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市政学00292笔记

市政学00292笔记

市政学00292笔记
市政学00292笔记

2010年版,主编孙亚忠-----市政学笔记绪论第一节市政的含义和特征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城市的特征:高度的聚集性,社会性,经济性,系统性,开放性,复杂性。

2.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早期城市阶段——史前到封建社会初期。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约于公元前3500,出现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富庶的平原地带。特征: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聚居区;城市功能单一。

2)中世纪城市阶段——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公元476年罗马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特征: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城市形成的途径开始多元化,数量增多;个别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绝大多数规模小;城市发展缓慢,未能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3)近代城市阶段——工业革命后到20世纪初,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猛增,规模扩张;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市集中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生产力,真正成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发展中心;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关系对立;城市病的产生和蔓延。

4)现代城市阶段——20世纪初开始。特征:

(1)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2)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3)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一、市政的含义

A、广义的市政其市政主体包括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指城市全部政治系统为了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B、中义的市政,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机关,指城市的国家机关对城市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C、狭义的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D、中国的市政是指城市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属于广义的市政,其内涵有:

一,市政的主体是城市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政党组织,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

二,市政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三,市政的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各种手段(经济,法律,行政,道德手段)

四,市政客体或对象是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城市道路,供水电气,绿化等)

2、市政的沿革A三个发展阶段:传统市政---近代市政----现代市政

西欧大陆“城市自治”,是传统市政的发端。1688年英国革命是近代市政发展的开端。

1909年,清政府制定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城市管理组织的诞生。

1921年2月广州政府《广州市暂行条例》,广州成为中国近代行政区域建制意义上的第一个市

二、市政的特征

1.公共性,市政必须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其根本原则

2.历史性。

3.双重性,市政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综合性,从内容看包括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管理和对各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规划和调控。

5.动态性,市政是一种存在于城市并以城市为对象的管理活动

6.系统性,市政是同多系统,多要素,多环节组成的有机系统。

第三节市政学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市政学的研究对象

1.市政主体,是体现城市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是进行和参与市政活动的各种组织

2.市政客体,研究市政主体对城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管理。

3.市政目标、市政方式、市政手段----怎么管理的问题

4.市政规律

二、市政学的研究方法

A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B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

C系统研究和具体分析相结合D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

市政学笔记第一章市政主体

一,城市政党组织

A 市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五年举行一次。

B市委员会,市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领导机关。由市委委员和候补委员组成,每届任期五年,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

C市委常务委员会,主持市委日常工作的领导核心,由市委书记,副书记和市委常务委员组成。在市委常务委员会闭会期间,行使委员会职权

D市纪律枪检查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在城市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的专门机关。反腐

2、市委根据少而精的原则,一般设置相应的工作部门,主要有:市委办公室(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等。

市委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核心)、思想领导(前提和基础),组织领导(保证)三个方面。二、城市民主党派组织

A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参加爱国统一战线的各政党的统称。中国目前有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合作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B在直辖市,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各民主党派都设有市代表大会和委员会:由市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一般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包括常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

作用:第一、积极参政议政,实行民主监督。

第二、发展城市社会主义民主第三、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

第四、协助城市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加强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三、城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城市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在共产党市委领导下和全国政协指导下,实现党派合作的形式,也是城市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

1、在直辖市,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各民主党派都设有政协委员会,每届任期为五年。市政协设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组成常务委员会。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市政协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

A召开会议(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

B提出提案C视察D专题调研E反映社情民意F促进祖国统一

二、城市政权组织P101

A城市权力机关是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

B城市行政机关是城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C城市司法机关:

第一是城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时遵循的原则:

1、独立审判原则

2、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

3、公开审理原则

4、允许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第二是城市人民检察院,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一方面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领导,另一方面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

三、城市社会组织

1、城市人民团体,是指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群众团体。属于免于登记的社会团体,

主要有市总工会(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市妇联,市共青团,市工商联。

2、城市自治组织,是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一般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一般在100—700户的范围内设立。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3、城市公益性组织,是指为城市困难群体或特定群体提供自愿或无偿服务的城市社会民间组织。分两类,

A是由政府发起成立的,如市红十字会(救灾,求助,普及摄生救护防病知识,接受社会捐款捐物)、市慈善总会(筹划善款,赈灾救助,扶贫济困,公益援助,)

B是由民间发起成立的如志愿者组织,市基金会

四、市上参政的方式,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参与城市政治生活,影响城市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和政策过程的行为。主要方式有:

A政治选举,指市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行使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民主权利。

B政治协商,指市民通过政治协商制度参与城市政治生活。

C政治结社,指市民可以参加城市社会团体,通过社会团体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

D政治表达,指市民通过一定的渠道或方式向决策者表达政治态度(公示和听证)。

E政治接触,指市民通过与决策者接触,表达其政治观点和要求,影响政府决策。(市长接待日)

2、市民参政的条件:A透明的市政决策B高素质的市民C多元的参政途径

3、市民参政的意义:市民参政是城市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的保证。

第二章市政体制

第一节,市政体制概述: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是规范城市内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惯例的总称。

1、市政体制的核心是城市权力在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

2、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A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B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多样性。C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3、市政体制的作用:

A有利于巩固和维护国家政权B是组织和开展市政管理活动的依据

C市政体制的变革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D市政体制的变革推进城市经济体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市政体制

一、基本特点:A形式多样化B政党通过竞选的方式参与市政体制

C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相互制衡

D多数城市不辖区和县,实行市县分离E存在大量利益集团

二、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类型:

1、市议会制,是市议会兼行议决权和行政权的市政体制。

2、议会市长制,是城市的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议,但市议会在与市长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的

市政体制。

3、市长议会制,是城市的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议,但市长在与市议会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的

市政体制。

4、市委员会制,是市委员会既是市议会,又是市政府,它兼行市的决议权和行政权。

5、市经理制,是市议会聘任一位经理,把行政权授予市经理行使,市经理对市政府和城市实行专

业化管理。

三、大都市的市政体制,其改革途径主要有:

A市政府下设市辖区政府B市政府与市镇缔结联盟C市政府与市镇分立合作第三节中国的市政体制一、中国城市行政等级制度:

1、直辖市,是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建制,直辖市在城市行政区中的地位最高、规模

最大。目前,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直辖市。

2、副省级市,在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方面,享有相当于省级的权限。共有15个(沈阳、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济南、武汉、广州、成都、西安、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和深圳)

3、地级市,指行政级别介于省和县之间、行政地位与地区行署相当的地方行政建制。

4、县级市,属于基本城市。

B、根据人口规模,中国的建制市划分为四个级别:

1、特大城市,是城市非农业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

2、大城市,是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

3、中等城市,是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

4、小城市,是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

二、中国市政府体制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其主要内容包括:

A城市中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地位

B市政协是中共市委与各民主党派在城市的组织实现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

C市人大选举组成城市的政府、法院和检察院,它们对市人大负责,向其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

D市辖区,中共区委,县委,国家机构受中共市委、市级国家机构的领导

E各种社会团体向城市的政党组织、国家机构表达利益。

2、中国市政体制的特征:

A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B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具有同一样

C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

D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E市政职能具有全能性。

3、中国市政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A 起步阶段,1978--1992,重点体现在“精简政府机构和建立市管县体制”

B拓展阶段,1993—2002,是以城市经济发展为工作重心

C深化阶段,2003年以来,初步确立了城市基层管理体系。

4A、中国原有市政体制的弊端:

A市政职能转型不到位B市政机构设置不合理C城市行政区划不够优化

D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不合理E配套制度改革不深入

4B、中国市政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

A加快市政职能转型B科学设置市政机构C合理设置市政体制层级结构

D完善基层市政管理体制E实现市政管理的法治化。

第三章市政职能

一,概述:指城市政府在城市公共管理过程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是城市政府管理活动的基本方向。

A广义的市政职能包括国家在该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事务,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和功能,在市政管理过程中体现为对法律、法规和上级政府决定的执行。

B狭义的市政职能主要是指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服务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和功能,同时也包括组织本辖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管理地方公共事务,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2、特征:广泛性,服务性,规范性,自主性,多样性。

