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无创心输出测量仪参数

无创心输出测量仪参数

无创心输出测量仪参数
无创心输出测量仪参数

无创心输出量测量仪参数

1、采购进口产品,通过FDA和CE认证。

2、监测参数临床相关性高,中文操作界面。

3、适用于任何年龄、身高及性别的病人

4、测量参数:

4.1、外周血管阻力SVR、收缩时间比率STR

4.2、前负荷监测:每搏输出变异SVV

4.3、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 、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每博输出指数SI、左室射血时间LVET、左室预射血前期PEP、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脏功能指数CPI。

5、显示参数:

5.1所有测量参数有数据、条形图及参考值显示。

5.2可同时提供≧4个参数栏图表视图,带正常值范围和数值,有时间分辨变化趋势和放大功能。

6、报警功能

6.1、高低心输出量及其所有容量参数

6.2、高低外周血管阻力及其所有阻力参数

6.3、传感器状态、系统故障和电池电量低报警

6.4、声音和可视报警

6.5、三维报警,可提供急性心衰和有效循环容量不足/低血容量性休克报警

7、内置电池供电,供电时间≥2小时,整机重量≤800g,方便携带;9、

蓝牙无线打印功能

8、能连接医院HIS系统,方便采集系统数据

9、AC输入:100-240VAC,50-60Hz

四、配置清单

1.主机一台

2.专用导联线一根

3.电源适配器一个

4.数据线一根

5.中文说明书一本

6.用户操作手册一本

基于无创心输出量测量系统的心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完整版)

基于无创心输出量测量系统的心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 (完整版) 前言 《中国心血管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急性心肌梗死、起搏器植入术后、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心脏移植术后及心脏外科术后(如瓣膜修补术或置换术)等均属于心血管重症[2]。面对心血管重症防治的严峻形势,心脏重症康复是突破目前我国心血管重症防治瓶颈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减少心血管重症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以及降低全因死亡并实现更多的心血管获益。 心脏康复、预防已有70多年的历史,西方发达国家心血管事件拐点部分得益于此,目前已经成为决定心血管疾病或者医疗质量及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并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面对众多的心血管急性症发病和PCI术后等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目前临床工作重点仍主要局限于相关心血管重症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往往对于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没有足够重视,导致患者反复发病、反复住院,医疗开支不堪重负,故心脏重症康复与二级预防在中国势在必行。 对于心脏重症患者病情的监测与评估是心脏重症康复的核心环节, 但是尚缺乏精准有效的连续监测和疗效评估手段。2016年心脏康复的心肺运动试验指南将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对心功能的临床评估价值单独列

出。传统有创的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虽然是金标准,但有高价格、高风险、耗时、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培训等运用瓶颈,无法在临床常规开展。与传统监测技术相比,动态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则提供了一个更优的选择。目前,基于动态无创心输出量测量系统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尚无统一的标准,为规范动态血流动力学在心脏重症康复中的应用,以及学术发展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的需求。中国心脏重症与康复血流动力学专家委员会特制订此专家共识,以期为中国心脏重症康复动态心输出量测量系统的标准应用及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指导。 1 无创心输出量监测系统 1.1定义:无创心输出量监测系统是基于欧姆定律原理,通过新一代心室血流阻抗波形描记法,实时连续监测人体血流动力学参数,从而以血流动力学角度评估静息、活动及运动过程中心功能的变化。广泛用于临床指导用药、液体管理、鉴别高血压及休克类型、制定I、II、III期心脏康复处方、评估治疗及康复效果等。 1.2使用方法: 无创心输出量测量系统具备静息、动态、监护三种工作模式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1)血流动力学静息评估模式,指病人保持卧位或坐位静息状态监测。(2)血流动力学动态评估模式,这包括被动抬腿负荷

监测:从心输出量监测到心脏超声(2)

监测:从心输出量监测到心脏超声(2) 监测:从心输出量监测到心脏超声(2)重症行者翻译组朱然译心脏超声心脏超声并不是一项血流动力学监测 技术,因为它并不能提供连续性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然而,一项近期研究展示了一种新式单用途迷你经食道超声探头,这种探头可以在重症病人原位留置72小时,病人耐受性良好,因此,可用于接受机械通气的休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目前,心脏超声仍被认为是对休克病人进行心血管评估的首选,尤其是对休克类型的初始评估,及序贯心脏功能的评估。心脏超声的两项主要优势是无创性,及远好于其它方法的心脏功能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le ejection fraction,LVEF)是心脏超声能够提供的最重要参数之一。由于既依赖于左室心肌收缩力,又依赖于左室后负荷,LVEF 必须结合动脉收缩血压进行解读。这在休克时尤其重要,因为此时的左室后负荷可以在短期之内出现显著改变。每搏量(stroke volume,SV)可以通过心脏超声估测出,测量主动脉下血流的速度时间积分(VTI)及左室流出道面积,计算其乘积即为SV。VTI代表了红细胞在一个收缩期内的移动距离,可以应用脉搏多普勒在主动脉下进行轮廓描记。左室流出道面积通过其直径进行计算。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主动脉下直径测量的误差极小,也可导致CO值的显著误差。不

