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1.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1∶50000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调查内容、设计编写、遥感解译、工程地质测绘、物探、钻探与山地工程、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成果编制、审查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1.2 本标准适用于1∶50000工程地质调查,其它比例尺的工程地质调查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50218-2014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 50585–2010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50123-19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266-1999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DZ/T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

DZ/T 0216-2014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DD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等要素。

3.2岩性综合体Lithology Complex

在特定的大地构造及古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岩性类型组合。

3.3岩性类型Lithology Type

由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相对均一的岩石所构成的岩石种类。

3.4土体工程地质层(组)Engineering Geology Layer of Soil Mass

在同一地质时代、相同的成因条件下形成的一套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均一、工程特性指标相近的松散土层。

3.5工程地质问题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s

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包括活动断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特殊性土问题等。

3.6地下空间Underground space

地表以下的地下交通、商业、仓储、能源、人防工程、通讯、管线等地下建筑所涉及的地质空间。

3.7综合工程地质图Comprehensive engineering geologic map

综合反映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工程地质分区的图件。

4.总则

4.1 目的任务

4.1.1 1∶50000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是基本查明我国重要经济区(带)、城市群(圈)和重大工程建设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提高我国工程地质研究程度,为城镇总体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选址和可行性论证提供工程地质依据,为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勘查及其学科发展提供地质资料。

4.1.2 1∶50000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是一项区域性、基础性、综合性地质工作,主要任务有:

a. 基本查明地貌特征,研究地貌形态类型、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时代。

b. 基本查明各类岩土体结构、岩性特征、成因类型和地质时代,进行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6

c. 基本查明褶皱、断裂(裂隙和断层)等地质构造特征和时代。

d. 基本查明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岩、土体渗透性和地表水、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e. 基本查明工程地质问题,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成因,评价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f. 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及评价。

g. 建立1∶50000工程地质数据库。

4.2 基本要求

4.2.1 应优先部署在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需求且工程地质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调查区范围应根据规划建设区范围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

4.2.2应在调查区范围内,统筹规划,统一设计,分片实施,以国际标准图幅为单元开展调查,可采用多幅联测。

4.2.3 应充分搜集和利用已有资料,在已有资料较多、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可采取补充调查、编测结合的方法进行工作。

4.2.4 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及拟查明工程地质问题部署工作量。

4.2.5应综合采用各种有效的调查技术方法,重视遥感技术、物探、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4.2.6宜按照资料收集、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工作、野外验收、图件编制、报告编审、资料汇交等程序进行。

4.2.7应按照标准图幅提交综合工程地质图及说明书,按照确定的调查区范围提交综合调查评价成果报告及相应附图、附件和数据库。

4.3 工作定额

4.3.1工程地质调查区复杂程度按照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分别划分为简单地区、中等地区和复杂地区三类。

4.3.1.1依据调查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复杂程度,可按下列规定将平原盆地区划分为简单地区、中等地区与复杂地区三级。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复杂地区

①勘探深度内工程地质层结构复杂,普遍分布15层以上;

②存在危害严重的工程地质问题超过3类;

③存在超过3层对工程建设有较大影响的含水层。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中等地区

①勘探深度内工程地质层结构较复杂,普遍分布10-15层;

②存在危害严重的工程地质问题2-3类;

③存在有2-3层对工程建设有较大影响的含水层。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简单地区

①勘探深度内工程地质层结构简单,多数地区不超过9层;

②存在危害严重的工程地质问题不超过1类;

③存在不超过1层对工程建设有较大影响的含水层。

4.3.1.2依据调查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复杂程度,按下列规定将丘陵山地区划分为简单地区、中等地区与复杂地区三类。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复杂地区

①岩性岩相变化大,岩体以碎裂、散体结构为主;

②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坡度≧25°,相对高差≧500m;

③存在危害严重的工程地质问题超过3类。

④森林覆盖率≧60%。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中等地区

①岩性岩相有变化,岩体以薄层-中厚层状为主。

②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少,地形坡度15-25°,相对高差50-500m;

③存在危害严重的工程地质问题2-3类。

④森林覆盖率30-60%。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简单地区

①岩性简单,岩体以厚层-整体块状为主;

②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形坡度≦15°,相对高差≦50m;

③存在危害严重的工程地质问题不超过1类。

④森林覆盖率≦30%

注:第4.3.1.1、第4.3.1.2条,从“复杂”开始,向“中等”、“简单”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

4.3.2 1∶50000工程地质调查主要技术定额按照表1执行。

5.设计书编写

5.1 设计书应在充分收集调查区有关规划和地质调查成果资料,评述其可利用程度;进行遥感解译和现场踏勘,编制调查区综合工程地质草图,了解调查区发展规划和需求、工程地质概况和研究程度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项目任务书和本标准编写。

5.2 设计书必须依据充分、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部署合理、技术方法有效、专题研究与预期成果符合实际需要、经费预算合理、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有效可行、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文字精炼、附件清晰齐全。

5.3 设计书编写提纲及要求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5.4 设计书主要附图附件宜包括:工程地质研究工作程度图、综合工程地质草图、工作部署图、典型工程地质钻孔设计图、可利用钻孔清单以及其他勘查与测试成果汇总表等。

5.5重大工程地质专项调查应单独编制专项调查方案。

6.调查内容

6.1 地形地貌条件

调查各种微地貌成因、形态、规模、组成物质及分布规律,分析其组合特征、过渡关系及其形成的相对时代。

6.2 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6.2.1调查地层产状、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及其接触关系。

6.2.2调查结构面类型和发育特征、软弱夹层的分布特征、充填物的成分及胶结程度。

6.2.3调查岩石的坚硬程度及强度、岩体结构类型及完整程度。

6.2.4调查岩石的风化程度,风化壳厚度、形态和性质,进行风化壳的垂直分带。

岩石坚硬程度及强度、风化程度、岩体完整程度按照《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2014)执行。

6.3 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6.3.1调查土的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包含物、结构构造、密实度和湿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6.3.2调查第四纪沉积物的时代,宜按Qp1、Qp2、Qp3、Qh进行第四纪沉积物的划分和对比。如四分有困难时,可两分为更新世(Qp)和全新世(Qh)。

6.3.3调查沉积物颗粒组成、土层结构和成层性、特殊矿物及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动植物遗迹和遗体、沉积物的形态及空间分布等,确定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6.3.4调查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和不同岩性的沉积物在剖面上的组合关系及空间分布特征。

6.4 地质构造背景

6.4.1以收集资料为主,并结合遥感解译,分析区域构造格架,构造优势面及组合,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和性质,以及新构造运动及地貌特征。

6.4.2应收集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征,以及区域地应力、区域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资料,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地震活动以及区域地应力场特征。

6.4.3核查主要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性。

6.4.4选择典型地段,调查节理裂隙的成因类型、形态特征、产状、规模、密度和充填情况等。

6.5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6.5.1河流、湖沼等地表水体的分布、动态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

6.5.2主要井、泉的分布位置,所属含水层类型、水质与水量、动态及开发利用情况。6.5.3区域含水层的类型、空间分布、富水性,相对隔水层和透水层的岩性、透水性、厚度和空间分布。

6.5.4地下水的流速、流向、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如土地盐碱化、冷浸现象等。

6.5.5地下水水位与埋深、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6.6 工程地质问题

6.6.1崩塌、滑坡、泥石流调查。调查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规模、范围、运动速度、诱发机制、危害以及当地防治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具体调查要求可参考《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 0216-2014)。

6.6.2 地裂缝调查。调查地裂缝出现的时间、空间分布、发育规模及活动特征;地裂缝成因类型及诱发因素;地裂缝对建(构)筑物、农田、道路等危害情况,及当地整治地裂缝的措施和经验。

6.6.3 地面沉降调查。调查地面沉降发生的时间、沉降量、沉降速率、沉降范围、发展趋势等;地下水、地热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或承压水头变幅和速率;沉降区内已有构筑物、管线、道路等变形破坏情况,及当地防治地面沉降的措施和经验。