二、市政职能的类型

A以各种职能产生的先后顺序为标准,

分为传统职能(治安、道路交通、卫生健康)和现代职能(城市规划、产业经济)B根据市政职能的性质和实现方式,

分为防御职能(消防,减灾救济、环境与资源保护)和建设职能(经济发展、资源开发)C根据现代城市事务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市政管理的实际情况,

分为一般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和专门职能(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

三、市政职能的意义:是城市政府管理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A 是城市政府各项公共事务及其管理活动的组织化,代表了城市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反映了城市政府行为的基本宗旨和目的。

B 决定着城市政府管理的范围和组织规模

C既取决于国家和地方行政体制,又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城市各级政府上下左右的行政关系,是中央、省和城市政府权责分工事务分割的重要依据。

D决定着城市财政收支占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E市政职能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政府管理的绩效和成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四、市政职能的原则

A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制中的地位

B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的特色和工作重心

C中国城市政府是城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家在城市设立的一级行政机关

D市政职能必须依法确立和调整。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市政职能

一,发展演变:

A 前工业化阶段:工业革命开始以前。城市规模小,功能单一,居住和活动分散。

B 工业化阶段:18世纪后期至1940年代。社会经济的各种功能向大城市和城市中心区集中。

C 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

二,主要内容:

1、规划职能,以土地规划和区域综合开发计划为主。

2、交通运输职能,指对道路,桥梁,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的设置和管理。

3、社会福利和保障职能,A社会保障(年老、失业、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

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B公共福利(确保所有市民获得基本的生活物品和服务)、C社会救济(面向城市中的低收入者、陷于贫困、生产和生活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的人以及老人和儿童,提供最低的物质生活保障和相应的服务设施)

4、文化教育职能,是为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和丰富市民生活,对幼儿园、中小学、市立高等学校等

教育机构进行有效的政策指导,强化各种业余性、回归性的社会教育,对图书馆,历史文物的保护等公共服务。

5、公共卫生与环境保护职能,城市环境清洁,垃圾清除和处理,噪音,废气等城市公害的管制,环

境规划与管理,自然资源的保护,科学技术的研发等。

6、公共安全管理职能,包括维护城市社会治安,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打击各种形式的

犯罪,保护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控制公众集合,维护公共交通秩序等。

7、产业振兴职能,是为了振兴工商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农业等产业,所进行的技术援助和产品

奖励,以及为此建置完备的设施,以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

三,实现方式:是多途径、多元化的,但主要采用以间接管理为主,直接管理为辅

1、制定法规、政策和指导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2、更新管理理念,吸纳民间力量参与公用事业

3、依法行使各种审判权,认证权,对各项公共事务实施监督和检查。

4、投资和支持开发新技术,引导、刺激经济发展。

四、基本特征:A市政职能的法治化程度高B内容广泛的市政职能体系

C市政职能以服务为导向D多样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

第三节中国的市政职能一、主要内容:

1、建设职能,城市政府建设、经营和管理基础设施的职能(城市基础设施可分为:能源,排水,交

通,邮电通信,环保,防灾设施)

2、社会职能,指城市政府在社会事务方面的职能,亦称社会管理职能。(社会保障职能可划分为资

金经营职能、公共服务职能、行政管理职能、支持社会服务职能。)户籍管理,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管理,民政管理,侨务管理等

3、科教文卫体职能,包括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

4、公共财政职能,指城市政府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以强制性税收为主取得公共财政收入,支持城市

政府行使各方面的职能。包括预算管理,税收管理,支出管理,会计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

一、基本特征:1、行政主导型的市政职能体系2、单一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

3、发展不均衡的市政职能体系4重管理、轻服务的市政职能导向

三、改革与发展:

A中国市政职能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彻底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与社会职能,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

B中国市政职能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按照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转变。其具体要求是:

1、撤销部分职能

2、转移部分职能

3、增加部分职能

4、强化部分职能

C中国市政职能转变的路径:

1、调整城市政府行使职能的外在环境,为转变市政职能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2、调整城市市政内部系统的经济行政职能,为转变市政职能提供保证。

3、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行政职能,为确立科学的市政职能开路。

4、在市政职能实现方式上,坚持从过去的以行政命令为主,向综合使用规划指标、经济杠杆、经济信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这五种调节手段转变,支持从过去的直接管理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向间接控制、引导企业行为转变,要进一步充实加强综合经济管理和经济检查机构,适当合并和精简专业性管理部门。

第四节市政职能过程

一、市政决策:是指市政体系中的执政党、国家机构等市政主体以市政职能为核心,为维护城市社会经济秩序、推动城市发展而进行市政管理活动的运行过程。

1、市政决策的信息有三个基本来源:一是从各种书面材料和口头沟通所获得的信息;二是亲自实地观察获取的信息;三是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媒介了解的信息。

2、对信息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包括两个环节:第一筛选信息,第二分析信息

科学预测决策主要措施的可行性与决策客观结果的效益,是市政决策的关键阶段;

市政决策预测的关键环节是对所涉及的具体实际情况开展调查研究。

多方案择优是市政决策的主要特征。

二、市政执行是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机构执行法律、法规、上级的决定和本市的市政决策等,并监督公共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市民执行有关的法律和市政决策等,对企业生产和市民生活实施公共行政、提供公共服务等的职位行为。

行政首长对下级的统一指挥,是市政执行重要的组织原则和工作原则。

首长负责制是作为执行性质的组织所能采取的较适合的组织体制和管理体制。

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机构的工作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是市政执行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公务员的素质可以分为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遵纪守法素质、身体素质。

三、市政控制是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机构的领导层为了确保按时实现市政决策的目标,对他们的下级以及城市的企业、公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市民执行市政决策的行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偏差,针对原因采取纠偏措施,并对市政决策进行局部修改后予以的管理过程

1、首长负责制所包含的领导控制(重点是调配资源),专门部门的专职控制(重点是调查偏差的原因并研究解决的措施),公务员的自我控制(重点是及时发现偏差)。(公务员的自我控制是三位一体的市政控制的基础和关键)

2、及时发现偏差是市政控制的关键环节,根据管理学的控制理论控制一般有三种即前馈控制(亦称事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3、健全公务员政治责任和行政责任的监控制度,是市政控制的一顼历史任务。有两个系列:

一是属于首长负责制组成部分的监控制度,二是属于行政机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责的监控制度。

城市国家机构受理公民对公务员职务行为投诉的组织体制有三级;

一是设置在市政府工作部门内专职受理投诉的组织

二是设置在市政府的专职受理投诉的组织,它受理对工作部门处理投诉决定不服的上诉

三是通过行政诉讼的途径,公民有权利向司法机关投诉

任何一级受理投诉的组织对投诉查有实据,可依据权限对当事公务员进行处罚,包括降职,罚款,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等,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章城市发展战略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含义:是关于城市的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性规划,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措施和步骤的前瞻性部署。

2、作用:A科学地认识和尊重城市的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对城市产业和人口发展的承载力

B在认识自然环境,产业结构,人口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C 科学地确定主导产业的个数和相互关系,正确把握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环节

D 城市发展战略指导城市经沪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规划的制定。

E城市战略对本城市与所在城市体系之间的关系作出科学的定位,有利于形成城市与城市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1、一是科学地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二是科学地预测城市人人口规模

三、是科学地规划城镇体系和城市布局四是科学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体系

五是科学地认识和尊重城市发展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承载力

六是部署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重点,措施和步骤。

2、城市发展战略的类型;

A经济发展战略B社会发展战略C科技发展战略D文化发展战略D生态保护战略

3、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程序,其周期需要2-5年,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中共市委和市政府组织起草城市发展战略

第二阶段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通过城市战略

第三阶段是依法经过上级政府审批,取得上级政府的认可,在完成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程序后生效。

4、实施(需要通过三方面的规划,计划来加以落实):一是城市规划,二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三是城市政府向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以及工作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