管怎样,由于主动脉瓣环是纤维性的,左室流出道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出现变化。因此,CO的相对变化可以通过VTI的相对变化进行估测,而VTI的测量更为简单,并且更不易产生误差。 心脏超声也可以评估左心舒张功能。将二尖瓣环的组织多普勒成像与脉搏多普勒测量的跨二尖瓣血流结合,可以半定量估测左室充盈压力。心脏超声还可通过对主动脉下最大血流速的呼吸变异度或下腔静脉直径的呼吸变异度来预测液体 反应性,也可采用PLR后的主动脉下VTI变化来预测液体 反应性。并且,心脏超声还可用于评估右室功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心脏超声是诊断急性肺心病的金标准。 心脏超声的主要缺陷在于操作者依赖性,并且操作者在达到熟练操作之前需要一定的培训时间。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心脏疾病或应用经食道超声时。但是,掌握重症病人经胸超声检查的基础技能所需的培训时间却是很有限的。 对于休克的病人如何选择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设备低血容量、血管张力降低、心脏功能不全是休克时最主要的心血管异常。这些情况可单独存在,也可以各种方式合并存在。心脏功能和前负荷反应性的评估对明确休克机制、选择足够治疗及评估治疗反应性来说都是最主要的。对恰当血流动力学监测方式的选择依赖于休克的时相,复杂程度和对初始治疗的反应性(图1)。

心输出监测的生理学基础

心输出监测的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指标 心脏是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器官之一。心脏为了推动血液在体内作循环流动必然要消耗能量作功,将化学能转化为用于心肌收缩、血管运动和血液流动的机械能;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过程不但影响血管运动和血液流动,同时也受血管运动和血液流动的影响,因此心肌能量的产生、心肌的收缩与舒张、血管的运动及血液的流体等发生变化时均可引起心脏泵血功能的改变。其中心脏作为一个泵血的动力装置,泵的前后负荷、泵的工作效率以及外周循环动脉血压的变化均可直接影响心脏血液输出的效率;血液循环作为一个功能性封闭体,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反过来也会对心肌细胞与血管细胞产生深刻的影响,导致心肌肥厚或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等的发生。 一、心脏泵血功能 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织构成并具有瓣膜结构的空腔器官,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心脏肌肉组织不断地作收缩和舒张的交替活动,心脏舒张时容纳静脉血液返回心脏,心脏收缩时则为心脏内的血液提供机械能使血液能从心脏射入动脉中,并在外周血管内流动。在心肌节律性的收缩与舒张和心脏瓣膜规律性开启与关闭的配合下,心脏推动着血液沿单一方向在体内不停地作循环流动,心脏这种推动血液流动的作用方式与水泵工作的原理相近,因此可以把心脏看成是一个实现泵血功能的肌肉器官。 心脏泵血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心脏向外周血管输送血液量的多少,这是医疗实践和实验医学研究中经常遇到和关心的问题。临床上将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以至于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称为心力衰竭,同时将心力衰竭的早期过程称为心功不全,心力衰竭往往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变化的共同结果。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受心力衰竭发生部位的影响,按发生的部位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多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导致左心输出量减少、肺部淤血或水肿;右心衰竭见于肺心病、三尖瓣或肺动脉瓣疾病,并常继发于左心衰竭,结果表现有心输出量减少,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增加,常伴有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发生全身性水肿;全心衰竭是左右心室同时发生的一种心力衰竭,如心肌炎、心肌病等引起的全心衰竭,或继发于左心衰后并发的一种右心衰竭,结果表现既有左心衰又有右心衰的临床症状。显然心输出量的减少与组织代谢对血液量的增加都会导致心功不全或心力衰竭,有时心力衰竭发生在心输出量并不减少甚至是升高但机体对血液量的需要增加使心输出量相对减少,因此心力衰竭可分为高输出和低输出两类心力衰竭。总之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的严重失代偿表现,它可导致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因此在临床上需要有一套客观的指标来评价心输出量及其变化的程度以帮助临床上对心血管病人的诊断、治疗及其预后。 二、心输出量的评价 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通常按心脏搏动一次或工作时间在一分钟内射