6.6.4 地面塌陷调查。调查地面塌陷诱发原因、发生时间、分布、形态、规模、密度等;上覆第四系土体的类型、厚度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表工程设施等的破坏损失情况,当地防治塌陷的措施和经验。

6.6.5 饱和土液化调查。调查饱和土的性质,包括土的粒径、不均匀系数、结构和相对密度;可能液化土层的埋藏条件,上覆土层的岩性、厚度,可能液化土层的厚度和排水条件等;饱和土液化对建筑物、道路等危害情况,及当地防治的措施和经验。

6.6.6 活动断裂调查。调查活动断裂位置、规模、性质、特征、产状和延伸展布情况;调查活动断裂活动性和活动变化规律,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和损害,圈定相对安全和不安全的工程建设区范围。

6.6.7 特殊岩土调查。调查软土、湿陷性黄土、红粘土、膨胀土、盐渍土、冻土、填土等特征和分布、成因、影响因素、危害情况,及当地防治措施和经验。

7.遥感解译

7.1 解译内容

7.1.1 识别地貌单元,解译各类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发育分布特征,判定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的关系。

7.1.2 解译地层空间分布,勾画地层界线,识别地层岩性等;解译各类岩、土体的发育分布特征,划分岩、土体类型等。

7.1.3 解译地质构造轮廓、褶皱、断层等的性质、发育规模与空间展布特征等。

7.1.4 解译活动断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特殊性土等工程地质问题的分布、规模、形态特征等。

7.1.5 解译落水洞、溶潭、溶洞、泉水、地下水溢出带等水文地质现象,确定古(故)河道等分布特征等。

7.1.6 解译土地利用现状及类型。

7.2 技术要求

7.2.1遥感图像的解译,宜按照数据资料准备、解译标志建立、室内解译、野外检验和成果编制等阶段进行。

7.2.2 应选择云彩覆盖少、冬季成像、清晰度高、分辨率不大于5m、可解性强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解译。

7.2.3 应将地质资料分析、遥感数据处理与野外踏勘结合起来,建立解译标志,室内解译后应进行野外校验,确保解译结果的准确性。

7.2.4 工程地质解译图(主图)成图比例尺不小于1:50000。

7.2.5 应将野外踏勘、资料收集、解译记录、野外验证、照片、解译图件、解译报告等记录作为野外验收的依据。如解译结果不能满足要求,应纠正后再验收。

7.3 解译成果

一般应提交下列成果:

a.工程地质解译图(主图);

b. 遥感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貌图、工程地质问题图、地形坡度图等;

c.遥感数据、解译标志、解译卡片、典型性照片等;

d.工程地质遥感解译报告。

8.工程地质测绘

8.1应充分收集已有资料,结合本次遥感解译成果,在地形图上编制工程地质草图,并将此图作为野外工作手图,其比例尺为1∶25 000或1:50 000。

8.2 正式测绘前,可根据需要预先实测代表性地质剖面,建立典型的地层岩性柱状剖面和标志,划分工程地质填图单位。填图基本单位一般为岩性综合体或岩性类型。

8.3地质界线和调查点的精度要求,在图上不低于2mm;有重要意义的地质单元体,在图上不足2mm者,可放大表示。

8.4 工程地质测绘的调查点布置、密度及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以路线穿越法为主,对重要的界线可以适当追索,观测路线一般沿工程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

b. 调查路线间距1~5km,每个重要地质单元体应有调查点控制;

c. 调查点应充分利用天然和已有露头,当露头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的山地工程或浅钻;

d. 调查点可采用GPS定位,图面误差不超过1mm。

e. 调查点数量可根据遥感解译成果适当减少,但最高不超过30%。

8.5各种地质体的界线必须实地勾绘或根据遥感解译进行界线核定。工程地质问题视其规模大小或类型采用圈定边界,或用符号等方法表示,当其集中分布时也可用群体符号表示。

8.6调查点记录应客观准确、条理清楚、文图相符。记录可采用手图、调查表格和记录本等格式并附必要的示意性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以及照片等。调查表格和记录本相互补充。

8.7地质地貌、构造地质、节理裂隙、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野外调查表格格式见附录B。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表格格式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 0216-2014)。

8.8工程地质测绘宜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a. 野外工作手图、野外总图和实际材料图;

b. 工程地质草图;

c. 实测剖面图;

d. 各类观测点的记录卡片或记录本;

e. 浅钻、山地工程(坑、槽探)记录表及素描图;

f. 地质照片图册;

g. 文字总结。

9.地球物理勘探

9.1工程地质调查中,物探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物性参数、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场地条件及调查的要求综合考虑,具体参见附录C。对于解决较复杂的地质问题,以采用综合物探为宜。

9.2应充分搜集利用以往的物探成果及各类遥感资料,重点是航磁、区域重力、电法、区域地震剖面等资料。当确认以往资料有充分利用价值后,可减少新投入的物探工作量:当可利用的资料达到调查要求时,进行少量的检查,核对工作。

9.3 应根据调查设计书提出的任务,参照有关物探规范,编制物探设计书或在调查设计书中列出的物探设计的专门章节。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资料整理、编写报告和成果验收、9.4 物探的技术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对于物性前提不明、地质效果有争议的地区,在布置物探之前,应先开展适量的试验工作;

b. 地面物探工作的探测深度,一般应大于钻探深度;

c.物探剖面应沿工程地质条件变异最大的方向布置。物探应与钻探密切配合,钻探是物探的验证手段,物探又是钻探工作的延伸与补充;

d.在钻探困难或仅需要初步探测某些工程地质问题的地区,可单独进行物探工作;

e.物探异常点附近应加大工作量,确定异常区范围,研究异常性质;

f. 岩芯采取率低或需了解岩溶、裂隙带和地下水活动情况的钻孔,应进行测井。对有代表性的钻孔作纵(P)、横(S)波速测井;

g.对有代表性的岩、土试样进行纵(P)、横(S)波速测量;

h.当发生难解、多解或解译成果有争议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或其它勘探手段综合判定:

i. 重点地段可进行较高精度的物探工作。

9.5 物探成果与其它地质成果要进行综合编录、综合解译。要编制物探推断的地质图件或综合物探、地质两方面成果的地质图件,使物探的地质见解尽可能表现在地质成果上,以便于地质人员使用,更好地发挥综合地质调查方法的优越性。

9.6 物探成果应作为工程地质报告的一部分,但仍需编写详细的物探专业报告,作为附件或单独归档。应提交的物探成果有:

a.物探实际材料图;

b. 各种物探方法的柱状、剖面、平面成果图及地质推断解译成果图;

c.动弹性力学参数等各种测量数据表;

d.物探文字报告。

10.工程地质钻探与山地工程

10.1 一般规定

钻探和山地工程主要任务是查明地表以下地质结构,岩土体的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分布范围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并为采取试验样品,进行野外测试提供条件。

10.2 钻探

10.2.1钻探的主要任务有:

a.了解岩、土体的岩性、厚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岩、土体分层,划分岩、土体结构类型。

b.研究地质构造的变化,破碎带的空间分布,构造岩岩性和胶结程度,以及它们随深度的变化情况。

c. 了解风化带、滑动体、岩溶等外动力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规模、组成物质或填充物的性质及发育规律。

d.了解透水、含水层组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渗透性、地下水的水位、水量和水质。

e. 了解建筑材料的岩性、埋藏分布情况和开采条件。

f. 进行取样试验及野外测试,了解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空间变化规律。

10.2.2勘探点、线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平原盆地区可按方格网布置;

b. 丘陵山地区主要布置在覆盖区,其勘探线按垂直主要构造线或沿地形地貌和岩性变化较大的方向布置;

c.控制性钻孔数量宜占钻孔总数的10%~20%;

d.钻孔应综合利用,包括样品采集和原位测试,必要时成井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试验。