第二节,中国城市发展战略

一,沿革: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战略阶段,90年代注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城市发展战略阶段,21世纪以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发展战略。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发展战略能够较好地回答和解决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因为:以科学’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战略,是把城市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战略,是城市协调发展的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二、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

1、国家和上级政府的生产力布局等规划

2、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而形成的城市体系

3、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

4、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现状

5、城市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客观条件所构成的对城市产业和人口承载力

(2)、制定和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原则:

1、实事求是

2、始终抓住主要矛盾

3、统筹兼顾城市发展战略各组成部分关系

4、长远目标与分期实施相结合

5、法制化。

三、中国大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的特点;P205

第三节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

一、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人口,非农产业,地域城市化的过程,是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引起城乡关系转型的过程。

城市化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农业发展是城市的初始动力,农业是城市化的基础,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制度安排和变迁对城市化有推动和阻滞作用;世界人口剧增也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城市化的衡量指标有:

A城市化的水平指标,即城市人口占城市所在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

B城市化的速度指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若干年内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点

C城市化的质量指标,即反映市民生活水平的一系列分类指标体系。

3、城市化的分类:

A 以产业和人口的流向为标准,分为集中性城市化和分散性城市化

B 以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标准,分为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二、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应坚持的原则

1、城市化的速度要适度,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

2、合理、集约利用资源,分类引导人口城市化

3、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市化空间格局

4、走市场推动,政府导向的城市化道路,健全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5、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多样化和合理化,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三、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以各种经济组织和城乡居民积极发展生产为主要动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规划及调控作用相结合,在产业,居住,公共服务,人口素质等方面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性过程。

2、有三个层面:

一是国家层面,即在全国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二是省级行政区域层面,其基础是市县层面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三是市县层面,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研究的重点。

3、在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目标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方面,第一涉及产业布局规划,第二涉及城镇体系规划,第三涉及交通体系规划,第四涉及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第五涉及商业,饮食业等生活服务业的布局规划,第六涉及教科文卫体公共事业布局规划。

4、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是产业一体化,其基本途径:一是在市区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和都市型工业,二是在郊区发展高新技术、无污染、用地面积较小、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三是逐步实现郊区农业现代化、包括实现农林牧副渔的机械化和科技化、更大程度就地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两个方面。

第五章城市规划管理

第一节城市规划管理概述:是指城市国家机构制定并经上级政府批准的在一定年限内关于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等部署,以及城市用地,建筑和设施布局安排的发展计划。

2、城市规划的特性:政策性,综合性,权威性,地方性,科学性

3、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控制作用和调节作用,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A是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依据B控制着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

C调节着城市内部的各种关系。

二、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

1、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古罗马的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规划著作之一。

中国最早记载城市规划思想的是《周礼.考工记》;东周开始—里坊制;宋朝—街坊制。

2、近代城市规划理论:

1859年,美国欧姆斯特在纽约曼哈顿区设计中央公园,用绿化带分割市区的新空间概念。

英国埃比泽.霍华德在《明天,和平改革之路》中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1910年,法国夏纳尔提出工业城规划,第一次把城市中的工业区,港口,铁路与居住区在用地布局上严格区分开,出现了将城市空间结构按现代化城市的功能进行分区的概念。

1922年,英国昂温提出了建设卫星城理论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希腊雅典制定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城市规划大纲》,即雅典宪章。(居住,游憩,劳动,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功能)

3、现代规划理论: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帕鲁提出了增长极核理论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是城市规划理论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第二节城市规划的内容

一、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1、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或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市和有中心城市依托的地区,自治州,盟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包括县,自治县,旗域)城镇体系规划四个基本层次。

2、城市政府编制的主要是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其内容有:

A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B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理原则和措施。

C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D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E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F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G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二、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年限内城市各项建设综合平衡,合理安排的规划,是关于城市各项建设的战略部署。2、中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有四个部分:

A城市总体纲要:主要研究确定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编制总体规划的依据。

B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任务是综合评价市域城镇发展水平,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等

C中心城区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部分

D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市规划区范围,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防灾工程,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其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以对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

四、城市详细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近期建设区域内各项建设作出的具体安排的规

划。可分两种:

1、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城市建设用地

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指以城市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

施的设计,施工的规划。(由有关单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委托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其成果是规划设计说明书和图纸

第三节,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一、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城乡统筹原则,2合理布局原则,3节约用地原则,4集约发展原则,5先规划后建设原则

2、城市规划的编制阶段和程序:

A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阶段,其程序是:

一搜集和分析所需的资料,二编制纲要,三起草,四评议,五通过,六审批,七修改

B城市详细规划阶段,其程序是:

一调查研究城市详细规划的资料,二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三论证方案,四申报,五审批,

二、城市规划的实施:

1、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司是全国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对城市土地进行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核心职能之一)

2、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内容:

A对规划区内的土地进行城市规划管理B对规划区内的各项建筑进行城市规划管理

C参与重点工程竣工验收D监督检查城市规划的实施

3、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原则与具体注意事项:

A原则: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三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B注意:一,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各项建设工程的选址,定点,不得妨碍城市的发展,危害城市的安全,污染和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

二要注意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段进行改建,不得破坏城市环境和城市的历史文脉

三城市改造应当强调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运输条件

四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五城市新建铁路编组站,铁路货运干线,过境公路,机场和重要军事设施等要避开市区

第六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一、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1、种类:

A能源设施(电力,煤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暖气)

B供、排水设施(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

C交通设施(航空,铁路,长途汽车,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地铁,轻轨,停车场等)

D邮电通信设施(邮政,电报,市内、长途、移动电话,无线电寻呼,互联网,电视等)

E环保设施(绿化,园林,垃圾收集和处理,环境卫生,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等)

F防灾设施(消防,防汛,抗震,防台风、风沙、地面沉降和防空等)

2、作用: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性质:

1、生产性(决定了必须有偿使用城市基础设施)

2、公益性

3、承载性

4、自然垄断性

5、超前性

6、系统性

第二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

1、必须以经济发展计划为依据,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经济计划的关系。

2、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中安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在城市规划管理中依法监督基础设施规划的实施(一是对管线铺设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二是道路桥梁施工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

1、国家和城市的财政支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A 城市维护建设税B城镇土地使用税C城市公用事业附加

D其他税收(车船税,燃油税等)E若干种费用(排污费,过桥费隧道费,住宅建设配套费)

2、正确处理城市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适当维持基础设施的产品和服务价格,依靠科学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基础设施的运营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向社会集资,有利于拓宽基础设施的融资渠道。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项目必要时可以用银行贷款,如果项目需要引进外国的设备技术,则可以利用外国政府或银行的贷款。

5、允许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有利于拓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成为以公有资本建设和经营基础设施的必要补充。

第三节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一、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

1、综合机构:市政府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协调机构:市政委员会,交通委员会

3、专业机构:交通局,环境保护局,园林绿化管理局,市容管理局,城市管理局等

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

A 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根本保证

B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以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组织保障

C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

D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是搞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新途径

E 人民城市人民建,是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源泉。

第七章城市公共事业管理

一、城市公共事业是以满足全体城市居民的共同需要为基本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关系全体城市居民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城市公共服务。

2、城市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对城市公共事业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以保证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确保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其含义包括:

A 所适应和满足的是城市居民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维护和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以及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

B所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在性质上属于公共物品

C主体是国有企业和单位,也允许一部分非国有企业和单位进入城市公共事业领域,通过开展有序而适度的竞争,以增加城市公共服务的数量和种类,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

D城市政府有必要对城市公共事业实行必要的管制。

E目标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

F主要涉及教科文卫体,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三个基本领域,同时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部分领域。

二、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益:是指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客观结果给城市居民带来的有益的效果和利益,包括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益关系是指城市公共事业管理所导致及所追求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环境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

三、城市公共事业的基础管理:

1、城市公共带来的规划管理:两类

A计划管理,是城市政府的计划部门会同城市公共事业主管部门

B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城市公共事业主管部门

2、城市公共事业的准入管理:是城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城市公共事业的主管部门

3、城市公共事业的价格管理:是城市政府的物价管理部门根据价格管理权限,对城市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制定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并监督实施的过程。

