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言陌生化

语言陌生化

语言陌生化
语言陌生化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纵观学生的作文,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欠缺和不足,那就是语言过于平淡无味,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基于这样的实际,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从使用“世说新词”这一角度入手,让作文语言亮起来

在中学教育中,语文教学是一大难题。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是其语文能力的表征。高考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的作文,学生却并不擅长。目前的高考作文,语言表达大多数表现为空疏干瘪、枯燥乏味、呆板僵死、空话套话较多,缺乏活力,更无美感可言。笔者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以及“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对语言的要求,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近十年各省市的高考优秀作文,结合思维训练,得出高考作文语言的建构策略。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做到脱颖而出,语言必须在达到“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的基础等级的前提下,达到发展等级要求的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而这就要求高考作文的语言要求新、求变、求美。笔者在论文中初步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章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对作文语言的要求两方面总结了高考作文语言写作要求;第二章对修辞和思维训练的相关知识...

作家或艺术家的全部工作的意义"就在于使所描写事物"迥异于通常我们接受他们的形态"

语言陌生化,文章亮丽法

2011-07-18标签写作方法

一、语言陌生化的艺术魅力

所谓“陌生化”,通俗点讲,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我们在叙写或陈述我们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微风拂来,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董华翱《守望春天》)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春天来了,这我们都能读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种美感的获得就是靠语言的陌生化。

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语言陌生化的榜样,这种例子可信手拈来。即便是在教材里也是随处可见:

①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苏教版必修一,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②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苏教版必修三,黄药眠《祖国山河颂》)

③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苏教版必修三,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这些现当代著名的作家都十分注意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陌生化,虽然增加了读者感知事物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但却使人在反复品味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充分显示了陌生化语言的独特魅力。

其实,学生的作文中偶尔也能见到一些颇见功底的陌生化句子:

④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时悄然来临。(星飞《读心》)

⑤慢慢地,我感到自己智慧的小池塘正在涨满,荒漠的心正在泛绿,这种感觉的畅快实在难以言喻,或许可以这样说吧,读书让我的自身正化为一道光明,迅速地烧毁本来在我眼

前的一片黑暗。(甜雯《诗意的证据》)

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句子写同一件事情:读书的感受。而这些感受经过小作者的陌生化处理,即以一副陌生的面孔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从另一角度欣赏到了常见事物的美感,体会到了语言陌生化的艺术魅力。

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技巧

分析这些句子,不难发现它们具有两个共同特征:从途径上说,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从方法上说,就是综合运用诸如移用、通感、新奇的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化腐朽为神奇,变习见为新异,从而使读者获得意想不到的美感体验。

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化抽象为具体。新奇的比喻也可把寻常的事物陌生化,增加人和事物间的距离感,从而获得美感。句①将小树逐渐变绿说成是风帆逐渐鼓胀,句②直接将黄昏比喻为醉汉,都因新奇而别具美感。

比拟有拟人、拟物之分,也是常用修辞手法之一,它通过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达到新颖别致、亲切动人的艺术效果。前述句②“蹒跚”的“黄昏”,句③“疲惫的歌”,就明显地运用比拟的手法,给山、河等事物以可感的形象、人为的特征。在这里,人与物、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特性互通,摆脱了就事说事,就物说物的苍白、枯燥,给人鲜明的印象,具有丰富的美感。再如:

“冬天的树用光秃秃的树杆,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着太阳的影子,丈量着岁月的长度。”(容蓉《冬日恋歌》)“临摹”“丈量”都是人为的动作,此处让“树”具有,人物共通,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陌生化语言”。它主要出现在诗歌中,小说、散文中也常可见到。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语言“陌生化”的主要类型

1.名词并置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句由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历历在目,脍炙人口。

2.主谓反常他配

①潮湿的鸟声还沾在睫毛(采莲子)②晨钟云外湿(杜甫《夑州雨湿不得上岸》)

例①“鸟声”(主语)与“沾在睫毛”(谓语)反常搭配。

例②“晨钟”与“湿”反常搭配。③蛙声在故乡的田野里/长势良好(黎云智《蛙声》)④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洛夫)

例③说“蛙声”(主语)“长势良好”(谓语),主谓反常搭配,展现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清新宜人,耐人寻味。

例④诗人别出心裁,“夏”与“荷”、“秋”与“蝉”反常搭配,既点时间推移,又蕴含着“夏荷”与“秋蝉”之形象。

⑤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到山上去了。(吴伯箫《山屋》)

⑥可惜的是这张脸填错了性别,竟然长在男子汉马而立的身上,使一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陆文夫《围墙》)

例⑤和例⑥分别出自散文或小说,例⑤用“撒”形容马蹄声,突出了马蹄声细脆轻快的特点。例⑥说“这张脸填错了性别”,颇有意趣,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⑦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都变得非常简洁。(莫言《红高粱》)

“简洁”通常形容语言,莫言创造性地用“简洁”来形容头部,新奇、贴切,令人叫绝。

3.动宾反常搭配

①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②梦想,好像一张有奖有息的奖券,买了至少也不会赔本。你可以向梦想的银行透支快乐。(姜丰《痴人说梦》)

例①“纺”与“疲惫的歌”动宾反常搭配,例②“透支”(动)与“快乐”(宾)反常搭配,都显得新颖别致。

4.附加成分与中心语反常搭配

①窗外/被秋风吹得很瘦很瘦的虫鸣/戚戚地咬着我的心(王一飞)

②黄昏/绕过风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动的/是朵朵鲜绿的诗词(王媺《等待》)

③根须扎进《诗经》/伸出一枝枝唐诗/一叶叶宋词/柔风的唇轻吟/押声声柳韵依依(伊德超《折柳》)

例①用“很瘦很瘦”修饰“虫鸣”,富有质感。例②用“朵朵”和“鲜绿”修饰“诗词”,与前面的“池畔”“荷塘”协调一致,扩大了诗词的容量,开拓了诗的意境。例③不以常见的“首”、“阙”而以“枝枝”“叶叶”来量化“唐诗”“宋词”,使之与“柳”浑然一体,自然推出后面的“柳韵依依”。

5.词语交互错位

①云飘在水中/帆飞在天上(冰夫《莲塘月》)

②文人放下锄头/农人放下眼镜(陈黎《在一个被地震所惊吓的城市》)

例①本应为“帆飘在水中/云飞在天上”,“云”与“帆”交互错位,逼真地表现了水天一色的壮阔意境。例②“文人”与“农人”交互错位,形象地表达了“被连续地震所惊吓”后的人们手忙脚乱的情状。