10.2.3 丘陵山地区钻孔深度按20-30m确定;平原盆地区的孔深确定:一般性钻孔

50-70m,控制性钻孔80-100m。

10.2.4当遇下列情况之下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孔深度:

a. 在预计深度内遇基岩时,进入中风化或微风化3-5m终孔。

b. 覆盖土层和风化带、破碎带厚度小于20m时,大部分钻孔应钻至中风化基岩为宜。

c. 揭露构造破碎带的钻孔,应钻透破碎带至新鲜岩体中3~5m。

10.2.5钻探应符合下列要求:

a.孔径要求:采取原状土样的钻孔,孔径不小于110mm;采取岩石力学试样的钻孔,孔径不小于75mm;进行专门性试验的钻孔孔径,按试验要求确定。

b.应采取全孔连续取芯钻进,限制回次进尺,严禁超管钻进:粘性土无岩芯间隔不超过lm,其他不超过2m。

c.松散地层中,潜水水位以上孔段,宜采用干钻;在砂层、卵砾石层、硬脆碎和软碎岩层中可采用反循环钻进。

d.岩芯采取率,对粘性土和完整岩体不低于85%,砂类土不低于70%,卵砾类土不低于60%,风化带和破碎带不低于65%。

e.每钻进50m及终孔时,都要进行孔深、孔斜校正,终孔时孔深误差不得大于千分之一,孔斜误差不得大于2°。

f.钻进过程上,应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初见水位、静止水位、水温、涌水和漏水情况,以及其他异常情况等。

g.终孔后,应按要求进行封孔,一般可用粘土封孔,特殊情况应按封孔设计的要求封孔。

10.2.6 工程地质钻探中原状土取样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粘性土和粉土中取原状土样,取样间隔2m;厚度小于2m的土层及有意义的夹层应取样;厚度大于5m的土层可间隔3m取样。

b. 软土层中用薄壁取土器压入取样,硬土层可用重锤少击法和双层单动取土器取样。

10.2.7 钻孔的记录和编录应由经过钻探专业训练和专业技术人员承担;记录应真实、及时,按钻进回次和分层填写,满足设计要求。土的野外鉴定方法参照附录D执行。

10.2.8 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或其他专门性试验的钻孔,其各项技术要求参照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94)和相关技术标准。

10.2.9钻孔验收

所有钻孔的岩芯应有照片或录像资料。所有钻孔岩芯保留至野外验收结束。

工程地质钻孔质量按孔径、孔深、孔斜、取芯、取样和原位试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地质编录、封孔八项技术指标分出以下三级:

a.优良:八项指标全部达到要求。

b. 合格:八项指标基本达到要求。

c.不合格:八项指标不能满足要求或主要指标不能满足要求。

对不合格的钻孔,应补做未达到要求的部分,或者返工。

10.2.10工程地质钻孔竣工后应提交下列资料:钻孔设计书、开孔和终孔通知书、钻孔小结、钻孔工程地质柱状图、岩芯照片、岩芯编录表、钻探班报表、岩石质量(RQD)统计表,送样单,钻孔质量验收书等。

10.3 山地工程

10.3.1 山地工程一般采用坑探、槽探和井探等轻型工程,以了解岩、土层界线、破碎带宽度、构造现象、岩脉宽度及延伸方向、包气带结构、地裂缝和滑坡等特征及采取岩土样。

10.3.2 山地工程需进行详细编录描述和编制地质展示图等。坑探工程概况、原始地质记录、标本样品采集记录、工程地质表格式见附录B.9-B.12。

10.3.2 在平原地区,宜布置浅钻工程,揭露浅部土层岩性、岩相以及地下水情况。

11.原位测试

11.1 一般规定

11.1.1应考虑岩土体条件、物理力学参数、地区经验等因素,选择适用的原位测试方法。

11.1.2 原位测试成果应结合原型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及工程经验等进行综合分析。对缺乏经验的地区,应与工程反算参数作对比,检验其可靠性。

11.1.3分析原位测试成果资料时,应注意仪器设备、试验条件、试验方法对试验的影响。

11.1.4原位测试的仪器设备应定期检验、标定和校准。

11.2 标准贯入试验

11.2.1 适用于砂土、粉土、一般粘性土、残积土、全风化岩及强风化岩。

11.2.2标贯试验间距在砂层内可取1~2m,其它层内可视情况情况而定。标贯试验时,应清除孔底残土,预贯15cm后,记录30cm贯入深度内每10cm的实测锤击数。当实测击数大于50击时,记录实没贯入深度,并换算成30cm的击数。

11.3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11.3.1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和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强风化、全风化的硬质岩石、各种软质岩石、碎石土。

11.3.2 重型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可在碎石类和风化层内以1~2m间距进行。

11.4 静力触探试验

11.4.1 适用于软土、一般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含少量碎石的细粒混合土。

11.4.2宜采用双桥探头或带孔隙水压力量测的双桥探头,分别测定锥尖阻力(qc)、侧壁摩阻力(fs)和贯入或消散时的孔隙水压力(u)。

11.4.3 当探杆贯入深度较大,或穿过厚层软土后再贯入硬土层或密实砂层时,宜采用设置导向管或配置测斜探头等测定孔斜措施。

11.5 点荷载试验

11.5.1适用于测定不经修整的岩芯或稍加修整的不规则岩样。可估算单轴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

11.5.2每类岩石按其均匀性测定不少于3组样,岩芯试件数量每组应为5-10个,不规则试件数量每组应为15-20个。

11.6 扁铲侧胀试验

11. 6.1适用于软土、一般粘性土、粉土和松散~稍密的砂土。

11.6.2 在同一工程地质分区内,试验孔应不少于3个,测试点间距一般为0.5m。11.7 十字板剪切试验

11.7.1 适用于均质饱和软粘性土。

11.7.2 在同一工程地质分区内,试验孔应不少于3个。试验点竖向间距可取1~2m。

11.8 波速试验

11.8.1 适用于测定各类岩土体的压缩波、剪切波或瑞利波的波速,可根据任务要求采用单孔法、跨孔法和面波法。

11.8.2钻孔波速测试深度应根据下列测试目的确定:

a. 确定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判断场地地震液化的可能性。

b. 提供地震反应分析所需的场地土动力参数。

c. 利用岩体纵波速度与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对比进行围岩分级,确定岩石风化程度,并估算岩体基床系数,评价围岩稳定性。

11.9 渗透性试验

11.9.1现场渗透性试验方法可根据含水层介质、地下水分布特点,按表2选择。

表2 主要含水介质水文地质试验方法

12.室内试验

12.1 一般规定

12.1.1 岩土的室内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岩土性质的特点等综合确

定。各种试验项目、测定参数、工程应用见附表(附录E 室内土工试验项目、参数与工程应用)。

12.1.2 对照所送岩、土、水样和试验项目应逐个、逐项进行检查验收。原状土样室内保存时间不宜超过3周。

12.2 土的试验

土样物理力学试验一般包括:粒度成分、土粒密度、天然密度、天然含水率、界限含水率、压缩系数、压缩模量、抗剪强度。特殊试验包括三轴剪切试验、腐蚀性、高压固结、渗透系数、无侧限抗压强度、有机质等指标。试验方法执行《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 -1999)。

12.3 岩石试验

12.3.1岩样物理力学试验的一般项目有:颗粒密度、岩石密度、含水率、吸水率(包括饱和吸水率和饱和系数)、干和湿极限抗压强度、软化系数、抗剪强度等;试验方法执行《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1999)。

12.3.2 岩石试样采取应具有代表性,试验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圆柱体试样对于硬质岩石,直径应为50mm~70mm,软质岩石为70 mm~100mm;立方体试样对于硬质岩石,边长应满足加工成50mm~70mm的要求,软质岩石应满足加工成70mm~100mm;

b. 物理试验需有符合上述尺寸的试样,每组3块~6块;

c. 抗压试验一般应满足高径比不小于2:1的要求,无法取到2:1要求岩样时,也可按1:1取样,但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 每组3块~6块;

d. 抗剪试验试样直径或边长为5cm,高径比1:1,直剪试验每组不少于5块,抗剪断试验每组不少于9块;

e. 点荷载试验试样可用钻孔岩芯,或从岩石露头、勘探槽坑和平洞中采取岩块,试件长径比不小于1:1,加荷两点间距宜为30 mm~50mm,岩芯试件数量每组应为5个~10个,不规则试件数量每组应为15个~20个;