4、城市公共事业的税收管理:是城市政府税务部门执行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对城市公共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征收税款,作为政府为公共事业单位活动提供外部条件的补偿,并且作为经济手段调节公共服务供求关系的过程。

第二节城市教育和科技管理

一、城市教育管理是城市政府在上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对城市的各类教育进行必要的管制,指导和扶持,以促进城市教育健康而有活力的发展,提高青少年和市民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水平,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管理过程。

2、其基本构成是:

A 学校教育制度---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B义务教育制度----九年义务教育,即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强制性的,普及的和免费的学校教育。

C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职业培训

D教育考试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考试对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测定和评价

E学业证书和学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F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制度

3、城市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教育预测---教育决策---教育计划---教育组织----教育评价

二、城市科技管理是指对与城市生产活动同时进行,或者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其意义是:

A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B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城市整体实力的重要手段

C是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挑战的主要途径

2、基本内容有:A确定城市科教发展规划B制定并实施城市科技发展计划

C城市科技活动的组织和领导D城市科技活动的调控和评估

3、城市教育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城市教育的不同类型,性质和目标,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运

行和管理模式:A 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模式

B 多方投入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C 社会办学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模式

4、改革的主要途径:

A继续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B继续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实行企业化转制,大力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C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集群和产业化基地

D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

E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第三节城市文化和体育管理

一、城市文化是一种大文化的视角,是一种综合认识的结果,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建筑文化,

城市公共文化,城市科技文化,城市自然文化,城市制度文化与城市精神文化

2、城市文化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适应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依据法律和法规

对城市各种文化组织进行管制,指导和扶持,促进文化组织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使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原则是:

A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二为方向)

B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

D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油

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制定,二是城市各项文化基础工作的管理,三是城市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监控。

二、城市体育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体育主管部门执行法律和法规,对城市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公

共体育设施等进行管理,为国家的竞技体育培养和输送人才,增强市民体质和管理过程。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A有特色,有重点地发展城市的竞技体育

B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C积极扶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2、其基本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决策职能

三、城市文化管理新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主导,层级管理和分类指导。其管理模式有:

A演艺娱乐行业的市场化运营模式B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政府扶持模式

C新闻出版事业的产业运营模式D广播电视电影事业的产业运营模式

3、城市体育管理模式有:A城市体育组织的俱乐部管理模式

B体育场馆的有偿服务管理模式C体育竞赛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第四节城市公共卫生管理

一、城市公共卫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和生活卫生三个方面

2、城市公共卫生管理,是城市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执行法律和法规,对城市的医疗卫生,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药品生产和销售、医疗保险等进行管制、指导和扶持,防止传染病传播,降低严重危害市民健康的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市民身体健康的管理过程。

3、意义:一促进经济增长,二体现基本人权,三维护社会稳定

二,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类型:A卫生行政机构B卫生业务机构(医院,药事机构等)

C政府协调性组织与群众卫生组织(红十字会等)

2、工作方针:面向广大城市居民,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参与相结合

三、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内容分为两部分:

A城市公共卫生的发展管理—社会和经济体制,制定城市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城市公共卫生规划与编制规划预算,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评价与调整规划,情报支持与法律支持。

B城市公共卫生的分类管理----医事管理,卫生防疫管理,药政管理,妇幼卫生管理。

四、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A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B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城市公共卫生体制

C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

D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

2、其改革的任务是:

A全面加强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B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C加快建设城市医疗保障体系D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3、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A建立协调统一的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B建立高效规范的城市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C建立城市政府主导的多元公共卫生投入机制

D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公共卫生价格形成机制

E建立严格有效的城市公共卫生监管体制

F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

G建立实用共享的城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H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卫生法律制度。

第八章城市经济管理

一、城市公共财政是城市政府为城市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2、特点:公共性,非营利性,强制性,补偿性,公平性,法治性。

3、其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

3、其作用:A促进城市建设和维护,实现城市规划B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C促进城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D保障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城市公共收入是城市公共部门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1、按经济性质可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

务收入,转移性收入。

2、城市公共收入的原则有;

A公平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境遇相同的人相同税负)和纵向公平(境遇不同的人不同的税负)。具体分为受益原则(指城市政府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的分摊,要与社会成员从城市政府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收益相联系)和支付能力原则(是指城市政府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的分摊,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即根据各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各人应承担的税负)

B效率原则,是指城市公共收入应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具体分为城市公共收入的经济效率原则和城市公共收入本身的效率原则。其要求税收做到:一充分且有弹性,二节约与便利,三中性与校正性。

3、城市公共支出,是城市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A按性质看,可分为公共消耗性支出(指城市采购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是一种实质性支出)和公共转移性支出(指城市政府把一部分以税收形式筹集到的公共收入,用于社会福利的支出)B按支出的功能可分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转移性支出等。

4、按支出经济分类有: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

5、支出时的要求:一要严格控制支出的范围,二要讲求效益,三应该使所有居民普遍而平等地受益,四要量入为出。

三、城市政府采购是指城市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其中:

A货物是指各种形态和种类的物品,包括原材料、燃料、设备、产品等

B工程是指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装修、拆除、修缮等

C服务是指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购对象。

2、采购的原则:一有助于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二公开透明原则,

三公平竞争原则,四公正原则,五诚实信用原则。

3、采购方式: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具体方式有:

A公开招标(主要方式)B邀请招标(特殊性的供应商)C竞争性谈判

D询价E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

4、采购程序:注:在招标采购中,下列情形应予废标:一符合专业条件的供应商或者对招标文件作实质响应的供应商不足三家的,二出现影响采购公正的违法、违规行为的,三投标的的报价均超过了采购预算,采购人不能支付的,四因重大变故,采购任务取消的。

A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的程序:

成立谈判小组---制定谈判文件---确定邀请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名单---谈判---确定盛产供应商。B询价方式采购程序:成立询价小组---确定被询价的供应商名单---询价---确定成交供应商

(采购活动记录的内容:采购项目类别、名称;采购项目预算、资金构成和合同价格;采购方式,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的,应当载明原因;邀请和选择供应商的条件及原因;评标标准及确定中标人的原因;废标的原因;采用招标以外采购方式的相应记载。)

4、中国城市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提高城市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表现在:

一是延伸管理环节,确保资金安全,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通过集中采购,获得规模利益,四是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实现政策目标。

3、改革和完善中国城市政府采购管理制度的目标,要从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制度建设,二是

完善管理制度,三是扩大城市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四是建立科学严密的运行机制。

第二节城市市场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国家赋予的职权范围内,对市场要素及其经济活动所进行的监督管理。其任务是:一是调查研究市政,提供市场管理信息,二是制定或参与制定市场管理的规章、法规和法律,并贯彻执行,三是协调市场上的各种经济关系,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四是依法对各类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保护合法经营,查处违法违章经营活动,五是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保障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意义:A有利于维护城市经济秩序B有利于城市企业生产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C有利于保障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管理的内容有:A对商品经营者及其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B对商品的监督管理

C对市场交易场所的管理。

4、原则:一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二依法管理市场,三管而是不死、活而不乱(活是核心)

四专门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三、市场结构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垄断行为和竞争行为的管理。禁止的垄断行为有:A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排除和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垄断协议

B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C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D禁止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2、不正当竞争的行为:A经营者不正当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如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等或者近似的,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知名商品的)B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

C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等D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回扣)

E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生产者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F经营者采用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盗窃,利诱,胁迫等)

G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H经营者销售商品时,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

I经营者从事有奖销售的(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千元的)

J经营者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K投标者串通投票,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

3、行政管理部门监督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权行使的职权有:

A按照规定程序询问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或者与不

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其他资料,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和证明人应当如实提供。

B查询,复制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协议、账册、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等

C检查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必要时可以责令被检查的经营者说明该商品的来源和数量,暂停销售,听候检查,不得转移,隐匿,销毁该财物。

三、价格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价格管理的形式和权限两方面内容。

1、政府指导价,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格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

2、政府定价,是指依照《价格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的价格实行指导价和定价的商品和服务是:A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B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C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D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