PICCO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PiCCO(pulse - 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即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是一种较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采用热稀释法可测得单次的心排出量,并通过动脉压力波型曲线分析技术测得连续的心排出量( PCCO) [ 7 ] 。临床上使用的PiCCO 监测仪( Pulsion ,Germany) 只需置1 根特殊的动脉导管和及1 根中心静脉导管,既可进行CO、胸腔内血容量( ITBV) 及指数( ITBI) 、血管外肺水( EVLW) 及指数( ELWI) 等指标的测定,并能进行连续心排出量( PCCO) 及指数( PCCI) 、每搏量(SV) 及指数(SVI) 、IBP 等的连续测定[ 8 ] 。与Swan - Ganz 导管相比, PiCCO 具有以下优点。第一,PiCCO 无需置管到肺动脉及肺小动脉,极大的减轻了对人体的损伤,减少和避免了Swan - Ganz 导管的一系列问题和并发症,而且留置时间可延长至10d[ 8 ] ;第二,PiCCO 采用了新的监测指标。Swan - Ganz 导管通过监测PAP、PAWP 及CVP 来评价血管容量和心脏前负荷的状况,可是易受到血管壁顺应度、心内瓣膜功能、胸腔内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9 ] ,而且不能反映血管外肺水的量,使其准确性倍受质疑。PiCCO 引入ITBV 及EVLW 这两个 指标的测定,大量研究表明连续监测ITBV 及EVLW 能够更准确、及时的反映体内液体的变化[ 10 ] ;第三, PiCCO 整合了IBP 监测,一举两得,使用方便,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而且顺应了技术医学发展的潮流;第四,PiCCO 能连续反映一些高变异度但临床价值大的指标,能捕捉瞬息变化的信息供医生参考,并提供直观、简便、安全的界面和操作要求[ 8 ] 。 4 PiCCO 的启示 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起,西方医学几乎就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热稀释法的提出及Swan - Ganz 导管的诞生在当时是医学界的重大进步。但随着人们对医学价值的深入思考,认识到医学发展的最根本目的是促进人、自然、社会三者价值的统一。按照这一标准来评判,就曾经出现了否定Swan - Ganz 导管临床价值的观点,认为其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11 ] 。虽然其后的一些随机大规模临床研究否决了增加病死率的观点,认为Swan- Ganz 导管仍能给患者带来益处并提高生存质量[ 12 - 13 ] ,但它的医学价值仍值得怀疑,大量应用于临床依然不现实。医学技术的创新是一个缓慢推进的变革,新旧技术的交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Swan - Ganz 导管被取代也需要时日[ 1 ] 。与Swan- Ganz 导管监测技术相比,PiCCO 因其微创性、科学性、简便性等优点正逐渐被临床所接受,见表2 。 经肺温度稀释法和PCCO的测定需要一根特殊的动脉导管。该导管通常置于股动脉或腋动脉,小儿只能置于股动脉。通过该导管,可连续监测动脉压力,同时监测仪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来获得连续的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测定

心输出量测定 简介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静息时约为70毫升(60~80毫升),如果心率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5000毫升(4500~6000毫升),即每分心输出量。通常所称心输出量,一般都是指每分心 输出量。 作用 心输出量是评价循环系统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比较,一般多采用空腹和静息时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即心指数为指标:一般成年人的体表面积约为1.6~1.7平方米。静息时每分心输出量为5~6升,故其心指数约为3.0~3.5升/分/平方米。 在不同生理条件下,单位体表面积的代谢率不同,故其心指数也不同。新生婴儿的静息心指数较低,约为2.5升/分/平方米。在10岁左右时,静息心指数最高,可达4升/分/平方米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调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 调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一是心脏本身的射血能力,外周循环因素为静脉回流量。 此外,心输出量还受体液和神经因素的调节。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者和心肌细胞膜上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使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

脏收缩力加强,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胆碱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以致心输出量减少。 体液因素主要是某些激素和若干血管活性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心血管活动,从而导致心输出量变化。血管紧张素Ⅱ可使静脉收缩,静脉回流增多,从而增加心输出量。此外,甲状腺素(T4和T4)可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输出量增加。在缺血缺氧、酸中毒和心力衰竭等情况时,心肌收缩力减弱,作功能力降低,因此心输出量减少。另外,某些强心药物如洋地黄,可使衰竭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得以增加。 心输出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全身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率相适应。机体在静息时,代谢率低,心输出量少;在劳动、运动时,代谢率高,心输出量亦相应增加,以满足全身新陈代谢增强的需要。人体静息时输出量与体表面积具有正相关关系。为了便于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比较,一般多采用空腹和静息时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即“心指数”为指标。 一般成年人的体表面积约为1.6~1.7平方米。静息时每分心输出量为5~6升,故其心指数约为3.0~3.5升/分/平方米。 在不同生理条件下,单位体表面积的代谢率不同,故其心指数也不同。新生婴儿的静息心指数较低,约为2.5升/分/平方米。在10岁左右时,静息心指数最高,可达4升/分/平方米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到80岁时其静息心指数接近于2升/分/平方米。从性别来看,由于女性的基础代谢率一般较同年龄的男性为低,所以女性的心指数一般较男性低7~10%。运动可增加心输出量,良好训练的运动员运动时心输出量可较静息时增加6倍,即可达30升/分以上。睡眠时心输出量较清醒时约降低25%。妇女经期中心输出量稍降低,经期前后略升高,排卵时又稍降低。怀孕时心输出量约增加8%,与此时代谢率的增加相一致。热水浴时心输出量也可增加50~100%。