12.3.3单轴抗压强度宜分别测定干燥和饱和状态下的强度,软岩可测定天然状态下的强度。

12.4水质分析

水质分析项目:pH、Cl-、SO42-、HCO3-、Na+、Ca2+、Mg2+、游离C02、侵蚀性C02、硬度和要求测试的其它项目。

12.5第四纪地层测试

12.5.1应选取有代表性、地层相对连续的同一钻孔,进行各类分析样品的系统取样。

12.5.2测试项目:微体古生物、孢粉、粒度分析、粘土矿物成分、化学分析、古地磁、同位素及光释光测年等。

13.资料整理、数据库建设与野外验收

13.1 一般规定

13.1.1 资料整理的基本任务是将获得的众多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和数理统计等,找出调查区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等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工程地质分类、分区和评价,编制成果图件和报告。

13.1.2 资料整理可分为野外验收前的资料整理和最终成果的资料整理。

13.1.3 野外验收前的资料整理,是在野外工作结束后,全面整理各项野外实际资料,检查核实其完备程度和质量,整理誊清野外工作手图和编制各类综合分析图、表,编写调查工作小结。

13.1.4 最终成果资料整理,在野外验收后进行,要求内容完备,综合性强,文、图、表齐全。其主要内容是:

a.对各种实际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和数学处理,综合分析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因素及其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b. 编制基础性、专门性图件和综合工程地质图;

c. 编写工程地质调查报告。

13.2 地形地貌资料整理

13.2.1 地貌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应研究地貌形态,特别是微地貌形态的发育规律和地区性的组合关系,划分地貌形态成因类型。

13.2.2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可考虑两级划分:一级考虑大范围的地貌成因和景观特征;二级考虑地貌的主要地质营力及其作用方式、强度和形成的地形特征。

13.3 岩、土体工程地质资料整理

13.3.1 岩体资料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岩体工程地质分类主要考虑岩体类型、岩体结构和岩石强度等因素划分,应划分至岩性综合体或岩性类型;

b.对主要岩石类型,应统计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从中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性质,进行各种分类。

c.岩石的坚硬强度、完整程度和结构类型划分执行《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

2014);

13.3.2 土体资料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根据土体的沉积年代、成因类型、物质成分、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等特征,进行土体工程地质层(亚)层的划分,应划分至工程地质层。

b.以工程地质层为单元,进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选用、分析和统计,提供各项指标的统计值、标准值和建议值;并提供各层地基承载力和桩基承载力等参数的建议值。

c.土的分类和鉴定标准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85–2010)3.3。

13.4 地质构造和地壳稳定性资料整理

13.4.1 在整理、分析褶皱、断层、节理裂隙等各种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划分地质构造单元或构造体系,研究和评价不同构造单元或构造体系的工程地质特征。

13.4.2 研究地质构造发展史,从地质构造演变历史探讨新构造运动,特别是构造现今活动的性质、强度及其发展趋势。

13.4.3 系统整理区域地震资料,通过地震烈度影响、震源位置、强度及其主要破坏现象、程度的统计分析,找出区域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生分布规律,评价其危害性,特别是从区域角度评价调查区中重点地段的地震危害程度。

13.5 水文地质资料整理

13.5.1 地下水位:主要指潜水位埋藏深度和地面下第一承压含水层中承压水水头。各地区可根据地下水位的特点和建(构)筑物类型分级。

13.5.2 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可分为微侵蚀、弱侵蚀、中侵蚀和强侵蚀,按照工程勘察规范(GB 50585–2010)的水和土腐蚀性评价方法进行划分。

结晶性侵蚀、复合性侵蚀和无侵蚀性水四种(见附录F)

13.5.3 岩土体的渗透性按渗透系数X划分(见表3)。

13.6 工程地质问题资料整理

13.6.1 进行工程地质问题调查资料的汇总和分类统计,对其主要现象还应进一步研究其分布和形成规律,编制分析性图、表。如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沙漠区的风沙分布和形成条件等分析性图件。

13.6.2 综合研究各种工程地质问题的分布规律、形成环境和发育程度、发展趋势和危害性等,对工程建设适宜性做出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评价。

13.7 空间数据库建设

13.7.1 数据库录入数据应包括资料收集数据、野外调查数据、室内测试数据和综合数据。

a.资料收集数据应包括各种收集的地质、水文、工程和环境地质资料以及基础地理、气象水文、经济、社会等资料数据。

b.野外调查数据应包括各类调查点、取样点、现场测试、野外试验、物探、钻探、动态监测等数据。

c.室内测试数据应包括各种样品的测试数据以及实验测试单位、测试设备与环境、数据质量说明等反映数据质量的数据。

d.综合数据应包括:分析评价形成的各类单要素图层、各类图件;工程地质综合图和工程地质专题图说明书、综合评价报告及相关专题报告;任务书、设计、审查验收意见等过程管理文档资料。

13.7.2 数据库建设基本要求

a.数据库建设空间参照系采用CGCS2000坐标系,国家85高程基准,统一数据符号化的系统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数据库入库。

b.在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阶段,应完成资料收集数据的入库,在野外调查阶段中应完成野外数据入库,在测试分析阶段应完成测试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入库,在成果编制阶段应完成综合数据入库。整个建库过程要有质量保证措施,并依据DD2006-05 《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建立相应的元数据库。

c.应按照统一要求开展资料收集数据、野外调查数据、室内测试数据属性表录入、导入和数据汇总,进行各类空间数据单要素图层建设,录入元数据。数据库应能和工程地质空间信息系统相连接,与主流GIS兼容,能被更新、查询、统计和分析,为工程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成果图件编制和社会公益性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13.8 野外验收

13.8.1野外验收的依据包括项目任务书、总体设计、年度工作方案、本规范及有关技术要求。

13.8.2野外验收应具备的条件

a.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

b.原始资料齐全、准确;

c.原始资料已经进行整理,并进行了质量检查和编目造册;

d.进行了必要的综合整理,编写了项目野外工作总结。

14.1.3野外检查验收应提供的资料

a.野外各类原始编录资料及相应的图件(野外原始图件,野外记录本、记录卡片,原始数据记录、相册、表格,样品测试送样单和分析测试结果,工程地质钻孔岩芯等各类典型实物标本,过渡性综合解释成果资料和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成果资料,其它相关资料等);

b.质量检查记录;

c.野外工作总结。

14.图件编制

14.1 基础工程地质图

14.1.1 基础工程地质图应保证第一性资料齐全准确,与综合工程地质图同比例尺,为编制综合工程地质图提供区域规律性依据。

14.1.2 基础工程地质图包括地貌图、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图、地质构造与地震烈度分区图(或震中分布图)及水文地质要素图等。

14.1.3 基础工程地质图为综合研究的过程性图件,不作为最终提交成果图件,不要求统一图式、图面内容和整饰。

14.2 综合工程地质图

14.2.1 综合工程地质图是1:50000工程地质调查提交的主要成果图件,全面反映调查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并按工程地质特征的同、异性进行分区评价,应按照统一要求进行编制(见附录G)。

14.2.2 综合工程地质分区原则和级别要因地制宜,主要根据地区的特点并考虑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来确定,一般进行三级分区,即工程地质区、工程地质亚区、工程地质地段。

工程地质区,主要考虑对工程地质条件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一般按照地貌成因类型进行划分;

工程地质亚区,主要考虑区内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条件、地震烈度等因素;丘陵山区重点考虑岩石强度,平原盆地区重点考虑主要工程地质层。

工程地质地段,主要考虑亚区内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结合建筑适宜性评价来划分。

14.2.3 综合工程地质图由平面图、剖面图、岩土体综合工程地质柱状图、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说明表和图例、必要的镶图等组成,应尽可能增加工程地质分区说明表。

14.2.4 综合工程地质图应按照国际标准图幅进行编制,并编写图件说明书(见附录H)。

14.3 应用工程地质图

14.3.1 应用工程地质图应根据评价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按照调查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编制。

14.3.2 一般可编制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图、工程建设风险评价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条件评价图等。

14.3.3 应用工程地质图成图范围和比例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15.报告编写与资料归档