二、“语言陌生化”的艺术心理学依据

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不是阐述道理或介绍某方面的知识,而是抒发创作主体的内在情感。人的心理世界异常丰富和复杂。在内心深处,喜爱与憎恶,欢乐与忧愁,尊敬与轻蔑,希望与失望,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种种情绪瞬息万变,神奇而瑰丽,在这个“内宇宙”中,朦胧的、迅速嬗变而无以名状的心理情绪和体验,难以用日常的实用性语言表达出来。因为这样做会显得苍白无力或力不从心。于是,一种源于实用性语言又与之明显不同的表现性语言——文学语言诞生了。它凝练含蓄,富于象征性、暗示性和跳跃性,给人以“陌生感”,这种陌生是读者熟悉的陌生。语言感知力、鉴赏力强的读者一读便知,或能思而得之。在这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值得重视。皮氏认为,当主体作用于客观环境时,能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说明或解释环境,把新的刺激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过滤、改变或吸收,这就是“同化”。所谓“顺应”,就是指如果新的外界刺激不能被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所“同化”,这时,就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或对原有的认知结构加以调整,从而适应环境。这说明,当读者接触到文学作品时,首先会用已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去同化它,如果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与阅读者自己的情感相通,那么,作品自然会被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所同化,使原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得以强化。受古典诗词熏陶的人,更喜欢和容易接受古诗词,就是由于受原有审美心理结构同化的结果。但是,文学创作追求的是独创,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是诗人作家们的追求。惟有创新的内容

和形式,才能激发审美注意,使审美欣赏得以顺利进行,使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要依赖语言这一物质外壳才能最终实现。因此,“陌生化”语言这一具有创新品格的语言受到人们的重视,说“快艇航行在海面上”、“河水缓缓地流着”,不易引起读者的审美关注;如果改为“快艇犁开了水面”,“河水无力地伸着懒腰”,则能刺激读者,使之兴奋,获得美感享受。

在文学鉴赏中,面对新颖独创的内容和形式,会遇到“陌生”的、不能被已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同化的部分,这时,原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就要适当进行调整,即顺应这种“陌生”,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面对“陌生化”语言,同样如此。有“同化”和“顺应”作心理基础,“陌生化”语言的创造和欣赏成为可能,“陌生化”有其存在的现实可能性和合理性。

三、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言“陌生化”,有利于破除所思维定势,增强语言领悟能力,提高阅读水平。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一则阅读训练题,要求从括号中选出一个恰当的词语,举例说明如下:

有名的峨眉山,所谓风景奇特,五步一小变,十步一大变的,我欣赏过一个星期。虽然多变化,可是气势{磅礴非凡急促局促},岩石峰峦,近近地迫在眼前,往往看得透不过气来的样子。(《鉴湖风景如画》)

语段中的“气势”后应从括号中选取哪一个词与之搭配最佳?检测结果,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不假思索地选取了“磅礴”,因为“气势磅礴”是人们习见的说法。教参的答案是“局促”,而作家许钦文用的是“急促”这个词。孰是孰非,细细斟酌,不难发现。“急促”和“局促”词义相近,都有时间短促之义,一般不与“气势”搭配。但“急促”从主观感受的角度渲染了峨眉山景观的特点,对比反衬鉴湖景观的特征。下句是“岩石峰峦,近近地迫在眼前,往往看得透不过气来的样子”,这是对“急促”的进一步阐释。由此可见,“气势急促”这一“陌生化”的搭配方式,的确堪称别具匠心。思维定势化,对“气势急促”一说难以一下子理解和接受,解答阅读训练题时就不可避免地犯错误了。又如,说到“时间似乎已经睡去,

潭水碧澄无声”,“小松鼠自由自在地啃着阳光”这类句子,如果用习见的语法规范去判断,得出主谓搭配不当的结论,就毫无美感可言。总之,缺乏“语言陌生化”意识,不利于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

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陌生化”意识同样十分重要。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美丽的形象。”文学作品要给“不具形象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美丽的形象”,使诗语言“陌生化”不失为重要的手段。说“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不是比“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有意味得多、形象得多吗?我们常常感到学生作文语言干瘪无味,于是大讲写作技巧之类的静态知识。其实,要纠正这种弊病,与其只讲技巧,不如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尝试用“陌生化”语言写作更有效。

当然,“陌生化”语言是可理解的。信息论美学认为,信息的可理解性与独创性常常成反比例关系,艺术家的创作就是要寻求这个既有独创性,又有可理解性相统一的最佳契合点。“语言陌生化”同样要找准独创性和可理解性的契合点。我们不能为追求“陌生化”,而追求离奇甚至猎奇,这是应向学生讲清楚的。

陌生化的语言性质与修辞手法

陌生化的语言性质与修辞手法 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陌生化乃是各种艺术的一个基本法则,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修辞也对此有特别的重视。它在语言运用中,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传递鲜活的感受,制造令人震惊的效果,是修辞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基本规律。 陌生化的基础是新奇的语言感受。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在论及陌生化问题时强调:“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7]人们认识与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复杂的,包括感受与体验。作为这种活动的思想凝结,语言的表达当然应该而且必须传达出人们的这感受与体验,语言的阅读也必须感受到这种感受,体验到这种体验。感受与体验的把握与传递是语言交往(当然更是修辞活动)的一个基本内容和必备条件。感受的把握不同于理性的分析和经验的认定。后者凭借的是一种习惯化规则化的方式与途径,它使人们的感觉与知觉形成一种惯性与惰性。在这种惯性与惰性的支配下,客观事物与语言作品在人们的眼里都会变得熟视无睹了。感受则不同,它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人的感受;它还具有敏感性,客观世界的任何一点细小变化都能被人们体察入微地捕捉到,并通过修辞活动在语言上表达出来。正是这种语言表达,作者与读者才对世界对语言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新鲜感。在这样的修辞活动中,人们获得了一个崭新的语言视野,平日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修辞艺术之光的照耀下,顿时变得生气勃[17]这就是说,科学发展过程中,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旧的矛盾克服了,新的矛盾接踵而至。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永远解释所有的新情况,因此,替代理论的出现乃是一种必然现象。但是,科学的发展并不只是在于新理论的出现,如果把科学进步归结为量的增加,那显然是幼稚而错误的。“增殖理论”以一种辨证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际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一方面是“增加”,即新理论的不断出现;一方面是“韧性”,即旧理论的顽强坚持,就是说,在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中,新理论总是会不断提出,但与此同时,新理论出现后,旧理论并不会立即消失,也不应该立即消失,它将坚持一段时间,直到更新的理论将它取代。质言之,替代理论的出现总是在创造新的东西,因而代表科学认识的创新性;原有理论的韧性则总是在保留已有的成果,力主从现有的发展状况出发去发展学科,因而代表科学认识的继承性。两者并不处于交替的状态,而是处于一种并行的状态,互为参照、互为映衬,且相互作用,科学进步的动力正产生于替代理论与原有理论的比较之中。这种观点与下面将提及的科学发展解题说不同,它认为:“知识的增长机制似乎并不是释疑的活动,而是被人顽固地坚持一种有价值的地位的企图,才导致人们推翻早有的、为人所熟悉的范式。”[18] 所以,我们在今后的修辞学学科发展中,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鼓励建构新理论,“大胆发明、详细阐述与公认观点不一致的理论,即使后者碰巧得到高度证实并被人普遍地接受也在氧所不辞。采纳这条原则的方法论就叫‘多元主义方法论’。”[19]二是“要阻止放弃已遭反驳的理论”[20]“韧性原理”(Principle of tenacity)劝告人们从某些理论中选出一个有望导致最大有效结果的理论,然后坚持这一理论,而不在乎它会遇到巨大的实际困难。” [21] 四科学发展问题解答说

