方主体责任明。1970年,美国颁布《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其中第5节“责任”的第1条规定:“雇主必须为每个雇员提供没有对雇员造成或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生理伤害危险的工作和工作场所,同时遵守职业 安全卫生标准。”根据该法律规定,业主和总承包商都有责任承担安全风险,因此,为避免日后的法律纠纷, 业主在工程项目招标时,将承包商良好的安全施工记录作为取得投标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工程施工阶段,业主也积极参与承包商的安全管理。1998年10月,德国劳动局颁布的《建筑工地劳动保护条例》规定:“业 主必须负责工地所有人员的安全与健康,采取符合法律规定的各项安全措施。”由此可见,建筑师不仅对工程 质量负责,还要对涉及安全的重要施工方案负责。业主委托协调员筹划建筑项目的安全措施,参与项目的总 体规划和设计,协调施工过程的安全事宜。 其四,安全保险制度新。美国法律规定,业主和承包商的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办理强制性保险,否则将无 法从事相关的业务活动。承包商交纳安全保费的金额与安全施工的业绩挂钩。业绩和信誉良好,则保费低廉,施工利润较高,反之,保费高可能导致施工成本亏损,甚至会出现保险公司拒保,最终失去主体施工资格。

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

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提高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 由于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和近代中国的风云乱世,直接导致我国道路状况明显滞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再加上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等客观因素,道路交通水平参差不齐,股肱交错,长期无法得到根本改善。 而道路交通所衍生出来的交通安全,既考验一个政府的治理能力,又体现了该国国民的整体素养,因此,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道路交通及安全问题。尤其随着“摸着石头过河”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所面临的道路交通及安全形势日益严峻:道路参与者的道路安全意识较为淡薄,道路和车辆的规格、利用及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等等。据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道路交通伤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在10万左右,受伤人数4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高居世界第一,占全国生产安全死亡人数的80%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成千上万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灾难。种种的一切都要求我国亟待寻求突破,谋求创新以提高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处理好关乎国计民生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不可否认,我们的前辈在道路交通整治方面确实有摸索和探求,对于这些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学习。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客观、批判地意识到与具备先进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的世界强国之间的差距,对他们的管理经验和知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很大程度就是对国外先进经验的不断摸索和总结。 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路参与者的道路安全意识较为淡薄造成的。无论是机动车、非机动车司机,还是过往行人,其中大部分人在道路上活动时常常犯了麻痹大意的忌讳,甚至带着侥幸心理。所以观念的改变和素养的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因此,必须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首先基于此层面,美国的经验就完全可以借鉴。美国也是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偏向行人,其重点完全置放于责任认定方面上。美国大多数的州奉行“谁责任大谁就多负责“的原则,即便行人被撞也有可能要自食其果,因为他违反交通规定。同时美国通过改善道路状况、强制实施车辆保险配套政策、严惩醉酒驾车等措施来保障行人权益和交通安全。美国法律规定车辆必须购买保险,无保险的汽车不许上路。 其次,道路交通科学管理对道路交通参与人的意义并非简单的确认责任和处罚,还有通过宣传教育以从根本上达到提高道路交通参与人素养的目的,最终杜绝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在日本,除了遵守硬性交通法规外。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使驾驶员形成了整体默契。在避免争抢的同时也确保了车流顺畅。日本人开车以让为主偶尔有车辆插队其他车大都会让行因为人们知道若非紧急情况不会有人插队。而在“汽车王国”德国,交通安全教育从小就被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当中,培养儿童的交通安全意识是德国整个交通安全教育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据了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职业教育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 职业教育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中国职业教育 一、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高度重视。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其显着的特点之一,就是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具有崇高的地位并拥有战略之重要性。 2.立法保障。重视职业教育落实在行动中,职业教育顺利健康的发展离不开立法保障,依法治教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又一重要特点。德国职业教育的各方面均有详尽的法令规定,这些法令使职业教育办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发展、违法必究,法规健全为职业教育的良性、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资金支持。资金支持既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具体体现。比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约占职业教育总经费的50%;新西兰政府的投入则高达70%。 4.产学结合。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所采取的各种办学方式,其共同特点就是“产学合作”。无论合作的方式是“紧密”,还是“松散”,都是一种合作。比如德国的“双元制”,“双元制培训体系”将学校和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职业教育体系与就业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灵活、高效、实用的优势展现无疑。产、学、研相结合体现了国家、私人经济、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它不仅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还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并造福于社会。可以说,德国产品的精良、日本产品的精细、美国产品的大气等,职业教育发达、劳动力素质高是其品质保证。 5.完善的教育体系和灵活的办学机制。教育层次的多级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培训专业的多种化、培训渠道的多元化、培训时间的灵活化、培训对象的广泛化等,使得职业教育获得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为了适应新世纪教育终身化的需求,教育机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发展职业教育除了思想重视、立法保障、资金支持和机制保证外,归根结底还要落实到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没有一只过硬的教师队伍,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日本在职业教育初期,为了解决师资缺乏这一瓶颈问题,一方面采取了聘请洋人执教的临时性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则向海外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同时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育自己的合格教师。通过立法、资金、薪酬等倾斜政策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建立了一只数量庞大、质量极高的教师队伍,从而为日本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人力保证。培养并拥有大批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职业教育是先进生产力的铸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体现和承载是劳动者,劳动者的培养和培训依赖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职业教育不仅授业,也需传道);职业教育的普及及终身性更是惠及广大的劳动者。不仅如此,职业教育还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经济的发展有赖于职业教育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而由于我国劳动力素质不高,使得我国产品的合格率仅及其