15.1 报告编写

15.1.1成果报告分为按调查区全区提交的工程地质调查报告、附图和按图幅提交的工程地质图、说明书。

15.1.2 调查报告和说明书应资料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结论有据、建议合理、便于使用和长期保存,并应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对规划区或工程有明确的针对性。

15.1.3 报告的文字、术语、代号、符号、数字、计量单位、标点,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15.1.4 成果报告编写内容应符合附录I的规定。

15.2 资料归档

15.2.1 归档资料应包括以下资料:

a.成果类:综合工程地质图及说明书,调查区终审成果报告、专题报告、附图和附件数据库、评审意见书;

b.遥感解译类:遥感解译报告、解译图、遥感数据、航卫片、解译卡片等;

c.野外调查类:野外手图、实测剖面图、各种野外调查点的记录簿及记录卡片、照片、摄像、调查小结;

d.地球物理勘探类:各类物探报告、附图、附件,野外记录簿、照片、仪器记录图纸及电子数据;

e.工程地质勘探及工程地质试验类:各种工程地质勘探、试验原始记录及成果;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通知qRI武( 77 )建发设字第227号根据我委(73 )建革设字第239号通知,由河北省革2 命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合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们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I’J 21-77为’全国通用勘察规范,自一九七八年五月一日起试行。本规范中关于岩石和土的分类的有些规定与《王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J7-74中有关规远不尽相同,凡有矛盾之处,以本规范的规定为准。本规也只规定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池质勘察的一般技术要求,对于各地区、各行业的特殊技术要求,请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各有关部根据本规洁的规寇,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具体情况,制订补充规寇,并报送我委备也案。ff'4·, 本规范在试行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如发现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在关资料寄交我委建筑科r4告学研究院,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由我委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一九匕七年 八月二十日 编制说明电本规范是根据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73 )建革设字第239号文的通知,由我委会同有关省、市和国务院有关部所属勘察及高等院校等单位共同编制而成。在编制过程中,遵循国家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和必要的科学试验,总结了建国二十多年来,在工程地质勘察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反复讨论修改,最后合同有F 关部门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七章二十二节和八个附录。其主要内容有总则、岩石和土的分类及鉴定、工程地质勘祟的基本斐求、测绘勘探及测试、特殊地质条件勘察、特殊性土地基刽勘察和专门工程勘察等。dEZ??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也一九七六年十月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是指在工程建设前对相关工程地质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地质条件、地下水条件和灾害隐患等,为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下面是工程地质调查规范的内容: 一、调查目的和任务 1.1调查目的 明确调查的目标和意义,确定工程建设中需要了解和考虑的基础地质条件以及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 1.2调查任务 确定调查的内容和范围,包括地质地貌、岩土勘探、地下水、地质灾害等。 二、调查区域范围和方法 2.1调查区域范围 确定所要调查的地理位置范围,包括工程建设区域和周边区域。 2.2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区域的不同地质特点和尺度,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包括现场勘察、室内实验、遥感技术等。

三、地质地貌调查 3.1地质构造调查 详细了解调查区域的构造背景和构造特征,包括断裂、褶皱、斜坡等。确定构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3.2地质地貌特征调查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了解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地势高差、地表覆盖物、植被覆盖等。 四、岩土勘探 4.1钻探勘探 通过钻探工作,获取地下岩土的物理和工程性质,包括岩土层位、岩土组成、孔隙水含量等。 4.2取样检测 将钻探获取的岩土样品进行室内实验,测试土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包括密度、含水量、抗剪强度等。 五、地下水调查 5.1水文地质调查

了解调查区域的地下水分布和流动特征,包括地下水位、水质、水文地质特征等。 5.2隐蔽水源调查 调查隐蔽水源,包括热水、矿泉水、天然气水合物等。评估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六、地质灾害调查 6.1地质灾害概况 了解调查区域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情况,包括滑坡、崩塌、地面沉降等。 6.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评估其对工程建设的危险性。 七、调查报告 7.1调查数据汇总 将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包括现场记录、实验数据、遥感影像等。

道路与桥梁工程中的地质勘探规范要求

道路与桥梁工程中的地质勘探规范要求 在道路与桥梁工程中,地质勘探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对地 质情况的详细了解和分析,可以有效地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工程, 确保道路和桥梁的安全和可靠性。因此,在进行地质勘探时,必须遵 循一定的规范要求,以确保勘探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工程前期研究 在进行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地质勘探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前期研究。这一阶段需要收集并分析相关的地质、地貌和地下水等数据,在项目 规划阶段确定勘探范围和方案。 1. 地质和地貌条件: 在前期研究中,需要详细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和地貌情况,包 括地层岩性、构造和地貌特征等。这些信息对决定地质勘探方法和方 案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地下水条件: 地下水是道路和桥梁工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工程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地下水条件的研究,包括水位、水质和水动力条件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二、勘探工作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地质勘探时,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勘探工 作的顺利进行。

1. 勘探人员的资质要求: 地质勘探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经验丰富、具备相关资质的人 员进行。勘探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持有相关证书, 确保其具备独立进行工作的能力。 2. 勘探设备的选择与校准: 勘探设备的选择与校准对于地质勘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在选择勘探设备时,需要考虑项目的特点和勘探需求,并确保设备满 足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三、地质勘探工作的实施 地质勘探工作的实施是整个勘探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进行 地质勘探时,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进行。 1. 勘探方法的选择: 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勘探目的,选择合适的地质勘探方法。常见的 地质勘探方法主要包括钻探、地面探测和地球物理勘探等。 2. 勘探点的设置: 在进行勘探工作时,需要按照项目需求和勘探方法的要求,合理 设置勘探点位。勘探点位的设置应考虑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工程需求的 全面性。 3. 勘探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地质勘探勘测规范

地质勘探勘测规范 概述: 地质勘探是指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等手段来了解地质体的分布、性质和构造等信息的过程,是开展工程建设、资源勘查、灾害防控等 工作的基础。为了保证地质勘探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制 定和遵守地质勘探勘测规范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勘探设计、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勘探设计: 地质勘探的第一步是制定合理的勘探设计。勘探设计应当根据地质 目标和项目需求,合理确定工程区域的勘探范围、勘探方法,以及勘 探的工作内容、任务和目标等。勘探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的空间分 布特征和勘探方法的技术要求,确保勘探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野外调查: 野外调查是地质勘探的核心环节之一。在野外调查中,勘探人员需 要详细了解地质体的分布、性质和构造等信息。为了规范野外调查工作,勘探人员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 野外调查应当按照预定的调查路线进行,不得随意变更。 2. 野外调查应当尽可能获取多种类型的地质样品,包括岩石样品、 土壤样品和水样等。 3. 野外调查应当注重记录和标识,及时整理和归档相关数据和样品。

4. 野外调查应当使用适当的调查工具和仪器设备,确保采集的数据 准确可靠。 室内分析: 室内分析是对采集的地质样品进行实验和检测的过程。室内分析是 判断地质体性质和特征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严格遵守以下规范: 1. 在进行室内分析前,必须对采集的地质样品做好标识和记录,并 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样品的处理和制备。 2. 室内分析应当使用规范的试验方法和仪器设备,以确保分析结果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室内分析应当根据需要对不同性质的地质样品进行不同的测试和 检测,包括岩石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等方面的测试。 4. 室内分析应当对测试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并与野外调查数据进行 比对和分析,以得出科学和合理的结论。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地质勘探工作的最后一步,也是决定勘探结果和评价的 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遵守以下规范: 1. 数据处理应当依据勘探设计和野外调查的结果,进行科学和合理 的数据整理和分析。 2. 数据处理过程中应当使用规范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地质数据的统 计分析、地图绘制和勘探结果的解读等。