陌生化语言的审美性特征

陌生化语言的审美性特征 陌生化语言是一种审美性艺术语言。本文尝试在厘清“陌生与熟悉”“反映与反应”“偏离与规范”这三组概念及其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就陌生化语言的审美过程、审美对象及审美效果等审美性特征做一探讨。 标签:陌生化语言审美特征审美过程审美对象审美效果 “陌生化语言是一种审美性艺术语言,陌生化语言研究是以陌生化语言的审美性特征为核心内容,研究如何通过陌生化‘程序’,使得语言上升为迥异于日常语言的审美性艺术语言。”[1](孙国华,2014)本文尝试在厘清“陌生与熟悉”“反映与反应”“偏离与规范”这三组概念及其之间关系基础上,就陌生化语言的审美过程、审美对象及审美效果等审美性特征做一梳理。 一、陌生与熟悉:在陌生中发现熟悉的审美过程 “一种事物或一件物品,如果对它感觉是陌生的,同时又是熟悉的,我们就会觉得它美。换句话说,一种事物或一件物品,其美感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陌生,二是熟悉。从美的要素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给美下一个简单的定义:美就是陌生加上熟悉。用公式表达为:陌生+熟悉=美。”(戎小捷,2001)陌生化语言中的“陌生”涉及到的是形式要素,陌生化语言中的“熟悉”则是内容要素。陌生化语言的形式要素,是指通过陌生化“程序”,“制造”出的种种陌生化语言的表达形式。陌生化语言中“熟悉”的内容要素是指通过陌生化语言形式要素的作用,在人们头脑中唤醒的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具体事物的某种新思想、新观念或特殊的情感内容。 例如,五代文益禅师(法眼宗始祖)启发他的弟子慧超: 慧超(问):“如何是佛?” 文益(答):“汝是慧超。” 文益禅师的“答”,非慧超所“问”,违背了言语交际常式逻辑,给理解带来阻碍,这是陌生化语言的形式要素。细细推敲文益禅师的回答,不就是要慧超明白“你慧超本身是佛,何必再问‘如何是佛’!”这个理吗?“这个理”便是陌生化语言的内容要素。在这个对话中,我们能看到文益禅师用他机智新颖的言辞,显示出禅的思想宗旨。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机智巧妙,“直指人心”,这就是我们从“陌生”的形式中悟出的“熟悉”内容。 如果抛开具体的心理过程细节,陌生化语言的审美过程就是言语交际双方在“陌生”中发现“熟悉”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从陌生的事物,或陌生的角度、陌生的排列组合、陌生的装饰及时间的陌生和对比的陌生中,发现熟悉的图式,或熟悉的范式、熟悉的模式、熟悉的关系、熟悉的行为等定式的过程。如果用公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谢盼盼发布时间:2010-11-1 19:05:55 陌生化,是1916年俄国诗人、文艺理论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文学理论。他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诗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陌生化”诗学理论是西方诗学的成熟标志,它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它的审美标准是是新异或惊奇,即审美心理中的新奇感和惊异感。陌生化的意义在于瓦解艺术形式和语言方式运作上的自动化和心理上的惯性化,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世界的感觉,把一种奇异的与实际生活完全不同的艺术的另类的现实展现给我们。 一般我们认为,陌生化是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的,但是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第一个对“陌生化”理论进行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不过,他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而更多的是使用“惊奇”、“不平常”、“奇异”等词语代替。他指出: 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在诗歌中,这种方式是常见的,并且也适宜于这种方式,因为诗歌当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日常生活隔得较远。 的确,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陌生化常被运用在诗歌当中,并且诗歌因此而更加有魅力。纵观中国古今诗史,都可以发现陌生化理论在诗歌上的实践屡屡取得了成功,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如唐代李商隐独一无二的缅邈绮丽的诗风或者同时代李贺堪称一绝的瑰奇绝艳的诗风,都可以看到陌生化的影子。再如现代派九叶诗人也善于运用陌生化诗学理论,使得诗歌趣味无穷。 我们认为,艺术语言不同于实用语言,它是对实用语言进行“施加暴力”,使其“扭曲”、“变形”、“反常化”,其目的是为了使语言本身在诗歌里变得异乎寻常地突出和显豁。所以艺术语是一种注重语词的选择和配置,以表达为自身目的的话语形式,是一种“以曲为贵、难以理解、使诗人变得笨嘴拙舌”的诗歌语言。它是由“奇奇怪怪、不同凡俗的词汇和不同凡响的词的措置”所组成的语言。简单一点来说,反常语言让我们对诗歌有了新鲜的感受,让我们对诗歌不再陌生。而有论者进一步指出:不同的文学形态,反常化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诗歌文本中,反常化主要表现在语言上,诗歌语言常常是对常规语言的有组织的违反。下面,我们将列举一些例子加以阐述。 近代诗人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他的诗歌《有的人》为我们所熟悉,其中开头两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更是家喻户晓。再如他的诗歌《海》中的“在马粪香里/一席光地/我睡的又稳又甜”。从这两首诗中,表面看来,似乎很难琢磨得透:“死”跟“活”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不可能同时存在吧?而“马粪”于诗人来说,居然是“香”的?而且在那样邋遢的环境中,居然能睡得“又稳又甜”?诗人的这些诗句,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这就是陌生化诗学理论在诗歌语言中的运用。而这种手法,叫做“悖论”。所谓的悖论,原是一个古老的修辞学术语,意指一种表面荒谬而实际上却真实的表述,或者反过来,表面上真实实际上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语言似乎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原则但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些语言不受语法规范的制约和制约,给人一种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称之为这种语言为"陌生语言"。它主要出现在诗歌、小说、散文中,常见于。由于其独特的酯功能,值得我们重视。 一、语言“陌生化”的主要类型 1.名词并置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句由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历历在目,脍炙人口。 2.主谓反常他配 ①潮湿的鸟声还沾在睫毛(采莲子) ②晨钟云外湿(杜甫《夑州雨湿不得上岸》) 例①“鸟声”(主语)与“沾在睫毛”(谓语)反常搭配。例②“晨钟”与“湿”反常搭配。 ③蛙声在故乡的田野里/长势良好(黎云智《蛙声》) ④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洛夫)