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指导呼吸困难诊治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13369800.html, 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指导呼吸困难诊治的研究作者:王多等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34期 【摘要】目的利用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 LTD)监测心输出量以了解病情转归 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治疗,以证明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指导呼吸困难诊治的意义。方法对经过USCOM LTD监测诊断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的60名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治疗后第3天、第6天和出院时测出主动脉心排量,得出CI(心脏指数)、SVR(外周血管阻力)、MD(分钟距离),必要时抬高下肢测CI,了解病情转归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治疗(根据CI 情况调整正性肌力药物;根据SVR情况调整血管活性药物;根据MD了解循环状态;直腿抬高试验了解血容量情况,调整输液量);另一组仅在入院和出院时进行监测,将两组的疗效和疗程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的住院天数分别为(8.97±2.97)、(11.97±3.74),出院时6 min步行实验的距离分别为(542.16±80.68)m、(499.70±63.39)m,CI分别为(2.98±0.54)L/(minm2)、(2.28±0.46)L/(minm2)。结论利用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指导呼吸困难诊治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加强治疗针对性,缩短疗程。 【关键词】无创心输出量监测;呼吸困难;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分钟距离 呼吸困难是危重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复杂,如何早期诊断明确病因常是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难点,根据Springfield和Lo等医生的研究成果知道心源性呼吸困难的ICG标准:心脏指数(CI)< 2.4 或 CI < 3.0 并且收缩时间比率(STR Systolic Time Ratio)> 0.55。根据上述标准查出心源性呼吸困难者根据指南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1 入选病例 选取本科在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以呼吸困难为主诉的入院患者,入院当时利用USCOM LTD 测CI(心脏指数)、SVR(外周血管阻力)、MD(分钟距离)经ICG参数初 步筛查为心源性呼吸困难者(心功能Ⅲ~Ⅳ级)60人,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平均年龄为(66.40± 11.05)岁(最大81岁,最小28岁),男性18位,女性12位;第二组平均年龄为(68.63± 12.44)岁(最大86岁,最小31岁),男性19位,女性11位,入院当时监测生命体征,急检动脉血气分析、生化,床头利用USCOM LTD(心输出量超声监测仪)测出主动脉 心排量,得出CI(心脏指数)、SVR(外周血管阻力)、MD(分钟距离)等指标,入院第2天晨起空腹测肝功、血脂。 2 临床资料 见表1,表2。 3 方法

PICCO监测技术经验及评分标准

P I C C O监测技术经验及 评分标准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心输出量监测技术 【学习目标】 1、掌握心输出量监测技术的操作方法及步骤。 2、熟悉心输出量监测技术的注意事项。 3、了解心输出量监测技术的原理。 【知识准备】 1、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又称每分输出量,为心率与每搏输出量 的乘积,。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称为,人体静息时约为70毫升(60~80毫升),如果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5L(4.5~6L/min),即每分心输出量。通常所称心输出量,一般都是指每分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是评价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 2、PiCCO(pulseindicatedcontinuouscardiacoutput)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该监测技术只需配置中心静脉及动脉导管,采用热稀释方法测量单次的心输出量(pulsecontourcardiacoutput,PCC0),并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形曲线下面积来获得连续的 PCC0,可同时监测PCC0和容量指标,并可监测血管阻力变化。 2、PICCO工作原理:置入1根中心静脉导管和1根股动脉导管,随时监测病人血温且保持 在>30℃,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10-15ml,温度一般<8℃[1]注入中心静脉后,容积和温度很快弥散至心脏及肺内,当动脉热敏探头探测到热量信号时,即可识别温度差并汇成曲线,计算机自行对该曲线进行分析得出单次心输出量,并结合PICCO导管测得的股动脉压力波形,得出一系列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临床参数:心脏指数、动脉压、血管外肺水、肺水指数等。 【情境】 王某,男,60岁,住院号A209233,因呼吸窘迫,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立即转入重症监护室 78%,R35次/分,立即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协助医生置入抢救治疗,HR138次/分,SPO 2 颈内静脉导管及PICCO股动脉专用导管,欲连接PICCO监测导线,行心输出量监测。 【用物】 PICCO监测装置的监护仪1套,PICCO监测导线2根(1根压力监测导线,1根温度监测导线),PICCO压力传感器1套,消毒用物,25U/ml肝素稀释盐水500ml1瓶,加压带一只,无菌纱布,胶布,三通管1支,冰生理盐水10-15ml,10ml注射器一支,护理记录单 【方法及步骤】 1.评估与准备 (1)核对治疗单及医嘱。