借鉴国外经验提高纳税服务质量

借鉴国外经验提高纳税服务质量

————————————————————————————————作者:————————————————————————————————日期:

借鉴国外经验提高纳税服务质量 内容提要:纳税服务是现代税务管理工作的基础,近些年来新公共管理理论给税务系统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在税收管理实践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及美国纳税服务绩效评估实践的介绍,重点阐述了改进我国纳税服务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纳税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绩效评估对策 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后,全国税务系统本着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努力为纳税人、为社会、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逐步由“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不断努 力优化纳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为纳税人全力营造公平公开、方便高效的纳税环境,充分发挥税收的服务职能,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引导了纳税遵从,优化了税收秩序。但是,纳税服务实践还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缺乏规范性和有效的制度保证,纳税服务总体水平较低。 一、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的必要性 (一)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是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税务人员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把自觉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牢固地树立起来,还没有从“重执法、轻服务”的税收观念中转变过来。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有利于提高征收效率,降低征纳双方的成本,有利于提高纳税遵从度,在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二)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对税务机关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优化纳税服务、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纳税服务已经不仅仅是职业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而是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纳税人作为权利、义务的统一体,法律意识特别是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不仅自觉履行义务,而且要求享受权利,对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质量的特征。许多地方强调服务往往局限于形式和口头上,追求服务设施的规模而忽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服务方式陈旧、内容单一和缺乏新意。税务部门应高度重视并有效满足纳税人的合理,合法需求,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是国际税收管理模式发展的客观趋势 近年来,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已是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税收管理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这个趋势与7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分不开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之一是,强调公共服务中顾客导向的观念,建立顾客导向型政府,以公民为顾客,并强调顾客的价值,政府为服务组织,向公民提供最佳服务。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给西方乃至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传统的官僚模式向以市场与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变。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及美国纳税服务绩效评估实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经济上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公共行政管理改革运动。这场主张运用市场机制和借鉴私营部门管理经验提升政府绩效的改革运动,被理论界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出政府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企业家政府”,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由此