地质调查规范要求的基本原则

地质调查规范要求的基本原则地质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和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下部不同层位的构造、形貌、岩性、物理性质和资源等情况,以指导工程建设、资源勘探和 环境保护等工作的一种科学探测方法。为了保证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和 可信度,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要求。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地质调查规范 要求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地质调查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科学性原则要求地质调查的设计、样本采集和分析等环节,必须 严格遵循科学规范。这包括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仪器设备,进行合 理的样本设计和取样方案,并采用科学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确保地质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二、系统性原则 地质调查应具备系统性,全面、连续地、以及相互联系的完成工作 任务。系统性原则要求地质调查应以地质调查目标为导向,从区域尺 度到详细尺度进行层次化的调查工作,并关注地质调查区域内各个层 位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同时,必须确保地质调查过程中的数据、图件 和报告的完整性,以便更好地支持后续工作的进行。 三、客观性原则 地质调查应本着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提供客观的调查结果和 报告。客观性原则要求地质调查工作者在调查过程中应遵循科学调查

的伦理规范,不应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得随意篡改数据或报 告结果。同时,在数据解释和成果发布过程中,应坚持公正、科学、 透明的原则,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四、可操作性原则 地质调查应具有可操作性,即调查过程和结果要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能够为后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地质调查 工作者在制定调查方案和采样设计时,考虑到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的 需求,合理确定取样点和取样密度,并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做好标注和 标识,以确保后续工作的有效进行和准确性。 五、可比性原则 地质调查应具有可比性,即数据和结果需要具备相互比较和参照的 能力。可比性原则要求地质调查工作者在采集和整理数据时,应遵循 统一的调查方法和标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此外,在研究 成果的报告中,应注明样本的采集地点、时间和方法,以便他人对数 据进行核查和参考。 综上所述,地质调查规范要求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这些原则的遵循将有助于保证地质调查 工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为相关工程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地质 学科的发展与应用。通过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 构造和特征,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提高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的能力。

(2021年整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完整)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完整)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的全部内容。

(完整)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规范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或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探类型、勘探程度、工程量、勘探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和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是制订勘探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和报告编写、审查批准的依据. 2 引用标准 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3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3 总则 3。1 勘探工作的基本任务 3.1。1 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3。1。2 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场岩体质量和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体质量和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3 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3.2 勘查工作阶段划分及其工作程度要求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但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作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普查阶段:结合矿产普查进行,对于已进行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的地区,其资料可直接利用或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查,大致查明工作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是指对公路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和研究的科学活动,其规范性要求在于能够获取准确、全面、可靠的地质资料,为公路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科学依据。下面对于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规范进行了详细介绍。 一、地质勘察范围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述范围的内容: 1. 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岩石力学性质、断层、滑坡、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条件等。 2. 地貌:包括地表地形、河流、湖泊、沉积物和植被等。 3. 地质灾害:包括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震和地下水涌出等地质灾害。 4. 地下水:包括地下水位、水质、补给量和流动情况等。 二、地质勘察方法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包括: 1. 文献调查:查阅有关地质资料和地质灾害的历史记录,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地质背景和问题。 2. 实地勘察:包括地质剖面、钻孔、地球物理勘察等,要求对地质情况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 3. 室内实验: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岩土力学试验、水文试验等室内实验,获取地质信息和参数。 4. 数值模拟: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对地质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三、地质报告编写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应编写详细的地质报告,包括下述内容: 1. 勘察范围:对勘察的地理范围进行说明,包括地貌、水系、地下水等情况。 2. 勘察方法:对使用的各种勘察方法进行说明,包括文献调查、实地勘察、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等。 3. 地质资料:对勘察获得的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包括地质剖面、钻孔数据、实验结果等。 4. 辅助资料:对地质和地质灾害的历史记录、气象数据等进行整理和分析。 5. 地质评价:对公路工程建设可能存在的地质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包括地质灾害、地下水位变化和地质背景。 6. 建议措施:针对可能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包括加固措施和灾害防治措施等。 7. 结论:对地质勘察结果进行总结,给出关于公路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的评述。 四、质量控制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包括: 1. 严格执行勘察范围和方法的要求,对公路工程建设可能存在的地质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 2. 合理选择勘察点位和钻孔深度,以获取具有代表性的地质资料。 3. 对勘察资料进行审查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完整、准确和可靠。 4. 在编写地质报告时,应遵循科学、客观和真实的原则。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严格执行,能够为公路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保证公路的工程质量和安全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规范要求地质勘察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信息,从而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性。为了保证地质勘察工程的质量和准确性,相关的规范要求也得到了广泛制定和遵循。本文将介绍地质勘察工程中的一些常见规范要求。 1. 地质勘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 地质勘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进行地质勘察前必须编制的文件,其中包含了对勘察项目的背景、目的、设计及实施方案等详细信息。该报告的编写应该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如《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规范》等,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地质勘察设计文件的编制 地质勘察设计文件是地质勘察工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其编制应符合国家的标准和规范要求,例如《地质勘查设计文件编制规范》等。设计文件中应包含地质勘察的范围、方法、仪器设备等信息,以及对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的预测和评估。 3. 地质勘察报告的撰写 地质勘察报告是地质勘察工程的结果呈现,它记录了地质调查的全过程和具体的地质情况。撰写地质勘察报告应该遵循统一的格式和要求,包括项目背景介绍、调查方法和技术、地质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此外,还应该加入地质地图、剖面图等图件,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4. 地勘工程的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地质勘察工程的质量,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在地质勘察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取样、试验和 数据处理等工作,并对勘察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此外,还应进 行监督和验收,确保地质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环境保护与安全管理 地质勘察工程往往涉及到的场地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在勘察过程中 应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的规范要求。对于有潜在污染风险的 场地,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勘察工作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同时,还要保证勘察人员的人身安全,如佩戴必要的防护装备和设施等。 6. 资料归档与管理 地质勘察工程完成后,相关的勘察数据和资料应进行合理的归档和 管理。这些数据和资料在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能被频繁使用,因此应分类存储、编号标识,并建立相关的查询和访问系统,以 方便后续的利用。 结论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规范要求对于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仅仅依靠规范要求的制定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勘察工程的实施过程中 确保规范要求的严格执行。通过合理应用规范要求,能够有效地提高

地质勘察工程中常见的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常见的规范要求地质勘察工程是建设工程的前期重要环节,通过对工程区域地质情 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 为确保勘察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相关部门和标准制定了一系列规 范要求,本文将介绍地质勘察工程中常见的规范要求,并对其进行详 细解析。 一、地质调查要求 1. 勘察范围的确定 地质勘察工程需要明确勘察的区域范围,包括拟建工程的整体范围 以及周边可能影响工程的地质因素的范围。同时,需要考虑到勘察的 深度和范围,以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需求。 2. 资料收集和整理 地质调查需要搜集和整理相关地质资料,包括地质地图、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成分、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分布等。这些资料对于分析地下 水情况、岩土工程性质等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准确评估地质风险。 二、勘察工作要求 1. 野外勘察 地质勘察需要进行野外实地勘察,包括清理工地、测量、取样等工作。同时,还需根据勘察区域的特点确定合适的勘察方法和技术,以 确保采集到准确、完整的地质数据,并进行必要的现场测试与分析。

2. 试验室分析 地质勘察工作还需将野外取样带回试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包括土 壤样品、岩石样本等。通过试验室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样品的物理 性质、化学性质、力学性质等参数,为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 三、报告编写要求 1. 报告结构 地质勘察的报告需要以规范的结构进行编写,包括封面、目录、摘要、引言、地质背景、勘察方法和结果、地质评价、风险评估、结论 与建议等部分。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要合理有序,便于读者查阅和理解。 2. 数据展示 在报告中,需要采用图表等方式展示采集到的地质数据,通过图表 的直观呈现,可以更好地说明地质情况和分析结果。同时,还需要标 注清楚各个数据的来源和解释,以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结论与建议 地质勘察报告需要总结分析结果,明确工程项目的地质情况和潜在 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建议要具体明确,包括合理的设计 方案、施工注意事项等,以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地质勘察工程中有一系列的规范要求,从调查要求、勘 察工作到报告编写,都需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这些规范要求的遵守,能够提高勘察工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基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工程地质调查是指为建设工程提供地质勘察、地质预测、地质评价和地质设计等资料和依据的一种调查活动。它是确定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为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工程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本文将介绍工程地质调查的主要规范内容。 首先,工程地质调查的范围和内容需要明确。范围包括工程地质调查的区域范围、方案设计、调查方法等;内容包括地质地貌、地层与构造、地下水、地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调查内容。明确了工程地质调查的范围和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工作。 其次,工程地质调查中要求对不同地质层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类。地质层的描述包括岩性、结构、厚度、倾角等;地质层的分类主要包括岩性分类、岩性特征分类、岩溶分类、填充物分类等。对地质层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类,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更准确的地质资料。 再次,工程地质调查中需要进行地下水和水文地质的调查。地下水调查主要包括水文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试验两个方面。水文地质调查包括水位观测、地下水位展布状况、水力地质条件等;水文地质试验包括水井试验、含水层透水性试验等。地下水的调查对于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工程地质调查中要求对工程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和预测。