第3章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第3章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应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一直是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但有创技术要求高,并发症相对较多,需经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来实施。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操作更加简单、科学可靠的监测方法。1983年,Wessellng首次提出了连续心排量监测(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这一技术概念。PiCCO是目前用于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热门技术,在危重症医学领域的应用广泛,PiCCO 技术测量参数较多,可相对全面地反映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心脏舒缩功能的变化。包括:持续心输出量(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CCO)、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lobal End-diastolic V olume,GEDV)、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EVLW)、胸内血容量(Intrathoracic Blood V olume,ITBV)、每搏量变异(Stroke V olume Variation,SVV),脉压变异(Pulse Pressure Variation,PPV)、全心射血分数(Global Ejection Fraction,GEF)、外周血管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PVR)、心功能指数(Cardiac Function Index,CF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ulmonary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dex,PVPI)。尤其是ITBV及EVLW这两个指标,能够更准确及时地反映体内液体量的变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手段也取得一定进展,常规无创监测包括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 Respiratory Rate,RR)、无创血压(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NIBP)、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等监测指标。它们能较准确地反映人体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人体不构成新的创伤,所需费用也较便宜,易于为患者接受,进一步降低了医疗的盲目性和患者的病死率。但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无创监测与真实值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反映即时变化的灵敏度较差,监测指标有限,且无法实现对特殊血流动力学监测。 利用经肺热稀释技术和脉搏波型轮廓分析技术,进一步的测量血液动力监测和容量管理,并使大多数病人不再需要放置肺动脉导管。该监测仪采用热稀释方法测量单次的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并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来获得连续的心输出量(PCCO)。同时可计算ITBV和EVLW,ITBV已被许多学者证明是一项可重复、敏感、且比肺动脉阻塞压(Pulmonary Artery Obstruction Pressure,PAOP)、右心室舒张末期压(RVEDV)、中心静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更能准确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指标。 临床上使用的PiCCO监测仪只需置入1根特殊的动脉导管和1根中心静脉导管,即可进行动脉压力、连续CO的测定。PiCCO利用热稀释法,通过静脉导管注入冰盐水,动脉导管温度探头测定温度变化曲线,来测定单次的心输出量。通常需要测定3次心输出量求平均值来校正PCCO。由于便于操作创伤小,仅通过一条中心静脉和动脉导管就能简便,精确、连续、床边化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可测出心排血量、胸内血容量和血管外肺水,为判断肺水肿程度和心脏前负荷状态提供宝贵资料,使危重症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处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临床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CO)是反映心脏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存在大出血可能的手术、血管手术及伴有心室功能降低和瓣膜病变的患者,准确测定心输出量及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利于及时反映心血管系统状态并指导治疗.肺动脉插管监测技术在1970年引入临床后,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可为那些高死亡风险的患者实施外科手术和临床麻醉.肺动脉漂浮导管以热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是临床判断心功能最准确的方法,但由于费用昂贵,操作复杂并可引起一些严重并发症,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研究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的进一步发展,生物阻抗、多普勒超声、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等无(微)创心输出量测定法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临床床边患者心输出量检测技术原理分析及进展(摘) 2009年07月27日星期一 09:32 P.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13369800.html,/view_article.php?id=420 随着危重医学学科的发展,作为血流动力学重要指标的心输出量(CO),目前临床监测越来越多,特别是对危重患者的抢救起到重要作用。各种方式的检测技术也逐步成熟,就相关技术原理,检测方法和进展本文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阐述。 1 检测方法分类和进展 1.1 分类 心输出量(CO)也称心排量,目前有多种检测方法和操作形式,从临床操作上可分为有创,无创和微创三种。从检测技术上分为热稀释法,多普勒超声学检测,核素心血池显像,胸腔阻抗法,Fick法,染色剂稀释法,部分重复呼吸法。检测方法上还可以分为直接、间接、连续和非连续测量,各种方法以下进行介绍和分析。 有创检测同样有连续和非连续监测二种,通过Swan-Ganz导管的热稀释法,Fick 法和染色剂稀释法属于有创方法;微创检测形式有经食道多普勒超声学检测和不通过Swan-Ganz导管的热稀释法;无创检测核素心血池显像,胸腔阻抗法和部分重复呼吸法。 1.2 进展 测量心输出量的动脉脉搏轮廓法最初是由Otto Frank在1899年提出。此后,建立了各种推算每次心脏搏动时射出血量的血压轮廓公式。其中测量心排量的"金标准"是根据Adolph Fick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理论发展起来的,Fick认为,某个器官对一种物质的摄取或释放是流经这个器官的血流量和动静脉血中这种物质的差值的乘积。尽管Fick法是“金标准”,但这种方法有很多缺陷。在测量过程中病人必须处于生理学稳定状态,而多数需要心排量测量的患者是危重病人,也就是"不稳定状态"。同时要控制吸入氧浓度,监测呼出氧浓度和动脉血采样。对严重低心排病人,Fick法较准确,但因为其技术要求高,所以临床上很少使用。 染色剂或指示剂稀释法,其理论是19世纪90年代Stewart提出,并由Hamilton 完善。该方法在高心排状态更为准确,但需要较复杂的装备,故在临床也不常用。