国外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其启示

精心整理 国外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其启示 作者:梁燕颜 来源:《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作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他们入小学的负担。本文就五国在幼小衔接上所做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作简单的介绍,以供我们在幼小衔接的实践和研究中参考。 前苏联为保证幼儿教育向初等教育的顺利过渡,搞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进行了长期广泛的实验和理论探讨。前苏联心理学家认为,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而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儿童入学准备的根本问题不是知识 26个州,日内瓦的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儿童从5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入幼儿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从幼儿学校的课程来看,尽管幼儿学校属于小学阶段,但课程的内容、要求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仍然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逐步向小学过渡。另外,英国也充分重视托儿所与幼儿学校间的衔接。在伦敦,当前较普遍的作法是将保育学校与幼儿学校合并在一起,这种做法避免了两类机构在环境与社会交往范围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在学校及教室环境的设计上也体现出显着的连续性。英国和瑞士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都十分重视物质环境的布置与安排,力求让儿童在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幼儿活动室内的科学角、美工角等同样可以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室里出现,这样就能减少幼儿进入小学班级里产生的陌生感。当然,活动角的材料在内容、性质上已有所变化,进入小学后,材料逐渐向实物符号、词语方面转变,部分活动角的内容转变为墙壁上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解决国内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的思考张龙安

《经济师》2013年第2期 摘要:当前,土地出让收入已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土地财政带来的问题和风险突出。文章对国内外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就如何解决地方财政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外地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重要特点探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11-02 一、国外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渠道 国外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构成主要为税收、转移支付、各类收费。不同国家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上述构成中比重不同。 1.税收收入。以财产为主要税种。美国、加拿大地方政府形成了以财产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税收管理权限较为独立,年度内依据对土地和建筑物的价格确定税率征收财产税。财产税是美、加两国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的税收来源。以财产税为主的税收收入约占地方政府全部收入的40%。英国实行严格的分税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享有各自的税种,没有政府间共享的税种。财产税是地方政府唯一的税收收入,即对不动产所征收的税收,包括对居民房产征收的市政税和对经营工商业活动者征收的营业房产税。 实施多税种征税。日本地方税收收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约占地方政府收入的30% ̄40%,主要是对土地、房屋和折旧资产等能够带来收益的客体征税。地方政府可征税种较多,属于都府道县的税收有都府道县居民所得税、不动产税等;属于市町村的税收有市町村居民所得税、固定资产税、公共设施税等。在政府收支不平衡或建设所需时经地方议会批准可开征法定外普通税。 实行税收分成共享。德国地方政府的税收来源主要为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税收共享,税收管理权限受到上级政府的严格控制。德国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约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5%,地方税种主要包括土地税、工商业税,分享联邦政府15%的所得税和部分增值税。近年来,地方工商业税所占比重下降,税收收入更 多的来自联邦政府的税收分享。 2.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制度是发达国 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 国财政体制的公平性和运行效率,是完 善政府间责任划分和收支分配的重要内 容。如德国制定了《财政平衡法》,在分税 制方法基础上,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财政 应采取纵向平衡和横向平衡两种方法对 财政收入进行再次分配,包括联邦对州 和各州之间两个方面。受地方收入和所 担负的公共支出不同,各国地方政府转 移支付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同,如美 国30%,加拿大40%,英国能够达到50%。 在补助条件上,分为无限制性条件的一 般补助和有限制条件的特殊目的补助, 如指定用于教育、城市发展、交通等。在 支付形式上有专项拨款,一般性补助、税 收返还等。 3.其他非税收入。包括政府经营的各 种公共事业收入和财产收入、管理费及罚 没收入等。主要是那些自愿使用地方政府 提供的公共物品而受益的公众所支付的 费用,供电费、水费、下水道使用费、道路 桥梁收费、公园门票、运动设施使用费等。 如,1965年加拿大的使用费收入仅占地 方政府收入的6.5%,至2000年增长到 21.3%.。另外各国地方政府也通过向银行 借贷或发行地方债券来平衡财政收支。 二、国外地方财政支出的重要特点 1.以公共服务支出为主。国外地方政 府的支出范围与结构体现了财政资金偏 重于向公共福利和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如法国的地方社会公共支出占全部财政 支出的75%左右,包括住房和社区服务、 教育、文化、社会治安等,而经济活动支 出和一般公务支出较少,分别占全部地 方财政支出的15%左右。美国地方政府 的支出范围主要包括道路和交通、公共 事业、治安、消防、教育、家庭和社区服 务,一般行政经费等,加拿大地方政府的 教育支出占比大,为40%,其次是交通和 地方服务支出。 2.地方财政支出以地方政府的事权 进行明确。通过发达国家财政支付机制 来看,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或需要全国 统一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由中央财政支 付,如社会保障、医疗与健康、公共福利 等,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和道路、桥梁等 区域公共产品和服务,则由较低层次的 政府提供。如美国财政实行联邦财政、州 财政和地方财政三级管理体制。在事权 划分方面各级政府相对独立地行使职 权,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重大的事 务集中在联邦政府,而区域性和地方性 极强的事务则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承 担。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照支出与政 府职责的关系进行支出分配,美国联邦 政府的财政支出由国防开支、人力资源 经费、物力资源开支、净利息和其他支出 等组成;州政府的财政支出包括公路建 设、基础教育、公共福利项目、医疗和保 健开支、收入保险、警察、消防、煤气及水 电供应等;地方政府的支出范围主要包 括道路和交通、公共事业、治安、消防、教 育、家庭和社区服务等。对存在交叉的支 出项目,则由各级政府按比例承担。 三、几点启示 1.以职能定收支,改变地方政府职 能。通过发达国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构 成来看,政府的职能决定支出,支出的范 围决定了收入的来源。地方政府要履行 公共服务职能,受益范围只局限于特定 地区的由地方收入来支出,而所提供的 具有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则由中央转移 来支持。从国内情况看,地方政府在履行 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也在主导地方经济 发展,进行大规模投资。因此要解决土地 财政问题,必须突出公共服务职能,彻底 扭转地方政府“卖地”、“举债谋发展”的 思路。 2.建立合理的财政来源配比、选择合 适的税收体系。完全依赖由上级政府转 移支付的地方政府独立性很低,但地方 财政完全由地方税收构成也会产生许多 问题,会造成不同地区之间无法协调,形 成不同的地方利益。因此,建立合理的财 政来源配比、选择合适的税收体系是保 障地方财政顺利平衡运行的关键。中央 政府除在事权职责划分上做好对地方的 转移支付,也要在横向上做好各地区之 间的财政收入调节,保证各地区财政收 入大致平衡。 3.以财产税方式增(下转第214页)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解决国内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的思考 ●张龙安 ●金融研究 211 ——