E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

3、遵循的规则:A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以中央的和地方的定价目录为依据

B制定价格,应当根据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社会承受能力实行合理的购销差价,批零差价,地区和季节差价

C应开展价格,成本调查,听取消费者,经营者和行业组织等有关方面的意见,有关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需的账簿,文件以及其他资料

D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从,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

E定价机关在形成制定价格的方案时,应当载明现行价格和拟制定价格,单位调价幅度,理由等F制定价格的方案经集体审议后,认为需要制定价格的,定价机关应当适时作出制定价格的决定G政府指导价,定价实施后,定价机关应当对价格决定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监测。

(中国的价格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组管理的原则)

四,质量监督,是城市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对产品,服务质量和企业保证质量所具备的条件进行监督的活动。其原则有:

A统一管理和分组分工管理相结合B公正,科学

C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督并举D突出重点E区别对待

2、监督的基本形式有:

A抽查型,是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依法组织有关省市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机构对生产,销售的商品,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抽样,检验,并对抽查结果依法公告和处理的活动

B评价型,是指国家的质量监督机构对申请新产品生产证,产品生产许可证,优质产品和质量认证书与标志等的企业,进行生产条件,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复查的一种质量监督活动。

C仲裁型,是质量监督机构通过对有争议的产品进行仲裁检验和质量裁定,以公正判定,裁决有质量争议的产品,维护标准的严肃性,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节城市土地管理

一城市土地指城市市区内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其自然特性有:

一是位置固定性,二是差异性(地质,地貌,水文),三是耐久性

2、经济特性:是指人们在使用城市土地时引起的经济关系。

稀缺性,区位效益性,边际产出递减性

3、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A城市土地本身的特点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B城市土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C中国城市土地的国有制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二城市土地管理机构: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房产管理局,市司法局。

2、管理措施:A对不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办理变更,责令其限期办理,使其不办理的,以非法转让或者非法占用土地论处B询问违法案件的当事人,嫌疑人和证人

C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非法占用的土地现场进行拍照,摄像

D责令当事人停止正在进行的土地违法行为

E对涉及土地违法的单位或者个人,停止办理有关土地审批,登记手续

F责令违法嫌疑人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3、管理的内容:

A城市土地的地籍管理,是城市政府为了有关地籍资料和全面研究城市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城市土地调查,登记,统计,评价等主要内容的政府措施,亦称地籍工作。分为土地的调查,评价,登记,统计和地籍的收集、整理、保管等

B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是一项组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经济,生态,技术,法权的综合措施。包括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各类用地的具体规划和城市企业用地规划三部分,主要任务是摸清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合理分配城市土地,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C城市土地的行政管理(包括管理城市土地的征用,调拨工作,负责用地的审查,报批等)

经济管理和法制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三传统土地管理的弊端:一是城市土地的产权模糊,二是城市土地浪费,三是城市土地配置不当

2、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目标是运用市场机制,主要通过土地市场来调节土地的供求关系,合理配置城市土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同时增加国家和城市的财政收入,为城市企业创造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

3、原则:坚持城市土地单一的社会主义国有制性质,坚持城市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城市土地的所有权不能进入市场流通,国家出让的只是土地使用权;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区位,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对象实行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国家要通过立法和法律监督,管理和规范城市地产市场。

4、城市土地有偿使用主要是通过征收税费的形式进行的,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税,土地使用费,土地增值税。

四城市土地市场,是城市土地使用权流通的场所。由三部分组成:

A一级市场,是国家凭借对城市土地的所有权,把一定时期的城市土地使用权批租或出让给城市土地的经营者和使用者,是城市土地保用权在国家与城市土地经营者,使用者之间的纵向流动,具有垄断性质

B二级市场,是城市土地使用权在城市土地经营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横向流动或转让,具体表现为获得城市土地使用权的经营者,直接将土地投入市场流通,或通过建设商品房间接地将土地调入市场流通

C三级市场,是横向流动,具体表现为城市土地的使用者通过房产的交易间接地使城市土地进入市场流通

三级市场形成了城市土地的批发,零售,调剂三种互相联系的市场形态。其中一级市场是二级、三级市场的基础和前提,起着导向作用;二、三级市场是一级市场的延伸的扩大,能促进城市土地市场的发育和繁荣。中国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场的基本政策是垄断一级市场,搞活

二、三级市场。

2、关键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转让机制

A城市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通过竞争方式来实现城市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向城市土地经营者和使用者的转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土地出让的最高年限分别为: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出让方式有三种:一是协议出让,二是招标出让,三是拍卖出让。

B城市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是指城市土地使用者将城市土地使用权再进行有偿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其方式有:一出售或买卖,二交换或互易,三赠与。

1转让的条件是:一只有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城市土地使用权才能进行转让二取得使用权的城市土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流通,必须按照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对城市土地进行投资,开发,利用后,城市土地使用权方可转让三城市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必须签订合同,并办理过户登记

2、坚持的原则:一“认地不认人”,二房,地产一致原则,三效益不可损原则。

第九章城市生态管理

一、生态系统是指由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构成的生命系统与由气候,土壤,地貌,纬度等构成的环境系统所组成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多要素,多层次的复合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A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结构:时间和空间内处于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C功能: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生态平衡是指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总是不断地进行的,但在一定时期和空间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的各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也保持相对稳定,达到高度适应、统一协调的状态。

4、城市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其结构有:

A空间结构,是环境、资源、设施等的分布和组合

B社会结构,是人口,劳动力和智力等空间配置和组合

C经济结构,是生产、分配、消费、流通等空间配置和组合

D营养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A 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B 具有非完整性,对外依赖性很强C具有非稳定性D具有脆弱性

2、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主要取决的因素:

A城市规模与地区资源的平衡B城市人口与土地空间的平衡

C生产设施与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的平衡D城市“三废”排放与环境容量的平衡

E劳动力数量一职业岗位的平衡F各类产业之间的平衡G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H城乡物资供应与居民需求的平衡。。。。其标志是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最优化,实现人口,资源,设施,环境相协调,环境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一建市政实务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 市政公用

第一章:城市道路工程

?????????????? ???道路行车速度;快速路;主干路;道路宽度;城市道路的分类 分级因素次干路;路面结构厚度; 支路;交叉口形式;除快速路外的各类道路根据城市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又分为Ⅰ级、Ⅱ级、Ⅲ级。 高级路面:路面刚度大、强度高、稳定性好。运输成本低、建设投资高、养护费少。按结构强度分类次高级路面:维修、养护、运输费用较高。柔性路面:行车荷载作用路面按力学性质分类30?????????????????? 下产生的弯沉变性较大,在反复荷载下产生累积变形, 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变形——沥青路面;刚性路面: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板体作用,抗弯拉强度大,弯沉变形很小,呈现出 较大的刚性,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混凝土路面;城市道路分类路面等级面层材料使用年限(年) 水泥混凝土快速路、主干路 高级路面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天然石材1512沥青贯入式碎(砾)石 次干路、支路次高级路面8沥青表面处置 ?????? ??路基在地表按道路的线型(位置)和断面(几何尺寸)的要求开挖或堆填而成的岩土结构物; 1、为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提供基本条件;路基性能要求 2、道路的支撑结构物; 3、对路面的使用性能有重要影响;路基性能主要指标:整体稳定性、变形量。 路堤——路基顶面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路基断面形式路堑——全部由地面开挖出的路基,分为重路堑、半路堑、半山峒三种形式;路基分类半填、半挖——一侧挖方、另一侧填方;12?????????? ????从材料上分:土路基、石路基、土石路基;路面在路基顶面的行车部分用不同粒料或混合料铺筑而成的层状结构物; 1、直接承受行车的作用;路面性能要求 2、改善汽车的行驶条件、提高道路服务水平(经济性、舒适性); 、平整度;、承载能力:具备相当的刚度和强度,抗疲劳破坏和塑性变形能力; 3、温度稳定性:较高的温度稳定性,即较低的温度、湿度敏感度;路面性能主要指标 4、抗滑能力强; 5、不透???????????水性; 6、噪音量低的路面结构; 路面结构特点: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对路面的影响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对路面的材料的强度、 刚度和稳定性要求也逐渐降低,为适应这一特点,路面结构多层次的。