例③说“蛙声”(主语)“长势良好”(谓语),主谓反常搭配,展现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清新宜人,耐人寻味。例④诗人别出心裁,“夏”与“荷”、“秋”与“蝉”反常搭配,既点时间推移,又蕴含着“夏荷”与“秋蝉”之形象。 ⑤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到山上去了。(吴伯箫《山屋》) ⑥可惜的是这张脸填错了性别,竟然长在男子汉马而立的身上,使一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陆文夫《围墙》) 例⑤和例⑥分别出自散文或小说,例⑤用“撒”形容马蹄声,突出了马蹄声细脆轻快的特点。例⑥说“这张脸填错了性别”,颇有意趣,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⑦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都变得非常简洁。(莫言《红高粱》) “简洁”通常形容语言,莫言创造性地用“简洁”来形容头部,新奇、贴切,令人叫绝。 3.动宾反常搭配 ①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完美整理版)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作文素材及指导 1230 0803 : 我们读诗的时候,常隐隐约约中感觉自己与诗歌有种陌生感和距离感。其实,这种感觉的产生诗是源于诗歌语言。诗歌语言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很直接很随意地描述某一对象。而在诗歌语言里,它就不会如此直截了当地陈述某一对象,而是把普通的、习以为常的、陈旧的语言和生活经验脱离出来,然后将其置于另个完全与之无关的语言环境中,使它具备新的语义潜在性。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诗歌语言就是要打打破我们接受信息的思维定势,改变那种机械的方式去接受信息,增加我们对诗歌语言的感受难度。这种无形的障碍和陌生感刺激着我们不得不的调整新的视野和心理,努力地去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去真切的体会诗歌的表现方式和内容。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是陌生化才能使文学性展示出来。陌生化突出的效果就是打破人们的接受定势,还人们以对艺术表现方式和内容的新鲜感。因此,要谈诗歌的陌生化,我们不妨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把握。 一.诗歌形式上的陌生化 我们都很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要描述某一客观对象,就会很直截了当地进行陈述,而不会拐弯抹角委婉且又含蓄地表露。例如,我们要描述月亮,就会从月亮地形状和光亮等方面来谈论。听者和读者就会从你所描述地信息中得知月亮的模样,完全不会产生什么理解上的困难和障碍。然而,在诗歌语言中就大相径庭,它不会直接把意思呈现出来,就象羊肠小道九曲十八弯,用一种含蓄且委婉的方式进行叙述,使读者必须经过一番思索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比如说同样写月亮,庚肩吾在《奉和春夜应令》说“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而张九龄在《望月怀远》说“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语言陌生化讲课教案

语言陌生化

语言陌生化,文章亮丽法 一、语言陌生化的理论与实践 “陌生化”是由俄国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上世纪初提出来的。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词语的复活》)这段话告诉我们,“陌生化”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技巧,它可以使熟悉的甚至熟视无睹的事物变得新颖有趣,从而改变读者的阅读期待,扩充作品的想象空间,进而增强作品的美感。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对“陌生化”有更为具体地阐述:“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漂泊的语言》)王安忆所说的“陌生化”,其实就是语言陌生化。语言的陌生化强调一个“新”字,在事物指称和语言结构上除旧布新,这样就可以使习用性、惯常性语言具有新的生命力、新的审美价值,从而使文章亮丽多姿。 所谓“陌生化”,通俗点讲,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我们在叙写或陈说我们习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

色彩。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微风拂来,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1(董华翱《守望春天》)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春天来了,这我们都能读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种美感的获得就是靠语言的陌生化。这句话综合运用了诸如通感、移用以及新奇的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段,使语言含蓄、新奇、形象,富有“侵略性”,自然会给读者一个全新的印象与感受,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语言陌生化的榜样,这种例子信手拈来。 “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半死的月光下/载饮载歌/裂喉的音随北风飘散。”2(李金发《有感》) “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正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看到了黄昏的头发。”3(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收罢秋,山痩,河肥,村子在涨起来,巷道却窄下去。”4(贾平凹《古堡》) 此类例子即便是在教材里也是随处可见: “我们就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都涨满绿色的帆。”5(苏教版必修一,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地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6(苏教版必修三,黄药眠《祖国山河颂》)

浅析顾城诗歌的语言陌生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9316620.html, 浅析顾城诗歌的语言陌生化 作者:刘梦婧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 摘; 要:“顾城”在文艺界被誉为“童话诗人”,其诗歌语言干净简练却又极具感染力、创造力。文章从“超常搭配”、“打破认知”、“童化修辞”三个方面着眼,浅析顾城诗歌的语言陌生化,感受童话诗人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顾城;诗歌;语言陌生化;超常搭配;修辞 作者简介:刘梦婧(1995.5-),女,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1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样式,诗更是最能体现语言创造力的文体[1],诗歌的跳跃性、联想性 和多义性充分体现了语言变换无穷的能力。“童话诗人”顾城善用语言偏离常规,形成陌生的意象和意蕴,本文试图从“语言陌生化”的视角去感悟顾城诗歌的语言魅力。 一、陌生化的含义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文学理论。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恢复人对生活的感觉,从而使之深入感知事物。因此,陌生化手法强调偏离常规常识,对普遍事物的进行重新思考和构建。 “语言的陌生化”则是建立在“陌生化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打破言语表达的常规方式,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阻碍。语言陌生化能够冲击人们惯有的认知角度和思维方式,在阅读中带来全新的审美感、体验感。 二、顾城诗歌的语言陌生化 (一)超常搭配 超常搭配,是指超出常规的语言规则去组织搭配词语的语言现象。[2]超常搭配不是错误 的言语现象,而是显示语言创新力的手段。 顾城创作诗歌往往喜欢打破语言的线性组合规则,不按照主谓宾、定状补的位序排列词句,从而产生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 导读: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陌生化语言”。它主要出现在诗歌中,小说、散文中也常可见到。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语言“陌生化”的主要类型 1.名词并置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句由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历历在目,脍炙人口。 2.主谓反常他配 ①潮湿的鸟声还沾在睫毛(采莲子) ②晨钟云外湿(杜甫《夑州雨湿不得上岸》) 例①“鸟声”(主语)与“沾在睫毛”(谓语)反常搭配。例②“晨钟”与“湿”反常搭配。 ③蛙声在故乡的田野里/长势良好(黎云智《蛙声》) ④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洛夫) 例③说“蛙声”(主语)“长势良好”(谓语),主谓反常搭配,展现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清新宜人,耐人寻味。例④诗人别出心裁,“夏”与“荷”、“秋”与“蝉”反常搭配,既点时间推移,又蕴含着“夏荷”与“秋蝉”之形象。 ⑤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到山上去了。(吴伯箫《山屋》)