国内外经验借鉴

国内外经验借鉴 国外经验浅谈 1我们国家的蔬菜直销还属于试行阶段,在此,我认为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来规范农产品市场行为,制定法律法规。 目前中国农产品市场管理法<<批发市场管理办法>>于1994年12月颁布,但仍然不能有效全面协调和规范各种市场行为,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保证蔬菜流通渠道的畅通,这样才可让市民吃上新鲜蔬菜。2管理的专业化和市场化 欧美国家的蔬菜配送特点是蔬菜品种单一且大量,我们企业不妨将每种蔬菜以规定专职的人员来配送。 3蔬菜配送渠道的一体化以及尖端化 其实日本蔬菜配送是复杂的,带来产品流通的高成本是我们要吸取的教训,而美国蔬菜配送的直接化则是对我们有益的启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国,因为中国农业既有与美国类似便于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条件,也具有日本人口众多的特点,在蔬菜营销渠道选择上,还要根据国情慎重选择。 4.北美模式 北美模式的直销体系很发达,农产品销售均以直销为主。如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点是,粮食类期货市场发达。其农产品流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产地市场集中;②销地批发市场分布在大城市;③流通渠道短、环节少、效率高;④服务机构齐全;⑤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并举,市场交易以对手交易为主。 5.欧美发达国家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 托盘、货架、装卸机具、条形码等,不断改进物流技术,以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重点应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全国统一的相关农产品质量标准,包括: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安全食用指标、鲜度指标等,并对产地进行大气环境测试、土壤成分测试、水资源测试,控制农药使用,以加速农产品流通。 国内经验剖析 1.乌鲁木齐:“社区蔬菜直销店在摸索中完善,2011年力争覆盖每个社区” 首府便民蔬菜直销店刚刚起步,没有经验可借鉴,经营方式、运作模式等都是在摸索中逐渐形成,并在不断完善。 以天山区为例,在最初的试验阶段,店名并不叫“社区蔬菜副食品便民直销店”。 “最初我们称之为社区便民综合服务站,综合服务站有三个功能,一是销售平价的蔬菜和副食品,二是接受社区居民咨询,三是提供社区志愿者服务。”天山区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说,去年天山区首批营业的4家店,就是按照综合服务站的功能建立的。 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保供应、稳物价、惠民生”六项措施实施后,天山区新建了51家社区蔬菜副食品便民直销店,大部分直销店只保留了销售平价蔬菜和副食品的功能,没有兼顾其他功能。 水磨沟区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说,就目前社区蔬菜副食品便民直销店的运营情况和居民实际需求来看,今后将减少日用品的销售。“因为日用品不能保证实现低价销售,因此直销店的销售重点还是蔬菜、粮油、副食品,以吃的为主。 高新区(新市区)计划今年共建成96家标准化社区蔬菜副食品便民直销店。高新区(新市区)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说,蔬菜便民直销店在半年多的运行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菜价不统一、经营不合理等,管理部门已经进行了约束和处罚。 以前已经出现过的问题,新建的蔬菜便民直销店肯定会避免,但也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唯有不断解决,才能推动这项惠民政策的贯彻和实施。” 根据上述案例,新疆乌鲁木齐市在直销蔬菜进社区的前提下,还推出了其他两个功能:接受社区居民咨询,提供社区志愿者服务。这两点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2.西安:社区“小菜店” 调节大市场农民合作社直供蔬菜