一建 市政实务 中铁某局网校听课笔记 老师推荐

2015年一建市政实务中铁某局网校听课笔记老师推荐 老师提示:黑体部分必须重点记忆 一、城镇道路工程 1.1.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 1.1.1.城镇道路分类与分级 一、城镇道路分类 根据道路在城镇规划道路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根据道路对交通运输所起的作用分为全市性道路、区域性道路、环路、放射路、过境道路等;根据承担的主要运输性质分为公交专用道路、货运道路、客货运道路等;根据道路所处环境划分为中心区道路、工业区道路、仓库区道路、文教区道路、行政区道路、住宅区道路、风景游览区道路、文化娱乐性道路、科技卫生性道路、生活性道路、火车站道路、游览性道路、林荫路等。在以上各种分类方法中,主要是满足道路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功能。 二、城镇道路分级 我国现行的《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在充分考虑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及对沿线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将城镇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四个等级。 快速路,又称城市快速路,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是解决城市大容量、长距离、快速交通的主要道路。 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主要骨架。 次干路是城市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结合主干路组成干路网。 支路为次干路与居住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等内部道路的连接线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三、城镇道路路面分类 (一)按结构强度分类 (1)高级路面:具有路面强度高、刚度大、稳定性好的特点。它使用年限长,适应繁重交通量且路面平整、车速高、运输成本低,建设投资高,养护费用少,适用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公交专用道路。 (2)次高级路面:路面强度、刚度、稳定性、使用寿命、车辆行驶速度、适应交通量等均低于高级路面,但是维修、养护、运输费用较高,城市次干路、支路可采用。 (二)按力学特性分类 (1)柔性路面: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沉变形较大、抗弯强度小,在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累积变形,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柔性路面主要代表是各种沥青类路面,包括沥青混凝土(英国标准称压实后的混合料为混凝土)面层、沥青碎石面层、沥青贯入式碎(砾)石面层等。 (2)刚性路面: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板体作用,抗弯拉强度大,弯沉变形很小,呈现出较大的刚性,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刚性路面主要代表是水泥混凝土路面。 1.1. 2.沥青路面结构组成特点 一、结构组成 (一)基本原则 (1)城镇沥青路面道路结构由面层、基层和路基组成,层间结合必须紧密稳定,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应力传递的连续性。大部分道路结构组成是多层次的,但层数不宜过多。 (2)行车载荷和自然因素对路面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因而对路面材料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也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3)按使用要求、受力状况、土基支承条件和自然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在路基顶面采用不同规格和要求的材料分别铺设基层和面层等结构层。 (4)面层、基层的结构类型及厚度应与交通量相适应。交通量大、轴载重时,应采用高级路面面层与强度较高的结合料稳定类材料基层。 (5)基层的结构类型可分为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在半刚性基层上铺筑面层时,城市主干路、快速路应适当加厚面层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减轻反射裂缝。 (二)路基与填料 1.路基分类 根据材料不同,路基可分为土方路基、石方路基、特殊土路基。路基断面形式有:路堤——路基顶面高于原地

2016年一级建造师市政实务第二轮复习笔记

1K411000城镇道路工程 一、城镇道路概述(小白龙2-1.avi) 1、按地位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快速路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次干路兼有服务功能,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P1,2015版教材,下同) 各种分类方法中主要是满足道路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功能。(P1) 口诀:快知主次注释:知-支 口诀:15年找个十八岁的小三,真是个混蛋小三。注释:十-10,八-8,三-30 3、按力学分类(P2) (1)柔性路面:弯沉变形较大、抗弯程度小;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主要代表是 各种沥青类路面。 (2)刚性路面:弯沉变形很小、抗弯强度大;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主要代表是水泥混凝土 路面。 口诀:道路力学刚柔并济:炕大碗小很刚强,不过一揉就变为碗大炕小,还青了。注释:炕-抗,碗-弯,揉-柔 4、道路结构:从下到上分为路基、垫层(可选)、基层和面层。 (1) 城镇沥青路面道路结构由面层、基层和路基组成。(P2) (2)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组成包括路基、垫层、基层以及面层。(P5) 5、雨期施工质量基本要求(P337)<各层通用> (1) 加强与气象台站联系,掌握天气预报,安排在不下雨时施工。 (2) 调整施工步序,集中力量分段施工。 (3) 做好防雨准备,在料场和搅拌站搭雨棚,或施工现场搭可移动的罩棚。 (4) 建立完善排水系统,防排结合;并加强巡视,发现积水、挡水处,及时疏通。 (5) 道路工程如有损坏,及时修复。 口诀:和象棋九段高手棚起,最坏情况不得输。注释:棋-气,输-疏 6、冬期施工基本要求(P337)<各层通用> (1) 应尽量将土方、土基施工项目安排在上冻前完成。 (2) 日平均气温连续5d低于5O C时,或最低环境气温低于-3O C时,应视为进入冬期施工。 混蛋小三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0715市政学作业答案闭卷考整理

0715市政学闭卷考作业答案整理(按照拼音顺序) [单选题]把市政看作是国家整个地方政权的组成部分,这种看法属于(A:城市政权说)。牋 [单选题]城市常住人口是指(B:拥有城市户籍的城市人口)。牋 [单选题]城市的共同功能是(A:为城市生产、生活和提高人的素质提供服务的功能)牋 [单选题]城市的权力在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关系,是我国(牋C.市政体制的核心?)。牋[单选题]城市复杂的社会生活结构决定了西方国家市政职能( B.内容的广泛性) [单选题]城市公共财政的首要职能是( B.资源配置职能) [单选题]城市功能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叠加性发展)。牋 [单选题]城市环境中人类活动及其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性质是(C:对立统一)。牋 [单选题]城市教育管理过程的第一步是(A:教育预测)。牋 [单选题]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最显著特征是(A:人口与物质的高聚集性)牋 [单选题]城市上层建筑的构成的及其相互关系,称为(A:城市的社会结构)。牋 [单选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B.生态结构变化) [单选题]城市生态系统组成要素主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同时还包括( D.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 [单选题]城市税收征收管理的根本作用是(A:实现城市税收分配关系)。牋 [单选题]城市文化活动最基本的构成是(D:群众性文化行为)。牋 [单选题]城市政府对城市经济活动的决策、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属于(C:城市经济管理)。牋 [单选题]城市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而引起的财政收支是(A:公共财政收支)。牋 [单选题]从狭义的上讲,市政主体是指( C: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 )。牋 [单选题]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类第三次大分工是( C:商人阶层的出现 )。牋 [单选题]衡量市政管理效能的重要指标是( A.市政绩效) [单选题]具有垄断性质的城市土地市场是(A:一级市场)。牋 [单选题]认为市政是指城市政权,这是从哪个角度讲市政的(D:从政权角度)。 [单选题]社区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D.服务社区居民) [单选题]失业保险管理的特点是普遍性、强制性和( B.互济性) [单选题]市政绩效对市政管理实绩的测量主要属于( B.定量测量) [单选题]市政主体是指(A:城市政权机关)。牋 [单选题]特大城市是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在(D:100万以上的城市)。牋 [单选题]我国城市效仿西方设置市建制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在( A.清朝末年) [单选题]我国市政体制的主要形式是(C:市人民代表大会制)。牋 [单选题]我国市政体制中属于核心领导地位的是(D市党委 ) [单选题]西方国家的市长和市议员的产生方式是通过选民( C.直接选举)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是(牋燘:确定城市性质、发展方向??。牋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旧城改造内容的是(C:保护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牋 [单选题]下列国家中实行市经理制的是(D:美国)。牋 [单选题]下列机构中属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的是(D:城市建设委员会)。牋 [单选题]下列监测类型用于监测污染大户的是(B:污染源监测)。牋 [单选题]兴办基础教育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基础教育事业经费应该( C.以财政拨款为主) [单选题]一般来说,在各类大城市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的(C:经济结构)。牋 [单选题]在城市公共交通中,速度快,载客量大,自动化程度高的交通工具是(B:地铁)。牋 [单选题]在地域范围上,市政由以往单独管辖城市市区,发展到还管辖周围广阔的乡村地区,出现“城乡共治”局面是在(A.公元前6世纪的古罗马时代) [单选题]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私人被授权进行投资建设,完工之后在一定期限内由私人经营管理,利润为私人所有,到期之后再将项目移交给政府部门,这称之为(授予特许权) [单选题]在三位一体的市政控制体制中,领导控制的重点是( D.资源调配) [单选题]在我国,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产生于(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牋 )。牋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文献学 填空题 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市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知识