⑥可惜的是这张脸填错了性别,竟然长在男子汉马而立的身上,使一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陆文夫《围墙》) 例⑤和例⑥分别出自散文或小说,例⑤用“撒”形容马蹄声,突出了马蹄声细脆轻快的特点。例⑥说“这张脸填错了性别”,颇有意趣,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⑦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都变得非常简洁。(莫言《红高粱》) “简洁”通常形容语言,莫言创造性地用“简洁”来形容头部,新奇、贴切,令人叫绝。 3.动宾反常搭配 ①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②梦想,好像一张有奖有息的奖券,买了至少也不会赔本。你可以向梦想的银行透支快乐。(姜丰《痴人说梦》) 例①“纺”与“疲惫的歌”动宾反常搭配,例②“透支”(动)与“快乐”(宾)反常搭配,都显得新颖别致。 4.附加成分与中心语反常搭配 ①窗外/被秋风吹得很瘦很瘦的虫鸣/戚戚地咬着我的心(王一飞) ②黄昏/绕过风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动的/是朵朵鲜绿的诗词(王媺《等待》) ③根须扎进《诗经》/伸出一枝枝唐诗/一叶叶宋词/柔风的唇轻

论古代诗歌的陌生化语言

论古代诗歌的陌生化语言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提出了“陌生化”的理论,即采用改变、违反日常语法的特殊构造方式,即打破词语用法常规,或运用反常句式,使日常语言向文学语言转化。这样使读者感到“陌生”,产生“新”的感受,而且这样的文学的语言更有情趣,因此,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中,注重语言的“陌生化”,不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发学生的思考,是有助于感受到作者孕育其中的思想情感的。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开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者在阅读中就已经感觉到凄冷、不愉悦的情感。这上感觉恰恰是词人通过这独一无二的叠字形式传达给读者的。为此,读者会想,在这样清冷肃杀的季节里,词人寻寻觅觅什么?或许是瑟瑟秋风中的一缕温情,或许是一份来自远方的安慰,或许什么也没有寻觅到……这时,远离丈夫的李清照,现在找不到生存的依靠与希望。因此,诗歌最后写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啊,孤独、寂寞、痛苦、伤感萦绕在词人的心头,确实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到此,词人的情感得到集中的表现。 如,李白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在实际的生活中没有这种说法,而且不符合语法规则。而诗人这样写,就使诗歌语言“陌生化”了,虽不可理喻,但富有审美趣味,产生了“无理而妙”的效果。 又如,杜甫《秋兴》诗中的关键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如果按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诗句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虽然“规范”了,不“陌生”了,意义明确了,但诗句的意韵也减少了。就是这样的诗句,我们同样感受到诗人所表现的香稻、碧梧为主的物质丰美的景象,比“规范”后更有情趣,更引人想象,引人思考。 总之,在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诗歌的语言特点,让学生进入诗歌,感受诗歌的美,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提高审美趣味、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理解能力。

[鲁迅,作品,陌生化]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作家把语言学引入艺术创作,他们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语言区别于普通语言的“特异性”或文学本身的“文学性”问题。语言的“陌生化”正是被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概念。 “陌生化”为俄国20世纪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创用。什克洛夫斯基在分析了感知的一般规律后认为,多次重复的动作在成为习惯的同时,也就成了自动的,而自动的感知正是旧形式导致的结果。为了打破感知的自动性,就需要采用反常化,创造出新形式。 所谓“陌生化语言”,是指文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的反常、新奇效果。它是一种通过语言的变异用法,赋予语形和语义陌生化、独特化、新颖化,是对语言常规性和日常经验 的颠覆。它改变语言符号常规的形、义、用,突破原有词法、句法等固定结构以创造新义从而让人感觉事物,表情达意。 鲁迅是运用反常化手法的大师,在他的作品中,陌生化语言的形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语的陌生化 (一)离析和聚合 离析,是指把本不能拆分的一个词临时分拆为表面上与之毫无关联的另外一个词来运用;聚合,是指合取两个或两个以上词中的某一构成语素,从而合成一个新词。 (1)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日,记于上海之且介亭。(《且介亭杂文·序言》) 句中的“且介亭”是指当时作者居住的上海北四川路,这个地区是“越界筑路”(帝国主义者越出租界范围修筑马路)区域,即所谓“半租界”。“且介”即取“租界”二字之各一半。 (2)元遗山在金元之际,为文宗,为遗献,为愿修野史,保存旧章的有心人,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士所爱重。(《儒术》) 句中的“爱重”可作“敬爱尊重”的合取。 (二)移用和借代 移用是指把原本用在事、物上面的词移用到人身上,或把原本用在人身上的词移用到事、物之上;借代是指运用事物特征或事件等来代指指称的对象,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