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及可借鉴经验

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及可借鉴经验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西欧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环保产业发展也居世界前列。中国作为一个承载着环保重任的发展中大国很需要学习借鉴发展环保方面的经验。下面以英国、德国和瑞典为例谈谈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德国 德国是世界环境保护搞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德国是世界上对环境污染治理最早且成绩显著的国家,今天的德国,是世界上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空气清新,河水清澈,森林茂盛,草地青青,到处生机勃勃。在环保技术领域也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这充分体现在水与空气污染的控制,例如在1990至1994年之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5%,这在欧洲是最佳成效,其减少原因部分是在工业生产中消除燃烧褐煤,更重要的是将燃煤电站改为燃烧天然气,这使日常生活与商业活动中的排放量大为减少的同时二氧化硫的污染水平亦同步下降。水污染的控制也取得重大进展,例如在易北河中汞污染量减少了80%。德国也是世界上固体废弃物焚烧技术的领先者,2000年这方面市场约有70亿马克,专家们指出直接焚烧技术,与生产过程诸如流化床,和高温分解(废物干馏)成为更有利于环保的技术,其市场前景被专家看好。 德国环保成功经验: (1)用法律确定环保的目标和标准 德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着手进行环境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一整套环境保护系统,把环境保护法规进一步扩大到经济和生活各领域。 20世纪70年代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1994年把环保责任写入基本大法。目前德国大约有8000部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欧盟还有400个法规,政府部门约有50万人在管理环保法律法规,德国是一个法治国家,环保法律很完善,对环保的投入也很大,经过长期努力德国环保 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德国无铅汽油使用率几乎达100%,而且欧盟范围内汽车都要安装一个三通调节催化器,使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对空气污染日益减少,氮氧化物降低50%,虽然汽车从1970年的1500万辆增长到1995年的4000万辆,但污染水平并未提高。 (2)国家利用各种方式宣传环保,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德国有一个由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学校组成的庞大环保教育网络,它们向民众做环保知识介绍,向企业推广环保技术,向社会宣传新的环保立法,联邦环境部 对全国环保意识建设进行总协调,德国正在实行“国家环保行动计划”,目的使全国与环保意识建设相关的机构形成更紧密网络以在全社会更好地推广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德国民间环保组织在建设环保意识方面十分活跃,德国有“联邦自然保护协会”、“青年环保联合会”等800多个全国和地方性的环保组织或环保信息中心,它们向民众免费提供讲座和环保知识小手册,并深入民众中宣