《市政学》复习重点知识资料A卷 一、名词解释 1、市政:是指国家在城市区域设置的国家政权机关,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整个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各种手段对城市及市民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 2、市政学:研究城市公共权力机构,特别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3、市政主体:从广义上说,市政主体为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和各种国家机构。从狭义上讲,市政主体仅指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 4、城市市民:通常是指在城市居住、工作、生活的所有合法公民,是城市的主人,在城市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5、市政客体:从广义上说,市政管理的对象或客体有着广泛而复杂的容,既包括市辖区域的各种社会公共事业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又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管理、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管理等各项专门管理活动。 6、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7、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是规城市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惯例的总称。 8、市经理制:由市议会聘任一位专业人士担任市经理,专门行使行政权,但并不是市长。 9、市长议会制:有独立的市政府与市议会,分别行使行政权于议决权,市长与市政府的地位高于市议会的地位。 10、市委员会制:市委员会既是市议会又是市政府,兼行市的议决全和行政权。: 11、城市行政说:指的是把市政理解为城市的行政管理。 12、市政决策:是城市的政党组织集中选民的公共意志,把它们转化为城市代议机构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以及城市的行政机构或司法机构贯彻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对具体的行政事务或司法案件做出决定或判决,从而形成的处理城市公共事务的一般规和具体意见。 13、市政职能:是受中央和上级政府领导的、由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城市行政区域国家机构、尤其是行政机构统治和管理社会的各项职责的总和。 14、市政执行:指城市人民政府以贯彻落实市政决策为核心的职务行为,是市人民政府和它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策、指令的过程。 15、市政协调:指的是由不同的协调主体所承担的、在不同层次对市政参与者在城市的公共事务中的利益和行为进行协调的组织体制和运行过程。 16、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规划城市空间的布局和各项建设而进行的一项综合部署。 17、市政绩效:是城市政府为实现市政职能、管理城市公共事务所取得的工作业绩和社会效能的总称。市政绩效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市政绩效是一个多层次

2016年一建市政实务备考经验+独家学习笔记 一次性通过市政实务经验分享

一次性通过市政实务经验分享 建造师考试=90%实力+10%运气 个人情况简介:03年中专毕业,07年成人专科,13年网教专升本,在某国企工作8年,搞施工测量,其实中专学的是**工程,因为到单位时候,安排搞测量,就去了,那个时候不懂,后来才明白,没人愿意搞施工测量,各种委屈也许测量同行体会更深些,10年跳出施工单位,转作测量监理至今,搞测量时候傻咧咧的,根本不知道看书学习,其实那个时候空闲时间还多,做监理后才接触了更多测量以外的东西,明白了证书的重要性。 另本人文笔不好,如果您觉得啰嗦过多,可以挑着看,下面简单谈下我2016年一级建造师市政公用专业考试的所经过的学习经过。首先之所以选择市政公用专业是因为他挂靠费用高,其次是盲目跟风,因为身边的同事都考这个专业。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心理准备 选择市政公用专业,就意味着你要付出,首先在选择专业时,就要做好强大的心理准备。做到什么程度呢,要有承受住戒网5-6个月的心理准备,包括手机上网和无线上网,以安心复习;还要有当年中考或者高考前夕学习的尽头。然后作为80后大军的一员,做到这点比较难,那就需要自己创造条件。 2、课件书本准备 实务课本也可在买一个正版的,一盗一正,用起来顺手,正版的

的确质量好些,经得起看。我的盗版书,一本看成两本那么厚了。 经济梅世强老师经济有此老师一人足矣但他对第三章划的内容讲解不是很多,近几年第三章考试内容有扩大的成分且建设部13年出了新的貌似83号文,与书上的很大不同,用旧书的朋友要特别注意,第三章要等新书,旧书内容可以不看。 管理顾永才老师如果不够加上肖国祥老师一般也够了 法规有一定基础的,比如考过2建的,直接陈印大师一人的课件足矣。没有一定基础的建议王竹梅老师+陈印老师(王竹梅老师的,我听了几节课,讲解太细致,所以没听) 之所以推荐大师,是因为大师讲课不是划书的,他们讲课幽默诙谐,让你感到轻松,尤其是陈印大师,初次考一建一定要先把陈印老师的第一第二节课答题通用方式听两遍以上,好处多多。 以上推荐大师,都是考友近10年推荐的,具有强烈的可信任性,和可行性。 下面说说专业科目,市政公用包含了近10个专业,出题范围极光极大,就算降低分数线或者放水增加考分,其困难程度在今后的考试中依然独占鳌头。 因为建造师考试,重点无论过多久,依然是重点,必须年年考,或者隔年靠,非重点书上讲解的再多依然不会考的,这个考试不同于其他考试,不是说今年考了明年就不考了,切记不是这个概念。 市政实务推荐陈明老师,听他考试近三年的课件,其次是曹铭明(曹老师的课件我没有,因为工地没网,我没下载,是考友推荐的)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 【名词解释】 1.《三体石经》 2.《穆天子传》 【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作者不详。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共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

市政学笔记总复习 April,2014

绪论 1.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 2.城市就是“城”与“市”的结合体,是筑有防御设施的交易场所. 3.城市与农村相比有以下本质特征: (1) 高度的聚集性(集聚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 (2) 社会性 (3) 经济性 (4) 系统性 (5) 开放性 (6) 复杂性 4. 聚落体系从低级到高级一般有: 小自然村,村庄,镇,城市,大都市,大都市区,城市群,城市带. 5. 监制镇为城市型聚落的最低层次单元. 6. 人类第一批城市诞生于距今5000~6000年间. 7. 现代城市发展有以下特点; (1) 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城市职能从综合性到专业性. (2) 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3) 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8. 经济手段是市政管理最为重要的手段. 9. 1991年1月, 清政府制定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第一次创立了城镇的规范. 10. 广州市成为中国近代行政区域建制意义上的第一个市. 11. 市政的特征: (1) 历史性 (2) 公共性 (3) 双重性(指市政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 系统性 (5) 综合性 (6) 动态性 12. 市政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市政的主体主要是行使公共权力的城市国家政权机关; 市政的客体主要是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 市政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 13. 市政学的研究对象: (1) 市政主体 (2) 市政客体 (3) 市政目标,市政方式和市政手段 (4) 市政规律

1.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设在市一级的地方领导机关,其市级组织机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市党代表大会 (2) 市委员会 (3) 市委常务委员会 (4) 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3. 中国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城市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以下重要的作用: (1) 积极参政议政, 实行民主监督 (2) 发展城市社会主义民主 (3) 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 (4) 协助城市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加强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4. 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是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 5. 城市人民团体主要有: 市总工会, 市妇联, 市共青团, 市工商联等. 6. 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是: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7. 市民参政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有: (1) 政治选举(这是目前中国市民参政最正式,最权威的形式.) (2) 政治协商 (3) 政治结社 (4) 政治表达 (5) 政治接触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2、两汉(奠基) ①简帛碑刻同用。