心输出量测定

心输出量测定 1简介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静息时约为70毫升(60~80毫升),如果心率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5000毫升(4500~6000毫升),即每分心输出量。通常所称心输出量,一般都是指每分心 输出量。 2作用 心输出量是评价循环系统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比较,一般多采用空腹和静息时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即心指数为指标:一般成年人的体表面积约为1.6~1.7平方米。静息时每分心输出量为5~6升,故其心指数约为3.0~3.5升/分/平方米。 在不同生理条件下,单位体表面积的代谢率不同,故其心指数也不同。新生婴儿的静息心指数较低,约为2.5升/分/平方米。在10岁左右时,静息心指数最高,可达4升/分/平方米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3调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 调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一是心脏本身的射血能力,外周循环因素为静脉回流量。 此外,心输出量还受体液和神经因素的调节。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者和心肌细胞膜上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使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

脏收缩力加强,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胆碱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以致心输出量减少。 体液因素主要是某些激素和若干血管活性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心血管活动,从而导致心输出量变化。血管紧张素Ⅱ可使静脉收缩,静脉回流增多,从而增加心输出量。此外,甲状腺素(T4和T4)可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输出量增加。在缺血缺氧、酸中毒和心力衰竭等情况时,心肌收缩力减弱,作功能力降低,因此心输出量减少。另外,某些强心药物如洋地黄,可使衰竭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得以增加。 心输出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全身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率相适应。机体在静息时,代谢率低,心输出量少;在劳动、运动时,代谢率高,心输出量亦相应增加,以满足全身新陈代谢增强的需要。人体静息时输出量与体表面积具有正相关关系。为了便于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比较,一般多采用空腹和静息时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即“心指数”为指标。 一般成年人的体表面积约为1.6~1.7平方米。静息时每分心输出量为5~6升,故其心指数约为3.0~3.5升/分/平方米。 在不同生理条件下,单位体表面积的代谢率不同,故其心指数也不同。新生婴儿的静息心指数较低,约为2.5升/分/平方米。在10岁左右时,静息心指数最高,可达4升/分/平方米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到80岁时其静息心指数接近于2升/分/平方米。从性别来看,由于女性的基础代谢率一般较同年龄的男性为低,所以女性的心指数一般较男性低7~10%。运动可增加心输出量,良好训练的运动员运动时心输出量可较静息时增加6倍,即可达30升/分以上。睡眠时心输出量较清醒时约降低25%。妇女经期中心输出量稍降低,经期前后略升高,排卵时又稍降低。怀孕时心输出量约增加8%,与此时代谢率的增加相一致。热水浴时心输出量也可增加50~100%。