借鉴国外幼教经验

借鉴国外幼教经验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 为了迎接21世纪的国际竞争和挑战,很多国家深化对幼儿教育的改革,出现了许多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重视幼儿教育、加强立法、不断改进幼儿课程已经成了国际性的经验和趋势。在优先发展幼儿教育上,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2008年7月29日,《纽约时报》:美国成为霸主的秘密。刊登了美国著名专栏专家大卫﹒布鲁克斯文章称:美国之所以能在20世纪称霸全球归功于美国的教育发展。美国人均教育水平到1960年已近14年。教育程度产生差距在5岁以下,5岁以下可能预测,谁将完成高中和大学,谁不能…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整个教育系统中最有生气、发展最快的是幼儿教育,也取得了明显效果。2_3岁幼儿入园率90年代初为48%,1997年为64.9%,4-5岁入园率几乎达到100%。法国1970年5岁入园率已达100%,1980年4岁入园率100%,1990年2岁入园率36.2%,3岁100%,4-6岁100%。2007年,我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为44.6%。在我们看到建国60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尤其在当前国家正在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学习借鉴国外有价值的幼儿教育理念和经验,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是十分有益的。学前教育兴亡,匹夫有责。本文以学前教育比较研究的视角,试从观念创新、法律创立 、内容创建,使我国学前教育科学化、法制化、系统化方面,谈一点初浅认识。 一、观念创新,使我国的学前教育科学化 (一)美苏主要国家的经验 20世纪50年代之前,美国的幼儿教育并没有引起国家重视,美国之所以有重视幼儿教育的理念,是因为心理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研究成果的推动。(1)1964年,美国芝加哥心理学教授布鲁姆教授出版了《人类智力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5岁以前是人的智力发展最迅速时期,如果说17岁能达到智力水平100,4岁已获得约50%的智力,4-8岁约30%,8-17岁20%;5岁前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最大,幼儿被剥夺了智力刺激的人永远达不到原来达到的水平;儿童学业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早期教育。(2)佩里幼儿教育研究计划,是儿童心理学家魏卡特领导,探讨幼儿教育成效的长期跟踪计划:1962年-1965年,课题组招收了123名3-4岁黑人儿童做测试。对试验组儿童进行全面幼儿教育,对对比组儿童则未采取任何措施,听其自然。被试儿童满5岁则安排进同一幼儿园及学校。此后对两组孩子持续跟踪至成年,记录他们各年龄段的发展及表现。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孩子只多经历了1-2年幼儿教育,其后各年龄段的发展均胜过对比组。(3)还有直接诱因是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大震。在上述背景下,1965年,约翰逊总统提出了早

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经验与借鉴

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经验与借鉴 摘要:首先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日本、法德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状况;在此基础上,横向比较各个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最后提出了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所得结论较为合理。 关键词: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经验借鉴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 (2011)10-0103-02 1 各发达国家城际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经验 1.1 日本经验 日本虽然是位于亚洲的小岛国,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强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花费了大量心力,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日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作为投融资方面的主导,不仅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直接投资,还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代为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投融资领域,让资本市场发挥重要的作用。 (1)政府资金直接参与投资。 日本政府每年直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数额庞大,根据

2009 年日本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表明,仅2008 年一年直接投入大 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政府资金就达9.4 兆日元,其资金分布如图1。 政府主要通过两种直接投资方式来引导民间资本加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种是“筑巢引凤” 式,政府先行投入一定资金,对区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更利于今后发展,然后以此作为优势来吸引民间资本共同建设更加大型的基础设施,最后将该区域建设得更加完备和舒适。另一种为“联合投资”式。即政府和民间团体共同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2)政府金融机构多元融资。日本政府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方式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日本开发银行为例,它通过吸收人们的储蓄金、养老金等向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不仅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增长,还对民间资本产生了诱导效应,使得大量民间资本竞相向政策性银行投资部门提供贷款,有效地保证了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需求。而作为补充性政府金融机构,住宅金融公库、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冲绳振兴开发公库等,也从不同角度弥补民间金融机构资金的不足。 在电力、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日本政府金融机构除通过发行长期金融债券来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外,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也为民间资本提供担保,而且担保最高可达80%,如在日本电信业投资不足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新的规定,每一个安装电话的用户都必须认购一定数量的政府债券。日本政府金融机构以这种通过发行特殊债券的方式为电信业融资,促进日本通信领域迅速发展。 (3)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日本政