工程地质灾害的评价包括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等;预测主要包括灾害的发生概率、发展趋势等。对工程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和预测可以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防灾措施。 综上所述,工程地质调查规范主要包括确定调查范围和内容、对地质层进行描述和分类、地下水和水文地质的调查、工程地质灾害的评价和预测等方面的内容。遵守这些规范可以确保工程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数据和技术支持。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是公路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于确保公路工程的安全、经济、可靠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规范和指导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制定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下面就规范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规范首先明确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和任务,即在工程建设前,通过勘察对勘察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行全面了解,明确各种地质灾害及其潜在隐患,为公路工程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勘察任务包括对区域地质背景的调查、地质探测、地质灾害评价等。 在勘察区域内,规范要求进行地质背景调查。地质背景调查是指对勘察区域内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了解区域内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构造、岩性分布、地下水位等信息。地质背景调查是勘察的重要依据,对后续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大影响。 地质探测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核心内容之一。规范规定了地质探测的方法和内容。地质探测的方法包括钻探、岩土采样、物探、地震勘探等。钻探是地质勘察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获取地下岩土情况的具体信息。物探是地质背景调查的重要手段,可以获取地下水位、地下水流等信息。地震勘探能够探测到地下地形的变化,对识别隐患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评价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内容之一。规范要求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灾害产

生的原因、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地质灾害评价对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直接影响,能够提供相应的地质防灾措施。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还对勘察报告的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规范要求勘察报告应包括地质背景调查结果、地质探测结果、地质灾害评价结果等。勘察报告是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后续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 总之,《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规定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和方法,指导了地质勘察工作的开展,为公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了公路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遵守规范,能够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高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篇一:地质调查标准规范目录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技术规程 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DD2006-05)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DD2006-06) 地质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价标准(DD2006-07)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审定稿)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古地磁测试技术要求(DD2006-04) 岩矿石物性调查规程(发布稿)(DD2006-03)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发布稿)(DD2006-02)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DD2006-01)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DD2005-01)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DD2005-02)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DD2005-03)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 (DD2004-04)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 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4—01)

固体矿产预普查暂行规定 (DD 2000-01) 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 (DD2002-01) 1 ∶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中国地调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目录 (正在更新中) 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DD 2000-01 ) 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 DD 2000-02 ) 3.1 : 25 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 DD 2001-01 ) 4.1 : 25 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DD 2001-02 ) 5.固体矿产预查和普查工作中物化探遥感工作要求( DD 2001-03 ) 6.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 2.0 版)( 2001 年 6 月发布试用) 7.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工作指南( 2001 年6 月发布试用) 8.矿产地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 2001 年 6 月发布试用) 9.固体矿产钻孔数据库工作指南( 2001 年 6 月发布试用) 10.自然重砂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 2001 年6 月发布试用) 11.地质调查元数据内容与结构标准( 2001 年 6 月发布试用) 12.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内部试行)( DD 2002- 01 ) 13.青藏高原艰险区( B 类区) 1 : 25 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3-01 ) 14.1:2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4-01 ) 15.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 DD 2004-02 ) 16.地质调查 GPS 测量规程( DD 2004-03 ) 17.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 DD 2004-04 ) 18.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技术要求( DD 2005-01 )19.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 DD 2005-02 )20.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 DD 2005-03 )2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 DD 2006-

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一、引言 工程地质勘察是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规范的工程地质勘察是确保工程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将从勘察范围、勘察方法、数据处理等方面,探讨工程地质勘察的规范要求。 二、勘察范围 1. 勘察区域确定: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周边环境,确定勘察的区域范围。将勘察区域划分为若干独立的地理单元,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 2. 勘察深度确定:根据工程的需要,确定勘察的深度范围。不同的工程可能需要不同的勘察深度,需要结合工程的特点进行具体规定。 三、勘察方法 1. 桌面研究:利用现有的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对勘察区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估。包括查阅地质图、地形图、气象数据等,初步了解勘察区域的地质、地貌、气象等情况。 2. 地面勘察:包括实地考察,采取直接观察、野外测量、取样等手段,获取勘察区域的详细地质信息。要注意勘察的时机选择,尽量选在天气条件较好的季节进行,以保证勘察任务的顺利进行。

3. 实验室分析:将在地面勘察中获得的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包括 岩土力学试验、地下水试验、地质化学分析等。通过实验室分析,获 取更详细的地质数据。 四、数据处理 1. 数据整理:将勘察过程中获得的各类数据进行整理、归档。包括 地质图、地形图、气象数据、样本分析数据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 完整性。 2. 数据解读:根据勘察获得的数据,对勘察区域的地质环境进行分 析和解读。根据地质特征和勘察目的,确定可能存在的地质风险和工 程隐患。 3. 编制报告:根据勘察的目的和要求,编制详细的勘察报告。报告 应包括勘察的目的、范围、方法、获得的数据,以及针对可能存在的 地质风险和工程隐患的建议和措施。 五、规范要求 1. 勘察人员资质:勘察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工程地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持有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格证书。勘察工程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 勘察单位承担。 2. 勘察设备要求:勘察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应符合相关的标准,确保 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检验,以确保其正常 工作。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一、勘查范围 1.勘查范围应适应工程建设实际需要。 2.勘查综合利用已有的气象、地动、水文及地质其他资料,在勘查范围内完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任务。 二、勘察方法 1.对潜水断层、挤岩破坏带、滑动层和节理的勘查,可进行反射地震、电磁、抽水试验等方法调查。 2.泥石流勘查,应收集源头、谷地、扇状、口状和防止措施等资料,利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得到有关高密度泥石流高度、走向及活动条件等信息,编制勘测报告。 3.地下水勘查,应组织流域观测、空间观测、钻孔调查等观测,进行水文调查以及水情测量,综合分析地下水库的空间分布和特点,编制勘测报告。 三、调查规定 1.勘查编制的调查报告中应包含对整个工程范围水文地质条件的描述、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主要数据和结论等内容。 2.勘查报告需包含详细的指标、性质、类型、层次、检测原理及仪器设

备等调查项目,明确调查质量要求。 四、调查成果 1.根据勘查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形成完整的报告文件,并对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及推荐。 2.勘查成果文件按照设计标准的要求,形成报告文件,并用有效的数据描述和黑白图表示出来,配以计算结果分析,为技术决策、调查及审核提供准确可靠依据。 五、数据处理 1.对勘查测量资料、土石调查记录、样品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形成统计数据。 2.从气象、地动、地下水情测量等资料中,导出水文地质体系,并形成相关数据文件。 六、审核要求 1.审核负责人应熟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数据评价、分析及处理技术,具备独立设计及工程文书写作的能力。 2.应按照有关的施工规范及规定,检查、审核后审核结论,拟定施工方案,规划管理工程的施工过程。

地质勘察规范

地质勘察规范 地质勘察规范是指用于指导和规范地质勘察工作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下面是一份1000字的地质勘察规范的简要概述: 一、总则 地质勘察是对地球物质、构造和地貌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目的是为了认识地质内部构造及其分布特征,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 二、任务 地质勘察应根据工程建设的要求,采用合适的勘察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以下相关任务: 1. 地质调查:包括地质地貌、地质构造、岩石与土壤、地下水文等方面的调查。 2. 地质工程评价:对地质环境、岩土力学性质、地下水特征等进行评价。 3. 应急管理:对潜在地质灾害和不利地质现象进行评估和预测,提出应对措施。 4. 地下资源勘探: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勘探工作。 三、工作程序 地质勘察的工作程序包括: 1. 勘察准备:包括工作计划制定、勘察区划划定、勘察队伍组建等。