PICCO监测参数及其原理

经肺热稀释技术在循环功能监测中的应用 经肺热稀释技术(The Transpulmonary thermodilution Technique)为新近应用于临床的一项循环功能监测技术,通过一个中心静脉导管和一个带有热敏探头的动脉导管,可持续监测CO,并同时可测得心脏前负荷(容量状况)和液体治疗反应等。这项技术现由德国Pulsion公司推出的PiCCO监护系统上得以实现。应用此项技术,可计算胸内血容量(ITBV)和血管外肺水(EVLW),ITBV已被许多学者证明是一项可重复、敏感、且比肺动脉阻塞压(PAOP)、右心室舒张末期压(RVEDV)、中心静脉压(CVP)更能准确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指标。另外,经肺热稀释技术与肺动脉漂浮导管比较,还有一个优势是前者可有效地应用于小儿CO 值测定。利用CO测定时的脉搏波形作为参考,PiCCO监护系统还可通过对每一个动脉波形下面积(pulse contour)的计算分析,测得即时的CO值,从而得以实现CO的持续测量。本文将简要综述其使用原理和临床应用情况。 一、监测项目和原理 1、经肺心输出量(CO) 经肺热稀释心输出量(CO)是计算各种血液容积的基础参数。CO一般根据Stewart-Hamilton方法测量。进行热稀释测量时,尽可能快的速度在静脉内注射已知容积的冷溶液(温度至少应比血液温度低10oC),被记录到的温度降低变化由冷指示剂流经的容积和流量决定。热稀释曲线作为结果被绘制出。PiCCO系统在动脉内(通常在股动脉内)检测冷指示剂,从而测得CO。 2、容积的测量原理 如果快速将一种指示剂注入一个流体系统,指示剂稀释曲线下面积代表单位时间内流经系统的液体,即心输出量(volume/time)。温度指示剂可透过血管壁,会受肺间质液体量(即血管外肺水)的影响。当指示剂为温度指示剂时,该容量即为胸内温度容量(ITTV),它包括胸腔内血容量(ITBV)和血管外肺水(EVLW)。ITBV包括四个腔室舒张末期容量的总和,即全心舒张末期容量(GEDV),和肺血容量(PBV)。 PiCCO测得的胸腔内血容量(ITBV)是利用GEDV估算而来。实验和临床研究都已证明GEDV 与ITBV相关良好。通过利用回归分析,已得到利用GEDV估算ITBV的回归方程。 利用估算的ITBV,一个估算的EVLW可计算出来。EVLW=ITTV-ITBV。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血流动力学监测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血流动力学监测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用于监测和计算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输出量可以通过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法连续测量,也可以通过经肺热稀释技术间断测量。另外,PiCCO还监测心率、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分析热稀释曲线的平均传输时间(MTt)和下降时间(DSt)用于计算血管内和血管外的液体容积,PiC-CO可监测胸腔内血容量(ITBV)、血管外肺水含量(EVLW)及每搏排出量变异度(SVV)等容量指标来反映机体容量状态,指导临床容量管理。大量研究证实,lT-BV、SVV、EVLW等指标可以更准确地反应心脏前负荷和肺水肿情况,优于传统的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嵌顿压。 [适应证] 任何原因引起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存在可能引起这些改变的危险因素,并且任何原因引起的血管外肺水增加,或存在可能引起血管外肺水增加的危险因素,均为PiCCO监测的适应证。PiCCO导管不经过心脏,尤其适用于肺动脉漂浮导管部分禁忌病人,如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脏附壁血栓,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和血管外肺水肿增加的病人,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心力衰竭、水中毒、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严重烧伤以及围手术期大手术病人等。 [相对禁忌证]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无绝对禁忌证,对于下列情况应谨慎使用。 1.肝素过敏。 2.穿刺局部疑有感染或已有感染。 3.严重出血性疾病,或溶栓和应用大剂量肝素抗凝。 4.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IABP)病人,不能使用本设备的脉搏轮廓分析方式进行监测。 [操作步骤] 1.应用Seldinger法插入上腔静脉导管。 2.应用Seldinger法于大动脉插入PiCCO动脉导管。 3.连接地线和电源线。 4.温度探头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