语言陌生化句子集锦

练就佳言妙句,提升作文品质 1、一层淡淡的炊烟做了群山约隐约现的纱衣。…太阳在山岗上安静地卧着,又慢慢地滑向了天边。金黄的光芒钻进丛林,镀亮每一层落叶和那些已然模糊的往事。 2、风安静地栖落在叶片上,黑夜张开了眼睛。…一个人,独坐在时间的一隅,黑夜漫过了他的梦境。…突然,所有的寂静,都碎成成了一圈一圈的涟漪。…天空的雨点,如一些高高低低的语言,跌进了记忆的河流。一支被音乐叫醒的小鸟,飞出窝,捡拾一句一句的诗行。…密林深处,尘世的喧哗已然遥远。没有人知道,有一方净土,可以收留起岁月的浮华。今夜,手握琴盘的人,目睹了太阳陨落。 3、清晨,一场细雨沐过天空。…诗人的心情,被这场不期而至而又无法躲避的雨打湿。…往事越走越近,越濯月清。 4、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间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的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 5、这时候,我只能在别人的欢乐中,一遍又一遍地轻唤着远方的亲人。一遍有一遍,我把你们的名字,当成了最美的晚餐,在唇齿间,慢慢咀嚼,慢慢回味。…我把每一份思念,都带进长长的梦里;把每一份孤独,都装进明天的行囊。 6、夕阳走在影子的后面,随一束炊烟回了家。…牛羊拥挤的脚步,沿一条窄窄的田埂涌进了村庄。深巷顿时被一股青草的清香挤满。…忽远忽近的童音,在几声牧鞭的脆响中,伴一首熟悉而古老的童谣飘进了老人慈爱的目光。…雉鸡不知是耐不住寂寞,还是被这温馨的场景感染,也细着嗓子,躲在屋后的林子里,轻轻的叫一声,两声……麦苗禁不住诱惑,支棱起翠绿的耳朵,含羞地低着头,顺势滚进了轻风的怀里。蚕儿躺在自己裹就的小巢里,又开始编织洁白而温暖的梦。 7、阳光走到半路就踅(xué)回了脚步,天庭的栈桥,斜搭在山峰的肩膀上。连绵的山脉是一群不羁的马。心情不好的风,豪不怜惜地抓起一块,一点一点地撕成碎片。太阳裸着身子,赶紧拿出阳光的针线细心的缝补。…花香击穿了青翠的露水,四散而逃;鸟的叫声,迷失在时光的深处。…阳光像一群捉迷藏的孩子,时有时无,或深或淡。四季的风雨,搁浅在一片叶子的表面。 8、溪涧也在山的拐角处活跃起来,叮咚的音乐,敲碎了一山的清寂。白云躺在山腰上,痴痴地听者,听着,竟悠然的睡了;一尾鱼伴着旋律跳起了舞,今年,也许它会再次随溪水,漂泊远方。 9、天又高了许多,那层薄薄的阴云,被风的鞭子,抽打得四处逃窜。这群顽皮的孩子,把天空的脸庞,抹得灰灰蒙蒙,七零八落。…房顶的瓦檐绿了,雕花的窗台绿了,虚掩的房门绿了,衣襟上,似乎也染满了一身的绿意。 10、江南是一幅轻描淡墨的风景,镶嵌在春天的窗口,抿着一粒樱桃小嘴吟笑。 11、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躲进云层躺了一会儿,又迅速钻出了圆圆的头。莹莹月光涌进树巢,惊醒了一群熟睡的小鸟。它们扇动薄薄的羽翼,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这是梦,还是现实呢? 12、几片枫叶躲过了它冷冷的视线,竟勇敢地昂起红扑扑的脸,如长夜里的火把,顿时照亮了整个季节。诗人为她们大胆的举动一阵惊喜,心中盛满了温暖和激动。 13、进山的小路,被一层厚厚的落叶收藏,仿佛人们不再想起它曾经载过的希望与梦想;只有那些苍老的古树,张着一只只干瘦的手,紧攥着岁月留下的风雨和雨声。 14、雨过天晴。阳光又镀亮了绿绿的庄稼,更远处风的手指拨响了稻芒的琴弦,一浪又一浪地舞蹈,涌向初夏的边缘。几朵闲云也被三两只远走他乡的小鸟衔走了,天空净的像块安静的镜子,挂在目光的湖里。 15、一定是个有雨的早晨,几声清脆的鸟鸣,从房子的某个方向坠落,溅醒了一冬的农具。 16、一场夜雨,桃花纷纷张开了或深或浅的小嘴;这群害羞的少女,每一瓣红唇,都蕴藏着一个昨夜的故事,然后在阳光温情脉脉的注视中轻轻打开。 17、风如一把秋天的梳子,在树枝上来回穿梭,梳理着枯黄的叶片。…小鱼在水草里悠闲地捉着迷藏,游累了,就伸出头,打深天气的变化。 18、雨又停了,辋川的空气里流淌着湿湿的凉意。炊烟是一些唠唠叨叨的语言,从某家柴房的檐棂中

广告语言的陌生化手法

广告语言的陌生化手法 商家想要传达给消费者什么样的信息,广告语中一定要有所表现,这样才能实现广告的社会价值。但是很多广告语中就忽略了这点,比如可口可乐广告语“新春新趣新鲜新意,可喜可贺可口可乐”,虽然将产品名称镶嵌其中但是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新春喝可口可乐就有新意恐怕这个解释有点牵强。类似这种表意不明的还有:万瑞电子广告“万里神州雄鹰献瑞”华丰方便面广告语“食华丰路路通”等。 一、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修辞与广告语言的结合可谓是珠联璧合是广告语言中最被人们喜爱的一种修辞手法,因为汉语中同音字和近音字相对较多,这就给运用谐音双关修辞创造了条件。广告语言中恰当地运用谐音双关,一方面可以使广告语灵活生动、精炼含蓄、饶有风趣;另一方面,一语双关可以很诙谐地表现广告诉求,一语含有二意留给广告受众别有风味的印象。谐音双关所蕴含的不直接表达的意义既要含而不露,又要让广告受众有所体会,寻味出其中道理,但还不能造成误会和歧义。很多成功的广告都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如:(6)天安轻轻酥,轻松的享“瘦,’。(天安食品广告)(7)尽善,净美。(清洁用具广告)(8)唯有“独品”,让我上瘾。(独品洗发水广告)(9)药材好,药才好。(宛西制药厂广告)在例(6)中