2. 勘察实施:根据工程要求进行地质勘察,包括采样、测量、监测等工作。 3. 数据分析:对勘察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档,提取有效信息。 4. 报告编写和交流:根据勘察结果编写勘察报告,并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质量管理 地质勘察应严格遵守质量管理规定,保证勘察过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 质量控制: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对勘察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 2. 质量记录:对勘察数据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 质量评估:对勘察结果进行评估,确保其达到工程建设的要求。 4. 质量改进: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质量改进,提高勘察工作的质量水平。 五、安全管理 地质勘察应严格遵守安全管理规定,保证勘察过程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1. 安全防护:对勘察现场进行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 安全教育:对勘察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水文地质调查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水文地质调查规范要求 在地质勘察工程中,水文地质调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工 程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证水文地质 调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科学合理的规范要求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 从调查内容、方法、技术要求等方面,系统地探讨地质勘察工程中水 文地质调查的规范要求。 一、调查内容 水文地质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水文地质基本资料、水文地质地层记 录以及水文地质特征等。其中,水文地质基本资料主要包括地层分布、地下水位、地下水温、地下水化学成分等方面的资料;水文地质地层 记录则是对于地层的详细描述,包括地层的厚度、性质以及相对顺序等;水文地质特征则包括水文地质现象、地下水流动方向和速度等信息。在进行水文地质调查时,需要全面收集、记录和总结这些内容, 以便为后续的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 1.野外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的野外调查是保证调查准确性的基础。在进行野外调 查时,应该根据调查区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如浅层试验井、地下水位观测井、水文地质剖面、水文地质剖面等。同时,在野 外调查过程中,要注意对调查数据的准确记录,确保后续分析和研究 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室内分析 室内分析是水文地质调查的补充,通过对野外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 室测试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和补充野外调查的结果。主要包括岩石与 土壤样品的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地下水化学成分 测试等。在进行室内分析时,要注意对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处理, 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三、技术要求 1.仪器设备要求 水文地质调查需要使用一系列的仪器设备,如水位计、温度计、水 质采样器等。这些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校准,并定期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性能和准确性。 2.数据处理要求 对于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获得的数据,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主 要包括数据记录、数据归档、数据分析以及数据绘图等步骤。在进行 数据处理时,要注意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3.报告编写要求 水文地质调查结束后,需要编写相关的报告。报告应该包括调查目的、方法和步骤、数据分析结果以及调查结论等内容。同时,报告的 编写要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格式,使得报告整体结构合理、内容清晰, 便于理解和使用。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1.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1∶50000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调查内容、设计编写、遥感解译、工程地质测绘、物探、钻探与山地工程、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成果编制、审查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1.2 本标准适用于1∶50000工程地质调查,其它比例尺的工程地质调查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50218-2014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 50585–2010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50123-19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266-1999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DZ/T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 DZ/T 0216-2014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DD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等要素。 3.2岩性综合体Lithology Complex 在特定的大地构造及古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岩性类型组合。 3.3岩性类型Lithology Type 由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相对均一的岩石所构成的岩石种类。 3.4土体工程地质层(组)Engineering Geology Layer of Soil Mass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前期调查及勘察阶段的各类地质勘察工作。 二、地质勘察任务 1. 地质综合调查:包括综合地质工作、堪调、勘查、各类钻探和采样,以获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需的地质资料。 2. 水文地质调查:采用水文、水资源等方法,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数据进行量化计算,以支持工程设计。 3.勘探规划:根据设计参数,制定钻探、采样及测量的基本规划方案,有效收集工程设计所需的有关地质、水文地质、地表水文等资料和数据。 甘肃11选5四、勘察过程 1.统筹调查规划:制定综合调查规划,组织各种类型的地质调查工作,并按照安排完成各项勘探。 2.地质调查:进行综合状况观测、概况勘探及钻探勘探,取样采样、物探、断裂及节理测量,完善地质数据归档,记录工作过程中的发现及研究结论。 3.堆积堆积调查:进行地质剖面调查和堆积层厚度测量调查,研究堆积层层序、成因及相关特征,以获得工程建设用地土质性状及集水特性等信息。 4.水文地质调查:根据工程需要,进行地下水测定及水文地质动态观测,研究水文地质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设计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五、数据报告 1. 地质勘察报告:整理勘探结果,编制地质勘察报告,全面评述勘探的发现以及其意义,给出初步构造分析结论,推荐该项目的工程设计方案。 六、质量管理 1.组织实施质量认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实施质量检查,确保勘察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2. 建立质量性能保证体系:在勘探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采取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提高工作质量。

3.完善监督检查体系: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体系,进行有系统的质量检查,及时发现 和处理问题,保证勘察质量可控。 七、安全管理 1.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地质勘探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减少野外调查风险。 2. 加强防火安全管理:加强野外地质勘探火源的管理和检查,防止因火灾等意外造 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 3.安全防护措施:在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活动时,要提前制定安全防护方案,采取相应 的防护措施,确保工作安全。

地质调查规范要求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

地质调查规范要求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地质调查规范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质调查越来越重要,它涉及到建设、工程、资 源等多个领域。为了保证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地质调查 规范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地质调查应该遵循系统性原则。调查工作需要按照一定的流 程和方法进行,包括调查区域的确定、调查方案的制定、野外调查和 实验室分析等。所有的工作环节都需要有条不紊地进行,以确保获得 可靠的数据和有效的结论。 其次,地质调查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地质调查的对象涉及到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气象、生物等多个方面,因此,在调查过程中 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化学、物理、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知识,以获得全 面而准确的调查结果。 此外,地质调查还需要注重质量管理。调查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质 量管理体系,包括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要求、调查设备的监测和校准、 数据的管理和验证等,以确保所得到的数据和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 地质灾害指的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 流等。为了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地质灾害监 测预警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需要具备实时性。通过使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如地震仪、位移传感器、多光谱遥感等,对地质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和变化趋势,为灾害防范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需要具备准确性。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布设要科学合理,监测参数的选取和测量方法要准确可靠。同时,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处理,以识别出异常信号和异常趋势,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预警和预测。 此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需要具备预警及时性。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送预警信息,通知他们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总结 地质调查规范要求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是保障社会安全的重要手段。地质调查规范要求能够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基础。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能够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只有遵循规范要求并充分利用监测预警技术,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挑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1. 引言 工程地质勘察是为了保证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安全与稳定性,以及减少工程风险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目的是通过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为工程提供必要的地质数据和信息。本文将阐述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要求。 2. 勘察范围与目标 (1)勘察范围 工程地质勘察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土壤、岩石、地下水等地质要素的调查与分析,以及地震、地下水位、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因素的评估。 (2)勘察目标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标是全面了解工程地质条件,判断与评价工程地质风险,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方案,确保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 3. 勘察方法 (1)采样与测试 采样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根据实地情况合理选择采样点,并进行合适的采样方式。采样后还需要通过合适的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分析,以获取准确的地质参数。

(2)勘探手段 工程地质勘察中通常采用钻探、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手段。钻探是获取地下地质信息的重要手段,可以用旋转式钻孔或冲击式钻孔等方法。测量包括地下水位、地形、地下管线等数据的测定。地球物理勘探可以通过地震、电磁、重力等方法获取地下的物理性质。 4. 地质调查与评价 (1)地质调查 地质调查是根据地质地貌、地质构造等地质特征进行野外考察与观测,以获取地理、地貌、地质、地震等信息的过程。常见的地质调查方法包括沉积学调查、岩石学调查、构造地质调查等。 (2)地质评价 地质评价是根据地质调查的结果,结合工程的特点与要求,对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风险等进行评价和分析,以确定工程的适宜性和风险程度。 5. 勘察报告与建议 (1)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结合勘察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和分析结果,按照规范要求编写的文书。它应概述勘察目的、范围、方法和结果,并分析地质条件对工程带来的影响。 (2)建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