市政学简答题重点

1、城市产生的条件。 答:(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3)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2、市政的含义。 答:(1)市政的主体是城市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 (2)市政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3)市政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各种手段。 (4)市政的客体或对象是城市的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 3、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 答:(1)自我管理。居民委员会的自我管理是指居是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2)自我教育。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没有行政强制权力,居民委员会主要依靠说服教育的方法展开工作。 (3)自我服务。居民委员会可以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 4、市民参政的条件。 答:(1)透明的市政决策。(2)高素质的市民。(3)多元的参政途径。 5、中国各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城市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答:(1)积极参政议政,实行监督。 (2)发展社会主义。 (3)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 (4)协助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加强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6、我国城市志愿者组织的主要特点。 答:(1)自愿参加、关爱他人、义务服务、不计报酬。 (2)城市志愿者组织的种类繁多。 (3)自愿行动是多元的,其中有短期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有辅助性质的工作岗位,也有负责独立领导的工作岗位。 7、市民参政的意义。 答:(1)市民参政是城市政治发展的重要容。 (2)市民参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3)市民参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的保证。 8、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 答:(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在的统一性。 (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9、市政体制的作用。 答:(1)市政体制有利于巩固和维护国家政权。 (2)市政体制是组织和开展市政管理活动的依据。 (3)市政体制的变革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市政体制的变革推进了城市经济体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0、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基本特点。 答:(1)市政体制形式多样化。 (2)政党通过竞选的方式参与市政体制。 (3)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相互制衡。 (4)多数城市不辖区和县,实行市县分离。 (5)存在大量利益集团。 11、大都市区的出现和发展对西方国家原有的市政体制提出了哪些挑战。 答:(1)大都市区中的一部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具有规模经济效益,需要跨地区提供服务。

2020二建市政实务干货笔记

2020年二级建造师《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干货笔记 前言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实行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考试制度,由人事部、建设部共同组织实施,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考试。 各年度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依据最新《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命题,共设3个科目。通常的说,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与《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两个综合知识与能力科目比较简单一些,均为客观题;而《专 业工程管理与实务》是对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考核,需要综合两个综合知识与能力科目进行案例分析,难度较大。111实务考试专业类别 《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后文简称《实务》)科目共包括6个专业,具体科目分为建筑工程、公路工程、水利 水电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矿业工程、机电工程。 121题型、题量、分值 /3/实务考试合格标准 二级建造师资格考试合格标准由各省分别划定,依据各省每年度的录取的比例进行核定、划取并公布。近年级建造师资格考试各省份的合格分数趋于各科目总分的60%划定合格标准。 以广东省为代表的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按60%划定合格标准,实务均72分,相对欠发达、偏远的内陆省份分数划定标准不足60%以西藏为例,实务合格分数均为均40分。 另外,福建省应2019年试行机考模式,考务工作仍在进行中,下表中数据为除该省外其余均为造师执 业资格考试各省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科目合格标准。来, 2019年二级建

141市政公用工程专业考试情况解析 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科目共有三章,第一章主要讲解专业技术知识,第二章则是对应第一章的相关专业进行管理、检查与验收等内容的阐述,第三章简要的概述了相关法规知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二建《市政实务》重点笔记整理

2K311000 城市道路工程 2K311010 城市道路的级别、类别及构成 2K311011 掌握城市道路构成 城市道路主要分为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两大类,前者以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代表,后者以各种形式的沥青路面为代表。 一、城市沥青路面道路的结构组成 (一)路基 路堤——路基顶面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路堑——全部由地面开挖出的路基;半填半挖——横断面上部分为挖方、下部分为填方的路基。 (二)路面 1.面层 面层应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刚度、耐磨、不透水和高低温稳定性。(1)沥青混凝土面层 (2)热拌热铺沥青碎石可用作双层式沥青面层的下层或单层式面层。作单层式面层时,应加铺沥青封层或磨耗层。 (3)沥青贯入式碎(砾)石可做面层或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下层。作面层时,应加铺沥青封层或磨耗层。 2 .基层 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 用作基层的材料主要有: (1)整体性材料 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石灰稳定砂砾、石灰煤渣、水泥稳定碎砾石等,其强度高,整体性好,适用于交通量大、轴载重的道路。 (2)嵌锁型和级配型材料 级配碎(砾)石:在中湿和潮湿路段,用作沥青路面的基层时,应掺石灰。符合标准级配要求的天然砂砾可用作基层。不符合标准级配要求的,只宜用作底基层或垫层。

3.垫层: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其水稳定性必须要好。垫层厚度一般宜大于或等于150 mm。 (三)沥青路面结构组合的基本原则 2.面层与基层之间应按基层类型和施工情况洒布透层沥青、粘层沥青或采用沥青封层。 5.在半刚性基层上铺筑面层时,城市主干路、快速路应适当加厚面层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减轻反射裂缝。 二、路基与路面的性能要求 (一)路基的性能要求 1.整体稳定性。 2.变形量。 (二)路面的使用要求 1.平整度。 2.承载能力。 3.温度稳定性。 4.抗滑能力。 5.透水性:路面应具有不透水性。 6.噪声量。 2K311012 熟悉城市道路的级别与类别 一、城市道路分类 我国城市道路根据道路在其城市道路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交通功能、沿线建筑及车辆和行人进出的服务频率,将其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大类。 (一)快速路:长距离交通服务 1.车行道间设中间必须设分隔带。 3.与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相交采用立体交叉;与交通量较小的次干道相交 更多资料名师课件押题关注.公众号daofeng5666 可采用平面相交。 4.设计车速为80km/h。 (二)主干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交通干道。一般不设立体交叉,而采用扩大交叉口的办法提高通行能力。 (三)次干路: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并兼有服务的功能。 (四)支路: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三、城市道路路面分级 (一)面层类型、路面等级与道路等级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word版本

文献学概要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市政学(00292)笔记

2010年版,主编孙亚忠-----市政学笔记绪论第一节市政的含义和特征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城市的特征:高度的聚集性,社会性,经济性,系统性,开放性,复杂性。 2.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早期城市阶段——史前到封建社会初期。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约于公元前3500,出现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富庶的平原地带。特征: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聚居区;城市功能单一。 2)中世纪城市阶段——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公元476年罗马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特征: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城市形成的途径开始多元化,数量增多;个别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绝大多数规模小;城市发展缓慢,未能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3)近代城市阶段——工业革命后到20世纪初,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猛增,规模扩张;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市集中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生产力,真正成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发展中心;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关系对立;城市病的产生和蔓延。 4)现代城市阶段——20世纪初开始。特征: (1)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2)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3)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一、市政的含义 A、广义的市政其市政主体包括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指城市全部政治系统为了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B、中义的市政,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机关,指城市的国家机关对城市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C、狭义的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D、中国的市政是指城市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属于广义的市政,其内涵有: 一,市政的主体是城市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政党组织,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 二,市政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三,市政的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各种手段(经济,法律,行政,道德手段) 四,市政客体或对象是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城市道路,供水电气,绿化等) 2、市政的沿革A三个发展阶段:传统市政---近代市政----现代市政 西欧大陆“城市自治”,是传统市政的发端。1688年英国革命是近代市政发展的开端。 1909年,清政府制定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城市管理组织的诞生。 1921年2月广州政府《广州市暂行条例》,广州成为中国近代行政区域建制意义上的第一个市 二、市政的特征 1.公共性,市政必须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其根本原则 2.历史性。 3.双重性,市政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综合性,从内容看包括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管理和对各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规划和调控。 5.动态性,市政是一种存在于城市并以城市为对象的管理活动 6.系统性,市政是同多系统,多要素,多环节组成的有机系统。

市政学课堂笔记

市政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市政的主要特征: 1、政治性 2、历史性 3、整体性 4、综合性 5、动态性 市政学的研究对象: 1、市政主体 2、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 3、市政管理规律 市政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系统的研究方法 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 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 2、加强市政学研究,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 3、加强市政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 第二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的特点: 1、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 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 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城市的发展阶段P23 1、古代城市阶段(特征P23) 2、中世纪城市阶段(特征P23) 3、近代城市阶段(特征P23) 4、现代城市阶段 特征:(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城市化的特点: 1、增长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 城市化衡量指标有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 1、城市化水平指标 2、城市化速度指标 3、城市化质量指标 城市化的动力:(论述)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1)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2)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 (3)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4)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5)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 (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 (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窨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 (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 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 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方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