天安食品广告创作者利用谐音双关辞格,将享受的“受”换作了“瘦”趣味无限。天安的轻轻酥,轻轻松松地保持原来苗条的身材,吃了以后不会发胖,这无意挑逗了那些嘴馋而又想保持好身材的消费者们。轻松地享“瘦”,一个“瘦”字暗示了天安的食品既可以解馋,又可以保持好的身材,--举两得J肖费者不必再为了保持好身材而抑制自己的食欲是一则很有趣味的广告例(7)的广告创作者把人们熟悉的成语“尽善尽美”稍加改动把第二个“尽”改作“净”,用“尽善净美”做清洁用具的广告语十分恰当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清洁用具的功效“尽善净美”则是要说明用了这一品牌的清洁用具以后干净整洁、非常完美。一字之改,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谐音双关辞格的使用无疑给这则广告增色了不少。例(8)唯有“独品”,让我上瘾“毒品”与“独品”危」作者就是利用两个“dti”字的读音一样,使贬斥嘲讽借助奇思妙想而重焕光彩。毒品本来就会让人上瘾,这里的“毒品”和“上瘾”都是贬义词但是创作者灵机一动,化贬为褒,唯有“独品”让我上瘾,既符合人们的逻辑汉将商品的名字巧妙地运用在广告语中,别出心裁,出人意料,只有创作者在亲身使用后才能有这样的体会。例(9)短短六个字的广告语危」作者在程度副词“才”和“药材”的“材”这一语素中,找准读音相同这一切合点利用谐音辞格使广告语独树一帜,也充分展现了创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只有药材合格做出来的

语言陌生化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纵观学生的作文,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欠缺和不足,那就是语言过于平淡无味,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基于这样的实际,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从使用“世说新词”这一角度入手,让作文语言亮起来 在中学教育中,语文教学是一大难题。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是其语文能力的表征。高考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的作文,学生却并不擅长。目前的高考作文,语言表达大多数表现为空疏干瘪、枯燥乏味、呆板僵死、空话套话较多,缺乏活力,更无美感可言。笔者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以及“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对语言的要求,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近十年各省市的高考优秀作文,结合思维训练,得出高考作文语言的建构策略。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做到脱颖而出,语言必须在达到“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的基础等级的前提下,达到发展等级要求的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而这就要求高考作文的语言要求新、求变、求美。笔者在论文中初步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章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对作文语言的要求两方面总结了高考作文语言写作要求;第二章对修辞和思维训练的相关知识... 作家或艺术家的全部工作的意义"就在于使所描写事物"迥异于通常我们接受他们的形态" 语言陌生化,文章亮丽法 2011-07-18标签写作方法 一、语言陌生化的艺术魅力 所谓“陌生化”,通俗点讲,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我们在叙写或陈述我们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微风拂来,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董华翱《守望春天》)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春天来了,这我们都能读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种美感的获得就是靠语言的陌生化。 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语言陌生化的榜样,这种例子可信手拈来。即便是在教材里也是随处可见: ①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苏教版必修一,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②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苏教版必修三,黄药眠《祖国山河颂》) ③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苏教版必修三,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这些现当代著名的作家都十分注意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陌生化,虽然增加了读者感知事物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但却使人在反复品味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充分显示了陌生化语言的独特魅力。 其实,学生的作文中偶尔也能见到一些颇见功底的陌生化句子: ④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时悄然来临。(星飞《读心》) ⑤慢慢地,我感到自己智慧的小池塘正在涨满,荒漠的心正在泛绿,这种感觉的畅快实在难以言喻,或许可以这样说吧,读书让我的自身正化为一道光明,迅速地烧毁本来在我眼

陌生化语言的审美价值判断

陌生化语言的审美价值判断 陌生化语言是一种有别于日常语言的审美性艺术语言,它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哪里?这些价值又是如何从其特殊的形式中作出判断?本文拟从陌生化语言“真”的审美价值判断、陌生化语言“形式美”的价值判断和陌生化语言“意义”的审美价值判断三个方面做一探讨。 标签:陌生化语言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判断 一 (1)她们的声音都很光滑,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余华《往事如烟》) (2)远处一页风帆,正慢慢吻过来,间常听到鸽哨,轻轻明丽的天空正抒情地滑过去。(何立伟《一夕三逝》) 例(1)为什么不用简明扼要的“她们的声音都很圆润”来表达,例(2)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说“远处一页风帆,正慢慢行过来,间常听到鸽哨轻轻地从明丽的天空中划过”,而偏要用失明人捧起光滑的碗的感觉来表现声音的圆润,用情人温柔的吻来表现风帆在水上慢行的感觉,用听觉与触觉换位来表现鸽哨的婉转悠扬?这些问题涉及到对陌生化语言的本质问题。在认识论的范畴里,这样的问题无法得到正解,只有放在本体论的视野中,谜团才会被逐渐解开。 人们认识世界,经常把自己跟认识的对象对立起来,“我”永远是处于积极主动地位的认识主体,外在于我的认识对象永远是处于消极被动位置的客体。表现在对语言的认识上,是我们常常把语言仅仅是看成一种符号性工具。这种认知的结果,在由文字语言构成的文本作品中,“我”永远无法进入作品语言自身所构成的艺术审美世界。这种游离于语言本身的研究,充其量是对语言的外部研究。 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大体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把话说清楚,让对方能够听懂或读懂;另一类是把话说好,让对方不仅能够听懂读懂,还能获得审美享受,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交流。前者的言语活动,旨在客观传达一个信息,其语言本身并不为人关注,在语言的运用上只要合乎常人言语习惯、遵循相对固定的、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使用日常语言进行交际即可。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中,人与语言文字处在一种主客分离状态,人是人、文字是文字,文字传达的仅仅是一种理性的、冷静、单一的语义内容。“她们的声音都很圆润”,仅是对“她们的声音”传达出“圆润”这样的一种理性判断,但言说者主体之情思隐而不见。这种语言只是一种日常语言,还不是进入审美层次的艺术语言。具有审美性的艺术语言,言语者的侧重点不止在于让听读者听得懂、读得懂,而在于让听读者在此基础上获得审美享受,这样的语言已经从日常使用领域跃升为语言审美领域,这样的语言更多地融进了言说者主体的情思,夹杂进了个体的情感体验。这种富有主体独特个性色彩的语言,烙上了言说者主体对语言审美形式的心灵图式,陌生化语言