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监测在危重病监护中的应用

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监测在危重病监护中的应用 郑丽华,陈晓清,王晓丹,郑少琳 关键词:电阻抗;心输出量;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 n.1674 4748.2009.36.042 文章编号:1674 4748(2009)12C 3348 01 心输出量(CO)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心输出量及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监测对于临床上危重病人的抢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肺动脉漂浮导管 热稀释法 是被公认检测CO 的 金标准 。但由于是有创性检查,操作复杂并可引起一些严重并发症,护理要求高,费用大,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ICG)监测是一项无创、连续、简便、安全、可靠的新型监测技术。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ICG)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胸阻抗血流图(胸部生物电阻抗技术:T EB)的一种间接测量方法,利用心脏射血所引起的胸部血流阻抗的改变来计算每搏射血输出,进一步计算出心排血量和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一些研究表明,电阻抗测定心排血量与有创性方法有很好的相关性[1 4]。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我院综合ICU2007年10月 2008年7月收治的17例病人,男13例,女4例;年龄25岁~74岁,平均53岁;其中左心衰竭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 RDS)3例,感染性休克2例,肺部感染2例,创伤性休克2例,急性肾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 ODS)2例。 1.2 方法 采用迈瑞T8配制美国Cardio Dynamics公司生产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 1.2.1 皮肤准备 剔除选定区域的体毛,用75%乙醇纱布彻底清洁皮肤,以确保将所有的油性残渣、死皮细胞全部去除,擦干皮肤。 1.2.2 安装传感器 4对电极分别贴于颈部和胸部。病人仰卧,头保持正中位,颈部传感器垂直放置在颈部两侧耳垂的正下方。胸腔上部传感器放置在剑突水平面与胸部两侧腋中线相交的位置上。两组传感器必须放置在直接相对的位置上(180 )。注意每对传感器大的一头朝心脏的方向。将传感器与导联线相连。 1.2.3 输入病人信息 在心电监护仪中选择ICG参数区,打开ICG设置菜单,选择输入信息,设置身高和体重,身高和体重是进行ICG测量所必需的参数。 2 检测参数意义 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测量可连续监测CO、CI(心脏指数)、SV(每搏射血量)、SI(每搏射血指数)、SV R(外周血管阻力)、PEP(射血前期)、LV ET(左心室射血时间)、T F C(胸液体容积)、PV R(肺血管阻力)、ST R(收缩时间比率)等20多项参数。 2.1 CI 降低意味着组织低灌注,极度降低可以出现心源性休克;增高见于某些高动力性心力衰竭。 2.2 SV R 代表心室射血期作用于左心室肌的负荷,当血管收缩药使小动脉收缩或因左心室衰竭、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等使心排血量减低时SV R增加,相反血管扩张药、贫血、休克、中度低氧血症可致外周血管阻力降低,SV R下降。2.3 PV R 代表心室射血期作用于右心室肌的负荷,增高代表有肺血管病变。 2.4 L VSW I 代表左室每次心搏所做的功。降低表明需要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表明氧耗增加,可能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3 临床应用 护士对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并做好记录,医生通过以上参数值综合分析,对早期病情判断、病程进展的适时分析、预后状况的评价都起到重要作用。突出的例子有明确有无心功能不全,判断心源性与非心源性肺水肿。对高危创伤病人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发现组织低血流量和低灌注表现,及早进行液体复苏,能减少组织损害,改善病人预后;同时早期大剂量液体复苏,复苏过程中有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能显示CO、CI的变化过程,可以防止因过多补液使容量负荷增加,影响心功能及A RDS的发生,确保了适当的液体复苏。对重症感染和脓毒症病人的早期循环监测非常有意义。急诊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可区分感染性休克存活或死亡病人早期生理变化,如心肺功能和组织灌注状况,也用于评价预后和指导治疗。无创监测系统可提供完整的三大循环因素的连续显示,根据由此得出的同步、连续、即时的生理数据可以对心、肺、组织灌注和氧合三大功能的完整而系统的诊断,不会单去纠正每个功能不全,而是早期发现并可能预防发生,同时可监测持续静脉输注治疗的疗效是否良好[5]。 4 注意事项 只适用于身高范围为122cm~229cm、体重范围为30kg~ 159kg的成人,而且要正确输入病人的信息,如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参数。胸廓严重畸形、全身震颤不能控制、病人在搬动中、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的病人不能进行准确的监测。对于感染性休克、重度高血压(平均动脉压大于130mmH g)、主动脉瓣反流的病人进行监测时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发生传感器脱落,需要定期对传感器进行检查。参数值是通过多次心搏的测量结果进行平均而获得的,选择心搏平均数时,数值越小,I CG参数的值所受到的影响越大,数值越大,所受的影响就越小。 参考文献: [1] Sageman W S,Riffenbu rgh RH,Spies BD.E qu ivalence of bioimped ance and thermodilution in measurin g cardiac index after cardiac su rgery[J].J C ardiothorac Vas c Anesth,2002,16(1):8 14. [2] Gerh ardt UM,S choller C,Bocker D,et al.Non in vasive estimation of cardiac output in critical care patients[J].Clin M onit Comput, 2000,16(4):263 268. [3] Kaukinen S,Koobi T,Bi Y,e t al.Cardiac output measur ement af 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using bolus therm odilution, continu ous thermodilution,and w hole b ody impedan ce cardiogra phy[J].J Cardiothorac Vas c An esth,2003,17(4):199 203. [4] Barin E,H aryadi DG,S chookin SI,et al.Evaluation of a th oracic bioim pedance cardiac output m onitor during cardiac cath eteriz ation [J].Crit Care M ed,2000,28(3):698 702 [5] 沈洪.急危重症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的临床应用[J].中国危重 病急救医学,2003,15(3):190 192. 作者简介 郑丽华、陈晓清、王晓丹、郑少琳工作单位:355000,福建省宁德巿闽东医院。 (收稿日期:2009 07 16) (本文编辑郭海瑞) 3348 CHI NESE GEN ERA L N U RSIN G,December,2009V ol.7No.12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