发达国家保险发展特点及其经验借鉴汇总

发达国家保险发展特点及其经验借鉴 ——OECD国家20年保险发展透视(上) 2015-10-21 摘要:保险业“新国十条”的颁布开启了中国保险业的新纪元。本文对OECD 国家过去20年保险发展特点进行了总结提炼,以期对中国未来保险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基于OECD国家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数据与关键事实的分析,提出保险业的经济地位基本稳定、人本推动、责任险高速增长、需求弹性降低、供给质量提升、全球化加深、金融化加深、准公共品演进等八个特点。结合中国保险业发展实际情况,对新形势下中国保险业深化发展展开若干思考,并形成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保险,OECD国家,发展特点 一、引言 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保险业为经济活动提供风险保障,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十条”)首次明确提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概念,明确了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顶层设计为中国保险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弄清楚保险业发展的基本经济特点和经验,无疑对像中国这样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保险业面临重要调整的新兴经济体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经合组织、OECD)国家为参照样本对保险业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就发展历史、全球份额而言,OECD国家的保险市场在全球保险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欧洲是现代意义的商业保险的起源地;西欧、北美洲、亚洲发达国家已经是份额最大保险市场;保险占全球市场份额最高的国家也均为OECD成员国(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尽管最近20年OECD国家的经济体量占全球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这一比重仍维持在70%①以上,表明OECD国家的经济发展仍保持重要地位。OECD国家的保险业在全球中也具有代表性,近几年来OECD国家保费收入占全球保费比重保持在80%②以上。OECD国家的保险市场不仅是学者研究保险业问题的重要对象,也可为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的保险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过去近20年来OECD国家保险发展的特点进行提炼总结,以期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可以比较的参照系,为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总结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通过对OECD国家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数据与关键事实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保险业的经济地位基本稳定、人本推动、责任险高速增长、需求弹性降低、供给质量提升、全球化加深、金融化加深、准公共品演进共八个特点。结合中国保险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保险业深化发展的若干思考,并形成相关政策建议。

浅析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和优化

浅析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和优化 广西北部湾经济城市发展 2012经管班:冯锋(24100J12Y4100J0013) 世界银行在(2020年的中国)中说:“当前的中国正经历两个转变,即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及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转变”。伴随着体制改革,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是中国在21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与其他任何社会经济活动一样,城市化过程也有着自己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一)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互相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二)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经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三)大城市超前增长阶段。根据日本、英国、德国的城市化发展演变历史来看,构建和优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城市发展,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这是创新之首,也是创新的灵魂。如果想都想不到,又怎么能办得到?很多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都是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的问题,但实质上都是认识这些问题的观念和理念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观念和思路上的问题。没思路就没出路,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对一个区域来说,最可怕的就是没有思路和观念落后,最可悲的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观念落后。因为如果已经习惯了这些“落后的观念与方法”,就会日

复一日地重复这些落后的经营与方式,以致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崛起,观念创新是先导,只有观念到位,行动才能到位。而观念到位的关键,不仅仅是领导口头的表态,会议慷慨激昂的讲话,更重要的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合经济区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在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并创造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新氛围。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落实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经验和成果,向观念要创新、向观念要管理、向观念要方法。转变广西经济均衡发展的观念和布局,确立沿海经济的主导地位。广西经济整体落后,资源、能力有限,实现广西经济的后起勃发和跨越式发展,不可能面商俱到,全面推进,只能以沿海经济的优先发展、突破式发展带动和促进全区经济的发展。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向沿海经济倾斜,提高沿海地区整合资源的能力和自身发展的张力,加快沿海经济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选择何种技术,选择何种技术创新策略取决于一个经济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不能盲目地跟风,否则事倍功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本属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从总体上说,应该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策略。具体说,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先进高端技术,扩大中间适用技术的覆盖面,加强技术在各领域、各行业的渗透与应用,例如采用信息技术成果推动政府管理模式转变,通过科技创新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