陌生化语言

以此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摆脱“套板反应”的约束: 其一,主客体倒置。 其二,虚实错位。 其三,巧用变式句。 其四,语法结构的超常规搭配。 其五,精心选择锤炼动词或形容词。 主客体倒置 【例句】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②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在例①中,本是雪压苍山,可作者却巧妙地将被动的苍山放在主动的位置上,化静为动,不禁令人击节赞赏。例②中的古园本是客体,可作者为了突出地坛公园在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作用以及对自己的启示,反客为主,说古园在等我。主客体的变化使这两个句子别具一格,令人难忘。 虚实错位 【例句】 ①雨后的青山如泪洗过的良心。(琦君《泪珠与珍珠》) ②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雨果《巴尔扎克葬词》) 【赏析】比喻一般是用具体事物比喻抽象陌生的本体,而在例①中,琦君却自出机杼,以抽象的“良心”作喻体来描绘“雨后的青山”,不仅写出了山在雨后的清爽,更写出了泪水对形成良心的作用,可谓一箭双雕。例②中“作品”与“岁月”一为具体,一为抽象,本不具有可比性,但一经嫁接,顿时让人感受到巴尔扎克作品的伟大与不朽。 巧用变式句 【例句】 ①“你放着吧,祥林嫂。”(鲁迅《祝福》) ②“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同上) ③“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 【赏析】例①中正确的语序本是“祥林嫂,你放着吧。”倒装后,突出了四婶见祥林嫂捐过门槛后主动拿祭器大为恐慌,先要祥林嫂放下祭器,强调了四婶紧张而又急迫的心情。例②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都做定语,可它们挣脱了语法的约束,都跑到所修饰的名词之后,自然有强化之意,使读者对祥林嫂的窘境有更强烈的印象。例③用变式句亦是取决于当时的语境,写出了水生嫂的细心与对丈夫的关心体贴,倘用常式句岂不平庸? 语法结构的超常规搭配 1.主谓语的超常规组合。如: ①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花未眠》) ②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③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里尔克《豹》) 例①中“海棠花未眠”虽为常识,但又有谁说过?所以备觉新鲜。或许《红楼梦》中一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是它的本源吧。例②诗人把写飞鸟的“翔”字迁移到鱼上,主谓搭配虽越了雷池,但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弋之状却尤显生动。例③句的主干是“目光被缠得疲倦”,显然这个组合超越了常理,但将笼中豹经长期羁押而改变了野性的悲凉传达得非常精到。 ④让你的名字在我的诗歌里永远站立(晴石) ⑤一块石头在晨风中抱怨/那场夜雨淋尽了它一生的泪水(晴石《嫩江之滨》)

诗歌的前景化与陌生化语言策略——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

诗歌的前景化与陌生化语言策略——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汉语言文学 诗歌的前景化与陌生化语言策略——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陈珏霖钱志富 摘要:前景化与陌生化理论对文学作品,尤其对诗歌分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启发我们如何用修辞聚焦原理对诗歌主旨进行解码,理解作者意图,复原作者意图。本文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主要探讨前景化的语言策略在诗歌中的表现以及应用。 关键词:诗歌前景化陌生化Break,break,break 一、前景化概述 (一)定义与内涵 “前景化”在修辞聚焦原理的运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人文学科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前景化是一种非寻常的语言形态,或者说是一种具有相当高密度或低密度的特殊语言形态,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文本不同部分的着重点的把握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起源与发展 “前景化”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哈夫卡拉克和穆卡洛夫斯基的著作,随后又因为加文把这著作翻译为引文而被引入英语中。“前景化”的概念与早期的“陌生化”的概念是有联系的。陌生化来源于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的研究中,他坚信陌生化能使文学语言更加特别。然而,他的论点被应用到一个更大范围的文本类型中,并为心理加工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他认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都已被习惯化,引起“自动加工”。对一个作家来说,要创

作新颖就必须避开日常的自动加工,让人们用一种更新更详细的方式而非常规的方式去阅读和思考文本。这样,“陌生化”的概念就被提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通过使用不同寻常的方法和策略(后来定义为“前景化”)能使原本平凡的东西变得显著,从而“延长读者注意力”。什克洛夫斯基的研究为一般阅读中的浅层处理作了早期陈述,陌生化的概念为读者在语言里的新颖之处(比如修辞手法)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也提供了一个直观可信的假设。 哈夫卡拉克(Havranek)和穆卡洛夫斯基(Mukarovsky)延续了什克洛夫斯基的研究。哈夫卡拉克使用了术语“自动化”:即语言策略的一种使用,既彼此分离又互相结合,这并不能使表达本身引起多少注意力;交流的发生与接纳就像在语言形态中那样寻常。他对“前景化”的定义是:前景化是语言策略的一种使用,这种使用本身就能引起注意力并被认为是不寻常的,即剥夺自动化,或者说解除自动化。 穆卡洛夫斯基指出的前景化策略在语言中一般都能找到,但是一个更高级别的前景化在文学语言中是一个特殊的指示器。结合一些现代观点,我们认为前景化大体上是语言的一种性质或性能。因为一些非文学体裁的传播,比如广告、报刊杂志、政治话语、通俗小说等等,实际上都大量利用了前景化。甚至我们每天的交流对话中也创造性地利用了前景化。因此,尽管前景化的研究是开始于文学研究,但它如今已有了更加广阔的范围。陌生化和前景化的这些早期观点已经对人文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在用事例进行典型分析的时候,他们的论据并不能为叙述加工的认知模式提供一个精心设计的依据。 二、前景化与Break,break,break (一)丁尼生与Break,break,break

语言陌生化

语言陌生化,文章亮丽法 一、语言陌生化的理论与实践 “陌生化”是由俄国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上世纪初提出来的。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词语的复活》)这段话告诉我们,“陌生化”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技巧,它可以使熟悉的甚至熟视无睹的事物变得新颖有趣,从而改变读者的阅读期待,扩充作品的想象空间,进而增强作品的美感。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对“陌生化”有更为具体地阐述:“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漂泊的语言》)王安忆所说的“陌生化”,其实就是语言陌生化。语言的陌生化强调一个“新”字,在事物指称和语言结构上除旧布新,这样就可以使习用性、惯常性语言具有新的生命力、新的审美价值,从而使文章亮丽多姿。 所谓“陌生化”,通俗点讲,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我们在叙写或陈说我们习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微风拂来,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1(董华翱《守望春天》)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春天来了,这我们都能读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种美感的获得就是靠语言的陌生化。这句话综合运用了诸如通感、移用以及新奇的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段,使语言含蓄、新奇、形象,富有“侵略性”,自然会给读者一个全新的印象与感受,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语言陌生化的榜样,这种例子信手拈来。 “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半死的月光下/载饮载歌/裂喉的音随北风飘散。”2(李金发《有感》) “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正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看到了黄昏的头发。”3(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收罢秋,山痩,河肥,村子在涨起来,巷道却窄下去。”4(贾平凹《古堡》) 此类例子即便是在教材里也是随处可见: “我们就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都涨满绿色的帆。”5(苏教版必修一,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地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6(苏教版必修三,黄药眠《祖国山河颂》) “我是你河边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织着疲惫的歌。”7(苏教版必修三,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这些现当代著名的作家们都十分注意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陌生化,虽然增加了读者感知事物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但却使人在反复品味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充分显示了陌生化语言的独特魅力。 古人或许并不知晓语言陌生化的理论,但在“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